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小学教学专业集锦9篇

时间:2023-07-04 16:26:50

小学教学专业

小学教学专业范文1

通过结合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建立不同的教学技能的相关社团或联合会,能够促进校园文化的进一步活跃,也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能力。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社团或联合会,是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相同的爱好和特长的基础上,为了保证他们的爱好和特长得以发挥和培养而形成的一种团体性的组织。它具备非常广泛的影响以及非常丰富的内容,与此同时,其组织活动的方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活动举办的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因此,它在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培养的过程中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来说,应该根据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的培养要求来科学合理地建立学生社团。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的培养离不开活动的平台和空间,这样的平台和空间是“第一课堂”很难完全提供的,所以,必须设置各种各样、丰富多彩并且和教学技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的“第二课堂”的学生社团或联合会,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生的潜能,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举例来说,与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存在着非常密切联系的学生社团或联合会具体包括英语社、摄影协会、舞蹈队、书法社、文学社、合唱队、教育理论学社、系报、广播站等社团和组织。通过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类似的社团和组织,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地加入到各种各样的具备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活动,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有利于陶冶学生的高尚的情操,让他们掌握更加丰富的知识,也能够促进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大大提高,切实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大幅度提升。

二、高度重视教育实习,提高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1.延长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实习时间。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的专业化是借助于“实践性知识”来进行保障的,而教学实习是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为了应对当前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习时间不够长、实习效果不够好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延长学生的教学实习时间,从而保证其实习效果。具体来说,可以选择分散实习(每学期一个星期的实习)和集中实习(八周的实习)相统一的方法;也可以选择两次实习,也叫做小实习(集中实习)和大实习(集中实习)相统一的方法等。

2.安排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集中时间实习一个学期。

考虑到实习自身的具体特征和其他的各个方面的因素,非常容易出现走马观花的问题,从而不利于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安排学生集中时间实习一个学期。与此同时,可以采取“拜师制”,也就是说,科学合理地确定学生所进行实习的小学和小学指导教师,安排学生真正地深入到小学和指导教师进行见面,建立良好的“师徒关系”。在建立了良好的师徒关系的基础上,学生必须和指导教师保持沟通和交流,从而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教学技能。

三、合理划分培养阶段,做好课程设置

只有合理划分培养阶段,做好课程设置,才能够保证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的培养取得良好的成效。

1.大一、大二期间。

大一、大二期间开展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理论学习,保证学生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在进行深入地调研的基础上,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团队有必要制订全新的版块化课程设计方案。在学分分配方面,在专业限定选修课、实践环节、实验课程等方面的学分较重。在选修版块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建立教育心理版块、小学数学版块、小学语文版块、小学科学版块、教师成长版块、课程改革版块、先进教学方法等版块,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教学与管理能力。

2.大三期间。

大三期间进行教育实践类课程学习与针对性训练,与此同时,进入一线学校进行教育实习、听课评课,模拟训练;也可以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教育实践,采用全景教学方法、现场诊断教学方法、情境教学等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大四期间(包括大三期间下学期)。

大四期间(包括大三期间下学期)进入小学当中参与教育实习或“顶岗实习”。以互惠互利的实习基地建设为龙头,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为小学教育服务,另一方面,实现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技能的培养方法的多样化。为了保证实习质量,实施“校外导师制”,也就是说,从大三学年开始,就将学生安排到小学和骨干教师确立“师徒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和指导教师保持沟通和交流。

四、结语

小学教学专业范文2

【关键词】大学英语;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改革

小学教育面对的是“小”学生,这些小学生会成为社会、生活的未来建设者。因此社会的发展与改革要从他们入手。他们是社会发展,乃至人类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就是实施小学教育的教育者,因此,我们的教育影响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那根主线。所有的教育理想、教育改革其实都是从我们的“教”开始。只有我们落实好教学实践,我们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的教活动中,成为更称职的教师。大学英语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主科”之一,在培养学生素养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改革教育教学方面,大学英语也是“主科”之一。本文中笔者就对小学教育专业中的大学英语教学如何实施改革进行了分析。

1融合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色

既然是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主要构成之一,自然要与小学教育中的其他学科实现整合。在培养“小”学教育者方面发挥实效。所以,我们开展的虽然是“大”学英语,但是,我们同样要引领学生把握教育实践中“小”的内涵。事实上,小学教育专业虽属高等教育体系,但它培养的学生却是面向小学的教师。对小学教师来说,“如何教”比起“教什么”更重要。所以,在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实践中,一味的丰富学生的知识量,一味强调四六级考试这些高目标的实现,对于他们走出院校融入“本职”工作的助力是有限的。因此,在改革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时,我们要注意从“小”处着手,进行符合专业需求的教学。

2让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前拥有就职经验

不管我们的专业教育如何面面俱到,在学生离开校门之后,步入岗位时总是还会显得经验不足。而如果让学生在成为一线教师之后再积累教学经验,显然会给部分,甚至是大部分孩子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相比其他学科,在小学教育专业教学实践中,更需要及早的让学生拥有就职经验。尤其是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来说,它需要学生拥有更多的应用经验,才能及早的发现自己的问题,找到努力的方向。因此笔者建议,实践中可以让小学教育专业与一流小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合作双方在理论研讨、课程改革探索、技能培训方面共享资源、互通信息,并共同进行一些项目研究。在理论与实践融合之后,有能力的“大”学生很快就会积累下发展的经验。

3借助网络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只有拥有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才能突破课堂局限,生活局限。而当前网络环境的打造,需要学生成为可以自主探究的发展型人才。当二者融合之后,我们构建的不仅仅“互联网+”的课堂教学模式,还有自由的分享平台、创新的创客平台、深化的发展平台。因此在实施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时,笔者认为结合网络平台帮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能力,形成参与教学研究的意识与习惯,也是一种有意义的教学改革。事实上,教学研究还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要求以网络媒体为辅助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以听、说为主的英语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只有构建这种学习环境,学生才能转变为教育者。

4打破常规的英语学习模式

在这里笔者还想重申一遍,大学生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在课堂中,他们不仅仅可以参与“听”活动,他们还可以更加进一步的融入教师的教活动。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我讲的往往不多,我会引领着学生,或者是和学生一起,“观摩”英语知识。通过更加原汁原味的英语教学,更加有趣的学习活动,提升学生英语学习水平。这里的“观摩”是指观看一些经典的英语电影和舞台剧,观察英语的原声生活等等。戏剧、电影和歌曲都是文化的载体,是学语言的最高境界。而生活是英语文化的“根”,也是应用英语知识的主要场所。在引领学生学英语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好这两个方面的“观摩”。戏剧和电影通常以口语化的语言为主,它们能让学生完全地投入到一个多层面意义的、模拟现实生活的异域文化的语言情境中。通过观察教育教学实践效果,我们可以发现,“观”的效果好于“听”的效果。

5拥有长远的应用观

通过观察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学生资源,我们可以发现,“高考”的影响依然存在。对于这些学生来说,英语知识的学习就是为了应试。以前是为了高考,现在是为了四六级考试,而将来是为了就职。如果让他们带着这种观点进入教育行业,他们的个人观点就会成为一种错误的甚至是极端的教育理念。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关注这一点,让学生拥有长远的应用观。高校英语教师在树立创新的教学观念过程中,要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调整知识结构,把高校英语教学的重点由传授语言知识转交到语用能力的培养,即实际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培养上来。

小学教学专业范文3

单招专业有小学教育。小学教育专业,是在培养小学教师五十多年的经验基础上,于2001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新增设本科专业。主要是具有中等师范及以上学历的学生所学专业和一定教育教学经验的在职小学教师。其中,文史类面向文史类教师;理科类面向理科教师。代表学校有首都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小学教学专业范文4

【关键词】 职业中专 英语教学 实践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量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为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还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已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一定的英语技能的学生,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更快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中职教师要对英语教学不断探索,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中等专业人才,以适应社会需要。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和大家探讨。

一、注重新课的导入

在中职学校,除了一小部分要参加对口升学的同学以外,大多数同学在平时英语学习中无压力和动力。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要增强同学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其一就是每一节新课的导入。

1、补充与课程相关的谚语

如讲Friendship一文,我先在黑板上写下了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这句谚语,然后让同学们猜测意思,启发他们的兴趣和对课文的期待,最后总结:患难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还可以总结一些有教育意义的谚语,进行课堂知识的补充,如:(1)It’s never too late to learn.(活到老学到老)(2) 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3)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4)Rome wasn’t built in a day.(罗马非一日之功)等等。教师可以采取每日学一句、次日再复习的方式进行。

2、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

采用学生主动训练,或按学号安排训练。由学生课下自行组织材料,内容不限,可以是小故事、小寓言、英文小说节选、自己的亲身经历、或笑话一则等等,讲课前进行三分钟左右,请其他同学点评。这样既可以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又可以进行口语训练。

3、让同学们讲课,教师点评

一些简单的课文或语法,可以提前让同学们准备,让同学们也自己当回老师。因为一名想讲给大家听的同学,就会提前查阅资料,在理解的基础上总结某一课题。因此,同学们会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提高心理素质,同时也能提高英语的综合学习。

二、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学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英语正是一种交际语言,学生之间互相交流需由教师提供平台。另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入,社会更需要良好的团体气氛和合作精神,而合作学习正是职业中专英语教学中必不可缺少的。

小组合作学习中,讨论学习的成功依赖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大胆开口,不怕讲错。从而更有利于提高口语和听力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培养语感的环境。

三、组织多形式的英语课外实践活动

教学成果的检验不仅可以通过试卷理论体现,也可以体现在口语实践活动中,比如:英语角活动、英语技能大赛和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等。英语角由英语教师监督,由英语专业的学生组织和主持,以练习口语为主,我校英语角的口号是:Don’t be shy, have a try!组织形式多样,以单词接龙赛、做英语游戏、唱英文歌曲、情景对话表演和英文小品等为主;还邀请外籍教师演讲。通过英语角活动,扩展了同学们学以致用的空间,建立了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

其次,我校还创办英语广播电台,让学生自己成为节目主持人,用英文进行广播,内容丰富。给同学们的业余生活增添了色彩,也提高了他们的听力,关注了世界和国家的动态。

四、期末成绩评定比例的改革

在教学中,有时同一个班级学生,但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差异悬殊给英语教学造成了很大困难。教师不能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效的唯一标准,而应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来衡量学习成绩。

1、 以分数为主体的比例调整

一般学生在初中时,各成绩的评定都是取决于期末考试的试卷成绩,导致很多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一到期末考试时就想方设法抄袭、投机取巧,进而有失考试的公平性。而在中专成绩的评定中,可以将平时成绩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以我校各科总分数比例为例:平时表现占10%,平时小测占40%,期末试卷考试占50%的比例,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学生平时听课的懒散性。

2、笔试和非笔试测试结合

改革教学方法的同时,必须相应地改革考试的形式,应注重交际性和实用性。考试不一定非限定在一张试卷上,可根据专业不同、学生的程度不同和教学进度不同,将考试分为笔试和实际操作。

另外,基础英语可分为口语测试、听力测试和笔试。还有一些专业英语,如酒店英语、幼儿英语,除了笔试外,可让同学现场表演情景对话,分角色进行表演,教师评定分数。可以扮演服务生和客人,或和外宾之间的对话等。幼儿英语,可以进行幼儿教师和孩子之间的对话表演等,这样,即测试了口语,又增强了实战性,使学生能把学到的理论加以运用。也可通过开展辩论、演讲、竞赛等非测试活动,把活动成绩作为学生成绩考核的依据并计入考分,,经过多方面测试,更能显出学生的真实英语水平。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始终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不断探索,提高自我,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们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 蒋晓玲:“浅谈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2年

[2] 吕中舌,范红等.清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J].教学与教材 研究, 1999, (1).

小学教学专业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教育;职业技能;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2-0099-03

小学是受教育者接受最初阶段正规教育的机构,国家教育委员会第26号令规定小学的培养目标为:“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集体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我管理、分辨是非的能力。”由此可见,小学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而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是影响小学教育质量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小学教育专业是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要目标的师范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着小学教师的教育水平,从而影响到小学教育的质量和人的发展。因此,探究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职业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

自1955年世界教师专业组织会议第一次讨论了教师专业化的问题开始,关于教师如何成为专业人士的探讨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而随着近些年来各个国家教师资格证制度的相继确立,合格教师的必备专业素养更成了人们讨论的焦点。就我国而言,对于教师职业素养的构成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具体表述如表1所示。笔者认为,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最基本的是要有知识,其次要有教知识的能力,再次要有为学生做榜样的高尚师德。另外,今天的教师还要具备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一)知识素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必须自身先掌握知识,才能把所学传授给学生。

首先,教师要深入透彻地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师要做到准确地理解所教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进而能够建构出学科的理论体系,同时还要及时地关注学科的前沿知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合理地设计教学方案、胸有成竹地讲授教学内容、科学地考核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要具有通识知识。所谓通识知识是指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的应用知识(如英语、计算机等学科运用的技能、技巧)。通识知识能够帮助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旁征博引,在讲授教学内容时融会贯通,在考核教学效果时与时俱进。

再次,教师要熟练地懂得教育类知识。马卡连柯说“我非常尊重教育理论,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因为,教师只有懂得心理学知识,才能准确地了解学生,才能设计出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案;教师只有懂得教育学知识,才能针对学生的特点科学地进行教育,才能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讲授教学内容;教师只有懂得教育科研知识,才能科学地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恰当地考核教学效果。

如果说这三类知识好比一棵大树的构成,那么,这棵树的树根就是通识知识,通识知识越广博,树根伸得越远,就越能从更多的地方汲取养分,这棵大树就会成长得越茁壮。这棵树的树干就是专业知识,专业知识越夯实,树干越粗壮,大树就越稳固,生命力就越强;这棵树的树叶就是教育类知识,教育类知识越丰富,枝叶就越繁茂,这棵大树就越美观。

(二)能力素养

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行业的最大特征之一就是教师不仅要自己拥有知识,而且还要使得学生也拥有知识。因此,合格的教师除了要具备知识素养之外,还要具备能力素养,即教师的职业技能。

第一,教师要具有教学能力。教师职业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书育人,而教育的根本途径则是教学,因此,教学能力是教师最重要的职业技能。

第二,教师要具有科研能力。一线教师的科研往往来自自身的教育教学,深入透彻地研究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既能够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又能够更科学、更有效地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教师要具有组织管理能力。教师如果能够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学生便会马上进入学习状态,并且认真地跟随教师的思路专心学习;教师如果能够成功地构建好班集体,班级成员就会团结一致、爱班如家。因此,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也是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

(三)师德素养

由于小学生尚处于心智不成熟时期,依赖性和模仿性都比较强,而教师又是除了家长之外跟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人,因此,学生在长期地耳濡目染中会受到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像第斯多惠所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这就要求教师应当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学生的榜样。

教育部在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要求教师要做到:第一,爱国守法。教师只有先做到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没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才有可能教育出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学生。第二,爱岗敬业。教师只有做到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乐于奉献,才能对工作高度负责,不敷衍塞责。第三,关爱学生。教师只有真诚地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健康,才能在教育学生时做到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不体罚。第四,教书育人。教师只有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注意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品行良好、全面发展的学生。第五,为人师表。只有教师先做到衣着得体,语言规范,廉洁奉公,情操高尚,才能教育出举止文明,作风正派的学生。第六,终身学习。教师只有潜心钻研业务,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才能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四)身心健康素养

教师的劳动具有繁重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慢性咽喉炎、静脉曲张、颈椎腰椎疾病等已成为教师常患的职业病症。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体能锻炼,形成强健的体魄,以保证精力充沛地从事教育活动。现在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来自学生、家长、学校三方面压力的增大,也容易导致教师出现疲劳、烦躁、易怒、过敏、紧张、抑郁、多疑等心理症状。因此,教师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以满足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职业技能

就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职业技能包括表达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一)表达能力

1.口语表达能力

(1)小学生口头言语的发展特点

一般而言,小学生口头言语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小学生独自言语很不发达,常常说半句话,并且前后颠倒、不符合语法规则;第二个阶段的小学生能够做到选择合适的词汇组织句子,并且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第三阶段的小学生已经话语完整、表述清晰。在正常的教育条件下,小学生的口头语言发展在一年级末就可以完成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二、三年级属于第二阶段水平,四、五年级发展到第三阶段。

(2)小学教师的口头言语培养任务

针对小学生口头言语的发展特点,小学教师要对处在不同阶段的小学生进行相应的培养,以进一步加强小学生口头言语能力。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教师应当经常给予学生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并且及时纠正他们语法的错误;对于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教师应当加强对他们进行造句和朗诵训练,并且不断强化他们的表述清晰程度;对于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教师已经可以逐渐减少对他们的口头言语的练习。

(3)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必需的口语表达能力

想要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口头言语能力,小学教师必须自身先具备良好的口头言语素养,由此,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就要具备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一,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具备讲普通话的技能。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用普通话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是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因此,讲普通话是师范教育专业学生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小学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小学生普通话的程度。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除了像其他师范专业学生一样,要按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的要求通过测试外,还要力争得到优秀的测试成绩。

第二,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具备口语表达的技能。由于小学教师担负着培养小学生口头言语的任务,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就要格外严格要求自己的口语表达,要做到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自己的口语表达清晰、正确、得体;还要注意掌握教学、教育、交谈的口语特点,力求做到口语表达科学、简明、生动、具有启发性,使得自己成为小学教师后,既能为小学生做好口语表达的示范,又能清楚明白地讲授教学内容。

2.书面表达能力

(1)小学生书面言语的发展特点

儿童接受基础教育之前一般都没有掌握书面言语,所以,小学阶段是儿童学习书面言语的奠基时期。小学生的书面言语是随着其口头言语能力的增强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小学生书面言语的发展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小学一年级时期,处在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刚开始接触书面言语,所以,其书面言语能力远不及他的口头言语能力;第二个阶段是小学二、三年级时期,在正常的教育条件下,处在这个阶段的小学生的书面言语能力已经能够赶上他的基本成熟的口头言语能力;第三个阶段是小学四、五年级时期,处在这个阶段的小学生的书面言语能力甚至可以超过他的趋于完善的口头言语能力。

(2)小学教师的书面言语培养任务

针对小学生书面言语发展的特点,小学教师应该分阶段地培养小学生的书面言语能力。具体而言,对于处在第一阶段的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小学教师应当着重培养书面言语最基础的环节,即识字;对于处在第二阶段的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小学教师应当着重培养书面言语的中心环节,即阅读;对于处在第三阶段的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小学教师应当着重培养书面言语的最高形式,即写作。

(3)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必需的书面表达能力

小学生的书面言语能力主要是进入小学后才开始学习的,所以,小学教师的书面言语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学生的书面言语能力,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在做小学教师之前就夯实自己的书面表达功底。

第一,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具备书写“三笔字”的技能。所谓“三笔字”是指粉笔字、钢笔字和毛笔字。由于小学生正处在学习文字的关键时期,所以,教师的“三笔字”是否规范往往直接关系到小学生书面言语的基础是否牢固,因此,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一定要掌握汉字的书写规范,还要尽量提高书写规范汉字的水平,要做到笔划清楚,并掌握好3500个常用字的书写。

第二,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具备书面表达的技能。因为小学教师要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一定要掌握常用文体的写作规范。

(二)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包括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评定成绩等教学环节所必备的技能,这是教师职业技能最核心的部分。

1.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处在小学阶段的儿童的感知觉已逐渐完善,空间能力和观察能力都大大得到发展;其记忆能力已经从以机械记忆为主逐渐发展到以意义记忆为主;其思维方式也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是,此时期儿童的注意能力仍然比较低,其注意的广度范围较小;注意的稳定性较低,连续集中注意的时间平均为25分钟左右;注意的分配能力和转移能力都不高。

2.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教学能力

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有其特殊的认知发展特点,这就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掌握小学教学的技能,以便在成为小学教师后能够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1)给小学生上课的技能

第一,结合小学生的兴趣进行导课的能力。因为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不高,所以,小学教师可以根据所要讲授的新课预设几个能够吸引小学生兴趣的问题,使得学生带着任务学习,这样能够更认真地听讲,从而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

第二,针对小学生的思维方式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的能力。由于小学生正处在两种思维方式的过渡阶段,其逻辑思维能力并不是很强,因此,小学教师不应该总是采用讲授法,要结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适当地辅之以直观教学法、演示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进一步的理解。

第三,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节教学设计的能力。因为小学生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都不强,所以,小学教师不仅应注重自己的“教”,而且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并且,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状态来决定自己下一步的教学。

(2)对小学生学习进行评价的技能

学习评价主要包括课堂回答问题的评价、课后作业的评价和考试成绩的评价。对小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一定要考虑到小学生的感知觉能力和记忆能力,如果其学习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跟这两方面的能力有关,那么小学教师就应当明确学生的问题所在,帮助学生找到解决的办法,而不应该简单粗暴地进行批评。但是,即使小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理想,也不应该笼统地肯定,而应具体地指出其正确在哪里,以便今后继续努力。

(三)科研能力

由于受到科研水平和条件的限制,小学教师的科研一般都以校本教研为主。所谓校本教研是指“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教学研究,它的教研基地是学校,教研主体是教师,教研的直接目的是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所以说,校本教研的成果可以直接应用在小学教师的实际工作中,帮助解决教书和育人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教育和教学水平。

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一定要掌握好校本教研的技能,做到能够及时地发现可以研究的问题,合理地设计研究的过程,科学地实施研究的步骤,高水平撰写研究的成果。

(四)组织管理能力

1.小学生情感的发展特点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一般为6到13岁,他们的情感正处在不断发展的阶段,尚不成熟。具体而言,小学生情感的内容不丰富、情感的深刻性不足、情感的稳定性不高,尤其是小学生情感的控制性非常弱。

2.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组织管理能力

由于小学生情感的发展具有特殊性,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有针对性地掌握组织管理小学生的能力。

(1)个体教育的技能

小学生的情感既不成熟又不稳定,这就要求小学教师用极大的热心去了解学生、用充盈的爱心去关怀学生、用足够的耐心去教化学生,只有这样,小学生才会信赖教师、感恩教师,继而配合教师。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成为小学教师之前必须先掌握好与小学生沟通的技能,以保证今后工作的顺利进行。

(2)集体教育的技能

小学生处在集体中时,其情感的稳定性相对较强,所以,小学教师可以借助集体的力量来达到教育每个个体的目的。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一定要知道集体教育的理念、掌握集体教育的方法、懂得集体教育的运用。

小学教学专业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1-0106-01

随着我国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小学语文教育专业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创新,特别是要加强专业的实践性。相关教师除了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和夯实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才会真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偏重理论知识。很多教师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中没有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单纯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单调,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没有培养起学生的实践能力,使教学不具备实践性。第二,评价方式不合理。一些教师在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只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这样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变得机械、被动,无法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第三,学校认识不足。很多学校的管理者没有认识到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片面追求教学成绩,这样就会使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缺乏实践性教学的有效环境,使一些想要开展实践性教学的教师没有合理完善的环境来进行教学。实践性教学环境的缺失,对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增强教学中的实践性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如何实现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创新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想要对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活动进行合理创新,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教学方面,教师应当巩固和完善学生的基础能力,不断加强相关理论培养,让学生牢固掌握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为日后的实践操作奠定坚实基础。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让学生进行一定的实践,学生只有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之中,才能将两者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整体创新。某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教师除了在课堂之上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课下还主动为学生联系学校,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以后去学校进行实习,有效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此外,该教师还将实践教学与课外活动进行结合,让学生在参与课外活动的时候也能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具体教学中,教师将理论与实际进行紧密结合,可以有效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实现实践教学的合理创新,也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

(二)改变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也得到了很多教师的重视。目前,很多教师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教学中,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相应的评价。但是,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一直在沿用传统的评价方式,单纯评价学生的最终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这样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只能评价学生的考核成绩,而无法很好地考量学生在学习中的实践能力,对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某教师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教学中,很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该教师将评价模块设定为三个部分,即最终成绩、学习情况及实践能力。最终成绩与学习情况共占50%,实践能力评价单独占50%。这样的评价方式,能很好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学生自身也会意识到实践能力的重要,在学习中就会不断加强自身的实践性。

(三)学校给予重视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对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进行创新,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只有学校管理者的思想意识得到了提高,才能为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提供一个合理、有序的环境,教师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开展实践性教学并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学校的管理者应当在注重成绩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自我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认识到自身存在哪些问题并进行合理改进,提高自身的实践性。此外,管理者应当为学生联系相应的学校,让学生去进行实践。需要注意的是,管理者在为学生选择学校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整体实践能力,选择与学生情况相符的学校进行实践。只有学校的管理者认识到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才能为学生和教师提供相应的实践环境,实现实践性教学的发展创新。

三、结语

要想实现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真正发展,就必须加强教学的实践性,教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实践观念,让学生意识到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教师还要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观念,将实践与理论进行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实现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创新。

参考文献:

[1]谷晓春.浅谈如何搞好小学语文教育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21-23.

[2]冯如义.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创新与思考[J].电子制作,2015(11):52-53.

小学教学专业范文7

一、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与作用

教师专业素质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直接作用于教育过程的,具有专门性、指向性、不可替代性的品质,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别指出,小学教师要“懂得小学教育教学的规律,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进行小学教育科研的初步能力”。

因此,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是指教师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实践操作技能、全面的人文素养、崇高的职业理想、积极健康的德育组织管理能力和一定的教育研究技能。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本着“综合培养,学有所长”的要求,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美育与艺体活动技能、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技能等方面的系统的培养和培训。

二、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内容

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以及时代的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

1.专业知识

主要包括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理论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情境知识,还包括关于教育的目标、目的和价值以及它们的哲学和历史背景的知识等。

2.专业技能

主要包括学科教学技能、班集体管理技能、教学研究技能、教学实践性知识与理论性知识互化的技能、人际交流的技能等。

3.专业情意

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对教育专业所抱有的理想、情操、信念和道德操守,是教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合,也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小学教育专业是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源于中等师范教育的新专业,因此,小学教育专业在培养方式上既要吸收高师其他专业的长处,重视学科专业知识的教学和教育理论修养的提高,又要注意保持中师的传统优势,注重学生“三字一话”等职业技能的训练。从培养目标来看,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小学教师,而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小学生具有独特的心理特点,这些特点对小学教师职业伦理和职业行为提出了特殊要求。也就是说,小学教育专业所要培养的小学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职业信念、综合的知识能力和系统的职业技能。这些都决定了小学教育专业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职业素质的训练。

1.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

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就是使学生明确专业定位,热爱小学教育专业,知道专业素养对于未来从事职业的重要性,清楚决定专业素质高低的关键在于自己的态度和付出,从而发自内心积极主动地进行专业素质的训练。为此,学校要让学生了解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阶段,理解教师成长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当一位优秀的小学教师的职业理想。

2.整合相关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学识素养

适应小学课程改革需要,整合相关类课程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培养学生的学识素养。目前,许多高师院校在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上主要照搬高师的“中文专业”,形成了相对“专门化”的课程设置。这种课程体系不符合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能适应小学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小教专业的特点强调“综合培养,学有所长”,高师院校小教专业的学科专业知识要相对宽厚一些,因此需要对相关类课程进行整合。通过整合,使学生不仅对枯燥的教育理论产生了兴趣,还能提高他们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同时使他们充分掌握小学课堂的教学规律,从而大大提高高师小教专业学生的学识素养。

3.使学生掌握较为实用的综合专业技能,提高学科的专业化技术水平

综合教学技能是指在基本教学技能形成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综合运用基本教学技能的能力。这一阶段的训练反映了学生运用已形成的一定的教学技能来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熟练程度和水平,是对基本教学技能的运用和发展。这一阶段的训练目的是开发学生潜能,使其形成一定的教学能力,学会做小学教师。其特点是紧密结合具体的教学情景,开展见习、实习、调研等综合性的训练,使各种技能达到熟练与和谐,形成完整与灵活的教学能力。

以往的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内容多为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文字和图形表达、课堂教学以及班主任工作等传统教师技能方面。在新的形势下,教师要新增有关新课程和信息社会等所需的现代教师教育能力。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具有基本性、全面性和规范性、展示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小学教师能从事小学多学科教学的能力,不仅具有扎实的听、说、读、写技能,还应具有能唱、会演、能做、会画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能力。小学教育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儿童模仿性强,具有向师性,对教师有着特殊的情感。教师自身基本的人文素养、教学技能对小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这就要求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不但要全面,而且要规范,要成为小学生模仿的榜样。因此,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要具有规范性、展示性的特点,小学教育专业在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要求上,例如读、写、算、艺体等基本技能不但要会,而且掌握得要准确、扎实、规范,且富于美感,切实提高未来小学教师的人文素质,提升教学技能的内涵品质。

4.采用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教育研究能力

为适应新时期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应由过去的“作为技术员的教师”转变为“作为专家的教师”,全面了解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在信息化社会。终身学习的要求变得日趋明显。教师在其职业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修养,提高教学与管理能力,为了更好地 认识教材、了解学生,教师应加强研究意识,并通过研究促进自身的发展。

小学教学专业范文8

关键词: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版画教育;认识与思考

一般项目:2016年湖南省教育厅“版画教育在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发展中的价值”项目编号:16C0357项目负责人:迟洪燕版画教育是手工与绘画的综合体,版画与其他形式的绘画对比有复制、间接、实验和偶然,是其它课业形式所不能替代的。

一、版画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随着美术教育不断发展,有着特殊功的版画教育逐渐受到重视。版画教育可以培育学生的完美的人格和审美能力、形象创造性思维、感知能力等。

1.版画教育培育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版画创作的素材和材料的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对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有帮助。就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在目前开设的综合版画课程中,课前要求学生收集各种能用的材料如废旧塑料瓶,绳子、扣子等,在课上将其拓印后形成作品。这样由实物转印到纸上的过程是触觉感受到平面视觉感受的一种转换,是种全新的感受。让学生直接感受材料本身的特质与经过转印后呈现的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个过程改变了过去生活经验的观察方式。学生通过重组印记,然后完成作品,教师组织学生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又一次提升了审美。这种双重的审美体验让学生有了很大的收获,从中也达到了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的目的。此外,版画艺术与其他学科相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是运用形象思维。在创作中无论是创作对象还是对材料,都是通过感知的具象的思维所得,所以版画培育的是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版画教育不仅教会学生版画,还要让学生欣赏与享受版画的制作过程。学习和创造的这个过程是知识建构的过程,在版画创作过程中提倡让学生尽力表达自我的想法和情感,整个过程可以让学生体会创作的乐趣。所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版画的学习过程中激发的想象力、情感表达等得到提高。同时这种思维的训练又可延伸至跨学科的思考,这样的学习既有广度也有深度。

2.版画教育可以完善人格,提高审美能力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艺术教育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寓德育于美育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中的自我教育能力。”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美作为审美形式的集中表现,它可以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理想,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智慧的发展与完善。因此,通过审美教育培养人的良好和谐的情感和心理,对健全人格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二、版画在小学美术中的应用对师范院校师资培养方面提出新要求

创作性版画以其独特的魅力,给传统版画带来了新的活力,在培养学生的潜能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在我国中小学美术学习中地位凸显。版画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也对中小学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师范院校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中小学美术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版画技能

中小学版画教学的发展要求美术教师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们需要有实践的精神,不仅要实践版画怎么去作,还要探索如何在画面上表达等。版画教学过程相对复杂,版画技能有:版画艺术修养、版画制作技巧、教学能力和版画教育研究等,这些方面需要加强。版画教学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艺术是不可预测的,它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其结果是不可预知的。版画创作过程中,尽量让学生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任何学科的教师都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对这个课题感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尽量满足学生对版画学习的要求。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交叉学科,使其也能从版画学习中获益其他学习领域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更有意义。

2.师范院校开设版画课程,构建合适的版画教学体系

在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版画教学被列为美术教材中的必修教材之一。因此,版画教育的特殊教育意义得到了充分肯定。但师范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版画存在的价值目前提供的课程是有局限的,主要模拟训练一些技法,如果不改变现在的版画教学现状,没有构建适合的版画教学体系就很难进行进一步的实践与推广,更无法谈及充分挖掘版画对师范生内在的价值来服务于社会,实现版画的育人功能。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版画的广泛应用带给广大美术教师和师范院校新的挑战,构建合适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促进师范院校和教师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满足社会的需要。

3.我国版画教育现状分析

就目前而言,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儿童还没接触过版画,尤其农村儿童。据调查,我国的中小学儿童版画发展相对缓慢,尤其农村儿童对版画的了解却很少,甚至都没有接触过。就一师范的六年制小教专业生来讲,他们大部分大多来自农村,所以他们也是进入大学后首次接触,对版画知识处于空白状态。现在正常开放的课程内容是有限的模仿训练一些技术,需要改变教学现状,构建合适的版画教学体系充分挖掘版画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内在的价值来服务于社会,实现版画的育人功能。对于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来讲,他们未来要从事的教师行业,所执教的学校是条件有限的农村,不可能都配有专职的美术教师,这就要求教师们要具备一定的美术技能,一专多能的教师更符合实际的需要。那么版画教育功能对其就有着很好的学习价值,一是现有价值:对于他们自身,学习版画可以提升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艺术修养、技能等综合素质,二是潜在价值:有益于未来所教授的对象,他们可将版画的育人功能应用于农村小学教育中去。但是,在目前全国师范性院校中,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中版画所具备的教育功能却因各种原因的限制没有得到完全发挥。

三、国外版画教育对我国版画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版画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并不断进行版画教学的实践研究,注重艺术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日本的版画教育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特色,并与相关机构出版版画,从而普及了版画这一艺术形式,对版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的取得有一定推动作用。版画教育功能在日本得到广泛认可,版画课程是他们的必修课程,因为日本教育界充分认识到版画艺术发展的重要性。专家认为版画教育不是培养艺术家为目的,而是通过版画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创造力。日本教育界的版画协会的成员将普及全国版画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宗旨,成员中有版画家,有一线工作的中小学教师。同时,全国还开展了很多儿童版画教育活动。在各个方面的推动下,日本版画教育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形成了完善的教学体系。日本教育版画尽可能多为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举办教育年会、竞赛、画展等。诸多的活动让教师和学生更有信心的去学习和创作版画,成为无形的一种推动力量,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结合中国版画教育与师范院校版画教学实践情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继续寻找、探索和发展适合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生活文化环境,只有在吸收和借鉴传统文化和国外优秀资源的基础上构建适合的版画教学体系才能得到发展。以一师为例,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局限于对版画技法的一些掌握,版画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层次既要有个性又能凸显地域性,使版画真正发挥自身价值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美育的发展,版画艺术大众化发展趋势的增强,版画艺术也作为新的课题引起了大众的关注,对于六年制小学教育这个特殊专业的版画教育更是一个新课题,所以对版画教学要讲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对这一学科有更深的认识和思考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齐凤阁.日本的儿童版画教育[J].美术教育,1990.12.

[3]黎青青苏健敏蔡录江.深圳市桃园小学的软版画教学[J].《中国版画》(教育视角),2003,6.

[4]龚晓青.立体化的日本版画教育[J].西北美术,2008,2.

[5]张桂林.赞中日儿童版画友好交流[J].美术,2003,7.

[6]万亚红.中国与日本儿童美术教育比较[J].读与写杂志,2012,9.

[7]滕大春.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小学教学专业范文9

【关键词】学前教育 舞蹈教学

一、加强课程体系的针对性,培养实用人才

1. 进一步强化教学内容的职业意识,我校的舞蹈教学与艺术院校专业训练不同,学生所掌握的舞蹈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主要是作为从事舞蹈教育工作的职前训练,而不是培养舞蹈演员,因此,在舞蹈理论知识方面和舞蹈技艺内容上要尽可能更广一些,知识与舞蹈体例更新一些,以便学生通过教学能练就更为实际、适用的职业技能。

2. 确定具体教学任务,建设任务导向型课程。学前教育舞蹈专业中的舞蹈教学不同于其他专业舞蹈学校,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今后从事学前儿童教学时,能够运用舞蹈这一手段对幼儿进行美育及舞蹈特长的启蒙与培训。

1)基础训练方面:学生必须进行规范的舞蹈基本训练(内容主要是现行的几大训练体系),使其掌握基本技能与专业素质、基本技术技巧等。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舞蹈解剖学的知识,了解有关肌肉的训练意义和各部位身体训练的运动路线。为将来对幼儿的舞蹈形体训练打好基础。

2)民间舞方面:民间舞蹈教材的内容主要是我国的几大民族民间舞,如:云南花灯、藏舞、东北秧歌、蒙族、维族等。除此之外,还因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补充教材的教学,如傣族舞蹈、鲜族舞蹈、胶州秧歌、海洋秧歌等。

3)古典身韵方面:掌握古典身韵的基本规律和要求,把握好古典身韵的六大元素提、沉、冲、靠、含、仰和横移极其特性,外在形象,内在意象。做到神形兼备,牢牢保持好中国古典舞的鲜明个性。

3. 重视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能力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但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这种能力的培养,从而使有的学生尽管自身专业素质好,具有一定的舞蹈感受力与表现力,但却总上不好课,训练不好幼儿,无法适应幼儿舞蹈教学。究其原因,主要是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弱,缺乏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的观察、分析、指导能力和准确评估幼儿水准的能力。虽然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光靠课堂教学,它需要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但如果我们重视这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指导能力,引导她们对动作做出正确的评估和判断,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实践也证明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二、强化音乐元素在舞蹈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音乐与舞蹈可称得上是形影相随的“姐妹艺术”,绝大多数舞蹈都有音乐伴奏(包括节奏乐器)。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音乐的作用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 乐曲的选择有利于舞蹈教学。舞蹈离不开音乐,舞蹈训练都要在音乐中进行。音乐对于舞蹈教学不只是简单的节奏伴奏,它也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好的伴奏,好的乐曲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音乐熏陶,而且可以帮助舞蹈教师教学。

2. 节奏训练在舞蹈教学中的地位。早在“歌咏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远古时代”,舞蹈的主要动因就是节奏的物化态,无论是人声的呼号,还是瓦石的击节,都是浑然于舞,助于舞,激发于舞。就学习民间舞蹈来说,节奏的精确把握与体现,是把握风格的关键所在。

三、建立教学反馈机制,强化训练的实效性

教学反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只有反馈才能实现控制。因此,要使整堂舞蹈课教学过程从基本动作到舞蹈组合训练能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渠道、准确接收学生大量的反馈信息。接收反馈越及时、越多,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得就越全面、越深入,从而有效地调节和控制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及时、准确、全面地接收学生的反馈信息,才能有的放矢进行“点窍”提示,进行必要的启发和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教学效率,要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形成最佳的教学状态,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对教学过程实行科学的调节和控制,对学生学习中的关键问题,教师可以把评价及时反馈给学生;或把反馈提早到产生偏差之前,设置前馈练习,从而防患于未然;或延时反馈,促进学生再作深入思考分析。

最后,舞蹈教育应该是在一个平和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充满热情的教学氛围中进行。世界著名小提琴家梅纽因先生曾谈到:“真正有才能的教师也只能严厉到一定程度,如果长时期对学生缺乏理解、同情和关心的话,也会使学生感到伤心、压抑和痛苦,从而削弱教学效果。一般水平的教师如果再加冷漠无情的话,消极因素就更大”。因此,严格要求与诱导、启发、鼓励和赞扬的教学态度,将是调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最好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春春.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 大舞台,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