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医药产业研究集锦9篇

时间:2023-07-07 16:27:22

医药产业研究

医药产业研究范文1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医药产业集群 政府行为

中图分类号:F263; F26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11-0041-04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government behavior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ial cluster

LUAN Jingzhu1*, WANG Yue2, CHU Shuzhen1

(1.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Pharmaceutical Business,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1198, China;

2. Jiangsu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Nanjing 210008, China)

ABSTRACT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literatures on the government behavior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cluster was teased and analyzed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cluster government action, the government behavior of industrial cluster and the government behavior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cluster. We found that foreign scholars mainly focused on the role of government played in industrial cluster and the government’s policy on cluster, while the domestic ones usually focused on the life cycle theory of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the analysis of government level perspective and performed the relative empirical study.

KEY WORDS industrial cluster; pharmaceutical industrial cluster; government behavior

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发展迅速,各地方政府纷纷建立医药产业集群,以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本文对国内外有关医药产业集群的政府行为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以明确医药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各项政府行为和对发展我国医药产业集群的意义。

1 基本概念的界定

1.1 医药产业集群的内涵界定

1.1.1 产业集群

哈佛大学Poter在其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中重点阐述了产业集群的概念:某一特定领域内,在地里位置上邻近、有相关联系的企业和相关机构以彼此的互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的经济现象。继Poter之后陆续有许多学者对产业集群进行了新的阐述,如国外的Roelandt和denHertog则从价值链的角度出发,指出集群是在一个价值增值生产中相互联系的、具有强烈相互依赖性的企业组成的生产者网络;国内的仇保兴从中间组织的角度出发,认为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介于市场组织和层级组织二者之间,它比市场稳定,又比层级组织灵活,正是这种特殊的组织方式使得产业集群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应。其后,学者们延续了经典的产业集群概念,并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对产业集群进行更多层面的解读。

1.1.2 医药产业集群

医药产业是指将新药研究、开发、生产与各种疾病的诊断、防止和治疗相结合的产业,其作为典型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行业的进入壁垒高,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长周期、相对垄断性等基本特征。产业集群的经济现象一样出现在医药产业中。结合文献研究,医药产业集群是指以医药产业为核心、相关辅产业为支撑,在某一地域范围内高度集聚,且相互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的医药企业和相关机构(政府机构、中介机构、大学或教育研究机构等)组成的能够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并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产业整体。

1.2 政府行为的内涵界定

政府行为首先出现在经济学文献中,主要是指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虽然政府行为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要议题,已经形成了较多的文献累积,但具体到政府行为概念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和理论家都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权威定义。不同学科领域,包括经济学、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等,从不同研究视角对政府行为给出了不同的界定。综合各种视角对政府行为的界定,并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我们认为在本文中所论述的政府行为是指国家权力机关(立法、行政、司法)为保证和促进全社会的公共利益,结合具体的社会环境与发展目标,利用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政治、经济、文化等)和自身事务进行管理的各种活动的统称。一般体现为法律法规制定、出台相关政策、与其他社会主体的交流和影响等。

2 产业集群政府行为的文献研究

2.1 国外研究概况

2.1.1 产业集群中政府角色定位研究

Poter[1]指出集群代表了一种关于国家、州际和地区经济的新的思考方式,它对企业、政府以及其他组织机构在提升竞争力方面的新的角色定位提出了要求。他认为产业创造竞争优势的过程中,政府的角色是正面还是负面,要看它对钻石体系的影响,其意义也要根据公共政策的表现加以观察。政府的行为不仅要考虑到社会福利,还有其政治动机。Akifumi[2]认为政府和大量的企业是产业集群政策的中的重要角色:政府是产业集群政策的制定者,而企业则是集群价值链管理者。

2.1.2 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分析研究

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会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国外学者对此研究得比较广泛。这些研究主要针对特定区域的产业,分析其产业政策的现状、变革,并建立模型分析政策效果。Akifumi对中国天津地区丰田汽车形成的产业集群建立模型,进行个例分析,认为政府的产业集群政策要融入价值链管理的思想,促进企业价值链的形成和及时更新。Barbieri等[3]对我国广东省产业集群的产业发展政策(改革开放政策、经济特区政策、创新政策等)及表现进行了分析,这些政策实施效果可通过密度(每平方公里内聚集的企业数量)、附加价值、新产品的产出、出口情况4个指标来测度。

2.2 国内研究概况

2.2.1 基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的政府行为研究

Poter将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分为3个阶段:诞生、发展和衰亡;Tichy认为产业集群存在诞生、成长、成熟、衰退或僵化4个阶段的生命周期。目前,国内学者对产业集群的政府行为研究也常应用此理论,认为产业集群的政府行为应随着产业集群的成长而发生变化。戴卫明[4]指出,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当采取扶持政策,去避免集群成长中的负面因素,并加强正面因素的效应。柳晓明等[5]则论述了政府的角色定位,集群成形期的政府角色主要为引导者、服务者和调节者;成长期的角色是调控者、协调者和要素提供者;成熟期的政府则应扮演公共管理者的角色;而在产业集群的衰退时期,政府应当做“挖掘者”和“转移者”。

2.2.2 基于政府层次的产业集群政府行为研究

在研究产业集群或区域经济问题时,倾向于将政府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层级。产业集群是一定区域的企业集中行为,因此,地方政府出于发展本地经济的动机,会对本区内的产业集群建设投入更多。在此基础上,关于产业集群中地方政府行为的研究较为普遍。

在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关于地方政府的行为,学者们基本达成了共识:地方政府的各项行为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地方政府应尽可能地扶持产业集群[6-7]。地方政府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对本区产业制定适宜的规划和政策、资金支持和招商引资行为、提供公共品以及完善中介机构。

2.2.3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和政府层次的政府行为研究

一些学者的研究则将生命周期理论和政府层次论两个维度综合起来分析产业集群的政府行为。陈志平重点论述了地方政府在在建集群和成熟集群中的作用:对于在建集群,地方政府可通过税收、金融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扶持创新企业,并打造集群的人文环境,塑造集群的品牌形象;对成熟集群,地方政府应重点实现产业升级,推动产学研联合,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推进集群开拓国际市场,引导企业加强行业自律,并优化企业分工合作[8]。蒋东仁[9]认为:在集群形成初期,地方政府行为重心在于提供优惠条件吸引企业和资本集聚;发展阶段一般侧重于提供教育和培训,鼓励企业加强协作,融合企业创新;成熟阶段侧重于鼓励集群扩大开放,推动产业集群创新升级;在衰退阶段,地方政府行为转向宏观调控,规避集群风险,引导集群战略转移。

3 医药产业集群政府行为的文献研究

3.1 国外研究概况

国外存在许多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如美国的洛杉矶、圣地亚哥、德国的海德堡,丹麦的“生物谷”等。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形成模式有两种:一是自发形成,另一是政策驱动[10]。将生物医药作为本国的新兴支柱产业来发展,各项政策的制定实施成为国外学者的关注热点。政策驱动型产业集群中政府最重要的作用是为集群形成提供条件,政府制定的政策主要能够分为产业重组政策和产业发展政策。前者的目的是政府为了应对产业危机,后者则是为了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政府的政策方向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政府的资金支持;扶持创建专业的生物科技公司;建立集群发展的专业机构;促进产、学、研结合,使得科技成果产业化。

3.2 国内研究概况

3.2.1 对我国医药产业集群的政府行为理论研究

一些学者从宏观层面分析我国医药产业集群总体情况,也有一些学者对具体的医药产业集群进行针对性剖析[11]。其基本形成的共识包括:① 科学的医药产业集群规划的制定;② 公共设施和服务的建设;③ 各项政策(产业专项政策、税收政策、创新优惠政策等)的支持;④ 健全的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此外,不同学者从自身的研究角度出发而各有侧重。如其中陈玉文等[12]还提到政府应完善产业链的薄弱环节、提升产业链的国际化水平、促进建立专业行业协会。

3.2.2 以产业集群理论为基础的政府行为实证研究

除了理论分析,一些学者还对我国医药产业集群的政府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尹蕾等[13]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医药工业园区中的政府功能,其设计了17个政府行为指标并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提取出了制度供给、公共产品供给、园区监管、软件配套支持4个因子,结论是政府能够通过政策和制度来推动园区发展,并规范园区活动。但政府对于园区的软件设施只能通过公共产品供给以及园区监管来影响。褚淑贞等[14]以全国30个医药工业园区作为调查对象、对我国医药工业园区发展要素进行实证研究,其选取了园区规划、招商引资、直接投资、激励政策、约束政策4项作为政府作用的测度指标。数据结果显示,各地政府对园区企业发展的显著推动作用。朱艳梅等[15]也以实证的方法分析市场需求、知识溢出和政府扶持3个因素对我国医药产业集聚的影响。

4 结论

综上所述,关于产业集群的政府行为研究,国外学者倾向于通过建立模型分析政府的角色定位和产业政策及其影响,国内学者则倾向于采用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和政府层次观点来分析政府的各项行为;关于医药产业集群的政府行为研究,国外对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政府角色、产业政策及其作用的研究较多,国内的研究则包括了宏观和微观层面的理论研究与相关实证研究。

随着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进程,关于医药产业集群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我们认为,未来可以对有关政府行为进行更多实证研究,探索我国医药产业集群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科学机制,评析已有相关政策的科学性、有效性,进一步从政府层面促进我国医药产业集群发展。

参考文献

[1] Porter ME . 国家竞争优势[M]. 李明轩, 邱如美, 译. 2版.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2: 4 .

[2] Kuchiki A. A Flowchart Approach to Asia’s Industrial Cluster Policy[EB/OL]. [2014-01-01]. https://fasid.or.jp/_files/library/kaigou/handout28.pdf

[3] Barbieri E, Di Tommaso MR, Bonnini 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olicies and performances in Southern China: Beyond the specialized industrial cluster program [J]. China Eco Rev, 2012, 23(3): 613-625.

[4] 戴卫明. 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规律研究[D]. 长沙: 中南大学, 2005: 100-116.

[5] 柳晓明, 周密. 产业集群成长过程中政府角色定位[J]. 经济师, 2009(5): 47-48.

[6] 魏丽华. 产业集群升级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基于地方治理的角度[J]. 理论与实践, 2010(7): 74-77.

[7] 张明莉.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J]. 河北学刊, 2011, 31(1): 172-174.

[8] 陈志平. 论产业集群发展中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6(2): 33-36.

[9] 蒋东仁. 论产业集群及其成长中的政府行为[D]. 南京: 南京理工大学, 2005: 47-73.

[10] Davide C, Vittorio C. Forms of cre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n biotechnology[J]. Techno, 2006, 26(9): 1064-1076.

[11] 曹阳, 卢春丽. 论医药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优势[J]. 上海医药, 2008, 29(9): 392-394.

[12] 陈玉文, 孟令全, 黄正正. 论我国医药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行为[J]. 中国药事, 2011, 25(11): 1068-1071.

[13] 尹蕾, 褚淑贞, 吴幼萍. 医药工业园区政府功能定位的实证研究[J]. 上海医药, 2013, 34(23): 48-51.

[14] 褚淑贞, 沈念伍, 钱生稳. 产业集聚视角下我国医药工业园区发展要素的实证研究[J]. 科技与经济, 2013, 4(2): 46-50.

医药产业研究范文2

【关键词】产业集聚;产业竞争力;建议

我国医药产业从非常薄弱的基础起步,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经跻身世界医药大国行列。随着产业规模由小变大,在空间地理上,医药行业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集聚特征。因此研究产业集聚能否提升我国医药产业竞争力及正面促进的程度有着重要意义。迈克尔・波特(1990)[1]、Porter,M.E.(1998)[2]较早地把产业集聚内嵌于竞争力研究的框架之中;Hill,E.W.,and John,F.Brennan.[3]以投入产出模型为基础,构建以驱动产业为核心的上下游产业集群,并把此模型应用到了克里夫兰――亚克朗市合并都会统计区;徐光瑞[4](2010)运用Ellison和Glaeser产业集聚指数、灰色关联度方法,研究发现产业集聚确实是构成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杜凯、周勤(2008)[5]考察了空间集聚布局下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情况,得出集聚经济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存在结构上的差异等等。在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本文探讨了医药产业区域集聚水平与产业竞争力关系,希望以此对我国医药产业竞争力及产业集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一、医药产业集聚水平测算与分析

(一)区位商指数改良标准

区位商指数是用来衡量区域集聚水平的常用指标之一,并非完美无缺,在整个工业规模小区域,可能导致非集聚地区的目标产业区位商指数虚高。为规避这种不精确风险,设定了三大判别准则,以便能正确地筛选出存在集聚特征的区域,数据来源于各年份《中国工业统计年鉴》。

准则一:区域目标产业总产值大于或等于该产业全国平均总产值水平的90%,只有形成产业规模,才可能产生集聚效应;准则二:LQ≥1,这也是判别区域集聚优势产业的标准之一;准则三:根据我国医药产业园分布与发展状况判断。通过准则筛选,可以得出符合医药产业集聚条件的省份。限于篇幅,未列出。

(二)区域集聚水平分析

区域集聚比较来看,我国医药产业具备集聚特征的省份集中在东部地区,共计10个,占比达到58.8%,其次为中部地区,共计5个,占比为29.4%,西部仅为2个,占比很小。综合分析产值规模、LQ指数与医药产业园发展状况,东部的山东、江苏、浙江,中西部的河南与四川在产值规模、LQ指数以及医药产业园发展情况三个方面都处于领先位置;东部的上海、北京、吉林,中部河北、湖北、江西和湖南处于第二梯队;其它地区可以归类到第三梯队中。最后,山东、河南、吉林和湖南四个省份医药产业集聚发展速度较快,而江苏、浙江、四川、辽宁和北京集聚发展平稳,其它省份发展速度慢。

二、医药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分析

(一)评价指标的选择

根据数据可得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从产业规模力(工业总产值、从业人员数、劳动生产率)、科技创新力(R&D支出、R&D人员全时当量、国内专利发明申请授权数)、产业运营力(产值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本保值率)、省域经济力(人均GDP、进出口占GDP比重、财政支出占GDP比率)和市场竞争力(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固定资产平均余额、流动资产平均余额)五个方面建立了我国医药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二)因子分析

根据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各区域医药产业竞争力得分进行测算,数据来源于各年份《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宏统计数据库》和《中国统计年鉴》。08年样本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得出KMO的值为0.727,大于0.7,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P

F综合=0.469F1+0.253F2+0.129F3

其它年份竞争力数据以此过程为标准,最后得出2003年至2008年医药产业各省份综合竞争力得分,限于篇幅,未列出。

(三)医药产业竞争力的分析

03至08年以来,我国医药产业竞争力呈现东部、中部和西部递减的格局。其中,东部地区排名靠前的省份有山东、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和北京;中部地区排名靠前的是湖北、河南、河北、江西;西部地区排名靠前的有四川、陕西。这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医药产业各省份总体实力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譬如,山东、江苏和浙江的医药产业一直是全国的排头兵,根据2004年医药企业管理协会的报告,在全国医药工业销售收入百强企业中,三省企业占比超过了1/3;另外,四川和陕西这两个省份虽然地处西部,但医药产业一直是这两个省份的传统优势产业,在地区范围内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实力。

三、产业集聚对产业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理论模型的建立和数据来源

通过前面的研究,我们获取了医药产业主要集聚省份的区位商指数与产业竞争力得分,那么集聚是否对产业竞争力有影响以及程度如何?以此为思路,构建了产业集聚对产业竞争力影响的面板模型,如下:

JZLit=ai,0+ai,1JJit+μit

其中,JZLit指第i地t年医药产业竞争力,JJit代表第i地t年医药产业集聚程度,以筛选后医药产业竞争力、区位商指数为数据来源。μit为随机误差项。

(二)实证检验

回归分析运用eviews6.0软件,由于样本为面板数据,所以在计量方法的选取上,需要通过Hausman Test检验以确定是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还是个体随机效应模型,如果两种估计结果的差异小,说明可以建立个体随机效应回归模型,如果两个估计结果差异大,应该建立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回归结果见表2。

注:括号中数据为p值;***为符合1%的显著性水平,**为符合5%的显著性水平,*为符合10%的显著性水平。

如表2显示,Hausman检验P值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从地区分布上看,我国医药产业具有较高产业集聚与竞争力特征的省份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从实证结果上看,我国医药产业集聚化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且作用明显。因此,在我国医药产业正处于高速增长态势的关键时期,提升各集聚区内的集聚化水平对促进集聚区的产业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首先,医药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我国医药产业集聚总体水平较低,主要是由于规模不足,需要在现阶段基础之上,注重扩大产能。而产能的扩张,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撑,因此必须想方设法扩宽企业资金来源的渠道;其次,它又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及高技术的特征,而目前医药产业生产的药品中,仿制品占比较重,自主研发的药品很少,加剧了市场之间的恶性竞争且浪费了资源,因此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要走自主创新道路,加强产学研之间的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第三,实现医药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必须促进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增进企业间的信任与资源共享的能力,带来集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第四,各省医药产业的集群道路不能重复建设、一哄而上,必须立足本区域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生产出特色产品,打造出全国甚至世界闻名的地区品牌;最后,政府在医药产业园建设过程中要充当好服务者的角色,在支持政策上既要科学,又要保持连贯。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

[2]Porter,M.E.On Competition,A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Book,Boston,1998:197.

[3]Hill,E.W.,and John,F.Brennan.A Methodology for Identifying the Drivers of Industrial Clusters:The Foundation of Reg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Economic Development,2000.

[4]徐光瑞.中国高技术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基于5大行业的灰色关联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0(8).

医药产业研究范文3

(云南大学 旅游文化学院,云南 丽江 674100)

[摘 要] 丽江市可利用气候资源优势,发展壮大生物医药产业,延长产业链; 加强交流合作,推动环境建设; 优化创新环境,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联盟; 倡导绿色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将丽江生物医药产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结合起来,把丽江建成“绿色生物药谷”,吸引更多游客来丽江享受旅游休闲养生服务。

[

关键词 ] 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绿色生物药谷

[DOI] 10.13939/j.cnki.zgsc.2015.30.

1 产业集群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

(1)产业集群是具有空间集聚性、地域植根性、网络创新性和自组织性特征的新型产业组织,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进程中处于重要地位。产业集群与主体功能区相互依赖、互为促进,因而中部地区产业集群转型发展是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依据、以质量和效益为导向、涵盖五个维度的复杂系统工程。

(2)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对象,是社会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当生态环境保护系统运转良好时,它所提供的各种要素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效益。

2 丽江市南口工业园区建设现状分析

2003年5月,丽江市玉龙县委、县政府将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作为该县经济结构调整和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明确提出建设丽江南口高新生物资源开发工业园区。园区规划控制面积177.93公顷。

2.1 区位优势

工业园具有十分便利的交通区位,紧邻丽江火车站、距丽江机杨15公里、距丽江古城5公里,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2.2 基础设施条件

园区所在位置是原丽江地区和丽江县的老工业基地,已具有一定的交通、水电供应、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而玉龙县县城建设规划已把园区基础设施连为一体。

2.3 气候及资源条件

丽江市属立体性高原季风气候区,具有独特的山地季风气候特色,造就了种类多样、品质优良、数量丰富的生物资源,为丽江南口工业园提供了必需的资源保障,辖区内具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包括烤烟、薯蓣科药材,芸豆、青梅、魔芋、山嵛菜、药材等特色经济、绿色、环保产品。为此,可以丽江市(包括四县一区)丰富的生物资源为依托,利用丽江南口工业园大力发展生物资源精深加工,以高科技作支撑,进行合理开发、精深加工,形成高附加值的产品,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反过来通过经济效益的提高不断增加农业产业化的投入,生产培育出产量更高、质量更优的生物工程原料,形成良性互动。

例如,在已入园的企业中,丽江映华植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应用高新技术(生物转化)建立甾体激素药物原料生产线,生产高附加值的药物产品,促进了薯蓣产业的种植和发展;丽江玉元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魔芋精粉,具有医药、食品和工业应用等价值,每吨成品价格高达3.2万元,还供不应求,使魔芋种植面积和质量不断提高;丽江得一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青梅系列产品,由于优良的质量和绿色环保的内涵,深受韩国、日本等客商的青睐,大大提高了青梅产业的经济效益;丽江深丽绿食有限责任公司的芸豆系列产品的精深开发也将大大提升芸豆的价值,促进芸豆产业的发展。可见,丽江南口工业园的建设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目标的良好措施。

2.4使用土地的条件

园区内百分之九十是国有土地,百分之十为集体闲置荒山地,而片区内大部分国有企业都处于停产和破产状态,形成国有土地和集体荒山地的长期闲置。为此,利用该片区建设工业园,进行生物资源的精深加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也符合国家保护耕地和合理利用土地的有关要求。

一方面,可结合丽江市生物资源的开发建设,把南口工业园建设成丽江市生物加工工业基地。另一方面,结合玉龙县城的旅游开发,把南口工业园建设成为工业观光型为特色的厂区。

3 丽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策略

3.1 加强药材品牌建设

设立优质种源保护区,保护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建立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和种质资源库,培育天然中药材基地和中药材种苗推广基地。加大丽江市本地药材品种的研究和登记工作,促进特色中药材大品种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

3.2 引导推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

大力推广云木香、滇重楼、附子、黄山药等道地药材、大宗药材、名贵特色药材和重点中成药品种所需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积极开展林下中药材仿生种植,推进中药材种植的GAP管理。推进“云药之乡”建设,带动中药材种植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3.3 加快中药材精深开发利用

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开发中药材下游中成药品种,提高中药材资源附加值,推广使用小包装中药饮片,最大限度发挥中药材资源效益。加强药食同源中药材的种植及产品研发与应用,加快推进依托天麻、云当归、红花等优势中药材资源品种的二次开发,拓展功能疗效,延伸产业链,为中药大品种培育提供技术支撑。

3.4 建立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

通过对中药材种植和养殖企业、中药材经营户和经营企业、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以及零售药店等交易主体环节关键信息电子化的登记、管理,建立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

3.5 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

各级医疗机构要定期举办科学规范的中医药医疗保健知识讲座,深入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不断提高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宣传、普及力度,支持推动丽江市中医药养生、保健、康复、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3.6 加大投入,做好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工作

继续抓好以中药材为主的生态产业基地建设,大力推广科学种植方案,通过这些生物技术工程的开展,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保护好生态环境质量,推进丽江市生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7 政府应制定有关鼓励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由于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大投资、长周期、高风险的特点,应充分运用金融信贷、引外资、政府财政支持、资本市场风险投资等多渠道多形式解决医药产业发展资金问题,建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金,支持重点生物项目建设;加大生物工程技术科研经费投入,对生物技术企业贷款实行财政贴息的政策,引导银行贷款向生物产业倾斜。

3.8 生物医药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

丽江生物医药产业还应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结合起来,建立一条生物医药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大产业链,将丽江建成“绿色生物药谷”,吸引更多游客来丽江享受旅游休闲养生服务。

4. 结 论

总之,在丽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将生物医药加工生产的现代化进程和云南省生态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生物医药资源可持续、集约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环保发展、创新发展。同时,结合在“长江经济带—金沙江经济圈”的发展战略下,在生物技术引领的新科技革命背景下,促使丽江市生物产品在现代流通方式中扩大国内外的销售量,成为丽江市新兴发展的战略产业。

参考文献:

[1]王明勤.浅议中药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1(8).

[2]王广平.中药产业国际化进程中的影响因素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10).

医药产业研究范文4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高科技园区;张江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3-0099-04

生物医药产业是张江高科技园区重点发展的科技产业,是上海市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张江生物医药产业以“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的建设为契机,经过十多年的迅速发展,现已集聚了328家生物医药企业,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对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从2001~2005年,张江生物医药产业以28.8%的年均增长率高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短短十年内,3平方公里的张江药谷内已集聚了32家研发中心、42家大型医药生产企业和120余家中小型创新科技企业,园区内的生物医药企业累计已达到210家。2005年突破40亿元,达到44多亿元,生物医药产值占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30%,生物医药是张江继电子信息产业之后最有活力的产业。探讨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对于提升上海自主创新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概念与特征

生物医药产业是指将现代生物技术与新药研究、开发、生产以及各种疾病的诊断、防治和治疗相结合的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的研究和开发过程较长,包括从基础研发、实验室的试验、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获取新药证书到正式生产等主要阶段(见图1)。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典型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行业进入壁垒高,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高收益、垄断性等基本特征。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是指处于以生物医药产业为核心、相关辅机构为支撑,在拥有同一产业文化的地域范围内高度集聚,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垂直和水平联系,区域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的生物医药企业和相关机构所构成的地域产业综合体。其中,制药企业是产业集群最终产品的生产者,科研机构和生物技术企业是为药品生产所需的中间产品的供应者,公共平台等相关服务机构是为成品商、供应商提供服务的金融、保险、运输、教育、培训、行业协会等机构,政府管理部门是为集群内企业服务的本地政府部门、技术监测与监督机构等。

从空间形态和内外联系两个方面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具有如下特征:

①高度集聚性。从空间形态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表现为大量企业以及相关人才、资本等要素的集聚(Cooke,2001; Feldman,2003)。Coenen等学者提出用生物技术企业的数量、生命科学家的数量、每年用于研发投入的风险资本、大型制药企业每年用于生物技术研发的资金等指标来衡量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育程度(Coenen,2004)。

②网络互动性。互动性则是产业集群的综合竞争力不断强化的前提。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进而促进区域创新能力、产业能级的提升。与IT等高新技术产业不同,生物医药产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础科学研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在垂直维度上与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十分活跃,信息、技术、人才、资本交流十分频繁(Martha Prevezer, 2001; Zucker/Darby/Brewer,1994)。同时,从生产的角度来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严重依赖产业链建设。化工企业、中间体企业、原料药企业和制剂企业、包装及辅料生产企业之间的合作配套是维系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强劲竞争力的前提。研究机构、企业、相关服务机构空间临近对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此外,非正式交流网络对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也具有一定影响。这种网络并不是契约式的,而是建立在非正式的人际信任、自愿的结网行为。这种水平的、非等级化的合作更容易加强人们之间的交流,促进非编码化知识的传播,使得知识和技术在集群成员之间流动,激发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曾刚/文,2004;王辑慈,2001)。

③资源共享性。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周期长、风险高、投入巨大的特点,而区域专业人才、市场、资金、技术、信息、设备等要素条件的共建共享能有效地降低成本和风险。孵化器、信息、培训、研究开发、融资担保、政府行政审批等便捷化服务对中小规模的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 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环境评价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有资金、政策等外部条件的支撑。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上较好,政府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扶持力度大、服务功能完善,但资本市场的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等弊端,影响了集群的发展。

2.1 投融资体系尚未建立

生物医药产业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使得企业的严重依赖于外部投资。张江的生物医药企业建立时间不长,自有资金实力有限,对风险资本需求大。目前张江生物医药企业资金来源渠道不多,主要通过政府资助、企业自筹和投资机构来融资。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对张江生物医药企业的资助额度逐年增加。2005年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87家在孵的生物医药企业中,有16家得到中央和浦东政府的资助。2006年59项新药开发项目获得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共计1 477.9万元的资助。政府无偿资助促进了企业发展,受到企业好评。但单一政府资助并不能满足生物医药研发项目对巨额资金长久发展的需求。

张江高科技园区内复旦张江医药公司等部分生物医药企业得到政府设立的风险投资公司(张江高科)的支持,但民间风险投资极少,2005年上海生命科学风险投资仅为10万元(摩立特咨询报告,2005),加上产权交易和生物技术价值评估等体系缺失、创业板资本市场尚未设立,风险投资体系尚待建立。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公司资金来源渠道非常狭窄,股东资金、商业贷款、个人借款、国外借贷是企业主要资金来源。根据国外经验,一项生物技术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整个过程中,前、中、后期的资金需求比例为1∶10∶100(王琳等,2005)。而浦东政府投资集中于基础研究,而对于中、后期研发的风险投资不足,导致张江许多研发成果无法顺利进入临床阶段,阻碍了产业化的进程。

2.2 优惠激励政策多,但知识产权保护不够

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享有很多优惠激励政策。1996年8月2日,由科技部、卫生部、中科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设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市政设施、资金信贷、税收减免、人才引进等配套措施逐步完善,生物医药领域的重大产业项目和科研开发项目得以优先进入张江,教育、科研、医疗等优势资源也进一步向张江集聚,新药快速审批、行业协会建设、对外交流等方面优势明显。

新药研发周期长、耗费大、存活率低,只有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才能形成“创新――保护――促进――再创新”的良性循环。浦东政府在鼓励和支持企业自身创造知识产权方面做得比较好,但在制定完整法律法规来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不受侵犯方面着力不够。在实地调研中,许多企业抱怨张江知识产权服务少,导致他们难以有效地开展研发创新。

3. 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内部机理

3.1 科研机构密集,但知识溢出效应不明显

临近研发中心是生物医药企业获取智力资源和技术来源的重要途径。研究机构密切合作,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提升。与国外许多地区不同,张江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并不是围绕大学和科研机构自发产生的,而是在一片田野上通过政府引进知识机构等方式而着力培育起来的。现已形成了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为核心、以上海中医药大学为基础、以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国家新药筛选中心等30家研究中心和美国礼来、罗氏制药、安利、霍尼韦尔、诺华、和记黄埔、罗门哈斯、日本荣研等10余个跨国企业研发中心为主体以及210家中小型科技企业所组成的研发创新体系,它不仅涵盖了新化合物、新功能基因、新作用靶点的发现,还包括了从新药筛选到安全评价、临床研究、工艺研究、中试放大整个新药创新的全过程。此外,位于上海的复旦大学医学院(含药学院)、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药工业研究院、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学院、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等也成为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为张江生物医药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智力场”,但它们与生物医药企业之间并不具有“天然”的联系。张江跨国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弱,张江本地企业在国际合作中仍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拥有核心技术的跨国企业更多地与母公司联系,而并不与张江园区内的企业进行技术交流。虽然跨国公司的入驻会带来相应的资金和本技术人才,但技术壁垒使得张江本地企业难以进入跨国公司的技术领地。从我们的实地调查中发现,由于彼此间不信任、交流障碍和文化冲突、研发成果与产业化脱节等原因,许多企业仍然处于与本地的高校、科研机构相“隔离”的状态,合作网络尚未形成,园区的产学研联合开发的氛围还尚未形成。

3.2 公共服务平台运营机制有待优化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不仅是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器和催化剂,而且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张江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全的发展,现已拥有行业协会、法律和财务咨询机构以及临床服务等服务机构,孵化器的功能逐步完善。在扶持园区中小创新企业,鼓励企业的自主创新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平台已为艾滋病、肿瘤、内分泌等领域14个项目的药品注册和申报提供了专业技术服务。法玛勤医药科技公司作为政府服务功能的延续平台,为创业企业提供实验场所(孵化单元)、实验设备和实验技术服务(公共实验室)和新药申报、临床研究服务(CRO)等一系列技术服务以及工商注册、税务、法律、知识产权保护、专利申请、商务拓展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中介服务。但以政府为主体的运营模式和管理体制存在着后续建设乏力,资源整合、功能优化不到位的情况,产出效益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张江生物医药孵化器为创业企业提供孵化场地、技术支持、孵化资金、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并着力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张江用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孵化基地的建设面积达 16万平方米、设有45个生物及化学孵化单元,引进项目单位已超过120家。平台的公共实验室与超过20家园区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服务关系,已有技术测试项目超过500个。

张江生物医药科研设备共享网络信息化服务平台、设备共享网络等张江生物医药技术支撑平台为集群内的企业提供了更为优越的软环境。但是,由于不同主体的职能和目标不同,在投资方式、资源建设、资源供给、质量监督、共享协调与评估、后台管理等方面的运行机制都不同,导致技术服务平台没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的功能空放、仪器设备闲置,急需对管理体制进行优化(见表1)。

4. 小结

随着项目的大量引进、企业的高度集聚,使得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药谷”的品牌效应迅速提升,产业群体、研究开发、孵化创新、教育培训、专业服务、风险投资六个模块组成的现代生物医药创新体系初步建立,产业集群已初现端倪。

从企业所处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价值链的几个环节来看,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研发功能是最突出的,集群内有37.3%的企业以研发为主、27.6%的企业以提供咨询等服务为主、19.9%的企业以物流销售为主、15.2%的企业以制药为主(摩立特咨询报告,2005)。从新药研发的若干环节来看,从早期的靶点发现等基础环节,到中晚期的临床阶段,介入的企业数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集群内的企业更多的是从事前期的研发环节,尤其是有一部分企业承接跨国企业的研发外包业务,而介入到后期环节的企业不多。

张江的产业化能力不强,下游工程技术的发展落后于上游生物技术的发展,在下游工程设备、材料和新生产工艺研制开发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很大。中上游生物技术比国际先进水平落后3~5年,而下游工程技术至少落后了15年以上。造成张江生物医药的产业化低下的原因主要在于产学研合作不足、上游和下游工程科技人员比例不合理、研发项目的市场前景不足等方面。据实地调查,张江上游研究成果转化成为生物技术产品的比例还不到0.5%。2006年本地开发的一类新药中只有一个在上海金桥实现了产业化,其余的技术成果都流入外地产业化。

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的垂直联系、水平联系较弱,与发达国家的制药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及生物技术企业的频繁合作相比,张江生物医药的产学研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拥有技术的一方――大学、科研机构及生物技术企业与拥有资金的一方――制药企业未能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而往往出现科研成果转让到外地实现产业化,而本地的企业却在集群外寻找合作伙伴的现象,这种现象造成了本地资源的浪费和集群内的网络关系松散,影响了创新资源整合的效率。

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是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大规模引进高校、研究机构、知名跨国药企而逐渐形成的,集群的外推力很强,但内动力不足,基础研发实力较强,但持续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的能力不足。为了加快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建设,迫切需要在引进风险资本、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整合公共研发资源、强化企业之间以及产学研一体化网络联系等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编号:40371033)部分成果。

华东师范大学资环学院.张江高科技园区实地调研报告(上海 2006年)。

参考文献:

[1] Cooke P. Biotechnology Clusters in the U.K.: Lessons from Localisation in the Commercialisation of Science[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1,(17).

[2] Feldman M, J Francis. Fortune Favours the Prepared Region: The Case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Capitol Region Biotechnology Cluster[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03,(11).

[3] Coenen L, J Moodysson, T Bjorn. Nodes, netwoks and proximities: On the knowledge dynamics of the Medicon Valley Biotech Cluster[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04, 12(7) .

[4] Prevezer M. Ingredients in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U.S. Biotechnology Industry[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1, (17).

[5] Zucker L, M Darby, M Brewer.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Birth of U.S. Biotechnology Enterprises[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1994:4653.

[6] 曾刚,肖勤. 上海浦东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研究[J]. 中国产业集群,2006,(5).

[7] 王辑慈. 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 王琳,肖勤,曾刚. 上海浦东新区电子信息与生物医药企业创新合作网络比较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5).

医药产业研究范文5

[关键词] 中医药文化;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R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10(a)-0120-04

Research on the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uji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PENG Haiyuan1 ZHU Xiangzhi1 HONG Fan1 WANG Fangren2

1.Fujian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formation, 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003, China; 2.School of Public Health,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108, China

[Abstract] As a new industr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cultural industry has varied degrees of development in the country, especially inside some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nd TCM culture deep city and area where had achieved good results. Based on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Fujian TCM cultural industry, this paper is pointing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ting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suiting its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will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ujian TCM cultural industry.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status; Countermeasure

近年来,随着文化多样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的日益显现,文化产业对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综合实力、参与国际竞争、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中医药文化产业作为健康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也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支持,2009年我国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1],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2]。因此,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增强其竞争力和影响力,推进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对促进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5]。

目前,国内已有研究机构开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相关研究。如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张超中[6]开展了我国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对策研究,提出了中医药文化科技园区的建设方案。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周钊和等[7]从中医药文化研究保护、宣传教育、行业文化、文化产业及对外合作交流等方面,对湖湘中央医药文化发展对策进行了深入探讨。黄冈师范学院江军民等[8]通过对蕲春县李时珍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的状况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蕲春县李时珍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应对策。同时,我国也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中医药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中医药文化产业规模呈现逐步壮大的趋势。如浙江现代联合集团投资超过60亿元筹建中医药健康文化产业园;山东宏济堂制药集团投资近十亿元建成了省内首座宏济堂中医药文化产业基地;安徽启动了中华医药科技文化产业项目;黑龙江也明确了2014年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文化产业等。福建省在中医药文化开发方面也有所成就,但仍存在中医药文化产业领域的研究较少、产业发展不够成熟等问题。本文主要针对福建省(以下简称“我省”)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我省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1 福建省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1 中医药文化产业内涵

中医药文化产业是健康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主要借助传媒、科技手段,将中医药的属性,蕴含的历史、地理、民族习俗、风土人情、文学艺术、道德规范、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人文元素进行文化加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其经济价值的的全新产业,涉及科研、教育、医疗、休闲娱乐、国际交流合作与传播等各个领域[9-11]。

中医药文化产业产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与中医药文化相关联的历史、人物、文物等为内容,利用图文、音频、视频等传播手段制作的书刊、包装、广告、广播、影视、戏剧、曲艺等产品;另一类是有益于人们身体健康的各种养生保健服务项目及平台,包括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中医药主题公园、医药文化会展、文化养生机构等文化服务性消费行业[12]。

1.2 福建省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借助国家扶持中医药文化产业的良好政策优势,福建省利用自身所积淀的资源文化优势,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福建省在中医药文化产业研究及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并进入快速发展通道。

1.2.1 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优势,引领了相关行业协同发展 我省积极推广中医药老字号品牌,弘扬传统文化。据统计,我省从2006年开始开展并认定了三批共53家“福建老字号”,其中34家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中医药领域包括片仔癀、灵源、采善堂等品牌[13]。这些品牌企业依靠中医药“老字号”涉及医药、食品、餐饮、酒业等行业,牵起了整条产业链。如以漳州市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泉州市灵源药业有限公司、厦门中药厂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中医药骨干企业依托传统品牌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基本形成从药品、保健食品到饮料、家庭药膳,从原料、片剂到胶囊、口服液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产业链条。漳州片仔癀公司在四川阿坝州和陕西秦岭山脉以南的凤县投资建立养麝基地,产品由单一的药品发展至保健品、特色化妆品、医疗器械、日化产品及其他护理用品等多个品种,逐步覆盖了上游原材料、中游研发、下游生产销售产业链。泉州市灵源药业有限公司打造“灵源”牌,产品由“灵源”万应茶延伸至茶剂、散剂、饮料、食品和中药饮片等多系列品种。

1.2.2 加大了中医药文化宣传 发展中医药文化会展业。利用地缘优势,我省坚持办好“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与合作研讨会”“闽台中医药学术论坛”“海峡两岸慈济中医药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学术交流、经贸洽谈、药物交易等形式,推广中医药品牌,吸引国内学术机构、科研单位、知名企业等各方力量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漳州片仔癀公司就常通过展览、视频及作为馈赠礼品等方式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展示了源于宫廷秘方、历经弥新的传统名贵中成药文化。

开发中医药文化科普教育产品。近些年,我省反映中医药内容的报刊书籍、音像制品等中医药文化产品深受观众喜爱。比如,中央电视台慕名采访、拍摄的片仔癀专题片――《国宝秘药之秘》上下集在CCTV国际频道播出后,引起海内外的强烈反响;同时,为了弘扬片仔癀文化,宣传国药普济苍生的MTV《爱的传奇》在社会大众中广泛传唱;与原卫生部、国家药典委员会合作制作的大型系列专题片《中华特色药―片仔癀》专集,翻译配音了中文、英文、日文、韩文等多个版本广泛宣传;与中央电视台海外频道、凤凰卫视中文台合作的介绍国宝名药片仔癀的专题节目播出后也在海内外引起较好反响[14]。另外,福建三明市也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并正式出版发行了保护民族中医精华的2部民间医药专著――《三明畲族民间医药》和《三明畲药彩色图谱》[15]。

参与大型科普公益宣传活动。在“中医中药中国行”福建活动中,我省也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走进社区和农村培训社区及乡村医生、举办义诊与健康讲座等,并为现场群众发放扑克牌、团扇、科普小册子、单病折页、中国中医药报特刊等宣传用品,开展草药辨识、药膳制作、膏方介绍、中药炮制、制药等服务项目,颇受群众欢迎。此外,利用地缘优势,加入海峡两岸中医业务交流活动,组织我省中医药专家奔赴马祖等地,开展肾病、胃病的中医治疗和饮食宜忌、中医保健养生等讲座,并进行学术交流。

1.2.3 推动了中医药文化融入旅游产业 在打造“海峡旅游”品牌上升为国家战略、我省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我省越来越多企业,尤其是中医药企业选择开发品牌文化,与旅游业“结缘”,将智慧和创意注入冰冷的产品,让其华丽转身,成为给旅客带来欢乐和惊喜的时尚旅游产品。如漳州片仔癀公司打造片仔癀博物馆、中药标本馆、植物园、中成药生产车间等组成的片仔癀中药工业园浏览路线,通过物化形式,形象、客观地反映片仔癀的文化特定,展现片仔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同时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工业旅游示范点供游客参观,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00多个团[16]。灵源药业也参与工业旅游示范点创建,打造以灵源山风景区、灵源禅寺、公司等为核心的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使企业产品、管理、文化与游客无缝对接。

1.2.4 筹建了一批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基地) 为实现中医药相关产业有机整合,形成完整产业链条,我省积极鼓励支持企业通过自建、联建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方式,建设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基地)。由万好国际与福建中医药大学合作,投资2.5亿元,以纯药用植物为景观的中医药文化创意博览园将于2014年7月开放,园内拥有神农谷、体质辨识园、万博园、经络园、中医药文化博览馆等十八个贯穿中医药发展史的文化互动景点。2012年3月,尤溪县与福建中医药大学合作的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也正式启动,该项目提出建设一个融中医药文化、旅游、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于一体、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总体思路,园内包含中药材种植生产基地、中医药休闲养生基地。2013年2月22日,融合两岸中医药科技、金融、产业等优势要素的海峡两岸中药现代(福建)产业园落户漳浦,将重点建设两岸药用植物园示范区、两岸药材集散中心、两岸现代生命科技园、中医药文化体验园等。

1.2.5 建设了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是传承中医药文化和凸显中医药特色的平台、宣传和展示中医药文化的窗口。我省确定片仔癀博物馆、海沧青礁慈济宫景区闽台中医药博物馆、万好药博园等为我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另外,福建省人民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和福建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联合打造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内容涵盖中医药文化起源、古近代名医介绍、杏林典故、养生保健知识、中医特色疗法及用具、常见中药展示等。

1.3 福建省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省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3.1 中医药文化产业规模小,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 中医药文化产业空间巨大,中医药文化资源蕴含着巨大的市场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但目前我省中医药文化产业的主体较弱,具有竞争力的中医药文化品牌较少,中医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还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发展能力明显弱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仅少数如漳州片仔癀、厦门中药厂等企业的经济规模、企业规模、品牌影响力等具有抗衡能力。如漳州片仔癀已形成产业链和规模经济,居我国中成药行业50强,中华老字号品牌价值20强。近几年,该公司产品畅销海内外,年出口超千万美元,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单项中成药出口金额首位。

1.3.2 中医药文化遗迹开发与利用不足 我省对中医药文化产业领域的创新、发展规律和思路等方面的关注和研究较少,中医药文化遗迹开发与利用不足。如武夷山地区是早期福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区域,该地区的医籍医事是古代福建医药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地区出现了法医学家宋慈、理学家研医有成就者蔡元定、为官习医者钱闻礼等[17],但该地区开发利用名人品牌明显滞后,没有真正把名人文章做出深度和广度,中医药文化与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程度较低。

1.3.3 尚未形成集群优势 纵观我省中医药文化产业,基本还处于单兵突进状况,布局分散,尚未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因此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如漳州片仔癀位于漳州,灵源药业位于泉州。另外,可集群化的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基地)尚未完工,大量企业、科技、人才、资金、政策等多因素也未能真正发挥作用。

此外,我省还存在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区特点不突出、地域同构化问题突出、创新能力不足、高端人才短缺、产业配套不到位等问题。

2 发展福建省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2.1 制订相关发展方针,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制订相关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从政策、机制、投入、项目、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对中医药的医疗、教育、科研、影视、出版等给予政策支持,大力扶持扩大中医药文化事业;并积极引导、鼓励中医药企业和文化产业链相关企业联合,深度开发医药文化内涵,促进中医药文化产业健康成长。同时立足全省中医药发展大局,统一规划全省中医药文化产业,结合区域文化资源特色,逐渐建立起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体系,避免出现特点不突出、地域同构化等问题。

2.2 发挥中医药文化资源优势,培育鲜明特色的文化品牌

政府应大力推进实施品牌培育战略。一是培养国际中医药文化名人、国际中医药文化品牌、国际中医药文化著名企业、国际品牌中医院等,通过文化贸易、中医药服务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多种方式,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二是采取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推进的中医药产业发展措施,以品牌促规模,以品牌拓市场,以品牌增效益,打造具有福建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品牌。

2.3 调研福建省中医药文化,进行深层次挖掘开发

福建省孕育了众多著名医家,如东汉建安时期与华佗、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的长乐人董奉、宋代建阳法医学之父宋慈、闽台民间医神“保生大帝”吴、清代长乐著名的医学理论家、临床家和医学教育家陈修园等[18]。因此,应对福建省各地中医药文化资源进行摸底调查,包括中医药文化古迹的考察、传统中医药地方风俗民情的考证与开发利用研究、近代中医药贸易故址与文化研究、知名中医药种植基地、企业与医院文化的整理与开发利用研究等。通过深度挖掘、整理、研究中医药文化内涵和原创思维,把名人古迹等文章做出深度和广度。

2.4 重视中医药文化产业人才建设,加快人才培养力度

2.4.1 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是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的第一资源。中医药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其文化内容的传播者往往较难替代,中医药文化产业需具有中医药知识、中医药事业管理知识、文化产业化专业知识等复合型人才才能胜任。因此,我省应建立集中医药、文化、创意、市场运营等于一体的中医药文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中医药文化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4.2 构建良好的人才引进机制 我省可从功能导向、政策扶持、制度激励等方面构建良好的人才引进机制,从北京、广东、台湾等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成熟的地区引进优秀的中医药文化产业人才,尤其是那些闽籍的在外工作的高端人才,以提高我省中医药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素质。

2.4.3 搭建中医药人才交流平台 福建中医药大专院校、中医医疗机构、研究机构、中医药企业以及中医药产业基地等应加强合作,共同搭建人才交流平台,达到人才培养机制共建、师资队伍互动、课程体系共享、科研项目合作等目的。

2.5 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创新中医药文化产品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因此,要充分利用广播、影视、广告、书刊音像、演出活动和动漫等形式多样、科学实用、健康向上的中医药文化精品,通过生活化、时尚化的创作,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向人们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同时,也要注重开发新兴传播方式,创新中医药文化产品,吸引更多人关注中医药文化。如以魔方为基础,融合五行和阴阳元素的中药魔方,就是借助益智类玩具传播中医药文化理论,进而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2.6 加强闽台合作,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

我省可充分利用国家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政策、福建对台“五缘”优势和中草药资源丰富等独特的有理条件,以及台湾在现代中药制造业的优势,积极开展闽台中医药科技文化交流。通过筹办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论坛等活动,推动海峡西岸区域内中医药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人才流动、产业合作、监管联动、标准互动,实现两岸中医药优势互补;建立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中草药产业基地,使福建成为两岸中医药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和对台中草药供应集散地,形成两岸良性互动的双赢局面;通过闽台民间共同信仰的医神“保生大帝”吴加强合作,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

2.7 深化中医药文化与金融合作,建立投融资平台

我省中医药企业规模较小,资金不足。因此应将中医药文化产业与资本进行有效对接,为投融资双方搭建一个对话平台,应利用各种融资渠道,如在相关基金会设立专项基金,争取政府的专项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成长性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及国内外社会资金,银行无形资产质押贷款等。

3 结语

福建省中医药文化独特,地域性鲜明,同时也孕育了众多著名医家。因此,利用区域文化资源,发挥特色优势,通过挖掘中医药文化价值、开发中医药文化资源、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等方式,不仅可以促进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而且可以增强中医药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从而使中医药文化得到弘扬、传承与保护。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Z].2009-05-07.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Z].2012-04-20.

[3] 高彦彬,赵慧玲.加强中医药文化研究,提高中医药文化软实力[J].世界中医药,2011,6(6):461-464.

[4] 肖燕,宁泽璞.略论中医药文化产业化[J].世界中医药,2011,6(5):372-374.

[5] 官翠玲.中医药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医学与哲学,2013, 34(11A):75-77.

[6] 张超中.我国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10):5-7.

[7] 周钊和,徐海燕,范霞,等.湖湘中医药文化发展对策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2013,(9):165-166.

[8] 江军民,陈中文.蕲春县李时珍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3,(2):100-102.

[9] 赵立冬.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意义重大[C].北京:北京养生文化创意产业协会,2009:893-896.

[10] 陈小平.地域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13:1-136.

[11] 蔡光先,陈志鹏,宁泽璞.加快中医药文化产业化发展[N].中国中医药报,2010-04-08(3).

[12] 秦伟民,刘蔚.简论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桎梏及对策[J].湘潮,2013,(10):82-83.

[13] 刘文艳.泉州再增一家福建老字号[N].泉州晚报,2014-06-18(10).

[14] 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宝秘药之秘――中央电视台慕名拍摄并将播出介绍片仔癀专题片[EB/OL].[EB/OL].2012-04-18/2014-07-22.

[17] 吴童,王莹颖.理学与宋代武夷山地区中医药文化[J].中华医史杂志,2011,41(4):214-216.

医药产业研究范文6

医药产业作为典型的高科技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特点,需要大量的资本、高技术人才、专业高端仪器设备的投入,单靠市场的力量维系医药产业的发展十分困难,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建设,尤其是医药产业园区的建成和省际产业链条的优化建设绝大多数都是政府行为,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协助是驱动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之一。从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历程和高科技企业发展的经验来看,中国高科技产业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发展方式或发展阶段:利用跨国公司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从事高科技制造业、为跨国公司做外包服务、从事自主品牌研发。[1]

江苏省的政策扶持主要体现在全行业的发展上。2007年江苏省了生物产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明确了江苏省生物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任务;2010年,江苏省出台《关于促进新医药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从政府拨款、融资放宽、税收减免等多个方面给予医药产业大力支持,为江苏省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利好时期;同年,为实现江苏省医药产业跨越式发展,把江苏省打造成为全球生物技术和新医药创新及产业化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江苏省科技厅编制了《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2)》,明确了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竞争实力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并提出“壮大自主创新产品、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医药外包和药品物流产业、建设研发创新支撑平台”四大重点任务[2];2011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具体分析了“十一五”期间医药产业出现的新问题和面临的新形势,对医药产业在资金投入、成果推广等方面有所支持。

二、政府激励下的江苏省医药产业升级问题分析

江苏省医药产业寻求产业升级的路径有很多,如研发战略联盟、技术合作、知识产权授权、并购和外包等。结合前文所描述江苏省医药产业政府激励相关政策背景,建立江苏省政府发展医药产业的战略模型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政府居中,可以通过激励国外直接投资、研发设计外包、研发投入和自主品牌打造来推动医药产业升级,而四项战略之间也存在着推进和引导的内在关系。目前,江苏省政府积极出台政策支持四项战略的实施,但是依旧存在许多问题。

(一)国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问题

(1)医药产业投入大、风险高、投资回报期长,难以吸引各种资金、资本汇集,导致企业融资渠道不畅,企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江苏省多数医药企业规模小、投入少、无标准产权房和配套专业生产设备,造成贷款信用低,信贷难度大。

(2)《医药产业“十一五”规划》等政策中明确提出,要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来支持医药企业发展,但“十一五”规划中仅仅提出了相关概念和想法,没有对政策具体如何实施进行细化和研究,需要通过实际调研,制定科学合理的投资融资政策制度以全力支持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

(二)研发投入面临问题

(1)我国医药企业规模较小,流动资金周转困难,没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在自主研发创新上持续投入大量资金需要企业承担极大的风险,从而影响了我国医药企业研发成果的持续性。2009年我国医药企业自主研发创新投入共计85亿元人民币,而2004年,仅辉瑞创新研发投入就有75亿美元。可见,中国医药企业在研发投入上严重不足。

(2)对一类新药的支持力度不够。以南京市为例,作为新兴产业中增速最快、前景最为广阔的优势产业,南京市医药产业内扶持资金仅对一类新药的4家企业进行了扶持,引导辐射作用微弱。政府对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普惠政策虽多,但缺乏细分化的、专门针对医药产业发展的专项扶持政策。相对于其他新兴产业政策密集度、扶持面,影响及辐射能力都最弱。

(三)研发设计外包面临问题

(1)与国际、国内知名制药企业相比,江苏省大部分医药企业在工艺流程、质量保证与控制、企业形象设计与营销、员工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截至2012年,江苏省应进行新版GMP认证的企业486家,已通过认证的企业142家,占30.3%,其中无菌的占40%,企业参与资质认证的积极性仍有待提高。

(2)医药外包产业或将进入并购期,这对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考验。我国医药企业自身研发创新水平普遍低下,作为龙头企业的诸多大型国企体制落后,缺乏创新的理念,具有创新意识的大多是中小型企业,缺乏创新资金支持。在并购过程中,国内企业来看,医药外包中小企业往往处于被并购的角色,但其自身的研发经验和理念往往较难被融合和采纳,这就导致了创新资源的流失。

(四)自主品牌创建面临问题

(1)产业集群趋同损害品牌创建。产业集群的发展存在产业关联效应,江苏省医药产业集群内主导产业不明显,企业类型混杂,各个企业独自发展,集群内的产业集中、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分工程度都比较低。[3]以我省最大的医药园区――泰州医药城为例,虽然在泰州医药城聚集了如扬子江药业、济川药业等实力较强的全国知名企业,但各企业发展模式和方向基本趋同,地域聚集目前仅限于资源共享降低成本,远没有达到协同共赢的战略地步,企业发展空间十分狭小,产业区位趋同性极为严重。

(2)无品牌竞争意识。虽然江苏省拥有较多的医药品牌企业,但是不能忽略的是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大多是低端仿制。在医药产业逐步实现繁荣发展的今天,很多企业并未意识到自身发展的大好时机已经到来,许多企业仍然故步自封,选择做附加值较低的产品。而有的企业则是盲目发展,缺少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

三、江苏省医药产业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平衡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议题,而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也更明确了国家在对待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上的立场。不应以行政手段限制企业的市场行为,应充分尊重市场,尤其是对待需要创新思维的医药产业时,应在需要大量资金和政策引导的关键时候出面,如建立好公共服务平台等,适当放权,让企业自主寻求突破和集聚。同时,政府应具备较长远的发展眼光,除了应用性的激励,还应更多地进行探索性激励,在合理的风险范围内刺激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具体来讲,在大型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方面,应由政府作为主要出资人,同时采取多种措施鼓励私人和制药企业的积极介入;设立更多的科技专项,组建更多的国家研究中心,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医药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立医药领域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沟通,加强合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研究活动,避免走科研弯路、避免资源浪费;不断完善药品专利政策,一方面加强对药品等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国内制药企业加大创新力度,吸引世界医药企业的技术转移;另一方面充分考虑我国公共卫生和医药产业发展的需要,在仿制药、强制许可等方面及时进行政策调整。

(二)改变融资方式

(1)建立风险投资平台。由江苏省政府主导,建立风险投资平台,开放风险投资环境,吸引省外甚至国外的风险投资公司、民间资产、金融理财机构以及其他一些有实力经济组织(如天使投资人等)来江苏省进行医药产业风险投资考察。同时江苏省政府应该在政策方面给予支持,为风险投资机构的建立与入驻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

(2)创造良好财政税收环境。 江苏省政府应该在财政税收政策上给予本地中小创新型企业优惠政策,可以通过减免税收吸引风险投资机构入驻;可按照投资额比例抵扣应纳所得税的优惠政策来鼓励融资。

(3)成立医药产业园区企业担保中心。由江苏省政府出资建立江苏省医药产业园区企业担保中心,建立政府为主,企业为辅的担保机制,通过多个层次分担风险,拓宽担保中心的融资渠道,增加资金来源,扩大融资规模。此外,政府应将民间资本作为医药产业融资的主体,出台相关政策为其做担保,大量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医药产业,使更多医药企业能获得民间资本的支持,有效增加企业流动资金灵活性,使企业可以放心大胆地投入研发资金,开展研发创新活动。

(三)拓宽创新途径

(1)仿创结合发展。研制模仿性创新和延伸性创新的药品,走仿创结合的道路不但与医药企业的资源投入能力和技术能力相适应,而且也符合当前国际市场可仿制药品对象众多、市场机会巨大的现实。江苏省应以仿创结合为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政策导向,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联合企业、高校多方面力量对仿制创新的目标进行研究,同时更新完善仿制药专利网,建立完善的专利申请系统,补充完整专利情报信息,为企业仿创战略决策提供系统的数据信息支持;建立政府服务机制和专家咨询机构,为企业提供分析支持,对可仿制对象专利进行检索发现,同时进行梳理和分析,根据数据分析得出分析报告,并提供法律援助和技术支持;此外,江苏省药监部门和知识产权审批部门要在相关政策方面给予充分支持,开辟绿色通道。

(2)把握医药外包机遇。江苏省政府应该给予医药外包服务明确的政策支持,在医药产业布局中应该优先发展。政府首先要根据江苏省自身医药发展情况,确定医药外包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此后再通过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减免税收、完善融资体系、人才培养、进出口通道开放等政策措施大力支持,为江苏省医药外包服务的发展起到带动性和指向性作用;同时要积极建设江苏省医药外包园区,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制定完善医药外包园区认定程序,在CRO集聚的产业园区里积极做好功能整合工作,努力打造在产业链上可以相互衔接、在资源上可以共享的综合服务型产业园。

(四)加强企业各项资质认证

(1)加强国内监管水平。江苏省政府应该具备发展的长远眼光,将对生产过程的无暇控制引入企业理念和管理中,关注从原料到成品的全过程,不仅要适应欧美和日本药品生产的质量管理规范以及相应的检查制度,而且要着手建立更加严格和领先的质量体系,以更高的药品质量管理标准指引医药企业未来的实践。[4]同样,江苏省要继续做好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工作,深入落实2012年年末制定出台的《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积极合理分配仿创资源,引导企业做好风险效益比评估等各项准备工作,鼓励有选择性的合理的模仿国外创新医药产品,以更好地规避风险并适时满足消费者需求。另外,监管流程的简化也十分重要,有效率和合理的监管流程对新药研发和上市获利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医药产业研究范文7

【关键词】高职药学教育;问卷调查;实验实训

1 区域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医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医药行业是一个新兴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也是一个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的特殊行业。医药工业是宜春市的传统工业也是支柱产业之一,2015年医药产业将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3亿元,成为全省60家重点产业集群之一。我市医药产业主要分布在樟树和袁州两地,樟树是传统的中药材集散地。目前,袁州医药工业园已建设成为江西省省级医药工业园、省级医药产业基地、省级民营科技工业园,建成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拥有济民可信、百神药业、海尔思、远大生物等医药类企业45家。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社会愈来愈重视药品使用的安全、有效与合理性,对药学专业人员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药学专业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药学技术人员,但仍不能完全满足产业的需求。

2 我校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校药学专业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本位,实施了校企(院)合作、工学结合的“124”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1”主线,“2”结合,“4”递进),即围绕医药产业人才培养这一条主线,实施两个结合(专业知识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资格获取相结合),按照四层阶梯式实施职业技能培养(基础能力培养―核心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岗位职业能力培养)。高职药学专业在服务于地方医药产业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校企合作缺乏深度和广度,企业尚未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订单培养未成规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等深化。

(2)课程体系岗位针对性不强,教学内容改革不够深入,药学人文素养不够凸显,课程建设有所滞后。

(3)教学团队现有职称、年龄、“双师”结构需进一步优化,校内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和校外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需提升,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需加强。

(4)社会服务的范围较窄,产生的影响较小,服务的能力有待加强。

(5)专业人才的动手能力,综合解决问题能力,职业发展能力需要提高。

3 对目前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的建议

3.1 专业课程设置改革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使学生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我们对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一体,二结合,三交叉”的模式,一体即“融素质教育与专业培养为一体”;二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三交叉即“药学与医学交叉、药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基础训练与专业训练交叉”,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药学专业以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复合型的高技能应用性药学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为起点,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将人文品位与药学专业知识相互融合,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相互渗透,使学生的内涵与素养都得到提升[2]。

在课程建设中,以岗位需求为依据,明确专业定位,使学生获得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将职业技能考核的要求融入专业教学。

3.2 优化实践教学平台

需要转变实践教学是辅助理论教学这一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各学科之间、各专业课程之间的界线。把握职业能力需求以及根据学科间的内在本质联系,把现有以学科分类而设置的各门实训课程(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鉴定技术、分析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等实验)进行重组、交叉、融汇、整合,以实验技能掌握为主线,以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在深入研究药学专业必备的实训技能(含基础实验技能、专业实训技能和综合实践技能)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构建“综合化、多层次”的药学实训教学新体系[3]。其实践教学占教学活动总学时比重为50%以上,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究,编写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大纲及实践考核标准,提高实践性教学效果。

3.3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

构建顶岗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根据药品生产、药品经营和药学服务三大领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要求,把专业教师分别派往宜春市药厂、宜春市食品药品药检所、宜春市人民医院以及连锁药店进行定期的顶岗培训,即提高了教师专业知识能力水平,又缩短了教学与一线生产的距离[4]。药学教研室还定期开展听课评课、教学观摩、实践技术培训和实践技能竞赛等教学活动,加强专兼职教师的教学交流,组织专兼职教师开展专业技能课说课、多媒体课件制作、实践教学等多种竞赛,提高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

符合地区医药产业需要的应用型药学职业人才对我市医药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深入探寻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加快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改革,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是我校的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它不仅关系到药学专业的生存与发展,也是此类职业院校面临的新课题,需要不断探索,从实践中积累经验,从经验中提升理论。不断的改革与创新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必将为本市药学行业输送出实用型技能人才,推动医药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

[2]姚文俊.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4).

医药产业研究范文8

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中医药产业得到了极大的进步发展空间。新时期人们经常通过服用天然、健康、安全的中医药来达到保健、治疗的效果。重庆市的中医药产业发展借以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近几年取得了较为突出的发展。如何进一步推进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将联系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实际,站在市场经济的角度,运用SWOT分析法对重庆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对策做出研究探讨。

【关键词】

SWOT分析法;重庆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

0 引言

作为一项新兴起的医疗科学类产业,中医药产业在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作为一项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中医药产业已经逐渐成为了支撑我国市场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稳健发展的重要产业。放眼国内中医药产业发展市场,中医药产业已经呈现出在一定区域内发展、初步具备一定发展规模、中医药生产中心突出、发展独具特色等发展特点。重庆市在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发展模式,已经初步形成一套中医药产业发展体系。为进一步提高重庆市中医药产业发展,对重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方向提出几点研究对策,笔者将通过SWOT分析法,对重庆中医药产业的集群发展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研究得出促进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1 SWOT分析法概述

SWOT分析法是一项国际兴起的具有较强科学性、综合性的分析方法。具体是指通过将研究对象置于具体环境下,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从而就内部竞争环境以及竞争条件两点进行较为统筹全面的分析结论,以科学系统的眼光对研究对象进行较为详实全面的多角度多方位研究分析,并将所研究对象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外界的机遇、威胁等进行列举并绘制成矩阵排列,从而使研究对象从自身角度的缺点与优势、外界角度缺点与优势较为具体地展现在研究者的眼前,从而加强人们对所研究事物的具体了解,既然得出相应的结论,进一步制定出相关发展决策。

2 基于SWOT分析法的重庆中医药产业集群研究

SWOT分析法对产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产业可在SWOT分析法下得出自身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进行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同时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加以改进完善,从而促进产业更快更好发展。下面笔者就对重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进行SWOT分析。

2.1 重庆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内部优势

重庆处在高原地区,地势较不平坦,同时气候利于多种中药植物资源的生长种植。重庆所含的中医药资源品种丰富,中医药品牌在市场经济上也占有一定份额。重庆中医药产业的地道性还体现在特色中医药材料上。多种特色中药材都生长在重庆。

2.2 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内部劣势

重庆的中医药产业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重庆对中医药的研究方面还做的不是太精,这就是资金不足所带来的劣势。同时重庆中医药资源质量参差不齐,所产出中药材料质量不稳定。因此部分质量较差的中医药资源材料流入市场,造成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同时重庆没有将中医药的生产制作产业化、规模化,对中医药的生产管理水平较低,没有将新型科技运用于中医药的生产上,中医药生产的技术工艺较为落后,没有开创出一套摆脱传统的创新型中医药产业发展模式。

2.3 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外部机遇

国家政策对于重庆的中医药发挥着较大力度的扶持是有利于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一大因素。国家加大了对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鼓励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医药产业发展体系。同时国家政策对中医药的发展进行了统筹规划,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以刺激重庆中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从国际角度来看,中国的中医药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一定影响力。因此中医药产品的进口贸易总额得到了增长,为重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条件。国际合作项目增多,为重庆中医药产业迈向国际化的脚步奠定了基础。

2.4 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外部威胁

重庆的中医药产业发展面对着其他省市的竞争,如辽宁、广东等省市,这些省市的中医药产业发展也较为先进,在国内市场上一定程度下挤压了重庆的中医药产业发展,威胁着重庆中药产业的市场份额。同时除了国内的中医药企业的威胁,国际上也出现了一批极具竞争力的中医药生产制造企业,给重庆市的中医药产业带来了较大的竞争压力。

3 对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几点决策建议

3.1 对重庆内部中医药产业发展建议

重庆还有国内中医药研究基地,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重庆的分段式地理环境更为多种多样的中医药植物资源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不同习性的中医药植物资源可以满足于不同的分层日照、分层气候,从而使重庆的中医药资源种类丰富、分布较广泛。不同的海拔高度有不同的著名药材生长,比如中低山区域的黄连、党参、杜仲、天麻、金银花、八角莲等职务中医药资源。再往海拔低处,则有丹皮、青蒿、木瓜等中医药资源生长。而浅秋地带则生长着使君子、花椒等中医药材。优良的自身发展优势,再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发挥自身发展优势,从而进一步促进重庆市中医药产业发展。

3.2 重庆中医药产业面对外部机遇相关建议

政府部门应鼓励重庆相关中医药企业应建立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中医药产业文化氛围浓厚。相关企业应积极促进市场消费能力提高,鼓励重庆市民经常性选择中医药来进行治病、预防等,从而促进了中医药产业形成良性循环。相关企业应当注重中药的质量建设,树立良好的中医药企业形象,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产业链的扩大。

3.3 针对外部威胁的发展决策建议

对于外部的发展优势,重庆的中医药产业企业应当把握住市场拓宽的大好机遇,提高中医药制作质量,将中医药贸易推向更深远的国际市场,提高中医药企业的利润率,进一步积极向国际市场寻求对口企业,从而实现中医药产品的对接。针对目前国际以及省外的中医药发展威胁,重庆中医药产业更应该建立起完备的中医药发展模式,积极应对相关挑战。

4 结语

重庆的中医药产业是一个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产业,相关企业应该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对中医药企业的建设力度,扩大重庆中医药企业贸易市场,加强中医药企业集群间的联系,从而加强重庆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力度。

【参考文献】

[1]杨东梅.基于SWOT分析的广东省中药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07-08

[2]陈小平.地域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2013-05-01

[3]田庆爱.重庆市医药产业集群式发展研究[J].西南大学.2013-05-20

[4]李春光.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以中医药制造业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2010-03-01

[5]刘红宁.时洪洋.薛铁瑛.江西中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10-10

【作者简介】

医药产业研究范文9

关键词:改造现状分析

考察研究建筑外界面改造方法

20世纪中后期,随着西方组建摒弃了大拆大建的城市建设思路,对既有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逐渐受到各国的肯定。对建筑保护也从少量的文物建筑扩展到普通建筑。

生物医药产业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在我国日益兴旺,成为建筑设计界的一大热点。南京改造再利用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建筑主要集中在蒲口区和雨花台区的几个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受城市规模与投资环境影响,生物医药产业园建筑的再利用模式,主要以投资少、多样化、环境好为特点。环境好主要是为了体现生物医药产业园的特色,让其更具有规模化、统一化、生命的延伸感。如:泰州医药城、亦庄生物医药产业园。园区对外界面多为局部改造,严格控制改造成本。这些投资资本多以试探经营为主,希望降低风险,尽早收回成本。

1、南京市西特区生物医药产业园B区的现状分析

1.1 园区环境分析

由于在招商和功能置换上存在一定难度,园区需要不断完善。西特区生物医药产业园B区以引进总部经济(含地区总部)、软件产业、现代服务业、高端商贸业、生物科技及新材料等项目为主,目前已成功引进软件和生物科技等类型企业。在区域环境上,东临雨花科技园核心区,北接河西新城CBD,西连雨花经济开发区和板桥新城,南倚岱山眺望浩荡长江,是雨花经济发展的腹地。周边产业发展迅猛,业态类型丰富,产业配套功能完善,发展成本相对较低,发展空间较大。这些生物医药产业园低密度、高绿化率的园区环境本身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加上其周边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环境附加价值对招商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1.2 园区建筑现状分析

西特区生物医药产业园B区位于南京主城西南部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是政府围绕建设生态科技型生物医药城区,进一步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而启动实施的生物医药产业建设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B区,规划沿205国道建设近10万肝的楼宇,发展生物医药产业。B区为古遗井总部楼,占地面积77亩,建筑总面积77300m,建有楼宇4幢,1、2号楼单体建筑总面积约7000m,楼高五层;3号楼为配套生活公寓,楼高十一层,建筑总面积约8000m,可容纳员工1000—1 500人住宿。;4号楼建筑总面积15222m,楼高五层(不含负一楼3000m地下停车场)。

2、相关产业园的考察研究

2.1 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

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三个新药创新孵化基地之一。园区占地面积86700平米,总建设规模约180000平米,该项目2009年9月开工建设,2011年8月底正式投入运营。园区致力于打造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为开发区生物医药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服务;为国内外生物医药研发机构、科技型企业和海外归国学人提供发展空间。完善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链,形成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树立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国际水平,国内一流“的整体形象。园区以简洁的矩形为主体,主楼用以玻璃幕墙,部分建筑用以玻璃幕墙与橙红色的砖相结合,主要色彩以白色、深灰色、红色为主。园区的重色用的分量很足,但不会丢失生物医药园的生气,现代感十足。

2.2 泰州医药城

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又称“中国医药城”),座落于长三角重要成员城市江苏省泰州市,核心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由科研开发区、生产制造区、会展交易区、康健医疗区、教育教学区、综合配套区等功能区组成。整个园区有区的主题。园区大部分建筑也采用玻璃幕墙与砖相结合。

3、南京西特区生物医药产业园B区建筑外界面改造方法

西特区生物医药产业园B区中各建筑之间在造型上存在差异,但可以对其用统一的方法进行批量化改造。根据建筑所在的位置,对园区外部空间所起到的作用,在外界面的改造中将园区内建筑重新分类为:焦点建筑、典型建筑、可塑建筑。

3.1 外界面改造类型定义

焦点建筑是能在整个园区中起到重点作用,或由于其风格独特、所处位置显著,成为市民的视觉焦点,也代表了建筑群形象的标志性建筑。它反映了整个园区最主要的特色,是园区建筑形象的代言者。改造中多强调其生物医药产业园建筑的标志性、特征性。

典型建筑在园区内为最高的、最具鲜明特征的建筑,也是园区除焦点建筑外最容易迎入眼帘的建筑,它的形态特征决定着园区的整体形象。

可塑性建筑,在园区中区别于其他建筑结构的建筑,它原本的建筑无论在色彩还是在结构设计上都与其他建筑有所区别,但在考虑园区整体感时,改造方案中将采取把可塑性建筑与园区整体建筑相协调。

3.2 改造理念

在改造中首先要以现代化“生物医药园”为设计主旨,突出生物医药特征,注意氛围烘托,通过对亦庄产业园的考察发现,现在大多生物医药集团以白色和绿色为主题,这确实给人以生物医药的氛围,但太过直白,在改造中,应该注意产业园的文化内涵,这样的改造设计才更具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