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集锦9篇

时间:2023-07-12 16:49:51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范文1

一、 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一)创品牌,生猪产业突飞猛进。生猪养殖是芦溪的传统产业,也是我县目前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在养猪业的带动下,全县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近50%,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近16个百分点;2014年全县生猪出栏46.85余万头,生猪产值占畜牧业产值近80%,其中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85户,出栏30余万头。2014年全县有注册养猪企业50家,种猪场20个。其中江西省银河杜仲开发公司已荣获部级龙头企业称号,其“格林米特”牌杜仲生猪还获得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养猪业的发展,品牌的效益,给生猪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效益,更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稳定市场、保障民生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建基地,花卉苗木产业蓬勃发展。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造林绿化“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工程建设的推动下,我县花卉苗木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2013年全县苗木花卉培育面积达5万亩,总产值达2.5亿元,构建了一个专业生产基地个数达30个、培育面积在2000亩以上龙头企业4个的大好格局。同时部分企业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模式,经营模式正在逐步由传统的分散粗放经营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变。目前,全县苗木花卉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品种有樟树、桂花、杜英、含笑、红豆杉、雪松、罗汉松、红枫、玉兰、山茶花、杜鹃、杨梅、红叶石楠等,主要集中在芦溪县宣风产业园等地,“中国花木之乡”也因此而著称。

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之优势

芦溪县紧紧围绕“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目标,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基地建设为依托,把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主抓手,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彰显出我县特色产业之优势。

(一)生猪产业发展优势

1、市场需求开启生猪产业发展“金钥匙”。

当前,沿海省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作为第一产业的生猪生产的比重将逐年下降。城市人口和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使作为肉类消费主体的猪肉及其产品的调入量逐年提高。目前,广东每年需要调入瘦肉型猪1800—2000万头,上海每年需要调入瘦肉型猪600—700万头,福建每年需要调入瘦肉型猪500—600万头,浙江和苏南每年需调入瘦肉型猪200万头以及部分分割肉作火腿原料。另外,香港市场每年需调入活大猪230万头、中猪70万头。我县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优质猪肉及其产品外销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2、区域优势构建生猪产业发展“保护伞”。

资源优势:一是有良好的养猪业基础和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二是适宜的气候条件。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无霜期长,非常适宜畜禽养殖。三是有着成熟的杜仲生猪养殖技术,利用系列杜仲专利饲料配方技术生产的生猪,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该产品为2014年南京青年奥运会专供猪肉。

区位优势:芦溪县位于我省西部,浙赣铁路、320国道、沪瑞高速、杭南长高铁穿境而过,袁河经赣江可直达长江。铁路、公路纵横交错,活鲜产品的运销具有交通便利、运输成本低的优势。

生态优势:芦溪是个典型农业县,环境污染少,生态破坏较轻,植被覆盖率高,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有利于我县发展绿色肉猪生产。

3、“格林米特”迎来生猪产业发展“艳阳天”。

随着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江西省银河杜仲开发公司其“格林米特”牌杜仲生猪的应运而生,我县的生猪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前景。目前已打进了上海、深圳、北京、南京、南昌等大中城市,并取得了活体生猪和冷鲜肉销往上海的备案许可。同时还与上海上食五丰公司、深圳茂峰公司、香港东进牧业公司、全国政协机关服务局、农业部机关服务局、国家体育总局自行车击剑运动管理中心等签订了长期供货合作协议,并成功打进南京青奥会运动员餐桌,为格林米特牌猪肉长期销往上海、深圳、北京、香港等地打开了通道。在“格林米特”生猪影响下,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栏目曾对芦溪县生猪产业进行了专题报道,更是提升了芦溪生猪产业在全国的影响力。近年来,该县把发展生猪养殖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现有存栏100头以上的养猪专业户400余户、规模生态养殖示范小区近20个,生猪存栏30余万头,形成了以大公司为龙头、规模养殖为主体、专业协会为纽带、农业畜牧部门为技术保障的生猪产业化发展格局。

(二)花卉苗木产业发展优势

1.富裕和谐秀美芦溪的建设,为苗木花卉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绿色生态是芦溪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品牌。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围绕实施“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结合“建设富裕和谐秀美芦溪”的宏伟目标,主动融入建设鄱阳生态经济区重大决策部署建设中,立足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经济,提升全县的绿化水平和档次,把芦溪地区逐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生活殷实、社会和谐、环境秀美的幸福家园。这就要求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绿色、富民产业,努力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全面构建现代生态产业体系。苗木花卉产业是一个生态效益好、经济效益高的绿色产业,无形中为苗木花卉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

芦溪县野生植物资源丰富,是典型的中亚热带植物王国。据调查,全县有较大利用价值的野生苗木花卉资源达800多种(含变种),其中珍稀濒危树种有100多种,很多苗木花卉资源富有江西特色,如香樟、桂花、楠木、继木、榆树、枸骨、紫薇、厚朴、杜鹃等。芦溪地处赣江的重要支流袁水的源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自然条件非常适宜种质资源培育、发展苗木花卉产业。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为芦溪苗木花卉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独特的区位优势,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芦溪地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两个国家发展战略区域之间,这就要求我县要主动融入鄱阳湖生态区建设中去,对接长株潭城市群,承接好珠三角,辐射到全国。这二大区域都是经济发达和发展地区,城市建设水平很高,绿色发展步伐加快,纷纷朝着现代化的森林生态城市迈进,对优质大苗的需求量很大。芦溪与这些发展、发达地区为邻,出县通道全部实现高速化,沪瑞高速、三二0国道、浙赣线贯穿全境,交通运输方便快捷。同时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全县土地供给充足,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便宜,苗木花卉生产经营成本相对低廉,也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支农惠农的政策倾斜,为苗木花卉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

2008年以来,在造林绿化“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带动下,全县苗木花卉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苗木品种由过去单一的杉木、松树等造林苗木发展为品种繁多、类型丰富的各类型苗木,包括各种绿化大苗、造林小苗等应有尽有,并建成了一批各具特色苗木花卉基地。育苗方式从单一的出地育苗向水田育苗和“苗林一体化”转变,培育了一批育苗大户和经营企业,推进了苗木培育商品化。特别是近几年来,全县对于发展武功山旅游加大了投入,特别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造林绿化,县财政每年都安排大量的资金用于林木良种繁育、推广以及珍贵乡土树种基地建设。宣风、银河、芦溪等乡镇还出台了相关的扶持奖励政策。现有政策和产业基础为我县苗木花卉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

三、下一步发展规划

“三农”工作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的根本出路。中央1号文件和省市扶持发展产业开发的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为芦溪县特色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未来几年,我们将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按照“区域集群化、品种特色化、生产标准化、品牌战略化、产业规模化、服务社会化”的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效益为中心,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着力扩建生产基地,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建立健全交易市场体系,切实把我县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一)坚持科学规划,走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的路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科学规划产业布局,规模经营,是推动产业发展,提升产业水平的关键所在。

一是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牢固树立“产业富民”的理念,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切实增强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盯紧优势特色产业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坚持不懈的推动特色产业扩规模、上台阶、出效益。要下大工夫解决群众思想认识不足的问题,通过宣传引导、算账对比、典型示范等多种方式,教育引导群众转变观念;通过外出参观、技能培训等多种途径,让群众看到自身发展的不足;通过政策扶持、社会帮扶等多种方式,使群众认识到发展特色产业的广阔前景,从而激发广大群众参与产业开发的积极性和内部动力。

二是做强基地扩规模。按照集中连片开发、适度规模经营的要求,走集约化发展之路,突出做大做强生猪养殖和花卉苗木这两大特色产业。在生猪养殖产业发展上,培育壮大以杜仲生猪为重点的生猪产业,加快发展一批生猪养殖专业户、专业村和集约化养殖小区,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积极发展贩运和屠宰加工,形成繁殖、育肥、贩运、屠宰、加工为一体的生猪产业链。5年内,计划通过争取国家扶持、建设单位自筹、地方配套渠道筹措资金,建设和完善年出栏1000头以上规模的生猪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基地30个。在花卉苗木产业发展上,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根据交通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以宣风镇、芦溪镇、银河镇为产业中心,以320国道、沪瑞高速、芦南公路沿线两边为主要发展方向,以苗木花卉生产龙头企业为点,全面辐射到芦溪县各个乡镇村,建设各具特色苗木花卉生产基地,逐步形成花木标准化生产区、名优品种展示区、生态旅游观光区、新农村建设实验区等四个功能区;着力打造宣风栗湾、吐霞、竹垣等苗木花卉重点基地,力争到2018年由现有基地面积6万亩发展到10万亩以上。

(二)强化龙头带动,走好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路子。

把培养新型产业经营主体作为关键,大力发展种养大户、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主导产业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提升生猪养殖、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的整体效益。

一是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通过政策扶持、财政补助、项目支持等多种方式,扶持杜仲公司、福义实业等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其中计划在2年内把杜仲公司做成上市公司,全面提升芦溪绿色杜仲生猪品牌。同时还要通过招商引资好政策和“放水养鱼”小策略,利用现有政策和资源优势,激活民间资本,培育一批新龙头,振兴一批小龙头,引导小企业积极与大企业、大集团合作,初步形成小规模大产业格局。

二是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民有、民营、民管、民享”的原则,借鉴山东等地的先进经验,大力扶持旺龙生猪养殖、宣风栗湾等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鼓励专业大户、科技示范户、龙头企业等以股份合作制形式,组建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各种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的整体效益。目前成立了芦溪县苗木花卉协会,协会下属7家花木公司拥有大型基地12个,面积达4万亩。

三是创新经营机制。依托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经济合作组织 ,大力扶持种养大户扩大规模、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着力构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经营模式,积极推行“订单”生产,引导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市场、信息、技术等各项服务,支持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采取订单生产、入股分红的多种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型的平等自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三)加大科技推广应用,走好科技示范带动、创新驱动的路子。

一是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积极推广新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引进国内外先进农业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着力引进生猪、花卉苗木名优品种,抓好名、优、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提升主导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农产品品质。

二是大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实施人才强农战略,整合职校等培训资源,加大“阳光工程”等培训工程实施力度,强化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以科学种养、设施农业和标准化生产等农业科技培训和各种专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大规模开展技术培训,着力培养一批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三是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继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实行科技人员包项目、包产业的技术服务工作机制,定期深入基层、基地一线,蹲点开展技术服务,及时解决生产难题,充分发挥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作用,面对面、手帮手的开展技术指导服务。要探索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紧密联系,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实验基地,鼓励农业专家和技术人才创办农业企业,开展农业科技课题研究,开发良品良种,推广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定期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一批生猪养殖、花卉苗木种植方面的科技示范户。

(四)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走好市场化营销、信息化服务的路子。

市场是特色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建设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各具特色的市场是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关键和着力点。

一是完善市场体系。瞄准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生猪、花卉苗木等区域性的农产品交易市场。花卉苗木产业,计划在宣风镇产业园重点打造一个千亩“赣西苗木花卉交易中心”,建设成为赣西最大的苗木花卉交易市场,在芦溪、银河、源南等地建立区域性交易市场,构建以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市场为骨干、农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逐步解决销售难等问题。生猪要继续推进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直销、网上销售等销售模式,设立销售代销点,形成大流通、促进大发展。

二是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建办各类农产品购销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大力发展运销大户和农村经纪人队伍,为农民提供运销、信息服务,引导农民进入市场。进一步鼓励支持龙头企业、能人大户、经纪人、产业协会兴办营销型、服务型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开展市场、信息、技术等各项服务,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三是完善信息服务网络。要依托信息化建设工程和农民信息之家,建立完善高效运作、快速便捷的县、乡、村三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加强龙头企业、产业基地、种养大户信息网络建设,及时掌握市场供求需求,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调整结构、促进产业发展。建立大宗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认真落实各项政策规定,确保大宗农产品销售畅通。

(五)创新体制机制,走好多层次扶持、全方位保障的路子。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破解发展难题,创新经营机制,在政策扶持、投融资体制改革、农村经营制度改革和工作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建立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是强化政策扶持。要抓住政策叠加机遇,在国家政策扶持、项目支持、信贷支持、农民企业投资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的大好形势下,认真研究和落实国家、省市各项产业扶持政策,找准结合点和突破口,在特色产业开发上积极主动争项目、争资金。要不折不扣地落实惠民政策和财政奖补政策,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坚决杜绝截留、挪用等问题发生。

二是强化项目资金投入。建立财政资金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稳定增长机制,不断增加财政资金的投入,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科技示范园、产业基地、种养大户的扶持,重点扶持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等方面。积极探索农业项目整合机制,加强农业项目申报、项目实施、资金使用等环节的协调,最大限度利用各类项目资源扶持特色农业发展。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范文2

为扎实推进人大机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按照学习实践活动领题调研工作方案安排,县人大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组成调研组,于4月4日至6日就我县当前农业生产及结构调整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调研基本情况

调研组主要围绕种植业生产及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先后深入通州镇、卡罗乡、甘寨乡、平湖镇等乡镇开展调研。在听取有关乡镇工作情况汇报的基础上,先后查看了通州镇平里河村的大棚蔬菜种植、金桥村的烤烟育苗移栽,通星村的竹笙种植、新星村的有机高梁育苗种植,卡罗乡卡罗村曾家寨田烟示范点等。调研中还与乡镇干部及群众座谈、交流,了解当前我县农业生产的现状、困难和问题,认真收集来自基层的意见和建议。

从调研情况看,各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今年的各项农业农村工作,认真贯彻县委十届六次全委(扩大)会和全州春耕生产等会议精神,使今年的春耕备耕工作做到“动手早、抓得实、形势好”,主要体现在:一是目标任务明确。各乡镇在稳定常规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兴产业结构调整,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重点。如通州今年春耕生产重点是抓好烤烟、早熟蔬菜和粮食生产,明确了今年烤烟面积4300亩,试种1000亩有机高梁,4000亩优质水稻,并将目标任务及时分解落实到各村。二是技术培训到位,群众生产技术得到提高。各乡镇始终把提高农民种植水平作为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开展各种技能培训,力求科技备耕,农民的生产技能得到提高。三是认真惠农政策,群众春耕生产的积极性高涨。受惠农补贴政策及粮食价格的影响,使农业生产比较效益提高,群众生产积极较高。四是种子、化肥等农用物资储备到位、量足,各乡镇农用物资货源充足,农民选择余地大,完全能够满足春耕生产的需要。五是强化现代农业示范点建设,农技推广力度加大。各乡镇主要开展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新技术示范,生态家园循环农业示范,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产业强村示范和建立培训基地等,使现代农业示范有新的特色。

在调研中,各乡镇反映了不少困难和问题,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需引起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

种植业生产方面:长期以来,我县的种植业产业化水平始终难以提升,到目前,除烤烟之外就没有其他产品可以成规模地进入市场,而烤烟的产量质量由于受政策、投入和市场制约,要将其做大做强的空间小和难度大。近年来,全县各级各部门都在积极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中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特别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进行了许多实践,涌现出了大户承包、公司带动、科技示范、引进外资开发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机制,推动了果蔬、苗木、中药材、蚕桑、茶、仔猪繁殖、土鸡生产等产业的发展。但是这些产业由于没有真正突破传统农业的束缚,在发展中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所选项目没有很好地体现比较优势,特色不突出,许多项目都是跟着别人的尾巴走;二是规模小,基地建设滞后,由于规模小,产品在市场上根本占不了份额,没有规模效益,基地建设也就跟不上,由于没有规模,形不成专业市场,就更谈不上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是市场开拓力度不大、信息不灵,目前发展的项目,大多数都把眼睛盯住县内市场,大家都在谈市场,但就是没有专人去闯县外市场,开拓市场,一些项目只要市场出现供大于求或价位走低,项目就更换门庭,而当市场需求量增加,价位回升时,又出现了无基地、无产品;四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运行机制仍然在封闭保守的个体经营中徘徊,在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布局,资金筹措,市场开拓、产品开发、基地建设、产品营销等方面的作用都十分脆弱;加之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契约关系不牢固,诚信原则坚持得不好,抵抗风险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的存在,导致产业规模做不大;五是政策和服务不到位,现阶段在贫困地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全依靠市场配置各种资源难度是很大的,完全依靠龙头企业搞好各种服务也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加大政策扶持和服务力度,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扶持政策不具体,有的政策落实难度大,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行业的服务也不到位;六是产品加工升值滞后,由于我县交通路况很差、距中心城市较远,农产品运输成本较高,而大多数农产品都是原料型产品,由于加工环节薄弱,农产品的效益扣除成本后利润空间很小,调动不了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七是农用物资价格涨浮过大,大大超过群众的购买力,给春耕生产的科技推广造成严重影响;八是由于县内煤矿生产滞后,烟煤调运较困难;九是资金投入不足,致使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力度和技术跟踪服务力度不够,科技利用率低;十四是技术力量缺乏,乡镇农技中心人员多,但专业人员少。

结构调整上:一是产业结构调整缺乏一定的稳定性,经常出现“一年干一样”的情况;二是产业结构调整缺乏远景规划,发展的措施不够具体有力;三是缺乏项目启动资金,使规模产业难以组织实施;四是缺乏产业在全县 的统筹发展,乡镇各自为战的状况未根本改变。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是乡镇缺乏对水利工程的管护能力,水利设施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能;二是职能部门因受资金、技术的制约,对水利设施的管护力度不够,对病险水库、水渠的除险加固工作跟不上,部份损坏的山塘水库及沟渠短期内不能得到及时修复,群众意见较大。

畜牧产业方面:一是缺乏技术指导,群众养殖科技含量不高,产业成效不明显。二是扶持畜牧业发展的各种贴息政策落实难,群众缺乏扩大规模的启动资金,规模养殖难以做大。三是缺乏技术人员,防疫工作服务难以到位,疫病风险大于市场风险。

二、对策和建议

我县的农业发展面临着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农村合作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待提升、农村土地流转瓶颈制约亟待破解、扶持政策需要进一步强化等方面的问题。为加快推进我县特色农业发展,切实发挥其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调研组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立足科学发展充分发挥我县农业资源和区位优势,以扩张生产基地规模为基础,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为载体,以龙头企业带动完善利益联接机制为纽带,以培育品牌开拓市场为手段,尽快做大做强特色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注重“五抓五突出”:

(一)抓规划布局,明确特色农业发展的任务目标。着眼推进特色农业发展,重点围绕山养、茶叶、蔬菜、林果、优质专用粮油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在明确全县特色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规划布局、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特色农业生产区的规划布局和发展目标。

(二)抓政策配套,形成特色农业发展的支持体系。一是财政扶持政策。在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县级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政策。二是金融支持政策。搭建银企对接平台,积极引导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涉农金融机构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发展特色农业的信贷投入。

(三)抓示范引导,培育特色农业发展的先进典型。为引导和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加大示范基地和园区建设力度,并将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类型的特色农业先进典型,通过新闻媒介、现场会议、农业产业化简报、新农村建设简报等多种方式不断进行总结和宣传推广。

(四)抓配套服务,构筑特色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围绕影响和制约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从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入手,提供全方位配套服务。一是产前信息服务。加快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网络终端向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村、专业户延伸,及时向农民和农业龙头企业传递特色农产品市场需求和政策扶持信息。二是产中技术服务。围绕特色农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指导,特别是围绕种养业基地项目建设。三是产后营销服务。充分发挥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市场开拓方面的独特优势,从重点产业和产品入手,大力发展合同订单农业和产业化经营,有效解决特色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四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五)抓督导考核,完善特色农业发展的推进机制。围绕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在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季节,加强对各地特色农业发展的督促、指导;实行特色农业发展调度制度,定期调度通报各地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和进度;实行严格考核奖惩制度,把特色农业发展纳入农村产业体系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考核内容,年终按照考核结果兑现奖惩。

在注重“五抓”的基础上,着力从“五突出”上下功夫:

一是突出生产基地建设,提高特色农业聚集度和规模化程度。继续深度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围绕县六大农业特色产业产品培植,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加快膨胀生产基地规模,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迅速提升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度和规模化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二是突出科技创新,提高特色农业附加值和档次水平。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围绕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经营,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普及,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特色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档次水平。

三是突出品牌培育,提高特色农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围绕特色农业发展,积极开展农业“三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认证和地方名优品牌申报认证,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搞好品牌开发培育和宣传推介,提高特色农业在市场的知名度、占有率。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范文3

关键词:特色农业 发展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198-01

一、通过多种渠道提升品牌效应

(1)继续打磨和提升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优良的品质都是产品的生命力所在、本质所在,也是其赢得口碑和赞誉的根本所在。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提升了特色农产品的品质也就为其品牌效应的推广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和最有力的保障。

(2)借助各种展会、博览会、推介会的平台,让本市的特色农产品真正走出去,让更多的顾客和消费者了解它,熟识它。仅就吉林省而言,会定期举办“延边图洽会”“长春农博会”等,周边省市也会有类似的展会。

(3)借助先进的多媒体信息平台,增强品牌效应。在互联网技术日臻完善的今天,互联网经济也蔚然成风,甚至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发展互联网经济,专门制定了“互联网+”发展计划。延吉市特色农业应当搭上互联网发展的快车道,让国内其他地区甚至国外更多的人了解延吉的产品。

二、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

(1)变换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成立分布均衡、功能互补的农村金融机构。继续增强政府财政支农的力度。应当大力支持政策性金融机构,遵循专款专用的规章,将更多必需的财政资金注入特色农业发展。出台和颁布新的优惠政策,例如利息补贴、税收优惠等,便于引导金融机构适时放款给广大农民。

(2)推陈出新农村金融服务的形式。着手展开企业资信评级工作与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一方面,借助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判工作,借助成立信用村镇工作,来消除长久以来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和不匹配的难题。

(3)构造多方平等、自由交流的平台,让普通农民、政府组织、企业团体、金融机构等都能吐露自己的心声。同时,依靠平台介绍金融新种类、新业务和新政策,传播基本的金融知识,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金融素质与金融意识。

(4)进一步充实金融产品链条。面向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一方面应辅助农民开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另一方面也应兼顾农民的消费与投资需求,提供横贯特色农业生产与加工始终的金融服务。

三、多策并举留住和吸引有效劳动力

(1)由政府出面统计好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用工情况。安排工作人员通过实地走访、人力资源市场咨询等调查辖区内的此类企业。准确掌握企业单位的用人要求、运营状况、做工环境、薪金待遇、参保类型等相关信息,进而从宏观上预判辖区内的用工概况,为后续举措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

(2)将工作推介服务常态化,充分挖掘人力资源市场的平台功能。①确保登记的用工信息准确、规范。②做好求职者的信息登记。③努力构建信息平台。

(3)协助用工单位赴外地招收工人。市政府应当出面组织用工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赴外地招工。一方面,要做好本地用工企业的召集和组织工作,提醒企业整理好具体的招聘信息。另一方面,要联系目的地政府相关部门,请求对方做好接待和协调工作,并且将用工信息广而告之,以吸引大量的求职者参加供需双方见面会或洽谈会。

四、进一步扎实做好科技兴农工作

(1)在延吉市高等院校和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站之间架起良性沟通的桥梁。以延边大学为首的高等院校是纯粹的科研单位,其农学院承担着农业科学技术的众多研究课题。而延吉市的乡镇单位下辖广袤的良田,具备良好的实验条件,但是缺少更先进的技术指导。延吉市政府或相关机构可以出面架起二者沟通的桥梁。

(2)进一步做好科技农业的推广工作。在发展特色农业的进程中,延吉市应当协调好产学研之间的关系,在相关单位和机构开展特色农业科技创新大比拼。着重思考怎样使普通农民接受和认可现代科技农业,怎样使他们主动将科学技术应用到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中。

(3)做好农业技术推广的监督工作。延吉市政府应责成纪检部门定期开展公开或私下的民间走访,通过公开的检查工作来督促农技推广人员按时完成任务;通过私下的民间走访来了解工作的实际落实情况和是否取得实效。努力凭借外在监督的强制力量来培养农技推广人员的内在自律,争取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延吉地方志编纂委员.延吉年鉴[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5.

[2] 延吉市y计局.延吉统计年鉴[M].深圳:中国国际图书出版社.

[3] 林瑞生.特色农业的内涵及其发展对策[J].北京农业,2014(2).

[4] 沈道权等.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发展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范文4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们既要回顾总结过去五年工作,又要谋划未来五年工作,既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又要攻坚克难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欢迎大家阅读。

 

同志们:

经局党组研究决定召开这次党组(扩大)会议,主要目的是总结我们今年上半年农业农村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分析我们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问题,研究抓好下半年各项工作任务的具体举措,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在这个关键时间节点,召开这次会议意义十分重要。

今天全局系统科级以上干部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规格高,会议规模大,会议准备的很充分。刚才,各位分管同志分别汇报了各自分管的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大家既讲了工作好的一面,也分析总结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讲的很客观、很全面、很实际。下面再讲几点意见。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们既要回顾总结过去五年工作,又要谋划未来五年工作,既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又要攻坚克难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通过召开这次会议,我们既要总结好工作亮点,又要找准工作不足,既要通盘考虑、认真贯彻落实好2020年“收官之年”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又要认真谋划落实好下一步工作盘子。大家要担当履职、尽职尽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切实把“三农”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年初,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和省农业农村厅的要求,印发了《2020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要点的通知》(X农〔2020〕X号)(简称:“2020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60条”)。我们确立了全年工作思路是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四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九次全会以及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和市“两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持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立足党中央赋予X建设首都“两区”、打造“X一翼”的战略定位。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建设首都“两区”为引领,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突出“改革创新、乡村振兴、特色创优、绿色发展”工作主题,全面把握“始终突出发展主题、全面提升工作水平、更加注重统筹协调、确保实现创新突破”工作主基调。着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着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创优农村发展环境;着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空心村”治理,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推进产业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市农业农村系统要突出这个“一体两翼”的战略主题,汇众智、集群力,画好同心圆、打好组合拳,努力为完成“三大历史任务、交出两份优异答卷”作出新贡献,集全力助力确保全市取得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从大家汇报总体情况看,我们实现了“双过半”。细细总结有这么五个方面亮点:一是思路清晰,二是底数明了,三是举措过硬,四是目标明确,五是责任落实;再具体讲就是:思路开阔、举措创新、态度端正、精神饱满、精力集中、重点突出、狠抓落实、效果初显“32个字”的鲜明特点。在关键时期,我们要时刻把市委、市政府交付给我们的各项目标任务铭记于心,时刻把我们新时代“三农”工作需要着力破解的各方面难题铭记于心,时刻把立足首都“两区”建设、加快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紧迫要求铭记于心。上半年过去了,下半年工作摆在我们面前,下半年工作怎么干,我简单讲讲下半年的工作方针、工作原则和工作重点。年初,我们还印发了《2020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发展目标指导性计划表的通知》(X农〔2020〕X号),大家要对标对表,紧盯目标任务,切实抓出实效。

一是我们工作的方针是抓重点,攻难点,强弱项,促发展。

二是我们工作的原则是提高站位、瞄准大目标,拓宽视野、构建大格局,强抓落实、力促大突破,以民为本、实现大发展。

三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是用5个“要抓好”来表述:第一,要抓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第二,要抓好农业绿色发展;第三,要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四,要抓好农村综合改革;第五,要抓好产业扶贫工作。

我们承担的农业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方方面面,但我们要根据新时代“三农”工作的特点和需要,大家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善于解决矛盾中的主要问题,也就是“牛鼻子”问题。乡村振兴中“产业振兴”问题,大家一定深入、深入、再深入地研究好我们的特色农牧业如何绿色发展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一定要研究好、谋划好、落实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问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改革内容,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到一个历史阶段的产物,我们农业农村工作的着力点应由生产侧向供给侧转变,这是新时展的必然、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具体讲是“一要秉持、两要加强、两要抓好”:

第一,要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从我们市情况而言,当前十分紧要的问题是我们在完成全市农业农村“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同时,要认真研究编制好全市农业农村发展“十四五”规划。在我们过去粗线条的拟定产业发展思路和产业发展方向的情况下,一定要认真研究、明确我们的奶业、马铃薯、蔬菜、肉业“四大优势产业”,种业、草业、禽蛋产业、特色种养业“四大特色产业”和中药材、藜麦、食用菌“三大新兴产业”的产业规划布局的问题;一定按照党中央的要求、首都“两区”建设的定位,认真按照“以水定产、以水定市”这样一个工作理念,严格按照上级要求,研究理清我们什么产业不能做、什么产业不能干的同时,尽快明确什么产业可以做,什么产业可以干的问题,说白了就是要弄清楚“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

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要把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有机的统筹起来,把党性和人民性有机的协调起来,要明确产业布局,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要加快农业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效益、和谐、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形式;绿色发展是在效益、和谐、可持续前提下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就我们X的具体情况而言,农业绿色发展,我们要以标准化建设为前提,以“一控二减三基本”为抓手,以“两品一标”建设为重点,以建设首都“两区”和筹办冬奥会为契机,着力抓好我们X的绿色发展。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来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绿色发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抓农业绿色发展,我们要走X农业绿色发展之路,就是我刚才讲的,前提、基础、重点和抓手一定要明确,通过几年的发展,使我们X的农业转轨变形、转型升级、绿色崛起。

第三,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建成小康社会以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序衔接的重要提前和根本保证。我们X农业农村之所以长期欠发展,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基础设施差。我们现在正在从事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空心村”治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等一些工程、一些项目,都是为了巩固提升和发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的具体举措。站在这样一个高度和现实来思考、来讲,我们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既是我们工作的难点,同时还是我们应当着力去破解的工作难题。我们在下半年的工作中,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我们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来,通过持续不断地投入,通过持续不断地运营,促使我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较短时间内有一个大的变化,以此改变广大群众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生产方式,在这个基础上改变人民群众的生存条件,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第四,要抓好深化农村改革。改革是需要永远深入研究的课题,是一个永不停步的工作,是抓好“三农”工作的“金钥匙”。农业农村改革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抓。从目前的情况看,农业农村改革是我们工作的短板和弱项,我们的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多项工作处于全省后位,我们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我们的农村集体收入空白村的消除等多项工作在全省排位都不在全省先进序列之中;尽管同志们已经下了功夫、花了不少力气、负出了不少努力,但是,因为我们底子薄、基础差,我们的各项工作需要持续加速。然而我们农村的建设、农业的发展又需要依赖改革来增添动力、释放活力,所以农村改革这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下半年要摆在重要位置,把它放在关键的高度,认真地去推进、认真地去抓。

第五,要抓好产业扶贫工作。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核心之举和治本之策。我们已经明确了“1234”的产业扶贫工作总体思路,在今年的产业扶贫工作中我们工作的重点是抓典型、建机制、求覆盖、求突破,把我们的产业扶贫抓出新高度、抓出新广度、抓出新亮度。最近一段时间,我们的精力已向产业扶贫集中和倾斜。在抓好现代农业产业扶贫的情况下,要抓好全市产业扶贫的统筹协调,把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的事情做好,把我们的产业扶贫抓好,为我们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巩固提升贫困人口收入提供治本之策。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范文5

关键词:河北省、差异化产业、精准扶贫、道路

一、河北省的扶贫基本情况

河北省仍然面临着“十三五”期间的31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巨大压力,要想加快河北省的脱贫脚步,提出了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贫困状况采取相应的脱贫措施,坚持以改革创新破解脱贫难题。目前,河北省一共有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62个,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区的县有22个、片区外国定重点扶贫县有23个,省定重点县有17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村有7366个,贫困人口数万。河北省针对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通过分析其具体情况,区别对待,进行针对性的扶贫,发展差异化产业为不同的贫困区给予不同的发展方式,通过对传统主导产业的支持建立互联网+农业机制,统筹社会、经济、生态等多方面的资源,不断提高扶贫精准度,使得扶贫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高效。

二、精准扶贫差异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自然条件的影响。河北省燕山太行山地区海拔在1000m以上,地理条件恶劣,耕地面积少,很多地区位于高山地带,坡度大,耕地层浅,使得土壤的保水、保肥性差,使得农业生产工作难以开展,黑龙港流域水资源短缺,使得该地区旱涝灾害频发,盐渍化现象严重,使得该地区农业发展严重受限,导致该地区称为贫困地区,且脱贫难度大。(二)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受限。燕山太行山地区时重点的防沙治理地区,对山区的绿化工作以及防护林的建设是重点建设目标,海河作为该地区的重要水源,受水土流失影响,使得土地沙化现象严重,裸石场面积占整体面积的26%,贫困地区自然条件脆弱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治理任务艰巨,导致工业用水短缺,制约工业经济的发展,导致该地区人才资源等要素外流现象严重,加之部分地区交通落后,错过了国家政策扶持的机遇,导致某些地区工业基础薄弱社会事业落后,人均生产总值仅仅只占到北京郊县的三分之一,发展脚步缓慢,严重影响了脱贫效果。(三)基础设施不完善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是普遍现象,很多乡村的道路畅通度低,对于交通通行的保障水平低,尤其是深山区,交通条件差,使得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落后,使得在发展过程中加重了项目开发的成本,又制约了相关产品的运输,使得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到限制。加之贫困地区水利设施基础薄弱,农田的有效灌溉率极低,使得农业的产出率受到限制,导致该地区发展缓慢,成为贫困地区。由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对于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差,在发生旱灾时,抵御灾害的能力弱,造成的经济损失达。

三、差异化产业发展提高精准扶贫的路径

(一)特色农业的脱贫道路。对于河北省特色农业的发展应该结合河北的具体农业发展情况来开展,可以制定全省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业发展整体规划,每个现在结合本区域的优势条件的基础上,对本县的自然资源优势以及产业基础等情况进行分析,选出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农业项目,对发展区域进行详细的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还可以促进农产品深加工,形成自己的特色农业品牌,树立品牌意识,增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进贫困地区的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农科教结合、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参与的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的构建,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持,可以鼓励农技人员创办特色农业示范园,开办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提高贫困地区的农民的整体素质,以及农业经营能力。围绕特色农业可以开展招商引资项目,在用水、用地、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特色农业的发展中来,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刺激农业发展。特色农业示范园可以将先进的生产要素进行聚集,可以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各贫困地区可以依托本地的资源和产业优势,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的融入,整合农业、水利、交通等基础要素资源,加强对示范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二)金融扶贫的发展路径。个人存款既是拉动全县存款上升的主要动力,也是对人民生活水平的反映,也是对当地企业经营情况的反应,在贫困地区只有农业银行、邮政储蓄和农村信用社支持个人或企业的存贷款服务,存款作为商业银行吸收社会资金的主要来源,也是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大致评估,河北省贫困地区经济对农村信用社的依赖太大,金融资源匮乏,使得金融市场缺乏竞争力且金融服务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所以,在开展差异化陈亚扶贫是可以对金融行业进行重点扶贫。金融行业的发展路径可以通过融资来实现,一种职业和养殖业为主的贫困地区,涉农企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占据很大比重,企业的融资渠道多数来自于亲戚朋友借款,所以,在开展金融扶贫时,政府可以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开通多元融资渠道,可以通过加大对银行的资金扶持,拓宽涉农企业的融资渠道,提高银行贷款资源,使得当地的金融资源得到丰富。金融资源还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发展特色金融服务,商业性金融服务的发展需要以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居民的融资观念进行发展,河北省贫困地区多以种植业为主,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金融机构可以针对种植业的农户分散,融资多为短期融资的特点,推出针对性金融产品,对第二产业等提供优惠的金融服务,这样,金融机构既可以吸引更多的客户进行存款,还能够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贫困地区的中小企业融资审批流程应该进行完善,很多个体农户和中小企业的经营者缺乏金融意识,加之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落后,银行如果采取和经济发达地区相同的金融审批流程,很难刺激当地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所以,必须根据贫困地区的发展情况以及中小企业的经营情况,制定合理的审批流程,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三)创新项目的开展。当前,时代的主题是大众创业、大众创新,贫困地区的人民更应该发挥其强大的创造力,为扶贫工作提供内在动力,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是考察扶贫工作开展效益的重要指标。在开展扶贫项目时应该对贫困地区进行清除的人,选择适合本地区发展的项目,因地制宜进行项目创新,不能盲目开展高收益项目,对其他地区的项目进行照抄。此外,要将解决突出问题放在扶贫工作的重点位置上,从当地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入手,激发贫困地区人民的工作热情,为创新项目的开展提供动力,在开展创新项目时应该从长远利益出发,建立可以为贫困地区人民带来长远效益的体制机制,将相关的技能、技术传授给贫困地区人民,对于与扶贫项目相关的技能要培养相应的技术能手,为贫困地区提供直接的技术支持。创新项目的开展关键在于人才的开发,可以鼓励大学生或者技校人员来贫困地区发展,保证贫困地区的人才可以获得就业机会,可以对贫困地区的孩子给予优惠政策,解决贫困地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乡县公益岗人员的选择上,可以优先考虑这些人员,设置一定的人员比例,避免公益岗被挤占、乱占的情况出现。(四)生态扶贫机制的建立。生态问题是制约河北扶贫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应该加大生态环境的治理,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扶贫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大宣传,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对农民进行环保知识的普及,树立环保理念,在发展过程中政府应该严格把关,加强监督,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水土流失地区进行治理,保持水土,采取生态恢复的措施,促进贫困地区的水生态环境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可以根据当地的地理情况开展生态农业,可以在河北省贫困地区开发坝错季蔬菜,既可以保持水土,又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对于很多生态环境恶劣的地区可以采取生态林建设的措施,开展上下游节水项目,可以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和品种改良,减少上游农业的耗水量,实现节约水源、涵养水源的目的。

四、总结

对于精准化扶贫的认识不足是制约扶贫精准度的重要因素,产业化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在加快地区脱贫的过程中没有发挥出其真正效用,对于差异化产业的发展应该对产业进行正确的定位,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发展情况给出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保证每一分钱都用到了关键地方,根据地方实际,制定出更合理、更科学的扶贫项目计划,真正帮助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

作者:王静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范文6

【关键词】维西县 特色农业 金融 路径

一、维西县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迪庆州西南端,“三江并流”腹地。全县总人口15万多人,有傈僳、汉、纳西、白、藏等民族。辖10个乡(镇)3个居委会、79个行政村,农村人口占91%。境内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64座,平均海拔2340米;有河流263条,高山雪融湖28个;气候冬长无夏,春秋相连,仅有冷暖、干湿和大小雨季之分,年平均气温11.4℃。高低悬殊的海拔,分布不均匀的光、温、降水,形成了特殊的立体气候,适合各种植物生长。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傈僳族农户积极开发特色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一)药材产业发展初成规模

近几年来,维西县按照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要求,结合境内地貌和气候特点,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引导、扶持农民发展药材产业,让农民实现增收致富。截止9月末,维西信用社向137户药材种植户累计发放638万元,余额588万元,农行向药材种植户发放贷款24万元。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000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500元增加到2700元,个别基地还成立了中药材种植协会,通过“农户+公司”形式,一方面解决销了路难问题,一方面将规模做大。

(二)冰葡萄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葡萄种植是一项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技术要求比较高。叶枝镇政府将美国高产葡萄引入叶枝,同时塔城引入了冰葡萄,并建立了葡萄种植示范基地,以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发展葡萄种植。维西县金融机构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截至9月末,向95户葡萄种植户累计发放269万元,余额254万元。到目前已有72户种植冰葡萄470亩,亩均收入2800余元,现库存总苗木价值达70余万元。叶枝镇梓里村目前种植面积达320多亩,年产葡萄32万多斤,亩均收入2900余元。

(三)核桃产业发展取得成效

为切实加快核桃基地建设步伐,截止2012年9月末,信用社辖内11个网点累计办理金碧惠农卡80张,发放小额信用贷款120万元,县农行向核桃种植户发放贷款18万元。较好的解决了农户难找保证人的情况,解决了农户的资金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在塔城信用社的大理支持下,哈达村大力发展泡核桃种植,全村共推广种植100多亩,并建设了苗圃基地30余亩,目前已完成泡核桃苗的嫁接移栽32亩50万株。同时哈达农庄资产经营有限公司通过从漾濞县引进技术人员,积极开展泡核桃苗的嫁接移栽,目前储备有价值170余万株的苗木,总价值达到30余万元。

二、维西县特色农业发展产生的效应简述

一是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了产业发展后劲。特色产业的发展,使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增强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后劲;二是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渠道。特色农业的发展,农民由过去的单一经营收入向现在的多种经营收入转变,收入渠道不断增多,收入不断提高;三是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从哈达村民小组、梓里村民小组的情况看,通过特色产业的发展,全村涌现出了一批致富带头人,他们在自身致富的同时,也带动了全村百姓的增收致富;四是特色农业的发展,直接带来百姓思想观念的转变。百姓在培育、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中,传统的思想观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商品意识、科技意识增强,劳动者的技能得到提升。

三、维西县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生产规模小,产业化起步晚,产业链条短,技术含量低,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由于企业还处于创业初期,受生产技术、资金、市场等因素影响,短期内难以做大做强。特色产品在市场上难以占领优势地位、未形成规模效益。经营方式以粗放型为主,生产较为分散,水准参差不齐。生产加工工艺落后,新产品、新品种研发不足,影响市场竞争力和特色资源的有效开发。二是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因从事特色农业主体缺乏自身资金、技术含量不高、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政府和银行对其资信把握不足。同时,特色农业本身招商引资项目少,造成政府投入有限,信贷投放力度小,融资渠道不畅。三是市场观念差,产业经营者商品意识、从产品到商品的转化率低,经营者对市场需求预测不准、市场营销观念不强,仍摆脱不了小作坊式的思维模式。四是交通基础设施相对不发达,一定程度上制约产品的销路。维西县大部分村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不少山区,虽然发展特色农产品的地理条件较好,但受交通等因素制约,增产不增收。据调查,今年,由于德维二级公路的修建,导致交通不畅,出产的葡萄因为不能及时出售大部分腐烂在果地,种植葡萄的农户全部亏损,大部分农户连日常的家庭开支都成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叶枝信用社、塔城信用社立即组织人员为全部受灾农户办理贷款展期,切实解决了果农的困难,随着二级公路的完工,两处葡萄基地已经开始走上正轨,果农经济收入也一步步在增加。五是金融机构对特色农业的信贷投放力度不够。维西特色农业经济基础薄弱,资金实力不足,难以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特色化、市场化,银行对特色农业的信贷投入不能完全满足其资金需求。银行对特色贷款也存在一定的顾虑,据调查了解,2004年维登乡、白济汛乡在政府的推广下种植重楼,农户与公司合作,信用社累计向农户发放贷款45万余元,但经过一年的实践,由于政府与合作公司的问题,导致药材公司解除合作合同,农户种出的重楼找不到销路,所有投入全盘亏损,无力偿还信用社债务,信用社经过长时间催收,只收回部分借款,其余28万多元全部成为不良贷款,为信用社业务发展造成了重大的阻碍。虽然2012年上半年政府财政资金帮助信用社社消化了该28万余元的历史包袱,但信用社社对支持特色产业发展依然贷款存在一定的顾虑。

四、维西县特色农业发展的支持路径

维西县特色产业的发展,政府引导是关键,龙头带动是重点,金融支持是后盾,三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使特色农业产业出效益,就必须走规模化、品牌化的道路,集中人力、财力、资源优势,把“特色”做大、做强。

政府引导是关键。特色农业产业分布面广泛、涉及面复杂、参与面众多等因素,要想这一产业得以稳步的发展,没有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引导与扶持,实难成为支柱!一方面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现有基地为依托,积极发挥基地的引导示范作用,对特色农产品开发加工的企业进行改造,以招商引资、个人独资等形式,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另一方面要搞合作扩大规模。目前,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县供销合作社指导成立了维西品贵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美洛村360户农户中,有136户加入了合作社,共种植35亩虫娄、150亩玛咖、100亩秦艽、100多亩木香。全县供销合作社已发展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20个,入社农户2000多户,带动农户9337户,约占全县农户的1/4,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9300亩,年产值9825万元。下一步,政府应多组织农户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通过几年时间,有计划地对农户开展培训工程,使农户掌握了3至5项实用技术或技能,提高整体素质。要进一步加大对资源优势强,产业特色浓、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的特色产业进行重点培育,使之成为产业辐射面广,能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重点产业。

龙头带动是重点。特色农业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国内外市场、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具有引导生产、开拓市场、深化加工、提供服务的综合功能,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强大的辐射带动功能。而龙头企业发展缓慢,已经严重制约了维西特色农业的发展,是目前维西县乃至全州发展特色农业的桎梏。应树立品牌意识,加大特色产品研发,通过产品深加工、改进包装、丰富品种、提高质量、增加附加值,把具有维西特色的各种品牌真正树起来。龙头企业应加强企业合作和宣传力度,利用每年一度的阔时节、火把节等县内重大节日进行宣传,提高维西特色优质产品的知名度。鼓励多种经济主体投资特色产业,对示范带动性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培育成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范文7

关键词:农副产品;金融支持;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9)05-0057-03

一、开鲁县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基本情况

开鲁县作为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粮食种植大县,第一产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很高的比重,具有典型的农业经济特征。截止2008年末,开鲁县实现 GDP77.2亿元,第一产业实现 24.2亿元,占比31.35%,比2000年降低23.27个百分点。近几年,开鲁县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农业产业,扩大红干椒种植,稳定玉米种植,红干椒种植面积己经发展到32.5万亩,年产量达到1.97亿斤。并初步形成了以开鲁县东风镇为中心的红干椒种植区。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05万亩,产量稳定在 74万吨。同时积极引导和扶持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工业,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掘起和发展,红干椒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使得红干椒加工业成为开鲁县富民强县首选的支柱型农副产品加工行业。红干椒加工业发展迅速,其中建成了以东风新区为中心的红干椒加工产业,全县加工企业发展到十多家。目前已经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二、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对县域经济金融的影响

(一)对县域经济的影响

1.促进了农民增收。2008年,全县23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各类农产品4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8亿元,利税3600万元,出口创汇300万美元,带动1000多农户增收400多万元,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同时,这些企业还增加农民就业3766人,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2.加快了向现代农业的跨越。由于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业和工业具有双重拉动作用,通过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推进了全县农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进程,加速了开鲁县农业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效益农业和生态农业”的转变。

3.促进了基地建设。基地作为公司与农户之间的桥梁,是特色农产品加工的第一环节和整个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全县已建成各种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3万多亩,农户与企业已形成了“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有力地促进了农民的稳定增收,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4.壮大了县域工业经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同时作为开鲁县工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为开鲁县工业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实现了工农业的“双赢”。2008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6亿元,销售收入3.8亿元,利税3600万元,出口创汇300万美元,分别占全县工业经济的10.22%、24.28%、2.3%和1.21%,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

(二)对县域金融的影响

1.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农村信用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是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益稳定增加,特别是作为县域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更是得到了长足发展。开鲁县农村信用社从2004年到2008年底,储蓄存款余额以每年23.8%的速度增长,远远高于全县储蓄存款12.07%的平均增长速度。贷款投放年平均增长26.9%,高出全县年贷款增幅的2.44倍。开鲁县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发展均处于领先的地位,年盈利也从2004年的34万元,发展到2008年的1094万元。

2.推动了金融服务不断改进,服务层次不断提升。

近几年,开鲁县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的认识不断提高,金融机构中间业务、银行卡等各项业务快速发展,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通过自身业务系统的互联,加强网点间资源共享,提高客户服务能力。

三、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开拓意识不足,只局限于在当地发展,不愿到县外开拓市场

现有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仍以个人投资或合伙投资为主,产权结构单一,投资积累能力不足。一些企业主小富即安、老守田园的思想观念突出,只愿意在本地发展,不愿到外地开拓市场,不愿扩大企业生产规模,不愿加大对生产技术革新的投入,使一些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在较低的规模和水平上徘徊不前,难以形成大的龙头企业,制约了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大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

(二)企业的规模小、竞争能力较弱

一是企业规模偏小,缺乏竞争力。全县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规模以上加工企业中,年销售额在亿元以上的只有2家,其余均为小型企业。许多企业加工能力不强,产品档次不高,加工程度不深,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低附加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二是加工企业间缺乏约束,竞争无序。这种现象在开鲁县特色农产品加工行业中尤为严重。如在近两年红干椒出口中,企业之间竞相压价,恶性竞争,使出口额大幅度下降。三是企业加工能力弱。许多出口加工企业仅仅充当国外公司的原料车间,农产品经过简单的洗涤、包装即销售到国外。四是国际市场狭窄。开鲁县有些出口加工企业出口渠道过于单一,出口的国家只有1―2个,一旦遇到进口国的绿色壁垒或其他原因导致出口受阻,企业就会蒙受巨大损失。五是品牌意识不强。许多产品在打入国际市场时借用其他公司的品牌,而没有自已的品牌,产品的知名度不高,难以有效地拓展市场空间。

(三)专业人才短缺,对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

通过调查发现,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都没有建立吸引人才的长期用人机制,有的企业仅仅满足于订单生产状态,技术人才、专业人才严重不足。一是缺少外贸专业人才,无法和外商直接交流沟通,不能准确地了解国际市场行情,有的企业出口只能通过商,致使大量的利润和税金流失。二是缺少技术人才,企业处于粗放式管理状态,生产成本加大,产品技术含量低。

(四)融资困难,制约了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时间短、积累少,依靠租用集体土地发展,土地权证不全,要取得信贷资金相当困难。有的企业产品适销对路,发展潜力较大,企业有扩大规模的意愿,但苦于缺乏资金。如开鲁县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以红干椒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1200多万元,利润100多万元,税收60多万元。公司每年收购红干椒1240万公斤,为当地农户增加收入280万元。但因贷款困难,收购原材料资金得不到保障,规模扩大受到严重制约,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五)县域金融产品单一,难以满足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需求

不同的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对于流动资金的占用具有周期性的特点,需要不同的金融产品。例如,畜禽加工企业固定资产占用资金较少,而对流动资金占用较大,使用周期较长;而红干椒加工企业对资金使用具有急、频、小的特点,这就对金融产品的多样性提出了要求。但目前县域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形式相对单一,大部分的金融机构仅仅提供抵押贷款等传统的金融业务,难以满足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现实需要。

(六)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力度不够,民间资本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

仅靠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不能完全满足加工企业的资金需求,目前,开鲁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23户,贷款企业仅有4户。这就需要撬动民间资本,来推动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自主创新发展。开鲁县民间资本雄厚,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总额达13.3亿元,根据分析测算,开鲁县民间融资规模约在2亿元左右。

(七)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一是农业技术服务不到位。由于多种原因,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与企业的关系不够紧密,农产品加工企业既要开拓市场,又要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信息指导,这类服务本应由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但在目前情况下,只能由企业来提供,而企业受自身条件限制,很难大规模地为千家万户提供这类服务。二是农业信息服务滞后。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农业信息需求强烈,而开鲁县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提供的信息不够多、不够及时,不能满足加工企业对信息的需求。三是贷款担保机构发展滞后,开鲁县至今还没有一家担保机构。四是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服务的机构不多,存在部门垄断。如企业财产抵押,抵押物评估环节多、手续繁、收费高。五是征信体系建设滞后,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虽然开始涉及未办理信贷业务的企业,掌握了企业一定的资信情况,但工商、公安、司法、税务等部门各自掌握的部分企业、个人其他方面的资信情况,部门间末实现信息共享。金融部门难以获得企业的综合信用情况,难以对企业、个人做出全面的资信评估。

四、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对策

(一)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壮大特色产业

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劳动力,合理安排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专项资金,较大幅度地增加对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投入。对这些企业为农户提供培训、营销服务、开展基地建设等,可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和财政补助。通过建设基地、拓展市场、推广科技等形式,帮助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农户,与农户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二)发展中介组织,培育专业人才

地方政府要加快形成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以加大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优化升级。要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完善中介组织的服务、引导功能,把中介组织建成政府与企业的桥梁,为企业收集各类商业信息,发挥政府信息的引导功能,增强企业预测市场趋势、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还要通过引进吸收优秀的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技术、专业人才,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升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档次

地方政府从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改造工程。科技部门掌握的科技经费,也应安排一定的比例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的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对于农产品加工的新成果应及时给予奖励,形成一个重视技术投入、鼓励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让各项新技术融入农产品加工业中,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的附加值。鼓励加工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引进和发展农产品加工领域的高新技术,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品种,同时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关键技术改造传统的加工业,提高整个行业的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范文8

一、我村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布局情况

村地处乡东部山区,辖区共有人口889人,耕地1012亩,山林6007亩,人均耕地不到0.4亩,但境内生态环境良好,土壤肥沃,种植基础较好。①产业发展情况:今年在原1200亩基础上发展到1500亩;②建成二大产业基地:建立了以上辽、下辽自然村为中心的二大杨梅无公害生产基地;全村基本形成了以杨梅为特色产业为主要的农业产业格局。③加大了农业扶持力度:村里出台产业奖励补助政策,如对杨梅连片种植达100亩以上,每亩补助100元。④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规范:规范完善了杨梅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性合作社),组建了果业有限公司,充分发挥了他们的龙头作用,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做出了贡献。

二、我村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工作措施

(一)扩大产业规模。我们以特色优势产业强村的发展为契机,抢抓产业发展机遇,切实增加农业投入,发展产业规模,建立杨梅产业生产基地,培育杨梅等地方农业特色,促进了我村农业产业快速协调发展。

(二)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农家乐等休闲旅游业,规划两大农业经济板块,即上辽和下辽杨梅基地,发展杨梅休闲旅游观光农业。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范文9

一、深入调研,科学规划,提升气象服务特色农业的针对性。

气象服务特色农业,调研是基础。离开调研,就难以掌握特色农业气象需求第一手资料,易使气象服务内容和百姓需求脱节。我台针对特色农业门类多的情况,在全县6镇3街道试点开展了“一镇一品”和“一镇多品”特色农业服务,利用“无会服务周”、蹲点服务、专题调研为契机深入农村基层访问、座谈,问需于农、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在此基础上,我台每年制定《县主要农作物气象服务要点》,对全县13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气象服务敏感点进行调查分析,根据作物在不同生长期对温度、湿度、水分等要素的临界要求,按月将当月天气基本情况、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主要服务特色产业、服务对策和责任部门详细列入工作规划,使气象服务特色农业更具针对性、更加科学化。

二、完善队伍,健全制度,提升气象服务特色农业的可靠性。

为使气象服务能更好地深入基层,今年我们在原有由本局业务人员组成的服务团队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团队”的概念,组建了包括本局人员、乡镇气象协理员、农业大户在内的大团队。同时,我台还大力完善培训、交流、考核等机制,吸纳气象协理员成立农村应急抢险队伍,并为每位镇级气象协理员配备数码相机。统计显示,三年来,依托扎根农村、贴近农户、熟知农事的优势,全县气象协理员以“预警员”、“监测员”、“联络员”、“维护员”、“传递员”角色在服务特色农业中发挥了显著作用,直接帮助农户增收近5940万元。

三、立足农村,拓展渠道,提升气象服务特色农业的实效性。

气象服务特色农业的落脚点在农村基层,成效体现在农村基层。因此,我台不断创新服务特色农业的形式,丰富服务内容。2012年,我台建立了全县种养殖户服务信息库。依托省“农民信箱”系统,将全县农业种养殖大户纳入其中,通过手机短信直接为农户提供一周天气预报、灾害性天气预警、农事提醒等气象信息服务,使农户能够及时、合理安排农事活动。2013年,根据全县扶持精品特色农业的总体部署,我台又试点开展了气象为农服务联系卡制度,选择示范性好、带动力强的农业合作社和农村种养殖大户开展点对点气象服务,构架起了县气象台与基层合作社和农户间直通的桥梁。目前,我台共与11户农业大户和48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建立了联系。在这些合作社和农业大户的示范引领下,农村种养殖户应对不同天气能力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