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会计与会计学集锦9篇

时间:2023-07-04 16:26:50

会计与会计学

会计与会计学范文1

[关键词] 法务会计 会计教学 课程设计

一、何为法务会计

从实务角度看,法务会计是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以会计资料为凭据,运用会计、审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对经济纠纷或经济案件涉及的会计资料,依法进行审核、鉴定,为委托人提供相关证据或专业服务的一种职业活动,从其实际应用领域来看,法务会计在企业日常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亦当属其活动范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科角度看,法务会计全面吸收了会计学原理和法学原理特别是证据学的基本理论,也吸收了审计技术方法和统计学的某些统计比较分析方法,是会计学一个新的成长点,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我国当前的法务会计从广义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税务会计(2)债权、债务理算会计(3)保险赔偿理算会计(4)海损事故理算会计(5)社会公证会计(6)物价会计(7)司法会计(8)舞弊审计。从狭义来讲一般仅指司法会计和舞弊审计。

二、法务会计高等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在法学本科专业中进行法务会计选修课教育主要集中在少数政法院校和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尚未建立正规的法务会计本科教育体系,法务会计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也仅在中国人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复旦大学有几名,人数非常少,至于博士生教育则仍为空白。我国在会计学专业中设立法务会计专业方向的高校也是屈指可数。

另据Rezaee等对Fortune500首席财务官的调查,77%以上的被调查者都认为法务会计课程应当进入会计专业的课程,55%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应当学习法务会计并被建议有机会从事这一领域工作。我国宁波大学会计系对全国14所重点大学所作的会计教学现状评估及改革方向的调查报告也显示,会计专业的学生希望在会计教学中开设法律课程的比例占15%。

三、法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

法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区别于传统的财会专业,可考虑开设如下课程:

1.会计审计方面可考虑开设: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高级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证券投资、会计电算化、税务会计、审计学原理、财务审计、舞弊审计等。

2.法律法规方面可开设:民法、刑法、经济法、税法、商法、行政法、国际经济法等。

3.其他方面可开设:逻辑学、心理学、证据学等。

4.法务会计理论与实务。本门课程是法务会计专业特有的课程,是会计审计知识、法律法规知识,以及证据学、逻辑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融合和对接。其中,法务会计理论部分至少应解决法务会计的概念、目标、基本假设、原则、职能、工作程序、方法、法务会计报告等基本理论问题。法务会计实务部分应是对会计审计知识、法律法规知识、以及证据学、逻辑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融合,具体阐述上述知识在法务审计检查、法务会计鉴定、诉讼支持、法务会计文证审查等法务会计业务中的应用,是对法务会计实践的总结。

由于对法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系统条理的阶段性成果,这门课程几乎没有学校开设出来,这实是法务会计教育最大的欠缺。从目前可搜索到的资料来看,只有河北职业技术学院设置的会计学(法务会计方向)开设了《检查会计鉴定学》,将其界定为“主要研究如何运用监察会计鉴定技术与方法,去揭露和证实各类经济、渎职犯罪,以及民事、刑事案件的财务会计事实真相,为检查机关的诉讼活动进行技术协助的一门新兴专业技术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检查会计鉴定学概论。(2)检查会计鉴定方法。(3)财务会计资料及有关帐户的鉴定。(4)检查会计鉴定技术的运用。(5)检查会计鉴定书的制作及审查运用。”可见,其内容尚限于对司法活动的法律支持。

鉴于此,国家有关部门和组织应当引导会计学界或组建专门课题组(由会计界、法律界、司法机关的有关专家学者组成)进行法务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会计学界应当与法学界加强联系与沟通,广泛吸收法学、逻辑学、证据学等学科知识,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建立起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法务会计理论体系与规范体系。

同理论教学一样,实践性环节也是培养高质量法务会计人才的重要环节。在实践性环节,应配合理论课程进行案例调查、案例讨论、模拟法庭辩论、作专题研究报告等;另外,在学生学完了基本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在毕业实习期间,将学生分别安排到司法机关、社会中介组织、企事业单位进行实际工作锻炼。期间,学生可在公检法司法会计人员、社会中介组织及企事业单位的法务会计人员的指导下,参与其间经济纠纷、经济案件的调查、取证、审理和撰写报告等工作,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培养会计人才方面,往往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会计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相关法律课程的教育。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法制观念淡薄、综合素质低下,从而导致就业困难。中国加入WTO以后,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进一步接轨,这对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懂会计又懂相关法律知识的法务会计人才,必将成为我国财务会计队伍中的主流。我国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会计人才的摇篮,有必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对当前的会计教学结构作出改革,加快法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

会计与会计学范文2

一、会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会计教育改革主要伴随会计学科的发展及教育学科的不断建设发展而深入。从会计学科的发展来看,近三十年来经历了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它从适应于计划经济时代以独立的中国国家化为主体特征的会计学科,发展成为适应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以国际趋同为主体特征的会计学科。这一变化,经历了1992年颁布1993年实施的统一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2000年颁布2001年实施的统一会计核算体系的改革与2006年颁布2007年实施的以国际趋同为目的的会计核算体系的改革。由于会计改革的力度大、时间周期快,会计教材的更新显得较为滞后。为适应这一会计变革的需要,会计学科建设中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重编和修改会计教材,使会计教育的内容跟上会计改革的步伐。

从教育学科的发展来看,教育部门推行了以教育教学的合格评估或水平评估,以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立项的方式推动着教育教学的发展。在这一形式的推动下,会计教育教学改革体现在重点会计学科建设、优质会计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会计重点实验室建设、会计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建设、会计专业特色建设等等的具体项目,将会计教育教学改革转化为一个个的科研课题来完成,使会计学科及其会计人才的培养有了一个质的变化。

二、会计学科的发展

在我国会计学科建设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前,严格地说,我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会计学科建设,80年代以后,我国才真正开始注重理论研究工作,学科建设也才起步,直到90年代初,我国会计界才对会计学科体系进行有益的思考和探索,之后会计学科建设才在本科院校内开展。在广西,会计学科的研究一直处于一种较落后的发展平台上,21世纪前,基本无会计学科建设。进入21世纪后,一些本科院校才逐步重视起会计学科的建设,直至2006年,广西财经学院的会计学科成为省级的重点建设学科。

三、会计教育改革与会计学科发展思路

(一)会计学科的建设应具有地方特色并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会计学科建设应遵循特、独、需的原则,选择对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特有、独有、需要的研究方向进行培养和扶持。在广西,该学科的建设要根据国家对中国东盟经济贸易的发展战略和北部湾经济的发展战略,以服务广西区域经济、服务北部湾经济为已任,理论联系实际,紧密与地方财政、税务、审计和广西大、中、小企业联合,服务地方经济,特别是为北部湾经济服务,为发展中国东盟经济培养专门人才服务。在不断摸索和创新中,凝炼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如会计政策、制度比较应用方面,应积极研究我国会计准则的新变化,开展中国东盟会计比较研究;选择成本工程及广西各大中型企业为研究对象,开展财务成本工程研究,或在审计监督保障系统研究及应用方面研究我国新的审计准则方面的改革,并侧重于绩效审计方向的课题研究。学科形成的研究成果,会对广西区政府的战略决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要利用学科建设基地扩充会计教学科研的空间

会计学科的建设,还要通过学科建设基地的建立来扩充会计教学科研的空间。学科建设基地的建立有多种方式,对于会计学科来说,可以是专业实验室,可以是校外学科研究基地。对于会计专业实验室,它除了在会计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发挥重大的作用外,也为学科研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场所。校外学科研究基地更是会计学科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课题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学科建设点要充分发挥会计学科的应用功能,积极探索学科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机制和途径,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互动,共建学科研究基地,将这些企业的财务成本管理经验作为学科建设的源泉。

(三)会计学科建设中要注重专业的特色建设

在我国,全国会计专业建设经历了由粗分到细分又到粗分的过程。80年代,除个别学校在设置会计专业的同时也设置审计专业外,大多只有一个会计学专业。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由于对外投资业务的增加,且当时的外资企业采用不同的会计制度,因此增加了涉外会计专业或国际会计专业。90年代因电子计算机在会计界的普及,加上此时毕业生的分配已进入双向选择阶段,为了迎合用人单位的需要,很多学校增加了电算化会计专业;之后,又由于社会强调了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很多学校又增加了注册会计师专业,会计专业被不同的理由细分了,之后又因争夺招生指标,专业细分愈加细致。至20世纪末期,通才教育又进一步被强调,专业的划分又逐渐回归了大专业。 专业建设始终是与人才培养相联系的。我国传统的会计教育目标,只是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而忽视相关知识的传播和能力培养。随着会计国际化客观环境的变化,这种单一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缺陷也日渐暴露。西方许多国家把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会计教育的目标,认为会计教育的目的并非是仅仅让学生成为专业化的会计工作者,而是要使学生具有作为一名会计人才所应具备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为在日益拓展的会计职业界工作作好准备,使学生能够通过接受教育,在会计专业外的其他方面也终身受益。

会计专业建设应突出其应有的特色:一是注重教育质量的可持续发展,以应对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对培养质量的冲击;二是从专业教育转向综合素质教育,在以会计专业知识为基本面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复合性和创新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从封闭教学转向开放教学,以学为中心而不是以教为中心,通过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培养学生专业领域的国际交流能力,专业设置的国际通用化、专业知识的国际规范化、师资的国际流动、课程的国际性成为改造会计传统专业的方向。

(四)会计学科建设中要加强会计课程建设

现代化会计专业建设的核心是构建现代化的会计学课程体系,它是实现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蓝图。围绕教学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教材和评价方法等的改革,应通过教学探索与实践,形成适应现代化需要的会计学课程体系。

1.大力打造会计精品课程。2003年国家决定以网络为载体推行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工程后,课程改革运动在各高校掀起一场精品课程热。大力打造会计学精品课程,开展会计学精品课程评选,会激发会计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为会计教育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2.更新会计学课堂改革教学观念,创新科学评价机制。会计学课堂改革不再是各种会计理论细节的讨论,而是让所有的教师都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这个新起点就是,每位会计专业教师都有现代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理念、开放教育理念、能力本位理念等;改变过去以知识掌握为主线的课堂设计思路,在设计中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会计学知识、方法、技术和情感熔于一炉,使会计学课堂的各个要素得以有机重组;从会计专业培养的最终能力目标入手,让会计学课堂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3.推进会计学课程国际化和信息化进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会计信息已渗透到经济管理的各个层面,会计语言将成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迫切需要会计学课程国际化。在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方面,首先应从教学管理制度上确定国际课程的地位,要求涉外学生必须修完相应课时的国际性专业基础课程,为企业参与世界范围内经济竞争而培养知识工人。其次,随着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势的加强,在会计学课程中应体现国际化观点,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会计学课程开发理念,注重会计学课程的针对性、灵活性、发展性等特点,进行中西方会计文化比较,从而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赋予了会计专业全新的教学方式,传统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格局必须打破。

四、结语

伴随着会计教育的改革,会计学科建设的发展出路之艰辛不言而喻。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实事求是地开展学科建设,大胆推进会计教育改革,特色会计人才的培养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培养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熟悉会计理论和经济贸易规则,具有创新思维的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和投资理财人才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4,(2)。

会计与会计学范文3

一、前言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高等学校会计与基建会计两者相分离的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模式,实际上是为了实现我国财政预算编制和财政决算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财政预算的管理体系发生变化,高等学校会计核算的一部分内容已经合并在基建会计里面,相分离的会计核算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需要。为了进一步适应和满足国家财政体系的改革,保证会计核算的准确性,提高依法理财的可行性,本文对高等学校会计与基建会计一体化建设进行初探。

二、高等学校会计与基建会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两者相分离导致高校会计出现主体的混乱

在计划经济和国家预算的双重影响下,我国贯彻实行了高等学校会计和基建会计两者相分离政策,造成高校会计主体划分成两个主体,一个是高等学校会计,另一个是高校基础建设会计。主体的双重性,容易导致会计数目混乱,学校监督部门构无从下手,甚至会出现会计部门各行其是的不良影响。高等学校会计不能反映国家财政对学校办学基础建设的资金投入,只是单方面的按照国家相关发文指示调拨经费,不能掌握项目建设整个过程资金流动情况。

2.两者相分离导致高校会计出现信息的失真

高校教学研究等活动的资金费用主要在高等学校会计上反映,而高校基础建设的资金费用则在基建会计上反映。高等学校会计与基建会计相分离,基建会计的资金数目不包含在事业单位中,因此,财务报表缺乏完整性和可信性,高校的资产状况未能如实地反映。想要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学校的财务状况,具体可行的方法就是把高等学校会计和基建会计两者的信息进行共享。随着人们对办学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在基础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逐年增长,筹集资金的渠道也不断拓宽。其中,银行贷款成为主要的集资渠道之一,然而,银行贷款资金流动的整过程是分别由基建会计和高等学校会计负责的,前者基建会计核算银行贷入款,而贷款和利息的偿还则又后者事业单位会计负责,不仅导致基建项目成本核算的不准确,高校的资产状况也未能如实地反映,分离政策造成高校会计出现信息的失真。

3.两者相分离导致高校会计出现监督的削弱

高校财务部门负责事业单位财务核算,而高校基建部门负责基建财务核算,虽然财务部门对基建部门有指导和监督的作用,但是从实地考察来看,两者指导和监督的关系的实际上是名不副实的。基建部门钻行政管理的空子,拒绝高校财务部门的管理和监督,财务部门对基建资金的使用范围和使用过程的合理性一无所知,两者相分离的政策必将导致高校会计监督管理的弱化。另外,在一些高校出现了一个领导存在多重行政身份的情况,他既负责学校财务部门的工作,又负责学校基建部门的工作,这已经违背了“不相容职务分离”的职务分配原则,削弱高校会计监督作用的同时,将不利于高校财务的管理。

三、针对高等学校会计与基建会计分离采取的措施

1.建立监督机制,加强内部控制

高校基础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多,涉及的部门和人员越来越广,但是资金流动的监督机制却没有跟上。因此,建立监督制度,加强内部控制是势必可行的发展趋势。基建财务监督机制中要明确项目资金的流转过程、工程进度报告的报送程序、工程预付款的审批制度、工程进度款的审批制度、项目负责人的主要职责等与基建项目资金管理的相关内容,严格的审批手续,清晰的资金流动和合理的工程定额,将会有利于合理控制基建项目的财政支出。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内部控制和监督,完善工程的审计制度,高校的审计监督部门要定期对基建项目资金的流动和管理进行实时的检查和监督,发现资金漏洞和乱账错账时,及时反映,并提出可行的改进方案。

2.废除收付实现制,实施权责发生制

收付实现制是目前高校会计核算的主要核算方式,把实际的收到款项列进收入,把实际支付款列进支出。现行的收付实现制不能真实地反映高校财务流动状况,因为不是所有的会计事项都是在当期就能完成确认的,坚持推行收付实现制,容易出现虚假的会计信息。高校研究教育事业发展快速,在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果相结合时期,学校每年都要像政府和社会提供一份全面的财务报告,但是部分基建项目需要跨年建设,运用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则不能准确地反映高校实际的经济业务。由此可见,实现高等学校会计与基建会计一体化必须完善会计核算方式,实施权责发生制,也就是说,只要是实际发生了收支项目,不管资金是否收付,都要及时记录入账,这样子才能真实地反映高校资金的流动情况。

3.合理制定项目预算,加强过程控制管理

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的预算是否合理,不仅影响了工程竣工的速度,还会影响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合理制定项目预算,把工程项目的每个环节都具体细化,具体的工程成本责任要落实到人,对于超预算的支出要严格控制和管理。根据细化的工程环节,把项目的总体预算合理地落实到每一具体明细的工程环节。同时推行弹性预算制度,对于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超预算情况,制定严格的审批程序。高校会计部门要对基建工程建设的首付款和每个环节产生的进度款,都要在明细核算中反映出来。为了确保项目预算执行的合理性,建议会计部门把各项基建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报表递交给学校领导审核,同时该报表也应该在教职工代表大会上公布。

会计与会计学范文4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综合性大学《会计学》课程教学在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的共性与差异的实际,指出教师应把握好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学生对此课程的不同需求,明确其共性与差异,有针对性“因专业施教”,力求在会计信息提供与会计信息应用之间找到平衡。

【关键词】会计学 本科教学 共性与差异

一、引言

自1998 年教育部将会计和审计整合为“会计学”专业并将其归为管理学门类中的“工商管理”学科后,我国的会计本科教育走上了通识教育的轨道。目前相当多综合性大学的经济与管理学院都将会计学作为经济类、管理类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就要修读会计学课程,而此时并未分专业,大二分专业时只有管理类学生将来选修会计专业。换句话说,讲授会计学课程的教师只明确自己所教的是经济大类还是管理大类学生,并不知道有多少学生将来会从事会计专业。众所周知,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需求是有差别的,教师教学时如何区分?本文做以下探讨。

二、会计学教学差异及共性分析

(一)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在会计学教学差异

1.教学目标存在差异。对会计专业学生而言,会计学(传统上称会计学原理)是专业基础课、入门课,会影响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掌握,因此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明确会计的基本技能、对象、任务;理解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账户和记账方法的相关理论及其具体应用;掌握会计凭证、账簿的基本内容和实务操作中的要求,明确账务处理程序的种类和各种账务处理程序;能够掌握工商企业基本业务的会计核算,能阅读和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对非会计专业学生而言,会计学只是众多经济、管理课程中的一门基础课,教学目标是在学生全面、系统掌握会计学的一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注重会计信息的获取、会计知识和方法在管理中的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会计感觉”,使学生学会怎样用会计信息,并通过对会计报告的利用,分析和解决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一般财务会计问题,以适应将来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需要。

2. 教学内容应体现专业需求。课程教学内容取决于教学目标。如上所述,对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目标是使其成为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目标是使其成为会计信息的应用者。因此,对会计专业学生我们的教学内容应侧重以借贷记账法为核心的基本方法的讲解,让学生熟练掌握从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到会计账簿的登记再到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为流程的整个会计核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可稍有提高,补充特殊行业特殊业务的会计分录的编制,增加与后续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衔接,避免会计学原理与中级财务会计的脱节。对非会计专业学生我们的教学内容应注重会计信息与经济和企业经营的关系;不仅让学生了解会计分录的编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确分录的经济意义及对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鉴于学生一般只对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教学内容感兴趣,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应淡化会计基础理论和具体核算程序。教师在用一定学时讲解会计信息生成过程后,按照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报表项目顺序,讲解每个项目的分录的经济意义及对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在这其中强化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内容。以金融工程专业学生为例,“金融资产”的讲解应是重点。“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是不同的,会计政策是可以选择的,教师的讲解应注重对此三个项目的会计处理为什么不同,会计政策选择对企业、投资者和证券公司的经济后果。

3. 选用教材应有所区分。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线。目前我院的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会计学课程统一选用的是《会计学原理》教材。对今后选修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是适合的。因为其注重会计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讲解。其中基本理论主要介绍会计的两大平衡公式及复式记账原理;基本方法以会计核算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而会计核算方法中以设置账户、复式记账为重点;基本操作技能讲解账户和复式记账方法的应用,即如何采用借贷记账法对企业发生的主要经济业务进行账务处理。这为会计专业学生学习和理解后续专业会计课程奠定了基础。但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而言,这样的教材包含了过于复杂的具体核算过程,只是就会计论会计,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管理高度,不适合非会计专业学生今后“掌握会计信息的获取”的需求。鉴于此,为保证会计专业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我们建议对管理类学生选用《会计学原理》教材,因为按近五年选专业情况,管理类学生中到大二选小专业时70% 是选会计专业的。经济类学生选用《会计学》教材,目前还很少有本科阶段非会计专业专用的《会计学》教材。因此选用时注意这类教材在内容上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包含会计基本概念在内的会计学的整体框架;会计循环过程;基本核算业务(报表项目阅读)。其中基本核算应注重会计核算与经济活动相结合;注重会计核算中会计师会计选择的经济后果;让学生掌握会计信息的获取,理解会计学在管理决策中的应用,明白会计信息对决策的帮助。

(二)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在会计学教学共性

1. 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管是会计专业还是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都应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不仅要胜任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还要具备创新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人际关系能力、领导能力等多种能力,这需要通过课程的创新性讲授,如案例教学、互动教学以及会计实验实践环节等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提高。

哈佛大学的John Boehrer 教授认为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或者某一特定的企业案例进行互动式探索过程”。对于没有经济学、管理学常识和实践经验的大学一年级学生,传统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应用起来有一定难度,可以开发“案例引导教学”模式。提前将案例资料和应完成的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分组准备。如讲解存货核算时,在把几种存货计价方法讲解完以后,将一个实际企业进行存货计价选择的案例数据给学生,让学生有一段时间通过自己前期的资料搜集来思考问题,为课堂案例教学打下基础。同时加强分组的课堂讨论和辩论,通过学生辩论和教师点评不仅加深学生对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理解,而且锻炼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实验教学可以及时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感受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鉴于课时原因一般安排3 个学时的实验课,但选用的实验软件有所区别。目的是让会计专业学生了解会计工作的具体操作程序,掌握会计业务的处理方法和技巧。是让非会计专业学生了解会计工作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地位,理解会计信息如何为决策提供帮助。为达到实验教学效果,实验指导教师应在实验前作必要的讲解和提醒,实验中加强指导,实验后认真总结。同时,学生在实验前要了解实验内容、实验步骤,积极参与实验过程,实验结束后撰写实验报告。通过课程实验环节,加深学生对会计基础知识的理解。

2. 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管是会计专业还是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都应加强诚信教育和商业伦理道德教育。

会计诚信危机危害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阻碍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职业道德教育无疑是决定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公允性的重要因素,现行MPACC 的课程中有“商业伦理与职业道德”,而很少有高校在本科阶段就设置相应课程,当然这和高校对本科生的学分要求有关。以武汉大学为例,学生毕业应取得的总学分为140 学分,但通识课程就要67 学分,占总学分的47.9%,在专业课程学分只有总学分的52.1% 的情况下,很难再设置专门的“职业道德”课程。所以受制于学分因素,只能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向学生灌输客观、公正、真诚、友爱的职业道德观。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就一向致力于提倡“道德教育是会计课程的基石,是会计职业教育的灵魂”。作为会计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在会计学原理授课过程中再多强调职业道德也不为过。如在会计凭证审核环节,对于违法凭证会计师可拒绝受理,“如果单位负责人授意会计师受理违法凭证,作为会计师,你如何做”。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强化他们对客观、公正的认识。鉴于目前还存在腐败现象,社会影响较大,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同样有需求。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可采用案例教学,通过典型案例让学生明确虚假会计信息对资本市场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另外,对非会计专业学生还应强调其管理道德。管理道德水平的高低对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由于管理者特定的工作职能,因此需要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力量来保证其正确行使职权。如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可以在讲解销售环节时强调企业销售高管制定销售政策的道德问题;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可以在讲解员工薪酬核算时,让其明确在绩效和薪酬中的不公正做法。

3. 应注重新规范、新准则的传播。不管是会计专业还是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都应注重会计知识传授和会计法规传播相结合。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学科,会计学课程除具有专业性、操作性强的特点之外,还具有极强的法规性。会计师在提供会计信息、管理者在应用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均应明确这些会计信息是在怎样的法规环境下生成的;是否有新法规的出台;新旧法规的差异又如何影响会计信息的产生和应用。由此,教师应将新规范、新准则的内容融入日常教学中,结合相关内容改进原有的教学理念、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使之得以不断更新。

《公司法》《证券法》《会计法》等从2005 年以来相对稳定,但由国务院及各部委颁布的各项准则却在不断变化中,会计规范经历了由“制度与准则并存”到“以准则为主”的转变,特别是2006 年会计准则体系形成后,2014 年以来又颁布了“合并财务报表(修订版)”“财务报表列报(修订版)”“职工薪酬(修订版)”“长期股权投资(修订版)”“合营安排”“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公允价值计量”等准则,且要求所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于2014 年7 月1 日正式执行这些准则。这些变化应在“会计学”课程教学中有所体现。如对会计专业学生讲解金融资产会计处理时,应明确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变化的影响;对非会计专业学生讲解报表项目阅读时,应明确财务报表列报准则带来的影响。

另外,继2008 年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后,2010 年又制定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中国企业内部控制从内部会计控制转为内部管理控制。对会计专业学生讲授“会计学”课程时,应向学生灌输内部控制规范逐步完善的背景和精神;对非会计专业学生讲授《会计学》课程时,可通过一些内部控制失效的案例,向学生强化管理者的职业道德。

三、会计学教学共性与差异应对策略

(一)要关注学生专业差异

因会计专业学生与非会计专业学生在会计学课程中的教学目标存在差异,而教学目标的差异决定该课程在不同专业的教材选用与教学内容上应有所区分。针对目前所有修读会计学课程的学生统一采用《会计学原理》教材的现状,我们建议为会计专业学生选用《会计学原理》教材以保证本专业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在教学内容上侧重以借贷记账法为核心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讲解。为非会计专业学生选用会计学教材,教学内容应轻会计核算,重会计信息与经济和企业经营的关系以及会计学在管理决策中的应用。

(二)重视案例教学

为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不管是会计专业还是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都应注重案例教学、互动教学以及实验实践环节,通过课程的创新性讲授及课堂讨论和辩论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提高;同时不管是会计专业还是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都应加强诚信教育和商业伦理道德教育。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向学生灌输客观、公正、真诚、友爱的职业道德观,为整个社会的诚信教育奠定基础。案例教学法不仅要求教师拥有全新的扎实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还必须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方针政策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通过各种手段将新颁发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时准确的传授给学生。针对会计学课程法规性强的特点,不管是会计专业还是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教师都应将新规范、新准则的内容融入日常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陈亚民,王天东. 从mba 教学谈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问题[J]. 会计研究, 2003(5).

[2] 张健.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差异化教学改革探讨[J]. 财会通讯(综合),2010(10).

[3] 蒋大富. 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建设思考[J]. 财会月刊,2011(07).

会计与会计学范文5

[关键词]会计教学 现状 理实一体

在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学中,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是相互融通的,在理论教学中贯穿实践知识、在技能训练或实习中融合理论知识,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理论教学才不是枯燥乏味的,技能训练才不是低层次的简单操作。而且这也会直接影响到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会计教学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意义

第一,会计教学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加快了中等职业会计教学改革的步伐。一体化的教学促进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学生一边学理论一边练习技能,用理论指导技能的练习、在练技能的同时理解理论知识。第二,会计教学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推动了校本教材的建设。中等职业学生毕业马上就面临就业上岗问题,以“满足社会、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为前提开发校本教材、以“理论和实践相融合”为宗旨编制校本教材,使我们的学生走出校门就能很快满足社会的需求、能够学有所用。第三,会计教学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在推动研究性学习的同时更多地强化了技能的培养要求,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从枯燥的理论学习中释放出来。第四,会计教学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大大调动了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在一体化的实训教室上课,教师一边传授理论知识一边向学生演示实践操作,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践操作的过程,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吸收并消化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模式既减轻了老师上课的压力,也使得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和技能。

二、会计教学的现状

(一)教材的更新比较缓慢

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课程的改革也已经深入人心,但从目前的会计教材来看虽然有不同程度的更新,但是,教材的更新赶不上课程改革的步伐。据统计,绝大部分的会计教材对经济业务的表述还是采用文字资料,仅有少量的原始凭证样本。平时大部分的实训课上也仍然只要求学生根据文字描述的经济业务编制成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最后编制会计报表,这就造成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的脱节。

(二)专业教师“理论派”居多

据了解,目前大部分地区的职业学校会计专业都没有专门的实践课教师,只能由会计专业教师兼任。而大部分的专业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职业学校,几乎没有会计实践工作经验,技能水平普遍不高,对实际工作过程又缺乏了解,再加上理论知识更新速度跟不上会计制度改革速度,这样很难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有机地结合,有时甚至起不到指导学生的作用。

(三)实践形式和实践场所单一

为了对所学会计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地理解,并能熟练掌握各个环节的处理方式,就必须要合理、科学地安排一定量和质的实践课程的教学。目前,职业学校的实践以综合实践和校内实践为主,一般是在模拟实验室里,没有一种实践的氛围,再加上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存在差异,部分基础比较弱的学生就对此没有兴趣也无法独立完成,最终也就无法达到实训的目的。而由于校外实践的会计岗位有限,学校无法做到统一安排。因此,校外的会计实践大部分也只是流于形式,根本满足不了“量”的要求,当然更谈不上“质”了。

三、如何改变现状使会计教学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

(一)编制项目化的会计专业教材

传统的会计教材一般都要强调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理实一体化的会计教学要有与专业和岗位相统一的教材。这种教材必须摒弃旧的教学课程方案,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将各个知识点分解成实训项目,按步骤、有计划地依据项目开展技能训练。当然,会计专业有别于其他专业的实践操作,项目化教材的编写也应有其特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现:

1、教材的来源。项目教材可以由学校领导或负责实训的老师到各个校办企业或者联合办学的合作企业收集实训需要的相关资料,然后由学校的专业老师分项目地进行归类整理,作为实践课的教材。也可以由学校的专业老师自行开发校本教材,结合当地的经济特色,按照项目化的要求将案例分解为每个阶段的实训任务。

2、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和创新。根据企业用人的具体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由项目人手,对取得的教材资料进行取合与组合,对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新。

3、将会计从业资格标准融入校本教材中。在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基础上,结合会计工作的实际,按照职业技能标准和行业通用技能标准,突出对实务操作的训练和在基本技能方面的培养。力求做到:社会、企业需要什么,教师就教什么。

(二)加强职业学校校内会计模拟实训室的建设

由于学生的校外实践往往流于形式,而且老师也无法进行严格的管理,实践的量和质均不能得到保证。因此,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场所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完整的、现代化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应该主要包括:手工会计岗位模拟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模拟银行等。实验室还应该配备多媒体教学设施,引进社会上通用的财务软件。这些模拟实训室的建设使得会计实验贯穿了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通过自己动手操作逐步掌握基本技能,从而将所学的各种会计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真正熟练掌握会计工作的程序。

(三)努力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实施理实一体化的会计教学,不仅要求会计专业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更要具有熟练的实践技能。因此,各职业学校应该制订长远意义的会计专业教师培养计划、建立完整科学地激励机制,鼓励会计专业教师深入社会,到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岗位或者会计师事务所中担任一定的工作,使他们对本专业的工作流程、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有比较充分的接触和掌握,以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使得会计教师队伍更具有活力和张力。

总之,会计教学只有真正实现了理实一体化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培养的学生才能学以致用、学有所长。

参考文献

[1]中职会计专业实践课教学探析.职教通讯.2008(8).

[2]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的不适应性及其对策.2007(2).

会计与会计学范文6

关键词: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会计

作者简介:邬丹(1980-),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财务管理;唐蓉(1981-),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企业管理。(江西南昌 330038)

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专项课题(编号:JxJG-12-13-25)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高等院校是教书育人,培养未来人才的地方,所以从事教学的人都知道,对教学内容的科学选择,事实上是教学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科学有效的教学内容,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内容能否有效革新,能否跟上时展的脚步,做到与时俱进,会影响到教师的教,更加会影响到学生的学。因此本课题组拟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方面进行改革。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能更有效的重新确定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内涵、作用及其相关的核算方法。不论从理论的教学研究还是公司的实务操作都能清晰地将两者界定开来。让学的人更好学,用的人更好用。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学科建设,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更能体现因材施教。

二、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现状分析

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内容交叉的原因是相同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并非同时产生,成本会计的产生先于管理会计。十九世纪中叶后期至二十世纪年代,随着英国产业革命的完成,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用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会计人员为了满足企业管理上的需要,起初是在会计账薄之外,用统计的方法来计算成本。此时,成本会计出现了萌芽。从成本会计的方式来看,在早期成本会计阶段,主要是采用分批法或分步法,成本会计制度从成本会计的目的来看,计算产品成本以确定存货成本及销售成本。所以,初创阶段的成本会计也称为记录型成本会计。二十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工业革命,机械化的大生产取代了作坊式的小生产,竞争日趋激烈,以经验和直觉为核心的传统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生产发展。于是,体现科学管理方式的“泰罗制”取代了旧的落后的“传统管理”,为了泰罗制的实施,“标准成本”、“差异分析”、“预算控制”等这些与泰罗的科学管理相联系的计划、控制方法引进到会计中来,而这也被公认为是管理会计的雏形。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地应用于生产,使生产力获得迅猛发展。资本集中加强,跨国公司大量涌现,企业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经营日趋复杂,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此时,管理会计增加了预测、决策方面的内容而成本会计则提出了目标成本、质成本、作业成本等概念。显而易见,早期的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具有相同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管理会计对企业的全面管理就是从成本管理开始的,随后又扩展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而成本会计一直面向的是对企业成本的核算和管理,成本管理是它们研究内容的交叉点,而反映到教材上则是内容的重复。所以就课程教材的编排方面,对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交叉重叠内容的界定与区分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对高校课程计划的设计提出了挑战。就课程教材的编排方面,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显得尤为重要。

三、课题研究结果实施方案效果展示

成本管理会计是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结合现代管理会计而形成的一个新领域。现代管理会计脱胎于成本核算,臻于成熟后再回归母体,突破了传统管理会计的界限,使二者更加完善统一。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合并的必然性:管理会计以成本会计为基础。虽然发展中的管理会计拓宽了原有成本会计的预测、决策等职能范畴,具有更广阔的研究领域,但它研究的基础没有改变。管理会计必须利用成本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决策和规划,如果缺乏成本会计作基础,管理会计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变为空中楼阁而无法存在。无论从我国还是从西方来看,理论界对于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界限是模糊的,尤其在西方人的观念中,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同质。如美国著名的斯坦福商学院会计界权威教授查尔斯·T.亨格瑞认为:“现代成本会计也常被称为管理会计”,本项目组将围绕着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由独立课程形成一门相融合的课程,从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提出新的教学模式。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设计教学方案,以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其对本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创新能力。

(2)组织并精选教学内容,使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完美结合起来,完善学生的财务知识层次和知识结构。

(3)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信息量,特别是引入成本与管理会计发展的前沿问题。

(4)转换传统授课模式,用启发式代替注入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5)加强学生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动手能力的培养,除了完善理论授课之外还要加大上机操作的课时量,侧重其核算方法的掌握。

四、课题研究目的及解决方案

本课题旨在通过追朔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发展现状,预测其发展趋势。评析其对现在财务教学活动的影响。通过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经验与总结,针对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具体的改进措施,这样既促进了教学的发展,也带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知识技能。

在后续课题组的调查与研究中我们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1)追朔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发展起源;

(2)确定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两门学科的交叉部分;

(3)界定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两门学科的差异部分问题;

(4)设计新的教学模式将两门学科从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完美地结合起来;

(5)成本与管理会计教材的选择以及合并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问题

会计与会计学范文7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模拟实务;结合

高职院校对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主要侧重在上机的操作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财务软件的操作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迅速的适应公司的会计系统。模拟实务在手工方面体现出企业整个会计的流程,以及一些会计的最基本对原始凭证的处理流程。目前的高职学校中都是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模拟实务分别授课,事实上,企业的实践过程中都是能够实现会计电算化与手工做账系统的统一。因此,在高职教育中,也可以在会计电算化的授课中,在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的重点和难点,保持电算化特色的基础上,融入会计模拟实务的一些资料,实现会计电算化和会计模拟实务的有机结合。 

一、会计电算化的重点和难点 

会计电算化的重点。典型的会计信息系统主要包括财务系统、购销存系统和管理决策三大系统。高职教学中的会计电算化主要讲授财务系统。财务系统主要包括总账子系统、工资子系统、固定资产子系统、成本核算子系统、应收、应付账款子系统和报表模块子系统。高职教学中重点讲授电算化的基础知识、总账系统、财务报表系统、工资系统及固定资产系统。其中总账系统整个财务系统的核心,也是会计电算化讲授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报表系统也是电算化会计的重点。 

二、会计电算化和会计模拟实务的比较 

会计电算化和会计模拟实务均作为高职院校对学生未来在企业工作实践的一种模拟,各自有其特色。 

1.两者有着共同点。电算化与模拟实务都是在遵守基本的财经制度及会计法规的基础上,遵循基本的会计理论及会计方法上对企业的会计数据进行处理的技术。两者一样都能编制出企业的会计报表,两者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提供会计信息,参与经营决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正是基于会计电算化和会计模拟实务的共同性,才为两者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前提。 

2.会计电算化和会计模拟实务又保有各自的特色。教学过程中,不同操作人员的不同权限及各种时序控制,输入控制等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非常熟悉自己的身份,能够熟练操作,完成各个会计流程的处理。但一般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学生无法看到企业实务中业务发生的原始凭证,这是一种遗憾,也是电算化中惟一的与企业实务脱离的环节。而会计模拟实务完全具有在原始凭证方面的特色,学生可以看到增长税发票、支票等原始凭证。 

三、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模拟实务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结合 

会计电算化是企业普遍采用的会计信息系统,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以电算化为重点,同时融合会计模拟实务的一些材料,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能够实现学生在会计电算化和会计模拟实务两门学科上的教学统一,使学生更加了解企业实务,胜任未来的工资。 

1.在教学资料上的融合。以用友通的财务软件为例,说明模拟实务的材料如何同时可以在电算化上总账系统进行应用。模拟实务的教学资料需要提供的资料如下:企业是否外币核算,是否对存货、客户和供应商进行分类。 

编码方案,包括存货分类编码级次、客户和供应商分类编码级次、部门编码级次、结算方式编码级次,科目编码级次。 

数据的精度。主要的人员的财务分工,如账套主管、出纳、会计、等等。公司的部门档案,包括部门编码、部门名称。公司的职员档案,包括职员的编号,职员的名称、所属部门、职员的属性。公司的客户分类,包括分类名称和编码。公司的供应商分类,包括分类名称和编码。 

地区的分类,包括分类编码和地区的名称。 

客户的档案,包括客户的编号、客户的名称,所属分类码,客户的简称,及所属地区。供应商的档案,包括供应商的编号、供应商的名称、供应商简称、所属分类码及所属地区。会计科目及期初余额表,包括科目名称,辅助核算,方向,及期初余额。凭证类别,包括凭证类别,限制类型,限制科目。结算方式,包括结算方式编码,结算方式名称,票据管理。项目目录,包括项目设置步骤,设置内容。辅助账期初余额表,包括设计日期,凭证号,部门,个人或供应商、客户,摘要,方向,期初余额,科目名称,项目名称。 

2.教学分录的准备。在基础数据准备结束后,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模拟实务有了合作的基础。下一步,教学分录的设计可以为两门课共用。基于会计电算化的特点,教学分录应该涉及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上的各个科目,业务设计涵盖日常的经营业务,企业的投资业务及企业的筹资业务等三大方面,在各个业务后面附带原始凭证,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在最短的时间适应工作。 

3.教学方式进行。笔者认为在电算化的教学过程中,第一轮教学资料可以采用课本后面已经附带的资料,通过这种练习,目的让学生对电算化的系统逐步了解,掌握各种必要的操作,熟悉电算化系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初步掌握;当第一轮教学结束后,第二轮练习资料可以将会计模拟实务整合过的材料带入试验室,让学生在了解原始凭证的基础上,将模拟实务的资料在电算化系统上进行演练,这样才能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模拟实务的有机结合。 

在高职教学中实现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模拟实务的有机结合,还需要通过实践过程中的反馈进行调整。通过将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模拟实务统一起来,使高职的教学工作与企业的实际会计工作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会计与会计学范文8

关键词:会计;会计实验室;会计实验教学

计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因此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应该具有扎实系统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长期以来,会计专业在校生偏重于会计理论方面的学习,动手能力较差.毕业后难以很快适应工作需要,因此,加强会计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大实验室的建设力度

根据专业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可以着力建好两个会计实验室:

(一)会计仿真模拟实验室

1.设置仿真实验场地。一个仿真实验室应主要配备财务部门,同时简要配备仿真企业的供应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等企业主要部门;以及外部仿真企业的开户银行、所在地税务机关、公路或铁路运输企业、与仿真企业有业务往来的对方企业及其开户银行等。

2.财务部门分岗设置,并配置相应的设施 。财务部门按可分会计主管、出纳、流动资产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投资核算、存货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利润核算、往来核算、总账报表、稽核、综合分析等设定会计岗位:按岗位配备桌子,另配备电脑一台、会计科目章一盒、财务通用章一盒、财务公章一枚、印鉴、直尺、剪刀、橡皮擦、铅笔、黑色笔、红色笔、大头针、回形针以及装订记账凭证所需的装订机、线若干;另外还需准备好各种空白的、逼真的业务单据、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等财务所需的单据。实验室墙壁上悬挂相应的业务流程图以及各岗位职责。讲台上配备高科展台,能够展示各种纸质的实验单据、账簿等,同时配备多媒体设备,以便播放收集或拍摄到得各种与会计有关的影像资料。

(二)综合性会计信息化实验室

1.硬件建设

校园网建设为开展会计信息化教学和网上模拟实验提供了支撑平台。首先应将实验室建成具有教师机、多功能演示设备、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加密服务器、学生机等的局域网,实现小范围内信息共享和传递,再将会计信息化实验室局域网与校园网络连接。同时,还可将校园网布线到教师家庭、教室和学生宿舍,扩大实验教学的范围,实现全校范围内信息共享和传输。

2.软件、信息资源

综合性会计信息化实验室建成后,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提供下列软件和信息资源并开设相关课程。如会计实训软件、商业银行模拟实训软件、审计软件、电子商务软件、ERP软件,电子沙盘软件、习题库、精品课程库、会计信息库等。

二、建立和完善实验项目

实验项目的设计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管理能力至关重要。我们应该逐步建立和完善手工实验―信息化实验;模块实验―综合实验;模拟实验―ERP实验―电子沙盘模拟实验的实践性教学体系,体现出实验的渐进性和数据利用的共享性和相互印证性。对于会计学的入门课程,比如,基础会计应该在仿真模拟实验室进行,并全部采用手工处理,这样才能使学生熟悉各项数据的来源以及业务的处理流程。对于中级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开发与工程会计、管理会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高级会计等课程应该根据课程特点设计模块实验,使实验项目涉及各种企业类型和各种业务项目,实验方式可以是手工操作与各种实训软件相结合,从而为综合模拟实验打下基础。综合模拟实验可以设计一个跨行业的企业集团,其下属子公司有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房地产企业、旅游企业、建筑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外贸企业等,根据企业特点设计具有代表性、全面性、合理性的经济业务。要求学生在会计信息化实验室运用ERP财务软件先完成各公司的经济业务处理并编制出个别财务报表,最后编制企业集团的合并财务报表。对于金融会计、审计、税务会计等课程我们可以利用银行模拟软件、审计软件、电子报税实训软件进行实训。最后进行电子沙盘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企业运营管理的各项决策,掌握真实企业运营中会遇到的各种决策情况,并对出现的问题和运营结果进行有效分析与评估,从而有效的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动手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三、合理设置实验课时,提高教师素质

按照教育部下发的《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中理论课时、实践课时的比例应为6:4”,也就是说会计实践教学应占总教学时间的40%左右。各院校要本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出发,制定出合理的实验教学计划,并按照计划严格执行。同时要提高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加大会计实验教师的培养,提供或鼓励教师深入会计一线体会工作和提高操作技能。加大“双师”型人才的培养。

四、配备专职管理员,严格管理制度

会计模拟实验是一个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过程,模拟实验前资料的准备是一个繁琐工作,整个实验内容安排需要经过精心的筹划。要建立好实验室,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必须要有作风踏实、技术精湛、结构合理、安心实验室工作的专职管理员。管理员负责保证实验设备的正常运作和网络的畅通,维护好实验室的各种系统和教学应用软件的正常使用。

为确保实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必须有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使教学和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实验室需要合理制订实验室建设规划、实验教师实验指导规范、学生实验成绩考核评定办法及实验教学质量监督调查等管理规范,并将这些管理规范始终贯彻于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之中。

总之,会计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经济管理工作,必须大力加强会计实验室的建设,设计合理的实验项目,通过大量的、有针对性的、综合性的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其宏观管理、控制、统筹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大江.会计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会计之友,2007,2

[2]郭宗文.适应时代需要,改革会计实验教学.会计之友,2007,10

会计与会计学范文9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 中小学 会计核算 优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教育体系中,中小学教育是人才教育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优化中小学会计核算的过程中首先要意识到中小学教育的重要性,而会计核算可以科学完善中小学管理体系,因此要推出新的会计制度以解决中小学教育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为适应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的变化,我国财政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结合新修订的《中小学校财务制度》,对《中小学校会计制度(试行)》进行了全面修订。此新会计制度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由此可见,国家已经认识到新会计制度对中小学的重要性。新会计制度已经出台,紧接着应对新会计制度下中小学会计核算的衔接和优化做进一步探讨,以改进中小学教育管理质量。

一、中小学会计制度的发展过程

为了更好地在中小学管理实践过程中实施新会计制度,首先需要对中小学会计制度的发展过程有所深入了解,在旧制度的基础上改进,促进新制度实施。中小学会计制度共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化,其中第一阶段是在计划经济时代,那时经营中小学的费用几乎全部来自政府的拨款,并且对学校的会计核算工作采用统一收支的方式进行统一管理;第二阶段是经济制度改革时期,此阶段改变以往政府统一拨款的情况,逐渐出现多种新的学校经费的来源途径,并在90年代末中小学开始实施《事业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从而进一步规范了会计核算的基础,后期以政府拨款和多种方式筹款的方式并存,保证教育资金的稳定性;第三阶段开始于《中小学校会计制度(试行)》在各中小学中实施,随着该制度的实施,大大促进了中小学会计制度的发展,并同时对中小学教育质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第四阶段开始于2014年最新颁布的《中小学会计制度》的实施,本制度的出台更好地提高了中小学会计管理的质量。了解会计制度逐渐优化的过程,为新会计制度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中更好地实施奠定基础。

二、《中小学校会计制度》主要变化

优化新会计制度在中小学中的实施过程,要清楚地知道《中小学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化。

(一)适用范围的变化

首先,修订后的会计制度适用范围更广,原先采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中等职业学校也包含在新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内,也就是说新会计制度逐渐成为规范、标准的财务管理制度;其次,由国家财政拨款资助的,并且是由社会企业管理的学校也适用该制度;最后,在中小学范畴之外的幼儿园的管理方式非常复杂,并且办学理念有所不同,即使差别很大,但是本制度也对幼儿园会计核算具有借鉴意义。由此可见,新会计制度更加标准化,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普适性。

(二)对学校建设和食堂管理有新的要求

对于学校建设的要求是在新会计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关于基础建设会计核算的规定来进行,并且按照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的原则进行。实现学校建筑会计账单与中小学会计账单合二为一,进行统一管理,从而确保会计主体的统一性,提高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其次,新会计制度要求对中小学的食堂进行单独核算,并要求食堂的账目在学校财务总账的报表附注中有所体现,如此可以将学校总账和食堂账巧妙地统一起来,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三)会计科目的变化

新旧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上有所改变,中小学会计制度共包含五大会计科目,并且分别做出了大小不一的变化。总的来说,会计科目的改变有以下好处:首先更能满足政府财政上的要求,有利于国家集中支付,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资金的安全性;其次是教职工薪金核算更标准,更加契合事I单位会计制度的标准;最后是改变科目分类,将财政性结转结余与非财政性结转结余分开,剔除冗杂的科目分类,使会计核算更加清晰明了。

三、中小学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新的会计制度已经出台,但在各中小学管理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新会计制度的衔接工作不到位

结合上述《中小学校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化,从中可以看出从旧制度到新制度,会计制度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需要中小学及适用范围内的各大院校针对变化的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而现实是面对新制度,中小学财务人员工作量变大,并且由于学校难以自己承受高额的培训费用,结果培训工作未及时开展,中小学财务人员的技术能力没能得到及时提升;其次,中小学的财务人员自身专业素养不够,在会计核算方面提升素养很难实现,导致其工作能力跟不上,不能及时、高效地完成会计核算工作,这是新会计制度在中小学实施的一大阻碍。

(二)食堂核算不够规范

在食品安全备受关注的现代社会,中小学保证食品安全的基础就是将食品核算做到规范,可事实显示,部分地区中小学的食堂核算不够规范,没有按照新会计制度的规定建立单独账本,没有单独的账本就意味着没有突出的管理重点,并没做到单独做账本和在总账中体现;其次,食堂的采购过程对食堂的经营至关重要,但在食堂采购过程中,由于部分物资无法开具发票,例如一些需要天天采购的、零散的食品,如蔬菜、水果等新鲜食品,但没有发票会导致食堂会计核算缺乏原始凭证,进而导致食堂核算的规范性不够。

(三)资产核算不规范

随着新的会计制度的出台,会有在某些问题上没有统一标准和对新制度的学习的问题,在过渡过程中显现出资产核算不规范的问题。首先对于固定资产有折旧年限没有具体规定的问题,因中小学固定资产有种类繁杂的特点,对不同的资产类别没有设定统一的规范,新会计制度也没有这方面的明确规定;其次,会计制度是以收付实现制度作为基础的,但这样会造成未收取的费用难以在账面上体现,尤其是学校收取的学费等不能在总账中体现,会使学校的收入难以衡量,无法反映真实的情况;最后,资产的计算都是基于历史成本进行的,但是中小学校固定资产中占比最多的是中小学的学校建筑,基于中国房地产的现状,房屋的历史成本与现有价值之间差距太大,以致在报表上呈现的信息不尽真实,也就与虚假信息无异。

四、优化中小学会计核算的建议

(一)完善新会计制度的衔接工作

制定新制度对中小学的管理工作固然很重要,但新会计制度制定后的衔接工作更为重要。对于会计技术不达标并且无法通过培训提升其技能水平的财务人员,可以选择细心且具有耐心的人员调到后勤岗,但对一些技术不能达标并且工作懒散的可适当警告,对于一些技术达标的人员要及时进行培训,使财务人员对新会计制度尽快熟悉,掌握业务流程。对于解决学校难以承担高额培训费用的问题,政府会承担一部分费用,因此必须重视培训工作,学习新的会计制度。

(二)规范食堂核算

食品安全问题是中小学学生和家长都重视的问题,中小学时期是青少年身w发育的关键时期,学校食堂一定要提供健康、有营养的伙食,保证国家教育人才的发展。首先根据新会计制度,食堂的账目核算要建立独立的账单,并在学校的总账中有所体现,而且建立独立账单需要食堂工作人员有很强的责任心,毕竟食堂每天购买的食品繁杂,且关系到中小学生的健康问题;其次,解决繁杂物品的发票问题,可以将花费在繁杂物品的费用通过多人签字的形式来确定具体花销,并体现在食堂单独账单上。

(三)规范资产核算方式

只有学校的经济来源稳定,能准确核算自有资产才能更好地发展。根据上述资产核算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首先对于占资本比例比较大的固定资产,要尽快统一指标,使各学校有参考的依据;其次,对于收付实现制度可以辅以加学费的单独账单加学校代付的方式,来弥补学校账面未收取费用无法体现的缺陷;最后,对于资产的核算参照历史成本的问题,可以引入多种计量方法,对于随时间变动较大的资本,需要参考近几年的市价加以评估,体现资本的时间价值,从而提供准确有价值的资产核算数据,只有数据准确了,才能有利于管理层做出准确的决策。

五、结语

随着新会计制度的出台,各个中小学管理层应重视学校与新会计制度间的衔接和优化工作,更好地做好学校的会计核算工作,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推进制度的发展,进而保证学校的顺利发展,为国家培养更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更好地实现中国的强国梦。

参考文献:

[1]潘爱丽.新会计制度下中小学会计核算优化路径分析[J].会计研究,2016,(21):61-62.

[2]王莉.关于新会计制度下中小学基建账并账的问题探讨[J].财会学习,2016,(1):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