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人工智能科研课题集锦9篇

时间:2023-06-27 16:05:55

人工智能科研课题

人工智能科研课题范文1

关键词:人工智能;创新性教学;精品课程;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人工智能课程是计算机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智能科学与技术、自动化和电子信息等专业的重要课程,其知识点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该课程内容广泛,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和挑战性[1],其开设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技术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和问题求解手段。同时,本课程能够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前沿技术的前瞻性,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和学术水平。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定义和发展、基本原理和应用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启发了对人工智能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中南大学人工智能课程开设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3年,蔡自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普度大学研修人工智能,并与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傅京孙(K. S. Fu)教授及清华大学徐光v教授合作研究人工智能。在傅京孙院士教授的指导下,蔡自兴和徐光v教授执笔编著《人工智能及其应用》一书,并于1987年5月在清华大学出版社问世,成为国内率先出版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智能教材。本教材不仅为我校人工智能课程提供了一部好教材,而且促进了国内高校普遍开设人工智能课程。此后,又陆续编著出版了《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二版、第三版“本科生用书”和“研究生用书”、第四版等,修读该课程的学生也与日俱增。该书第二版还获得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经过近20年建设,该我校人工智能课程于2003年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并在2008年评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这是至今国内唯一同时获得部级精品课程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人工智能课程。同时,我们还开发了人工智能网络课程,具有网络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等特色,被国家教育部评为优秀网络课程,供兄弟院校人工智能教学参考使用,受到普遍欢迎[2]。

作为国内第一门人工智能精品课程,我们按照教育部精品课程标准建设《人工智能》课程,尤其是在教学内容、创新性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进行不断进行改革与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即为我校人工智能精品课程建设与改革经验的初步总结。

1教学内容优化

1.1课堂教学内容优化

教学内容的确定是课程的首要任务。如何选好教学内容,使学生既能了解本领域的概貌,又能适合学生的基础,便于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是一件难事。教学内容除了包含基础理论外,还应该反映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发展和新动态,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本课程最初设定的教学内容分基础部分和扩展应用部分。基础部分主要包括人工智能的定义和发展、知识的表示以及推理,而扩展应用部分主要包括专家系统、机器学习、机器规划、机器视觉等。

近年来人工智能科学的快速发展,涌现出了大批新的方法和算法,研究热点问题也从符号计算发展到智能计算和Agent等。

学内容,既能使学生了解本领域的概貌,又能适合学生的基础,便于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是一件难事。教学内容除了包含基础理论外,还应该反映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发展和新动态,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本人工智能课程最初设定的教学内容分基础部分和扩展应用部分。基础部分主要包括人工智能的定义和发展、知识的表示以及推理,而扩展应用部分主要包括专家系统、机器学习、机器规划、机器视觉等。

近年来人工智能科学的快速发展,涌现出了大批新的方法和算法,研究热点问题也从符号计算发展到智能计算和Agent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传统的计算方法无法在一定时间内获得精确的解。为了在求解时间和求解精度上取得平衡,很多具有启发式特征的智能计算算法应运而生。这些算法通过模拟大自然和人类的智慧来实现对问题的优化求解。计算智能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它主要涉及神经计算、模糊计算、进化计算和人工生命等领域,在如模式识别、图像处理、自动控制、通信网络等很多领域都得到了成功应用。另一个近10年来人工智能的研究热点是Agent和多Agent系统,其理论最早来自分布式人工智能,并随着并行计算和分布式处理等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成为热点。

以上两个内容都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因此,我们在《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三第3版[3]和第四第4版教材[4]中已经顺应形势加入了这方面的内容,并将教学内容也进行了相应的扩展,加入了计算智能、分布式人工智能与Agent。由于不确定性推理和基于概率的推理方法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我们也将此类非经典推理方法单独作为一章来进行教学。另外,还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如本体论和非经典推理、粒群优化和蚁群计算、决策树学习和增强学习、词法分析和语料库语言学,以及路径规划和基于Web的专家系统等。图1给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大纲。

人工智能的教学内容涉及面广且内容较多,要在有限课时内完成教学计划并让学生掌握,具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要根据教学对象的需求有所取舍。中南大度。因此需要根据教学对象的需求有所取舍。中南大学在智能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自动化三3个专业中均开设了人工智能课程,根据相关专业课程教学对象,对学时和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对于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工智能课程为必修课,共48个学时含实验8个学时。表1表示为相关专业的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内容分配情况。对于计算机和自动化专业,人工智能课程为选修课,共32个学时含实验8个学时。许多兄弟院校的计算机专业都把人工智能定为必修课,课程学时也在50学时左右。因此,我们一再强烈建议我校的计算机专业把人工智能列为必修课,并适当增加学时。由于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有专家系统和智能计算选修课程,因此在人工智能教学内容中只将这两部分做简要阐述,而将重点放在知识表示和推理以及扩展应用上。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除基本的知识表示和推理外,计算智能和Agent技术也是他们在软件开发和通讯技术理论学习中需掌握的重要概念。同时,计算智能、专家系统对自动控制和电气工程也十分重要,对自动化专业则应掌握该方面的内容。

1.2实验实践教学创新

国内人工智能课程在开设之初大多没有安排实验内容,仅为理论基础和概念讲授。由于理论比较抽象,很难理解,学习效果不理想,学生们对于其应用实现也十分困惑。此后,各高校也逐步在该课程中分配了实验学时,大多数采用prolog语言和专家系统作为实验语言和对象[5]。为了改进该课程的教学,我们也从没有实验到将实验学时从零调整为设置4个学时的实验课时,然后到现在的8个学时的实验课时。随着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实验内容也进行了优化和更新。

人工智能课程实验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发挥主动性,研究探讨人工智能算法和系统的运行和实现过程,提出思路并验证自己探索的思路,从而更好的地掌握知识,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实验项目应具备研究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目标明确,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进行实验,但实验过程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进行适当的调整。再者,充分采用虚拟实验方式进行实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提供了分析和探讨智能算法的很好平台。同时,学生的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分析既有格式要求,又给学生报告自己的研究的过程和结果留有空间,并在评分时加以充分考虑。这些做法能够鼓励学生,特别是鼓励优秀学生进行独立性研究,满足他们学习的需求。

1) 人工智能课程的实验环节不足和课时分配问题。

中南大学的人工智能课程的实验环节经历了从精品课程建设前没有到开设,一直到其内容和形式上的不断改进过程。但目前实验还主要处于演示性和编程的实验阶段,而非设计和训练阶段。此外,由于人工智能课程涵盖范围广、内容多,而课程所设置的学时有限。,如何分配好课堂教学与实验课时也是一个需要在今后课程建设中不断探索的问题。

对于某些专业的人工智能课程,可以考虑单独开设人工智能实验课程或人工智能程序设计与实验课程。

2)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情况下如何保持该精品课程持续发展的问题。

人工智能作为一门高度融合的交叉科学,其发展速度迅速,不断有新理论、新问题涌现出来。我们的

人工智能教学既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又要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势必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不断更新,这对我们的教学资源和教师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结语

本文介绍了中南大学的精品课程――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内容和创新性教学方法的一些探索,已在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实验环节的改进、教学方法的创新的实施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充分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多方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的想法和做法可供兄弟院校同行参考。不过,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随着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和更为广泛的应用,人工智能课程的重要地位必将更加突显,我们也需要继续努力,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人工智能精品课程的建设。

注:本文受教育部质量工程部级精品课程人工智能(2003)、全国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人工智能(2007)项目支持。

参考文献:

[1] 薛莹. 创新教育新途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张丽华院长访谈录[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 20-22.

[2] 蔡自兴,肖晓明,蒙祖强,等. 树立精品意识搞好人工智能课程建设[J]. 中国大学教学,2004(1):28-29.

[3] 蔡自兴,徐光佑.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M]. 3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 蔡自兴,徐光佑.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M]. 4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5] 韩洁琼,闫大顺. 人工智能实验教学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9,(11):135-138.

[6] 刘丽珏,陈白帆,王勇,等. 精益求精建设人工智能精品课程[J]. 计算机教育,2009,(17):69-71.

Exploration of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labrate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Reformation in Elaborate Cours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HEN Bai-fan, CAI Zi-xing, LIU Li-jue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entn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人工智能科研课题范文2

关键词:研教融合;以研促教;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1 专业简介及学科基础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建设高校,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学校以工为主,电子信息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培养具有特色的优秀应用创新型人才是各专业的主要目标之一。

基于学校已有优势和社会需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开设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并于2008年9月首次招生,目前在校生共231人。该专业现有14名专职教师和2名实验师,其中,教授(研究员)7人、副教授(副研究员)4人、讲师3人、高级实验师2人;7人拥有博士学位,还有博导2人,硕导11人;人选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1人,广西百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广西高校优秀人才1人,在专业建设上具备了雄厚的师资力量。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归属自动化系,成立初期,本着“资源共享、交叉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师资力量和教学平台等方面,得到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信息与通信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应用数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广西区重点学科的支持。但是,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并不是自动化、计算机等现有专业的简单组合,而是面向前沿高新技术,具有自己独特定位和完备教学计划的新兴交叉专业,在建设上需要探索求新,呈现自身特色,为社会提供优秀人才。经过近5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在智能专业已形成面向地方产业的3个特色人才培养方向:智能控制与智能系统、智能信息处理与智能计算、智能传感与检测。在科学研究方面,智能专业也获得了丰硕成果,已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余项,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和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大量横向科研项目。

2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思路与目标

智能专业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已在科研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同时在人才培养上存在应用创新人才的诉求,这启发了我们形成科研创新与教学内容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在本科教学上实现教学内容和科研实践的有效衔接,一方面我们要求从事科研的教师将前沿知识、新思想引入课堂,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科建设平台,建设高水平、高性能的智能专业研究室和实验室。两者结合,将教师科研活动和学生实践活动进行有机融合,互相服务,争取利益最大化。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思路为:依托学科优势,以科研团队为龙头,以培养应用创新人才为核心,将课程教学和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紧密结合,进行以研促教、以教促学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建设目标为:夯实学生专业理论基础,融合专业相关知识,激发专业学习兴趣,明确专业方向。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应用能力,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有特色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

3 以科研创新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为了体现科研在人才培养中的导向作用,首先,我们根据社会需求和本专业的科研特长凝练出3个研究方向,并充分利用3个研究方向指导智能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培养体系保证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方向,有效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

3.1 研教融合的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该专业现有的教学基础、科研项目以及中长期的教学和研究目标,我们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主要分为3个培养方向。

(1)智能控制与智能系统专业人才培养。针对该领域的培养需求,我们开设了最优控制、智能控制、嵌入式系统技术、工业通信与控制网络、智能机器人等相关课程。

(2)智能信息处理与智能计算专业人才培养。在该领域,我们开设了人工智能、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智能信息处理、生物信息处理、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等相关课程。

(3)智能传感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基于社会在该领域的人才需求现状,开设了图像处理、机器视觉、智能传感器与检测等相关课程。

上述课程设置是从智能专业教学和科研团队目前承担的项目中凝练出来的。智能专业的教师队伍有着丰富的科研经验,所开展的科研项目紧跟广西区域经济建设需求,和广西知名企事业单位有着大量的合作,同时研究问题面向学科的前沿高新技术。这些课程能有效支持学生在复杂系统建模与智能控制、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协同设计技术、精密制造系统中微/纳米级智能控制、汽车行驶状态智能监控和实时故障诊断、智能轮胎系统和车身平衡/稳定系统、汽车网络通信协议及实现、汽车运动控制与队列协同、人体脉络建模与分析及疾病诊断、传感器网络及其微协议、玻璃和橡胶等化工流程的智能控制、药物检测、原油评价及环境智能监测等方面进行初级研究和实践。研教融合的课程设置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而且能感受到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收到了良好效果。

3.2 以研促教、以教促学的专业教学实施方案

为了将教师丰富的科研经验转换到智能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的智能专业人才,我们同时在教师的队伍建设、授课内容优化方面进行了改革,制定订了以研促教、以教促学、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实施方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制订的3个研究方向,将教师队伍划分为3个团队。团队成员根据自己的特长,在本方向的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上各有侧重,即科研队伍与教学队伍有机融合在一个团队中。为避免教学和科研有所脱节的现象,要求以教学为主的教师,必须参与科研的讨论和设计环节,这样既保证其工作重心在教学任务上,又保证其视野的开阔性,能够及时地将前沿知识、创新思维训练等带入课堂。

(2)授课内容优化。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专业授课内容紧跟科研、技术、应用前沿,注重知识的交叉融合。通过凝练科研中的前沿问题和应用问题,选出学生可理解甚至可解决的内容,将这些内容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学队伍融入科研队伍保证了授课内容的前沿性和启发性,在以教学为中心的前提下,在基础知识的讲授和前沿知识的引导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平衡作用。在专业课程内容上,每门课程从科研项目中有针对性地选取5-10个案例,从而在现实应用场景下为理论教学提供现实案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也注意观察对研究真正感兴趣的学生,让他们进入课题组,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以研促教、以教促学的教学实施过程让学生感受到理论学习和现实应用的紧急结合,找到知识与问题的对应,让专业相关知识得到综合应用,加强了学生对本专业的内涵认识,提升了学生的成就感、自信心和使命感。

3.3 教研相长、协同创新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010年,学院投资200余万元建成了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实验室,与原有的自动化区级实验示范中心的多个实验室一起,共同满足智能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实验需要。然而,随着智能专业的深入建设,我们在实验教学方面,还要紧密结合科学研究成果,利用学科、专业积累的科研实践反哺实验教学,建设教研相长、协同创新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依托科研平台建设,提高本科实验教学条件层次。近年来,学校对重点学科的科研条件建设增加了大量投入,然而,本科实验教学条件与科研条件建设是相辅相成的,科研平台上购置的大型仪器设备,在设备论证、申购和采购、使用管理上既要满足科研实际需求,又要兼顾教学需要,以此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和综合利用率,同时提升了本科实验条件层次。例如,2013年利用中地共建资金,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先进控制与智能控制实验室、新能源汽车电子与智能控制实验室,新建了基于视觉的机器人控制实验室,这些实验室的建设充分考虑了对本科生开放,进行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研究的需求。

(2)走校企合作共建之路,拓宽实践环节的渠道。人才培养要符合社会需求,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是具体的,我们利用教师手上大量的横向课题,结合当地产业结构,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研究中心和培训基地的形式,为学生的课程设计、课程实习提供场所,拓宽实践渠道,推动实践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并轨。通过有效地校企合作,学生不仅具备了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在创新能力上也得到较大提升。

(3)成熟的科研项目向实践环节转化。为了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训练,智能专业鼓励教师开发基于科研项目的实践类教学项目。科研项目既具有时效性又具有现实意义,教师从横向和纵向科研项目中选取合适的题材,进行设计,转换成实践类课程,让学生选择、参与或独立解决。来源于实践科研课题的实验教学项目凝聚了教师多年的科研经验和心得,这些取材于学科前沿的实验项目在实验教学中收到良好效果,例如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机器人武术擂台赛、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部级创新实验项目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4 结语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近5年来的建设实践中,我们坚持科研创新在人才培养中的导向作用,进行研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以科研方向引导课程设置,以科研内容丰富课程内容、以科研平台提高实践环节建设层次,为达到以研促教、以教促学、教研相长、协同创新的建设目标,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应用创新人才培养之路。截止2013年6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共有两届毕业生毕业,首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0%,第2届毕业生除逢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式最为严峻的2013年,但是第1次就业率就比去年增长了18%。

人工智能科研课题范文3

记者:在社科理论领域,我国社科院、党委政策研究室、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校、高等院校等五路大军,在近年来都先后提出了智库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在此情况下,社科院系统与高校和政府研究机构等其他智库的角色定位有一定的区别,社科院既要区别于高校和政府研究部门,又要具备能发挥自身优势的特殊职能。概括来讲,高校的优势在于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培养人才是其主要任务;政府研究机构的特点是短平快,它们处在工作一线,需要处理大量应急性事务,需要马上实现领导的意图。王老师,请您谈谈社科院的优势和社科院智库建设的定位和目标。

王磊:社科院的优势在于其拥有专业的、稳定的专家团队,能够通过长期、持续地对国际的、历史的、地区之间的比较研究,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重大难题进行前瞻性思考,可以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础上,为政府战略决策提供有分量、有见解的政策性建议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社科院智库建设职能定位应确定为:要努力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党委政府可靠有用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殿堂,成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此战略定位下,社会科学院的科研工作要实现三大转型:从求生存向求发展的转变,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型;从单兵作战向集体智慧转变,实现体制机制转型;从追求数量向讲求质量转变,实现科研成果由一般性的理论研究向”精品工程”应用研究转型。这就要做到“三有”,即:党委、政府重大决策,有社科院的学术观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有社科院的学术声音;重大项目推进,有社科院学者的身影。这样才能成为党委、政府和社会信得过、用得上、离不开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之一。

记者:王老师,近年来新疆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有哪些探索和亮点呢?

王磊:客观来看,近年来,新疆社会科学院围绕智库建设这一定位,发挥优势,以《要报》、《专报》、《新疆社会舆情》为载体,每年完成了一大批有价值、有深度的决策咨询报告,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智库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主要表现是:一是,自治区党政领导重视,批示增多。如,2013年,副省级以上领导批示43篇,其中,被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批示的就有22篇。二是,在一些领导的讲话和政策制定中吸收了很多新疆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成果,在领导层面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三是,品牌效应扩大。《要报》、《专报》等已成为新疆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的一个载体,除党政领导层面外,在全区哲学社会科学界、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中的影响力扩大。同时,发挥科研集体攻关和团队协作精神,《蓝皮书》、《新疆文化发展报告》、《新疆企业发展报告》和院级重点科研项目的推出,将进一步拓展智库建设的平台。四是,为了让现实研究接地气,研究报告更具针对性、前瞻性,启动了区情调研项目。

从当前和未来发展的形势分析,我院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已有一些好的条件:一是社科院已有一个比较好的基础,有一支能战斗的队伍。二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三是新疆的发展和稳定问题引起全国的高度关注,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很多。

记者:王老师,您以上的谈话使我们了解到近些年来,新疆社会科学院科研工作富有成效,为党委政府服务的平台越来越高,载体越来越多,路子越来越宽,效果越来越好。从智库建设角度来看,您认为贵院还存在哪些需要克服的困难呢?

王磊:我院在智库建设方面需要克服的困难主要有五点。

一是有些同志思想观念滞后,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社科院科研人员不坐班的工作体制要求科研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工作自觉性。但是,一些同志习惯于“两耳不闻窗外事”,看不到自身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导致工作中苦乐不均,存在“一部分人为单位做事,一部分人为自己做事,一部分人不做事”的现象。此外,院里的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没有及时跟进,特别是一些研究基地或中心还基本处于有名无实的状态,影响到了智库作用的发挥。

二是缺乏对社会影响大的精品力作、领军人物,人才梯队层次不科学。当前,我院有重大影响的精品成果还不多,基础研究力量薄弱。不少学科缺乏学术领军人物,面临人才缺乏和科研骨干断层危机。人才引进困难、综合竞争力不强。有些科研人员缺乏创新精神和进取意识,存在着不重视业务能力提高,不注意研究前沿问题的现象。

三是科学有效的成果评价体系难以建立。这几年,许多科研人员都提出,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成果评价体系。但是,这一问题的解决有相当大的难度。我院向新型智库转型的主要目标,是为地方党委、政府决策服务,因此,其研究重点无疑应是应用对策研究。但是,怎样做才算是为地方党委政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尺度。从现实情况看,这个评价尺度主要就是党政主要领导的重视和满意程度。因此,现在将获得党政领导的”肯定性批示”作为成果评价的主要标准。然而,社科院不是政府职能部门,没有政策行政手段,批示后政府的对策能否贯彻落实、反映的情况能否得到改善仍是不得而知的。同时,以向党委和政府提建议、获得领导肯定批示作为评价社科院工作的主要标准,又会在院内不同研究所、不同研究人员间引起不平衡。那些作为社会热点、容易引起领导重视的领域的建议,往往就容易得到批示;甚至分管领导是否喜欢做批示,有时也直接影响到对研究所和研究人员工作的评价。因此,如何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成果评价体系,是当前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

四是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上认识不统一。智库建设必然涉及“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对此看法不同。与现实联系较为密切、以应用对策研究为主的学科,对于智库建设所追求的“应用对策性研究”普遍持欢迎态度;而传统的人文学科则相对持观望甚至反对态度。传统学科的学者大多认为社科院是做学问的地方,其优势是抽象的理论研究分析,而不是具体的情况研判;评价地方社科院地位的标准应该是其学术地位,而不是影响党政决策的程度,社科院的科研人员应当老老实实坐自己的冷板凳,扎扎实实做自己擅长的“学问”。

五是科研项目研究体制还存在一定不足。各类科研项目是社科院科研工作的重要载体,除了国家和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等纵向课题外,科研人员还会承接一些各级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甚至民间组织委托的课题,这是我们发挥智库作用的重要体现。但是,项目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课题组织形式方面,课题负责人没有在课题研究任务的分配和完成上有效调动课题参与人的积极性,基本上仍然延袭“课题参与人给负责人打工”的传统模式。二是课题经费管理的严格规范有时可能难以体现科研人员的智力劳动,影响科研人员承接各类项目的积极性。

记者:王老师,您认为社科院智库建设应当解决好哪些问题呢?

王磊:我认为社科院智库建设应当解决好以下五个问题。

第一,处理好应用对策研究与基础理论研究的关系。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指示精神,社科院须把主要精力用在为地方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上。因此,智库建设工作必须以应用对策研究为导向。但是,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我们应当积极促进基础理论和应用学科的交叉融合,这是新智库建设的重要手段。如果没有基础理论的支撑,应用研究的发展将陷于无米之炊的境地;加强应用研究,会使理论研究具有更扎实的现实基础。对于应用学科,在鼓励其积极从事应用对策研究、服务决策的同时,应引导其从事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研究学科前沿理论,提高服务决策的理论水平。对传统学科,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其转型,发挥学科特长,服务现代化建设,形成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互促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第二,创新课题研究方式。课题研究作为社会科学院科研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决定社科院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我们必须建立促进课题研究长效机制,不断提升课题研究质量水平。今后,院级课题要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关心、事关新疆稳定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立项,打破学科和研究所的界限,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开展攻关。一项课题的研究成果内容与形式要灵活多样,有上报党委政府参阅的内部报告,也有富有理论深度的学术论文和理论专著。此外,还要重视打造新疆社会科学院咨询服务品牌,努力提高横向委托课题的成果质量。

第三,优化科研人才队伍。近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直接委托新疆社会科学院的研究任务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我院必须尽快培养一支能够打快仗、打硬仗的科研人才队伍。我院科研人员目前存在素质、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应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以优化科研人才队伍,加大科研岗位和行政岗位的交流力度,将有业务职称、有较强研究能力的行政人员充实到科研队伍中来,同时将一些不适合科研的科研人员调离现有岗位。

第四,完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基于我院社科研究的特点和复杂性,对研究成果进行科学而准确的评价很复杂,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标准去衡量。近年来,我院加强了科研管理的制度建设,修订了科研考核和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制订了院级青年项目管理办法。今年科研工作会议讨论了科研成果管理规定和学术著作出版资助管理办法两个草案,这些规定都涉及到科研成果评价问题。为加强智库建设,我院在科研成果评价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需要集思广益,增强其科学性、权威性和完整性。

第五,加强院地合作,建设好各地县合作研究机构。我院现在与伊犁、博州、阿克苏、和田以及昌吉市合作建立了研究所,在墨玉县建立了调研工作站。科研外事处拟定了地州研究所工作制度。为了搞好地州所的研究工作,我院将把各地州研究机构建设成为新疆社会科学院的调研基地。加大调研力度,以各地州研究机构为调研平台,畅通调研渠道,使科研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实际,积累足够的研究素材。同时,努力发挥各地州研究机构的智库作用。拟将《要报》等决策咨询报告编发制度扩展或移植到各地州研究机构,无论与其合作研究还是其独立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必须要形成篇幅简短、内容深刻、应用对策性强的内部报告,报送各地州党政领导参阅。

记者:王老师,祝贺贵院在智库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祝愿贵院智库建设取得新突破、获得更多成果,为建设新疆、繁荣新疆做出新贡献。

人工智能科研课题范文4

石笋街小学是在科研中崛起的学校。1985年,就开始了一系列课题研究且获得了全国、省、市奖,受到了专家和同行的充分肯定。为学校的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对教育本质探求的不断推进,随着社会对教育行业需求的不断提升,随之而来教师职业倦怠感问题的凸现,迫切需要教师把握教育规律,机智、灵活的驾驭课堂,巧妙地处理教育问题,从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善于、乐于、享受工作,在工作中彰显魅力。基于此,石笋人又开始了《提升教师教育智慧有效策略》研究的探寻之路……

智慧的教育才能培养智慧的教师,智慧的教师才能培养智慧的学生。课题研究以教师为研究对象,每一位教师既是参研者也是被研究者,研究活动贯穿于教学实践的始终,教师的科研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展现。教师需要自主学习与思考,有目的地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比课程内容更为宽广的知识背景,树立正确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在不断地总结提升中生成教育教学智慧,从而促进课堂教学实质性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学生的学习效益,让学生成为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创造性学习的智慧学生。教师也在这个过程中主动、持续地发展。

智慧是人类教育的最高目标和永恒追求,智慧型教师是教育智慧的主要承载者和体现者。以智慧来定位教育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形态,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

何谓智慧?《现代汉语词典》云:“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辞海》云:“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学者论述:所谓智慧,一是“智慧是个体生命活力的象征,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识、经验习得的基础上,在知识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智慧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聪明,甚至也不只是心理学概念中的智商,它是每个个体安身立命、直面生活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智慧之于教育,表现为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表现为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所以,我们倾向于把智慧定义为:“个体在一定背景下所具有的洞察、领悟和判断事物的一种成熟完善的心智思维品质。”

叶澜教授:“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他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教师的教育智慧使他的工作进入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境界,充分展现出个性的独特风格。教育对他而言,不仅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享受。”叶澜教授对于教育智慧的解释可以说是比较全面和深刻的。教育智慧不仅是教师的能力、智力和魄力,更是教师享受工作乐趣,体验人生价值的源泉。

追寻目标: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我们期望通过课题研究的推动,“建设学习型学校,构建魅力型课堂,造就智慧型教师,培养发展型学生,营造一个家长更满意、学生更喜欢、教师更留恋、同行更羡慕、领导更信任的知名学校。”让学生的生命在学校里得到不竭的源泉和动力,家长的生命在学校里得到永世的延伸和传承,教师的生命在学校里得到绵绵的提升和激扬……这是全校教师的共同愿景。在教师的发展上,秉着“以人为本、尊重个性、挖掘潜力、追求生命发展最大值”的办学思想,

“蓄势练内功”,不断提升自我,练就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终身学习意愿,努力做善于创新思维,勇于实践的智慧型教师。学生发展上,在“启迪智慧、发展双手、滋润生命”为核心理念的智慧教育下,潜心于本课题的研究,以智慧德育、智慧管理和智慧课堂三根支柱为实施途径和措施,培养具有石笋气质的少年。

在两年多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立足探索构建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提升教师教育智慧的基本策略,全方位、多元化地进行研究、修正,日臻完善。

首先,统一管理,专设机构把研究与实践有机结合,凸显研究成效

成立的“教师发展研究所”,由六大版块组成:“道路方向标”始终站在前沿领航,一是教师发展研究所结合学习、教学、育人中的问题导航教师教育科研,用专业的理论引领让教师不断更新并获得最先进的教学理念;二是聘请专家、名师讲学,让每一位教师在最直观最前沿的教学理论中成长,提升自我。“缤纷网络”中,搭建网络活动小组,让网络为现代化的教学服务。“魅力课堂”研究组把理想的课堂教学分为三个境界:有效的课堂教学、高效的课堂教学、魅力的课堂教学,以此提升教师教育智慧。“心灵雅舍”搭建心灵对话平台,倡导教师勤学善思,记录自己工作中的感动和幸福。“读书沙龙”是老师们贮备精神食粮,提升文化内涵的场所。在这里,老师们读书、提笔,分享雅趣,体会育人的最高境界,采撷耐人寻味的点点滴滴。“阳光地带”将生命的阳光洒向每一位教师:到大自然中去,登山赏景,锻炼之余怡情养性;多彩的晚会,全民动员,尽显个性魅力;团队培训,挑战自我,让生命之花尽情绽放。

其次,建构培养模式,练教育智慧

两年来,我们通过实践、探索,建构起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练就教育智慧的管理模式,即:以教师发展研究所为依托,基于学校,校长负责,教师自治,定期研培,形式多样,活动为主,实践出智慧的管理模式;构建起了自主学习、专家导航、小组研讨,个体实践,总结反思,回炉反复,跟踪研究的智慧提升模式。具体做法是:

1.学习教育理论,优化知识结构。利用校园网刊登国内外教育研究有关资料,推荐教育教学的热点书籍,要求选读与必读结合,同时派老师外出学习、考察,拓展视野。

2.加强组织建设,搭建对话平台。学校以《提升教师教育智慧有效策略》为龙头课题,教研组校本研修开展的课题,教师独立承担的课题都与学校课题一脉相承。这样,全校的教育科研也就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产生了强劲的合力。目前为止,不同学科、年段子课题共计19个。研究过程中总课题组派主研人员到各子课题研究小组指导研究,开展小型研讨活动。科研QQ群。“半亩田”,及时反映学校子课题研究动态,共享资源,推广经验,实现了跨学科、跨年级的大学习。

3.提倡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反思是教师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效果。为了促进教师反思,要求教师写课堂教学的“1+1”课后反思,每月教育故事,定期进行交流与评比。

4.分层培训,有效促进教师发展。

(1)新教师培训

面对面谈话,激发工作激情,引导其做好职业规划。

推行“师徒结对”的传帮带的活动,

(2)骨干教师培训

形成教学风格,提升教育研究能力。

(3)全员培训

针对课题研究中种种可预见或不可预见的问题,学校倡导教师自主革新,充分享受教学和管理的权力,让教师的创新教育理论与方法有更大的舞台去交流、分享。让大家在听课中、研讨交流中、思考现象中、网上论坛中学习,形成乐于进取的心态和不懈追求的动力。

第三,建立制度,保障研究

制度是推进研究有效、持续的保障。结合课题研究实际,制订了课题管理制度,保证了研究落到实处,做规范、科学、务实的教育研究。

第四,探索长效机制,确保持续发展

建立激励、考核机制是提升教师教育智慧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实行积分考评办法,对参研提升快、成绩显著的教师,在绩效工资,外出学习、考察、培训、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特别的奖励,确保教育智慧提升持续发展,参研工作有序进行。

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学校初步形成了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师教育智慧提升的思想观念,基本解决了开启、丰富和发展提升教师教育智慧的思想认识及策略问题;较好地开发和利用了学校资源,探索出提升教师教育智慧的相关教育规律;促进了教育、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呈现方式的变革,为教师的智慧培养创设了良好的心理环境,营造了教师主动发展的氛围;助推了教师专业发展,更好地变革了学生学习方式,启迪智慧型学生的培养。学校科研氛围浓厚了,教师科研意识增强了,老师纷纷申请加入课题研究。其间,教师在国家、省、市、校各级立项课题22个,教师在各级刊物发表、交流、获奖文章30余篇,收到教师读书笔记100余本,教学反思、教育叙事200余篇。多位教师评为省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多位教师评为省、市优秀教师,学校教师自编校刊《和风》两期。现学校已呈现出蓬勃生机,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同,学校多项工作得到上级肯定和表彰,《华西都市报》撰文称石笋街小学为“最牛”的学校,今年九月我校被列为成都市政府首批“优质教育集团”。

智慧是一条通往人生幸福和快乐的心灵之路,就如是一条通往城市公园或风光无限的奇峰幽谷的道路。通过它,每个人都能在充满希望和期待的人生岁月里,享受到生活的温馨。推开智慧之门,清风慢慢融化在教师与孩子的心海中,沐浴着阳光,感受着快乐,享受着幸福。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辞典[Z]

3.刘创.教育智慧: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构成[J]

4.裴跃进.教师教育智慧内涵构成初探[J]

人工智能科研课题范文5

(厦门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提出本科学生是否能够尽早进入实验室进行智能机器人相关研究的问题,分析从动员到项目执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阐述智能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的相关经验。

关键词 :本科生科研;智能机器人教学;智能科学与技术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61203336)。

第一作者简介:曾华琳,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智能机器人,hlzeng@xmu.edu.cn。

1 背景

智能科学与技术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从大方向来说,涉及计算机软件与应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系统智能方法、仿脑科学、智能多媒体、自然语言处理等多方面多层次内容。国外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多在研究生阶段进行分流培养,国内已有20多家院校设立了智能科学系及相关专业进行本科教学。在本科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环境下,如何体现特色,培养出一流智能人才,这是众多智能专业院系正在积极探索的问题。

如何在本科阶段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智能专业提供后备人才资源?厦大智能系特别注重加强学生全面素质,推出了一系列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举措,将“科研带动教学,教学促进科研”的办学理念深入地推广。智能系结合自身研究特色和学术前沿发展,确立了4个研究所,对人工智能的4个主流发展方向进行研究,包括艺术认知与计算、智能多媒体、自然语言处理、仿脑智能计算。其中,仿脑智能计算方向主要开展有关机器人认知引擎的基础性研究。在注重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背景下,智能系将目光投向了本科生科研,从高年级本科生中挑选动手能力强、科研热情高的优秀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进行基础科研培训,为本方向培养预备人才提供前期保障。

2 本科智能机器人科研

本科生参与科研存在着科研基础薄弱的基本问题,选取智能机器人方向作为科研训练的项目是经过详细的规划和讨论得出的结果。挑选合适的课题是第一步。并不是所有的课题都适合本科科研,根本原因在于本科学习过程中,低年级专注于基础知识教学,而智能专业学生的数学底子必须深厚扎实才能进行更深层级的研究,这导致本科生科研素质出现短板,于是选择适合的课题使学生能够开展科研,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2.1 智能机器人科研工作背景调查

智能机器人适合作为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引入训练,主要包含两点:①有创意的智能机器人应用可以作为研究的创新点;②智能机器人的研究内容分为硬件机械部分和软件控制部分。

智能机器人在上世纪末才成为方兴未艾的热门研究领域,相较于其他学科,智能机器人的研究历程比较短,而且,随着智能机器人进入日常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大,智能机器人研究课题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一个新的智能机器人应用往往就能引出较大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这个特点对本科生开展科研工作的创新性方面最为适合。同时,如果是其他发展多年的学科,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和应用可能需要在大量的文献阅读之后才能总结得出,这样的科研要求对本科生甚至对硕士生来说都非常高。而智能机器人,本科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能比较快捷和容易地提出具有较大创新性的科研题目。

智能机器人的硬件和软件两部分没有特别重要的依赖关系,不像是其他方面的科研,必须按部就班,整个研究过程像是一个串联电路,知识点或子研究内容之间的依赖关系特别强烈,需要研究者对相关领域有较大广度和深度了解;而智能机器人的两部分内容更像是并联关系,在拥有了研究目标后,可以很明确地把任务分成两个并行的部分,两方面的依赖或者干涉都不明显,这对本科生团队开展科研是非常有利的。一个本科生团队可以根据成员的擅长领域来有针对性地挑选研究任务;由于研究子任务间的较低的依赖性,不会造成团队成员研究脱节的现象,大大加快了本科生研究进程。

2.2 智能机器人科研工作时间点选择

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的时间点定在本科生三年级第一学期,这是根据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课程来设置的。智能系的本科生在一年级学习基本编程;二年级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如数据结构、电子线路、人工智能等;三年级第一学期安排了算法设计与分析、神经网络、数字图像处理等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涵盖了智能机器人的研究基础。随着三年级专业选修课的可选项增多,参与科研的本科生可以根据科研需要进行有针对性地选课,从而达到科研与课程学习互相促进的作用。

2.3 动员与组队

厦门大学和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拥有较好的本科生创新训练的动员机制,在每年的组队方面需要教师针对报名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挑选。组队的总体方针是:在共同兴趣的引导下,充分利用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组合,让整个团队不出现明显的短板;队长的选择更倾向于能力比较平均的学生。

本项目参与的成员一共有4人,其中队长1人,队员3人。队长曾参加过大学生竞赛类项目,有一定的参与课题项目的经验,总体学业成绩较好,没有明显的短板,可以参与到各个子任务中,在有的任务遇到难题时,能扮演救火员的角色。队员A在课程学习方面特别优秀,理论基础与文献阅读能力扎实,但是在动手编程能力方面有明显的短板,因此,在团队中主要完成智能机器人理论和相关算法的综述和技术查找任务。队员B总体学业成绩较好,特别是编程和数学能力突出,但是交流能力较弱,因此,在团队中主要完成智能机器人控制方面和编程方面的任务。队员C各项能力平均,动手能力一般,但是思维灵活,能在其他团队成员遇到困难时,提出非常有建设性的建议,并且做事细致,在团队中负责技术路线的修订工作。

2.4 智能机器人科研过程的进度控制

教师是科研能够顺利完成的关键因素,这是因为学生存在敬畏心理和懈怠心理。学生的敬畏心理是对能否完成科研项目的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师首先对学生进行充分的鼓励,在定好科研题目后,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具体的技术路线的制定,并分解成简单的子任务,当学生看到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任务时,敬畏心理就会慢慢消除。学生的懈怠心理一般不会在项目执行的开始阶段显现,而通常是在项目进行到一半时突显出来。这是因为在这个时期,科研难度加大,而且前期的新鲜感已经消失,一旦遇到棘手问题,学生很容易产生懈怠心理。为解决这一心理,教师的鼓励同样非常重要,并且需要教师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来排除困难。

因此,除了监督和鼓励,教师控制进度的具体措施还有:

(1)制定具体的进度表。教师需要对项目的整个技术流程的制定进行指导,本科生还没有能力完全独立制定技术路线,因此,教师的指导尤为重要。

(2)每周组会报告的制度。每周教师和团队成员都要见面交谈,了解项目进度,询问遇到的难题,并根据自己的科研经验提出解决方案;即便不能提出具体方案,也要跟队员们探讨出大致的问题解决方向。每周的见面还能督促学生的进度,适时地调整项目进展速度。

(3)随时邮件联络。对于项目进行中随时出现的问题,如果都放到每周组会来解决的话,效率会比较低,较好的做法是遇到棘手问题时,随时与教师沟通。

(4)具体技术路线的指导。具体路线的制定是消除学生敬畏心理和懈怠心理的重要因素。路线制定得越详细,学生越能明白自己要完成的任务,不会出现迷茫。

因此,教师的作用在本科生进行智能机器人科研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除了相关技术层面的指导,随时随地的鼓励和激励也是必不可少的。

3 成果与影响

本科生智能机器人科研项目持续了近两年的时间,从2012年秋季到2014年的夏季。2012年秋季进行动员和组队;2012年底前完成选题并由教师给出相关的阅读列表;2013年寒假前制定完成具体的技术路线;2013年暑假完成项目的第一代原型系统,2013年8月底参加相关竞赛;2013年秋季提出对原型机的改进目标,并在2014年寒假前制定完改进技术路线;2014年暑假前完成第二代系统并在2014年暑假参加国际会议。

表1为该本科生团队在2013-2014年间的成果产出列表。

由第一代原型系统为基础撰写的学术论文被著名的机器人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oid Robotics在2014年发表,请见文献[6]。以第二代系统为基础撰写的会议论文,被模糊系统界的顶级会议FUZZ-IEEE接收,并由指导教师代表学生作口头报告,引起与会者的广泛关注,详见文献[7]。由这篇会议论文拓展的期刊论文,目前正在审稿流程中。在2013年8月,团队成员采用第一代原型系统参加第三届华为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设计大赛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团队的四名成员被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免试招生攻读硕士学位。

目前,这套系统已经成为厦门大学智能系的特色研究之一,是接待实验室参观者的主要项目。2015年5月,台湾元智大学特邀该团队指导教师赴台进行专题报告。

4 几点思考

通过对厦门大学智能系本科生团队参与科研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经验:①本科生进入团队的时间选择在本科生既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而且尽量远离毕业季各种事物干扰的阶段;②团队的组成需要达到整体最优,单项突出的成员要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发挥作用;③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本科生科研需要教师投入较大的热情,无论是在精神层面还是在技术层面。

以上讨论证明了优秀的本科生是可以在智能机器人领域做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的。目前厦门大学智能系已经连续几年组织了本科生提前进入科研活动的尝试,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在未来的教学中,还会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团队成员的安排,目前的团队成员只是纯粹的以本科生为参与者,以后可以采用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混合的形式;第二,跨学科的合作,目前是在一个学科的环境下进行团队合作,未来可以尝试一些跨学科的研究,从而带动跨学科的本科生团队合作研究。

5 结语

本科生参与智能机器人科研,是一次成功的本科科研探索模式,在提倡本科科研创新的大环境下,如何结合智能专业学科,找到更多的本科科研突破点,以达到教研相长,推动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的目的,这是一项长期任务。

参考文献:

[1]朱崇实,向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迈进:厦门大学“985工程”建设的成效与体会[J]中国高等教育,2004(1): 19-20.

[2]陈毅东,李绍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若干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19): 61-63.

[3]陈毅东,李绍滋,潘伟.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介绍[J]计算机教育,2009(11): 46-48.

[4]陈毅东,李绍滋,潘伟.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进展[J].计算机教育,2011(15): 21-24.

[5]郭迎春,阎刚,周颖,薛翠红.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本科生科研工作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1): 91-94.

[6] Chao F,Chen F,Shen Y.Robotic free writ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via human robot interaction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oid Robotics, 2014(11): 1-26.

人工智能科研课题范文6

智能电网建设对科技团队管理的要求

自2009年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投运后,国家电网公司加快了智能电网的研究和建设推进步伐,并将我国智能电网建设规划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规划试点阶段(2009—2010年),重点开展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工作,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开展各环节试点工作;第二阶段为全面建设阶段(2011—2015年),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和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第三阶段是引领提升阶段(2016—2020年),全面建成统一坚强智能电网,使电网的资源配置能力、安全水平、运行效率,以及电网与电源、用户之间的互动性显著提高。

目前,我国的智能电网发展正处于第二阶段。纵观世界各国及我国智能发展进程,当前智能电网建设呈现出以下特点:(1)要求高。智能电网旨在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的统一坚强智能电网,这一建设目标决定了智能电网建设的高度。(2)技术难度大。从当前世界各国和我国智能电网研究来看,要实现智能电网发展的目标还需要攻克很多关键技术和设备难题。(3)试点推进。由于目前智能电网建设在世界范围内尚处于研究阶段,因此我国在智能电网建设中采取试点推进的原则,智能电网试点项目存在更多的探索性和试验性。

正是基于以上特点,智能电网建设对科技团队的管理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首先,要有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团队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主导地位,科技创新团队是否由最优秀的人才组成是决定该团队创新研发能力大小的关键要素,智能电网建设需要富有创造力的科技创新团队。

其次,要有明确的创新发展目标。目标是创新的动力和方向,没有明确的创新发展目标,科技创新团队就是无头苍蝇。智能电网是科技集成应用的综合体,需要在多个方面取得技术突破和创新,智能电网建设需要科技创新团队结合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攻关课题。

再次,要有健全的统筹推进机制。智能电网建设涉及电力、电子、信息化等多个专业知识,需要科技创新团队、企业、科研机构等多个层面的共同参与,建立跨专业、跨层面的统筹推进机制是提高智能电网建设进程的关键。

然后,要有规范的管理流程。智能电网建设是一项持续的长期工作,特别是作为试点的智能电网建设项目,必须具备可复制性,其建设过程和建设结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有规范的管理流程以指导智能电网建设的持续发展。

最后,要有充足的资金来源保障。科技创新具有试验性,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同样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体现科技创新的价值。

科技团队创新管理的实践和应用

青山湖科技城是杭州现有的5家部级孵化器之一,其目标定位是中国自主创新的“示范区”、长三角产业发展的“智库”、浙江省海洋经济带的“枢纽”、杭州市产业升级的“触媒”、临安市经济发展的“引擎”,是代表全国科研高新技术水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是浙江省两家智能电网综合工程试点单位之一、浙江省首家由县级供电企业牵头实施的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项目总投资1.9亿,工程建设周期为2011-2013年,由清洁能源接入、储能系统、优质电力园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等在内的16个子项目组成。作为该项目的实施单位——临安市供电局,结合企业实际和项目定位,不断探索智能电网建设和科技创新管理方面的新举措、新方法,重点在科技创新团队管理、课题管理、机制建设、基础管理、资金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与实践。

创新团队管理方面

(1)严把准入关。在创新团队成员的选择上,打破了指定团队成员的做法,通过在全局范围内开展公开选拔、竞聘的方式,择优录用专业技能高、综合素质好、积极性高的成员,实现了科技创新由部分管理人员参与到全局所有人员积极参与的转变。成立了智能电网建设科研技术小组,组建了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综合建设工程项目团队、技术监督团队、QC团队、状态检修团队、ERP/PMS团队等科技团队,全局39名来自不同岗位、不同部门的青年骨干力量通过应聘加入到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16个子项目的科技攻关团队中,充分挖掘了企业内部员工科技创新优势,调动了企业员工主动参与科技创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积极性,保证了创新团队的专业性和先进性。

(2)严把培养关。在科技创新团队培养上,一方面通过举办临电大讲堂、管理人员培训、班组长培训、学历进修等方式积极拓宽员工视野,提升员工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团队攻关水平;另一方面,充分借助“培训中心”和“劳模工作室”两个培训平台,建立“周期学习制”和“交叉学习制”两种学习交流机制,积极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获取先进专业知识和交流典型经验的平台渠道,助推科技人才能力提升。在科技攻关中,切实挖掘、锻炼并培养了一批新人,在项目攻关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成为了项目建设的后备军或主力军,建立完善了科技创新人才梯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持续动力。

(3)严把考核关。在科技创新团队的考核管理上,通过开展技术比武、技能竞赛等活动,通过“团队项目激励”和“团队成员激励”两种激励办法,对获得较高荣誉的科技成果和取得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分别实施奖励。建立了团队成员“淘汰更新”机制,对在科技团队中无贡献的成员进行淘汰,并及时吸纳新生力量补充团队新鲜血液,保证了科技创新团队的积极性和先进性。

创新课题选择方面

一是开放式选题。在课题选择上,不设定课题的范围、大小、专业、主题等要素,完全根据生产经营管理实际,由科技创新团队自主提出攻关课题,自行设定创新方向,自行组织实施课题,保证了课题选择来自工作、创新成果应用于工作。同时,充分利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QC、合理化建议、群创项目等渠道,广泛搜集员工意见建议,丰富创新实施平台。

二是竞争性管理。在课题管理上,实行课题年初申报、过程指导和年终评比,对年初各攻关小组上报的课题进行统一评审和筛选,评定重点课题,调整淘汰无关课题;在课题实施过程中,主管部门每月对课题进展情况进行督办和指导,对毫无进展或进展困难的课题进行适当调整;在年终评比中,对优秀成果进行奖励。

统筹推进机制建设方面

(1)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成立了由省公司、市局和县局主要领导成员组成的项目推进机构,建立了由局领导、项目负责人、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广泛参与的月度例会和技术协调会机制,建立项目联络月报制度与上级专业部门紧密联系和沟通,开发智能电网网络交流平台,编制智能电网周刊,及时沟通协调系统上下、专业之间、团队之间的关系和问题。

(2)建立学习调研机制。由各科技创新团队提出各子项目年度调研需求,智能电网协调组对需求进行统一协调并排定年度调研计划,统一监督调研进展。2012年临安市供电局各科技创新团队共外出调研12次,累计90余人次,拓宽了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眼界和思路,吸取了大量的先进经验。

(3)建立合作交流机制。创新思路,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方式,主动借脑,加强与科研院校、专业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与中国电科院、国网电科院、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工程学院、英大传媒等建立了合作关系,为智能电网研究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4)建立竞争激励机制。不仅在科技创新团队成员选拨、课题管理上采取开放竞争的方式,还建立了科技创新团队与团队之间横向对比、团队自身纵向对比的竞争机制,促进团队之间比学敢拼,促进团队自身的不断进步。同时,建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对取得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干部选拨、技能评定、薪酬待遇等方面的激励,有效提供员工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方面

(1)建立完善规划体系。积极开展科技规划工作,与中国电科院合作编制我局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并在该规划的指导下编制了智能电网规划和青山湖科技城电力专项规划,成为指引临安电力“十二五”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有效引领了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

(2)建立完善标准制度体系。制定《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科技项目后评估管理办法》,规范科技项目全过程管理,建立科技项目后评估常态机制,对于技术经济价值较高、先进实用的成果进行推广应用。修订《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制定《科技论文、专利成果奖励办法》,建立了适合县局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促进了科技创新管理的常态化、规范化发展。

(3)建立完善项目管理体系。由智能电网建设领导小组牵头,各科技创新团队具体负责,从项目立项审批到验收投产各环节加强管理,严格项目审批手续办理和过程资料台账管理,确保各项目实施规范有序、资料详实;同时,加强项目的闭环管理,确保所有课题均有立项、有实施、有成果、有应用、有评估、有反馈、有完善。

资金来源保障方面

(1)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加强与省公司、市局的沟通,将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项目列入省公司重点项目,积极争取省公司投资8600余万元。

(2)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积极开展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减免税收工作,争取科技成果转化获得财税政策支持,2012年高新技术企业复评通过获得200万元免税;深入理解浙江省科技创新管理相关政策,积极争取科技创新奖励,近两年获得省、市、县三级科技创新类奖励近200万元;积极争取政府对智能电网建设的参与和支持,临安市政府投资的风光互补路灯项目已建成投产。

(3)积极争取社会和企业用户投资。积极做好智能电网技术研究工作,主动为客户提供光伏发电、清洁能源接入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和系统内的沟通协调工作,争取社会和企业用户投资融入智能电网建设,目前已有近3000万元的企业用户资金投资智能小区、储能系统、清洁能源接入等项目。

成效分析

自2009年青山湖科技城落户临安以来,临安市供电局即开始谋划建设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并积极研究探索科技团队管理的新模式。至今,科技团队创新管理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研究和应用已历时三年有余,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方法,在科技人才管理和智能电网项目推进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丰富。通过科技创新团队开放式竞争性选拨,挖掘锻炼了一批新人,为员工成长成才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通过科技创新团队间的沟通协调、外出调研、合作交流等为员工提供了学习知识、开拓眼界、拓宽思路的多元化平台;竞争激励机制的有效实施体现了人才能效的阶梯分布,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人工智能科研课题范文7

当前泰州市卓越教育体系确立了幸福教育、公平教育、特色教育、创新教育、内涵教育和终身教育六大主题,这是今后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逻辑、大方向、大目标。围绕泰州卓越教育体系的构建,三十多项教育改革项目(工程)在泰州教育系统层层推进,泰微课、素质教育5+2工程等一批改革创新项目产生广泛影响。

教育体系中最富创造性的,是人。最终产生教育生产力的,是教师。我们清醒地看到,各地各校及至每一位教师对这些改革项目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显著差异,投身教育创新和教学改革的实践和取得成果也参差不齐。究其原因,完全归咎于少数教师专业发展思想懈怠,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泰州教育在江苏乃至全国很有影响力,教育改革项目颇具前瞻性,对教师专业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参与项目的教师靠个人力量单打独斗,勉为其难,这就需要学科团队的力量。如何以师为本,充分调动教师投身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协调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担当泰州教育大发展的卓越学科团队,是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的现实问题。

对学校而言,要进一步深化备课组和学科(教研)组等传统意义上的学科团队建设的内涵,还要适应当前泰州教育新形势,突出项目组和课题组等新型学科团队建设,并且从思想、理论和智力支持方面建设校本专家团和智囊团等智库型学科团队,应对泰州教育大发展的挑战。

协同备课组和学科组的组织功能

传统的基础教育阶段学科团队,主要是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备课组是中小学开展课堂教学的基层组织。备课组工作加强了,但不能弱化教研组的建设。教研组和备课组都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走向学习型、学术型单位的最基层和最关键的组织。教研组和备课组各自的职责和作用互有交叉,虽有所侧重,但不能割裂。备课组承担着教学常规的落实,教学质量的分析与提高,教学资源的建设等具体教学工作。备课组长和组员教师不能因为课务重,课时多,陷在事务性工作中不能自拔。备课组教师要树立教学即研究的意识,真正遵循教育规律和教育科学,带着问题或课题进课堂,提升施教行动的技术含量。教研组的作用要和备课组承担事务性工作形成互补,加强本学科的教学研究,教师继续教育和专业发展,青年教师的培养等工作。

协同备课组和教研组的组织功能,可从贯通备课上课听课研课四环节起步,并对备课组和教研组进行捆绑考核,培养教书育人的名师,建设真正教好书的卓越学科团队。四环节类似于科学研究中的行动研究,通过计划实施研究反馈螺旋式实现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备课组和教研组的每位组员,首先要学习课程标准,用好教材,通过独立备课、集体备课等方式备好课。教师不仅要会上课,而且要上出好课、上出优课。接着还要求团队成员会听课,善评课,对所听之课能够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进行客观分析。以听课、评课和研课来促动上课水平的提高,使教师从低层次的会上课升级为较高层次的上好课,成为教书育人的名师。最近,泰州教育局组织的各高中校集体备课组现场观摩活动,就是从最基层的备课组和教研组抓起,树立样板,学习观摩。也只有层层提高,反复锤炼,建设合格直至优秀的备课组和教研组,担当泰州教育大发展的卓越学科团队才有真正的群众基础。

发挥课题组和项目组的引领功能

泰州卓越教育体系为我市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确定了更加前瞻、更高要求、更为明确的目标任务。例如,学前教育优质普惠,重在幼儿的幸福感受;义务教育全域均衡,重在优质公平资源的充足供给;高中教育提质创优,重在学校办学特色的充分彰显。目标任务明确了,下一步是落实,让这些重大课题和项目在基层学校落地生根。但单兵作战已不适应泰州卓越教育大发展的趋势和要求,而团队建设可以聚集优势人才、充分发挥学科成员之间知识技能互补的优势,形成大于成员个体能力之和的整体合力,实现超越成员个体限度的工作目标,迅速获得高级别实践或研究成果。也就是说,适应泰州教育发展变化的新形势,追踪泰州教育重大课题和项目,需将学科建设与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相结合,寻找教学质量新的生长点,推动建设勇于担当泰州教育大发展的卓越学科团队。

因此对学校管理者而言,泰州卓越教育体系下的新课题和新项目,不能简单理解为行政命令,不能简化为以文件落实文件。而要以遵循教育规律为前提,用教育哲学和教学思想统领,敢于人先,创新思维角度和方式,将目标任务分解为阶段性研究课题或攻关项目,将课题组、项目组和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相融合,赋予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的新内涵。学校要帮教研组、备课组拿个性和特色发展规划,教研组、备课组要有各自的课题引领和项目实施。根据本组实际,在前瞻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课程基地建设、校本课程、泰微课、素质教育5+2工程、创新教育、行政班和走班制结合等重大项目(课题)的引领下,开展微课题研究和微项目实践。这些重大项目在教师身上入脑入心,在备课组、教研组得以落实,全市教育改革创新必将遍地开花结果。例如,在高三复习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中的微专题复习研究。相对于传统专题复习,突出教学情景创设、错题归因、学生讲题、交流反思、变式训练等复习环节,确保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参与。

围绕构建泰州卓越教育体系的教育改革项目(工程)还涉及到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多种技术、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单一学科背景的教研组、备课组或教师个人有时难以完全承担。这就要求学校在课题组和项目组建设上,要有跨学科思维和操作方式。例如,微视频制作要上水平,获得A等级,需要教师的全面素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校师训处、教科室在 推动泰微课攻A项目组建设的时候,鼓励教师跨学科组团,普通话水平高的、课件设计技术精湛的,乃至个人电脑配置好、录制质量高的,这些老师都可以搭配,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尤其是不同学科背景的老师在一起,课程理念、思维方式相互碰撞,对提升微视频制作质量很有裨益。

发扬专家组和智囊团的智库功能

围绕构建泰州卓越教育体系的各项教育改革项目(工程),还要发扬专家组和智囊团的智力支撑作用。校本专家组和智囊团,作为处于学科团队高端的领衔人或带头人团体,首先立足于内部培养。学校要让一些优秀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充实本校专家组和智囊团。我校从本学年开始,为提升校本资料编制水平和阶段性学情检测命题的科学性和高质量,聘任了一批学科领衔人作为本校命题智库成员。这些本校的土专家,为提升校本资料的编制质量,要闯三关做题、析题、命题,第一关是会做题,具有较强的解题能力。 第二关是擅长分析题目,分析考题考查的知识点、命题人意图、试题难度、解题障碍或易错点等。第三关是能改编试题、原创试题、命制原创试卷。命题智囊团申请网络空间,建立相应年级相应学科教学工作坊,上传教案、学案、课件、45分钟当堂训练和周练等校本资料,维护好本组网络空间,做到类别齐全、内容详实、整理规范、存放有序、调取方便,实现组内资源共享。学校还以命制阶段学情测试、期中、期末试卷为契机来推进这项工作。让这些土专家上试题评讲课供同行观摩,让他们在阶段学情测试成绩分析会上进行交流反馈。

人工智能科研课题范文8

什么是当前管理工程师的人才标准,管理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是什么?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源张先生描述为:“管理工程师是工程师的一种,是工程师殊的一种。工程师都有一个专业,专门负责某一个工种,如机械工程师、电气工程师、化学工程师甚至电焊工程师、水道工程师,等等。管理工程师的专业是综合性的,是把其他专业工程师的工作综合起来完成一项更大的工作。”“因此对他的要求是要体现出这个综合性和全局性,应该有下面三条:①能领会。领会就是搞懂,弄清。……为此,要有来自工程科技和人文社科相结合的广泛知识。②能协调。管理就是组织,协调。……为此,管理工程师首先要有合作的精神和服务的精神。③能说服。一个企业、组织的活动都是集体的活动。……为此,管理工程师要有较强的文字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使命感。”[2]刘源张院士的观点具有普遍性和共识性。朱高峰院士则反思现状,忧虑地指出:“我国现有的工程管理人员的现状是:①技术素质较强,但是知识面过窄;②基本素质方面缺乏事业心和科学精神,国际化素质较为缺乏;③管理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协调沟通能力欠缺,缺乏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缺乏团队协作精神。资本运作能力欠缺。”[3]综上可鉴,管理工程师是指具有综合素质、全局观念、协调能力的特殊的工程师。他们既要有专业知识,熟悉工程业务,又要有管理能力,可以协调上下左右的人事关系。因此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不能像培养工业工程师那样专精,但是必须广博。所以在教育培养上,既要重视专业的学习又要讲究人文的素养。简言之,管理工程师需要理工文管等学科进行综合的培养。那么,大学对此如何应对和行动呢?我们的研讨准备从课程着手,因为,课程是教学的内容和过程,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它上连人才培养目标、下接教学计划,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和地位。帅传敏等调查了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等14所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结构。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文献解读,发现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和重视。

首先,技术方面课程比重大,人文课程成为技术课程的附属品。这些大学大多采纳了1999年7月在西安召开的建设部第三届高等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所讨论的四个专业平台课的方案,即专业基础课按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四类课程设置。作为管理工程师需要熟悉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这是勿庸置疑的。需要我们慎重对待的是下面这些问题: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基础课程应该吸收一些什么学科,它们在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是多少,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主从关系还是平等关系,怎么才能有利于管理工程师的人才目标。朱高峰院士认为当前的工程教育的问题主要有:①技术知识面不够广泛,缺少与管理的密切结合;②职业道德教育欠缺;③资本运作的教育不足;④实践性教学内容过少。[4]这四个问题都是当前大学课程设置上与人才目标不符的具体体现。第一个问题反映了专业基础课程口径过窄,无法统合做事和做人两方面的知识;第二个问题反映了人文知识在课程结构中缺失严重,一是所需的职业道德知识在教学内容上没有体现,二是在专业基础课中没有列出人文学课程,经济、管理和法律是社会学课程,而非人文学课程;第三个问题和第四个问题都反映的是课程设置脱离实际需要,缺少实际操作。要克服以上问题必须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权重好专业技术与道德素质方面的课程比重,协调好科学与人文交融方式,对各教学环节进行合理安排和整体优化。其次,在教育理念上,重视制“器”而忽视了育“人”。理念高于目标,并统率目标,是对目标的终极反思。《论语•为政》提出的教育理念“君子不器”,就是希望我们在设定教育目标的时候能充分关照人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和谐发展。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课程设置对这方面的重视不够乐观,“从各高校的课程设置情况来看,都十分注重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数学、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计算机、外语、经济都是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应用的本领和谋职的手段,哲学、历史、文学、科学思想史等人文课程能引导学生对形而上的深层反思、追寻命运的无常和生命的永恒、感悟仁爱济世的情怀,能够使人远离浮躁、认识自我、体认自由,用来灵活方法、拓展视野、启迪思维、丰富想象。其三,将“两课”代替人文学。在课程体系中“两课”常常被当作人文学课程,其实“两课”与人文学是有很大区别的。“两课”是专指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道德品质两门课程,准确地讲它是人文社会科学中关于哲学和伦理学的一部分,因为政治思想教育的需要,它还只是哲学和伦理学中有选择性的很少的一部分。什么是人文学?人文学的知识是有关人生自我最切近的一种学问,最切近自己人生意义、价值、前途的学问。就是基础人文学科,甚至还包括数学、物理学等基础理科。哈佛大学开设的“核心课程”就是人文学,涵括了文、史、哲、艺术和自然科学,但不包括技术性工程课程。因此,在内容上,“两课”与人文学是有区别的,将“两课”等同于人文学,难免陷入以偏概全、混淆概念的误区。14所高校工程管理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共同特点是,重视专业知识、实用知识、政治知识而不同程度地忽视了通识知识、理性知识和人文知识。这样就出现了管理工程师的人才目标与当前大学课程设置之间的不谐。目标定的是综合素质的音,课程唱的是专业技术的调。音调不和,必然会唱出嘈音、怪音。矛盾如何解决?美国在这方面的实践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美国的工科大学就很注重人文学科的发展。比如麻省理工学院,在发展工科的过程中,不断认识人文学的重要性。它的哲学系是美国最好的哲学系之一,有着像乔姆斯基这样声名卓著而又心系天下的哲学家;它的政治学、社会学,曾经有着像罗斯托这样影响美国政治走向的重要学者;它的经济学不仅有萨缪尔森这样的伟大学者,现在仍有像克鲁格曼这样杰出的支持人文理念的著名经济学家;它的历史系甚至早就开设了中国历史的课程。这样的学校还能把它理解为单纯的工程学院吗?而且这种取向在美国已相当普遍,加州理工大学、德州农工学院的文科和人文学教育都很强大,一般文科大学都很难比肩。

二、掌握知识,更要领悟智慧

进一步探讨工程管理的本质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人文对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工程管理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汪应洛院士在《时代呼唤工程管理》一文中把“工程管理”定义为广义的工程管理,涵括工业工程、计算机工程、化学工程、系统工程等方面。泛指对于具有产业依附性、技术集成性和组织协调性的各种工程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的工作。而在此之前,在我国工程管理是作狭义理解的,专指土木建筑工程管理。广义的工程管理提倡用发展的眼光、从系统论的角度一揽子处理有关联的项目工程,从源头开始,通盘考虑过程和目标,使有限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人财物各居其所,各尽其用,代表了工程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工程管理的发展中,管理的地位被突显出来了,可以说工程管理的精髓在于管理。因为它能将原来不太相干的、基本独立的单个工程糅为一体,成为一个相互协调、彼此依存的有机整体。管理首先是一门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定义科学,指“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因而科学代表着知识,是反映客观的稳定的、具有普遍性的知识。科学性和知识性规定了管理必须如实地反映客观规律,不断靠近真理。但是,假如管理仅仅是知识,是可以量化和复制的知识,那么工程管理的人才就太好培养了,只要将量化的知识按步骤输入到学生的头脑中,让他们背诵、记忆、熟悉和复制知识,经过考核成绩优秀的是拔尖人才,成绩合格的是一般人才。

但现实中往往不尽如此,成绩一般而成就突出、成绩突出而成就平庸的事例俯身可拾。我们还可以回过头来看看前面工程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这些课程是不乏知识的,但是缺乏人文。通过这些课程培养的学生一定有成绩非常优秀的,对专业知识掌握得很牢很好,甚至能够熟练操作工程中各种技术设备。但是我们在这种人才方案和课程结构上培养出来的合乎国际标准的可以称得上是工程师的人才却很少。问题在哪里?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认为,自然科学最终只能提供知识而不能提供智慧,而智慧才是取胜的关键。因而,管理更需要智慧。与其说管理是科学,还不如说管理就是智慧。在人类古代,科学知识缺乏,但并不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社会各阶层的稳定、国与国之间的对话。在我国唐朝行政管理制度已是十分完备,社会制度稳定、人们安居乐业、国际间交流频繁、精神生活充实而有信仰。如果用当今的科技与之相比自是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谁能否认唐朝在管理上的成就。相反人类在科学知识强盛的今天,社会问题、环境问题、人自身的问题层出不穷,一点不比千年以前少,反而愈演愈烈。由此可见,科学知识给人类带来的是改造自然的工具,改造人自身还是需要更多的智慧。智慧是知识与判断力和创造力的综合。智慧甚于知识,远比知识重要。知识的可靠性取决于对特殊性和主观性的排斥,取决于在同等条件下可以反复验证的普遍有效性,因为这个特点,意义世界、价值领域、审美境界都不在知识的范围之内。智慧一定和主体有关,没有非主体的智慧。智慧是理解、洞察、预见、决断、协调的能力。因此,智慧的培养与体验、领悟有关;而知识可以通过耳提面命、死记硬背及作业考试来完成。智慧总是与人文一起,知识一般与科学相连。

培养智慧离不开人文。这是因为,首先,智慧本身就是人文,智慧总是闪现在人与物、人与我、情与理、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纠缠和矛盾中,人们只有在遇到这些纠缠不清的矛盾时智慧才会被召唤,有智慧可以化解这些矛盾,缺少智慧则会使矛盾加深,因而智慧就是感化自身、化解矛盾、进而“化成天下”的能力。而人文就是以“化成天下”为自身责任和存在价值。智慧和人文交织在一起,它们都是一种施化的能力。区别在于智慧与个人相连,人文与社会相系,智慧是个体中的人文,人文是社会的智慧。其次,智慧只能在人文的环境中生成。俗话说,“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可见,学问、文章、智慧不是端坐在书房里完成的,人的经验、阅历、见识、判断、决策、协调这些功夫都只能在充斥着人文的环境中学会,这个人文的环境就是我们现世的生活,这也是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先生一贯强调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的改造和改组”的见解一致的。知识,无论如何学习、掌握、运用,它终究是别人的体验、间接的经验;智慧,是将间接的经验通过自身直接的体验而产生的新的知识。所以学知识难以创造,学智慧方能创新。朱熹在其《四书章句集注》的序中说过,入小学,而教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朱子所说的“节”与“文”,就是知识,是做事和做人的标准和规范,这些是小学功夫;而“道”才是智慧,是为人处事、安身立命的大智慧,这才是大学要旨。

三、哲学课程培养有智慧的工程管理人才

理想的工程管理人才应该是充满智慧的。他们在专业知识方面是技术娴熟、技艺超人的专家;在思维、决策上也是杰出人物。他们不仅在务事时能精益求精,而且在做人上也通世豁达,深明大义。培养智慧主要靠人文学,而且主要是哲学。哲学是系统的世界观,它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根本观点是一贯到底的。哲学是认识论,它不停留在对象的现象门口,也不为芜杂的现象所目眩,它要深入到对象的本质底层,去把握其固有的、必要的联系。哲学是辩证法,它既提供物质变精神的方法,又提供精神变物质的路线,是实现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武器。因而,要把人文装备成为工程教育的通用指标,学校要普遍开设以哲学为中心内容的人文课程。自然哲学,以宇宙、天体的演变为研究对象,揭示气与道的生化规律。

人工智能科研课题范文9

关键词:TRIZ理论 专业课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93-02

1 萃智理论(TRIZ)概述

TRIZ的含义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其拼写是由“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俄文的首个字母组成,英文音译Teoriya Resheniya Izobreata-telskikh Zadatch的缩写,其英文全称是Theory of the Solution of Inventive Problems(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在欧美国家也可缩写为TIPS。

TRIZ是由前苏联海军部专利专家阿奇舒勒创立的,他被誉为 TRIZ之父。从1946年开始,他通过对数以百万计的专利文献进行研究,提炼出一套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系统方法,90年代初传播到美国,迅速引起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极大关注。TRIZ的研究和培训机构纷纷成立,目前,TRIZ已成为国外技术创新和质量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

国外有些国家,已把TRIZ方法作为大学专业技术必修科目,且已广泛应用于工程领域中。后来大批TRIZ研究者在西方国家受到极大重视,TRIZ的研究与实践得以迅速普及和发展。西北欧、美国、日本、台湾等地出现了以TRIZ为基础的研究、咨询机构和公司,一些大学将TRIZ列为工程设计方法学课程。如今TRIZ理论和方法已经发展成为一套解决新产品开发实际问题的成熟理论和方法体系,它实用性强,并经过实践的检验,如今已在全世界广泛应用,创造出成千上万项重大发明,为众多知名企业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到目前为止,萃智理论(TRIZ)是世界上最先进而实用的发明创新的方法学。萃智理论不仅有崭新的理念、思维方式、基本理论,而且有原理、参数、分析方法、工具和流程、可操作性强,应用范围广。

TRIZ理论引入中国是近几年的事,但它已经逐渐得到国内诸多科研机构、公司和专家的重视,国家有关部门也正在共同组织国内的有关单位,开展研究,并且选了几个省市作为试点,推广这种方法。但把TRIZ理论应用于大学教育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还属于探讨阶段。

2 萃智理论(TRIZ)在车辆工程专业专业课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汽车作为一种机、电、液、信号、控制、材料高度结合产品,代表了机械行业发展的最高水平,要求专业课具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根据就业形势和培养目标的变化,保证专业课深度,突出实践环节对课程内容的促进,理论与实践如何有机的结合,如何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异思考是当前车辆工程专业专业课改革的关键[1]。

2.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问题与解决方法

目前,我校车辆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虽然提倡教授理论知识与培养实践能力为一体,但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的安排仍然是“先课堂教学,后社会实践”的单向性教学模式,把社会实践安排在本科教学之后,而且时间短(3个月)[2]。根据这种情况,应把实践教学融于每个学期,每门课程,加大实践技能的培养,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带领学生参加创业和创新研究,加强第二课堂等活动课程的建设。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与企业开展合作。让学生在校内就可以体验到以后的工作氛围,以及学会不同问题的应对方法。这样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3]。

总之,将萃智理论(TRIZ)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进行车辆工程专业专业课课程创新性教学的实践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专业课的理论学习与实验训练,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基础及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了解,对专业中某些科学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各门知识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用于探索,敢于创新[4]。

2.2 萃智理论(TRIZ)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萃智理论(TRIZ)发展与完善带动了萃智理论(TRIZ)的应用,目前TRIZ理论在创新教学、创新设计、创新科研等方面得到了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根据对萃智理论(TRIZ)的理解,把其应用到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为车辆工程的创新性人才培养可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

2.2.1 强化创新意识培养,改革教学内容

课堂实施创新性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息息相关,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创造思维活跃、畅所欲言的教学环境,要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充分发挥独创精神的空间。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保证课堂教学效果,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奠定基础。

车辆工程专业专业课较多,如汽车构造、发动机理论、汽车电子技术、汽车实验学、汽车设计、汽车新技术、汽车故障诊断技术等课程,专业课课程的设计性,实践性较强。根据对“萃智理论(TRIZ)”的理解,授课中要调动学生的思维,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讲授某一总成部件的结构时,可以在向学生介绍其组成、工作原理时,引申出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例如,讲述传动系万向装置时,可阐述其“不等速―― 准等――等速―― 可伸缩等速”的进化、演化形式,使学生了解掌握技术系统的进化是由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方向发展的。讲发动机构造时可采用实物讲解,讲述发动机的运动过程及结构的不同形式,鼓励学生对现有发动机产品进行方案原理的改进,使发动机达到功率、经济、环保的统一。

另外,应改变以前满堂灌的课题教学模式,每教授完一个理论知识,可以采用“萃智理论(TRIZ)”中40个发明创造原理中的一个方法,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对老师讲授的内容消化理解,或留一个思考题让学生相互启发,激发他们的联想思维、想象思维、灵活思维,进而得到创新成果。

2.2.2 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改进教学手段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制作并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采用色彩鲜明的三维动画,形象描述来讲解有关汽车零部件及总成的结构、原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讲述完一个知识点,可给学生留大作业和小论文的写作,激发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发散性思维,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2.2.3 鼓励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积极开放第二课堂

组织学生成立课外各类学习小组,开放实验室,使学生在业余时间有场地、有条件进行创新活动。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创新大赛,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的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申报学生创新课题,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实际创新能力。

3 萃智理论(TRIZ)在实验教学中行的应用

目前,车辆工程专业专业课的实验,多为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试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较少。应多加强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开设,使实验教学不单单是简单重复书本上的知识,而是需要学生加入自己创新思维,才能完成实验,达到创新教学思维目的。比如,在结构实验课,可让学生对发动机、变速器、起动机、发电机等总成亲自动手拆装,这样,不但可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在拆装的过程中发现原结构的不合理因素,提出结构改进意见。这不但实现了对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对学生在毕业设计时进行结构设计也奠定了基础。

4 萃智理论(TRIZ)在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4.1 毕业设计中选题的创新

目前,本科毕业设计中选题缺乏创新是普遍现象,选题大多陈旧,提不出新问题,找不到创新突破口。创新教育的缺乏,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引导和训练的不足,不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4]。通过对萃智理论(TRIZ)的运用,创新问题求解的过程就是对问题不断描述,不断标准化的过程。比如,汽车新技术课程中有许多新的技术成果和新的知识点,像双离合器变速器的结构设计,虽然资料不多,结构还有待改进,但可以鼓励学生选这类课题进行设计,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还可以选一些运用多种手段解决汽车结构的设计分析一类的课题,如,对汽车的传动轴、悬架等结构的载荷分析、轻量化设计等,锻炼学生的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选题时应尽量多选些实际课题,应用型课题,新知识点的有关课题,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新和创造能力。

4.2 毕业设计中具体问题的分析研究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对具体问题应进行细致、深层次的分析与研究,不能再停留在过去从文献到文献,从书本到书本的研究方式,避免学生只会抄袭、引用文献的情况。让学生尽量接受新知识,在毕业设计中哪怕只那么一点点的创新点,也要给予鼓励,激发他们的创作积极性。萃智理论(TRIZ)提供了如何分析问题的方法,学会归纳演义,学会创造性思维,能够使得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案更准确,技术路线更清晰。

5 结语

萃智理论(TRIZ)很好地解释了三个问题:一是发明创造不只是“聪明人”能做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搞发明创造,人人都有创新、创造的潜能;二是发明创造是有规律可循的,不是天马行空的突发奇想,胡编乱造,这种规律就是“翠智、萃思”;三是掌握规律有提高创造效率的可能性。在本科教学中利用萃智理论(TRIZ)的原理、方法,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思维,使学生打破思维方式,激发其创新意识,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使萃智理论(TRIZ)在创新设计、创新教学、创新科研等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段俊法,孙永生.车辆工程本科教学改革和实践[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3):174-176.

[2] 杨兆奇,董莉莉.“近身教学”―― 建筑学本科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1):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