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7 16:15:05
导语:在茶文化的寓意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翻译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164-02
一、文化有广义的和狭义的
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不是泛指的一般知识,而是“在某一民族、宗教或组织中,其传统的独特结构所含有的惯常信仰、社会礼仪和生活特性的总体”。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每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且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因此文化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文化又是独特的,各种文化是互不相同的,特别是中西方文化,由于地域及生活环境不同,造成中西文化的差异,这是一种客观存在。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记录了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史,它是一面镜子,反映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全部活动方式,所以说语言与文化有着许多密不可分的关系。对待异域文化,首先有个出发点的问题。不管那个民族或那个人,在空间上无疑都会取自己所处的位置,作为视野的出发点。在这个意义上说,以“我”为中心或以“我”为本的倾向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主要倾向。问题是人们能否意识到这一倾向有可能带来的视野狭窄或其他危害。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以自己为中心,未必就一定会有危害。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具有差异性,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按《辞海》的解释,所谓差异,就是没有激化的矛盾。如何对待异域文化?是激化矛盾,还是互通有无、互相尊重、平等对待,这是个关键问题。
二、翻译是文化的传媒,起着不同文化交流的中介作用,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桥梁作用”
面对不同文化差异,面对事实上存在的矛盾,翻译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待不同的文化,是偏向一方,以牺牲一方的利益为代价?还是以不偏不依的态度,努力促进沟通与交流?翻译活动,就其具体操作而言,是不同语言的转换活动,而就其实质而言,是一项跨文化的交流活动。翻译活动从一开始出现起,便与各民族之间的各种形式的交流往来结合在一起,没有交流,就没有翻译的必要,没有翻译,异语、异质文化之间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交流。中西文化差异较大,涉及的范围也很大,不能一一论及。本文就人们熟悉的动物龙狗的翻译浅谈中西文化的差异。
三、龙(dragon)
汉语和英语中都有“龙”的字眼。但在汉语中,龙(Chinese dragon)多用于好的意思,如龙飞凤舞(气势雄壮奔放),龙凤成祥(吉祥如意),龙腾虎跃(威武雄壮,意气昂扬),等等。在中国,有关龙的文化可谓渊源流长。在中国古代传说中,龙是一种会飞、会走、会游泳、可隐可现、能兴云降雨的神奇动物,常被引申为“珍异”、“高贵”、“吉祥”的象征。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皇帝就是“龙”的化身,谓之“真龙天子”,其后代就是“龙子龙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语也沉淀出了龙王或龙公(神话中统领水域掌管兴云降雨的龙神)。龙颜、龙庆、龙宫(豪华住宅)、龙袍及至龙头(关键人或事)等许多与“龙”有关的吉祥话或敬语;甚至有许多带“龙”字的地名、物品名(食物、药品)等,如:龙亭(河南开封)、龙华寺(上海龙华)、龙兴寺(安徽凤阳)、龙虎山(江西贵溪)、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龙江玛瑙(黑龙江省)、龙虎会(广东名菜)、龙井(优质名茶)、龙骨水车(古代水工具)。在人们的生活中,有耍龙灯和赛龙舟等喜庆活动,还有传统的端午节(Dragon-boat Festival)等等;龙还是中国特有的十二生肖之一,人有龙属,岁有龙年。这些均来自于古代汉民族对龙的信仰和崇拜。现在作为炎黄子孙的汉民族常自称为“龙的传人”。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已众所公认。
在英语中,“龙”(dragon)是没有地位的爬行动物,是令人憎恨的象征。因为在西方神话传说中,龙(dragon)是一只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和长长的蛇尾,身上有鳞,能从嘴中喷火。《圣经》里多次提到的魔鬼撒旦(Satan)是一个与上帝作对的诱惑者、考验者和反叛者的形象,它就被称为great dragon或old dragon。因此在西方人的心目中dragon(龙)总是代表邪恶、恐怖。如果描写一个尊贵、善良、忠诚绝不用dragon。因为:If you call a woman a dragon,you mean that she is fierce and unpleasant.(如果你把她叫作龙,那么你的意思是指她凶狠,让人讨厌。)
四、狗(dog)
汉语和英语“狗”的含义大不一样。在中国,由于狗的听觉、嗅觉都很灵敏,主要被当作看家护院的家畜豢养,因此就被用来比喻供使役、助人作恶的人,如:狗腿子(帮凶,走狗);狗崽子(遭唾弃之人的子女);狗血喷头(骂得淋漓尽致,非常厉害);狗急跳墙(走头无路时不择手段);狗头军师(为坏人出谋划策的人);鸡鸣狗盗(卑下而不足道的技能或本领);鸡犬不留(杀戮残酷);鸡犬不宁(骚扰十分厉害);狼心狗肺(贪婪、狠毒)等等。在英语中dog这个词有时含有贬义,用来指层次不高的人或物,如;This country is going to the dogs.(这个国家糟糕得快完了。)然而,在西方,人们通常将狗作为宠物来养。狗被称为人类最好的朋友,是人忠诚的伴侣动物。因此西方人从不吃狗肉,对其他民族食狗肉的行为感到不解与反感。正是基于这种文化底蕴,英语语言中这个词或与之有关的各种说法多含褒义,或是含中性意义,如;top dog(最重要的人物),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He worked like a dog. (他干得十分卖劲);It rains cats and dogs. (天降倾盆大雨)。另外,dog有时用来指人(意为guy或fellow),如dirty dog(坏蛋);handsome dog(美男子)。还可以表示一种亲切得关系,如:You lucky dog.(你这个家伙真走运);What a lazy dog he is.(他这个家伙真懒)……这些话不仅没有任何侮辱、贬低他人的含义,相反听起来让人有种亲昵的感觉。
当今世界变化越来越快,时尚的变迁、科学的日新月异,哪怕是日常生活中极其细小的变化,都与人们的生活经验、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等有许多密不可分的关系。熟悉人们的生活环境、了解本国与他国的文化背景知识对填补中西国家的文化差异、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会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张红梅.浅谈文化对语言的制约关系[J].黄淮学刊,1997,(12).
【关键词】文化差异 交际翻译 源语 目标语 读者
翻译,是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思想交流和信息传达。翻译就是要通过全面和完善的表达,把逻辑或者艺术形象,知识等从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它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已,其原因就是源语种的形象是在本国语言环境中形成的,对于译文的读者来说,这些形象以及他们形成的背景都是陌生的。但恰恰又是通过翻译,不同的文化才得以相互了解,而正是由于人类不同文化和语言的交际、交流,世界才日益丰富。
一、文化差异的表现
1.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和,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和习俗和一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所获得的其他一切行为习惯”(1:245)文化经过了千百年的锤炼,凝结了一个民族所有思想以及智慧等精华。它是一个语言社会的产物,也影响着整个社会影响着生活在这个社会的所有人,包括,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等。从总体上讲,语言是人们沟通和交流的媒介,要想实现交流,那么文化的影响力是不能够被忽视掉的。而文化自身也需要交流来实现自我提升和发展壮大。除了出现在原文之中的那些文化现象,原理,形象等之外,发挥更大作用力的还有整篇文章或者整部文学作品的背景文化。它影响着原文的中心思想,影响着语境,语感等等诸多要素的表达。而这些背景知识一般可以分为三种:1)常识,即一般成年人所掌握的关于现实世界的普遍知识。2)区域性常识,即对于几个语言社会来说共有的普遍知识。3)国情知识,即只为某一个语言社会所共有的知识。
2.文化差异是对于不同事物的分类有所不同。举例来说,每个国家传统和习俗不同,对于同一手势或动作,在不同的国家理解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衍生出了不同的礼节和好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吉祥数字,吉祥动物等等。更不用说不同的国家制度,国家机构设置,,文化传统等等。
3.除了这种差异之外,不同的文化有不同文化的特定事物,形象等。这些形象因为特点鲜明,而成为了一类人或事的代名词。然而,对于目标文本的读者来说,这类代名词的出现表达了什么样的信息,如果不加以说明或者转换为读者所在语言社会的某种形象去解释的话,他们是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的。例:
因女店主刁晗婧其白皙的皮肤与美丽的容颜,班上同学与这条街上其他生意人都戏称她为“鱿鱼西施”。
女性店主の白い肌と美しい容貌から、同級生や同じ町の他店の経営者などは彼女を「イカ西施と呼んでいる
在中国,西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她是古代四大美人之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豆腐西施”类似这样的形容某个女孩子面容俏丽的用法很多。上述例子中“鱿鱼西施”无疑是对老板娘美丽容貌的一种修辞。但是对于日本人来说,西施并不一定是他们熟悉的人物,特别是对于中国历史不熟悉的人或者新生代来说,他们很难知道西施是美女的代名词这个用法。就这样直译的翻译成日语的「イカ西施,保留了西施这个人物名词,笔者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充分考虑到读者文化需要和文化背景的翻译。在日语中,同样也有一个人物是美女的代名词,这个人物在含义上就等同于中文中的西施,她就是小野小町。如果把翻译中的西施,改为小野小町的话,我相信,对于日本人来说就会很方便的理解原文的意思。
4.另一方面,从精神和思想的层面来说,每个国家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也不尽相同。欧美人较为热情开放,亚洲的一些民族如中国,日本等,多比较含蓄,注重礼节,也是所谓的礼仪之邦等等。这些无不对翻译产生了巨大的而影响。例如,日本人在表达方式上非常含蓄,会尽量避免给对方造成尴尬,伤害对方的心理。这也衍生出了极具日语特色的“暧昧表达”。比如日语的一个特征就是口语中较少使用判断句。即使说话人内心是肯定的,但在口语表达上通常使用“可能是……吧”“恐怕要……吧”“难道不是……吗”,通过这种委婉的,圆滑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文化差异对应的翻译策略及方法
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让我们不得不去寻求一些翻译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奈达提出了对于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困难,可以使用加注的形式去翻译。
奈达将注的功能分为了以下两种:
1.可以更正和解决语言和文化的不一致。例如:习惯的说明,地理和物理事物的说明,重量和容量的换算值,语言文字游戏的说明,固有名词的补充解释等。
2.为理解某一处内容而进行背景知识补充。
所以,我们看到,通过加注释的方法来进行解释,可以避免了一些文化上的差异和不可译。艺术性的翻译如果不可译,我们只能选择最简单的方式来翻译。
除了加注释,我们还可以通过省略、直译、意译,加译,减译等方式去实现文章的翻译。例:
林志玲日前现身东莞出席“艺术先锋跨界之夜”,与建筑以及时尚设计大师直接对话表现了得,力证自己绝非“花瓶”。
女優の林志玲(リン·チリン)はこのほど東莞で開かれた「芸術先鋒跨界之夜(業界を超えた芸術の先鋒の夜)活動に出席し、有名な建築及びファッションデザイナとの対話で才覚を見せ、自分がただの「お飾りではないことを証明した。
花瓶在中文中,除了实物的花瓶意外,我们经常用它来形容只有外貌没有真才实干或者没有内涵的女子。尤其在演艺界,经常用花瓶来形容长的漂亮但没有演技或者才华的女艺人。在这里我们就不能直接把花瓶给翻译成日语,而是通过解释这个花瓶的徒有其表不过是个“装饰品”的内涵来向日本的读者传达原文的含义。例:
在比自己更小的小孩面前大叹“老了”“心好累,感觉不会再爱了”……
自分より若い世代を比較して、「ああ、自分は年を取った「もう若い頃の感性は戻らない。魅力的な異性が眼の前に現れても、心を奪われることもないと感じている。
这里的心好累,是为了突出现在的80后暮气沉沉,没有朝气的精神状态,并不是真正的疲劳之意,所以我们就不能停留在字面的意思上去翻译。这里作者进行了意译,很好的将原文的中心内容和情感传达给了读者。而“不会再爱了”有两层含义:一是伤心过后,不想再谈恋爱,或者相亲疲劳不愿恋爱;二是失去了爱人的能力,不会轻易心动。这里为了不引起误解,翻译者也进行了加译。
结论:
必须要重视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如何克服文化差异,将原文的意思完整的甚至是艺术的富有语言美感的传达给读者,是每一个翻译者需要努力的方向。必须要在充分了解两国语言和文化的基础上对语言进行加工和编译,才能真正把原文的语境,语感和情感传达给读者。这样才能实现跨文化的交流。才能更好的促进两个语言社会的人员的互相理解和友好往来。只有这样才能让文化本身也得到交流和传播。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冲突,实现共同进步和繁荣。
参考文献:
[1]E.B.Tylor, On a Method of Investig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stitution
[2]藤濤文子 翻訳行為と異文化間コミュニケション—機能主義的翻訳理論の諸像[M] 松籟社 2007年
[3]戴莹 浅谈日语的暧昧表达[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年
[4]黄忠廉 变译理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2年
[5]孔惠怡 翻译文学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
关键词:文化;翻译;异化;归化
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7-0278-02
1文化和翻译
1.1 文化和翻译的关系
如今,翻译和文化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我们在这里提到的文化是指广义上的文化,不是指如城市、组织,学校等实体,而是指如思想、习俗、家庭构成,语言等非实物的东西。简单说来,文化就是指一个社会的整个存在的方式,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
正是由于翻译涉及到两种文化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自然而然文化和语言二者的关系就出现了。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没有语言,文化就无法存在和发展;而语言只有在反映某种文化时才具备自身的意义。因为翻译首先要处理的就是文字,而文字只有在与文化相联系的时候才被赋予真正的意义,这就要求译者在处理文字问题的时候要深层次的理解文化内涵。
由于人类社会要通过翻译来进行文化交流,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重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尤其是在面对翻译当中的一些特殊问题的时候,通过在翻译理论的研究当中广泛全面、系统、具体的对比区别其相同点和不同点,识别共通之处,辨别特殊性。翻译不是简单的将语言的传统意义进行转换,而是最大限度的将原著中所有的文化韵味输送出去,传达各种文化信号,重现不同国家中根深蒂固的文化背景。
1.2 翻译的目的
大致说来,翻译的目的就是消除或减少原著和译本之间的差别。的确,在翻译中会遇到一些巧合,就是相同的语言规则适用于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但相对而言,语言形成完全相同的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2异化与归化
2.1 定义和要求
Laurence Venuti将涉及文化差异的不同的翻译处理方式划为两类:异化和归化。异化是以源语言的文化为中心(SL culture-oriented),而归化则以目标语言的文化为中心(TL culture-oriented)。
这两种译法的双方都有各自的倡导者和观点。既然我们都知道语言与文化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当我们进行翻译时,文化因素应该跟语言本身受到同等重视。而如何才能使双方和谐统一是我们考虑的首要问题。
2.2 论点
在何时何地采用异化还是归化是个问题。在英语和汉语中就有很多的文化差异。在各自的语言中存在大量发源于它们各自的民族的独特文化的表达方式,如典故、宗教用语、文化用词、习语和新词汇等,它们都与源语言国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考虑到这一点,以下列举出一些关于异化和归化这两种翻译方式的例子和解决方法。
3 例子和方法
3.1 典故
对于一些反映先进文化和被经常用到的的典故,我们可以采用异化的翻译方式以此了解和熟悉其独特文化。
很多与人物事件有关的典故都来自于英国文学这座宝库,特别是莎士比亚的作品中。莎士比亚戏剧当中的很多角色都代表着跟他们有着相同特点或性格特征的人。所以如果说一个人是“罗密欧”就意味着这个人年轻英俊,热情激昂,神采奕奕,并且很有女人缘。如果称一个人为“猪八戒”的话就表示他跟《西游记》中那头粗鲁、爱寻欢作乐、行为怪异但又有些可爱的猪有些相似之处。还有很多来自于莎士比亚戏剧和后英美文学的角色和名字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词,如“夏洛克”、“葛朗台”等等。
Who keeps company with the wolf, will learn to howl.――近狼者会嗷
To weep crocodile's tear――流鳄鱼眼泪
3.2 宗教用语
宗教也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途径。它是一个民族的信仰问题,绝不可滥用和误用。因此要遵从他们的信仰,异化这种方式在宗教用语的翻译中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在讲英语的国家中,基督教占主要地位,因此不难发现很多对人物、事件的引用是源于基督教的圣书――《圣经》:
A messiah――――-救世主弥塞尔
在中国,佛教和道教也是长期流传的文化的来源:
临时抱佛脚――to embrace Buddha's feet in one's hour of need――――-seek help at the least moment.
对归化处理不当会造成冲突和目标语言的读者对文化的错误理解,例如:
“There was some real falsity when they came to treat the Goddess of Mercy as a fashion plate of the court today.”
译法一: 中国人渐渐把慈悲女神描绘成穿着时髦的宫廷贵妇形象, 这可严重走样了。
译法二: 中国人渐渐把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描绘成穿着时髦的宫廷贵妇形象,这可严重走样了。
佛教是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宗教,但是译法一很难让人能理解“慈悲女神”就是他们所熟知的“观音菩萨”,因为佛教中的人物已经被换成了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中的人物。
3.3 文化用词
在各种文化中都有一些独特的词语或短语。也就是说,这个词具有文化特征并且能把这种文化特征带到某个社会文化的群体当中去。当它被用于跨文化交流时,就称之为独特文化词或文化用词。
因为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无法完全等同,我们最好采用异化的翻译方式来履行翻译的使命。
举例如下:关于物质文化,西方国家有我们以前从未听说的sandwich 和 hot dog,译者将它们介绍给我们中国人就称之为 “三明治”和 “热狗”。 而中国的饺子和豆腐被引进国外就称之为 jiaozi 和 tofu. 还如,中国有“旗袍”cheong-sam; 英国有 swallowtail“燕尾服”;美国有jacket“夹克”。
关于社会文化, 外国人都知道“中国功夫”Chinese kongfu. 在英语中,有他们的church“教堂” and missionary“传教士”; 而在汉语中有“道教”Taoism 和“阴阳”yinyang。
3.4 习语
习语是指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语。在英汉翻译当中有两类习语。一类是在一个相似的文化背景下渐渐形成的,通常情况下将它们归化双方都不会引起文化误解,如:
Self do, self have――自作自受
雨后春笋――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after a vernal
而有些习语用异化的方式更为恰当,如:
Armed to the teeth――武装到牙齿
3.5 新词汇
新词是指随着一个社会中最近或当时发生的事件,出现的人物,发明的产品等的出现而产生的新的说法。
在英语当中有的新词汇在中文中没有对等物,我们就要再充分理解原生词这个首要条件下根据中文的规则想办法创造出与他们相对应的词语。这种情况就要采取归化的翻译方法:
back-to-back ――双往返机票
thumb tribe――手机一族
还有一些新生词汇由于解释起来过于复杂,不容易采用归化的翻译方式就最好异化这些词:
bungie jumping――蹦极跳
Nami technique――纳米技术
参考文献
[1]Eugene,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J].外国语,1993,(3).
[2]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归化与异化[J].外国语,1998,(2).
[3]李庆生,郭著章.英汉互译使实用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关键词:茶;咖啡;中西文化;差异;融合;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1
茶作为中国的代表性饮品承载了很多的中国的文化元素,也可以这样说,他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的代表。而咖啡,是西方文化的的代表,也是西方一种精神的代表,与西方的文化生活中的热情开放和自由息息相关。茶叶清香沁人,喝茶的时候那种清新淡雅的意境让人陶醉,咖啡给人的感觉则是一种香醇,也是很让人如痴如醉的,可以让人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
一、起源和发展
(一)茶的起源。秦汉年间,我国的四川地区就已经开始盛行饮茶。西汉,茶就已经成为四川的特产了,曾经通过进贡被带到长安,古代的川东鄂西其实就是茶树的起源发祥地。在《神农百草经》中曾写道:“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在那个植被很茂盛,茶叶至今还很是茂盛的环境,神农尝百草绝对是可能的。在我国的汉代以前,川东鄂西等地区,由于那里盛产茶叶,所以那里的生产和利用茶叶传播文化的事业已经是相当的发达。
宋初明末时,茶的文化已经发展到一种巅峰的状态,赐茶、贡茶和斗茶流行在世。清朝时,茶的文化更是深入发展,戏曲也开始进入茶馆表演。清朝的对外贸易中,茶的地位已经超出了普通水平,随着历史的发展更是,在茶的各种活动中,人们不断地丰富与充实着茶文化的发展。
(二)咖啡的发展与起源。在西方,并没有神农氏这样的人存在,也没有相关的记录,所以,有关咖啡的传说各不相同。关于它的起源就要追溯到公元850年,在波斯的回教《古兰经》上,曾在执行某个任务时睡着了,天使就用咖啡将他唤醒,咖啡的力量很是强劲,让他一口气就将40个人拿下。
15世纪,就有很多参加朝圣的教徒将咖啡带回居住的地方,使得咖啡逐渐流传到埃及、伊朗和土耳其等国家。
到1683年,第一家咖啡店在欧洲的威尼斯建成。1720年,圣马可广场的佛罗伦咖啡馆是当时最为著名的。在英国,有无数的咖啡屋,并在社交场所中很受绅士们的欢迎。咖啡的文化也对巴黎的市民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茶与咖啡文化的不同
(一)茶的特点。中国的茶文化源于有着悠久历史的华夏文化,蕴含了美学、哲学、历史和伦理学等等,在生活中可算是一种极其奇特的文化景观。不论是产茶区还是非产茶区,茶文化的传承一直是经久不息的。茶文化的形式包括了茶的历史发展、饮茶的习俗、千姿百态的茶类和茶道茶艺以及茶的科技等等文化艺术的形式。茶文化的历史久远,主要是因为它的内涵厚重。
(二)咖啡文化的特点。西方的咖啡文化与东方经过岁月的洗礼的茶相比,它的特点主要就是洋溢浪漫、自有理性、热情奔放和方便快捷。咖啡文化是一种烂漫情调和享受生活的惬意的那种感觉。对于西方人来说,咖啡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毕竟它蕴含了很丰富的文化内涵。
众所周知,西方人认为上帝就是一切,认为上帝看中的是人的灵魂,而人的灵魂和肉体与自然之间都存在着相互抵抗的关系。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西方的人都有很强的竞争和为个人奋斗的意识。对他们而言,生活就像是在煮咖啡,如果对所有的事都没有了新鲜感,那就干脆换一种新的冒险和品位。这就跟咖啡被泡过一次后就失去了原本的味道,在味道上就会变得清淡无味,既然这样,就换掉再重新拿新的开始煮,重新感受它的味道,重新体验。
三、两者的传播与交流
咖啡与茶叶的传播交流都是一种传播文明的大事,直到现在,咖啡虽然还没有在国内普及,但是茶叶已经成为了西方人享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早期,由于茶和咖啡都是从民间传到贵族生活里的,所以它们都带有等级色彩。
(一)茶入西船。茶叶传到西方时,已经是16世纪以后的事了。在16世纪前后,茶叶在肯尼亚已经是十分普遍的,它的颜色和种类不尽相同,是通过丝绸之路有帆船等方式传到西方的。开始时,供不应求,它的价格及其昂贵,普通的老百姓是喝不起的,茶仅仅作为贡品被献进皇室。在那时,人们觉得喝茶是对身份的炫耀,是品位的提升,人们彼此争相炫富。饮茶之风也随着人们的口味和追求等欲望逐渐增长,几乎已经发展到狂热的程度了,很对的贵妇人都很痴迷于饮茶,几乎都是整日的沉浸在饮茶的社交活动中,甚至有些抛弃了家业。
(二)咖啡的到来。关于咖啡的传入有很多的说法,清初,中国还没有接触咖啡,清中中国有没有咖啡也还不能定论。
根据专家的考证,最早的咖啡一词,大概出现在民国初的《中华大字典》里,意思就是西洋饮料,跟中国的茶差不多。在此之后,《辞源》也收录了咖啡一词,并且将这个词翻译的又准确又详尽。由此看来,咖啡一词在民国时期已经很流行了。
大约在清末,中国已经开始出现了咖啡馆。此外,咖啡的种植也已经传播到了中国,在1884年就被引种到台湾,1908年被引种到海南,到后来就相继被引进大陆。可以肯定的是,咖啡的栽培与生产在中国的民国前夕以及以后的民国时代就有了。解放后,它的种植就渐渐地发展起来。
改革开放后,咖啡馆和喝咖啡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直到现在,中国在不断地扩大咖啡的种植,而咖啡的消费也在中国的发展中逐渐起重要作用,开始成为都市潮人的一种消费时尚。
四、结语
中西方的文化逐渐的渗透到双方的文化生活中,茶和咖啡两种不一样的饮品分别承载了不同的文化精神。中国的茶讲究的是中庸,而西方的咖啡文化则是强调理性。随着中西方文化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交流,不同的文化交流也显得犹为活跃,遍布各国的茶馆,咖啡馆见证了各国文化的发展与交流,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西方道德文化在道德评价、义利识别、义利关系、人际关系、社会责任等方面均有差异。本文就上述差异作了较为详尽的对比阐释,旨在能够给当代道德教育提供一个较为贴切的契合点。
一、中西文化在道德评价认识上的差异
西方文化较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道德境遇选择的相对性,换言之,西方文化更强调道德评价的层次性。笔者认为道德评价原则当然不能陷入人生价值神圣论只肯定其价值观的绝对性而否认其多元性、灵活性的误区。东方文化相对忽略道德境遇选择性。我们必须正视道德评价的层次性、相对性。任何道德评价准则都不是人们主观臆断的产物,而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及其相应的伦理关系的客观要求。它们起始于一定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又体现于道德行为之中,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人们道德生活经验的积累,是普遍道德行为的总结。
第一,必须对道德调节的对象具有普遍性和有效性。第二,道德评价准则必须在道德准则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第三,道德评价准则必须体现道德准则体系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利益的根本要求。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着道德评价的境遇选择,东方传统道德所要求的牺牲精神与实际的价值原则出现不和谐的音符,在这种道德境遇选择中,如果我们恪守一成不变的道德评价准则,就势必使道德评价沦为空泛。可见,否定道德境遇选择的特殊性和把生活中的特殊道德选择普遍化都是失之片面的。
道德思维模式应是开放式的,绝对不能一成不变、封闭自守。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化,社会和个人都应抱着“求真”的道德精神来认识道德的实用性和灵活性。至于一部分人出于维护特权阶层的利益来指责道德准则的层次性,那就属别有用心之列了。试想,如果大家都站在极端自私的立场上评判“新生的道德观”,那么任何观念都无道德与否之分了,“道德”也就失去了任何存在的意义。在对待实践道德方面,中西文化也处处显示出对比色彩。
二、东西方文化对义利关系识别的认识差异
现代化最诱人的一笔莫过于人们将挣脱宿命论的枷锁,不再受历史的摆布,自由选择、设计、创造自己的未来。这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迅速得到证实:几千年的重道轻器、贵义贱利、以名正实、存理灭欲的重虚轻实的传统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开始向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务实主义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转变,正是这种无形的巨变,使得中国古老的生命文化呈现另一番景象。中国传统文化对待死亡的态度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自生自灭的。回避死亡的生命神圣论被整个意识形态化了,使其具有排斥异己的功能,因为它被一种盲目的文化力量庇护着,所以具有极强的个性。具体的表现就是对死亡的讳莫如深及寿终正寝。而且距离死亡越近,忌讳死亡越重,对死亡完全呈现惧之、避之的消极抵御心理态势。
包含浓厚儒家文化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把对家庭的责任放在首位。这表现在死亡教育上,就是中国文化强调对濒死者进行心理舒解、社会问题解决等立体化服务。而西方文化的死亡教育相对重视生理止痛术的研究和如何善待死亡的教育。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以独立的形象面对社会,无需通过家庭这个纽带,所以家庭责任感在对待死亡的过程中几乎不显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把对社会群体的责任放在首位。这种观点凝聚在道德教育的实施上,东方文化强调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灌输,并忽略其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不给大大的操行的实施者以相对的选择余地;而西方文化的道德教育相对重视实践道德学的研究和如何选择利己、利他的双益道德践行教育。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以独立的形式置身于社会,无需通过家庭这个东方视之为必需的纽带,所以家庭责任感在对待道德境遇的选择过程中作用较小。“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被中国传统文化千百年来墨守成规的座右铭,并且凝结在有关道德、法律、风俗、习俗之中,成为东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转贴于
“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依然是许多深受中国传统人生价值观影响的大众的人生信条。他们基本忽略求生的先决条件,在许多具体境遇下,舍生求死反而被许多人选择。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义尊利卑观念。而西方文化浓缩的实践道德观几乎没有强行制定一个共同的求生准则,他们把道德选择的具体性渗透在道德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注重的是人生价值确立、实施的相对性和相关性。
三、中西文化对人际关系及人生社会责任的认识差异
对人生的义务,西方文化主张从人类发展的前景和社会进化的观点来强调全体、局部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义利并重,不可只言义而不言利,每个社会人都有权利谋取个人正当的利益。人应该是所有人类奋斗的终极目标,对人自身应实施最极端的关切,包括生命、生活、心理等一切因素。
西方文化认为道德境界确认的相对性,为当代道德学在处置一切取舍问题上提供了重大的理论依据和崭新的价值观念;它改变了社会人只对社会群体负责的传统人生义务论原则,认为社会人不仅要对社会群体负责,更要对自身和小群体负责;人生价值神圣论应与家庭社会的利益以及个人的利益结合起来,使人类对待自身的生命、生活质量持更加科学积极的态度;这将使人类由创造生命、维持繁衍的低层次人生价值观向充实人生、享受人生的高层次人生价值观转变。
中国传统文化演变而成的人生价值神圣观一直非常慎重:仅仅强调人生价值的质量而忽视或否定人生价值的神圣,可能会带来对社会责任处置上的随意性和不严肃性,因为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或需要而须要对个体的人生价值进行取舍或重组时,那么在神圣观和质量观方面是不难找到理由的;在一般情况下,当代社会人应该坚持人生价值的神圣和优质的一致性,它们不能被分割,二者是有机的统一体。
[关键词]英汉成语;文化差异;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5―0179―03
一、英汉成语的来源及文化差异比较
“成语是各族人民在长期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千锤百炼创造出来的,其具有言简意赅、形式简练、形象生动、趣味隽永的特点,体现了浓厚的民族、历史和地方色彩。”(陈安定,1998)。成语作为语言的核心和精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各族文化的精髓。由于地域环境、风俗习惯以及等的不同,英汉成语体现了各种文化差异,而这种文化差异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翻译方法的多样性。本文旨在分析比较英汉成语的各种文化差异并对其翻译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英汉成语的来源
作为人们长期习用的特殊语言,英汉成语体现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且在不同的时期和条件下,有着各种不同的来源,例如生活实践、经典著作、神话寓言、历史事件及外来语等。
1.源出生活实践
大多数的成语来自于人们的生活实践,人们在劳动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创造出简洁明快、通俗生动的口头俗语并逐渐广为传诵。例如: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源于打铁)
destroy root and branch斩草除根(源于农活)
2.源出经典著作
经典著作中的特定表达也是成语的来源之一。在西方经典著作中,《圣经》对成语的影响颇大,许多成语均来自于《圣经》。例如:any in the oint-ment(美中不足之处),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deep sea(进退维谷)此外,莎士比亚、狄更斯等名家的著作也蕴涵了大量的英语成语,如:莎士比亚《麦克白》中的“What's done is done.”(木已成舟),“king Charles'head”则出自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
而来自于汉语经典著作的成语则更多,如中国的四大名著中蕴涵着丰富的成语。如居心叵测(with ulterior motives)出自《三国演义》,逼上梁山(be driven to revolt )出自《水浒》。
3.源出神话寓言
古希腊和罗马文明对英语语言有着重要的影响,英语中许多成语来自于希腊神话,例如,Achil-les'heel(致命的弱点),传说Achilles出生后被他的母亲提着在冥河中浸过,除未浸到的脚踵外,浑身刀枪不入,他最终因脚踵受伤而死。又如,thesword of Damocles(岌岌可危),达摩克利斯在赴宴时,在头顶上用一根头发悬挂着一把利剑,以昭示帝王迪奥尼休斯随时有杀身之祸。
汉语成语也有出自神话寓言故事的,例如,精卫填海(dogged determination tO achieve one's pur-pose)出自《山海经》,传说炎帝之子死后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填东海。而愚公移山则出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4.源出历史事件
许多成语源出当时为人熟知的历史事件,如“meet one's Waterloo”(遭到惨败)指的是拿破仑1815年大败滑铁卢的历史事件。而汉语成语中,三顾茅庐指刘备访求诸葛亮的史实。
5.源出外来语
外来语的加入丰富了成语的内容,英语中存在源自外来语的成语,例如,storm in a teacup,(小题大做),此成语来自法语,“save one's face”(顾全面子)则来自于汉语。同样,汉语成语也有来自英语的“火中取栗”(cat's paw),“条条大路通罗马”(All roads lead tO Rome.)等外来语。
(二)英汉成语的文化差异比较
从成语的来源出处可知,成语与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地理环境、人的思维方式等等密切相关。“成语都具有恰当的比喻,并能引发联想,但这种比喻和联想是由一定民族的现实环境和社会决定的。”(穆婉姝、商学军,2002)因此,英汉成语在体现两个民族丰富多彩文化的同时,也反映了两者间诸如地域环境、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文化差异。
1.地域环境差异
“一定的文化实体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空间地域内,它不可避免地要反映该地域的自然面貌特征,因而在用自然景观或物体来作比喻时,语言间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杨春燕,2004)例如,英国是一个岛国,英国人喜欢航海,所以,有很大一部分成语与海以及航海事业相关。例如:
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
而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整个民族绝大多数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因此,人们在农作劳动的过程中,创造了大量与农业活动相关的成语。揠苗助长、斩草除根、顺藤摸瓜、水到渠成和雨后春笋等成语体现了当时农事活动的情况。
2.风俗习惯差异
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风俗习惯上,中西方也存在着传统观念上的差异。例如,“龙”(dragon)被喻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在中国人看来,“龙”是吉祥动物,能带给人光明和希望,因而汉语中有着许多由“龙”组成的成语,例如:
望子成龙long tO see one's son succeed in life
然而在英国,“dragon”(龙)指的是一种喷火的猛兽,因而在英语中,“dragon”常用于指残酷成性的人。
又如“dog”(狗)在英国被视作人的伴侣和宠物,所以在英语成语中,“dog”常用来比喻人的生活。例如:lucky dog(幸运的人),Loveme,love mydog・(爱屋及乌),as faithful as a dog(像狗一样忠诚),topdog(重要的人)等。而在中国人却在心理上厌恶这种动物,因而在汉语中,“狗”常用来比喻坏人坏事,例如:狗急跳墙(A concern beast will dosomething desperate.),狗崽子(son Of a bitch),狗嘴里吐不出象牙(A filthy mouth can't utter decentlanguage.)等等。
3.差异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宗教在民间社会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已渗透到人民的社会生活当中,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习惯,成为了东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而文化受的影响在英汉成语中也能反映出来。汉民族主要的是佛教和道教,因而出现了许多诸如:借
花献佛(present Buddha with flowers given by oth―ers)、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The monk may run a―way,but never his temple.)等与佛教和道教相关的成语。同样,在西方,基督教也深刻地影响着英语文化,在英语成语中也常常涉及上帝、教堂及撒旦、魔鬼等人物和故事。如:Man proposes,God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as poor as achurch mouse(一贫如洗)。此外,writing On thewall(不祥之兆),eye foreye(以牙还牙),beardthe lion(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均出自圣经故事。
二、英汉成语的几种翻译方法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目的语)等值的文本材料来取代另一种语言(源语)的文本材料。翻译离不开语言的转换,但远比单纯的语言转换复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语言反映文化,且受文化制约。”(蒋坚松,2002:143)英汉成语是英汉两种语言的核心和精华,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色彩的同时,又切实地反映了两个民族在地域环境、风俗习惯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因而使得英汉成语的互译存在一定的难度。因而,为了保证译文与原文获得等效,同时传达特定的文化色彩,在翻译英汉成语时一般采用直译、借用、意译、直译意译结合和直译加注等几种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邓庆环,2001)除了相异之处,英汉民族在社会经历、情感以及对客观事物的看法上往往有相同或相似之处,这是我们在翻译时采取直译的基本前提。对于表现形式与隐含的意义相同或相似的英汉成语,可以采用直译法,也就是寻找相互的对等成语,英汉成语直译既保持了原文的字面意义,又保留了其文字形象和民族色彩,使人容易理解且倍感亲切。比如: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He lauShs best who laugh last.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
We never know the worth Of water till the well isdry.井干方知水可贵
(二)借用法
英汉两种语言的一些同义成语内容和形式相符,并且采用相同或相似的形象或比喻,表达相同或相似的喻意。在这种情况下,可采取借用法,即借用同义成语进行翻译。例如:
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
tO turn a deaf ear tO充耳不闻
(三)意译法
在英汉成语互译中,如果直译不能使译文通顺达意,也不能借用相对应的同义成语,这时可以配合上下文进行意译,以保持原作思想内容的完整。例如:汉语成语“有鼻子有眼”要意译为“to de―scribe a thing very vividly”而不能直译为“with anose and an eye”,“一五一十”要意译为“协to tell thewhole story”而决不能直译为“one five one ten”,若是如此译文,读者必定感觉莫名其妙。同样,英语中的“tO have other fish tO fry””tO rain cats anddogs”“have a bee in one's bonnet”也不能按字面意思翻译,而应该分别意译为“有别的事情干”“下倾盆大雨”“胡思乱想”。
此外,对于有些文化色彩意义较浓的英汉成语,直译不能传达源语文化的意义,甚至会促使源语文化信息丧失,这时采用意译法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就如汉语成语“望子成龙”应该意译为“long to see one's son succeed in life”.由于英汉民族风俗习惯以及传统观念的差异,在中国,“龙”具有高贵、庄严、吉祥等象征意义,而英语的对应词“dragon”却象征怪物、魔鬼和凶残。两者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望子成龙”不能直译为“long tosee one's son become a dragon”.
(四)直译意译结合法
在翻译过程中,时常会遇到一些成语,如果完全直译,读者会感到莫名其妙,如果意译又会失去源文的形象性,在此情况下,需要采用直译意译结合法,才能准确自然地表达原文的含义。例如:“不到黄河心不死”应译为“Until all is over ambitionnever dies.”若直译为“Until the Yellow River isreached ambition never dies.”外国读者未必了解黄河在我们中国的含义,因而把“不到黄河”部分意译为until all is over则更合适。又如“走马观花”也应采用直译意译结合法,译为“Look at flowerswhile riding On the back Of a galloping horse―give acursory glance.”这样,原文的意义和形象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表现出来;但是需要说明的是,采用这种方法时,译文相对较长,常常不能简练地传达原文的信息。
(五)直译加注法
由于各种文化差异,有些成语尤其是源于古代寓言或历史故事的成语直译后的含义未必能为读者理解,这时采用直译加注这种补偿手段可以保留原文的意义和形象。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译为“This Sima Zhao trick is obvious tO every man inthe street.”后面加注解释说明此典故(Sima Zhaowas a prime minister Of Wei(220―265)who nurseda secret ambition to usurp the throne.The emperoronce remarked,”Sima Zhao's intention iS obvious toevery man in the street.”)如此一来,此成语的意义、形象及其典故都一目了然了。
英汉成语是英汉两个民族语言中最生动、最精练和最富民族文化特色的部分。基于英汉民族多方面的文化差异,我们在英汉成语的翻译过程中,不仅要确切地传达原文的含义,更要体现源语强烈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在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又是较为复杂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加深对英汉民族文化内涵的理解,比较分析两个民族文化的异同,从而能够更加准确、灵活地进行英汉成语翻译。
[参考文献]
[1]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关键词:英语习语 文化不同 翻译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222-01
一、习语的概念及特性
习语是约定俗成的,是民族文化、社会生活长期演化发展,继而影响语言发展演变的结果;习语在语义上具有隐含性,其意思通常不能直接从字面推得,而要与其产生的特定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结合起来加以诠释;习语在语域上可以是谚语、俚语、套语、俗语等,可以有语体之分。
二、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1.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含有丰富的民族地方色彩,其中大部分是当地人们家喻户晓的事情,当地人都能明白其中的内涵,而外国人却不知所云。比如:中华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中国的文化与农业有很大的关系,例如“瑞雪兆丰年”、“拔苗助长”等等;而英国是一个环岛国家,四面环海的地理优势使得他们的渔业十分发达,航海业也曾领先于其他国家,因此英语中就产生了大量和航海有关的习语,如keep one'shead above wate(奋力图存)等。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象征着进步、蓬勃向上。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从大西洋吹来,吹绿了英伦诸岛。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表现了对人类美好未来的乐观态度。
2.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并由此产生了不同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以及对于动物的不同情感态度上。比如狗,狗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低贱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句大都含有贬意,而且狗的贬义形象在汉语言文化中根深蒂固。而在西方英语国家,因为狗被当作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而被人们所钟爱。英语中有关狗的词句以褒义为主,含有贬义的也是因为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在英语习语中,常用拿狗来比喻成人的行为。如 Every dog has his day(每个人都会有得意的一天),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等等。这种差异给人们的习语翻译带来很大的困难。如将“痛打落水狗”译成"beat a dog in the water",如果就单独这样一句话,不但不能表达汉语的本意,而且可能会让英语读者理解成别的意思从而达不到原文本来的目的。同样,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猫比喻人,常有亲呢的成分,如,A cat hasninelives.(吉人自有天相),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心地恶毒的女人,如, Cats hideTheir claws.(知人知面不知心)。可见了解和掌握习语背后体现的社会习俗是非常必要的。
3.方面
在英汉语言中,大量习语也被用到中。在中国发展了一千多年的历史的佛教,人们信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词句也很多,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4.历史典故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还存在大量以神话、寓言、传说、历史故事构成的语句,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汉语中的习语“愚公移山”、“名落孙山”、“嫦娥奔月”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 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等。这些词句充分体现了英汉两个民族特色的文化,很难在两种语言中找到共同的特点,表现了英汉民族文化间的巨大差异。
三、英汉不同文化下的习语翻译
1.英汉直译
直译即指在译文中保留原习语的民族特色、语言风格和比喻形象的方法,如汉语的“丢面子”直译成“loseface”,“半边天”直译成“half the sky”,英语的“spend money like water”直译成“挥金如土”类似这样的词句翻译,保存了原文的表面意义、内涵意义和形象意义,保留了作者本来的风格,读者也能理解、接受,而且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英汉意译
有些词句由于民族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时如想保留原来语句的字面意义,将会使得读者读不下去,阅读时感到很茫然,就是想要表达它的形象意思,也无法找到同义的习语借
用,这时可将原文的形象用读者当地的民族文化来翻译,从而表述出原文词句的本来意思,最终才能翻译出作者本身要表述的的意思。
3.借用法
虽然人类使用不同的语言,拥有不同的文化,但人们对客观事物常常都有相同的认识,加上自身的社会经历等方面也有相似之处,所以有些英汉词句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涵盖的文化信息是一致的,这样的词句则可以采用借用法进行互译。如汉语中的“熟能生巧”与英语中的“practice makes per-fect”,而“crocodile tears”在汉语文化中,形容一个人假慈悲,可以借用用猫哭老鼠来表述这种形象,虽然表面词义不符合,但联系民族文化的特点,将会给人以相同的认识,从而达到了同等的效果。
四、结语
以上对英汉习语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论述了几种英汉习语的翻译方法。其实, 无论对汉语还是英语来说,习语都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的独特的形式需要用有效的方法来处理。通过对英汉习语的学习、翻译和研究,可使人们尽情领略各民族语言文化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更好地实现语言间的转换与交流。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英文 文化差异 广告
语言和文化的联系非常密切,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不可分离。语言是思想与文化的统一体,传达着传统文明、生活方式和某一特定文化体系中的观念和观点。语言凝聚了一个民族的特征,它包括该民族的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蕴涵着该民族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语言是文化的反映,文化也是语言的反映。语言反映文化的同时,也受到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文化是语言源泉,也是语言表达的内容。广告是通过付费的方式对大众进行传播,来传递和通告信息,目的是为了引起消费者对广告商品的注意,促使消费者产生兴趣,刺激消费者产生购买愿望,诱发消费者付诸购买行动,从而使广告主获得利益。广告语言是有别于其他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但仍属于语言的范畴,同样具有语言的特点。广告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同时,特定的文化背景也会对广告语言起着制约作用。为了让消费者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广告语言又有其独特之处,用简洁新颖的词汇、简单生动的语言形式来言简意赅地表达内容。
一、中英文广告的语言差异
(一)语音
中英文分属两个不同的语系,有着不同的语音特点。汉语是汉字表义、拼音表音;而英语是音形结合的。中文广告中的叠音现象是英文不具备的独有的特点,把相同的两个音节重叠,构成重叠的音律形式,便于加深印象,增强美感。如:晶晶亮,透心凉(雪碧广告)悠悠岁月久,滴滴沱牌曲(沱牌酒广告)而英文广告中的头韵又是有别于中文广告的一个重要特点。所谓头韵,就是在一个词组、一行诗或句子中有两个以上彼此靠近的词,其开头的音节具有相同的字母或声音。如:Health,hum or and happiness. Gifts we’d love to give. (星期六晚报广告)Double delicious,Double your pleasure. (某食品广告)
(二)句法
中英文广告在句子结构、语法规则上也同样存在一定的差异。中文广告在句式上整齐对仗,妙趣横生,以达到音律对称、结构整齐的效果。而这种效果主要体现在回环、顶真、镶嵌等修辞手段上。利用回环修辞,强调产品的特点,达到加深印象的效果。例如: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园田牌通风透骨广告)再如利用顶真的修辞,使中文广告句子紧凑,别具匠心。例如: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车。(丰田汽车广告)这种句式上的特点源于汉语句法规则的灵活性,英文则缺乏这方面的特点,而具有简洁、客观、逻辑性强的特点。英文广告写作可以概括为KISS原则,即:Keep it short and swee!t简短清晰的句式,经济实惠,节奏急促,跳跃性强,易于记忆且给人印象深刻,容易激发消费者的情绪,是英文广告用语的首选。例如:Easy to shoot Easy to share,Share moments,Share life. (柯达相机广告)
(三)词法
中英文两种语言词法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区别。汉语属于孤立语,缺乏词形变化;英语属于屈折语,存在复杂的词形变化,词和词的关系主要靠词形变化来表示。中文广告用词十分讲究,广告用词的最明显的特点是四字结构的使用。特别是产品广告中的套语,大多为四字结构,如“规格齐全”、“品种繁多”、“款式新颖”、“经久耐用”、“品质优良”等,不仅数量多,而且使用频率高。英语广告在用词方面却不如汉语那样讲究,而用简单口语,杜撰大量新词、错词和合成词是英语广告用词的一大特色,使消费者能在不经意间注意到广告的商品。这样既体现了产品的新、奇、特,满足了消费者追求新潮的个性心理,又可取得某种修辞效果,引人注目。如:superslim (减肥食品); timex (天美时表);footique (女鞋);band-aid (邦迪)(2)用倒拼、错拼、合成等方法创造新词,如:klim (美国一奶粉,由milk倒拼而成);Ezyrub (易擦鞋油) ; OIC (Oh,I see!缩写眼镜广告);hi-fun (由hi-fun演化合成新词,意为超级趣味)。
二、中英文广告的文化差异
(一)思维
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思维方式是螺旋形的,所以中国人的表达方式是含蓄的、间接的。这就决定了中国广告善于用大量的华丽辞藻,罗列详细的具体信息做铺垫。而西方人的思维是直线型的,所以西方人的表达方式直截了当,一目了然,开门见山。这决定了英文广告在布局谋篇上会先亮要点,再讲细节,语言倾向直白。
(二)习俗
由于历史、宗教、信仰的不同,东西方在社会风俗习惯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中国人喜欢红色,西方人认为红色象征暴力和流血;中国人忌讳“4”、“7”等数字,西方人忌讳“13”;中国人认为龙是神圣吉祥的象征,西方人认为龙(dragon)是罪恶、邪恶的象征;中国人喜欢用美丽的鸟虫作广告,西方人认为鸟虫给人以质量低劣感,而使用大量大人物名作商标,如: Apollo (阿波罗钟表)、Chrysler (克莱斯勒)、Lincoln (林肯)。“孔雀”牌彩色电视机不能直译为“Peacock color TV”,孔雀(peacock)在汉语中是十分优雅美丽的象征,而西方人通常认为孔雀是“污秽”,“自傲”的。
三、总结
总而言之,广告是跨语言、跨文化的商品推广的重要手段。广告创作与翻译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产品的竞争力。广告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揭示了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心里特征,信仰和价值观念。广告的创作和翻译需要的不仅是一些简单的方法和技巧,还需要从跨文化的角度综合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文化艺术鉴赏力。
参考文献:
[1]王兰.中英文广告的语言与文化差异[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03).
中美两国都是地区的大国,在世界舞台上举足轻重。但是,由于历史及社会制度方面的原因,两国之间存在的诸多的摩擦,严重的影响了世界的和平及全球经济的发展。因此,借助对的《雷雨》及尤金.奥尼尔的《悲悼》作品的分析,充分了解两国在文化领域的差异性,促进两国在基础和谐相处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以《雷雨》和《悲悼》分析中美文化差异的原因
《雷雨》是我国著名戏曲家创作的,是以家族为背景阐述人性及生活理念的伟大作品。《悲悼》则是美国著名作家尤金.奥尼尔的创作的,展现了美国人们的生活及人生观、世界观。在对比中美文化的差异的过程中,之所以选择这两部作品是有一定原因的。
1.内容方面相近
《雷雨》和《悲悼》两部作品虽然在创作的时间,历史背景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在内容方面还是有一定可比性的,这也是选择《雷雨》和《悲悼》作为中美文化差异性比较切入点的重要原因。《雷雨》是以周朴园一家的生活为背景的,通过家族成员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反应了当时中国社会新兴资产阶级的堕落。作为罪恶之源的周朴园,先是和侍萍育有二子,然后始乱终弃,带着长子离开侍萍,繁漪是其继妻,但是又和周朴园的长子有染,而其长子还喜欢侍萍的女儿四凤,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所有的丑恶都被揭穿,导致众多的家庭成员死亡。《悲悼》与此类似,也是和家庭矛盾冲突有关,故事以情杀为线索,结果是莱维尼亚独自承担了家族的罪孽。在戏曲的内容方面有可比性,是选择《雷雨》和《悲悼》作为分析中美文化差异的切入点的依据,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对于中美文化差异性的认知。
2.在作品成因方面有可比性
和尤金.奥尼尔都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家庭生活都很不幸福。奥尼尔在小时候就随着父亲在全国漂泊,饱尝了人世间的人情冷暖。由此造成了其在精神方面的苦闷和内心的挣扎。也有着类似的经历,母亲早逝,又逢中国军阀混战,生活的艰辛可见一斑。生活的不如意与当时社会环境相结合,伟大的作品由此诞生。因此,《雷雨》和《悲悼》都是对当时社会社会的真实反映,从一个侧面真实的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场景,为人们了解中美不同文化的实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从《雷雨》和《悲悼》表现的人生价值,反应中美文化差异
文化的差异是和民族的性格有着紧密的联系的。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民族性格方面以含蓄为主,相信“宿命论”,认为人生的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人只能在命运的安排下走完一生,不能够出现差池,如侍萍回答周朴园的问话时悲愤地说!:“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并且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轮回,报应不爽。因此中国人在处理矛盾的过程中是以隐忍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很少表现出反抗精神。例如:在《雷雨》中,面对始乱终弃周朴园,作为受害者的侍萍,不是采取激烈反抗形式报复周朴园,而是一味的退步、忍让。即使是在了解到周家的、之后,面对四凤的不幸,还是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其经典的台词也是感叹命运的无偿。侍萍的人生态度其实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具体反映。由于中华民族有着五千的文明传承,并且是以农耕作为生存的手段的,在和大自然的斗争的过程中,深刻的体会了大自然的不可抗拒力量,由此也产生了对于大自然力量的崇拜,即命运的崇拜。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命运是大自然的代表,是不可抗拒的,人只能够生活命运的阴影之下。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了好的事情,那是命运对人类的恩赐,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承受。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了坎坷和不如意,那么也是命运对于人类的惩罚,是由于人类的自身罪恶触动了命运,因此降下厄运的。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分析,中华民族性格中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理念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但是,由此也容易产生随遇而安思想,影响人类的进步。
美国人的民族性格和中华民族有着明显的区别。由于美国建国时间比较短,缺乏文化的沉淀,因此在性格方面以直率为主,在处理矛盾的过程中,更加强到个人英雄主义和暴力手段,即所谓快意恩仇。这是和美国国家的形成有着紧密的关系的。美洲大陆原本是荒凉、孤独的大陆,是英国的囚犯流放地。因此,美国在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深受英国的影响,民主,自由是其文化代表性的内涵。同时,美国在建国的过程中,饱尝了征服自然的艰辛,对大自然也充满了敬畏。但是和中华民族臣服于命运不同,美国人更加注重抗争在征服自然过程中作用。即依靠宗教的力量,增强自己的信心。在奥尼尔的《悲悼》中,对此有着深刻的描述。克里斯丁虽然也是教徒,但是和孟南却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孟南由于收到清教观念的影响,已经变得冷漠、呆板、缺少生活的情趣,而克里斯丁却是内心充满的激情。这为矛盾的产生埋下了深深的隐患。同时莱维尼亚对母亲的报复,也是宗教行为的一种体现,他们都是按照自己理解的教义展开自己的行动,从而导致悲剧无可避免的发生了。
借助《雷雨》和《悲悼》在,人生价值等方面解读,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加深对于中美文化差异性的认知,促进中美之间在文化领域的相互了解,为解决彼此间产生的矛盾,提供一种全新途径。实现中美之间的和谐相处。
三、从两剧的情感表达比较中美文化差异
情感的表达在家庭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家庭成员之间沟通的基础,能够促进家庭内部矛盾的解决,是维持家庭生活稳定的重要因素。中美两国在情感的表达方面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中国人在家庭生活中表白情感的方式以含蓄为主,尤其是经历了宋朝朱熹等推动,理性在家庭情感表达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即所谓“灭人欲”。强调家庭生活中伦理关系,贯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理念,男子在家庭生活占有主体地位,是家庭组织的核心,所有的家庭关系都是围绕着男主人展开的。例如,在《雷雨》中,周朴园是周家的核心,所有的家庭关系都是围绕周朴园展开的。当然,这种家庭结构也为周家悲剧的结局创造了条件。随着周朴园的堕落,周家也必然难逃崩溃的命运。
中国人的大男子主义是和其生产关系有着紧密的联系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中华民族是以农耕为主,男子由于体力等方面的因素,在生产关系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组织形式。同样,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也有一定的反作用。例如,儒家思想的产生就为男性社会的形成实现了理论方面的准备,凡此种种,都在《雷雨》中有深刻的表现,剧中三位女性四凤、繁漪、侍萍都是围绕着男主人公展开活动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华文化的特征。
美国的情感表达有着和中国人明显的区别。直率、坦诚是其表达感情的常用方式,这是和西方提倡的男女平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中国人的男尊女卑不同,美国的女性可能是诱人堕落的夏娃,也可能化身为圣洁无比的玛利亚。对于男性来讲,女性不是附庸,而是充满诱惑的同类。在《悲悼》中,莱维尼亚和克里斯丁都具体夏娃的特质,不仅生命力旺盛,并且有着直率的欲求。在迷惑孟南、奥林的同时,也没有迷失自我。在这场情感的纠葛中,女性一直是处于主导的地位。男性则需要向克里斯丁和莱维尼亚寻找感情的慰藉。以便内心的冲突和难以满足的欲望得以发泄。
通过对《雷雨》和《悲悼》中对于感情纠葛的处理,很容易发现中美文化中男性和女性在情感中地位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在中国,女性是男性附庸,在感情方面处于从属的地位,在美国,男性和女性是平等的,在感情方面是以女性为主。借此,人们也可以在中美交流过程中了解彼此的禁忌和惯例,为彼此交流顺利的进行创作条件。
四、总结
总之,文化作为上层建筑是和经济基础有着紧密的联系的,同时和民族性格、情感的表达方式也有一定的关系。借助对的《雷雨》及尤金.奥尼尔的《悲悼》作品的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中美在文化领域的差异,深刻体会不同民族在处理矛盾的过程中的观念,为中美两国在交流的过程中奠定坚实的基础,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世界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荒芜译.奥尼尔.奥尼尔戏剧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
[2]焦尚志.金线和衣裳[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