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学校管理合理化建议集锦9篇

时间:2023-06-22 09:32:41

学校管理合理化建议

学校管理合理化建议范文1

关键词:高校派;参政议政;机制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0-0055-02

高校派成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学历层次高、民主意识强,在高校教学、科研和民主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派建设,既是派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统战工作的政治需求和重要任务。研究高校派成员参政议政工作机制,探索创新工作机制路径对于优化派队伍管理,提高派参政议政实效性,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和保障作用。

一、新时期高校派参政议政工作机制现状

近年来,高校派成员数量有了明显增多,他们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岗位中的骨干与精英,在推动高校和谐、快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高校派成员队伍的扩大使高校派参政议政工作机制面临着新的挑战,很多高校在派参政议政工作机制中存在着一些不适应的问题。

1.组织协调机构不健全。时代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对高校派参政议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派参政议政机制建设是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就目前来看,许多高校的统战部门是以科室为单位,而不是专门的组织机构和部门,工作人员配备少。其中,一部分统战工作人员缺乏统战知识,对统战工作的战略地位缺乏高度认识,对党的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统战会议精神的学习流于形式。同时,高校派自身也缺乏完善的组织协调机构,多是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局面,影响参政议政职能的发挥。

2.参政议政渠道单一。一些高校的派参政议政首先是通过参加学校定期召开的派成员座谈会,听取学校发展的情况通报;其次是每年上交合理化建议,这些合理化建议由高校统战工作人员整理后上报高校党委;再次就是行政职位高低与参政途径宽窄挂钩,行政级别高的派成员可以参加学校重要会议,参与决策制定与工作部署。事实上,绝大部分高校派成员有参政议政的意愿,希望能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在学校改革发展决策制定过程中发表他们的意见,但实际的参政议政情况并不太理想。

3.人才培养选拔机制失衡。目前,许多高校的派人才培养缺乏长远规划和人才选拔任用制度,管理不够科学、规范。入口决定出口,高校派在发展成员这一入口环节要把好关,一定要甄选高专业素养和政治素质的人。在发展成员的基础上,要做好人才培养,将阶段性培养和长期培养相结合,划分年龄、专业资质、参政议政能力等多个层次,做好人才选拔任用工作,使他们能够人尽其才,更好地参政议政,服务于学校发展大局。

4.考核评价激励机制缺失。健全、科学的激励机制,是推进高校派成员参政议政的剂。在调研中发现,部分高校派在参政议政方面还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使派参政议政缺乏保障机制。考核评价激励机制的缺失严重制约高校派成员参政议政积极性的发挥和调动,制约派成员在高校科学化和民主化建设中发挥促进作用。

5.工作调研理论研究不够。高校派成员学术造诣深,科研能力强,他们在高校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作为派成员特殊身份在党派发展建设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表现在党派意识不浓厚、参政议政积极性不高,工作调研理论研究太少等方面。在长期的发展中,派成员往往重视成员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忽视了调研机制的重要性,参加一些会议也往往是走过场、重形式,没有实实在在深入基层进行实践调研。由于派多是兼职,成员更重视科研工作,对派相关理论研究严重不足,有些派成员对党派性质、历史、定位等内容了解不够,更谈不上研究著述了。同时,高校派之间也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联合调研机制。

二、创新高校派参政议政机制建设路径与对策

1.完善参政议政组织协调机制。良好的高校派成员参政议政工作组织协调机制,一是要建立健全制度建设,充分发挥领导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参政议政工作稳步发展;二是要组织高校派参政议政骨干力量积极参与参政议政工作;三是要提高高校派内部领导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善于取得各级执政党组织和有关政权机关、部门的配合与帮助,丰富参政议政资源;四是提高高校党委、统战部门领导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为派成员参政议政架设桥梁,鼓励他们为高校发展建言献策,与派进行民主协商,使他们为高校科学民主管理助力。

2.健全参政议政渠道建设机制。高校一是要加强对派参政议政工作的支持和领导,建立健全派参政议政工作制度,完善派参政议政职能部门建设;二是要加强派参政议政渠道建设,探索网络信息化时代参政议政新渠道,拓宽信息交流的平台,不断提高派成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推进派参政议政工作不断发展。同时,高校派一是要主动运用多方渠道,整合各方面信息资源,积极争取高校党委和地方政府对派参政议政工作的支持,提出合理化建议,积极探索科学化、高效化、常态化的参政议政工作机制;二是要不断提升党派成员参政议政的综合能力,真正参与到高校民主化管理、地方人大、政协会议中,提出有价值的提案意见。

3.加强人才培养选用机制。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合理化、规范化、制度化地加强和建设派队伍。一支思想政治成熟、社会影响力大、文化层次高的派队伍将会极大地推进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的发挥,也将推进高校统战工作的跨越发展,同时也会促进高校民主化、科学化管理常态化机制的稳步发展。高校党委一是要建立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机制。从学校长远发展需求出发,重视在派成员队伍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提升派人才综合素质,使派人才在高校发展中人尽其才,有所作为,大有可为。二是要健全人才选拔聘用机制。高校党委要将培养选拔派干部纳入到学校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中,并形成健全的机制,使派人才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政治职能和专业技能。

4.完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目前,高校派成员多是兼职从事参政议政事务,积极性并不高涨,更多的人不愿意把时间花费在提案调研等工作当中。为了提高派成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校党委一是要协同派管理层对派成员参政议政制定完善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对派成员承担的党派活动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将考核结果与他们本职工作综合测评相结合,与高校中层干部选拔任用相结合,激发派成员参政议政热情,浓厚派成员参政议政氛围,形成人人关心国家大事和学校发展的良好局面;二是高校党委应在派参政议政激励机制的制定过程中,与派成员达成共识,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对派参与高校发展建设的优秀建议要予以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对于优秀的派成员,高校党委应秉持公开公正的原则,践行“有为才有位”的标准,在干部选拔中优先考虑,给予行政级别和相应待遇,采取多种举措鼓励派成员积极参政议政。

5.做好工作调研和理论研究。调查研究是派发挥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和民主监督职能作用的前提和基础。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工作调查研究是提高派成员参政议政有效之举,纸上谈兵、凭空设想和主观臆断是要不得的。一个好的提案和建议,需要派成员从社会发展、人民需要等方面做多重考虑,只有深入广大的群众之中,才能了解民情民意,才能形成有价值的提案和意见,才能形成对实践具有指导性的调研成果。派要认真抓好工作调研和理论研究,一是要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做好课题选定工作;二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三是提高促进调研成果转化的能力。

总之,高校派的参政议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实践活动。高校应不断创新派参政议政机制建设,建立必要的运行机制和操作规程;完善派参政议政的组织体系,使派参政议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畅通渠道,多方面提供资源,支持派参政议政。同时,高校派应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提升自身参政议政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派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民主监督的职能作用。

参考文献:

[1]钟俊.论派参政议政工作机制的完善[J].重庆社会主义学报,2012(4):25-27.

[2]王丽欣,刘薇.论高校统战工作机制创新的路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10):100-101.

[3]吴艳春,徐丹.派参政议政工作探析[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4):21-24.

[4]李双翼.由高校无党派人士思想现状看高校统战工作机制创新[J].理论界,2013(6):15-17.

学校管理合理化建议范文2

关键词:高校;预算管理;联合国;经验

随着政府对高等教育财政政策改革的推动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的投入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社会资源的组成,高等学校资源的配置效率已不可避免地成为高校发展的核心内容。在公共财政改革框架下,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高校预算管理对于进一步提高高校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在不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2014年9月26日,国务院以国发〔2014〕45号印发《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了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作为财政拨款单位的公办普通高校(以下简称高校),围绕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要求,积极努力改进预算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预算管理体制与机制改革实践中仍有不少问题。本文拟从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出发,在与联合国预算管理情况对比基础上,探讨高校预算管理模式的改进建议,以实现适应高校发展新阶段的资金需求、协同高校事业发展的目标。

一、我国高校预算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现状

高校的预算管理虽然一直就有,但在当今高校逐步走向自主管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教育竞争的大环境下,我国高校始终是依附型预算管理,即依附于政府财政预算管理的相关要求而编制执行的预算管理,没有形成适应高校自身发展和现实管理所需的自主型预算管理。李东旭等[1](2009)指出,我国高校应健全预算管理机构,实行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互分离又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推行全面预算,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建立专家论证制度、公示制度、“三上三下”制度、滚动预算制度、奖惩制度、预算绩效评价制度等。李现宗等[2](2012)指出,高校依附性预算管理模式存在预算管理理念缺乏自主性和管理上的独创性;编制原则违背了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规律;预算管理程序混乱,导致预算管理功能大大降低;没有相应的预算执行机构,预算执行控制乏力等弊端。冯文轶[3](2016)指出,传统模式下的高校预算管理手工收集数据、层层传递的方式导致预算编制的时间过长,预算编制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降低,单一的预算编制模式很难适应各组织的不同需要。利用云会计平台实现信息的共享可以打破各组织信息孤立的局面,从而实现部门与总体战略、预算与绩效的统一,加强各组织间的交流与融合,使高校的预算模式更加合理。杨臻黛[4](2016)描述了联合国秘书处(以下简称联合国)预算管理情况。作为全球最大的国际组织、非营利性机构,联合国所管理的预算,包括常规预算、维和预算、国际刑事法庭预算和基建总规划等,此外还有预算外资金。预算年度方面,维和预算为一年,其他类的预算为两年。预算资金来源方面,除预算外资金来源于成员国及其他组织的捐款外以外,其他预算资金均源自成员国的会费摊缴,这些自愿性捐款形成信托基金。预算规模方面,每年管理的总预算盘子约为150亿美元,管好用好如此盘大资金并支持联合国内部组织机构规范高效运行,在于其拥有一套严密的预算管理体制与机制以及多年的预算管理经验。这为高校推进预算管理改革和提升管理水平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值得学习。

(二)存在的问题

1.预决算管理的议事决策机构专业性不强

当前,规模较大的高校都建立了由预算管理议事决策机构、日常工作机构和预算执行单位组成的预算管理组织架构。其中:预算管理议事决策机构为经济事项专业审议机构(以下统称财经委员会)、校长办公会和党委常委会,三个议事决策机构根据预算管理职责权限的不同负责对预算事项进行审议决策;预算日常工作机构设在财务部门,负责拟定预决算政策,审议年度预算及具体分解方案,协调解决预算编制、调整与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开展预算绩效考核和预决算结果分析评价等工作;预算执行单位负责编制本部门的业务计划及相应的预算草案,执行经批准下达的预算。可以看出,随着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层次分明、权责明确的预算管理组织架构已在高校逐步搭建起来。但是,从预算管理议事决策机构的成员构成情况来看,财经委员会作为高校预算管理的专业议事机构,其成员主要为行政管理部门的单位负责人,校长办公会和党委常委会成员由校领导班子组成,这些成员大多数为学校教学科研能力极为突出的院士或者教授,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或许是行政专家,但不一定都是财务方面的专家,难以体现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公用经费的预算编制与基本预算单位的年度工作计划不匹配

高校内部制定的预算管理办法基本都明确了预算是围绕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和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预算与业务相匹配的预算编制理念已在制度上得以体现。然而,在预算编制实务中这一理念并未贯彻执行。我们知道,我国高校编制两套预算:一套是按照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部门预算编制要求编制的涵盖学校全部收入和支出的部门预算;一套是按照高校事业发展规划和业务部门工作计划将学校可统筹使用的资金进行分解编制的由人员经费预算和公用经费预算组成的校内预算,其中公用经费预算是以院/处等业务部门为基本预算单位安排的预算。理论上,公用经费预算应根据校内基本预算单位的工作计划和业务需求编制安排。事实上,高校启动校内预算编制时间为每年的7月,业务部门工作计划的编制为每年的12月,工作计划和预算两者的编制时间前后错位,使得高校公用经费的预算资金安排往往难以与业务部门的工作计划紧密联系,有的甚至相互脱节,从而造成高校内部财务资源配置不合理,资金紧缺与浪费并存现象依然普遍。

3.预算执行报告编制主体单一,仍停留在数据的计算分析上,报告信息质量不高

按照我国高校预算管理惯例,财务部门既是预算编制的主体,又是报告主体。历年来,预算执行报告编制工作都由财务部门完成,编制主体单一。并且,由于单位内部组织缺乏沟通和校内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财务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只能停留在收入预算完成率和支出预算完成率等数据指标的计算上,无法提供预算资金的使用与业务预期成果融合的财务信息,不利于内部控制管理。

4.预算绩效管理重执行进度,忽略资金使用效益

为了加强预算绩效管理,高校纷纷构建了包含收入预算完成率、支出预算完成率和预算结余占预算收入的比率等指标在内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单位内部的预算执行单位实施绩效考核,将预算执行率与绩效评价挂钩、与预算执行绩效奖励挂钩,忽视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5.预算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

信息技术为进一步提高高校预算管理水平提供了新动力、新手段。目前高校的财务工作基本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构建了预算管理、账务管理、报表管理等多个模块,形成了财务管理系统平台,但是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系统中应用不充分不灵活,预算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一是财务管理系统平台中的各模块相互独立,预算管理统计报表不能按照管理需要自动生成,很多指标仍要靠人工查账录入数据计算制表,影响工作效能。二是财务系统与教学、科研、资产、采购、人事等部门管理系统平台不能对接,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无法整合利用,不能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导致财务信息传递不及时,有预算资金使用效益低和管理决策失误的风险。

二、基于联合国经验的改进建议

(一)预算管理组织架构管理方面,重组经济事项专业审议机构,增强预算议事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联合国预算管理架构由执行层(业务部门)、管理层(预算部门)和三级审议决策层(行咨委、五委和联大)组成。业务部们编制的预算草案要经预算部门一级审核,行咨委、五委和联大等机构的三级审议,并由联大终极审定。在预算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和审议程序上,我国高校与联合国有相似之处,只是联合国设置的行咨委是辅助五委审议的一个联大附属机构,它的委员是由联大选举产生的独立专家,任期三年,以个人身份而非来源国政府代表身份行使职权,强调其独立性和专业性。前面提到,我国高校预算管理议事决策机构为财经委员会、校长办公会和党委常委会。为了体现财经委员会作为高校经济事项审议机构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增强预算议事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笔者建议,重组财经委员会,委员由财务专家和行政专家共同组成。同时建立相关专家库,由教代会从专家库中选举产生审议委员,委员以个人身份而非校内部门代表身份行使职权,并且按照学校的管理机制设定审议委员的人数、专家占比和任期年限。

(二)预算编制管理方面,改进和完善校内公用经费预算编制

联合国编制的预算年度为两年,预算编制的启动时间早,提前两年启动,有长达24个月的编制时间,比如2017年-2018年的预算编制在2015年年初就开始启动,其中:7个月为战略规划编制期,17个月为预算编制期。另外,联合国的整个预算编制程序亦非常的严谨,首先,业务部门所提交的战略规划和预算草案都要与预算部门的深入沟通、反复修改形成初稿;其次,联合国的预算审议要经过一级审核三级审议程序。值得一提的是,在审议的阶段,业务部门和预算部门的代表需对申报的预算进行现场答辩,接受审议委员的质询,回答他们提出的任何问题,并根据审议机构的专业建议对提交的预算进行反复测算和修改。由此可见,联合国预算有编制时间充足、编制内容涵盖战略规划和审议程序严格的特点,这为我国高校改进和完善校内公用经费预算编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我国高校校内预算编制受限于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部门预算编制,一般于每年的7月启动。为了合理配置校内财务资源,使公用经费预算紧贴业务需求,高校应从制度上改进和完善校内预算的编制范围及程序,一是将业务部门工作计划纳入校内公用经费的预算编制范围,每年的1月启动工作计划的编制;二是加强预算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深入沟通,确保业务部门所提交的工作计划和预算草案相匹配,提供完整的预算草案信息供审议机构决策。

(三)预算执行管理方面,建立“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预算执行报告编制机制

联合国预算属于责任预算,业务部门既是预算编制的主体,也是预算执行和报告的主体,有申报预算的权力,又必须按规定履行作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的义务并承担责任。在预算周期内,业务部门要作两次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报告内容详实,包含目标实现和战略执行情况以及预算执行情况,预算执行情况需详细解释预算执行进程、支出内容、与历史预算的差异、分析各科目预算使用与预算拨付的差异等。此外,管理层亦非常关注预算执行情况,与预算编制审议程序一样,联合国业务部门汇报的执行报告同样要经过预算司、行咨委、五委和联大的层层审议,严格的审议程序无形之中提升了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和约束力。针对前面提到的我国高校预算执行管理问题,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对校内公用经费预算执行监督管理缺位,解决之道是通过建立“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预算执行报告编制机制和完善预算绩效考核体系加强预算控制。具体而言,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1.制度上规定预算执行遵循“谁申请、谁负责”的原则,强化预算执行主体的责任意识。2.设计与自身管理相适应的预算执行报告审议程序,充分发挥预算主体在预算管理过程中的自主性和预算执行的积极性,实现预算的全过程、互动管理,3.以预算要真实反映业务部门的实际需要为导向规范报告内容。4.完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指标设计上侧重产出效率和效果的考核。

(四)进一步加快推进信息技术支撑的财务管理新模式,提高预算管理效能

联合国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了业务管理系统与预算管理系统的有效对接,这为联合国管好用好上百亿美元资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教育经费的快速增长,加快推进信息技术支撑的财务管理新模式,已是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刻不容缓需完成的首要任务。高校应把信息化作为内部管理系统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密切关注大数据、“互联网+”对内部管理工作的影响,站在全局的角度,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实现财务平台信息与各部门业务管理平台互联互通,资源共建共享,提高预算管理效能。

财参考文献:

[1]李东旭.高校预算管理改革的必要性、借鉴与启示[J].财务与金融,2009(3):47-51.

[2]李现宗等.高校预算管理转型研究[J].会计研究,2012(12):68-95.

[3]冯文轶.大数据下基于云会计的高校全面预算管理框架构建[J].财会月刊,2016(7):24-27.

学校管理合理化建议范文3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理顺体制、科学规划、改革创新,推进市区教育事业优先、快速、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市区中小学办学水平,提升市区龙头地位,改善市区人居生活环境,增强城市竞争力。

二、整体目标

通过改革教育管理体制,用5年左右的时间。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市区学校布局合理化、规模适度化、条件均衡化和教育优质化,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

三、基本原则

部门协作;市区一体,政府统筹。整体联动;科学规划,分步实施;财政为主,多元投入。

四、工作任务

(一)科学编制规划。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务实可行、适度超前”原则。开展并完成市区学校规划编制工作。广泛征求市区群众、教师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布局调整规划进行评审,向社会公示,并报市政府批准颁布实施,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权威性。

(二)理顺管理体制。改革市区学校办学体制。科学高效”原则,切实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完成市直、区、经济开发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教育合力。同时,理顺启黄中学和外国语学校的办学体制。

(三)优化学校布局。科学编制学校布局规划的基础上。加大对中学、市实验小学、市实验幼儿园、考棚街小学、区实验小学和区实验二小等资源整合力度,优化学校布局,解决老城区学校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和交通拥堵问题,初步实现市区教育均衡发展。

(四)做好新城预控。根据城市化进程和人口发展变化趋势。做好新城区特别是城东新区学校远期预控和建设工作,加强教育用地预留控制,使城区各类教育设施布点科学合理。启动新区新建学校的筹备和建设工程,使新建学校起步快、起点高、环境优。

(五)改造薄弱学校。加大对办学条件较差的学校的改造力度。大力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和“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全面消除D级危房,使市区学校全面达到标准化学校建设要求。

(六)合理定额定编。根据学校办学条件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解决学校规模超负荷和班额严重超标等问题;按政策规定和学校运行要求重新核定市区学校教师编制,落实教师员额;建立和完善教师补充、流动机制,实现市区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

五、实施步骤

(一)启动市、区学校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和学校布局调整、资源优化工作。

1完成并颁布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

2完成启黄中学、外校办学体制改革;

3启动市区D级危房改造工作;

4完成城区学校教师编制核定工作;

5建立教师补充流动机制;

6启动区属学校和经济开发区学校管理体制改革;

7启动老城区学校“改、扩、并、迁”工程;

做好城东新区教育用地预留规划;8根据城东新区规划。

9启动并部分完成市区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

(二)完成市区部分学校的整合工作。

1完成区属学校和经济开发区学校管理体制改革;

2完成市区D级危房改造工作;

3完成老城区部分学校的整合;

4加大迁建学校的建设力度;

5基本完成市区学校标准化建设;

6启动城东新区新建学校的筹建工作;

7加大教师交流、互派力度。

(三)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基本到位,实现市区学校均衡发展,基本实现规划目标。

1完成市区“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基本实现办学条件均衡化;

2完成市区学校“改、扩、并、迁”工程;

3基本完成城东新区新建学校建设工程。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部门协作,社会支持”工作机制,落实相关部门的责任。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及成员单位职责附后。

(二)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列支专项经费并逐年增加。

二是加大教育“两费”征收管理力度并优先用于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建设。

三是积极争取上级建设项目和资金。

四是加强教育资源整合置换管理,将置换所得收益全部用于学校布局调整和建设,并在土地置换、安置补偿、规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学校管理合理化建议范文4

重庆市委党校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提升管理能力的重要抓手,作为推动教学、科研、资政“三位一体”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遵循“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立足管用、急用先行,适度超前、量力而行”的原则,按照“管用、够用、好用”的总体要求,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在整合过去建设英特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和“天网”连北京、“地网”通区县基础上,着力一体化,实施了数字化教室、视频会议系统、应用管理系统、“一卡通”“党校云”“大数据中心”六大工程,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教管学一体化

实施数字化室改造

教学是党校立校之本,教室是党校的第一前台,重庆市委党校把教室数字化改造作为信息化的首要任务,在教室改造中,配备超短焦投影机、一体化教学白板、无线话筒等现代化教学设备。通过改造,一是实现了教学人性化,解决传统教室教师授课投影光线刺眼、活动范围小、不能互动、无法使用iPad等一系列问题。二是实现了管理智能化。通过一体化管理控制中心,管理人员可远程开启、控制、关闭教室各类设备,实时监看、记录、直播教学场景,与授课教师进行双向对讲,调度应用各类教学资源;根据职权,相关处室可按需组织远程教学观摩、检查教学纪律,分管院领导可在办公室实时查看教学动态。三是实现了服务个性化。根据课程安排,授课教师可提前收到上课提醒短信,根据教学计划授权刷卡开启教学设备,同时从“教学云”下载或直接使用教学课件;学员可刷卡提交作业、网上评教、根据老师授权拷贝课件和参考资料等。

培训录播存储一体化

实施视频会议系统改造

一是完成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升级改造,更新完善了覆盖全市38个区县的党校视频会议系统,较好地缓解了区县党校师资不足,学科不配套,教学内容较陈旧等矛盾。改造后的视频会议系统具有全高清视频效果,支持双向交流,系统稳定性、兼容性和适应性更强。视频会议系统广泛应用于举办全市性的电视电话会议和专题培训班,如“市管领导干部学习贯彻系列讲话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培训班”“市管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培训班”等,每次培训全市党政领导干部近万人,大大提高培训质量,降低培训成本。二是建成课程资源电视录制演播室、课程资源自动录播教室、媒资管理中心和重庆干部教育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并与在线学习平台有机结合,将网络教育培训引入主体班教学,在部分主体班学员中开展学员网络在线自主选学。三是建设高清自动录播系统。多角度记录课堂教学过程,实现教师授课、板书、PPT课件、师生互动等多路视音频信号的自动跟踪、切换、录制和直播功能,并最终形成网络课程。四是自办网络电视台,丰富远程教育培训形式。我校网络电视台开办了自办频道、央视综合新闻频道等四个频道。

业务标准一体化建设

九大应用管理系统

从学校各部门管理职能出发,建立了教务管理、学员管理、科研管理、研究生管理、组织人事管理、党务管理、后勤管理、离退休人员管理、协同办公九大应用管理系统,有效提升了管理的信息化、协同化水平。如教务管理系统,汇集了班次管理、教学计划管理、课酬管理、课程管理、教学资料管理、教学评价管理、现场教学管理、调课管理等多项功能,系统从班次开班起,对班次学习全过程进行信息化操作,如确定班主任、审批教学计划、确定单班课表及授课教师、安排选修课和教学质量巡视、统计分析教学评价等,极大提高了管理效率。科研管理系统,利用信息技术和平台,实现管理流程可视化、自动化和无纸化,改变传统靠手工纸制文件管理模式。结合统一用户多级、分类管理,实现对全校和全市党校系统科研成果的动态管理,教师可以随时了解自己成果的实时状态。组织人事管理系统,实现人事管理、机构及人员编制管理、职称评审、教育培训、干部考核、工资核定等综合管理。教职员工凭账户登录系统进行查询,管理部门或校领导可以实时掌握全校职工动态构成情况。协同办公系统,实现学校内部部门间、与区县党校之间文件的互联互通、上传下达、业务协同,结合消息推送系统,形成具有重庆市委党校特色的办公系统。

基础平台一体化

实施“党校云”平台建设

一是升级硬件容量,实现基础平台虚拟化管理和控制。我们将原有的一千兆骨干网络升级至万兆,实现了网络虚拟化管理和控制。二是建立全市党校系统“云计算中心”。部署了1套零存储融合基础架构系统,集成服务器、存储、网络、虚拟化系统等设备,通过云计算管理软件,为全市党校所有的应用系统灵活、动态地分配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平台资源。三是建立“移动数字校园”平台,实现了有线、无线接入网络的融合。学员和教职工在校园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笔记本、ipad等移动通信设备,进行网上移动办公和查阅各类资料。

推进“大数据中心”建设

大数据中心把通用的信息集中平台作为数据中心的窗口,形成跨应用系统和平台的数据获取与存储中心。

随着一卡通平台和九大应用管理系统投入使用,各类教学、科研、管理及学员消费等数据迅速积累,形成大量动态、可持续的数据,通过将这些数据进行结构化梳理融合,建成统一的、涵盖各类信息的大数据平台,发挥数据资源的独特优势,为学校教学科研资政工作开展、重大问题决策提供支持。如通过建设统一的数据整合平台,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实现数据信息跨地域、跨平台、跨系统传递、更新和共享。通过建设统一的逻辑数据中心、统一的数据视图和逻辑数据库,实现带图、表、资料的运行审批,并按业务规则自动推送数据,充分满足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对业务数据的多维度需求。

学校管理合理化建议范文5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中央依法治国的战略决策为指导,以建立规范高效的企业管理运行机制为目标,大力推进依法治企工作,促进企业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进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国家信息发展方针,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严格企业管理,规范员工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员工个人素质,依法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建设和谐企业,不断丰厚企业内涵,谋求公司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推进依法治企,使我公司建立依法决策、民主参与、自我管理、的工作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公司各项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与有关部门一道建立完善的权益救济渠道,各位员工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树立公司的良好形象;实现竞争公平,保证正确的发展方向,保证发展方针的贯彻落实,实现素质提升的目标,

三、组织领导

公司成立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分管综合工作的领导和市场工作的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成员为组员的“依法治企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公司党政办公室主任兼任,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分工负责的创建“依法治企示范企”工作网络,为全面开展依法治企工作奠定基础。

四、工作措施

1、完善管理制度。依据新的形式和任务,修改和完善公司各项管理制度,包括公司章程、发展方向、岗位职责、常规要求、评估表彰以及员工管理、安全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在思路上体现法治性和人文性,在内容上体现全面性和时代性,在过程上体现渐进性和民主性,在实施上体现可行性和实效性。

公司的管理从根本上说主要是对人的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严格的管理是不完整的管理,惟有在了解、信任的基础上,给员工充分的成长空间,用尊重、关爱、赏识去唤醒内心和激发潜能,这才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人性的、逼近本质意义上的“以人为本”。我公司必须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第一、从管理员工到信任员工的转变。公司的任务不是为了“管理”员工,而是发展,用员工得个人才能去实现企业的发展,根据员工的需要、兴趣与经验,创造足够多的机会,让员工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得到主动的发展。

2、从监督员工到关注员工的转变。我们要及时了解员工的需求,让每一个员工都参与管理,让员工感受到实现个人自身价值与实施公司发展的目标是息息相关的。包括公司的工作计划、规章制度、考核条例、奖惩办法等方面,广泛听取广大员工的意见,让员工理解你的方案,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我们应该围绕人的需要、人的发展,对员工管理的有关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以适应自身素质提升的要求。

3、从结果性评价到发展性评价的转变。要建立适合员工个性化发展的评价机制,由单纯绩效评价向促进个性化发展转变,建立多元评价制度。在评价方法上,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过程性评价,创建员工的成长记录袋,把工作计划与总结、任务发展、业务学习、自我检查、工作日记、多主体评价记录等相关资料收集装袋,以体现员工发展的过程,让员工在回顾、交流与反思的过程中获得激励和成长;在评价主体上,建立公司内外的,综合性的,由员工、家属和公司共同参与的,既重结果更重过程的多元评价网,重视评价中对话与交流,让员工从多个方面反思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我们要不断修订和完善旨在加强企业管理的目标导向机制、教科研动力机制、名师激励机制和质量考核、师德评价机制。

(二)健全运行机制。科学严格的管理是推进依法治校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我们要坚持“四个落实”,做到“四个到位”,保证依法治校工作的有序开展。

坚持“四个落实”。一是组织落实,学校成立“法制教育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负责依法治校工作的指挥与协调;二是机构落实,学校建立三级管理系统,即校长办公会的决策指挥系统、“一室三处”组成的检查协作系统、各年级组形成的执行系统;三是人员落实,配齐“法制教育领导组”领导下的三支工作人员队伍,即以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心理咨询老师、家长委员会代表等组成的校外辅导人员队伍,以政教处、教务处、保卫科、团委、少先队干部和班主任组成的政工人员队伍和以政治课、心理健康课及相关学科教师组成的施教人员队伍,各类人员明确分工,健全职责,保证依法治校工作的顺利推进;四是责任落实,学校建立各部门工作职能和各类人员岗位职 责,并根据职能和职责拟定部门和个人的工作目标,将依法治校工作特别是法制教育工作,纳入目标责任制实施范围,和学校其它工作一起布置、一起执行、一起检查、一起总结,形成既有齐抓共管,又有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

做到“四个到位”。首先是认识到位,将法制教育与教职工政治学习有机结合,并纳入教职工继续教育和年度考核范围,提高教职工依法治校的认识和依法执教的水平。其次是经费到位,购买学习资料,订阅报刊杂志,保证日常普法教育活动的经费开支。第三是工作到位,严格实施计划管理,将依法治校工作作为学校总体发展规划核心内容,并纳入学校阶段性工作计划,保证依法治校工作的有序运行;加强监督检查,保证各项工作任务和措施的真正落实;定期总结表彰,强化工作激励。第四是资料管理到位,建立依法治校专项档案,按《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的通知》要求,收集包括上级文件、校内各项工作材料在内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和教学资料,并按规定分类归档,做到分类科学、记载翔实、装订规范、查阅方便。

(三)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1、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认真贯彻“五五”普法规划,把法制教育作为学校重要的日常工作。建立普法责任制,做到有措施、有落实、有总结。努力提高教师、学生法律意识。积极开辟法制教育“第二课堂”,开展学法、用法实践活动,特别是利用身边案例教育学生,影响强化学生的法制观念,形成学法、用法、依法办事的良好风气,努力提高学校依法管理水平。

2、在课堂教学中全面渗透。按规定开设法制教育课,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通过思想政治课、心理健康课、团队活动、班会活动课程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律知识传授;在各相关学科的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里涵盖的法制教育内容,结合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和法制意识的培养,将法制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3、组织专题报告。定期对学生进行《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学校系列规章制度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各种常规要求;组织“学习宣传月”,法制报告会,由学校政工干部、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心理咨询员、老干部等为学生作专题报告,使学生受到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和高尚的道德引导。

4、开展影视教育和读书活动。坚持每期组织师生观看法制教育资料片和爱国主义教育影视片,教育师生遵纪守法,崇尚科学,反对邪教,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组织师生阅读法制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书刊,要求教师每年阅读一本政治理论著作,并记下读书笔记,写出心得体会,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健康有益的书刊,以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法制意识和热爱祖国的道德情感。

5、举办法制教育征文和法律知识竞赛活动。配合影视教育、“读书活动”及各种专题教育活动,开展征文竞赛,强化师生的法律法规知识,激发师生学法用法的积极性,促进法律知识的普及。举办《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并将《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纳入考试范围,加大普法的推动力。坚持每学期举办一次主题班会竞赛,每次一个主题,将有关法律知识融入班会之中,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班会中受到法的熏陶。

6、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模拟法庭,以实际案例为素材,开展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考察大自然,参加环境保护行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受到纪律法制教育。

(四)建立协作机制

推进依法治校工作需要校内校外相互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合作支持,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一是加强校园净化、绿化、美化工作,使学校环境更具有艺术性;二是在校内设置名人雕塑、志士画像、格言警句、标兵榜等宣传阵地,悬挂“校园之星”图片、张贴学生作品、展示学生“警示语”,使校园环境更具有激励作用;三是建立校史陈列室,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对学生进行校史校誉教育;四是设立黑板报、专刊、文化橱窗、读报栏,办好校报、校园网,开辟法制教育专栏,使校园内处处见法;五是利用校园有线广播和闭路电视系统,自办节目,定期播出法制宣传教育内容,形成浓郁的法制教育氛围。

2、建立法制教育基地。建立健全校外法制教育基地,作为开展集中教育的固定场所,为我校法制教育的规范化提供阵地。

3、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凝聚作用。利用业余团校对学生进行纪律法制教育,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团队活动、节日庆典活动,把学生吸引到群团组织周围。成立“团员监督岗”、“小卫士”两支队伍,进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监督,充分发挥团队组织的帮助教育职能,以增强学生抵御各种不良现象的侵蚀的能力,帮助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4、积极指导家庭教育。一是举办家长学校,坚持每期开展1——2次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二是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及时沟通信息;三是建立家长开放日,广泛征求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四是积极推行家访制度,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家访面每年要达到30%以上;五是开展家庭教育经验交流活动,及时推广先进的教子经验;六是充分利用“家校通”系统,架起学校和家庭的桥梁;七是坚持每年寒、暑假印发《给学生家长的一封公开信》,对学生假期的学习和生活提出明确要求;八是定期向学生家长印发学习宣传资料。

5、努力优化社区教育环境。配合有关部门抓好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加强校门的安全保卫工作,延伸扩大监管范围,坚持学生上学、放学期间校门到大街范围内的安全巡视,扼制校外闲杂人员肇事;协同相关部门,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每年召开一次“三结合”教育座谈会,争取相关部门对学校工作的支持,使校外教育环境进一步改善。

(五)全面实施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1、沟通信息渠道。在实施教职工民主管理过程中,要始终把掌握民心、知晓民情、理解民意、解决民难作为首要工作,时刻保持与基层的信息畅通。在学校重大事项决策形成之前,都要召开专门会议或进行重点群众个别访谈,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设立校长接待日和校长信箱,及时收集了解群众意见;定期召开离退休教职工座谈会,邀请离退休教职工代表列席教职代会,走访离退休老干部,听取老同志对学校工作的建议;在教职工中开展“提一条合理化建议”活动,对好的建议及时采纳,并对提建议人进行表彰奖励;设立“家长开放日”、聘请行风监督员,定期听取社区、家长对学校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保障教师、家长和社区人事参与学校管理。

2、规范教职代会。规范教职代会工作是学校民主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要做到“七个规范”:一是规范组织机构,分工明确,责任到位;二是规范会议时间,坚持每年召开一次会议;三是规范会议组织,激发使命感;四是规范会议内容,确立会议资料,提出讨论重点;五是规范会议讨论,学校相关领导对代表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做出解释和说明;六是规范提案处理,对代表的提案进行专题研究并做出答复;七是规范决策实施,激活教职工当家作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教职工对学校管理的认同感,为学校的快速发展增加强大动力。

3、推行校务公开。学校成立校务公开领导小组,负责校务公开的日常管理工作。校务公开的内容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公开的内容主要有:学校常规工作制度、学校政务活动运行情况、学校财务管理情况以及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情况等,对外公开的内容主要有:学校发展规划、办学成果、安全教育规定、向学生家长的各种承诺、收费情况、学生奖惩情况等。要保持公开内容真实、准确无误,采取召开各种会议、利用宣传媒体、建立“校务公开专栏”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

4、保障教师、学生合法权益。依法聘任教师,依法提供相应工作条件,保障教师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参加进修培训等权利。依法保障教职工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和相关的福利待遇的落实。建立和实行校内教师申诉制度,保障教师具有监督权、重大决策知情权、民主参与权,及时了解学校财务收支的状况。继续实行《课堂常规细则》和《常规教学评估办法》,加大力度,实施“名师”工程,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依法维护学生受教育权,尊重学生人格,保障学生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无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及侮辱、歧视学生的现象。建立学生安全和伤害事故的应急处理程序和报告制度,依法妥善处理学生伤害事故。建立和实行校内学生申诉制度,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对后进生做到“三个对号”——后进生的姓名与人对号,学习中的问题与不良学习习惯对号,易出的错误与教学中的失控点对号。树立“转化一个后进生比培养一个优秀生更光荣”的教育价值观,把转差率作为考核教师的硬性指标来强化。

五、实施步骤

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工作,按动员、实施、迎检三个步骤进行。

(一)宣传发动阶段(12月—1月)学校召开全体教职工会议,传达上级活动精神,加强宣传,大造声势,组织教职工学习讨论,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召开学生动员大会和家长会,深入社区,深入学生家庭;要求各部门制订创建计划,提高师生认识水平;加强领导,成立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专班,落实工作责任,制定实施方案。

(二)组织实施(2月—4月)总目标:实施我校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工作目标,总体把握,分工负责,使学校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达到依法治校示范校的各项指标。

学校管理合理化建议范文6

校务公开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民主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我校近年来在健全校务公开制度的基础上,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民主管理及校务公开各项工作,现作09年校务公开小结如下:

一、努力学习,加强制度建

1、学校根据需要,成立由学校党支部书记任组长的校务公开领导小组,支委委员任组长的校务公开工作小组。两级领导组织的确立,使我校校务公开的实施在组织上有了具体、有效的保障。

为使我校校务公开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学校定期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学习上级有关校务公开的文件精神,并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以,使校务公开工作不断深化。通过学习,大家深刻认识到校务公开在和谐校园创建过程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通过学习,也使大家理解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真正含义,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领导班子对校务公开意义的认识和增强了所担负工作的责任。

2、根据“规范、发展、创新”学校三年发展思路,近年来我校校务公开工作以规范为准则、以发展为目的、以创新为手段,积极探索学校民主管理新思路。年初,学校即制定校务公开工作计划,从各个方面对校务公开工作作了详尽的安排、布置。建立校务公开档案管理制度,重新布置校务公开栏,在学校网站上设置校务公开栏目等,严格按照上级要求,进一步规范校务公开的程序要求,进一步扩大校务公开的内容,对大至人事制度改革诸方案、推优评优、收入分配、学生收费标准等重大事项,小至学校工作安排、师生活动等,全部向全校教师、学生或社会公开。校务公开工作的做实做细,为学校其它工作的开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高度重视、认真实施,充分发挥教代会参政议政的作用

作为实施校务公开的主要组织形式和基本途径,教代会是广大教工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平台。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教代会参政议政的作用,09年,召开3次教代会,审议通过了学校学年度工作报告、人事制度改革增设方案、优秀教师奖金分配方、学校招待费使用情况、绩效工资改革方案等。教代会制度的认真实施,为学校“依法治校”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确保 了重大工作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公正性,充分维护了广大教职工的利益。学校民主管理工作在党支部的直接领导下,工会的具体操作下,对依法管理学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积极创设、多管齐下,构建校务公开整体网络

为丰富校务公开内容,我校拓宽民主管理的渠道,构建校务公开网络,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

1、每周一次行政例会制度,学校行政人员集体参与商讨决策学校工作,避免“一言堂”和少数人说了算,所有重要事务都摆到桌面上来,既体现民主集中,又可将集体决策得到及时落实。

2、每两周召开教职工大会和党员会议,除学习有关文件资料外,集中、及时通报学校有关事项,使广大教职工的知情权得以落实。

3、深入科室,广泛听取教职工的建议和意见,以群众利益为第一要素,增加校务公开监督的力度,增加透明度。如绩效工资改革方案出台前,学校先把方案草案下发到每位教职工手中,主动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在征集群众意见基础上,历经3次教职工会议,2次大组讨论,反复对方案进行修改后,再交教代会代表讨论和表决,事关学校发展重大问题的公开,使学校工作最大程度上得到群众的理解、支持和信任,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矛盾。

4、建立学校校务公开网,将学校的校务大事和有关广大教职工切身利益的文件精神等及时上传至校园网公开,随时接受群众的监督。

5、设立并公开校内外举报电话,虚心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对学校工作的监督。校长对每项意见和建议都给予认真的处理,对于合理的建议,创造条件予以采纳落实;对不尽合理的建议,也认真做好解释工作。

6、重视少代会、团代会参与管理、行使民主权利的作用,校长和学校各部门认真落实少代会、团代会提案。

7、定期召开社区辅导员、家长委员会会议,听取他们对学校教育教学的看法、要求和建议,帮助学校全面的发展。

四、依法管理、广泛参与,促进校务公开工作的民主化

为了积极推进校务公开制,使依法管理、民主管理真正得以落实,学校组建了由校学校党政、工会、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学校重大事项集体协商小组”。

推优评优、奖金分配、工资晋级、大件设施购置等一直学校工作的敏感问题,在处理这些问题上,我们充分体现民主管理的作用,一定要历经校务会、行政会、教职工会议(或教代会)等程序,经表决通过后,才张贴在校务公开栏内。重大事件集体协商制度的实施,切实贯彻了民主集中制原则,把高度的统一集中与广泛的发扬民主结合起来,把行政决策和博大的群众智慧充分的结合起来,增强了教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充分地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齐心协力,团结合作,共同把学校办好。

学校召开重大会议和开展大型活动等需要决定

时,也通过召开重大事项集体协商会议,征求大家的意见,达成共识,最后形成决议。

五、恪守职责、发挥作用,努力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我校工会在独立开展各项工会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努力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在支部、行政与群众之间真正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作为教代会的工作机构,认真参与组织召开各次教代会,认真履行作为校务公开的监督职能,积极担负起参政议政责任。如本学期在学校岗位设置工作中,工会从维护全体教职工利益出发,积极提议学校多设岗位,从而使每位教职工的工作量基本到位。随着校务公开工作的不断深入,工会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工作也一定会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校务公开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我们必须认真总结,找出差距,加以改进;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推进学校民主管理的进程。我们将以上级文件精神为指导,虚心认真

学校管理合理化建议范文7

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预算编制不细的问题,也有预算执行不力的问题。部分项目经费缺乏使用细则,随意性开支过大;也有一些项目经费的管理办法或细则得不到有效落实,致使已经制定好的预算成了一纸空文。

二、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具体做法

(一)再造财务制度及工作流程

学校财务虽然有很多制度,但不够细,难于实施,也没有相应明确的工作流程。为了使财务制度容易实施,对学校财务制度进行重新再造,主要是制订实施细则及明确工作流程。每条制度都配工作流程,有的制度配一个工作流程,有的制度配多个工作流程。

(二)建立100个经济控制点

根据学校经济业务和管理的特点,将学校的费用支出分成人员支出、日常公用支出、项目支出和其他支出四大经济控制点,每一大类经济控制点又分成若干小项的经济控制点,共建立100个经济控制点。这100个经济控制点落实到学校各主管副校长及其管辖各部门上,也就是说学校每一个主管副校长及各部门均按这100个经济控制点来进行控制费用开支。

(三)实行部门预算

实行部门预算,主要是为了将100个经济控制点落实到每一个部门,让每一个部门负责人参与学校的财务管理,充分发挥其当家做主的主人翁精神,使学校财务管理公开化、民主化,树立节约意识。主要做法是将100个经济控制点列入预算中,采用零基预算编制方法,各部门根据学年度本部门工作计划等情况,预计本学年度可能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进行编制。编好后上交财务部,由财务部汇总,财务部根据学校资金情况、费用支出的轻重缓急,提出预算建议方案,然后召开预算编制说明会议,各部门根据本部门编制的预算和预算建议方案对各项费用支出进行辩论说明。学校领导听取辩论说明后再根据学校收入情况平衡各部门预算,交教代会通过后下达预算指标。财务部按部门预算严格控制支出,无预算、超预算不开支。

(四)成立预算委员会

成立预算委员会,主要是强化我校民主理财、财务公开和财务决策参谋,更好地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预算委员会主要负责学校预算的审议和修改。学校部门多,每个部门都按100个经济控制点来编制预算并以此控制支出,财务人员由于没有参与其业务开展,难免无法全面了解其支出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通过预算委员会来审议,可以充分发挥预算的监督作用,使预算编制更合理、更科学。预算委员会由学校领导、中层干部代表和教职工代表组成。预算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审议预算。年度预算至少每年召开一次,月份预算每月召开一次。

(五)建立财务支出预警控制系统

为了更好地落实部门预算,使各部门做到支出心中有数,防止超支,建立财务支出预警控制系统。财务支出预警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一是制定《部门预算实施办法》,对预算内支出、预算外支出和超预算支出的执行做出了规定,特别是对超预算支出进行严格控制,要求超预算的支出由部门填写《追加预算审批表》,交财务部汇总,由校长会议研究批准后方可执行;二是制定《控制点财务控制和分析制度》,对部门的各项支出编制《部门支出预警分析表》,按月发送给各部门负责人及其主管副校长,使各部门负责人及其主管副校长对支出进行有效控制。

三、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取得的效果

(一)学校财务管理流程化和科学化

通过再造财务制度及工作流程,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扫除了财务管理盲区,并将财务制度及工作流程上墙张贴和挂网供教职工学习,使每一个教职工都清楚报账的流程,任何财务人员在财务的任何岗位都明白该岗位的工作方法及流程,使得财务管理清晰化和科学化。

(二)预算编制和控制更加精细化

将学校收支大项目,通过预算分解细化指标,并落实到学校各主管副校长及其管辖各部门上,通过明细的预算编制和执行的控制点,使预算编制和控制更加精细化,更具操作性。

(三)预算编制和支出更加合理化、科学化,费用开支降低效果明显

实行部门预算,不仅让部门负责人参与学校的财务管理,树立节约意识,同时也使预算编制和支出更加合理化、科学化,通过层层控制预算,费用开支浪费现象大大降低,有效降低成本。

(四)财务管理更加民主化、公开化

学校成立了预算委员会,预算委员会成员参与学校财务管理,对民主理财、财务公开和财务决策起到参谋作用,使财务管理更加民主化、公开化。

(五)大大加强了学校财务风险控制

学校管理合理化建议范文8

关键词:德国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认为,高等教育在人类历史上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性质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为社会上少数人服务的精英型高等教育阶段,在这个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到15%;第二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以上,这时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第三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这时高等教育进入了普及化阶段。精英型高等教育和大众化高等教育之间存在着很多质变,这其中便包括高等院校管理模式的变化。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表明,中国高等教育在2005年毛入学率达21%,在校学生超过2300万人。按照马丁・特罗提出的标准,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在高等教育自身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同时,高等教育发展的外在环境条件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即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高等教育外部环境的迅速变迁,导致了中国高等教育内部管理制度的多方面变革和进一步的潜在变革需求,这些变化必然会引发高等院校组织内部各方参与者对高等院校办学的不同利益诉求,能否很好的和谐处理高校各种利益群体的共同需要,是涉及高校各种关系协调的重要管理问题。本文选择从中德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比较研究的角度,探讨在高等教育转型时期,我国高等院校管理如何借鉴德国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经验,解决我国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德国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经验

1.德国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初始情况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处在各种变革压力下,几乎所有的西方国家在其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都曾经关注过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问题。这种关注受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学生运动的影响。学生运动的兴起,是由于学生普遍对大学的发展不满,认为大学应当进行改革。学生表示,由于学生人数增多,导致了教学质量下降、师资、设备、教室、图书馆、学生公寓、仪器设备等资源缺乏,学习质量得不到保证,大学的管理以及课程改革等问题日益突出。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国家的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对大学的不满,并试图强迫大学进行改革,学生运动在联邦德国表现得比较明显,而在其他国家(英国、美国等)学生抗议运动对学校管理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学生运动提出了如下要求:希望有新型的“批判性”的大学,希望大学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并有责任改造社会。

当时,德国高校的领导管理层吸纳了尊重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建设性意见。学校从管理的初始阶段就为学生开设校长信箱,安排校长接待日,开展民主评议学校管理等多种渠道,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校务工作的安排或者在其他工作岗位上,逐渐让学生参与并发挥作用。

2.德国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形成制度

德国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成为德国高校管理中的一种制度。主要表现在学生在一定范围内选择课程、选择教师及学习进度,并对教师、教学计划、课程等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分析。

(1)实施选课制度

相对于学生在大学管理机构中作为代表参与管理,选课制被认为是一种间接参与。在德国,通过选课制,学生也能够很好地行使自己参与管理的权利。选课制本质上说为学生提供的是“消费者爱好”的机会。

选课制在德国各大学十分广泛。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课程、教师,构建自己的课程框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从而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目前,在选课制的具体形式方面,德国普遍采用限制选修课与自由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以此来弥补因选课所造成的过度自由而导致学生某方面知识的欠缺。

(2)学生参与教学评价

目前,在德国高校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估已成为影响教师职位、晋升、薪水等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高校管理层看来,学生对教学的参与管理有利于教学的改进。例如:针对教学问题德国学生的学联可给很多大学委员会提意见,直接批评大学教师只讲授浅显易懂的书本知识,提出应讲授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有心得的东西。目前,系统地、全方位的学生评价教师在德国的大学已形成一种制度。对大学教师应聘和提升职称所进行的教学考核评定工作必须征集学生的意见,每门课程或每学期结束前都要求学生对课程和授课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以便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提供反馈信息或作为人事决策的依据。学生参与教育管理制度不但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主动性和热情。而且也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责任感和教学质量。

3.德国大学生通过行政管理机构参与学校管理

在德国大学中,无论是校务委员会还是系委员会,学生代表都占有规定的比例。德国大学的内部领导体制是委员会制,强调民主参与。在各种形式的委员会中,有的是决策和立法机构,有的是审议、咨询机构。校务委员会是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其成员包括经选举产生的教授、助教、职员和学生代表。在法律的框架下,德国高等学校通常由一名专职校长领导。学校的自治权根据“集体大学”的模式进行管理,即所有组成人员都能够参与学校的管理。高校校务委员会由四部分人员组成:教授、学生、科研工作人员以及其他职工。他们根据各自的权利、义务和相关校规分别组成各个委员会(Ausschuss),再由各委员会共同组成常务委员会。除了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也聘请部分校外委员。但通常教授是最重要的组成人员,所占的比重最大,一般要超出校内常务委员总数的50%。学生代表和科研工作人员代表通常各占其校内常委配额的1/3甚至更多,其他职工代表约占1/3。常务委员会负责提名和选举校长、副校长,以及其他行政部门负责人。

由于各个州相应的立法不同,即使是在同一州内各高校的校规也有很大的区别。委员会和常委会两级行政结构只是一个基本的组织框架。在此基础之上,很多高校的管理结构要复杂的多,具体的情况只能通过如下学校进行了解。

(1)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组织结构

亚琛工业大学(Rheinisch-Westfailische TechnischeHochschule Aachen)是老牌的工业大学,学生参与的情况是,亚琛工大的最高机构是大学评议会(Senat)。根据北威州法律规定,大学评议会由13名教授代表,4名学生代表,4名科学工作人员代表和2名非科学工作人员代表组成。除了学生代表以外,学生联合委员会主席也是大学评议会的列席成员,但没有投票权。也就是说,如果教授代表形成一致意见,就可以把这一意见不顾其他代表的反对推行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代表可以向州教育文化部提出申述,但这种申述并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2)德国乌尔姆大学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组织结构

乌尔姆大学(Universitat Ulm)是德国新兴科研型大学的代表,位于巴登一符腾堡州。该校的组织结构相对比较复杂,这也同巴登一符腾堡州科学、研究与艺术部的相关立法有关。大学理事会(Hochschlrat)是最高权利机构,同评议会(Senat)共同分担相当于大学“联邦议院”的职责。大学理事会由6名外聘委员和7名校内委员组成。这7名校内委员由4名教授,1名学生代表,1名科学工作人员代表和1名非科学工作人员代表组成。大学理事会对大学行政管理委员会(Rektorat)进行监督和合作。大学理事会和评议会共同选举产生大学行政管理委员会。评议会由10名委员组成,也包括学生委员。由此可见,大学生是大学权力机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一点与中国的情况具有本质的区别。

德国大学行政管理委员会由校长、副校长和校务长组成,相当于大学的“联邦政府”,领导和负责大学的各项事务。大学行政管理委员会召集评议会,同时也对大学行政管理委员会做工作报告。德国学生议会(Studierendenparlament)是大学生的最高组织机构,每年选举一次,每月举行一次会议。它拥有财政权和教学管理的相应权利。学生议会讨论问题和做出决策应协商一致,如果意见分歧严重,且双方势均力敌,则由全体学生投票决定。学生联合委员会(Allgemeinen Studierendenausschuss简称为AStA),是由学生议会选举出来的联合委员会对内和对外代表所有学生的权益,负责学校一级的日常学生工作。它为同学提供一些服务,比如提供租房信息、办理国际学生证、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等。相对于每月召开一次的学生议会来说,AStA是一个常设机构。AStA主席和各部负责人直接由学生议会选出,他们是AStA的成员(Mitglieder),在需要的时候,他们有权代表全体学生签署协议或者对外发表讲话。在各部负责人以下还设有项目负责人(Projektleiter),他们由AStA成员任命,也属于AStA(Angehoriger),有权参与AStA的决议和投票。除了AStA以外,学生议会还要选出3个独立委员会,分别是:SozialausschuB、FinanzausschuB和SportausschuB。前两个委员会负责有关方面的规则制定和监督。SportausschuB是由亚琛工大和亚琛专科大学(Fachhochschule Aachen)联合组成,负责管理共同的体育设施。对于有些大学学生会和学生联合委员会是合而为一,统称为学生联合委员会(AStA)。系学生会(Fachschaften)如果说学生议会相当于联邦众议院,AStA相当于联邦政府,那么与各州相对应的机构就是各系的学生会了。它是和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组织。新生进校时的欢迎活动、复习考试时所需的往届试题以及对教授和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等都可以通过在系的学生会取得。相对于学生议会,各系学生会(Fachschaft)每学期都有一次全体会议,会议议程的共同点是各系都必须选出一名学生来负责财务(Kassenwart)。通常,各系学生会每周有一次例会,会上可以讨论任何问题。

从以上两所学校的介绍可以看出,德国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深入到管理的各个层次和领域,他们不再是学校管理的“旁观者”,而是学校决策的重要力量。由于学生的特殊身份,他们更关心学习目标的实现,他们广泛地参与管理,不但可以有效地推进学校管理理念的改革,而且可以大大的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我国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现状调查

我国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与德国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相比较而言有着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第一,深度不足。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和方法,往往集中在决策的初始阶段,象征性地参加:第二,力度不强。大学生参与管理的内容大多集中在与学生个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学习娱乐等方面,但学校在发展目标的规划、学校定位的选择、人事任命的变更、改革发展的决策等方面对学生开放的力度不强,缺乏学生的参与。第三,制度保障不够。

笔者对北大、清华等在京11所高校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作了问卷调查,从调查所获数据看,目前,我国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从数据统计得出如下结果:

1.大学生参与学校发展规划及相关制度规定的调查

在对1258人的抽样调查得到如下结果:

(1)参加过学校发展规划的讨论和建议的学生只有66人,仅占5.54%。这说明学校目前还没有重视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性。

(2)参加过学校管理制度的讨论和建议的学生仅占5.39%。这部分内容其实与学生的切身利益有很大的关系,但学生参与的机会也非常少,高校管理者主要把学生放在了被管理的角度去考虑。

(3)参加过图书馆的改革和建议的学生仅有68人,占5.71%。图书馆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资源,图书馆的藏书量、阅读环境、检索是否符合现代大学的需要,学校征求学生意见和建议的很少。

(4)参加过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的讨论和建议的学生仅占10.24%。说明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参与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的讨论和建议,所以,有些学校的规章制度都是针对学生而定,规定中包括勒令退学、开除学籍、处分等条款,并没有考虑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征求学生的意见。

调查表明,学校如果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学校规章的制定和讨论,学生就会自觉遵守规定,变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参与维护学校的规章制度。实际上,学生参与管理既享受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民利,又履行了学校规定的自主规范、自我约束的相应规定。

2.大学生参与教学改革情况的调查

关于课程管理的改革和建议。在本次调查中,有16.13%的学生参与了课程管理的改革和建议,从数据统计看,参与率不高。在调查中,很多学生都表示被陈旧的学习内容、单一的学习方式以及种种制度上的限制消磨了时间,不少学生因此逐渐加入到了逃课、作弊、应付作业等行列,事实上加剧了自己的损失。有的学生学习的潜能没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现有的学习条件与安排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机会,反而将学生的发展限定在早已规范化的框架当中,学习兴趣调动不起来。从形式上看,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教学管理讨论,但学生参与管理并没有实质性的得到体现。虽然,学生对教学方面的意见最多,可是对学生提出的意见却重视不够,甚至不重视,也没有采取解决的办法。

对教师评价标准的讨论和建议。根据本次调查统计,有37.90%学生参与过教师评价标准的讨论和建议,这与其他几项参与的管理内容相比所占比例要大,说明学生参与对教师评价的机会比较多。但事实上,大部分学生认为这只是一种形式,“走过场”。因为,对于学生不满意的教师,学校没有按学生的评价采取相应的措施。因此不少学

生认为这不是实质性的参与。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显然学生对于目前学校管理工作不够满意,他们渴望真正地参与管理。

三、我国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规定的实施及建议

我国高等教育处在大学生的价值追求越来越多元化的时代,学生发展需求与高校管理规划的差距和矛盾逐步增加,为了使这些变化更能反映现实需要和发展趋势,我国教育行政部门于2005年9月1日起对“普通高校学生参与管理”做出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指出:要“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参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四章第41条)。《规定》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改革的深入和推进。

在我国高校对《规定》的落实有一些起色。例如,有的高校致力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实际参与过程中获得自我,体现价值:有的学校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来发挥主体作用,如选聘优秀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协助学校做好相关管理和服务工作。为保证选聘“学生助管”工作的有效进行,做好“学生助管”的选拔、培训、聘用和考核等相关工作,特成立“学生助管”工作领导小组;有的学校学生自发组织讨论《规定》,有参与讨论的学生代表对专业选择、成绩核定、个性化学习、学习警示、考试管理规定的实施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意见:针对学校管理条例的制定,学生表示若让学生代表以民主制的方式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会有效地减少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对立情绪;有的资深教授参与讨论时说:如何把学生的智慧、热情和才能都充分发挥出来,这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所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是在培养学生民主意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也有利于学校的发展;也有不少学校开通了校长与学生平等对话的网络,就学校有关管理的问题公开和学生进行民主的平等对话。当然,有管理者表示,学生中有多元利益需求,很难做到意见统一,对此,也有各种不同看法。

总体说来,目前我国仍然存在着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制度上是否得到保障的问题。对此,笔者身居学校管理部门,结合学校实际有以下建议,仅供参考。

1.学校在贯彻、落实教育部2005年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学校可制定可行性的实施方案。由学校主管学生领导协同校学生主管部门、院系分管学生负责人、学生代表参加,讨论学生参与本校或本院系管理的有关事项。事项出台前可通过网络公示征求全校职工和学生的意见或建议,将收集的意见或建议汇总补充后在教学网上,供全校员工对学生参与校系管理的事项进行监督。必须有明文规定,学生的参与不能停留于形式,而是实在的,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学生参与校系管理的事项要集中在学校的中心工作和学校多样化的办学模式上。大家知道,学校的中心工作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为中心。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规定绝不能脱离学校的中心工作,奉行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学生参与管理有教学和课程设置方面的,将教学质量的提高放在首位:有学校和院系管理方面的,有学籍、收费标准方面的,如此等等。只要学校与学生有关的问题,学生都可以参与管理,参与方式、程度可根据学校的办学特点和情况而定,不能采用一种模式。

学校管理合理化建议范文9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网;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办公自动化

一、实施背景

我校于2012年开始申报部级示范学校。所谓的示范学校是指办学特色鲜明、社会声誉较高、办学成绩突出并在改革、发展和建设中起骨干示范作用,实施学历教育的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在示范学校建设中数字化校园项目是我校的特色项目之一。

数字化校园是指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课表、授课计划、排课、图书、课件、共享资源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

二、我校数字化校园的功能构成

1.学校网页;

2.教务管理系统;

3.学生综合管理系统;

4.办公自动化;

5.网络教学。

三、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构建

我校数字校园网的软件是由有经验的、成熟的软件公司支持下建设的。网页、教务管理、学生综合管理、办公自动化由湖南青果软件公司建设。

在学校的数字化校园网构成中办公自动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能够实现高效、快捷的管理。《办公自动化网络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采用基于.NET技术的多层软件构架设计,统一的身份认证以及基于XML的数据呈现;针对学校日常管理的实际运作,切实结合学校的具体要求,以校园网为载体,构建一个由信息结合工作流自动化技术构成的信息交换平台。

系统依据学校的实际运行机制和工作流程,可实现公文的接收和发出、领导信息参阅、会议的申请安排和在线通告、各种事务通知的在线发送、办公资料的统一管理、请示报告的在线起草和审批、办公信息的直接传递与处理、公共信息(包括规章制度、机构设置、办事流程等)的网上、管理、档案管理、个人的辅助办公管理、邮件的集中管理、用户的自定义及权限设置等各项功能;为学校的工作流程管理、档案管理、会议管理、督察督办管理、管理、公共知识管理及其它行政事务管理等提供集成化协同管理平台。

系统由系统框架模块、基础核心模块、基本功能模块、扩展模块及增值模块五大部分模块构成;其中的基本功能模块主要由日常办公、行政事务、会议管理、活动管理、信息资讯、档案管理、个人事务及系统维护等八个子模块组成。

1.日常办公是指围绕决定、通知、请示、报告、通报、批复、信函、会议纪要及其它审批等日常工作流开展拟办、待办、在办、转发、委托及其流程监控等一系列工作。

2.行政事务:包含领导日程,报刊订阅,值班安排,来访接待,来电登记,工作,用章登记,车辆管理,用餐登记。

3.会议管理:会议管理涉及到会议安排、会议通知、会议纪要、会议反响和会议查询。

4.活动管理:涉及到活动安排、活动通知、活动总结、活动反馈和活动查询。

5.信息资讯:涉及到新闻公告、文件下载、办公指南、规章制度、电子论坛、在线查询、资讯管理。

6.档案管理:涉及到案卷管理、文件管理、档案检索、档案借阅、档案移交、档案销毁与参数设置。

7.个人事务涉及到日程安排、通讯录、联系组管理、在线消息、修改个人密码与查看登录日志。

8.系统维护:为系统维护员(OAMASTER)提供实时监控系统运行的有效手段,涉及到参数设置、机构与岗位、用户管理、工作组管理、登录管理、表单模版、流程定制、文挡模版、论坛管理与个人事务。

四、实施条件

我校数字化校园现状:

(1)硬件部分

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局域网络,大部分行政办公室、部分教研室、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直录播间都可接入学校的校园网络。学校为每位在职的教师提供了一台笔记本电脑。

(2)软件部分

由湖南青果软件公司为主为我们构建了学校网页、教务管理、学生综合管理、办公自动化、网上教学、图书管理、公共数据交换、统一身份认证。数字化校园的基本构架已经形成。

教师可使用HUAWEI VPN Client_V100R00-1C02SPC701软件在互联网上进入学校局域网进行网上办公、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

五、实际成果

经过近两年的建设、使用,办公系统由无到有,由陌生到认可,由不接受到接受,系统本身也由不完善逐渐改进。使用的部门、老师、领导由个别到多个部门。

进入办公系统可以浏览到学校最新的动态,实时的消息,会议通知,会议安排,值班安排信息,会议反响,会议查询,新闻公告,文件下载,办公指南,规章制度,网内信息查询。

由于各行政部门的办公习惯还停留在人工办公,计算机应用能力不足,学校招生量大,各部门工作压力超重人员严重不足等原因,使得本应高效快捷的办公系统关键的办公部分为一片空白,没有体现办公系统的优越性。

六、体会与思考

1.加强硬件建设,在所有办公室和有条件的教室增加网络接口。与电信等有关部门积极合作开通无线网络,创造非常方便的接入校园网的条件。

2.增加熟悉网络技术的专业人员,使得校园网络安全,正常有效的运行。

3.由校领导牵头组织各职能部门领导、职能管理人员、示范校项目组长、项目管理人员、职能部门计算机专业老师对校园网几大模块逐一研究,对那些与我校管理及申报部级示范校不相适应的项目去除或停用。增加需要但没有的项目。调整有些项目的位置。

4.各部门领导、项目负责人,示范校办公室工作人员积极配合快速有效的将学校的宣传资料、政策文件、管理条例、规章制度、教学资源、学生资源等接入网上。

5.从奖金中调出一部分与示范校建设、数字化校园网的工作挂钩,定期检查,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6.转变认识找到共性和个性。数字化校园虽然是新鲜事物,是由计算机、服务器、路由器、网络、应用软件、共享资源构成的数字空间。但与传统校园一样也是在一定的框架内的教师与学生、管理人员的有序的活动。不外乎实体教室化为网络,键盘、鼠标代替粉笔,老师、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不是面对面互动而是在网络上互动,查阅学生信息不再进入学生科找管理人员,电脑上录入学生成绩替代了直接将记分册交教务管理人员,显示屏上电子书籍、宣传资料替代了纸质等等。

7.克服畏难情绪。对一部分计算机知识不多的老师,难是难在不太懂计算机,但你先从简单的部分入手、用键盘、鼠标总不难吧!录入数字总会吧!查阅资料也可以吧!学校第一次要求在计算机上录入成绩时还是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也有些担心,可第二次录入时基本没有什么问题了。

8.人人参与校园网。每个教师都可在完善校园网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可以用校园网丰富教学,下载资源,上传资源,查阅教学资料,将自己的教学计划、教案,课件提供给大家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