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诗歌的基础知识集锦9篇

时间:2023-06-02 15:39:10

诗歌的基础知识

诗歌的基础知识范文1

一、继续以“鉴”和“赏”作为命题的支点,但“鉴”的方面在诗歌考查中的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的诗歌鉴赏试题,两道题明显体现出前难后易的命题特点。第一道试题是对“鉴”的考查,诗意理解清楚了,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对于诗歌鉴赏的试题的作答,没有诗意的理解,所谓的关于艺术手法的“赏”之铺垫技巧(2016全国卷Ⅱ)、典故寓意(2016全国卷Ⅰ)以及关于文章的情感考查(2016全国卷Ⅲ、山东卷、江苏卷)、选材事迹(2016江苏卷)、诗歌意象(2016全国卷Ⅰ)等理解就是无本之木、空中楼阁。因此,近年来,“鉴”的考查在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中的戏份越来越足,其在诗歌鉴赏整体命题中的地位和影响明显加重。

二、摆脱了对比阅读中狭窄的课本素材的束缚,诗歌文本体裁的范围有明显突破;从近年来诗歌鉴赏追求容量和广度考查的趋势(近两年多数省份出现诗歌对比阅读,课内课外的结合),回归到对课外诗歌的考查,这既是一种正确的回归,更是对鉴赏能力迁移的考查。高考不应该是对课本知识熟练程度的有限检验,2016年诗歌鉴赏试题充分体现了这种命题思想。同时,中国古典诗歌各有千秋,题材多样,精品纷纭,今年的诗歌文本选择了对唐代乐府诗歌进行考察,打破了人们对高考只考律诗、绝句、曲、词考察的狭窄认识,把对传统文化的考察引入到一个新的广度和深度。

三、试题在命题的题干设问上趋于平易,减少专业词语对考生审题的阻碍,直接降低了学生审题的难度。2016年诗歌考查的两道问题,审题障碍小,尤其是第二道题直接出示了铺垫的艺术手法,摆脱了常年考题设问中对艺术手法类型的针对式考查,在应答中就避免了学生鉴赏能力到位而作答不精准导致的失分问题。这种平易的设问形态抛弃了符号化、专业化的专业术语长期以来对学生鉴赏前的心理压制,符合基础教育阶段诗歌鉴赏的基本要求,能客观真实地考察出学生的理解水平、鉴赏能力。

诗歌的基础知识范文2

【关键词】诗歌鉴赏;措施

一、了解诗歌鉴赏教学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能力是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及今后发展深造的基础,是一种强大的创造性思维。如果没有想象力,牛顿不会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瓦特不会发明蒸汽机,爱迪生不会发明电灯。诗歌中有许多丰富而大胆的想象,如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极尽夸张之能事,只要一读,我们就能被这庞大的气势吸引进去,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天上之水倾泻而下的壮观场面,形象生动地为我们再现了黄河的波澜壮阔。多读诗,多鉴赏这样的好诗,定能培养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诗歌鉴赏应该建立在对语言理解的基础之上,职高学生已经储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语言知识和人生经历,这些都为诗歌鉴赏铺垫了一定的基础。诗歌最大的特色就是言简意赅,篇幅一般较小,叙事简练,可是蕴含的道理和情感却很深刻。诗人在写作时大都采取避实就虚的形式,或浓缩历史,或观照未来,或深掘内心,学生很容易对诗歌理解产生隔离感。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和考查,学生能够逐渐学会用通顺流畅的语言概括出诗歌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技巧等,使他们不再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上。

二、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遍,不会作诗也会吟。大量诵读,反复吟诵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力的有效途径。诗的韵味、诗的意境和情感,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中,不知不觉就品出来了。在讲李清照的《声声慢》的时候,我用《昭君怨》作为背景音乐,渲染一种凄美、哀怨的氛围,伴着背景音乐,我开始有感情地为学生朗读了这首词。读完之后,我要求学生自己反复诵读了十分钟,然后邀请几个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这样,我们就为接下来的诗词讲解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

诗词鉴赏有其独特的习惯用语,教师在平时的课文讲解中要强调鉴赏诗词的技巧,引导学生掌握、积累并学会运用鉴赏知识来解题。例如我在给学生讲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在学生在预习和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全面、详细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接着,我引导学生结合课后注解,逐字逐句地翻译诗歌,在理清文章的主旨大意之后,我又利用提问的方式,向学生提出了诸如诗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是怎样描写秋风的,为什么用“怒号”,换成“猛烈”“凶猛”等词如何等问题。再次,我又引导学生纵观全文,总结出了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联想能力,我又要求学生写出杜甫忧国忧民的名句。值得一提的是,我鼓励学生做笔记,并且一定要详细具体。等学了有几篇古诗词的时候,我就会对诗词中的各种写作技巧和作者及其风格作总结归纳。这样反复强调,目的就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诗歌鉴赏知识,让他们掌握诗歌鉴赏的技巧。

(三)灵活运用答题技巧

这主要是针对学生考试时如何解答主观鉴赏题来说的。对于这一类题,教师需要做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己看题。学会看题主要是指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注意题目。有些诗词的题目具有提示性,比如的《沁园春・长沙》,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次是注意作者。许多诗人的创作风格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比如柳永、李清照的清新婉约,苏轼、辛弃疾的豪放旷达,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的沉郁顿挫,的气势磅礴,徐志摩的“浓得化不开”的深情等等。最后要注意注释。注释是出题人写给考生的暗示,如果注释介绍的是写作背景,很可能暗示的就是思想内容,介绍相关诗句,暗示的可能是用典,也可能是意境,介绍的是作者,那么暗示的就是写作风格。

诗词的理解本身就有比较高的难度,加上篇幅小,学生可以抓住的相关知识非常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注意平时的积累外,还要让他们学会在解题时仔细挖掘题中所包含的内容。

三、结语

诗词是我国乃至世界的宝贵文化财产,品读这些美妙的诗篇,学生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品味得到提升,情操得到熏陶。对于职高学生来说,诗歌鉴赏是学习的难点,作为现代人,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的创造时代已经很遥远,有许多东西他们都难以去把握。但我们相信,只要在平时诗歌鉴赏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握好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做到“因诗制宜,因题制宜”,那么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是平时还是考试,学生们都能应付自如。

参考文献:

诗歌的基础知识范文3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初中课本中的古诗词,文字的语音变迁基本上不大,如今读来朗朗上口,易于成诵,并且,所选诗歌皆为五言、七言律诗、绝句或词,因此,学生在学习这些诗歌时,心里不会有惧怕感,并且自然而然就有了学习的欲望,这是培养兴趣的良好基础。

有了良好的兴趣作基础,教师再作鼓动,学生要记忆背诵书本上的古诗词,是非常容易的。学生有了成功的甜点,工作的第一步也就成功。作为语文教师,就应抓住这一时机,培养学生广泛阅读诗歌的兴趣。我在教授古诗词给学生时,为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除推荐同一作者的诗歌给学生外,还尽可能推荐同题材的诗歌给学生,使之能融汇贯通。引导学生涉猎课本上没有的、新奇的,又是与课本上有联系的、浅显易懂的诗歌,学生不但易于接受,还兴趣大增。这样就自然而然的调动了学生的猎奇欲、求知欲,再加上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基础,学生学习诗歌的浓厚兴趣就不是一句空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

合理地发掘诗歌的思想意蕴

中国古诗有,一个优良的传统,即“诗言志”,也就是说,任何是个都要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要么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要么是对时代精神的艺术阐发,要么两者兼有。因此,教学生一首诗歌,思想内容的发掘是不可缺少的,也是衡量诗歌教学成败的非常关键的因素。但是,“诗无达诂”,诗歌的思想蕴含往往又是多重的,更是丰富厚重,有超越时空的穿透力。鉴于此,对思想内容的发掘的度的把握,是诗歌教学取得成功的内在因素。发掘过深,学生不知所云;发掘过浅,流于表面,对理解整首诗而言,其实也是不知所云。

介绍一些常识性的古代诗歌知识

诗歌的基础知识范文4

关键词:诗歌教学;指导;拓展;全面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308-01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关诗歌的课程目标有:第一学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第四学段中,《标准》未对现代诗歌的教学做出明确表述。根据以上要求和现代诗歌的文体特点,朗读应是现代诗歌教学的核心。在朗读中感知、欣赏、积累,因此设计了贯穿朗读的课堂环节。

一、诵读,感音韵

这一环节,学生先自由尝试读,能读懂字音、感知节奏,然后再听读。用播放朗诵录音或教师范读的方式,指导学生达到朗读的第一个层次:读准字音、读出音律、节奏和重音。在朗读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感知诗歌内容。朗读形式可以多样化,可自由读、试读、范读、听读、指导读,也可以分小组朗读,男女分读、齐读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指导。

二、研读,明主旨

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诗句,让学生通过联想或想象,体会诗歌的深刻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可用“诗美在哪里?”“诗人想表达什么?”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以学生思考、表达为主,教师适当补充。培养学生的思考、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品读,知精妙

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知精妙。让学生能尝试指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说出其表达的意境;能指出诗歌使用的修辞方法及表现手法,说出它的好处;能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品味关键词语的精妙;并能了解诗歌结构上的主要特点。这是现代诗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难点。教师给予指导,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品味,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这个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背读,广积累

在理解诗意和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可以安排学生带着欣赏背诵诗歌或优美片段。不能为了背诵而背诵,可以闭着眼睛一边想象一边背诵,也可以听着背景音乐背诵。能够当堂背诵最好,背诵始终要站在欣赏的角度。教师可以适当给予背诵方法的指导。这一环节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积累更丰富。

诗歌的基础知识范文5

一、幼师生幼儿诗歌教学的意义和特点

诗歌是传统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尤其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涵盖我国社会、民俗、价值观、世界观等,成为文化巨擘中的耀眼明珠。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国的幼儿教育起源于“诗歌启蒙”,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中,幼儿教育往往是以“诗歌”的教育为主线,著名的教育学家孔子亦云“不学诗,无以言”,虽然这是特指《诗经》这一中国古诗歌的经典,但是对学生开展诗歌教学的作用和意义是教育界的公知。

幼儿诗歌是幼儿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儿歌、儿童诗、浅显的古诗、散文诗等,从幼儿诗歌的特点和幼儿教育的匹配关系上来看堪称绝配。一是幼儿诗歌的构成形式与幼儿的认知特点一致。一般而言,诗歌的语言呈现出高度凝练的特点,多采用短句、甚至是单词成句的模式来组成结构上的形式美,而幼儿对语言的掌握也基本遵循“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的认识规律,且正处于词汇急速扩容的黄金时期,幼儿诗歌念起来琅琅上口,好学好记,因此深受幼儿喜爱。二是幼儿诗歌的艺术形式与幼儿的思维锻炼一致。诗歌具有更多的想象空间,而幼儿正处于想象力培养的最重要阶段,科学恰当地运用诗歌的特点去拓展幼儿的想象力显得极具教学价值。三是幼儿诗歌的韵律特点与幼儿语感的锻炼一致。诗歌是韵律的载体和媒介,无论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平仄押韵,还是现代儿歌童谣、儿童诗的韵律特点,对于处于语音形成期和语感养成期的幼儿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有益素材,都能给幼儿以强烈的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启迪。

二、幼师生应具备幼儿诗歌教学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一)扎实的文学功底

幼儿诗歌来源于文学,扎实的文学功底,是开展幼儿诗歌教学的最基本条件。从教学本身的规律而言,施教者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把握能力决定了其施教的思路和水平。幼师生要具备幼儿诗歌教学的文学功底,首先要有一定的对汉语语言的了解能力、掌握能力和表达能力,能较好地掌握幼儿诗歌的文学特点,熟悉它们具体的分类,熟记大量的幼儿诗歌的具体内容,不但能知其文,还能知其意、知其境界。其次要对幼儿诗歌的文学语言有清醒的认知和较深的理解,要善于总结幼儿诗歌的文学意味,并转化为幼儿诗歌的教学知识。再次,要具备解读幼儿诗歌的专业文学功底。幼师生切勿有幼儿诗歌过于简单易懂,有些甚至是“大白话”的错误认识,经典的幼儿诗歌,都是过了大量实践和时间的检验,其既具备文学诗歌的全要素,更具备鲜明的教育素材特征,只有具备扎实的文学功底,才能出色地完成诗歌教学任务。

(二)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能力是幼师生的基本功,但是具体到幼儿诗歌教学,又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一是标准。毋容置疑,标准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开展幼儿诗歌教学的根本,3-6岁是幼儿学语言的关键时期,幼师生只有掌握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才能为幼儿的语言能力培养奠定基础,因此要杜绝“口音”的困扰,克服方言口音对普通话学习产生的障碍。二是形象。很多的幼儿诗歌具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在具体的课堂语言上,幼师生要充分注重形象的表达方式,要借助体态语来进行综合表达,才能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三是语感。诗歌对平仄、押韵、韵律等的要求较高,教师在平时的诗歌教学中要培养幼师生语感的具体能力,要突出对平仄、押韵、韵律等方面的专业培养特点。四是艺术。对于幼师生而言,艺术的语言和语言的艺术都必须具备,特别是具体到幼儿的诗歌教学方面,语言的功底、表达的能力、教学的张力等都是影响诗歌教学的最基本硬件。

(三)组织实施能力

教学过程是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综合运用的过程,科学有效的策划过程、周密系统的组织和实施能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导入―教学―互动―引导―拓展―总结―复习”等环节在其中都要体现,幼师生要具备有效的策划实施能力和课堂把控能力,才能把教学环节精心分解实施,逐步达到教学目的。

三、幼师生幼儿诗歌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一)幼儿诗歌教学能力的培养策略

1.科学诵读训练。诵读往往是被幼儿教育者忽略的基本功。其实,在幼儿诗歌教学中,诵读是最基本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必须通过科学训练来提高幼师生的诵读水平:一是用长期的诵读训练来纠正自身发音,很多幼师生的普通话语音基础较差,发音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要加强对学生吐字归音的训练,让学生多听多学CCTV电视台播音员的标准发音来改善并提高自己的语音水平;同时在长期的诵读训练中采取录音训练、双人互读、角色朗读(根据诗歌的内容)等多种方式,来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仔细甄别发音弱项,固化正确发音。二是要求幼师生通过长期诵读训练来改善音色条件,让其发音更加富有层次和穿透力,美好的声音和音色能够大大提升教学的效果。三是通过长期诵读,让学生逐步达到对经典诗歌的背记程度,提升自己对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充分体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科学规律。

2.丰富文学修养。幼师生自身的文学修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开展幼儿诗歌教学的质量,提升自身文学修养是一项“硬功底”。教师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要求幼师生大量阅读关于诗歌方面的文学作品,特别对传统诗歌、现代儿歌、儿童诗等题材的掌握和阅读,多读圣野、金波等著名幼儿文学作家的作品,还应涉猎俄罗斯、英国等其他国家的优秀幼儿诗歌,丰富自身文学知识功底,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二是要开展适当的幼儿诗歌的创作活动。教师要培养幼师生在理解幼儿诗歌文体特点的基础上,能针对幼儿教学的主题,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自我创作,作品要通俗易懂,篇幅短小,贴合幼儿实际,富有趣味性和娱乐性。

3.提升策划能力。策划能力首先来源于幼师生对幼儿学习语言的正确认知。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认识世界和思维发展的过程,3-6岁的幼儿基本处于“会说两个词的句子―只有实词的句子―充分运用各种语言成分的句子”的发展阶段,要充分把握这种跳跃性的语言发展,充分运用幼儿诗歌的多双词句、跳跃性思维、特征化描述、片段化场景的特点去策划符合幼儿特点的诗歌教学活动。通过对幼儿诗歌的熟练运用和理解,把诗歌的意境化为幼儿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场景来学习和认知。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具的设计、都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例如,《落叶》这类儿童诗构思新颖、语言简洁、季节性较为明显,可以采用自然情景法,创造条件选择在秋季的落叶树下进行教学。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类古诗则宜用情景表演法来教学,教师可结合诗歌内容,通过相应的动作示范和生动形象的讲解让幼儿理解,接着通过角色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其掌握,这种游戏性的方法非常受幼儿的喜欢。教学活动设计与组得当,能够给幼儿美的享受和情感的陶冶,激发其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4.大量教学模拟。幼师生的基本教学能力应该更多在教学模拟上得到体现,教学模拟是对幼儿诗歌教学的最佳训练。一是要有大量的课堂教学模拟。同学、老师均可以成为教学模拟课堂的施教者和受教育者,从而充分获得彼此的诗歌教学经验和诗歌教学的成功方法。二是思维模拟。这一点更体会在换位思考层面,体会受教育者的认知视角,针对幼儿喜欢幻想,活泼好动,好奇好问,因此选择的诗文要生动有趣,充满童真童趣,这样才贴近幼儿的思维,如古诗《春晓》、《咏鹅》、儿童诗《小熊过桥》等等。三是可以获取最接近实际教学的模式经验和教学数据。幼师生在试教的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教学的技巧和技能在互相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有所提高,为以后从事幼教学事业夯实基础。

5.积极教学实践。幼师生的诗歌教学知识和能力,只有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才能达到真正质的提升,因此要珍惜每一次教学实践的机会。

一是充分准备。对于选择教材、授课目的、教学过程设计等诸多环节都要充分掌握,同时要详细了解每一名学生的特点和现状。第一步题材要丰富多样和具有一定教育意义,要选择一些具有时代特点的、贴近幼儿生活的诗歌,如小班的孩子宜选择主题单一、语言浅显重复、动作体验强的儿歌为主,如儿歌《老师早》、《小刺猬理发》等。中班和大班在选材范围上广些,同时要注重诗歌蕴涵的意境美、情意美和语词的审美。

第二步,分析、熟悉教材。首先包括分析诗歌的主题、段落层次、写作特点、诗歌的语言,找出重难点,确定幼儿应掌握的新词。接着分析诗歌的节奏、音律,节奏是诗歌的灵魂,如儿歌《小金鱼》“小/金鱼,水里/游,快快/活活/头碰头”中斜线表示音步,加点的字表示重音,要引导幼儿读好节奏,才能有感情地朗读。再次分析熟悉作品后,教师应能用标准流畅的语言背诵诗歌,以便于教学。

第三步,幼师生要懂得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生活经历和经验准备教具,写教案,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如儿童诗《摇篮》就要重视对幼儿情感的体验,“天空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作品想象丰富,构思巧妙,幼儿能感受到语言美和意境美。而教具的制作要符合诗歌的内容,使用直观教具,如图片、贴绒、桌面材料、木偶等。幼师生在使用前,要先练习使用。

第四步,在教学过程中,幼师生应通过示范朗诵,让幼儿感知诗歌内容,进入到诗的意境,并灵活运用讲解法、谈话法、情境表演法等多种方法帮助幼儿理解内容。

第五步,为使教学活动更具可行性,应根据诗歌自身的特点进行设计,围绕内容开展表演、仿编、创编等,激发幼儿的兴趣,鼓励其积极表达,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如诗歌《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就很适合创编动作学习,教师可指导幼儿模仿青蛙的动作和形象,或教师表演,幼儿朗读;或幼儿表演,教师诵读,通过活动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

二是保持自信。自信心是掌控课堂的关键,在教学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强大的心理素质是保持自信的基础,克服胆怯和自卑的心理,教师应教会幼师生用“我能行” 来暗示自己,这是一种正信息,是成功者必备的条件,常用这种信息来调控自己,自信的形象就会被塑造出来。

三是注意聆听。幼师生要善于通过聆听幼儿的课堂语言,要清楚在教学实践中自己需要解决的知识弱项和技能弱点,反馈自身的教学,不断完善自我;通过聆听其他老师或者同学的反馈,汲取营养,提升自己。

四是善于总结。幼师生在每次的教学实践后,要懂得总结成功经验,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继续延续巩固;总结不完美的环节,诊断出现问题的原因,加以改进;总结知识和技能弱点,开展训练,补齐短板。

(二)教学实践案例剖析

大班诗歌《咏蛙》

设计意图:

这首诗内容写得很有气势,是一首托物言志的七言诗,全诗以拟人化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青蛙的龙虎之姿和不凡气概。形式工整,语言简练,朗朗上口,寓意深刻而广为传诵,适合幼儿感受、学习和朗诵,是幼儿学诗的佳作。

活动目标:

(1)通过听、读、想、猜、看、画等多种方式,让幼儿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和特征描写;

(2)学习咏物类入门诗歌的基本知识;

(3)学习并认识青蛙这种动物,了解大自然,激发爱好大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青蛙的相关图片;准备画青蛙的笔和纸;荷塘月色的相关轻音乐。

活动过程:

1.猜谜语,引出主题

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引入《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教师可以念青蛙谜面,请幼儿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2.初步感知诗歌

(1)出示青蛙图片,引起幼儿兴趣,接着播放荷塘月色的相关轻音乐。

(2)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帮助幼儿理解诗的特点和意思。

(3)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运用讲故事学诗的方法,把诗的内容变成故事讲给幼儿听来启发幼儿想象与思考。

提问:你听到了什么?你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幼儿听完故事,理解了诗的内容,再学这首诗就容易多了。)

小结: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逐句解读诗歌,让幼儿认读并理解“虎锯”的词义、诗歌中语言规律和语境,让幼儿理解青蛙所处的环境和它的形象以及心态的描述,并明白其中的自然规律现象。

(4)教师领读全诗。

3.结合动作来表演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教师结合动作,配合音乐来表演诗歌。

(2)引导幼儿用动作来表现青蛙的形象。

4.师幼一起配乐诵读诗,体验诗人作诗时的心情。

5.活动延伸

(1)请幼儿将自己对诗的理解,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强调突出青蛙的形象)。

(2)让幼儿出示自己的画作来诵读诗歌,逐步达到背诵的过程。

6.布置作业。要求孩子课后有条件的开展自然观察,对青蛙的特征进行了解。

案例评析:

诗歌的基础知识范文6

一、它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认识的规律认为, 我们认识事物一般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这样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初步感知诗歌大意, 到深入理解诗句, 再到体味诗歌的艺术境界, 符合人们的认识过程。

二、它符合语文阅读教学一般过程, 即“从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到局部讲读加深理解, 最后到总结课文整体研读”。因而这种教学结构更符合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 更具有科学性, 在教学过程中更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知诗意这是古诗教学的第一步, 教师着眼全诗,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全诗有关的概略性信息, 初步地感知诗意。1.从插图入手感知诗意。现行小语教材中, 几乎每首古诗都配有插图, 这些图往往从某些角度揭示了诗意, 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图资源”。教学时, 可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 在观图中让学生了解诗歌大意。如《游园不值》的插图是诗人在春日去访友没碰上, 却见友人院内已是春色满园, 一枝红杏探出院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画, 明确: 图中画的是谁? 什么季节? 他在干什么? 看到了什么?这些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 就是这首诗要表现的基本内容。2.从诗题入手感知诗意。有的诗题就揭示了诗的基本内容, 学生只要懂得了诗题的意思, 就能初步感知全诗内容。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 可引导学生先弄清“九月九日”、“山东”、“忆”等词语所指的意思, 这首诗的内容大体上就了解了。3.从旧知入手感知诗意。学生学习过一段时间古诗后, 就会逐步储备积累一些古诗的知识, 这时教师就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旧知,促进对新授诗的感知。教师要善于寻找到恰当的“知识停靠点”, 如教学《泊船瓜洲》时, 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 引导他们回忆以往学过的古诗, 哪些诗的诗题与此诗相似, 如《宿建德江》, 这样的诗一般是写什么的? 猜想一下, 要学的这首诗可能是写什么的?对于小学生来说, 初步感知诗意是学习一首古诗的起始, 因而,其认识是粗浅的、表层的、概略的。这时教师应该允许“不求甚解”,不必提过高的要求, 甚至对某些认识上的偏差, 教师也可以暂时放一放, 而在以下几个环节的学习中再来解决。二、解诗句学生对全诗大意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 接下来可以指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词语和句子, 通过对诗歌词、句的进一步理解, 深化对全诗的理解, 纠正初步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 为体味诗情、进入诗歌意境做好准备。解释诗句要围绕阅读目标进行, 因而首先必须明确阅读目标。抓住诗歌大意, 教师指导学生思维发散, 引导学生提出疑问, 最后师生共同确立阅读目标。如《泊船瓜洲》的诗歌大意是诗人瓜洲夜泊时的所见所思, 那么当时诗人看见的是什么呢?想到的又是什么呢?这样一疑一思, 诗歌的基本阅读目标就明确了。接着, 教师就应该启发学生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操作来完成:1.再现形象。诗歌其实是以形象来说话的, 读诗也就是要把握住诗人创造的形象, 再现于自己的头脑之中。基本方法就是教师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 通过想象实现语言符号到脑屏形象的转化,如“一枝红杏出墙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 可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句表现的形象。2.填补丰富。诗歌语言是凝炼的、含蓄的、富有跳跃性的, 诗人也往往只撷取生活中美丽的“碎片”加工成诗, 因而要再现诗歌形象, 就要求读者作必要的补充丰富。教师要指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知识, 把一些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内容挖掘出来, 把“碎片”还原成完整的形象。如“松下问童子”, 问的是什么? 再如“独钓寒江雪”,应是老翁独自一人, 在满天雪中, 在凄寒的江上垂钓, 理解时需要作调整和补充。3.联想深化。联想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进行理解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诗歌中的弦外之音、象外之旨就可以通过联想读到。如学生想象“四海无闲田”的景象后, 接着引导他们联想, 按诗歌所描写的, 农夫们照理应该怎样? 按常理, 农夫应丰衣足食, 但诗歌最后却写“农夫犹饿死”, 启发学生通过对比, 思考深化。

诗歌的基础知识范文7

关键词: 英美诗歌教学 微课 翻转课堂 人文素质培养

1.引言

说到英美诗歌教学,大多数人很自然地认为这是专业英语的事,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无关,有些人甚至认为学习英语诗歌对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效果不明显,这种高雅艺术在学习和工作中不实用。还有些教师虽然乐意给学生讲授英美诗歌,却受制于一些客观条件,譬如,课时不够,学生外语水平弱,师资力量也有限等,最终在课堂上开展诗歌鉴赏活动力不从心,以至于把教学重点放在基本训练上,即精讲课文,带着学生做练习,等等,很少从文学欣赏角度出发,引入一些地道的英美诗歌作为课堂教学内容。正因为英美诗歌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长期得不到重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对英语诗歌实际上接触得很少,在大学英语教育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其实,从素质培养的角度衡量,英美诗歌教学应该纳入大学人文教育当中,文学素养,毫无疑问,是人才培养的基本素质之一。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教学模式越来越多样化,许多新颖的教学模式都可以用来辅助教学,课时和师资问题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构成无法在课堂上展示一些精彩内容的障碍。就学生的外语水平而言,总体来说在不断提高,这一点从历年的全国青少年英语口语大赛就看得出来。根据这些情况,笔者认为,在非专业外语课堂上进行诗歌教学,并非不可行,尤其现在有了微课和翻转课堂这些新的教学手段,英美诗歌教学就更值得尝试。

2.学习诗歌的必要性及影响

2.1诗歌教学的必要性

诗歌作为英美文学中最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承载了文学和外语语言中的核心精华。在各个国家的母语教学中,诗歌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语言艺术的精华,其自身具有独特的魅力,代表着语言运用的最高境界。诗歌形式简练,内涵丰富,可以展现出一个民族的思想和文化。学外语不能单纯地从语言、功能角度去学,还应该重视和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做到了这些,才算是学得比较全面,一个人也会因此而获得与外国人进行文化交流的能力。

现在,在中国的大多数城市中,学习外语的学生越来越低龄化,80年代出生的人从初中才开始学英语,而“90后”、“00后”早已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学习外语。在大城市,学生还可以有更多机会直接接触外教,他们的词汇量、语法基础和语感比其他人更好一些。现在的学生在上大学之前至少已经在中学学了6年英语,如果再加上小学的6年,那就是12年,时间可谓不短。而在这12年当中,由于总是强调基础训练的重要性,教师一直以精讲课文和考试试题为主,如果在大学这个环境中还是如法炮制,一成不变,只是将课文增加难度,而忽略语篇形式和内容的丰富多彩,那么,显然这不能给学习者带来更多新鲜感。根据这种现实,笔者建议,在高等教育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培养方案中,英语教师不妨选择一些适当的英美诗歌材料,将它们更多地融入自己的外语课堂,这样做既可以使外语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课堂教学充满人文气息,又能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学生对外语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力和人文素养。

2.2英美诗歌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影响

2.2.1英美诗歌教学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诗歌的语言优美,词汇丰富,思想凝练,代表着语言使用的最高境界。若学习者能够从中汲取各种养分,则自然会有助于其自身成长,语言欣赏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也会有更大提高。诗人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往往匠心独运、别出心裁地使用一些词汇或各种句型,以高超的写作手法,创造出美轮美奂、给人以艺术享受的文学意境。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细心品味所学诗句,以及诗人的那些独特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中的拟人、比喻、夸张、借代、递进、压头韵等艺术手法,对英语语言的理解和感悟一定会上新台阶。

2.2.2英美诗歌教学可进一步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

诗歌中凝练的语言和含蓄、精辟的思想大都来自于生活,但又与现实生活不完全一样,它不仅将文学中的高雅艺术向虔诚的读者、欣赏者展现出来,而且以此生动地表现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情趣、理想和追求。诗歌不仅可以反映作者的内心情感,而且可以反映出不同国家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民俗习惯等。正因为如此,学习英语诗歌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挖掘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使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有机会体验诗人所描述的种种不同经历和情景,从而更好地培养中国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

2.2.3英美诗歌教学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诗歌教学是传递情感、提高人的审美情趣进而实现美育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对学生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强化他们审美情趣,而且可以使他们增进对西方社会与文化的了解,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诗歌语言精练,言辞隽永,几乎每首诗都代表着一个美好的、令人深思的语言艺术世界,抒发了诗人最细腻深邃、丰富深沉的情感。在赏析作品的过程中,学习者无疑可以领略到这种精神、这种内含,随之而来的是人的思想和情趣也会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正如中国古诗所说,“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从教学艺术来说,这种培养优秀人才的“无声细雨”要胜过多少苍白、平铺直叙的东西,真正志存高远的外语教师对这一点不可忽视。

3.英美诗歌教学和以“微课”为基础的翻转课堂的结合

3.1翻转课堂和微课

在当今这样一个“大数据”时代,新兴教学方式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的两位高中教师为了帮助缺课的学生跟上教学进度,将课堂演示文稿和讲解视频传到网上,令人惊喜的是,这种可贵的尝试取得了显著效果。2011年,可汗学院大量运用网络教学促进课堂教学,引起了教育界人士的普遍关注,从此,翻转课堂广为人知。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 Model,or Flipped Classroom),或称反转课堂,颠倒课堂,是以微课视频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颠覆传统教学理念的一种新型授课方法。将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让学习者在课外时间、课余时间完成针对某些知识点或概念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下或课前看材料自习,课堂则变成教师与学生真诚“互动”的场所,主要用来答疑解惑、探讨、讨论,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内化”的转变,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换言之,翻转课堂是教育者赋予学习者更多的自由,将某些知识传授过程放在课堂之外,让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接受新知识;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课堂上,以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更多的、更好的交流和沟通,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一些问题。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式,那么这些往往是做不到的。

目前,以微课为基础的翻转课堂受到师生的广泛推崇,它丰富、扩展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模式变得更加新颖、多样。微课从广义上说又可称为迷你课程(minicourse)、微型课程(microlesson)、微课程(microlecture),是2012年以来兴起的一种网络视频课程形式,“短而精”是其主要特点,一般时长为10-20分钟。它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录像,也不是一堂课的内容浓缩。微课的目的和作用是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合适的、最简单明了的方式,讲清一个问题,既要简明扼要,又要有效,使学习者一看就明白、就懂、就会,这样就节省了许多课堂时间。将微课应用于翻转课堂是教学方式上的一种调整,只要内容适合,条件具备,教师就可以把教学中的一些必要的知识点或某一个“special point,special content”提前录好,发给学生,这对课堂教学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铺垫,也可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2教学案例分析

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最初接触英语诗歌时,由于诗歌中凝练的语言和丰富的寓意,很多人容易产生畏惧心理,最多为了应付考试而机械记忆,貌似学了但不求甚解。这与诗歌学习的意义是背道而驰的。如果让学生在课下花费大量时间查单词,一味地纠结于细节上的难点,也会影响学生欣赏诗歌的积极性,他们会觉得诗歌较难,不容易学。

按以往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对英语诗歌,学生经常是依赖教师把每一句诗的内在含义讲清、阐明,甚至要总结出诗的主题思想、写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总之所有这些东西,都指望老师“打包”送给他们。这样一来,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基本上也就到此为止了,他们对所学诗歌还会有什么更进一步思考或更深入探讨吗?恐怕不会。学生不但没有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而且很难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和独特见解。其结果往往是学生对英语诗歌学习并没有真正深入进去,只是蜻蜓点水,表面上是学了,其实仍然徘徊在诗歌的妙境之外。

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提前帮助学生扫清一些基本的词汇、语法、难句及背景知识等障碍,让他们在这些方面没有后顾之忧。然后就可以腾出时间,在课堂上与学生们一起讨论诗歌的主旨内涵、艺术魅力、写作特点等,大家可以一起进行归纳,畅所欲言。将课堂上的宝贵时间用来讨论,解读诗歌的意境、作者的艺术构思,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把诗歌的妙趣和意境描述出来,这样,学生便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尽情地体会、品味诗歌的内容。这种做法要远远胜过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讲解难词难句,只纠缠于文字层面的一些东西。除此之外,在课堂上,教师也不必刻意让学生分析和学习声韵方面的知识,比如抑扬格(iamb)、扬抑格(trochee)及其作用等,这些专业知识,教师可以安排在“微课”里面,让学生提前了解,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提到这些写作特点的时候就会轻松容易。

实践中,笔者发现,将以“微课”为基础的翻转课堂与大学英语诗歌教学相结合,既能有效解决课时不够的问题,又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诗歌鉴赏,提高自身的中外文学修养。学生不再是外语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完全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已有知识,通过视听说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和讨论,在课堂上收获更多东西。

以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的著名诗歌“未选择的路”(The Road Not Taken)当中的一个小节为例,不难看到利用微课进行诗歌教学的好处。

Two roads are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弗罗斯特的这首诗短小精美、含义隽永。在微课当中,教师不用刻意强调欣赏英语诗歌需要掌握的各种分析方法和原则,不妨从诗歌的语境和故事起源出发,介绍诗人的成长经历和诗歌的写作背景。如罗伯斯特38岁才毅然决然地改行做全职诗人;他卖掉了祖父留下的农场,和妻子一起背井离乡,来到英国伦敦附近的一个村庄,住在木板茅屋中创作诗歌。然后,教师可以利用微课,重点帮助学生扫清一些语言障碍,如解释一些难词(diverge,undergrowth等)、难句(long I stood等)。至于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可以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讨论,老师也可以通过提问方式引起学生对某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鼓励学生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感想或感悟。

除此之外,从教学角度说,恐怕没有学生不喜欢课堂气氛新颖活泼的,那么,既然有些英语诗歌已经被改编成了歌曲,教师不妨在讨论结束后将歌曲放给大家听,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英语学习的魅力,甚至可以带着大家唱。这样既学习了知识又愉悦了心情,避免了枯燥乏味,谁会不喜欢呢?

有哪些歌曲可以用到英语课堂上呢?例如彭斯的“友谊地久天长”(Auld Lang Syne),艾米莉・狄更生的“因为我无法为死神停留”(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叶芝的“茵尼斯弗利岛”(Lake Isle of Innisfree),“母亲之歌”(Song of the Old Mother),“夏洛特女郎”(The Lady of Shalott),维多利亚时代的桂冠诗人丁尼生的“国王之歌”(Idylls of the King),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能否把你比作夏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等等,所有这些诗歌都能找到相应的英文歌曲。如果教师自身音乐素养较高,则可以找到更多英诗歌曲,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这种将音乐和外语教学相结合的做法,其实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对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对提高师生两方面的艺术修养,都非常有益。

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可以对英语诗歌有更深刻的了解。诗歌常常不用完整句,其句式生动活泼,表现形式灵活多变,不拘一格,这一点恰恰可以给读者留下较大思维空间,而以培养人文素养为宗旨的英美诗歌教学就是要赋予学习者更多的想象空间、表达空间,使其通过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和深入探究,发展其感受、理解、表达和运用能力,这也是英语课从单纯的语言类课程向语文类课程转变的一个有效途径,是社会发展对大学英语教育的需要。正如Mc Donough和Shaw所指出的:教育者应该把学生的阅读活动看成是读者和作者(包括各种语言材料)之间的一种积极主动的“互动”过程,即把阅读材料作为一个过程(text as process),鼓励读者和作者进行多方面的、密切的交流。

4.结语

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用于英美诗歌教学,会带给学生一种非同寻常的阅读体验,既丰富了学生对西方社会与文化的了解,使他们增长了见识,又引领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积极、深入思考,而不是让学生的外语学习仅仅停留在语言知识这个层面,这种学习方式和收获上的变化,对大学生来说,意义不可低估。

在内容设置方面,教师可以把英美诗歌教学设置成由易到难,先从比较浅显的诗歌讲起,以此唤起学生兴趣,培养他们欣赏诗歌的经验。若能以微课方式进行课前铺垫,教师便可以更为合理地使用课堂时间,与学生一起“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学生也一定会发现学习英美诗歌并非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从长远来讲,这种学习一定会使他们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Kathleen F.Upside Down and Inside Out:Flip Your Classroom to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J].Learning and Leading with Technology,2012(6).

[2]马秀麟.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1).

[3]裘德海.高校利用微课程促进教学的应用与思考[J].科教导刊.2013(4).

[4]尚婷.英美诗歌的教学策略研究[J].高教研究,2009(3).

[5]沈学B.大数据对教育意味着什么[J].上海教育科研,2013(9).

[6]王佐良.英国诗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1977.

诗歌的基础知识范文8

思考一:古典诗歌教学意义何在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散曲各领数百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余秋雨先生是这样评价古典诗歌的:“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

确实,古典诗文是中华民族灵魂的寓所,而诗歌则是灵魂的最深处,它常响彻于你的生命,愉悦心灵,传递情感,寄寓思想,教育后人,令人无法自拔。当我们研究如何继承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时候,不能不把目光聚焦到这汗牛充栋如繁星般美丽而深沉的古典诗歌上。

即使从教学层面看,诗歌教学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恢复高考后的1985年的高考,“诗歌”题正式进入全国语文试卷。尤其是2002年《考试说明》增设诗歌阅读专项要求以后,诗歌题由知识型客观题向能力型主观题不断发展变化――考查知识,品味语言,欣赏意象,评价情志,鉴赏风格……命题深度层层推进,测试难度节节攀升,审美特色日益显著。可以说,高考语文命题推出诗歌鉴赏题,高举起“诗教”大旗,不仅优化了语文试卷的结构,提升了语文教学的境界;而且对学生国民素质的培养,对中华文化的建构,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基于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感情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引导他们“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歌,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此外还要指导学生“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因此,我们教师需要通过古典诗歌的教学,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延续民族血脉,光大民族伟业,这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的沉重又无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思考二:应如何制订古典诗歌的教学计划

1.充分了解生情学情,谋定而后动

在这次公开课中,郭、涂两位老师都未在诗歌字面义上花太多时间,只是点到即止。这是了解学情生情的表现。学生早已具备了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梳理字词的自觉性和能力,所以这部分内容可弱化,不必占用课堂时间。但对于层次较低的学生而言,恐怕就不得不在这方面狠下功夫,毕竟,鉴赏的基础还在于字面义。如果不解决这个拦路虎,学生必然会在这里摔跤。

除此之外,知识的连贯性也应成为教学重难点定位的考虑因素。就诗歌阅读而言,学生在必修阶段,特别是初中阶段,已经学过数量较多的古典诗歌,且对其内容特点已经拥有了初步的鉴赏基础。上到高中,老师既需要调动学生在“必修”时所学到的有关基础性内容,让学生在某一个方面去发展对诗歌的认识,使得“共同基础”与“个性发展”在教学中得到有机的结合。同时,也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作出相应的补救措施。

2.准确定位,构建知识能力模块

高中的学习重点不在感知,而在“类”化。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整合背诵一定数量的诗词名篇,将单篇的、局部的、零散的知识进行勾连,进行“类”的总结提升,构建关于诗的知识能力模块,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能力体系。同时,也要适当联系高考,让学生在理解诗作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方法力争得分,给学生一把解读诗歌的钥匙,授人以渔,并且培养他们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

总之,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的计划制订要考虑“承前(必修、选修)启后(高考、终身)”,一方面关注与必修选修的联系,盘点必修选修学过的知识、掌握的能力,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关注高考的能力考查的要求和方向,积极备考。同时,也必须超功利性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思考三: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古典诗歌鉴赏活动

1.披文入情,登堂入室

诗人创作的过程,大致概括为“生活积累――选材立意――艺术构思――语言表达”。观赏者“沿波讨源”,可从“语言表达”入手,追溯到诗人的“艺术构思”、“选材立意”和“生活积累”。即先从作品的“语言形式”入手――谓之“披文”,进而探讨其他――艺术、情感等。

从操作层面看,“披文”都是鉴赏的前提。当然可以从诗题入手,从具体的意象入手,也可从整体印象入手,但终归都要过语言关。然而,诗词用语与散文不一样,既有韵律的限制,要求精炼、含蓄,留下“空白”,又可在叙述时跳动进行,因此诗词的结构是特有的。如果用散文的眼光去读诗词,可能会摸不着头脑,甚至是忽略作者的用心,不能正确理解诗人的意图情感,自然也体会不到它的好处。

概括来说,诗歌的语言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精炼含蓄有味,其中有很多地方需要填补;二是跳跃性(形象、情感);三是要突出形象。教学过程中,老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诗家语”的特点,从字词句入手,关注意象的固定含义,“因文施教”,才能为下一步的鉴赏作好充分的准备。

叶嘉莹先生认为:“在一个历史文化比较悠久的民族中,有些语言的符号经过长久的使用往往形成了某些固定的联想,而且只有属于这一文化传统之内的人,才熟悉这种联想。”所以,老师要抓住“意象”,向情感深处漫溯。

意象是蕴涵作者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平时就应让学生养成分组分类整理意象及所表达的含义的习惯,同时,注意教给学生评点意象的方法。如:(1)抓住修饰意象的词语进行评点;(2)体会修饰词语描述出对象的什么特点:颜色、动作、神态、心理、质感、层次等;(3)可以用其他修饰词语替换,运用比较法来对修饰词语进行体会感悟和评价。

“披文”之后就要“入情”,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然而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的古典美学在情感表达方式上主张含蓄,不主张情感的直接宣泄,往往要通过一定的形象、景物来表达,因而,古人特别重视情与景的关系。“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辛弃疾)一语道破了古人与自然景物的关系。历代诗人更是从与山水的感情交流中领略山水风景丰富多彩的美,激发人们人世沧桑的浩叹,以及关于时光永恒的思考。从手法上看,中国古典诗歌最常用的艺术手法就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诗人在与自然的对视中获得一种生命的体悟,他们借山水洗涤世俗的尘埃,消除胸中的块垒,从中启发进取的意趣。正因如此,诗歌鉴赏最难过的就是“入情”关,学生常常烦恼自己无法准确把握具体而微的情感,总觉得有一道无形的屏障把自己与诗人阻隔,对面而不相识。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有时,即使不是太理解某个字词,但如果能利用已知充分联想想象,将文字转换成一幅幅连续的画面或场景,融入到诗人所创设的意境中去,现诗中未尽之意。也就意味着“读懂”了诗歌。

2.以读促学,授人以渔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中,要令学生与文本对话,重要手段就是读,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精读,诵读……不一而足,不同的读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学生只有经历这些读才会读。不同的授课内容对读有不同的要求,但最终是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学会多种阅读方法。

诗词欣赏是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的交织,有时是从生理――心理,有时是从感性――理性,有时是从情感――思想,有时是从社会――历史……反正,“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在不同形式的读中,学生走进、投入、品味语言,咬文嚼字,感受文章的字字珠玑,继而领略、倾听、感受、认识、了解、发现,从而受到愉悦、陶冶或得到启示,拓宽自己的视野。这次郭、涂两位老师的课堂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注重“读”,整个课堂书声朗朗,尤其是涂老师,以身作则,全情投入,大声吟诵,极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朗读热情,营造出高昂的课堂氛围。

只有在反复读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语文教学应该激励学生多读,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自主读书,使其读有所得。学生爱阅读、会阅读,才会带来语文教学的碧海蓝天。

诗歌的基础知识范文9

关键词:高中古诗词;研学后教;研学案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从历年的全省平均分来看,得分率不到五成(做得最好的是2011年,最差的是2009年)。古诗鉴赏题成了广东考生面对语文卷最为头痛的一道题,成了广东考生高考之殇。自然也就成了教师备考中的一大重点和难点。

笔者试图比较2009~2014年广东省近五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从而较准确地了解诗歌鉴赏题的命题态势及特点,并根据本校实情,编制出适合学生备考复习的研学案,尽可能科学、合理地指导学生积极备战2015年高考,为考生提供有效备考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课本中都收录了大量优秀的古典诗词,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无不反映出现代教育对高中生文学作品赏析能力培养的重视。可以说教材已为我们实施古诗词教学提供了理想而充分的载体,但综观我们的教与学实践,状况却不容乐观。

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更有甚者直接放弃,成绩自然难以令人满意。为此,笔者对自己所带的班级连续三年进行调查,并于2014年扩大调查范围,结果显示:不足20%的学生喜欢“古诗词”;58%的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原因是为了“应付考试”;22%的学生对学不学古诗词的态度是“不喜欢”或“无所谓”。平时答题时只有15%的学生有自己的解题套路和解题策略,而85%的学生对古诗词没有或有一些但是不系统的解题套路和解题策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客观分析,不难发现造成古典诗词教学淡化或不被重视的主客观原因。

二、授生以“鱼”与“渔”――强化“钓”的能力

“学案导学”是以研学案为载体,以学生自学、教师导学为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的的教学体系。

研学案的编写要遵循高三古诗第一轮复习夯实基础知识,提升基础能力的基本原则,充分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指导思想。在编写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学案的编写必须以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对能力层次的要求为依据。

1.解读考纲对古诗鉴赏考查的能力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前者是从怎么写的角度考查,突出诗歌创作的手法;后者从写什么的角度考查,突出诗歌创作的目的。

2.分析近5年高考语文广东卷诗歌鉴赏考查情况(数据来自广东高考年报)

(1)考查内容:依纲落实,分别考查了鉴赏形象、思想内容、手法分析等内容。出处多为宋元诗词。

(2)赋分持续7分不变;省均分2013年较2012年略有提升。难度基本持平,保持在0.37~0.38之间。明显高过2011年(0.51)和2010年(0.43)。

3.明确研学案目标,突出重点,逐个攻破

利用“研学案导学”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学案编写的目标设定至关重要,决定着复习的效率高低。首先学案的编写要紧扣教材,注意知识和结构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虽然高考诗歌鉴赏不涉及课内文本,但课本中有很多经典的诗歌素材,以课本复习为切入点,重视课本中的练习,能较好地实现知识积累和能力迁移。

如第三册课本有这样的练习题:

(1)苏轼评王维的诗为“诗中有画”,请结合《山居秋暝》中间两联分析王维诗的这一特点?

(变题拓展:请从颔联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传神的动词,并分析其妙处。)

(2)杜甫的《登高》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并且四联都对仗工整……试分析对仗句,并体会其景中之情和情中之境。

(变题训练: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导学案的编写还要配以一定量的思考题,设置时要注意做到循序渐进,并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作适当的提示。

根据高三一轮复习的特点,导学案设计包含了考点解析、基础回扣、典型例题、层级训练或高考真题示范、知识框架梳理和反馈六大板块。

研究广东十年高考自主命题题型,将研学案的目标细化,突出训练重点,编订研学案:

研学案示例

诗歌鉴赏第一轮备考专题

――形象之意象和意境

一、复习目标

1.理解意象和意境

2.了解常见诗歌意象的作用和常见意境的特点

3.能运用意象和意境的知识解题和命题

二、知识归纳

鉴赏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诗歌鉴赏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诗歌形象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

三、自主学习

1.请概括下列各诗的意境

2.知识积累

3.真题展示

4.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

5.我来出题

6.反馈

7.“源头”与“活水”――突破“僵化”的思维定式

三、研学案的实施

在有限的40分钟的课堂中,如何实施精心编写好的学案,使之获得预期的效果,是值得探究的一门学问。学生自学是学案导学的核心部分,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进入精讲释疑阶段。在分层训练中,教师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研学案实施结果的反馈

高三一轮复习通过实行学案导学,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对诗歌鉴赏这一板块有了整体上的把握,并达到了良好的效果。整个课堂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完成练习,都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