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集锦9篇

时间:2023-07-11 16:45:28

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

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1

“中国古典诗词是宝贵的文化瑰宝,我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后对不起来者。”89岁的叶嘉莹教授,为了传承的责任,仍然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她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尽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

由叶嘉莹教授,我想到了“汉字危机”。

随着电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使用键盘书写,而他们手写汉字的能力却在不断下降。智能输入法的广泛运用,让越来越多的炎黄子孙提笔忘字,流传了几千年的汉字在人们的笔尖下变得生疏和踌躇起来。我们中国人这是怎么了?“汉字危机”时代来临了!就在人们惊呼“汉字危机”到来的时候,河南电视台《汉字英雄》在喧嚣中突围而出,毅然承担起传承中华汉字书写的伟大使命。之后,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推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更是以一种非常单纯、简朴的方式,吸引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各家电视台纷纷承担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

更令人叫绝的是《中国成语大会》。不必说每期节目选手们对中国成语的精彩演绎,也不必说观众在每一期节目的欣赏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中国成语的悠久历史,单单是每期节目请来的嘉宾们的评论,就让观众们受益匪浅。著名作家毕淑敏曾就《中国成语大会》这个节目阐释自己的观点:从根本的正道沧桑讲,要准确地把握成语的内在含义,才是继承和使用成语最好的方式。

我们是很普通的中学生,也许我们没有机会去参加《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没有能力去参加《中国成语大会》,但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认认真真地书写每一个汉字,我们可以在读书看报时仔仔细细分析每一个成语,我们可以在老师讲授时精心背诵每一首古诗词……这也是一种力所能及的传承啊!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只是叶嘉莹教授的责任,不只是某家电视台的责任,而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亮点透视】

这篇令人眼前为之一亮的标杆作文,有以下几大突出亮点:

1.选材新颖,感染读者。小作者从最新的中国电视节目选材,由《汉字英雄》写到《中国成语大会》,新颖而真实,容易感染读者。因其真实的选材,本文进入一类文行列。

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2

【关键词】新媒体;江汉平原皮影艺术;传播创新

当前,媒介技术的进步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与发展平台。面对现代社会和消费文化的变迁与冲击,江汉平原皮影艺术应立足地域特色,借助多种媒介形式,实现新媒体环境下的有效传播。

一、新媒体对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传播意义

(一)丰富皮影艺术的传播内容与形式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不再是电视、报纸等某一种传统媒介方式的单一传播,而是集合3D技术、数字影像、虚拟现实等新兴手段的“协同”传播。基于此,江汉平原皮影艺术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形式更加全面、立体、生动地呈现在受众面前。与此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产生的社交娱乐平台,兼具娱乐化与流行化的特征,可以为固化的艺术形式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创新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表达形式。

(二)促进皮影艺术的交互化传播

随着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新兴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单向传播方式逐渐向双向、多向传播转变,这使得传受双方的互动性大大增强。皮影艺术的受众不再是简单的接收信息,也成为了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和分享者。借助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新媒体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对皮影艺术的内容报道进行讨论和反馈。

(三)推动皮影艺术信息的广泛传播

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的传播范围扩展到整个世界。在这一前提下,非遗的传播可以突破时间和区域的限制,有望在更广阔的环境里被人们所知晓。2021年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较2020年3月增长854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可见,我国网民规模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基于互联网的线上沟通平台已然变成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因此,利用新媒体传播方式,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将江汉平原皮影文化艺术传播至世界各地,使其为更多的新媒体受众所知晓。

(四)培育多元化的传播主体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传播资源的丰富,很大程度上冲破了少数大众传播组织对传播资源和渠道的垄断,为社会大众进行信息传播提供了条件,这也使得信息的制作、传播变得更加便利。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传播亦将不再仅仅依赖于传统主流媒体,包括传承人在内的每个个体均可发声,积极投身于皮影艺术的传播实践,这使得江汉平原皮影艺术有望重新活跃在大众视线之中。

二、江汉平原皮影艺术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播内容和形式陈旧,缺乏深度传播

随着大众文化消费行为的变化,传统的皮影艺术与现代的生活方式存在一定的文化距离。目前,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传播手段大多表现为传统剧目的现场演绎、报纸杂志对传承人展开专访、皮影艺术作品鉴赏、纪录片等,上述传统的传播内容及形式缺乏新意,对置身于新媒体环境的用户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此外,由于相关传承人对江汉平原皮影艺术资源的整理缺乏系统性、挖掘深度不够,导致媒体传播者得不到足够的信息内容资源,因而对其难以形成整体的认识,最终导致传播者不能有效地完整地把江汉平原皮影艺术呈现给受众。

(二)传播受众流失严重,存在代际失衡的现象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通过生动的传播实践来实现,其存在和延续需要有受众的欣赏、分享。随着现代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数字媒介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皮影艺人恪守的传统表演规范与程式已经难以得到年轻受众的认同与接受,观众资源流失问题较为严重。此外,学校在非遗文化的教育与宣传方面的工作缺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年轻人对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缺乏了解,也加剧了非遗文化传播受众的代际失衡。

(三)传播主体各自为政,缺乏协同机制

现如今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传播仍旧多依附于口耳相传与现场演绎,部分皮影艺术受众则借助新媒介以短视频、微博信息等形式进行自发传播,但由于缺乏协同机制和统一的规范引导,导致传播主体的力量分散。且由于传播者的专业能力参差不齐,传播的相关信息也大多从个人审美出发,加之传播内容杂乱,因而无法规范系统地反映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演绎、雕刻和唱腔的特色,传播效果不容乐观。

三、新媒体环境下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传播创新

(一)运用现代科技,创新江汉平原皮影戏的传播形式

1.将皮影声像资料进行数字化转换

传播者可以运用超清摄影、网络通信技术等新技术手段对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信息内容进行数字化采集,把资料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据化、可视化的资料,进而存储于计算机和互联网云端,以供受众浏览欣赏。在对其进行影像化记录的过程中,需要专业的影像制作人员深入到江汉平原皮影艺术传承人群中去,围绕学艺、工序、作品、传承等不同方面对传承人进行采访和拍摄记录,近距离地感知传承技艺、皮影文化,用影像记录、还原真实的内容。与此同时,相关团队还要邀请、组织专业的研究人员将其由来、发展、流变等方面的资料进行梳理,并使其内容符合大众文化的语境;在将相关音视频资料分类整理后,需要录入档案管理数据库,以便实现对皮影艺术的数字化保存,以为其内容创新提供借鉴。

2.搭建皮影文化艺术虚拟仿真平台

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建立仿真三维场景,将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制作或表演过程以及传承环境进行原样再现,实现受众与虚拟空间环境的近距离接触。通过建立体验式交互平台,将江汉平原皮影项目转化为数字文化形态,受众只要点击鼠标就可以感受模拟真实环境的三维动画演示作品,通过模拟制作过程可以加深受众对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了解,进而实现深度传播。

(二)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创新传播渠道

1.打造富有特色的网络服务平台

政府部门或文化部门可以运用信息化、数字化等高科技手段构建江汉平原皮影戏特色网络服务平台,在此基础上适当整合皮影戏的历史文化、影像照片、音视频资料以及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等多方面的珍贵文献与资料,以满足用户不同层次的文化需要。同时,还可利用数字技术开发江汉平原皮影戏艺术创意体验应用App,借此增强传受双方的双向互动,满足用户活态体验需求。

2.有效利用自媒体平台进行传播推广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普通大众提供、分享信息将日益便捷,社会公众在传播过程中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关团队应充分利用以微信公众号、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矩阵,借助其个性化、交互性、碎片化的特点,建立起江汉平原皮影戏艺术的统一媒体账号,以H5、热门话题、动态长图等新兴表现形式同受众展开积极互动,以此提升个体用户投身文化宣传的主动性,从而孕育一批关心和热衷传承江汉平原皮影文化艺术的年轻群体。

3.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

当前,发展新媒体、促进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传统媒体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非遗文化在打造自身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同时,应紧跟媒体融合趋势,借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机融合所搭建的兼具公信力与新技术能量的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近年来,依托媒体融合进行非遗文化宣传的节目层出不穷,如《国家宝藏》《传承者》等节目,通过电视频道的首播和各平台的分播可以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江汉平原皮影戏艺术的相关传承传播工作者可参与到电视节目和新媒体宣传活动中去,结合时代文化消费的发展趋势,扩大皮影戏文化艺术影响力。

(三)实施跨界融合,推动江汉平原皮影戏产业发展

1.皮影+数字文创

基于腾讯与故宫博物院跨界融合的成功示范,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相关团队也应根据年轻社群的文化心理和消费需求,在凸显传统精神文化内核基础上,凭借生动的数字创意形式吸引受众。现如今游戏、音乐、社交等文创业态的开发使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日趋多元化,相关团队可通过提取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典型元素进行创意设计开发,挖掘、开发出生动的影人表情包、趣味方言唱腔语录、线上DIY“设计+定制”、皮影元素定制游戏皮肤、数字明信片、数字漫画等多元化的数字产品,实现皮影文化的数字化创新。

2.皮影+影视

一是相关团队可以致力于皮影题材的动画制作与推广。将皮影艺术与动画结合,融合影人的形象特点,挖掘符合当下文化价值观的“新”产品,创造出符合现代受众审美需求的皮影动画产品。二是推动皮影艺术在影视领域的宣传推广。近年来,国产剧非常重视历史文化输出与转化,剧集中常常出现传统艺术的身影。如饱受赞誉的《清平乐》的片头、剧集中的剪纸艺术、皮影戏等传统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了叙事中,广受观众喜爱。此类剧集的成功反映了社会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逐渐提升,皮影艺术与电视剧的结合有望为大众喜闻乐见。

(四)加强教育宣传,培养江汉平原皮影戏的新兴消费市场

若要实现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有效传播,需要培养一批新媒体传播方面的创意人才。一方面,传承人与相关从业者应主动接受新媒介,树立创新的传播意识。另一方面,广大数字用户也应该学习掌握数字技术,寻找与现代受众审美相契合的创意元素,进行高品质的皮影艺术内容创作。大学生新生代群体可以成为创意人才的重点培育对象。湖北省相关高校可开设江汉平原皮影戏相关课程,邀请传承人进入课堂开展现场教学,还可以使其前往潜江、天门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学习掌握唱腔、设计方法,专注于专业设计,以此促进皮影戏艺术的创新与衍生。在信息化时代,为了实现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相关团队应在保留其特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种媒介平台、多种渠道创新其传播方式,联合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探索出江汉平原皮影文化艺术的传播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罗天.三网融合背景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依存度探讨[J].中国传媒科技,2017,(07):55-56.

[2]汪沛.皮影艺术新媒体传播研究[D].湖南大学,2014.

[3]吴俐磊.由休漠之“应该”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J].学理论,2012,(31):12-14.

[4]季贺鸣.数字时代手机媒体文化意义考量[D].东北师范大学,2011.

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3

关键词:汉字听写;文化强国;文化创新

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掀起了一场听写汉字的热潮。据央视统计,该档节目播出后,同时段收视率飙升4倍,微博话题登顶热门榜,点击率破18万,百度搜索高达42万。一场没有奢华场面,没有明星阵容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为何一经推出,便备受瞩目,在观众中引起如此强烈反响?让我们一起从《文化生活》教材中找找答案。

一、载体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听写汉字为题。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数千年来,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听写大会》以汉字为载体,通过参赛选手的比拼,强化汉字书写,领悟汉字之美。

二、内容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汉字为载体,考查的内容无不体现着传统文化,也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文化。考试题目涉及了历史、地理、人物、自然、医学、化学、成语、日常生活等多方面知识。比如历史方面:甲胄、桀纣、斧钺、蚩尤;地理方面:郫县、郓城、滹沱河、兖州;自然方面:雾凇、猢狲、岱宗、乌桕;医学方面:腭裂、湿疹、矽肺病、癔症;化学方面:镪水、三聚氰胺、核苷酸、胱氨酸;成语方面:枭首示众、万目睚眦、兄弟阋墙、荦荦大端;日常生活用语更是不胜枚举。这些考题见证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同时也证明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

三、作用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播出,掀起了国人的汉字热,通过主持人解释考题的过程,让我们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和独有的魅力。汉字散发着独特魅力,承载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让我们对古老的传统文化重新点燃激情。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出现,让我们重温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涵,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同时,通过听写汉字,也普及了一些自然科学、医学生物、自然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让我们看节目的同时也收获了知识,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提升了我们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此外,《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播出对外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通过这样一档栏目让更多各国的人民认识、了解和喜欢我们的“方块字”,了解我们的文化。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华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弘扬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也繁荣了世界文化,为实现文化多样性作出了贡献。

通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我们油然而生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也正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要求。对汉字追捧热潮的背后,正是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发展建设本民族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体现了我们每一位中国人对建设中国文化强国的参与热情。

四、启示

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成功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保持文化的生机和活力,必须实现文化创新。可以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做到了创新,以独特的视角和方式挖掘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蕴,向国人和世人传播着古老的中华文明,也通过文化的创新,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时代的元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今天,我们生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这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伟大时代。人民群众从来就是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只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这是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幕后策划团队,依托大众传媒,将传播中华文化这一使命完成得如此成功。“汉字听写”热潮的背后,让我们更多关注本国文化,了解认同本民族文化,人人争做中华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弘扬者,让中华文化这一人类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伟大文明,在新世纪绽放出更为绚丽的光芒!

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4

[关键词]汉字 中华民族 文化 精神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体系之繁杂,包罗之广泛,可谓是亘古未有,在今天强势的西方文化下,中华文化能够独树一帜,并且走出国门,为世界所承认,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笔者认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爱好和平,并不是侵略和好战的民族,其之所以能够绵延五千年而经久不息,历经磨难而长盛不衰,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文化的精神。而汉字作为汉文化的最基本元素,正如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言,体现出了中华文化的诸多特征,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部文化传承的历史,本文的讨论比起各位大师的研究固然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研究了汉字所传达出的文化精神,也有着微薄的研究价值。

一、汉字与文化

汉字在中国历史上始终被称之为文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写道“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相传汉字为仓颉所造,虽然这缺乏具体的考证,但是可以证明的是汉字是描摹事物的外部形象、形状而创造出来的书写符号,其特征是“独体为文,合体为字”,“汉字”的说法最早见于元代,为了区别蒙、回等文字,而特有此称谓,汉字流传至今,从最早的象形文字到后来繁体字,从汉代初建其名,唐代形成标准的楷书,和建国以后对于汉字的简化,汉字成为了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唯一的从上古时期传承至今的文字。汉族爱好和平,不喜侵略,五千年的文明传承至今,依靠的不是强大的武力,而是文化的优越性和稳定性,满人入关之后,自秦汉以来的衣冠服饰一应改变,但是汉字不但留存下来,而且最终取代了满文,满文作为一种语言至今能读写者不足20人,由此可见汉字的巨大生命力和魅力。

“文化”一语最早当源于《易经》。《易·贲·彖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后来又见之于西汉刘向《说苑·指武篇》,其辞曰:“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从本质上说,文化就是依靠文德进行教化,在现代社会,文化有了更加广泛的涵义,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信仰伦理,而笔者个人认为,文化是代表一个民族最基本的属性和特征,是教化一个民族的根本,以文化教化一个民族的过程,就如同治学修身的过程,文化不但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最根本属性,而且还深深地影响了一个民族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二、传统文化在汉字中的传承

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传承都是在汉字当中表现出来的,汉字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汉字体现了民族生活

汉字最早是源于绘图显意的形义文字,简言之就是以形显义。比如与钱币有关系的汉字一般都加以偏旁部首“贝”,这主要是由于最早的时候人们都是用贝壳作为货币的,而秦代以后,金属货币大量使用,于是“钱”这个字诞生了,宋代以后,纸币交子的诞生,逐渐演变为现在的“钞”这个词。解读每一个汉字,都能够解读当时的民族生活,这是汉字体现民族生活的重要体现。

2.汉字反应了民族思想

汉字深刻地反应出了民族文化思想,比如中国自古以来有着深刻男尊女卑的思想,因此,大量用“女”做偏旁的汉字都带有着贬义,比如,奸、妖、妒、婪、妄等等等,从汉字中我们可以深刻地看到汉民族克己复礼,坚持伦理道德,以及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源。

3.汉字表现了民族思维方式

一个民族的语言从根本上反应出了民族的思维方式,汉字在这方面尤为显著,古文字乃“盖依类相形,故谓之文……文者,物象之本。”延续至今,汉字仍然是有着象形表意的因素,而且汉字端端正正,上下左右,有理有据,这充分说明了体现了中国人自古追求阴阳上下、工整严格的思维方式。这不仅体现在汉字本身上,还体现在诸如对联和文章等文化上,甚至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都离不开文武之道,这种张弛的思维方式和汉字是分不开的。

三、汉字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深入探讨

汉字是文化的根本元素,对于汉民族起着很大的教化作用,而且还从中国传播到全世界,进一步传播了中华文化,隋唐之际,中国的汉字就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琉球,从而对朝鲜、日本、琉球的文化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后来又传播到东南亚的广大地区,从而形成了现在的汉文化圈。日本当代的民族精神就是深受汉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明治维新汉字的留存,使得日本保持了其民族自强精神和武士道文化,这避免了日本从本质上被西方化的厄运。

每一个汉字都能够折射出民族文化,从先秦时代,到如今的共和国,中国的方言至今彼此难以了解,和日本的单一民族不同,和美国的移民国度不同,和欧洲的城邦国家更不相同,中国民族众多,地域辽阔,文化属性繁杂,如果没有汉字,中国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成为欧洲了。而后来的北方民族早就统治了中国,中国可能就是一个“披发左衽”的野蛮民族。

从汉字中,我们能够读出中华文化的中庸之道,中华文化的良构性,以及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讨厌征战,渴望天下大同的盛世情节,“男女”,“阴阳”“文武”,中国的民族精神无处不存在一种二元平衡的思想。而且自古以来,汉字就具有一种文化传播性,这种传播性也可以称之为扩张性,但并不是强力的扩张,而是依靠外来文化对于汉文化的深刻认同来进行传播。

每一个汉字都自成为字,这种单元素的字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严谨精神,也体现出了中华文化对于道统的重视,体现出了在字的重心平稳中寻求使人心理达到平衡的东西,从而达到天地大化之道的中和。通过汉字的比划共同体现着阴阳生克同构的特征以及事物对立统一的法则。

四、结语

汉字弘扬了东方文化精髓,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理念与智慧,反映出了中华民族独到的民族文化精神。汉字所能够体现的文化精神必须要经过深入的研究方可有着切实的体会,本文浅尝则止,望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6.

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5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汉字书写危机的成因与对策,成因:1.丧失了对汉字文化的敬畏之心;2.现代科技对汉字书写的冲击;3.未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这一主阵地的作用。对策:1.唤醒人们对汉字的敬畏之心;2.信息化时代,保持我们的文化、保持汉字的规范性使用,是汉字书写和传承的基本途径;3.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这一主阵地的作用。

【关键词】

文化 根魂 汉字 书写 危机 成因 对策

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规范、端正、整洁、正确地书写汉字是每个中国人必备的基本素养,也是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基础工程。但是,我们的写字教学充满危机。因此,找出汉字书写危机的原因,同时寻求其对策,势在必行。

一、汉字书写危机的成因

汉字书写危机的成因是复杂的、多样的。

1.丧失了对汉字文化的敬畏之心

语文专家王晓龙指出:“如今,汉字书写之所以表现出更明显的危机,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在于我们已逐渐丧失了对汉字文化的敬畏之心。”时下,不少人字迹潦草散乱,笔画不规范,结构不工整,活像一个丑八怪。错别字连篇,还不知羞耻,字写错了,也不想改正,这就是失去了对文字的敬畏。这就好比待人接物一样,你敬人一尺,人家敬你一丈。你不敬畏人家,自然会远你而去。

2.现代科技对汉字书写的冲击

对于汉字书写来说,现代科技是把双刃剑。

2.1 电子字典、词典快捷、方便而不留痕迹

对汉字的掌握和书写,如“藏”“肇”等字,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再使用传统的纸质字典,改为使用电子字典、电子词典,虽然快捷而又方便。但是,这种学习方式,没有思维过程,几乎在学生脑里不留痕迹,影响了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发展。

2.2 机笔的使用,冲击着传统的汉字书写。

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使用机笔,用电脑打字,在手机上发短讯。用传统笔――钢笔、毛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越来越不习惯。因此,“提笔忘字”在所难免。

俗话说:读十遍不如抄写一遍。传统书写,用手一笔一画地书写,可在大脑的语言中枢系统中形成特殊印记。再则长期坚持手写对人的心境、性格、意志、耐力和神经系统稳定性也是极好的锻炼。相反,使用机笔输入,缺少笔迹的书写感和印痕感,对大脑的语言中枢神经产生不了刺激作用,在大脑的语言中枢系统中也就无法形成这种特殊的印记 ,从而造成了提笔忘字的现象。

2.3 网络语言挑战传统母语。

“作业写到晚上10点,真是杯具!”这是一个小学生日记中的一句话,句中“杯具”是“悲剧”的谐音,是时下很流行的网络语。还有,“584”表示“我发誓”、“酱紫”表示“这样子”等,学生作文中的网络语言,弄得老师都哭笑不得,“真是杯具”!

教育部王登峰先生告诫学生:“最好让网络语言‘留’在网络里,离开网络后还是尽快‘转换频道’为好。”

3.未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这一主阵地的作用

学校教育是写字教学的主阵地,主阵地沦陷了,其后果将不可想象。

3.1 生字教学被视为“小儿科”

生字教学是小学语文低段教学的重点,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可是,在应试教育的干扰下,生字教学被视为“小儿科”,教学的重心放在阅读理解和习作上,“习字”课边缘化,不按国家课程设置,一周单立一节写字课,或者课表上单立了,实际操作上又走样。加上一道道“减负令”,也让老师无形中戴着镣铐跳舞。教师不敢大胆抓,学生的书写得不到应有的训练。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陆继椿说得好:“汉字教学并非‘小儿科’,即使到了高中,生字、生词的学习仍然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3.2 教材与师资不能满足写字教学的需要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何况我们一无“巧妇”,二无“米”。写字教学没有按一门课程单立,归属于语文课程,也就是说,没有单独的体系,没有详尽的评价标准。加上现行写字教材并不十分规范。更加糟糕的是没有专职的写字教师。由于国家多年来盲目地学校升级,大学扩招,导致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质量每况愈下,根本不能满足写字教学的需要。。

二、汉字书写危机的对策

对策一:唤醒人们对汉字的敬畏之心。

著名语言学家郝铭鉴说,中国过去素有“一字师”的传统,如果写错了字,总会有人指出,人们对汉字怀着敬畏。然而可怕的是,现在这种对汉字的敬畏之心已荡然无存。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魂”。在这方块字中蕴藏着丰富的哲理、诗意和审美情趣,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在认识传统文化之于整个民族的重大意义之时,唤醒人们对汉字的敬畏之心,寻找回那荡然无存的对汉字的敬畏之心,是避免汉字书写危机的良策。

对策二:信息化时代,保持我们的文化、保持汉字的规范性使用,是汉字书写和传承的基本途径。

“首届中国汉字书写和传承高峰论坛”与会学者达成共识:“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保持我们的文化、保持汉字的规范性使用,是汉字书写和传承的基本途径,也是当代文化工作者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物是死的,人是活的。电脑只不过是一门技术,一种工具。只要我们保持对母语的那份深厚的情感,挖掘出汉字中蕴藏着的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内涵,“从娃娃抓起”,让小孩子从小学写规范汉字,培养对文字的崇敬与热爱,堂堂正正做中国人,方方正正写中国字。心中有“字”,用“心”去写字,加上勤学苦练,何愁不成正果。

对策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这一主阵地的作用。

学校教育是写字教学的主阵地,要强化学校教育,引起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对汉字书写的足够重视。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把写字当作一门必修课,制定写字课程标准,组织专家编写教材。把写字教育象推广普通话一样重视,把写字教育当作教师一项必备的基本功,把写字教育当作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同时要加强写字师资队伍建设,冲破师资短缺这一制约写字教育的瓶颈。

三、结 语

让我们以作家王蒙的话:“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作为本文的结语,告诫人们不做新时代的新文盲。

【参考文献】

【1】陈坤一.北京太庙前启动“万人书画”感作二首

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6

数千年书法艺术的伟大生命力,在其根植于中华民族智慧,根植于中华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根植于中华民族生产力发展的迫切需要,根植于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沃土,所以传承的本质,应从中华文化寻根与发展中寻找答案。

当中华文明还处在襁褓中时,作为萌芽状态的书法艺术便诞生在华夏母亲的摇篮里。古老中华在文明进化之初期,由结绳记事的蒙昧时期到仓吉造字文化文明的转化,即根植了书法艺术惊人的智慧与灵根。据唐代张怀王灌《书断》记载:仓吉“博采众美,合而为字”,仓吉独具慧眼拮取自然之美造出文字,这叫作“依类象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把古人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称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文字象图画一样再现自然,记载自然,传替自然信息,这种象形之美,就是中华书法艺术的美的萌芽和灵根,是先人书法美的伟大创造。

《汉文字是书法艺术的载体之本源,象形与会意是传统书法的艺术本源,汉文字以象形、会意为特色,在尔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变化万象,起源于象形意义的中国初期古文字,“形无定体,笔无定画”,至小篆经省改,才出现形体方整、笔画圆匀的定型化书体,但仍保留形象痕迹。经过汉代隶书的变化以后,汉字由繁复的象形文字,趋向于符号化、抽象化、简笔化,但它的象形性质依然存在,又如鲁迅所说:“将形象改得简单,远离了现实。篆字圆折,还有图画的余痕,从隶到现代的楷书,和象形就天差地远。不过那基础并未改变,天差地远之后,就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门外文谈》).可见中国书法艺术源于无法,变而有法。创新是结于有,起于无,又承于有,变于无。但万变不离其综,象形与会意的艺术本源没有变,汉文字的载体本源没有变。这是其他语言文字所不能比拟的。“象形”或“不象形的象形”,是汉字最基本的特点,也是继承与发展传统书法艺术最重要的、最核心的内容和规律。

那么如何对待书法艺术继承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呢?笔者认为:传承和创新是书法艺术发展历史过程不可分割的链条,继承首先是对先人书法艺术创新精神与成果的继承。

提倡尊崇优秀传统,必须解决继承什么?如何继承?笔者认为继承书法艺术的优秀传统,首先必须继承先贤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这些是先贤书法艺术智慧的结晶。只求复写传统的“传统唯美主义”或脱离优秀传统“创新”的“流行主义”对发展书法艺术都是偏颇的、畸形的、是不可取的,先贤探索的书法艺术发展规律和创新成果是传统书法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传统,优秀传统是创新的结晶,创新是传统的发展。只有深刻认识传统书法艺术发展的规律,才切身感受到创新才是揭示传统书法艺术经久不衰的发展规律的精髓所在。

继承传统,在于推陈出新。创新更是渐进中继承,继承中的变革。如石鼓文是上承西周金文的精粹,下启秦代小篆的楷模,被后人誉为“书法第一法则”,至今仍引人入胜。大篆、小篆、隶书(如前)都有其传承与演变的轨迹,小篆都是中锋、藏锋用笔、线条挺劲圆匀,富于立体感,结构整齐对称,它把庄严凝重与舒展自如统一与于崇高肃穆的气度之中,在书法艺术上折射了封建中央集权威严统一的特征,这是秦篆反映的时代精神。“隶书”作为书法史上一个伟大的变革。汉朝“汉承秦制”“秦篆汉隶”,汉朝隶书发展逐渐定型,与此同时草、行、揩都逐渐从隶书中演变出来。民间习隶书的热情蔚成风气。定型后的隶书彻底消灭了汉字的象形形态,造成了汉字形体的巨大变化。汉隶脱胎于篆书又大异于篆书,是从笔画到结字方正平直化的新书体。汉隶具有波、磔之美,创“蚕头”、“燕尾”笔法,用笔方、圆、藏、露诸法齐备。同时它又为未来书法艺术的发展前景开拓出广阔的前景,为后来的草书、行书、楷书的产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可见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是传承基础上的创新,继承也是创新基础上的继承。书法艺术的发展史本身就遵循着马克思主义揭示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史观。

流行书风该如何认识啊?笔者认为流行是传承和创新结合、推进社会文明的结果,流行书风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技法上都是深受社会欢迎的书法艺术极至之法,流行则是传统与创新的交融会合的“贝多芬交响曲”。历史上流行书风是因其释放了书写的效率,拓展了美的视野,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方能千年流行。根据社会生产生活需要去创新与发展是书法文化的生命。流行书风是适应社会生活需要而为社会广泛接受和喜爱的创新书体书风,脱离社会需要虽标新立异,矫揉造作、即使名噪一时,但终归不能“万紫千红总是春”。书法艺术流行数千年无一不与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要结下深厚的根源,格调高古的甲骨文取代结绳记事适应人类蒙昧向文明的起步,小篆适应中华一统的文化文明的需要,是中华大地迈出了书同文的坚实脚步,隶书、草书都顺应了社会生产生活的书写便利解放生产力的需要,“草书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其后产生于汉代的草书,西汉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章》,东汉章帝甚喜爱,因而名“章”草,章草传承了隶书的笔画形迹,仍有波磔,字字独立不连,实际上是隶书的草率写法,杜度、催瑗便是东汉章帝时代闻名的章草书法家,汉末张芝传承章草又进一步“草化”,将上下字的笔势牵连相通对偏旁作了许多省略和假借,而创今草。张旭,怀素将书法艺术的创造性“心灵之音”得到神灵极至的发挥。通观古今流行书风无一不是传统与创新相交融的结晶。

楷书是数千年书法文化中应用最广与流行最持久的书体,草书是扬弃了汉隶的规矩追求书写速度,至今的简化汉字无不得益于草书创造性的书写艺术。魏太傅钟鹞对楷书作了重大的改革,以横代替“蚕头”、“燕尾”又融入篆书、草书中的圆笔法使楷书定型化,加之其超妙入神的书写艺术,新体楷书很快得到了推广。又如流行至今的行书据说为汉末书法家刘德升创造的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其法盖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刘书人称“风瞻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王羲之创造的行草继承古迹中古掘朴质的风格为妍美流便的新书风格,古人喻之为“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王羲之“博采众"美,熔铸古今”,其神韵超逸的《兰亭序》倾倒千载书家,可见流行书风不仅是当代的更是历史和未来的,不仅是书家自娱自乐,更是社会发展的责任和贡献,不仅是别出心裁,而是高超传统艺术和革新智慧交融的结晶。不是书家冥思苦想的结果,而是适应时代需要的产物。

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7

关键词:语言文字;民族;文化遗产

大理白族是一个先进文明的民族,那么白族有没有自己的文字?什么时侯开始使用文字记事?历来成为人们探究的问题。现在,人们立足于青铜文化,终将沉没在史海中的古国沉钩浮出水面了,虽然仍没有发现有说服力的文字,但大量的青铜器物出土,古滇(白)国展露出自己的面目。不仅填补了过去“雾里看花”的古滇王国停留在口头传说“朴朔迷离”状况,而且也为我们切实地探讨古白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文物实证。文字是人类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史学上文字是人类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史学上人们常将阶级、国家、民族和文字的出现作为文明时代的标志。

白族在历史上很早就接触了汉语,因此,白族也有长期的白、汉双语历史。白族有语言,有自己的文字吗?回答应该是肯定的:民家人尚未创立自己的文字,他们正处在创造文字的萌芽时期。与白族文化同时并立的中原文化,它已进入文字、文明科学技术发展很高的阶段 ,汉字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应早于西汉的战国末期,汉文化就因楚将庄乔入滇而传入,后来又有与滇国近邻的蜀国传入“负笈求学”的传说。由于政权不统一,各民族自创文字,文字丰富多彩,“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文字作为语言工具已广泛应用了。文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需要把话传到远方,把它在时空上固定起来,人们不仅在交流传承需要它,社会有需求才能创造出文字。在白族历史进程中对文字的渴求非常迫切。大约汉朝后期,社会文明已发展到一定程度,部落间争战攻伐日渐频繁,部落间语言交流,社会交往需求都需要有一种文字来记载、传递,对语言文字的需求已十分迫切。

约于隋、唐南诏时期印度佛教的传入,随之而来的经文。佛经使用的是梵文,首先掌握梵文的是各部落中神职人员,他们已能较纯熟的使用汉文、梵文、汉字白读来进行祭祀活动。现在各地留存的汉、梵文碑尚大量存民间,碑文一面使用梵文,一面使用汉文。现目前见过的祥云有数块,鹤庆有十数块,其他大理各县都有,数字还不明确。众多的文物证明了明代大量使用梵文的实证。为什么会出梵、汉文同时用的状况?这就是明确的告诉我们,梵文汉文先后进入大理地区,因梵文需要有专业知识的学者翻译成白语才能读懂,因而只在小范围传播。先进的汉文进入后很快替代了梵文,为使识汉文者或识梵文者都能看懂,所以就出现了两种文字同时出现在一块碑上的情况。

白语是白族的民族共同语,主要使用区域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省内其他一些白族聚居区内也有使用,分布地域较为集中,使用人口约有120万至130万,因此,白语是云南省内使用人口较多的语言。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没有语言,人类社会不能形成和发展。反过来,社会交际功能也是语言的基本功能,也是其最核心的价值。因此可以说,白语的最重要的价值是它是白族社会的交际工具。对于语言价值的认识,长期以来停留在这一个层面。直到上个世纪末以来,人们才逐渐认识到语言其它方面的价值。只有民间生活的活泼生气,才是语言生命力的源头活水。没有少数民族语言源源不绝的提供一些新词汇,新句法国语就会慢慢僵化,没有生气。到最后,我们说话写文章就会念经一样呆板。

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一切思辨活动和文化都需要通过语言为基础的思维发声能力进行的。而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绝大多数都需要通过发声语言来传承。有的民族如汉族还在有声语言的基础上,还进一步发展了语言的书写形式,也就是文字来发展和传承文化,白语同样是白族文化发展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它在这方面的价值需要重视起来,现在需要我们提上议事日程。

白语是白族人用于相互交际、认知世界、传承白族文化的最重要的符号系统。虽然汉语、汉字进入白族地区非常早,一直以学校教育、官方、文牍使用汉语汉文。而民间虽也学习汉文、汉语,而传统的日常生活,婚丧嫁娶、民间文学中的歌曲、民歌、民间故事、俗语、宗教祭祀、各种节庆仍使用白语进行,这说明汉语汉文没有完全进入到白族文化的核心。白族双语制状况千百年一直沿续存在,主要还是以白族语为核心主导,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没有太大的改变,这就出现一种独特现象白族文化是利用汉语来传承的。其核心就是白语在白族传统文化发展和传承上的绝对主导作用。

如何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早已提上政府的议事的必修课。大理州人民政府通过大理州民族事务委员会,着手抢救大理地区的白族语言文字。根据1958年大理州制定的《白文方案》的基础上以白族文化研究为阵地,白族学会为基本点辐射到各县的白族学会。白语文字拼音也用汉拼音编写,凡会读汉语拼音的都能在短时间内学会,并能使用,确是个不错的好办法。对推广白族语言文字有非凡的较果。保护和推广白族语言文化是我们每个白族人义不容辞的义务,不仅是州一级组织学培训,应发展到县级、乡镇一级推广。先由乡镇级文化站行动起来,由点到面,逐渐推广开来。

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8

网络时代,汉字书写遭遇困境

文/杜 浩(评论员)

目前,在一些文化生活和人们的日常交际领域中,电子邮件取代了书信,博客取代了日记,键盘输入取代了传承千年的汉字书写。可以说,电脑的频繁使用,让许多中国人成了提笔忘字的“新文盲”。一项调查显示,2000多名受访者中,超过八成的人有过提笔忘字的经历,超过七成的人在工作生活中手写机会很少,许多人担忧这将使汉字的文化传承陷入危境。

学习文字历史,我们得到这样的感悟:文字,是一种历史;文字,是一种创造;文字,是一种文化;文字,是一种记忆。文字史,其实就是一个民族的生活史、文化史、精神史、心灵史。对我们每一个个体生命来说,我们民族的文字——汉字,培养了我们的历史情感,给予了我们身份的认同,镌刻着我们共同的记忆,烙印下我们民族的印记。汉字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它的象形之美、结构之美、意蕴之美、音韵之美,独步世界,举世无双!就拿“人”字来说吧,虽然不过那么两画,却让历代书法大师们写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意蕴无穷……因为我们优美的汉字,我们成了诗歌的大国,成了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的大国。

而今天,我们的汉字却正在遭受各种图像的进攻,正在受到网络“雷词”的进攻,正在经历技术力量的进攻,正在蒙受所谓“文字整形”的进攻,正在解放的狂欢中耗尽能量走向衰竭……汉字的这种窘境、网络时代的汉字书写的命运,的确让人关切和忧虑!

其实,一个时期的社会文化生活中流行的语言、文字,应该被看做在每一点上与我们的生活互相渗透的东西,与我们时代的心灵和精神具有密切的联系。网络语言的泛滥,我们对汉字缺乏尊重、爱惜和保护的态度,汉字被肆意错改、错用的流行,提笔忘字的“新文盲”的出现,实际上反映出了我们今天的心智、情感、精神和创造力越来越趋向于衰弱和萎缩的现实,我们陷入了过度的精神贫困。这也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是时候该认真审视和反思我们的心灵和精神了。

再见了!亲爱的本子和笔

文/季 琦(企业家)

我偏爱文具,最喜欢纸和笔。

但是,最近发现用到本子和笔的机会越来越少。工作中大多数是邮件,以键盘为主,纸张也是不需要的;即使写点东西,譬如博客、发言稿之类,也是在电脑上完成;作为速记和备忘,现在的Ipad上,不仅可以用手当笔,随意涂写,还能语音录音,想起什么事情,按两个键就能搞定;行程安排和通讯录早已不用本子了,而是通过Ipad、Iphone、计算机三者之间的同步,随时可以查阅,随时可以更新,还能和秘书共享,实在是比本子方便得多。

互联网的普及,让我们逐渐远离了纸质媒体;电脑和手机的普及,让我们逐渐脱离了本子和笔,现在要用到纸和笔写点东西,实在是件稀罕事儿。我也只有在签名的时候,才会打开抽屉,和我收集的各式各样的笔打个招呼。笔已不再像我们上学的时候那样因使用过多而损坏,而是在不经意中,被他人借去而遗失。我们在不经意中,已经在和本子和笔说再见。

渐渐地,本子和笔会在人们视野中消失。

那么像我这种写字写得很差的人,不见得可以“扬长”,倒是可以“避短”了。现在,托福和GRE考试早已变成在电脑上操作,不用试卷了。未来,写字可能会浓缩为一种纯艺术——书法。

数字时代,也该寻觅手写之美

文/海 岩(作家)

写作30年,我的小说手稿应该有上千万字了。虽然,不会键盘打字很遗憾,但是,这也是我坚持手写创作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手写已经成为我最娴熟的表达方式,最能调动灵感、思维、激情和想象力,执笔写作的过程也成为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并不是说,纸笔就比键盘更具独特效能,只是因为我尚未形成用键盘“敲打”作品的书写习惯。书写习惯往往能够左右作家的写作状态和思维方式。我在写作时,很容易进入忘我状态,运笔的动作都是下意识的。如果使用键盘,我首先要想的是文字拼音或五笔字型,接着,手指要去找相应的键位,很难形成连贯的思绪。

现在看看自己的手稿,它记录下了我全部的写作过程,是一种有趣的原生态的呈现。看着手稿,就会想起创作中留下的很多美好记忆。

我并不排斥使用键盘打字,只是觉得网络时代,还需呼吁保留手写的传统。我们写汉字,与拼写字母的感受完全不同,这种感受来自文化传统的影响。写小说、写剧本,常常和汉字打交道的人,更受传统文化影响,对汉字有独特的感受和喜爱,更能体会字形结构间的深远意境。

书法引领汉字进入艺术的领域,汉字不再仅仅作为表达的载体,更是一种审美的客体,横竖撇捺的讲究、笔画的粗细、气势和韵律,都形成了汉字独具的审美感。书法让文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高度统一:什么样的情感产生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内容对应什么样的气势。会写字,写好字,进而学习一点书法艺术,就不再停留在对文字的传统表意功能上了,而是更多地进入到文化心理、文化品位、审美需求、文化传承的层面上。

保留书写的习惯,就是保留我们对汉字的喜爱和对先人的敬意;保留书法这门艺术,就是要将对传统文字的传承融入我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提高审美的修养中。

书写传统,不会因电脑而中断

文/陆俭明(北大教授 )

计算机时代,汉字书写有了新的方式和介质。“字处理”逐渐确定了形码和声码两大类输入法。形码输入对汉字结构的拆分和音码输入都容易造成人们对字形结构和笔法的生疏,从而形成“提笔忘字”。

不过,对于“提笔忘字”造成汉字书写传统的断代、形成丧失传统文化的“新文盲”的担忧,其实大可不必:通观汉字书写的历史,书写工具、方式和介质一直在简化:甲骨文、金文时代,刻刀是主要工具,骨器、铜器是介质,铸刻是主要书写方式;在篆书、隶书到楷书的演进过程中,软笔成为主要工具,简册、丝帛和纸张相继成为介质,软笔书法成为书写方式,而铸刻演化成一门艺术;近代,硬笔逐渐取代软笔成为书写工具,纸张成为主要介质,软笔书法成为艺术。网络时代,我们更多地使用键盘、软件、屏幕,纸笔的使用率逐渐降低,或许将来优美的硬笔书法也能成为一种才艺,而我们书写所用的文字,仍然是汉字。

如果能够更好地实现汉字的输入,汉字书写文化不但不会因电脑的使用而中断,还可能会进一步发展。过去我们谈到一个人的汉字能力,通常只注意到认字能力、书写能力、审美能力。而进入网络时代,将会再增加一种“打字能力(汉字输入能力)”。打字的成品是比手写还要“纯正”的汉字,而且,电脑输出的汉字有多种字体选择。我们都可以输出和欣赏蕴涵着丰富文化特质的各种汉字字体,这是手写体无法比拟的。

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9

关键词:中小学;传统书法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3-0091

一、前言

中华民族独特的书写艺术是书法,书法是人类文明艺术的瑰宝,它通过汉字的形式展示出来。在2013年的时候,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要将书法教学列为一项基础教学,将提高书写能力作为目标,将书写能力运用到语文学习中,提升学生的书法审美能力和感知书法文化。在中小学生的语文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书法教育,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学习、对生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由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普及越来越快,人们之间的沟通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人们书写汉字的能力越来越弱,网络语言的盛行,使人们不规范地使用汉字、提笔忘字的现象更加严重。汉字无论在结构上还是表意上,都能够体现出中国的文化艺术。如果汉字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清楚汉字的真实意义,将无法正确使用文字,将丧失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和无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二、开展书法教育的社会价值

1. 书法的传承性价值

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无法得到传承,就相当于这个民族的灵魂没有传承,这个民族的人们没有精神的寄托。中华民族的历史透过汉字展现出来,可以说,汉字是这个民族语言的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在汉字的历史长河中,汉字的书写有着自己独特之美,比如:象形之美、笔体之美、章法之美等。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我们的祖先一直对汉字进行完善,将汉字艺术中最美的一面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在中小学课程中进行书法教育,就相当于在学生的思想中,埋下一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种子,逐渐地萌芽、生长,继承着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生课程中开设书法教育课程,不仅是为了规范书写,还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有着深远的意义。

2. 书法的创造性价值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记载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汉字是传承中国民族的工具,是民族文化的精神核心。书法是承载汉字的工具,书法是我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精髓,体现着中华民族无限的创造力。中小学生书法教学的实践活动就是文化传承的过程。书法教育能够让中小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传递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使其茁壮成长。在中小学教学中融入书法教学,其实是文化的传承,将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书法教育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中小学阶段开展书法教育,已经超出了书法本身的意义,更重要的意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当前中小学书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书法教学资源匮乏

按照有关规定,教学资源指的是为了开展教学而需要的有用工具。书法教学资源指的是和书法教学的软件和硬件工具,包括书法教材、幻灯片、课件、视频等,还包括书法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用具和教学设备等。对于书法课程的教学来说,需要有一套非常详细的书法教材,给书法教师指出教学方向。有一些书法教师只是单纯地拿出不同出版社出版的历史优秀书法碑帖作为教材,这种做法非常不科学。书法教学要按照学生年龄段和自身发展情况而制定的教学,书法碑帖只能作为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法教师要将书法内容按阶段编入课程中,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系统。当前,书法教学的教材非常少,即使有书法教材也是非常片面,书法教师根据自己的认知来教授课程,这种做法非常欠考虑。由于书法教学中,没有缺乏系统的基础教材,书法教学视频和课件就更加没有了。

2. 书法师资水平低下

我国书法教学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可以从以下三点看出来:第一点是书法教师非常少。在我国中小学学校中,专业的书法教师数量非常少,想要每个年级、每个班级都上书法课程,非常困难。第二点是有些教师的书法功底还可以,但是他们不懂书法教学。这些教师虽然很喜欢书法,平时也会找一些碑帖记性临摹,有一定的书法功底,但是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对于书法知识掌握的非常少,书法教学更不知从哪里开始,显得不知所措。第三点是在书法课程教学中,书法教学意识非常薄弱,学校没有给予高度重视,使书法课程教学效率非常低,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上。

3. 教育主管部门对书法教学重视不足

教育部门对于中小学生书法教学投入的经费非常少。由于每个地区征订教材的费用有限,有一些地区教育部门认为征订书法教材没有用,教育领导和学校领导都不愿意将一些经费投入到书法教学中。国家教育部门对于书法教学监管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很多中小学没有将书法教学列为重点教学科目,很少辅导学生进行书法学习,一旦上级教育部门下发一道文件,关于书法比赛的,学校领导就会让每个年级的班主任选出有一定书法功底的学生,对他们进行短期培训,参加书法比赛,完成任务。国家教育部门对于书法教学没有制定严格的评价机制。

四、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对策

1. 建立专业的书法教育的师资队伍

要想保证中小学书法教学有效地开展,首先要有一支师资力量非常强大的教师队伍。每个地区的教育部门都要建立书法教师培训机制,摸索出一套书法教师培训模式。建立专业的书法教师队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重点培养师范院校的学生,在示范院校开展各种书法培训课程,让这些未来的书法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是做好在职书法教师的专业培训,进行有规律的培训,制定一套合理的晋级培训方式。

2. 编撰适用于中小学生的书法教材

国家教育部要编制科学合理的书法教材,这些教材中不仅要适合中小学生,还要体现出书法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这套书法教材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编制,分别为:第一点,准确地讲解书法的技巧。书法的技巧是帮助中小学生了解书法本身的含义,使中小学生对书法有正确的认知,推动后续的学习兴趣。可以说,科学合理的讲解书法技巧是这套书法教程的首要任务;第二点,融入书法的审美理念。在开展书法教学课程中,不仅要提升学生的书写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习书法的审美理念,了解书法的魅力所在;第三点,将书法和文化的关系展示出来。书法是承载传统文化的工具,在教材中透过图片、文字,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

3. 将书法教育的效果纳入相应的考核范围

根据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要想使中小学生书法教育收获好的效果,需要将书法教育和学校的名誉、学生前途的考试挂在一起。这种做法不仅能够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也会引起学生家长的高度重视,为书法教育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书法考试的形式和其他文化考试科目有所不同,更加具有主动性,不能按照以往的评分方式进行评分,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标准,可以参考计算机等考试和体育等级考试,使书法教学能够取得最佳的效果。

4. 营造浓厚的书法教育氛围

在中小学校园内形成浓厚的书法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喜欢学习书法的兴趣,同时为学生提供学习书法的机会。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书法展览;在课余时间成立书法学习小组,号召学生积极参加;定期举办书法比赛,将成绩优异的作品拿到外校进行展览等。学校在安排课程的时候,可以将书法教育和国学教育融合在一起,让学生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结束语

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一门艺术,它是中国的瑰宝。中华传统文化透过汉字展现出来,汉字无论从结构还是行文用法,都体现出了作者的精神世界。如果说用一种形象来展示人的生命,最好的艺术就是书法。伴随着中国的伟大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逐渐被全世界人们所接受,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展现出东方艺术的活力和魅力。在中小学阶段进行书法教育,为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一博.中小学书法教育政策的实践反思与展望[J].美术教育研究,2014(4).

[2] 张 鸿.书法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3] 何阳阳.论现代语文教育之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发展[J].现代妇女(下旬),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