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资产管理体系建设集锦9篇

时间:2023-07-03 16:08:02

资产管理体系建设

资产管理体系建设范文1

关键词:资产全寿命;管理体系;系统集成

1.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和目标

1.1 管理理念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指从资产的长期效益出发,全面考虑资产的策略、规划、投资、项目、运维、处置的全过程,在确保电网安全环保的同时,提高电网资产质量和使用效率并优化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促进资产投入与产出相匹配,从资产投入中要效益;在确保电网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延长设备运行年限;整合存量资产,充分发挥存量资产的经济效益;规范退役资产管理,提高设备再利用率及残值回收;综合平衡效益、效能、周期成本三者关系,实现投资合理化和成本最优化,推动公司发展再上新台阶。

1.2 管理范围和目标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建设以关键业务为主线,充分利用公司现有资产相关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成果,以项目全过程管理、设备招标采购优化、自动(辅助)转资及资产新增、设备检修策略、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帐卡物一致联动、设备退役处置优化、资产状态评估等10个业务为主题建设。遵从国网总部统一部署,推进规划、财务、生产、建设、物资等系统集成工作,实现业务数据融合及资产协同管理。

2.管理的主要思路及实现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建设以项目建设过程为切入点,信息流涵盖项目规划、设计、建设、购置、运行、维护、改造、物资报废的全过程,实现了各业务应用间关键数据的自动采集和集成共享,为企业大量的物资及设备精益化管理提供了手段和依据。

2.1规划计划阶段

1)    电网规划:从全寿命周期管理角度对规划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敏感性等综合指标的评估,选出可靠性、经济性、全寿命周期成本等综合评价最优的电网规划方案,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动态修正,形成项目规划库,用于指导项目可研和前期工作的开展。

2)    项目前期(可研阶段):实现全口径项目规划、储备管理;规范前期项目管理,实现项目和详细信息标准化;在编制和评审项目可研阶段,实现关联可再利用设备清单。项目前期工作完成后,输出储备项目,用于指导项目投资计划编制。

3)    投资计划:根据储备项目评级评分结果开展工程项目投资优选,输出工程项目投资计划。

2.2   工程建设阶段

1)    项目实施计划:根据投资计划和综合计划确定的工程投资计划编制项目进度计划,输出项目里程碑进度计划,用于指导后续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计划的制定。

2)    项目实施:根据施工计划开展项目安全、质量、进度和造价管理,输出项目管理相关信息。

3)    项目投运:以项目阶段验收和最终验收信息作为输入,输出设备启运记录和移交运行记录。

2.3   物资采购阶段

1)    物资采购:根据项目物资需求,制定物资采购计划,按照物资规范流程要求进行招标采购,确定综合成本最优的采购方案,依据招标结果开展合同签订、履约管理,并负责设备监造和抽检管理,建立常态的供应商绩效评价机制。

2)    仓储配送:流程包括仓储配送和到货验收两个二级流程,物资部门确保供货及时性,输出供应商供货及时性及物资质量信息作为供应商评价的重要输入。

2.4   运行检修阶段

1)    竣工验收:设备管理部门根据工程管理部门提交的工程投运验收申请,开展设备现场清点和验收,输出设备移交清册;并负责同运行管理部门共同完成设备启动投产工作,输出设备启运记录。

2)    运行维护:运行维护阶段总体以设备启运为流程输入,通过设备运行监控输出设备运行状态信息,分析判断设备的健康状况,通过巡检维护计划输出设备巡检的工作记录。事故异常处理以设备运行监控为基础,根据不同部门的设备管理职责输出设备抢修的工作要求。运行维护阶段输出设备运行中的风险、故障和缺陷信息作为状态评价的基础。

3)    状态评价:状态评价以设备运行信息为输出,按照国网公司设备状态评价导则输出评价结果,设备管理部门依据设备状态评价制定检修工作计划、月/周停电计划,以及据此制定、完善相应的资产管理策略。

4)    设备检修:设备管理部门通过工单为管理手段开展相应检修和抢修工作,记录检修成本信息,为设备资产寿命周期成本归集提供基础。

5)    技术改造:以设备状态评价结果为输入,利用技改大修决策模型,输出建议技改设备清单,为技改计划编制提供基础。

2.1.5       退役处置阶段

设备退役处置阶段包含如下六方面关键业务流程节点:

1)    项目可研阶段:资产管理单位根据各部门提出的项目需求,编制资产退役清单,并提交设备相关运行状态资料;项目可研方案中必须包含利旧部分;开展技术鉴定工作,确定设备运行状态和后续处置意见;进行可研评审同时审核资产退役清单。

2)    年度资产退役计划管理:资产管理单位根据可研提出资产退役计划;并将资产退役计划纳入年度资产管理计划。

3)    退役资产拆旧管理:项目主管单位组织拆除前技术鉴定,出具鉴定报告,严肃退役清单管理。

4)    拆旧资产运输及仓储管理:设备资产的归口管理部门组织移交技术鉴定,物资部门现场交接验收,实物入库;废旧物资入“废旧物资库”,可再利用设备入物资“再利用库”管理,其日常维护由物资部门负责,专业保养维护由资产管理单位负责。

5)    可再利用设备信息管理:物资部门在可再利用设备信息平台上退役可再利用设备信息,内部单位在项目设计时考虑利旧,外部单位可在线下单购买,变卖前的价值评估参考资产净值,由外部第三方评估机构出具评估意见。

6)    废旧物资处置管理:物资部门在退役物资交易平台废旧物资处置信息,实行废旧物资竞价拍卖。

3建设成效介绍

3.1项目建设全过程实现纵向信息贯通,横向数据信息共享

通过新建规划计划与ERP-PS的集成,实现项目创建与计划反馈的闭环管理,提升综合计划管理水平;新建ERP与生产管理系统的集成,共享资产价值、实际成本、形象进度信息,为技改大修项目多维度分析、立项决策分析提供依据;完善ERP与基建管控系统的集成,实现了项目基本信息的共享;以及结合原有的规划计划与财务管控的集成、财务管控与ERP的集成、生产管理系统与规划计划的集成;实现了项目从规划、立项、计划、设计、建设、投运转资全过程的纵向信息贯通,横向数据信息共享,从而提升项目管理的效率和数据的准确性,为资产全寿命周期的分析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撑。

3.2加强项目成本管理,规范项目成本及时准确入账

通过在ERP系统中开发工程形象进度与财务进度的展示机制,查询项目执行情况,依托资金支付控制等手段,推动前端业务部门及时完成成本入账。通过在套装软件开发管控工具,实现在投运公告后,不允许新增采购申请的创建。有效促进项目成本入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3.3强化项目资金管控,降低资金支付风险

开发合同执行情况表,满足财务人员能实时查询项目中基于合同的执行情况、资金支付情况的需求,提高财务人员对于项目合同资金管控的能力,同时,依据合同资金支付情况,开发了项目资金支付管控工具,通过对采购订单设置冻结标识,实现对资金支付申请的有效管控。推动了经法系统对于物资合同全口径业务管理,以及经法系统、套装软件和财务管控三者对于物资合同台账信息的集成功能建设,提高财务人员对于合同资金支付的管控能力。

3.4 实现了帐卡物一致

实现项目编码、设备台账、资产卡片、物资编码的四码一致。在多系统管理设备台账、跨系统集成设备与资产的环境下,实现设备资产联动与项目费用直接转资到对应资产卡片的赋价值功能。

3.5开展设备资产退役、报废处置的信息化管理,实现设备再利用关键信息的监控

在已建立的退役、报废管理的基础上,集成了77类PMS设备履历信息和技术鉴定报告信息,丰富了退役、报废清单中单体设备的设备履历和状态评估报告。可使退役或报废资产清单从生产环节反馈到项目立项环节中辅助立项,为退役报废或再利用提供决策依据。

 4  总结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信息系统建设,全面支撑了青海公司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业务,覆盖从资产立项、建设、移交、投运、维修、转移、调拔到报废的各阶段业务管理要素,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级资产管控。

参考文献:

[1] 刘靖波. 浅谈资产的全寿命周期管理. 《科技信息》,2012年26期.

作者简介:

马惠萍(出生年-1971),女,陕西省旬邑县,青海省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公司,高工,从事信息化建设与运维,13997239651,ma.hui.ping@163.com。

资产管理体系建设范文2

【关键词】 智能电网 CIM EAM PSR 资源规划

引言

电网EAM系统的建设,离不开对信息资源的科学规划和信息建模工作;而资产信息建模属于领域建模范畴,直接影响领域内资产管理系统数据库和应用程序的开发。在通信信息平台环节,国家电网公司将延伸“十一五”中“SG186”信息化工程取得的成果,在“十二五”开展国家电网资源计划系统的建设,打造以资产为核心的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而全面企业资源规划(ERP)的建设,对于资产管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企业信息系统的建模方法,需要首先对信息资源进行规划,对领域数据进行建模,捕捉领域中的对象类及其属性,分析其关联关系,为资产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提供概念模型和逻辑视图,可直接指导底层物理数据模型的设计和开发。

目前针对企业设备资产的信息建模工作较少,大都局限于从功能位置角度构建设备台账和编码,而企业资产管理需要根据设备自身分类特性组织设备,这就对设备资产信息模型提出了较高要求。IEC 61968的公共信息模型(CIM)中提出了资产的概念,给出了比较成熟的资产模型。该模型完全可以作为资产管理系统建模的参照和依据。

本文以CIM 资产模型为基准,结合设备对象的实际数据项进行资产信息建模,分别建立了典型输变电设备的资产基础模型和工作模型。依据CIM 中资产类相应扩展资产分类属性、本体属性、模型参数、电气属性等,探讨了资产模型的相关应用。

1. 资产总论

1.1资产基本概念

资产这一概念最早源于财务领域,是企业中占有一定价值的物品,电力设备则是电网企业最重要的固定资产。在EAM 中,设备台账数据是基础,运行维护管理是核心,以工单的提交、审批和执行为主线,按照缺陷处理、计划检修、预防性检修、状态检修等几种可能模式,以提高维修效率、降低总体维护成本为目标,将库存采购和人员财务等模块集成在一个数据充分共享的信息系统中。

1.2 CIM 中的资产模型

资产是被某机构所拥有的物理实体,它要经过购买、安装、维护、维修、折旧和报废等生命过程,并产生一系列重要的历史资料记录。在CIM 中,资产模型可分为基础模型和工作类型,基础模型包含资产的基本属性,如Asset类描述资产本体属性、Specification类描述产品说明书(包括安装和维修作业指导书)、Type Asset类描述通用分类信息、Asset Model类描述产品型号、Electrical Properties类描述电气属性、Financial Properties类描述财务属性、Location和Zone类描述资产地理位置信息。而工作模型包含资产业务活动记录,如Work和work Task类说明资产工作任务,Procedure和Procedure Value类记录每步工作步骤和产生量测值,这些记录通过数据集(Data Set)的方式分类保存,共分巡视、诊断、试验、维修4类数据集,分别对应资产运行维护管理中的各项工作任务。

资产(Asset)与电力系统资源(PSR)相互关联,但二者描述设备的角度不同,前者注重设备的物理特征,而后者注重在电网中的功能位置,即设备的逻辑特征,由前者来实现。资产与组织(0rganization)

相关联,也可与多个组织机构有关,如检修、运行部门等。资产与量测(Measurement)关联,产生量测值(Measurement Value),并关联端子(Termina1)。

1.3资产与资源辨析

在CIM 模型中,IEC 61970—301定义了PSR,并通过定义设备容器来建立电网设备层级树形结构,据此定义生产管理中设备功能位置,进而规范设备调度命名。IEC 61968一l1资产包中明确定义了资产概念,并充分发挥文档在资产管理中的作用。

电网功能位置上的资源,需要资产来具体实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多对多的关联关系,即同一资产可先后服役于不同功能位置,而同一功能位置也可先后由不同资产来服役。

2. 资产信息建模方法

2.1企业信息建模

企业信息建模是对企业信息流进行规范化处理,对企业全域资源的抽象和整合,是按标准、规范有序组织的结果,主要关注信息系统中韵信息及其流向,旨在进行信息整合、规范数据模型、减少数据冗余,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和信息化水平。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是对结构化建模思路的改进,针对信息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通过多层次抽象,从对象到类;构造类库,采用灵活的框架或架构,能够满足当前复杂的软件开发要求。统一建模语言(UML)是一种面向对象的可视化建模语言,本文资产信息建模就是采用Rational Rose作为统一建模工具,基于现有CIM 资产模型的成熟体系,对输变电主要一次设备进行信息建模。

2.2 资产信息建模需求

CIM 资产模型可大致分为基础模型和工作模型,基础模型中从5个侧面描述资产属性,分别以Asset,Type Asset,Asset Model为根类,针对电气设备派生出Electrical Asset,Electrical Type Asset,

Electrical Asset Model子类,三者均聚合电气属性类Electrical Properties,形成电气资产模型框架。例如:对于某电网设备XX资产信息建模,首先要扩展类继承上述4个父类,对无法继承者再根据自身属性扩展新类。具体如下:设备本体特征通过继承扩展子类XX Asset, 设备分类信息扩展XX Type Asset,某型号设备公共属性扩展XX Asset Model, 设备的电气参数扩展XX Properties,这4个子类之间相互关联,且电气属性类与其他3个子类之间是聚合关系。此外,在建模中发现电气设备本身带有机械参数,具有共性需要扩展,故在电气属性之外,扩展根类机械属性Mechanical Properties并与其他根类关联,而这五大根类就形成了资产的基础模型框架,如前例针对XX设备,则扩展类XX Mechanical继承根类,表述其自身机械属。

巡检业务均以工单为依据,对应CIM 中类Work和Work Task,工单包含工作内容,由作业指导书(Specification)规范,包含诸多工作步骤(Procedure),并可能产生一些量测值,且取值范围(Limit)遵循额定值(Rating)定义。

缺陷信息是电力设备运行维护管理中的重要信息,在日常巡视中及时发现设备的缺陷情况,维修消除后,记录缺陷信息,备案形成缺陷库以完善资产档案。针对缺陷信息,继承了已有业务活动类Activity Record、扩展子类Defect Event(缺陷事件),以及已有子类Failure Event(故障事件),缺陷事件类中包含设备类别、缺陷内容、部位、程度、等级、分类、消缺情况和结论等属性,部分属性取值采用枚举形式。

3. 资产模型应用实例

3.1资产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

对于大量的设备量测数据,需要借助元数据(Metadata)来实现有效管理。元数据简言之就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如数据库表中的字段。而CIM定义了电力企业中主要对象类及其属性和关系,它采用面向对象的描述方式构造了电力行业的元数据,与生产数据库的设计密切相

(下转第326页)

(上接第322页)

关。文中所构建的资产基础模型,可直接指导EAM 中的设备台账管理模块的数据设计,而运行和维护管理模块的设计还要考虑工作流,但其底层数据设计也可参照上文资产工作模型。

具体来说,从面向对象的静态类图转化为实体关系数据库表,有着较成熟的设计方案,如对象类的建表、继承和关联关系的映射、主键外键的处理;而依照CIM 建设的数据库表包含了CIM 语义信息,再通过组装基表,建立边界视图和封装边界类,能有效改进资产数据平台程序的性能,针对不同的用户提供多样化的资产数据服务。

设备台账是EAM 的数据基础,它以电力设备为主线进行组织,从设备技术信息、地理位置、分类信息、功能等方面出发,将设备与备品配件从不同角度组成关联的“设备树”,并与设备图片、手册、铭牌参数、工作指导书、财务等信息相关联,记录设备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运行、故障、维修、移动的详细情况,以及每个阶段中设备的价值。因此,它与传统管理信息系统(MIS)的设备台账管理区别很大,包含的信息种类更多,设计上也更为复杂。CIM 资产模型以面向对象的方式对资产信息进行规范化的描述,且覆盖了EAM 设备台账的基本信息,完全可以作为其底层数据设计的依据。

PSMS中输变电设备主数据以SAP为源头录入维护,并导人生产管理模块中;而SAP中设备基础数据视图的组织及各类数据表格和字段的设计,均参照上述基于CIM 的设备台账模型。

3.2 资产分类与编码

资产分类是资产管理的关键,电力企业中设备资产众多、型号复杂,必须采用行之有效的分类法,建立合理的设备分类编码规则,形成资产管理体系。在CIM 资产模型中,Type Asset类资产从功用角度进行设备分类,给出了相当于PSR功能角色的设备分类信息,具体而言是将电力设备资产分为电气资产、容器资产、支持资产3类,电气资产再下分变压器、开关断路器、补偿器、线路等。Asset Model类进一步描述具体某类资产的不同型号设备。这2个类组成的资产分类比较完整,以此为依据,参考国内外各种资产编码,就可以形成电网企业自身对于设备管理的资产分类编码。

3.3资产管理和系统集成

资产管理是生产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它不同于调度管理,在专业视角、关注层面、管理方法上差异很大。例如:对于开关设备这一对象,相对于调度管理从功能角度对逻辑设备的管理方法,资产管理更关注具体某种型号的开关,它服役后的运行状态、检修历史、缺陷信息等,不管它是在哪个功能位置服役或是处于仓库返修或退役报废处置阶段,都要追踪它的全生命周期记录,这就是从实体角度管理物理设备的方法。

资产这一概念源自财务领域,资产管理中检修活动也涉及大量财务信息;而设备资产被企业购人后入库也涉及物资管理,当某种型号的设备告缺时需要提交采购计划。正因如此,电网EAM 与财务管理、物资管理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资产全生命周期的视角来分析,设备从购入服役到退役处置终生如此。因此,资产管理需要集成财务管理和物资管理模块,而资产编码需要分别与财务码和物资码之间建立映射关系,以利于系统互联和资产信息共享,实现设备资产“账卡物”信息一体化。

结语

资产管理体系建设范文3

关键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

高校的国有资产是保障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在教育事业上的投入越来越大,同时投资主体也由政府一元向社会多元发展变化,因而高校资产也逐渐形成多元化的局面[1].在这种复杂形势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以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2015年底,财政部在«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财资〔2015〕90号)中,提出了高校资产管理应以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有效支撑,“要依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全面、准确、细化、动态”的国有资产基础数据库.推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利用的效率,实现财政部门要求的“保障履职、配置科学、使用有效、处置规范、监督到位”目标,是高校资产管理的重要的工作,也是进行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支撑.

1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财政部已经建立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教育部配套建立了相应的系统.随着主管部门对资产管理信息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细,高校国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也显得更为迫切了.高校与先进信息技术的具有天然联系,信息化水平也比较高,高校加强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也是适应学校内部信息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具体而言,高校建立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是高校资产管理资源整合的需要.高校内部各项国有资产数据进行整合,形成大数据平台后,管理层从宏观随时监控,把握高校国有资产总体数据情况.通过建立、对比、分析国有资产大数据高校资产管理者可以清楚看到高校内的设备、教室等资产的利用情况,根据其利用率的高低决定资产购置、更新和淘汰,避免可能产生的重复购置和不当淘汰、避免可能的浪费,充分提高资产的利用率[2].高校建立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业务流程规范性的需要.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等多个环节.在现实的管理中,管理人员对于资产的数量、成本、分布、权属等基本情况认识模糊,不能真正了解国有资产管理、不按业务流程操作或是操作不规范等问题较为突出.依托于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开展工作,通过明确工作流程,基于国有资产数据库进行的国有资产管理流程,使不同部门、不同人员的理解与操作偏差变小,流程化、程序化的操作就会使资产管理工作规范化得到有效保障.高校需要建立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是解决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发展性问题的需要.高校国有资产量在不断增大,如2007年清华大学国有资产总价值为117.56亿,固定资产35.01亿,到2015年底达到了479.42亿.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日益庞大的高校国有资产进行日常处理越来越显得必要.高校庞大的资产数据能够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管理,建立统一的学校资产数据库,可以使高校与主管部门之间的数据联系由静态转向动态,由数据汇总转向数据明细,可以更好地实现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管理.这不仅可以使高校资产管理的效率大大提高,也能使高校及上级主管部门充分了解到资产配置、使用等情况,进而对资产管理绩效进行有效的评价.

2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应该讲,高校在信息化工作方面还是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具体到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1)高校对国有资产管理单纯重视实物管理现象较为普遍,对资产账目等价值管理流程重视不足.对实物管理的单方面重视会导致资产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手段行政化,还易形成条块分割的局面,局部自成体系,忽视资产管理与效率的提高[3].从实物流来看,真正实物流入高校是从设备采购开始,进而设备在使用单位被使用、折旧和维修,最终报废流出高校.从价值流看,固定资产的价值流动始于财务部门的付款,随着使用部门的使用,在价值接近于零时,由使用单位提出报废申请,最终报废流出高校[4].在这2个过程中,由于忽视了价值管理,导致很多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资产账账不符、账卡不符、账实不符的现象,甚至有些资产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在国有资产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资产管理将资产的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2种意识相结合,能更好地体现出资产信息系统的特点.(2)高校国有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存在分散化、多头管理现象.高校国有资产形态多元,仅固定资产就有房屋、土地、仪器、设备、家具、图书、文物、陈列品、构筑物、动植物等分类.资产形态多元化导致资产管理部门的分散化,对资产信息系统的建设也就出现条块化.虽然不少高校都成立了资产管理处,但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不同的资产有着不同的需求,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一个大而全的系统,将所有部门的工作流程、需求都覆盖在内.资产归口管理部门根据自己的日常业务特点,在部门本身业务范围内进行开发.由于开发人员不同、数据结构不同,系统之间不能互联互通,缺乏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的机制,所以部门软件之间很难交流与共享数据,完全是独立的体系.在不同类型的国资管理系统之间传递数据,还要通过人工在不同的系统之间进行转化与倒入、倒出,问题和差错在所难免.另外,学校财务信息和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之间也存在此类问题.具体表现是财务部门对于资产的入账信息过于简化,不能集成在一个平台,基本上就是汇总数据,最多细化到教育分类的大类的汇总数据.这些资产在办理财务入账后,财务部门没有资产的明细作为数据的有效支撑,无法实现后续的资产运行效率和效益分析,使学校固定资产进入、使用和退出的各个环节没有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进而不能适时反映资产动态变化.(3)高校国有资产信息管理系统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从理论上讲,高校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应当属于财政部相应系统的末端,是整个行政事业性单位国有进行资产管理的必要手段.资产系统运用效率取决于国有资产管理队伍水平的高低,资产管理人员不单单要及时将资产各类信息录入系统,还要对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环节把好关,实行动态管理,使资产处于一个合理的状态.在此基础上做好国有资产统计、信息报告,并开展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等工作.目前,我国高校在国有资产管理中,主要采取的是“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类负责”的方式.归口管理部门资产管理人员匮乏是普遍现象,很多管理人员为兼职或临时调任的形式存在,难以专业的态度和水平管理单位国有资产[5],有效地发挥资产信息系统应有的作用.

3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原则与框架

资产信息管理系统的推进实质上反映了高校资产管理方式的变化.资产管理成为由相对粗放式管理转向相对精细化管理,由数据报表式统计转向资产数据流程化管理,从分散管理到支持学校整体决策管理的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要充分考虑贯彻财政部等上级部门对资产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充分考虑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特点,才能使资产信息系统的建设更贴近实际.

3.1国有资产信息管理系统要体现数据全面的原则

高校资产涉及的种类多,每一类的资产日常管理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学校资产大数据平台可以对学校各类资产基于财政部等上级部门标准进行分类存储,通过校级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与学校具体的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过程中数据处理过程相衔接.建设高校的国有资产信息管理系统,要兼顾不同类别、不同资产归口管理部门的应用系统,将资产基本数据库与应用系统数据有机地结合起来.北京科技大学资产管理处钱大益等人认为[6],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应该包括资产采购、仪器设备管理、大型设备共享、房地产管理及实验室管理数据统一共享的信息化系统平台.哈尔滨工业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处姜山等人认为[7],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应当涵盖土地、房屋及构筑物不动产信息化管理,在建工程信息化管理,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管理.从清华大学实践情况来看,国有资产信息系统建设分为如下3个层面开展:第一个层面是归口管理部门的资产管理应用系统.目前学校有房地产信息管理系统、仪器设备家具资产管理系统、图书资产管理系统、无形资产管理系统等.这些归口管理部门的系统基本上都基于学校信息门户运行,主要作用是在于开展学校各级单位日常的资产业务管理,包括资产卡片的建立、变更、调拨、处置等业务流程,是整个学校资产管理的起始节点.第二个层面是学校资产信息管理系统与相关归口资产管理系统的衔接机制.相关系统主要包括附属单位资产数据系统、学校财务系统、教育部等上级管理部门的资产管理系统.除了校本部之外,清华大学还有10多家的附属单位,与附属单位的资产管理数据进行衔接,是保证资产管理数据全面性的重要内容.与财务系统对接,可以实现资产数据与账务数据协调一致,通过资产卡片数据,可以解决总账与明细账的对应问题.第三个层面是学校校级的资产信息管理系统.校级系统定位于学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的数据平台,以归口部门建立的资产卡片为基础,建立起校级的资产大数据平台.大数据平台通过与归口管理部门的系统进行数据交换,更新、维护各类资产的资产数据卡片,实现资产管理各部门之间的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进而实现学校的数据平台与归口管理部门系统数据的一致性(见图1).学校资产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数据与教育部等上级管理部门的数据对接,在数据平台上形成财务类、资产类及各种综合资产数据运用等资产数据全口径各类报表.

3.2国有资产信息管理系统要体现准确原则

随着资产总量的逐渐增加,资产信息管理的难度也图1清华大学国有资产信息管理系统框架图会相应地增大,准确性的问题成资产信息系统建设解决中要充分考虑的因素.以清华大学仪器设备为例,截止2015年底,学校140家校内单位在实验室与设备处资产管理系统中开户并进行仪器设备日常管理,120多家单位开户并进行家具日常管理.仪器设备年终存量28.5万件,家具年终存量39.3万件[8].由于仪器设备、家具类资产具有数量多、存放地点分散、领用人员较多、部分资产移动性较强、资产处置量大、实物和账务处置不同期、操作不及时等原因,要求准确地反映这2类资产的真实状况困难较大.根据学校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实验室与设备处在系统建设中建立年检对账、闲置资产调剂以及资产处置网上审批等功能,并与学校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对接,使归口资产业务管理内容更完整、准确.学校资产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与接口单位、教育部系统进行对接,基于资产卡片进行数据交换,使系统与系统之间进行校验、控制,重点解决数据与资产卡片明细对应的问题.

3.3国有资产信息管理系统要体现动态原则

在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的管理过程中,资产的经济价值、社会效益会呈现出递减趋势,会越来越难以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产生失衡.在国有资产信息管理系统中,要对资产的这种过程性的特性有所体现.以清华大学为例,大型仪器设备使用过程中,清华大学实验室与设备处已开发完成了“清华大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同时该平台也已经与教育部的CERS全国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和科技部的大仪共享平台对接.管理部门还制定了学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流程及审批规范,未开放共享的设备依照流程可以方便地入网并开展开放共享服务.在资产配置环节,学校还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完备了资产处置的工作流程,使处置管理与学校国资委固定资产处置的审批相关联,使资产动态过程更为规范.3.4国有资产信息管理系统要体现评价原则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进行绩效评价,是近年来国有资产主管部门的一项工作要求,也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优化财务支出结构的一个手段.财政部行政政法司课题组在相关绩效评价课题中提出,可以按资产投入和产出过程分为资产管理活动指标、资产管理产出指标.其中资产管理活动指标分为组织管理、账目管理、配置管理、使用管理、处置管理,产出指标分为资产配置公平、资产安全安好、资产利用效率和社会目标实际等方面[9].华南理工大学自2010年起,连续5年撰写了“华南理工大学国有资产发展报告”,利用校内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资产管理处、财务处等19个部门提供的基础数据,多角度、多层次分析了国有资产配置状况,分析展示了各类资产的规模及结构的发展变化情况,设立学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学院进行绩效评价,形成各学院投入产出的薄弱分析诊断报告,对学院的资源配置方向和数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支持[10].这种评价工作是一项很复杂的工程,需要学校在进行国有资产信息化过程中充分调研、细致谋划.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信息化优势,利用数据库常用的数据仓储和数据挖掘技术建立数据分析系统,进而根据高校资产管理不同的需要随时进行资产大数据分析.

4结语

由于高校资产管理的特殊性,高校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行政部门有很大的不同,高校间由于资产类型、资产配置、资产规模、管理体制等方面也存在不同,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也会千差万别.围绕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信息管理系统的目标和要求,根据学校自身的特色,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才能更好地完成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作者:张军民 连彦青 单位:清华大学资产管理处

参考文献

[1]刘小奇.高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选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19(2):133G134.

[2]腾雪松.大数据时代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建设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203G204.

[3]吴红卫.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219G220.

[4]王晓燕.基于管理节点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7(1):81G82.

[5]谭静.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6]钱大益,杨超华,刘仁霖.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构想与实施[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3):363G366.

[7]姜山,毕远强.关于高等院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174G176.

[8]赵庆双,高云峰,窦莹,等.加强高校仪器设备管理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完整[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24(1):260G261.

资产管理体系建设范文4

(一)电网企业资产特征 广义资产包括公司实物资产、金融资产、无形资产等全部资产。本文的资产概念是狭义的资产,即公司实物资产。电网企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资产密集,资产设备数量大、增长速度快、品种多、对设备的完好率及连续运转可利用率要求高,同时从资产形成阶段到项目运营阶段直至项目退役阶段,需要统筹协调、合理衔接,每一阶段的工作都会对后续阶段产生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

(1)资产的密集性。电网企业资产价值高、规模大,如输变电设备、配电设备、通讯设备、运输设备和房屋与建筑物等。

(2)资产的多种性。根据资产的使用用途,可以分为输变电设备、配电设备、用电计量设备、通讯设备、工具器具及运输设备、房屋与建筑物等;同时,实物管理涉及使用、保管、生产基建、后勤等部门。对划分企业管辖资产的主体,确定资产的价值与资产的日常管理、核算等方面均会带来相当的难度。

(3)资产的分散性。地域分布广,资产使用部门多,使用地点范围大,电力输配设施和供电设施大多分布在野外。

(4)资产的长期性。电网资产从规划、购置、安装、调试、使用、维修、改造和更新直到及废寿命周期都在数十年以上。

(5)资产的稳定性。电网企业的特殊性要求电网资产必须稳定运行,任何的故障将会给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对电网资产的日常维护是电网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电网企业资产管理现状 具体表现在:

(1)缺乏有效协调。电网企业目前将资产管理划分为规划、可研、设计、建设、运营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由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和实施,由于各阶段管理者往往主要关注本阶段的目标及须解决的问题,对整个系统考虑不够,从而不利于统筹考虑和整体优化电网资产新建、扩建、技改、检修计划等工作,不能有效协调各个阶段的管理目标,往往只能达到局部优化和阶段最优,却难以实现资整体成本最优。

(2)资产决策机制不能做到总体成本优化。一是决策机制缺乏全局观念,在进行电网规划时,仅以技术经济指标寻求最佳的电网投资决策,缺乏对整个电网在运行中的经济、环保、可靠性等各方面的效益和成本的全局考虑。二是缺乏为决策机制提供科学的依据的决策方法,如成本费用的计算方法与各阶段的工作特点不适应,状态检修尚不能作为一种成本优化的手段全面应用于资产管理中等。

(3)信息化程度有待加强。近年来,电网企业非常重视信息化的建设,信息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资产管理信息模块仍是“孤岛”。一是不同阶段之间的沟通协调不够,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出现障碍。资产运营、退役阶段的信息难以及时反馈到规划、可研、设计等决策阶段,尚未实现全过程的闭环管理,资产的各个阶段缺少统一的计划和控制系统。二是缺乏统一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支持,基建、物资、生产、财务等职能部门都有自己的一套系统,但大多建立在不同的工作平台上,造成数据难以统一,难以实现信息勾稽和提示作用,影响信息传递的及时性、有效性和灵活性。

(4)资产退役处置环节资源优化程度不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网资产如输变电设备的运行年限普遍较低。一方面,对于已到退役期的资产,没有建立一套处置机制,缺乏对资产经济运行寿命之后的延寿问题的考虑;另一方面,部分设备未到退役期,在尚有利用价值时即退出运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二、电网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引入

(一)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全寿命周期管理(Life Cycle Man-

agement,LCM)是起源于美国军方武器装备采办过程的一种设计思想和管理原则。它强调对产品全寿命发展过程实施持续不断、协调统一的管理,综合考虑各个阶段的问题,保证各个阶段的活动前后衔接,各个阶段决策的一致性,通过并行设计方法,达到产品在全寿命周期内技术最优、质量最可靠、时间最短、成本最低、服务最好、环保最佳。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可以概括为从资产的规划、设计、采购、基建、运行、维修、轮换、改造、直至退出运营、报废等全过程的管理。它在资产生命周期的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张,使全寿命周期效益的最大化,既要考虑寿命周期费用最小化又要追求收益最大化,最终实现寿命周期利润最大化。

(二)电网企业资产的价值链 价值链理论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资产的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实物形式,一种是价值形式,资产全寿命周期中的每一阶段的价值表现就构成了资产的价值链。电网企业资产的价值链如图1所示。

电网企业资产的价值链是一个闭合的链条:对于单项资产,价值链从资产计划开始,经历项目建设、运行、检修、技改等,最后到报废,资产的生命结束,价值也随之结束;但是对于电网企业而言,资产技改和报废不是价值链的结束,而是进入新一轮的资产计划,然后不断循环着,直至电网企业结束经营。

与产品价值链不同,资产价值链的价值体现在成本上,电网企业资产价值链管理就是对资产的成本的控制,达到电网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效益最优。资产计划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计划的偏差会影响到电网企业资产的整体运作;项目建设包括基建、设备采购、安装等,该环节一方面影响电网企业折旧成本,另一方面,建设的质量对今后的运行、维护费用也有影响;运行与维护阶段是资产运行以及故障维修的成本,该环节一般持续时间较长,是整个价值链的重点环节;技改和报废环节,需要对资产进行评估,作出技改还是报废的决策。

(三)电网企业资产管理流程再造 根据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和电网企业资产价值链,对电网企业资产管理进行流传再造,具体见图2。

资产状态评估是从电网企业长期资产技术政策和投资战略的角度,审视公司资产的健康状况,决定资产是继续运行、技术改造还是退役。结合资产状态评估的结果,对公司电网进行总体规划,进入资产计划环节,通过项目立项、初步设计、年度计划等工作,完成该环节工作。接着进入项目建设阶段,在年度计划的指导下进行设备招投标和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完毕后,投产运行,转入资产管理。运行检修环节的工作主要是备品备件、维护检修以及运行检测。必须定期对运行中的资产进行状态评估,存在需要技术改造或退役的资产,则进入新一轮的电网规划。

三、电网企业资产管理完善建议

(一)转变资产管理理念开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管理上的一次变革,电网企业需要在资产管理的各环节、全方位、全过程转变资产管理理念,要在管理方式、工作机制、考核办法、企业文化等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如电网企业目前强调“分段”管理的资产管理模式必须转变,采用流程管理的模式,统一各部门工作目标,优化各阶段业务管理策略,以实现资产管理全过程最优;又如,对电网资产成本的管理,需要对资产全寿命周期内的全过程成本(含故障成本)进行综合评估,不能仅重视前期投入,更应关注后期成本,这就需要引入全寿命周期成本(LCC)管理方式。总之,要用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理念对电网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重新评估和改进。

(二)加强管理基础建设 电网企业目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都是由于管理基础薄弱所致,电网企业需要在全寿命周期的管理理念的指引下,加强企业管理基础的建设,做到精益化管理。一是以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规划、建立、修订电网企业规章管理制度体系,建立规章制度管理的协调机制,报告各部门的协调以及各种制度标准的统一协调;二是加速标准化建设,实现标准化体系的动态化管理;三是建立科学的资产决策机制,不断调整和完善电网规划方法,在电网规划工作中以电网系统的整体优化作为决策依据;四是加快基于全资产、全寿命的成本预算和核算机制建设,运用科学的成本费用计算方法,提高资产管理的精益化水平;五是建立科学的电网资产运行评价体系,完善相应关键指标体系,对电网资产的状况做出及时、准确的评价;六是要建立统一的退役资产管理平台,完善技术评估办法,完善报废资产处置流程等相关规定。

(三)改进流程突出重点管理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必须针对相关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进行梳理、评估、检查和修订,有重点的推广应用。对新增资产与现存资产有不同的管理要求:

(1)对于新增资产,要从电网的规划开始,按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要求抓好各项工作,既保证资产的质量,又保全所有的信息资料。在长远规划方面,与政府有关部门保持良好的关系,做好负荷预测,延长规划周期,制定10年~20年的长期规划,优化技术经济评估办法,完善规划滚动更新机制;在设计方面,要提高先进性和适用性,进行多方案比选,优化工程设计方案;在采购环节,要以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低为目标,差异化设计招标方案,修订评标细则,加大设备监造工作力度,加强对设备供应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资质统计和资信评价,严格控制入网设备质量;在建设环节,要进一步提升标准化建设水平,提升工程建设管理能力,实现工程项目功能匹配、寿命协调、全局优化、费用最优。

(2)对于现存资产,要抓好在运资产、备品备件和到期报废资产三方面的工作:在运资产方面,建立健全以资产状态为中心的管理,如在线监测、设备评价和状态检修等,依据设备状态优化检修策略,合理检修周期,减少设备陪修、过修,减少检修维护工作量,实现在运设备使用经济效益最大化;备品备件方面,通过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备品备件的信息共享和统一调用,使备品备件在公司系统范围内实现跨地区、跨区域以旧换新、设备轮换、资产置换、设备翻新等,实现备品备件全寿命周期使用效率最大化;到期报废设备方面,根据资产的状态和利用价值,在更大范围内安排退役资产的转让、置换和重新使用,实现电网资产全寿命周期的使用价值最大化。

(四)整合与优化信息系统 信息的及时传递与反馈将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各个阶段和主要业务流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为通过科学决策实现整体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电网企业信息系统整合的关键点是资产数据和财务数据相统一以及高质量的数据支持和历史积累,建立统一的资产电子标签系统,集成资产的实物流、信息流和价值流,实现帐、卡、物的一致和联动,实现资产管理各阶段的信息共享,建成贯穿资产管理各个阶段,可进行现场数据直接采集,可共享数据,可反馈评估的信息数据管理平台。

参考文献:

[1]张勇、魏玢:《电网企业开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思考》,《电力技术经济》2008年第20期。

资产管理体系建设范文5

摘 要:高校固定资产是保障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管理学理论的视角,分析现阶段我国高校资产管理存在的有关问题,提出了建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思路,目的在于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者提供分析依据和操作指导,充分发挥资产效益,对促进高校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 固定资产 层级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7-085-03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高校国有资产是高校从事教学、科研、生产、管理等各项工作的物质基础,是衡量一所高校规模大小、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高校占有、使用的固定资产数量急剧增加,其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高低关系到资源设置、财务管理及管理体制建设等多方面的工作。建立健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体制,探索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方式,成为近几年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重要研究课题。 目前,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对包括人力资源、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及科研投入等方面高校办学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以及管理不到位等,使得高等教育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不高,而且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当然,形成这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与长期以来我国对高校固定资产的使用缺乏有效管理,尤其是缺乏一套系统、完整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有很大关系。基于层级管理模式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对于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运用层级管理理论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对象 高校固定资产是指“高等学校拥有的,预计使用年限超过1年、单位价值在规定价值以上、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有形资产。”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的来源主要包括:国家通过经费划拨(投资)方式给高校的固定资产;高校按照国家政策规定以国有资产组织形式收入形成的固定资产;接受捐赠和其它经法律确认为高校所有的固定资产。 高校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六大类: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另外,按固定资产的经济用途分类,可以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高校固定资产大多属于不参加经营活动的非经营性资产。 三、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方面,主要观点与建议有: 1.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体制。高丽认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配置不合理;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缺乏有效的管理,导致在转化过程中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解决对策是应建章立制,实现固定资产的制度化管理,并加强对容易造成固定资产流失环节的控制,加强对经营性资产管理。 2.高校固定资产核算。翟福生指出: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制定偏低,资产总量核算不准确;不计提折旧,对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的价值损耗如何核算没有明确规定;缺少自建固定资产的过渡科目。解决对策有:重新界定固定资产范围及标准,增设科目,对高校除土地和文物陈列品外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把基建会计核算并入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真正反映自行建造取得固定资产的行为等。 3.高校固定资产内部控制。陆萍认为高校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应包括:领导要重视并建立专设的资产管理机构;建立固定资产网络信息平台,及时收集传递信息;改革固定资产现有管理手段,实行编码管理;建立固定资产文档管理制度;建立权、责、利相结合的考核制度。 4.翟天任、魏春红指出“一校多区型”高校固定资产在管理上采取措施有:理顺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实现网络化管理;降低固定资产采购(建设)成本;科学配置固定资产,实现资源合理调配与共享;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人员建设。陈宏斐、李军毅认为规范并加强对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和监督,才能提高高校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5.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与网络技术结合。刘建秋提出应认真开展固定资产清产工作,建立网络平台,构建固定资产信息库和数据库,对如何加强网络环境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做了初步探讨。张妍以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化为前提,建立了以业务流程重组为指导思想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 6.高校固定资产监管。薛向东、褚尚军、李树梅提到应采取加强制度建设,健全高校内部固定资产管理监督制度;加强固定资产审计;健全固定资产采购、入库、盘点、清查制度等有针对性的对策。 (二)国外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西方国家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开发方面有比较成熟的管理技术手段。由于各国国情不同,这些管理系统无法直接应用于我国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但是分析它们的管理经验对改革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四、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研究的相关理论 (一)产权理论 1.产权就是对物品或劳务根据一定的目的加以利用或处置以从中获得一定收益的权利,是由于物的存在及其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产权具有稀缺性、排他性、有限性、外延性等特征。产权在类别上可以分为:私人产权、社团产权、集体产权、公共产权和国有产权。 2.高校固定资产的产权界定。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各类产权关系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体制的基础。依照我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以及高校资产的实际状况,可对高校固定资产做出如下界定:“高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资格,国家通过财政拨款举办高等学校形成固定资产,高校依法自主管理和使用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益的总称。”根据这一界定,高校固定资产归国家统一所有,高校依法人资产所有权自主管理和使用,履行国家规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责任和义务。 目前高校资产既有国有资产又有非国有资产,既有经营性资产又有非经营性资产,形成了产权多元化的格局。归纳起来:一是产权属于国家的国有资产,二是产权属于高校企业法人的国有法人资产,三是产权属于集体企业的集体资产,四是产权属于合作单位的外单位资产。而本文研究的高校固定资产的产权应属于国家,主要是非经营性产权关系。 (二)委托理论 委托理论主要研究的委托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

资产管理体系建设范文6

随着媒体资料信息存储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各类电视节目不再以传统的磁带方式保存,而代之以更便于保存的数字化存储,数字化存储相比磁带存储体现了很多优势,最主要的是数字化存储便于复制和保存,对于价值很高的媒体资产还可以进行长期保真。因此,需要重点发展的是信息数字化存储手段来解决传统磁带存储技术和传输方式的局限性,以数字化手段来促进媒体资产的存储、管理以及应用等。

1.媒体资产管理的定义

媒体资产管理系统MAM (Media Asset Management)是对各类视频资料、音频资料、文字、图表等媒体资料的数字化存储、编目管理、检索查询、非编素材转码、以及设备等进行全面管理的系统。MAM基于信息数字化存储和互联网技术,实现电视台数字媒体节目的存储、管理、转换、共享和。一套完整的数字化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可实现电视台众多媒体资产的数字化管理, 解决视音频等多媒体数据资料的数字化存储、编目管理、检索查询、非编素材转码、资料、工作流程管理问题,系统将为媒体资产的使用者提供访问内容的简便方法,以便高效地保存和利用媒体资产。

2.媒资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

随着广电业务系统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面向电视台音频资料和视频资料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这些面向电视音像节目资料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可以从应用模式上主要分为以下的三种典型模式。

(1)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三种应用模式及特点

内容库管理模式:MAM的最基本形态。由于磁带寿命有限,以往保存在磁带上的大量有价值的视音频资料需要抢救,对视音频及其他相关文字图片资料进行编目管理并分类归档保存,对媒体资产进行集中管理,便于对资料的保存、查找和再利用。电视台对这种模式的应用是建立可进行检索和调用的自动化管理的数字化资料库。这种模式的视音频资料存储管理系统承担着电视台内部的资料保存和再利用业务,在资料的再利用模式上具有灵活性和不确定性,并由此带来对系统在检索等方面的要求也比较高。

内容共享的生产模式:随着非编设备和技术的全面普及进而出现的生产制作平台模式,通过网络,各个非编站点可以共享媒体资源库内资源,进行在线编辑。电视台对这种模式主要应用于新闻非编制作。内容共享型的MAM主要服务于电视台的各个业务系统,包括节目后期制作、播出等,在内容共享型系统中,面向各个业务系统的存储服务和数据再利用是这类系统的重点,因此在系统间数据交换、格式互转、效率等要求相对较多而且数据再利用以跨系统数据交换共享为主要目的。

资产库管理模式:随着现代管理水平的发展,不仅要内容管理、生产要求,而且要满足节目流通的要求。MAM既是内部的内容管理、生产制作、播出的平台,也是对外信息、节目运营的平台,通过围绕媒体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保存,协调内部、内外之间的关系,有效进行资源调配,安排节目生产、播出、交换等,实现以需求为中心的经营战略。通过多方面的应用,并参与对网络、对市场、对客户资源管理,通过无形商品的市场流通,在流通中产生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附加利益。

(2)电视台媒资管理的现状

对于一个电视台来说,真正有独特价值、有长久意义的资产是它在长期的新闻采访和节目制作过程中积累的节目和素材资料。随着电视台不断提高的节目数量、资料积累的日益丰富,对媒体资料管理的要求也在不断加强,由原始的资料管理的磁带模式提升实现了媒体资料管理的系统化、数字化、网络化。如何管理和保存电视台和其他媒体单位需要使用以及需要积累的有价值的视音频节目素材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因为存储介质和存储格式的局限性,如何解决日益增长的存储空间,完好地保存和再利用这些宝贵的历史素材和现有素材,成为建设媒体资产系统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为电视台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电视台的媒体资产应该在存储与管理的同时尽量实现其价值,应该可以实现用户的实时调用,就这点需求来说,电视台的媒体资产管理应该在保证其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实现用户能够对于媒体资产进行检索与下载等,这是实现高效安全管理的重要方面。

3.电视台媒资管理发展趋势

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作为广播电视行业管理发展的新的阶段,实现其数字化管理是必然的,数字化管理不仅可以降低广播电视台的运营成本,也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有利于对于媒体资产长期有效保真保存,关于建立媒体资产管理系统而言,应该做到一下两方面。

一方面,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应该按照系统的功能分为如下几个模块,媒体资产信息的转码模块,媒体资产信息的编目模块,媒体资产信息的提取模块,媒体资产信息的审核模块,媒体资产信息的检索模块,媒体资产信息的点播模块等。诸多模块的建立可以保证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有效的解决媒体资产的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这样的系统也应该成为日常节目的制作与播出系统的核心系统,应该非常重视该类系统的建设。

另一方面,各个电视台媒体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应从其实际出发,搭建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媒体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只有满足自己日常实际运行需要才是最重要的,但是无论如何,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搭建是大势所趋,每个电视台应该积极向这方面发展,设计合理的信息系统架构,把系统规划摆到重要的战略位置上,这些都对电视台的长远发展、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结语

随着信息水平的发展,媒体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每个电台电视台的重中之重。但是在媒体信息的存储与管理方面,还有很多电台电视台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该方面的建设,以尽快实现对媒体资产的统一管理和控制,还应该在建设信息化存储的基础上搭建具有扩展性的业务平台,使得媒体资产的价值能够有效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崔屹平.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媒体资产管理创新——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的发展历程[J]. 视听界(广播电视技术),2011(1).

[2]严威,谢烁. 电视媒体资产管理外包决策研究[J]. 电视研究,2011(5).

[3]张洪英. 从公共服务的视角谈媒体资产管理[J]. 视听界(广播电视技术),2011(1).

资产管理体系建设范文7

关键词:港务集团;在建工程;财务管理;财务控制

一、港务集团在建工程财务控制的总体架构

1.在建工程财务控制的基本目标

具体来讲,港务集团主要通过如下几个管理目标的完成,来实现自身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管理漏洞的规避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即:编制明晰的财务科目编码体系,以详细的在建工程核算科目设置,认真、准确地统计出港务集团的投资进度金额、投资预付款、日常工程项目的分类、质量保证金、合同组成、付款情况等内容,有力提升集团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编制合理的合同编码体系,对工程项目所签订合同包含的诸多信息加以明确,比如合同类别、签订时间、单项工程、单位工程、负责部门以及后期固定资产项目等,以便于集团实施合同管理,加快工程项目完成进程,维护集团经济利益;编制科学的工程项目编码体系,特别要确保单位工程在完成交工验收阶段后,实现预转固定资产向使用单位的顺利交付,有效提升工程项目整体竣工决算速度以及集团工程项目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紧密协调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工程管理部门、固定资产使用单位等部门在资产方面的管理,更好地维护、维修、调拨、处置集团固定资产。

2.在建工程财务控制的结构设计

通常情况下,一个在建工程项目的完成包括投资决策阶段、项目准备阶段、项目实施阶段、竣工验收阶段与生产运营阶段等,这是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建设周期,或者称作工程项目建设程序。在整体周期运作下,港务集团在建工程财务控制的过程实则是不同环节的依次传递过程,即:工程项目名称及编号、固定资产名称及代码——在建工程财务控制编码系统——在建工程财务控制方法——合同编码体系、财务科目代码体系——预转固定资产。在这一财务控制结构下,港务集团工程项目转固定资产的过程将得以更好地完成和完善,港务集团经济效益也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首先,根据建设工程及工程建设程序,把在建工程项目划分出分部工程、单项工程、单位工程等部分,对照集团固定资产分类科目,充分考虑工程建设所牵涉内容,在不断论证项目财务控制结构基础上,构建在建工程财务控制编码系统,实施集团在建工程财务控制;然后,根据工程项目编码体系,以及该体系和在建工程财务控制所要实现目标,编制合同编码体系与项目财务会计科目编码体系,以便于日后预转固定资产;在预转固定资产过程中,针对工程项目固定资产预转过程,利用合同项目编码体系与财务会计科目编码体系,实行有效性财务控制,实现更为条理化和清晰化地工程项目转固定资产的过程,确保港务集团预转固定资产的顺利实施。

二、预转固定资产财务控制的方法

1.预转固定资产目的

(l)有助于集团会计与国际惯例协调。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前提下,与国际惯例接轨是我国会计改革的目标之一。会计制度把在建工程结转固定资产的时点改为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这个时点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一致。在我国经济运行方式与世界发达国家经济运行方式逐渐趋于一致的前提下,无疑有助于 营口港务集团会计核算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协调。

(2)有助于集团贯彻“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核算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集团应当按着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着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建设项目管理只有“整体工程项目竣工决算”后才能作为固定资产核算,而无论在建工程是否已经投入使用,是否己经参与集团生产经营活动,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虽然在实际工作中这一时点需要较多的职业判断,但这一改变有助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具体实务中贯彻落实。

(3)有助于集团披露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更好对资产实行管理。不真实的会计信息究其原因不外乎包括主观因素和建设项目管理、会计制度本身不完善。例如建设项目管理制度规定,只有在在建工程项目整体竣工决算后才能结转为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停止借款费用资本化。

2.预转固定资产方法设计

按照实现单项、单位工程完工后预转固定资产的目的,结合工程项目合同编码体系和工程项目财务会计科目体系,设计、编制和准备预转固定资产流程所需相关资料,依据工程蓝图,结合完工单项、单位工程(预)决算和有关资料,全面审查工程建筑和设备安装预转资产项目内容及价值,避免出现资产管理遗漏现象的发生。

3.预转固定资产过程财务控制流程

基建管理部、港口设施管理部、机电设备部应在单项、单位工程完工验收过程中同使用单位办理资产交接工作。资产预转资和转资工作严格按照程序办理,将资产交接单(预交付)分别报送相关职能部门,待整个投资计划工程全部竣工后,再编制该项目的竣工总决算。

三、港务集团在建工程财务控制方法实施保证措施

1.构建新型矩阵型项目组织形式

在实施在建工程财务控制过程中,港务集团可成立一个项目管理小组,并将该小组打造成为一个极具行动力的高效团队。而为了强化在建工程小组建设,港务集团还应明确几项内容,即:确立管理小组组长的权威性和绝对权力,向在建工程小组赋予工程项目第一责任人的权力,由小组组长凭借自身沟通、协调能力和个人魅力,带领整个团队完成各项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小组组长同样会向各个成员给予适度的授权;进行小组成员体系规划,在策划前须充分了解工程项目的技术要求、技术支撑、工程项目组织形式等,进而明确该工程项目所需员工类型、员工人数、员工人格特质等;科学分解和管理工程项目目标,目标管理对工程项目的完成十分重要,盯着终极目标,逐步完成分解目标,有效解决工程项目中所出现的各类问题;建立健全工程项目内部沟通机制,这要求港务集团应加强工程项目信息基础建设,打造学习型组织,建立无障碍沟通渠道。

2.实施工程项目财务业务流程

为了促进集团工程项目编码系统、财务科目编码体系以及预转固定资产等政策和程序得以切实完成,港务集团须建立和实施一套科学的工程项目财务业务流程系统。在建立和实施财务业务流程过程中,港务集团至少应完成如下事宜:

构建会计核算体系,港务集团应对工程项目所涉及的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内容进行全面、真实、及时、准确的了解和掌握,从而编制一套符合工程核算要求的会计核算体系;构建稽核管理机制,针对工程项目规模大、工期长、投资集中等特点,以及工程项目物资管理中常见的账账、账实不符等问题,集团应在设备、材料等物资管理部门设置稽核复审制度,通过专职稽核员对相关合同、物资出入库管理台账制度的稽核,加速各类信息的及时传递,以及工程投资和建设质量的准确反映。

同时,还要进行预转固定资产估价。对于自营工程的估价,人工成本、物资成本实施资本化的固定资产借款费用处理,至于其他费用与交纳的相关税金等则先以再建工程借款余额的科目转入固定资产,再根据相关计提折旧的规定给予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处理,在办理竣工决算手续后方才加以调整;对于出包工程的估价,通常按照港务集团和施工单位结算工程进度的方法,而在施工单位所上报进度与之前签订合同数额出现较大出入,并且尚未编制工程竣工决算时,则估价依据确定为合同出包款与合同采购设备款等有关资料。

3.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在建工程财务控制方法的实施应本着推进和完善港务集团工程项目建设管理而进行,特别在当前港口建设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港务集团必须具备更强大的能力去适应新的环境、解决新的问题。从这一角度来说,港务集团不仅要建立一份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并且要逐渐对相关制度加以完善,具体要做到:

划分不同层次和阶段,设置相对应的财务控制目标,其包括投资决策阶段的初步设计及可行性研究目标,工程项目准备阶段的设计总概算和招投标合同签订目标,工程项目实施阶段的工程结算与预转固定资产目标,工程项目竣工验收阶段的竣工决算与资产交付使用目标等,通过有机结合不同阶段的财务控制目标,企业才得以构建完善的内部财务控制目标体系;在内部财务控制过程中,充分发挥各个专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即在工程项目建设中,不断发挥工程技术人员、财务人员、生产业务人员、设备管理人员等不同业务领域人员的专业水平;建立健全财务控制信息和沟通体系,在认真履行职责基础上,财务人员须对工作中需要的财务控制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然后将信息传递给项目组织的其他财务人员,以有效的财务控制信息流动和沟通,推动工程项目更好更快地完成。

此外,还要建立健全在建工程财务控制制度,以规避工程项目内部控制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保证在建工程管理小组的指令得到顺利贯彻,也保障工程项目施工的经济效益;实行相对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发挥财务控制的监督作用,及时发现漏洞并进行实时修补。

参考文献:

[1]葛锦明:浅谈如何加强港航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0(24).

[2]吴必胜:港口企业财务风险防范[J].交通财会.2010(04).

[3]许雯君 王春桃:浅谈我国港口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J].交通财会. 2009(02).

[4]李冬梅:浅议港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及策略[J].消费导刊.2009(21).

[5]夏 磊:浅谈港口企业集团的财务信息系统建设[J].中国港口.2007(07).

资产管理体系建设范文8

1.1资产管理体制不顺,影响资产管理的整体效益高校大多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处作为资产管理的归口部门,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多头管理的局面,学校一般还有其他部门承担着资产管理的职能,如财务处、党政办、科技处、后勤管理处等,尚未形成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3]。多部门管理主要有2方面缺点:一是管理权限不清,管理内容有交叉,管理标准存在差异,甚至还存在管理缺位的现象,遇事容易相互推诿,造成国有资产直接流失或变相流失;二是责任主体不明确,两级管理体制不健全,资产管理责任制未能得到有效落实,账目与实物(账-物)相符率有待进一步提高。1.2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影响资产管理的规范性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面广、量大,涉及教学、科研乃至学校正常运转的各个方面。近年来,许多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了《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国有资产处置办法》、《公用房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涉及学校资产管理的制度。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资产管理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愈发显现制度不够健全、可操作性较差、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尤其是资产过程管理中账-物管理分离、无形资产管理弱化、“非转经”管理失范等问题,制约着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资产管理目标的实现。1.3资产管理手段不强,影响资产管理的有效性随着高校经费来源的多元化,资产购置环节的可行性论证已得到重视,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机制尚未建立[4],资产配置标准不明确,共享机制不完善,设备重复购置、闲置等问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在资产使用环节,信息化水平仍不能适应高校教学、科研快速发展的需求[5],且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对于资产使用、管理的监督考核与奖惩往往流于形式,资产使用效率达不到预期目标。1.5资产管理队伍偏弱,影响资产管理的可持续性经过多年的努力,很多高校引进了年轻的高学历人才充实到资产管理队伍中,资产管理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等问题得到部分缓解。但目前高校中除资产管理部门外,其他单位资产管理人员多为兼职,人员流动性较大,且大部分缺乏资产管理专业知识,也没有经过系统的业务培训,常常对国有资产管理的政策和规定产生理解上的偏差。这已成为制约资产管理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碍之一。

2以组织文化优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

高校文化建设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也不例外。高校的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遵循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制度规范和外部形象的总和[6],组织文化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加强组织文化建设对于提升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2.1通过组织文化建设提升管理队伍的凝聚力高校资产管理各个子组织之间的联系是复杂的,必须深入了解组织内部的要素和结构,分析各个子组织的发展情况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关系和作用,方能制定适应组织发展需求的管理方式。组织文化不仅可以反映出组织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理念[7],而且可以增进各个子组织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促使各个子组织成员产生认同感,进一步融洽组织成员间的合作关系,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通过组织文化建设,形成协调一致的资产管理理念,促进高校资产的精细化管理,从而有效防止高校国有资产的流失,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2.2通过组织文化建设提升资产管理绩效水平优良的组织文化是组织运行和发展的正向内驱力,通常包含着崇高的目标追求,引导组织成员共同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组织文化既是一种引力,又是一种推动力,激励成员以主人翁的态度开展各项工作,积极主动地寻求突破,进而激发出组织成员的巨大潜能和创造性。通过强化资产管理目标,加强高校资产管理成员之间的交流与有效沟通,达成心理默契乃至“使命共同体”,从整体上促进资产管理效率的提高,最大限度地保障高校资产管理效能的发挥,提升资产管理的绩效,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2.3通过组织文化建设完善管理制度体系作为组织文化的重要载体,制度文化是组织在进行管理活动中所制定的、起规范保证作用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和管理政策,是严格而规范的硬性约束,为组织文化的执行提供依据和保证。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资产数量的激增,高校资产管理不能依靠“人治”的方式直接完成管理,而必须在资产管理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建立、落实、修订和完善,将规范化的服务流程与工作行为加以固化,为高校资产管理的正常运转和有效发展提供基础保障。2.4通过组织文化建设完善管理体制,提升服务水平依据组织文化理论,组织氛围是指成员在某个环境中工作时的感受,而组织成员在工作中是否表现某种行为、如何表现,很大程度上受到组织文化的影响[8]。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潜移默化地发生作用,成为约束和引导组织成员行为的非正式规则。建设优良的资产管理组织文化,在高校各级组织中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可以模糊资产管理各个子组织间的界限,对组织成员及团队行为产生规范作用,有效地调节组织内外的人际关系,使组织成员自动、自发地产生从众行为,自觉、自律做好资产管理和服务工作。

3基于组织文化建设的资产管理优化策略

笔者认为,从组织文化的视角来审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必须结合实际,重点要从组织文化的精神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和物质层面来探析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创新和优化策略。3.1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更新资产管理理念,不断提高资产管理的服务能力为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应把精神文化作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运作的核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健全系统的组织学习制度,努力打造“学习型”组织,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强化思想作风和能力建设,调动资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要在先进的资产管理理念指引下,增强全体资产管理人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努力提高全体成员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端正工作态度、转变工作作风,凝心聚力地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和服务方式,形成乐于奉献、勇于创新、和谐融洽的组织氛围。资产管理人员要以高校资产管理为己任,自觉维护高校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3.2以制度文化建设为引领,明确资产管理权责,不断提高资产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制度文化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导向,为组织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任何制度的设计都是为理念和目标服务的[9]。科学、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可以把资产管理理念、价值观融入到管理、服务中去,营造出独具特色的资产管理组织文化。针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遇到的新问题,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认真对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梳理,重点完善物资设备采购验收、固定资产管理、无形资产管理、维护项目管理、“非转经”管理等相关规章制度,逐步健全资产管理责任体系,明确责、权、利,使资产管理的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使每项制度都具有可操作性,为高校国有资产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础。3.3以行为文化建设为载体,创新资产管理机制,不断提高资产管理的工作效能行为文化是指组织成员在管理、服务和学习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软文化。高校资产管理部门采用培训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为组织成员建立沟通渠道和交流平台。资产管理部门应拓展资产管理的深度和广度,在全面摸清学校“家底”的基础上,优化和简化工作流程,逐步实现从实验仪器设备采购、资产管理与资源配置、资产报废处置等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10]。行为文化的建设,使资产管理工作在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的同时,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借助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手段,进一步开发即时、动态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11],将能够更准确地掌握学校资产的数量、价值、分布等状况,充分反映出资产的实际使用情况,为实验仪器设备购置论证、使用管理以及调配报废等提供决策依据,提高资产的使用运行效率。3.4以物质文化建设为手段,着力推进内涵建设,不断提高资产管理的质量和效益物质文化是组织开展管理活动,履行组织、协调、沟通、服务职责所必需的外在物质条件。高校资产管理部门必须坚持以学校发展规划为依据,切实加强资产管理与资源配置,强化全员安全意识,加大安全改造的力度,持续提高学校本质安全度。在资金渠道方面,对外积极争取外部资源,对内规范项目管理,重点对项目征集论证、申报立项、经费预算、组织实施等进行监督。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方面[12],坚持以各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牵引,重点加强实验室的内涵建设,明确实验室建设和配置标准,强化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整合优化各类资源,完善绩效考评机制,避免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建设,实现实验室资源的开放共享,更好地为学科团队建设和教学科研服务,不断提升实验室的整体显示度。

4结束语

资产管理体系建设范文9

关键词:固定资产 管理

构建企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的理念,是解决大中型企业在资产管理中瓶颈问题的有效手段。要实现企业资产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必须建设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该体系以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行维护、转让调拨、报废处置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全面记录从投资决策、资产获取、资产经营状况、资产维修与改造、直至资产处置的全程生命轨迹。它以资产为管理对象,以实现企业总体目标为宗旨,基于经济生命基础,统筹考虑、系统优化资产生命周期内各个环节,即规划设计、采购建设、生产运营、退役报废的全过程,在满足安全、效能的前提下追求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优,实现系统优化的科学方法。同时,开发适合油田企业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建立“横向集成、纵向贯通”的企业级资产管理系统,固化业务流程,打破信息壁垒,支持指标评估考核,利用信息系统规范资产从前期的规划设计、投资建设,以及资产设备的运行状态监控、维护保养、移动调拨,直至报废处置的整个生命周期的价值链管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会计准则中资产的定义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因此资产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固定资产的管理,对于企业来讲意义十分重大,企业经营者通过对资产的使用、运营和维护创造价值和收益。那么,应如何来进行固定资产的管理?结合近几年的工作实践,通过对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建设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该体系对于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和持续有效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

目前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业务是从形成资产的源头开始到资产退出企业为止的全过程管理,经过规划、设计、计划、投资、采购、建设、转资、现场使用、日常维护、更新改造、减值管理、调剂使用、对外处置、报废、清理变现等多个环节的管理。分为前期管理、中期(运营期间)管理和后期管理。

(一)固定资产的前期管理

企业固定资产的前期管理包含规划、设计、计划、投资、采购、建设等环节,一般由具体使用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需求进行规划、设计并进行详细论证,将论证结果上报上级部门投资管理部门,上级部门对使用单位上报的计划进行审查,对于可执行项目,进行投资立项,最后进入采购、建设环节。

(二)固定资产的中期(运营期间)管理

从设备采购完成试运行达到可使用状态后进行转资,从而进入了固定资产的运营管理,也就是资产的使用环节,一般由现场使用单位进行设备的实物管理和日常维护工作,由财务部门完成资产的价值管理工作,由上级设备管理部门完成闲置资产的调剂使用工作。固定资产中期管理除正常设备管理外,还大致涉及固定资产清查、固定资产调剂管理、固定资产租赁管理、固定资产减值管理、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管理、资产评估管理。

(三)固定资产的后期管理

固定资产后期管理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报废和处置。

二、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难点

(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资本化与费用化判断标准不一致,造成资产“量价”的不准确;第二,在项目改造中,往往轻视存量资产的再利用;第三,资产运营过程中重新购、轻维护;第四,对资产管理重视程度不够;第五,固定资产点多面广,不利于管理;第六,项目搭车的问题。

(二)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难点

1.资产管理不全面,资产的实物管理、专业管理、价值管理脱节

实物管理、专业管理、价值管理是资产管理的三个方面,既有相关性,又有独立性。实物管理主要在基层单位,负责固定资产的使用、维护及保管;专业管理主要是生产、设备、安全等专业职能部门,按照本企业业务管理规范、标准及有关制度进行资产专业化管理和审核、鉴定工作;价值管理主要是财务部门进行资产价值量核算以及投资收益评估。由于资产管理全过程中各部门工作衔接不够,造成“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现象。

2.忽视资产的收益属性和费用属性

收益属性,从会计准则定义看,固定资产将来一定是给我们带来收益的,收益属性对于我们的日常经营非常重要。固定资产的费用属性是非常强的一个属性,固定资产在整个的生命周期里面,对整个的费用支出有过一些统计,一个大型的固定资产的费用支出是它原始支出的300%以上。油田企业是高投入行业,它的费用支出不会占到如此高的比例,但它的费用属性,后续的大修、作业、保养等等一系列的费用支出,也是资产管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

3.投资中的不良资产

投资环节中的不良资产在企业不良资产中所占的比例最大,油田企业高风险的投资特点是产生不良资产的根本原因。投资决定资产,在投资阶段,资产管理部门没有介入,按投资计划实施后,形成的资产才交与资产部门管理,资产部门对于不良资产的形成没有控制力,只能被动接受,无法从资产生命周期的初始环节参与管理。

三、构建企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一)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的内涵

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是由全周期成本管理发展而来,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本质上是系统工程理论在资产管理上的应用。是从前期规划、设备选型、设计、采购、安装、调试管理开始,到交付运行后的设备运行状态监控、维护保养、移动、退役直至报废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是一套涉及财务、管理、工程、运转的集成管理系统。同时,建立集成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其核心意义就是在资产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寻求资产寿命周期内的总体费用最优化。

(二)树立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加强资产管理组织建设

按照分专业、分层级管理模式,坚持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坚持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盘活资产存量与优化资产结构相结合,将资产管理责任分解落实到各个主管部门和各级使用单位,有机衔接各级岗位的管理职能,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互动,形成全过程闭环管理和长效机制。

(三)建立资产指标考核体系,强化资产的质量管理

以追求资产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加强存量资产的管理,促进资产价值的有效增长,提高资产的运营效率,盘活闲置资产,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资产占用,实现由资产总量最大到资产质量最优的转变。对于增量资产,实现对资产的源头管理,加强投资过程控制,加大投资可行性研究和技术论证分析,减少不良资产的形成,提高资产回报和运营效益。

(四)优化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流程

合理划分资产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管理职能,涵盖了资产管理和设备管理双重概念,包括了资产和设备管理的全过程,即从设计、选型、采购、运行、维护、更新到退役等设备管理过程,从新增、分摊、折旧、核算到报废等资产管理过程。这种既包括设备运维管理,又渗透着其全过程的价值变动过程管理,综合考虑了生产设备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对设备可靠性的管理,由生产技术部门负责,在生产管理系统中进行管理;对资产经济性的管理,也由技术部门负责。在ERP中进行管理的模式,能够极大地提高企业的协调功能和经营效率。

(五)运用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系统

1.从加强财务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入手,开发适合油田企业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通过建立“横向集成、纵向贯通”的企业级资产管理系统,固化业务流程,打破信息壁垒,支持指标评估考核,利用信息系统规范资产从前期的规划设计、投资建设,以及资产设备的运行状态监控、维护保养、移动调拨,直至报废处置的整个生命周期的价值链管理。

2.将条形码技术与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跟踪固定资产管理全过程

由于油田企业单位分散,管辖区域广,资产实物管理难度大。采用条形码对固定资产进行标识,通过资产实物标识不断提供与资产相关的地点、描述和技术状况的实时信息,把实物和资产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固定资产生命周期和使用状态的全程跟踪。

3.统计资产的费用属性、收益属性

利用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融入成本预算面向资产的管理理念。以资产为核算对象,归集全生命周期的成本费用;核算资产全过程的价值收益,运用技术经济性评估手段,对资产价值进行合理评估,客观、真实地反映资产的内在价值。

参考文献:

[1]杨述香.浅议企业固定资产管理[J].中国经贸,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