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劳动教育特色校本课程集锦9篇

时间:2023-07-04 16:26:50

劳动教育特色校本课程

劳动教育特色校本课程范文1

和很多新办学校一样,棕北也曾纠结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两难选择之中。经过反复讨论和论证,棕北最终坚定了走素质教育之路,在“创一流名校、与国际接轨”的发展目标引领下致力于培养“有健康体魄、丰满人格、国际化视野、扎实学习能力和素质全面的棕北学子”,并逐步提炼出“既关注现在,更关注未来”的品牌核心竞争力和“德育首位,做人第一,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想追求。

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最大的挑战就是考试怎么办?我们创造性的提出了“低负高效”的教育教学发展策略,通过“限制教学时间和课外作业量”为学生节余出宝贵的自主学习、综合发展的时间,通过“一育三课”(德育增效、课程优化、课堂提质、课题驱动)来培养受高一级学校喜欢并能适应全球竞争的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的世界公民。

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校的内涵发展,内涵发展的基石是课程建设。我校充分发挥课程建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功能,寻求学校德育工作创新的生长点和突破口,按照“德育课程化、课程校本化、校本特色化”的思路,在课程设计与实施方面做了初步尝试。

一、德育课程化

德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特别强调要“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棕北的德育内容如何设计?德育形式如何创新?怎样才能让棕北德育更有实效、更有特色、更有魅力?我们一直在思考和实践。

棕北德育要为学生成功幸福的人生奠基,我们尝试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的对学生施加德育影响,于是“德育课程化”思路逐步明晰。因为没有德育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撑,再好的德育理想也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上。

我们将离散的、随机的德育以课程统领,以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自然、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的关系为纲,从七个维度(自我观、亲情友情观、环境观、集体观、社会观、国家观、世界观)确定德育课程目标体系,以“学会各种道德关系处理”系统构建德育课程内容体系。

在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研究拟定了各年级具体的德育内容,分年级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如七年级侧重

“适应教育”(起跑――成功在脚下),八年级侧重“发展教育”(跨越――信念在心中),九年级侧重“理想教育”(冲刺――胜利在前方)。

我们尝试以“学年度”为周期,按月设计德育主题教育活动,逐步构建德育课程的实施体系。如:2月强化规范巩固标准月、3月文明礼仪评优选先月、4月聚焦课堂高效学习月、5月拓展素质艺术活动月……

二、课程校本化

现行的初中课程分为三级,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我们将《中学德育大纲》中的内容要点(项三十条)分解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在“思想品德课和班队课管理,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三方面探索校本化管理策略。

我们将初中13门国家课程按照“德育功能”分为直接进行教育的思想品德课和班队课、德育渗透的学科课程、以活动为载体进行德育渗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际工作中,学校主要是“分解德育纲要,找准德育要点”,教师主要是挖掘提炼隐形的教育点并让显性的教育点更加亮丽。

学校采取“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方式对四川省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处理,鼓励任课教师对原有教材进行补充、修改、拓展,甚至新编。

比如,在七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第四单元手工制作中,教材中安排了《陶器制作》教学活动,由于学校没有整套制陶设施,老师就整合社会资源,带学生去中国皮影戏博物馆拜师学艺,开发了《皮影戏设计与制作》这样一门校本课程,师生自己创作剧本,学习制作皮影,并配乐、配音、配灯光,表演了多场皮影剧。其中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皮影戏《童谣》在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亮相于世界各国来宾眼前。

三、校本特色化

开发校本德育课程是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我校将常规性德育活动按课程的规范要求开展,纳入课程管理体系,逐步形成了棕北的校本德育课程特色。

每天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每周的社团活动课,每月的系列德育主题活动,经常性的国际交流活动和每学期的劳动服务班等都是每个学生必须参与的学校常规性德育活动。我校按照“校本特色化”的原则,重点打造了“五类校本德育特色课程”。

(一)在行为礼仪课程中养成

我校以行为习惯和礼仪教育为主线,针对“行为习惯”和“国际礼仪”开发了《学生成长指南》和《让世界成为我们的教科书》读本。学校通过开展“学雅规、立雅标,练雅行、正雅态,扬雅风、颂雅德”的雅言雅行系列教育活动实现养成教育“规范化”。

结合国际交流的需要,学校反复训练学生上下楼道“靠右行”和遇见成年人主动热情大声用普通话“问好”的礼仪习惯,并以《让世界成为我们的教科书》作为读本,在班队课中强化对国际礼仪和国际规则的学习从而使习惯内化为素养。如2012级4班学生李黛在接待德国同伴后这样写道:一周的共同生活,发现了德国朋友生活中的很多好习惯,也明白了我们之间的差距,值得学习终生。(德国人的好习惯:公众场合不大声说话,喜欢轻言细语;未满16岁不喝酒,无论多大的度数和有没有人监督,不受诱惑;饭在嘴里不说话;早睡早起,不用人叫,非常守时;走路步伐很轻;在别人说话时,眼睛看着对方;早上洗浴,保持清新的状态;随时说谢谢,很好,哪怕不愿意也是用委婉的语气;就餐的时候,大人不动他们就等待,哪怕很饿了;不给别人制造麻烦……)

(二)在社团活动课程中拓展

“学生社团是精彩的德育大课堂,蕴藏着巨大的德育功能”。棕北在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组建了40多个学生社团,由德育处对社团的建立、注册、活动开展实施课程管理。学校还整合家长资源,聘请了100多名家长导师,成立了学生社团家长导师团。

学校将社团活动排入课表(每周五下午2节课)固定下来,采取素质选修课的方式进行,对学生在社团活动课程中的表现实行学分制管理。

(三)在主题活动课程中感悟

学校按月设计主题德育活动,先确定一个月的升旗仪式主题,分四周进行系统安排。比如在“我爱我班”主题德育活动月中,学校将国旗护卫队和升旗仪式任务承包给四个班级。学校派专人协助班主任在固定的时间训练国旗护卫队,班主任负责落实升旗仪式的相关任务:主持人、音乐指挥、护旗方队、我爱我班文化建设展示和国旗下讲话等。在执行完升旗仪式任务后,学生要写出感悟,德育处要将相关文字、图片整理,汇编成升旗仪式校本课程读本,供其它班级学生传阅和借鉴。

学校有艺术、体育、科技活动月。比如每年11月是体育活动月,学校首先对大课间进行课程设计,主题确定为“强身健体大舞台,自主自信展风采”,在日常体育锻炼中融入“国际礼仪培养和团体操训练”内容,在每年11月检验和展示课程效果。近三年校运会主题是:2011年――棕北舞台,我最精彩;2012年――以民族的魂,牵世界的手;2013年――牵手未来,让爱传递。

(四)在国际理解课程中浸润

我校作为成都市校园文化建设典范学校,创生了“以素质教育为目标,追求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的精神文化,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浸润。

棕北在全省初中学校率先开发出《国际理解教育文化礼仪读本》,并以该《读本》为教材,聘请专任教师和家长导师,将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列入课表,每周在全校各班开设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并将该课程学习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学校还以开放性活动为载体,精心组织开展“国际化素养培训提升、汉语国际推广、模拟联合国、中英校际连线、社区点亮生活、梦想与团队、AFS志愿者交流”等专项活动,让师生在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传播民族优秀文化,在国际课程共建分享中提升素养、走向世界。

(五)在劳动服务课程中成长

为破解“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缺失和城区学校缺乏劳动教育基地”的难题,学校将一个学期的劳动技术课集中到一个星期,推行周劳动服务班制度,各班轮流承担劳动及服务两大任务。承担劳动服务的班级,周一至周五上午第一、二节课和下午第一、第四节课对校园公区进行清扫和保洁,学生还要负责所在岗位的纪律、秩序、安全管理及礼仪接待服务,学生还要将劳动服务延伸到家务劳动和社区志愿服务中。

学校将劳动服务作为一门校本课程来开发,具体做法是:按照“总分结合,分层实施”的思路设计课程目标,将课程内容分为“基础+拓展,校内+校外”两类,在课程实施中注重“过程指导和整体推进”,在课程评价上“立足发展,激励导向”。

劳动服务班,确实用去了一些课时,但是,它的价值却不是同等时间的课堂教学所能比拟的。学生在劳动中改变态度、习得技能,在劳动中养成和做人,在劳动中学会管理与服务,在劳动中融入集体、展示风采,在劳动中懂得尊重和感恩……

2003年,《劳动・服务・养成・做人》德育创新案例荣获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创新工程――全国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及德育新成果展评活动”一等奖。2008年,被四川省政府文明办评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创新案例二等奖。2009年,学校被四川省教育厅选中在阆中全省大会上交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创新举措。2010年,我校在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教材培训会议上专题介绍劳动服务课程实施经验。2012年教育导报以《把劳动作为一门课程来开发――记棕北中学特色德育课程》为题报道了我校劳动服务课程开发与实施情况。

劳动教育特色校本课程范文2

关键词:劳技教育;校本课程;有效整合

课程改革的校本化发展,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和重要发展趋势。校本课程,实质上是学校以学生发展需要为基础自行开发的特色课程,它必须充分注重学校教育环境的独特性和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劳动与技术课和校本课程整合必须基于学生、针对学生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产生的和感兴趣的问题;必须立足校本,充分发挥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色优势;必须面向社会,依托地方资源优势,让学生在获得积极劳动体验的同时,掌握基本的劳动技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背景分析

1.从现状来看

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中辛苦劳作的成分日趋减少,加上家长对子女的溺爱,使他们缺乏劳动技能,再不及时加强劳动素质教育,以后将成为社会的“寄生虫”。

2.从劳技教育方面来看

学校劳技教育内容过于单一,要求过于统一。中小学劳技教育仍然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急需加强。因此,我们要善于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走出课堂,让他们学到真正有用的技术,以提高劳技教育的实效性和时代性。

3.从校本课程实施来看

目前,校本课程理念过分注重学校特色办学,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偏差;过分注重教师教,忽视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方面的偏差。在实施教学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教学方式单调,以讲授为主,缺少动手操作的活动性;没有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教学等。《同川滋育仁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是作为对劳技教学的一种补充和延伸,培养学生的劳技能力,利用地方资源优势,与学生一起走入“生活世界”,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增强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二、案例尝试与思考

1.以校本激发兴趣,让劳技课“活”起来

传统的劳技课,学生只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制作,学习过程中缺少目标驱动,积极性不高,兴趣持久性不强。这就需要教师将目标融入劳技课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换言之,就是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起来,让劳技课“活”起来。

很多教师都说劳技课和其他学科课程相比,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对此,我从教学内容入手,把教学内容与校本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校本课程中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引导,激发学生对劳动技术的学习和运用,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2.校本实践活动,让劳技课“动”起来

劳动与技术课程以体验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从而获得劳动技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激发“动”的欲望

兴趣是推动学生探索知识和获得能力的动力,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催化剂。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才会乐于实践,乐去参与。在劳技教材《工艺制作》中有“石膏透雕花窗的制作”这一课,我事先几课,先让学生学习校本课程中的“同里主要景点”如退思园等,让学生去实际参观一下退思园,重点是要让学生观察园内各种漏窗,向导游请教漏窗的一些知识。学生将参观收集的有关资料结合校本课程中“园林建筑艺术――漏窗”中有关内容进行精心整理后,在劳技课上进行交流。如“什么是漏窗,它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园林建筑上为什么要广泛地使用漏窗呢?除了园林以外,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漏窗呢?”等一系列问题,大家都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浓厚,积极性很高。接下来为学习如何制作漏窗这一环节,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2)掌握“动”的技能

掌握一定的技能是《劳动与技术》这门学科的重要目的。在学生掌握漏窗的一些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制作漏窗模型。基于安全、卫生、省材等方面的考虑,我将用石膏制作漏窗,改用KT板制作漏窗的创新制作。在课上,我让学生观看一段全国首位劳技老师用KT板制作漏窗的录像。观看结束后,我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制作漏窗的一般步骤:①漏窗图稿设计,并剪刻出图稿样式。

②描稿放样(首先把漏窗刻纸放在18cm×18cm白色KT板的正

中。如果要使刻纸在板面上更加伏帖,并且不因为描稿操作而破坏刻纸,我们可以在刻纸上加盖一层透明玻璃纸,然后用透明胶带纸固定好。注意一定要确保刻纸摆正、居中。)③收稿审样(当图稿全部描好后,就可以撕去透明胶带纸,除去透明玻璃纸与刻纸了。这时KT板面上会出现清晰的描稿印痕。)④雕刻的操作(把KT板放在玻璃板上,把美工刀推出2格刀片。雕刻时身体要坐端正,并且注意操作安全。)学生掌握了制作技能后,尝试亲手制作漏窗模型。

(3)体验“动”的成功

学生的亲身活动是获取知识最主要的途径,只有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才能促进大脑思维的发展,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劳技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活动中实践,在活动中收获成功。

《漏窗模型制作》是学生很感兴趣一个项目活动,将劳技课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学生充满了兴趣。教学方式的改变,使整堂课都在“动”中完成。

①动眼――观察,从观察不同种类的漏窗到漏窗模型的制作

技术及技能要领,如:漏窗雕刻的操作中,首先刻正面,沿着KT板上图稿的线条,用美工刀刀刃仔细雕刻。入刃要直,也要深,要把刀尖刻到KT板的底部(背面)。正面刻好后,将KT板翻转过来,刻背面。沿着刻正面时刀尖戳出来的痕迹,在背面也雕刻一番。在刻的过程中要不断翻转,观察比对,使得KT板两面的雕刻效果保持一致。

②动嘴――讨论,在活动中有学生在问:直线容易刻,那刻曲线怎样才能刻好呢?教师就可引导学生总结:直线容易刻,如果要刻曲线,在右手刻的过程中,左手应该灵活旋转KT板,使得描稿线条迎合刀刃就刀而达到所需要的雕刻效果。

③动手――操作,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总结,掌握了漏窗基本内容及其制作技术,学生亲手尝试制作漏窗模型,他们在操作过程中体验到了快乐,作品的制作完成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就感。

三、收获与体会

1.劳技教学与校本课程的有效整合,丰富了劳技课程的内容,极大地调动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爱好,为学生体验和感知生活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创设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使得劳技课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满足了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2.劳技教学与校本课程的有效整合,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与能力,也调动了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教师在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拓宽了教学空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3.劳技教学与校本课程的有效整合,有利于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促进学校办学水平与整体实力的提升,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劳动技术教育与校本课程的整合方面只做了一些尝试,要实现全面整合,我认为还要做到几方面,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来进行教学活动;教师还要根据学科内容与教学特征将课程学习内容进行加

工处理,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行问题的探

索、信息的交互、自主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2]教育部.7-9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

[4]陈胜良.课题指南.2003(3).

劳动教育特色校本课程范文3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工作部署,统筹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以城带乡,城乡优势互补,推动乡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促进我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工作目标

按照“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城区学校与乡镇学校确定支援关系,拓展大学区服务区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到2022年,建立科学的城区大学区支援乡镇学校管理模式,确保对口支援达到全覆盖;到2025年,健全城区大学区支援乡镇学校的有效运行机制,乡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城乡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明显缩小。

三、工作任务

(一)共建育人体系,提升德育水平。城区大学区与乡镇学校结对建立党建工作联盟,合力推进党建“强基领航”行动和“三早”育苗工程,构建形成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最大化党建平台。鼓励共上联合党课、共过主题党日、共办党务培训、共商党建课题等,切实提高乡镇学校党组织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城乡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等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与自然资源的重要育人作用,创建中小学生德育社会实践基地,利用相关节庆和纪念日活动,组织师生相互参与,促进双方交流与学习,促进城乡文化交流与融合。深化课程育人,广泛挖掘身边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丰富德育课程内容资源,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与探讨,加强品德修养教育,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二)加强教学支援,提升智育水平。采取送教下乡、乡镇学校教师到对口大学区跟班学习等方式,开展教学支援。指导乡镇学校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科学把握学生认知规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开展教学反思、课堂教学诊断、教学质量评估,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不断提高。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通过同步互动课堂、在线集体备课、校本研修培训、网络名师课程等形式,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推动乡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三)共同开展活动,提升体育、美育水平。鼓励城区大学区优秀体育教师到乡镇学校指导体育教学及组织开展相关活动,依托“百万学生逐雪嬉冰工程”、校园足球等特色体育项目,联合开展城乡体育活动。有条件的学区鼓励联合举办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引导学生增强运动意识,养成运动习惯,提高身体素质。鼓励城区大学区优秀艺术教师指导乡镇学校开展艺术教学及组织开展相关活动,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全面加强和改进乡镇学校美育工作,落实学校美育工作基本标准,联合开展校园艺术展演及竞赛活动,集中优势打造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和基地,充分发挥城乡学校和社会资源建设艺术教学实践基地作用。引导学生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四)共享优势资源,提升劳动教育水平。推动城区大学区与对口支援乡镇学校之间建立城乡劳动教育共同体机制,坚持城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动城乡劳动教育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乡镇的劳动教育资源优势,依托相应田地、山林、草场等,创建一批学农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鼓励城市学生到乡镇学农。城区大学区整合资源,创建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鼓励农村学生到城市学习劳动技术,进行职业体验。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建设劳动教育特色课程资源,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因地制宜分别开发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建成以劳动观教育为核心导向,形成循序渐进、优势互补的劳动教育特色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增强热爱劳动的情感、提高劳动能力。

(五)强化开发应用,提升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城区大学区作用,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途径,共同开发、建设和利用包括文字、声像、印刷品、电子信息、数据库等在内的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构建基于城乡义务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的信息平台,实现城乡网上教学互动、网上教研和网上培训,推行在线学习和在线辅导,最大限度地满足乡镇学校的教育教学需求。

(六)创新管理思路,提升治理水平。鼓励城区大学区校长和干部对乡镇学校点对点支援,指导乡镇学校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树立公平的教育观和正确的质量观,建立健全现代学校制度,加强校际间的学习和交流,分享先进管理经验,推广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办法。逐步创新教育共同体的管理思路、方法和运行模式,促进乡镇学校规范办学、科学管理,推进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

四、工作举措

(一)构建教育发展共同体。

各中小学校结合实际“一校一案”,支援与受援学校采取“点对点、点对面”等方式,不断完善育人体系,加强教学支援,共同开展活动,共享优势资源,提升学校管理及信息化水平,构建具有实效、特色的“城区大学区优质学校—对口支援乡镇学校”协同发展的教育共同体。

1.加强学校管理工作支援。充分发挥大学区优质学校辐射带动作用,每学期至少互派1名管理人员到对口学校(支援学校与受援学校,下同)挂职,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每学年至少开展1次关于办学理念、教育观、质量观、学校及班级管理机制经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交流学习活动,切实提升对口支援学校管理水平。

2.加强教师成长发展支援。对口学校要加强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职业道德素养。支援学校要协助受援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年度送培、送教、跟班学习交流等计划,切实促进对口学校教师流动。每学期应至少开展2次同类学科备课组、教研组或年级组教学研讨活动,提高受援学校教研组、备课组及教师教科研能力。结合学校实际,每学年互派学科专任教师到对口学校任教,尤其是短缺学科。建立完善“一带一”教师成长机制,切实提升受援学校年轻专任教师业务水平。

3.加强教育教学工作支援。支援学校要帮助受援学校抓好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教学各个环节,指导和帮助受援学校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开展集体备课、同课异构等教学交流活动,不断优化教学结构,及时做好教学总结反思,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质量。结合乡镇学校校情、师情、学情等实际,稳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加强习惯养成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逐步完善对口学校教学质量检测机制,切实提升对口学校智育水平。

4.加强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工作支援。充分挖掘对口学校各类教育教学资源,明确优势资源清单,形成德智体美劳优质教育资源互补,加强学生活动交流,共同开展红色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文艺展演等活动。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学生互访交流、学习体验活动。同时,城区优质学校应注重凝聚提炼乡镇教育教学资源、优势、方式方法等,结合城区学校发展实际,努力形成促进教育共同体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制度保障、资源共享格局,及时总结提炼出具有特色教育教学成果,切实提高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水平。

5.加强创建温馨村小工作支援。各支援学校要加强对本学区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支援力度,确保全市每年创建温馨校园的比例达到20%左右,到2025年底,基本实现具备一定办学规模的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全覆盖,将乡村学校建设成具有乡土化、温馨化、特色化的乡村温馨校园,提升乡村教育教学质量。

(二)打造“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积极开展线上教学支援活动。加强“三个课堂”建设,在学区内,结合受援学校紧缺学科教师实际,对口学校应就相关学科统一安排课表、学时间,以专递课堂(同步课堂)形式适当开展线上同步教学,同时应充分利用网络积极开展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对口支援工作,实现对口学校学生同步上课、名师名校优质资源共享,帮助农村薄弱学校“开齐课、开足课、开好课”,有效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教育质量差距。

五、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对口学校双方要高度重视,明确责任,精心组织,突出实效。各学校按照相关要求,成立相应工作专班,指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强化支援工作实施过程的管理,细化活动内容、方法、步骤、人员安排、措施要求,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劳动教育特色校本课程范文4

在许多地方的农村学校,教师们普遍认为:新课程只是换了一本新教材而已,至于课怎样上、课堂教学如何设计、如何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这一切是“换汤不换药”。笔者曾到一所农村学校的图书馆查阅资料,结果发现学校里有关教育方面的学术著作少得可怜,甚至连新的教育类杂志也难觅得几本。再看看老师们的办公桌上,除了厚厚的作业本、教参书、教案书、试卷题库外,最多不过是一两本实践经验介绍类期刊杂志。农村教育成为了课改的盲点,农村学校成为课改的弃儿。

为了启动农村现代化历史进程和农村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历史性转轨,农村师资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眼下农村教师对于本次课改的热情的确说不上高涨。但新课程的理论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理论和实践水平,激发教师的思维活力和对教育问题的批判。作为教研管理部门,要更多地“走下去”,走进农村教育的第一线,因地制宜地为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指导,为农村教师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使农村教师把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快步伐走进新课程,用学术的眼光看教育,用学术的思维做教育,将教育视为科学和艺术,将教育做成尖端和精品。

农村教育应当提出课程设计的新原则:即以社会主义市场为基本导向,坚持现代教育的基本品位,完善课程结构,扩大学校教育的服务功能。加强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行“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的有效载体。地方政府要根据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的需要,充分利用现有农业示范场所、科技推广基地等多种资源,鼓励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指导教师,指导和支持农村学校积极开展各种劳动实践和勤工俭学活动。

劳动教育特色校本课程范文5

一、办学方向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贯彻全教会关于推进素质教育精神,面向全体学生,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个性潜能挖掘的关系,以新的教育观念指导学校工作,学生的过重负担得到有效控制,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学校有明确的三风建设目标,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已形成了“认真、勤奋、刻苦、向上”的校风,“团结、守纪、好学、创新”的学风,“修身、敬业、爱生、奉献”的教风。学校以“面向新世纪,培养现代人”为目标,以劳技、科技教育为载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先后制订了《城北中心校素质教育规划》、《城北中心校推进素质教育方案》、《学校十五发展规划》、《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等,做到学期有工作计划、每周有工作安排、学校有大事记载,每学期均有工作总结。

学校做好布局调整计划,结合改造薄弱学校,2000年九月撤并了比较薄弱的民乐小学,并将小河岸小学的培智班搬至中心校,使施教区适龄儿童享受现代平等教育。

2、实现教育目标版权所有

在推进区域性素质教育过程中,本校十分注重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做到“减负增效”。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足上好各门课程,有计划组织开展各类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开设的兴趣小组20多个,还充分利用双休日对300多名学生进行计算机初级培训,学生参与面广,人数多,效果好。在参加市、省、全国各类竞赛活动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一年中学生参加市以上竞赛获奖人次达100多人次。有十多个项目在全国、省比赛中获一、二等奖。小学四率均达100%,全面完成各项事业指标要求。学校科技、劳技教育特色鲜明,有满足特色教育的设备、设施--生物园、标本室、天象厅、省优秀自然实验室等,有事业性强、乐于奉献的有特长的老师,在进行特色教育研究的基础上,有突出的特色成果,在省内外有很高的知名度。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外语教学成果喜人,英语情景剧参加市素质教育现场表演获好评,计算机初级考试通过率高。版权所有

二、管理体制和领导班子

3、管理体制

学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已形成了校长负责、党支部监督、教代会参与的民主治校的管理体制。凡学校重大事情,均要通过党支部讨论、校行政商量,教代会审议后由校长执行,确保了校长决策的准确性。同时在这过程中,使决策形成全员共识,确保贯彻的效率,如学校规划、计划、基建、教师奖罚、职务评聘、考核方案等。本学年根据上级用人制度改革政策,学校与教职工签订了合同,变国家用工为单位用工并清退了部分临时工。

4、领导班子

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领导班子已成为坚强领导集体,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克服困难,使学校的办学水平迅速提高,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班子成员,敬业勤政,团结协作,表现出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作风踏实,模范遵纪守法,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办事公正。班子人员除1人中师外,其余全部达到大专学历,1人达到本科学历,有4人参加本科进修,校长参加全国骨干校长研修班培训,副校长等几名干部参加市教委组织的校长提高班学习,不断“充电”,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校长坚持上课,副校长以下的干部坚持上语文、数学课,带头上挂牌课、公开课,经常深入课堂听课,组织参加校级教研活动,班子中有苏州学科带头人1名,昆山市学科带头人2名,昆山市学术带头人3名

5、依法办学

没有规矩,不成方园。制订和贯彻执行学校章程,是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教育法制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大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力度的重大措施。学校章程是规范学校管理的重要依据。因此本校在学习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学校以前制订的各类规章制度进行不断完善,经过广泛的讨论、修改,再讨论,再修改,最后交教代会通过,形成学校第一部章程。使各项管理有章可循,走出了一条依靠群众办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路子,成功地实现学校管理由常规管理向法规管)理的转变。学校的一些重大事情。如素质教育十条基本要求,减负工作,行风建设,重大基建项目、发展规划等贯彻落实,就是校长根据学校章程,依法管理,得到有效落实的最好说明。

三、教师管理和提高

6、教师管理

经过创建省实小和多年的培训教育,本校已初步建立了一支政治素质较好,业务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基本能满足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大专以上学历达60%,学校通过实施师表工程,加强师德教育、法制教育,通过采取树身边的先进人物,实施名教师工程,结合行风建设,采用不定期座谈会,师生、家长问卷调查,严格依法考核奖罚力度,坚持表彰和查处相结合等措施,收到良好的效果,未发现有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有偿家教等违法违纪现象发生。

7、教师素质提高。

每学期,学校认真制订了教职工政治学习计划,做到时间、内容、组织和台帐四落实。期末进行考核。根据学校特点,认真制订了教师培训计划,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教师形成了“两热”:一是进修热:如计算机、英语双考100%的青年教师通过考核,100%的青年教师取得普通话培训合格证书,100%的青年教师参加苏州市计算机中级培训,100%的青年教师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考试,60%以上的教师取得大专学历,有14人参加本科学习。二是教研热:学校广泛组织教师磨课活动,以课堂教学六优化,以“新精活实”为目标,坚持上挂牌课、精品课,钱四芳等老师在省、市级上公开课受到好评,学校定期组织对外进行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好课和较好率达85%以上,目前,本校共有苏州市学术带头人1人,昆山市学科带头人3人。并有一支数量较多的校级骨干教师。

四、教育教学工作

8、德育工作

学校将德育置于首位,组织网络健全,制度落实,基地有特色,计划、措施到位,课题研究注重实效,德育效果好。学校是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被评为苏州市文明单位。建立了校长、教导主任、少先队辅导员、优秀班主任组成的德育领导小组,建立了家长学校,做到有计划地开展法制、心理辅导等宣传教育,家长学校是苏州市合格家长学校。建立了社区教育组织,还建立了十多个校内外教育基地。学校花20万元建成的生物园是一个融思想品德、劳技、科技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基地,发挥出良好的教育效益。建立了班主任等德育考核制度,档案齐全。德育工作做到网络健全,制度落实,资源丰实,效果良好。

9、教学工作

教学常规健全,“六认真”工作扎实,学生作业量符合减负要求,严格控制考试次数,一学期只进行一次语数期终考试,课外兴趣小组20多个,学生参与面达90%以上。

重视教学基地建设,特别是生物园、标本室、天象厅为学生提供了特有的实践基地,所有专用教室和教学仪器设备,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资料台帐齐全,自然实验室被评为省优秀实验室,目前正在创建省标准化实验室;图书人均达27册,借阅平均每学期每生达20册。

教科研活动深入开展,资料规范。2000年10月27日由苏州教科所对学校“九五”主课题“培养小学生创造能力的探索”进行了成果鉴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课题研究立足现实,面向未来,设计规范,思路清晰,措施扎实,成果显著,为培养小学生创造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经验。该成果(结题报告)发表在《实小科研集粹》上,并荣获苏州市优秀教科研成果三等奖。学校参与的部级课题“活动课程与中小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和部级课题“昆山市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已完成了成果的搜集、整理工作,即将参与省分课题组织的结题仪式。本学期申报了学校“十五”主课题“现代农村小学科技教育的研究”,旨在探索现代教育形势下,农村小学开展科技教育的方法、评价。一年中,教师撰写的论文有24篇在市级以上范围发表、交流、获奖。其中,昆山市级9篇,苏州市级9篇,省以上6篇。有1人被评为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1人被评为昆山市学术带头人,学校被评为苏州市教科研先进集体。

10、体育卫生工作

本校是苏州市贯彻体育卫生两个条例先进学校,被评为苏州市优秀卫生室。本学期接受苏州市体育、卫生两个条例的复查,获得优秀等级并作为省先进集体推荐到省。学校严格按两个条例要求,上好两操两课两活动,每年举办校田径运动会和各类体育单项竞赛活动,如田径、航模、乒乓球、女篮、跳绳、广播操等比赛。还积极组队参加省市各类比赛。平时带好校级田径队,女子篮球队和航模队,坚持常年训练。上好健康教育课,开展健康教育、卫生教育的宣传工作,定期为学生进行体格检查,认真开展六病防治工作,加强食品卫生管理,无食物中毒发生。学校的体育卫生工作还延伸到社会,结合科普宣传周、世界环境日、爱鸟周等活动,用黑板报、小报、演讲、上街宣传等形式向社会宣传,深获群众欢迎,干部的好评。

11、美育工作。

坚持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原则,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严格按要求进行音乐、美术教学,平时建立了舞蹈、音乐、书法、美术等艺术兴趣小组,还组织双休日活动,深受家长的欢迎。

12、劳技教育

劳技教育是本校的特色教育,学校除以按大纲要求进行劳动教育外,充分利用生物园劳动基地,根据当地的经济建设实际,自编教材,如无土栽培、生活插花、烹饪、缝纫、金工、木工等,积极开展种养实践活动,学生每天按班级轮流到基地参加劳动实践,作观察记录,还努力探索劳动课内外教学模式。小河岸完小结合中德合作劳技教育试点,在烹饪、缝纫、传统工艺等方面进行劳技教育的研究,为学生创造了劳动实践、培养劳动态度、学习生活知识、培养动手能力的有利环境。

五、行政工作的常规管理

13、机构和制度

学校行政机构设置齐全。各职能部门均明确岗位职责和考核办法,各个职能部门和条线部门期初有计划,期末有总结,措施扎实,工作到位,本校教导处、教科室均是昆山市优秀科室。

14、管理和服务

学校严格执行学籍管理规定,管理资料由一名副教导专人负责搜集整理、归档,资料规范、齐全。

学校严格执行财务制度,严格财务纪律,实行校务公开,建好校务公开栏。按规定收好、管理好经费,无乱收费现象。本学期进入镇财务结算中心、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学校基建工程项目、两个校办厂停业所有资产全部进行审计。在昆山市规范收费检查和苏州市校务公开检查中,本校的资料和做法得到检查组的表扬。

学校十分重视校园管理,建立一整套校园管理制度,如门卫管理制度,护导值日制度,安全保卫制度,食堂管理制度。校园环境整洁,环境教育氛围浓。食堂人员树立服务育人思想,保证800名师生的中餐供应和1200余名学生的饮水,师生较满意,一年中无责任事故发生。

六、办学条件

15、教育经费

学校预算外收入60%以上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出售店面房收入188万元、校办厂拆迁补偿还12万元,自筹50万元,共计250万元。经决算主体工程212万元,部分甲供项目、另星工程、装修工程、绿化工程、各类规费、等造价370万元。目前尚欠120万元(有部分房产)。全部为教职员工办理了医疗保险,教职工的福利待遇都得到了落实,全年教职工人均收入在1.5万元以上,货币分房资料全部送到镇政府待批。

16、学校设施

绿化、供电符合要求,教育仪器设备、专用教室、办公条件等设施符合要求,图书室、阅览室、报刊杂志,生均图书超过标准。卫生室配备了专职校医,资料齐全。

一年中,中心校由于学生人数骤增,教学用房紧缺,校舍陈旧,与省实小不相称,严重制约学校发展,经努力,得到了党委、政府的支持学校综合楼新建,但由于政府受集资款困扰,在政府不投资资金的前提下,学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自费开发,多渠道筹措资金,克服困难重重,确保了工程按期完成,并于2000年9月1日正式交付使用。同时,学校还结合新校舍的重建加大了教育设施的改造力度。重新规划生物园,对原部分养猪场进行改造开辟劳技专用教室,配备了具有六种功能的劳技装备,新种各类花草树木上千棵。完成第一自然实验室的改造,按省标准化实验室标准装备,更新实验室课桌椅并建好了第二实验室。改造电脑房新增奔腾电脑30台全部上网,利用原有电脑建好第二电脑房。新建学校演播室和双向闭路电视系统和控制室。新购可供电800多名学生用餐的桌椅。翻建食堂职工休息室并对二、三号楼进行维修。对大会议室、小会室、行政用房、部分专用教室进行装修,新建100多平方米的学生自行车棚、大型不锈钢画廊两个和防盗设施。重新绿化校园、改造校外人行道1000多平方米、新建劳动基地――星火服务中心。还计划在对二、三号楼、跑道进行维修。目前,学校教育用房得到缓解,校容校貌得到改观,交通安全系数得到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再上一个台阶。大渔完小三机一幕进教室,新建篮球场一面。小河小学积极争取政府投入完成食堂改造,新建200平方米的餐厅,三机一幕进教室,建好单向闭路电视系统。幼儿园建好单向闭路电视系统三机一幕进教室,更换全部课桌椅。

七、教育质量

17、德育

学校始终突出德育工作,组织开展庆祝“建党八十周年”系列活动,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增进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其中,在“新华杯”诗歌朗诵比赛中一名学生获二等奖。广泛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发动师生为林周县捐款900元,为昆山扶贫希望工程捐款1500元,为本校贫困生董芳治病捐款6400元,为陕西省清涧县捐款8094元,学校为陕西师家园则小学捐赠5000元。结合创省绿色学校、省环境教育基地,成立了红领巾护绿队,为学校新移植的树木浇水、养护,还走出校园,为居民小区护绿。还开展了以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养成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系列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和德育要求的知识掌握较好,校风校纪好,后进生转化率高,无违法犯罪现象发生。有两名学生被评为昆山市三好学生,四(4)中队被评为昆山市优秀班集体。

18、智育

毕业班双科合格率95.9%,语文优秀率44.8%,数学优秀率50.3%;非毕业班双科合格率98.1%、语文优秀率62.2%,数学优秀率63.4%。在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中我校有2名学生获三等奖、参加《小学生数学报》杯竞赛有3名学生获一等奖、有2名学生获二等奖、有9名学生获三等奖。

19、体育卫生

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卫生知识,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体育达标率达99.88%,优秀率32.3%,近视新发病率控制在1%以下。参加昆山市田径运动会比赛荣获第五名,参加市十校田径赛获第三名,参加苏南片田径夏令营比赛获第十名,参加市乒乓球比赛获团体第二名,小女篮代表昆山参加苏州市比赛获第五名,参加省、市航模比赛获得较好成绩。

20、美育

学生能掌握大纲规定的初步的识谱、视唱、素描、作品欣赏知识,学生的美术作品参加省科技创新比赛,有十多名同学获奖,舞蹈队参加市文艺会演获一等奖,已连续5年获得此奖。参加市英语情景剧获二等奖。

21、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本校的特色教育。学生除了掌握大纲规定的劳动知识和基本技能外,学校带领学生经常参加生物园的劳动实践,学生对种养殖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好,对生物知识了解较多,动手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劳动成果,无土栽培、创造发明,参加省市比赛获得好成绩。

22、办学特色

区域性特色基本形成。

劳动教育特色校本课程范文6

------2019-2020第一学期年唐家墩小学学校工作总结

过去的一年,全体唐小人凝心聚力、砥励前行,留下了一串串奋斗的足迹。学校坚持“同真教育”的办学理念,探索“真爱育人 润泽心灵”德育教育模式,构建“真知启人同,情智共生”本色课堂教学模式,孕育并开发德育、智育、体育校本课程,使学校成为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摇篮,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家园。

一:常规常在自然向上创新提升向阳生长

1、读书积淀文化,书香润泽校园我校围绕“阅读启智

翰墨飘香”主题,创设同真书香文化,结合“红领巾阅读计划”推广品牌活动,不断推进深耕阅读工作,主要从营造氛围、特色课程、社团活动、拓展传承、亲子体验和激励评价等方面入手,大力倡导“悦读启迪智慧,书香润泽校园,读书积淀文化”,为师生和家庭的精神成长构建一片理想的文化沃土。(1)置精选书目,创书香氛围建筑同真阅读长廊,学生可以在长廊驻足阅读。学校开设“红领巾邮局”阅览室,精选书目,重视质量,每月更新,配有诵读教师、学生局长管理,引领导航。开设红领巾图书角、绿色流动书吧,班班都有“读书角”,学校每学期持续为各个学段班级添置适合的图书,有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简单易读的儿童绘本、经典传承的传记小说和感悟人生的名家散文。我们让学校每一个角落都有文字的影子,每个班级充满文学气息,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熏陶。(2)展社团风采,培书香素养学校以“展示个性、培养兴趣、拓宽知识、开发潜能”为宗旨,成立了“三青鸟文学社”和“棒棒唐之声”广播社团,为孩子们搭建文学熏陶和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孩子在经典中感悟文学魅力,在品读中领略语言的丰富内涵,突出听、说、读、写、演、思的训练。(3)润经典无声,诵四季书香四季读书节感悟一年四季的变化共分为春、夏、秋、冬四个主题,全校师生、家长共读共赏。暮春时节,开展了“诵读千古文 争做博学少年”春季诵读活动;欢乐一夏,开展了“跟着课本游中国”假日读书活动;丹枫迎秋,开展了“漫步金秋书海之棒棒唐朗读者”读书活动。让孩子在季节中感悟生活,让书声成为校园里最动听的音乐,让书香成为家庭最芬芳的味道。

(4)重激励评价,拓书香留痕

“你读,他读,我也读”是一种氛围,老师的示范阅读有着强大的磁力,孩子们有了个性见解。“你写,他写,我也写”是一种衍生,老师的创作引领有着巨大的魔力,孩子们用稚嫩的文笔续写学校特色魔幻小说《龙族精卫》或是创编属于自己的童话绘本。假日里制作阅读计划,在爸爸妈妈的怀抱里,共同经历着书籍带来的喜怒哀乐;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DIY个性书签,完成“幸福阅读卡”,在写写画画中总结读书收获,享受美好的亲子时光。结合“书香家庭”、“书香班级”等评比,使亲子共读和师生共读更有力量。

2、匠心点亮童心

劳动创造乐趣学校推行润心劳动教育,采用“学劳结合”结合的方式,劳动教育作为育德、育智、育美、育体的一个重要载体,让劳动服务生活。

(1)垃圾分一分变废为宝,让劳动创意生活

①创意DIY之最美小盆栽同学们的创意DIY

萌翻小盆栽无限创意绽放异彩。有用废旧物品裁剪成漂亮的花盆;用彩笔、泡泡泥等材料装饰花盆、种上喜欢的小植物;用小泥人、小卡片装饰花盆,插上了写给老师的祝福卡,提前将手工小盆栽作为教师节礼物送给老师。各班同学将亲手制作的作品集中摆放在展台,参与活动的同学还可以领取一张唐家墩小学新学期劳育星抽奖券,参与开学典礼抽奖环节。

②创意DIY之变废为宝我最棒本学期学校开展了“践行环保新时尚,变废为宝我最行”的垃圾分类教育实践活动。全校33个班1400多名用破旧床单、废旧报纸、布头等材料剪成“环保球”,收集牙膏盒、喜糖盒、鞋盒做成“超酷机器人”,用废旧材料制作的纸盒作品变成了课本剧的道具,用废弃的玩具和饮料瓶制作了机器人吸尘器和电动小火车,孩子们制作的“纸质花瓶”装扮校园书吧,五年级6班的胡宁同学发现教室窗台上的花容易因忘记浇水而枯死,就进行创意科技制作,利用废弃的可乐瓶和导管发明了一个智能浇花器。我们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不断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本领。

(2)别样年级技能争霸赛,让劳动提升生活学校以别样的方式在六个年级开展不同主题的“生活小达人”劳动技能赛。一年级“我的书包我做主”整理书包能手赛;二年级“我的小手真能干”自理能力大比拼;三年级“自己动手为书本穿新衣”巧包书本技能赛;四年级“一针一线小绣手”为纽扣安新家;五年级“小小厨房,大大创意”厨艺显身手;六年级“巧手弄芳华”手工花艺创意赛。孩子们在劳动中创造乐趣,在劳动中放飞快乐。

二:打造同真教师团队 丰盈同真课程

润泽情智课堂在“同真”理念引领下,学校进一步厘清课程与学校学生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努力构建“同真”课程体系,积极探索课程建设的路径和方向。并围绕“立足课堂,提升素养”的主题,开展丰富的教学实践和校本研修活动,有效促进学生学业成绩与教师专业成长。

1、推进课题研究

构建“同真”课程体系在省“十三五”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本色教育研究》的引领下,继续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本色教育学校课程体系架构”的研究。

学校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构建了五星校本课程和GBTI班本课程,开设了《力翰科学》、《航模科技》、《音乐剧》、《英语剧》、《啦啦韵律操》、《快乐足球》、《琼声合唱》、《创想绘画》等41个特色项目,全校87%的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综合素养得以全面提高。

2、关注学科素养

磨砺“同真”教师团队(1)同读教育专著,提升文化素养。给教师赠送书籍,组织教师开展读书活动,加大阅读感悟的分享交流力度,真正引导教师与学生共读经典同背经典,陶冶情操,涵养性情,专业化发展的同时生命品质得以提升。读书分享会让大家共享美好阅读时光,点燃了读书激情,营造了书香校园。(2)加大培训力度,丰富研修形式进一步完善校本教研体系,坚持把培训、教研和教学改革贯穿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教研格局,做到人人参与,立足课堂,以研促教,以教带研,边研边教,大家共商学情,讨论学案,展示成果,传递信息,培育专业精神,发展专业能力,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积极构建特色鲜明的校本教研体系。(3)坚持接龙研课,提高学习效

率语数学科教师以年组为单位,以小切口的研究主题为载体,进行“说课——上课——研课再上课”的接龙研讨,让不同观点的碰撞、不同方法的比较,实现相互学习、彼此促进、资源共享,达到以“课例”研究推进教学的成效。

4.(4)携手结对共建,促进均衡发展与学校结对共建的小学教研室段娟老师,4次来到唐小给予指导。课堂导航、教师沙龙、专家讲座多种形式的研修充分调动起老师们的研讨热情,全体数学教师更深刻地认识到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学校季萍老师在活动中表现出色推选在全区执教研究课《解决问题》获好评。

2019年11月21日,余莉华副校长执教《独领风骚的古代技术创造》一课,斩获《湖北教育》第一届“教研名师”称号。2019年11月,王萍老师获江汉区首届诵读名师提名奖。

2019年10月,学校承担的“十三五”教育科研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同真教育’综合实践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通过总课题组专家鉴定,圆满顺利结题。2019年12月,我校数学教师乐建红、陈静、韩凤参加编写的《魅力数学》正式出版。余莉华副校长、陈丽娟老师的文章刊登于2019年08期《湖北教育》。三、常抓安全工作,为师生保驾护航

学生安全教育是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是保证学校其他一切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根据教育局的要求,力求做到安全工作“人人有责、时时有责、处处有责”:

1、期初利用开学典礼对学生上好安全第一课,按要求配备了保安人员,学校实行全天24小时封闭式昼夜值班制度,学校重点、要害部位配置安装了摄像头等监控设备,实施了全天24小时监控管理,做到了人防和技防的有机统一。

2、利用周会、班会、队活动、活动课、学科渗透等途径,采取板报宣传、宣传册、张贴标语、举行主题班会、安全报告会、应急演练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防交通事故、防触电、防食物中毒、防火、防震、防煤气中毒等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并为每位班主任和每个班级印发了《校园安全“十六”防》的宣传册,使之安全教育常态化。

3、我校把定期召开家长会作为一个长效机制,本学年成功召开了两次校级家长会及校级家长委员会议,印发“告学生家长的一封信”,与学生家长签订了安全责任书,明确了家长应做的工作和应负的责任。建立了“学校—社会—家庭”

三结合教育网络。此外,学校不定期对学生所带的利器,刀具进行检查清缴,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强化治理,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4、学校每期以校为单位进行多次防火,防地震的安全应急演练,学生在应急演练活动中提高了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为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保障。

5、学校积极配合防疫部门对学生进行体检和预防的工作,杜绝流行病在学校发生,周末请卫生防疫第三方到校对各个教室进行消毒。

四、加强后勤服务,为学校工作提供保障

1、每学期初及时发放了办公用品;检修了楼梯道和各教室照明设施的情况;

维修了学生损坏窗户玻璃;及时修剪花草树木;做好开学典礼和校内运动会的准备等。

2、对各办公室、各班级的财产和物品进行核查并登记入册,落实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

劳动教育特色校本课程范文7

关键词:高职 教学教学 理念 思想

一、切合实际、准确定位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点是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这不仅需要一大批技术创新人才,也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从劳动力市场来看,能适应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非常短缺。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形势和任务,给高职院校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是企业增加利润空间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的运用,促使企业的生产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企业生产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必然会带来企业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也呈现出专业化的趋势。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应以就业为导向,按就业地区、就业行业、就业岗位确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按劳动力市场需求及学校资源确定办学规模。具体来说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办学定位。

㈠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属于“能力为本、立足就业”的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面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经济发展的挑战,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应是尽可能地提高受教育者适应社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能力,为个人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为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突出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在培养目标上,应定位在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继续教育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位置上。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要体现在实用性、技能性、职业性。

㈡教学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某种生产、服务技能的培训教育。高职院校应以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制定教学计划;依据岗位描述、职业知识和能力的提升而组织理论和实践教学;着眼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选择、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和构建课程结构,形成的课程体系应体现职业能力的要求。所用教材应具有高职特色,体现专业特点。教学环境除必须的课堂、实验室外,还应有设备齐全的不同专业的实训场地,实训场地应模拟成生产现场。为了有效、直观地开展教学,依托企业办学或校企联合办学是最为理想的办学形式。在这样的办学形式下,企业可为学校提供技术咨询、兼职教师及实习场所,学校可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使学生毕业和就业实现无缝对接,还可为企业提供岗位培训及继续教育服务。

㈢办学层次。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中,传统意义上以学术型和工程技术应用人才为代表的尖端创新人才与设计规划人才的需求相对来说是少量的,面对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处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链末端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应根据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层次结构需求变化的需要,理智地确立在专科层次上,走实用型的路子,培养应用型人才。

二、设置特色专业、职业教学体系

从评价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上说,没有专业特色就没有质量。因为,没有专业特色就不会受到社会的欢迎和接受。特色是高职院校生存的根本,品牌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保证。在劳动力市场竞争日趋激励、就业人口日益增多的今天,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树立特色化、品牌化办学意识。以特色求生存,以品牌求发展。

㈠以社会需求为方向,精心建设长线专业、不断开发短线专业。高职院校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面。人才培养是否有特色,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上。在实践中,应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和本学校的办学资源,精心建设、培育长线专业,细心开发短线专业,保持一定规模,争取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品牌。

㈡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建立适合学生就业的教学体系。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是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目标的根本保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就业教育,毕业生要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要有实践能力强的特点。要突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这一特色,在教学体系上就必须消除“学科中心”,强调“能力中心”,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科学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以“会用”为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专业知识面宜宽不宜窄,便于学生就业具有适应性;必要的基础知识要深,最新发展的科技知识要广,动手操作的能力要强。

三、以就业为导向

高职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不能用学术取向与标准来规范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必须转到“知识+能力+素质”的评价上来。普通高等教育的本科教育质量观是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学术水平的高低来评价。而同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观应是以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效率、创新能力及技巧来定位。

㈠以学生掌握的职业技能为第一要素。实践教学工作在完成培养目标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程设置上应以实践教学内容作为基础来设计其他教学课程和相关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主要包含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实验,主要是验证规律及熟悉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模型。实训是对实际问题的课程化处理,实训的设备应领先或至少相同于实际使用的水平。实习是实践环节的最高层次,实习必须在生产现场进行,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傅的有效指导下,去获得生产(工作)经验,特别是那些不能用语言传达的体验性经验。通过实习,可以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综合的、全面的训练。

㈡以学生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根本来评价。创新人才是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素质教育最核心的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不仅作为一种智力特征,更作为一种性格素质、综合素质,会使学生获得主动改变自己和环境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知识,学会总结并寻求规律性的技能,创造出技巧和绝活。

㈢以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作为唯一衡量标准。在大学生就业逐步走向市场化的条件下,就业率的高低既取决于大学生自身价值观的导向,又取决于社会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认同程度,而后者更具有主动性。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确立人才培养的市场化观念和人才培养的竞争性观念,使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就业、创业的竞争力。毕业生受到社会认同和用人单位欢迎,应该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工作追求的目标。高职院校应结合自己的实际传统、优势、特色,制定能被社会认同的高质量技能人才的质量标准,形成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标准体系。

四、改革课程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

㈠改革课程体系的重点是突出课程体系的实用性。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与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课程更多地承担着传授职业技能和职业经验的任务。课程体系的实用性就是高职教育这一特征的必然要求。只有突出了应用性,才能体现其职业性。一方面,要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体系为中心,这就要求高职课程内容要打破学科界限,使内容组织服从于所要解决的职业领域问题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强调课程模式的实践性,要求在高职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使学习者有充分的机会将专业知识与职业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其职业适应性。

㈡以提高就业率为标准进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取决于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计划,是为专业人才的培养直接服务的。由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强调知识、技能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不应刻意追求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应强调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使传授的知识是综合性的,并能发挥出最大效能。为社会发展服务和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完整实现,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当然也是课程设置的落脚点。从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的理念出发,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应更多地考虑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在理论课程的安排上,应以学生能学懂、够用为度;在实践课程的安排上,应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专业技能学习和训练的条件,使学生在完成学业时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五、改进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㈠教学方法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学习目的普遍有较清晰的认识,知道通过在校学习应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以便于毕业时能顺利就业。教与学是一对对立统一体,如果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则是内因。学生的素质,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好坏。为此应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引导,通过各种途径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在专业课的教学上,采用案例教学方式,通过案例分析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技能训练上,以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内容为准绳,以模拟的生产现场为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

㈡开展分层次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高职院校的生源基本来自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其特点是入学的文化知识素质参差不齐,高中毕业生生源的职业技能基础几乎是空白。为此,可以通过科学的设计与安排,把其他可以利用的时间利用起来,以生活化的形式把一些内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学生传播与渗透,使之积极参与,这不仅可缓解教学紧张的矛盾,还可以达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育效果。

㈢建立完善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方法体系。教学工作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掌握专业培养目标规定的知识,而且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培养出学生自学习惯和广泛涉猎知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上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大力提倡启发式、交流式、讨论式、案例式、自学指导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课程教材的编写,要力求改变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和学术性的弊端,使编写的教材让学生能看懂、能研习。不仅如此,课程教材要重视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习后,不只是得到必须的科学知识,而且要获得宝贵的学习研究方法。这样做,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尊重学生认识主体的地位,发挥他们作为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学生平时不注意知识的积累,到期末死记硬背复习内容,导致学习不扎实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从期初到期末始终处在紧张的学习状态之中,不断养成自学习惯。

参考文献:

[1]李克东,谢幼如.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檀传宝.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劳动教育特色校本课程范文8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刘云来

在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我省注重发挥自己的特色,以传统的劳动教育为突破口,在多年实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奋斗,我省城乡小学绝大部分开设了劳动课,教师、教研员基本配齐,骨干教师队伍也基本形成。下面仅就我们的工作谈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上好劳动课的保证

从我省这十多年小学劳动课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小学劳动课,既然做为一门正式课程,理应抓实抓好,但实际上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待遇。哪里的领导认识了、重视了,哪里劳动课的局面就好些,不然就差些。比如:哈尔滨市有个专门的班子设在市教委,专抓劳动课,并实行“一票否决制”,这就改变了劳动课被“挤、占、串”的现象,使开课率连续6年保持三个100%;大庆市也有个专门的班子设在市教委,专抓劳动课,结果是校校建立了劳动基地,保证了劳动课的场所;牡丹江市立新小学之所以连续38年狠抓劳动课不放,该校小农园盛开38年不败,是因为历届校长对劳动课都有正确的认识;绥化市农村欢喜岭小学,多年来一直重视在劳动课中突出素质教育,配备3名专职劳动课教师,其中一名是省先进教师,使该校在“农科教”三结合的创建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并召开了全省劳动课现场会,其经验在全省推广。我省小学劳动课开展的之所以很有生机和活力,是因为省教委有专人亲自抓。在国家颁布的《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省教委制定了《关于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全省中小学把上好劳动课作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方面,这个文件制约全省各小学必须按课程计划,开满、开好小学劳动课。文件特别强调农村小学要建设好劳动教育基地,以为当地经济服务,培养一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农民。还强调城市小学凡有条件的也都要开创劳动基地,结合自己的特点,摸索出一套成型的小学劳动教育经验。

二、培训师资,是上好小学劳动课的关键

教师的素质及业务水平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我省小学劳动课教师的配备、提高经过了一个艰苦的历程,目前已初见成效。我们第一步是争取配齐;第二步是力争配优。层层培训与省里培训相结合,在各地市逐渐形成骨干教师队伍的基础上,经选拨评出省级优秀教师,并授以“最佳教师”称号。这就起到典型引路稳定“师心”的作用。

哈尔滨在这方面总结了“三落实一提高”的经验。一落实人员编制,二落实评优晋职的政策,三落实培训规划,突出劳动课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牡丹江市立新小学,重视劳动课师资的配备,全校有5名专职教师,有4名技术专业人员负责小农园、小农场的全年管理。全校班主任教师都上劳动课,教自编教材,全校教师都参加劳动课的师资培训工作,这样大大提高了劳动课的教学质量。

省里每年举办一次省骨干教师和各级教研员的培训会,重点解决教材和大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问题,并负责总结交流劳动课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同时举办课堂教学观摩和赛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深受广大第一线教师和教研员的欢迎,一致认为这样的培训实实在在,学了就能用,及时又解渴。灵活多样的培训,我省层层都在坚持举办。通过“滚雪球”似的培训,既达到了全员提高,又培养和锻炼了各级骨干教师队伍;既活跃了学术研究气氛,又增强了学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既提高了广大教师和教研员的业务素质,又提高了劳动课的教学质量。

三、创建基地,是上好劳动课的必要条件

劳动课的特点,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创建劳动基地,使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全面落实劳动课的教学任务。诸多因素说明,劳动基地需要创建,需要多种形式,城乡有别,各具特色。哈尔滨市小学劳动基地有三种类型:一是建设综合劳动教室;二是在校办企业中创办学工中心;三是依靠区场联营,共建学农中心。牡丹江市火炬小学地处市中心,但校舍很大,既有专用的劳动教室,又有小农园、小林园,还有校办印刷厂,他们创造性地解决了学工学农基地。该校的经验我们在全省推广。目前,我省城市小学已有近1/2的学校建立了劳动基地,并以学校劳动基地、社会公益劳动基地、家庭劳动基地等形式,全面落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目的。农村小学以“农科教”三结合,建设了以“三田一园”为标志的劳动基地。在劳动基地里,学生们参加种、管、收的全过程,学会实验和管理,成为传播新技术的二传手和脱贫致富的骨干。有的学校还结合本地的实际,自编实用技术和乡土教材,使学生加深了对家乡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和经济科技发展前景的认识,增强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坚定了安心务农的信心。

四、对上好劳动课的几点思考

1、关于教材建设教材历来是贯彻教育方针和教学大纲的主要凭籍。它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标志教学改革的方向,又左右着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和作用于人才的培养和教学质量。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教材建设。本着“一纲多本”的精神,我省很早就自编了一套城乡合用的教材,今年又将城乡分开编了。为结合省情和形势,还准备继续修订教材。我省有的学校还自编了乡土教材。大家都编教材是件好事,但是,要确保教材的质量,现在需要研究:①小学劳动课教材,要不要有个基本模式,即表述形式;②

如何解决小学劳动课与思想品德课、自然课、农业常识课、活动课、美术课、手工制作课、泥塑课等内容上的重复。这个问题不解决会加重学生和家长的负担。2、关于课堂教学由于教材的因素,使得劳动课课堂教学无章法,随意性很大。有人认为劳动就是干活、劳动就是教育、劳动就是出产品。应该研究一个比较明确的劳动课课堂教学结构框架,给各地劳动课教学建造一个基本模式,使教师和教研员对教学有个基本的遵循,知道什么样的课,像一节劳动课,而不是其他课。

劳动教育特色校本课程范文9

我国特殊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特殊儿童(少年)将来独立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目前由于客观因素与他们自身条件的限制,特教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只有极少数能升学接受高等教育,大部分要到社会就业。当前特教学校的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经济市场脱节,师资力量匮乏,教育教学模式落后,毕业生就业困难或学非所用,影响了特殊学生学习职业技术的积极性,也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改革并推进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势在必行。

特教学校的职业教育是“为国排忧,为民解难,造福学生,服务社会”的功德事业。《残疾人保护法》提出了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应着重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因此,特殊教育的根本出路应在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新时期特殊教育要以培养“自食其力,残而有为,适应发展,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职业学生为宗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育残成才。

二、改革课程,重组教材

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地开展职业技术教育。

1. 校本教材的研究,是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的主渠道。结合实际调整职业课程设置,开发校本职业课程,把职业教育教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内容,力求将新知理论和实践的呈现方式寓于生活现象,贴近学生生活经验,使学生发现职业技术就在身边。针对劳技教育培训实力等,加大自编教材的容量。从低年级开始不断调整兴趣小组,渗透劳技教育一些基础技能培训;从中年级上好劳动课,加强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意识教育;高年级重视职业技术课,系统传授职业技术本领,加强劳动观点和职业道德意识教育。

2. 大力增设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专业课程。本着“高层次、多渠道、面向社会培养人才”的原则,以市场经济为向导,突出针对性、超前性、提高可行性。特教学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既要符合社会和市场的要求,力求超前,又要依托待业特色,发挥效益,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和优势,勇于创新,要针对特殊学生个体特点并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开设专业,并由学习自主选择课程,通过学习实际达到一专多会,增强特殊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扩大特校职业教育的功能。

三、专业培训,优化环境

1. 针对现有教师专业机构和特点有计划地对其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学校针对现有教师的专业结构和自身特点,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采用“派出去、请进来”的形式选派一些既热爱特教事业又具有某些专长爱好的教师,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使他们成为既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又有高超的操作技能技艺的“双师型”人才,成为学校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坚力量,使学校各专业始终保持不落后,这样才便于学校专业的设置和发展。聘请校外专家技师来校传授技艺,作为兼职教师,也是一种解决专业师资不足的好办法。

2. 加大资金投入,搞好教学设备设施,特别是生产实习设备设施建设。没有先进的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设备,不可能有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很难培养出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四、改革模式,拓宽渠道

在深入分析特教学校职业教育现状及成因的基础上,我们要调整特教学校专业结构,多渠道发展职业教育的策略,探索科学的职业教育模式,培养职业道德高尚,能够适应社会及职业变化的能力,一专多能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1. 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是社会性教育。“厂校联办”、“厂校挂钩”的职业教育是解决特殊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借助职业学院等高校的品牌优势和资源优势,以高校“分校”的形式联合办学。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密切与企业的关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

2. 未来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模式将与社会和社区紧密联系。学校的职业教育要尝试进行社会区域性办学,学校要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性实践活动,(下转 26页)(上接 41页)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亦有利于扩大学校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