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社交媒体的利与弊集锦9篇

时间:2023-10-09 16:14:50

社交媒体的利与弊

社交媒体的利与弊范文1

(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摘 要: 社交媒体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具有锻炼大学生情感表达能力、减少现实交流障碍以及节约交往成本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它也在一定程度上疏离了现实同学关系、弱化了现实交往能力、降低了人际信任度。高校辅导员应引导大学生在全面把握社交媒体的基础上合理利用社交媒体,构建和谐的同学关系。

关键词 :社交媒体;大学生;同学关系;高校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4.04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学生群体在中国网民中占比23.8%,在所有群体的互联网普及率中居于高位。大学生思维敏锐,接收新事物能力强,更是处于技术创新浪潮的最前端,社交媒体也因不断地发展创新得到大学生的青睐。社交媒体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式和内容,但它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正确引导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构建和谐同学关系成为高校辅导员的重要任务。

1 社交媒体概述

社交媒体是建立在万维网的技术资源基础上,允许用户创建和交换各方面信息的应用程序。其典型代表是腾讯QQ、新浪微博、微信、人人网等。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社交媒体,花费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越来越多,这与社交媒体的以下四方面特征密不可分。

1.1 交互性与共享性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有与他人沟通交流的心理需求。通过社交媒体,用户可以随时保持沟通、给别人发表评论,还可以将所见所闻第一时间出去与其他用户共同分享。这种互动与共享能够使用户结交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拓展人际网络,满足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交往、情感需求。

1.2 开放性与平等性

当今大学生开放程度高,个体意识强,平等观念深。社交媒体使交往不再受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加之有些社交媒体为匿名登陆,使得信息与获取的自由性进一步增强,便于大学生找到自己的“圈子”发展兴趣。这样,社交媒体打破传统媒体的精英运作模式,原先传播者与受众的失衡关系得到平衡。因此,社交媒体的开放是基于所有人的开放,它为每个人提供了更为公平的机会,开放和平等成为社交媒体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1.3 娱乐性与个性化

冰心曾说过,娱乐至少与工作有同等的价值,或者说娱乐是工作的一部分。当今社会,娱乐必不可少,绝大部分社交媒体都有供用户来娱乐消遣的板块,如QQ游戏、QQ宠物、QQ空间日志,以及微博、微信等媒体提供的娱乐图片、视频以及各种热门话题;社交媒体大都具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具体表现在主页装饰、页面排版以及聊天背景等细节设置上,用户可以以多种形式、转载、评论信息。

1.4 融合性与“碎片化”

社交媒体是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介融合的有效平台,兼容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影像等多种传播形态,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来表述、发送信息,这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同时,许多社交媒体要求发送内容简短精炼,信息的这种碎片化倾向使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学习新知识,充分利用零散时间,如微电影、微视频等“微”事物广受大学生的青睐。

2 社交媒体对大学同学关系的影响

2.1 社交媒体对大学同学关系的正面影响

(1)有利于锻炼大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诗经》中传唱千载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比鸟矣,犹求友声”,传递出每个人内心深处对与人交往、表达的渴望。然而,有些大学生因不善交际或害羞、自卑、社交恐惧等心理障碍的禁锢,在现实生活中不善于同别人互动交流,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甚至把自己孤立起来,阻碍了正常的同学交往。社交媒体具有匿名性、开放性、平等性等特征,这为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锻炼机会,更好地满足大学生情感的表达与传递,使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沟通更自由。

(2)有利于减少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客观障碍。大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每个人生活习惯不同,家庭背景等亦存在差异,交流起来很容易出现误解甚至产生矛盾。科技的飞速发展实现了麦克卢汉“地球村”的预言,社交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交往基于血缘、地缘的格局。通过社交媒体,大学生有机会充分接触不同地域的道德风俗习惯、伦理规范以及思想观念等,能开阔眼界,更好地了解各地域同学的生活习惯,进而使大学生增强对交流信息的理解,减少交流过程中的摩擦和碰撞,交往起来更得心应手。

(3)有利于大学生节约交往成本。高校班级概念逐渐淡化,同班同学日常见面机会逐渐减少,毋庸置疑,同学间要经常性的互动交流才能保持同学关系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然而,专注于现实交往成本过高,网络交往是现实交往的重要补充,社交媒体成为人际联络的好帮手。同学间可以通过网络保持联系。一方面,大学生无需话费只需要WIFI或者流量就可以使用社交媒体来维持人际关系,节约了经济成本;另一方面,使用社交媒体只需动动手指就能关注对方动态,及时掌握最新资讯,社交媒体使人际交往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4)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日常压力。大学生在校内会面临来自生活、学习上的各种压力,面对这些压力产生的消极情绪,有些大学生往往得不到社会支持系统(家长、老师等)的慰藉,转而把目光投向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具有开放性、平等性以及娱乐性等特征,大学生可以在网上痛痛快快地打游戏、开开心心地看视频、随心所欲地聊天……他们就像一条自由自在的鱼儿遨游在大海里。这样,不良情绪就能随着手指摆动而“烟消云散”,积极情绪便会“扑面而来”,这种积极情绪有益于和谐同学关系的构建与维护。

2.2 社交媒体对大学同学关系的负面影响

(1)疏离现实同学关系。社交媒体内在的交互性、开放性、自由性、娱乐性等特征,使部分大学生浏览各大社交网站成为一种习惯,以至于吃饭走路甚至在同学聚餐等公共活动中都要时不时聊QQ、玩微信、刷微博,有些人甚至形成了社交媒体依赖。结果,大学生交往有广度而缺乏深度,缺乏心灵沟通,增加了内心的孤独感。寝室同学关系更是如此,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归属感是人的基本需求,同住一个屋檐下的室友很少有机会静下心来真诚地沟通,他们把归属感转移到各种虚拟网络社区,导致同学情感上趋于冷漠、疏离,以至有人毕业时要“感谢室友的不杀之恩”。

(2)弱化现实交往能力。在网络上扮演好角色比在生活中容易,开放、平等、自由的社交媒体使大学生在交往中更加具有随意性。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交往要受到外部环境,个人角色及言语、声调、表情、姿势、服装等太多非语言信息的束缚,长时间的网络交往使他们难以适应二者间的角色转换,以至于对现实交往力不从心。他们找机会逃离现实交往,向网络寻求安慰,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社交媒体上。

(3)降低人际信任度。社交媒体具有匿名性、开放性的特点。这导致网上道德约束力不强,网民可以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中自由交流,这给那些不法行为带来了施展机会,网上虚假信息遍布,道德失范现象严重,网络诈骗、网络犯罪等时有发生。大学生社会经验、人生阅历不足,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很容易受骗,一旦被骗,就会对他们正在成长的心灵产生巨大影响,他们会本能地对周围人失去信任,防止悲剧再次发生;即使没有被骗经历,经常看到网上曝光的庞杂负面的新闻,亦会把社会上的不信任带到现实生活中,导致同学之间的信任度降低,使人际关系蒙上阴影。

3 合理利用社交媒体,构建和谐的大学同学关系

社交媒体给大学同学关系带来的影响有利有弊,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问题的关键是能否合理运用社交媒体。合理用之,利大也;过度用之,弊大也。

3.1 利用社交媒体开展教育工作

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潮流势不可挡,辅导员也应该积极顺应这一潮流,使之为构建和谐同学关系服务。因此,辅导员应该熟练掌握主流社交媒体,尽可能与大学生成为好友,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减少他们人际交往中的困惑;在上网交流的过程中向大学生提供一些关于人际交往的方法、技巧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为现实人际交往做好理论铺垫;同时,辅导员还应经常性地在主流社交媒体上分享一些集思想性、趣味性、创新性于一体的优秀资源,让大学生充分吸收正能量。

3.2 帮助大学生提高社交媒体素养

社交媒体对同学关系的消极影响反映出大学生的社交媒体素养有待提高,辅导员要帮助大学生提高社交媒体素养,就应该教育大学生:全面、准确地认识和对待社交媒体——既要认识到它可以锻炼情感表达能力、减少交流障碍等有利的一面,又要清醒地认识到它消极的一面,使之为我所用;从我做起,促进网络文明化、道德化——在提高防范意识、提高信息批判能力以及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的同时,还要自觉传播正能量(比如,与他人聊天时聊一些高雅的、有品位的话题,使聊有所得);合理控制上网时间——大学生要加强自律,抵制社交媒体的诱惑,把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现实交往和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3.3 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现实交往是“本”,网络交往是“末”,要防止大学生本末倒置或者舍本逐末,辅导员应该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重要作用,积极加强线下工作,经常性地开展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活动,如读书月活动、体育周活动、辩论赛、演讲比赛、节日晚会等。这不但能够减少大学生的上网时间、发展业余爱好找到自己的“圈子”,而且能够提供广阔的平台为大学生锻炼现实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交际水平。

3.4 重视构建和谐寝室同学关系

清华大学朱令案、马加爵案以及复旦大学投毒案等几起恶性杀人事件都是发生在寝室内,寝室人际关系原本就存在问题,社交媒体出现后更使某些寝室人际关系雪上加霜。辅导员应有针对性的加强和谐的寝室同学关系的构建,可行性路径为:鼓励学生设计健康丰富的寝室文化;定期进入学生宿舍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多开展以寝室为单位的活动。这样能更好地增强室友间的默契和凝聚力,让寝室成为情感沟通的场所,成为大学生的“心灵港湾”。

4 结语

社交媒体以其鲜明的特征成为大学生使用的主流媒体,它给大学生带来了平等、自由,却使他们丧失了安全感、归属感。辅导员应在倡导、鼓励大学生现实交往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合理利用社交媒体。这样,大学生才能找到心灵的最佳归属,使那颗冰冷、孤独的心得到缕缕温情与安抚;才能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形成互相关心、相互帮助、互相促进、良性竞争的一种积极状态;才能在美好而短暂的青春年华里充分吸收营养、绽放光芒。

参考文献

1 巴巴拉·M·纽曼.社交媒体影响青少年同伴关系:友谊、孤独感和归属感[J].中国青年研究,2014(2)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严三九.新媒体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4 王晓霞.现实与虚拟社会人际关系的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社交媒体的利与弊范文2

关键词:新媒体;青少年;利与弊

        一、新媒体的定义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新媒体在业界的繁荣也使得学界对其研究进一步加强,2005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关于此论题的文章有数十篇之多,这些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媒体进行了分析。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还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体专栏。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于“旧”而言。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在不断变化的。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今天我们所说的的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二、新媒体对青少年的益处 

        1.强大的搜索功能。“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网络强大的搜索功能为广大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便利。有这样一个例子,某人忘记空调遥控器放在哪里了,百般寻找无果之下,上网查找答案。果然在一条搜索“在空调上面”的提示下灵光一现,找到了遥控器。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网络的包罗万象,它就像一个浓缩社会百态的全知家,无所不通。层出不穷的各种网站为不同的受众提供了他们所需的资源,时事政治、财经报道、读书教育、八卦娱乐、星座占卜等等。只需轻轻一点,答案立刻揭晓。

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我们的时间与精力,提高了我们的工作、学习的效率。

        2.快捷的交流平台。古时人类依靠鸿雁传书来交流情感,获取信息,时效性差,代价高。现代人借助手机与千里之外的亲人、朋友取得联系,时效性强,但费用高昂,而且手机诞生初期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网络视频解决了这一难题,依靠一根细细的光缆,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对方进行视频聊天。方便快捷、省时省钱。手机生产商在看到这一巨大商机后,适时地将qq、msn、飞信等通讯软件引入手机设置,同时研发了3g手机,为人们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极大地便利。 

        3.时尚的购物选择。网络购物成为近年来的一个时髦词汇,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能够自由上街购物的时间日益减少。网上购物应运而生,而且颇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免去了上街购物的繁琐程序,节约了大量时间,何乐而不为?

    二、新媒体对青少年的弊端

        1.摧残青少年的斗志。2004年12月27日,十三岁的少年张萧艺从因网络游戏成瘾,不能自拔痛苦万分,从二十四层高楼跳下,结束了自己幼小的生命。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毒害之深。腐蚀他们的心智,摧残他们的斗志,引他们走向黑暗的深渊。同样,手机在为青少年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行为。在课堂、公交车上,甚至厕所内我们都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手机不离身。对手机的过分依赖造成了部分青少年情感冷漠、自闭,焦虑,使不少青少年成为“手机综合征”的受害者。

        2.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制止力差,好奇心强,易受外界新鲜事物诱惑。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青少年的这

些特点,在网络、手机上传播色情、淫秽信息,极易诱导青少年做一些违法犯罪的事件。给自己的人生留下无法抹去的污点,也使受害者的身心俱损。与此同时,部分青少年无法甄辨网络中人的身份,易被一些居心叵测的人蒙骗,进行网恋,甚至与网友见面约会,或被坑蒙拐骗,或被强暴失贞,酿成无法挽回的惨剧。

        3.造成青少年攀比的不良风气。2009年,某少年卖肾买ipad2,今年九月网上又爆出一名90后女孩愿用初夜换取一部iphone4的消息。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对青少年攀比风气的批判与思考。现在很多青少年都是家中的独子,被家长娇宠溺爱,有求必应,滋长了他们的拜金思想与攀比风气。甚至打肿脸充胖子,给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扭曲了他们的原本纯真的心理,一味追求金钱,满足欲望。

        新媒体作为时代进步的产物,有其巨大的优势。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新媒体也不例外。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弊端更为显著。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尽量避免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这是一个值得全社会探讨与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宫承波. 新媒体概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

[2]张国良.新媒体与社会变革〔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社交媒体的利与弊范文3

摘要:如何看待中职学生使用手机有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禁止中职学生带手机入校,否则给予警告、代为保管,甚至开除学籍;一种观点认为,我们应该引导他们正确使用手机。笔者倾向于后一种观点。手机本身没有错,它只是一种工具。它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其实质不是手机的原因,是我们教育的片面和缺失。青春期中职学生的可塑性是很强的,他们的行为背后,有我们教育本身的种种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教育是符合我们传统中医的"标本结合,辩证施治"的原则的,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校园才能变得更富有青春活力与朝气。本文拟理出中职生使用手机的弊端,挖出其本质,然后提出解决方法,促使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手机弊端 解决办法 中职生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1983年世界首款手机——Motorola DynaTAC 8000X正式问世,到我们国家大概是1992年。手机是科技发明带给人类的福利,为人类方便联系提供了便利。可是有一段时间,我校学生带手机的人数越来越多,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学校通过家长会、告家长书等形式与家长沟通交流,分析学生携带手机的利弊,让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子女不带手机入校;通过班会课,班主任教育学生不要带手机入校,传达学校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校的规定;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较多学生还是偷偷摸摸携带手机,并做违规事情。那时,我真的对手机非常生气,是它“惹了”我们的学生。学生使用手机做了许多坏事,学校严厉处分了不少学生,但情况没有根本好转,学生只是转入“地下”,做起了“潜伏”工作。教育的失败引起了我的再度反思:如何看待中职学生使用手机却有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禁止中职学生带手机入校,否则给予警告、代为保管,甚至开除学籍;一种观点认为,我们应该引导他们正确使用手机。笔者倾向于后一种观点。手机本身没有错,它只是一种工具。它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其实质不是手机的原因,是我们教育的片面和缺失。本文拟理出中职生使用手机的弊端,挖出其本质,然后提出解决方法,促使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二、手机的“弊端”及实质

本人通过向师生、家长的问卷调查、座谈和资料查询,总结出了9种中职生大量频繁使用手机的“弊端”——这些所谓的“弊端”在很多家长看来是千真万确的,手机已经到了万恶不赦的地步!

1.短信聊天,影响休息,贻误学业。有些孩子用手机谈论学习的内容少,用于同学之间联系或发短信的多,手机给学业造成大的负面影响。

2.丧志,学生整天拿着手机上网,患上网瘾。

3.不良信息,玷污心灵。据了解,在学生发送接受的手机短信息中,10%以上是黄色短信息。部分学生利用手机网络查看或无意间看到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严重影响未成年的心灵、道德和健康。

4.为男女生的非正常交往提供便利。部分学生利用手机频繁发送甜言蜜语、互相约会,从而避开家长和老师的干预而进行非正常交往。

5.助长学生攀比成风。有无手机、拥有手机的好坏都会对学生造成心理上的负担和压力。

6.额外增加父母负担。虽然现在手机越来越便宜,但是一年的费用对低收入家庭来讲也是一种负担。

7.手机为考试作弊提供了条件。

8.影响校园治安。部分学生偷窃甚至卖掉手机,容易造成未成年违法。

9.影响教育教学秩序。上课时有的同学手机未关机,突然来电话,影响全体同学听课。礼仪教育。

笔者发现,这些“弊端”的实质原因大多不是手机本身造成的。

第一条短信聊天,影响学业,哪道没有手机,学生就没有其它因素不影响学业了?第二条丧志,没了手机,学生如果不听话,也可以玩别物丧志。实际上,造成一二两条的原因是由于我们对学生的空闲时间教育的不足或缺失。

第三条不良信息,玷污心灵,不健康的报刊杂志、光盘、网络也影响学生的身心,难道我们就不用书籍网络了吗?第四条为男女生非正常交往提供便利,没有手机,学生可以用其他方式联系。对于不良信息和男女交往的弊端,我觉得是由于我们对学生手机媒体教育和青春期教育的缺失和不够造成的。

第五条助长攀比之风,没有手机,学生照样可以比衣服、鞋帽等;第六条手机消费额外加重父母负担,其实,如果学生没有正确的消费观、金钱价值观和理财能力,孩子可以用另外的方式消费使父母加重负担。

第七条为考试作弊提供条件。其实是诚信教育的缺失和作弊成本的低廉。

第八条学生偷手机和利用手机违纪,影响校园治安,没有手机,如果管理不善,学生照样可以用其它方式违法乱纪,其实是法纪教育不够。

第九条影响教育秩序,没有手机,后进学生用其它方式也可以扰乱课堂秩序;我觉得是礼仪教育不够或不完善的缘故。

三、解决办法:变堵为疏,化弊为利

我们查找出了手机危害背后的真正原因后,破解的办法也就清楚了:

1.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1)教孩子学会休闲

自1995年我国实行“双休日”以来,每年寒暑假、双休日,再加上各种长假,中小学生处于休闲状态的时间总共有170天之多。家长可以在双休日带子女去亲近大自然,让孩子在青山绿水中得到心灵的陶冶。

暑假期间,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需要、喜好和特长,按照孩子自己的意愿,学习一些琴棋书画、体育运动等,自主地从事许多上学时不能从事的有益的实践活动,获得课堂上无法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使个性、知识、人格、情操、体质诸方面得到健康发展,与学校生活中的“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果孩子在空闲时间学会休闲,“忙于”有益身心的活动,他们还会长时间玩手机吗?

(2)手机媒体教育

发明手机的主要目的是用来进行语音通话,但是手机与互联网的结合已经使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体。人们通过手机不仅可以通话,还可以上网、阅读报纸、看电视、游戏娱乐、手机博客以及支付等业务。手机已不仅仅是现代通信业的代表,越来越成为通讯与计算机技术相融合的产物;而且已经成为网络媒体的延伸与组成要素,成为一种新的媒体,我们不妨称之为手机媒体。

未来手机媒体将作为获取信息的终端,因此提高从手机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利用好手机媒体的关键。有效利用媒体资源,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相应的媒介知识,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的同时,对媒体的利用不能单纯停留在娱乐消遣、社交方面,要全方位利用好手机媒体,真正使其为自己学习生活所用。手机、网络、报纸、 电视都是媒体,我们的孩子们天天接触这些事物,但是,从来没人教会他们如何跟媒体打交道。这才是值得忧虑的事情。

媒体教育还应该包含基本的行为习惯和媒体道德方面的教育。例如,课堂教学是一个安静、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场合,上课期间手机铃响、接听电话,既不符合基本行为规范,也不道德。同样,在剧场、会议、展览、医院等特殊场合或仪式上,手机铃响、大声接听电话也不符合基本道德要求。所有这些,都应该在媒体教育中一点一点地完成。手机可以成为培养学生自治力的道具,可以成为培养他们关心公德、成为一名合格社会成员的工具。

(3)青春期教育

中职生处于青春期,家长对孩子在青春期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应该有所准备,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征,尊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接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并给予正确的指导。中职生家庭教育的重点是青春期教育,家长要对孩子开展科学的性知识教育,进行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指导,帮助孩子认识及适应自己的生理变化;对子女进行性心理指导,进行青春期异性间情感的疏导;对子女加强性道德观念教育,引导发展健康的性道德情感,指导养成良好的性道德行为,并注意控制家庭微环境的性刺激。

(4)理财教育

关键还是教育孩子如何认识财富,认识自身的外在与内在,认识社会的现状,让孩子认识到通向幸福未来的途径是现实的、多样的。我的总体感觉是,一个社会成熟的标志,应该是通过多种手段让人们思考不平等且能在接受现存不平等的状态下奋起改变,在不影响他人生存的情况下逐渐成长。现在,很多职校生都拥有手机,有事没事都常打电话、狂发短信,甚至于煲电话粥,上QQ聊天,根本不去考虑费用的问题。等到月底的时候一算账才发觉一个月竞用去200多元,有时甚至超过300元。而班主任就可以利用手机消费问题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理财教育。首先是在选择手机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有相应功能的手机,同时考虑自己用的是家里的钱以及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手机应定位在经济实用、适合自己上。其次,在网络以及套餐的选择上,也要从个人喜好和经济的角度作慎重考虑,不要多花冤枉钱,尽量做到钱尽其用。另外,对自己手机的费用一定要做一个合理的规划,不要有事没事乱打电话、滥发短信,而真到有事的时候却欠费停机。所以,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手机理财教育的时候,不仅要从以上所述进行宏观指导,还可进行一些细节技术上的微观引导。

(5)安全法纪教育

要教育学生安全使用手机,增强对手机不良信息(包括色情、恐怖、凶杀、诈骗之类的短信和一些陌生电话)的安全防范意识。当前,这方面的不良影响对学生身心损害最大,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不良信息影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6)礼仪教育

平时,在教室里、集会上总能听到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在校园的路上不时走过拿着手机大声对话的学生,真的有事要联系学生时却得到关机或欠费停机的回答。手机是一个与人接触交往非常重要的媒介,学会很得体地用好它,能帮助学生提升内心的道德信念和礼貌修养。

班主任也应该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礼仪教育,要求学生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遵守公共秩序,通话语言、态度文明;维护手机正常使用;了解手机的话费情况以免停机,关注手机的电量以免关机,换了手机号码要及早告知手要的交往对象等等。

(7)改变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活动

学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方法会导致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对于中职生应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和内容.压缩理论知识讲述.应倡导“做中学”.增加学生动手机会。课堂上应采用交流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学乍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到学习技能上去。

学校还应该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有计划地举办技能比赛,开设有意义的选修课,参观科技馆、博物馆,举行体育比赛等。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学生有事可做,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刮教育活动上,使学生不再是学习的机器.不再有厌学的情绪,在快乐中成长,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2.联合教育

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共同教育学生: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从根本上能合理正确看待和使用手机;建立正确人际交往观、择友观;树立正确的荣誉观,防止荣誉观错位;强化诚信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理想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思想教育的管理策略,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提高教育技巧,从整体上提升学校的德育水平和心理教育水平,使学生在认识水平和思想素质上产生一个飞跃,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所在。

3.爱严结合:对屡教不改学生的手机可暂代保管

教育的力量在于爱学生,搜身、没收、当众摔毁、暂扣等,显然是违法的、不可取的,但是按照《教育法》中的自由裁量权我们可以通过行使游走于律法的边缘,可以改“暂扣”为“暂代保管”,暂扣的做法带有惩罚的性质,而代管不是处罚而是救助,其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暂时远离诱惑,它遵循了“出于善意,着眼于学生更好发展”、“目的在于矫正不良行为”的教育性原则,同时也符合“目的与手段合乎比例”的比例性原则以及“不过度处罚”的相称性原则的法治精神,从这一意义上说,暂代保管应是可行的做法。

四、结语

如今手机已由普通的通信工具变成了集网络、游戏、阅读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终端。手机的便捷性、多功能等特点使其广受人们的欢迎。手机在校园的普遍使用真是一种泛滥成灾吗?上文的讨论已经说明了问题——我们的教育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隐藏在中学生内心的和我们教育制度内部的原因,从而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青春期中职学生的可塑性是很强的,他们的行为背后,有我们教育本身的种种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教育是符合我们传统中医的“标本结合,辩证施治”的原则的,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校园才能变得更富有青春活力与朝气。

参考文献:

[1]李秀丽.浅析中职生上网成瘾的心理动因[J].职业教育研究,2006,(12).

[2]孙彦川.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该堵还是疏[J].中国教师,2012,(1).

社交媒体的利与弊范文4

关键词: 多媒体网络环境 英语口译课堂教学 教学改革

口译是一门综合技能。口译的特点决定译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以及两种语言的转换与对译的能力。根据教育部颁发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口译课程是高校高年级的必修课之一。然而自口译课开设以来口译课堂教学形式与方法一直受到各方关注,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受到颇多指责。二十一世纪网络的发展也对口译课堂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许多口译专家与教师及学习口译的学生都希望更好地利用网络来提高和促进学生的口译能力。在这一形势下,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对英语口译课堂教学作一些改革的尝试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1.进行英语口译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活动多在语言实验室中进行。教学方法通常分为两类,一类以题材训练为主线,同时配以相应的口译技能训练;另一类则以口译技能训练为主线,同时配以相应题材的训练。口译课基本上采用固定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朗读口译材料,或播放录音材料,要求学生记笔记,并轮流逐句翻译,最后由教师讲评学生口译结果。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口译活动,教师可对课堂进行有效控制。

然而这种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不容忽视:一是学生只是机械性地等待教师点到名后口译,缺乏主动参与机会。二是平均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练习交流的时间仅为几分钟,而且个别学生在做完练习之后很可能处于注意力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状态,但教师却无暇顾及。三是从教学方法看,传统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教师更多的是在“教授”口译技巧或“检验”学生口译的准确度,而非“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口译练习。四是内容更新速度慢、更新不成系统。在我国传统的口译教学中,教材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有些教师长年使用相同的教案和材料。口译不同于文学翻译的特点就在于日新月异、紧跟时代步伐。虽然也有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收集相关的语音资料,对基本教材进行一定补充,但往往由于资源的缺乏或其它原因,补充材料的系统性难以保障。五是传统口译教学模式缺乏现场感。虽然教师在口译教学中设计了不同的情境和主题,但学生只能靠想象构建相应情情境,模拟训练也常流于形式和固定的程序,其结果就是口译缺乏实战性,学生的反应速度和思维宽度受到限制,而且无法通过观察交际现场获取非语言信息等重要的交际因素。

由此可见,虽然传统的口译教学方式有一定的优点,但是也不能否认其弊端对口译教学的发展、对学生口译能力的提高都产生了制约作用,所以对口译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2.多媒体网络对传统口译教学的影响

2.1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影响

语言学习的立体输入强于单一的视觉或者听觉输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可以比单纯靠视觉来接受信息更能提高记忆和理解能力。多媒体网络有利于我们建立一个仿真的英语环境,帮助学生体验真实的口译环境。所以,运用多媒体进行口译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视觉和听觉环境,让学生在模拟现实口译的环境中进行口译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有现场的真实感和压力感,能熟悉不同的语体、副语言信息及其它语言外的信息、实际操作环境、源语思维、口译的特点与技能,有利于学生较快地适应和执行口译任务。

2.2网络时效性的影响

网络传输的速度快、效率高,可以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及时迅速地进行沟通和交换信息。同时,网络信息的时效性为及时更新课堂口译材料提供了技术背景。

2.3网络协同性的影响

网络的协同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传统模式下,师生之间在口译教学中缺乏互动。由于缺乏迅捷有效的交流平台,借助网络平台,可以有效利用其实时效应和协同效应,实现师生之间的协同互动。另一方面,学生与学生之间协作学习的机会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2.4网络环境下资源共享的影响

在口译的传统教学中,由于信息渠道不畅及个人精力有限,每个教师掌握的信息和资料有限,因此在课程安排时捉襟见肘,以至于课程内容缺乏新意,教学手段简单机械。网络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高度的资源共享使口译资料的及时更新成为可能。

2.5网络虚拟社区的影响

传统的口译教学是在一个实体环境中开展的静态过程,再完美的情境设计也只能通过描述由学生利用想象自行体会。网络能够在实体之外构造出一个个虚拟的情境和场所,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特定的情境设置。置身于虚拟网络当中,用户能够迅速进入角色,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模拟操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口译练习的实际效能。利用网络的动态效应和虚拟效应,可以消除口译教学的环境障碍,为口译教学提供真实的情境。

2.6网络自主学习的影响

口译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课上与教师积极配合,而且要求学生课下能积极进行练习和实践,才能掌握口译基本技能。网络自主学习为学生参与教学进程提供了平台。教师可根据上课内容,布置相应的任务,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教学软件、自学软件、模拟试题,以及教师提供的音视频材料、课件,等等,在课下完成课程的预习、复习和课后的与口译相关的任务。多媒体网络使学生的信息源多元化,能够满足他们自主化、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3.基于多媒体网络的口译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

“基于多媒体网络的口译课堂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依托多媒体网络环境,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帮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并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和广泛的语言素材,从而构建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的互动平台”(王胜,2010)。多媒体网络支持下的口译教学得到了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提供的支持,教学资源多元化,教学场景真实化,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3.1构建网络化课堂新模式

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的口译教学都在语言实验室或普通课堂进行。在语言实验室进行口译教学的弊端在于听力室的小隔间使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较差,而在普通课堂进行训练的弊端在于视听效果比较差。从另一方面来看,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是通过课前准备和课堂练习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量与质都不理想。

我们要借助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建立一种网络化课堂教学的新模式。网络化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第一,每个学生都可以就老师所下发的材料进行口译练习,并及时获得参考译文和老师的评价和解答,这样就可以扩大学生练习的范围和量;第二,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老师的课堂教学及时提出反馈,并获得相应的帮助,这样,在口译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进度实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第三,打破原有语言实验室格局,将口译课堂设计为会议室模式,这样有利于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也有利于师生互动。

3.2建立网络教学虚拟社区

根据语言交际教学理论的观点,语言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思想交流和信息传递的过程。学生通过语言实践才能获得语言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获得的(李萌涛,2001)。口译教学是语言教学中最为复杂、涉及方面最多的课程,尤其需要语言实践和人际交往。网络教学虚拟社区的建设为学生体验真实的口译场景提供了虚拟平台。但是网络教学虚拟社区应有别于其他游戏性质的网络社区的运营模式。第一,教学功能的体现要求它对学生在虚拟社区的实践活动有一定的规范和达标要求,同时还要有利于发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和组织作用。第二,口译网络教学社区创设的场景应符合日常口译任务场景,如会议口译、导游口译、商务谈判口译、新闻会口译等,并根据材料的难易程度划分等级。学生在合格完成低级别的口译任务后才能进入高一级场景进行练习。第三,学生登录社区后可以根据自身兴趣选择不同的场景,或者在教师的组织安排下,全班学生或不同班级的学生在共同的场景中担任不同角色,进行口译实践和相互评价。第四,口译虚拟社区应划分教学区和自由训练区。教学区的活动以教师为主要组织者,而自由训练区则可以作为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和课余训练的场所。第五,网络教学平台应建立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机制,为教学互动提供渠道。

3.3建立动态的网络资源库

与网络教学虚拟社区相配套,建立动态的网络资源库,有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资讯,扩大他们的词汇和知识背景。动态网络资源库的建设可以由多方共同建设,一方面,老师和学生可以提供自己搜集或整理的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与其他专业机构合作,共同开发口译资源。

4.结论和建议

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改革传统的口译教学模式提供了技术可能。构建网络化课堂新模式、建立网络教学虚拟社区、建立动态的网络资源库能够解决传统口译教学中所存在的缺乏师生互动、口译教学资料陈旧、教学模式单一、缺乏现场感等弊病。然而,网络的不足之处也值得我们警醒。首先,过度依赖网络会影响师生间或学生间的面对面交流,继而阻碍学生人际交流能力的发展。其次,网络资源良莠不齐,要建立网络资源库,我们一定要对资源内容的正确性、准确度、思想性等做全方位的考虑。最后,在网络环境下的口译教学模式不能排斥传统的课堂教学。例如,在口译笔记训练过程中,传统的利用黑板公开演示口译笔记,将口译范例进行对比、分析、讲解,可以使学生更为直观地学习做口译笔记的技巧。因此,二者应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教学的人际交流和网络强大的辅助功能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杨承淑.口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马继红.口译课堂教学策略[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6,(5).

[3]庞密香.多媒体环境下口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河南农业教育版,2008,(4).

[4]闫怡恂.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口译教学改革.[J].辽宁教育研究,2008,(7).

社交媒体的利与弊范文5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大学英语 利 弊 对策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简称CALL)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近50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臻成熟,教学网络化、多媒体化已渗入教学课堂,成为现代化教育的一大特征。多媒体教学即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和影像等多媒体信息,把其各要素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结合,并通过相配套的设备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求添加声音的配合和人机交互操作来完成教学或实践过程。2004年1月,教育部高教司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课堂模式。”该通知肯定了多媒体教学引入大学英语课堂,是新课标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和趋势。然而,新技术的尝试应用到发展成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并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摸索经验,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所暴露的问题与弊端也日益凸显,如何进一步优化完善多媒体辅助教学,使之更好地为大学英语教学服务,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刻不容缓的要求。

1 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首先,学生在非母语的环境中学习英语(我们将此语言称之为ESL),最缺乏的是生动的听说和便捷的情景英语交流环境。在以往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下,学生长期得不到语言锻炼,一味的“哑巴式”学习方式,不仅模糊了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的终极目的,而且使英语学习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情景是学习者进行学习实践活动的社会文化背景。与一位教师、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张嘴的传统课堂截然不同,现代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集合声音、文字、图像、动画和影像视频等元素,并作用于学生听、说、视、触、感等各感官,根据课堂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学习情景,利用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学生不仅可以和多媒体设置的虚拟人物对话,身临其境地体会真实的英语情景交流;视频资料生动展示的英美国家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时尚资讯等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隧道、飞过地域航线、踏上金色舞台,多媒体教学使语言赋予生命,充满色彩,生动跳跃起来。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诸如等级或往后的竞争便利等外来目标。”多媒体教学正是将枯燥的学习材料具体化、形象化、真实化,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实现了英语“教”与“学”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和自主性并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发挥其内在潜能。其次,因特网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它连接了全球几千万台计算机,信息资源广阔,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娱乐等个方面,可谓包罗万象。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有利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断增强。最后,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这种全新的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课堂,扩充了书本知识,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开放、轻松、自由并极具个性化的语言学习环境和氛围,学生们可以选择自学模式,根据自身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学习,也可以相互协作、广泛讨论,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2 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的弊端及对策

2.1 过分依赖网络课堂,忽略面授优势

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是多媒体教学的客观特点,许多大学英语教师则完全依赖课件授课,不科学的增加知识涵盖量,50分钟的课堂完全变成课件展示,教师变身为“放映员”,学生变成“观众”,学生只能按照教师放映速度来走马观花甚至囫囵吞枣,50分钟放映结束,所有信息也随屏幕的关闭而消散。

对策:教师首先要明确多媒体网络是辅助教学手段,并非完全取代教师地位。其次,教师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了解其思维强度和节奏,合理安排课件内容,并配合传统面授突出主题,强调重点,使学生有思考、接受和消化的时间。最后,多媒体教学要张弛有度,详略得当,并与传统面授教学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真正做到“淡妆浓抹总相宜”。

2.2 过分追求形式,分散学生注意力

多媒体技术的一大优势是可以模拟现实环境,利用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对学生进行合理刺激。在具体实践中,多数教师为了追求完美,掺入大量的图片、声音和动画等文件,使课件过于花哨,华而不实,冲淡课堂主题,分散学生注意力。

对策:教师要精挑细选网络材料信息,做到课件重点清晰,主次分明,内容简洁得当,装饰得体,让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感受新教学手段带来的新鲜愉悦。

2.3 缺乏师生情感交流

多媒体教学手段越来越受到大学英语教师的青睐,但在此过程中我们忽略了一点:我们使用的是机器,但面对的却是充满情感的学生。课件的滥用会使教师有种牵着鼻子走的紧迫感,限制了教师的自由发挥。很多教师兢兢业业的备课,制作完美的课件,本以为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发现彼此有种孤立感,很难配合,尤其像英语这种语言类课程,更是需要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来增强感情,达到教授与接受的和谐。

对策:教师的课堂魅力是任何课件都不能替代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都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应有效的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结合经验与实际,适当调整教学程序,要以扎实的基础,渊博的知识和人格魅力去抓住学生的心,感染学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2.4 多媒体网络自身问题

很多大学都建立了校园网、网络课堂、网络语音教室等硬环境,但多媒体本身存在不可避免的问题,如电脑死机,中毒,录音和放音功能失灵,网络升级导致系统问题等,这些都大大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影响教师和学生情绪。

对策:从学校角度来讲,配备专人定期维护电脑,实行网络教室责任制,可避免一些人为破坏;增派技术人员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突发故障。从教师角度来讲,增强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必要的故障处理技巧;做好资料备份,防止故障引起的丢失或破坏。从学生角度来讲,要爱护网络教室的各项资源配置。

总之,多媒体教学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合理有效利用,使之更好的为大学英语教学服务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教师要恰如其分的利用这个新式教学工具,扬长避短,总结经验,让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这朵奇葩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 王志强,蔡平.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教学[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208).

[2] 李荫涛.多媒体投影英语课堂教学初探[J].外语界.2001(3).

社交媒体的利与弊范文6

关键词:新媒体;青少年;利与弊

        一、新媒体的定义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新媒体在业界的繁荣也使得学界对其研究进一步加强,2005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关于此论题的文章有数十篇之多,这些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媒体进行了分析。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还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体专栏。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于“旧”而言。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在不断变化的。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今天我们所说的的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二、新媒体对青少年的益处 

        1.强大的搜索功能。“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网络强大的搜索功能为广大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便利。有这样一个例子,某人忘记空调遥控器放在哪里了,百般寻找无果之下,上网查找答案。果然在一条搜索“在空调上面”的提示下灵光一现,找到了遥控器。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网络的包罗万象,它就像一个浓缩社会百态的全知家,无所不通。层出不穷的各种网站为不同的受众提供了他们所需的资源,时事政治、财经报道、读书教育、八卦娱乐、星座占卜等等。只需轻轻一点,答案立刻揭晓。

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我们的时间与精力,提高了我们的工作、学习的效率。

        2.快捷的交流平台。古时人类依靠鸿雁传书来交流情感,获取信息,时效性差,代价高。现代人借助手机与千里之外的亲人、朋友取得联系,时效性强,但费用高昂,而且手机诞生初期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网络视频解决了这一难题,依靠一根细细的光缆,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对方进行视频聊天。方便快捷、省时省钱。手机生产商在看到这一巨大商机后,适时地将QQ、MSN、飞信等通讯软件引入手机设置,同时研发了3G手机,为人们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极大地便利。 

        3.时尚的购物选择。网络购物成为近年来的一个时髦词汇,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能够自由上街购物的时间日益减少。网上购物应运而生,而且颇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免去了上街购物的繁琐程序,节约了大量时间,何乐而不为?

 二、新媒体对青少年的弊端

        1.摧残青少年的斗志。2004年12月27日,十三岁的少年张萧艺从因网络游戏成瘾,不能自拔痛苦万分,从二十四层高楼跳下,结束了自己幼小的生命。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毒害之深。腐蚀他们的心智,摧残他们的斗志,引他们走向黑暗的深渊。同样,手机在为青少年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行为。在课堂、公交车上,甚至厕所内我们都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手机不离身。对手机的过分依赖造成了部分青少年情感冷漠、自闭,焦虑,使不少青少年成为“手机综合征”的受害者。

        2.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制止力差,好奇心强,易受外界新鲜事物诱惑。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青少年的这些特点,在网络、手机上传播

[1] [2] 

色情、淫秽信息,极易诱导青少年做一些违法犯罪的事件。给自己的人生留下无法抹去的污点,也使受害者的身心俱损。与此同时,部分青少年无法甄辨网络中人的身份,易被一些居心叵测的人蒙骗,进行网恋,甚至与网友见面约会,或被坑蒙拐骗,或被强暴失贞,酿成无法挽回的惨剧。

        .造成青少年攀比的不良风气。年,某少年卖肾买Ipad,今年九月网上又爆出一名后女孩愿用初夜换取一部Iphone的消息。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对青少年攀比风气的批判与思考。现在很多青少年都是家中的独子,被家长娇宠溺爱,有求必应,滋长了他们的拜金思想与攀比风气。甚至打肿脸充胖子,给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扭曲了他们的原本纯真的心理,一味追求金钱,满足欲望。

社交媒体的利与弊范文7

关键词: 高职经济法 多媒体教学 利弊

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决定了它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殊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换句话说,高等职业教育应更加侧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或动手能力。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对高等职业教育各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具体到经济法这门课程而言,单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给学生灌输课本知识已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条件,探讨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就曾指出:“教学方法最优化程序中一个最重要、最困难的问题是: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使之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可见,教学方法的运用对学生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诸多新兴的教学方法中,多媒体以其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教与学的交互性、体系结构的开放性以及教学管理的灵活性而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必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Multi Media)是指文本、声音、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多媒体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各种媒体要素,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和控制,通过人机交互作用,呈现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笔者尝试着在经济法这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以期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动手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笔者感到多媒体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可谓利弊参半,不能简单的肯定和否定。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好处

(一)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吸引眼球,生动有趣

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大量的图片演示来阐述问题,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只能以文字叙述为主,可视化差的缺陷。因此,多媒体教学能给学生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比如说在给学生讲解什么是邀约、要约邀请、承诺等概念时,以往无论列举多么生活化的实例学生都无法牢记,在采用多媒体教学后笔者尝试着制作了一个简单的关于买卖合同的Flash来给学生演示这些概念,学生立刻就被可爱的动画吸引住了,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也兴趣倍增,原本枯燥乏味的法律术语也变得易学易记起来。

从另一方面讲,多媒体教学也迎合了人们对时尚的追求。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现在是一个吸引眼球的时代,是一个读图的时代。报纸、图书、杂志充斥着大量的图片,以迎合人们的阅读口味和时尚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媒体教学显得更有时代感。又如在给学生讲解什么是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时,笔者下载了中央电视台《经济与法》节目中的一期视频节目给学生播放,让学生看完之后首先将基本案情复述一遍,然后再理清各种法律关系,最后找出本案法律纠纷中涉及到的主要法律关系,一步步地做了上述工作后,原本扑朔迷离的案件变得简单起来,学生顿时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事后笔者与学生交流时,他们都反映说亲眼看到的案例跟老师口述的案例就是不一样,视频案例更加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二)与时俱进、灵活机动、便于修改、便于更新

经济法课程不同于其他经济类基础课程最大的一点在于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和立法的需要,各类单行法律会不断修改,而教材的制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及时更新,给教师教学带来了不便。采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后可以及时更新,这样就做到了电子教案与现行法律的同步性。比如公司法、证券法、合伙企业法、企业破产法在2005年和2006年相继修改,而现有的教材没有一本是与新规定配套的,笔者只需要在已有的电子教案中根据最新法律规定作出相应修改就可以了,大大弥补了教材滞后性的缺点。

(三)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便于理解,便于识记

多媒体集文本、静态与动态的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的优势于一体,是一种在功能上更为完善的信息传递体系。它包含了听觉信息(语音、音乐)、视觉信息(文字、影像)、综合信息(电影、电视)等。

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内,可以通过图片、文字的演示,通过超级链接各种相关资料和互联网上的最新信息,传递给学生大量的信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这样大容量的信息学生接受得了吗?不用担心,心理学家特瑞特拉(Treicher)曾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多媒体教学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由单纯的听课改为听和看相结合,便于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识记。

(四)形象直观、节省时间、可以重复、利用率高

多媒体教学可以大大节省板书时间,将老师从繁复的板书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给学生讲解概念的内涵等内容,还可以弥补某些老师板书不够清晰的不足,并且这种“电子板书”是可以重复利用的。比如在讲解市场主体法的内容时,需要将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一人有限公司与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与公司等概念和知识点让学生对比记忆,以往的话只能让学生拿出以前的笔记或者翻到书本的相关部分作比较,有的学生找了半天也找不到,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进度。采用多媒体教学后,可以很快的将相关知识点显示在屏幕上让学生识记,也可以将这些需要比对的概念事先制作在同一电子表格中随时调取。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弊端

现在在大学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活动已逐渐被教师和学生所接受,教师在感受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便捷,学生在享受多媒体教学的新颖和大容量信息,笔者所在的学校也鼓励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优点中暗含了不足,具体表现在:

(一)容易导致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成了电子教案的“放映员”

(二)教学进度较快,学生思考及记笔记的时间少

(三)教师身体语言减少,师生情感交流减少

(四)学生自制能力差,容易造成看热闹的场面,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对师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总的来说,在高职院校运用多媒体讲授经济法这门课程利大于弊。只是若要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师生一起努力。

(一)对教师的要求

1.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

(1)注重体系设计的合理性

(2)注重前后呼应,环环相扣

(3)拓展课本内容,加入生动实例

2.提高授课的综合技能

制作了完备的多媒体课件后并不是万事大吉了,要想真正上好课,必须提高授课的综合技能。而且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效果受教学方法的影响,使用者应培养在教学进度及内容、声像色的处理及教与学的有机结合等方面的技能。具体应做到:

(1)必要的黑板板书

老师在讲解课外例子的时候,学生一般都十分专注。一旦放映课本上重要的内容,总是走神。因此将每节课的精华如重点字、词在黑板上写出来有助于学生把握重点和难点。

(2)有质量的提问

经济法是一门法律术语很多的课程,学生必须高度集中精神接受一个个新的概念,长时间下来难免感觉疲惫。这就需要老师设计高质量、有针对性的提问帮助学生绷紧神经,而且提问还可以代替考勤。

(3)加强课堂纪律的监管

由于采用多媒体教学放映时有时需要关灯,教室光线较弱,有的学生以为老师看不到就不专心听讲,比如在播放连续的视频案例时教师可以在教室来回走动监督学生。

3.转变角色

灌输为主变成引导为主,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4.努力开发经济法实务模拟软件

如前所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应是高职学生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本科生的一大法宝。具体到经济法这门课程而言,笔者认为极有必要开发经济法实务模拟软件,比如在给学生讲授公司法的内容后,紧接着让他们上机实际操作一下设立公司的具体流程;上完合同法后再让学生独立起草某一类具体的合同;上完经济诉讼与仲裁后,模拟法庭审理让学生身临其境。经过实务模拟的训练后,势必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学习兴趣。

(二)对学生的要求

1.加强课前预习和自学能力

多媒体教学的一个特点是信息量大且放映速度一般很快,这就要求学生事先要预习和熟悉所讲内容,老师在课堂上不用面面俱到,只要帮助学生把握重点和难点就行了。应把有限的时间用在攻难上。

2.提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3.提高动口和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光顺,叶延君.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和应对策略.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3期.

[2]姜传国. 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利弊分析及对策.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社交媒体的利与弊范文8

关键词: 多媒体 高中英语教学 优势 弊端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进入千家万户,进入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当然包括我们的教学领域,特别是英语课堂教学。多媒体英语教学是新事物,具有先进性,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便利,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麻烦。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当中不断探索,趋利避害,合理利用,以便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发展,使英语教学实现质的飞跃。

一、多媒体英语教学的优势

1.多方位激趣。

多媒体就是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物理媒体的组合,多媒体展台由幻灯机、录像机、VCD机、计算机等多种现代化教学设备组成,集多元素于一体,可使英语教学更加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把抽象、枯燥的单词、短语、语法知识转变成活泼的文字、图像、视频,使动画与视听相结合,让学生的听觉、视觉同时得到刺激。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讲解一些内容比较抽象的课文时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场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矫正错误发音,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此外,运用多媒体可以提供大量真实、新鲜的语言素材和各类信息,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

2.多维度练习。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编写有针对性的系列练习、个性化练习,其练习效果是传统练习方法无法比拟的。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真正达到“减负提素”的目的。比如在练习中编排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通过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自动调整试题的难度并及时给予必要的表扬鼓励。语言学习中最重要的是为学习者提供真实自然的语言学习情境,使学生自然“习得”语言。而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语言材料,创设了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边欣赏录像边听课文录音,在课堂交际活动中提高学生在日常用语、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练习和表达能力。

3.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英语知识具有繁、多、杂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一支粉笔,在举例时特别费时,特别是在做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时,更是费时费力。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可进一步吸引学生,使学生置身于音像、语音、文字的环境中,节省教师的课堂板书时间,只需用鼠标点击或键盘操作,就可以使教学内容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快课堂节奏,提高课堂效率。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在一节课中获得的知识更多、更全面、更深入。它还可以提供更多的阅读、写作材料,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许多教学难题迎刃而解,使教学轻松,并且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教学的弊端

1.制作过程费时费力。

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绝对不是三两下就可以搞定的事情,它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特别是对于电脑知识欠缺或者不熟悉的老师来讲,那就更繁琐,因此它极大地影响了这些老师的积极性。况且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操作不当出现意外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心情与情绪,可能会适得其反,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2.情感交流减少。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老师一面要操作电脑,一面要组织教学,关注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相对会少一些,所以上课时老师要提醒自己注意教学中的情意目标。如:授课时避免总站在多媒体展台前,不操作机器时走到学生中,讲课时眼睛注视学生,用心和学生交流。授课的语音不仅要准确,更要抑扬顿挫,做到优美动听,富于感染力。面带微笑地授课不仅能给学生愉悦的感受,而且能放松自己的心情。又如“You’re doing better.”“Well done!”“Good job!”等鼓励的话语要常常讲。

3.过于依赖。

有些教体技术用得越多越好,只有这样才能流露出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气息,而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则毫无保留地加以摒弃。过去的授课方式主要以讲授型为主,大多情况下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教师写什么,学生记什么;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抱着教材转。现在,虽然多媒体网络已引入课堂,但教师做出的所谓多媒体课件大部分还是讲授型为主,只是把课本上的东西原封不动地复制到电脑上,节省的只是师生动手抄写的一道工序,增强视觉效果。看似活跃的课堂并未活跃学生的思维,一堂课下来,等学生冷静下来回顾所学知识,半天也回忆不起来这节课究竟学了什么,与传统的教学并无实质区别。

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重要的是我们具有分辨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语言教学中发挥其优势回避其劣势,真正把多媒体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为教学高效化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社交媒体的利与弊范文9

[关键词] 3G 青少年 负面影响 大众传播产品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7.037

一、 3G时代:手机媒体“羽化成蝶”

2009年1月7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3张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此举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3G时代。如果说2009年作为中国3G元年,那么其为3G手机终端快速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手机短信(彩信),手机报纸,手机电视,手机游戏,手机上网等多种功能都得以大力发展。于是,“第五媒体”,“移动互联网”等都随之为老百姓耳熟能详。手机媒体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确实给业内人士带来了惊喜,人们对它的未来和发展充满了希望。

3G时代,得益于技术进步的福音,手机媒体一步步普及,同时作为能够处理图像、音乐、流媒体等多种媒体形式的3G为支持手机的无线上网、视频电话、手机报以及手机电视、手机广告等多种信息服务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平台。手机媒体融合了传统媒体的所有内容样式,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于一体,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移动网络化与网络移动化。从这些优势看,手机媒体是天然的商业化媒体。而且,尽管手机媒体具有大众传播的功能,在某些时候,其人际传播的效果也极为显著。由此种种,手机作为媒体越来越受到各级运营商以及用户的青睐。一句话,中国新媒体无论是从内容、技术还是盈利模式上看,手机媒体的创新主旋律一直时刻鸣响。

在我们欢呼3G时代,手机媒体“羽化成蝶”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手机本身的一些特性在其传播过程当中难免会产生一些弊端,再加上一些技术和政策以及现实的环境问题,手机媒体运用当中有些问题也无法避免。其中一些伦理方面的失衡也令我们产生很多的担忧,在这些问题当中,最令笔者关注是手机媒体对青少年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

二、手机媒体对青少年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

众所周知,手机在如今青少年(包括初高中生)中早已普及,尤其在3G时代,手机作为第五大媒体,其多媒体化,高速率,个性化,便携性等优势更是使其成为受青少年喜爱的大众传播产品。然而,手机媒体作为大众传播的工具,其本身大众传播产品商业化、平民化的特点以及其独有的个性化的特点在引领青少年交流沟通、学习、消费等方面的同时,却也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手机作为大众传播媒体的特点带来的负面影响

1.大众传播产品的商业化特点,决定了传播内容在商业化,平民化的同时,也失去了深刻性、思考性。

当代的社会,是一个媒介的社会。报纸、电视、网络、手机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处可见。有研究表明,目前青少年对于社会的基本认识,甚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很大程度的受到传播媒介的影响。因为传播媒介以其资讯的丰富性,内容的娱乐化,交流的互动性,以及音乐和游戏等功能深受青少年的喜爱。其中,手机媒体因为其便携性,私密性以及多媒体化更是得到青少年的垂青。在3G时代,手机媒体的影响势必更加突出。但其商业化的特性,却助长了那些文化上平庸,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文化快餐”的盛行。比如手机短信就以其通俗易懂,大众化,无厘头在人际交流甚至大众传播中大行其道。而文化本身的深刻性以及智力性却逐渐缺失。对于正在长知识的青少年来说,这很容易限制他们智力的锻炼,导致他们不愿意做深层次的思考,造成青少年一代知识结构的扁平。青少年一代,在文化的获得上“饭来张口”的现象日益普遍。懒于思考,懒于行动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其思想上的“钝化”。

2.商业化的媒体操作,造成了传播重心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疏离。

在媒体产业化,商业化的前提下,追逐利润成为其主要目的。媒体为了赢取利润,一方面会最大限度的规避“政治风险”。因此,他们远离社会发展的“敏感”话题,逃离社会矛盾的冲突地带;另一方面,总是对一些鸡零狗碎的话题进行热抄,转移了大家对社会主流问题的讨论。如今的“90后”,“00后”就是典型的受媒介影响的一代。今天,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手机在中小学生中已经开始普及。3G时代,随着手机样式的更加美观,功能的日益丰富,必定会更会成为孩子们的贴身伴侣。手机作为天然的商业性大众传播产品,其商业化的操作,更会令青少年陷于无聊的琐事当中,沉迷于手机游戏等虚幻的世界当中,失去对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的关注,导致一部分人胸无大志,缺乏对于社会的责任意识。

3.手机媒体个性化的特点带来的弊端。

3G时代的手机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个性化的体现。这种个性化体验的媒体消费模式,使得青少年思维的个性化特点得到提升。在他们的这一代,人们感觉到的是个人、个性的存在,而社会的感觉则相对弱化了。青少年更多的强调个性和自我,缺乏社会责任感。

事实上,手机媒体商业化,平民化带来的弊端还远不能概括其传播当中产生的很多问题。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其他的一些负面影响。

(二)手机传播当中的伦理与法制问题

3G时代,手机传播中的伦理与法制问题依然存在。与前一种负面的影响相比较,这个问题不但更加严重,而且亟待解决。可以肯定地说,几乎每一个人都受到过手机短信甚至手机偷拍的干扰。当然,除非你从不使用手机。手机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隐藏着一股暗流。如手机短信,手机偷拍,手机媒体传播中的伦理与法制问题,手机传播与国家信息安全等问题都暴露了出来。这些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成长更是产生很大的隐患。

这些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利用手机短信与多种手段结合实施欺诈。

犯罪人以发送短信息的形式或者拨打电话,向手机用户传递具有欺骗性的言语,设置利诱陷阱,骗取用户的财物。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相信很多人也或多或少听到过,这里也就不一一列举了。而青少年,由于年龄小,社会经验少更容易上当受骗,对他们的经济乃至心理都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更有甚者,有的犯罪分子利用青少年单纯的心理,教唆其实施犯罪,走上歧路,毁灭前途。给家人和自己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2.传播、色情内容。

现在,我们面临着一个很大的尴尬,手机强大的通信以及多媒体功能的背后,一些非法的色情内容也开始侵入手机。手机色情内容的主要形式是色情短信、和色情游戏。这些色情内容,即使是成年人也会觉得尴尬,而对于缺少辨别能力的孩子们来说,危害之大不言而喻了,这个问题也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孩子们的童真在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下,过早的丢失了。是可叹,还是可悲!

3.传播虚假恐怖谣言,封建迷信,以及危害国家安全的反动政治信息等违法行为。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一些犯罪分子利用手机所做的这些违法行为,不仅危害国家、社会和他人,更是容易令青少年产生了一些思想上的毒瘤,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也对祖国的未来发展产生不利的因素。

这些都属于社会道德范畴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这些现象如果不加以注意,对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青少年的成长的造成不小的隐患。

结语

其实,手机媒体传播引发的一系列的问题与弊端不止这些,比如说,手机的辐射问题,废手机引发的环境问题等等。在我们欢呼3G来临,手机羽化成蝶的时代,作为异军突起第五媒体,在追逐利润的同时,也应该想一想它除了这些看得见的好处以外,还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什么不良影响?尤其是对祖国未来的栋梁,青少年的成长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

由于手机媒体传播过程中的诸多弊端,为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 通信运营商和手机内容服务提供商等要加强责任意识,慎重处理手机内容,避免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传播。

2. 国家也要加强立法工作的完善,各监管部门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手机内容的审查。慎重解决手机实名制的问题。

3. 学校和家长更要重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对青少年进行有利的引导,避免其受到不良信息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靖鸣 ,刘锐:《手机传播学》,新华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

2.宫承波:《新媒体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第二版。

3. 石磊:《新媒体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