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中体育教育

时间:2023-07-16 08:32:32

高中体育教育

第1篇

如何才能扭转这一局面呢?笔者认为高校体育教育应进行反思,应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教育意识作为贯穿体育教学始终的重要任务来完成。

何谓终身教育?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终身教育作为现代教育观念,从而使其成为世界教育领域中的主导理论。终身体育教育理论就是由此发展而来的。体育工作者据此广泛推广终身体育教育,进而终身体育成为国际现代体育教育理论的代名词,终身体育为体育运动的普及和发展开拓了天地。终身体育教育在我国被认可的历史还不算长,但是已经成为主导教育思想。终身体育教育就是指一个人一生中要将体育教育连续进行,即一个人从出生时刻起就应该不断地发展和提高自身体育素质,直至生命终结。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终身体育教育并不是体育教育的总和堆砌,而是将其当做一个有机的教育整体。这个过程包括学前体育教育、小学体育教育、中学体育教育、大学体育教育以及成人体育教育各个阶段。终身体育教育倡导维持良好的身体条件,以适应社会变化,改善生存条件,更好地生活。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是终身体育教育的构成部分。二者互相联系,紧密配合才能实现终身体育教育目标。遗憾的是,当前我国只重视学校体育教育,而且体育教育很多时间只停留在学校体育教育上。传统观念中,体育教育只是从幼年时期开始,之后的15年或者20年中学生断断续续地接受体育教育,然而体育教育永远让位于文化教育。其后离开学校之后,体育教育只是成为学校体育的一种延续,这种延续不过是所学体育知识的实际应用,而这种实际应用往往并未落到实处,甚至绝大多数人都没进行体育教育的延续。这是我国当前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学生长远发展来讲,终身体育教育意义依然重大。随着社会发展,运动不足、营养过剩、精神紧张、肥胖等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发展。解决以上问题除了医疗方法外,增加体育锻炼必不可少。现代化的社会生活尤其需要增加体育锻炼,国家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旨在于此。不得不说,我国当前的全民健身现状不容乐观,虽然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举世瞩目,但远远没有形成国外全面健身的高度。一方面表现为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不仅少,而且集中在老年人,年轻人以各种理由逃避参加体育锻炼;另一方面表现为社会对体育的投入不多,体育设施缺少影响全民健身的开展。一朝一夕之功并不能改变以上局面,只有全局动员,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方能完成。高校体育教育是庞大工程中的重要一环,责无旁贷。如果高校阶段能使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对于学生长远发展极为有利。终身体育不论从其前身意义和后期发展的意义都能满足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和要求。终身体育理论在实践上和体育理论上都有待于体育组织与体育教育组织去完善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国内广泛地开展和推广。

学校体育教育是体育教育的基础工程。通过对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不同阶段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自觉性调查,小学阶段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最佳,大学阶段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最后。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学生经历高考后,在内心中已将体育锻炼排在最后的位置。若想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观念,必须使他们从内心深刻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在大学阶段就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试想,若他们大学时期都不乐意参与体育锻炼,毕业后的繁复事情更不会让他们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如何才能使学生在大学阶段就具备终身体育的观念呢?高校体育教育者要对教学对象有深刻的了解。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需求在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和习惯,因为小学和初中阶段并没有深入理解体育锻炼和玩耍的区别,他们认为体育锻炼就是跑跳,所以这需要他们了解体育锻炼的实质和内容。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尽管意识还不太成熟,但是由于自身身体发育成熟,思维逻辑也已经成熟,他们已经或多或少有了体育锻炼的愿望和喜好。对于高校体育教师而言,我们应该使他们已经形成的关于体育锻炼的认识深化,并且能深入内心,成为一种自觉意识。所以观念教育是第一位。

相对于体育技巧的传授,体育观念的教育更为关键,也更具有难度。高校体育教师怎么才能使他们具备观念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原则。高校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未来发展要求,最终使其将体育锻炼养成一种习惯。习惯性参加体育锻炼如果能贯穿一个人生命全部过程,那么就实现了终身体育教育的最高目标。习惯如何才能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始自小学,但是最终形成并坚持下来在大学。高校体育锻炼教育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在学生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中有意识参与体育锻炼的,毕业后依然有较好的体育锻炼意识。但是大学里如果排斥体育活动,那么毕业后也很少参与体育锻炼。从调查结果来看,如果学生在大学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那么就有助于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第2篇

【关键词】体育欣赏;高中体育;应用对策

高中时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体育课程尚未得到足够重视,这就使得体育课程的教学实效一直较低。而体育欣赏作为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利于学生体育知识面的拓展、体育技能的快速提高,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

一、突破传统教学内容

高中体育教师在实施体育欣赏教学时,应将教材中的理论内容和欣赏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健康第一”为教学指导理念,充分体现体育教学的内涵。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在确保学生对运动知识与运动技能有较好掌握的基础上,大胆突破传统的体育理论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普及他们所比较欠缺的社会知识及心理健康知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运动习惯,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比如,在高三的体育教学中,很多学生的升学压力比较大,因此他们的学习重心都在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上,而忽略了体育课程的重要性。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将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结合在一起,为学生组织以“全民健身”为主题的体育欣赏课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体育欣赏课中全面了解健身器材、体育娱乐、健身项目、健身场所等知识,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就会将体育运动与健康问题联系在一起,使得他们深刻感知健康的重要性,并明确知道只有拥有了健康的体魄才能实现各种美好的愿望与梦想,从而激起他们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

二、创新传统教学模式

笔者通过总结发现,当前高中体育教学方法可分为两大类:①直接讲解类。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三学生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他们通常都将学习各个学科的文化知识作为学习主要任务,完全忽略了体育运动的重要性,这就使得他们不愿花费时间去学习体育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借助动画、图片等方式,把需要学习的体育知识以直观形式展示给学生,使得学生可用欣赏电影的形式直接了解体育及各个运动项目的兴起、发展及演变过程。②间接欣赏类。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与需要学习的体育项目有关的大型赛事,这种体育欣赏教育形式不仅可让学生放松紧张的学习情绪,而且还能让他们在体育解说员的分析解说中更加关注赛事进度,从而逐步了解该体育项目的比赛规则。另一方面,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勇敢的精神状态也会给高三学生传递正能量,从而实现丰富学生体育知识、提高学生体育审美意识的双重目的。比如,在学习篮球运动项目时,教师就可为学生播放大型篮球比赛视频,使得学生在欣赏运动员高超体育技能的同时,还能受到他们不懈拼搏精神的感染,从而实现提高学生体育水平及良好品质的双重目的。

三、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为切实提高高中体育课程的教学实效,教师应合理地将欣赏教育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实施体育实践教学活动时,教师应积极运用肢体、语言等方式为学生示范、演示体育运动,使得学生可全面认识体育运动项目的动作要领,并快速提高自身的运动技能。但是,当前很多高中的体育实践课因场地受限、运动器材缺乏等原因的影响,很难使得学生较好地掌握体育项目的运动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在现有体育场地与体育器材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实践教学方法,也就是将常规的实践教学转变为体育欣赏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组织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在体育欣赏课中全面了解各种体育器材的具体作用与操作方法。通过生动、有趣的体育欣赏课教学活动,可有效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并在现有体育设施的基础上开展体育实践教学课,使得学生将在体育欣赏课中获得的运动理论与实践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充分发挥体育欣赏课程的作用,并优化体育实践教学的实效。比如,高三体育教师在实施“俯卧式跳高”的教学活动时,就可借助实践教学中的动作示范,让学生对该运动项目的动作要领有基本的了解,再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教学课件,让学生通过课件对每一个动作细节进行详细观察与模仿,在教师的适时讲解中,学生可不断加强对俯卧式跳高各个动作细节的准确把握。在以上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教师再将学生带到运动场地进行实践训练。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形式比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所获得的教学效果要好很多,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

总之,体育欣赏教育在高中体育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大胆创新了传统体育教育的模式,将客观的体育教学形式转变成了心理素质与审美能力的教学,更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体育能力、体育思维的发展。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体育欣赏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并积极将这一教育形式应用到教学中去,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能力及审美水平,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李江炎.体育欣赏教育在高中体育教育中的应用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5.01:100+102

第3篇

一、高中学生体育兴趣对体育教学的作用

1、中学生的体育兴趣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成效。教育实践证明,使学生感到有学习的需要,是学习的根本动力。只有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才能充分发挥体育训练的整体作用,实现体育教学的综合效应。

2、高中学生体育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当前,高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不足,主要原因是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够,或是由于基础较差对体育锻炼缺乏信心。因此,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学生对待体育的兴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高中学生体育教学应紧密围绕学生兴趣开展,体育兴趣是体育教学展开的核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体育锻炼需长久坚持,只靠区区几个课时无法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体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因此,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和锻炼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养成健康的生活锻炼习惯。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要求学生达到无限的时间所能达到的成果是不可能的,但使学生获得使之不断锻炼的内在动力(即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和兴趣)是可能的。要达到如此的效果,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体育教育自身的优势,转化限制条件为有利条件,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切实围绕学生兴趣将体育教学推向新的局面。

二、评价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四个标准

1、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身心健康发展。学生的体育成绩是体现身体素质好坏最直接的指标,我们所普及的体育教学,其根本目的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达到体育健儿或运动员的标准,而是通过体育训练,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在锻炼和竞技的过程中感悟体育本身所带来的精神意志品质,从而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以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因此,单凭体育成绩的好坏来判断学生对待体育教学的热衷程度,即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兴趣是片面的。我们在评价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兴趣时,应该注重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认识,并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提高对待体育训练的兴趣。通过积极、适当的参与并取得综合的成长效益,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以加强和锻炼,学习效率明显提高,精神状态日趋好转,各科成绩协调提高。使学生在感受通过体育锻炼带来的综合效益的同时,更进一步地加深对体育锻炼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加深体育锻炼的认识,这是检验学生体育兴趣科学提高的自身素质标准。

2、学生们更为广泛的参与和组织体育活动。体育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人们的广泛参与,我们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遵循这一重要的原则。应该说体育活动以它独特的魅力,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大多数学生都愿意参加积极健康的体育活动,并适当地坚持体育锻炼,以此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加强心理素质。但也有个别学生,因为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对待体育活动与体育锻炼有恐惧、厌烦和逃避的现象。如何想方设法,采取有效的措施,使这部分学生渐渐扫除心理的障碍,在体育锻炼中逐渐树立自信和兴趣,是我们体育教学的关键,也是考察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的重点。此外,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十分重要,就是说离开教师的硬性规定要求,学生们能否自发组织和开展广泛、健康、安全、合理的体育锻炼与活动,这是衡量学生体育兴趣是否广泛与积极的参与标准。

第4篇

摘 要 针对高中学生学习负担重、体育热情不高等问题,笔者提出了体育教师们对学生的“厌学”与“忽视情绪”要“动之以理,晓之以情”,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充分施展情感教学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 高中 体育教育 情感教育 研究

一、高中体育教育中存在的困境

首先,师生们面对着传统“科举制”与“应试教育”的“后遗症”。“成绩决定一切,高考一考定终身”的谆谆告诫一直萦绕在学生们的耳边;相反,如果成绩考不好,还会增加老师、父母、朋友与同学等的各种压力,包括父母的责骂、老师的不疼爱、学习成绩很好的朋友与同学的“冷视”,等等。而且,一般人们将个人成绩下降归结为“好玩”、“不务正业”等原因。此外,学校排名是某一同学成绩优劣的评价指标,也是学生们经常能感受到的“压力源”。其次,学生们的学习任务本来就重。高中学生不仅面对着满载亲友考上好大学、成就自我的压力,而且,高中的学习负担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每一个学期至少要学六门课程,高一几乎要“通学”高中所有的课程(总共八门),高二固定学习的有六门,同时还要准备其他的会考科目。最后,体育热情不仅是由以上两个原因造成的,而且也归咎于身体与心理的原因。这些原因包括:学生身体的体质差(特别是女生),学生们更热衷于其他方面的活动(包括玩游戏、看小说等)。以上种种原因会致使学生们对体育课、体育老师有别样的看法――体育“无用论”、“时间浪费论”,更有甚者,会因为体育潜质不好与较强的自尊心而自卑;而老师是高高在上的“教官”,也是以上种种问题的“罪魁”。

二、体育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对策

(一)情感教育的概念界定

所谓“情感教育”,一言以蔽之,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教学。具体说来,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情感要素来激发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围绕学生的兴趣将体育实践与课堂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情感教学的对策

1.做好体育老师的本职工作,着力落实“寓教于乐”的教学实践

古板的体育达标训练往往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作为专职的体育老师,要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改善教育质量:

首先,应着重改善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即学生上学的“主要”而不是“唯一”目标在于考试,在于得到最高的成绩结果。恰恰相反,“劳逸结合”的“求学”与“教学”思想、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心理健康。笔者作为龙水高中(乡下高中)一位高一与高二的体育老师,曾暗查以前所带三个班(共计120名学生)的学生对体育与学习的相关看法,发现:一天约有30%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一般为全班前10名)都相对热衷于体育运动,既包括跑步、散步、跳绳(女生为主)等简单的体育运用,也包括打篮球、踢足球(男生为主)等激烈的运动项目;同时,总人数中约有35%的学生经常进行体育(一般为差等生或者体育生)活动。此外,将近85%的学生都认为体育活动可以“减压”,能提升学习的“精神状态”;另外15%的同学对此不表态。此外,令人惊奇的是,依据高考数据,每个班五名到十五名之间的“外向”学生却有1/4的同学能在高考中脱颖而出,考出惊人成绩。因此,体育老师应该在体育授课中以“锻炼身心”为最终目标,强调体育有益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其次,要依据学生心理与身体的实际情况进行体育训练。体育任课老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的体质、体育潜力、个性倾向、合群度等因素来规划学生的体育训练强度――即对于具有体育潜质的学生要鼓励他们进行体育竞赛,激发他们的体育好强心与荣誉感,从而激发其内在的体育潜质;对于一般为了锻炼体魄、提升精神面貌的同学,体育教师要多鼓励他们进行持续的锻炼;而对于不怎么热爱体育锻炼的学生,体育老师要运用“硬性”的惩罚措施与“柔性”的情感引导方法来动员他们参加体育活动。此外,对于学生的学期测评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条件来评比。

最后,体育教师要充分运用体育权威的优势,大力引导学生们主课知识与体育知识相结合。例如,运用人与人之间的体育游戏来释义“万有引力定律”等。

2.营造“师生情”的教育情感氛围

第5篇

一、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教育的时机

通过教学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现代体育意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培养学生活泼愉快、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成功和失败的优良作风。

(一) 耐久跑等娱乐性小、运动量大的项目教学是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品质的良好时机。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多数学生缺乏艰苦的锻炼,怕长跑、怕吃苦的比较多。教师要认真进行思想教育,深入了解情况,从严要求,可以一方面在学生自身的体育实践中有意识地对其意志品质进行磨练,一方面则教育学生从运动健儿身上学习他们的坚强意志和拼搏精神。要让学生懂得,持之以恒参加锻炼,不仅锻炼了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意志力,收到了双赢得效果,为今后克服生活、工作中的各种困难打下了坚实基础。例如,在实际练习中分析不能跑完全程的原因,有的是身体偶然不适;有的是体力分配不合理,前半程太快;也有的是怕苦怕累,稍有疲劳就不能坚持。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及平时对他们的了解,在处理上应有所区别。对平时一贯认真刻苦而偶然不适的同学无需批评;对体力分配不合理的,应告诉他们失败的原因和如何分配体力;而对怕苦怕累者除进一步讲清道理外,应让其坚持完成本节课的任务,使其既能认识到自己意志薄弱的毛病,抓住顽强意志这一环节,经过几次反复的工作即可初步解决。

(二) 在跳跃、障碍跑或支撑跳跃等项目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勇敢果断、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在实践中实例很多,例如,在支撑跳跃教学中,从一些同学的身体素质、技术来看完成动作是没有问题的,而他们就是不敢过器械,有的甚至尝试的勇气都没有。在跳高练习中,过较低杆时技术动作很好,但横杆升高动作就变形了……这是因为精神因素起了作用。所以我们通过这些项目的教学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

(三) 在篮球、排球、足球等球类项目的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这些集体项目的共同特点就是需要场上所有同伴的协同配合,实践证明,集体和个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一支球队水平的提高,个人才能得到发展。离开了集体,个人就不可能有所作为。集体的利益体现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如果没有集体利益的存在,个人利益也就不可能得到满足。集体利益不仅是实现个人利益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实现个人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并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同伴的失误,正确对待对方的犯规,决不允许施以报复的手段;要正确对待裁判的漏判、误判,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待裁判对双方的判罚。

(五)在项目规则、裁判法的学习过程中,教育学生竞技体育的持久生命力和巨大魅力在于所有的竞争者都能以统一的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凭借自身的实力和竞技水平,公开、公平、公正地竞争。体育竞赛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有助于人们形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使人们自觉地承认和接受公共规范的约束,提升了现代社会人的品格,并最终促进学生养成文明的举止习惯和遵纪守法的意识。

二、组织教学中的教育时机

建立切实可行的课堂常规。体育课堂常规,是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对师生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严格的课堂常规应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严格的课堂纪律、严格的考勤制度和严格的考核制度。通过认真实施使学生接受严格的要求与训练,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培养学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服从组织的良好习惯。其中布置场地、器材和使用、送还器材。这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课前场地的布置要井井有条,做到既美观又便于组织教学。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不紊的工作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体育器材的使用时,可通过校内、外的具体事例重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及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

三、教师的言行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第6篇

关键词:东西方 体育文化 体育教育

1、前言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高等体育教育仅仅局限于传统文化的观念框架,范畴体系和意义网络显然是不合适的,与此同时,摒弃东西方体育文化之间“天然分离”的“泾渭线”,互为补充,相互加强构成了我们思考中国高等体育的基本方式和文化“眼光”。

本文从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入手,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并从中去探索高等体育教育,旨在改革和完善体育的内容和结构。

2、东西方体育文化

世界体育的发展史表明,世界体育首先产生于东方而不是西方。在公元前5千年古代的东方就开始向文明社会过渡,产生于这个历史时期的东方体育,不仅对后来的西方体育,而且对整个世界体育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在东方体育已作为一个整体存在于人类社会并得到了充分发展的时候,即公元前11—9世纪,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地处南欧的古希腊,罗马都还处在稚气的神话时代,其体育自然也才刚刚起步,经过公元前8—5世纪的创造和发展,西方才形成了不同于东方体育并具有鲜明西方色彩的体育类型。至此,西方体育才初步形成。世界体育也因此进入了一个由东西方两种不同类型体育交相辉映,平行而不同步发展的新阶段。

公元2—10世纪,东方的亚洲和北非的多数国家相继进入封建社会,东方体育在良好的社会条件下继续保持其兴盛发达的状况,并越来越趋向于成熟。此时的西方体育,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较之同一时期的东方体育远为落后和贫乏。但是,从公元15世纪至17世纪,欧洲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从而使西方体育开始进入一个伟大的转折时期,西方体育逐渐摆脱落后状态,并从战争和宗教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社会现象。

以儒家为核心的东方文化和以新教伦理为核心的西方文化,是两股不同的文化源流,显然,东西方体育文化必须带有各自核心文化的色彩和特征。同时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逐渐意识到近代体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格与体格的具体价值。

2、1 东方体育文化

以中国、日本、印度、朝鲜等亚洲国家为代表的东方体育,都由于大部分时间处于一种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条件下,而使他们在古代所形成的兴旺发达的状况在近代未得到进一步充分的发展,从而使东方体育进入了一个停滞和哀落的时期,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东方社会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缩小了在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上与西方的差距,中国、朝鲜、越南等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崛起和亚洲四小龙在经济、文化和科技上的高速发展,使以亚洲诸国为代表的东方体育在与奥林匹克运动为核心的西方体育的相互交汇,融合中得到迅速发展。就中国而言,经过世代的传承,擅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质;形成了以养身健体、道德培养为主要目的,并高度吻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由这种文化所锻造的民族性格的体育形态:形成了一个结构稳定,区别于世界上其它任何国家体育形态的独立体育文化体系。鸦片战争后,西方体育相继传入中国,从而使东西方体育文化相互交汇和融合,并逐步形成了一种东西方体育文化的相互迁移和相互竞争,共同提高的新格局。

2、2 西方体育文化

西方现代体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十分重视对青年的身体训练,公元前300多年前教育家柏拉图在他的身心调和论的教育设计中,规划了各种年龄体育活动的内容和要求。第二阶段(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教育家洛克首先提出了“三育学说”,即把教育分为体育、德育和智育三部分。并强调“健全之精神,富于健全之身体”。第三阶段(十九世纪产生革命后),当时德国体操盛行,与此同时,美国球类运动,法国体育也都迅速发展起来。其主要内容有田径、体操、举重以及各种球类运动等。这些运动特别强调肌肉锻炼和体格健壮。研究表明,西方体育文化的特征,是和相适应的资本主义历史条件以及竞争,冒险的哲学思想有关,从而形成了重视“练形”、健美、讲究外在统一和竞争激进的风格。19世纪末,西方体育文化发展的直接结果产生了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运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发展,终于成为一个超越体育范畴,影响和波及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现象。同时,西方社会伴随着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对现代社会中缺乏运动以及精神颓废的生活感到失望和厌倦,因而对竭力想摆脱这种状况的西方人来说,东方体育中的许多体育思想和运动方式,对他们来说越来越具有吸引力。  3、体育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

传统的高等体育教育突出了“三基”,可以肯定它把握了体育的本质和教育的内涵,但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现代体育的引思中,从“21世纪的素质教育”和未来社会发展对体育的需求来考虑,引发了我们对高等体育教育内容体系构建的思索。也许有人认为东西方体育文化这种“时代错位”的从学理论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的情感色彩,但以其为参照系进行自我观照,自我省察,从而更深刻,更准确地了解和理解自己,无论怎样是多了一个参照系,多了一面自我观照的镜子,也是多了一个自我认识的视角。

3、1 道德伦理教育和培养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开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摆在我们面前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高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的接班人的重大使命,显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培养至关重要。特别要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面对青年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种种表现和特点,教育的任务更为繁多而具体,更为广泛而深刻,当前,体育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尚未得到加强,并有削弱的趋势。因此,弘扬东方体育文化,应真正将思想道德与教于体育教育中,真正使体育成为“成德成圣”的手段。

3、2 加大力度培养竞争价值观,提高人的群体素质

如果未来社会以“协调为主旋律”,那么,当今社会则是由竞争向协作转执的一个既竞争又协作的转轨时期。所以,在此阶段,除了要培养人的竞争意识外,还要培养人的协作能力,即形成良好的群体素质。群体素质是人在体育运动中形成的那种友好往来,和睦相处,公关协作的素养。不仅符合近年来联合国卫生组织提出的“生理、心理、社会”三者完满状态的“健康模式”,也符合了世界教育改革从70年代的“学会生存”到80年代的“学会关心”至90年代“学会合作”的思想变革。奥林匹克精神中的“更高、更快、更强”表达出了努力奋斗,永远进取的灵魂实质,竞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因素,竞争也是体育本质性特征。没有竞争,体育不仅失去魅力,而且也将失去存在的价值。要成功地培养和造成跨世纪合格人才,体育教育要大力培养学生坚强的个性,通过竞争磨炼身体,发展和培养竞争思想和竞争能力,学会在竞争中求提高,求发展。

3、3 能力培养体育教育的中心环节

东方体育文化强调“内意识”的养生健体能力,西方体育文化强调练“外形”而改善人体“内环境”的能力,我们应将这两种不同的能力培养和教育融为一体,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健身锻炼能力、竞技和竞争能力、自立和应变能力、娱乐消遣能力,还应从学生的精神面貌,意志和品格中去探索其内在涵义都更为深刻的内容和实质,能力培养必将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的习惯,体现“因才施教,全面育人”的内涵,从而为终生体育奠定基础,为培养和塑造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青年一代打下了全面而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颜绍泸 周西宽:体育运动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2]刘修武 奥林匹克大全人民体育出版社1983

[3]凌平等 中国体育的历史方位与体制转轨现代性求解的思考 江苏体育与科学1993(1)13—5

[4]卢元镇 中国体育运动的文化特征与人的现代化  京体育科学1987(1)1—4

第7篇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 德育教育 重要性 方法

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国民的思想品德教育,到新中国成立,我国领导人就曾提出对受教育者进行德智体美全方位的发展教育,德育教育被排在第一位;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党中央又提出要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虽然其中出现了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人们又开始重新认识到在物质横行的时期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而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高校体育教学作为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为德育教育提供了更好的场所,更容易让德育教育融入实践当中,达到现实性的效果。且德育教育渗透在体育教学中,两者可谓在现代高校教育中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

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体育教育只是简简单单地以体质锻炼、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其实这只是人们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事实上,体育教育对培养人们的情操、品质等有着重要作用,没有体育这一载体,德智将难以寄存,即“无体是无德智体也”。[1]因此,加强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是十分必要而且是十分重要的。

一、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助于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体育活动多数为团队型的,需要依赖团队中所有成员的配合、共同完成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对人与人之间的协作要求甚高,如果在其中掺杂任何的个人情绪、个人主义等就会影响到整个团队。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们明白在一个集体中,不能自私自利,不能只顾着自己的利益得失,不能满足于个人利益的实现,使其明白只有与同一集体中的成员相互合作、配合,共同努力,获取整个集体的利益、荣誉,个人的利益、荣誉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才能得到实现。也就是说,通过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集体荣誉感、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2]。

(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实践意识

当今大学教育过于偏重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则涉足甚少,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差,体育课程刚好提供了好的实践场所,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的、一展身手的平台,使之在体育活动中找到一些“事必躬亲”的乐趣,让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容易产生凡事多动手操作、独立自主的意识,以向社会多提供既是“思想上的巨人”,又是“行动上的巨人”的实用型人才。

(三)有助于培养和转变大学生的竞争意识

体育运动是一项竞争性很强的运动,其教学过程中往往伴随有对抗性的训练和比赛,但是有时过多地在意结果会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甚至出现一些武力冲突。从这一层面上来看,在体育教育中进行德育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通过德育教育使大学生明白,参与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看到在参与过程中学到的东西远比结果对其的意义更为重要,同时培养坚强勇敢的精神,胜不骄败不馁精神,尊重体育精神,共同努力,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理念,转变传统的竞争意识。

(四)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习惯

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一个通病就是心理素质差,至少是比身体素质更差。体育活动一般情况下是十分枯燥和乏味的,大多时候需要重复同一种训练、同一个动作,并要求严格按照体育规程完成这些重复的训练和动作,这就需要具备很强的忍耐力和韧性,以及很强的心理抗压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也更易形成一种认知和经验,尽管是有些片面的[1]。在此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对人进行心理上的疏通,转变其不耐烦进行不断重复的训练和动作的态度,教导其不能只看到眼前枯燥的过程,更要看到学到的成果,并使其明白不断重复的练习实际上是一种学习和熟练技巧的过程,可以因此找到适合自己的动作规范,以期达到完美的效果。不管是在体育活动中还是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对做同一件事或是同一类型的事有所厌烦,那其实是一种知识累积过程和习惯的培养过程。

(五)有利于减轻大学生的心理负担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以往任何时代的大学生都无可比拟的竞争压力,工作、房子、车子等,有太多的“大山”压在他们的肩膀上,以至于在大学校园里的自杀事件或杀人事件层出不穷。在大学教育中增设体育活动成为让大学生减压或是发泄的一种手段,但是如果配以德育教育则会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如在一场篮球或是足球或是其他的体育活动中,对不慎受伤的学生不顾伤痛继续参加比赛的行为,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可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而给所有参与比赛的学生以适当的激励行为,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等[3]。总之,两者相结合会使大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愉悦感、成就感,使其心理上得到一定的满足和释放,从而改变焦虑心态,缓解心理抑郁,保证心理健康。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体育教师应起到良好的模范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老师应做好本职工作,做好一系列的示范动作,不能把体育教学当作是一项做游戏的活动,从而随心所欲。要首先明白他们在课堂上的所有动作都是在学生的注视下进行的,因此不仅要在体育技能上做表率,而且要在思想品德上成为表率。这就要求体育老师在课堂上说话要讲文明、衣着要端庄、品行要端正,在授课过程中发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不怕麻烦的精神,如在授课中有学生不明白的动作,不能因为它有难度而拒绝重新示范。体育课堂跟其他文化课堂一样,有成绩好的学生也有成绩差的学生,对此体育老师不能区别对待,要本着平等的准则进行授课,必要时更要对此类学生进行细心而耐心的帮助,在适当的时机给予鼓励,树立自信心。此外,体育老师还要尽量事必躬亲,不要把授课以外的所有事情都让学生代劳,如打篮球时或是踢足球时让学生帮忙捡个球,以自己的行动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减少学生的依赖性[4]。这就是所谓的言传身教,以教师自己榜样的树立去引导学生,正如现在社会出现的各种“追星”现象一样,学生有时候会有意或是不自觉地模仿老师的行为,因此教师要注意构建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提高精神境界和培养思想道德素质,借以感染学生,做好体育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工作。

(二)增设更多的精品课程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并不是一个空头口号,必须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结合实践,将德育内容纳入到体育教学体系中,利用体育课特殊的授课方式(多实践少理论),将德育教育和体育教学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体育教学内容很多,但是在选择课程时一定要考虑对学生德育的培养。如多选择一些团队型的体育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在开始课程时,组织一些小游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并鼓励学生在游戏中寻找一些规则甚至是一些其他文化课程所教授不到的道理;设计一些特定场景的有一定难度的练习内容,让学生亲身体验并经历其中的磨炼,鼓励其通过自己的努力或是跟同学协作配合战胜其中困难,从而使学生领悟成功的来之不易;增设生态体育课程,带领学生参与如拓展活动、登山、游泳、郊游类等体育运动,陶冶情操,提高适应能力,缓解压力,并以此增强环保意识等。

在体育课程中的理论授课部分,多给学生讲授一些体育活动中所蕴涵的深刻道理,使其明白不能把任何事情都看成一件单纯的事,要参透其内涵,也就是透过此培养其一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如经常性地给学生播放一些体育健儿在国内外体育盛事中拼搏奋斗的片子,使学生懂得成功的获取是多么的不易,也只有努力和奋斗才有可能得到成功;让学生们观看体育健儿在国内国际大赛中获奖的场面,激发他们的热情和斗志,激励他们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充满热情和希望;讲述运动员们为国争光的事迹,每枚奖牌背后的故事等,使学生以此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5]。

(三)将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纳入整个教学体系中

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单单靠从事体育教学的工作者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换句话说,单靠体育教学的内部环境的改善达到体育和德育有机结合之目的是很困难的,外部环境对它们的影响也至关重要。从大范围来讲,它需要教育相关的政策支持,强制性的实施,以避免有些教育机构由于不重视体育教育而导致其中德育教育的缺失;从学校教育体系来讲,需要制定完善的教学大纲;将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纳入到整体教学大纲中,同时,高校中的非体育教学者也应积极支持德育教学的展开,以营造宽松有利的教学环境;对于大学生而言,不能把体育课程简单地看成是一项体力活动,善于动脑,理解其中包含的深层次理念,积极支持学校、体育老师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一切工作,自觉地在体育锻炼中进行自我道德教育。如前所说,在观看体育健儿登上领奖台时,自然而然地产生爱国之情。

三、结语

总之,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不仅是体育教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而且是整个教学体系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更是全社会精神文明构建的重要组成。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其完善的同时又推动体育教学向更高层次发展,两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现代教育体系不断向前发展,并为我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更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正如教育家马约翰所说:“体育史培养学生品格的良好场所,体育可以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情操,激励品质。”在高校教育中,把体育教和德育教育紧密地联系起来,不仅可以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而且可以使道德意志品质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6]。

参考文献:

[1]吴忠诚,李小君.高校体育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0,(20):187-188.

[2]师文月,李建勋.浅谈高校体育教育中贯穿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思考[J].体育世界,2008,(4):38.

[3]陈帅.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J].广东工业大学报,2008,8(2):99-101.

[4]程晓华.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报,2008,10(6):188.

第8篇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育 人文素质 教育反思

体育运动的范围与参与人数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国民身体的基本素质。按照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看,体育教学重在锻炼身体,其目的直指身体健康,然而,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看,不仅应该关注身体的外在健康,还应该顾及其内在运转的健康,所以,还应该对其人文素质培育有所涉及。怎样才能将高校的体育教学与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是一直受到关注的课题,从教学经验与教学的发展看,加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有利用于促进体育教学与人文教学的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

一、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缺失

(一)重武轻文的体育思想导致文化道德素养的流失

首先,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在于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的培育;现阶段的社会演进阶段表明复合性人才更适合当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人文主义以欧洲文艺复兴为肇始,经过五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但在我国由于改革开放后重物质轻人文,造成了对其发展的一些阻碍,这也是因为现实发展的要求所致;同样的思维,使得体育教育中,形成了“重武轻文”的思想,认为技能是体育的核心,造成了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淡化处理,因而在高校体育中所培育的人才,往往流于文化道德素养的不足,造成了重大的人文培养缺失,综合素质较差。

(二)重文轻体的体育思想导致人文知识素养的薄弱

首先,重文轻体的意思是指,过度关注文化教育,却忽视了在体育教育中的文化教育及文化素养培育;在现阶段已经初步形成了基础性的文化知识教材,并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应用;然而,事实上,在体育教育中、人文教育中,均出现了冷淡反应,这表明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全面性不足,思想解放工作依然面临严峻挑战;单一的将体质论等同于技术技能的单向教育路径,很难将我国的体育教育事业带向更好更高的发展轨道。

二、高校体育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

首先,按照余秋雨教授对于文化的定义,它既包括生活方式,也包括精神价值,是一种集体价值的体现;所以,它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需要全面考量。另一方面,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决定意识的原理分析,人文素质教育对于社会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反映,而社会现实的存在决定着其内涵的设定;所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对体育教育产生功能性的影响。另外,按照英国著名社会学家马林诺斯机的“文化功能论”,可以理解到人文素质在体育教育中,能够完善其育人功能、身心协调发展功能、文化娱乐功能,二者之间有一个互动与深化过程,但需要先在二者中建立起良性的互动关系。因此,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

其次,加强影响的具体方向需要落实在人格塑造、精神陶冶、品质修炼方面;而具体应该以基础的人文知识教育、体育专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作为起点,以综合素质的培育作为一条主线,重点从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自主意识的培育、性格的强化、对干扰的抵抗防御能力方面,进行多样化的内在素质训练。另一方面,加强影响的层面较多,除了以上所述,还需要在信息时代,按照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进行信息技术化教育,如多媒体引入、远程教育开设、社交软件应用等,将科学-技术-社会间的关系通过实际的教育手段关联起来,使学生适应现代化、在文化现代化视域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拓展高校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首先,应该从思维意识角度进行培养,正如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所言,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仅仅只是人们的看法、意识,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思维意识的培养非常关键;进一步讲,思维即是存在,意识即是存在之结果;因而,要在体育课程中,既设置人文教育的理论,又要透过实践来强化,以此,透过生命的“灵与肉”的二元性将体育事业的核心价值表现出来,并加以强化,让学生在一种审美形而上学的视域、思想下,重新观看体育的作用、价值,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在体育教育事业中的拓展来强化自身的知性能力,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的意识形态与思维意识。

其次,这种新型的高校体育教育模式也要求教师,敢为人之师,努力增加自身的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身体力行,以“身教大于言传”为原则,对学生发生更大的潜移默化之作用;正如上文所说,现代的大学生有其时代精神所赋予的气质,很难通过道德说教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身教就变得极为重要,而且,也是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应该利用跨学科的研究成果,积极编制符合新一代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综合课本,让学生体会到哲学-美学-文学所带来的精神价值。

三、结语

总之,在新的时代就要求与时俱进、因时制宜;从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来看,人才的全面发展,向着复合型培育已经成为了趋势;因为工业时代的人才以专业化作为标准,而进入信息时代后,人才的需求是多面而多样的,因此,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更高的人文道德意识与综合素质已经成为了时代精神的体现,时代的强势潮流的表达;所以,应该注重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并在反思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其影响、提升其发展思路、拓展各种有效途径等来实现这种全面化的教育教学,让我国高校大学生向着全面、复合型人才方面逐渐转型,以满足社会对综合类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段丽梅,戴斌.基于“全人”生命教育视角的体育教育逻辑起点新论[J].体育科学,2015,(06).

[2]徐新洲.高校人文素质全面发展目标的实施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0).

[3]周鹏.中西体育比较视角下大学体育教育发展趋势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02).

第9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高中体育;渗透;

随着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如何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深思的问题。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将德育教育灌输在日常的体育教育中,将学生教育为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要始终坚持德育教育为首,实现人才的全面培养。不能只将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的体质简单作为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而是要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学生实现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有效融入德育教育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一、高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作用

作为一名高中学生,已经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不喜欢老师单调的说教。因此,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优化、调整个人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身边的事例向学生灌输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坚持就是胜利的信念。例如:以田径冠军刘翔的故事为例。原本刘翔是一名跳高运动员,但在后期的训练中其在田径方面的优势被教练发现,从此他便放弃了从事多年的跳高训练而转向一个陌生的领域。通过个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坚忍不拔的毅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冠军梦想,为个人、为祖国增光添彩。通过国内外体育界具有影响力的大事和典范运动员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其民族自豪感。另外,教师也可以列举学生身边发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例子,邀请当事人现身说法。通过当事人讲解自己的真实故事,使学生融入到其情境中,从而有效的进行德育教育。教师也可以结合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4*100米的接力赛中,某同学摔倒后,不顾自己受伤的身体,爬起来继续前行,其他接力队员更是竭尽全力,去弥补摔倒同学所耽误的时间。这些同学所表现出的拼搏精神和为集体争光的荣誉感是值得学习和表扬的,教师适时、适当的表扬、激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二、高中体育教学中教育的方法

课外体育活动是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立足体育教学本身的特点,结合体育教学中涉及的相关因素,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德育教育。例如:可以通过篮球、排球、足球等比赛,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意识,让学生明白成功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每个队员的贡献;同时还要清醒的认识到,团队的力量不是每个队员的简单组合,而是彼此之间相互密切的配合;通过武术、体操等项目的训练使学生形成灵活、冷静,遇事不慌的品格;通过长跑训练让学生明白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德。另外,还要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失利,不灰心、不丧气;面对成功、荣誉,不骄傲自满的优良品德。因而,合适的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充分体现,同时又是对学生适时开展德育教育的最佳、有效途径。教师要将学生的身体活动和心理活动充分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教师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充分展示学高为师、身正示范的优良品德。高中学生处于人格品德形成的关键阶段,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甚至会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体育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和仪表,给学生树立正面、积极的教师形象。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耐心,讲解清楚,示范规范。对于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要不厌其烦,多次讲解直到学生真正学会为止。对于部分比较有个性的学生,不能通过言语训斥,甚至通过体罚方式进行教育。而应该遵循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性格等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体育教师要时刻铭记:身教大于言传的效果。在平时的课外训练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用个人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例如:面对酷暑,教师要做到一丝不苟、认认真真的讲授每一个动作要领,耐心地重复每一个动作,通过个人的举止行为感化每一个学生,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积极参与学生的训练生活,与学生一起清理训练场地、归拢训练器材,让学生在无形中养成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优秀品质。体育教师要给学生树立一个洒脱、精神倍足、有品德、有修养、专业技术精湛、爱岗敬业的优良形象。

三、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对高中体育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优势和功能,有效帮助高中学生形成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让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感悟真正的体育精神,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作风和个人的行为习惯,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将其培养成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优秀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旺堆次仁.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J].教育,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