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人工智能辩论集锦9篇

时间:2023-06-28 17:06:53

人工智能辩论

人工智能辩论范文1

假装谦虚是最虚伪的表现,因为这可能是信口雌黄的开始,又或者是拐弯抹角的自我夸奖。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几篇辩论赛经典开场白,供大家参考借鉴。

辩论赛经典开场白1

一辩:花堤蔼蔼,北运滔滔,巍巍学府北洋高

二辩:悠长称历史,建设为同胞

三辩:望前驱之英华卓荦,应后起之努力追踪

四辩: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

辩论赛经典开场白2

一辩:大江滔滔东入海,我居江东

二辩:石城虎踞山蟠龙,我当其中

三辩:三院嵯峨,艺术之宫,文理与林农

四辩:思如潮,气如虹,永为南国雄

辩论赛经典开场白3

一辩:学海何洋洋!谁欤操钥发其藏?

二辩:鹭江深且长,致吾知于无央。

三辩:人生何茫茫!谁欤普渡驾慈航?

四辩:鹭江深且长,充吾爱于无疆。

齐声:吁嗟乎!南方之强!吁嗟乎!南方之强!

辩论赛经典开场白4

a 各位请稍安勿躁,我们的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在比赛开始前,请将您随身携带的移动通讯工具等调整到震动或静音状态。在比赛过程中,请您配合我们保持赛场的安静与清洁。谢谢您的合作。

b 尊敬的各位来宾,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晚上好!欢迎大家来到由xxx举办的辩论赛现场。

a 在比赛开始前,让我首先隆重的介绍,担任本场比赛的评委嘉宾是:xx老师

感谢你们的到来!

b 下面有请辩论双方入席,现在请双方队员就座。坐在我右手边的是xxx代表队,所持观点是:“xxx”。左手边的是xxx队,所持观点是“xxx”。下面正反双方做自我介绍,先从正方开始。

a 好的,非常感谢辩手们的自我介绍。那么现在双方辩手已经严阵以待,信心十足。今天,究竟是那方夺得桂冠,还要看每一位辩手的智慧和辩才。

b 为使我们双方的队伍都能以一个最佳竞技状态和最旺盛的斗志参加比赛,让我们给予他们最热烈的掌声以作鼓励。谢谢!

那么我宣布,辩论赛正式开始!

首先我们有请正方一辩陈词,时间是3分钟,有请。

辩论赛经典开场白5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五月鲜花盛开,在这花香弥漫的季节,林则徐小学开展了一系列读书节活动,今天我们五年级全体同学集中在这参加我们读书节的辩论赛活动,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评委入座。辩论赛仿佛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游戏,通过双方的辩论,让观众能从中得到启示思考,明辨是非对,辩论这种形式,同学们第一次接触对其中流程,不是非常清楚。下面老师简单介绍一下辩论赛的程序:辩论必须有一个话题,今天的主题是“开卷有益,开卷未必有益”,对这一主题正反双方各持意见,展开辩论。辩论时一般分成4个步骤:

1、是正反方一辩陈诉观点

2、攻辩,由正反二辩,开始依次

3、自由辩论阶段

4、总结陈词,在正规的辩论赛,还有一个观众提问环节因为是比赛,必须有时间限制,如正反反陈诉一般在3分钟左右,其他攻辩时间控制在2分钟,每次发言包括答题和提问

每次提问只限一个问题,被问方必须回答。好了,双发辩论都已经严阵以待了,信心十足,今天究竟鹿死谁手,花落谁家,这是要看每一位辩手的智慧和辩手才了。下面掌声有请小主持人上台。

人工智能辩论范文2

摘要: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多方面的内容,辩论赛无疑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大学生通过参加辩论赛,论辩能力有所提高。提高大学生的论辩能力对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论辩能力;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辩论赛是参赛双方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的一种竞赛活动,实际上是围绕辩论的问题而展开的一种知识的竞赛,思维反映能力的竞赛,语言表达能力的竞赛,也是综合能力的竞赛。[1]大学生在参加辩论赛的过程中,论辩能力得到了提高,综合素质得到了加强,对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概括起来说,提高大学生的论辩能力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提升

1.强化大学生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意识

有句谚语说,真理越辩越明。的确如此,人们通过辩论,可以分清正误是非,辨别事情的真伪,从而呼吁社会舆论去支持正确的主张或者行为,反对错误的言论或者行为,进而使人们牢固树立坚持真理的信念。现在大学生辩论赛选择的辩题越来越关注国家时事和热点问题,在辩论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接触到很多所学专业以外的领域,让他们用正确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明辨是非,关心国计民生,了解社会现状,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锻炼他们的意志力,强化大学生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意识。

2.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克服内心胆怯

经常参加辩论赛能使大学生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有效地克服内心羞怯等问题。有些学生平时不敢在公开场合说话,比较胆怯,刚开始参加辩论时脸窘得通红,吐字不清,声音发颤,不过在参加了几次辩论赛之后,竟然可以沉着冷静地回答问题,阐述自己的想法。辩论赛不是靠音量营造气势,遇到犀利问题就拍桌子,瞪眼睛,大声质问,而是讲究有理有据,平中见奇。在赛场上,辩手要面带微笑,心平气和,即使内心激动。所以,通过辩论赛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学会有效地控制自身的情绪,促进自身个性的完善和发展,从而激励他们更好更快地成长成才。

3.锻炼大学生思维能力,增长聪明才智

辩论是对辩论者能力和水平的全方位考察,在辩论的过程中,辩论者要想在激烈对抗的辩论中征服战胜对手,不仅仅需要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和想象力、敏捷的思维和观察能力,还需要有机智的应变能力、较强的记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而需要具备这些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必须经过长期刻苦的磨练。也就是说,通过辩论,大学生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增长聪明才智,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地方:

首先,思辨能力方面。辩论需要根据辩场状况,根据对方提出的观点和质疑随机应答,这就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机敏。大学生通过辩论,能提高思维说辩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不甘退让、不屈不挠的竞争精神。辩论锻炼思维可以从这样四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锻炼思维的准确性。法国作家福楼拜曾经精辟的指出:“思维准确是表达准确的先决条件。”辩论就是要求双方对所辩论的问题进行相对深入的思考,这种思考越是能接近事物的本质,就越能在辩论时最短的时间里准确的把握它的本质属性,才能克敌制胜。二是锻炼思维的完整性。一个人独自思考,或者发表个人演讲,往往只从问题的一两个侧面展开思考,而多人辩论,则能够相互补充,丰富思想,对问题的认识比较全面,思考也比较完整。三是锻炼思维的清晰性。在辩论过程中,双方必须以准确无误、有条有理的语言明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思维混乱,没有层次,就会造成语言的混乱和不准确。四是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只有平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思维敏捷的人,在辩论时才能胸有成竹,迅速对对方咄咄逼人的进攻予以反击,对对方错误的观点进行辩驳。[2]

其次,知识能力方面。辩论是大学生智慧与口才的较量,是即兴智慧的现场交锋,需要用有声语言把思考表达出来,这和平时写作业、做卷子用手写不一样。辩论还需要辩证地思考问题,没有一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储备为基础,辩论就只会成为低层次的“口舌之争”,这也要求大学生们除了要掌握学业知识外,还必须有深厚的知识和文化积淀。辩论能够集道德修养,知识积累,语言表达等为一,在辩论中我们你争我论,巧问妙答,时而风趣幽默,时而又严肃质疑,用智慧碰撞出灵感的火花,这样势必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

4.增进大学生相互了解,促进相互沟通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需要和外部世界来往,需要满足这种欲望的手段:食物、异性、书籍、谈话、活动、消费品和操作对象。辩论是通过人们因不同观点而引起的言语交锋,达到相互了解、谅解和信任,进而实现人际沟通的一种手段。通过交锋,彼此能够更好的了解对方的立场和观点,求同存异,达到高层次的心理沟通。[3]另外,独木难成林,辩论比赛时要求四个人思想统一,配合默契,最忌讳四个人意见不和,在整体上形不成合力。所以,赛手应具备与他人沟通,说服他人,以及在团队中发挥自己能力的作用。

二、构建高校校园文化体系

1.推进学校校风建设,塑造校园精神

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位校园人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好的校风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大学生论辩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助推当前他们的创造能力、主体意识和素质教育,有助于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

2.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良好的学风

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只靠教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的掌握理论,构建自己的观点,教学是没有什么成效的。提高学生的论辩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辩论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百家争鸣”,各抒己见,张扬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开拓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为课堂增添活力,学生才能真正把教师传授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理论观点,才能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风气。优良的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义。

3.促进学校人际关系,提升凝聚力

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达到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地发挥整体效应。现代社会的人才需要团队协作能力,所谓团队协作能力,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对于团队的成员来说,不仅要有个人能力,更需要有在不同的位置上各尽所能、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通过参加辩论赛,学生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加强了互相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培养集体荣誉感,这些都有利于构建校园文化建设,激发整个校园的凝聚力。

大学生是最富有生机、最富有活力的、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的群体,必须努力提高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来迎接未来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提高大学生的论辩能力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其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言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时事新闻、社会现象的关注度。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各大高校应该把辩论赛作为自己校园文化建设的保留项目,让学生能以更高的素质、更佳的姿态,面对未来的社会竞争和压力。

参考文献:

[1] 陶彦蓉,张明星.浅析大学校园辩论赛的意义及发展途径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5):126.

[2] 廖礼平.口语表达艺术面面观[M].东南大学出版社,

人工智能辩论范文3

辩论的前世今生

苏格拉底

史上最出名的擅长辩论的人,恐怕就是苏格拉底了吧!这位古希腊三贤之一,柏拉图的老师,亚里士多德的师公,一生都在致力于将真理愈辩愈明。他每天走在街上见到人就和人家辩论,搞得大家都闻苏格拉底色变,远远见到他便赶紧躲开。

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任务就是整天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因此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关于统治你学会了什么?你是不是教师?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等等。

贯穿这些讨论的主题就是引导人们认识:在这些对于人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其实人是非常无知的,因此人们需要通过批判的研讨去寻求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和善,达到改造灵魂和拯救城邦的目的。

苏格拉底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我们从他的这些辩论的经历也可以看出,他奠定了西方哲学中大家对广泛流传的这些概念和人们行为的一个认知,告诉人们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人们崇尚的东西,人们所做的工作,到底是什么,到底有何意义。这,也是辩论的意义吧!

中国古代的辩论

在中国,辩论的历史可谓久矣。战国时代,著名的纵横家们所做的,就类似于辩论,都是说服人的艺术。苏秦合纵,说服六国国君联合对抗秦国,配六国相印,说明了他口才的强大。张仪连横,以三寸不烂之舌将六国各个击破,将楚怀王玩得团团转,最后客死秦国。纵横家的手段,无非晓以利害,将事情层层剖解,将利弊展开,让国君选择有利的一面。

战国时代诸国争雄,百家争鸣,各个领域皆有开创性的人物,他们的各种学说纷呈,提出了各自的解决办法,导致各流派之间的辩论。战国时代学术思想的空前活跃,必然引起思想界的激烈冲突。如墨子、孟子、庄子、荀子等人,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才学和雄辩演讲能力,进可以得卿相,退可以著书立说,成为当时学术界、政治界最活跃的人物。其中孟子是当时著名的雄辩大师。他好辩又善辩,有很高的论辩技巧。能根据不同对象,掌握对方心理,善设机巧,层层紧逼,步步追问,表现出强有力的气势和严密的逻辑力量。孟子的论辩简练、明快而又有极强的说服力,可称得上是雄辩。孟子的雄辩一是得力于严密的逻辑力量,二是得力于磅礴的气势。还有赵国平原君门客公孙龙作为战国诸子百家中名家的代表人物,因其“白马非马”论,使得公孙龙以诡辩著称。

狮城舌战

上述是历史上关于辩论的记载。而离我们较近的真实可观的并造成较大影响的,无疑是1993年的狮城舌战。1993年,在之前三届亚洲大专辩论赛的基础上,新加坡广播局扩大了参赛范围,举办了首届国际大专中文辩论赛,代表中国大陆参赛的是复旦大学辩论队(一辩姜丰、二辩严嘉、三辩季翔、四辩蒋昌建)。复旦大学辩论队舌战狮城,力挫群雄。决赛辩题为: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复旦大学为反方,沉着应战,在立论中从事实与价值两个层面分别阐述辩题,即在事实层面肯定人性本恶的同时,在价值层面积极强调教化对转变人性的巨大作用。决赛中,复旦大学发挥出色,最终以五比零的绝对优势战胜了台湾大学。点评嘉宾杜维明给予了复旦大学辩论队极高的评价。而复旦四辩蒋昌建在结辩陈词最后的那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注定用它寻找光明”也成为了华语辩坛不朽的经典。

1993年的这场辩论赛,可谓是一场经典赛,社会反响极为热烈,许多人都为之振奋。赛后不久,央视就播出了国辩全部7场赛事的实况录像。随后,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狮城舌战: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纪实与评析》一书,被誉为“辩论圣经”。

后来,央视的《12演播室》节目将几位辩手请到演播室,与观众见面,一夜之间他们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8年后,身为武汉大学辩论队主力的周玄毅,就是那场国辩最忠实的听众之一。在他看来,1993年的国辩真是开了眼界。“在公开平台上针锋相对的大学生展开辩论,成了一件开天辟地的新鲜事。大多数国人从来不知道,人居然还能这么说话。”中国大学生在国际舞台上洒脱的表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国人“讷言敏行”的传统印象,展现出了大国国民不凡的形象,那次辩论赛在当时,被看作是社会开放的缩影。

至此,一股辩论热潮在全国掀起,辩论成了上世纪90年代高校的“流行文化”,班级之间、系科之间、社团之间纷纷举行辩论会,参与辩论或者去听辩论成为了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如今,“国辩”已远离大众的视线和媒体的焦点,主要是因为社会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同时,在应试教育的逼迫下,辩论与演讲也渐渐淡出中学校园。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好事,说明辩论回归到了常态。

人工智能辩论范文4

一、挖掘“深度”,让“展示”感悟人心――谈“展示―感悟”法

“展示―感悟”法,顾名思义,即让学生围绕问题搜集相关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然后通过设计多媒体课件、举办资料图片展、制作小册子等方式来展现成果,从而达到“认同思想、激感、明确价值”的目的。这一探究方法适合于以体验感悟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毫无疑问,学生展示的过程直接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教师教学信息的反馈及学生资源的挖掘。学生一味堆积、罗列资料,而忽略对资料内涵的挖掘,就会出现课上“精彩纷呈”、课下“过眼云烟”的情况,最终只会让探究课程流于形式。可见“展示――感悟”法看似简单,但要想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教师必须做好“事前指导”、“事中引导”与“事后总结”,即搜集资料前要向学生明确此次探究课程的核心目标,展示中要适时引导学生发掘资料的内涵,展示结束后更需要通过精炼的总结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升华情感,获得真正的心灵感悟,让问题挖掘的“深度”与资料拓展的“适度”完美结合。

二、保证“广度”,让“辩论”惠及全民――谈“辩论探究”法

“分是非、明同异”也是高中政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结合高中生自主意识、评价能力逐步增强的年龄特点,在合作探究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取与现实社会中争论较多的热点话题紧密相关的内容作为辩题,让学生在辩论中探寻真理,明辨是非,同时锻炼思维,培养口才,增进合作。

在《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中,教材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辩题――金钱是天使还是魔鬼;针对《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综合探究“提高效率维护公平”,我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辩题――对于企业发展而言,效率(公平)比公平(效率)更重要。

“把辩论引入政治课堂,让激情绽放智慧之光”,实践证明,“辩论探究”法确实是一种能极大限度激发学生热情,凝聚团体智慧,提升个人能力的教学方法,而且其对社会冲突热点的关注也非常符合高中政治的学科特点。但“妙法”还需“巧用”,假如教师在组织过程中能处理好以下两个问题,我想辩论所迸发的智慧火花就能真正让所有学生共享:(1)辩论所需的人数是有限的,不可能全班学生都成为辩手,可通过组建“智囊团”等办法,将“少数个体作战”变为“团体协同作战”;(2)随着辩论的进行,学生很可能偏离“辩论探究法”的初衷,完全以压倒、学会战胜对方为目的,出现“非黑即白”的激烈对抗局面。此时,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培养学生全面看待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肯定学生的多元观点,并进行必要的总结和提升。

三、选准“角度”,让“模拟”亮点迭现――谈“案例模拟”法

所谓“案例模拟”法,即教师事先编好案例的“脚本”,由学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再现案例情境,给学生以真实、具体的情境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对模拟的案例进行评析,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内容,升华情感,提高能力。“模拟法庭”、“模拟听证”、表演小品或短剧等活动是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

“案例模拟”式教学构建的“生活化课堂”,可以让政治课教学突破课堂的方寸之地,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巧妙结合起来。总结经验与教训,我深切认识到:“案例”的选取至关重要。案例选得好则课堂生动活泼,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游刃有余”;案例若选取失当,则模拟活动的进行“举步维艰”,很难取得预期效果。那么到底该如何站在一个理想的角度,选取一个理想的案例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两点:(1)要深入理解课本内容,特别是基本概念、理论,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紧紧围绕内容主题展开讨论,不至于“离题千里”,也才能解决在实施过程中的“突发问题”;(2)题目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启发性,一定要选取学生感兴趣、有发挥空间的案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投入其中,才能在学习中学会探究,在探究中实现发展。

以上探究课程的常见教学方法,特色鲜明,各有千秋,但同时也不能忽略它们在操作过程中的一些共性要求,如都要求“向课外延伸、向课内集中”,材料的选取都应以贴合学生实际、贴合本地实际为宜,一般都贯穿着“分组”与“整合”相结合的方法,等等。当然,综合探究课程的操作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方法之间也不是彼此孤立的,在实现过程中,经常需将其组合运用来达成预期目的,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人工智能辩论范文5

辩论,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在最后得到共同的认识和意见;辩论(赛)旨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词语辩论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一、辩论词语解析辩难论说。《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於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餘,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説之。”《新唐书·徐岱传》:“於学无所不通,辩论明鋭,座人常屈。”明 沉自徵 《鞭歌妓》第一折:“幼喜文章,颇能辩论,説剑谈兵,自许以功名显。” 指辩难论说之才。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邢训》:“ 邢恕有文学辩论,然多不请而教人,士大夫谓之 邢 训。” 辩驳争论。

二、辩论词语近义词斟酌 [ zhēn zhuó ]

商酌 [ shāng zhuó ]

争论 [ zhēng lùn ]

三、辩论词语造句1、摆事实充分有力,讲道理精辟透彻,这场辩论会太成功了!

2、辩论中得分最高的并非一语中的的人,而是表现出最大容忍、更能克制的人。

3、针对“什么是勇敢”,同学们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4、对有争议的问题展开辩论,既能活跃思想,又能提高认识。

5、辩论会上,每个人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6、读书使人渊博,辩论使人机敏,写作使人精细。

7、客户不是用来与之辩论或比赛智力的,没有人能够在与客户的辩论中取胜。

8、与客户辩论胜利之时,就是丢掉客户之日,整合协调就是服务。

9、我爱争论,我爱辩论。

我可不预期有人就安静的同意我的说法。这不是他们的工作。

10、真理,在婴儿的沉默中,不在聪明人的辩论里。

11、自然,民主辩论总是众口难调,往往热情取代了理智。

12、辩论竞赛双方出口成章,针锋相对,真是有点相持不下了。

13、谁会知道呢,通过现在的辩论操练,说不定我们的学生就成为第二位叱咤风云的毛领导。

14、这个论题,大家已经辩论了两天,仍然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15、在辩论会上,小红用有力的话语反驳对方。

16、爸爸跟我辩论时总是侃侃而谈,我老是讲不过他。

17、经过辩论,事情谁是谁非,已经白黑分明。

18、辩论会上,双方队员激昂慷慨,抑扬顿挫,各述理由,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19、时间能矫正我们谬误见解,考验真理与爱情,它是世间仅有的哲人,其他则都是辩论家。

20、辩论会上,双方辩手妙语连珠,气氛十分活跃。

21、在与五班的辩论赛中,我们班同学群策群力,终于获得了胜利。

22、辩论会上,他见无人为自己帮腔,态度也就变得谦虚多了。

23、这个辩论家的口才极好,说起话来行云流水,天马行空。

24、在学校的辩论会上,他妙语连珠的发言赢来了大家的掌声。

25、这次辩论赛中要求每位同学畅所欲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26、他的持平之论,使辩论会场顷刻间鸦雀无声。

27、辩论会中小明说得头头是道,对方哑口无言。

28、原则问题应当辩论清楚,不能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不了了之。

29、在辩论中要说服对方,必须做到持之有据,言之成理。

30、在辩论会上,正方和反方各持己见,争得难解难分。

31、辩论会上,他能言巧辩,终于胜了对方。

32、在候选人辩论中,她对细节更是了如指掌。

33、他一反平常的结巴,口若悬河似地辩论起来。

34、他是一个辩论高手,今天参加这场小型辩论会,不过牛刀小试罢了。

35、培养个人对事情追根究底的态度,辩论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36、我倒是觉得跟那些信口雌黄污蔑真理的人辩论很可耻。

37、辩论双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38、辩论会上辩手们妙语连珠,对答如流。

39、第一准备环节结束,老师郑重宣布辩论会开始。

40、年轻人辩论,咄咄逼人,让我想想再回答你提出来的问题。

41、你能言,他善辩,今天算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那就开始辩论吧。

42、辩论会上,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

43、辩论赛上他滔滔不绝的说着自己的观点。

44、辩论会上,小吴据理反驳,说得对方张口结舌。

45、辩论会上,正方咄咄逼人的气势压得反方连连失误。

46、经过一番辩论后,他终于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对方的意见。

47、双方分歧太大,实在无法辩论下去了。

48、双方的辩论僵持不下。

人工智能辩论范文6

8月,在班主任刘惠灵老师的参与以下“竞争上岗”,“就职演说”等方式选出了本班班委,这种活动充分展现了同学们的推销能力,锻炼了口才,加强了班委的责任心,这种活动具有了时代精神,为以后同学们走向社会奠定了基础,本班共选出了11个班委。

9月,在上周日的班会课上,59班的全同学举办了自入学来的第一场辩论会。此次辩论会的主题是“评选最佳明星教师的利弊”,即就是对不久前进行的“最佳明星教师”评选活动的一个定位,此次活动还特别请到了政教处主任段惠及办公室主任何玲进行意见指导。辩论会上,正反方辩手唇枪舌剑,互不相让,充分展示了自我,反方最终夺得了最后胜利正反方最佳辩手分别是:周黎英,赵琼兰,路微,李柏寒。会后,大家听取了段主任的肯定和建议,整个辩论会在圆满 中结束。这次活动即让学生们口,头得到了锻炼,又增强了大家对问题探讨之风,相信此类活动今后还会经常举办。

9月,59班举行了题为“3年后的我”的主题班会,同学们积极发言,畅谈理想许多同学相信,只要有付出,就会有收获,3年后的自己一定能进入自己理想的殿堂。

10月,59班的班委金晶同学组织全班同学开展一项特别的民主活动——每个人都把自己想说的话,用纸条形式上交汇拢,再由班委逐一宣读。这些纸条有对同学失败的鼓励,有对班级体管理的诚恳意见,也有对朋友诚恳的希望和对老师教学工作的充分肯定,对班级存在的问题指出。内容丰富多彩。在活动进行的整个过程中,始终洋溢着热情友好的气氛,活动在同学们欢乐的气氛中圆满结束,通过这次活动,很多同学把平时不好说的心理话说了出来,不仅是班级管理得到了改革优化,也体现了59班强大的班级凝聚力,和师生之间的浓厚情谊。

11月由班长倪佳佳组织了一项名为“59班智力大比拼”的活动, 此次活动的主持人为倪佳佳,59班所有同学共同参与,活动共有“智力问答”,“词句反念”,“单词倒拼”,“猜词语”等几个板块。在活动中,主持人妙语连珠,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每个板块都有同学踊跃参加。参加游戏同学五花八门的答案,机智的回答和滑稽的表演使得教室内笑声和掌声经久不息。活动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后,班主任为获奖者颁奖 。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劳逸结合,同时综合智力开发与逆向思维得到了发展,这是59班充分,高效,有意义地利用班会课的一个侧面。

人工智能辩论范文7

关键词:辩证法 苏格拉底 精神助产术

"辩证法"一词作为哲学术语出现在柏拉图的对话体著作中。原意是谈话、对话,后指通过对话的方式进行讨论,在这一基础上发展成为通过合乎逻辑的论证来寻求真理的科学。辩证法的实质,就是在对话中揭露和克服对方议论中的矛盾以取胜,是从概念上把握存在者的艺术。具有这样意义的辩证法始于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学生、史学家克塞诺封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苏格拉底也把自己的推理方法叫做辩证法"。克塞诺封认为,苏格拉底所说的辩证法是人们聚集在一起讨论间题所运用的一种方法,即按照讨论对象的属种加以辩析的方法。苏格拉底认为,每个人都应掌握这门艺术,学会它才能成为一个讨论见解最深刻的人,能够指导别人的人,能干的人。亚里斯多德也说:"苏格拉底竭诚于辩证法"。这些记载表明,辩证思想的提出与人们的论辩有关,最早源于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1]

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的申辩就是运用了精神助产术的辩论方法,苏格拉底一步步引导美勒托自己说出他的指控中自相矛盾的地方。针对美勒托指控他腐蚀青年的思想,不使青年学好,他首先提出疑问,是不是只有他是腐蚀青年的,而所有人都是为青年们好的?美勒托肯定的回答正是他想要的,然后他举出了马的例子来反驳美勒托,"以马为例,你相信整个人类都在对马进行改善,而只有一个人对马施加坏影响吗?或者说事实正好相反,使马改善的能力只属于一个人或很少人,他们是驯马师,而大多数人如果必须与马打交道,使用马匹,那么他们就会伤害马,对吗?美勒托,无论是马还是其他所有动物,不都是这种情况吗?无论你和阿尼图斯是否承认,必然就是这种情况。如果只有一个人在腐蚀我们的青年,而其他人都在为他们好,那么他们真是幸运。但是我不需要再说什么了。"[5]充分论证了美勒托根本就没有关心过青年的教育问题。其次苏格拉底针对美勒托指控他不相信希腊的众神而做出申辩,与美勒托讨论他是否相信诸神时,美勒托说苏格拉底完全不相信诸神,苏格拉底随即反驳说,"那么如你所说,如果我相信超自然的存在,如果这些超自然的存在就是某种意义上的诸神,那么我们就能得出我刚才提到的结论,你为了自己取乐而在考验我的智力,先是说我不相信诸神,然后又说我相信诸神,因为我相信超自然的存在。另一方面,如果这些超自然的存在是由诸神与宁妇 或其他母亲生下来的杂种,就像人们所说的那样,那么在这个世界上有谁会相信有诸神的子女,而不相信有诸神本身?如果有这样的人,那么他就像相信有马驹和驴驹而不相信有马和驴一样可笑。美勒托,这个结论是不可避免的,你用这条罪状来控告我,藉此考验我的智慧,或者说你根本无法找到控告我的真正的罪状。至于你指望说服任何一位有一点儿理智的活人,使他信服相信超自然的神的活动不蕴涵相信超自然的神的存在,或是相反,都是绝对不可能的。[6]类似的申辩方法,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运用得很多。

由这段论述可以看出,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的真正目的并非是为了驳倒对手,而是想通过揭露对方谈话中的自相矛盾。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是一种以假设-反驳-再假设-再反驳为模式的归纳论证。有四个环节[2]:第一是讽刺,通过谈话和辩论,揭露对方的矛盾,迫使对方陷入窘态或是迫使其对方放弃原来所肯定的观点。第二是"接生术",也就是通过发问,让对方回答,从而一步一步地使对方懂得某种道理,获得某种知识。苏格拉底认为,学习就是回忆,人生而有知,他不是教人们认识,而是通过发问使人们回忆起头脑原先已具有的知识。第三是"归纳",就是从许多具体事物寻求"共同定义",从个别中寻求一般,从现象中考察本质,是西方理念论的先驱。第四是"结论",即就是对找到的真理加以表述。在苏格拉底这里从无知开始,经过运用讽刺、助产术、最后归纳出定义。 [3]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在对话和论辩中注重合乎基本逻辑规律的推理和论证。苏格拉底在对话中总是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必须保持同一、确定的意义,每一概念和判断必须与它自身保持同一性。苏格拉底还在论辩中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同时都是真的,其中至少有一个是假的,这就是A不是非A的不矛盾律。如果推出自相矛盾的判断,则表明思维过程是错的。与此相关,苏格拉底还表达了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是假的,其中必有一个是真的,不能有"两不可"的错误,揭露对方论述中的逻辑错误,否定对方论题以探求普遍性定义是苏格拉底经常使用的方法。

其二,在对话和论辩中注重从逻辑思想方面研究概念定义。苏格拉底认为定义是寻求知识和真理的基本工具,而只是不同于日常经验或意见,应能说明事物的本质或原因。所以,概念定义要具有三种功能:一是判别功能,即人们可以根据具体事物或行为是否具有定义所揭示的本性来判断它属于某一类事物或行为;二是揭示因果性的功能,即概念具有揭示因果性的作用,才成为人们探求知识的根本手段;三是认识功能,即通过概念定义可以认识普遍真理,推断出新的普遍性知识。这三种功能,决定了苏格拉底寻求的定义不是词语定义,而是探求一类事物的共同本性或本质,不是一般事物的某些共同的偶性,定义所揭示的普遍本质同这类事物的存在有因果关系。

其三,在对话和论辩中为证明自己的命题或反驳对方的命题而运用多种形式的逻辑论证。虽然没有系统建立关于论证的逻辑理论,但他能自觉地、大量地从事合乎逻辑规范的论证,本身就是对逻辑思想的重要贡献。同时,苏格拉底在对话和论辩中较多地使用了归纳逻辑论证和演绎逻辑论证。他的归纳论证有两种形式:一是审查一些特殊事例,运用完全归纳或不完全归纳的推理形式去论证某个普遍论题;二是以归纳为主,含有演绎,归纳与演绎结合使用。他的演绎论证已使用了直言三段推理的多种形式,还有选言推理、假言推理、归谬法等。

其四,在对话和论辩中揭露智者诡辩术的种种逻辑错误。智者的修辞学和论辩术对于训练人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起过积极作用。但由于它不是去解释客观对象的本质和矛盾、追求真理,这就使他们的论辩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其思维形式也缺乏严格的逻辑规范。后来的一些智者将这种倾向推向极端,将论辩术变成一种任意玩弄概念游戏的诡辩论。而苏格拉底则将对话和论辩看做人懂得自己无知,自觉追求真理,达到灵魂至善的方法。这种方法始终坚持理性原则,是在思维的矛盾运动中寻求确定知识的辩证法。在他看来,诡辩不合乎逻辑,不是真正的辩证法。辩证法同正确的逻辑思维形式是一致的,它要求在思维的形式结构方面遵循严格的逻辑规范,才能保证在论证的思维运动中消除片面的错误的论题,使人从不知到知,从片面到全面,从现象深入到事物本质。为此,形式逻辑成为苏格拉底运用辩证法去探求真理的必不可少的工具。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年,第58页

[2]冒从虎等:欧洲哲学通史(上)[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第101页.

[3]叶秀山: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第175页, 第127页.

[4]陆文文.试析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及其教育启示[J].2003.9.

人工智能辩论范文8

美国智库一直是中国智库学习与比较的榜样。但也应当认识到,每个国家的思想库发展模式不尽相同,美国模式不是唯一标准,中国应具有自己的特色。

智库发展新趋势

中国智库尚处在起步阶段,数量虽多,能力却不强。国内研究者一般估计中国拥有2000多家智库,但提出过真正让人们印象深刻的政策主张的智库却寥寥无几。中国智库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出现了以下三种趋势。

首先是政府需求和媒体力量的发展。十七大报告对智库发出了积极信号,使各级政府征询智库建议的行为得到了政治上和财政上的支持,智库论证日渐成为政府决策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政府对于政策建议的需求市场也在加速增长。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微博等新兴媒体工具的出现,媒体对于政策的影响力变得不容忽视。新的媒体环境下,相比以往智库对于政府“直通车”的片面依赖,当前智库在影响决策的路径上拥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可以更加合理地支配自身资源。

二是政府开始寻求一些海外智库的支持。中央政府在一些政策的调研和论证过程中,积极吸纳海外智库的建议。一个典型的案例是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的决策过程中,就有多家外国智库参与。地方政府经常邀请外国智库参与决策咨询。如去年5月江苏省新沂市与美国知名智库兰德公司共同举办的“东陇海发展战略”论坛。

三是智库组织形式正在变得更加多元。一方面,随着近几年来一些研究事业单位的企业化转制,智库同政府的关系发生了转变。过去研究事业单位主要向上级部门提供支撑研究,而现在它们必须自行解决课题和经费来源的问题。它们与政府的关系也变成了研究项目的委托与关系。另一方面,新型的智库组织形式出现。两年前成立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CCIEE)由许多退休高级官员组建,而其组织形式是“社会团体”。CCIEE创造性地通过邀请企业会员的方式保证了其获得稳定的财政资源。

建立思想超市

在新的政府需求和国际环境下,提高中国智库的研究能力是关键,而政府决策能否挑选最有价值的智库观点是改革的根本目的。如何提升中国智库的研究能力,如何让决策者能够在众多专家建议中选择最佳方案,当务之急是加强智库辩论,建立思想超市。

当前中国政府决策程序中邀请智库的最为常见的场合是“专家论证会”,即智库在政府决策之后对政策做阐释性解读,以起到提高决策合理性和上传下达的作用。在这种模式中,智库并不能体现其意见的独立和多元。智库专家为了避免被排除在决策圈外,只有充分肯定政府决策。

同时,国内一些学者出于对媒体的戒备或是对辩论的排斥,往往不愿将自己的意见公开发表,更不愿意公开批评别的专家的观点。在缺少交锋的环境中,学者往往自说自话,思想间缺乏沟通互补。

由于在政府决策者面前缺乏众多可供选择的专家方案,政府在真正需要专家支持决策时,也找不到良方。一个理想的状况是,当决策者希望找到所需的专家方案时,他面前摆着众多方案供其自由比较挑选。决策者宛如走进了一家“思想超市”。因此,通过智库的公开辩论来建立“思想超市”对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尤为重要。

智库的辩论并非话语权的较量而是观点的交锋。只有通过公开的辩论,才能够真正建立思想超市,供决策者自由选取。

有两种方式,可以加强智库辩论。

一种是建立同行评议和同台会审机制。由于政策分析市场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决策层难以分辨政策建议的科学性,同行评议解决了判断专家建议科学性的问题。而同台会审在能够解决评价专家建议科学性问题的同时,还能解决决策民主性的问题。一个能够让多种政策主张在同一个平台上辩论,是政府和其他政策参与者有能力更加全面地鉴别不同观点优劣和对不同利益相关方得失的有效机制。如国家医药体制改革的方案选择,就是国务院医改协调小组邀请了来自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的10套方案进行同台会审竞争的过程。

人工智能辩论范文9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雄辩;事实;技艺;三段论;归纳法

[中图分类号]B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5595(2012)06-0085-04

东西方文化在对待雄辩的态度上存在巨大差异。当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1]之后,我们这个文化就对“大言不惭”者怀有警惕之心,而且赋予不擅言辞者以道德上的优越感,所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2]。在西方文化的源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指出:“认为一个人不能用身体来帮助自己是不光彩的,不能用言辞来帮助自己却算不上不光彩……这种看法是荒唐的。”[3]337不善言辞者不仅不具有道德上的优越感,而且是应当受到谴责的对象。然而,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据此论断:东方文化是相信事实胜于雄辩的文化,西方文化是相信雄辩胜于事实的文化呢?答案是否定的。雄辩和事实的关系在东方文化中被处理成相互对立的竞争关系,而在西方的修辞学传统中,雄辩和事实加在一起作为论辩的一端,处于竞争中的另一端是虚假和非正义。在东西方文化中雄辩和事实并不具有对等的二元结构,所以不能简单地加以比较。笔者试图回到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中去考察西方文化在修辞学的起源是如何处理雄辩和事实之间的关系的。

一、柏拉图对雄辩的批评

柏拉图相信完满真实的理念世界是真理的源泉和哲学思考的对象。在这种话语体系之外的其他各种话语体系都无助于达到对理念世界的认识,因而都是无关紧要的。柏拉图对语言的批评由两个似乎相互矛盾的方面组成:一个是对语言所具有的巨大力量的恐惧,智者们凭借言语的技巧,颠倒黑白,混淆事实,影响法律判决的公正性,这种恐惧体现在柏拉图在《高尔吉亚篇》和《婓德罗篇》中对修辞学家的批评中;另一个是对语言言不及物、无力表达真理的担心,诗人通过模仿偏离了真理,并且激发了激情,这种担心体现在柏拉图《理想国》中对模仿诗人的批评中。柏拉图的这个双重批评表达了人们对语言的矛盾态度:一方面,语言具有不借助于事物单凭言词就可以产生的巨大力量;但另一方面,对于表达人们的丰富思想而言,语言似乎是不充分的。就本文的目的而言,我们主要关注柏拉图对语言批评的第一个方面,这个批评指向当时的修辞学实践。

首先,柏拉图批评修辞学家虽然善于运用话语进行说服,但并不具有真正的知识。虽然他们在无知者面前显得比专家更有说服力,但在本质上也是无知者。柏拉图认为各门知识都有自己专门的研究对象,各个知识领域的专家对于自己的研究对象最有发言权,例如,如果想建设城墙、港口等,就必须咨询建筑师;而如果想要选拔将军,或者研究在战争中如何运用战术队形,那么就要咨询军事专家。修辞学家对各门具体知识并没有真正的了解,但是在面对无知的民众时,修辞学家借助语言的技巧的演说显得比专家更有说服力,所以柏拉图说修辞学家“能在大众面前显得拥有这样的知识,而实际上他并没有这种知识”[4]334。

其次,柏拉图认为修辞学不是一门技艺,而是一种“奉承”活动。柏拉图把人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他认为有四门真正的艺术来处理身体和灵魂,其中处理灵魂的被称为政治的艺术,又包括立法和正义两个部分;处理身体的没有统一的名字,包括体育和医学两个部分。这四门艺术可以分别促进身体和灵魂的健康,但是与这四种艺术相对应,有四种伪装和假冒的活动,分别是智术之于立法、修辞学之于正义、美容之于体育、烹调之于医学。这四种活动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奉承”,其中每一个相对于后者来讲都是坏的东西,因为正如烹调不能代替医学给身体带来真正的健康一样,修辞也不能代替正义给灵魂带来真正的健康;并且“由于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它通常使用快乐作诱饵进行捕捉,使人相信它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4]341。所以,柏拉图说修辞学是一种产生满足和快乐的程序,而不是一门技艺。

再次,柏拉图认为修辞学家对语言的运用掩盖和歪曲了事实和真相。柏拉图批评说:“他们能够运用语言的力量,使微不足道的东西显得重要,使重要的东西显得微不足道,使新颖的东西显得陈旧,相反也能使陈旧的东西显得新颖。”[5]这是柏拉图对修辞学家最著名的批评了,亚里士多德后来也承认对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可以达到这些效果,但是亚里士多德认为并不能因为语言改变人们的观感就谴责语言,使值得赞美的东西显得更美、应该贬斥的东西显得更糟,这是修辞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2月第28卷第6期陈四海,等: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中的雄辩与事实最后,从柏拉图的伦理学来讲,修辞学的辩护使人免受惩罚,从而失去了摆脱恶、获得幸福的机会。柏拉图对当时的希腊公民提出了两点希望和要求:第一,要努力做个好人,如果被证明自己有罪就应该接受惩罚;第二,要学会如何通过接受惩罚变成好人。在柏拉图看来,所谓幸福有两种状态:第一种就是灵魂中没有恶的状态,第二种就是灵魂上摆脱恶的人。当一个人犯了恶行,通过接受公正的惩罚,就能够回归正义、摆脱恶,而“施恶者和不能摆脱恶的人,他的生活是不幸的”[4]364。所以柏拉图认为,修辞学使作恶的人免受惩罚,反而使其无法摆脱恶,作回好人,因而无助于人的幸福。

柏拉图的批评说明:一方面,雄辩和事实在当时的希腊社会实践中已经处于相互竞争的对立关系中,另一方面,雄辩和事实存在协调一致的可能,柏拉图已经指出“我们应当避免各种形式的奉承,无论是对我们自己还是对别人,无论是多还是少,修辞学和其他各种活动都应当只用于获得正义”[4]426。

二、亚里士多德对雄辩和事实关系的措置

智者把修辞学定义为说服的艺术,正如在《高尔吉亚篇》中,在苏格拉底的循循善诱下,高尔吉亚得出结论“说服正是修辞学的全部与本质”[4]326。而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学的目的不在于说服,而是在任何情形下都能将富有说服力的事实显示出来。所以,他把修辞学定义为“在任何给定的事实中发现可以利用的说服方式的能力”[3]338。亚里士多德和智者所给出的不同的修辞学定义反映了他们在雄辩和事实关系上的差别。智者的修辞学是以说服为目的的,其往往立足于所辩护一方的价值立场,忽略或故意隐瞒真相;而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是价值中立的,是现象学式的,因为它不以说服为目的,而是以让事实和真相得以呈现为目的。亚里士多德使得雄辩和事实从竞争关系转变为共生和依赖关系,从而使得修辞学摆脱了柏拉图的批评,推动了修辞学的制度化和合法化。

首先,亚里士多德肯定了事实在论辩过程中的首要地位。亚里士多德声称:“真实和正义的事物在本性上胜过与它们对立的事物。”[3]336但是在实践中仍然会产生不公正的判决,在这里问题并不在于雄辩胜过了事实,而在于事实没有得到准确完整的呈现,所以这正说明了修辞学存在的必要性,即通过言辞将事实完整准确地加以呈现,从而避免不公正的判决。正因为如此,亚里士多德对演说进行了细致的分类,要求演说者在演说之前必须了解自己所要演说的论题,例如“想要就赋税的征收问题作议事演说的人应当知道该城邦的财政收入有哪些项目,数量是多少”[3]350。正如刘亚猛所说:“对事实(以及相关的证据)的掌握是雄辩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两个概念从来就不是对立的。”[6]58

其次,亚里士多德为雄辩进行申辩。雄辩本身既可以用于正义的目的,也可以用于非正义的目的,这一点柏拉图已经看出来,并且要求修辞学应当用于获得正义。亚里士多德进一步为雄辩进行辩护,他指出,言辞和力气、财富、权力等东西一样,如果使用得当就会产生巨大的好处,如果运用不当就会祸害无穷。我们不能因为言辞有危害的可能性就否定言辞本身,因为“造就智者的不是他的能力,而是他的意图”[3]337。

再次,亚里士多德对雄辩提出了一些限制。第一,亚里士多德对花言巧语进行了批判。亚里士多德指出,如果单纯为了得到某种判决结果,而对语言进行修饰,添枝加叶,从而扰乱判决,这种花言巧语是应该受到批判的。第二,激情不是修辞学的研究对象,不能作为说服手段。斯蒂芬·利顿指出:“诉诸激情达到说服听众的目的在古代雅典是常见的策略。”[7]亚里士多德对这种诉诸敌意、怜悯和愤怒等与激情有关的东西,并希望借以影响陪审员的判断的做法提出了批评。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学的目的仅在于呈现事实,其力量只能通过论证的逻辑结构来实现,“至于事情的大或小、公正或不公正,凡是立法者没做规定的,都应由陪审员自己来裁定,用不着诉讼当事人来指教”[3]334。亚里士多德认为在证明之外一切活动都是多余的,演说者不应影响听众的情绪,而应公正地依据事实进行论辩。但是,基于一贯的对普通民众的轻视,亚里士多德认为由于演说所面临的民众是庸俗卑劣的,理性之外的东西能够对民众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演说中要考虑语言修饰和美化问题,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遗憾的是,后世的修辞学不再像亚里士多德这样坚持正义的不可侵犯性,不但把语言的修饰而且把激情的渲染都纳入修辞学的范围之中了。

最后,亚里士多德为雄辩提供了工具和逻辑基础。在《高尔吉亚篇》中,当高尔吉亚把修辞看作说服的艺术时,苏格拉底指出说服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产生没有知识的信仰,另一种产生知识。知识是建立在必然性基础上的,似乎更有说服力,但是亚里士多德指出,当人们给他人传授知识时,就好像是在进行教导,这种方式反而会遭到别人的反感,“因为依据科学知识的论证与教导有关,这些人却不听教导,所以必须使用通俗易懂的说服论证”[3]336。

亚里士多德把知识论中的三段论和归纳法加以改造,从而为雄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在知识论中,三段论要求前提具有必然性,并且要完整;但是在修辞学中,一般不要求前提的必然性,并且为了论证的简洁有力还可以对众所周知的前提进行省略。在知识论中,归纳法要求研究对象的丰富性,以及人们基于直觉认识能力所得到的结论的必然性;而在修辞学中,归纳法表现为例证法,它既不要求样本的丰富性,也不要求必然性,只要求用来佐证的事物要比欲加证实的事物更加有名一些。亚里士多德指出,建立在或然性基础上的三段论和归纳法是修辞学的重要手段,修辞学的目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通过恰当的言说使得事实和真相得以显现,从而保证真理和正义的实现。这种或然推理并不具有必然性,亚里士多德指出“或然式证明”也是一种证明,“因为我们认定事物得到了证明之时就是我们达到最大程度的信服之时”[3]336。

所以,亚里士多德正是通过把修辞学建立在与知识论不同的逻辑基础之上,才使得修辞学摆脱柏拉图的批评,得以制度化和合法化,正如利科评论说:“这种理论在将修辞学与诡辩和论辩术分离开来时把修辞学武装起来去反对对它自身的滥用。亚里士多德的极大优点在于在有关劝说的修辞学概念与有关或然性的逻辑概念之间建立了这种联系,并且以这种关系为基础建立哲学修辞学的整个大厦。”[8]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亚里士多德把修辞话语置于与知识不同的或然性逻辑基础之上,由此造成了知识和其他话语之间的断裂,这是当代知识论所竭力加以弥合的。

三、结语

作为亚里士多德修辞学核心的内容是论证而不是说服,所谓论证就是通过三段论和归纳法使得事实和真相得以呈现。亚里士多德和智者具有完全不同的身份意识,智者们是逐利的,他们的立足点是辩护的对象而不是事实本身;而亚里士多德是以哲学家的身份来思考修辞学问题,其立足点是事实本身而不是辩论中的某一方。亚里士多德对雄辩和事实关系的纠正,使得这种不以产生知识为目的的话语体系能够在或然性逻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真正推动了作为一门学科的修辞学的诞生。正如克里斯托夫·拉普所说:“亚里士多德在对前人的批评中表明,与传统修辞学的欺骗相反,他的以辩证法为中心的修辞学方法并不打算模糊事实,毋宁说意在为任何给定的实际情况提供具有说服性的观点。”[9]

修辞学本身的观念在不断变化,今天看作修辞学家的学者有很多曾对修辞学本身提出过尖锐的批评。这些学者对修辞学提出批评的主要原因就在于雄辩自身拥有很大的自主性,它很容易摆脱事实的约束。西塞罗认为正是因为雄辩术具有非凡的力量,所以必须对之加以限制:“它凭借对事物的认识,通过语言有力地表达我们的心智的想法和愿望,以至于能够促使听众倾向于它所希望的方向。然而这种技艺的力量愈大,我们便愈应该把它与正直和高度的智慧结合起来。如果我们把丰富的语言表达手段给予了不具备这些美德的人,那么我们将不是把他们培养成演说家,而是把一些武器交给了狂徒。”[10]

如果说在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看来,雄辩必须受到事实的约束,必须要求使用者具有正直的道德品质的话,那么到了昆体良的时代,雄辩的自主性就已经获得了很大的解放和提高。昆体良认为:“演说术就是如何说得更好的艺术。”[11]和亚里士多德的定义相比,昆体良的这个定义更加强调雄辩而不是事实。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是雄辩术(或修辞学)通过与哲学的结盟,主动接受哲学的监督从而摆脱柏拉图的批评获得自身的合法性的过程,而从西塞罗到昆体良,则是获得自主性的雄辩术开始试图摆脱哲学监督的过程,这一过程产生了严重的理论和实践后果。

修辞学后来的发展证明柏拉图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雄辩凭借自身所拥有的非凡力量,摆脱了哲学的监督和事实的约束,产生了两种结果:一种是把修辞学变成关于修辞格的分类学,切断了哲学和修辞学之间的密切联系,因而招致修辞学在19世纪的衰落,正如利科所说:“当它将其部分变成整体并将所有东西与‘工具’、与第一哲学联系起来时,修辞学也就死亡了”[6]2;另一种是歪曲了事实和雄辩之间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学的训练目的是让人清楚地呈现事实和真相,而在后世的政治实践中,修辞学变成了欺骗民众、掩盖事实的工具。话语变成一种权力,并且摆脱事实的约束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量,恐怕这正是柏拉图最初的担心所在。

最后,准确地讲,东西方文化在事实应该胜于雄辩这一点上并无异议,罔顾事实的论辩在任何文化中都被看作诡辩和强词夺理。差别在于在东方文化中,人们将两者置于对立和竞争关系之中,忽略了雄辩的正面力量,消极地等待事实的不战而胜。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除了相信事实胜于雄辩之外,还积极通过修辞学的训练防止事实为雄辩所遮蔽。这种观念的差异不仅反映在国民个体身上,而且也反映在国家意识层面。近代以来,当中西方文化交汇之后,中国就陷入了非常恶劣的政治和文化环境之中,除了西方的坚船利炮以军事的方式对中国进行侵略之外,它们还在文化层面对中国进行妖魔化宣传,从文化交汇之初到现在从未停止,从“黄祸论”到“东亚病夫”,从“极权主义”到“中国威胁”,这些都是文化层面上的国家修辞。2011年1月17日,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开始在美国播出,这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国家意识层面的修辞觉醒。然而,对于西方人驾轻就熟数千年的修辞技艺,我们还有些生涩,甚至有点羞涩。《人民日报》记者在报道这一事件时,对于我们的这次“自夸”以中国人一贯质朴和谦虚的口吻总结说:“不光要听我们在说什么,更要看我们在做什么”[12]。笔者想说的是,在这个开放和修辞的时代,说出来一样也是生产力。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3.

[2] 冯达甫.老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76.

[3] 亚里士多德.修辞术[M]//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颜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4] 柏拉图.高尔吉亚篇[M]//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1卷.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 柏拉图.斐德罗篇[M]//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2卷.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86.

[6] 刘亚猛.追求象征的力量[M].北京:三联书店,2004.

[7] STEPHEN LEIGHTON. Passions and Persuasion[M]//GEORGIOS ANAGNOSTOPOULOS. A Companion to Aristotle. 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9:597.

[8] 保罗·利科.活的隐喻[M].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6.

[9] CHRISTOF RAPP.The Nature and Goals of Rhetoric[M]//GEORGIOS ANAGNOSTOPOULOS. A Companion to Aristotle.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9:595.

[10] 西塞罗.论演说家[M].王焕生,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