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少儿形体礼仪集锦9篇

时间:2022-11-11 14:29:53

少儿形体礼仪

少儿形体礼仪范文1

关键词:双语教育;礼仪;幼儿园

幼儿园的礼仪教育是塑造幼儿健全人格,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内容。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地域,突出的特点就是多元文化并存。因此,在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时,要充分考虑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让多元文化能够融合,让不同民族的幼儿从小能够学会以礼待人,和平相处。

一、双语教育

双语教育是指,少数民族幼儿在小学或学前阶段,教师使用双语进行教育,组织日常管理。通过早期的双语教育不仅挖掘了幼儿的语言学习潜能,更多的是打开各民族文化闭关自守的格局,让幼儿从小在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尊重和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达到宣传民族团结、培养完整人格的目的。

二、幼儿园各民族礼仪的横向比较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符合“礼”的精神的行为规范、准则和意识的总和。最早的礼仪起源于民间的生活习俗,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各民族礼仪习惯也有很大的不同。饮食方面,汉民族五谷杂粮吃得比较均衡,维吾尔族偏爱吃羊肉和面食,哈萨克族和蒙古族喜欢喝酒吃马肉,但是在新疆共同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以维族饮食为核心的饮食文化圈,汉民族的饮食习惯也逐渐向维族靠拢,但基于宗教的影响,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不吃猪肉、狗肉、驴肉,所以汉民族在共同就餐时应避免和这几种肉相关的食物。从来看,新疆伊斯兰教是信仰民族和信仰人口最多,且社会影响最大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维族、回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等10个民族,这几个民族的礼仪习惯受宗教影响,但是各民族之间也存在差异性。蒙古族和汉族则多信仰藏传佛教。从会面礼节来说,汉族人见面会握手打招呼,保有固定的距离,除非是特别要好的关系见面才会拥抱,而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不论亲疏远近,会以贴面拥抱来表示友好。

三、T区H幼儿园的概况及现状

(一)民族分布状况

全园620名幼儿中,汉族学生占33%,少数民族学生占67%,其中维族学生居多占22%,哈萨克族学生占10%,回、蒙、乌兹别克和柯尔克孜族占少数。该园的双语班主要以维族和个别哈萨克族幼儿组成。汉语班又称混合班,除了大部分汉族学生外还有部分民族幼儿,集中以汉语授课。

(二)幼儿园开展的礼仪教育活动

该园主张将礼仪教育逐渐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每天幼儿入园和离园时,教师会对幼儿的文明用语进行教育指导,培养懂礼貌、讲卫生等习惯,利用节日进行主题礼仪教育,课间会播放礼仪教育的歌曲。同时,该园很注重环境创设,在角角落落都营造了一种浓厚的礼仪教育氛围。

四、双语幼儿园礼仪教育的途径

(一)开发与编写适合

T区学前双语礼仪教育的教材T区目前的双语教材都是各园的一些园本教材,涉及礼仪教育的内容较少。我们可以适当依据各民族在生活起居、节日庆典、游戏竞技等方面的风土人情,编写开发符合课程目标、具有民族特点、适合幼儿学习、展现民族礼仪文化的教材。

(二)开展不同民俗风情及饮食文化的主题活动

通过让幼儿体验不同民族的节日风情,能够让他们感受各民族的多元文化,理解并尊重其他民族的礼仪,养成对其他民族以及社会亲近的态度,初步掌握人际交往能力。T区应当让各民族不同的小吃和土特产成为载体,使幼儿在品尝、亲手制作的过程中,锻炼动手能力。

(三)学习民族艺术,进行体育竞技

通过少数民族歌舞和体育竞技游戏,能够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体味各民族爽朗的性情和与他人交往的方式态度,培养各民族幼儿团结互助、文明礼让的良好习惯,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

(四)幼儿园与家庭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幼儿园可以通过举办家长会、建立家园联系手册,开发微信、QQ等互联网平台,向各民族家长宣传培养幼儿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只有让家长认同不同民族礼仪的多元化,才能更好地教育幼儿。总之,幼儿的文明礼仪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少数民族地区多元的文化背景更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和研究,让幼儿从小将文明礼仪行为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构建幼儿完美的人格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晓春.民俗与社会性别认同:以传统汉人社会为对象[J].思想战线,2005(2):19-23.

[2]段荔琳.浅析幼儿文明礼仪教育[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28):17-18.

少儿形体礼仪范文2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古往今来的众多仁人志士也使得我国无愧这一赞誉。但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以实验科学为代表的西方文明逐渐构建起一整套完备的社会发展体系,而我国以经验为主导的文明发展已经逐渐落后。在教育学界,礼仪教育作为新时代社会人应具有的基本素养,已经纳入了教育的规范之中,但由于我国的现代教育起步较晚,礼仪教育的定义、规范及模式都相对模糊,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本文即从实践意义对此进行探讨。

一、幼儿礼仪教育的定位幼儿礼仪教育,顾名思义,是针对身处幼儿时期的社会人进行的一种使之能协调处理与其他社会人间融洽关系而进行具有共同价值观的规范。而此处的幼儿也往往指处于在幼儿园或其他具有一定公共概念的范围内幼儿集合的群体内,这样的礼仪规范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往往就具备了一定的固有属性,为主流价值观所接受。而在幼儿礼仪教育的目标议定中,如何有效地分辨礼仪,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社会认知和实施步骤分层,并逐渐构建起良好的给人印象深刻的行为习惯。而在相对微观的目标实现中,我国的教育学界根据我国的礼仪教学现状将其定为从礼仪意识、仪容仪表、形体姿态、礼貌用语和礼仪道德行为规范为具体的操作层次。其中礼仪意识是作为核心内在进行培养的必要内容,而仪容仪表、形体姿态、礼貌用语和礼仪道德行为规范作为外在的表现形式将具体的礼仪内容蕴涵其中,这对幼儿礼仪教育的形成与规范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幼儿礼仪教育的功能缺失由于目前我国教育学界的认知观念相对滞后,针对青少年乃至幼儿的德育,尤其是礼仪教育远远不足,往往是在大学阶段才会开设相关内容的课程,而对这一阶段的人来讲,其礼仪行为已基本成型,而在这一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时期,相应的应该设立的礼仪教育课程却因为理论与实践的差距而相差甚远。这造成了我国教育学界在这一领域的功能缺失与供需矛盾。同样在幼儿时期,社会人处于对社会进行自我认知的阶段,该时期的知识学习会对其未来的行为建构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根据环境与人的耦合联动效应影响,环境的熏陶作用在这一时期同样应该起到极强的向导作用,但由于这一功能的缺失,使得礼仪教育同样不能达到其应有的效果。

三、幼儿教育的科学构架由于我国目前存在幼儿礼仪教育环境的缺失,从而要实现幼儿礼仪教育的完整实施,就必然要构建起完整科学的学理环境与完善可行的实施环境。笔者根据对国内实情的理解,对我国目前的幼儿礼仪教育提出一些合理构建的建议:首先,由于幼儿礼仪教育是在诸如幼儿园等相对公众的场所进行的,所以针对幼儿的礼仪教育首先要在这样一个幼儿存在时间较长的环境里进行环境熏陶。从对尊敬师长和关爱同伴做起,通过对自我的认识不断鲜活,加上对自身周遭伙伴的礼仪构建设定其初步的礼仪教育。其次,幼儿礼仪教育的科学构建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配合,我国应该在不同的社会组织方面进行相对辅助的配合,通过更加客观的生活化形式向幼儿展现礼仪化生活的现况,以及更高的理想状态。最后,家庭在幼儿的礼仪教育中扮演了相对低调的角色,但这一隐形的教育并不因其低调而略有降低,父母及家人的榜样力量在幼儿礼仪教育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则是不可替代的,同样也是幼儿直观学习的榜样。这样通过幼儿园、社会与家庭的耦合联动,可以构建出一个立体的积极环境来促使幼儿礼仪教育稳步向前发展,同样也会对我国未来的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实验客体,并不断改进并最终实现我国幼儿礼仪教育的常态化,实现礼仪之邦的再现。

少儿形体礼仪范文3

一、传统意义上的幼儿礼仪教育

我说你听、朗读背诵等传统意义上的礼仪教育将礼仪等同于知识记忆过程,并催生了不少能说会道、知行分离、言行不一的教育实例。幼儿期是进行礼仪教育的启蒙时期,也是最佳时期。此时期,幼儿的可塑性大,容易养成各种习惯(包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坏的行为习惯)。此时,家长若注意培养幼儿的文明礼仪,那么幼儿将终身受益;如果在这个时期忽视了对幼儿的礼仪教育,幼儿长大要再改正过来就比较困难了 。

根据我在幼儿教育工作当中的经验,总结起来,幼儿缺乏礼仪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语言缺乏礼仪:不用活很少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在称呼别人时使用“喂!”等命令式的口吻,尤其在长辈面前不分大小,甚至目无尊长。在麻烦别人帮忙时不会说“请”,在别人帮忙办完事情之后不会用“谢谢”,在打扰别人时不会说“对不起”,更有甚者,由于受家庭或周围环境的影响,出口成脏,只要别人稍微激怒一下就破口大骂。

2、行为缺乏礼仪性:在排队吃饭或是游戏等情况下,某些孩子没有养成排队的习惯,喜欢插队,甚至抢夺他人的东西。在屋内有人的情况下,有些孩子进入没有敲门的习惯,直接开门而入甚至有的把门关得很大声。

3、以自我为中心:“孔融让梨”的故事是家喻户晓,但在当今的幼儿身上却没有体现出来。由于独生子女的关系,在进入幼儿教育之前,孩子们在家中都可谓是“小皇帝”、“小公主”,集全家人的宠爱于一身,要什么给什么,要怎样就怎样。而一旦跟别的孩子在一起相处时,这些孩子就拿出在自己家里的那种状态,要求别人都服从自己的意愿,完全不懂得体会别人的感受,也不懂得谦让,这样一来只会形成同其他小朋友的矛盾。

像以上三种情况的孩子如不加以正确的引导,长大就很难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因此,从长远意义出发,加强幼儿文明礼仪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

二、知行合一思想的内涵

明朝正德年间,心学大师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时首次提出知行合一的学说。所谓“知行合一”,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而“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三、基于知行合一思想的幼儿礼仪教育的具体实施

1、基于知行合一思想的幼儿礼仪教育的实施主体。幼儿礼仪教育这一艰巨任务不应当仅仅让幼儿园或者说老师来肩负,其教育主体也应当包括家长、社会。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在与孩子的任何一次接触当中,家长都应该身体力行各种礼仪,切忌在孩子面前说脏话、施行各种不文明行为 。由于孩子的认知水平有限,而模仿能力很强,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和话语都有可能被幼儿模仿,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各种非礼仪行为。礼仪教育除了需要家园双方的共同努力外,社会也应承担起该尽的责任。因为幼儿今天的礼仪教育关系到将来国家的国民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而且社会对于幼儿的文明礼仪也有一定的影响,于是才有了孟母三迁这样的故事。也只有通过家、园、社会三方携手共同努力做好幼儿的礼仪教育,才会是幼儿真正地理解礼仪。

2、基于知行合一思想的幼儿礼仪教育的实施途径

(1)系统的幼儿礼仪教育。幼儿园开设专门的礼仪教育课程,组织幼儿学习《弟子规》、《千字文》等经典以及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幼儿对礼仪教育有个系统的框架,哪些言行是礼仪文明的,而哪些言行又是非礼仪文明的。而长时间的、反复的系统学习能最快地使幼儿达到认知礼仪的目的。

(2)非系统的幼儿礼仪教育。

强化策略:在社会学习理论中,强化对于儿童的观察学习起到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包括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三种模式。而依据操作学习原理,强化又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通俗地来说,正强化就是刺激,这些刺激是人们愿意接受的,它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能增加行为的出现频率,这种刺激就被称之为正强化。在幼儿礼仪教育上,正强化就是当幼儿产生了某种礼仪言行之后,家长老师应该予以赞许鼓励,使其能够增加这种言行的次数并成为习惯(例如父母带着小孩乘坐公交时,孩子见到老人让座,并能客气地回答老人送来的谢意,那么此时家长应该表扬幼儿的这种行为,也既是使幼儿的这种行为得到正强)。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惩罚可以制止或消退某种反应(行为和习惯),称为负强化。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负强化物。运用惩罚法可以制止不正确的学习行为,纠正错误,使学习向正确方向发展。(例如:家长看见孩子走路时不注意踩了别人一脚,但是孩子头也不回就往前走。这时,家长就应该把孩子叫回来,教育他们的这种不礼仪行为并促使其向他人道歉)。但是由于幼儿的心智水平没发育健全,尤其是抗打击、挫折能力不是很强,所以负强化的度一定要把握好,也就是说批评、惩罚的度一定要把握好,不能因为负强化而对幼儿形成负面影响。

在运用强化法对幼儿礼仪学习进行调控的时候,承认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采用不同的强化方式,从而促使幼儿对礼仪产生认知并形成行礼仪的内在动因。

言教策略: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知”是先导,“行”是关键,完全没有“知”的行是盲目的,没有“行”的知是不牢固的。而恰好言教法能使幼儿对礼仪知行合一。如:在具体操作的时候,成人可以采用童话故事、寓言、儿歌、动画片、参观体验等方式,同时成人的语言必须形象生动,具有趣味性、知识性、鼓动性与针对性,以唤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鸣 ,从达到使幼儿形成对礼仪的认知的目的。像《阳光幼教系列:礼仪教育》之类的书籍或其他影像资料应该成为家长或老师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的良好工具。

少儿形体礼仪范文4

关键词:幼儿教育;礼仪;一日常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472-02

现在,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家长,头疼于幼儿的没礼貌,没教养。作为礼仪之邦,我国自古就有"不学礼,无以立"的说法,所以,让幼儿从小接受礼仪教育,遵守礼仪规范,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实施幼儿一日礼仪教育的意义

1.1 加强幼儿礼仪教育的意义。调研发现,现在不少幼儿都缺乏必要的礼仪常识,比如有的幼儿在餐馆吃饭,霸着自己喜欢的菜不让同桌其他人动,有的在公车上猛踢前排人的座椅,有的看电视大声说话跑来跑去,还有的在别人家乱踩沙发,乱拿东西等等,长此以往,既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又缺失礼貌,文明和修养。对个体来说,不具备这些起码的品质,显然是有人格缺陷的。国内外大量研究都表明,在个体发展中,某些行为的养成有一个关键期,在这个期间内,个体处于一种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如果给予必要的刺激和帮助,一些行为能力就会迅速发展,并产生长久的影响。学前期的幼儿可塑性强,易于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是了解社会,学习各种礼仪要求的黄金期,因此,在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既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又有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进程,使他们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局限性,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为形成健全的人格打牢基础。

1.2 实施幼儿一日礼仪教育的意义。幼儿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都与礼仪息息相关,如果在这些环节中不断地渗透礼仪教育,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那么,在日复一日的熏陶和培养中,幼儿就会渐渐将教师或家长的要求转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并努力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懂礼貌,讲文明的好习惯。可以说,一日活动充满了无数礼仪教育的契机和内容,只要教师和家长善于发现契机,善于引导教育,就会使一日活动成为培养幼儿礼仪习惯的最佳途径,实现礼仪教育的目标。

2.实施幼儿一日礼仪教育的策略

作为幼儿教师,要把对幼儿的礼仪教育作为日常工作的重点,采取多种措施,运用各种方式,在幼儿心田播下礼貌的种子,让礼仪生根发芽,成为支撑幼儿品质之树茁壮向上的扎实根基。

2.1 明确内容,形成规范。幼儿的一日活动,从早晨起床,白天上幼儿园,到晚上睡觉,处处都充满了礼仪教育的内容,教师要把这些内容细细梳理,通过适当的方式,明确告知幼儿,让幼儿明白,在各种活动中,什么是有礼貌的做法,应该避免哪些行为,从而使他们具备礼仪的初步概念,将礼仪变成一个个小小的规则。比如幼儿清早入园时,教师站在门口迎接,用礼貌用语与幼儿互致问候,让幼儿明白,微笑着打招呼,说"早上好""你好"是一种礼貌的行为。此外,等电梯时不能堵在门口,每天早上醒来要向长辈问早安,吃饭时,不能嬉闹,玩玩具,或走来走去;离园里时要和老师说再见;睡觉前和父母说晚安;自己造成的垃圾要随手收拾带走;接到电话要先说你好,不要对着别人打喷嚏……这些内容,都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都要尽量让幼儿知晓,并记在心里,从而逐渐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2.2 创新形式,调动兴趣。对于心理发展水平还处在以自我中心为特征的幼儿来说,单纯的口头教育很难产生效果,只有形式多样的活动才能吸引他们,让他们记忆犹新。所以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不能灌输大道理,要努力营造出有利于礼仪教育的环境,让幼儿主动参与其中,受到熏陶。

在一日常规中,可以设计一些小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互动,并受到启迪。比如,为了让幼儿了解并使用礼貌用语,我设计了一个"小白兔和小黑色兔"的角色游戏,让两个幼儿分别扮演小白免和小黑兔。两支兔子都想让妈妈帮忙去取桌子上的玩具,小白兔说:"妈妈,请你帮我拿那个玩具好吗?"小黑兔则说:"帮我把那个玩具递过来"!然后我让幼儿说说,喜欢哪只兔子,不少幼儿在做完这个小游戏后都说,喜欢小白兔,因为小白兔既对妈妈有称呼,又用了"请"字,语气也很友善。相比之下,小黑兔的说法就显得没有礼貌,这样的形式,不是生硬地要求幼儿做什么,而是引导幼儿去感受礼仪,养成良好的习惯。再比如将礼仪编成儿歌《礼貌用语》、《接打电话》、《安全常识》等,运用到幼儿的早操活动中,使幼儿每天入园后,边做操边讲礼仪儿歌,由于幼儿每天做早操时,会有许多家长在现场观看,所以这样的形式,也会提醒家长注意礼仪教育,配合幼儿园工作。

3.榜样示范,养成习惯

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的举止大半是模仿出来的。"幼儿的各种习惯与行为几乎都来源于对身边人的模仿,与其对幼儿没完没了地讲解礼仪的大道理,不如在日常生活中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幼儿做示范。在礼仪教育中,每天与幼儿朝夕相处的教师和家长必须首先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以自己的礼仪之举向幼儿诠释礼仪的内涵,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为教师,要有礼貌地对待班里的每一个幼儿,让幼儿体会到礼貌是一种美德,当教师对幼儿说"你好,再见,请"这样的词汇时,当教师微笑着给幼儿鼓励时,幼儿会意识到,其实他们也可以这样去对待别人,表达自己的文明和礼貌。

少儿形体礼仪范文5

【关键词】礼仪;营造生活化;策略

良好的礼仪行为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教育、日常生活中强化而来的,那么幼儿的礼仪的提高是在老师、家长的榜样影响和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一次次的实践活动锻炼下形成的。

本文从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如何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作了多年的尝试和探讨,初步建构了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进行礼仪教育的如下策略:达成共识,形成合力;重视环境创设,营造礼仪氛围;礼仪课程化,在幼儿一日常规中体现等方法。“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文明礼仪及其习惯的养成对儿童的终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幼儿园如何培养幼儿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文明礼貌,是幼儿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礼仪教育作了如下几方面的实践尝试:

一、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为了让老师成为礼仪的垂范,修炼内在的功底。在长期工作中,我们发现许多幼儿在具有聪明活泼、知识开阔等优势的同时,也有着独断、霸道、无礼、自私等缺点。学前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所形成的习惯是非常牢固的,往往影响人的一生而成为个人行为准则的组成部分,正如歌德所说:“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镜子”。由此可见,礼仪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培养二十一世纪接班人的需要,它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因此,可以这样认为,礼仪教育作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本工程,在学前儿童中进行礼仪行为养成教育是切实可行和极为重要的。

二、重视环境创设,营造礼仪氛围

为了加强教师、家长、幼儿的礼仪教育,把礼仪教育深入到一日生活中,使礼仪教育真正发挥其作用。针对幼儿特点开展各种礼仪区角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如何接待客人、如何使用礼貌用语。

环境是无声的老师,借助物质环境的创设,对幼儿礼仪的习得在时间与空间上得以延续,脱离了纯粹的教与学的单一模式。老师将幼儿在一日常规中表现最棒的进行积分并反馈到栏目上,有效引导孩子行为习惯规范。幼儿园对环境进行了精心布置和主题化营造,不仅凸现了幼儿园的个性和品位,而且也成为了幼儿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价值引导。

三、礼仪课程化,在幼儿一日常规中体现

幼儿教育课程是对幼儿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将幼儿礼仪教育纳入幼儿教育课程化、生活化,旨在将幼儿礼仪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实施幼儿素质启蒙教育的一种手段。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及教学计划,每周两次向幼儿展开礼仪教育。我们在教学中深入故事、儿歌,把礼仪教育的内容设计成让幼儿容易接受的教学内容。使孩子们知道了哪些是礼仪,礼仪都有哪些行为。

(一)开展礼仪课程

1.在课程中有计划的实施礼仪教育

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情况及教学计划,定期展开礼仪教育。一方面,我们把礼仪教育的内容按计划定期向幼儿进行教授。另一方面,我们注重将礼仪教育渗透在各学科中。如:在活动中,幼儿在借东西的时候要讲礼貌,说:“谢谢!”不小心把别人的作品弄坏了要说:“对不起”,需要别人帮忙时:“请帮帮我”。

2.在游戏中获得礼仪教育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通过游戏孩子们不但巩固了礼仪知识,并理解其意义。如:在“娃娃商场”游戏,营业员热情接待,说“你好,请问想买什么?”顾客说:“谢谢,麻烦你了!”在“娃娃家”开展“做客”游戏,让幼儿学说:“请进,请坐,请喝茶”,通过这类游戏,使幼儿得到良好的礼仪习惯练习,使孩子们良好的礼仪习惯得到进一步的锻炼。

(二)实施生活化教育

1.以教师的言行影响幼儿

教师的言行举止可以作为幼儿的表率,可以有意无意的引发幼儿的模仿,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示范性影响。努力以自己的文明礼貌言行去感染幼儿,影响幼儿,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到良好的行为。

2.在一日生活中随机进行礼仪教育

在来园、离园要求幼儿能主动向老师、小朋友问好打招呼,要求幼儿文明用餐,安静入睡,使用礼貌用语,友好和同伴相处。

3.在环境中渗透礼仪教育

在区域活动中,要求幼儿能礼貌地和同伴打招呼,请求别人帮忙时,给别人造成麻烦时……使幼儿在游戏中进一步练习良好的礼貌言行。设计具有暗示性的环境,如:在活动区里放一个纸篓,可以起到暗示幼儿不随地扔垃圾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在知行合一、知行协同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持之以恒,抓好幼儿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我相信我们的礼仪教育会取得卓见成效的。

参考文献:

少儿形体礼仪范文6

幼儿园礼仪教育的首要内容是幼儿园教师按照幼儿的特点将教育内容规范化,具体化,拟定由浅入深的礼仪行为,把示范、明理和练习联系起来,使幼儿园礼仪教育具体化、趣味化、形象化,经过幼儿亲自感知、实践慢慢培养幼儿良好的礼仪意识和礼仪行为,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平衡的成长。以下是笔者在平时的工作中对礼仪教育积累的几点方法:

一、“贴近儿童心理”的游戏儿歌法

儿歌说话明快、活跃,朗朗上口,易于背诵,孩子兴趣浓厚。我是这样利用儿歌教孩子礼仪的:小班的“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搓出许多小泡泡;手心冲冲,手背冲冲,冲出清洁小小手”;中班的“有来客,说请坐,端茶倒水摆糖果。客人走,说再见,挥手目送到外面”;大班的“交通规则要谨记,从小养成好习惯,不在路上玩游戏。行走应走人行道,没有行道往右靠”……朗朗上口的儿歌配上恰当的体态动作,让幼儿在游戏儿歌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在行为习惯教育方面具有现实操作性,现在这一礼仪教育的方法,成了我对孩子们进行礼仪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看得见学得上”的楷模示范法

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最简明、最轻易而又最有用的法子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应该避免的楷模放在他们跟前,说出它们为什么标致或为什么丑恶,那种吸引或阻止他们去模拟的力量,是比任何能够给以他们的说教都有用的。”因而楷模示范具有主要的教育浸染,楷模示范是教师示范、家长示范和礼仪之星示范。在幼儿日常进行口语交往过程中,我首先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好示范,然后再指导幼儿使用礼貌用语如“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在进行活动时着重培养幼儿的“坐姿”“站姿”“行姿”等,促进幼儿文明习惯的形成。同时,以“6+1”(即6个成人与一个孩子)的教育模式,让孩子带动家人,也要求家长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为孩子提供一个文明礼貌的氛围,使幼儿经常受到熏染,慢慢转化为习惯。

三、“源于口语”的情境体验法

情境体验法就是教师在礼仪教育过程中,积极创设情景,烘托一种陶冶情感的气氛,把孩子引入喜、怒、哀、乐的情景之中,使其为情景所感动,从而产生共鸣。情境练习能让幼儿获得并强化第一激情体验,复习、运用和内化所学的礼仪教育内容,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幼儿园的礼仪教育中,情境体验法是融进情境再现和情境表演。如:我在中班开展了“接打电话礼仪”的活动,先让幼儿表演日常活动中接打电话的礼仪后,再指导幼儿如何接打电话才是懂礼仪的,当幼儿体会之后,组织幼儿进行“打电话游戏”的情境表演,最后在幼儿的表演中指导幼儿进行辨析与评价,进一步巩固打电话是首先礼貌问候,然后是等对方说完了话,挂了电话之后才能挂电话等等礼仪。又如:大班“帮助别人真快乐”,我用以大带小的教学形式,让大班的孩子为小班的弟弟、妹妹穿鞋袜,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这样的礼仪更贴近幼儿的生活,很快能获得幼儿的激情共识,促进了幼儿良好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示范——演习——指导”的行为练习法

人的行为是习惯得来的,不良的行为可以经过不断的纠正练习得到更正。如小班幼儿挪动椅子时,喜欢拖着走或将椅子高举着走,这些行为既不安全也不文明,我在“小椅子笑了”的活动中,以故事的形式进行:正确示范——幼儿模拟操练——提醒操作,让幼儿体会到正确挪动椅子的方法,促进幼儿轻拿轻放椅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又如在幼儿来园的问候、人园晨检时接待、离园接待、角色游戏等等的活动中,时时不忘对孩子们进行礼仪教育。形成了孩子们良好的礼仪习惯,而且行为练习法能调动起孩子们内在的积极性,养成孩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

五、“潜移默化”的标记提醒法

少儿形体礼仪范文7

一、幼儿园礼仪环境的创设

1、师生间的礼仪:幼儿每天来园我们老师总是和他们微笑打招呼,自己言传身教为幼儿做榜样,给幼儿创设一个轻松的环境让幼儿在回答我们的同时也慢慢习惯和教师打招呼。而且我们让幼儿来园与离园和老师打招呼可以选择问候、击掌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让幼儿可以更愿意打招呼。为了让幼儿养成来园、离园主动打招呼的习惯,针对幼儿好胜心强的特点,我们可以设计一张自我礼仪评比表,让幼儿自己打五角星记录自己每天的行为表现,这样幼儿由一开始的难为情到不断提醒变为能形成习惯,就会每天自觉主动向老师问好,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会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谈话活动中我们又要求幼儿在路上碰到老师或熟悉的人能主动打招呼;和客人老师交朋友、活动时认真听讲;指导要尊重别人,不随便叫喊、打扰等;在行走时能主动礼让师长。教师的为人处世、言谈举止、仪容仪表对幼儿要有表率作用。良好的礼仪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利于幼儿礼仪行为的养成。

2、同伴间的礼仪:同伴是小朋友在一日活动中接触的最多的人所以同伴间的礼仪环境创设就更加重要了。幼儿应该能够遇见同伴相互打招呼、问候;游戏中友好合作一起玩;活动中会礼让、照顾小年龄的朋友、生病的朋友及遇到困难的朋友;能友好和同伴相处,如:得到小朋友的帮助会道谢、不小心碰撞了朋友会道歉等。为了能让孩子更真切的感受同伴间的礼仪我们在区域游戏活动中投放了很多需要两三个小朋友合作的游戏材料,让幼儿在活动中不知不觉中能够提高与同伴之间的交往礼仪。

3、幼儿园的礼仪活动:良好的环境可以刺激孩子的行为习惯,我们幼儿园就是一所礼仪文明之园。幼儿园的环境处处都存有礼仪教育。首先为孩子美化幼儿园的环境,让孩子生活在整洁、优美的环境中,感受到幼儿园环境的美,用美的环境引导幼儿注意环境的整洁卫生,爱护幼儿园的一花、一草、一木。根据礼仪教育的要求,在墙面上布置一些与主题相一致的儿童画面,如“排队接水”、“看我吃的多干净”、“对不起,没关系”等,用视觉语言暗示、提示幼儿。我们还有针对性的收集一些故事内容,通过让孩子讲述、共同探讨、相互交流达成对文明礼貌的共识,并且在教室里张贴有关礼仪教育的一些图片。通过这些无处不在的环境熏陶,自发、广泛的影响着孩子的思想,制约着孩子的行为,营造了良好的文明礼貌教育氛围。

我们幼儿园通过“礼仪教育”课程化、“礼仪课程”生活化、游戏化和素质化将礼仪规范浸润幼儿。为了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礼仪”的意义,从小学做文明人,教师们花了不少心思。注重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创设“礼仪”环境,将“礼仪教育”渗透在幼儿的生活、学习、游戏、运动中。教师发现,幼儿做事大多不会考虑别人,他们走路时会有意无意地把地板踩得咚咚响,高兴起来大声说话而且越说越响,有的孩子还特别喜欢大声叫喊,为此,教师预设了题为“我叫轻轻”的活动,通过观看情景表演、参与讨论,让孩子懂得不影响别人是一种良好的品行。

我们幼儿园还将每天下午的半小时作为幼儿的固定“礼仪时间”,又设立“礼仪节”让幼儿在自我服务、自我展示中体验讲礼仪的快乐,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二、家庭礼仪环境的创设

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直接影响着幼儿行为习惯的形成,于是我们发挥家园互动教育,使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性、连续性。每月初我们都会把对幼儿的文明礼貌教育内容或有关礼仪方面的内容,张贴在礼仪之窗的地方,让家长根据教育要求创设与之适应的家庭教育环境,让幼儿在和谐关爱的环境中充分感知周围的社会生活。如:平时家里来了客人让孩子也参与接待:请客人坐、倒茶给客人喝、陪客人聊天等,请家长适当带孩子进入自己的社交圈子,与同伴交往,分享自己的玩具物品等,有针对性的与孩子外出做客,让孩子观察成人之间友好的交往。通过让孩子直接深入社会生活,在交往中激发孩子的社会情感,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热情大方、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孩子社会的良好发展。

三、社会礼仪环境的创设

少儿形体礼仪范文8

摘 要 礼仪文化是我国以儒家为主流的传统文化。作为儒家经典文化之一的《弟子规》分为七个部分:“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等内容都阐述的孔孟中庸之道。正是当代儿童所缺失的外出待人接物和练习格斗类项目跆拳道时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儿童启蒙阶段是身心发展的敏感期,是塑造幼儿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培养幼儿的礼仪意识的黄金阶段。通过将《弟子规》与儿童跆拳道礼仪教学相结合来培育儿童学习者的礼仪精神。本文试图提出将国学经典《弟子规》的礼仪精神结合到儿童跆拳道礼仪教育实践过程中去,为一线跆拳道教育工作者再建礼仪教育提供教学思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指导。

关键词 《弟子规》 儿童 跆拳道 礼仪再建

一、儿童修炼跆拳道的礼仪教育再建需要《弟子规》的现状

“以礼待人”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素养和行为准则,而跆拳道精神“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这十二个字的前两个字就是“礼仪”,它也强调礼仪在我们生活中和训练中的作用。在小我们就学习《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礼”,我们主要以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为主,践行“礼”为辅。通过在现实环境中的实践来完善自身人格,而跆拳道也要求学员“未习武先习德”的教育思想,主张在练习跆拳道技术的同时就要先知道基本的礼貌、礼节准则和要求。在实际跆拳道练习中修养自身品格,而不是照本宣科的仅仅是学习理论和实战技术,而没有礼仪方面深入的学习。在我国大多只依赖于学校的礼仪课程设置,依靠学校来进行礼仪教育,而且形式单一,内容简单。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更需要兴趣班的“余力学文”跆拳道礼仪教育,再一次将“礼仪”的内涵精神贯穿于实践中去,使学生知礼、懂礼、尊礼、守礼,最后践行于礼。

二、儿童跆拳道礼仪教育缺失的成因

(一)道馆教育“重技轻礼”的教育理念

杜威认为: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但是在现实情况中,道馆往往存在着“重技轻礼”的教学理念,而不是重在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才,不能把礼仪教育放在首位。在实施礼仪教育的过程中,仅停留在对儿童进行跆拳道技术层面的教育,而忽视了在实际行动中对礼仪教育的运用,礼仪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它是人们生活中具体细节的规范,因此更容易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但是,目前的道馆教育中,很少有专门的礼仪课程。虽有些道馆能够将礼仪纳入课程,却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教育内容,使得礼仪教育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淡出部分道馆育人的视野。正是由于道馆礼仪教育的薄弱和缺失,许多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知道该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愿,不知道该如何正确体现自己对他人的尊重,结果可能更容易引起他人的误解。还有一些道馆虽然设置了相关的礼仪课程,并开始注意到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却只将礼仪教育限于“走过程、摆形式”,忽略了对礼仪内涵的诠释,学生对礼仪教育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道馆就必须统筹安排礼仪教育内容,并且为了使礼仪教育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道馆也应该使用多元的教育方式,而不能只局限在单一的技术讲授。单一的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只是对学生进行了技术知识的传输,而不能对学生进行礼仪实践,将礼仪的教授融合在跆拳道课堂的教学和平常训练中去,才能授之于“礼”,施之于“礼”。

(二)家庭活动重“智”轻礼教育思想

现代社会,每一个孩子都被报名参加了不少的补习班、兴趣班。从这个现象不难看出,家长对孩子都有着快速成才的热切期望,把大部分时间投入到提高学习成绩和忙于各种兴趣班的同时,也让我们不由得深思,谁来培养学生的礼仪素质,谁来在乎学生的礼仪教育呢?孔子认为仁根植于生活体验之中。因此,在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家庭礼仪教育,对于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虽然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面对传统的家庭礼仪却采取了否定与摒弃的态度,而不是进行科学的扬弃。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虽然一些传统的礼仪仍然影响着青少年的行为规范及行动,但在这些传统礼仪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合时宜的规范,如因循守旧、不懂创新的精神。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这意味着家长日常的言谈举止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将作用在孩子身上。因此,家长良好的礼仪形象、礼仪气氛是十分重要的。家庭礼仪教育并不仅指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对道德修养、对道德人格的教育。

(三)大众传媒及网络对儿童世界观的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变化,网络有各种的有害、不实信息和视频传入儿童的视域里,让不懂事的儿童模仿视频里面的角色去伤及他人。这将导致儿童的自我认识和修养曲折,然而很多时候不容易察觉、发现,久而久之将生成一系列的问题。而《弟子规》正是对儿童启蒙教育树立了很好的礼仪规矩、道德规范的一本书,跆拳道即是能增强儿童体质、体能的项目又能再次利用“礼仪”来严格要求儿童的言行举止,将礼仪全完运用在师生之间和家长与小孩儿之间的交际和相处。

三、《弟子规》中礼仪教育思想对跆拳道的启示

(一)道馆运用《弟子规》中“孝”再建跆拳道礼仪氛围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只有具有了孝顺之心,他才能具有了一颗善良仁慈之心。一个人如果不能孝顺自己的父母,怎么博爱而爱人?没有怜悯、感激之心,又怎能被他人认可。幼儿的模仿性强,他们是在模仿中学习做人的。道馆是孩子每周都要去参与训练的地方,道馆里面所有的孩子都是他模仿的对象,如果道馆注重了礼仪的文化和氛围,平时让学员敬老爱幼,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这种善良的情感行为会深深地影响孩子的人格和性格的形成。《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2],都是说明道馆对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要从《弟子规》礼仪内容上对孩子的训练和生活进行渗透教育,每天提醒孩子见到国旗、教练师兄,还有我们的父母、长辈们我们也是需要敬礼的对象。由此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激之情和内心的“孝”意。久而久之的道馆礼仪熏陶和教育,就会内化为孩子良好的礼仪习惯,形成良好的道馆礼仪氛围。

(二)家庭运用《弟子规》的“亲仁”再建跆拳道的友爱情景

《弟子规》中指出“泛爱众,而亲仁”。“仁”即是指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品德的养成是后期教育形成的,需要很好的家庭重视力和家庭对礼仪的严要求。当然现实中具有仁德的人并不多,“流俗众,仁者稀”。流俗,是指随大溜的人。在现代社会司空见惯了,都是大海里的海浪,风哪里起就哪里飘,对自己没有什么要求和追求的人。家长们都希望自己身边有练习跆拳道的小朋友都是具有良好品行的孩子,这是家庭的希求,有这样的希求,我们就要做到在实际生活中严格要求孩子的言行举止,教会他们怎样去结交这样的“仁者”。“能亲仁,无限好”否则“不亲仁,无限害”只会给儿童带来无穷的祸害。跆拳道它是一项格斗类项目,将《弟子规》亲仁精神再次贯穿于他们的脑海之中,他们出门在外就会形成懂礼、敬礼和行礼的良好习惯,就是这句话就是“近朱者赤”的现象,如果家庭未对他们的一言一行按照《弟子规》的要求执行,那么他周边的孩子就会没有“近墨者黑”的道理。所以《弟子规》中的“亲仁”思想就告诫家庭要教育儿童成为有大公无私的精神、有博爱的胸怀,应该智、勇、言、兼备,遵循中庸之道。

(三)社会传播《弟子规》中“谨信”再建跆拳道为人教育

“谨信”教育作为《弟子规》中启蒙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它要求弟子要保持严谨有序的生活方式。《弟子规》在生活习惯上“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是在告诉我们要起居有时,韶华易逝,珍惜光阴。在跆拳道社会宣传中都强调“准时”的习惯,准时参加跆拳道训练、准时会面约好的伙伴,不能浪费自己的时间也要珍惜别人的时间。在跆拳道训练当中对他们的时间观念进行规范和纠正,形成一定的时间概念。在跆拳道服装穿着上秉承“衣贵洁,不贵华”,衣服要做到干净整齐,在跆拳道上课之前会让参与跆拳道训练的学员转身整理自己的服装,始终保持衣服的整洁,这是对老师与伙伴的尊重。在《弟子规》中有更详细的“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就要求修炼跆拳道学员们平常生活中语言简洁,不乱发议论,不随便答应别人的要求,如果答应了就要履行责任,实现承诺。在跆拳道训练里,因为是格斗类的项目就更需要诚信和尊重才能将跆拳道真正做到和睦的和别人交往。因此,诚信是一种品行、责任、道义和做人基本准则。

(四)教练运用《弟子规》中“泛爱众”再建跆拳道的处世教育

“泛爱众,而亲仁”这是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和谐。“泛爱众”在《弟子规》中是“以博大的、平等的爱心对待社会公众,每个人为自己努力的同时又能兼顾到他人、国家和天下”。平常的跆拳道格斗训练中有很多新学员不熟悉环境、有出现矛盾这就需要老学员去宽容他们、爱护他们、安慰他们、主动带着温暖的心去和他们交流、玩耍,用心感受别人的需要,谦和、有礼貌的和他们交谈,学会出生身边的小事,这对每位学员也是一个锻炼。探究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强调的是“天人合一”。而在跆拳道训练当中要强调的就是“仁”与“武”的天人合一。

四、结语

《弟子规》作为一本至今被广泛传承的国学训蒙著作,熟读它能达到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目的。儿童在第一次踏入跆拳道课堂和进入社会之前,教导他们不论是在家里或是在外面的人际沟通的方式方法、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礼仪与规范,这对“儿童”未来的成长和发展能奠定坚实的基础。 俗话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施行礼仪教育要按照生活化的轨道,对实施礼仪教育的途径和方式方法进行规定,加以大众媒体的正确导向,家庭、道馆和社会合理营造现代社会的礼仪氛围。因此,如果把跆拳道练习与国学《弟子规》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大力推广,这不仅是给了儿童跆拳道素质教育发展的一个绝好空间和最佳平台,而且对深化全面礼仪教育改革,推行素质教育生活化。这对整个社会共建社会主义和平、民主、富强起到关键性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钱文忠.钱文忠解读弟子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2] 李逸安译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 张慧衡.论《弟子规》中的家庭教育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

少儿形体礼仪范文9

关键词:幼儿;礼仪教育; 一日生活

礼仪,通俗的解释就是待人接物的礼节礼貌及方式,是交往的规范,即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一个人的礼仪行为不仅仅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与文化素质,有时甚至反映出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是关系到国格、人格的大事。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公共交往的日益密切和频繁,决定了学好礼仪知识,培养礼仪习惯是现代社会 每个人必须培养的获取成功的重要素质。

幼儿礼仪教育是幼儿社会性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这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总体素质的提升。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文明礼仪及其习惯的养成对儿童的终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培养幼儿从小就成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文明礼貌,是幼儿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园在幼儿日常生活和常规管理中,对幼儿的礼仪教育的策略上作了如下几方面的实践尝试:

一、提升教师礼仪教学意识

老师是孩子们崇拜和模仿的对象,孩子无时无刻不在拷贝着老师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在幼儿礼仪教育中老师不仅仅是实施者、教授者,更应该是学习者和实践者。我们把教师队伍当做首要的任务来抓,抓教师理论学习,学习《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浙江省学前教育保教指南》等。其次为了让老师成为礼仪的垂范,修炼内在的功底。我们可以开展读书活动,组织老师们阅读《三分做事、七分做人、感悟人生》等书籍启迪启发老师的心灵,使老师知行合一。知道什么样行为才是符合礼仪的行为,教师言行对孩子的态度及自身素质,都对幼儿行为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法。最后要对教师进行有效指导,只有教师具备了一定素质,才能对幼儿进行有效教育。

二、营造礼仪氛围

为了加强教师、家长、幼儿的礼仪教育,把礼仪教育深入到一日生活中,使礼仪教育真正发挥其作用。针对性幼儿特点开展各种礼仪区角活动,如茶道礼仪让幼儿在浓厚的中国的茶道文化中得到熏陶;插花区角活动:目的是花卉艺术能再现大自然和生活之美,插花不仅能净化心灵,美化环境,而且还能培养幼儿创造美、欣赏美,通过插花区角让幼儿懂得插花也有礼仪讲究的,如胸花、礼仪花束、花篮、礼品包装花。又如娃娃家里,有小沙发、桌椅、家具。爸爸、妈妈的服装道具、娃娃等物品,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如何接待客人、如何使用礼貌用语。

环境是无声的老师,借助物质环境的创设,对幼儿礼仪的习得在时间与空间上得以延续,脱离了纯粹的教与学的单一模式。在幼儿餐厅设计图文并茂通俗易的标语,餐前、餐后礼仪、值日生礼仪,树立愿意为他人服务的品格。我们还可以预设题为“悄悄话”的活动,和幼儿共同设计“悄悄讲话的标志”,投放于各活动角落,提醒幼儿在集体活动中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要影响他人,在活动室的四周我们张贴着各种儿歌,如“宝宝有个家,玩具也有家,你有家,我有家,游戏结束都回家”,等等。

三、礼仪教学常规化

幼儿教育课程是对幼儿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将幼儿礼仪教育纳入幼儿教育课程化、生活化,旨在将幼儿礼仪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实施幼儿素质启蒙教育的一种手段。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及教学计划,每周两次向幼儿展开礼仪教育。我们从三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深入故事、儿歌,把礼仪教育的内容设计成让幼儿容易接受的教学内容。使孩子们知道了哪些是礼仪,礼仪都有哪些行为。另一方面我们注重将礼仪教育渗透在各学科中,使幼儿时时刻刻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熏陶,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平衡地发展。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与日常生活中教师的指导是息息相关的。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常出现一些不爱护公物、乱扔垃圾等不良现象,教师可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习惯。如:我发现幼儿对自己的行为不是很清楚,为了更好的教育幼儿,我用摄像机将幼儿的点点滴滴录下来,播放给幼儿看,通过银幕让幼儿自己比较对于错。以情境表演“我的家”,让幼儿感受乱扔垃圾的场面是可耻的,并开展“我爱幼儿园” 教育活动,带领幼儿参加捡垃圾等劳动活动,让幼儿体验环境整洁的好处,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好习惯并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四、家园合作巩固礼仪习惯

幼儿园的教育工作需要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我们与家长要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通过家园联系册、家教园地来达成家园互动,家访、电访促进家园交流,家长会、家长学校则是通过专家、园长、老师给家长灌输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幼儿园时期,家庭教育应该给孩子什么?一般都会以 “引导家长走出教育误区”为主题,教给家长方法让家长配合我们。管理层会对家长讲幼儿园教育的理念:我们并不是让孩子识多少数,认多少字来评判我们的质量,我们是来开发孩子的智力,我们是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我们是奠定孩子一生最坚实的基础。

另外方面我们倡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如何配合幼儿园开展礼仪教育,从细节方面做起。把礼仪的具体操作和家长进行沟通。选拔在礼仪教育中讲课比较好的老师给家长讲成人礼仪,如坐车礼仪、就餐礼仪、站、坐、走姿等进行分享,让家长感受到孩子在成长,自己也在成长。教育孩子不单单是幼儿园的事情,更是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带动改变家长们的礼仪观念,提高家长们的礼仪素养。

总之,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显然还有很多方法。但我们必须在知行合一、知行协同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持之以恒,抓好幼儿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教育的任务是复杂艰巨的,其形成过程是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只要我们和家庭携手共同努力,坚持从正面塑造幼儿良好的品质。启迪幼儿幼小的心灵,相信我们的礼仪教育会取得卓见成效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吴国平.革新中国教育[C]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