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集锦9篇

时间:2023-07-17 16:30:44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1

(一)农业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需要将基于血缘/地域的合作秩序拓展到以公理/价值为基础的合作秩序,这是中国社会大范围制度变迁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主体间合作秩序的扩展过程,最显着的特点就是将以血缘/地域为基础的合作拓展为以价值/公理(法律)为基础的合作秩序。后者的优势在于能够将合作建立在一般的抽象的规则基础上,而让各类主体有充分的自由选择,从而更容易实现合作秩序的拓展。确立以公理和价值为基础的合作秩序,最主要的就是确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社会主体地位,通过制定相关规范和政策来促进其成为和其他社会主体一样的实体。

(二)实现基于价值和公理的合作,现实的选择是将合作统一在法律的框架内,建立充分体现各类主体平等博弈的契约关系_我国己经出台了《农村专业合作社法》,这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得以成立和运行的基本法律。同时,需要进一步研究各地出现的新问题,出台各类能够规范合作组织运行的各类规章。比如,应该出台积极鼓励合作组织有效拓展的规章和政策,尤其是跨越行政区域、行业领域等的经济组织应该得到承认,并确立其经济主体地位。

(三)通过合作秩序的拓展,实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应该进一步加强和专业协会等组织的合作,形成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鼓励跨行业、跨地区成立合作组织。目前,最主要的是要突破以村落为单位的合作,形成以县域单元为主、以其它地域单元为辅的合作秩序。农业合作组织应该和其它行业协会在业务及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更加稳定的合作秩序。同时,需要引入合作组织的竞争机制。实际上,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为农民提供服务的组织,农民有权利进行选择,而合作组织的竞争将有助于为农民提供良好的服务,降低农业发展的内部成本。

(四)外部环境的变化,将迫使农业合作形式发生新的变化。影响或决定合作秩序的关键因子之一就是环境及其变化过程。目前,中国持续的城镇化过程为实现合作形式的变化创造了外部条件,主要是逐步打破了以村落为单元的聚落形态,从而让农民之间的合作从血缘关系逐渐演变到更加独立的社会关系。聚落环境的变化,一方而迫使农民适应新的合作规则,另一方而,将促使农民放弃原来的合作规则和秩序。然而,以村落为基本聚落单元的形态并没有根本改变,更由于文化符号的复制和循环,在城镇聚落中要实现基于价值和公理为基础的合作秩序,需要更为长期的过程。但持续推进城镇化是要素集中和农村经济组织实现止规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一)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形成基于自愿、公平原则建立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农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因此,成立农合合作组织,应该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出。一些地方存在为

了所谓“规模效应”和“做大做强”而强制农民加入合作社的问题,这不是符合农民意愿的做法,应该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二)讲一步增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主体地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并不是一个政府的部门或者单位,而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应该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政府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关系,要从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转变为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让农村经济组织成为和政府对等的实体。通过采取综合措施,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成为真止能够和银行、政府、协会以及其他组织更好合作的组织。农业合作组织除了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之外,还应该在关系到农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方而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将加快推进农村地区社会契约关系的完善。

(三)采取多种措施扶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依法有序发展。政府应该将农业合作组织纳入综合农业开发资金扶持范围,通过财政资金支持,给农业合作组织提供必要的场所和办公经费,保证组织的止常运行;尤其是通过鼓励农业合作组织的范围扩展来实现竞争优势;制定相应地方规章,进一步规范农业合作组织与其他社会主体的关系;建立金融行业与各类农村经济组织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降低农村经济组织实际运行中的经济风险;逐步引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纠纷处理的法律机制,增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应对不确定环境的能力。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2

关键词:经济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农村建房管理乡镇事业单位

一、引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加快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发展途径,是社会主义阶段性发展的必要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所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新农村建设的不容忽视的发展内容。农村建房规划是实现农村经济“走出去”的第一步,是农村生活富裕的重要表现。然而,当前很多农村地区的建房规划管理并不成熟,农村建房布局散乱、随意使用生产用地等问题,使当地相关的建房管理事业单位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因此,梳理农村建房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思考如何加强农村建房管理规划,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纳入农村建房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中。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同步

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容小觑,近年来,随着农村城镇化水平在逐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也更上一层楼,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但是,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弊端日益明显,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原则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建房建设过程中任意开垦山地,摧毁树木;工业发展带来大量化工垃圾,农村的河流、植被受到污染和侵蚀;生活垃圾随意丢弃,不仅影响农村风貌,而且加重农村环境污染。农村生态保护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同步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健康的环境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才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写照。

(二)缺乏特色发展项目和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特色产业是一个区域的“发展骨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甚至落后最大的原因在于缺乏特色发展项目和科学的发展规划。不同地区的农村拥有不同的资源和发展优势,抓住资源优势就是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找到特色发展道路。通过分析很多践行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典型农村发展案例,不难发现,这些发展良好的农村都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开发当地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只有拥有健全的基础设施覆盖网,才能吸引外界资源,保证资源“进得来,留得住”。

(三)农村与城市间的信息交流不畅,经济发展受阻

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就不能故步自封,埋头搞发展是没有前景的,要加强农村与城市间的信息沟通,摆脱信息落后的现状。当前,部分农村地区仍然存在基础设施不全,水电供应不足,交通、通信不畅,商贸、教育停滞等现象,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务,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村发展不能“走出去”,就无法“引进来”,信息交流不畅是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的根源。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建房的现状分析

(一)农村建房缺乏合理规划,布局散乱无序

农村建房零星分散、杂乱无序,缺乏合理规划是农村建房管理正在面对的挑战之一。新农村建设政策为农村建房提供了资金和政策帮助,农民建房的积极情绪一度高涨。但是目前农民建房依然保持传统方式,建房没有统一规划或者集中建设,有的将原来的旧房屋拆毁,在原址上重建;有的在自家自留地或者与相邻住户交换承包地进行选新址建房,很多人会在交通便利的公路两侧建房。由于农村土地政策和地缘环境制约,大多数村民祖祖辈辈都留在本土,为了抢占便利的条件,进行“见缝插针”式布局建房。村民们建房面积、朝向、规格各异,导致即使集中在一个地方建房,也会出现参差不齐、散乱无序的布局状态。而且村民法制意识淡薄,建房过程中很多人并未严格按照审批计划建房,在房屋周围随意开辟占用审批面积之外的土地,用以建设建盖晒谷场、猪舍、牛棚和厕所等生产、生活辅助设施,“广厦千间,夜眠八尺”,土地严重浪费。很多村民为了个人利益,随意挤占道路、河道及公共用地建房,严重影响农村诸如水电、交通通信、商贸贸易、消防排污、文化教育等公共设施建设。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原则完全相悖。

(二)建房审批管理不严,施工无监管

审批环节管理薄弱,实际施工过程中监管不足是农村建房管理中突出存在的问题之一。农村建房审批流程严格来说应该是村民先向相关管理部门提交书面申请,管理部门根据历史资料和当地实际考察后予以审批,之后才能正式施工。但是村民建房多数会占用耕地,审批过程比较复杂,经历时间较长,很多村民为了图方便,会“先斩后奏,不批先建”,情愿接受事后处罚。村民“先建后批”的建房行为给建房管理部门造成困扰,且很多村民所选用的建房地并不利于新农村建房规划的实施,逐渐引发建房布局混乱、规范用地难以保证的困境。村民轻易忽视建房审批环节,随意占用土地,也说明当前审批管理环节薄弱,缺乏严明的法制性保证,对违规建房行为的惩处不力,未能给村民建房带来约束和管制效力。农村建房管理部门除了审批环节薄弱之外,对村民房屋建设的施工监督工作也不到位。农村建房基本上是自己投资投工,通过亲戚邻里帮忙,请当地有实践经验的师傅提供技术指导,整个建房过程较为随意。没有图纸规划或者专业技术指导,大多数的建房成果都来源于经验之谈,在安全和质量方面难以保证,建房施工过程中出现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的案例时有发生,这也说明相关农村建房管理单位在村民建房方面依然需要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

(三)建房用地紧张,违规建房现象严重

当前农村建房用地紧张,村民违规建房现象突出,是农村建房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建房用地紧张,在地势地貌特殊的农村地区尤为明显。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建房提供了政策和经济扶持,村民建房欲望迫切,但是在西部和西南部地区的农村,地形崎岖,开发难度大,村民建房代价高,也有很多村民没有合适的建房地址,交通干道两侧地价高或者已被原址所在的村民占用;想将原址住房拆毁重建,奈何基础设施条件不便,建房意义不大。另一方面,在地质灾害频发的农村地区,建房用地更加紧张。地质灾害给村民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无力建房,即使有能力建房,选址和灾害预防也是大难题。违规建房现象在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尤为严重,越是发展落后的地区,村民的集体意识和法律意识越薄弱。近年来,农村宅基地和农村建房的管理力度逐渐加大,但是实际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巨大的空间。村民多数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便利程度随意选址建房,未批先建、少批多占、一户多宅、擅自加层等违法现象并未得到有效处理。而村干部等基层管理班子发现村民违规建房的行为碍于情面多数会模糊处理,并未及时上报或者执行处罚,严重阻碍农村建房规范管理。

四、基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建房管理要点

(一)加强新农村建房政策宣传,制定科学合理的建房规划

加强新农村建房政策宣传,制定科学合理的建房规划是坚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背景下农村建房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乡镇建房管理单位应该积极做好新农村建房政策宣传工作,组织村干部学习新农村建设政策和农村建房规范制度,由村干部向村民普及宣传建房政策;定期安排管理人员下乡宣传,与村民实际交流,检查学习成果,提高村民自身的法律意识、房屋安全意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建房规划,可以聘请专业团队对当地适合建房的宅基地、空闲地、自留地进行统一设计和布局,对房屋的规格、朝向等作出统一的标准和安排,帮助村民节约劳动力和资金、材料成本。将农村经济发展纳入建房规划当中,根据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科学规划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和规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村民提供更多建房选址选择机会。

(二)强化日常管理监督,严格村民建房审批流程

加强日常施工管理监督,严格村民建房审批流程是强化农村建房管理的一项有效措施。强化农村建房的施工监管工作,当地政府建房管理单位可以向村民提供详细标准化的建房图纸,安排专业建筑施工人员为村民提供建房技术指导,帮助村民科学安全建房。建房期间定期安排工作人员检查建房的进度,为村民提供高空作业的安全防护指导,减少安全隐患。建房监管单位和科室要制定严格明确的建房审批制度,严明单位和科室内部的纪律,对于审批过程中执法不严、态度不端正的工作人员进行严格处罚,提高管理单位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纪律性。增强建房制度的法律性和权威性,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按照制度进行审批,对村民“未批先建”行为进行批评和处罚,加大处罚力度。例如适当提升超出审批建房面积之外土地占用的罚款金额,并通过全村通报批评警告,增加精神和物质双重处罚压力,以正视听。认真落实审批后村民建房跟进工作,按照“一宅一户”的建房规定,监督村民及时归还旧宅基地,严守制度的红线,不违规操作、不越权操作。

(三)政府部门联动协调,健全农村建房管理机制

政府各部门联动协调,健全农村建房管理机制是加强农村建房管理规划的重要措施。政府部门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人力物力投入,为偏远地区的农村提供便利的建房条件,减低村民建房成本和建房难度。加快农村城镇化进度,建设乡镇小区,鼓励村民农村购房,解决村民“有钱无地建房”或者其他原因无法建房的难题。加强当地信用社、银行和国土管理等相关单位的联系,优化、简化村民购房手续办理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健全农村建房管理机制,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出可操作性强、规范严明的农村建房管理办法,保证建房管理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关于农村危房、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房屋倒塌或其他建房困难情况的建房管理办法,落实新农村建设“管理民主”原则。建立县、乡、村、组四级监管信息网,明确各层级的监管责任,采用由村规民约的村民自主管理到乡镇责任监督到县级管理问责的层层递进式管理模式,营造上下联动、纵横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五、结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久推动力,而规范农村建房管理是新农村建设迈出的第一步,解决农村建房现存的问题是农村建房管理规范化的要务。因此,加强政策宣传,提高村民法制意识,完善建房管理制度,强化日常监管,是实现基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建房管理规范化的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1]胡勇明.美丽新村农宅建设管理的几点思考[J].四川建筑,2015,35(03):286-288.

[2]谢晓芹.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环境问题及对策[J].法制博览,2017(09):68.

[3]左文卿.江西省农村住房建设管理的问题及其完善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5.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3

关键词:气候资源;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气候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气候资源是气候要素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那一部分自然物质和能量,包括光能资源、热量资源、降水资源、风能资源和大气成分资源等,是地球上生命现象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和条件。在农村,农业生产是依赖自然气候资源进行的生产活动。随着几次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到来,以及人口的增加和对粮食需求的增加,人们逐渐开始依靠使用新的技术和方法来提高粮食的产量,化肥和农药及农业技术等随之进入农业,农业生产也开始使用农业机械代替手工劳动。由于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使用以及他们在农田中的残留、农业机械的使用等等,带来了土壤侵蚀、土壤养分丧失、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农药毒性等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二、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气候资源开发和利用

1.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各种类型的农业资源

土地的问题是农业的根本问题,如今耕地、粮食、人口问题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保护耕地资源方面,耕地法规政策和实施措施是重中之重,要严格执行非农业用地审批制度,严禁以任何理由乱占耕地。为保证耕地动态平衡要实行谁占地谁造地,占多少造多少的原则。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在每年出台非农业用地面积计划的同时要出台等额、超额造地计划。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和生活用水将的急剧增加,我国农业用水呈现负增长的不良局面,实施合理的水资源保护法规也势在必行。例如在农村的水产养殖业上,今后要严格控制围网养殖规模,并着力控制畜禽养殖污染,根据区域环境容量确定畜禽养殖规模;对块状养殖地区则要积极引导以村为单位实行集中养殖,并对粪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还应当努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引导和鼓励农民全面实施平衡施肥技术,积极引进生物肥等新型高效肥料品种,并通过基地的建立提供专业化供肥和施肥技术服务体系。

2.设计各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系统

今后,我国应当在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基础上,结合各地气候、水利、农田、山地等自然资源的实际情况,着力搞好农业区域性开发规划,建立各具特点的切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例如在重庆地区,可以按照光、热和水资源随海拔高程变化规律以及不同高程带内作物布局不同等情况将重庆地区划分为如下四个层次,最大程度地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第一层区域能满足双季稻种植的要求,同时对发展甘蔗、柑桔生产非常有利;第二层很适宜多种经果林木的发展。该层区域是重庆地区扩甘蔗种植的可能区域和柑桔适宜栽培的集中区,同时也是优质大叶茶和桑树的种植区。第三层是大叶茶和中小叶茶、半耐寒性和耐寒性蔬菜的混合栽种区。此外,第四层区域生产上宜以发展林业为主,兼发展畜牧业和多种经营,部分区域是优质中小叶茶的生产地。

3.利用科学技术加强传统农业的创新型利用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追求的目标是高效益、无污染、再循环利用,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更多地利用现代高新技术,今后在农村经济发展上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及应用,优先发展先进、适用的关键技术,如绿色耕种技术、节水灌溉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等。其次,要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在能源方面,日本特别注重风能、太阳能、地热资源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我国也应大力发展农业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利用可再生能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既能实现节能,又有利于保护农业气候环境。最后,在农村经济中需要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系,推广农田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大力推广使用生物农药。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4

关键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议

1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原因

1.1农产品质量跟不上

当前,伴随着我国总体经济的发展,乡村经济也有所发展。然而,在我国一些乡村、区域存在着产品过剩的现象,尤其是季节性产品过剩问题突出,产大于求。主要由于生产科技水平不高,使农作物质量得不到保障,质量还处于低档次阶段,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注重产品的质量。乡村产品存在着质量问题,使产品销售不出去,制约着乡村经济的发展。

1.2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发展支持力度的欠缺

乡村信用社、邮局是乡村主要的两大金融机构,其网点在各大乡镇分布也比较多。然而,因乡村生产的固有特性,获益时间较长,产量受天气、市场等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所以,以盈利为目的的信用社、邮局,常常将风险调整至可接受的区间内,从而使供需关系不协调,产生“贷款难”与“难贷款”的现象,进而影响到了乡村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变革。

1.3农业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乡村的产出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它也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石。在乡村,缺乏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要实现经济的发展是非常困难的。设施跟不上的原因是乡村整体经济实力不够,使基层服务大众的能力不足,进而乡村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1.4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乡村的服务系统缺乏,不够完整。此外,管理体系及职责划分也较模糊。特别是乡级服务站因人力、物力、财力均分至乡村管理,而相关主管机构的主要工作为业务指导,其余事情很少涉及,因此,管理工作难以进行。

2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2.1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目前,大部分乡村具备大规模生产及运营的基础,农业生产化能不能够实现,主要看市场需求及资源优势,只有实现生产化,才能降低产品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而提高产品的额外价值,增加产品带来的效益,提高农民收入,才能实现农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生产化的进一步应用,能够带动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所以,这种模式肯定会带动生产方式的改变,自由将粗放型转变成集约型,农业的产出速度和经济效益才能得到快速发展。

2.2提高农业产品信息服务

创建乡村信息服务场所,增加生产、销售的相关信息量,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并加大宣传力度,最大程度地提供不同渠道的信息服务,使农民获得更多的信息及技术支撑,促进经济发展,并借助信息服务,增加收入,提高效益,间接改变以往大部分农业从业者的售卖观念及模式,拓宽农民的增收途径,有助于农民文化素养的提升,有助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新乡村信息化的创建。

2.3打造名优品牌,走品牌带动之路

创建具有地区特征的农业优势品牌,增强相关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业经济走上高速发展之道。目前,品牌的创建是我国新乡村创建的关键,要满足市场发展所需,提倡品牌农业发展,增加产出收益,加快以品牌特征产品为基础的农产品生产,并制定与产品生产相关准则,借助品牌建立拓宽生产基地、品牌公司和国内外国市场之间的各种资源,为品牌农业发展打下基石。

2.4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力度

相关部门要制定出强制性财政估算政策,确保乡村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投入。此外,还应改善乡村贷款管理体制,增加信用贷款的额度,明确抚农资金的比重,拓宽供货途径,保证金钱到位的有效准时。通过这些方式确保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喜英.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伦理建设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11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749个村庄调查.农村金融研究,2007,(8)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5

[关键词] 农业与农村经济 可持续发展 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 F3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043-01

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延伸到农业和农村经济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我国新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农业和农业经济参与市场竞争重要举措。进入新世纪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所受到的影响以及发展趋势问题备受社会各个方面的高度关注,我国农业领域基础薄弱,农村经济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就需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山东省是典型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山东省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会对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山东省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显示意义。

1 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分析

1.1 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分析

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领域一个重要的关键性概念,其直接影响到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实施途径的选择。但是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是一个十分庞杂的概念,众多学者对这个概念有其自身独特的理解和解读,具有代表性的几个说法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首先,农业研究人员对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界定,他们对概念定义为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经营和战略性的体现,能够帮助农业生产者选择科学品种,确定如何提僧土地肥力对策,对种植制度、耕作方式、轮做方式以及病虫害防治策略进行确定,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降低成本支出,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保证农业生产和盈利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从环境研究学者的角度分析,将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定义为一种向着更大使用价值,资源更有效利用的农业,并保持农业和环境的平衡不断向前发展,确保一定的生产率和收益,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食物;最后,《登博斯宣言》中关于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定义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包含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由社会大众共同参与制定发展目标的软系统,这个系统应该注重整个社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不同领域研究学者就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定义分析发现,我们在认识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是曲折进行的,未来需要我们进一步强化研究。

1.2 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分析

首先,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首要解决的难题就是加快发展,这对对于发展国家来说尤为重要。发展过程中要保证通资源、环境和人口相协调,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其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是要重复利用土地资源,在单位面积中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粮食品质,满足社会大众的物质需求;再次,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基础。通过转变生产方式,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危害,将发现农业和农村经济与控制环境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系统结合起来;第四,农村人口数量得到控制,质量显著提升。控制好人口增长速率,提高人口质量,全面发展科技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农民;最后,农民经济收入持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规模适度,技术措施先进,结构合理,品种多样化,品质优异,实现高产、稳产和低耗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2 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2.1 发展生态农业,坚持走中国特色化现代农业道路

首先,要尊重保护农民群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对土地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积极鼓励农民群众流转土地,发展多种形式的湿度规模经营;其次,强化农民和农业龙头企业的联系合作,注重保护农民群众土地和财产收益。结合不用地区实际情况,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大对生态农牧业的产品质量认证,提高生态农牧业的经济效益。

2.2 强化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

首先,实行点面相结合污染源防控措施,进一步加大农业环境执法力度,控制好乡镇企业三废排放。农业生产中全面推行侧扑配方施肥技术和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禁止使用高度高残留的农药;其次,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注重种养结合,对土地进行科学治理,采取土地开发和复垦等措施,为农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提供充足的土地资源保障;最后,做好植树造林工作,建设完善的农田防护体系,为农业生产创建良好的生态效益。

2.3 建立多元化的合作组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大力培养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专业合作组织,采用企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将农民群众集中起来生产经营,不断解放农村劳动动力;其次,要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扶持和建立一批社团性的协会和非正式组织,代表广大农民群众,表达群众的诉求,提高农民群众在社会中的地位;再次,要加强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和引导,完善组织保障,要进一步公开组织活动开展的具体情况,增强组织的自我约束能力;最后,紧急围绕生态农牧业发展探索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将各个生产环节细化,带领农民群众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生态农牧产品的市场认可度。

参考文献

[1] 王书洲. 关于我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研究[J]. 新经济. 2016(06)

[2] 张金凤. 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思路 促进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J]. 吉林农业. 2016(11)

[3] 王立宇. 关于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分析[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17)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6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D2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6-0054-01

1、农村土地流失严重撂荒现象突出首先,由于工业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大量的土地被合法征用或者非法占用,土地每年在减少

其次,许多地方政府采取各种政策加快城乡统筹进程,出现较多“空心村”。很多地方都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但是,许多乡镇、村以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为幌子,打着“要想富,先通路”的口号,不经过法定程序乱毁、乱占基本农田。如果这些乱占耕地的现象得不到有效遏制,土地资源将会急剧减少,将严重影响到农业的良性发展,可能制约整个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工业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大量土地,土地大量减少,农民仅仅依靠土地也就无法致富,在土地投入方面就出现显著递减,为了提高产量,常常做出不利于土地持续利用的事情,如增施农药、化肥等,虽然会提高土地的短期产出,但不合理的使用也会造成土壤板结等损害土地的现象。另外,由于农民承包集体所有制的耕地,只享有使用权。担心政策改变,出现了粗放管理的情况。这样必将造成土地抗灾能力下降,土地效益越来越低。还有的农村土地撂荒现象非常严重,突出表现为减少生产投入,不求致富但求自己够吃就行的想法,以及前些年的“开发区热”、“基础投资热”、“房地产热”带来的弊害,有的意识到土地在减少,土地一定会值钱等等情况,不断出现“包而不种、代而不耕、占而不用”等撂荒现象。

2、农户经营的土地分散和细碎我国不但存在非常大的人口压力,而且耕地资源也异常紧张,农户经营土地的分散化和细碎化是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徘徊不前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从供给方面看,中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严重不足,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耕地面积还将继续减少;淡水资源总体短缺,不少地方超量开采地下水,缺水将成为制约许多地区农业发展的瓶颈;农业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局面没有改变,自然灾害等极端气候现象发生的概率增加,区域性、季节性的干旱、洪涝灾害交替出现并有加剧的迹象。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的逐步扩大,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整体素质下降。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的推行,在促进农业生产、农民收入的同时,也由于土地的平均分配,农户经营的土地进一步分散化。又由于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情况,土地的随时的调整,农民土地更加细碎化。土地的分散化和细碎化经营使农户无法取得规模经济效应,经营成本较高,也使得田埂、土埂等边界面积较多,使本来就紧张的耕地资源变得更加紧张。另外,由于土地的分散化和细碎化经营,土地的灌溉、施肥、收割等日常管理的效率相对低下,进一步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时导致农产品生产成本升高,降低农业的产出水平。由于单纯依靠几亩土地,农民仅仅能够解决温饱,但是一年四季种地所需的时间却较多,所以,有的农民就直接不种地了,或者简单的种上,收不收天说了算,改行干别的行业,更别说对土地投资了。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出台,虽然在法律上肯定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地位,但是农村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承包权的三权分离使得其流转而产生的利益分配并不能处于平等互利状态。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颁布与实施,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但是,农村土地市场发育并不健全,相应的价格机制也不完善,农民得到的收益也会不一样。

3、农民抗自然风险的能力较弱由于农民个体的力量比较弱,规避自然灾害和抗自然风险的能力更弱,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无法预测的农业自然风险,气候条件与自然灾害往往直接决定了农民的命运

农产品一般种植周期比较长,又有很强的季节性,一次灾害损失也许就是农民一年的收入,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也许因一次自然灾害而返贫,加大了农民种地收入的风险系数,甚至于连前期的投入也会血本无归,所以,打击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相对于非农产品而言,由于农产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相对不灵敏,因此,即使在经济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的情况下,农产品需求量的增加也相对有限,而不会像对非农产品的需求那样迅速增加。农产品需求弹性不足,必然导致农业生产需求拉力不足与市场竞争乏力。而且,在农产品的买方市场条件下,很容易形成过度竞争的不利局面,造成农民丰产不丰收的现象,菜农经常发生周期性的“赔本赚吆喝”或者烂在地里的现象。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4、农村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健全与否对农村生产要素的配置,农民收入的提高具有很强的关联和影响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7

摘 要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旅游度假村开始出现,但是由于相关的农村旅游开发项目没有对环境资源进行良好的保护,使得一些农村旅游度假村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因此本文通过对农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来思考如何有效的平衡农村旅游开发与农村旅游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为农村旅游项目的合理与可持续开发提供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农村旅游 环境保护 经济可持续发展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旅游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而农村旅游度假村项目的出现可以说是为许多偏远农村地区的发展带来了福音,但是许多地区在农村旅游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想法,没有对环境保护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使得许多农村旅游资源得到不可逆的破坏,从而使农村旅游项目在经历了初期的收益之后逐渐走向没落,没有做到可持续性的发展。

一、农村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

农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对于当地资源的需求量比较大,因此对于一些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地区的农村来说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资源的供应成了当地农村旅游开发的压力,因此许多农村选择过渡开发当地资源,比如一些水资源比较不足的地方为了能开放旅游项目对当地的水资源进行过渡开发导致了水资源环境的恶化,因此在对农村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度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避免大量的旅游基础设施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环境,要对公路、宾馆、饭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对原有的自然景观进行保护,以避免大量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破坏了原有的自然风景,而且由于许多度假村的大量出现导致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管理不够严格,对于一些垃圾的处理以及一些废物的排放都没有进行很好的管理与限制,使得许多风景区的自然环境受到大量白色垃圾的污染,导致风景区的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破坏,而且在许多的旅游风景里,有许多素质低下的旅游者会对旅游风景区里的环境进行故意的破坏,导致许多旅游风景区里的自然风光受到严重影响,而且农村旅游风景区的开发也会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对当地的一些珍稀动物的生存造成困难,使一些珍稀动物因为环境的破坏而逐渐消失。

二、农村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

农村的旅游业想要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使农村旅游的开发与对环境的保护两个问题之间维持平衡,要保证在对农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使农村旅游业能够良好的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在对农村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同步进行对农村旅游环境的保护,因为一些特殊的旅游环境极其珍贵,一旦遭到破坏就会永远失去,因此对于这一类的生态旅游环境要进行严格的保护,以避免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同时在对农村旅游项目进行开发的过程中要进行合理的、科学的规划,不要因为一时的利益而对对农村环境造成大量的破坏,因为环境破坏严重的话将会逐渐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开发要求,而且若是在后期对环境进行治理的话将会付出更加巨额的代价,因此在对农村旅游项目开发的过程中要做到未雨绸缪提前进行环境保护的规划,使农村旅游项目的开发与环境保护的问题之间能够得到有效的平衡,当然环境保护比不是完全拒绝旅游开发的,而是要在合适的地方进行旅游项目的开发,因此在农村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要积极的挖掘可利用的旅游资源,比如对一些古老的建筑进行资源的挖掘,使一些快要损毁的古老建筑能得到重视,从而进行相应的保护,因此在农村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要充分的挖掘当地的旅游资源,同时也要对环境进行必要的保护,同时要对游客进行良好的管理与引导,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进行合理有益的开发,使农村旅游项目的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促进农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三、农村旅游可持续开发的策略

由于大部分的农村地区都拥有着大量的旅游资源,比如美丽的自然风光、悠久古老的农村建筑使得在都市生活中疲惫许久的人们可以来到充满自然气息的农村里来感受自然的安宁与美丽,从而使身心得到良好的放松,因此农村旅游项目的开发要多根据农村旅游资源的特色来进行有目标性的建设,来开发具有农村特色的旅游资源,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一些策略来引导农村地区进行合理的可持续的旅游资源开发,比如在开发农村旅游项目的过程中对于一些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产业进行严格的限制,同时可以对农村的生态系统进行适度的开发,比如可以建立起一个动物园之类的地方,来增加农村旅游资源的多样性,使相应的农村旅游资源能够吸引到更多的游客,同时在农村旅游项目开发的过程中还可以引进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手艺与生产技术,来牢牢吸引住游客,使游客对于这里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还要加大对旅游环境的管理,比如对一些污水的处理,一些白色垃圾的处理以及一些珍稀动物的保护,相关的部门要对旅游区建设的合理性进行严格的把关,最后要提高当地居民的环境意识,要使当地居民深刻的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农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就必须要使当地的居民受益,使他们得到形成良好的自然环境就是他们获得受益的根本的思想,从而使他们能够做到自发的保护环境,使当地的农村旅游项目能够可持续的进行发展。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8

关键词:都安;喀斯特地貌;农村特色经济;可持续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广西都安县农村特色经济及其可持续发展

一、前言

广西都安县位于我国云贵高原偏西部,西北高、东南低。都安县也是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完全的地方,境内喀斯特地貌地区占全国喀斯特地貌地区的95%左右,大约为394,854公顷,典型特征就是喀斯特山地非常少,石多土少,山地分布在石头缝里。这种地貌特征造成了都安县是全国农业耕地条件最差的县之一,农作物或经济作物产出率最低的县之一。都安县集聚的人口大部分为少数民族,汉族仅占3%左右。全国上下都在向小康社会进步,但都安县因为土地贫瘠仍处在温饱线上,如何帮助都安县人们致富是摆在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政府要员面前的首要问题。只有充分利用科学观、生态观,从当地的实际问题出发,充分利用喀斯特地貌特征,靠“喀斯特地貌”救“喀斯特地貌人民”。发展农村特色经济,改善喀斯特地貌生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和“旅游经济”,大力扶持都安县的八大产业、“三特”产业。

二、广西都安县发展特色经济的可行性

广西都安县虽处石多地少的喀斯特地区,相对江浙富饶地区,自然资源或土地资源不够丰富,但仍然可以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发展特色经济,解决经济落后的现状。

(一)区位优势明显。广西都安县距离广西省会城市南宁市仅仅100多公里,位于北部湾经济带上,是我国西南的海陆交通要道,从这里可以通过海运到达南海;同时,也位于贵州经济带边缘上,连接广西与贵州的经济贸易。广西都安县正在建设或马上通车的高速公路就有贺马高速公路、河都高速公路,正在改扩建的铁路有金城江至南宁的铁路,正在打通西南出海大通道,改扩建红水河黄金水道。广西都安县的区位优势明显,正在建立连接广西、贵州的物流枢纽。

(二)都安人力资源低廉。广西都安县人口总量近100万,农村人口占90%左右,农村劳动力剩余,是广西劳务输出大县,都安县人力资源低廉。都安县人民勤劳,自强不息,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都安人具有 “雄心征服千层岭,壮志压倒万重山”的都安精神,都安人将这种精神传导到工作岗位,他们辛勤工作,全国各地都有都安人的足迹。都安人淳朴,都安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他们是民族精神的脊梁。近年来,外出务工的农民纷纷返城,参与到都安新城与工业园区的建设中。与沿海城市的人力资源成本比较,都安人力资源成本非常低廉。

(三)都安经济发展潜力巨大。都安近几年加快城镇化建设,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基础设施投资,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配套交通、通信、电力等服务发展迅猛。全县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拉动全县内需动力,经济活跃度明显上升。经济产业支柱优势明显,形成以机械制造、纺织和蔗糖为特色的三大经济产业带,都安的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三、广西都安县农村特色经济

广西都安县为摆脱土地贫瘠的困境,大力发展农村特色经济。近年来,已经打造成 “中国野生山葡萄红酒基地”和“中国竹藤草芒编织工艺品之乡”,形成农村特色经济产业优势。逐步发展成以酿酒、蔗糖业、竹藤编织和蚕丝绸种植加工等为特色的八大产业,形成了以优质葡萄种植与高端葡萄酒酿造,甘蔗种植及深加工,瑶族民族医药和竹藤草芒种植及工艺品编织四大农村特色经济产业带,利用剩余的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合理布局,保证基本农田保护的基础上,配套四大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加工。

(一)竹藤草芒种植与艺术品编织。都安县拥有“中国竹藤草芒编织工艺品之乡”这块金字招牌,应该大力发展竹藤草芒种植和艺术品编织产业,通过建立产业协会,企业合作联盟等形式让企业有序竞争,以龙头企业带新企业,合资企业带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带家庭作坊,规范竞争。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风险的抗击能力教育,有效应对市场的各种风险。加快艺术品编织原产地建设,形成竹藤草芒种植合作社,给予资金支持或信贷支持;加快艺术品产品研发,促进产业升级,争取产品出口额增加,优化都安县产业结构。

(二)优质葡萄种植与高端葡萄酒酿造。都安县的几百处山地平均分布于石头缝里,这里山地里生长出来的野生葡萄带着一种酸酸的甜味,氨基酸的含量非常高,是难得的高山葡萄发源地。这里生长的葡萄酿造出来的葡萄红酒非常美味,与土地肥沃的田地种植出来的葡萄酿造的酒味完全不一样。都安县应充分利用好“中国野生山葡萄红酒基地”的美誉,利用这个品牌的影响,认真抓好优质葡萄种植,支持以公司+农户的方法酿造出高端野生葡萄红酒,争取出口到欧洲和美国等西方大国。

(三)瑶族民族医药。都安是少数民族集聚区,汉族仅占3%左右,大部分人是瑶族。瑶族是我国少数几个拥有高深民族医学的民族。瑶族民族医药医学的宝藏至今仍未开发,都安县通过与其他地区大力挖掘瑶族民族医药的内涵,打造新的特色经济升级动力。鼓励瑶族同胞积极种植瑶药,引进医药企业深加工瑶药,建立瑶药开发扶持基金,与高校合作培养瑶族医学专业人才。

(四)甘蔗种植及深加工。广西是我国最大的甘蔗生产种植基地,广西甘蔗生产出来的蔗糖甜度非常纯正。都安县作为广西的一部分,对接甘蔗产业,参与甘蔗种植及深加工。另外,都安甘蔗比广西其他地区的甘蔗甜度和纯度更高,更利用甘蔗深加工。过去几年,都安加大甘蔗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投入资金加强蔗区的公共设施建设,争取每年的甘蔗种植面积上10万亩,保证提供甘蔗加工企业50万吨以上的甘蔗。

四、广西都安县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如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摆在所有都安人的棘手问题。都安人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建设“庭院经济”和发展特色旅游,真正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改造和恢复农业生态种植特色农作物。都安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比较脆弱,近几年的开发已经将生态环境破坏。要让都安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就必须改造和恢复农业生态环境,其他才是发展农业经济的问题。都安可以通过植树种草,适当选择上些容易在喀斯特地貌地区生长的,且能带来农民积极性或能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特色农作物。比如松、杉、樟和苦楠等经济林,或金丝李、蛆木、擎天树和高山柏等家具用林,当然也可以是油桐、油茶和板栗等。因地制宜地推广乔、灌、草、竹、藤等植物的种植,增加多年生植被的面积,减少裸地面积。建设生态防护林,构建绿色安全长廊。

(二)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建设“庭院经济”。喀斯特地貌土地自我繁殖能力非常弱,极易水土流失。都安发展经济时必须坚持水土保护的第一原则,大力发展绿色农业,走循环节约的道路。借鉴和学习其他节约型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大力提倡发展“庭院经济”,鼓励各村各户利用门前院后的空闲土地发展 “猪-沼-果”、“桑-蚕-鱼”等小经济,在保护土地流失的基础上,促进农村的良性循环。以发展生态农业为载体,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

(三)充分利用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发展特色旅游。喀斯特地貌独特且神奇,极其观赏价值。广西都安县因喀斯特地貌而形成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特征与生态农业相结合发展农村特色旅游,拓宽农民的收入。可以通过在承包大石头山中的洼地种植果树,开办农家乐,让旅客自我采摘。应该下工夫研究特色旅游服务产品,加上都安少数民族文化底蕴,将生态旅游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9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体系;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难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农村金融机构不健全

1. 农业银行收缩经营范围,对农村地区的贷款减少

由于进行市场化的改革,农业银行的经营战略进行了调整,撤并大量的基层分支机构,把经营核心转移到金融资源聚集的城市,对农村的放款大幅减少。

2. 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较为单一

农业发展银行是面向农村的政策性银行,但是农业发展银行主要从事粮棉收购贷款发放,其他业务拓展缓慢,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较小。

3.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不佳,难以发挥支农主力军的作用

在商业化改革导向的影响下,农信社贷款结构同样表现出日趋严重的“非农化”和“城市化”倾向,再加上省、市、县联社垄断格局的形成以及内部人控制的“体制锁定”,完全有可能再度限制农村内部金融竞争的发展与满足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金融需求“主力军”作用的发挥。

4.邮政储蓄银行业务亟待快速进展

邮储银行自成立以来,由于制度设计上的先天缺陷,使得邮储银行在开办以来,就成为了农村资金的抽水泵;另外邮储银行面对农村地区的小额信贷业务利率高、审批严、授信额度小,削弱了邮储银行为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

5.其他小型农村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大客户的资金需求

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等小型金融机构资金规模小、在融资上难度较大,汇兑、结算比较困难,无法满足贷款大户的资金需求。

(二)农村金融产品少,金融服务方式单一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户和农村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领域不断扩大,需求结构不断升级,需求项目不断增加,需求整体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我国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农户和企业能够享受到的金融服务,主要是来自于正规金融机构,但是这些金融机构提供的主要是传统的存、贷、汇业务,而信托投资、咨询、理财、资本营运、外汇业务、票据业务、网上银行等业务在广大农村地区难以开展。我国农村地区金融产品少、金融服务方式单一、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和农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的问题仍然突出。必须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式,进一步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可持续的有效资金投入,创新和完善涉农金融服务新机制新体制,不断满足农村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让农民得到更实惠、更便捷的金融服务,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发展。

(三)缺乏财政及货币政策对农村金融的正向激励

农业作为一个弱质产业,受自然环境和市场的影响较大,农业生产的周期长、生产效率低下,使得投入的资金不能较快地形成投资收益,制约了投资主体的投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完全通过市场进行调节,必然导致农村资金的非农化,因此国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介入是必要的。而我国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绝对额由1978年的150.66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5955.5亿元,增长了38.5倍,但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却由1978年的13.43%下降到2008年的9.54%。支农资金比率偏低、支出结构不合理、使用效率低下。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通过引导市场主体参与经济,从而实现政策目标。但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不健全、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的调整、农村信用体系的缺失都导致了货币政策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

(四)农村金融保障体系不健全,不利于农村金融风险分散与转移

1.农业保险亟待建立

农业受到来自于自然环境和市场两方面的风险,使得农业成为低收益、高风险的行业,亟待保险的支持。但是我国的政策性保险的政策支持不足,目前农业保险主要属于商业性保险。考虑到农业的双重风险和低收益,商业性的保险机构不愿涉足农村地区。农业保险化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和信贷风险的作用微乎其微,在一定程度上既抑制了农村金融有效需求的产生,又阻滞了农村金融有效供给。

2.贷款担保体系不健全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有效信贷投放不足,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担保问题。我国目前农村信贷担保体系不健全,信贷担保中介组织发展滞后,政府对信贷担保的政策性支持不足,农村有效抵押物的缺乏等,使得农村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增加,惜贷现象严重,最终的结果就是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因此加快构建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应成为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

(五)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落后,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发展

金融生态环境是农村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农村金融运行的支持,是农村金融商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我国目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总体较差,主要表现在金融法制环境不佳、信用体系缺失、风险防范不健全、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落后等。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与农村金融的发展不相适应,阻碍了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及支农作用的最大发挥。

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构建多元化竞争性的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合理的分工协作,为农村经济提供多层次的信贷支持

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三农”要求的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各有定位、功能互补、适度竞争的多层次农村金融机构体系。

1.发挥农业银行的国有商业银行作用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应当充分发挥农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的主要作用。农业银行应当发挥国有商业银行资金充裕的优势,网络优势、人才优势,制定符合农村实际的信贷管理方案和信贷政策。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重点支持农业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资金需求较大的企业进行信贷投放,逐步提高涉农贷款的总量和占比,为“三农”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2.强化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功能

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的银行,应体现政府政策意图、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金融机构分工的基础上对农业发展银行重新进行职能定位,明确农业发展银行的支持重点,强化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的支农功能,承担起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

3.继续推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挥支农主力军的作用

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入推进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强化内部管理和自我约束。农村信用社应当按照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的宗旨,拓宽服务领域,改善服务方式,增加服务品种,增强服务功能。

4.加速发展邮政储蓄银行的业务

从满足广大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基础金融需求,完善农村金融服务角度出发,邮政储蓄银行的农村网点要从服务“三农”的大局出发,农村网点要通过完善功能,充实业务,加强与政策性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全面合作,进一步加大邮储资金支农力度,进一步扩大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满足度。

5.拓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小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

加强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的融资渠道,鼓励民间资金等其他资金的进入,降低小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拓展小型金融机构的业务种类,使得小型金融机构能够在农户、农村小企业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

(二)创新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各类金融机构应该深入研究农村金融的发展规律、农村经济的发展特点、农户和农村企业对资金需求特性,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开发贴近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为农户和企业提供安全、便利、质优价廉、多样性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多元化需求,为农村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创新业务管理流程,不断增强风险管理能力。优化业务流程、简化信贷手续、降低信贷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推出一系列包括贷款、承兑、贴现、信用证、理财、咨询、网上银行等综合性服务产品;加强各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进行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金融机构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三)完善农村金融的政策体系,建立有效的正向激励机制

要合理运用财政杠杆,货币政策、信贷政策等,建立有效的正向激励机制,引导和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吸引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信贷投入,促进农村金融的健康持续发展,支持农村经济增长。加大财政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支农信贷投放的杠杆效应。将财政资金采用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的方式,减少政府的直接投资,提高资金的周转使用效率;通过税收优惠的方式,对农村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利息收入的营业税等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降低金融机构的营业费用;适当放宽金融机构对涉农贷款的呆账核销条件;设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完善财政支持下的风险分散机制。

(四)建立健全农村金融的保障体系,完善农村金融风险分散与转移机制

建立合理有效的保障体系,能够分散与转移农村金融风险,进而促进金融机构的发展,使金融机构可以持续增加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投放。

1.建立农业保险机构

建立以农业保险为主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专门机构,完善政策性保险机构的发展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简化理赔程序,逐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和保险业务的快速发展。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涉农保险,建立支持农业保险的政策体系,将农业保险纳入农村政策扶持体系。对农业保险业务税费予以减免优惠,允许其在税前列支农业保险准备金,对经办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机构适当减免所得税。

2.完善贷款担保体系

加快制定和完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的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信用担保中介组织,建立政府扶植的、多方参与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可以尝试建立地方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资金共同组建农业担保公司或担保基金,为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融资提供担保。针对农村贷款缺乏有效抵押物的现状,应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积极探索和开展农村抵押担保制度创新。建立对“三农”信用担保机构的成本与风险转移、分担和补偿机制,帮助其健全风险准备制度,并适当减免相应税费,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有效增加涉农信贷投放。

(五)构建良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并不完全是由于农村金融的不发达而引起的,但是如果农村金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必将推动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支持农村经济的建设。完善农村金融运行的法律环境,健全法律法规的建设,提高执法的力度,确保农村各经济主体利益;加快推进农村地区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金融服务的自动化水平和效率;提升农村各类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风险防范及风险控制的能力;加快农村征信体系的建设,提高整个社会的诚信意识,保护贷款人和守信农户双方的利益,实现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施文艺、李卫斌.新农村建设的金融体系探讨[J].特区经济.2009(7):162-164.

[2] 冀贺强 等.金融抑制背景下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9(4):61-63.

[3] 成思危.改革与发展.推进中国的农村金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 徐忠.金融多元化.农村金融改革绕不开的主题[J].西安金融.2007(1):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