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生态工程特点集锦9篇

时间:2023-07-06 16:28:25

生态工程特点

生态工程特点范文1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陆生生态保护;环境监理要点

中图分类号:TV2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2021

水利水电工程是为适应人类防治水害和开发利用水资源需要而修建的工程,在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会产生一系列的自然环境的破坏,打破生态平衡等环境影响。同时水利水电工程又是生态环境破坏与影响比较复杂的行业,其中水利水电工程的陆生生态保护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环境监理重点工作。

1 陆生生态保护环境监理目标与原则

陆生生态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分成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由于不同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陆生生态系统又进一步分为各种亚类型约600种。包括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及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等。

工程项目施工期陆生生态环境监理目标是,全面保护区域的生态系统整体性结构和生态过程,重点保护工程建设所涉及或影响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敏感目标与其主要生态功能,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保护工程影响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滩地和沼泽等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使区域和流域生态系统整体结构和功能,随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得到保护、补偿、改善、提高。

工程施工期环境监理的原则是: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按照预防、恢复、减缓、补偿过程实施,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生态保护与生态补偿相结合,一般性常规措施与特殊性重点措施相结合,妥善处理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实现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功能的可持续维持。

2 陆生植被与植物保护环境监理要点

植被与植物对维系陆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生态濒危物种是指生活在特殊生境中、对外界环境极为敏感、极易受到自然因素或人类干扰等原因,导致其生境消失而形成的濒危物种。

2.1 珍稀、濒危和特有植物保护

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措施。受工程影响的珍稀、濒危植物,地方特有植物,名树木,都要实施有效的就地保护。在无法实行就地保护时,应进行异地移植。在植物迁地保护时,要根据工程区受保护植物的特殊性、典型性、代表性及植物生长现状、地点以及受工程影响的面积、数量等,制定具体可行的保护措施,保证移植成活和可以长久地生存、生长。

根据水库淹没处理设计规范,水库蓄水前要进行清库,以保证库区水质。同时,在清库过程中关注对珍稀野生植物的保护。

水利水电工程影响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不易迁移栽培的,可采取就地保护措施,主要有避绕、围栏保护、挂牌保护等措施。

建立专门的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或树木园。这类具有特定保护目标的自然保护区,一般是残存的保护对象的集中分布区。加强对残存的珍稀和特有植物的保护,也是一种补偿措施。

对因特殊的工程建设需要而必须进行自然保护区调整的,必须按照国家《自然保护区条例》、《部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管规定》等有关法规执行。

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保护的管理措施,主要是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划定管理范围,制定生态建设规划,制定本工程陆生植物管理实施细则。

严格工程施工环保监理和移民安置区环保管理,如严禁砍伐、损坏植被和保护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等。

2.2 森林、草原植被保护

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保护的关键是保护植被。根据森林、草原主要种类、群落、覆盖率现状,明确影响因素、面积、数量和程度,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工程区现有的森林、草原植被保护。任何工程建设都要侵占和破坏一定范围内的植被,造成生态功能的的损失,因而需要改善其余植被的质量以补偿这类损失。制定和落实切实可行的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幼林抚育规划及草原保护规划,合理调整评价区的植被结构,提高植被盖度和改生态功能。

库区要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坡度在25°以上的地段要种草、植树,实现全覆盖。坝址附近的山坡要作为重点,恢复和重建植被,不仅实现高覆盖盖率,而且要注意景观美化,四季有花有绿。

在工程施工期间,采用巡山和O卡方式进行森林管护。严格管理管护禁伐区内的森林、灌木林和限伐区的森林、部分灌木林和商品林区的部分林地和禁牧区草原。根据森林草原资源的分布、林草布分结构、生态地理位置等因素,划分管护片、责任区(或地块),使资源保护落到实处。

对可能恢复为耕地的施工迹地,必须恢复为耕地,大力造耕地以发展种植业,对工程建设施工中形成的次生裸地要及时覆土,还林还草。

2.3 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和管理

在工程建设施工期,进行生态影响全过程环境监理和监测,环境监理区包括主体工程建设区、移民安置区等及施工有关的区域和涉及敏感保护目标的地区。施工期主要监测水环境河流水质变化及噪声和空气污染影响。监测野生动植物生境的变化,区域植被动态变化以及生态系统整体变化,敏感环境区情况和重要敏感保护对象的生存发展状态,采取的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以及工程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等。

3 陆生动物及其生境保护措施

具有重要经济价值或科学研究价值的受工程影响的珍稀、濒危、特有陆生野生动物,都是环境监理重点保护对象。

3.1 野生动物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

施工期间的野生动物保护的就地保护,是根据拟保护动物的特殊性、典型性、代表性及重要性,按分布现状分析确定保护动物与工程相距位置及影响程度,按其生态习性,尤其是繁殖的习行环境要求和食物来源情况,提出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

对无法实施就地保护而受影响野生动物又具有异地生存能力的,可采取迁地保护措施。迁地保护措施方案还要在试点或科学试验基础上确定。应选择在动物迁徙时期进行个体捕获、运输、栖息地安置,在新的栖息地要配备饮用水供给,修建防护栏,进行食物供给、疾病防治等养护管理工作。

建立“生物通道”, 陆生动物采用就地保护措施确定其保护范围,建造专门通道、护栏、警示牌等工程。野生动物种群普遍衰退和物种濒危甚至灭绝的重要影响因素是生境“岛屿化”。有效地保护野生动物,就必须打破阻隔,使野生动物“岛屿”式生境相互联系起来,建立“生物通道”。

3.2 工程施工和移民安置区严禁捕猎野生动物

施工人员必须遵守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施工期严禁在施工区及其周围捕猎野生动物,特别是国家保护动物。有针对性地对一些地势比较平坦、水流缓库汉进行有效的管护,严禁捕杀水生经济动物。严禁任何人对鸟类进行猎捕。严禁施工人员和当地居民捕杀两栖和爬行类动物。

3.3 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安全

水库蓄水期,库区的野生动物和自然疫源疾病的传播者(部分鼠形兽),将向非淹投区转移,在库周其密度将有所增加。此时,既要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关系,又要重视对非淹没区的人、畜和工程施工人员的自然疫源疾病防治和防疫工作。

3.4 减少施工爆破对动物的惊扰

要减少工程施工爆破噪声对野生动物的惊扰,做好爆破方式、数量、时间的优化。在鸟类繁殖期,尤其须防止爆破惊扰,对爆破施工应规定避开动物繁殖期。

参考文献

[1]张保利,杨林.建设项目工程环境监理100问[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2]张保利,杨林.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实施要点[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3]王伯铎,刘旗龙.建设项目环境监理规范[M].北京:《陕西环境优秀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4.

[4]邓彦,葛鸿,康海涛.输变电工程施工期环境管理要点[M].北京:《陕西环境优秀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4.

生态工程特点范文2

关键词:生态住宅小区;绿化建设;特点;策略

1 生态住宅小区绿化建设的特点

要进行生态住宅小区的建设,首先需要了解生态住宅小区的特点。与传统的住宅相比较而言,生态住宅小区具有几个特点,第一,和谐性。生态住宅小区强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和谐,这种和谐是一种比较广泛的和谐,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由于自然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人类与自然的发展,都要体现和谐的概念,在生态住宅小区的绿化建设过程中,加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一个重要的特点。第二,可持续性。进行生态住宅小区建设的核心理念是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对住宅小区的空间进行有效的利用,同时要考虑到住宅小区的使用时间,以保证对时间与空间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使得住宅小区的生态性不仅能够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又能兼顾到下一代。第三,高效性。传统的城市建设以及住宅小区建设过程中对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导致各种资源出现了浪费。第四,区域以及整体协调性。生态住宅小区本身就是一个区域的概念,是基于区域之间的平衡,只有区域协调才能有生态住宅小区的协调发展。生态住宅小区的建设目标很宽泛,在住宅小区的建设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区域与整体之间的协调,加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以提高生态住宅小区的舒适性。

2 生态住宅小区绿化建设策略探讨

2.1 加强生态住宅小区绿化建设过程中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体系的建设

生态住宅小区绿化建设管理理念落后是当前生态住宅小区绿化建设过程中影响其质量的重要原因,在现代化的生态住宅小区绿化建设过程中,应该要不断加强施工管理理念以及管理体系的建立,加强施工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对生态住宅小区绿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视程度,可以借鉴国外生态住宅小区绿化建设中的各种管理理念,但不能完全照搬照用,应该要结合本国以及本地的小区绿化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管理手段。生态住宅小区绿化建设管理理念的建立,要以符合我国生态住宅小区绿化建设实际情况为基础,比如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员工在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态度、道德素养等方面进行考核,最终提高小区绿化工程质量。此外,加强管理体系的完善,还应该要在施工过程中对各个部分进行充分考虑,比如对施工进度的控制、施工所需材料的采购、施工人员的配置、施工程序设计等,都要进行相应的考虑和管理,从而能够保证生态住宅小区绿化建设有序进行,防止由于不合格的施工组织设计对生态住宅小区绿化建设质量带来影响。

2.2 加强对生态住宅小区绿化建设队伍能力水平的提升

首先应该要在施工之前选聘更多有经验管理人才以及施工人才投入到生态住宅小区绿化建设管理过程中,提高管理效率。其次,还应该要加强施工人员的综合能力素养的培训,施工人员上岗之前要进行相应的工作培训,合格之后才能上岗工作,同时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也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养。在具体的生态住宅小区绿化建设过程中,还应该要加强组织建设以及团队合作,由于小区绿化工程的设计、施工、检验等连续性的工作,任何一个部分都会影响到小区绿化工程的最后质量,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应该要加强施工人员、设计人员、监理人员等多方面的合作,加强生态住宅小区绿化建设过程中不同业务的人员之间的交底,提高生态住宅小区绿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率。为了加强生态住宅小区绿化建设人员的配置,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在当前的高校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加强相关专业的设置,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2.3 加强生态住宅小区绿化过程中植物的正确养护

挺拔的杨树和水杉让人产生积极向上的感觉,棕榈、蒲葵则给人带来热带的风情,而飘柔的垂柳随风起舞时给人缠绵、柔婉的感觉等。不同的树形会给人留下不同的印象,因此,在生态住宅小区绿化过程中要尽量选用乡土植物,充分把握乡土植物的各种姿态,根据生态住宅小区绿化的不同要求创造出不同效果的园林景观。在生态住宅小区绿化中主要选择常绿植物,但也要相应地选择一些落叶植物,不同的植物进行搭配,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各种植物的养护管理,有助于提高生态住宅小区的景观绿化率。

参考文献

生态工程特点范文3

关键字:水利工程、生态水利、河流生态系统

一、生态环境受水利工程影响的原因

生态环境受水利工程影响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水利工程自身存在缺陷;因为建设水利工程无法避免的将改变原河流的流向,而原河流流向的改变又必然将会破坏生态系统。

第二个方面,人类未能按着自然界的规律行事,缺乏自我约束。一些人往往只顾自身的利益,无节制地向大自然掠夺资源,一旦这种索取超出了水资源环境实际的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将会遭受严重的破坏。

第三个方面,因为受目前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人类在特定的时间条件下对大自然的规律没有充分的认识,很容易忽视建设水利工程中出现的生态问题。

第四个方面,监管不到位,管理制度存在缺陷;水利工程建设导致的生态问题,往往由于管理制度或者监管不到位,导致问题的加剧,解决起来变得非常的麻烦。

二、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必要性

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是指,在遵循生态平衡的要求与发展下,从生态的角度出发,建立符合可持续利用和良性循环的水利体系,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现如今,水利工程建设必须走生态水利的道路,也就是说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是必然的选择。

首先,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是保护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迫切要求。近几十年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气候变暖、冰山消融、海平面升高、动植物消亡、江河水污染等等。与此同时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洪水等频繁发生。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在一步一步的恶化,这对人类自身的发展与生存构成了直接的威胁,怎样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课题。我们都非常的明白,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和各行业、个人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水利工程建设来说,其和生态环境密不可分,水利工程建设带来的环境影响也非常的广泛,主要包括土地淹没、生物多样性受影响、小气候的形成、库区移民等等。水利工程建设面对如此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利部门必须转变传统的治水思路,走生态水利的道路。

其次,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对水利工程建设更高层次的需求。人类对水利工程的需求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又不同的要求。在目前经济社会水利工程可以划分为5个层次分别为:饮水保障、防洪安全、粮食供给、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这5个层次最终都体现以人为本。水利工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已经进入到了更高的层次需求,即生态环境阶段。所以水利工程的建设必须突破以河论河、以水论水传统的束缚,创造水和生态、水和文化、水和景观等的和谐。水利工程的建设,在功能定位上必须突出生态功能。

最后,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内在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对城市的品味也随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经济发达的地区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水利工程,在我国城市发展过程当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应该从传统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

三、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

1、经济性与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是任何建设项目必须遵循的,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也不例外。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必须在满足供水、灌溉、发电、航运、旅游、防洪等基本需求外,还必须满足可持续性的要求。为了确保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安全性,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不仅要符合生态学的原理,同时也要符合水利工程的原理。符合水利工程的原理及遵循工程力学与水文学的规律,唯有遵循了工程力学与水文学的规律才能确保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安全。建设好的水利工程应该能够承受干旱、冰冻、风暴、洪水等自然灾害的破坏力。为了能够确保水利工程的耐久性,必须在建设水利工程时对河势运动的规律进行动态的研究。在进行河流横、纵断面设计时必须充分的考虑到河流侵蚀、冲刷等特征。经济性原则也是任何一家建设企业在建设时必须考虑与遵循的原则。在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中必须遵循效益最大、风险最小这一经济性原则。我们都知道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这风险是因为生态演替的过程与结果无法预先知道导致的。正是这种风险的存在就促使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时应该重视生态系统的长期评估与监测。而考虑到效益最大,在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时可以充分的利用河流的自我恢复规律,使投入最少,达到效益最大化目的。

2、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很多的相关专家对生物群落的多样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结果都显示生物群落多样性和非生物环境的空间异质性显正相关。这种正相关体现了生命系统和非生命系统间的耦合与依存关系。生境空间异质越高的地区,其能够容许更多的物种共存,反之亦然。河流生态系统生境的特点主要包括:上、中、下游的生境异质性;水――陆两相与水――气两相的联系紧密性;河流横断面形状的多样性;河流纵向的蜿蜒性;河床材料的透水性等等。第一种生境特点造就了丰富的流域生境多样化条件;第二种生境特点形成了比较开放的生境条件;第三种生境特点表现为浅谈与深潭交错;第四种生境特点形成了缓流与急流相间;第五种生境特点为生物提供了栖息所。因为河流形态异质性导致多种生态因子的异质性的形成,这些生态因子的异质性主要包括水质、水深、流速、河床材料构成等等,而多种生态因子的异质性就导致了生态多样性的形成,进而形成了河流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因此要提高河流生物群落的多样性首先应该提高河流形态异质性。

四、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建议

1、加强对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重视,注重生态效益

对自然河流实施控制是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的特征。而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要求水利工程师树立新的理念,放弃传统的控制自然界理念的动机。由于人类不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控制自然界,因此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才是人生存发展的最终目的。在进行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时为了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人们应该充分的利用生态系统的自设计与自组织这个自然界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由于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性,不存在两条一样的河流,即使对同一河流在不同的区域其特点也是不同的,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时必须因地制宜,对该区域进行充分的考察,充分的尊重该河流在该区域的美学价值与自然属性,最终形成最好的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方案。另外,实现水资源的良性循环是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前提,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应该使得水利工程既满足生态环保的要求,同时也满足人们生活与环境质量的要求。

2、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的重视,处理好污水弃渣

污水弃渣的处理对于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来说尤为重要。由于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特许性,可以采取自然沉淀的方法来处理污水弃渣。与此同时,可以通过建立化粪池与简易的厕所来接纳工程施工区域的污水,从而达到防止污水对河流下游的居民造成影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弃渣的堆放,必须确保施工区域原有景观在施工完成后能够恢复;首先开挖耕地的表土耕作层,并将开挖出来的表土耕作层做妥善的保管,以便在工程完工后用于覆土使用。

3、做好水利工程环境监测工作,加强施工区域的保护

对已经或者正在建设的水利工程,应该建立相应的环境监测项目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环保的标准。在该指标体系当中对相关监测人员与单位的职责应该做明确的规定,这样出现当出现问题就能及时的找到相关的责任人,使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

4、做好完工后迹地恢复工作

为了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施工占地对当地的影响,在工程竣工之后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恢复施工区域土地原有的功能。恢复土地的原有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个方面就是施工迹地的整治,第二个方面就是覆土,第三个方面就是绿化,绿化应该主要种植经济林木。

5、完善相关法律

在不适宜建立水利工程的区域,例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应该划定保护流域区,相关法律应该规定在这些区域内不能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如果违反了规定就应该得到法律的惩罚。

6、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开发目标

在传统的水利资源规划当中是以流域梯级为开发模式,这种以流域梯级的开发模式常常追求百分百的开发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耕地与移民的补偿费用也变得越来越高,所以选择开发目标时应该充分的考虑保护耕地与社会稳定,因地制宜的选择开发目标。对于那些移民相对较少、淹没耕地相对较少的河流可以按照流域梯级的开发模式进行百分百的开发。反之应该放弃部分河段的开发。发达国家水利资源平均的开发率一般都在70%到80%之间。

总结: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关注生态是人们思想认识升华的必然结果。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水利工程生态问题的突出不仅降低了工程的效益,同时使得人和自然的和谐遭受到了破坏。要想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转变我们原有治水思路,对水利工程的建设应该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就随之产生了。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能有效的将生态化建设融入到水利工程建设中来,能有效的解决水利工程建设导致的生态问题。作为现代的水利工作者,其核心工作是正确的处理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间的关系,就水资源的实际承载能力进行充分的考虑,将传统的工程水利变为生态水利,更好的促进现代化建设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斌.浅谈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水利,2010(125):157-158

[2] 张学文、马恒有.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思考[J].工程技术,2009(17):100-101

[3] 李玉会、郭德发.浅谈生态建设在水利工程中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0(3):248-249

生态工程特点范文4

关键词: 静态工作点; Multisim l0; 放大电路; 电路仿真

中图分类号: TN919?34; TP31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4)05?0127?04

0 引 言

模拟电子技术作为高校理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工程实践性比较强。由于课程知识体系和分析方法等方面的特点,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鉴于此,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中,采取将传统的电路理论分析与仿真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知识进行突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措施。

静态工作点的概念几乎贯穿整个“模拟电子技术”教学的始终,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1]。为了使学生在基本放大电路的学习中就对静态工作点的概念、静态工作点对放大电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比较清晰正确的认识,为模拟电路后期的学期打下扎实的基础。本文利用仿真Multisim 10软件,对共发射极基本放大电路进行静态仿真测试分析。利用计算机仿真软件,课内讲授和课外探究相结合,化简单抽象为具体形象,化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2?7]。

1 基本放大电路中的静态工作点

1.1 静态工作点

当输入信号为零时,放大电路工作在直流工作状态,也称为静态。此时,晶体管的基极电流[IB、]集电极电流[IC、]基一射极间的电压[UBE]和集一射极间管压降[UCE,]统称为静态工作点参数。又因这些直流量所对应的正是晶体管输入输出特性曲线上的一个点,故称其为静态工作点Q,如图1所示。

1.2 设置静态工作点的必要性

设置合适的静态工作点是保障放大电路正常放大信号的前提。设置静态工作点的目的在于保证输入信号在整个变化范围内,工作点始终处于放大区,从而使放大电路不失真地放大信号[8?9]。在如图2所示电路中不设置静态工作点(去掉电路的上偏电阻),利用Multisim 10仿真软件进行仿真后观察分析电路的输出波形。

在仿真过程中观察到:当输入电压较小时,峰值小于晶体管的基?射极间的开启电压 ,则晶体管在输入信号的整个周期内均截止,因此观察不到输出信号;进一步调整输入信号的幅度,幅值足够大,晶体管也只可能在信号正半周数值大于基?射极间的开启电压时间段内导通,输出波形必然会失真。失真波形如图3所示。由结果引导学生从理论上分析输出波形出现失真的原因[1,10]。

基于以上仿真、观察、分析,说明不设置静态工作点,电路就不能正常放大输入信号。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设置合适的静态工作点的必要性。

2 共发射极基本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

2.1 共发射极单管放大电路正常工作时的测试分析

通过仿真技术分析单管放大电路在静态工作点设置不同的情况下的输出波形、静态值等特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了合适的静态工作点的设置对放大电路正常放大信号的重要性。同时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同一放大电路在不同的工作状态下,静态电流、电压的数值特点,也将此数值特点可以作为今后在电路调试中判断电路工作状态的基本依据。

3 结 语

将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知识讲授与Multisim 10仿真有机结合起来,对静态工作点这个教学重点的突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

首先,借助Multisim 10仿真,使学生对静态工作点设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进一步深刻的理解。

其次,借助Multisim 10仿真,将静态工作点正确设置和不能正确设置两种情况下,电路的输出波形的特点、静态工作点数值特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由此创设情景,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进一步从理论上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和数值特点。相比传统的枯燥的理论讲解,学生的理解效果更好。

最后,借助Multisim 10仿真,将不同工作情况下电路的输出波形、静态工作点数值特点集中在一起进行对比,为学生今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任秀芳,陈世夏,王翠珍.对“模拟电子技术”中静态工作点的教学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3,35(2):69?73.

[2] 刘贵栋,王淑娟.应用Multisim的“电子技术基础”研究性教学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5):60?67.

[3] 曹鸿霞,冒晓莉,张加宏,等.Multisim 10在单管共射放大电路中的应用[J].现代电子技术,2011,34(14):169?172.

[4] 桂静宜.Multisim 10在模拟电路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电子科技,2010,23(1):107?110.

[5] 聂典.Multisim 10计算机仿真在电子电路设计中的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6] 庄俊华.Multisim 9入门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7] 黄智伟.基于NI Multisim的电子电路计算机仿真设计与分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8] 童诗白,华成英.模拟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 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0] 许建明,彭森,王小沅,等.基于Multisim 10的共射极放大器设计与仿真[J].电子设计工程,2012,20(3):88?91.

生态工程特点范文5

建议由省水利厅牵头,省发改委、环保厅、住建厅、国土资源厅、技术监督局等职能部门配合,组织力量编制《湖北省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标准》。省技术监督局对《标准》进行评审,通过后颁布实施。《标准》应针对湖北省城市建设和水资源的特点,从五个方面来制定。(1)水资源,从城市水资源情况和用水效率提出水资源支撑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标准;(2)水生态,从水域环境、动植物资源和水土保持等方面,提出水域水体维持水生态平衡、促进水生态良性循环能力的评价标准;(3)水景观,从水系生态治理、亲水景观建设、水利风景区建设等方面,提出城市水域周边风景、风貌和特色的评价标准;(4)水工程,从工程标准、工程质量和工程景观等方面,提出水利工程运行状况的评价标准;(5)水管理,从规划编制、管理体制机制和公众满意度等方面,提出水资源分配、开发、利用、保护、调度与管理等工作的评价标准。

二、典型推动,以点带面湖北可结合前期节水型社会建设

试点成果和经验,选择部分基础较好的城市,尽快启动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探索符合湖北水资源、水生态条件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模式。创建工作坚持典型示范、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原则。通过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三、找准问题,挖掘特色,做好顶层设计

各城市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状况,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建设与管理并重”的原则,突出当地水资源特色、文化地域特色,科学编制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结合现代水工程体系建设规划,科学安排水资源、水生态、水景观、水工程、水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以提升城市防洪能力、安全供水能力和水生态水环境良性循环能力为前提,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体系完整、水生态环境优美”作为主要工作内容和目标。

四、积极申报,踊跃争先

生态工程特点范文6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以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提高学校办学效益为目标,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思想,遵循教育基本规律,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念,在创建过程中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教育内涵,凸显学校个性,提升办学品位,打造教育品牌。

二、创建背景与基础

创建特色学校是实现教育的内涵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转型对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是落实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的需要。学校只有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发展的历史、办学的方式来进行办学,才会有生机,才会培养出有个性的创新人才。从XX年联合办学伊始,我校就开始了创建特色学校的实践探索,先后经历了“特色项目”开发和打造“学校特色”两个阶段。

(一)初期探索:立足优势资源,开发特色项目(XX年至XX年年)

1.多元发展的学校德育:(1)变传统家长会为开放的“家长论坛”、“专家讲坛”、“家长委员会”,开发与利用家长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提高家庭教育效率;(2)变传统的家访为动态发展的“创建‘学习型家庭’”,制定创建条件与评价指导标准,设计创建活动记录与评价本,清晰呈现创建全过程,提高创建成功率;(3)变传统师德建设为自主修炼的“师德论坛”,根据教育实际需要确立论坛主题,以论坛形式促进教师自觉修炼与提升;(4)变单向的师德评价为教师、学生、家长多向互动的师德评价活动,以评价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5)变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为以主题体验教育为核心,以心理健康教育为途径,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以社区为基地,以家庭为练场的德育践行,开发了“传统文化寻根之旅”、“我爱书香之家”、“东城文化一日游”、“走进对联世界”、“保护东江水资源环境”、“我爱我家——共建理想家园”、创编《花园小学一日行为规范儿歌》、“每周一歌天天唱”、“教育经典日日诵”等践行项目,引导学生全成经历并体验思想道德建设的知、情、意、行。(6)率先推进心理健康教师c证培训,倡导“人人都是心理健康导师”,把心理健康教育高度融入小学德育,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德育工作的优化,显著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

2.绿色动态的校本教研:(1)变传统教研为多元动态发展的“教研训一体化”的校本教研,把课例展示、课例研讨与教师专业培养有机结合,发挥本校名优教师作业,使专业引领贯穿于教师学习反思、同伴交流的全过程;(2)变单兵作战的传统公开课为多形式多层次的“磨课”,如“同课同构”“同类共构”“同课异构”等,把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动态的磨课过程即评价研讨、课例优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就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的过程。(3)制定《花园学校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指引》与《课堂观察记录表》,以课题评价与课题观察引导课堂教学的优化,以评价标准促进课程改革实践,减少随意性,提高校本教研的规范性。

3.活泼开放的第二课堂。根据自身特点与资源优势,先后开发了自编韵律操、武术健身、“练字育人”、“诵读经典,书香校园”、射击、主题中队会、大课间活动等特色项目,并取得显著成绩。

(二)中期探索:整合特色项目,打造学校特色(XX年至2010年)

精心设计与实践特色项目,充分体现了我校求真务实、循序渐进办教育的科学的工作作风。我们力求在教育实践中探寻教育最本质的规律,摒弃好高骛远的“作秀”式的浮夸做派,注重承前启后,减少短期行为,立足于教育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把教育的宏观问题与微观问题有机结合,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小题大做”,把每一个特色项目做细、做实、做精,努力从每一个具体的小问题研究中获取有价值的大成果。事实证明,特色项目的开发与实施,与我校的自身特点与教育优势资源高度吻合,与当前的素质教育要求相符。它们为我们打造学校特色提供了一个个具体而特殊的“问题域”,让我们从一个个特殊的角度深入挖掘问题背后的问题,直至触及教育的实质层面。再通过全面深入地研究一个个有深度的“小”问题,提出有新意的命题或观点,这样,就为发现有重要价值的“大”问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有了坚实的探索精神和大量的“小题大做”成果作为基础,就可以深入地透过表象看本质,从教育的本质层面发现和提出教育的“大”问题,以科学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状况,深入研究关键点,打造特色项目精品,进而走“大题大做”的教育创新道路。通过对我校六年来的特色项目进行整合与分析,我们发现,我校已经探索出一条符合教育本质规律,融传统教育精华与当代素质教育精髓为一体的教育之路,即生态教育之路,已经水到渠成地形成了学校特色。这“学校特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作简明扼要的阐述:

1.生态德育文化特色。形成“一点双翼”的生态德育文化网络结构模式,即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点,以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为基本点的“学校德育文化网络”、“家庭教育文化网络”、“社会实践文化网络”。我校以生态德育理念为指导,更新德育内容,“渗透感染,环境熏陶,协调发展”的德育工作策略,追求“优雅自然,宁静致远”的思想素质境界,以“互惠共生”、“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倡导自主自觉自律的养成教育,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努力打造 “绿色校园•精神家园”的生态校园文化、“履行责任•共营理想”的生态家园文化、“孕育心灵•精彩人生”的生态践行文化、“双向互动•和谐共生”的生态关工文化……以环境对个体道德素质的影响为逻辑基点,按照系统网络的观点,发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育人资源,通过学校德育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能量循环和信息传递,推动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动态良性发展,促使学生不断提高道德素养,养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勤学奉献”为主题的基本道德品质,形成科学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师生与环境的互惠共生、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开创了学校德育工作全新局面。

2.生态校本教科研文化特色。校本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在生态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更着力于探索更科学有效的校本教研模式,在以“磨课”为载体的“教研训一体化”的绿色校本教研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优化,确立“以专题课例研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研究”,从科研的高度统领校本教研,拓宽教师的教学研究视野,更新校本教研的内容与模式,引进文献综述法,规范科研程序,帮助教师提升教科研能力,不断地调整与完善教研管理机制,切实提升校本教科研层次与实效。

3、生态工会文化特色。教师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我校密切关注教师的健康与生存状况,把改善教师状况的主动权交还给教师,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由教师团队根据教师本身的状况和需要,自主设计活动项目,在学校工会协调组织配合下,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健身活动,如登山、开联欢会、打球、看电影、聚餐、野炊等等,促进教师与工作、生活、自然环境的互惠共生、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三、创建目标

通过全面调研与整体分析,我们认为,目前,我校创建特色学校的时机已经成熟,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生态教育格局基本形成,创建“生态教育”品牌这一目标已经十分鲜明。

生态教育的基本内涵:

生态教育是指按照生态学的观点思考教育问题,旨在充分发挥教育在应对生态危机中的作用,为人类的生存与合理发展寻找道路。生态的思想源泉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道家所倡导的“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所追求和突出的是达成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关系。生态教育通过使用各种教育形式和传播媒介,使受教育者清楚地获得关于人与环境的关系,人在自然界的位置,人对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对人和社会的作用,以及如何保护和改善环境,如何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实现个体、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通过生态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新的生态自然观、生态世界观、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实现人类、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发展的学校教育氛围,从而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我们所提倡的“生态教育”与以往的“环境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均重视环境对教育的影响,重视教育环境的构建与利用。但就其实质来说,两者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一是“生态教育”是一种生态化的教育理念,体现着“人境合一”、“互惠共生”的思想。“生态教育”重视“生态场”的构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是“生态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教育”中,师生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环境而存在的。而“环境教育”仅注重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人的单向影响,而忽视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心理环境,忽视了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本身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环境的功能。二是“生态教育”具有明显的“场”的特性,这是“生态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的质的不同。“生态场”与“磁场”一样,具有强烈的吸引性和传递性,它能实现“场”与物质的转化。“环境教育”则没有这一特性。

1.远期目标

通过生态教育特色学校的创建,建设一支具有主体创造性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本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教育科研水平和生态教育素养,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发展。通过特色学校的创建,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使学生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学会竞争,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性格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探索出一条以学校资源为基础,符合我校实际和学生发展为特点的特色学校创建的途径。从而增强学校的办学动力和活力,为学校创造发展的良好条件,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力求走上一条个性化特色的道路。

2. 中期目标

通过三年的努力,营造具有生态教育特色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制定出适合特色学校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培养一支适应生态教育特色的师资队伍。把和谐教育作为学校的一种新的发展,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乐于探究,勇于创新,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自律自强,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责任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行为与学习习惯。

3.近期目标:

把生态教育融合到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课中。对教师进行生态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的培训,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认识,构建学校各方面工作的网络与操作模式,使每位教师都能指导学生开展学习与实践活动。

四、可行性论证

特色学校不是由外而内的增设附置,而是在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引下的自内而外的挖掘与提炼。“实践是真理唯一的检验标准”,我校近十年持之以恒的探索实践,充分体现学校本身的特点,充分挖掘与发挥了学校本身的资源优势,形成了相应的工作与管理制度,生态教育理念逐渐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并逐步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在德育工作、校本教研等学校主要工作领域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充分体现办学目标定位的准确性。我校遵循了特色学校创建的基本规律,并且在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教育优势,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办学的显著成效有目共睹。

五、创建实施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0年2月——6月)

1.创建方案通过可行性论证,学校向上级部门申报核准本校特色创建方案;

2.成立创建特色学校的组织机构和实施部门,组织学习生态教育理念与成功经验,根据本校的实际,把生态教育理念转化为学校各教育领域中具体可行的工作策略;

(1)成立生态教育特色学校创建领导小组,负责特色教育的组织领导、协调与落实、监督与检查工作;

(2)成立生态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小组,负责特色教育方案的具体实施策划与工作实施;

(3)成立生态教育特色学校创建专家指导小组,负责研究创建工作的科学规划、实施步骤、学术指导和效果评估。

3.全面构建生态教育文化网络,在学校各个教育领域开发相应的教育内容与活动项目,形成科学高效的工作模式,并把创建任务落实到各个实施部门。

4.构建生态教育课程体系:(1)在各学段基础课程渗透生态教育系列;(2)设计生态科普基地活动体验课程系列;(3)开发生态教育校本教材;(4)形成生态教育校本课程精品系列。

5.制定创建运作保障机制,搭建好生态教育成果共享平台(校园网展示交流与创建论坛);处理好常规教育与特色创建的关系,处理好学校稳定性与创新性的关系,使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得以系统性、长期性进行;

6.向省市各级科研机构申报课题立项研究,以科研手段推进特色学校的创建进程。

(二)实施阶段(2010年7月-2012年7月)

1.各部门全面实施活动项目,把每一项教育活动做精做细,并在活动过程中不断优化工作模式,积累和丰富生态教育经验,形成本校特色的生态教育;

2.定期举办生态教育主题论坛,共同研究生态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

3.每年举办体生态教育特色现场会,进行交流展示,推动学校特色教育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4.向省市各级科研机构申报科研课题成果奖项;向上级部门申报特色教育校评估命名。

5.总结阶段性成果,对创建工作具有突出贡献的教师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

(三)总结提高阶段(2012年7月-2012年12月)

1.总结生态教育经验,推广特色学校创建成果;

2.继续完善和优化生态教育特色建设,进一步提升特色教育层次。

生态工程特点范文7

【关键词】水利工程设计;生态景观;文化元素;构成关系

1 水利工程设计中生态景观与文化元素的构成关系

在现阶段,我国的水利工程设计中,研究生态景观与文化元素的构成关系这一课题,是一项新型的社会和技术课题。设计人员首先要对工程项目周边环境加以综合考查,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水利工程项目的生态景观和文化元素,以便最终能起到展现区域景观特色并同时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时代作用。

1.1 形象关系

我国的水利工程项目通常所处的区域环境存在很多方面的差异,诸如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等等,因此,设计人员需要对区域的景观和文化特色加以综合考虑,借助设计方案来将区域的整体形象展现出来,所以,设计方案要做到科学、合理。在水利工程设计中,在对区域自然环境特色进行展现时,基础便是生态景观,另外通过构建生态景观,而文化元素也将渐渐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生态景观与文化元素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于对区域的风貌特色、文物古迹等形象关系进行展现。

1.2 主从关系

水利工程设计中,对于生态景观与文化元素构的主从关系,设计人员也务必要加以重点考虑。生态景观是一种特殊的人文景观,其形成是以水利工程设计特色为前提和基础的;而文化元素的展现则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生态景观,其展现还需要借助项目地区的历史文化特色。,所以说,水利工程品牌效应的实现是要以生态景观为基础的,突出生态景观的文化底蕴的则需要文化元素这一重要条件,由此可见二者的主从关系。

1.3 平衡关系

目前我国的经济建设工作发展迅速,因而从整体上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由此也开始对精神文明建设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水利工程设计中,也日益凸显了生态景观与文化元素所构成的物质与精神平衡关系。在水利工程设计中进行生态景观建设,既要能够确保区域的生态与环境都得到很好的保护,而且要对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行为和心理需求进行全面协调。在水利工程设计中展现区域整体形象,文化因素也是重要的内容,并且还使现代社会中工程项目建设的两大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得到了平衡。所以,在水利工程设计中,不可以忽视了生态景观和文化元素,更需要重视的是二者之间的平衡关系。

2 协调生态景观与文化元素的措施研究

2.1 坚持与时俱进,争取创新发展

在水利工程设计中,要想协调好生态景观与文化元素的关系,还需要设计人员具备与时俱进的进步精神,在不懈的研究和摸索进程中,通过创新的方式促其发展。生态景观与文化元素的协调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水利工程设计理念的发展,其与其他行业的设计理念在很多方面存在相通之处,当然其也具备自己较为显著的特点。具体将涉及到生物、水利、园林等很多技术种类,因此其创新发展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而不能是片面的。

2.2 针对设计人员,不断提升其技术水平

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的设计人员普遍素质不高,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更不用说掌握一定的高新技术,所以,随着现代水利工程设计理念的发展和科学化,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就无法满足要求。因此务必要不断加强针对设计人员的岗位培训,同时做好专业知识教育,以便促使设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使其责任心和工作热情大大增强。设计人员对于具体的管理和操作,需要严格按照预定相关施工方案、组织计划来进行,进而使水利工程的整体效果得到全面的保证。

2.3 水利工程的生态景观现代化治理

城市具有高度密集的人口,因而土地、空间等都面临着高负荷,水资源对于城市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国内外水利工程建设已经发展为生态景观型水利建设这一主要趋势,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就需要紧紧跟随这一发展趋势。我们的社会坚持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必然的选择。所以,我们要将其中心理念“师从自然,恢复水利生态系统――实现水利工程的自我修复”紧紧把握住。就现代水利工程的重点来看,需要重点把握下述几点内容:水利施工要做到流畅、舒展,并根据一定条件促使自然蓄水区的形成,整治上则坚持因势利导、顺其自然,以及遵循河水涨落的客观规律。对河流空间加以科学利用,在设计中能够采用的形式主要有复式或不规则的断面等,这多种形式主要是为了使人们的休闲、亲自然等需求得到满足。对于护岸设计要尽量做到生态化,还要具有一定的景观特色,另外对于一些单纯的硬质护岸应尽量避免使用,尽力做到因地制宜,生态型护岸材料为最佳选择。

2.4 水利工程绿化以及景观设计

水利工程的绿化与景观设计,重点需要做好的是与景观配置,同时将大众休闲、亲水的空间营造出来,设计上应该重视挖掘自然景观,要努力使人造景观可以实现与自然景观的相融。对工程管理、气候等多方面因素加以综合考虑,可以在工程两侧的绿化主要种植乡土树种,工程绿化带主要可以进行杨树、柳树的种植,滩地和护坡可以选择主要种植长绿小乔木和花灌木。景观设计位于工程的两侧,实现与人文环境的有效结合,可在整个工程中设计景观广场。针对原有河道治理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生态型水利工程建设将促使其得到有效地改善。

3 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化水利工程设计工作,需要进行一项长期的任务,那就是研究生态景观与文化元素的构成关系。设计人员在不断创新发展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对于全面规划设计工作不断加强,同时做到统筹兼顾,还要将“人水和谐”的理念突出表现出来,进而提升水利工程设计工作的积极作用,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收。

参考文献:

[1]谢维东.浅谈我国水利工程设计中景观建设的现状及规划对策[J].江南大学学报,2008,22,(7):42-45.

生态工程特点范文8

介绍了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意义与形态,探讨了生态文明视域下绿色建筑设计与原生自然能源的利用技术,并从人性化、生态化、一体化三方面,提出了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途径。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筑设计;人性化;原生自然能源

0引言

在建筑工程领域,建筑设计主要指的是专业人员在工程确定建设以后,对建筑项目进行整体设计的过程。结构设计、水暖电气设计和景观规划等内容都是设计人员在建筑设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所关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已经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影响下,建筑设计除了要对人们的自身需求进行满足以外,还要对建筑对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影响进行充分考虑。

1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

1.1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意义

从人类的发展历史来看,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的缺乏,让人类自身的一些活动给自然环境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在人类对环境问题缺乏关注的情况下,环境恶化的问题已经成为了一种世界化的问题。对于建筑领域而言,在能源资源紧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对失去平衡的生态系统进行重建修复,也是建筑设计工作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1]。一些与自然关系相对融洽的优秀建筑作品的出现,为建筑生态体系的构建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也成为了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1.2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形态

对能量和物资资源的节约,是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思想的主要出发点。生土建筑是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从这一类建筑的特点来看,它是通过覆土的方式对建筑物的热工性能进行改善的。节约能源和土地资源、防震防尘、防噪声放射性污染等特性是这一类建筑在建成以后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因而这一类建筑形态在建筑工程施工领域的应用,是建筑领域保持生态平衡的一种有效措施。新陈代谢类建筑也是生态文明视域影响下产生的一种新型建筑设计形态。这一类建筑形态主要侧重于对历史传统、地方风格等在现代建筑领域有所忽视的因素进行复苏[2]。在对建筑中的一些有价值的成就进行继承吸收的同时,这一建筑设计形态也对现代技术和现代化的施工材料进行了应用。

2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技术

2.1绿色建筑设计技术

绿色建筑设计技术涉及到了不同物种的循环规律、能量流动转化规律和建筑中的能量转换规律等多个知识点。对建筑的节能功能的发挥,是这一建筑技术在建筑工程的项目施工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性。在建筑设计领域,设计者已经开始将墙体节能技术、门窗节能技术等多种节能技术进行了应用。在绿色建筑设计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设计者也可以对一些新型材料技术进行应用。在建筑材料不断进步的背景下,以砖石为主的传统建筑设计结构已经开始被更为轻便的墙体结构技术所应用、高强度混凝土材料、高强合金钢等材料的应用,对建筑内部空间的拓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2原生自然能源的利用技术

针对我国社会发展中所面对的资源紧缺问题,可再生能源资源的运用已经成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在对新能源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建筑设计者还需要对能源的再利用技术进行应用。对国外先进设计案例进行吸收借鉴,也是对建筑领域的原生自然能源的利用技术进行优化的有效方式[3]。

3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路径选择

3.1建筑设计的人性化

建筑设计的人性化,主要指的是建筑设计对人类生理需求和心理要求的满足。在对人与环境,人际交往问题等因素进行充分考虑以后,人性化的建筑设计可以在为人服务的前提下,对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经济效益功能进行充分发挥。对艺术生活的追求,是人们在进入21世纪以后所表现出来的一个主要特点。在人们的消费行为表现出个性化的特点以后,建筑物的个性空间问题也开始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对建筑物的规整性进行保障的基础上,对建筑设计的个性化特征进行充分展示,是建筑设计师在新时期所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生态文明视域的影响下,建筑设计者在设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需要坚持以人类和人际活动的需求为核心。为了对建筑设计的人性化特征进行充分满足,房屋设计者在设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也需要对建筑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特征进行了解,进而在对建筑设计的文化积淀进行强化的基础上,对建筑设计的人性化特征进行强化。

3.2建筑设计的生态化

建筑设计的生态化要求建筑设计者在设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对建筑施工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征和气候变化情况等因素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对建筑设计所进行的优化。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建筑设计与大的生态循环圈之间的融合,成为了建筑设计者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建筑物的设计过程、建造过程和使用过程中的消耗问题需要纳入到整个生态系统之中。在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中所具有动态化的特征的影响下,人类的建筑系统也会表现出一种动态性的特征。建筑系统与所在区域的生态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动态性就是这种动态性特征的表现。从建筑物建成到寿命终结,建筑系统都会与周围环境之间产生相互影响的作用[4]。

3.3建筑设计的一体化

人与自然的一体化和当前与未来的一体化,是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一种合理化的路径选择,从人、建筑和自然界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看,建筑设计工作除了要为人们构建一种适合生存的舒适空间以外,还要对建筑所处地域的周围环境进行有效的维护,也就是说,在建筑工程的设计阶段,设计人员需要让建筑设计在不损害基本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人们在从事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过程中的身心健康需求进行充分满足。为了让人们在建筑中更好地对自然景观进行体验,设计者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对建筑物呈现出室内外空间自然过渡的特性。在对地方文化差异进行充分尊重的基础上,对历史文脉的延续性进行发挥,也可以让建筑设计的一体化特性得到强化。

4结语

生态文明观与建筑设计工作之间的有机结合,是促进我国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从人与自然的共生、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共生问题入手,对建筑设计进行创新,可以让我国的环境建设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李浩.试析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J].现代装饰(理论),2015(9):229.

[2]孙立红.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J].科技资讯,2015(11):229.

[3]曹艳霞.分析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6):124.

生态工程特点范文9

关键词:湿地公园建设;景观设计;分析

1城市湿地公园的定义及其特点分析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促进公园项目的建设,城市湿地公园以其独有的特点迅速在城市公园中发展起来。城市湿地公园主要是指在对公园进行景观设计的工作过程中,通过开展全方位的规划设计使城市绿地系统能够具有湿地功能以及湿地性质。城市湿地公园不仅仅作为观赏休闲性质,还具有生态保护功能、净化空气功能、除燥保湿功能等等。湿地公园同其他类型的公园相比,除了几个共同的有点以外,还具有其他性质的公园不具备的特性。城市湿地公园中的湿地主要是利用城市中或者郊区中湿地性质发生退化的区域,通过相应的改造来恢复城市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通常情况下,城市湿地公园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首先,城市湿地公园与城市的距离是比较近的,公园里还存留着具有历史文化的建筑古物或者植株。其次,城市湿地公园的实际面积不会太大,公园内部生态环境存在不稳定的特性。再有,城市湿地公园还承担着城市部分的防洪排涝任务。还有,城市湿地公园是集中生态、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公共场所。最后,城市湿地公园是组成城市绿地的重要部分。

2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

2.1综合系统性原则

在开展城市湿地公园建设过程时,最先要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所要遵循的综合性系统原则。城市湿地公园包含众多的综合学科知识,需要将多方面的内容融入到湿地公园建设中去。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工作需要综合协调生态学、环境学、地理学等多方面的学科,因此要求设计人员综合多方面的内容开展设计工作,确保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工作能够顺利完成。

2.2生态优先原则

城市建设生态湿地公园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要开展生态保护,通过建立生态湿地公园促进城市环境的发展,更好地对生态系统多样性、整体性等进行保护。为此在进行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工作时,要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保证景观设计工作遵循生态保护的要求。对于生态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工作,要遵守城市湿地保护规划的具体指导下来进行,确保湿地公园景观不会对生态工作起到坏的影响。

2.3地域性原则

生态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工作应该遵循地域性原则,开展景观设计工作应该遵循公园建设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生态系统、历史文化等地域特点。对于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的景观设计工作,应该充分确保将地域性这一原则尽最大可能体现出来。对于景观设计遵循的地域性原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首先是景观设计要求能够充分体现当地地方特色和地方风格,能够将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有效的显示出来;其次就是要在设计过程中有效的融入当地的乡土植物,充分确保当地景观能够体现出来。

2.4生物多样性原则

湿地作为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众多区域之一,城市湿地公园同样也属于一种特殊的具有多种功能的生态系统,湿地公园中具有十分丰富得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湿地就是在为各种湿地生物提供最大的生存以及栖息场所。在进行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时要遵循生物多样性的原则,控制生境不合理的改变,丰富城市湿地生物物种,并有效防止外来物种入侵,以免造成灾害。公园可采取一些措施如食物、声音等,吸引更多的鸟类等动物在湿地安家,增加乡土植物,加强湿地濒危物种的迁地保护,全方位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3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理念

3.1注重与生态学的联系

在开展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工作过程中,应该将设计重点放在生态保护上,设计过程中注重与生态学联系在一起。在设计过程中,首先应该以生态学为基础,从整体来考虑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设计,重新整合城市湿地公园的给排水系统,保证整个公园的水循环能够完整并流畅。由于城市人口较多,会对生态系统有较大的影响,因此设计生态湿地公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城市的环境。还有就是在进行设计工作时,要求湿地公园的景观构成由众多的生物群落,生物群落能够与周边环境互相融合。通过生态设计,确保湿地公园中的各个自然生态系统能够呈现出自然化和多元化的风貌,确保城市湿地公园能够与周边环境和谐共处。

3.2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在开展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工作过程中,应该充分注意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工作重点是在生态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上,保证湿地公园的各个景观体现自然性这一特点。因此就需要做好生物多样性的发展空间营造,把生态环境的变量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同时做好外来物种的防范,避免外来物种的入侵。

3.3注重与景观设计学的联系

在设计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工作时,为了能够实现公园的欣赏功能就需要加强同景观设计学的联系。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将景观的异质性体现出来。由于湿地公园同其他的公园存在差别,因此需要重点考虑湿地公园的原始自然特性,尽可能的将城市湿地公园的原始风貌展现出来,将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人为因素尽可能的削弱。还有就是,在进行景观设计工作时,应该充分体现出湿地公园的景观美学,让城市湿地公园体现艺术特性。景观美学是保证城市湿地公园能够体现休闲、观赏的重要方式,因此要做好这一工作。

4结语

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经成为城市发展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在进行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是,应该做好生态设计,充分结合城市实际来促进城市湿地公园的发展,确保城市居民能够拥有良好环境的生态公园。

参考文献

[1]刘洋,王树栋.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调查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3,02:50-53.

[2]李俊.探讨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的景观设计[J].大舞台,2015,05:24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