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社交媒体分析集锦9篇

时间:2023-07-18 16:41:17

社交媒体分析

社交媒体分析范文1

Facebook之前,所有品牌都乐此不疲地按照传统手段做着营销,绞尽脑汁做创意,在大众媒体打广告,吸引更多人知道,然后建立好感,产生购买,最后维护忠诚用户。

当消费者的媒体消费习惯发生变化,花更多时间在Facebook等社交媒体的时候,每一个品牌掌门人都感受到了“来自社交媒体的威胁”,那种感觉就像是周杰伦刚出名的时候给周华健他们的感受一样,不知道怎么应对,但觉得时代已经不可避免是人家的了一样。

品牌们唯一能做的事儿,就是在各种社交媒体注册账号、做公共主页、mini-site、招人运营,说是建立沟通渠道也好,传播阵地也罢,反正不集齐六七个社交媒体账号,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品牌们在这些社交媒体上做什么呢?加粉是第一件事,最简单的就是加关注+转发+抽奖。第二道菜就是他们最拿手的“我说你听”式的单向传播,比如讲品牌故事什么的。但很快就发现粉丝们不买账。品牌掌门人开始要求“互动”,社交媒体的运营者开始得到“点赞”、“评论”和“转发”的数字指标。接着人们开始研究什么东西在社交媒体上最有互动,所有人开始翻箱倒柜地找段子,什么星座八卦两性社会,什么有话题就发什么,今天你发明天我发。这玩意玩了不到半年就枯竭了。

我认为,这种“讨好”式的做法,不是建立沟通的正确方式,反而会让品牌变得更廉价和无特色。

这时候,出现了几个可怕的典型案例,杜蕾斯和BMW。他们使人大呼过瘾的传播案例让品牌们觉得找到了救命稻草:原来在社交媒体上是要“玩创意”的呀!接着,品牌们被带进另一个漩涡,病毒视频、微电影、即时创意大行其道,做这些的公司也赚得盆满钵满。可是,大家有没有注意,一年下来,你能记住的视频和创意不超过5个,能跟人分享的还不到5个。大量的所谓创意在帮品牌打水漂。

我认为,把品牌营销寄希望于创意的想法,是投机行为并终将失败。凡是持续性的传播行为,就不能掺着偶然性元素,因为偶然性元素不可控。

两年前开始,人们明显花更多时间在手机屏幕上,而手机本身就是社交工具。这就是品牌社交化战役的第二季:占领手机屏幕。官方App很快被证明不靠谱,这时候微信来了,每个品牌的官方微信账号可以跟粉丝“一对一的”、“独占式的”、“精准”地进行传播了,大家一窝蜂地冲进了微信。很快,用户觉得这跟垃圾短信没什么两样,腾讯也觉得这玩意儿让微信变得更烦人,所以现在继续在微信上运营的品牌只有两种:特别有用的和特别不识趣的。

还有二维码。我的妈呀,为啥什么东西上都要帖一坨黑乎乎的膏药呢?很洋气吗?真的有人会扫吗?难道“掏出手机扫描”就是品牌和消费者建立沟通的方式了吗?我对二维码这东西的唯一理解就是,如果消费者对你的传播感兴趣,这是一个快捷方式可以了解更多。这事儿的前提是你东西做的足够好啊!遗憾的是,大量品牌在传播中是为了显得高端洋气,硬生生贴了一个膏药上去,而已。

我们渐渐发现了问题:消费者和品牌,对品牌账号作用的看法完全不同。品牌希望在这里能跟忠诚顾客互动(准确地说是精准洗脑),能吸引更多潜在客户。而消费者认为,品牌账号是一个自己可以接触并有回应的窗口,以及工具。所以,新浪微博成了投诉通道,在那儿投诉并多@几个大V,收到的反馈会快很多。同样,微信账号做得好的,都是那些能迅速反馈“附近哪里有门店”、“提供攻略”、“路况”的工具型应用。

发现了么,消费者在意的是,自己付出的行动是否有反馈,而完全不在意你在他没找你的时候做了些什么。

这就是苦逼的单相思,也是社交媒体上的品牌传播现状。

社交媒体到底有用没有?废话!消费者花最多的时间在那儿,用最放松的心情,你说有用没有!只能说,品牌没找到路子。

品牌在社交媒体的传播方式

我常常希望思考问题的时候,回到本质上去,想想这件事到底是要干吗。对品牌来说,终极目标是卖货获利。希望通过社交媒体,接触到更多潜在客户,建立好感并产生购买,同时,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帮助品牌获取更多客户。

用两个说法来分析这个问题:新的品牌逻辑和全民代言。

文章中引用的新品牌逻辑是这样:以前,品牌用“知道–>购买–>忠实”的方向运作,花很多钱让更多人知道,然后让他们买进而成为忠实用户。而新的逻辑是,在社交媒体上,每个人都是代言人,品牌传播按照“忠实消费者–>扩散知名度–>更多消费者”的方向进行。

这是个非常好的模型。我试着把这件事儿再分散一点来看:

我特别加入了两个维度:“花费”和“消费者信息接受强度”。

“花费”说的是品牌为这件事儿需要花的钱。传统方式中,品牌需要在大众媒体上做大量传播才能获取足够的知名度,进而在每一步“转化”中都可能要付钱,同时,维护忠诚客户的要花更多经历和相对少的钱。

“消费者信息接收强度”说的是在这个阶段消费者对品牌信息印象的深刻程度,显然大众媒体的能达到深刻程度很有限,越往后强度越强。但同时我们也要知道,获得强信息的人数也越少。

那么,下面就是分解开的“品牌在社交媒体中的传播方式”:

除了花费和强度之外,我在信息传播的剪头上标注了不同消费者传播的信息,有“赞Perfect”、“好Good”、“还行Soso”和“烂Shit!”几个档次。我们可以看出的东西是:

信息会被消费者“背书”才会传播。

这是两层一次,一是A会把自己的体验加在品牌信息上进行传播,A朋友接受的信息是“A说xxx不错”或者“A说xxx很烂”。二是B和C对A的印象决定了信息的有效程度,B和C接受了A的信息,但他们传递出去的信息却不会保真,而是加入了自己的加工和体验。如果B认为A不靠谱,那B很有可能说A说的这个东西是垃圾。

品牌形象在传播中被不断涂抹。

品牌形象因为不断被不同人背书而产生了不同的涂抹效果,X说你是什么,比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更有意义。

社交媒体中信息传播的强度没有明显衰减。

这很有趣。相反,高强度的信息还在被扩散。这对品牌来说,后面大量的传播都是免费的。

传播驱动力取决于品牌和产品本身,且传播决定权在消费者那里。

说简单点,只有“超赞”和“超烂”的东西,消费者会主动传播。这也是为什么大量品牌在社交媒体做的有奖转发都相当无力的原因,消费者转发的时候不是因为自己愿意,而是不得不做的无奈之举,同时,这样缺少驱动力的信息,获得继续传播的概率也很低。同样,消费者只会传播那些值得传播的东西,那杜蕾斯来说,无数人会转发杜蕾斯的段子,但没有人会新发一条,说刚用的杜蕾斯真好用吧。

这张图还有很多可以分析出来的东西,我们先说上面这些。

那结论是什么呢?

核心是“传播驱动力”。

品牌的核心是定位,定位必须找到自己在社交媒体中的传播驱动力,这驱动力不是段子不是笑话,而是真正产品本身带来的东西,要让消费者有可说的东西。要让消费者被打动,并且说“我愿意”才是最最重要的。

用心在产品和“魅力属性”上会更有效。

只有好的产品才会被人提起,所以用心把产品做好吧,别整那些没用的。要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用心的产品不是死,而是被落井下石。“魅力属性”是一个很好的传播素材,他让产品有特色和不被替代。

品牌形象,不再是你说什么,而是别人嘴里你是什么。

这个不用解释,上面的图再清楚不过了。社交时代,口碑比什么都重要。

关注消费者想什么,而不是做什么。

拿有奖转发来说,他们确实做了,但心里却在骂娘,这样的互动数字再高也没有意义吧?新一代的消费者嘴都很毒,但也不会吝惜自己的赞美,所以,做点他们想的事儿,他们才会帮你说。

认真对待消费者的每一次反馈。

我们说了,消费者关心的是自己发了信息是否有人反馈,所以如果他们说了什么,把自己当成一个正常人去聊聊天,对他们的体验会更好,如果碰到好的话题,转出来让大家一起看看,这才是最好的方式。千万,千万不要敷衍,更不要找一个啥也不懂的外包来做社会媒体的沟通。

忘掉洗脑吧。

品牌必须彻底改变那种洗脑的做法,想都不要想。消费者有自己的脑子,他们现在一点不觉得你牛逼,所以品牌没有什么机会站在台上洗脑,那只会被人笑。

注意沟通的姿态。

在社交媒体上哈巴狗一样的讲笑话八星座只会让自己越来越low,自娱自乐地发各种活动信息只会让人觉得你傻,没事儿就有奖转发的品牌也不会获得更多期待,碰到什么都用官方腔回复的品牌只会催人放弃自己。消费者希望能跟你平等沟通,那么就把自己当成一个人吧,说人话,不卑不亢,有性格都很好。

社交媒体分析范文2

关键词:社交;视频;跨国;心理

搜狐公司联席总裁兼首席运营官王昕说,“今天的互联网已经超越了门户时代、搜索时代,进入了社会化媒体时代,以人的关系、信息及时流动、平台间的开放共享为核心。”依赖于社交媒体的互动性、交流性、共享性,网络视频的传播出现了新的、极为行之有效的方式。而视频作为社交媒体的一个信息流动的载体,亦使社交媒体中传递的信息更丰富。可以说,视频的传播与社交媒体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当下网络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视频想要“走出国门”并非难事,但是想要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遍地花开”,则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我们将以2012年在全球范围内最为火爆的几则视频为例进行分析在当今社交媒体时代,这些视频都是怎样走出了国门,并最终红遍全球的。

1明星助力――基于大众的跟风心理

作为2012年度席卷全球、被吉尼斯世界纪录收录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网络视频、并且引发一系列的文化现象的《江南style》,最初点击率并不理想,明星在社交媒体上的助力,是这首“神曲”最初火起来的重要原因。

而另一支在12年爆红的MV《call me maybe》在之初也仅仅是成绩平平,随后由贾斯汀・比伯一系列明星恶搞的《call me maybe》在网络上走红,迅速引发了一系列基于这支MV的恶搞风潮,《call me maybe》在视频网站上的点击量急速攀升,而后成功席卷社交媒体,成为2012年最火爆的视频之一。

明星的号召力,往往成为一段视频火爆的重要前期因素。当它在社交媒体上频繁出现的时候,人们的跟风心理往往会促使他点击来看看。借助于社交媒体的互动性、交流性、共享性,往往推动了视频的病毒性传播,并最终成就了一段视频的火爆。

2创意十足――新鲜感是吸引眼球的法宝

《蠢蠢的死法》作为澳大利亚墨尔本的铁路运输公司Metro Trains制作的动画公益广告,提醒大家:没有比“在火车周围不注意安全而死掉”这种死法更蠢的死法了。这支三分钟的视频,在的24小时内即飙升至iTunes排行榜前十名的位置,这支视频“曲风无比小清新,歌词却很暴力,画面更是重口味,萌到一脸血”。充满创意的画面,让人在一点开就被迅速吸引。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则是在youtube上获得超过1亿点击量的视频五人共弹一把琴,清新的曲风,加五个人一起弹一把吉他的极富创意的画面,迅速吸引了大量网友前来观看,一时间,在facebook、twitter上几乎随处可见这支视频的链接,在国内的新浪微博、人人网上,也被大量地分享。

富有创意的视频,往往带给人强烈的新鲜感,而新鲜感,则是吸引眼球的法宝。纵观这些在2012年红遍全球的视频,几乎所有视频皆会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有的靠创意取胜,出的就是创意十足这张牌;有的则以创意为辅,使之成为一个吸引眼球的重要部分。

3剑走偏锋――基于大众的猎奇心理

在当今信息快餐消费时代,人们每天摄取大量的信息,往往导致“懒得动脑”,更倾向于不需要动脑子就能取悦眼球的东西。而这种心理,推动着一系列恶搞的、剑走偏锋的视频蹿红。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诸如曾在12月在极其火爆的恶搞版《We Are Never Ever Getting Back Together》,用夸张的表演,戏谑的歌词、荒诞的剧情恶搞了原唱Taylor Swift,这段视频原本在Youtube上点击率并不高,后来被连接到了Facebook、Twitter上,迅速窜红,点击量在半个月内提高到5000万。后被网友转载到国内的视频网站上,并在人人网、新浪微博上被大量分享,据统计,截至2013年初,该视频的点击量已经突破一亿。

另外一个典型例子是恶搞视频《奥巴马对罗姆尼史诗说唱》,由于正值美国大选期间,与罗姆尼、奥巴马有关的讯息本就具有极强的吸睛力;而加入和史诗说唱这一元素进行恶搞,则十分引人好奇。

大众往往存在一种猎奇的心理,往往喜欢探寻新鲜、特别的东西,一些视频刚好剑走偏锋,迎合了大众猎奇的心理,从而得以走红。

4人文关怀――全球通行的共同情愫

除了上述提到的因素外,一部视频中如果具有强大的人文关怀,着眼于饥饿、贫困、污染等世界性问题,也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制胜法宝”。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视频有《只是为了孩子》。这部视频由一个名为“被遗忘的儿童”的美国非政府组织在视频网站上,自2012年3月上旬起在国际互联网上受到广泛关注,仅在视频网站Youtube上不到一周的时间观看次数便超过5千万次。这部纪录片控诉了乌干达反政府武装头目约瑟夫・科尼使用童子军及屠杀等罪行。片子中体现出的对孩子的浓浓的关爱,无处不体现着强烈的人文关怀,而这种人文关怀,可以在不同种族的人群中引发共鸣。

5温馨搞笑――大众对正面情绪充满渴求

《我吃了你的万圣节糖果2012版》是2012年万圣节大家收到的又一个礼物。在重复的问题下看不同孩子对于糖果被父母吃掉的不同反应,简单,温馨却又笑点十足。在整个片子中,几乎没有用到任何高科技的拍摄手段,也没有丰富的场面调度,甚至无须前期充分的预设,仅仅是父母手里的手机捕捉到的孩子的实时反应,就组成了这样一部让来自世界各国的观众都发自内心微笑的片子。

社交媒体分析范文3

关键词:社交媒体;档案馆服务;可行性分析;欧美案例

Abstract:With the revolution of Web2.0, social media has had a deeper access to public life and even affected public service in the archives. The use of social media tools does not adapt to the way people live, but agrees with service mode in the archives. Meanwhile some European and American countries have tried the social media tools in archives service. This paper introduces and analyses the practices in these countries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use of social media tools in Chinese archives.

Key Words:Social media;Archives service;Ffeasibility analysis;Case study in Europe and America

美国国家档案馆馆长戴维·菲尔里在其博客中提到:“……如何巧妙地使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机构的关键任务之一。随着大部分联邦机构以及白宫运用社交媒体的经验不断丰富,在档案馆的工作中运用社交媒体,我们可以更多地协同工作,为对方和公众提供更大限度的服务和透明信息,并邀请公众参与到我们的行动中……”[1]

1 社交媒体工具的概念、分类、特点及应用现状

在Web 2.0环境下,网民不再仅仅是互联网的使用者,也同时是它的生产者。不同类型的社交媒体工具就是在这样的互联网背景下产生的。我们耳熟能详的有:Flux RSS 、Blog、Facebook、Twitter、YouTube、LinkedIn;在我国,有“豆瓣”、“人人网”、“微博”、“互动百科”、“优酷网”等本土社交媒体平台。

1.1 Web 2.0 环境下社交媒体工具的概念。“社交媒体”(也称“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是人们用来分享意见、观点和经验的工具和平台。根据法国著名信息学家Alain Lefebvre先生的观点,社交媒体以网络为主要载体,以“独立的个人”建立社交圈子,并能够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呈现,包括:文本、图像、音乐和视频等。[2]简单来说,社交媒体和一般的社会大众媒体最显著的不同是,让用户享有更多的选择权利和编辑能力。

世界上最早的社交网络雏形出现在1978年(Computerized Bulletin Board System),随后1995年在美国出现了第一个交友网站:。自2004年Facebook、2006年Twitter建立后,社交媒体逐渐成为公众生活的“必需品”。

1.2 社交媒体工具的分类方式。国内外不同专家对社交媒体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例如,Thelwall根据社交媒体工具设计的不同目标,按照社会化(Socialisation)、社群网络(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和导航(Navigation)将其分为三类;根据国内社交媒体营销专家唐兴通的观点,“社交媒体”可大致分为八类:社会关系网络(Social Networking Sites);视频分享网络(Video Sharing Sites);照片分享网络(Photo Sharing);合作词条网络(Collaborative Directories);新知共享网络(News Sharing Sites);内容推选媒体(Content Voting Sites);商务关系网络(Business Networking Sites);社会化书签(Bookmarking Sites)等。

1.3 社交媒体的发展现状。世界范围内(尤其是欧美国家),对利用和通过社交媒体这一平台获取资源的需求正在逐年递增。这个已存在和可被继续开发的市场是巨大的。在北美,来自皮尤网和美国生活(美国专业互联网调查机构)的两项题为“社交网站与我们的生活”、“为什么美国人使用社交媒体”的调查显示,79%的美国成年人使用互联网,而其中有66%的人使用社交网站,超过2008年同类调查数据的两倍。在欧洲法国2011年初的数据表明:在Facebook全球6亿拥护中,其中30%在美国,法国拥有2000万的用户。这意味着,45%的法国网民已经注册了Facebook。[3]其中,注册用户也不再局限于年轻人,到2011年5月,57%的法国用户超过25岁,三分之一超过35岁。[4]根据Comscore的数据统计:截至2010年12月,Facebook用户平均每个月使用4个小时以上时间浏览和活跃在这个拥有6亿用户的平台上。[5]

在政府应用方面,2012年3月美国国会研究中心的报告指出,已有超过1504个联邦政府注册了域名,建立网站的数量更是数以千计。截至2011年6月,24个联邦机构中有23个注册了Facebook、Twitter和YouTube的账户,每个总统内阁机构也都至少注册了一个Twitter账户。另一项针对3000名联邦官员的调查显示,为便利工作使用Facebook的人已占到总人数的四分之一。[6]

1.4 社交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别与优势。传统的社会大众媒体,包含新闻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等,内容由者决定,公众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然而在社交媒体平台下,公众可以直接参与信息的产生和,并可根据兴趣不同形成小众化的社群。这些社交媒体的服务和功能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并且费用相对便宜或免费,广受现代青年人的采用。社交媒体和传统社会媒体的区别可简单归类如下:

传播结构: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都可以进行广泛传播,但前者多属于中央集权的组织结构、生产销售模式;而后者则对于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公民”都采取平等对待的态度。并且传统模式下,信息一旦形成就不可再进行修改,可是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公众可对信息进行进一步更新、修改。

专业要求:在传统媒体模式下,进入信息平台的专业门槛较高,例如,记者、摄影师和编辑等;而在社交媒体平台中,每个公众都是“记者”、“摄影师”和“编辑”,不需要进行专业的训练就可以信息并对所信息进行传播。

即时程度:一般的传统媒体,根据节目内容和规模,常有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或者几年的制作时间;而社交媒体,因为对信息的加工时间短,所以是即时的。

费用与成本:传统媒体的信息产生需要相对高的费用支出;然而,在社交媒体平台下信息产生的成本极低或者免费,这为信息的方和接受方都节约了经济成本。

当然,在不同的理论中对于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区别还有不同的阐述,但是通过以上归纳,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社交媒体工具作为信息产生与传播的新型工具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和传播优势,是企业、政府和信息服务部门不可忽略的传播方式。

2 档案馆在其服务中采用社交媒体工具的可行性分析

不同的用户对社交媒体工具的使用有不同的目的,个人可利用社交媒体扩大交友圈、加深亲朋间联系;企业可利用社交媒体工具进行商业活动,开展商业宣传;那么,作为信息服务部门的档案馆为什么要采用社交媒体工具进行服务呢?其优势又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2.1 社交媒体工具可提升档案服务的“透明度”(transparence)和“可视性”(visibility)。社交媒体工具的“透明度”和“可视性”为档案馆信息公开建设提供了平台和可能性。档案馆通过社交媒体工具可以即时最近的工作动态、新增馆藏以及展览信息等,让公众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档案馆的近期工作,提升了档案工作的“透明度”。与此同时,公众作为信息创建的参与者,可以即时添加评论、发表对档案馆工作的意见,协助档案馆工作人员一起建设档案工作。

2.2 扩大档案服务范围,加强档案部门与用户间联系。档案部门使用社交媒体工具,一方面,可以将其服务贴近公众的生活,因为越来越多的公众采用不同的社交媒体工具来获取信息,无论是国外的Facebook、Twitter还是国内的人人网、微博,都已经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因此,档案部门使用社交媒体工具可以更贴近公众生活和信息获取方式。

另一方面,这些社交媒体工具可以为档案部门带来潜在的“用户群”,例如,档案馆的历史知识、创建的档案讨论组都可以直接吸引对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公众,并分享给有着同样兴趣的公众。这既是档案增值服务和公众教育的一种形式,也让档案馆吸引了更多用户知道、了解并走进档案馆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和研究。

2.3 形成档案工作者服务平台、增进档案部门间合作和联系。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档案部门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工作经验,彼此了解最新的工作动态开发合作项目,形成“档案服务”的“朋友圈”,解决工作中共同遇到的问题。若档案部门采用例如LinkedIn等专业平台,还可以进行馆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招聘,打破传统的招聘模式,为档案服务部门寻找到合适的工作人员提供更多可能性,也为档案专业毕业生、档案工作者的就业打破壁垒,提供更多选择和机会。

2.4 降低档案宣传和服务成本、节约档案服务成本。由于大部分的社交媒体平台都是免费的,因此,档案部门在进行宣传和服务工作的同时并没有增加其成本,仅需1名~2名工作人员专门或者兼职负责社交媒体工具的创建和维护。这种低廉的宣传,为档案馆服务提供了便利并不增加运营成本,对于宣传和服务经费缺乏的档案服务部门来说无疑是非常好的选择。

3 社交媒体工具在欧美档案馆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与收效

2009年至2011年,从博客开始,美国国家档案馆推出了种类繁多的社交媒体项目。短短三年时间,累计在13个社交平台上开创了135个项目。2011年5月,美国国家档案馆首开先河,开创了自己的“维基人”。截至2012年8月,共上传9万余份数字档案复制件到维基百科共享。[7]法国国家档案馆的网站上提供了所有档案服务部门使用社交网络的情况,并及时更新新加入的服务部门。截至2013年5月,已经有23个国家、地方级档案馆拥有自己的Facebook主页,12个档案部门使用Twitter与公众进行即时交流。[8]2011年,法国档案工作者协会(Association des archivistesfran?ais)还形成一个专门研究团队,探讨档案馆如何更好地利用强大的社交媒体平台,带给档案馆的是更为贴近公众的服务方式,[9]将档案馆服务安置在公众日常生活“随手可及”的地方,揭开档案服务部门在公众心目中的“神秘”、“陈旧”的面纱。

相对于遗产领域的其他部门(博物馆、图书馆)而言,法国档案馆在其服务中采用社交媒体工具相对较晚。例如,法国数字图书馆(Gallica)在其网站建设的同时建立了Blog、Facebook主页和Twitter,并长期活跃在这些社交媒体上,每天对新的电子文件、影像及图书馆相关信息进行更新。截至2013年5月,其Facebook主页就已经拥有25126粉丝(2013.05.09),并持续增长。

法国芒什省档案馆是最早采用社交媒体进行其服务工作的欧洲档案馆之一。其Facebook主页建立于2010年5月,截至2013年5月拥有3139粉丝(2013.05.09)。在建立Facebook主页之初,芒什省档案馆就建立了社交媒体使用的长期计划与目标。该目标分为三个阶段:可视阶段,让公众可以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芒什省档案馆的活动;喜爱阶段,让公众喜欢上档案馆在Facebook等社交媒体上提供的历史知识、文化活动以及档案服务的推广;合作阶段,让社交媒体成为芒什省档案馆建立与其他档案部门、文化服务部门合作的平台。根据Jérémie HALAIS先生(芒什省档案馆文化活动负责人)的评定,目前该省档案馆的Facebook主页已经进入其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喜爱阶段。

不同于公众个人或企业,档案馆作为政府服务部门,其社交媒体上的活动具有公众性,因此,不可因为采用的是社交媒体工具就忽略档案馆的公众性。在这方面,芒什省档案馆在采用社交媒体之初就制定了《社交媒体使用规定》,[10]该《规定》明确了在其Facebook等主页上进行信息、评论的原则,不得违反人权、进行性别和种族歧视等17条。在信息方面,主页允许公众图片、文件,但仅可以在其评论中出现,代表个人意见,不代表芒什省档案馆的观点。[11]在过去的三年中,芒什省档案馆的Facebook主页保持着1天~2天更新的速度。宣传档案馆近期的文化活动,例如展览信息、公众教育以及为青少年准备的手工坊(Atelier)等,成为该省档案馆文化活动的宣传平台,在地方文化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

我国档案服务部门也已经积极参与到社交媒体的使用中,例如,在新浪微博中搜索“档案馆”,已有相关用户207个,其中包括省市、高校档案馆;各级档案工作者;档案研究人员等。如果我们关注某些省市档案馆微博所的信息,大部分仍然停留在“会议信息”、“参观和学习活动”等。尽管这些信息的起到了一定政务公开的作用,但是,这些信息往往并不是公众所真正关心的。相反,相应的档案、历史知识和文化活动是公众喜闻乐见的。因此,档案馆在进行自身社交媒体网络建设时,切不可停留在“以我为主”的传统思想,要时刻考虑公众需求,利用社交媒体工具的优势建立“档案馆公众服务”的平台。

在我国,越来越多的文博单位也已经开始运用社交媒体工具,在其服务中进行系列尝试。仅以国家博物馆为例:截至目前(2013.05.13)其官方微博粉丝已达380万;手机应用《文博任我行》自助导览和《国博展讯》在苹果App Store和安卓系统均可下载并多次获得推荐。相比之下,我国档案馆在这些服务领域涉足尚浅,需要在未来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新媒体特别是社交媒体工具在档案服务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太阳译.加入“合唱”——谈社交媒体在档案馆中的运用[N/OL].《中国档案报》.2012.06.21 (总第2321期) 第三版.

[2]Alain Lefebvre, ? Les réseaux sociaux ? : de Facebook aux nouveaux Intranets, la généralisation des réseaux sociaux[M], Paris, 2008.10. Page : 13.

[3]Facebook数据统计报告.

[4]Socialbakes数据统计报告.

[5]comscore数据统计报告.

[6][7]李映天,吴薇编译.美国国家档案馆:用社交媒体打造档案文化传播的新平台[N/OL].《中国档案报》,2013.04.01日.

[8]http://archivesdefrance.culture.gouv.fr/ressources/medias-sociaux/.

[9]http:///Archives-et-medias-sociaux.

[10]http://archivesdefrance.culture.gouv.fr/static/4882.

社交媒体分析范文4

目前,可以看到,各大社交媒体中的营销内容五花八门,各显神通,要想从中脱颖而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譬如说,没有一个好的内容题材以及推广途径,花再多的时间和精力,将别人的东西翻来覆去,那么也是白忙活了,不存在吸引力的内容终究会被源源不断的信息所淹没,用户还没来得及发现又或者说根本就不会被发现的内容,始终是营销者得悲哀。关于内容营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选择适合企业的社交媒体平台。如今的社交媒体平台繁多,但并不是每个平台都适合企业运用,当然每个平台都有其独有的优势,如果企业把每个平台的优势都看在眼里,认为平台越广,内容传播的效果就会越好的话,这绝对是一种错误的举措。毕竟盲目地去做营销,到最后必然会筋疲力尽,且力量不集中,最后什么也得不到。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要善于取舍,选择部分合适的就够了。

第二,撰写有价值的内容。如企业选择博客媒体作为营销平台,那么就要通过博客撰写对用户有价值的内容,毕竟这一平台的竞争非常激烈,只有靠有价值的内容才能更好的吸引用户。一般应选择与企业行业相关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撰写,通常以案例或者经验对文字进行深化,就像卢松松博客一样,几年来坚持分享了上万篇有价值的原创内容,获得了用户的肯定,达到了用户一天不看就觉得少学了什么东西的境界,这就说明内容营销成功了。在这过程中,拒绝急于求成,应不断地挖掘和积累。

第三,新鲜题材的选择。通常网络上深受读者喜爱的内容都是新鲜内容,那些老调重弹的信息用户已经看不上了,就像天天吃相同的食物一样乏味以及没有了胃口。因此,企业在关注互联网信息的时候善于发现和总结,把握时效性,以最快的时间总结出营销内容进行分享,吸引的用户流量会越多。

社交媒体分析范文5

关键词:社交媒体营销;客户转化率;AISAS模型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8-85 -03

一、引言

信息时代下,尤其是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使社交媒体正在迅速地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消费方式和习惯。何为社交媒体,即一种建立在客户基础上,并进行信息传播和分享的一种方式手段,是以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社交媒体可以有效建立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联系通道,开展企业营销活动。社交媒体营销就是企业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来进行产品推销、品牌宣传和客户服务的一种新方式,常见的社交媒体营销工具主要有企业官方网络商城、微博、微信、论坛和各类公众号等。

而社交媒体营销的客户转化率是检验企业运营社交媒体情况,并对社交媒体营销结果进行评判的一项重要指标。目前国内对社交媒体营销客户转化率的研究比较少,主要还停留在概念计算阶段,没有对消费的各个阶段进行细化量化。本文对消费者各个购买行为阶段进行量化,分析影响客户转化率的因素,并提出改进企业社交媒体营销策略的建议,从而达到优化企业营销客户转化率的目的。

二、社交媒体营销与客户转化率

社交媒体营销和传统的营销活动有着很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传播途径不同,传播内容更具针对性,传播方式灵活,传播的成本低,周期短,传播面广,可信度较高,用户对于信息的控制程度高等方面的特点。因此借助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采用社交媒体营销已经成为当代企业的一项重要营销手段。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新兴的互联网大国,拥有超过6亿的互联网用户。目前国内主流的社交媒体中,微博、微信的发展最快,因此众多企业选择微博和微信作为社交媒体营销的主要平台。比如在汽车行业中,奥迪和奔驰等知名品牌成功运用多种社交媒体营销手段,在品牌宣传、产品介绍、售后服务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例如一汽集团的官方微博“@一汽―大众奥迪”已经运营五年多,平均日净值粉丝数量达500人。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在社交媒体营销的投入不断增多,有必要对社交媒体的营销效果进行研究,社交媒体营销的客户转化率进入研究视线。

社交媒体营销的客户转化率指的是企业利用各类社交媒体平台开展营销活动,所取得的实际消费者数量与企业潜在的消费者数量的比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λ为客户转化率,N1为通过社交媒体获取的实际客户数量,N2为企业的目标客户数量。

社交媒体营销客户转化率是判断企业通过社交媒体进行营销活动效果好坏的重要依据,当该转化率值较小时,说明企业进行社交媒体营销活动的效果差,反之,则说明企业的营销活动成果显著。通过客户转化率可以帮助企业获得企业进行社交媒体营销活动的实际效果。

三、社交媒体营销对客户转化率的影响

(一)社交媒体营销AISAS分析

AISAS方法是由日本电通公司提出的一种消费者购买行为全过程分析模型,从传统的AIDMA营销法则(即Attention注意、Interest 兴趣、Desire欲望、Memory记忆、Action行动)逐渐向网络时代的AISAS(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Search搜索、Action行动、Share分享)阶段。这个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新网络时代下客户的消费行为,AISAS模式框图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消费者购买行为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引起注意,企业要通过营销信息引起新老消费者的注意,发展培养新的潜在消费人群;第二阶段是激发兴趣,引起了潜在顾客注意之后,企业要继续开展后续营销工作,激发潜在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兴趣;第三阶段是进行搜索,目标消费人群在对企业的营销信息成功产生兴趣之后,便会对相关信息进行搜索,了解产品更为详细的介绍;第四阶段便是购买行动阶段,目标消费人群在对营销产品有了深入的了解后,便可以直接通过各类社交媒体进行消费;最后一个阶段为分享环节,这是新媒体时代下的一个特色,消费者乐忠于对其购买行为进行分享,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AISAS下的客户转化率计算模型

AISAS下的企业社交媒体营销客户转化率的计算主要是依据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五个环节即引起关注、产生兴趣、进行搜索、购买和分享,构建企业社交媒体营销的AISAS分析模型,详见表1。

根据上述的分析模型,我们通过一个例子对企业社交媒体营销的各个环节的客户转化率计算模型,其中AISAS分析中的五个阶段的客户转化率为各个阶段的实际客户数与目标客户数之比。下面通过一个案例进行简要分析,某著名移动通信商对其一款新上市手机进行社交媒体营销活动,通过各类社交媒体平台相关内容,活动结束后,各类平台上的营销内容浏览量大420万次,企业各类平台的公共账号新增粉丝数170万人;其中各类社交平台上的行销内容相继被转发分享140万次;产品营销活动结束后,企业通过大数据平台获取了营销期间搜索关键词的用户数为110万;通过企业官方网站和各类网络购物平台的企业官方商城购买其手机的客户中,其各类社交媒体平台粉丝的数量为80万;其中共有55万人购买后根据企业的奖励信息对相关营销内容进行了分享。

通过上述示例,计算出AISAS模型各个阶段的客户转化率和传统客户转化率值,详见下表。

(三)客户转化率的影响因素

通过案例计算分析可以看出,在AISAS分析的各个阶段的客户转化率有差异,从整个AISAS分析过程来看,注意阶段的转化率较低,分享阶段的转化率也不是很高,其他几个阶段转化率相对较高。但是传统社交媒体营销的客户转化率较低,这是由各个阶段的转化率综合作用的结果,任意一个环节的转化率低都会导致整体的客户转化率变低。

因此对客户的消费行为各个阶段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客户转化率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企业的营销内容要快速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并将信息传达到潜在的消费人群中去;其次,企业营销内容迅速激发消费人群的兴趣是营销成功和提高客户转化率的关键;最后,企业营销应当具有鲜明的层次感,将消费人群引上正确的轨道上来,并开展各种奖励措施,鼓励消费者自觉分享购买经历,吸引更多潜在消费者。

四、基于客户转化率的社交媒体营销策略提升

通过上述AISAS模型下的客户转化率研究,分析了AISAS各个过程的客户转化率计算方法,提出有针对性地提高转化率的策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达到提升社交媒体营销客户转化率的目的。

(一)选择合理的社交媒体平台和消费群体

目前国内外社交媒体种类繁多,企业要根据其产品特点选择合适的社交媒体平台作为营销手段,还要针对特定的消费群体,这是企业开展社交媒体营销的开始。因此企业要开展市场调研,对其产品的购买人群进行分类,找到企业的主力消费群体类型,包括年龄层次、教育背景、购物习惯等,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到企业产品的主要目标消费群体和他们使用频繁的社交媒体平台,从而开展针对性的社交媒体营销,迎合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从而提高该阶段的客户转化率。

(二)加强企业营销产品的宣传力度

AISAS分析模型中,兴趣阶段的转化率一般较低,因此要加强企业产品的宣传力度。社交媒体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通过社交媒体营销活动内容可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激发目标消费群体对产品的兴趣度,因此企业要通过社交媒体加强产品的宣传力度。

(三)加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建设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交媒体膨胀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垃圾信息泛滥、信息安全等问题。企业要加大社交媒体平台建设的力度,规范平台运营模式,保护客户信息安全,为客户提供一个安全干净的网络购物环境。加强社交媒体平台的建设,可以向客户展现一个积极正面的企业形象,有助于提高客户对企业的认可度和忠实程度。

(四)建立消费者分享有奖制度

通过案例分析中可以看出,AISAS分析模型下的分享阶段客户转化率不高也直接影响到总体客户转化率。分享是新媒体营销的一个最大特点,通过分享购物经历并发表评论对扩大营销效果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长期、完善的消费者分享奖励制度,鼓励消费者进行消费分享,提高该阶段的客户转化率,从而达到提升整体客户转化率的目的。

五、结论

本文开展了基于AISAS的社交媒体营销客户转化率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首先介绍了社交媒体营销的相关特点、客户转化率计算等内容;然后介绍了SISAS模型的分析过程,提出了基于AISAS方法的社交媒体营销客户转化率分析计算模型,分析了影响客户转化率的因素;最后基于客户转化率提出了社交媒体营销策略的改进意见,以达到提升企业社交媒体营销客户转化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韩永丽.国内社交媒体营销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D].河南大学,2014.

[2]李怡芳,曹睿.中国社交媒体营销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36(218):92-93.

[3]丁守俊,翟群臻.基于AISAS模型的微博营销客户转化率优化[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4(37) :126-128.

[4]姜佳延.奥迪品牌社交媒体营销策略研究 [D].吉林大学,2015.

[5]田广,卢佳滨,张华容,邓俊勇.微信客户转化率研究――以AISAS模型为例[J].中国市场,2014,(39):10-14.

社交媒体分析范文6

关键词:社交媒体;国际传播;中国文化形象;文化走出去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5)04012408

中国文化“走出去”和国际传播是关系到我国软实力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传播视野中的中国文化形象,是我国国家形象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我国着力推进的战略和政策路径。随着近年来以Twitter、YouTube等社交媒体(social media)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崛起和纵深推进,国际传播的格局和特征也发生着重大变化和转型,Web2.0式的网络社交媒体在全球传播领域具有着越来越显著的地位和作用。美欧等国所致力的“推特外交”(Twitter Diplomacy)或“YouTube外交”、西亚北非等地的“社交媒体革命”和“茉莉花革命”、国家之间的社交媒体舆论战、《江南style》和《The Fox》等全球性的文化事件及传播,诸多新的国际政治、社会、文化现象都可见到社交媒体的深刻烙印。全球社交媒体的传播给国家文化战略带来重要冲击,也给中国在全球化、网络化时代背景下的对外文化传播、E外交和国家形象的建构带来新的挑战和契机。

一、研究设计与方法

本研究选取Twitter、YouTube、Tumblr、Google+、Flickr、Reddit等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国际社交媒体作为抽样对象,以其具有高点击量或受众评论、反馈量的“热帖”为样本,研究中国文化形象国际传播效果的构成和呈现特征,并提出对策建议。选取的这些社交媒体在全球都具有居于前列的影响力,并且各自具有特点。Twitter是微博类社交媒体,YouTube是视频类,Tumblr是轻博客类,Google+是近年来迅速崛起的综合性社交网络,Flickr是图片性的网络社交媒体,Reddit则是新闻类的自媒体。根据GlobalWebIndex基于32个国家和地区的17万网民的全球社交网络市场调查报告,就社交平台的渗透率而言,YouTube、Google+、Twitter分别居于第2、3、4位,Tumblr位居第10位,Reddit居于第12位;WeAreSocial的《2015数字、社交和移动报告》显示,在不包括即时通讯和聊天工具的社交网络平台中,Google+排第3,Twitter排第5,Tumblr排第6。在2014年8月11日的Alexa全球网站排名数据中,YouTube位列全球第3位,Twitter居第7位,Tumblr居第39位,Reddit居第50位,Flickr居第102位;而在2015年2月21日的Alexa全球网站排名数据中,YouTube、Twitter、Reddit、Tumblr、Flickr依次分别居于第3、8、26、31、127位。总体来看,本研究所选取的媒体都是在全球有重大影响力的网站,在各自的细分领域也具有重要性和典型性。

抽样过程是在上述每种社交媒体的首页以“china”和“culture”为复合关键词搜索帖子,并加以软件辅助的自动采集。所有抽样获得的内容,不包括其中的视频、图像、音频等多媒体内容,只限于文字文本部分。Twitter的首页搜索结果,按最相关顺序排序,得到2014年7月4日至2015年1月11日的推文共计6 699条,按照转推数+收藏数的等权处理和标准化处理,得到转推数和收藏数复合指标居于前400的帖子;YouTube在2015年1月28日被检索,得到的首页检索结果,依据视频被点击观看的次数进行排序,去除重复内容和广告内容后得到643条,根据研究需要取前400条,其中观看次数最多的达到90多万次,最少的达到1 018次;Tumblr的抽样方法是每天晚上11点在首页检索最新更新的帖子并抽取20条,自2014年8月6日至2015年2月5日,为期半年,过滤删除其中的重复帖子后得到1 560条,按照note的人数排序,选出其中最热的前400条帖子;Google+是在首页检索出按时间顺序更新的帖子,得到2011年6月30日到2015年2月5日的内容,删除重复选项后得到4 671条帖子,依据为此帖子点加的人数、评论条数、分享人次三个指标进行等权处理和标准化后,再按传播热度排序,选取居于前400的帖子;Flickr在2015年1月23日进行最热门照片内容的首页检索,得到最热门的帖子3 827条,过滤掉照片说明文字为空的帖子之后,选取观看次数为前400的帖子;Reddit是在2015年1月21日进行首页检索,由系统返回最热门的帖子852条,依据帖子本身的point指标和评论条数做等权、标准化处理,过滤出居于前400的热门帖子。

本研究的抽样所得帖子样本根据分析软件的需要,进行文本预处理,包括把英文的大写字母一律转为小写、中文的繁体字一律转化为简体字,以便于分词和词频统计、内容挖掘等。研究中采取ROST ContentMining软件进行分词处理,用ROST NewsAnalysis Tools进行中英文的词频统计和词语挖掘,用NetDraw进行语义网络分析,用SPSS进行对应分析。其中,在用ROST ContentMining和ROST NewsAnalysis Tools分析时,针对所得的样本内容,构建了中英文词库并设定了中英文过滤词。

二、热点内容的高频词分析

社交媒体传播中出现的高频词体现着传播的重点构成内容。通过对每种媒体400条帖文的抓取和整理,结合ROST NewsAnalysis Tools软件进行词频统计分析,得出6种全球性的社交媒体各自前50的高频词(见表1,其中加粗体的词是在不同的媒体中重复出现的词)。由于本研究中全部帖文抓取的关键词是china和culture,因此在词频表中,china、chinese、中国和culture、cultural、文化都具有高频词,且缺乏不同媒体之间的差异性,应在所列的词频序列中予以剔除。此外,对一些无明显意义且在不同媒体中都共同出现的高频词予以剔除,包括by,in等介词,i,you,they,we等人称代词,please,because,must,then,while等连词和虚词,以及一些无意义的字符如rt,html等,而主要留下名词、形容词、动词等。每种媒体的词频表中去掉自身的网站名称,如Twitter的词频分析中把Twitter关键词去掉,YouTube的词频统计结果中则去掉YouTube,以此类推。在YouTube的词频分析中,电视台、频道等词经查主要用于标注媒体来源,而和中国的文化内容无关,因此予以剔除。在具体分析的文本对象中,Twitter词频分析的对象是推文正文,没有标题;YouTube词频分析的对象包含标题和正文;Tumblr的词频分析中包含标题、正文和标签词;Google+分析的为帖子正文;Flickr为标题和正文;Reddit为标题和正文。通过上述处理,能够更好地考察在国际社交媒体热帖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呈现特征。

从高频词分析表1中可以看出,各种社交媒体中重复出现也即出现次数大于1次的词(表1中为加粗字体标出的部分),在300个词中占到了153词次,比例达到51%。这些共同的高频词或侧重于历史文化传承,如history,ancient;或关注艺术文化和语言文化,如art,language;或侧重地域和地理文化,例如city,shanghai;或关注社会生活文化,如festival,family,food,life;或涉及国际间的文化视野和文化关系,如world,japan,korea,western。

不同的社交媒体在对中国文化的呈现感知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Twitter中的文化内容与政治性的关联相对较大,tibet,tibetan,peaceful,propaganda,institutes等词的词频居于前列。YouTube的内容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关系较大,traditional、中国历史、诗人、music、性文化等词汇具有比较强的历史文化传承特征。Tumblr关注中国的历史文化如dynasty,history,tea和现当代文化如mao,movement等。Google+的热点内容涉及艺术、历史、工艺、语言等多方面,language,history,art,city,pearl,bonsai等都是其关心的高频词。Flickr作为一种图像社交媒体,比其他社交媒体更多地聚焦在景观、城市、风土等方面,temple,buildings,roof,hill,macau,shanghai等词显著地居于前列。Reddit的词中与其他媒体重复出现的词较多,自身也有的高频词较少,其热点内容特征主要反映在时政、国际等方面,japan,ameirica,asian,western,government,war等所占比重较大。

三、热点内容的共现词分析

单个词频如果还不足以充分反映媒体的内容特征的话,那么,二元的共现词则可以更进一步呈现出主要的关注对象和文本内容。在上述分词的基础上,剔除过滤词后,并将china,culture等搜索的主题词包含进来,则得到上述6种媒体的共现词频,按出现的频次高低依次取前50组,详见表2所示。

从表2所示的高频共现词来看,Twitter中关于tibet,freetibet等地域政治类的话题依然占据了较大比重,而peaceful,beautiful等修饰词也占有较大比例,beautiful,freetibet,peaceful甚至kill都具有较多的共线性,其政治色彩也相对浓厚。在YouTube中,历史与传统文化占到多数部分,ancinet culture,art chinese,culture traditional等众多共现词组都体现了这一点,对中国文化呈现的正面和积极色彩也较浓,比如culture grat,chinese great这样的共现词组都是高频词组。通过高频共现词的分析可以看出,Tumblr的热点内容中同样也侧重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呈现,china history,chinese dynasty,art people等诸多共现词都是这方面内容的反映;Tumblr对中国文化的关切还被置于邻国乃至亚洲范围内更大的国际文化关系背景下,因此asian china,asian culture,cultural korea,cultural exchange等具有比其他社交媒体更为显著的呈现。同时,culture red,chinese red,art red等与red相关的共现词在50组中占到了6组,这与中国现当代的红色文化以及文化有关。Google+对艺术文化涉及较多,art culture,art chinese,art use,art people等与art相关的高频共现词组在50个中出现了11次。从共现词组来看,Flickr的热点帖文其内容对象侧重于地点和地方文化空间,ama temple和妈祖文化是其中突出的重点热词,city,place这样与地点有关的词出现频次也较多。Reddit的热点帖文与纯粹的艺术、文化内容关联度较弱,而与国际关系、国家或政治行为相关的词较多,例如japan japanese,american go等。

四、热点内容的语义网分析

在前文所进行的高频词和共现词频分析的基础上,通过NetDraw软件对ROST得出的共现词VNA文件进行语义网络构建分析,进一步呈现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交媒体中的传播效果特征。

从图1的Twitter语义网可以看出,围绕china和culture的中心节点,是tibet,freetibet,peaceful,stop,kill,western等构成的子节点群落,体现了在较为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的文化传播和接受格局。

从图2 YouTube语义网络可以看到,围绕china、chinese、culture、文化、中国这几个核心词汇,是中国历史、art、ancient、history、great等次核心节点,以及music,festival等出现频次较多的词,这与高频共现词的分析结果是吻合的。

从图2 YouTube语义网络可以看到,围绕china、chinese、culture、文化、中国这几个核心词汇,是中国历史、art、ancient、history、great等次核心节点,以及music,festival等出现频次较多的词,这与高频共现词的分析结果是吻合的。

从图2 YouTube语义网络可以看到,围绕china、chinese、culture、文化、中国这几个核心词汇,是中国历史、art、ancient、history、great等次核心节点,以及music,festival等出现频次较多的词,这与高频共现词的分析结果是吻合的。

从图2 YouTube语义网络可以看到,围绕china、chinese、culture、文化、中国这几个核心词汇,是中国历史、art、ancient、history、great等次核心节点,以及music,festival等出现频次较多的词,这与高频共现词的分析结果是吻合的。

从图2 YouTube语义网络可以看到,围绕china、chinese、culture、文化、中国这几个核心词汇,是中国历史、art、ancient、history、great等次核心节点,以及music,festival等出现频次较多的词,这与高频共现词的分析结果是吻合的。

从图2 YouTube语义网络可以看到,围绕china、chinese、culture、文化、中国这几个核心词汇,是中国历史、art、ancient、history、great等次核心节点,以及music,festival等出现频次较多的词,这与高频共现词的分析结果是吻合的。

通过对应分析图7可以看到,各种社交媒体以及各种热词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Google+、Reddit、Tumblr的特征较为接近,主要关涉到american,japanese等国家以及people,history,language等诸多方面,覆盖多数热词范围。Flickr在剩下的其他三种社交媒体中,与上述Google+、Reddit、Tumblr这三种社交媒体差别最为显著,其比较特殊的传播热词包括temple,ma,hall,place,city等词,对空间、地点的文化内容的侧重得到充分凸显。Twitter也与Google+、Reddit、Tumblr有较大的差别,主要体现为与china,culture的高度关联,以及与ancient,western等的关联。YouTube与Google+、Reddit、Tumblr的差别没有Flcikr和Twitter那么显著,但是YouTube对于food的传播热度是其他社交媒体难以比拟的,也较多地涉及中国、western等视野下的文化传播。

六、结 语

在全球社交媒体场域和“公共空间”中,中国文化形象的呈现和传播效果的获得,具有其特定的内容特征。总体而言,多数社交媒体中取得良好传播效果或显著的受众反馈的热点内容,与以下因素呈现出较普遍的关联和共性特征:一是热点传播内容的传统性,也即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艺术等元素之间具有较紧密的关系,在此比较视野下,现当代文化元素的呈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是热点传播内容的日常性,这些热帖中关注的多是与百姓、人民生活相关的元素,例如饮食、地方、建筑、节庆等;三是热点传播内容的政治性,多数热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与国际政治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关联,例如在西方视野乃至萨义德式的“后殖民”文化霸权下对于中国文化的审视甚或“重构”,例如对于中国内部文化问题,如、的关注聚焦,例如在国际关系、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背景下的中国文化报道和呈现。在这些共同特征之外,不同的社交媒体在其热点传播内容中也呈现出各自的一些倾向与侧重:Twitter的呈现具有较强的时政和国际敏感性,与文化等关联较多,也与西方的文化审视、中外之间的文化关系具有较强关联,这是我国在国家的网络文化安全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中需要重视的方面;YouTube的热点内容传播中,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出现较多,涉及到艺术、文学、音乐、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Tumblr的呈现与中国的现当代文化要素具有较其他几种媒体更为紧密的关联,例如mao,red culture等;Google+的热点内容中,艺术文化具有与其他媒体相比更显著的中心性,政治化、历史化内容则相对较低;Flickr的突出特征是其空间化和地理化的文化呈现,这与它的图像传播的手段是具有内在约束性和吻合性的;Reddit的热帖中纯粹的文化、艺术内容偏于弱化,而更突出文化内容的时政性和国家政治内涵。

根据国际社交媒体热点内容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呈现特征,针对我国的国际传播战略和国家对外文化战略,提出如下加强全球社交媒体中的国家文化形象传播的对策建议。一是明确重点内容,把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和艺术文化传播作为体现中国国家文化形象与特质的主要部分,尤其要注意避免从国内主观导向出发而推出一些自认为很有中国特色、但实际缺乏传播热度和认同效果的传统文化符号,在国际受众接受效果的实证基础上加强对“中国文化符号”加以去粗取精的提炼和推广,打造富于力度、适于社交媒体传播的精品内容。二是加强日常传播,注重中国对外文化传播中的生活化和民众化视角,以日常文化形成对精英文化和经典文化的有力平衡,例如对于中国当代文化生活元素、百姓的娱玩器用行的平民化审视和融入,强化中国文化内容、文化价值在国际社会和国际受众中的接受与传播。三是对一些不利的“社交舆论”倾向及时发现、反馈,建立有效的引导和疏导机制,例如对于当前国际社交媒体中在文化、pm2.5和px项目等环保文化上的问题,加强对典型负面舆论的澄清以及正面话语的主动传播,建立良好的国际社交舆论生态。四是注重城市和地方文化的呈现和推广,city以及shanghai等与地方文化相关的词在国际社交媒体中有着较为共同的高热度传播,这一方面要求地方的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活、文化魅力在网络社交媒体中得到更丰富立体的海外传播,另一方面也要求从主体机制上加强国际社交媒体的城市化和地方化推进,可以鼓励和探索上海、北京、澳门等重点城市和地区设立“文化北京”、“上海印象”等官方主导下的国际社交媒体账户,与国内文化管理部门、媒体机构、文化机构形成综合联动,加强社交媒体中的互动化传播及其与其他外宣和媒介渠道的整合营销传播。

通过对应分析图7可以看到,各种社交媒体以及各种热词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Google+、Reddit、Tumblr的特征较为接近,主要关涉到american,japanese等国家以及people,history,language等诸多方面,覆盖多数热词范围。Flickr在剩下的其他三种社交媒体中,与上述Google+、Reddit、Tumblr这三种社交媒体差别最为显著,其比较特殊的传播热词包括temple,ma,hall,place,city等词,对空间、地点的文化内容的侧重得到充分凸显。Twitter也与Google+、Reddit、Tumblr有较大的差别,主要体现为与china,culture的高度关联,以及与ancient,western等的关联。YouTube与Google+、Reddit、Tumblr的差别没有Flcikr和Twitter那么显著,但是YouTube对于food的传播热度是其他社交媒体难以比拟的,也较多地涉及中国、western等视野下的文化传播。

六、结 语

在全球社交媒体场域和“公共空间”中,中国文化形象的呈现和传播效果的获得,具有其特定的内容特征。总体而言,多数社交媒体中取得良好传播效果或显著的受众反馈的热点内容,与以下因素呈现出较普遍的关联和共性特征:一是热点传播内容的传统性,也即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艺术等元素之间具有较紧密的关系,在此比较视野下,现当代文化元素的呈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是热点传播内容的日常性,这些热帖中关注的多是与百姓、人民生活相关的元素,例如饮食、地方、建筑、节庆等;三是热点传播内容的政治性,多数热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与国际政治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关联,例如在西方视野乃至萨义德式的“后殖民”文化霸权下对于中国文化的审视甚或“重构”,例如对于中国内部文化问题,如、的关注聚焦,例如在国际关系、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背景下的中国文化报道和呈现。在这些共同特征之外,不同的社交媒体在其热点传播内容中也呈现出各自的一些倾向与侧重:Twitter的呈现具有较强的时政和国际敏感性,与文化等关联较多,也与西方的文化审视、中外之间的文化关系具有较强关联,这是我国在国家的网络文化安全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中需要重视的方面;YouTube的热点内容传播中,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出现较多,涉及到艺术、文学、音乐、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Tumblr的呈现与中国的现当代文化要素具有较其他几种媒体更为紧密的关联,例如mao,red culture等;Google+的热点内容中,艺术文化具有与其他媒体相比更显著的中心性,政治化、历史化内容则相对较低;Flickr的突出特征是其空间化和地理化的文化呈现,这与它的图像传播的手段是具有内在约束性和吻合性的;Reddit的热帖中纯粹的文化、艺术内容偏于弱化,而更突出文化内容的时政性和国家政治内涵。

根据国际社交媒体热点内容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呈现特征,针对我国的国际传播战略和国家对外文化战略,提出如下加强全球社交媒体中的国家文化形象传播的对策建议。一是明确重点内容,把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和艺术文化传播作为体现中国国家文化形象与特质的主要部分,尤其要注意避免从国内主观导向出发而推出一些自认为很有中国特色、但实际缺乏传播热度和认同效果的传统文化符号,在国际受众接受效果的实证基础上加强对“中国文化符号”加以去粗取精的提炼和推广,打造富于力度、适于社交媒体传播的精品内容。二是加强日常传播,注重中国对外文化传播中的生活化和民众化视角,以日常文化形成对精英文化和经典文化的有力平衡,例如对于中国当代文化生活元素、百姓的娱玩器用行的平民化审视和融入,强化中国文化内容、文化价值在国际社会和国际受众中的接受与传播。三是对一些不利的“社交舆论”倾向及时发现、反馈,建立有效的引导和疏导机制,例如对于当前国际社交媒体中在文化、pm2.5和px项目等环保文化上的问题,加强对典型负面舆论的澄清以及正面话语的主动传播,建立良好的国际社交舆论生态。四是注重城市和地方文化的呈现和推广,city以及shanghai等与地方文化相关的词在国际社交媒体中有着较为共同的高热度传播,这一方面要求地方的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活、文化魅力在网络社交媒体中得到更丰富立体的海外传播,另一方面也要求从主体机制上加强国际社交媒体的城市化和地方化推进,可以鼓励和探索上海、北京、澳门等重点城市和地区设立“文化北京”、“上海印象”等官方主导下的国际社交媒体账户,与国内文化管理部门、媒体机构、文化机构形成综合联动,加强社交媒体中的互动化传播及其与其他外宣和媒介渠道的整合营销传播。

通过对应分析图7可以看到,各种社交媒体以及各种热词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Google+、Reddit、Tumblr的特征较为接近,主要关涉到american,japanese等国家以及people,history,language等诸多方面,覆盖多数热词范围。Flickr在剩下的其他三种社交媒体中,与上述Google+、Reddit、Tumblr这三种社交媒体差别最为显著,其比较特殊的传播热词包括temple,ma,hall,place,city等词,对空间、地点的文化内容的侧重得到充分凸显。Twitter也与Google+、Reddit、Tumblr有较大的差别,主要体现为与china,culture的高度关联,以及与ancient,western等的关联。YouTube与Google+、Reddit、Tumblr的差别没有Flcikr和Twitter那么显著,但是YouTube对于food的传播热度是其他社交媒体难以比拟的,也较多地涉及中国、western等视野下的文化传播。

六、结 语

在全球社交媒体场域和“公共空间”中,中国文化形象的呈现和传播效果的获得,具有其特定的内容特征。总体而言,多数社交媒体中取得良好传播效果或显著的受众反馈的热点内容,与以下因素呈现出较普遍的关联和共性特征:一是热点传播内容的传统性,也即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艺术等元素之间具有较紧密的关系,在此比较视野下,现当代文化元素的呈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是热点传播内容的日常性,这些热帖中关注的多是与百姓、人民生活相关的元素,例如饮食、地方、建筑、节庆等;三是热点传播内容的政治性,多数热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与国际政治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关联,例如在西方视野乃至萨义德式的“后殖民”文化霸权下对于中国文化的审视甚或“重构”,例如对于中国内部文化问题,如、的关注聚焦,例如在国际关系、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背景下的中国文化报道和呈现。在这些共同特征之外,不同的社交媒体在其热点传播内容中也呈现出各自的一些倾向与侧重:Twitter的呈现具有较强的时政和国际敏感性,与文化等关联较多,也与西方的文化审视、中外之间的文化关系具有较强关联,这是我国在国家的网络文化安全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中需要重视的方面;YouTube的热点内容传播中,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出现较多,涉及到艺术、文学、音乐、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Tumblr的呈现与中国的现当代文化要素具有较其他几种媒体更为紧密的关联,例如mao,red culture等;Google+的热点内容中,艺术文化具有与其他媒体相比更显著的中心性,政治化、历史化内容则相对较低;Flickr的突出特征是其空间化和地理化的文化呈现,这与它的图像传播的手段是具有内在约束性和吻合性的;Reddit的热帖中纯粹的文化、艺术内容偏于弱化,而更突出文化内容的时政性和国家政治内涵。

根据国际社交媒体热点内容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呈现特征,针对我国的国际传播战略和国家对外文化战略,提出如下加强全球社交媒体中的国家文化形象传播的对策建议。一是明确重点内容,把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和艺术文化传播作为体现中国国家文化形象与特质的主要部分,尤其要注意避免从国内主观导向出发而推出一些自认为很有中国特色、但实际缺乏传播热度和认同效果的传统文化符号,在国际受众接受效果的实证基础上加强对“中国文化符号”加以去粗取精的提炼和推广,打造富于力度、适于社交媒体传播的精品内容。二是加强日常传播,注重中国对外文化传播中的生活化和民众化视角,以日常文化形成对精英文化和经典文化的有力平衡,例如对于中国当代文化生活元素、百姓的娱玩器用行的平民化审视和融入,强化中国文化内容、文化价值在国际社会和国际受众中的接受与传播。三是对一些不利的“社交舆论”倾向及时发现、反馈,建立有效的引导和疏导机制,例如对于当前国际社交媒体中在文化、pm2.5和px项目等环保文化上的问题,加强对典型负面舆论的澄清以及正面话语的主动传播,建立良好的国际社交舆论生态。四是注重城市和地方文化的呈现和推广,city以及shanghai等与地方文化相关的词在国际社交媒体中有着较为共同的高热度传播,这一方面要求地方的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活、文化魅力在网络社交媒体中得到更丰富立体的海外传播,另一方面也要求从主体机制上加强国际社交媒体的城市化和地方化推进,可以鼓励和探索上海、北京、澳门等重点城市和地区设立“文化北京”、“上海印象”等官方主导下的国际社交媒体账户,与国内文化管理部门、媒体机构、文化机构形成综合联动,加强社交媒体中的互动化传播及其与其他外宣和媒介渠道的整合营销传播。

通过对应分析图7可以看到,各种社交媒体以及各种热词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Google+、Reddit、Tumblr的特征较为接近,主要关涉到american,japanese等国家以及people,history,language等诸多方面,覆盖多数热词范围。Flickr在剩下的其他三种社交媒体中,与上述Google+、Reddit、Tumblr这三种社交媒体差别最为显著,其比较特殊的传播热词包括temple,ma,hall,place,city等词,对空间、地点的文化内容的侧重得到充分凸显。Twitter也与Google+、Reddit、Tumblr有较大的差别,主要体现为与china,culture的高度关联,以及与ancient,western等的关联。YouTube与Google+、Reddit、Tumblr的差别没有Flcikr和Twitter那么显著,但是YouTube对于food的传播热度是其他社交媒体难以比拟的,也较多地涉及中国、western等视野下的文化传播。

六、结 语

在全球社交媒体场域和“公共空间”中,中国文化形象的呈现和传播效果的获得,具有其特定的内容特征。总体而言,多数社交媒体中取得良好传播效果或显著的受众反馈的热点内容,与以下因素呈现出较普遍的关联和共性特征:一是热点传播内容的传统性,也即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艺术等元素之间具有较紧密的关系,在此比较视野下,现当代文化元素的呈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是热点传播内容的日常性,这些热帖中关注的多是与百姓、人民生活相关的元素,例如饮食、地方、建筑、节庆等;三是热点传播内容的政治性,多数热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与国际政治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关联,例如在西方视野乃至萨义德式的“后殖民”文化霸权下对于中国文化的审视甚或“重构”,例如对于中国内部文化问题,如、的关注聚焦,例如在国际关系、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背景下的中国文化报道和呈现。在这些共同特征之外,不同的社交媒体在其热点传播内容中也呈现出各自的一些倾向与侧重:Twitter的呈现具有较强的时政和国际敏感性,与文化等关联较多,也与西方的文化审视、中外之间的文化关系具有较强关联,这是我国在国家的网络文化安全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中需要重视的方面;YouTube的热点内容传播中,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出现较多,涉及到艺术、文学、音乐、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Tumblr的呈现与中国的现当代文化要素具有较其他几种媒体更为紧密的关联,例如mao,red culture等;Google+的热点内容中,艺术文化具有与其他媒体相比更显著的中心性,政治化、历史化内容则相对较低;Flickr的突出特征是其空间化和地理化的文化呈现,这与它的图像传播的手段是具有内在约束性和吻合性的;Reddit的热帖中纯粹的文化、艺术内容偏于弱化,而更突出文化内容的时政性和国家政治内涵。

根据国际社交媒体热点内容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呈现特征,针对我国的国际传播战略和国家对外文化战略,提出如下加强全球社交媒体中的国家文化形象传播的对策建议。一是明确重点内容,把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和艺术文化传播作为体现中国国家文化形象与特质的主要部分,尤其要注意避免从国内主观导向出发而推出一些自认为很有中国特色、但实际缺乏传播热度和认同效果的传统文化符号,在国际受众接受效果的实证基础上加强对“中国文化符号”加以去粗取精的提炼和推广,打造富于力度、适于社交媒体传播的精品内容。二是加强日常传播,注重中国对外文化传播中的生活化和民众化视角,以日常文化形成对精英文化和经典文化的有力平衡,例如对于中国当代文化生活元素、百姓的娱玩器用行的平民化审视和融入,强化中国文化内容、文化价值在国际社会和国际受众中的接受与传播。三是对一些不利的“社交舆论”倾向及时发现、反馈,建立有效的引导和疏导机制,例如对于当前国际社交媒体中在文化、pm2.5和px项目等环保文化上的问题,加强对典型负面舆论的澄清以及正面话语的主动传播,建立良好的国际社交舆论生态。四是注重城市和地方文化的呈现和推广,city以及shanghai等与地方文化相关的词在国际社交媒体中有着较为共同的高热度传播,这一方面要求地方的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活、文化魅力在网络社交媒体中得到更丰富立体的海外传播,另一方面也要求从主体机制上加强国际社交媒体的城市化和地方化推进,可以鼓励和探索上海、北京、澳门等重点城市和地区设立“文化北京”、“上海印象”等官方主导下的国际社交媒体账户,与国内文化管理部门、媒体机构、文化机构形成综合联动,加强社交媒体中的互动化传播及其与其他外宣和媒介渠道的整合营销传播。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ultural Image in the Content of

Global Social Media:Based on the Content Mining of Web Text

XU Xiang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and Ar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1804, China)

社交媒体分析范文7

>> 多媒体网络课件的交互 多媒体课件交互设计的探索和研究 交互式多媒体课件的研究实现 网络环境中多媒体课件交互性研究及案例分析 Flash多媒体课件作品设计中交互技术研究 基于用户体验的多媒体课件交互设计方法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交互多媒体课件用户界面研究 关于多媒体课件交互性的探讨 基于Authorware的交互型多媒体课件开发 多媒体交互在网络课件中的应用 Flash交互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实现 小学交互式多媒体课件的设计 用MMB制作交互式多媒体课件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 基于ppt课件交互功能的应用与研究 关于多媒体课件开发的研究 多媒体教学课件浅析与研究 小学数学多媒体课件设计研究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研究 多媒体课件字幕同步显示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0.

\[2\]赵莉萍,李琼.多媒体课件交互设计的探索与研究\[J\].内江科技,2007(9).

\[3\]谢维,朱学亮,陈麟,等.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实例\[M\].第1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1).

\[4\]戴维・H・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郑太年,任友群,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社交媒体分析范文8

关键词:社交媒体;微信; 媒介依赖;人际互动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2-0044-03

毫无夸张地说,媒介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社会的一系列变革。其中,社会交往方式算最主要的一个方面。自20世纪90年代起,网络作为第四媒体从诞生之日起对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俨然建构出人们的“第二生活世界”,整个社会进入“网络化生存”时代。特别是近几年来,社交媒体作为媒介技术突飞猛进的产物得到了网民们极大的青睐。美国社交媒体专家布莱恩・索里斯(Brian Solis)在新书《社交网络与博客》中这样写道:“有五分之四的活跃网民每天访问社交网络”。可见,社交媒体正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社交媒体带来的一系列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导致了一部分人产生了对社交媒体的依赖现象。2013年7月22日,作为当下社交媒体中最活跃也是火热的应用―微信,发生了自上线以来最大规模的故障,波及全国多个地区。众多网友纷纷询问原因之余,着急、焦虑等情绪集中爆发,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网民对社交媒体的依赖。

美国著名传播学家桑德拉・鲍尔―洛基奇和梅尔文・德弗勒在1972年提出了著名的媒介依赖理论,其考察的重点在于对报纸、广播、电视这样的传统媒体进行探究。时隔40年后,媒介环境日新月异,特别是在以交互性为主的,集人际和大众传播方式融为一体的社交媒体所建构的媒介环境中,媒介依赖理论是否仍然适用?大学生作为当下具有文化素养,受教育程度较高,对新鲜事物最容易接受的一个庞大群体,他们在社交网络的使用中是否“成瘾”,以及由“社交成瘾”带来的对现实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几何?这些都是十分值得关注和探讨的。由于社交媒体范围较大,不同的社交媒体在媒介特性、定位和目标群体方面差异很大,不能一概而论地讨论社交媒体依赖,因此仅选取当下大学生群体中使用最广泛的社交媒体微信作为媒介接触对象,将研究主体落脚于四川大学学生群体中的微信使用用户。本文通过量化研究的方式,辅之必要的深度访谈,主要解决以下研究问题:(1)当前大学生对微信的使用接触情况,是否存在对微信使用的依赖。(2)媒介依赖理论是否同样适用于集人际和大众传播方式融为一体的社交媒体所建构的媒介环境中。(3)基于社交媒体依赖基本情况,习惯于长期线上社会交往的大学生群体,对他们现实人际互动又会产生哪些影响。

一、理论依据与文献综述

1.理论依据。媒介依赖理论源于美国著名传播学家桑德拉・鲍尔-洛基奇和梅尔文・德弗勒1976年发表的论文《大众传播媒介效果的依赖模式》[1]。媒介依赖理论的最大特点,是从“受众、媒介、社会”三者互动的角度考察媒介传播效果、探讨媒介传播的影响力及其产生途径,从而使该理论成为”全面透视媒介与整个社会结构中和各个其他组成部分的关系,并适用于不同层次的分析之理论视角。从理论上讲,媒介与个人之间的依赖关系具有双向性,但在现实中,却更多地表现为个人对媒介的单向性依赖。

2.文献综述。以往的对媒体依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部分:(1)对媒介依赖理论的综合性的述评。以张咏华教授的《一种独辟蹊径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媒介系统依赖论评述》[2]为代表。他认为媒介依赖理论是一种独辟蹊径的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并在文章中对媒介依赖理论观点以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评析。(2)在具体的媒介环境下探讨媒介依赖。以谢新洲教授的《“媒介依赖“理论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3]、旷洁的《媒介依赖理论在手机媒体环境下的实证研究》[4]为代表。该类型研究用定量研究的方法,考察了互联网刚刚兴起时,媒介依赖理论与哪些重要变量有相关关系,如网友的设备占有情况、网友认知情况等有关。这两个研究都是对现象的描述,并没有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成因以及与之带来的负面效应。当时互联网在中国方兴未艾,所以将”媒介依赖“理论放置于互联网情境中显得十分时宜。十年过后,社交媒体已经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社交依赖所带来的一系列行为方式的改变已经成为新的关注热点,所以该研究也有不全面的地方。(3)对媒介依赖成因的探求。以梁娜、杨烁2009年做的《80后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调查报告》[5]为代表。该研究发现,大学生使用手机并形成依赖,从众心理和趋同心理占据了主要原因。由此可见,其实学界对媒介依赖理论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考察了当下最为流行的社交媒体所建构的媒介环境。而且本文从大学生对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入手,探究媒介接触与使用对大学生现实行为方式的改变,通过相关数据的支撑分析大学生在使用社交媒体过程中产生的依赖,并对现实人际交往产生深刻影响。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和调查对象。本文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辅之以深度访谈的方式。四川大学作为学科背景综合,教育背景全面的高校,其在校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在大学生中间具有代表性。根据这一现状,我们选择了四川大学在校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而出于时间、精力以及财力的考虑,此次调查的目标总体为四川大学望江校区的住校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抽样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将望江校区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每个寝室作为独立群,对所有寝室进行连续编号,将该寝室编号列表作为抽样框,进行简单随机抽样。本次研究单从所有寝室中随机抽取40个寝室进行全面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问卷160份。其中有效问卷154份,废卷6份(定义为缺失97)。在有效问卷中,男性有65人,有效比例为42.2%,女性89人,有效比例为57.8%。有效问卷中,被调查者年级组成情况为大二7人(4.5%),大三28人(18.2%),大四25人(26.0%),研一30人(19.5%),研二31人(20.1%),研三18人(11.7%)。被调查者年纪分布差异比较大,但基本上符合四川大学望江校区的总体情况。被调查者的学科背景分布情况为:工科类44人(28.6%),理科类35人(22.7%),人文社会学类37人(24.0%),经济管理学类38人(24.7%),医学类0人(0%)(川大望江校区没有医学类学生)。深度访谈选取不同年级和专业背景的本科生为对象,其每个人都用微信一年以上的使用经历。访谈采用开放和闭合式问题相结合的提问方式。

本次问卷有以下部分构成:(1)大学生微信用户微信使用基本情况调查,以单选题为主。(2)大学生微信用户微信使用依赖程度: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对依赖程度的调查采用5分制里克特量表设计问卷。最后采用加总分的方式,根据达到的不同分数层次,判断其依赖程度,依赖程度分为严重依赖、普通依赖、有依赖倾向、无明显依赖四个水平。其主要指标有:①持续不断的登陆微信,期待有新消息。②难以控制登陆时长。③使用微信的时间比预计时间长很多。④曾经试图减少或停止使用微信,但没有什么实质效果。⑤无法使用微信时,感到焦躁不安,不自在。⑥常常打断正在进行的工作和学习而使用微信。⑦常常将使用微信作为宣泄情绪、逃避现实的工具。⑧微信基本能够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⑨微信成为生活的必需品。(3)大学生微信用户在使用微信中,对现实人际交往的情况调查。包括单选题、多选题。最后的统计分析借助SPSS16.0软件进行。

2.研究假设。根据上述研究内容和研究变量,本研究提出如下研究假设以检验,H1:媒介依赖在大学生使用微信过程中普遍存在。H2:使用时长越长,对微信的依赖程度越高H3:对微信的依赖程度与现实中人际互动的频率和频次呈负相关。

三、研究发现

1.调查结果及分析。(1)微信使用情况。在被调查的160份问卷中,有154份有效问卷。其中曾经使用过和正在使用微信的为138人,有效比为86.2,没有使用过的为16人,有效比为10.4%。(2)微信使用时长。在使用过微信的用户中,使用时间在半年以下的人数为17.2%,半年到一年之间的为19.1%,一年到两年的为34.7%,两年及以上的为31.0%,使用时间在1年以上的人数占到65.7%。

表2 微信使用时长

综上所述,大学生对微信的接受度较高且接受时间较早,微信在大学生中比较受欢迎,也证明了样本的代表性。(3)微信依赖情况及程度。根据问卷设计中对微信依赖程度的指标测试,9个测试指标,每个指标对应5种态度:强烈同意5分;同意4分;中立3分;不同意2分;强烈反对1分。通过加总分的方式,计算出依赖程度,评断标准如下:A、39~45分(严重依赖)B、33~38分(普通依赖)C、28~32分(有依赖倾向)D、27分级及以下(无明显依赖)通过对问卷的分析,154人中,严重依赖者人数57人,占百分比为37%;普通依赖者65人,占百分比44%;有依赖倾向者26人,占百分比为17%,无明显依赖者6人,占百分比为2%。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微信的依赖为普遍现象。并且,对微信存在依赖甚至严重依赖的占到了总被调查人数的81%,由此可推断,大学生不仅对微信存在依赖,而且依赖程度较为严重。因此H1被证实。(4)微信使用时长与依赖程度的关系。将微信使用时长与依赖程度这两个定序变量用交叉表进行分析,其输出结果卡方检验中,其Asymp. Sig.(2-sided)值为p=0.0130.05,由此可见,微信使用时长和依赖程度之间存在显著关系。再进一步才用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其输出结果Spearman Correlation Value值r=0.9440.8,可以得出相关性较强,且呈现正相关的趋势即微信使用时间越长其依赖程度越高。由此H2被证实。(5)微信依赖程度和现实人际互动频次频率的相关性分析。上文已经将对微信的依赖程度分为“严重依赖”“普通依赖”“有依赖倾向”“无明显依赖”四种,在变量测量层次中属于定序变量。在对调查的受访者设计的问卷有,有一道题目是测试是否因为使用社交媒体而减少现实人际互动的频率和频次。如果有,一个月内线上人际互动的频率为低、中、高三种;频次以一周为标准,分为0次,1~5次6~10次,10次以上。这里的现实人际互动是基于现实中与朋友进行沟通与互动,包括一起学习、生活、沟通交流、旅行等,要求互动的双方必须亲身“在场”,是一种面对面的交流。基于微信的依赖程度和现实人际互动频次频率都是定序变量,因此对这两者的相关性分析采用的是交叉表分析中的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分析。其输出结果Spearman Correlation Value值r=-0.380,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呈负相关趋势。所以,可以说明大学生对微信依赖程度越高的用户,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人际互动的频率和频次越低。因此,H3被证实。

2.总结和讨论。(1)大学生对微信的依赖现象普遍存在。

在此次调查中,被调查的156位同学中,大部分同学存在着对微信的依赖现象。尽管不排除在样本的选取和代表性上存在操作性误差,但总的来说,此次调查的结果是具有一定说服力的。微信,作为一种高端的网络交流工具,自推出以来以一种迅猛的态势进入大学校园。作为web2.0时代社交媒体的新生代表力量,微信以其独特的“语音对讲”、“手机群聊”“LBS”等功能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并且,在社会交往和人际互动方面,微信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泛的社交平台。因此,社交需要相对旺盛的大学生群体更容易成为其忠诚用户,并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性。另外,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在内的移动终端使用的便捷性也为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提供了方便,也是促使大学生形成社交媒体依赖的又一重要原因。如何将这种对社交媒体的依赖控制在一个合理适度的范围内,不至于成瘾,还需要学校加强对媒介素养等相关方面的培训。(2)大学生“社交成瘾”直接影响其现实人际间互动。大学生是社交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社交媒体场域上的人际互动往往具有虚拟性的特点。谢榕指出,从网络的虚拟性出发,网络为人们的自我呈现和人际互动提供了全新的舞台和空间,自我呈现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特性下表现出和现实中完全不同[6]。另外,王婷婷也认为,人们在社交网络中进行的是一种随着自己个性的“表演”,这样在网络这个空间里呈现出来的自我也是匿名修饰过的自我[7]。社交媒体因其架构的平台本身就是虚拟性的,所以社交媒体用户在表达和互动时运动的手段具有符号性和表意性。换句话说,社交媒体上的交往者往往运用各种表达符合和形态各异的面具来“伪装”自己,每个个体都是角色表演中的导演。这一点和现实中人际交往有所差异,即便是现实中人际互动也同样有“表演”的痕迹,但面对面的人际交流毕竟交流双方的身体“在场”,通过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交流的双方似乎表演的程度相对较低。因此,对社交媒体产生依赖的大学生往往会因在在线上活跃的时间增加而直接导致在现实中人际交往的频次和频率降低。因此,尽管社交网络中的互动还是“人”的互动,但随着互动过程的整体框架的改变,个人在实现互动和呈现自我时使用的技巧和结果发生明显变化(戈夫曼),日积月累的这样下去,其实不利用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融入社会,不利用身心的健康发展。“我喜欢在朋友圈发我的照片,每次发照片之前我都可以先使用美图秀秀(照片美化工具),通过加工,瞬间我就很有自信。每次点赞的都是一大群人,在这一大群人中,其实特别熟悉的人并不多,很多人甚至没见过几次,但他们每次回复说我又变漂亮了我就十分满足。不过每次有不太熟悉的人约我出去玩时我又会感到恐惧,特别是在我脸上的痘痘冒出来的时候”。

因此,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人际互动其实是出于一种印象管理[8],可以通过一系列手段来调节他人对自我的认识,而现实生活中交往往往不具备这样的可操控性,这也是许多大学生迷恋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人际交往的最主要原因。与此同时,大学生依赖社交媒体还会导致人际间情感梳理和人际冷漠。社交媒体场域下的人际交往不同于现实生活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在网络建构的虚拟世界中,其安全、隐匿的特点满足了人们表达真实情感又害怕受到伤害的心理[9]。由于在社交网络中大学生得到情感认同和满足,一些大学生在心理上对线上人际互动具备了强烈的归属感和依赖感,一旦在现实社会中出现偏差时,往往会产生无所适从的焦虑和恐惧,因此反而会助长冷漠厌倦的情况。在这种消极的情绪作用下,甚至会形成自我封闭的心理,造成大学生一系列不利心理问题。由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发表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网民生活形态研究中指出:越是重度依赖用户,对互联网可能产生的社会隔离认同度越高。因此,大学生也应该引起重视,如果过度的依赖社交媒体,与社会生活脱节的可能性越大,难免也会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和隔阂[10]。因此,一方面大学生在未来的媒介使用过程中,要适度把握使用时长,掌握正确的社会交往方式;另一方面,学校和社会可以通过给予一定的媒介素养教育来提升大学生的媒介使用习惯,做到趋利避害。

四、不足及问题

第一、本文采用的是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在样本选取和样本数量上可能存在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的科学性。第二、本文的落脚点在社交媒体,但仅选取微信作为个案研究,说服力略显欠缺。第三、媒介依赖理论作为比较成熟完整的理论,考察的是一个人越依赖于通过使用媒介来满足需求,媒介在这个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就越重要,而媒介对这个人的影响力也就越大。在本文中,并没有对媒体需求这个重要变量进行考察,探究大学生使用微信是因为满足了其个人需求从而产生的依赖,这是本文的不足之处,也是论文需要继续完善的方向,在后续研究中,会主要解决这部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著.曹书乐译.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咏华.一种独辟蹊径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媒介系统依赖理论评述[J].新闻大学,1997(1).

[3]谢新洲.“媒介依赖”理论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2).

[4]旷洁.媒介依赖理论在手机媒体环境下的实证研究-基于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的量化分析[J].新闻知识,2013(2).

[5]梁娜,杨烁.80后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调查报告[J].东南传播,2009(3).

[6]谢榕.网络空间自我呈现过程中的工具利用――以QQ空间为例[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3).

[7]王婷婷.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J].学理论,2011(17).

[8](美)戈夫曼著.黄爱华,冯刚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社交媒体分析范文9

0引言

微信、微博、QQ、知乎等各类社会化媒体使得各种真伪难辨的信息得以快速病毒式传播。海量社会化个体在制造和传播信息的同时,也作为社会传感器感知着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安全态势,如何整合社会化个体的感知能力和媒体资源的协调管理能力,提升面向网络与现实社会危机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至关重要。

社会化媒体出现之前,个体与群体的信息传播仅在小范围内以人际交流的方式传播,难以采集分析,而电视、报纸、电台、门户网等传统媒体也只是单向传播,无法对个体感知进行全面的探测与采集。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的发展,用户自媒体的信息在社交网络中自由、开放式流动,用户实时快速信息的同时成为了感知社会的传感器。目前基于社会化媒体开放平台,研究网络社会以及现实社会的安全和管理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情报学、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新兴研究领域。

1相关工作

1.1社会化媒体上的社会传感器相关研究

1)社会传感器网络。网络社会中,每个网民个体都在依据自己的先验知识和表达能力感知并表示着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包括自然灾害、突发危机、交通堵塞、空气污染等等。这些信息难以用自动化的手段跟踪采集,因此Wagner[1]等人在2009年提出Human as Sensor(人即传感器)的观点,数十亿人构成的巨大的传感器网络,覆盖了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气候、交通等各个领域。除了对客观世界的感知之外,还能够对物理传感器无法涉及到的人类行为、思想、情感等领域进行感知。为了系统地利用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资源,王飞跃[2](2004)、王晖[3](2010)提出了仿照物理学传感器信号处理原理,构建社会传感网络的思想,通过对社交网络中重要节点的动态分析,实现对社会数据的全方位、分层次的感知。

2)群体智慧。《The Wisdom of Crowds》(2004)一书第一次从“群体智慧”的概念着手,研究如何驾驭群体智慧,最大限度地激励、整合和应用群体智慧,实现社会个体智力资源的积累和扩张。Wikipedia吸引群体协作共建知识库,突破个体利益的驱使,激发自由、开放的知识集体创作,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知识库。Google的流感预测实验利用海量网民的搜索词进行基于群体行为的流感感知与预测,其准确率和实时性超过医疗领域专家。

3)数据感知。David Esley, John Kleinberg(2011)在《Network, Crowds, and Market》一书中系统地研究了网络、动机和人群聚合行?椤;?于社会化媒体的数据感知还包括对社会个体和群体的语言、行为、情感和心理的分析,用户画像和群体画像成为采集用户和群体信息的关键研究领域。赵妍妍、秦兵等(2010)[4]通过分析海量社会化媒体文本信息,挖掘网民的观点及其情感倾向,并对外开放了情绪地图的数据可视化平台。

1.2网络安全方面的研究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尤其是Web 2.0下的各类社交网站快速发展,利用社会化媒体研究网络社会的安全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张永铮、方滨兴等(2007)[5]等从网络体系结构、病毒传播、敏感内容分析、网络入侵、防火墙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网络安全研究,对于网络社会安全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敏感内容分析方面(包括色情、暴力、反动等信息)。方滨兴等(2015)[6]对社会化媒体的关系和结构特性、社会化媒体中的群体及其行为、社会化媒体中的信息及其传播三个方面进行了详尽分析。在此基础上,围绕该方面的拓展研究,可重点阐析为两个领域,内容如下:

1)事件分析。Becker(2009)提出利用社会化媒体的实时性和对现实世界的动态反映特性,研究社会化媒体事件抽取,分析事件主体、事件、可信度、趋势,预测事件的后果和影响面。王娟(2010)[7]针对已有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模型缺乏有效的数据融合和协同管理机制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层次化大规模网络态势感知模型。

2)网络舆情分析。张一文等[8](2011)认为媒体的影响力、政府疏导力、事件性质和网民相互作用力共同作用于舆情热度,因此通过建立四级的指标体系来评价非常规突发事件的舆情热度。王国华等[9](2012)在舆情衍生特性对热点事件影响的基础上提出舆情关联,作者认为网络舆情热点事件主要是通过主体、主题、情绪等要素发生联系来生成舆情簇或者舆情集,进而来影响舆情的演化。

此外,美国DARPA推出了利用计算机分析和处理社会舆情的TIA计划,表明越来越多的国家针对基于海量社会化媒体数据对网络情报监控研究工作已经加大了各方面的投入力度。

1.3危机传播管理方面的研究

危机的发现、传播监控、管理是社会安全管理关键研究领域。在此,给出各领域的研究内容综述如下:

1)危机发现。洪宇等[10](2007)较系统地介绍了面向新闻媒体信息流的话题检测与跟踪(TDT)任务。李恒训(2011)[11]关于网络热点话题发现的研究涵盖了新闻、论坛、博客三种平台,并指出网络热点话题检测的研究方法。Mathioudakis(2010)[12]构建的“TwitterMonitor”系统中检测微博流中频率异常高的突发词(Burst Keywords),而后对突发词按照出现在同一微博中次数聚类来找到新兴话题(Emerging Topic)。

2)危机传播。Duggan(2004)[13] 从信息发出者与信息接受者的影响因素入手,构建危机信息传播模型。Helsloot(2013)[14]从危机的属性和社会定位方面入手,定性分析了危机信息发出后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影响。

3)危机管理。对于危机发生之后的传播管理,唐钧(2004)[15]指出以全流程信息管理为基础、以危机信息通讯为途径、以危机信息管理机制为平台,全面构建政府危机信息管理系统。董竟(2006)[16]认为科学完善的危机信息管理机制能够预防谣言的扩散。

1.4基于社会化媒体的网络安全应急管理方面的研究

主要从应急影响因素、应急资源、应急仿真和应急决策方面开展研究。迄至目前,现已推出的主流成果可得研究分类设计内容如下:

1)应急影响因素。Drabek(2014)[17]认为,有效的应急预案和应急决策、多主体的应急决策方式、智能型的应急指挥中心、完善的多主体应急演练模式均影响多主体应急协同效率。

2)应急资源。Cheu等人[18](2008)研究应急服务配置来保护及服务重要交通基础设施。Huang等人(2013)[19]研究了应急资源配置的不确定性建模方法。

3)应急仿真和应急决策。Levy等(2007)[20]提出应用群体网络分析法(GANP)进行应急决策。英国科波拉软件公司在2005年推出的实时可视化分析网络民意的系统,有利于直观把握网络舆情的安全态势。Subrahmanian(2007)[21]指出,社会文化建模已开始应用于安全和反恐决策预警中。在社会公共安全领域,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情报安全信息学研究团队与国家相关业务部门合作,基于ACP方法研发了大规模开源情报获取与分析处理系统,对社会情报进行实时监控、分析、预警以及决策支持与服务。由于社会系统的复杂性,涉及大规模计算所需的建模、分析、算法和仿真环境正在逐步发展。

综上所述,针对社会化媒体的网络安全监管研究已经成为情报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传播学、管理学等多个学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是对于网络危机事件的传播、监管、应急的研究多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缺少数据实证;部分基于问卷或定向数据采集的定量研究,其数据规模难以反映事件的真实情况。而从计算机角度出发,对网络危机事件的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的研究往往只关注分析方法、分析模型本身,缺少对于该方法和模型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应用研究,学科交叉融合的深度并不充分。基于博客、微博等网络数据感知的研究,通常数据来源于比较单一的媒体平台或开放平台,受平台特征影响易产生数据偏置。为此,本文从计算机科学、情报科学和管理科学相交叉的角度,提出一种整合社会化媒体、领域开放平台等多源海量数据进行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及应急管理模型。

2基于社会传感器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及应急管理方案设计以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和提高危机应急处理能力为目标,探索社会化媒体、门户、论坛、电视、报纸、广播、“天眼”视频监控系统等各类开放数据源的整合,建立跨媒体资源协同应急处理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可得设计方案内容如下。

2.1??建基于社会化媒体的社会传感器数据采集平台

1)针对微博、门户网、论坛、人人网等社会化媒体,建立分布式用户数据采集系统,实时爬取网络中的文本、图像、音视频等数据。

2)针对数据开发分词、词性标注、句法分析、语义分析、情感分析等数据构建数据分析子系统。

3)基于分析后的数据,分析用户性别、年龄、兴趣爱好、地理位置、政治倾向等用户属性,进行用户可视化画像。

4)以节点和边的图论方式表示社交网络中用户之间的关系,研究用户好友圈、社交圈以及群体动态演化。

2.2建立社会化媒体上事件“发现-跟踪-预测”系统

1)网络安全问题在社会化媒体上以突发事件的方式存在,整理突发事件、危机传播等研究领域文献,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特征提取和分类,量化事件传播过程中的特征及其权重分配,建立社会化媒体事件突发性衡量指标。

2)根据主题模型聚类事件主题,分析主题时间单元与影响范围、突发词和突发区间监测,开发热点事件发现系统。

3)研究突发事件的五元组形式化描述,描述事件的主题、任务、时间、地点、相关事件。

2.3对危机事件扩散过程进行可视化分析

1)以节点间的传播树形关系表示危机事件传播的网络拓扑结构,抽象事件扩散过程中的各节点之间的关系,结合复杂网络动态演化理论,建立网络舆论的实时可视化跟踪模型。

2)引入时间维度,建立仿真时间与现实时间之间的映射关系,研究事件在时间序列上的发展态势。

3)结合马尔科夫模型和统计线性回归模型建立事件传播趋势预测框架,预测一定时间和区间内事件的扩散范围。

2.4建立危机事件案例库

1)在社会传感器数据采集平台上,结合事件五元组形式化表示方法,过滤数据噪音,建立可扩展性强的NoSQL数据存储系统,结构化存储突发公共事件相关数据。

2)对事件建立查询索引,便于组合复杂查询条件对事件相关数据进行检索。

3)建立事件数据分析系统,归纳事件“产生、发展、消亡”生命周期内的共性规律,对日后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提供参考。

2.5构建基于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计算分析的动态应急管理机制

1)整合社会传感器、“天眼”系统、传统媒体等开放数据源,在云计算基础平台上,分析事件相关的资源、能力和预案,准确把握事件的动态变化态势。

2)分析微博、微信、人人网等社会化媒体与电视、报纸、官方新闻网站等不同媒体在风险和信息沟通、传播模式、决策时效性、政策或策略、决策出发点、制约因素、决策失误或延误等方面的动态及现象。

3)组织专家资源、媒体资源、政府资源,优化资源调度方案,提高资源的互补能力和应急优化配置的学习能力,进而提高资源间协同应急能力。

4)从资源间的互补能力、整合能力、学习能力三个层面来分析动态应急预案设计方法。在应急协同预案的设计中,充分考虑资源间合作的风险沟通、信息沟通、应急请求与响应的时间约束、协同决策任务序列等重要因素,建立以社会安全态势数据为依据的动态应急处理机制。

3基于社会传感器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及应急管理模型根据上述所设计的应急方案,基于社会传感器数据采集平台进行数据采集,通过对用户画像、群体画像和事件画像的分析进而刻画及分析事件整体,在此基础上进行感知网络安全态势;然后通过仿真模拟实现决策仿真。最后,经归纳总结形成案例数据库服务于动态应急系统方案及应急策略。由此,提出基于社会传感器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及应急管理模型如图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