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集锦9篇

时间:2023-06-07 16:19:26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范文1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德铭出席开幕式。展会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沙海林等领导先后巡视展区,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王志雄,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赵福禧和市工商联副主席金亮参加巡视并介绍工商联参展企业。

自2014年11月起,市工商联展区各项筹备工作就已启动。此次参展的25家民营企业是以“国际领先、国内空白”的标准从会员企业中精心筛选的。其中,18家是部级和市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是上市公司,2家是拟上市公司。从所在领域看,智能制造有8家,其中机器人5家;新一代信息技术6家;新技术4家;新材料2家;节能环保3家;新能源1家;生物医药技术1家。与上届相比,本届参展企业增加了8家企业,企业数量和能级均比上届有所增加。

位于“科技创新展区”的市工商联专区,总占地378平方米,以蓝白两色为主色调,不规则线条将展区划分为5个不同区块,观展者可以从五个角度进出展区,体现了上海民营企业融合与开放兼具的海派姿态。

自主研发,依靠自主知识产权占领国际领先地位,成为本次工商联参展企业的共同特点。不论是深入水下1500米实现金属密封钢圈水下自动更换对接作业的新一代采油树、拥有臂展1400米的轻巧型工业用机器人和具有17个灵活关节可拆分组装的教育服务机器人,还是拥有多项国际国内专利认证的镁金属电气配件,都充分展示了上海民营企业近年来积极推进创新转型,在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的骄人成果和发展活力。

展会期间,市工商联组织民营企业参加了捷克主题日的相关活动。通过主题论坛、现场展示与咨询等活动,在移动信息、节能环保、云技术、物流科技、生物医学、3D技术、教育、汽车等领域与捷克多家高科技公司代表进行了项目技术对接。参展企业上海宝碳新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举行了碳交易专题会议,就中国碳交易市场的现状与未来、碳金融等问题与邀请的专业观众进行深入探讨。上海盛顺机器人有限公司、上海新时达机器人有限公司受邀做客东方网直播室,与主持人现场交流参展感受,畅谈我国自主研发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范文2

【关键词】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外购,技术联盟

一、核心技术的涵义及其重要性

关于核心技术的定义并不是很明确,本文采用以下说法:企业核心技术是指超越同行竞争对手,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仿造的关键、共性、前瞻性的重大工艺技术,并且能为企业争得较大市场份额,创造较高经济效益,进而形成企业独享性的经济资源的技术。核心技术是核心能力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关键,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1)核心技术是核心能力与产品竞争优势联系的纽带。(2)核心技术是企业产品创新的基础。(3)核心技术是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

二、核心技术的来源途径

核心技术来源一是原创性技术,即自主研发,依靠自己发明创造,表现为拥有大量的自主知识产权;二是外购,即一次性购入某项核心技术或是通过并购获得某项核心技术的所有权;三是联合开发,及通过建立技术联盟等方式共同研发某技术。

(一)自主研发

自主研发就是企业依靠自身的力量,运用高新技术开发出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从而掌握一种核心技术,迅速成为市场领先者和技术垄断者,自主研发主要应用于部分技术先进企业。

希望通过自主研发获得核心技术的企业应具有以下条件:第一,要求企业具有很强的技术研究和开发能力;第二,要有充足的R&D资金投入;第三,要有一项金牛业务来支持企业的现金流需要,使企业渡过研发到技术应用这个过渡期。

企业选择自主研发方式获得核心技术有多方面因素,常见的原因有:具备独立创新的能力或无法获取需要的能力;保护私有技术,以防止在合作过程中企业的私有技术秘密暴露在未来的竞争者面前,丧失对其有效控制和由此带来的竞争优势;或追求对新技术拥有完全的控制权,控制技术开发和使用,使企业能完全掌握技术开发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新技术应用机会。

自主研发也存在着高投入和高风险的缺点。自主研发的企业需要具备足够的资金支付巨额的研究开发费用,还要拥有一支素质精良的科研队伍从事研究开发。为保持技术和市场领先者的地位,它们还必须建立较强的信息网络,广泛地收集科技与市场的最新信息。此外,由于自主研发是在新的技术领域中进行率先性的探索,其创新的产出常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这使得自主研发的企业必须承担较大的风险。风险包括技术上和商业上的风险。

(二)外购外购就是企业通过支付一定的资金从外部购买某项核心技术或者直接把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挖到自己公司,还可以通过实施基于核心技术的并购与重组。

实施外购方式获得核心技术的企业一般具有这些特点:第一,企业自身缺乏科研创新能力;第二,企业缺少帮助企业渡过研发期,为其提供现金流的金牛业务的支撑;第三,企业处于某种经营困境,急需核心技术的拯救,在短时期内无法进行自主研发,时间上的紧迫性要求企业向外界购买核心技术。

通过外购获得核心技术的一大特点就是获取的速度快,不必劳心费神,但是其存在的隐患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外部购买的核心技术可能是即将被淘汰的技术,也就是说,已买来的技术赶不上技术的更新换代了,况且,一般企业是不轻易把自己的核心技术卖给其他企业的;第二,即使购得了核心技术,由于对该技术缺乏了解或是短期内无法熟练掌握,这些都会给企业造成损失;第三,购买技术花费大量的现金,多少都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营。

(三)建立技术联盟

建立技术联盟是一种联合研发的方式,技术联盟是两个或多个企业以协议的方式共同开发新技术或新产品。技术联盟一般围绕具体技术和产品的开发组建,有明确的目标和时间表,技术和产品开发成功后联盟一般即会解散,然后根据需要考虑是否建立新的联盟。

采用联合研发模式对企业而言有多方面好处:一是可以使企业快速地获取其所需要的技术和资源;二是可以显著提升企业的灵活性,增强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三是给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向其他组织学习的机会;四是可以分担技术创新项目开发的成本和风险;五是能够促进共同标准的形成,推进技术标准化。

但是建立技术联盟进行研发也存在风险,这主要包括:一是知识产权风险,选择合作研发模式,往往有许多单位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知识产权需要在合作者之间分配。究竟研发出来的核心技术归谁所有或是如何分配,这是个问题;二是竞争风险,合作研发过程中合作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非常强,每个合作成员实际上可以进入其他成员的知识库,由此带来风险;三是组织风险,合作创新过程中需要成员的相互协调,合作成员之间的共同约束与单个企业独自研发肯定有所不同,由此带来组织风险。

三、总结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核心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越来越重要,要想在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只是认识到核心技术的重要性远远不够,还必须付诸实践。自主研发、外购和建立技术联盟,这三种核心技术的获得途径各有优缺点,同时也有自身的适用条件。一个企业选择何种方式来培养和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所具备的能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盲目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郁培丽,樊治平.面向企业核心能力的核心技术研究与开发[J].科研管理,2003,24(2):74-76.

[2]梅姝娥.技术创新模式选择问题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08.05,10(3):20-24.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范文3

关 键 词:企业战略;自主创新;核心能力;企业文化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自主创新内涵的理解及其界定的几种主要观点包括:从科技创新的角度 进行自主创新的分类以及自主创新内涵和外延的界定[1-4];从是否形成知识产权 的角度进行企业核心技术与新产品价值的辨析[5-6];从技术创新经济学的角度进 行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区分[7]……。但笔者认为已有的研究成果从宏观角度和 政策法规角度分析居多,而在微观的企业层面上对自主创新 的认识仍然不够深刻,尤其是对自主创新实现过程中的要素分析欠缺,更多的是对“创新”的 认识,习惯采用各种创新标准对自主创新进行划分,这样虽然容易从某个创新的角度理解自主 创新,但并不能抓住自主创新活动的共同特征,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自主”的理解不足 。本文从企业战略层面讨论企业核心能力、企业导向和企业文化对自主创新的影响,着重分 析“自主”性在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的表现,进而揭示自主创新活动在企业微观层面上的共 同特征。

一、 自主创新与企业的核心能力

Hamel和Prahalad 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决定企业能够形成某种竞争优势。技术能力、组织能 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管理能力都能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且每一种能力还可以继续细分。企 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拥有的最主要的资源或资产,企业核心能力的储备状况决定企业的经营 范围,特别是决定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广度和深度,也决定了企业的效率差异。尽管各个企业的 核心能力不尽相同,但一般都具有稀缺性(某一企业所特有的)、可延展性(核心能力可以使企 业进入各种相关市场参与竞争)、价值性(核心能力能够使企业为客户创造价值)、难以模仿 性(核心能力应当不会轻易地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等特征。

自主创新的提出在宏观层面有着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含义,落实到微观层面主要就是引导企业 要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在企业的核心能力里,技术能力是最根本的核心能力,其他核心能 力都是以一定的技术能力为基础的,技术的改变从根本上要求其他的核心能力要与之相适应 。实现技术进步的途径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是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其中,技 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并不符合企业核心能力的特征,只有技术创新能够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 因此,从企业核心能力的角度而言,自主创新在微观层面就是企业能动性的技术创新能力。

从来源上讲,技术创新主要有三种。①模仿型技术创新。模仿型技术创新是指企业模仿已有 的技术成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而产生与原有技术的差异性,且在市场上具有一定 的竞争力。它是在率先者成功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进行的技术扩散,尽管可以回 避研发风险,但其毕竟是一种跟随创新,所以形成的核心技术档次一般不会太高,而且具有扩 散性,易于模仿,在市场上存活的时间不会太长。②自主型技术创新。自主型技术创新是企 业依靠自我技术力量进行的以满足或创新市场需求、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技术创新,其优势是 使企业拥有率先独占性的核心技术并进而创造消费市场,但这种创新方式需要企业拥有高水 平的技术人才和比较雄厚的资金等作为保障。③集成型技术创新。集成型技术创新是企业将 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等多种技术范式有机地组合起来,按照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构成一种新的 产品或经营管理方式,通过对经济、技术、资源等各种要素的合成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它利用技术之间的协作性和系统支持性使创新后的新技术、新产品要比单一技术的贡献之和 大,亦即1+1>2。一般认为,技术创新过程的集成促进了各种资源要素的优选,并以适宜的 结构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要素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集成创新的优势在于它的整体性,某些 在单一技术上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却能通过集成创新在整体上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然而 ,集成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技术范式彼此之间的契合需要经过反复尝试和试错 ,因此要求企业拥有一定的人才和资金等作为保障[8]。

以上三种技术创新方式都可以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最能体现出自主创新自主性的则是 第二种方式,因此也被称为原始创新。然而,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各自发展战略不同,对于中 小企业而言,第一种技术创新方式通常是最经济、最实用的创新方式,此时模仿性技术创新方 式作为企业核心能力,其自主性主要表现为在模仿创新过程中对模仿(引进)技术的消化与 吸收;集成创新往往要求单个企业具有足够的规模,此时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作为核 心能力对于企业的集成技术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其自主性也主要表现为企业管理能力和组织 能力。

二、 自主创新与两个导向的沟通

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是技术创新,要解决自主创新的企业导向问题,首先要从技术创新与企 业导向的关系入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受两种企业导向的影响。①以企业家为导向(entr epreneurial proclivity)的技术创新,这种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密切联系,它通过 企业家管理的一般过程在技术创新中表现出来。Schumpter认为,企业家特有的精神就是愿 意打破既定的框架,更容易推动企业突变式的创新和长期竞争优势的建立,从而以技术为根 本优势确立市场优势,并进而指出创新是企业家的基本职能[9]。②以市场为导向(m ark et proclivity)的技术创新,这种技术创新以企业对市场和顾客需求的快速捕捉和反馈为主, 表现为相对竞争企业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深的层次满足顾客偏好。Hamel和Prahalad认为 ,市场导向会将企业的注意力仅限于客户已经表达出的需要上,因此市场导向型企业可能更 多地关注现有产品线的延伸,而不是寻求对现有的和新客户的潜在需要的更深挖掘,会忽视 在新市场中寻找新机会和开发新产品[10]。Christensen和Bower则认为,市场导向 的创新容易使企业资源配置倾向于与现有市场相关的渐进式创新[11]。

显然,以企业家为导向和以市场为导向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是不同的,以企业家为导向的企业 更容易发生突变式创新,而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更容易发生渐进式创新。那么,对自主创新 而言是否存在着这样两个企业导向,从而有突变式自主创新和渐进式自主创新之说?笔者认 为,从企业家精神、市场导向与自主创新的相互关系出发,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因为自主创 新的过程既要求企业家精神体现出“自主”的特性,又要求通过市场导向反映出“创新”的 价值。

对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最早进行系统阐述的是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 eter,1934)[12],他把企业家精神归结为五点,即企业家的首创精神、企业家的成功 欲望、 企业家的冒险精神、企业家的精明与敏锐、企业家的事业心。由此可见, 首创精神、成功的 渴望、承担风险和乐观精神、精明强干、进取精神, 构成了企业家精神的五大要素。这五大 要素构成了自主创新成功的基本条件,是克服自主创新过程中各种困难的关键。企业家不仅 是创新活动的主体,而且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形成过程中关键的人力资本保障。由于企业家 精神的存在,企业才具有创新的活力,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才得以激发,从而在企业内部形 成创新的氛围。企业家作为创新的倡导者和实践者,除了必备的个人素质培养之外,还需要 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技术人才队伍。企业家的凝聚力、感召力把企业员工团结在一起,使其愿 意为技术核心能力的构建发挥各自才能。企业家精神的激励作用促使企业进行创新,创造新 的知识,增加知识储备,为技术核心能力的发展提供支撑。

此外,熊彼特关于企业家精神的另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企业家精神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 ,它是长期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在熊彼特看来,经济发展是一个“创造性破坏”的内生的动 态过程,即不断地通过开发新产品、引入新的生产方式、开辟新市场、获取新原料和建立新 的组织结构来推动创新的过程。创造性破坏的灵魂是具备了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反过来, 也只有不断地实施和推动创新的人才称得上是企业家,而自主创新的过程正是企业家精神的 集中体现。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追求创新、勇于尝试的精神特征,它的形成受到企业家的个 性、教育背景、个人经历以及外部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是企业的无形财富 [ 13]。因此,企业家精神不可能像企业的产品一样具有特定的物质形态,人们只能通过某些 表 现形式来体会企业家精神的巨大作用。企业家通过自主创新获得核心技术充分体现了企业家 精神内涵的核心,在自主创新过程中企业家组织研发、发现新技术以及克服困难、开拓市场 都是企业家精神的体现。

对于自主创新而言,企业家的价值除了组织研发、承担研发风险、管理创新过程,一个同样 重要的方面就是将技术成果引入市场实现经济价值。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微观层面上自主创 新的形式是模仿及消化吸收创新、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其中原始创新最能够体现自主创新 的自主性,也是企业家导向最集中的体现;而模仿及消化吸收创新的自主性表现在对引进技 术的消化吸收上,这也体现了企业家精神,但是此时的市场导向要强于企业家导向,企业模 仿创新的主要目的是尽快占领市场,满足顾客需求;集成创新的自主性更体现在企业家对企 业的控制力上,而创新的效果则需要市场的检验,因此集成创新最能够体现企业家导向和市 场导向的融合。图1给出了企业家精神与市场导向在自主创新各形式中的体现和相互关系。

三、 自主创新与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它是企业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 动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包括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企业制度、企业 精神、历史传统、文化环境等。企业文化具有两个层次:一是外显文化,即显露在外部的人 们可以直接察觉到的诸如企业的标志、工作环境、规章制度、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等,这些 可归结为三个层面即制度层面、结构层面和经营层面;二是内隐文化,即较深层次的不易为 人们所察觉的诸如企业的管理哲学、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目标等。笔者认为,企业文 化主要通过内隐文化影响自主创新,而自主创新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却首先是在外显文化上,进 而影响内隐文化。因此,就微观层面而言,内隐文化和外显文化可以通过自主创新的相互影 响,彼此协调。

内隐文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目标对自主创新的影 响。企业目标分为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都对自主创新有影响,但通常 情况下长期目标的实现更要求企业进行自主创新,主要表现为通过自主研制自主开发拥有自 己的核心技术;而短期目标除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外,还应为自主创新积累力量,一味依 赖引进技术去达成企业短期效益的做法对企业长期发展是危险的。二是企业价值观对自主 创新的作用。企业的价值观是比企业目标更深层次的企业文化,通常能够影响企业目标的 制定。企业无论具有一个充满朝气、自强不息的价值观还是投机取巧、得过且过的价值观, 都会影响企业的自主创新,前者可以在资源、制度、组织等方面给企业自主创新营造各种有 利的环境,而后者极有可能使自主创新流于形式和口号。三是企业精神对自主创新的作用 。企业精神是深层次的企业文化,它源于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个人品质、价值观和精神风 貌的体现。正如不是每个企业都存在企业家一样,并不是每个企业都具有企业精神,而一 旦企业家的精神影响了企业中每个人,具有相同价值观的员工能够领悟并贯彻这种精神,那 么企业家精神就会上升为企业精神。罗宾斯(S. P. Robbins)和库尔塔(M. Coultra)认为, 在企业中文化首先是一种领悟,个人根据他在组织(企业)中的所见所闻来理解组织(企业)文 化,企业精神作为企业文化中更为内在的、不易察觉的构成要素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企业的 每一个成员。在一个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奋发图强的企业中,每一个企业成员都会察觉 到一种竞争意识和机遇意识,会产生一种责任感和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这种领悟能产生 对企业理念、道德行为规范和企业精神的认同感。从前文对企业家精神与自主创新的讨论 得知,存在企业精神的企业也一定是积极实现自主创新的企业,因此,塑造企业精神的一个 重要方面以及塑造企业精神本身就是培养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

同时,自主创新也会影响企业文化,这种影响主要作用在外显文化即对制度层面、结构层面 和经营层面的影响。自主创新对外显文化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本身对外显 文化的影响,二是“自主”性对外显文化的影响,而后者也就是以自主创新的企业家精神为指 导的内显文化对外显文化的影响。自主创新与企业文化的关系见图2。

技术创新在企业中以一种内部变革的形式存在和发生作用,结果体现在促进企业制度中 各种保证技术创新启动、运行和扩散的相应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由于技术创新在企业 中发生,因此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必然要求企业的制度层面进行相应的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 。具体地说,技术创新活动使得企业的经营决策、计划、组织和人事管理等所表现的外显文 化随着技术的变革和创新而发生变化;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必须建立相应的机构,这必然导致 企业结构的变动调整,此外,技术创新也内在地要求对技术创新成功发挥重要作用的人员掌握 更多的企业资源、拥有更多的自主决策权,这都会引起企业结构的变动和重组;技术创新引 起企业经营活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生产环境的改变和外部消费者对企业的重新定位 。技术创新会引起企业的生产设备、工作人员、生产环境、工艺流程、管理制度等的变动, 依靠新的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往往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在市场上被消费者接受、认同并改变 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这样就要求企业协调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制定最佳的市场策略。

自主创新的自主性则要求企业在制度、结构和经营上体现出企业家精神,比如,原则性与灵 活性并举的人事制度能给予人才充分的施展空间,扁平化和网络化的企业组织结构有助于迅 速决策、共享创新资源并抓住市场机遇,灵活的经营策略和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机制可以创 造新的顾客需求。

四、 结语

企业真正将自主创新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国家实现全面振兴的基础,自主创新是企 业能动性与技术创新的有机结合,这种自主性不是靠行政命令和资金投入就能够获得,而必 须融入企业的发展战略。影响企业战略层面的一般要素也对自主创新产生影响,其中将企业 技术创新特别是原始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企业有意识培养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体现自主性的 重要标志。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两种导向,以企业家为导向的更偏重于原始创新,企 业家精神是自主创新的集中体现;以市场为导向的则偏重于消化吸收创新,为自主创新打下 市场基础;集成创新既体现了企业家控制力,又注重市场检验,因此最能体现出企业家导向 和市场导向的融合。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战略形成的背景,不仅要在制度、结构和经营层面 体现企业家精神,更要深入到企业目标、价值观和精神层面,这样才能真正形成自主创新的企 业文化。

参考文献

[1]尚勇. 从科技经济两个方面把加强自主创新落到实处[J]. 中国 科技产业, 2005(3):16-17.

[2]朱高峰. 自主创新:把技术与经济融为一体[N]. 光明日报, 200 5-11-13(A3).

[3]王元. 探寻自主创新三大要点[J]. 深圳特区科技, 2005(7):56 -57.

[4]彭纪生,刘伯军. 模仿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J]. 科学学研究, 2 003(4):423-427.

[5]温瑞珺,龚建立,王黎娜.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 集团 经济研究, 2005(9):68-69.

[6]毛建军. 自主创新从概念走向实践[J]. 科技促进发展, 2006(6 ):36-46.

[7]傅家骥. 技术创新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36-45 .

[8]李宇,高良谋,关伟. 企业控制力的视角: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的动 态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29(4):485-488.

[9]约瑟夫熊彼特. 企业家的职能[J]. 冯文光,译. 经济社会体 制比较, 1988(3):61.

[10]Hamel G, Prahalad C K.Competing for the future[M]. Bosto 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4:57.

[11]Christensen C M, Bower J L. Customer power, strategic invest ment, and the failure of leading firm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17:197-218.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范文4

[关键词]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新产品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关于核心竞争力的理解,国内外学者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国外学者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论述

哈默与普拉哈拉德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共有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麦肯锡公司定义核心竞争力为:核心竞争力是群体团队中根深蒂固的、互相弥补的一系列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借助该能力,能够按世界一流水平实施一到多项核心流程。理查德·朗克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技能、知识和技术的整合”。巴屯是从知识的角度分析核心竞争力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具有企业特性的,不易交易的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企业专有的知识和信息,是企业所拥有的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拉法和佐罗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存在于企业的业务操作子系统中,而且存在于企业的文化系统中,根植于复杂的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中。

2.国内学者也有自己的理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不断地创造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以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创新管理的能力,不断创新营销手段的能力

陈佳贵研究员(2002)认为,核心竞争力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积累性知识和能力,尤其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的知识和能力,并据此创造出超越其他对手的独特的经营理念、技术、产品和服务。白津夫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资源有效整合而形成的独具的支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另外,我国企业界对核心竞争力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张瑞敏认为,“创新能力是海尔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其不易或无法被竞争对手模仿”。

3.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总之,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含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无论何种观点的核心竞争力都包括了技术能力,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二、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

1.费里拉(J.Friar)认为,技术是指一种创造出可再现性方法或手段的能力,这些方法或手段能导致产品、工艺过程和服务的改进。

2.创新的概念是熊比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来并阐述的。1939年在《商业周期》一书中他又比较全面地提出了创新理论,其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既有涉及技术性变化的创新,也有非技术性变化的创新,但并未直接给定技术创新的定义。

3.索洛对技术创新理论重新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于1951年发表的《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比特理论的评论》一文中首次提出实现技术创新的两个条件——新思想的来源和随后阶段的实现发展,即所谓的“两步论”。弗里曼(C.Ferrnena)是技术创新方面的著名学者,1982年他在《工业创新经济学》的修订本中明确指出: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缪尔塞(R.Mueser)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几十年来有关技术创新定义的观点和表述,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缪尔塞重新定义: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事件。

4.我国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也对技术创新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解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是较早从事技术创新研究的单位之一,在傅家骥教授的领导下,其有关技术创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傅家骥在其主编的《技术创新学》中,给技术创新下了这样的定义,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赢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建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的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生产,获得新的原材料和半成品供给来源和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吴贵生教授在他的《技术创新管理》中认为,技术创新是指由技术的新构想,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到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的活动。

三、技术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也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和决定因素。劳动、资本与技术是企业进行生产的三个基本投入要素。企业生产是在这三个要素的有机结合之下进行的,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时期,劳动、资本和技术在投入要素中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在科技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的今天,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都在推行技术创新战略,拼全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大力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的周期也越来越短。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企业竞争的范围更深、更广,节奏更快。企业在强大的竞争压力面前,技术创新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社会需求的不断提升和多样化,要求企业提供一些性能更好、品种多样,能与社会发展和用户需求相适应的新产品。企业必须不断推出满足用户要求的新产品,方能立足于市场,掌握竞争的主动权。可见,市场需求是技术创新的真正动力,技术创新是企业满足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与需要。创新成为市场竞争的基本手段,也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企业通过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不断进行技术积累,核心竞争能力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四、技术创新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功能

随着现代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与技术创新越来越密切的结合在一起,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企业技术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下面我们从企业技术创新的功能与意义来进行分析研究。

1.企业技术创新的催化效应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前提。对于企业内部涌现出来的技术创新成果和外部环境中的技术扰动,企业具有一种很强的自催化功能。随着一项技术创新成果在一个企业内部的迅速扩散,成为核心技术,或者成为企业新的核心业务,企业将逐渐形成自己的新的核心竞争力,这样企业能够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和规模经济收益。因此,核心竞争力的“寿命”比具体的产品和服务都长,技术创新能力构建起来的核心竞争力比具体产品的生产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长远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2.企业技术创新的低成本扩散与收益放大效应

技术创新成果在企业内部技术扩散是实现技术创新规模经济性、增加创新收益的主要手段。在企业经营中,由技术创新成果构建成的新技术尤其是核心技术在不同产品或产业中的扩散和渗透,使企业技术扩散产生“收益倍放”效应。如佳能(canon)公司将微电子、激光、精密仪器等方面的核心技术广泛应用和扩散到照像机、摄像机、计算机、复印机、传真机、激光打印机、图像扫描仪、细胞分析仪等产品中。可以使同一技术同时在不同的产品市场上获得巨大的创新收益。当然,通常企业技术扩散过程中的收益放大效应主要源于企业多元化经营、国际化经营与纵向一体化生产体系,其实质在于企业内部资源尤其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优化配置,以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3.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整体实力的效应

由技术创新能力构建成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可增强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其意义远远超过单一产品市场上的胜败,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即更关注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追求的不仅是如何在当前的市场做得更好,而是如何获得在未来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地位。如摩托罗拉(Motorolar)公司建立在其无线电通讯技术专长基础之上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使其在核心业务交换机等通讯产品市场上享有持久的优势地位,在BP机、移动电话和无线移动通讯装置的产品领域也遥遥领先。由此可见,用技术创新能力构建成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因而具有较强的特性和进入壁垒。

五、运用技术创新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面对世界新经济浪潮兴起,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各国为了在激烈的国际技术和商业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竞相调整产业结构与技术结构,加大对高新技术领域的开发投入、扩大应用领域,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应该从以下以几个方面着手准备和提高:

1.重点突破,集中力量发展一批关键技术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范文5

关于自主创新有很多不同的定义和说法,东北大学的谢燮正( 1995)认为,自主创新是相对于引进外国技术的“他主创新”。北京大学的刘伟( 2006)认为自主创新就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北京大学黄桂田( 2007)把企业分为两类:一类是内资为主的企业,包括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企业、民营独资企业和民营控股企业等;第二类是以外资为主的企业,包括外商独资企业、外商控股企业等。秦颖( 2007)研究认为我国“自主创新”的“主体”应该是那些具有绝对控制权或控股权的为中国利益服务的企业体。李宏研究了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 2007),认为自主创新是一个不断学习、吸收与改进的过程。

这些研究大都把自主创新定义为高科技行业的创新,或者主要是国有大型企业的创新,但实践表明,大多数重大革新的产品都是一些小企业或创业企业完成的。自主创新与创新是同等的概念。从创新的主体来看应该是多样的,包括个人、企业、科研机构、政府。个人的创新促使创业或新技术的发现,企业和科研机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扶持、促使创新,同时也包括政府本身的创新。很多学者通过大量指标构建企业自主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这种评价本身就是对创新的一种束缚。

从创新的内容来看,一般认为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等。企业过分注重生产、产品、市场、知识,却偏离了创新的核心目标:技术创新。过分追求客户满意度,使企业失去了新的技术开发机会。资本对品牌、项目的投入和运作,随着边际效益递减,收益会越来越少,唯有技术创新可以为企业带来新的边际效益,企业的长久发展必定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还有研究从原始创新、渐进创新、突变创新来分析,实际上这些创新很难断然区别开来。这些都不足以把握自主创新的本质,自主创新不应该从静态的角度来考虑,认为拥有核心技术就是自主创新。经营环境在变化,技术也在变,核心技术并不能保证企业一劳永逸。2 自主创新是以技术为核心的管理模式

纵观企业创新,我们可以看到,没有固定的统一模式,创新本身面临很大的不确定和风险。自主创新实质上是以技术为核心的管理模式,这是一种动态的模式,只有建立了技术核心模式,才可以使发挥个人和团队的作用,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这些不断产生的新技术是保证组织发展的动力,这种以技术为核心的管理模式是自主创新关键。2.1创新的组织形态

创新的组织形态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见表1、.2.1.1 生产为核心

以生产为核心的企业,处于不断改善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和质量.根本上说是对现有技术的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很容易被模仿,尤其是市场上出现新的技术时,以前的优势很容易失去。2.1.2 以营销为核心

营销核心是对现有技术充分利用的另一个方面,是从市场需求人手,不断开拓新的市场,通过准确的定位和高明的营销技巧深入挖掘和开发现有技术的利润。但是这种核心并不能使企业保持长久的竞争力。2.1.3 以学习为核心

在此模式下,企业迅速追赶,为此花费巨大,且始终跟在别人后面,缺乏主动权,竞争中处于劣势。2.1.4以技术为

以技术为核心的管理模式是企业发展的高级形态,它保留了生产型企业和生产经营型企业的优点,同时又有了新的内涵。技术创新型企业把企业竞争从单纯的生产竞争和营销竞争扩展到技术创新的竞争,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职能,在企业内部实现技术创新的制度化,集研究与开发、生产、销售三位一体,形成研究与开发、生产、销售三者互动的健全的体制和机制,保证持续技术创新,获得具有竞争力的收益,这种模式的演进代表着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的崛起,而不是少数几个企业的技术领先,组织形态的管理演进如图1所示。2.2 以技术为核心的管理模式

把技术作为企业的核心职能,围绕企业技术展开经营活动,技术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动力,整个企业是一个技术发展系统,包括技术开发子系统,技术转化子系统和技术收益子系统,如图2所示

技术开发子系统是密切关注相关领域情况,获得最新知识,建立沟通平台,联系科研机构,合作开发,确立新技术项目。如韩国近70%的中型企业建有技术革新中心,产品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基本在企业内部完成,成为地域战略产业提升和产学研一体化的有生力量。一些员工较少的小企业,尽管没有建立技术革新中心,但大都聘请了技术顾问,有的还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互惠互利的协作关系。中小企业用于研发投入的力度也相当大。据全罗南道中小企业厅对近千家中小企业研发投入的抽样调查,近3年来,年均用于研发投入资金,已占到销售收入的9.5%。

技术转化子系统,把开发的新技术转化为产品的过程,包括原型生产和产品制造,我国在生产经营这个子系统具有很大的优势。

技术收益子系统,通过高效营销活动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技术,通过品牌,扩大市场等方式挖掘收益。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3.1健全自主创新子系统

自主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以技术为核心的各种要素的整合过程,也是各国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从主体来讲是多元化的,包括企业、科研机构、政府及个人;从内容上来看,应该是一个动态的保持学习和创新的持续环境。自主创新子系统包括技术开发、技术转化、技术收益子系统,技术转化方面我国企业很强的生产能力,现在在逐渐加强营销、服务这些收益子系统,但是技术研发子系统以及以技术为中心的管理都非常薄弱,必须健全三个子系统,使企业、政府、科研机构、个人有效地组织起来。3.2建立研发机构,加大投入力度

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不能进行技术规划与情报收集与开发,不了解科研院所动态信息,不了解技术信息。只能按照原有技术扩大规模,或者进行一些较小模仿、创新,通过压低成本来获得竞争优势。低成本又促使企业使用大量劳动代替资本,劳动廉价化,陷入恶性循环。必须建立高效的研发机构,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积极沟通、学习、吸收、转化新技术。3.3 以技术为核心的创新管理与体制

企业要从更高更远的角度去看问题,不能紧盯着眼前利益,必须把技术作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之本,有严密的技术发展战略和资源支持规划。创新依赖于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人文管理就是对人的文化管理,对员工的创新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有效激发,它要求管理的艺术性和灵活性,培育人性化的企业文化。创新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创造性活动,依赖于不同思想、意见的相互交流和撞击,需要破除官僚主义和等级制度,创造开放性、自由交流、容忍不同观点的环境。在美国企业,开放式管理实际上已经制度化为一种正式程序,成为一种企业文化,造就出一种特殊的创新生态机制。实行参与式的全员管理,鼓励员工全方位参与管理、决策或提出合理化建议,给员工提供一个关心企业发展、与企业融为一体的渠道和机会,既满足了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又可以达到提高企业效率的目的。企业要以技术为核心,充分改进企业管理机制,利益的合理分配,创新成果共享,调动员工积极性,发挥员工创造力,为员工营建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3.4信息化平台和沟通平台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范文6

【关键词】高科技产业 自主创新 激励机制

我国高科技产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高科技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它是走在科学、工程和技术最前沿的新兴技术群。高科技产业则是科学、技术与生产一体化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生产体系,在市场经济越来越开放的今天,高科技产业经受市场的大力推动,成为世界最为瞩目的焦点产业。高科技产业是知识与技术的高度结合,因此技术难度大,智力要求高,其渗透性和竞争性强,投资风险大,是对人类进步有着重大影响的走在最前沿的科学技术产业。特殊的产业性质与特点需要高科技企业内外环境的高度协调与完善。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企业的自主创新并且要不断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2010年两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依然成为焦点,它将是中国未来15年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期企业发展的方向与目标。我国高科技企业自主创新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自2008年以来,我国高科技产业的生产以及出口都发展较快。其中高科技制造业的增加值高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个百分点。在对外出口方面,尽管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但高科技产业依然蓬勃向上,一片生机,占了全国出口总额的29.4%。

“自主创新”的技术是高科技产业真正得以成长和发展的最核心的资源,我国高科技产业自主创新一直走在国内前沿,并在国内形成了如北京中关村等具有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在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坚持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内外环境的相辅相承给予了我国高科技产业勇猛向上的发展势头。然而我国企业总体上仍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大部分企业只是照搬国外模式,纯粹在国外孵化,忽略了中国企业发展的特殊性。此外,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以及人才的匮乏同样制约了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挥。对于高科技产业来说,激励机制的完善对于促进本企业的发展及留住企业核心技术人才来说都是必要的条件。

政府对高科技产业自主创新的支持与激励

高科技产业激励机制的完善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引导。在我国的国情下,政府对于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政府不仅可以在经济财政上、政策法规完善上给予企业最核心的支持,还能为学与研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

加大财政投入,从经济上给予支持。财税政策是我国宏观调控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政府已经将其作为对企业重要的激励措施。研发对于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关键,政府可利用财政政策加大对企业研发的支持比例,财政的拨付应向其倾斜。高科技产业是具有高风险的,为加大对其的支持力度,政府可能扩大财政的担保以及支助的范围。这对于那些有发展前途但风险又很高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保障,不仅可以扩大高科技企业的规模,还可以更加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鼓励高科技企业的自主创新。这也有无形的导向作用,企业的发展得到政府的支持激发了企业的发展潜能,有效地形成了激励机制。

政府还可以通过税收在经济上给予支持。税收的减免将会大大缩减企业的成本,从侧面宣传了政府税收的激励政策,企业将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企业的研发以及员工身上。政府除了对企业在政策上给予扶持,还可以作为企业的客户。规定政府每年都要定比例采购我国高科技企业的产品,划出专门的资金用于采购,这不仅提高了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政府还可以借此检验产品的质量,监督企业的生产。

保护企业知识产权,完善法律制度。知识产权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是无形资产,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支撑点,高科技企业就是凭借自身力量开发出的新产品新技术,并以此作为核心竞争力屹立于市场。自主知识产权已经成为高科技企业间的竞争点,它从诞生到管理的过程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在发达国家,专利权等知识产权受到极大的保护,同时知识产权的管理也在欧美的各大型企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外国的知识产权一般都不会轻易卖给他国,如果我国想在高科技产业领域中有所发展,则要靠企业自主创新和研发,真正实现科技上的独立,拥有自身最核心的技术。在这方面,我国要加紧建设知识产权战略,形成一套完备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我国有零散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规条例,但目前仍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来保护自主创新的成果。法律制度是从根本上鼓励和保护企业自主创新的成果,这样不仅可以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形象扩大国际影响力,更是有效地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方式。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企业自主创新是相互促进的。

“产学研”相结合,重视人才的力量。“产学研”是高科技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有效发挥各界力量的综合体现。它是将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都纳入了创新的行列,要充分重视高端科技人才,培养、扶植和造就这一批创新创业的人才。“产学研”体系加快了研发的脚步,且促成了企业科技成果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而对于企业来说,把“学”与“研”联系起来,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培养了专业化的人才,企业以最小的成本获得了最大的收益。对于科技人员来说,这一体系则为其提供了发挥自身才能的平台,得到企业最大的尊重,有利于实现自身的价值。“产学研”的结合无论对企业还是高技术人员都达到了有效激励的目的。

营造鼓励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

高科技企业的自主创新需要社会以及民众的支持。只有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增强人民群众的创新意识,才能深刻理解企业的自主创新,支持与包容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高科技产业是高风险产业,失败率也就多于其他产业,自主创新仅仅依靠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去看待自主创新的结果。创新不易,特别是对于世界各国都竞相争取的高科技产业,一个能够允许失败的机制则免去了许多企业冒险的后顾之忧。同时广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以及科学精神有利于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对于那些高科技技术人才则有了精神上的鼓舞。营造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都是有效激励的外部因素。

加强企业自身自主创新的激励

我国目前倡导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其中最关键的部分是要培养企业自觉创新的能力,让其自身成为创新的主体,政府只能通过外界环境的完善来支持和引导企业的自主创新发展。高科技企业自身自主创新的激励是对企业经济和人力的投入。在经济上是要健全企业的核心技术加大研发比重,在人力上则是善待企业高新技术人才,培养核心员工的忠诚度。

加大研发投入比重,健全核心技术。高科技企业的关键在于研发,比起欧美国家的研发投入我国相对较弱。要想在世界市场上有所发展就要加大研发的投入比重,从而建立健全企业的核心技术,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产学研”不仅仅是政府的投入,创新的主体在于企业本身,那么企业就要在政府提供的有利的科技环境下加大对研发的投入。高科技企业的核心技术管理在日常工作中越发重要。核心技术的健全能够满足企业创新的需要,它增强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能够开发和研究出自身核心的竞争专利产品与技术,从而增强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范文7

1 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1.1 科技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长期以来,欧美地区经济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而迅速的增长,究其原因离不开其对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决定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前景。邓小平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要想提高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进行科技创新,来形成其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科技的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条件,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2 科技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力

只有推动技术创新,拥有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才能推动企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当科技成果在企业内部不断扩展,并形成以核心技术为主体的核心业务,企业才能够被市场所认同,形成独特的自身优势。只有不断自我发展,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要求,企业才能够大步向前,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断进行的科技创新则能够形成企业内部的激励体制,增强企业活力,提升企业运转效率,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

1.3 科技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企业想要拥有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就必须进行科技创新。因为科技创新不仅会为企业开拓市场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还将大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科学技术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石,科技带来的创新成果在企业内部形成核心技术,并逐渐发展为核心业务,然后不断固化,形成企业自身的技术模式,让企业的技术结构日益稳固,长期下去,企业才能获得稳定而高额的规模性利润。

2 影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主要原因

2.1 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相互分离

一直以来,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相互分离的现象比较严重,一方面,企业缺乏技术的自我开发能力,一般是引进相应的生产技术,在此基础上只顾完成固定时期的生产任务,而不会对生产技术进行革新创造,从而更有效率地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另一方面,许多高新科技的开发普遍存在于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中,这也是高新技术人才和科研经费分布比较集中的领域。在这里科研人员只注重理论和科技创新的可行性,并没有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至于所研究的课题和创新项目是否能够投入使用,乃至于投入使用后的生产力以及对生产资料的利用情况、资源效率的节约情况并没有实际性的经验。由于这种情况造成的资源浪费、大量的科技创新不能投入使用、科技开发不能与市场相结合,是造成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落后的主要原因。

2.2 缺少合理的技术创新体系

我国缺乏一套合理完善并且行之有效的技术创新体系,因此企业没有相应体制机制的指导,缺乏科技创新的动力,不能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相结合,以至于造成企业对技术创新、技术含量和市场占有率等创新投入项目持轻视的态度,反而去重视产品销售、产品产值等技术开发项目。企业的主要投入在风险较小、见效速度较快的科技成果方面,以至于并没有很高的热情用于依靠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来推进科技进步。目前我国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占全社会投入的比重不到30%,企业销售收入中用于技术开发的比重平均不到1%。到目前为止,我国约有60%大中型企业还未建立起技术开发机构,而已建立的技术开发机构中还有50%不能进行合理的技术开发。另外,由于缺乏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使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2.3 技术资源相对匮乏

当今世界,随着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技术创新和引入外来科技的重要载体。关于我国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升级的来源也主要是依靠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积累发达国家科技创新的成果和基本经验。但引进国外科技创新的同时带来了严重的弊端,这是因为我国目前在消化创新方面投入得比较少,因此从国外引进的设备并不能做到合理地吸收利用,以至于在引进的诸多创新技术中,真正得到消化吸收利用的仅占总投资额的3.2%,与其他国家引进与消化吸收比例相差甚远。

2.4 缺乏科技创新素质

这与我国千百年来传统的教育模式有直接关系,在我国的应试教育制度下,学生只注重对书本固定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这种思维模式下实际上很严重地束缚了学生创新的能力。因此在创新思维、创新理念、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我国的人才还有待进一步地提高。如果不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的科技创新素质将很难再上一个台阶。

3 加强企业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3.1 应当进一步增强企业对于自主研发创新的自信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绝大部分企业主要依靠引进外来技术逐步发展,而越来越大的市场压力和无法提高的利润率让很多企业自主创新意识薄弱,只是依赖于模仿外国企业,对于发展自身科学技术的信心不够。政府应当鼓励企业把精力放在对于核心技术的研发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拒绝模仿,打破惯性思维,实现多项科技的自主创新。现如今我国的经济环境日趋优异,很多企业已经拥有对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创新的基础条件,完全可以在关键的领域实现技术的突破。

3.2 进一步完善企业科技创新体系

企业应当进一步将生产、学习、研发有机结合,提高科研的开发水平,从而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应当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研发投入的主体,更应当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应当加强制度管理的创新,真正独立成为市场的主体和法人实体,将科技研发与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以对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为目标,通过对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资源的优化配置,将应用型科研逐步运用于各大中型企业,加快科研创新产业化进程,将技术创新与市场竞争紧密结合,实现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从而带动我国市场经济更进一步的发展。

3.3 健全组织结构,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

为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企业应改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以战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和一支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3.4 加强技术研发管理,建立科学战略

技术研发管理降低产品开发中的技术风险,缩短开发周期,使产品能快速推向市场对公用技术模块进行有效的开发与管理。技术研发管理是多层异步开发模式能否有效执行的重要环节。技术研发管理某种程度上也能减少时间与成本的消耗。不同的技术创新战略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和条件。各个企业的优劣势、机会、威胁(SWOT)不同,因而必须考虑到自身的技术、设备、资金等包括企业周边环境以及政府政策等多方面,科学地选择最合适的技术创新战略,确定项目的预测以及可行性进行技术研发的管理。

3.5 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在良好的内部经营管理体系,特别是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核心竞争力水平达到更高程度的企业内,各级各类人员创新驱动企业发展的观念和意识会进一步增强,更加主动地学习,注重知识的更新和技能水平的提升。企业也将根据发展的需要为各级各类人员创造和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更加注重各级各类人员队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改善和优化。此外,企业经营管理体系内在结构合理性和内部关系协调性程度的提升,也将会有效地提升各级各类部门的工作效率,从而在企业中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和创新文化,更加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进行和发展。

3.6 满足科技创新,提供强大需求动力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范文8

[关键词] 中小企业;创新;核心竞争力;博弈;非核心技术创新;产业集群

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中小企业创造了新增产值中的76.7%,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我国加入wto以来,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是国际性的,难免遭遇具有强劲实力的国际竞争对手的挑战,企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我国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站在战略的高度,实施基于核心竞争能力的创新模式,培养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实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发展策略,才能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然而中小企业有其天然的劣势。探讨扬弃劣势来创新、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对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更为重要。

一、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动力和源泉

1.核心竞争力与创新的含义。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实质是对客户的争夺,谁能让消费者从口袋里掏出钱来,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消费者买谁的账归根结底就是谁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换一种说法就是谁为消费者创造了更多的价值。而使企业持续地获得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的根源则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笔者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表现为企业为顾客创造别人所不能创造的价值的能力。从核心竞争力产生的逻辑出发,可以看出核心竞争力需具有价值性、稀缺性、独特性、难以模仿性和延展性。

关于创新的概念,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创立的创新理论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实现生产要素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的组合。具体包括5种情况:(1)创造一种新的产品;(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取得或控制原材料的一种新的供给来源;(5)实现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方式或企业重组。由以上5个方面可以看出,创新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概念,而是技术与经济相统一的概念,是建立在市场基础上的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过程创新。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可以通过创新获得竞争优势,企业只要通过一定的手段,产生一种新的、独特的产品、工艺,或者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最终为企业赢得了市场,取得了经济效益,就是实现了创新。

2.创新是形成竞争优势的最重要动力和源泉。企业核心竞争力可表现在企业的技术优势、战略决策、反应能力、产品制造、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方面。而这几方面除了通过经验积累之外,创新是形成竞争优势的最重要动力和源泉。首先创新本身可以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企业不断创新的过程。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杜拉克宣称:企业组织需要一个核心专长——创新。“海尔”如何由小变大,由弱到强?张瑞敏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不断的创新。其次,创新能使企业保持良好的竞争态势。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能否快速发展已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而不断创新则能保证企业不断适应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发现新的利润增长点。企业若不想让既有的核心竞争力随时代的发展变为普通能力,并不被淘汰,就应把既有的能力作为知识储存起来,并不断更新充实、发扬光大。第三,创新与核心竞争力相伴共生。没有创新,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就无从谈起。从产业来看,企业成长就是创新的过程;就企业内部产品项目来看,每一个新产品的问世都是创新的结果。如录像机产品的创新开发过程。开发初期,美国人对终端产品无法描绘出准确清晰的轮廓,甚至对产品的性能也无法提出特定的要求,但开发出了录像机技术与产品。在这一产品开发过程中,除了技术的创新发展,更关键的是由创新所导致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成长。录像机技术最基础的部分是由美国人发明的,但市场技术却是由日本人挖掘的,最终这一由技术形成的创新为日本企业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整体和持续竞争优势。

二、中小企业创新有着天然的缺陷

1.智猪博弈。现实市场上,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存在着较大差异—— 大企业的市场份额大,创新的效果也更明显;小企业的市场份额小,创新的动力则明显不足。更为现实的是,企业规模会对创新效率产生异化作用,如大企业的创新成本比小企业更容易消化。此外,由于创新是一项非常不确定的活动,厂商很可能不会同时取得成功。假定a为大企业,b为小企业,a的技术创新贡献率高于b,这时就会出现如下的博弈矩阵:

在这个博弈中没有“剔除劣战略均衡”。因为a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劣战略。但是,b有一个劣战略,即“创新”,因为无论a做何选择,b选择“不创新”都比选择“创新”更好一些。所以,b会剔除“创新”,而选择“不创新”:a知道b会选择“不创新”,自己只能选择“创新”。因为“不创新”,收益为0。所以,这时的纳什均衡是(创新,不创新),是一种“重复剔除劣战略的占优战略均衡”。其中b的战略“不创新”占优于战略“创新”,而给定b剔除了劣战略“创新”后,a的战略“创新”又占优于战略“不创新”。所以,在市场上,小企业花费巨额成本去进行技术创新是不经济的。但是长期不创新,小企业无法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利于自身成长壮大。

2. 不对称信息下的博弈。自主创新不经济,外购创新技术就会成为一种选择。但外购创新技术存在信息不对称。不对称信息是指一些局中人拥有别的局中人不拥有的“私人信息”。当前,在技术交易市场上,卖方比买方更多地知道创新技术的实际情况(创新程度、应用难度、市场前景等),但卖方不会将创新技术存在的问题如实告诉买方。买方也知道这种情形。因此,买方在开出价格时会考虑到该技术的有效性问题。假定没有问题的好的技术价值20万元,有问题的技术只值l0万元,并且假设买方认为市场上出现好的技术和坏的技术的可能性各占一半。这时,买方开出的价格不会高于1/2*20+1/2*10=15万元。这样,如果卖方的技术果真是好的技术,他就不会出售,好的技术退出市场。但当卖方的技术是坏的技术时,他会十分积极地将只值10万元的技术按l5万元卖给买方。但买方知道愿意按15万元卖的技术一定是坏的技术,从而认定市场上全是坏的技术。所以,除非他愿意买一项坏的技术,否则他会退出市场。当他愿意买一项坏的技术时,他只开出l0万元的价。于是,技术交易市场或者建立不起来,没有买主;或者全是坏的技术,真正的好的技术退出市场,而坏的技术在不断成交,但价格很低。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也难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中小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创新途径

1.非核心技术创新。根据创新概念,创新有核心技术创新和非核心技术创新之分。通过核心技术创新取得核心竞争力,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越来越表现为产业链条上的一个环节,通过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共同实现从最初始的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转换。而能在这条产业链的核心技术上取得创新优势的企业也只是占据产业链上的一个环节而己。更多的产品价值需要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来创造。对于那些并未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来说,只要专注各自领域的创新,同样也可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种创新并不一定表现在核心技术上,有时甚至并不表现在技术细节上,如杜拉克所说,这种创新有时候“甚至可以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因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是否掌握核心技术并无直接的必然联系,核心技术不等于核心竞争力。对一个企业来说,如果掌握某项核心技术,并能够充分地利用这项技术,找准自己在生产链上的定位,那么该企业完全可以靠它赢得市场,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如果科研成果与现实生产力严重脱节,经营管理不当,那么无论技术如何先进,都无法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而对于那些并不具备核心技术优势的中小企业来说,避开在产品核心技术研发和生产上的障碍,在非核心技术以及非技术环节上进行创新,同样可以为其产品附加更多的价值,是企业取得成功的有效途径。这种创新包括产品功能改进、产品设计创新、营销手段创新、管理创新、经营模式创新等等。计算机厂商dell公司壮大就是得益于其创新的销售方式 直销。海尔集团的由oec管理模式到建立“市场链”的管理模式创新也堪称典型。

2.发展产业集群浙江中小企业的发展经验。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它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例如零部件、机器和服务等专业化投入的供应商和专业化设施的提供者。集群还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从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

产业集群一方面通过竞争与合作促进集群内企业的自主创新。波特(1998)说:“群聚区提升了竞争与合作两方面。竞争与合作可以共享是因为它们发生在不同的范围以及不同的参与者之间。”集群内的企业从事相同、相似、互补或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在垂直方向上,存在着处于不同生产阶段的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强调的是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在水平方向上,也存在着众多生产者,他们之间进行充分的竞争。这种相互学习与竞争,将促进企业的创新和发展、生产经营知识的传播,从而刺激企业的不断繁衍和产业集群的不断扩大。因为在不断出现的技术创新过程中,一家企业很难也没有必要独立完成,这时与竞争的同行合作,分享产业集群内的知识和信息是十分必要的。这样,企业间的这种竞争合作关系既提供激励,又避免了过度竞争。产业集群内企业逐渐形成以群体目标为引导、信息流为驱动、组织文化为维护,依次经过交流、竞争、合作、分享、评价5个基本阶段的动态循环累进过程,极大地提升核心竞争力。

另一方面,产业集群为企业与科研机构形成长期合作提供基础。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单纯地依赖传统产业迟早将会力不从心。中小企业要逐渐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进军高科技产业。这时,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但作为中小企业,单枪匹马实力薄弱,很难独立与科研机构形成长期合作,而产业集群可凭借其自身的优势迅速与科研机构合作、交流,一起攻关技术难题、研制新产品。初期可以借鉴日本模式,运用协会、地方政府力量疏通知识创新发源地与生产管道,将科研机构、大学与产业集群连接起来。

四、结束语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市场经济中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当然离不开企业创新的支撑,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创新手段或者途径都适合中小企业。所以,选择可行的创新才是重要的。希望中小企业更好地发展,为国民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郑筱婷,张永刚.加强非核心技术创新打造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4).

[2]陈抗,郁明华.基于博弈论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2006,(1).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范文9

一、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

(一)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及特点

目前,国内外关于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尚无界定。综合有关研究,我们认为,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是在全球化条件下一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高层次竞争能力,是指该国通过对人才、资金、技术、市场等关键要素的创新性组合,在高技术产业核心环节所形成的独特的、难以模仿的内在成长能力和持续竞争优势。它具有如下特点:

1、创新性。“知识密集、人才密集”是高技术产业的基本特征。当今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本质上是技术能力的竞争。因此,技术创新能力应是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标志。

2、自主性。由于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所掌控的要素资源可随时流动,对承接跨国公司产业转移的发展中国家来讲,这是不可持续的竞争力。因此,在评价一国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时,应适当扣除“外资贡献部分”。

3、关键性。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是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部分”。一方面,它是产业生存和发展中众多影响因素中的关键因素,通过这些因素的组合,使产业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它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性“外在表现指标”。

4、阶段性。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从国际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看,一些国家如日本、韩国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从模仿到自主创新,而后逐步形成其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

5、高端性。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国家,处于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和价值链的高端,具有较高的附加价值率。

(二)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评价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通常从产出、投入、发展环境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图1)。产出层面的指标,直接反映了高技术产业的现实竞争力,投入指标则反映了高技术产业竞争潜力或竞争力发展趋势。同时,考虑到潜在竞争力能否转换为现实竞争力,关键在于发展环境。因此,影响高技术产业投入产出过程的一些因素如产学研合作、创业投资等也是反映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只有这三类指标同时增长,一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才能持续提升。

基于上述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根据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特点,我们从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中选择了一些关键指标(表1),用来评价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

1、现实核心竞争力。主要从市场表现、企业表现、技术和品牌表现、价值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具体指标包括一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球的比重、高技术出口占全球的比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业增加值率和利润率等等。

2、潜在核心竞争力。这是影响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指标”,包括人才、资本等基本要素的投入情况,以及影响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市场环境、融资环境、制度环境、政策环境等。具体指标包括: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强度、研究开发经费结构及其变化、研究开发人员占全部人员的比重、市场需求、创业风险投资等。

二、我国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现状

(一)我国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主要指标评价

1、在全球高技术产品市场中的份额

根据OECD的统计,1985~2005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由68.96亿美元增加到1929.9亿美元,年均增长18.13%。占全球高技术产业的份额由1.53%提高到16.06%,仅次于美国(34.48%)、日本(16.18%),跃居世界第3位(图2)。其中,医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90.37亿元,占全球的比重为8.14%;航空制造业增加值58.84亿美元,占6.4%;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加值752.2亿元,占46%;通信设备制造业增加值830.11亿美元,占15.26%;医疗器械及精密仪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98.39亿美元,占5.85%。如果扣除“外资企业”部分,2005年我国高技资料来源:《美国科学与工程技术指标(2006))术产业增加值约为665.8亿美元,占全球的份额为5.54%,居世界第3位。

从出口指标看,1985~2005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年均增长24.16%,2005年达到4401.04亿美元,占全球的份额为19.46%,超过美国、日本、德国,居世界第1位(图3)。如果扣出外商独资高技术企业出口部分,则2005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约为1434亿美元,占全球的份额约为6.3%。

2、企业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在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中,我国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技术企业。据统计,2006年我国有25家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4家医药制造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但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一是企业规模小。2007年,进入世界500强的高技术制造业共有63家,其中美国有29家,日本11家,英国、法国分别有3家,德国、韩国、法国、瑞士、瑞典、荷兰、中国台湾各有2家,芬兰、加拿大、新加坡各有2家。而我国大陆地区一家没有。2006年最大的高技术产品制造企业(联想控股有限公司)销售收入约为190亿美元,不到IBM公司的1/2。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营业收入为90亿美元左右,约为IBM公司的1/6。最大的制药企业销售收入不到20亿美元,约为美国默克公司的1/27。二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2006年联想控股有限公司研发投入为28亿元,海尔集团公司为67亿元,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56.7亿元,而同年,惠普、IBM、三星电子、日立的研发投入分别为35亿美元、20亿美元、31.69亿美元和20亿美元。制药行业方面,2006年我国制药行业的研发支出约为7.2亿美元,约为美国辉瑞公司的1/10,英国葛兰素史克的1/9,法国赛诺菲一安万特的1/8。

3、高技术产业盈利水平

总体上看,我国高技术产业在国际分工中主要处于组装加工环节。据海关统计,2006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占87.33%(包括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一般贸易仅占9.76%。由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低附加价值环节,所以我国高技术产业附加价值低。根据OECD统计,2003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为26.46%,低于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近10个百分点(图4)。从利润率指标看,2006年我国高技

术产业实现利润为1777亿美元,利润率为4.2%,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其中,航空航天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器械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利润率分别为5.5%、7.42%、2.21%、4.18%和8.1%。

4、自主知识产权创造情况

国际上通常用三方专利和PCT专利指标来进行国家间的分析评价。据OECD统计,2005年我国三方专利拥有量为433件,占世界的0.82%,居世界第12位;美国为16368件,占30.96%,居第1位;日本为15239件,占28.83%,居第2位。其次是德国,占11.85%;韩国占5.97%。印度三方专利拥有量为132件,占全世界的0.25%(图5)。从PCT专利看,2004年我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申请的PCT专利占世界PCT专利总数的1.8%,居世界第10位。美国、日本、德国、英国、韩国和印度分别占33.3%、17.1%、12.2%、4.4%、3.3%和0.7%。其中,信息技术领域拥有PCT专利1078件,占2.5%,居世界第8位。美国为14525件,居世界第1位,占33。3%。日本为8658件,占17.1%。德国为3921件,占12.2%;生物技术领域拥有PCT专利95件,占1.4%,居世界第12位;纳米技术领域拥有PCT专利10件,占1%。美国为398件,占40.3%。日本为188件,占19%。德国为99件,占10%。韩国为26件,占2.7%。

5、研究开发经费投入比重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日本高技术产业的R&D强度(R&D经费占高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都在10%以上,德国和法国在8%左右,而韩国和意大利高技术产业的R&D投入强度也在4.5%以上。相比之下,我国高技术产业居于产业链条低端的特征十分突出,研发投入强度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十分显著。2006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3%。其中,飞机和航天器制造业为4.23%,医药制造业为1.7%,办公及计算机制造业为0.62%,通信设备制造业为1.53%,医疗、精密仪器和光学器具制造业为1.61%。

6、高技术产业科技人力资源情况

一是科技人力资源相对水平较低。2006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科技活动人员为39.4万人。R&D人员为18.9万人/年,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为5.29%,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仅为2.54%(表6)。2004年,欧盟25国(EU-25)制造业科技人力资源(HRST)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为29%,其中高技术产业为52%。二是科技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虽然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较多,但高素质人才缺乏、企业人才缺乏的问题比较突出。

(二)我国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

按照本报告设计的指标体系,我们收集了美国、英国、德国、法国、韩国、中国和印度8个国家的数据。在对数据进行归并处理后,通过对各项评价指标加权,计算出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数。主要评价结果如下:

1、美国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从“外在表现”指标看,2005年美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球的34.48%,2004年其三方专利占世界的31%、PCT专利占世界33%。在进入世界500强的63家高技术企业中,美国拥有29家。从“基本要素”指标看,“(美国创新系统)高度的灵活性、开创精神和文化以及充足的资本供给”是美国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3年美国高技术产业(现实)核心竞争力综合得分为99.5分,而日本为44.5分,德国为30分,英国为22分;(潜在)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综合得分为85分,也远远高于日本(51分)、德国(51.1分)等国家。

2、日本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居世界第2位,但与美国存在很大差距。从“外在表现”指标看,2005年日本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球的16.18%。2004年其三方专利占世界的28.8%、PCT专利占世界17%。在进入世界500强的63家高技术企业中,日本拥有11家。在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中,日本主要处于中高端环节。从“基本要素”指标看,日本的主要竞争力是其引进技术后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大企业的竞争力。

3、我国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评价结果表明,2003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现实)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数得分为16.5分(扣除外资贡献后为10.1分),约为美国的16.58%、日本的37%、德国的55%、韩国的86%;高技术产业的(潜在)核心竞争力得分为34.5分,约为美国的40.58%、日本的67.6%,高于韩国,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提升潜力较大。从指标构成看,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是技术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较低,分别得分为1.7分和2.8分。在发展潜力方面,主要是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低、专利质量不高、科技论文质量引用率低等。从行业看,目前我国航空航天核心竞争力相对最强,而医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最弱,国际竞争力十分低下。

4、我国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位于发展中大国前列。如与印度相比较,2003年印度高技术产业现实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数得分为2.2分,潜在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数得分为15分,均与我国存在较大差距。

三、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现行体制政策环境不利于内资高技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首先,缺乏支持内资企业发展的金融环境。金融创新是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从我国看,目前还没有形成支持内资企业发展的、符合我国国情和高技术产业特点的投融资模式,高技术产业融资渠道单一、资本市场不健全,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资金缺乏的问题。这是制约我国内资高技术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首要因素。其次,激励、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政策不完善。比如,发达国家对企业普遍实行消费型增值税,而我国实行生产型增值税,内资企业实际税负大大高于国外企业,使得本就弱小的内资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又如,在政府采购方面,目前我国一些流通企业处于垄断地位,而制造企业在产业链条中处于弱势地位,出于各方面的原因,它们更愿意买国外产品,使内资企业处境十分困难。政府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培育了外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三,产权界定和公司治理不规范。目前我国大型高技术企业很多是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虽然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但是距离产权清晰、公司治理规范的现代公司制度仍有很大的差距。

(二)科技投入分散,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资源整合机制

一方面,对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不足、重点不突出。比如,2005年美国政府对生物技术领域的投入为300亿美元,仅次于国防领域的投入,居第二位。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融资、创业投资等融资147亿美元。而目前我国生物技术领域每年的研发投入不到10亿美元,其中政府投入不到5亿美元,只够开发几个新药的资金,但目前这点钱分散在科技部、中科院、发改委等多个部门,每年支持数百个项目。另一方面,产业关键技术研发缺乏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目前我国许多重大科技专项组织方式上还是以大学、科研机构牵头搞开发、然后再产业化的方式,研究开发与市场脱节、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密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

(三)现行管理体制分割,缺乏协调机制,不利于提升搞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

提升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涉及产业链条和创新链条的各个方面,需要采取综合对策。但目前我国管理部门分散、分割的问题比较突出,造成产业链条、创新链条分割,不适应提升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要求。以生物医药为例,目前我国生物医药管理部门涉及科技部、中科院、发展改革委、药监局、财政部、卫生部等10多个部门,分别管理研发、新药审批、产业化、药品流通、技术标准等环节。由于认识不一致,管理目标不同,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形成推进生物产业发展的合力。比如,从提升医药行业核心竞争力的要求看,如果没有医疗卫生体制、投融资体制、医药价格管理体制、科技创新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目前国际竞争力十分低下的状况是难以改变的。但这涉及到许多部门的管理权限,在现行部门分割的体制下,制约医药行业竞争力提高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很难解决。

四、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路、发展目标与模式

(一)总体思路

针对新时期新阶段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总体思路是: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新兴高技术产业为突破口,以培育大型自主高技术企业为重点,坚持军民结合、产学研结合,通过政策引导扶持,加快高技术产业自主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国高技术产业由大国向强国转变。

(二)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总的目标任务是:力争通过15~20年的努力,使我国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主要指标跻身世界前5位,综合核心竞争力居世界前5位,实现从高技术产品组装加工大国向强国的转变。实现这个目标的主要标志是:

――自主发展能力显著提升。自主高技术企业产值占世界的份额达到10%左右,占国内高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信息、生物、新能源等领域,拥有的PCT专利、三方专利跻身世界前5位。高技术产业研究开发投入占产值的比重达到10%左右。

――自主企业竞争显著提升。拥有一批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知名品牌、产值规模在100亿美元的自主高技术企业。

(三)发展模式选择与战略取向

总的方向是要由组装加工、贴牌生产为主向自主创新、自主品牌为主的模式转变。按照这一总体要求,要对技术开发、产业化等模式进行必要的调整。

1、技术开发模式:由技术供给型导向为主向市场需求导向型为主转变

目前,我国技术开发模式主要是采取技术供给型导向为主的模式,政府投资的90%以上投向科研机构和高校,研究什么基本由科学家决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投入所占比重低。这种模式是“技术领先型国家”(如美国等国家)采取的技术开发模式,而不是追赶型国家采取的模式。如日本在技术追赶过程中,R&D投入中80%以上用于支持直接从事与市场需求相关的研究与开发,而投入大学和国家研究实验室的经济低于20%。由于采取技术供给型的技术开发模式,但我国并没有像美国那样具有良好的技术转移机制、发达的资本市场和融资渠道等产业化环境,由此造成大量科研成果实现不了市场价值,这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密的根本原因。为此,应调整这种模式,要在面向市场的领域建立由“企业牵头、科研院所参与”的机制。

2、产业化模式:推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产业化模式由自办企业为主向对生产企业技术转移专利转变

在发达国家,高校、科研机构主要是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其有市场前景的成果90%以上是通过技术转移的方式。而在我国,高校、科研机构自办企业从事产业化的方式还比较普遍。由于科研机构、高校普遍缺乏工程化和市场营销能力,造成一些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科研成果难以形成产业规模,企业做不大做不强。为此,要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完善专利交易制度为抓手,在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的同时,推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产业化模式由自办企业为主向对生产企业技术转移专利转变。

3、产业组织模式:在注重培育中小型创新企业的同时加快培育我国的大型高技术企业集团

改革开发以来,为培育中小企业,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设立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基金、建立孵化器、对新创办高技术产业给予税收优惠等。但在培育大企业方面的政策措施缺乏。诚然,中小企业对于推动技术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有大企业的带动。同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尚处于技术追赶型的国家,发展大企业有利于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知识产权壁垒。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除了要继续完善创新创业环境、大力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外,要实施大企业战略,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大企业。

4、投融资模式:由以主要依靠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向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强国内金融支持为主转变

“技术领先型”高技术产业发展模式与“技术追赶型”高技术产业发展模式在投融资方式方面是不同的。从“技术领先型”模式看(如美国),由于技术开发到产业化的风险高,所以主要是通过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直接融资的方式。而“技术追赶型”国家,为了克服很高的产业进入壁垒,一般采取间接融资的方式。如日本在技术追赶过程中,银行是大企业的股东,双方存在着长期而密切的业务关系和人事关系。尽管这种方式后来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毕竟大量的资金投入“砸”出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从我国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主要是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发展起来的,国内金融创新滞后。为此,应借鉴日本、韩国的经验,着力金融制度创新,建立政府引导下的金融支持模式,重点是加大政策性银行对本土企业的支持和发展创业风险投资。

5、政府支持模式:由注重项目推动、硬环境建设向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软环境建设转变

无论是“技术领先型”模式还是“技术追赶型”模式,政府在促进高技术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技术领先型”模式看,由于产

业化体系、市场体系等比较健全,政府的主要作用是资助基础研究,加强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建设。从“技术追赶型”模式看,政府的作用则是全方位的,包括创造良好的体制政策环境,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流动,组织重大技术的联合攻关计划,提供市场保护等。从我国看,由于目前还处于体制转轨时期,有利于提升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制机制如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体制、产学研结合体制、军民结合的体制等还没有形成,因此政府的主要作用是要围绕提升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大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同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围绕突破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组织实施产业关键技术计划。

五、政策建议

(一)实行普惠政策与产业专项政策相结合的产业政策

提升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涉及到科技、经济、法律等方方面面,科技创新仅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并且,每一个行业特点、发展阶段不一样,涉及的政策内容不同。比如,信息产业和生物产业特点、发展阶段、涉及的问题不一样,很难制定统一的政策。因此,应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制定核心行业的专项产业政策,如生物产业专项政策、集成电路专项产业政策、新一代移动通信专项产业政策等,提高政策的针对性。

(二)组织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与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

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高技术产业发展重大专项,是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但必须改变过去的科技计划方式,建立新的机制和新的模式。一方面,要在面向市场的技术开发领域,建立企业为主体研发、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另一方面,对于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如大飞机、新一代移动通信等,要制定“一条龙”专项规划,制定明确的目标,组建以骨干大企业为领导,生产企业、相关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用户企业等参与的专门机构。

(三)实行培育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结合的产业组织政策

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归根到底取决于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的竞争力。从目前看,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缺乏能够面向国内外市场、利用国内外资源、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集团是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瓶颈。为此,要制定“大企业培育计划”,选择一批产权制度清晰、发展潜力大、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给予财政、投融资、国际化发展等方面的重点扶持,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跨国经营大企业。与此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环境,大力培育中小高技术企业。

(四)实施鼓励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对吸引外资、推动我国高技术产业由小到大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支持方式和对象看,过去比较注重鼓励“引进”,而对自主创新的鼓励和支持不够,对内资企业的支持不够(实际上是对外资企业实行超国民待遇)。这不利于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必须进行调整。根据做强做大我国高技术产业的要求,应增加政府对高技术产业研发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对重点领域高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税收抵扣的力度。研究制定对中小高技术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对高技术企业实行增值税转型,提高企业的自主发展能力。要将企业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作为能否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税收政策的标准,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

(五)加大国内金融和资本市场对我国企业发展的支持

必须认识到,通过利用外资的方式是不能从根本上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做强做大我国高技术产业,必须加大国内银行、资本市场对内资企业的支持。一是应运用财政贴息、支持担保机构发展等方式,引导各类商业金融机构支持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与产业化。二是应尽快推出创业板,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

(六)实行技术推动与市场拉动相结合的政策

目前我国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比较注重技术推动政策,而在如何通过市场需求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不够。针对这种状况,要抓紧制定政府采购(包括军事采购)的实施细则,扶持自主企业发展。要制订需求计划,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国民购买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为自主企业发展积极培育内需。同时,要充分利用WTO规则,加快研究制定高技术产品反垄断、反倾销、知识产权滥用、不正当竞争等法规,为自主企业发展提供发展市场空间。

(七)实行扩大规模与优化结构相结合的科技人力资源政策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丰富,这是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石。要加大教育投入,进一步扩大科技人才数量规模。同时,加强创新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着力提高科技人才队伍的素质;鼓励人才向企业流动,大幅度提高企业研发人员的比重;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回国(来华)创办企业或从事开发性研究。完善技术参股和入股等产权激励机制,营造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