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诗歌艺术鉴赏集锦9篇

时间:2023-06-08 15:15:59

诗歌艺术鉴赏

诗歌艺术鉴赏范文1

一、有的放矢,明确诗歌鉴赏要求

学生要能够把握和理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诗歌作品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都是作者情感寄寓、生活理想和哲学思考的载体。而凝练、简洁、含蓄富有变化、具有音韵和谐之美的语言,是我们语言能力提升,感悟能力增强的体现和显现;而表达技巧是诗人驾驭与运用语言来表现思想、显现生活并在精妙创设的意境中的写作技法的体现。诗歌鉴赏时,只要把握了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我们才能鉴赏出诗人的情感、观点;在获得美的感悟中体会出作者写作诗歌和通过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政治倾向等等志趣。因此,鉴赏诗歌某称程度上就是感受诗歌生活的哲理,人生的意义,获得审美与情趣的熏陶与提高。

读一首古诗是与古人交流,而只有很好地理解古人诗歌创作的艺术手法与情感寄托才能让我们获得心灵的滋养。因此,如何才能由感受美到鉴赏美,是我们诗歌教与学的重点,也是我们古代诗歌鉴赏有效的必然要求。

二、分析意象,理解诗歌创作艺术

意象是寓“意”之“象”,作者在诗中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我们在诗歌学习和鉴赏时,首先知道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才能在诗歌中意象的运用理解中获得诗歌的美与艺术特质。

我在最近一次练习中考了王炎《江城子・癸酉春社》诗歌鉴赏讲评中就重抓诗歌的意象。如首句“清波渺渺日晖晖,柳依依,草离离”中描写的景物有怎样的特点这一题,答案比较笼统。我引导学生先分析这句写了哪些意象,学生找出了清波、阳光、柳和草等四种景象,然后我让他们思考是如何写呢?于是学生明白意象描写中的叠词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运用。而“人独处,燕双飞”的艺术手法的鉴赏,也是通过两个意象之间对照来表达情感的,于是学生在比较对比中获得了反衬与以动衬静的手法,体会到作者落寞情怀与安闲平静情感。再通过“踏春”、“郊寒”、“野蔌山肴”、“村酿”等意象的把握获得以景衬情,景情相融的艺术手法。

可见,我们分析鉴赏诗歌意象是解读诗歌的手法的重要方法,并且通过意象可以体会诗歌在意象中融入的情感,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被认为是该诗最精彩的句子,意象暗含暗示情感,道尽旅人道路辛苦与羁旅愁思。

当然,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是多向的,不同诗歌中的同一意象的含义会有区别的,因此,我们不能孤立、静止的去理解和把握。

三、知人论世,把握诗歌创作情感

很多学生拿到一首古诗可能大致能够知道诗人写了什么,可是却不知道诗人写这首诗歌的意图与情感。于是,我们在鉴赏中方向就可能有失偏颇,从而误读诗歌,使得诗歌鉴赏题作答不够准确。

“知人论世”是评论古代诗文的一个重要观点与原则。离开作者生平思想和创作诗歌时候的情况,那么我们是无法准确解读与鉴赏诗歌的。

如杜甫《登高》这篇诗歌,宋代罗大经读出八种悲意――十四字之间含八意;但是我们为什么读不出来呢?原因可能是我们没有把握杜甫的诗歌特点和创作这首诗歌时的境遇状况。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经历了辗转流浪到成都,本想凭借好友严武能够安定下来并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华,可是短暂的安定却因严武去世而化为泡影,于是无家可归、走投无路而又百病缠身,潦倒不堪的杜甫无奈被迫东下;到达夔州时百感交集抒写了该诗。如此写作背景的把握,我们可以感受这样一个自认为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才能的杜甫,反观其难过半百的奋斗历程,悲伤之情显现于诗歌的字里行间。

诗歌艺术鉴赏范文2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有效教学

诗歌是中国文化殿堂里一颗最耀眼的明珠,学会赏析诗歌是当代中小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可以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和艺术境界。

一、重视想象,真正领悟诗歌意蕴

创作优秀的诗歌作品,离不开想象,同样,要想更好地欣赏中国古典诗歌,也离不开想象,想象是沟通我们和古人思想的重要桥梁。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真正学会借助语言材料,选取典型意象,再造一幅合乎作者情感的画面或生活场景,进入诗人诗歌艺术境界,感受诗歌意蕴。

例如,课外古诗词背诵中有晏殊的一首词《破阵子》。词的上片选取燕子、梨花、碧苔、水池、黄鹂、柳絮这些清明前后的景物,我们通过想象,将这些景物组合起来,就会在脑海中展现一幅明媚秀丽、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从而品赏到诗歌的画面意境之美;下片,作者选取“巧笑”“逢迎”“疑怪”几个动作,再用“女伴”“昨宵”和“今朝斗草”的生活细节,我们通过想象就能再现当时的生活场景,感受一种生活情趣之美。

二、注重联想,真切体悟诗歌情理

“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道出了联想这一思想活动的重要性。文化共融,情感相通,通过学生自己的直接经验和间接体会,展开联想,去体味古典诗歌的情感和哲理,是学生理解诗歌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联想,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真切体悟诗歌情理。

例如,课外古诗词背诵中有范仲淹的一首词《渔家傲》。作者在这首词里,描写塞外寒风袭人,满目萧瑟荒凉的艰苦条件,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要想更好地理解这首词,除了要在头脑中再现塞外自然环境和战争生活场景外,还要借助联想,结合学生的生活现状,即大多是父母在外务工,对父母的思念之情很深很浓,使学生获得最直接的生活感受。

三、深谙术语,准确把握诗歌艺术

中国古典诗歌既在表达人类共通的情理,也在展现精妙的表现艺术。学生如果熟悉各种艺术术语,就能更好地理解诗歌情感,从适用的角度就可以做好各种中考诗歌鉴赏试题,从发展的角度则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欣赏水平。要准确把握诗歌艺术,首先应通晓专业术语。例如,表达上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等;修辞如比喻、夸张、对偶、对比、拟人等;表现手法如欲扬先抑、衬托、象征等。这些术语要记住并理解透,并学会结合诗歌进行分析。

例如,在古诗词背诵中有王观的一首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词中把水说成眼波横流、山是眉峰聚,比喻新奇;同时“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的诗句以设问的形式并妙语双关,点出朋友的去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更富有想象,化抽象为具体,表达美好祝愿。该词多种艺术手法并用,很好地表情达意,且耐人寻味。

四、强化规范,彰显诗歌有效教学

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性还体现在做题考试上,高效做题,考试有效得分,是检验古诗歌鉴赏有效教学的重要体现。为此,我要求学生做到规范答题,有层次、有条理,在考试中凸显学生的鉴赏水平。我把它总结为三步答题法:第一步,概述内容或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文本分析;第三步,说出作用或意义。在教学中,我反复强调,回答问题要有这三步意识,看答案要找出这三步。

例如,下面这道中考试题: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问:请结合诗歌分析本诗在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答:颔联使用了反衬手法(第一步)。听到曲子“折杨柳”,很容易就想起故乡的春色和亲人,可是眼前春色全无,亲人不见,但将士仍然积极参战,英勇杀敌。(第二步)有力地衬托出了边关将士忠勇爱国的精神(第三步)。

读懂诗歌是前提,上述三步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学会读懂悟透内容,会做题是检验学生诗歌鉴赏水平的手段,也是学生体现能力的主要途径。

通过上述四方面的重点努力,就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古诗歌鉴赏教学成效,当然也就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和考试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娅娟.浅谈中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

诗歌艺术鉴赏范文3

关键词:时代背景;创作风格;思想情感;风格和意境。

【中图分类号】G633.3

中国是个诗的王国,古典诗词是丰厚博大的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古人的喜与忧,憧憬与希望,理想与追求,都深深地蕴含其中。在古诗词的长河里徜徉,我们领略到李白的潇洒飘逸,感受到杜甫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体会了东坡的旷达豪放,还为易安居士掬一把辛酸的泪。对中学生来说,不仅要积累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还应当了解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近几年在中招考试中考查古诗词阅读的试题越来越多,为了加强中学生学习古代文化的兴趣,更多的汲取古代文化的精髓,了解一些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要想鉴赏古典诗歌就需了解一些有关的古诗歌的基础知识:

一、掌握基础知识

中国古代“诗歌”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诗歌包括诗和词,狭义的只指诗。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诗的基础知识。

(一) 诗

我们这里说的诗,指的是中国古代诗歌(狭义)。

1、 诗的种类。古诗根据情节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根据表现手法,可分为现实主义诗和浪漫主义诗;根据题材,可分为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等;根据格律,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2、 近体诗的押韵、平仄、对仗

【1】押韵:韵是诗歌的基本要素之一。押韵又叫压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多个字放在不同句子的同一个位置---------一般是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2】平仄:古人把四声分为平声和仄声,简称平仄

【3】对仗:诗词中的对偶,也叫对仗,就是把同类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可以是句中自对,如“风急天高”;也可以是两句相对,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二) 词

词的种类:词最初叫“曲子词”或“杂曲”。词的形式是长短句,全篇的字数、句数,乃至每句的字数、平仄都有一定的规则。

二、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1、理解所学作品字词原有的意思,对学生来说教容易,因为通过课文注释和教师讲解都会很清楚。许多学生往往容易满足于此。其实这只是作品的表层意思,离真正的学好还相差甚远,因此必须再深入一步。

2、 了解作者的生平及该诗的写作背景十分重要。因为只有了解了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倾向及创作背景,才能深入理解其思想情感的内涵,从而进入较深层次的理解。

在了解和掌握了一定诗歌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来谈谈中学生古典诗歌鉴赏的一些技巧:

一、正确理解词句,品味表现力机强的词句

回顾近几年的中招试题,正确理解词句一直是诗歌鉴赏的一项基础要求。正确理解词句首先要求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语境、背景分析原则,其次要能正确分析句子结构和词性,有时还要注意词句的修辞。

二、准确把握形象理解思想内涵

诗歌的形象往往指诗中的景物和人物,而形象又常常蕴藉了作者的情感。准确分析形象意味着我们应该能分析诗中的景物特征和人物特征。,凡此都说明准确把握形象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地位。

三、鉴赏表现手法

这是一个庞大的阅读知识系统,它包括诗歌的整体写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具体运用情况,也包括修辞手法的判定及其效果分析以及联想、想象、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的识别等内容。这是对古诗写作艺术技巧的赏析,也是中招必考的能力点。以下试分论之。

1.整体结构的把握

诗歌整体结构的把握既涉及诗歌写作的构思,又涉及诗歌即景抒情。由事转议等常见的结构方法。阅读时我们不仅要注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写法,还要注意诗歌意义单元的划分。结构上的总结与前后照应等内容。

2.表达技巧的赏析

用典、想象(虚实)、衬托(正衬、反衬)、 动静结合、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描写的角度与层次等均可作为表达的角度去赏析。

3.修辞手法的分析

古诗词曲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修辞手法来表现。

诗歌中常用的比喻、拟人、对比、起兴、夸张、对偶、反复等修辞手法,我们不仅要能准确地识别判断,而且要能分析其效果。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的体会诗词的意境,感悟诗歌的艺术形象,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要求我们熟悉常见的修辞手法并作出准确的识别判断;其次要求我们能结合修辞运用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其效果。比如比喻,我们不仅要熟悉比喻的定义、类型,而且要能分析比喻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要能分析运用比喻所带来的更为形象生动的修辞效果。

此外,联想、想象和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既是诗歌写作常用的,还是鉴赏诗歌必需的知识,在平时阅读鉴赏训练中要多加体会。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正是借助了象征艺术手法的运用,才为后人津津乐道。

四、把握思想情感、主旨、风格和意境

1.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

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主旨往往依附于诗歌所写的景物与人事,所以我们在分析时,不仅要注意诗歌所写的景物特征和人事性质,把握情由景出,情由事生等普遍性规律,还要注意诗歌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借古讽今、用典等手法的运用情况。

作为指导者,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归类:

如古诗词中常写内容:军旅、送别、思乡、游历、怀古、爱情

常表达的主旨:爱国、忧民、伤时、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寄情山水、怀才不遇的伤感、归隐田园、时光易逝的感叹

常选择的意想:花草、风雨、山河、鸟兽等

常见的手法: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直抒胸臆、动静结合、虚实相应、以小见大、政策面描写、对比烘托、典故的应用等

语言风格:简洁洗练、淡雅自然、华美瑰丽、豪放飘逸、沉郁顿挫、雄健浑厚、苍凉悲壮等

2.把握作品的风格和意境

欣赏古代诗歌的风格和意境是较高的要求,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和艺术素养各不相同,也就形成了他们各部相同的艺术风格。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诗词曲的意境又是诗词曲肩上的最高层,它可以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诗词曲的艺术境界。领会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至于意境的分析,我们要把握意境的种类:如清雅幽静、孤寂冷清、明丽清新、萧条凄冷、宁静和谐、欢乐祥和、雄伟壮观等。

诗歌艺术鉴赏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诗词鉴赏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2-0133-01

诗词鉴赏是指学生在阅读整篇诗词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诗词主旨以及自己的独特见解。随着诗词鉴赏所占分值的增加,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逐渐成为当代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古诗词教学只要让学生背诵默写教材中的诗词名句即可,对诗词主旨分析并不重视,很多学生没有掌握分析诗词的正确方法,无法形成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影响了考试成绩和学习效果。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应注重改变诗词教学方法,有效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一 判读诗词题材,理解诗词主题

题材是指作者为表达作品主旨所用的材料,它既可以体现客观的生活事例,又可以体现作者的主观评价,是古诗词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古诗词题材,有利于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词,对深化学生理解、提高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古诗词题材,以奠定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基础。

二 积累诗词意象,体味作文情感

意象是指作者把客观事物主观化,用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世界而创造的一种艺术形象,它是帮助人们跨越时间、空间限制,理解作者思想情感的重要媒介,对帮助学生鉴赏诗词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提高学生自主鉴赏诗词的能力,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积累常用的诗词意象,深层次地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习效果。例如:教学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述古代诗人与酒的渊源,在头脑中产生意象:他们多是借酒来表达壮志豪情或内心悲苦、借酒消愁、一诉衷肠等。在学习这篇诗歌时就会很容易地把握住李白在这首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为李云送别而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从而会更好的理解和学习这首诗歌。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学过或知道的有关饮酒意象的诗词。这时,学生会积极思考,想出多篇符合教师要求的诗歌:李清照的《醉花阴》、李白的《行路难》、晏殊的《浣溪沙》等,从而会印象深刻地记住“酒和饮酒”在古诗词中的意象。通过指导学生积累古诗词中常用的诗歌意象,能有效促使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有重要意义。

三 把握艺术手法,理解诗句内涵

艺术手法又称表现手法,是组成作品形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体现完美、充分的诗歌内容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把握古诗词艺术手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体现的现实意义。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常见的艺术手法,为提高学生诗词鉴赏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教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我发现很多学生对这首诗颔联的后一句无法理解,由于学生没有古诗词“用典”艺术手法的概念,不理解“烂柯人”所代表的现实意义而造成的。这时,教师就可以适当地向学生讲解“烂柯人”这一典故和作者在诗中运用的艺术手法。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中这一特殊的艺术手法,理解作者想要表达“人世沧桑巨变、物是人非”的现实意义。有学生甚至能根据教师的讲解,自主发现除后一句外,颔联的前一句“闻笛赋”也是运用了用典手法,这样学生就会形成积累常用诗歌典故的习惯,更好地学习古诗词。通过这种方法,既可以深化学生对所学诗歌的理解,准确把握住作者在诗歌中体现的现实意义,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学习诗歌的意识,有效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 品味诗词语言,体味诗歌语言的文字美

诗歌艺术鉴赏范文5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诗词鉴赏 考点要求 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058-01

我国古代诗歌是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学习并传播古典诗歌,对于激发学生的真善美,增强学生的艺术审美和情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历年来对高考古诗词赏析题的考查,为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古诗词的艺术魅力及创作特点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长河中的瑰宝,在无数的诗人词客创作的诗词作品中,为我们呈现了姹紫嫣红的文学宝贵财富。高考对古诗词鉴赏的重视,为我们更好的了解和学习古诗词,从品味和鉴赏中来领略古诗词的文化魅力。概括来讲,古诗词鉴赏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进行着手。一是抒情性的表达。抒情是诗歌创作的主要情感内线,作者通过对自我体验的浓缩,从激荡的文字里来表露情怀。如《回乡偶书》中,贺知章从年迈返乡的复杂心情写起,从叙事与戏剧性的对话中来形象而逼真的抒感,读来倍感亲切。再如李白在《子夜吴歌・秋歌》中“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倦,对亲人的思念。二是形象性。对于古诗词中意境与情感的把握,往往寄予丰富的意象中。马致远《秋思》中,以秋日的苍凉与羁旅中的愁苦为线,将作者的心境与孤寂展露的深深绵长。杜甫在《春日怀李白》中“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不同时空的景物将杜甫的真挚情谊倾泻而出。三是含蓄性。古诗词的含蓄美是艺术审美的重要内容,“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可见,对于诗歌中的隐而不现的含蓄美给予了强烈的印证。李绅在《悯农》中对劳动人民形象的塑造,借助于锄禾来传递“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生活体验。再如贺铸在《青玉案》中“若问闲情都几许?”,读者在赏析中总以为会进一步抒发“闲愁”,然而作者将笔触转移到不同的景物上,“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 黄时雨”。这些景物里,恰恰蕴藏了更为富足的闲愁,而含蓄的表达境愁绪的深度、广度和长度进行丰富传递。四是跳跃性。诗歌创作源自作者的形象思维,特别是在临摹景物、叙事抒情中,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字里行间将激昂的情绪进行高度概括与提炼,反映社会生活。炼字炼句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思路,更是在思维空间的跳远中来塑造凝炼的意境美。李白在《行路难》中,对于前四句的抒写,似乎表达深厚的情意与欢乐的宴会,而接着的“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将内心的愁苦显现出来,再接着对“冰塞川”、“雪满山”的概叹,加之诗人内心的失望与抑郁,道出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悲怆。

二、高考背景下古诗词教学现状

从高考考纲上来看,对于诗歌鉴赏题的分析主要从选拔性考试出发,就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分析与鉴赏能力上提出基本要求,也是未来教学的重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学生心灵及情感的陶冶、领悟诗词的魅力上,多数情况还停留在传统的诗词讲授上。在教学方法上,将古典诗词与文言文学习进行串联,在解释词句中生搬硬套,缺乏新意。殊不知,对于诗词佳作的讲解,贵在从鉴赏上来传递诗歌教学的特点与趣味,从中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文学审美意境。高考大纲提出“鉴赏文学作品,要从语言、表达、形象上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古诗词来说,在教学上更应该围绕审美和鉴赏来梳理要点,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悟意境。在学习上,由于教法上的本末倒置,导致学生不爱古诗词的现象较为普遍。有些学生一提诗词就恐惧,难以从中领悟诗歌的思想,缺乏对古典文学意蕴的养成。在古诗词作品的感知教学中,无从欣赏诗词样式的独特魅力,对于作品所传递的审美感知和内涵,缺乏心灵上的震撼。有些学生死记硬背,学习功利化较重。为了高考,依据考试纲要进行诗词背诵,为了分数而背诵,缺乏从人生的体验及情操的修养中来感知,既有考试压力,又难以从中获得诗歌教学的实效。

诗歌艺术鉴赏范文6

关键词:语文教学;古诗词鉴赏;意境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先秦的诗经楚辞,魏晋的乐府古诗以及唐诗颂词元曲,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引导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培养他们具有初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对提高文化素养、陶冶精神情操、增强审美意识是很有益处的。

古诗词鉴赏具有文学鉴赏的基本特点,同时,由于诗的本质所决定又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是有方法可寻的。一般而言,诗歌鉴赏主要有三个基本环节,即:反复诵读, 品出诗味;体会意境, 把握情感;品析语言, 领悟旨趣.。

一、反复颂读,品出诗味

读是理解诗歌的最直接的方式。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想无一不是读出来的,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种形式。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使静止的诗歌行动起来,变成听得见、看得到的形象画面,将我们更快更深入地带入诗的意境,去领略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把诵读放在首位。

在课堂上,可通过单人读、双人读、分组读、角色读、领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达到熟读成诵。诗歌与音乐又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不妨把音乐引进来,给诗歌配一段音乐朗诵,把学生带入诗人的感情世界,与诗人同悲同喜,使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辐射到朗读者的情感之中。可以让学生伴乐诵读,也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魅力,让学生把自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变成美丽的画面,透过画面领悟到诗人寄托的感情。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融视听于一体,增强学生的感受来理解诗歌的内涵。

诗歌的节奏感较强,这些节奏往往是诗人心境的体现。明快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轻松的心情;急促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昂扬的情绪;低沉的节奏,则大都表现为悲观的情调。例如杜甫的《春望》描写的是安史之乱后长安城荒芜、残破的景象,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象,内心的伤感与悲痛在朗读时就应该读出来。再如李白的《行路难》,诗歌叙述的是诗人离开京城时,对朝廷黑暗、仕途艰难的抑郁不平的激愤之情,也反映了诗人不屈不挠的追求与探索精神。诗歌的感情起伏跌宕,大开大合,时而苦闷低沉,时而激昂奋进。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就要突出感情的变化,让学生在这种变化中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感之与外,受之与内”。诗歌以其细腻含蓄的情感见长,这更需要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感情去体验、去品味。这种感受是非常精细、微妙的。因此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品味、去感受、去咀嚼,反复诵读,读出诗味来。

二、体会意境,把握情感

意境是诗的艺术境界,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所描绘的画面和塑造的形象的统一体。它是“意象合一”的艺术升华,是想象空间的艺术化境界。其“境”是诗人主观情感体验的景物;其“意”是经过物象化处理的情思,即将抽象的情思表现为具体的景观。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就要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创造了什么意境,是如何创造的,进而深入地体味意境,再现意境。诗歌意境的分析,要求教师把原诗意境和再造意境,以饱满的感情,用准确而又有启发性的语言讲给学生,使他们在感受和熏陶中唤起大脑的形象思维,在他们的心中就会出现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画面。在体会意境中,学生就能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由于“意境”是一个“可意会而难言传”的艺术世界,因此,启发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是诗歌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一般而言,诗的意境是“实”的形象与“虚”的想象的总和。在这个过程中,启发、调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天净沙·秋思》虽短短几行,留给读者的想象却无穷无尽。

“藤枝是那么干枯,树干是那么苍老,停在枯枝上的乌鸦是那么昏暗,在这个肃杀凄凉的世界中,弯弯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依稀的人家,突然闯入了眼帘,这怎能不勾起游子对家乡温馨生活的怀念。然而,寂寞荒凉的古道、寒冷透骨的西风、疲惫不堪且瘦弱无助的老马将把游子载向何方?此时天色已晚,太阳徐徐落下,这夜晚的来临好似人生之秋的无奈。当年离家时壮志满怀,今天归家时寂寞冷清,人生得意与失意又该怎样去衡量,这古道是归途,还是漂泊的继续?这一切如何不令人伤心断肠!”当我们在这“实”的形象(漂泊的游子)中展开想象与联想时,诗的意境便纷呈叠出,诗人在诗中寄予的情感也就显现出来。

三、品析语言,领悟旨趣

古诗高度概括,言简意丰,用极少的文字来表达非常的内容。古人十分注重练字,往往一词一句,就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表现出思想内容。“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古人在诗歌写作中对语言千锤百炼的功夫,因一字而尽传精神。在鉴赏时要特别注意在语言上的品析,进而领悟诗歌的旨趣。

品析语言即认真地咀嚼把握诗中的关键字眼,领略其中的精妙之处。把学生引入诗歌表达的艺术境界中去,和诗人的情感共鸣。抓住“诗眼”即能纵观全篇,对诗的言外意、话外音、景外情有深入的领会。比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它们的妙处早已为人们所称道。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里的“知”、“乃”、“潜”、“润”、“细”几个字,诗人不仅赋予了春雨以人的情感,表现出它了解人们的意愿,适时而降,而且从听觉上描绘了春雨的形与神,深含着诗人对春雨的喜爱。又比如赵师秀的《约客》中,“闲敲棋子落灯花”句中一个“敲”字,这是一个细节性描写,想象一下那一个不停“敲”击棋子的动作细节,与前面“闲”字联系品味,就能感受出客人久久不至时焦躁不安的情绪。在品析语言时,要善于抓住诗眼,从而领悟诗歌的旨趣。

诗歌作为中华文化中最精致、最灿烂的一页,是整个中学教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诗歌的特质决定了诗歌鉴赏是一种高度的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要顺利地承担这一重任,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美学修养和较宽的知识积累,同时,要善于寻找恰当的教学方法。上述的三个环节是最基本的,也是很有效的方法。当然,诗歌的鉴赏方法多种多样,远不止这些,更好的方法有待于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不断的积累和总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吴咏芳,余建华.初中语文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策略与研究[J]. 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6).

[3]张雨仁.“涵泳法”和“比较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J].语文教学通讯,2003(15).

诗歌艺术鉴赏范文7

关键词: 古典诗歌鉴赏 诵读 意境 语言 风格

鉴赏是指鉴赏者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作出审美判断的一个认识过程。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学会鉴赏古典诗歌,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这一学期,我在高一开设了古典诗歌鉴赏课,收益颇多,深深感悟到鉴赏古典诗歌应从多方面入手,古人“笔墨见幽情”,今人更应“我解其中意”。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四方面指导学生鉴赏诗歌。

一、诵读感受美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对诗歌历来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诗不仅仅是作为书面文字呈献给大家,更应体现音韵美。因此,在诗歌鉴赏中,诵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诗歌语言的内涵极为丰富,表达思想感情的区别也极为微妙,每首诗从语言的表层意义到深层意义仅靠释词译句是无法完全解读的,必须借助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想象、分析、挖掘其思想内容,通过有声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艺术美。如崔颢的《黄鹤楼》,它被宋人严羽评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这首诗的妙处无以言传,应反复吟诵。诗人登楼远眺引起怀古思乡之情,“白云千载空悠悠”,这是客游他乡的寂寞与流光易逝的惆怅交融在一起,既有对历史的回顾,又有对乡关的思念,感情悠悠,云水悠悠,“黄鹤一去不复返”,空留一份回肠荡气。诗人的这份情感没有反复吟诵,又如何体会呢?又如李清照《声声慢》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语言的声音、色彩都相当讲究,女诗人敏感的心,内向的情,难以抑制的悲哀,在词的开头,连用七个叠音词来加强艺术效果,读起来仿佛可以听到诗人那迟缓沉重的足音,浓郁、强烈、扣人心弦。

诗词的鉴赏,就是要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培养对诗歌语言美的敏锐的感受力。因此,教师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感情下去,在抑扬顿挫、高低快慢的不同声调中,师生感情努力达到共频共振,展现诗歌的音乐美、艺术美。读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要把“悠然”二字拖长音调,体现他的那种悠然自得的心情,让学生理解那种蔑视官场寄情山水的高风亮节和优美意境。读婉约派,感受那种温柔旖旎、情怀脉脉的美;读豪放派,感受那种慷慨激昂、雄健悲壮的美;王维的诗画一体,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又怎是一个“读”字了得?难怪清人贺贻孙在《诗笺》里说:“李杜诗,韩苏文,但诵一二首,似可学而至焉。试更吟诵数十首,方觉其妙,诵至全集,愈多愈妙,反复诵至,口颔涎流,滋味无穷,咀嚼不尽,其境愈熟,其味愈长。”

二、意境揭示美

古诗词都十分注意意境的创造。什么是意境呢?“意”是情意,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界,是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诗词中,意,往往不能裸地说出,需借助外物来表现;境,也需由内心感受所触发。因此,意境可以说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意境美是诗歌追求的最高境界。

对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的教学,必须带领学生进入意境,在分析诗歌时,应该把诗中描绘的画面和形象再现出来,用语言引导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不尽之意给予适当发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追求的意境美。

柳宗元的《江雪》,首先描绘了“千山”、“万径”的广阔背景,却是“鸟飞绝”、“人踪灭”的万象俱寂的环境,表现了一个老翁江上垂钓的形象。在这幅“独钓寒江雪”的图画里,他以孤独的老翁自喻,流露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更表现了诗人不向保守势力屈服的斗争精神。整幅画面,形象是优美的,含有一种不同凡响的幽静美;意境是深邃的,含有一种不同一般的思想上的寄托。诗人能够用通俗明白的语言表现出来,格外耐人寻味和咀嚼。

在许多古典诗歌中,情与景往往是融为一体的,王国维曾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要让学生做到“披文入情”,感受诗人的内心。有些景物诗,乍一看好像是单纯地描写自然山水、花鸟虫鱼,实际上蕴含着诗人喜怒、哀乐、爱憎的感情。如杜牧的《江南春绝句》,诗人以明快俊俏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四句写景,也全含情,尤其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貌似凭吊南朝的覆灭,实则寄寓了诗人对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修建佛寺的嘲讽。

有意境的诗,由于是情景交融,形神结合,因此很富有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在鉴赏中,学生应多揣摩,认真研读,体会意境,感受诗歌的艺术美。

三、语言表现美

学生美的情趣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给学生指导,通过对诗歌的认真揣摩,诱发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进一步体味诗歌的语言特色。

诗,要在短小的篇幅里表现尽可能多的内容,尤其要求有精美的语言。语言既是诗人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又是沟通诗人和读者思想感情的媒介,读诗要通过语言的中介,去领悟作品中表现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马致远的词《天净沙・秋思》,每一个词即是一幅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以凝练的语言,通过一幅秋郊夕照图的描绘,准确而委婉地刻划出旅人飘泊的心境。前三句用九个并列的实词,把九种不同的景物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语言音节和谐,画面色彩鲜明,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这幅美丽的图画,不就是诗人用语言“画”成的吗?

诗人由于情感的不同,语言的表现也就各有千秋。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清峻通脱的语言表现了老当益壮的志士胸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确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以淳朴自然的语言揭示诗歌的内涵;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以气魄宏大热情洋溢的语言表现戌边战士的战斗豪情。诗的语言可以雄奇瑰丽,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可以朴实自然,如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许多优秀诗篇看起来好像是诗人信手写成,不费力气,其实诗人在语言的加工上都是下了大功夫,像杜甫所说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历来传诵的著名诗篇,都是诗人字斟句酌、呕心沥血而成的,因此,在鉴赏中尤其要能体味诗的语言的绝妙之处。

四、风格创造美

风格是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所呈现出来的风貌,是作家的精神面貌和创作个性在作品里的完整体现。文学作品的风格可以说是作家的人格。诗的风格就是诗人的人格,鉴赏诗歌的风格,必然要了解诗体现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诗言志”,诗必须表现诗人自己真实的灵魂,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

李白在少年时就博览群书,诗才横溢,又喜击剑,广交豪杰,轻财侠义,蜀中的名山大川陶冶了他大海一样狂放不羁的性格,才有了“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他的浪漫主义作品燃烧着自由的欲望,显露出蔑视礼法鄙弃俗态的狂傲和追求理想的境界并汇成一股排山倒海的气势。他的诗似乎是信手涂抹,冲口而出,却又美妙奇异,自然圆成。他诗作的章法起伏跌宕,变化莫测,作品充满了丰富、奇丽的想象和幻想,大胆的拟人,惊人的夸张,构成瑰丽奇特的意境。李白简直就是才气、自信、豪迈、飘逸的代名词,这种人格、这种风格怎不令人惊叹连连。

杜甫被誉为一代“诗史”,在于他敢于承担起现实的那份沉重,抒写忧民感时伤怀的诗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把国家的盛衰起伏和自身的感受相呼应,产生一种激荡人心的感染力,形成了杜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诗歌艺术鉴赏范文8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古诗词 意境

古代诗词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已经很远,我们无法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的意境,但这不代表我们无法理解、领会他们的思想。兴趣是打开这道门的钥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古诗词感兴趣了,才会愿意接触它,了解它,才会主动学习研究。如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课时,教师可以摈弃传统的直接进入课题的教学方法,采用一些辅助教学手段,如播放音乐。通过在课堂上播放歌曲,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在潜意识里接受这首词,不觉得陌生,不知不觉地欣赏诗词,并踊跃地参与到欣赏过程中。歌声委婉动听,配以诗境的画面,学生怎能不动心?如此,学生很自然地就能体会到词人的心境,感受到词人的苦闷与豁达。

一、知人论世,洞察诗意

要想准确把握古典诗歌的内容、主题和情感,就必须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有关情况。孟子曾经提出“知人论世”的文学评论方法,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要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进而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比如研读唐诗,就要了解“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是唐朝诗歌风貌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安史之乱”之前,诗坛上弥漫着浪漫气息,诗歌中描写的内容多表现为希望隐逸、爱好自然,诗中的代表人物多表现为追求功名、向往边塞。这实质上反映了作者由于生活道路的千差万别而形成的得意与失意的两种生活状况。出世与入世两种相互矛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生活道路和不同的生活态度,使他们成为高蹈的退守者,如孟浩然;或成为热情的进取者,如王昌龄、高适、岑参等;或因时而变化,两者兼之者,如王维、李白。李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人们所说的“盛唐气象”,很大程度上指的是这种富有浪漫气息的精神风貌。我们鉴赏李白的诗,必须了解他所处的时代及豪放飘逸的诗风。在“安史之乱”之后,诗歌创作就转入了关心民生疾苦、关心国家命运的现实主义风格。

二、反复诵读,增强感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词的欣赏注重的就是反复的诵读。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了解诗词的意境及所要表达的思想。由于古诗词的语言优美,结构简单,节奏感强烈,有韵律,具有音乐美,反复诵读,容易让学生在阅读中走进诗人的世界,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举措,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诵读,通过诵读体味古诗词中的韵味,在诵读中品味古诗词的情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诵读,学生会放开朗读,尽情投入诵读,在诵读中把握古诗词的节奏,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在不断的诵读中,学生会不断增强对古诗词的感悟。

三、展开想象,进入意境

联想与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备的一种能力。“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现象,就是读者、鉴赏者发挥了联想与想象力的结果。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象思维。诗人艾青说:“所有的意想、意境、象征都是通过想象而产生。”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想象。同样,诗歌的鉴赏也离不开想象。无论是体会诗歌意境的建构,还是对诗人情感的领悟,都要学生张开想象、联想的翅膀,从自身的生活体验中寻找相应的形象感受和情绪体验,从而达到与诗人的良好沟通。正如叶圣陶所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要营造与诗歌内容相适应的氛围,通过自身富有激情的讲述,使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进入诗的意境,体验诗歌的情感,领悟诗人的情思,真正感受到诗情画意。如读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想象、联想,引导学生置身于“独立江边,目送友人,渐行渐远”的艺术画面中,进入意境,感受诗人与朋友的深情厚谊。

四、迁移拓展,完善自我

“诗言志”是历代诗人的共识。“志”不仅反映在诗人的言谈中,更体现在他们的诗作里。任何一首诗歌,或对某事物表示一种态度,或抒发一种情感,或揭示某种哲理……无不表现为人之“志”。教学古诗,就要让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诗的本质所在。雅斯尔说:“教育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不断探索、合作和对话,在自主合作中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在古诗词的大海中遨游、畅想,不断完善自我,最后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绝妙境界。

五、合感而悟,引发共鸣

诗歌艺术鉴赏范文9

【关键词】古诗词 鉴赏教学 技巧

诗歌鉴赏是语文考试主观题中极具挑战性的题型,在新课标理念之下古诗词教学更具挑战性和时代性。

一、明确新课标,培养鉴赏力

新课标强调“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首先,在教学中要引领学生理解古代诗词曲的艺术内容,这是一种以理解诗词曲语言为基础的综合理解能力,涉及理解古典诗词曲中的凝固意象。同时,学生需要通过分析诗词曲的内容判断推理出作者为什么写这些内容,即写作的情感倾向及目的,涉及到分析作者个人的主观意志。至于每一位诗人,在其作品中所表达的观点态度,有的直白,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有的含蓄,如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有的隐晦,如王维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有的张扬,如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特别是写景抒情的诗作,其观点与态度是不易把握的,这只能从诗作的隐含意去仔细领悟与思考。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辨力、审美力和判断力,从而提高其鉴赏力。其次,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抓住其表达技巧和艺术手法解读文本,做到准确把握而深刻领悟。

二、深解新课程,提高鉴赏力

1.透视文本内涵

首先,了解诗歌意象有关知识是鉴赏诗歌的重要途径。掌握诗歌中常见意象不仅能帮助我们准确解读诗歌,还能提高理解诗歌的速度。诗歌意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学生具备相关知识,如常见意象包括:杨柳(表现离情别恨或柔情)、杨花(象征离散)、梧桐(表现寂寞惆怅、凄苦悲凉伤怀)、木叶(表现惆怅落寞的心境)、梅花(象征高洁或不屈不挠纯净洁白)、兰花(象征高洁、美好)、(象征隐逸、高洁、脱俗、高雅)、竹(象征正直、向上、有气节)、桃花(形容美女的容颜)、牡丹(表现富贵、美好)等,为进一步鉴赏文本奠定基石。其次,熟悉选材及思想情感类型。古典诗词曲的选材分类包括怀古诗、咏怀(物)诗、送别诗、山水诗、边塞诗等,情感类型包括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生活杂感、长亭送别。忧国伤时的诗歌大都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杜牧《过华清宫》)、反映离乱的痛苦(杜甫《春望》)、同情人民的疾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建功报国的诗歌大都表达渴望建功立业(陆游《书愤》)、表现山河沦丧的痛苦(文天祥《过零丁洋》)、感慨年华消逝,壮志难酬(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思乡怀人的诗歌大都抒发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表达思亲念友(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书写边关思乡(范仲淹《渔家傲》)等;生活杂感的诗歌大都表达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昔盛今衰的感慨(姜夔《扬州慢》)、借古讽今(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把握鉴赏步骤

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为,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细读标题、分析意象、品味意境、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把握形象特点、辨析表达技巧、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概括主旨、联系背景、分清主次、全面评价。总之,可归纳以下口诀:掌握风格流派,学会知人论文。分析意象意境,探讨言志抒情。古迹古言古事,大多借古道今。洞察诗眼细节,道出弦外之音。抓住修辞会意,运用术语赏评。

三、探究新题型,升华鉴赏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古诗词曲的考试命题鲜明的突出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考生要想获得较好的成绩,须潜心探究试题题型,了解命题样式,洞悉鉴赏规律,才能事半功倍而柳暗花明。

1.鉴赏作品形象

文学作品形象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寄托,尤其是古诗词曲中的艺术形象更是再现诗人情思志趣的灵魂,从某种意义而言抓住了“形象”就抓住了作品的“思想”。从题干表述方式论之:(1)单纯形象题。如:“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现了怎样的情景”,“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形象特点题。如:“所见景色有什么特点?”(3)形象鉴赏题。如:“从不同角度描写了薄暮中所见景物,请作简要赏析。”(4)组合形象分析题。诗歌中的意象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往往相互组合而成“意境”,因此,对意境的考查,也可以说是对意象的更全面、更深入的考查。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事物或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其考查形式主要为:“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词的前二句写出了怎样的情形?”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找准诗歌中所塑造的形象本身,学会采用简练准确的词语概括其特点并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形象与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的内在联系或说明其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意义。如:王维《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参考答案】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形象),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境界)。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2.鉴赏作品语言

作家的思想情感是以语言为媒介为窗口来表达和流露的。故鉴赏古诗词曲应立足于文本的字词句透析其生命内涵和思想意义,进而深解全文。一方面注重理解赏析诗中关键字词的表达方式和内在意蕴。如:“这一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某词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角度合理展开想象进行揣摩,正确解读全诗意境,揭示全诗主旨。如:韦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诗中“鸟空啼”的“空”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简要分析其好处。【参考答案】“鸟空啼”的“空”是“白白地”、“徒劳地”的意思;在此暗含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台城历经变迁,已经面目全非,但不解人情的大自然却一年一度春色依然,连鸟儿也无谓地在啼鸣。用自然人事的对照,加深了“六朝如梦”的感慨。另一方面旨在鉴赏诗歌的语言特点。如“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为“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请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等。教师要积极启迪学生从整体上品味全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如王维的清新淡雅,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朴实无华,苏轼的豪迈旷达,陆游的悲壮忧愤,李清照的柔婉隽永,辛弃疾的雄浑悲慨。答题时首先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诗歌的语言特色,然后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最后指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如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参考答案】此诗的语言特色是清新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自然贴切地表达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3.鉴赏表达技巧

曹丕说:“文以气为主”,作家的气质、性格表现在作品中便形成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而表达技巧正是构建作品艺术风格形成完美艺术样式的关键所在。从题干表述方式而言有“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手法/修辞。”、“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我们应引领学生从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描法(对比反衬、虚实结合、用典、动静结合、远近结合、正侧面结合等)、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等)方面进行赏析。譬如:直抒胸臆有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间接抒情有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衬托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动衬静,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虚实结合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比喻如苏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夸张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鉴赏时首先得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句中是如何使用的,最后回答此手法的作用,说明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