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体育课堂教案集锦9篇

时间:2023-06-30 16:08:06

体育课堂教案

体育课堂教案范文1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方案

体育课程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肩负着重要责任,渗透着人们对理想的追求,是人们期望变理想为现实的过程。每个接受中学教育的受教育者都会憧憬中学阶段能给自己提供什么样的体育课程。而很多体育教师包括本人自己在还没有经历过教育实习前,都或多或少错误地持有阶段体育观、体制教育观、竞技体育观,或者“赶时髦,搞形式主义”等错误的观念。熟不知,普通中学的体育课程是中学体育工作的核心,切不可顾此失彼、因小失大。况且,只有基础体育抓得好,才能得好苗子,才能出人才。

一、初中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分析

体育课程改革涉及到体育、教育和社会情境。它的核心部分就是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这一过程是复杂的、系统的和整体的,整个体育实施过程有着许多不可预期性和不确定性,这与影响体育课程实施因素的复杂程度是明显相关的。体育课程改革与传统体育课程相比,其策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转变。

1.改变光注重运动技能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内容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体育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2.改变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改变现行体育课程的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改变现行体育课程的评价

过分强调运动成绩的现象和过于注重甄别的功能,发挥体育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促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现行体育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体育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策略新探

体育课程改革正在稳步开展,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一些原因,也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应当加强对体育改革进行力度,进一步提升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1.改变体育课程教学的观念

教育观念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的最大改变,将是更加注重情景创设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体育课过程中,无论是初中生还是小学生都有自己对体育的感受,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旧的体育课程模式却把成人对体育的认识和竞技化的方式强加给学生,造成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本来喜欢体育活动的学生大部份变得不喜欢体育课、甚至也不喜欢体育活动了。正如卢梭所批评的:“儿童本来有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方法,可是社会却把成人的情感和感受方法强加给他们。”新的教学方式,要求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

2.增强体育课程改革重要性的认识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我们应该同等对待。体育课的性质: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其价值则是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要加强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的体育课程改革理念的培训工作,把体育课程的实施效果引入到校长年终考核的业绩上来。体育课的课程改改应当和其他科目(如语文、数学等)的改革一样,受到同样的重视。不仅需要思想上重视,而且还要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来推动课程改革。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研究,加强教师间交流,同时应当加强对课程改革的监督。

3.提高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兴趣

要使学生对体育课有兴趣是关键的因素。在体育课的组织和管理上,突出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使学生拥有更多的自来管理体育活动,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下,无论学生有何想法,都必须按照教师的意愿和口令来完成。这种做法有利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的同时,其实也将教师摆到了学生的对立面。体育课教学要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当摆正位置,调整和学生的关系。应当调整教学语言,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体育教师不应该总是以命令式的语言和学生交流,适当采用亲切、自然、通俗的口语来与之交流,这样容易和学生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情意体验,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从有利于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出发,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意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4.提高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

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体育教师作为实施者,是课改成功的关键。体育教师在认真落实课改文件的基础上,要把体育课程从提高运动技能和增进身体健康、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提高对课程目标的认知。要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编一定的适宜的体育项目或者游戏,如健美操、体育舞蹈、乒乓球和羽毛球等等,制定出具体的、适宜的教学目标与计划,以促进学生体育兴趣的养成及健康体魄的形成。此外,教师在进行教学研究的时候,不能单纯的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主要局限在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内容方面,还要重视教学的主体―学生。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研究以及教学实践中,一定要遵循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重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体育课堂教案范文2

关键词:导学案 初中化学 转变观念 成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138-01

教改的实行,推进了初中化学的改革制度的加快进行,国家为了推进初中化学课堂的成效性,把重点落在了初中化学导学案的方面,要求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利用导学案建立一个高效、自主、合作的成效化学课堂,但由于推行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初中化学课堂的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

1 初中化学课堂现状

对于初中化学课堂现状,想必最了解的非任课教师莫属了。初中化学本身作为学生以前不甚涉及的科目,就让同学们望而却步了,加之教师讲课方式过于传统,初中化学老师的讲课方式只是使学生被动地去接受知识,老师讲的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点,学生只要了解知识点,掌握考试的重点即可,其本质还是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方式。学生的思维得不到一定的指导和发掘,与我们新课改中提倡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方式恰恰背道而驰,导致学生课堂的效率低下。当然,学生自身的缺点不可忽视,上课时交头接耳、玩手机、睡觉的现象层出不穷,使得学生化学成绩不理想。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教改,也就没有办法促进化学领域教育的全新发展,导学案的作用也就凸显不出来。

2 导学案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师思想观念传统

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化学教师不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初中化学教师认为考试的重点就是平时课上的重点,使得教师教学、学习学习都是为了考试而考试。教师的思想观念传统,认为导学案的作用在大,终究还是化学教师才知道重点,导致导学案推行取得的效果不显著,导学案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2.2 学生的学习习惯差

学生在传统教学体制下,没能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学生的思维方式还局限于课本知识,局限于教师的传授方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再者,学生们接受这种传统的教育体制改革十几年,又怎能轻易改变,这都造成了导学案推行困难的直接原因。

2.3 课堂活跃度低

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过程,学生虽然是课堂的主体,但却只是扮演一个聆听着的责任,没有发挥主体的作用,更不用说带动课堂气氛,形成活跃的高效课堂了。

3 导学案教学的实施策略

3.1 转变师生观念

要想推进导学案的加快实施,首先就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这需要学校和师生方面的共同努力来达到。因此,转变师生观念是当前教育体制改革大背景下不可忽视的重中之重。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一次辩论赛,正方为教师代表队,辩题:新课改背景下,转变师生观念的优点;反方为学生代表队,辩题:新课改背景下,转变师生观念的缺点。这样通过辩论我们就能了解转变师生观念的重要性,以及导学案在课堂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促进教育体制的发展。

3.2 充分重视导学案的作用

导学案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引领的作用,可是又不同于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师是在课堂上引领学生被动的接受新知识。而导学案的作用则是在课前、课中、课后以实践的方式引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它是时时刻刻存在于学生的周围,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警醒的作用。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导学案的优势,在课前,让学生按照导学案的思路,有意识地学习新知识,课上时,教师可提问关于导学案的相关知识点的问题,这样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导学案的优势得以发挥,学生牢固的掌握知识点,促进成绩的上升。

3.3 自主合作学习,创建高效课堂

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当讲课的一方,在当节课给同学们相关的信息,同时化学老师也需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有精力去收集资料。学生自主掌握了知识点后,化学老师可以和学生进行交流与切磋,指出学生的优点与不足,深化课堂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合作式学习无疑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捷径。“众人拾柴火焰高”,“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合作的力量无限大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教师可以随机将课堂分为三组,就导学案中“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酸碱盐”为主题,根据导学案的课程步骤,让学生进行信息的收集。然后,在课堂上比较三组的收集成果,评价出最优秀的一组,再让学生讲讲自己收集和学习的过程,与大家一起分享。这样既有利于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更促进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4 化学课堂教学中推行导学案的意义

针对当前社会教育体制的弊端,在教育改革的要求下,国家、学校将导学案提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利用导学案打造初中化学成效课堂也成为了初中化学领域的重中之重。

化学课堂推行导学案,首先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利用导学案学生可以做到课前预习,课上有重点的听课,课后复习的一整套科学的学习计划,合理规划学习任务。并且,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掌握知识,自主学习,使知识点更牢固。因此,推行导学案有利于学生学生成绩的提高,有利于创建高效课堂,更有利于推进初中化学教育领域的制度改革的全面实行。

5 结语

初中化学利用导学案教学的方法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经途径,因为这是实践和经验的总结。证明了导学案在初中化学课堂的实用性和广泛性。同时,国家将导学案提到如此重要的地位,就要保证其顺利实施。国家要完善相关的教育教学体制,注重导学案的积极作用。可以在各个初中针对化学课堂应用导学案的优点,进行名师讲座,促进学生对导学案的重视,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在国家建设和未来教育体制进程中,导学案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丁召芳.利用导学案打造初中化学高效课堂[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2] 张建祖.利用导学案打造初中化学高效课堂[J].甘肃教育,

体育课堂教案范文3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有效性

一、案例教学法概念

《教育大辞典》一书中将案例教学法定义为:“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某些科类的专业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最早使用可见《史记》、《春秋》等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作者往往会凭借一些经典的、生动的民间故事来阐述事理。在国外,案例教学法最早使用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即采用讨论和启发的教学方法向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总结得出问题的结论。后来他的学生柏拉图将“产婆术”即一问一答的教学方法编辑成书。在书中,作者要阐述的事理是以一个个故事为媒介的,这就是西方案例教学法使用的先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等。其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全国高校中已体现出普及化的趋势。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却还存在教法单一、课程实施缺乏有效评价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就成为心理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案例教学法是以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冯・格拉塞斯费尔德的激进建构主义理论为其理论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参与者、探究者,这种教学方法的本质是使师生在探究中实现自我的提升。因此,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与作用

(一)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大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有效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大学生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案例教学法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是教师所提供的与学生具体物理情境和社会实践情境相联系的一个个有思维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情境。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二)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这主要是针对课堂讨论这一重要环节。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观察者和旁观者,善于及时捕捉学生需要点拨的情境,从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同时,在学生阐述观点时,应尽可能留给学生问题的空间,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如发现学生间存在差异较大的观点时,师生可一起进行分析探究。从课堂学习的过程来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已关注了大学生思维意识的形成和思维品质的训练,有利于大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三)有利于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以布兰斯福德(Bransford)为首的旺达比尔特认知技术小组曾提出了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王文静等,2002)。这种教学将学生的理性和感性认识相结合,对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具有明显的作用。案例教学法和这种抛锚式教学一样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之上。在学习中,学生先看到教师设计好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问题情境,运用他们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去理解情境中的现象和问题,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形成一些概念和理解,然后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体验和思考这些问题。这在提高大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可加深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深层理解,实现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内化。

(四)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融洽师生关系。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实施中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阐述见解,展开热烈的课堂讨论,在讨论中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双向和多向的互动、对话。这种讨论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的同时能增进师生的了解、合作,协调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这种和谐关系和氛围是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五)有利于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一般知识覆盖面较广且具有不同时空背景和学科背景。渗透在案例中的知识包括基础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等学科知识,教师需充分挖掘蕴涵在案例之中的理论知识并能将之与教师的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此外,教师要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因此,案例教学对于教师所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本体性知识、案例教学中驾驭教学所需的情景性知识、实现心理健康课程有效教学的条件性知识和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关的文化知识的完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能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应关注的问题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对于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也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案例的选择。

案例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元素。(1)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内容紧密相关,这样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将学生理论学习升华为能力的目的。(2)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大学生生活实际和生活世界相贴近。这样才能激起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热情,从而增强课堂讨论的效果。(3)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案例会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大学生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等都会随之而改变。所以,教师选择的案例具有时代性就会更具有说服力,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4)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具有丰富性。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在不同年级上存在差异。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从大一到大四依次表现为:人际交往问题、学习问题、情绪问题、恋爱与性问题、自我意识问题和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等等。这说明大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心理需求是不平衡的,既有共性的心理问题,又因为每一个大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的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所以,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关注到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通过丰富的案例教会学生对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心理问题进行梳理的方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应用能力。此外,案例的丰富性还体现在案例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呈现案例时应采用幻灯、教学录像、图片等方式,这样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应用要求教师的引导应体现出系统性和方法性。教师的引导应关注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的准备状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探究和课堂教学结束之前对案例的延伸等方面。案例教学法对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要求较高,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的准备程度影响到大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程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取得。因此,教师的引导应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之前的对所学知识的准备。学生应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关系等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主要是对学生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引导,要尽可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果断性、独特性。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对问题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目的不仅是要让大学生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获得心理调试的方法和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的引导还应关注对案例的延伸。具体的引导方法是教师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案例提出不同的假设,引导学生通过对假设的论证,分析案例中主体的心理和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探究案例材料中没有谈及的原因,以此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三)教师的课堂教学总结。

教师的总结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尤为关键。教师的总结可以是讨论进行中的适时的阶段性小结,也可以是课堂教学结束时的点评小结,是案例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的小结包括:对学生讨论观点的视角正确与否,对学生讨论之后所形成的共识进行的概括、理论知识的提升,归纳案例中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以及其在学生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心理学家布朗指出:情境通过活动来合成知识,即知识是情境化的,并且在部分程度上是它所被应用的活动的产物。由此可见,学生的经验世界对他们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经验世界(知识、智慧、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不同,导致学生在思考案例时会依据自身的经验世界,如此学生探讨问题的结论就会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总结时应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将教学总结的中心放在分析案例所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这是对学生知识内化和提升的一个关键。整个课堂教学小结可以说是对教师教学驾驭能力的一个考验。所以说,教师要想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成效,就需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丰富课堂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技巧。

总之,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钻研,提高综合业务素养,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李方.课程与教学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体育课堂教案范文4

关键词:多媒体案例;中职;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牟书(1974-),女,四川人,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社交网站与大学生人际交往”(编号:PHR20118388)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1-0030-03

中职学生正处在从少年走向青年,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身心发生剧烈变化,容易产生种种矛盾,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当前我国很多中职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目的是普及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其他知识性的课程教学不同,心理健康的教学包含了大量内隐性的知识和社会技能,采用传统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活动训练、自我探索等[1]。其中案例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最常用的方法,尤其采用多媒体方式呈现的案例,能够为学生创建一种再现的真实情景,通过学生的观察、体验、讨论、反思,促使学生掌握内隐的心理调节知识,形成健康的人格,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2]。

但是教师在实践中发现,多媒体案例教学法并非总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是受到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多媒体案例的选择,二是多媒体案例教学的课程设计。我们根据教学实践,对多媒体案例在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实践进行了探讨,并对总结了多媒体案例教学的课程设计。

一、多媒体案例在中职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实践

(一)多媒体案例的选择与制作

选择一个好的多媒体案例对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非常重要。教师在选择心理多媒体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2]:

1.典型性。案例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能够反应学生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帮助学生将案例中涉及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广泛迁移到其它环境。

2.真实性。案例应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真实的案例才能令人信服,引起学生的共鸣。多媒体案例在人物背景、性格特点、事情的前因后果上都应加以完整介绍。

3. 时效性。社会在不断发展,中职生所面临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在选择案例时,要考虑中职生所处的时代背景,选择他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找到符合标准的多媒体案例并不容易,教师可以考虑根据课程教学的要求,拍摄相应的情景剧。情景剧取材于中职生中职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作、拍摄。

以“人际交往”一课为例,我们根据沟通的理论,按照表达、倾听、礼节、心灵四个部分,拍摄了四个人际交往小故事,每个故事均以AB剧的方式呈现。AB剧是指多分枝的故事,有A、B两种不同的情节发展。在本研究中则是由于其中的主人公的处理方式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沟通结果,其中一种为错误的沟通方式,会导致误会、矛盾和冲突,另一种则是正确的沟通方式,沟通的结果是互相理解、顺利解决问题。

除了AB剧情之外,还加入了专家分析,动画演示等材料。采取主持人、专家访谈的形式,让专家点明A剧和B剧中沟通之所以出现差异的原因,解释其中所涉及的沟通原理和技巧。当专家解释时,辅助以动画、情节重现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在每个小故事的最后,设立了一个问题环节,即给出一个虚拟的沟通情景,要求学生选择在该情节中会怎样采取行动。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以便对本段内容有更深入认识,并且能够真正达到训练沟通技巧的目的。

(二)多媒体案例在心理健康教学课堂的使用

我们在北京某中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学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案例,并验证其教学效果。A、B两个班在一节课内都学习案例1和案例2,分别以文本和视频形式呈现。其中A班先学文本案例1,再学视频案例2;B班先学多媒体案例1,再学文本案例2。每个案例看完视频资料或者文本资料之后,教师均根据案例组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之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上课的状态进行观察,并记录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课程结束以后,让学生根据对故事内容的兴趣在5点量表上打分。

结果表明,对于先学习文本案例,再学习多媒体案例的A班,在兴趣量表上,对多媒体案例的兴趣与文本案例的兴趣差异边缘显著(P=0.06),对多媒体案例的兴趣大于文本案例。课堂观察也表明,学生对多媒体案例部分的教学更投入,全班出现多次笑声,分组讨论时也更加积极,在全班讨论时有8名学生主动举手回答,平均回答时间为20秒。对文本案例的注意力则较为分散,在全班讨论时有6名学生主动举手,平均回答时间为16秒。值得注意的是,观看多媒体案例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涉及自己的感受较多,而观看文本案例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多围绕案例本身来进行。A班的结果显示,多媒体案例比文本案例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也更高。

对于先学习多媒体案例,再学习文本案例的B班,在兴趣的得分上,两种形式的案例差异不显著(P=0.55)。课堂观察表明,学生在多媒体案例时的注意力并不投入,有部分学生开小差,课堂较为嘈杂。分组讨论时,有3名学生举手,平均回答时间为15秒。在观看文本案例时,学生们分神的状态依然较严重,但课堂较为安静。分组讨论的积极性不高,在2分钟之后很多组就停止了讨论。全班讨论时,只有1名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课后对AB两个班的学生进行访谈,两个班的学生都认为,多媒体案例形象生动,容易理解,文本则较为枯燥,容易走神。但B班对本课的评价低于A班,认为这个课程的用处不大。以往的多媒体案例教学法主张首先利用多媒体案例的真实性、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但我们在本研究中发现,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使用的多媒体案例并不适合在课堂的开始阶段呈现。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本片采用的情景剧案例他课堂常用的“纪录片”式案例不同,由于与真实生活情景非常接近,其中所含的人际沟通知识也是内隐性的,并没有将主题用显而易见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果没有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学生在观看中注意的焦点不够集中,在后面的讨论也只能限于肤浅的表面理解,导致讨论的积极性不高,也没有深度。

其次,由于学生长期接受“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对课堂开展的方式已经有了预期,一般的课堂开始时,学生是从下课时的“松”进入上课时“紧”的状态,随着课堂内容的开展,教师会适当地让学生再“松”,然后再次“紧”。但是在B班,教师一开始向学生呈现视频,让学生直接进入“松”的状态,打破了学生已经习惯的课堂教学节奏,学生来不及调节自身的状态,导致对多媒体案例注意不足,对随后讨论的兴趣也不高。对于后面的文本案例,学生觉得更加枯燥,出现了完全不在状态的情况。相反,对于A班来说,文本案例的呈现方式与平时较为接近,提供了一个缓冲调整的时间,后面的多媒体案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他课程在教学目标上有很大的差异,授课形式、师生互动上也有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总是强调体验式学习、在行动中学习,常用游戏、训练,鼓励学生发言,参与讨论,但是传统课堂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其它课堂上已经习惯了这种学习模式,对课堂的呈现形式已经有了一定的预期,猛然转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常常表现出不愿意参加活动的心态。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往往不愿意参加游戏活动,但如果是在放学后的课外活动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就能够非常积极。两者的差别正是由于学生对“正式课堂”和“课外课堂”的预期不同造成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设计时,需要必须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程中设计一定的过渡环节,逐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活动、讨论的参与程度。

二、基于多媒体案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

多媒体案例为中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但要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发挥其优势,还需要适当的教学方式和精心的教学设计。Dooley & Skinner(1977)指出,案例教学方法中,教师不是进行通常宣讲式的教学,而是进行苏格拉底式的讨论,即教师只批评与提问,让学生发现他们自己的解决方案[3]。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案例进行教学时,要采用以案例为中心,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师生交互为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4]。

经过前期的实践探索,我们总结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上使用多媒体案例教学的基本过程如下:

(一)课前准备

教师选择、熟悉有关视频片段,包括情景剧、专家讲解,以及相关的沟通理论和技巧。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心理健康类的多媒体案例的时间不宜过长,内容不宜过多。一般来说,一段视频在3-5分钟左右,学生讨论时间在15-20分钟,教师总结时间大致在5分钟作用较为合适。

教师还需要设定课程相关的认知、情感、技能教学目标,要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讨论认识到基本原理。学生在上课前要对本课的目标有了解,知道本课的内容,最好在课下有过相关的观察和思考。

(二)知识学习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教给学生关于身心发展的常识、关于自我调节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在课程体系方面要注重课程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将案例学习中学会的技能广泛迁移到其它环境。在教学开始时,先向学生介绍有关的知识和理论。这部分主要以教师讲授、提问、讨论的方式来进行。通过讲授、让学生进入对相关的知识点的思考状态,以便学生能在后面的案例学习中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

(三)多媒体案例呈现

在呈现多媒体案例之前,向学生简单介绍多媒体案例,并让学生观察并体验案例中的人物所遭遇的情景和冲突。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冲突场景进行分析和反思,形成对该问题的看法。

(四)案例分析讨论

分析讨论是多媒体案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看完心理多媒体案例之后,教师根据多媒体案例,结合本课的内容给出几个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中,每位同学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形成认知冲突,并通过讨论获得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理解。在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全班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开阔思维,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在讨论中教师还可以再次重复播放多媒体案例材料。学生第一次观看多媒体案例时,容易忽略其中的一些细节,或者未能抓住案例的重点。经过讨论之后学生形成了对问题新的看法,这时再次观看案例,学生能根据讨论所形成的想法更仔细地观察多媒体案例的内容,获得更多的体验。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只播放多媒体案例中普遍被忽略的重点细节,引导学生去体会、思考。

(五)案例反思和行为训练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将理论知识和案例联系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教师对全班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强调心理知识和实践之间的联系。在这个环节,教师还可以给出几个其他情景下的类似案例,让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其他情景中,处理类似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倪坚.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职教论坛,2010(29):40.

[2]牟书.曾美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视频案例的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8(7):67-69.

体育课堂教案范文5

关键词: 课堂模式 备课 创设情境

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的实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平台。在新课程模式下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广大师生和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并不断摸索、探讨的重要课题。我就以我的一节公开课的准备、实施过程和反思谈谈个人见解。

一、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

传统教学模式把教师放在主体的核心的位置,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而把学习者视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的对象。因此对学生的教学评价一般是检验学生接受教师所传授知识的数量和程度,通过学生的学习状况来审查。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广大教师的育人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在对学生的评价上,改变了过去生硬、呆板、单一的评价方式,而是对学生进行素质综合评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处于教学一线的教师作为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必然要转变教学观念,深刻认识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二、确定课堂模式,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分组讨论式教学具有形式活泼、参与面广、贴近学生心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教学相长等优点,值得在这门课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推广。人教版必修2第六章第一节《杂交育种和有变育种》以小麦等杂交为例,介绍了杂交育种的概念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同时也介绍了诱变育种,引导学生思考两种育种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本节课如果采用讲授式教学,由于内容多课容量大,很容易“一言堂”,为此我将这节课设计成了分组讨论、小组承担课题、小组间互助等课堂教学模式。我将班级学生平均分成5个课题小组,每组定小组长,组内学生互帮互学,有利于取长补短,增进友谊。我围绕本节要达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给每个小组设计了一个研究课题:根据要求设计合理的育种模式,每个小组有了自己的科研课题,课堂讨论就有了实际的可达成目标,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设计形成育种方案又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形成设计方案后还要做育种方案的书面报告,提高了学生规范的书面表达能力;最后还要展示自己的方案,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一个小组展示本小组的方案后其他小组要分析评价此方案,提出疑问,进行指正。在教师的指导下最终形成正确方案,提高了同学们评价并改正实验方案的能力。

三、充分备课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阵地,合理地利用课堂45分钟,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充分的备课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备课标:我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充分认真地研究了新课标,确定了本节的三维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要难易适中,目标太高学生无法达成,体会不到达成目标的喜悦,目标太低学生不会有足够的成就感,提不起兴趣。其次要备教材,认真吃透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不仅要挖掘本节内的知识内容,而且要研究本节与其他章节的关系,研究本节课的切入点,使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教学内容连贯不冲突。另外要备学生,如果教师不去研究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盲目地依葫芦画瓢进行分组讨论式课堂教学,学生综合素质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备课各环节,如情境创设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罢不能的境地,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训练感受到学习渐入佳境的喜悦。课堂提问应注意难度梯度,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训练真正领悟到快乐的学习境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五个课题的设计不是随心所欲,随机设计的,而是精心挑选合理布局,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课题和课题之间不仅有难度上的递进,而且有针对不同育种要求改进设计育种方案或运用其他遗传学原理。课题与课题之间不孤立,在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后教师都要根据学生的展示进行分析评价指正和进一步引导。

四、创设合理的情境模式。

按新课标的精神,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为学生将来谋生打下一定的基础。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的必要前提和主动学习的前导动力。本节课经过认真的思考我决定采用分组讨论式、小组互助式课堂教学模式,创设了合理的教学情境:假设每个小组都是一个育种科学小组,每个小组要通过讨论、设计一个育种方案,并派代表来展示本小组的科研成果。课堂实践表明,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运用合理的课堂模式,为学生创造运用遗传原理引导学生动手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探讨,课堂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学习步步为营的踏实,体会渐入佳境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

五、把握课堂节奏,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

课堂上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要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尝试“教与评”。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教师提出问题,不能要求学生回答,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尝试、书写与讨论的时间,在此期间内教师要深入到每组中去掌握学生动态,以便给予合理的解释和建议。对学生讨论后的结论如何形成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及讨论后的验收方式,教师应该提出明确的要求,否则学生漫无目的地交流,课堂组织松散,时间利用率低。我给学生的时间是13分钟,有了时间概念学生自然积极。也不能只对学生提出比较笼统的要求,学生不明白教师要他们干什么和要他们怎么干,这样学生就失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我很明确地告诉每个课题小组,根据本组所承担的课题,利用已经学过的遗传学原理,合理地设计育种方案,并将方案写在事先准备好的育种方案表上,方案形成后要派代表来展示说明。

参考文献:

[1]刘琪,刘丽娜.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义务教育,2006.8.

[2]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彭慧.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内涵解读[J]中国教育报,2008.12.26.

体育课堂教案范文6

一、课改初期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课程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能力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堂着重于师生的有效教学行为。能不能找到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或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高效率的学习,使师生在课堂上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课后不布置或少布置作业,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

近年来,校领导班子多次参加了全国名校长论坛、先进教学经验交流等活动,先后到北京、南京、上海等各地名校参观学习,对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有了很深的感悟,认识到从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入手,激活课堂、构建高效课堂,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为此,学校先后组织学校中层和骨干教师到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先进学校观摩学习,通过参观学习,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明显转变,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达成了共识,初步形成了“学案导学、自主合作”的课堂教学改革新思路。“学案导学、自主合作”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导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基本的组织形式。

二、“学案导学、自主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思路、方法

“学案导学、自主合作”教学模式是:贯穿一条主线,抓好两大载体,运行五大板块,规范五项标准,掌握五大原则。一条主线是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不断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两大载体:一是教师制定好学案,二是在学生中建立学习小组;五大板块是课堂教学结构主要由五大板块组成,即:

创景导入 认定目标――自主探究 小组互动――课堂交流 质疑释疑――回扣目标 训练巩固――点拨归纳 检测升华

掌握五大原则:点拨释疑为主导,自主学习是主体,小组互助是关键,展示交流是平台,能力提升是根本。

现在,我校“学案导学、自主合作”型课堂教学已逐步形成了课堂教学的四种模式,即“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实验课”教学模式。全体教师已能熟练运用四种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并在此基础上,相互交流加强合作,根据课型和学科特点,求同存异,力求著有实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案导学、自主合作”课堂教学的一大载体是“学案”,每学科的学案都通过教师“超周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同使用”的五个环节完成,学案内容一般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法指导,预习导学,课堂研讨,拓展延伸等环节。学案的优点在于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目标,使学习任务落到实处,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广度、思考深度得到了加强。

三、课堂教学改革的收获

体育课堂教案范文7

论文摘 要:高校为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开设的经济法课程的课堂教学中,经济法总论与经济法部门法律制度脱节,经济法具体法律制度与案例教学不能有机结合,教师“一言堂”现象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法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改革经济法的教学方法,应着眼于经济法学科定位和课程特点及普遍的教学规律,应从注重书本理论教学转向理论与案例教学相结合,转向课堂讨论与双向交流、双向互动相结合,使教学方法具有思考性、启发性和知识性。

一、高校经济法教学方法改革的缘由

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经济法课程始于20世纪80代初。学者们经过艰辛的努力,目前这门课的教学水平已达到一定的程度,并已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经济法已被确立为法学十四门核心课程之一,并被立法部门并列为我国七大法律部门之一。但目前为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开设的经济法课程的课堂教学还不能令人满意:经济法总论与经济法部门法律制度脱节,经济法具体法律制度与案例教学不能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师生联系不紧密,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学中只重视具体的法律制度而忽视对经济法总论的把握,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后仍然不明白经济法与其他相邻法律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还有,经济法课堂教学中案例内容陈旧,不能有效地反映教学目的。上述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法的课堂教学效果,这不能不说是教学方法的欠缺。因此,认真研究经济法的教学方法,改革现行的教法,是高校每一位为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开设经济法课程的教师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高校经济法课堂教学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在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生有一种说法:“法律课枯燥,不好学”,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法律课枯燥,经济法学作为基础理论课,更枯燥,更单调,老师不好讲,学生也不是很愿意学。而且,作为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如经济管理类学生,因为与自己的专业有关,经济法课程是放在基础课教学计划当中的。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要学,而且还是必修课,一旦选了,还不得不认真对待。

就高校为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开设的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来看,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基础理论和基本制度,二是案例。但就教学方法来说,基本都是课堂讲解,即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记。教师普遍使用填鸭式的讲授方法,单向灌输多,双向交流少,学生被动接受多,师生互动少。似乎学生只要熟记那些知识要点和内容就可以了。进一步说,学生自己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似乎都是为了考试这么一个目标。这种教学方法注重了法律概念的讲解和法律条文的阐述,而忽视了学生的课堂反应、理解程度及教学目的。

有的经济法授课教师认为,我国是传统大陆法系国家,经济法的教学只能是以基础理论为内容进行讲授,案例分析法并不适合于我国的法学教学。甚至有人认为,在本科阶段,不管是法学专业的学生还是经济管理类的学生,经济法课程都是基础课。既然是开设基础课,那么课堂教学只能是讲授基础理论知识。这样一来,以教师一方为主的课堂讲解便成为目前为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开设经济法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的主要方式。当然,也有经济法的任课教师认为,虽然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但改革开放以来,法学教育的变化和倾向越来越明显,其中有不少的法律院系的教学已把案例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因此,给经济管理类学生讲经济法的教学方法也应与法学其他课程的教学一致。这样一来,经济法在以课堂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之外,案例教学也有一定的市场。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习惯理论讲解的教师,有的先讲经济法总论,再讲具体的经济法律制度。一本教材,从头讲到尾,教师绝对是主导;一堂课,从头讲到尾,填鸭式,满堂灌。有的教师则在经济法教学中只重视具体法律制度的讲解,而忽视对总论内容的把握,越往后讲,学生越没兴趣,学生越没兴趣,教学效果也越不好。笔者认为,问题出在了教学方法上,此其一。其二,习惯用案例教学的教师,因为他们注意到了经济法基础理论教学的单调,故从一开始就用案例吸引学生,以便能产生相当的教学效果。该方法在前一阶段的教学中,效果还的确不错,学生听着案例觉得新鲜,课堂上注意力集中,也有兴趣。但是,久而久之,学生发现,他们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案例的内容,可就是找不到分析案例的切入口。更困难的是,他们无法用经济法术语或是一般的法律语言去表达对案例的思考过程。于是,学生们便会向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些案例好像与经济法没什么紧密的联系,经济法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对于这样的问题,感到困惑的不仅只是学生,教师可能也有同样的感觉。问题出在哪里?恐怕教学方法还是主要因素之一。

三、高校经济法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1.基于对学科定位的思考。由于经济法学属于二级学科,因此,经济法学科定位应取决于法学学科的定位,而法学学科定位又涉及到法学教育的目标。目前,法学理论界对法学教育目标有不同的看法,有一种观点认为,法学教育应是法学专业教育;另一种观点认为,法学教育应该是法律职业教育;还有的观点认为,法学教育应该是法学素质教育。笔者认为,上述三个方面的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不过,进一步探讨这些观点的共性或差异却不是本文的重点。就法学教育目标而言,不管表述方式如何,总的应该体现出:法学作为一个特殊的领域,其教育目标应当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法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法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法律实务问题的高素质人才。经济法学的教育目标也应该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法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经济法知识分析和解决经济法律实务问题的高素质人才。既然经济法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经济法人才,而现有的教学方法又不能满足这样的目标,那么,在现行教学方法基础上进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2.基于对课程特点的把握。在我国经济法虽然已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但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尚未成熟,经济法的基本体系也还没有定型。目前出版的各级各类经济法教材,不管是体系的编排还是经济法律内容的选用,都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内容庞杂。一个学期,在有限的课时内要把教材所列内容全部讲完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如果还按照传统的教法,教学效果想必不会满意。因此,教师在现有经济法课程安排及其教材选用的特点基础上,对教学方法作进一步的改革也是必要的。

3.基于对教学规律的认识。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关键在于得法”。经济法的教学方法又在哪里呢?笔者认为,经济法的教学方法在于能否认识经济法教学活动的规律,在于能否认识经济法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差异。与其他学科相比,法学或是经济法学有其固有的特殊性,但就其教学规律来讲却是相通的,教学方法也是可以互相借鉴的。

一般来说,高校教育中,课堂教学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在经济法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对经济法的知识和思想的讲解,阐述自己所认同的经济法学精神,但又不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因为这种教学忽略了学生的课堂反应,理解程度和兴趣,长期下去学生必然失去信心。实际上,衡量经济法教学的科学标准,不在于给学生传了多少“死知识”,而在于使学生如何理解通说,经济法教学应该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应让“过程”培养人。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就应该让这个“过程”活起来,活起来的目的就是要丰富课堂教学,活起来的做法就是增加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与沟通,而不是单纯的理论教学或是案例教学。

四、改进高校经济法教学方法的结论与建议

经济法是一门具有高度实践性的学科。经济法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来完成,而经济法课堂教学活动的效果主要取决于经济法课堂教学方法。因此,改革高校目前为经济管理类学生开设经济法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应着眼于经济法的学科定位和课程特点及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应从注重书本理论教学转向理论与案例教学相结合,转向课堂讨论与双向交流、师生互动相结合,使经济法的教学方法具有指导性、思考性和启发性。具体而言,可采用以下方法:

1.压缩教师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课堂讨论的机会。压缩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增加学生课堂讨论的机会,目的是增加学生认识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机会,从而解决单靠教师课堂讲授不能解决的问题。经济法内容多,教师面面具到都讲的话,不易区分重点,学生也把握不了重点。如果教师能按教学大纲把应讲的内容归类,选取其中的一部分以提出问题为切入点,以研讨为形式,教师与学生同步思维。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从而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2.以案例为载体,启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案例讨论的前提是给学生讲解了相关的理论知识,案例讨论过程是教师引导并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结论或答案,案例讨论结束时教师要注意作总结和点评。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应认真选取有代表性的、说服力强的案例。案例是载体,教师通过案例可以实现教学目的,学生通过案例可以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3.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法律院系在民商法、刑法等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引入模拟法庭、法律诊所式的教学取得了一些效果。经济法课堂教学,包括为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开设的经济法也可以借鉴上述做法,但应避免只注重形式不结合实践,只注重程序法的运用,不注重对实体法的理解。比较好的办法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把经济法现有理论及其研究成果与司法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更深的层次上去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同时,经济法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中特定的经济和社会现象,并试用经济法的视角去观察和解读。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增加课堂教学效果。

4.运用双语教学,培养学生“国际视野”能力。 法学课堂上如何开展和运用双语教学是一个需要探讨的话题。基于外语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但经济法课堂上可以使用,其他专业课堂上也都可以适当地使用。经济法课堂上之所以运用双语教学,目的是要开阔学生在经济法学方面的国际视野并培养这种能力。教育部认可双语教学意在通过外语的形式更好地研习英美法的相关法律制度,掌握准确的知识背景。经济法很多法律制度内容与英美法有相关性,通过双语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和体会。同时,运用双语教学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改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世中,倪业群.法学教育与法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2. 程宝山.经济法基本理论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3. 夏雅丽.法学教育改革谈[J].中国大学教学,2007(7)

4. 方展画.高等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体育课堂教案范文8

关键词:高中数学;“一案两课”;先学后教;课堂教学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改传统教学模式

任何阶段的教育都以学生为教育主体,学生是保障教学流程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从当今的教育目标进行分析,新课改要求高中教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力与创造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高中数学教育的有效性,将学生主体理念贯穿于数学教育的每个环节,树立服务意识,教师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更好地实现师生交流,保障高中数学教育的有效性。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投身到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M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合理、科学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一定要有执行者与组织者相配合,才能够发挥其作用。针对“一案两课”先学后教课堂模式,教师必须要认真组织课堂,发挥“一案两课”先学后教模式的积极作用,提高数学课堂效率。但很多高中数学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通常对组织教学认识不够充分,导致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脱节。因此,在正式实施“一案两课”先学后教之前,教师一定要做好备课工作,以教学目标作为出发点,以教材内容作为基础,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的互动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课堂知识,进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通过多维度教学手段深入教学,提高师生互动质量

虽然“一案两课”先学后教课堂模式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交还给了学生群体,但这并不能直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欲望,也无法保障教学氛围。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深入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例,多媒体技术作为当代教育领域的标志性教育设备,通过图像、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介,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新鲜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通过多媒体进行提问,能拓展师生间的互动空间,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师生互动质量。例如,在“三角恒等变换”中,很多知识是学生凭空想象无法解决问题,如“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二倍角的三角函数”等问题都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在课堂互动中,通过多媒体文字、图形转换,让知识更加直接、形象,使学生直接感受到知识内容,领悟“去负―脱周―化锐”三角函数变化的基本思路。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刺激学生通过多个感官来接受知识,进而对数学知识产生牢固印象,提高师生互动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学生的心智发展需要一个过程,他们的主动意识与参与意识非常强烈,“一案两课”先学后教模式正好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主动投身到学习当中,调动学生的“先学”意识,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高中数学作为三大主科之一,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比较重,导致高中数学课时相对紧张,学习任务繁重。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必须合理设计教学框架,做好引导工作,保障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质量。在“先学”的过程中,学生很可能碰到知识结构矛盾,一名合格的教师要事先预测学生在“先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而做出相应的准备。例如,在“函数的单调性”教学中,教师要归纳出其中的重难点。学生首先要明确其中的含义,并运用数形思想解决问题。这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课堂任务链,让学生先学,引导学生通过研究f(x)=x和二次函数f(x)=x2的单调性,以此为切入口,通过对函数定义区间x的变化,进一步研究f(x)的变化,之后分析抽象问题,形成知识概念。最后,通过图像定义等多维度对函数单调性进行二次分析,进一步论证知识概念。由于“函数的单调性”内容比较多,传统教学模式很容易让学生对知识产生错误认识或偏差,为了避免此问题出现,教师必须因势引导,在“先学”的基础上,做好“后教”引导。

高中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抽象性的科目,是高中教育的难点。“一案两课”先学后教课堂模式能够一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习得数学知识,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董培仁.高中数学“先学后教”的实践探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1):22-23.

体育课堂教案范文9

关键词:在线直录;数字视频;家校协同教育

中图分类号:TP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10-0223-03

作者简介:阳永清(1985-),男,长沙师范学校教育技术中心实验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理论实践、网络与远程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与环境

0引言

“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协同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协同理论的指导下,家庭、学校、社会互通教育信息,使教育系统有序运行,提高教育效果、效益和效率的教育方式。目前许多研究者从协同教育的概念、协同教育的重要性到协同教育的传统方法等做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对技术如何支持协同教育、技术支持平台以及技术支持的协同教育实效性研究却被列在进一步研究之列,这已经明确表达了必须借助技术来开展协同教育和相关研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主动介入学校教育可以增强家长的积极性,提升参与学校教育的层次。如果家长通过“阳光通”、“家校通”等家校互动平台接收短信是被动介入学校教育的话,那么通过互联网查看学生的课堂教学视频则是主动介入学校教育了。

1数字视频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的发展,数字视频以其直观、形象等特点,在教育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内外教育领域对数字视频的相关研究主要有:利用数字视频促进在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实现理论与技能的非实时学习、加速职前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实现优质课堂教学的实时传播。

1.1促进在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提供真实不加修饰的课堂教学视频,为研究课堂教学、激发教师自主反思,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平台。Armstrong等提出一种基于数字视频的协作研究模型,让任课教师与教学专家共同观看课堂教学视频,交流经验,进而改善课堂教学。Sherin等提出利用视频案例库,通过课后反思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鲍建生等通过课堂教学视频案例构建校本研修平台。

1.2实现理论与技能的非实时学习

对于具体的学习课程或者专题技能完整真实的视频案例和相关资源,学习者自己安排时间,在学校、家里或其它场合,通过视频完成课程或技能的学习。Choi等设计和实现了一种基于问题的视频案例教学系统专门用于大学课程的学习。牟书等提出将视频案例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3加速职前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视频案例的丰富性、互动性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其情境性和内隐性也有益于实现职前教师教育的课程目标。李英提出并设计出一种面向师范生的视频案例教学系统。杨跃提出要向职前教师提供真实、典型并具有问题性和时效性的视频案例素材,并需要精心巧妙的设计。

1.4实现优质课堂教学的实时传播

利用现有的流媒体等现代通信技术,扩展优质课堂教学的影响范围,弥补我国优质课堂教学资源不足。高沫提出构建一个基于FLASH的在线课堂直播协同视频浏览系统,实现优质课堂教学的实时传播。龚智敏等提出改进速率控制算法,实现多媒体远程教育系统的实时视频传输。

综上所述,目前教育领域对数字视频的应用研究主要是从教师和学校教育的角度展开的,很少从家长、家庭教育和家校协同的角度展开。

2课堂在线直录视频库在家、校协同教育中的预期效果

数字视频能够生动地记录课堂教学活动、师生教与学的行为,在教育领域应用广泛,如果通过实时流媒体技术传输到网上,形成课堂在线直录视频库,供家长、教师和学生使用,预期可以成为家校协同教育中沟通的桥梁,实现家庭和学校协同教育的效果。

2.1教师方面预期效果

2.1.1准确全面评价学生,给家长提供有效建议

数字视频能够生动地记录课堂教学活动、师生教与学的行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可以通过查看实时课堂在线直录视频库中的视频,了解各科上课期间的学生表现,对学生形成准确全面的评价,给家长提供有效的建议。

2.1.2反思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优质的课堂教学视频记录了师生互动和教学过程,是一类十分鲜活生动的生成性课程资源,它可以为师生提供高质量的辅导观摩功能,课堂教学视频更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与其他教师课堂教学视频进行对比,发现自身教学的优缺点,反思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2.2家长方面预期效果

2.2.1主动介入学校教育,与教师形成良性互动

在传统的“家校通”、“阳光通”等短信家校平台中,家长是通过接收短信,才知道学生在校表现,显然是被动地介入学校教育。而家长通过互联网浏览课堂教学视频,就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直观形象地认知学生。这种主动介入学校教育,必然能刺激家长的积极性,与教师形成良性互动,从而提高家校协同教育质量。

2.2.2查看教师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的家庭作业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家长知识生疏、知识储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总是碰到家长不能辅导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情况,而数字视频能够重现课堂中教与学的行为,记录教师的教学内容,家长可以通过浏览课堂教学视频,熟悉讲授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的家庭作业。

2.3学生方面预期效果

2.3.1反思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很难意识到自身不良的学习习惯,通过浏览课堂在线直录视频库,对照其他同学的学习行为,反思自我的行为习惯,从而不断改善自我,发展自我。

2.3.2积累课堂教学知识,构建个人知识体系

建构主义认为: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创建的。数字视频生动记录了课堂教学知识,可以成为学生构建个人知识体系的有效渠道。

总之,课堂教学视频库可以成为沟通家长和教师的工具、家长辅导学生家庭作业的工具、家长和教师评价学生的依据、学生和教师反思自我改善自我的良药。课堂教学视频库的预期效果如图1所示。

3课堂在线直录视频库的开发与使用

为了实现前文提及的预期效果,完善家庭和学校的沟通机制,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协同发展,笔者的团队开发了“课堂在线直录视频库”。

3.1课堂在线直录视频库的概念界定

课堂在线直录视频库是指:利用摄像头和麦克风,记录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所有教与学的行为,通过网络及时传输到数据库,并以列表的形式在网页上显示出来,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用户浏览使用。

3.2课堂在线直录视频库的开发

3.2.1开发的基本思路

协同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协同理论的指导下,家庭、学校、社会互通教育信息,使教育系统有序运行,提高教育效果、效益和效率的教育方式。而数字视频能够生动记录课堂教学活动、师生教与学的行为,可以促进在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实现理论与技能的非实时学习、加速职前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实现优质课堂教学的实时传播。如果能开发一个平台,把数字视频形成课堂在线视频库,并放在互联网上供用户浏览,那么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协同教育就有了实现的可能。

3.2.2开发的工具

课堂在线直录视频库主要采用Flash和FlashMediaServer开发工具。

Flash是一种创作工具,设计人员和开发人员可使用它来创建演示文稿、应用程序和其它允许用户交互的内容。Flash可以包含简单的动画、视频内容、复杂演示文稿和应用程序以及介于它们之间的任何内容。Flash具有如下优点:①Flash视频技术成熟,支持体积小而画质较好的flv格式;②Adobeflashplayer拥有广泛的用户,据Adobe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全世界97%的网络浏览器都内建Flash播放器﹙FlashPlayer﹚,用户无需安装额外软件;③与FlashMediaServer实现无缝对接,开发起来自成系统。

FlashMediaServer(简称FMS)是一个多媒体应用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实现多媒体流的点播、直播、交互等多种应用,是诸多多媒体应用的服务器端主要应用平台,如Youtube、Tudou等。同时,FMS更是一个二次开发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实现多种网络多媒体内容的传播和交互应用。通过笔者所在团队的二次开发,“课堂在线直录视频库”实现了视频的自动录制、自动采集、自动上传功能,基本满足家校协同教育的需求。

3.3课堂在线直录视频资源库的使用

3.3.1视频的录制

教师在上课前只要点击“录制”,摄像设备就能自动开启;上完课后,点击“停止”,简单输入年级、班级、学科名称,如一年级一班数学,就输入1,1,s,也可选择输入课程内容简介,方便教师、家长、学生浏览和查找;点击“确定”后,视频能够实现自动采集,自动上传到指定的数据库,在“协同教育网”上显示出来。具体直录界面如图2所示。

3.3.2视频的查看

最新的视频会在“协同教育网”的首页上显示出来,用户可以有选择地点击查看。如果想要查看更多的视频,点击“更多”,进入“家校e堂”课堂教学视频库,在页面的左边下拉框中选择年级、班级、录像时间,所有视频将在下面的页面中显示出来,选择录像时间,点击浏览即可,具体浏览界面如图3所示。本平台实行多角色登录,个性化显示,其中共有教师、家长、学生3种不同的角色,如果你以某种身份登录“实时课堂视频库”,在“协同教育网”的首页上就会出现“你关心的”图标,点击进入,与你有关的所有视频就会以列表的形式显示出来,有效避免“网络迷航”。由于采用了流媒体技术,视频流量比较少,可以通过电脑、智能手机、ipad等接收设备实现视频的查看。

4结语

本文对课堂在线直录视频库在家、校协同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由于种种因素,课堂教学视频库在家校协同教育中的具体作用还没有验证,笔者接下来将会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黄立新.技术支持的协同教育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2]黄立新.网络环境下的协同教育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ARMSTRONGV,CURRANS.Developingacollaborativemodelofresearchusingdigitalvideo[J].Computers&Education,2006(10).

[4]SHERINMG,HANSY.Teacherlearninginthecontextofavideoclub[J].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2004(6).

[5]鲍建生,王洁,顾泠沅.聚焦课堂-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研究与制作[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6]CHOIHJ,JOHNSONSD.Theeffectofproblem-basedvideoinstructiononlearnersatisfaction,comprehensionandretentionincollegecourse[J].BritishJournalofEducationalTechnology,2007(1).

[7]牟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视频案例的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8(7).

[8]李英.面向师范生的视频案例教学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