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供应链金融风险体系集锦9篇

时间:2023-07-21 17:13:37

供应链金融风险体系

供应链金融风险体系范文1

【关键词】商业银行 供应链金融 风险管理

一、引言

供应链金融是物流业与金融业相结合的产物,它将企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者多个企业连成“产―供―销―”一条线,然后将资金流有效整合到各个环节的企业中来,实现金融资本与事业资本的双赢局面[1]。然而,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尚是一个新鲜事物,它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有许多地方还不够成熟。有些商业银行忽视了供应链金融的却点,对它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没有做好防范工作,于是蒙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鉴于这一点,我们有必要对供应链金融进行分析,探讨它在商业银行业务运营模式上的优缺点,从而为做好相应的对策提供有效的信息。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是指供应链上的企业和商业银行预期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运营情况与实际运营情况不一样,使得商业银行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供应链金融风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传导性。由于链上的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是串联在一起的,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甚至某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也会对其他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利益的相关性非常强。其次是动态性[2]。经济的发展瞬息万变,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也是如此。因此,供应链金融风险也会伴随着供应链上企业的发展变化而发生变化。最后是不确定性。供应链金融是一个结构庞大的金融发展体系,参与主体多、时空跨越度大造成风险的不确定性。

与其他金融风险相比,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多样化。下面就来具体分析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会遭遇哪些风险。

(一)市场风险

市场经济的发展特点之一就是市场的供求情况是波动发展的。企业在市场发生变化之后,无法按照原定计划销售产品,进而无法按期偿还银行的贷款。于是就造成了商业银行按期收回贷款的风险。

(二)政策风险

我国正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一系列相关的经济政策的出台给各大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供应链上的企业的筹资、投资等经营管理活动会受到国家政策的鼓励或者限制,他们的发展可能会得到支持,也可能会受到打压。

(三)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是针对中小企业来说的。我国的中小企业一直存在着信用缺失的难题,这是由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决定的。中小企业的管理方式不够成熟、资金力量薄弱、投资规模较小、技术落后,这些因素都造成中小企业很难获得银行信贷[3]。信用的缺失是商业银行在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时面临的主要风险。

(四)行为风险

行为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办理供应链金融业务时由于工作失误而给银行带来的经济损失。这种损失是由行为方式上的差错而造成的,因此,银行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预防低级错误的发生。

(五)信息传递风险

信息的不对称是造成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供应链是一个非正式的企业联盟,它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与管理机制。供应链日渐庞大之后,它的松散的管理模式给信息的准确传递带来很多阻碍[4]。信息传递滞后将造成企业之间的沟通不够充分,进而产生分歧;信息传递错误将给商业银行的判断带来困扰,影响银行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带来风险。

(六)企业文化差异带来的风险

供应链上的企业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企业制度、经营理念、发展战略等都不尽相同。在利益关系紧密的供应链上,这些不同会给企业之间带来发展分歧,比如针对某项投资计划,各企业都坚持自己的工作方法,于是造成投资计划的延迟甚至搁置,进而对整个供应链造成混乱。

(七)自然环境风险

相对以上几种风险而言,自然环境风险具有不可控性。所谓的自然环境风险是指地震、火灾、战争等不可控的因素给企业造成损失,而这些损失又影响到供应链上的企业的稳定,进而使供应链上的资金流动发生改变,使企业和银行的生产经营蒙受巨大的损失。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管理分析

(一)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

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进行管理是共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的一部分,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来进行。首先是风险识别。供应链金融体系庞大复杂,因而它面临的风险也是复杂的,在对风险进行进一步的管理之前,先要对风险加以归类分析和辨别,如此才能对症下药,有效解决风险问题[5]。其次是风险衡量。风险衡量是对供应链金融可能遭遇的风险进行大小、程度、范围等方面的估算,从而为下一步的工作做好准备。之后是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在风险衡量的基础上利用各种管理工具对风险进行有目的的操作,从而达到规避风险、转移风险、降低风险的目标。最后是风险处理。风险处理是整个风险管理工作的核心,它有五种形式,分别为风险自留、风险转移、风险组合、风险预防和风险回避。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应对措施

从宏观方面来看,应对供应链金融风险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针对中小企业信用差的情况,我们要建立良好的信用体制和法律体制,规范中小企业的发展,对那些恶意逃避商业银行债务的企业要实施有力的法律制裁,从而使商业银行在放贷时能够没有太多的顾虑。这样一来,不仅使企业的发展环境得到了优化,而且也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对商业银行来说,它的放贷风险大大降低,资金的回收率也得到提高。

从微观上来看,应对供应链金融风险需要对供应链进行不断的完善与发展。供应链的发展时间不长,它本身的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因此,应对供应链下的金融风险就要从供应链本身入手。一方面,要树立系统分析与管理的思想。供应链金融由一系列的子系统组成,各组成部分之间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在工作思想与工作方法上,必须坚持系统分析与管理,这样才能保证各个子系统处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要强化内部控制。商业银行供应链本身是一个松散的企业联盟,因此在控制力上比较欠缺。为了使供应链金融能够更加有约束力,就要加强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严禁违规违纪、执纪不严的现象的发生。

三、结语

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向前发展的产物,然而它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必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在面对供应链金融带来的风险时,要注意先找出问题,然后再做出相应的对策。我国商业银行在运用供应链理论进行金融活动时,要注意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来做出具体的应对措施,以实现金融风险的最小化。

参考文献

[1]刘轶,王若频.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的融摄与选择[J].求索.2012(09)

[2]管斌.商业银行法律风险的产生及其规制――以英国北岩银行危机为分析蓝本[J].法商研究.2012(05)

供应链金融风险体系范文2

【关键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对供应链企业进行融资过程当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使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差,或者资产不能收回从而遭受风险和损失的可能性。

一、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分类

1.信用风险

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信用风险,就是借款人不能依约偿还供应链融资业务项下的信贷资金的风险。影响供应链融资的信用风险有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指宏观经济周期或者行业发展要素发生变化造成大量的企业亏损的情况。非系统风险是指企业自身的经营策略等原因造成的经营风险。

2.内控风险

供应链融资业务中的操作风险蕴涵在信用调查融资审批授信后管理与操作等等业务环节中。授信支持性资产的有效控制是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控制的核心部分,该环节中涉及到大量的操作控制,这部分操作风险管理成为供应链融资操作风险管理的重点。巴塞尔委员会建立了分析操作风险的基本框架,按照操作风险不同的成因将操作风险分为四类:人员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信贷流程造成的操作风险、系统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和外部事件导致的操作风险。

3.市场风险

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方面面对的市场风险,是指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造成供应链融资业务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供应链融资业务以真实的商品贸易为背景,商品的市场价格对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风险大小有直接的关系。市场风险来源于在当前这个买方市场时代,产品的质量、更新换代速度、正负面信息的披露等,都直接影响抵质押项下商品的变现价值和销售,

4.法律风险

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过程中要承受不同形式的法律风险。供应链融资是一项金融创新,尤其是供应链融资业务中广泛采用授信资产支持技术,涉及比较多的法律问题。由于法律规则的不确定性或模糊性,法律体系本身存在一定的空白、冲突和所述不详等,法律的不确定性也会使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时带来损失。我国法律法规体现还在不断的建设和完善当中,其间的法律变动也会对商业银行造成损失。

二、如何对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进行风险评估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评估采用银行内部评级法,即通过选取一定的财务指标和其它定性指标,并通过专家判断或其它方法设定每一指标的权重,由评级人员根据事先确定的打分表对每一个指标分别打分,再根据总分确定其对应的信用级别不同分值对应不同信用级别。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中,不仅考虑企业基本素质、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创新能力、成长能力、信用记录以及行业状况等,还考虑了企业所处供应链的整体运营绩效、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情况、供应链的竞争力及信息共享程度等因素。

三、现今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风险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沿用总、分、支的科层管理模式,即经营单元对应国家行政区划进行层级配置,各经营单元的经营区域主要限定于地理临近地区,这样的传统组织管理架构,无法完全适应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一些经营特征:

(1)业务的空间跨度大:供应链的空间延伸往往跨度很大,银行传统的分区经营的分支机构设置,显然难以适应对供应链全链条开发和服务的要求,比如,供应链成员的经营所在地将分别落入不同分支行的辖区,如果采用多头开发的模式,协调成本很高;如果由某一经营单位统一操作对整条供应链的服务,远程作业的成本又很高。

(2)业务运行自成系统:供应链融资的信贷技术、操作流程、产品运用乃至营销模式和盈利模式都有别于传统的流动资金授信业务。实践中我们看到,一些银行对供应链融资仅取其概念,内部管理仍沿用传统业务的作业框架,结果导致准入错位,风险控制没有切中要害,营销效果也难如人意。

(3)业务的专业化程度高:将供应链融资放在传统信贷的框架中运行,其不适性是明显的。一则无法挖掘专业分工的创新和效率优势,二则不利于专业资源的集成以获取规模经济;三则传统信贷损失的大数法则可能受到系统性风险的突然冲击。

四、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

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高效运行,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运营环境,而这种环境必须突破当前国内银行业(尤其是国有银行)划地为界、综合经营的组织架构。

1.对供应链金融进行风险控制的基本策略

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风险控制中基本策略可大致分为如下类型:①预防策略;②规避策略;③转嫁策略;④分散策略;⑤补偿策略;⑥抑制策略。某种意义上来讲,规避风险是以一种消极的态度对待风险;而有效的控制和化解风险,则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待风险。

2.利用技术创新,构建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技术平台

目前我国的供应链产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尚未建立完整的信用体系,特别是供应链金融的信用模型建设和数据业务流程信息化发展程度不高。供应链产业中,供货商、制造商、销售商、银行、客户相互间的信用保证是缺乏协调监管的。因此,必须加快信用技术创新,提高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水平。构建好信用管理技术平台,就能够加强供应链管理的信用环境建设,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提供有力的信用管理支持。

3.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建设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各层次的金融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偏好对资源分配起引导作用。它通过准确计量各类风险确定经济资本,通过经济资本的分配决定各类资产规模,改善业务组合的风险与收益配比关系,将有限的资源从效益较差而风险较高的业务上释放出来,为效益更好而风险可控的业务腾出空间]由于供应链涉及不同的行业、不同技术领域和不同的行政区域,这就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金融风险。因此,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必须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之中,这样才能有效地管理好供应链出现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李永军.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3):29-35.

[2]郑绍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创新研究[J].企业金融,2006(5):22-25.

供应链金融风险体系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盯市制度;风险管理

一、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相关背景

据有关数据统计,2014年我国网民达6.48亿,互联网已经深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中。我国庞大的互联网市场不但让国内传统行业羡慕,也让许多国外的投资者觊觎不已。以下的数据只是这场互联网盛宴的冰山一角:仅仅2015年11月11日这一天淘宝天猫的交易额就有912.17亿元。与互联网的繁荣相比,传统行业境况不容乐观。自2008年以来,国际贸易形势每况愈下,很多传统中小型制造企业的生存空间已经被压缩得越来越小。如何走出当下困境?答案是向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创新型经济转型,供应链金融行业也不例外。总理在多种场合鼓励互联网金融为小微、“三农”服务,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解决的就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金融的本质在于控制风险的基础上最大化收益,因此风险研究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领域就变得十分必要。本文从比较的视角研究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并给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

二、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变化

从广义上讲,供应链金融是对供应价值链包括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资源整合,是由供应链定的金融组织者为供应链资金流管理提供的一整套解决方案。随着风险承担者的演变以及互联网的发展,银行等传统供应链金融组织者逐渐被互联网企业取代,发展到今天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

具体来说,最原始的供应链金融1.0版本被概称为“1+N”,银行根据核心企业“1”的信用支撑,以完成对一众中小微型企业“N”的融资授信支持。但是由于银行对中小企业的经营信息不对称性,因此银行放款存在巨大的道德风险。于是很多银行选择与核心企业合作,让核心企业“1”的数据和银行完成对接,从而让银行随时能获取核心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仓储、付款等各种真实的经营信息。这就是供应链金融2.0版本,即线上供应链金融。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目的在于,较高效率地完成银行、核心企业和物流企业在线协同,提高作业效率,但其理念还是停留在“以银行融资为核心”的层面上,信息来源并不充分,此外银行作为系统单一主体致使整个系统对风险承受能力不高,造成许多中小企业资金需求不能满足,资金配置效率不高。

随着业内思路逐步打开,互联网企业的参与使得大数据广泛应用到供应链金融中,融资的风险得以更充分的识别、量化以及控制,并且债项的结构化让资金利用更具效率。这就是供应链金融3.0,也就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它颠覆了过往以融资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转为以企业的交易过程为核心,并将过去围绕核心大企业的“1+N”模式,拓展为围绕中小企业自身交易的“N+N”模式。这种模式思维是一种网状思维,是互联网“普惠、共享”价值观的实际体现。更准确地讲,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是建立在供应链基础上的生态圈,在这个生态中,电商、银行、物流企业、核心企业以及中小企业跨界合作共赢,逐步脱离过分依赖传统金融机构的境况。

目前,国内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大体分为两类:纯交易平台供应链与非纯交易平台供应链。纯交易平台模式中,电商本身只为上下游供应商提供交易平台,其自身不经营仓储和物流系统,该模式的典型代表是阿里小贷。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对物流和资金流控制程度不大,但对信息流的控制程度大,以便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进行风控。非纯交易平台不但在供应链系统除了提供交易平台,还自营整个供应链系统的仓储和物流系统,电商向上游供应商提出订单需求,供应商向电商发货,电商向供应商开出承兑汇票,并产生应收账款。该模式的典型是京东的京保贝。

三、风险管理对策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不仅仅是供应链金融,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向互联网方向转型。这种转型并非是简简单单地把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简单结合。我们不能把“互联网+”做成加法式的“+互联网”而要把它做成包含其他增量和变量多式运算。那么对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来说,互联网带来的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短板就是风险管理,互联网给供应链金融带来就是一场风险管理的革命。如何进行风险管理,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否成功的关键。

(一)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的风控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风控核心。信用风险的控制主要分为贷前的审核以及贷后的监督,贷前审核可以通过优化模型以及丰富数据来控制风险,信用风险的管理主要集中在贷后的监督上。本文借鉴期货盯市制度和止损方法设计两个机制去管理贷后的信用风险。

第一,盯市机制。这种机制是针对那些具有十分频繁的日间交易的中小企业,我们可以利用基于大数据的技术和算法设计出一个类似于期货结算价的指数。授信之后,根据指数向贷款企业收取适当比例的风险保证金,这些保证金可以用等值的抵押品取代,每日根据指数波动盯市调整风险保证金,以此管理贷款企业的信用风险。

第二,止损机制。对于那些日间交易很少的企业,我们可以将这些企业集中在一个池子中,然后设定这个池子的最高贷款不良率比如5%作为止损点。一旦池子的贷款不良率达到止损点,停止对所有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中的中小企业新的授信。采取措施处置不良贷款之后直达盈利覆盖损失后再恢复新的授信。

(二)操作风险管理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操作风险的管理,首先注意的是管理操作风险的方式是否做到了成本与收益相匹配,并明确每个操作风险环节上的责任人。操作风险的控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完善内控体系;提高人员素质;加大技术投资。根据各项不同业务中操作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比率进行收益成本分析,针对性地对操作风险进行管理。

(三)其他风险管理

对于市场风险的管理,首先需要从风险识别入手,鉴别风险的来源、成因以及哪些项目可能受此风险影响。然后定量分析,并结合收益和成本决策采取措施管理市场风险。对于具有相关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风险,比如利率风险,可以采取风险对冲的方式管理。对于具有保险可能的市场风险,可以采取风险转移的方式将市场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

对于法律政策风险的应对,相对于监管者,企业方是被动的。最好的应对方式是跟紧行业动态和趋势,加强对经济形势和政策方针的分析,提前准备防范于未然。

四、结论

总而言之,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终归于一个词:专业。这个专业不仅仅是对互联网技术的把握,而且对于传统供应链金融的把握,只有对这个生态本身有足够的理解,才能在漫天的信息和数据中不至于迷失,才能了解风险在哪里,怎样去管理风险。

参考文献:

[1] 深圳发展银行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2] 云蕾.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分析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29):169-170.

[3] 李毅学.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10):36-41.

供应链金融风险体系范文4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河南农业 应用模式 风险

农业供应链金融是将农业产业链条上的企业或个人与上下游的企业、农户利益捆绑,由第三方物流监督,通过供应链的信用转移作用满足供应链上各成员的资金需求,提升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基础是农业产业化,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已初具规模,很多大型企业可在供应链中担任核心企业的角色,通过核心企业的信用转移,有效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签订的生产订单,有效降低了农户的市场风险。

一、农业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分析及应用模式

该业务的运行机理主要为:首先,构建农产品供应链。将分散生产的农民与大市场联系起来,使公司和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结成经济利益的共同体,以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扩大销售,增加农民收入;以订单农业形式帮助专业合作社与相邻城市批发市场、果蔬等农产品交易市场及本地大型企业建立供销合作关系,扩大本地农产品供应量,进一步推进“农超对接”,扩大本地农产品基地直接采购量,减少中间环节,并降低超市销售农产品的毛利率,以稳定价格。其次,形成农产品供应链金融。鉴于农产品供销公司在整个供应链中所处的核心地位,再加上其智慧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以及信息平台作为供应链支持系统,能上与各农户及时交流信息、下与分销商和卖场及消费者交换信息和有效沟通,进而能快速反映上下游企业的需求。所以,在实际操作中,供销公司可向商业银行提供担保或由商业银行统一授信于供销公司为农户提供融资服务,并有选择地采用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应收账款保理融资、保兑仓融资、存货质押融资以及预付账款融资等模式,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融资难问题,并通过对物资流、融资流以及信息流的“三流”控制,确保农产品产销平衡、渠道畅通。

我国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模式主要有三种:(1)农户联保贷款模式。农户联保贷款指社区居民组成联保小组,贷款人对联保小组成员发放,并由联保小组成员相互承担连带保证责任的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的基本原则为“多户联保、总额控制、按期还款”。这一模式在我国已使用多年,主要由农信社提供为主,其他金融机构也有所涉及。(2)农业合作组织主导模式。该模式以当地的特色农业产业建立农业合作组织,通常借助合作社的形式。由商业银行向合作社提供贷款,合作社的成员根据信用等级和偿还能力分级联保贷款。这一模式在我国有较多的成功尝试。例如黑龙江省肇东市海城乡“收储公司及农户”模式;五里明镇“公司、合作社及农户”模式;肇源县“公司及农户养殖”模式;肇州县“协会及农户肉牛养殖”模式等。(3)核心企业供应链模式。在农业供应链上选择信用较好且处于核心环节的企业,以取得的销售合同向金融机构取得短期贷款,并在供应链上进行信用扩展。

2010年以来,由于金融危机和企业商业信用风险的加大以及政策调控的作用,商业银行的贷款额度受到较大的影响。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了供应链金融产品,具体如表1所示。

二、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河南是农业大省,近年来着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中、龙头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强化产业集聚,初步形成了以豫北、豫中南为主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和黄河滩区绿色奶业示范带、豫东平原奶业养殖基地、中原肉牛肉羊、京广铁路沿线瘦肉型猪、豫北肉鸡、豫南水禽等一批优势农业产业带。目前全省符合农业部统计标准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9 102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 8 473家,初步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覆盖全省的龙头企业群体。

在全省11 674个农业产业化组织中,属于龙头企业带动型的共计 5 724家,其中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共计421家,国家龙头企业23家,省重点龙头企业343家,市重点龙头企业1 200余家,2009年底全省粮食加工能力达到3 450万吨,居全国第1位,肉类、奶制品加工能力分别达到578万吨和255万吨。河南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和速冻食品生产基地,分别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和60%;食用菌、味精、方便面和调味品产量均居全国首位。食品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为7%,占中部的33%。建立了一批在国内外均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例如华英集团、双汇集团、白象集团、金星集团、思念集团、大用集团等十几家特色企业。

三、河南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模式

参照黑龙江的“五明里模式”,结合河南农业特点,建立适合河南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即“核心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银行、保险、政府及科技”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政府是该模式的规划者,政府出面牵头大型企业,建立专业合作社,核心企业向银行提供信贷抵押,为合作社发放贷款,农户与合作社签订订单进行生产,由合作社依托当地科技部门对生产实行全过程指导。其运行机制为在原料供应和生产环节,由政府提供支农资金,专业合作社提供农资保障、签订订单,农户进行农产品专业化生产,银行向农户提供贷款,核心企业与合作社签订协议,向银行提供抵押信贷扩展;在存贮环节,利用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产品的储存设备及仓库;在销售环节充分利用核心企业的销售渠道。

该模式的特点包括:(1)这一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供应链加强了核心企业和农户的业务关系,农村金融机构可借助这种关系向农户授信,将资金注入供应链中,这样既增加了对农户和农业的支持,又扩大了自身的盈利。(2)降低了银行的风险。核心企业提供的信用抵押使其在供应链上承担了连带责任,促使核心企业与供应链上的合作社与农户形成了战略协同关系,核心企业若要降低经营风险就必须监督和改善供应链上企业和组织的经营。银行作为供应链条中资金的提供者,就需要对整个供应链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从而降低风险。(3)将原来对大量分散农户的小额贷款进行集中,降低放贷成本,打破了微型金融的局限。

四、农业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

由于农业供应链金融参与的主体较多,契约复杂,在推行这一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对其存在的风险进行管理。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构成主要包括:(1)核心企业的信用风险。在整个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在经营规模和融资成本上都占有较大的优势,是决定整个供应链金融资金流量的主导因素。如果核心企业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对上下游的组织和农户进行利润及资金流量的挤压,必然使得整个供应链产生“震动”。另外,核心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中起到了担保作用,如果其负债水平过高则将使整个供应链的合作伙伴之间出现整体危机。(2)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风险。供应链金融是对整个供应链整体的物流、资金流、控制技术的结构化运用,对授信主体的中小企业资质要求较低,对授信主体的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动产担保较为重视,而这些资产存在较大的信用风险。(3)农户信息不对称的信用风险。农户对贷款的用途不明确,并且小规模的农业生产产品科技附加值低、利润率低,受市场影响较大。(4)操作风险。金融机构在制定供应链金融产品时,应根据供应链的具体信息设计产品的管理及风险控制,要求金融工作人员要对供应链的结构、规模和信息传递充分了解。

在对农业供应链金融进行风险管理时,需要风险识别、度量、评估及控制四个环节。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前提,在识别过程中要找到影响供应链节点企业或农户不能按时还款的影响因素,并将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和分类,区分哪些是可以避免的,而哪些是不能避免的。风险的度量即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与描述,建立风险度量的数学模型对风险的发生概率进行预测。风险的评估是在对风险进行度量之后,将预计可能发生的风险的概率、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与贷款的收益进行配比,分析其是否在银行的承受范围内,从而采用相应的控制手段和政策将损失降到最低。在整个控制模型中,对风险的评估占重要地位,可建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对供应链金融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定性分析。

在这一指标体系中,行业风险、专业合作社及农户风险、核心企业风险和供应链整体状况组成一级指标体系。行业风险体现为行业地位和技术水平,影响整体供应链的发展前景和农户的还款意愿;专业合作社及农户风险体现为与核心企业的合作频率及年限、农户的管理水平和信用状况,影响供应链的稳定及农户的还款能力;核心企业风险是整个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关键,核心企业的信用记录、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偿债能力、资产质量及行业地位是整个供应链金融运行的基础,其在整个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中占据重要地位;最后,供应链的整体状况体现为产品竞争力、总体盈利能力和信息传递,是金融机构最终收益的保障。

结合上述对风险指标体系的分析,笔者认为在农业供应链金融管理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管理。第一,严格控制供应链节点主体的准入机制。认真收集、整理和分析节点主体即农户、专业合作社及核心企业的交易情况和风险情况,对其信用水平进行客观的评价,同时应提高其信用水平。第二,提高对核心企业的风险评估标准。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起到信用担保的作用,应对其信用状况、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和偿债能力继续进行充分的分析与评价。对其所提供质押物价值,应根据以往的资料和市场信息准确判断其价值,保障金融机构能够收回贷款。第三,控制供应链整体的信用额度。结合供应链的运行状况,针对不同节点主体的特点建立不同的授信额度。对信用额度的控制还应包括对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额度的控制,供应链的物流企业单一将导致仓储成本的提高和产品流通速度的减缓,这样会降低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影响贷款的收回。第四,建立畅通的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可将借款人的信用信息与银行进行有效对接,帮助银行了解借款人的资金流向和还款情况,减少银行和企业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降低信用风险。

(注:本文系南阳市社科规划项目《在我市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解决农业筹资问题研究》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毕家新.“供应链金融”出现动因、运作模式及风险方范[J].华北金融,2010,(3).

2.崔满红.金融资源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高煦照.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渊源及特征[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2).

4.马九杰,周向阳等.土地流转、财产权信托与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龙江银行“五明里模式”剖析[J].农村金融,2009,(4).

供应链金融风险体系范文5

关键词: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控制

一、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及其风险

(一)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概述

根据主导主体的不同可以将现阶段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分为以电商企业为主导、以传统银行为主导以及银行与电商企业合作的三大模式。电商企业、商业银行、物流企业、中小企业以及个人用户都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参与者。B2B、B2C、C2C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主要的业务类型。其中B2B即企业对企业,指的是以互联网金融机构向企业用户提供的订单融资金融业务;B2C即企业对个人,是专门针对个人用户提供的应收账款等融资业务;C2C即个人对个人,在该业务模式中互联网金融机构只是作为个人间投融资的中介平台。

(二)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面临的各类风险的分析如下:首先是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机构可以借助电商平台对客户的交易付款等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降低信用风险的发生概率,但是仅仅依靠电子订单以及互联网上的身份信息可靠性较低,进而产生新的信用风险;此外操作风险也是常见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类型,互联网和金融复合型人才的缺乏使得金融业务操作过程中的风险增加,由于融资请求较之传统的金融模式难度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资金回收的监控复杂性;其次是安全风险,金融平台的稳定性、金融产品以及申请流程的科学性以及软件问题都是安全风险发生的因素;最后是环境风险,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下贷款抵押物的类型更多样化,投资者与贷款者的数量以及资金规模都比较大,当抵押物的市场价值发生较大的波动时加之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的发生几率就会增大。

二、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管理控制

(一)完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平台

金融平台稳定性会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实施产生直接的影响,为了避免由于硬件或者软件问题导致的风险必须要加快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平台的建设和完善,提高金融平台的硬件质量和配套软件适应性。为了提高金融平台的规范性,相关部门要对云平台、物联网以及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数据中心的建设进行规划,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在国家规划的范围内提高自身信息平台建设质量。

(二)加强线上和线下业务的对接

电商企业和互联网金融机构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核心,对贷款者征信评估的输主要来自于线上交易平台,相较于传统的征信数据电子订单造假的难度更低,为了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规避风险,要加快线上线下业务的对接,将线下物流与线上信息流进行对比,全部核实无误后方可放款,避免虚假订单信息骗取贷款的情况。电商服务平台、互联网金融平台以及交易监控体系的完善是线上线下业务对接的接触,从业人员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控制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推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发展,要加快培养精通互联网知识和金融知识的综合性人才。

(三)加快建立互联网金融激励和信任机制

信息共享的程度对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影响巨大,为了规避融资过程中的道德风险问题,要加快信用评估机制的建立,使金融机构可以获取的全面准确的贷款人信息,深化信息共享,推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政府要扮演好自身的角色,根据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特点和市场环境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并推动建立起线上线下金融服务都适用的征信体系,通过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的建立提高金融市场中信息公开和共享的程度,避免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中业务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用风险及道德风险。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改革深化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出现和发展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也为传统金融机构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但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正处于起步阶段,因而也面临诸多的风险。在此背景下要通过技术手段的创新、相关法规和征信体系的完善来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推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可持续发展。

供应链金融风险体系范文6

论文摘要:供应链金融是一个金融创新的全新领域。分析我国供应链金融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业务模式,根据我国在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从信用制度建设、全面风险管理提升和加强技术创新等方面构建我国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设想。

近年来,我国金融界兴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属于金融创新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创新需求的日益增太,服务于生产、流通和销售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业务实践越来越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业务实践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探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我国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业务融资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比较活跃,特别是在国内,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在不断进行尝试。随着业务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信用问题凸显出来,信用管理问题阻碍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用替代的局限。目前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然而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这样,信贷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往往会扩大。因此,仅仅依靠这种信用替代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也会招致更大的风险,最终阻碍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

第二,信用管理的局限。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目前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模式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的情况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另外,目前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模式的最高收益往往还超过不了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收益。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是动力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

第三,技术手段的局限。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银行和企业中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整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问题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而目前的技术手段的局限性是很大的。

第四,信用组织的局限。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在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供应链融资往往会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而目前的信用组织形式很难满足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需求。

三、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建设

目前建设好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必须加快供应链金融管理环节中的信用制度建设

1.建立中介信用机构,完善社会征信服务体系。供应链产业的信用问题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供应链产业参与者众多、行业和地区跨度大,容易产生供应链内生性的混乱和不确定因素。体现在既有产品与技术的更新周期频繁、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又有诸如自然灾害、战争与恐怖袭击等外部事件的影响,同时也会遭遇到企业战略的调整冲击,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增加供应链自身信用问题的风险。二是供应链产业的白发性扩散作用。由于供应链金融的信用基础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因此,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如果供应链上某一个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就会迅速地蔓延到整个供应链,这对于供应链自身的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是非常大的考验,也是对银行信贷管理的极大挑战。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征信信用管理体系,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问题凸显,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引发大的金融灾难。因此,建议尽快建立供应链金融中介信用评级机构,建立基于供应链产业的新型的中小企业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服务机构,完善供应链产业的社会征信业务体系。

2.加快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法律规章制度建设。目前,我国有关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中的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严重滞后。有关仓单质押、动产质押和票据业务的法律法规尚有许多空白,期待完善的地方很多。现实法律中,合同法中没有明确地规定仓单的法律地位,真正的仓单流通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一般物流企业签发的仓单又没有权威机构认证和监管,仓单的标准化程度低,使用和流通范围十分有限。同时,从我国的“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到“物流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金融创新发展模式来看,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立法制度还须进一步健全。

(二)必须把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各层次的金融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偏好对资源分配起引导作用。它通过准确计量各类风险确定经济资本,通过经济资本的分配决定各类资产规模,改善业务组合的风险与收益配比关系,将有限的资源从效益较差而风险较高的业务上释放出来,为效益更好而风险可控的业务腾出空间oE6]由于供应链涉及不同的行业、不同技术领域和不同的行政区域,这就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金融风险。因此,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必须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之中,这样才能有效地管理好供应链出现的风险。

供应链金融风险体系范文7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信用问题管理体系

近年来,我国金融界兴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属于金融创新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创新需求的日益增太,服务于生产、流通和销售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业务实践越来越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业务实践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探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我国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业务融资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比较活跃,特别是在国内,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在不断进行尝试。随着业务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信用问题凸显出来,信用管理问题阻碍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用替代的局限。目前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然而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这样,信贷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往往会扩大。因此,仅仅依靠这种信用替代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也会招致更大的风险,最终阻碍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

第二,信用管理的局限。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目前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模式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的情况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另外,目前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模式的最高收益往往还超过不了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收益。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是动力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

第三,技术手段的局限。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银行和企业中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整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问题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而目前的技术手段的局限性是很大的。

第四,信用组织的局限。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在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供应链融资往往会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而目前的信用组织形式很难满足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需求。

三、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建设

目前建设好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必须加快供应链金融管理环节中的信用制度建设

1.建立中介信用机构,完善社会征信服务体系。供应链产业的信用问题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供应链产业参与者众多、行业和地区跨度大,容易产生供应链内生性的混乱和不确定因素。体现在既有产品与技术的更新周期频繁、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又有诸如自然灾害、战争与恐怖袭击等外部事件的影响,同时也会遭遇到企业战略的调整冲击,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增加供应链自身信用问题的风险。二是供应链产业的白发性扩散作用。由于供应链金融的信用基础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因此,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如果供应链上某一个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就会迅速地蔓延到整个供应链,这对于供应链自身的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是非常大的考验,也是对银行信贷管理的极大挑战。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征信信用管理体系,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问题凸显,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引发大的金融灾难。因此,建议尽快建立供应链金融中介信用评级机构,建立基于供应链产业的新型的中小企业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服务机构,完善供应链产业的社会征信业务体系。

2.加快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法律规章制度建设。目前,我国有关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中的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严重滞后。有关仓单质押、动产质押和票据业务的法律法规尚有许多空白,期待完善的

地方很多。现实法律中,合同法中没有明确地规定仓单的法律地位,真正的仓单流通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一般物流企业签发的仓单又没有权威机构认证和监管,仓单的标准化程度低,使用和流通范围十分有限。同时,从我国的“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到“物流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金融创新发展模式来看,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立法制度还须进一步健全。

(二)必须把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各层次的金融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偏好对资源分配起引导作用。它通过准确计量各类风险确定经济资本,通过经济资本的分配决定各类资产规模,改善业务组合的风险与收益配比关系,将有限的资源从效益较差而风险较高的业务上释放出来,为效益更好而风险可控的业务腾出空间由于供应链涉及不同的行业、不同技术领域和不同的行政区域,这就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金融风险。因此,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必须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之中,这样才能有效地管理好供应链出现的风险。

供应链金融风险体系范文8

摘要:2008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纷纷退出了供应链金融产品,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商业银行作为贷款人,在此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信用风险。基于供应链金融的背景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风险管理的要求,以及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0引言

近年来,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难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目前,国内大多从政策扶持,例如建立金融支持体系,建立中小金融机构,以及加大城市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来缓解这一困境。商业银行在贷款审核方面相对严格,对借款人的要求相对较高,程序复杂,而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企业规模不大、财务制度不健全、管理制度欠缺等原因,导致贷款审核不通过,或者由于以上原因,商业银行会相应上调贷款利率,以至于企业陷入融资约束的困境。在此背景下,供应链金融业务逐渐发展起来,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约束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商业银行产品创新提供了新思路,依托核心企业为其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资金。

1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供应链最早源于德鲁克提出的“经济链”,之后波特将其发展为“价值链”,最终演变为“供应链”。供应链指的是围绕核心企业,从原料的采购、到运输加工、分销、销售最终要消费者手中的过程,我们将这一过程称之为供应链。供应链金融是对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包括供应链上的单个企业和与该企业相关的上下游的多个企业,促进了这些企业之间“产一供一销”链条的稳定和顺畅,将金融机构的资金注入到实体经济中以达到资金的高效利用,在银行、企业和产品供应链之间构建一个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圈。

2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及风险管理要求

2.1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现状

在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中,深发行由于起步较早,处在领先的地位。除此之外,广发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以及工农中建四大行也开始逐步开展供应链金融的业务。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蔓延,沿海地区众多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链断裂而纷纷倒闭,此时,国内商业银行为降低不良贷款利率,在信贷政策方面,相对紧缩;由于传统融资渠道受阻,导致供应链金融业务蓬勃发展。目前,在国内经营的一些外资银行也纷纷推出了供应链金融业务,供应链金融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

2.2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还不够完善,相对于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商业银行更加注重核心企业的信用状况,商业银行一般通过对核心企业的财务状况、资信情况、信用评级状况来审核并核准授信额度;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的贷款额度将依据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合作的密切程度以及贸易往来的频率来确定,总金额在上述核准的授信额度范围内。我国商业银行对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大体上分为以下两类:

2.2.1以核心企业的风险管理为着眼点

在供应链中,与核心企业往来的资金流是供应链中小企业还款的主要来源,因此核心企业的实力是供应链还款的基础。在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对核心企业的风险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核心企业经营的好坏,将关系到整个供应链上资金的运作。从宏观层面上来说,商业银行有必要深入了解核心企业的经营情况,行业特征以及可能面临的风险,以增加对行业政策变化的灵敏度。此外,也要对核心企业的综合实力包括财务方面(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企业职工以及管理人员素质、企业规模等方面,全方位多层次的考核核心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2.2.2以供应链的整体风险管理为着眼点

供应链上整体具有较高的竞争能力是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基础,其中核心企业是否拥有较为强劲的管理团队,是否具有较高的信用评级,关系到整个供应链上企业信用的评级。供应链上所有企业组成了一个整体,其中某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会导致整个供应链资金断裂,发生系统性的风险。因此,银行有必要从总体的角度来考量供应链金融的系统性风险,这是风险控制的前提,也是维持供应链金融良好运作的基础。商业银行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控制风险:第一,立足整体综合考量供应链中的运作模式,对供应链金融的信用做综合全面的评估,严防虚假贸易;第二,确保贸易的真实性,充分了解商品的竞争实力。

2.3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2.3.1准入门槛以及信用体系的不健全

商业银行银贷风险的门槛是客户准入,在客户准入中,信用评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风险管理制度大多建立在“合理控制资金流”的基础上,这一风险管理制度一般包括贷前、贷时、贷后三个方面。贷前主要包括对贷款公司信息流的调查;贷时主要是对贷前所收集到的信息流的审查;贷后主要是跟踪贷款人资金流的去向,有效控制资金流。然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大多没有针对供应链特有的性质,来建立与之相应的信用评级体系,目前商业银行采用的“主体+负债”的信用评级模型,其评价指标以及指标的权重方面仍然不够合理,不能从本质上区分传统的信贷客户和供应链金融下信贷客户评级的优势和区别。

2.3.2供应链内部企业协同性较差

由于供应链中中小企业自身的缺陷,例如自身规模太小、信誉度不高、信息不对称以及担保抵押不足等等,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供应链各企业之间管理的协同。我国除了少数垄断行业诸如钢铁、通信、汽车等行业优质企业较多,其供应链条相对稳定,其他行业各企业之间的合作极不稳定,这无疑增加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2.3.3第三方中介机构质量不高

目前,国内物流企业众多,质量参差不齐,其经营环境不够完善还有待提高;一些小的公司管理团队素质不改,配送技术也还未达到国外先进水平,此外物流信息的共享方面也有一定的缺陷,不能及时为因为提供更新数据。除此之外,第三方机构由于管理团队素质不高、对市场敏感性不高,在运营中可能会出现仓储租赁手续不全、质押不规范以及一些原因,而致使银行的经营风险上升。

2.3.4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以及信息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产品过于单一,还未能找到一种能为全部企业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金融产品。在供应链金融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外银行,在信息技术方面比较先进,例如:实现了信用证贸易中,银行以及买方的单证处理;企业之间通过互联网等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等服务,为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创新提供便利,最大限度的为银企双方的合作提供了便利。然而,与国外相比,国内银行金融信息技术相对落后,信用凭证、应收票据的确认方面大多人工确认为主,还难以实现信息的共享,这一现状无疑增加了银行运营的成本,同样也增加了操作风险。

2.4供应链金融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对策

2.4.1运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增进供应链内部中小企业信用供应链金融的运用

在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上上功不可没。以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为靠山,合理利用企业之间的贸易往来,为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将“互联网+”融入供应链金融,把供应链中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信息数据化,借助“互联网+”实现信息共享。这样既为银行考察贷款企业的资信水平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最大程度的保证了贸易背景的真实性以及贸易信息的时效性,杜绝了中小企业采用不正当当手段获取贷款的可能性,最大可能的规避了逆向选择的风险,提高了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2.4.2完善的供应链金融主体准入审核制度加强对核心企业的审核

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增长速度放慢,传统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正在经历转型的重要时期,银行频频发生不良贷款的情况,其中中小企业占很大比例,极大的打击了银行同意贷款的意愿,从银行的角度来看,银行获取有关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资信水平以及财务状况的渠道有限,仅有的信贷“三查”只能依靠人工,耗时耗力,效果不佳,银行的风险防范和规避无法保障;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供应链金融的应收账款融资、保兑仓融资以及融通仓融资等方式虽说解决了中小企业资信不足的问题,但是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如果能够提高解决的效率那就更加完美了,商业银行应建立系统的审核制度,根据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以及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国家政策导向以及市场行情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打分并实时监督。核心企业是商业银行判断供应链是否强劲的重要依据,商业银行在对贷款业务进行审核时,要将核心企业列为其审核的重点,将核心企业的授信业务延伸,在对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时占用核心企业的额度,以此来约束核心企业作为风险的承担着。

2.4.3健全法律法规,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和法制环境

政府应对更好的管理中小企业,完善并创造性的提出了很多管理办法,大量真实有效的中小企业的经营信息和财务状况都掌握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手中,例如国家的税务、社保、商检、房产管理等部门,以及社会公众服务企业,如供水、供电等,都不同程度的掌握了中小企业的相关信息。银行征得中小企业的授权,获得相关政府部门的批准查阅其部门内部数据库,搜集与中小企业融资贷款有关的第一手资料。另外,银行还应该与政府有关部门签订共享信息承诺书,承诺合法合规使用上述信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相关信息,可以有效的帮助银行简化审批程序,降低风险概率,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2.4.4大力发展物联网,促进供应链金融的高效运行

物联网即通过传感器装置将所有物品连上网络,生成一个庞大的物流信息数据库。将物联网融入供应链金融,以网络物流信息为基础,利用物与物、物与人之间双向信息传递,能够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进行更加客观准确的评级。另外,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帮助银行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更好的实时监控存放在仓库的抵押物品,随时掌握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生产销售状况。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引入物联网传感设备和智能监控系统,并实行信息共享,对用于融资抵押的货物或者标的物品进行识别、定位、跟踪、监控。企业、第三方物流监管方以及银行都可以通过物流数据库随时监督动产的状态和变化,杜绝中小企业恶意串通物流企业骗取贷款的可能。

参考文献

[1]曾小燕.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研究[J].商业评论,2012,(1).

[2]何昇轩,沈颂东.基于第H方b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J].东南学术,2016,(3).

[3]汪小华.农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评价及控制研究[J].农业经济,2015,(12).

供应链金融风险体系范文9

【关键词】城商行;供应链金融;风险

一、引 言

面对利差的不断缩小,商业银行不得不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和利润来源,大中商业银行最先意识到小微金融的价值,为解决其融资困境,纷纷建立了自己的供应链金融专门品牌及专业化运营体系,在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开发走在了前沿。新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在被不断推出,而城商银行受到规模、实力、网络、地域品牌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仅凭传统的“散、单”贷款模式定位于小微金融服务已经很难满足自身发展要求。因而,城商银行需要凭借更为丰富灵活的金融产品来维系住原有客户群体并深度挖潜,提供更加全面的、符合小微企业发展需求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供应链金融一词是商业银行在传统信贷业务及各类中间业务基础之上延伸出来的,深发展银行在国内商业银行领域内较早尝试供应链金融服务,他们在与中欧工商国际学院共同编写的一书《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金融》中对供应链金融这一概念的定义是:供应链金融是指在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商品贸易融资的自偿性信贷模型,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单个节点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这一定义重点强调了基于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的紧密联系,上下游企业基于供应链既是关联企业又负有连带责任;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三、城市商业银行供应链产品和风险机理分析

整理国内城商行供应链金融产品,我们发现各家银行均做了很多努力,扩大自己的供应链信贷业务,如下表1。可以看到,一方面城商行根据自身情况,开发了基于行业供应链符合小微企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产品数量丰富;另一方面产品同质性很强,基本上是传统贸易融资的扩展,缺乏实质意义上的创新。

表1 国内部分城商行供应链金融产品

为了对城商行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有更清晰的认识,我们将各类产品按其不同特点可归纳为预付账款融资、存货融资及应收账款融资这三种模式,然后分别分析其主要产品和风险形成机理。

(一)预付账款融资

预付款融资是依托核心企业为下游提供融资渠道的商业模式,银行通过控制融资企业对其上游供应商提供的货物的提货权为手段,向融资企业提供融资的行为。具体运作模式如下图1此种模式下商业银行具体的产品包括:先票后货、保兑仓(亦称为厂商银)、进口信用证项下未来货权、国内信用证。

注:(1)签订合同(2)获取贷款(3)银行审查(4)仓储监管协议(5)卖方发货(6)买方缴款(7)开立银行承兑汇票(8)买方缴存保证金(9)买方提货(10)卖方回购。

1、产品分析

(1)先票后货

先票后货是指授信客户依据核心企业与其签订的销售协议,在取得银行授信额度的情况下,银行向卖方支付全额货款,卖方按照销售协议及其他相关协议安排货物的生产和备货,同时,银行取得该批货物的抵质押权,作为授信担保。

(2)保兑仓

保兑仓模式为先票后货模式的变形,仍为授信客户交纳保证金,银行据此将全额款项付给与其签订购销合同的上游核心企业,客户分批次向银行还款,银行通知核心企业放货的一种预付融资方式。

(3)国内信用证

国内信用证是在国内企业的各项交易中,由银行根据申请人要求,银行按照信用证的条款要求,在规定期限内凭规定的单据在指定地点付款的书面保证文件。国内信用证独立于贸易合同之外,是一种的有条件的银行支付承诺,但必须依赖于真实贸易背景下的货物单据。

(4)进口信用证项下未来货权

进口信用证项下未来货权是国际贸易项下预付融资的一种形式,开证行根据进口商的申请,在进口商交纳一定比例保证金后,为其开立出口信用证,由于企业授信评级资质无法达到开证要求,因此,银行通过控制信用证项下单据所代表的货权作为还款的保障。

2、风险分析

预付账款融资解决了供应链链条上的采购阶段的资金短缺问题,为经销商或生产商取得上游企业的产品或原材料融资。但其存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通过分析预付账款融资模式运作原理可得出预付账款的风险有以下方面:

(1)核心企业风险

核心企业这里指的是供应链链条上的生产商,为下游企业融资承担着担保和连带责任。核心企业对供应链金融业务影响体现在其生产能力突然变化对履行赊销合同的影响。生产者到期交不出商品的风险,如原材料价格上涨、工人罢工、企业管理层人事变化、设备重大损坏等,都会影响商品生产。因此,核心企业生产能力的变化可能使银行无法及时取得质押物,质押权落空,银行面临授信风险。

(2)融资企业风险

融资企业风险是指由融资需求方带来的风险,主要包括融资企业的信用风险,即融资企业履行合同所规定的还款义务或信用质量的变化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融资企业是银行预付账款的第一还款人,客户的规模、运营状况都对预付融资业务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当融资企业面对产品价格下降,而预付账款融资锁定的价格高出了现有的市场价格时,将大大提高其违约的可能性。

(3)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的内部程序、员工、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预付账款融资业务的操作环节相对较多,人为的因素占比较重,面临的操作风险主要由银行内部控制不到位和外部信息不对称引发。在银行对于供应链上企业进行整体授信时,须对借款人的过往经营状况、借款原因、行业状况、所处产业政策等进行详细审查,还必须对其核心企业状况进行审查及考察整个贸易合同的真实性,谨防借款人、担保方虚构贸易合同,诈欺贷款的行为。

(二)存货融资模式

存货融资指授信企业将其自身拥有的生产、流通环节中的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作为抵质押物,向银行申请授信融资,具体运作模式如下图如2,其具体产品包括静态质押、动态抵质押及仓单质押。

1、产品分析

(1)静态质押

静态质押是授信企业将其自身拥有的生产、流通环节中的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作为抵质押物,向银行申请授信融资,银行审核通过后,委托第三方监管公司作为货物实时动态的监管人履行对货物的监管职责,进而向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企业若想提货,必须打款赎货,不支持以货易货。

(2)动态抵质押

相较于静态抵质押业务,动态抵质押突出特点就是更为灵活,银行根据企业提供存货的价值为其核定一个授信额度,同时设定一个最低限额,在这一限额基础上,企业可以自由提货,到达临界值或低于限额则需要补充保证金,同时也允许补货。动态模式也支持企业以货易货。

(3)仓单质押

仓单质押分为标准仓单质押和非标准仓单质押,标准仓单质押授信业务通常质押标的为在期交所注册并生效的标准仓单,该仓单为有效的物权凭证,仓单作为有价证券,具有很强的流动性,银行一旦面临风险,标准仓单具有很强的变现能力。而非标仓单的质押则是银行凭借授信客户提交由第三方物流公司或仓储企业出具的用于表明质押物信息的仓单为质押物,客户对仓单进行背书后,向银行申请融资。

注:(1)签订协议(2)交付质押物(3)货物验收、监管及评估(4)贷款申请(5)出具证明(6)发放贷款(7)偿还贷款(8)通知发放货物(9)取得货物。

2、风险分析

基于存货的供应链融资可以充分利用上下游企业的存货资产融资,与此同时也面临风险,与预防账款融资模式不同,其风险围绕存货产生。

(1)供应链系统风险

存货融资的授信是基于整个供应链系统、单个企业状况已经不再是重点的考察对象,整个供应链链条的行业状况、运营绩效、核心企业的信用状况、协调能力都对存货融资产生影响,因此要建立对整个供应链系统的风险控制。

(2)存货风险

存货风险是指由存货状况变化带来的损失可能性。在存货融资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就是作为质押物的存货,存货的货权归属、变现能力、价格波动情况、易存储程度都是开展业务必须考虑的因素。

(3)信用风险

存货融资的信用风险包括核心企业信用风险和融资企业信用风险。对于融资企业,必须考虑其财务状况、经营情况、规模和行业发展情况等。此外,还必须考察核心企业的实力、对供应链的信用扩散程度,供应链整体协调能力。这些都可能影响履约还款义务,对银行整体授信产生影响。

(4)操作风险

存货融资也面临包括银行人员操作的流程风险以及合同制定的疏漏,例如,在以货易货时,必须重估货物的属性(包括货权、价格波动情况、变现能力、易储存状况),这方面的错误会带来风险。

(三)应收账款融资

应收账款融资其实主要针对授信企业实现产品或服务销售后的应收账款及各种对应的权益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包括保理、福费廷、商票保贴业务,其运作模式如图3。

1、产品分析

(1)保理

保理即保付、托收保付,是贸易中以托收、赊账方式结算货款时,融资企业为了规避风险而采用的一种请求第三者(银行)承担风险的做法,包括国内保理和国际保理。

(2)应收账款质押授信

应收账款质押授信是指在销售阶段,基于卖方企业的应收账款作为贷款支持的质押标的而进行的融资。

(3)商票保贴

商票保贴是对符合一些商业银行指定条件的企业,以书函的形式承诺为其签发并承兑或背书转让或持有的商业承兑汇票办理贴现的一种授信行为。

注:(1)货物交易(2)应收账款单据发出(3)单据质押(4)付款担保(5)信用贷款(6)购买生产要素(7)销货收款(8)支付账款(9)合同注销。

2、风险分析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的风险要点在于应收账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融资企业风险

应收账款融资的交易对象是应收账款,融资企业作为其债权企业,其转让或者质押的应收账款是否真实存在、企业的经营状况、信用状况等都对业务开展有重要的影响。

(下转第275页)

(上接第273页)

(2)债务企业风险

应收账款融资业务中债务企业是第一还款人,债务企业的实力影响到最后应收账款的收回,例如福费廷产品中银行买断应收账款票据,放弃了对融资企业贴现款项的追索权,一旦债务方破产,银行将面临资金损失风险。

(3)法律风险

应收账款转让的确认及合同条约是否符合相关法律,将影响合同的有效性,一旦应收账款合同无效,银行资金就可能面临无法回收的风险。

(4)应收账款风险

应收账款风险来源主要是财务报表欺诈、应收账款产品和价格欺诈等人为操作风险。例如,应收账款的债权和债务企业可能为了获得更高的授信额度,两者联合,共同虚构交易行为或者交易价格、数量,导致应收账款的不真实或实际应收账款的数额远远低于银行的授信额度,造成银行差额损失的风险。

(5)管理风险

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的管理风险是指业务运作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管理不善、判断失误等带来银行损失的可能。例如,如果银行未能及时有效地管理应收账款融资下应收账款使得债务企业未到期还款,或银行工作人员审查企业出错,给银行带来的损失只能由银行自己承担。

四、城市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控制

三种模式风险控制要点各有不同,存货类融资最关键的风险来源于存货,存货属性的变化对风险的产生有至关重要的关系。预付账款融资风险管理要点在供应链上企业有真实的贸易背景,而应收账款融风险要点是融资方的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及后续的现金流追踪问题。针对三类融资模式风险分析,可总结出城商行以下措施以控制业务开展的风险。

1、严格市场准入,慎重选择核心企业

核心企业负有还款的连带责任,保证银行贷款的安全收回。因此,应该建立科学的合理的市场准入原则及其标准,并且要求核心企业有严格的上下游企业进入、推出机制。

2、完善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减少不必要的操作风险

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机制,实现银行内部控制目标,减少供应链金融产品带来的风险。

3、加强与物流企业合作,建立健全信息管理系统,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物流企业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中起着第三方监管作用,对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查或存货价值评估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4、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供应链融资服务涉及多领域、流程复杂、专业性强,因而为控制操作风险,只有努力加强银行从业人员的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以满足供应五、总结

通过梳理城商行的供应链金融三大主要模式,本文在产品分析的基础上,对其风险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城商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产品服务时须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建议城商行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应慎重选择核心企业,完善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减少不必要的操作风险,加强与物流企业合作,建立健全信息管理系统,同时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从而,一方面拓展自身利润增长点,一方面保证经营的安全性使得业务发展风险可控。

【参考文献】

[1]汪守国.供应链融资模式及其风险分析[J].商业时代,2009(22).

[2]牛敏.全球供应链一体化下的金融风险管理[J].中国商贸,2009(6).

[3]李丹.供应链金融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D].华南理工大学,2010.

[4]陈成.供应链金融及其风险管理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11.

[5]胡亮.中小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2.

作者简介:黄香香(1989―),女,汉族,江西抚州人,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硕士,研究方向:金融机构管理。

许婧(1989―),女,汉族,湖北宜昌人,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硕士,研究方向:金融机构管理。

张一帆(1988―),女,汉族,山西高平人,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硕士,研究方向:金融机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