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集锦9篇

时间:2023-07-28 17:01:54

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

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范文1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 耐久性 设计 问题 要点 分析

中图分类号:TU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a)-0-01

1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我国有关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设计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此类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起源于欧洲,主要适用于欧洲绝大部分国家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在应用于我国工程实践有着大量的不适应性,从而需要基于实践应用情况,对其做出合理的修改与调整;其二,此类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主要将耐久性的设计分作计算/验算以及构造这两个方面予以考量,通过对荷载作用力以及抗力随时间变化的发展规律,达到分析结构使用周期的目的。然而其自身就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习惯单一破坏因素的试验研究,其与实际工程中多因素影响下的联合作用存在一定的脱节问题,导致大量的重复性劳动,且组织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从而导致所得出的结论不够准确。

2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中的关键要点分析

现阶段,发展比较成熟与科学的混凝土耐久性设计方法应当由两个方面的关键要素所构成:其一是有关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计算与验算;其二是有关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构造。按照上述方式,推荐在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设计过程当中,按照如下步骤予以实现:第一步是针对整个混凝土结构所处环境区域加以严格分类及界定,在此基础之上,还需要确定此类环境相对于混凝土结构的作用与效应;第二步是针对整个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使用寿命加以合理确定;第三步是针对混凝土结构所对应的耐久性设计数据加以详细计算与验算处理;第四步是按照上述步骤中所确定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计算数据,制定严格意义上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构造措施与方案。具体而言,需要在实践工作中,重点关注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过程中对于环境相对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的作用与效应分析: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的研究角度上来说,按照环境属性的差异性,可具体划分为六种类型:①大气环境;②土壤环境;③海洋环境;④受环境水影响环境;⑤化学物质侵蚀环境;⑥特殊环境。为最大限度的保障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的有效性,需要结合建筑物所处区域内的具体情况加以严格界定与划分,通过合理的评价,最大限度的减少建筑物整体结构可能出现的环境侵蚀影响。目前,建议在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设计过程当中,选定一种其主要性控制目的的环境类别进行设计考量,同时综合多个方面的因素予以辅考量,特别需要重视差异构件以及差异环境下,对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作业的影响问题。(2)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过程中对于结构设计有效使用寿命的确定分析:从实践应用的角度上来说,建筑物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所表现出的设计使用寿命是指以既定的维护条件为基础,以既定的使用环境为依据,以混凝土结构各项功能均能够满足相关规范为标准,所持续的有效使用年限。自2002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颁布并实施以来,在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的过程当中,就将结构设计的有效使用年限作为了最为关键的衡量标准之一。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结合实际工况,在整个混凝土结构当中,部分构件所表现出的设计使用寿命可以控制在整体性混凝土结构设计使用寿命的标准以下,但对于这部分构件而言,应当在实际设计过程当中,将其设定为便于更换的构件,确保其使用的灵活性。(3)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过程中对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极限状态的衡量分析:对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极限状态的定义可以简单阐述为,在混凝土结构中的某一区域,或者是整体性结构某项性能的发挥超过规定限制,无法充分发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要求的时点。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有关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过程当中,对于耐久性极限状态的衡量还未形成统一性的认知。对于我国而言,比较常见的衡量标准为:出现高于极限状态部分所导致的混凝土整体结构维修费用过大(高于正常维修范围),即判定为临界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极限状态。(4)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过程当中对于结构耐久性计算分析:对于我国而言,现行相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当中,耐久性设计仅将混凝土结构构造要求考虑在内,对于混凝土结构抗力随时间的变动趋势未做出相应体现。尽管在新版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当中给出了结构耐久性设计的基准期标准,但这种基准期标准也并非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混凝土结构的耐久年限以及使用年限。从这一角度上来说,通过引入结构耐久性设计基准期标准的方式,并无法从结构耐久性计算的角度上入手,确保整个混凝土结构能够在预定时间段内保障计算验算的可靠性。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综合各方面因素的考虑,建议采取如下方法:S≤ηR。

在上述计算公式当中,将S定义为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对于荷载设计值的规定标准;η定义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系数标准,R定义为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对于抗力设计值的规定标准。通过上述映射关系,可实现对整个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指标计算数值的详细校验与复核。(5)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过程当中对于结构耐久性构造措施的制定分析:大量的实践研究结果证实,在诸多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当中,钢筋部件所发生的锈蚀问题可以说是波及范围最大、最为严重同时也最为集中的问题之一。要想确保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稳定与可靠,就需要在钢筋保护层的设计方面对其加以更为严格与系统控制。在此过程当中,需要结合上文中所提到的,对于混凝土结构所处环境区域的划分方式,针对混凝土结构下钢筋保护层应履行的质量指标、厚度指标以及养护指标加以严格控制。与此同时,还可以在相关区域,混凝土材料表面设置一定的覆盖层以及防水层,通过此种方式,防止有害物质的入侵。

3 结语

在混凝土结构受大气环境因素、化学侵蚀因素以及其他偶发性因素影响,并产生性能失效的情况下,则意味着混凝土结构的有效使用寿命终结,耐久性周期结束。而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角度上来说,其可以视作结构所需要的一种特殊。该文试针对有关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问题做出详细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有助于今后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董勇.建筑构造对结构耐久性的影响[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7(6):77.

[2] 滕海文,黄颖,黄峰洲,等.荷载与环境因素耦合作用下结构耐久性研究进展[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1,33(1):12-18.

[3] 伍振志,杨林德,时蓓玲,等.裂缝对隧道管片结构耐久性影响及其模糊评价[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3(2):224-228.

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范文2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设计, 安全度 ,意义, 现状 ,发展

Abstract: the concrete structure design of the safety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e structure of the algorithm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performance of the degree of solid, but also to the use of long-term relationship quality, attentions must be paid.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real practice in concrete structure design of the safety degree mean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order to be able to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relevant practice.

Keywords: concrete structure design, safety and mean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的现行的混凝土结构设计的规范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该方面的进展也将逐步提高。

一、混凝土结构设计安全度的意义

混凝土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适用性、耐久性、安全性等,最重要和主要的功能就是安全性。无论任何一项工程的设计到实施,安全问题总是被摆在首要位置的。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安全性主要是指混凝土构件所能承受的稳定性,包括在正常的设计方案中的稳定性,也包括在正常的施工环境和使用环境下的稳定性,也包括在突发状况中所能达到的稳定性,用概率来衡量其安全性就是所谓的安全度。混凝土结构的安全度所涉及到的因素有很多,必须要综合考虑到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安全度的预测和分析。

从混凝土工程的技术层面而言,混凝土结构的安全度与结构本身选型的合理性有关,也与该结构力学模型的合理性有关,还与概念设计的合理性有关,而不仅仅是材料选用和施工工艺方面的问题。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安全度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结构设计的安全度能够直接体现混凝土工程的成本造价、后期维修费用、工程总投资风险之间的相关关系。所以不断提高混凝土结构的安全度,那么这三者之中的工程造价成本就会提高,相对地则降低了后期维修费用的支出,也降低了工程总投资风险,反之则混凝土结构的安全度越低,另外两个因素的数值就会越高。故而要有效平衡这三者的关系就要在经济节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混凝土结构的安全度。另外混凝土结构的安全度不仅涉及到建筑工程的成本和风险的相关因素,还涉及到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能否得到有效的保障,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民生问题。如果不重视混凝土结构的安全度,将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影响和政治后果,同时也将对国家的经济基础和技术经济政策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由此可见,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安全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混凝土结构设计安全度的现状

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安全度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历来都颇受重视,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建筑行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其功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的期待也越来越大,混凝凝土结构的安全度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虽然现阶段国内的混凝土结构的安全度在不断地得到改善,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和国际混凝土结构安全度的标准以及先进工艺水平比较而言,我国的混凝土结构的安全度属于偏低的层次,在国际建筑行业中的竞争力不足,更不用说发挥建筑优势了。从长远的发展来看,持续执行混凝土结构设计安全度的低标准将不利于我国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实现国家经济的眼前利益和长久利益,所以混凝土结构安全度的探讨将会是一项长久性的课题。国家在2002出台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对以往的标准有所改善。十年之后的今天,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安全度依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作出进一步的探索和调整。

三、混凝土结构设计安全度的发展

未来的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安全度的发展方向主要还是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承载力的安全性能,这与构件本身的荷载能力有关。二是混凝土结构的整体牢固性能,这与混凝土的荷载分项系数和混凝土材料强度的分项系数有关。具体来说,荷载分项系数是计算荷载力对混凝土结构构件的作用的时候,将荷载标准值乘以一个放大系数,而材料的强度分项系数则是在计算混凝土结构构件所固有的承载力的时候,把混凝土构件材料的强度标准值乘以一个缩小系数。混凝土结构设计安全度的提高涉及的内容关于荷载方面的主要包括风荷载能力、活动荷载能力,关于抗力方面的主要包括材料的强度、楼板设计强度、斜截面受剪承载能力。此外,混凝土结构的整体牢固性涉及的主要方面有钢筋的锚固程度、钢筋的连接状况、钢筋的最小配筋率等。这些因素之间都有着内在的关联性,它们的有机统一构成了混凝土结构安全度的基本要素,在安全度的分析与探讨方面也有着根本性的地位和作用。

在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安全度的规范与标准的研究工作最早是源于高强度的混凝土结构的科研和推广工作,现阶段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安全标准还是比较低的,这就给结构设计安全度的推广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力。任何一项新技术新标准的研究工作的起步阶段都是相当困难的,相关经验不足是产生困难的一个因素,另一个因素就是要有较高较为宽松的安全度环境,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如果安全度太低,会不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在计划经济时代比较注重建筑的节约性,在初次一次性投资和用料方面较少顾及建筑的长远利益和整体结构的使用性能,更不会过多地考虑到用户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而在现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更注重考虑如何用更少的钱购买到性价比更高的房屋建筑,尤其是注重建筑物在突况下的安全可靠度。安全度高的建筑与安全度低的建筑在一般情况下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在特殊情况例如地震的情况中就显示出天壤之别来。所以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安全度的发展会越来越收到人们的重视,尤其在自然灾害频发的近十几年中,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安全度的实施标准和有关规范也不断得到探讨与研究。

同时也要看到,在不断提高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安全度的同时,实际也潜移默化地节约了项目维护成本和遇到突况的风险成本,更加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理念,也符合建筑行业经济节约的原则。在未来的发展中,增强混凝土结构的延性和防倒塌能力是重要的一项内容,不仅要提高整个结构设计的合理性,还要加大混凝土构造的用钢量。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安全度是必要的,但是究竟要提高到什么程度也要经过相关部门的进一步商榷,还要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宏观上定性分析的同时也要在微观上进行适度的调整,以便能够促进当地的发展。例如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城市,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安全度的指标可以略微高些,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可以将标准略微降低些,以适应整体经济发展的要求。又比如在地震多发的地区,混凝土结构的安全度就要比其他地区设置得高一些,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的防震抗震系数。混凝土结构安全度需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样和复杂,并且在建筑行业结构设计中普遍采用的可靠度设计理论自身也有着一定的不足,所以给实际的研究与应用带来了些许限制条件,因而在进行理论研究与分析的同时,积累实践经验更为重要。

总结:

综上所述,混凝土结构的安全度在建筑实际中的意义和作用重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混凝土结构在荷载标准值、构建承载力、抗压性能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不断研发的过程中也逐步达到国际标准,发展情景比较广阔。

参考文献:

[1]杨虹,万忠伦.关于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安全度认识[J].四川建筑,2006(2)

[2]李翔,马伟召.对混凝土结构设计安全度的剖析[J].中华民居,2011(10)

[3]赵苏明,崔涛.简析混凝土结构设计安全度与规范修订[J].山西建筑,2008(36)

[4]魏海琴.浅析混凝土结构抗裂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

[5]葛从福.论混凝土结构设计安全度和规范的修订[J].改革与开放,2010(6)

[6]陈学仁,崔于红.对混凝土结构设计安全度之我见[J].改革与开放,2009(8)

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范文3

关键词:混凝土工程、施工、钢筋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模板分项工程

1、模板及其支架应根据工程结构形式、荷载大小、地基土类别、施工设备和材料供应等条件进行设计。模板及其支架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浇筑混凝土的重量、侧压力以及施工荷载。

2、模板荷载的组成:

A、模板及支架的自重。

B、新浇筑砼的重量。

C、钢筋重量。

D、施工人员及施工设备的重量。

E振捣砼时产生的荷载。

F、新浇筑砼对模板的侧压力。

G、倾倒砼时对垂直面模板产生的水平荷载。

H、风荷载。

在进行模板及其支架的荷载设计值计算时,应采用荷载标准指乘以相应的荷载分项系数。

3、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应对模板工程按规范要求进行验收。模板安装和浇筑混凝土时,应安排专门的人员对模板及其支架进行观察和维护。当发生异常情况时,应按施工技术方案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4、模板及其支架拆除顺序及安全措施应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一般情况下侧模的拆除应保证砼构件的表面及其棱角不受损伤,底模及其支顶的拆除应在砼构件达到规范或图纸设计的拆除强度要求时方可拆除。模板拆除时不应对楼面形成冲击荷载,拆除后的模板应及时清运,未清运前应分散堆放以免增加施工集中荷载造成质量或安全事故。

5、模板安装:

①安装现浇结构的上层模板的上层模板及其支架时,下层模板应具有承受上层荷载的承载能力,或加设支架;上、下层支架的立柱应对准,并铺设垫板。

②在涂刷模板隔离剂时,不得沾污钢筋和混凝土接磋处。

③模板的接缝不应漏浆;在浇筑混凝土前,木模板应浇水湿润,但模板内不应有积水。

④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应清理干净并涂刷隔离剂,但不得采用影响结构性能或妨碍装饰工程施工的隔离剂。

⑤浇筑混凝土前,模板内的杂物应清理干净。

⑥对清水混凝土工程及装饰混凝土工程,应使用能达到设计效果的模板。

⑦固定在模板上的预埋件、预留孔和预留洞均不得遗漏,且应安装牢固。

对跨度不小于四米的砼现浇梁、板其梁底应安设计要求起拱: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宜为跨度的1/1000~3/1000。

二、钢筋分项工程

1、当钢筋的品种、级别或规格需作变更时,应办理设计变更文件。

2、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应进行钢筋隐蔽工程验收,其内容包括:

①纵向受力钢筋的品种、规格、数量、位置等。

②钢筋的连接方式、接头位置、接头数量、接头面积百分率等。

③箍筋、横向钢筋的品种、规格、数量、间距等。

④预埋件的规格、数量、位置等。

3、原材料

①钢筋进场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l499等的规定抽取试件作力学性能检验。,其质量必须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检查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验报告。

②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框架结构,其纵向受力钢筋的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对一、二级抗震等级,检验所得的强度实测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

·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淮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

按进场的批次,检查进场复验报告。

③当发现钢筋脆断、焊接性能不良或力学性能显著不正常等现象时,应对该批钢筋进行化学成分检验或其他专项检验。检查化学成分等专项检验报告。

④钢筋应平直、无损伤,表面不得有裂纹、油污、颗粒状或片状老锈。在进场时和使用前应全数检查。

4、钢筋加工

①受力钢筋的弯钩和弯折应符合下列规定:

.HPB235级钢筋末端应作180。弯钩,其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2.5倍,弯钩的弯后平直部分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3倍;

·当设计要求钢筋末端需作135。弯钩时,HRB335级、HRB400级钢筋的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4倍,弯钩的弯后平直部分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钢筋作不大于90。的弯折时,弯折处的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

②除焊接封闭环式箍筋外,箍筋的末端应作弯钩,弯钩形式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箍筋弯钩的弯弧内直径应不小于受力钢筋直径。

·箍筋弯钩的弯折角度;对一般结构,不应小于90。;对有抗震等要求的结构,应为135。。

·箍筋弯后平直部分长度;对一般结构,不宜小于箍筋直径的5倍;对有抗震等要求的结构,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

5、钢筋连接

①纵向受力钢筋的连接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现行规范要求,

②在施工现场,应按国家现行标淮《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l07、《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l8的规定抽取钢筋机械连接接头、焊接接头试件作力学性能检验,其质量应符合有关规程的规定。检查产品合格证、接头力学性能试验报告。

③钢筋的接头宜设置在受力较小处,同一纵向受力钢筋不宜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接头。接头末端至钢筋弯起点的距离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

④在施工现场,应按国家现行标准《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l07、《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l8的规定对钢筋机械连接接头、焊接接头的外观进行检查,其质量应符合有关规程的规定。

⑤当受力钢筋采用机械连接接头或焊接接头时,设置在同一构件内的接头宜相互错开。

6、钢筋安装

钢筋安装时,受力钢筋的品种、级别、规程和数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全数检查。钢筋安装位置的偏差应符合规范规定。

三、混凝土分项工程

1、原材料

①水泥进场时应对其品种、级别、包装或散装仓号、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并应对其强度、安定性及其他必要的性能指标进行复验,其质量必须符合现场国家标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l75等的规定。

当在使用中对水泥质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超过三个月(快硬硅酸盐水泥超过一个月)时,应进行复验,并按复验结果使用。

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严禁使用含氯化物的水泥。同一生产厂家、同一等级、同一品种、同一批号且连续进场的水泥,袋装不超过200t为一批,散装不超过500t为一批,每批抽样不少于一次。检查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验报告。

②混凝土中掺用外加剂的质量及应用技术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l19等和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严禁使用含氯化物的外加剂。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当使用含氯化物的外加剂时,混凝土中氯化物的总含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的规定。检查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验报告。

③混凝土中氯化物和碱的总含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l0和设计的要求。检查原材料试验报告和氯化物、碱的总含量计算书。

④混凝土中掺用矿物掺合料的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l596等的规定。矿物掺合料的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检查出厂合格证和进场复验报告。

⑤普通混凝土所用的粗、细骨料的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淮《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53、《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的规定。检查进场复验报告。

⑥拌制混凝土宜采用饮用水;当采用其他水源时,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标淮《混凝土拌合用水标淮》JGJ63的规定。同一水源检查不应少于一次,检查水质试验报告。

2、配合比设计

①混凝土应按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的有关规定,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耐久性和工作性等要求进行配合比设计。对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时,其配合比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专门规定。检查配合比设计资料。

②首次使用的混凝土配合比应进行开盘鉴定,其工作性应满足设计配合比的要求。开始生产时应至少留置一组标淮养护试件,作为验证配合比的依据。检查开盘鉴定资料和试件强度试验报告。

③混凝土拌制前,应测定砂、石含水率并根据测试结果调整材料用量,提出施工配合比。每工作班检查一次,检查含水率测试结果和施工配合比通知单。

3、混凝土施工

①结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用于检查结构构件混凝土强度的试件,应在混凝土的浇筑地点随机抽取。取样与试件留置应符合规范规定。检查施工记录及试件强度试验报告。

②对有抗掺要求的混凝土结构,其混凝土度件应在浇筑地点随机取样。同一工程、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应少于一次,留置组数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③混凝土原材料每盘称量的偏差应符合规范规定,每工作班抽查不应少于一次,复称。

④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同一施工段的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并应在底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上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当底层混凝土初凝后浇筑上一层混凝土时,应按施工技术方案中对施工缝的要求进行处理。

⑤施工缝的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前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确定。施工缝的处理应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

⑥后浇带的位置应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确定。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应按施工技术方案进行。

⑦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按施工技术方案及时采取有效的养护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应在浇筑完毕后的12h以内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并保温养护;

·混凝土浇水养护的时间:对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7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

·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混凝土养护用水应与拌制用水相同;

·要用塑料布覆盖养护的混凝土,其敞露的全部表面应覆盖严密,并应保持塑料布内有凝结水;

·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m2前,不得在其上踩踏或安装模板及支架。

4、砼防止裂缝要点

目前砼强度等级高,加之商品砼泵送工艺,单位体积砼水泥用量偏大,很容易出现温度裂缝宜采用以下防裂措施:

1)优化配合比设计。如采用掺入微膨胀高效复合型外加剂,降低水灰比,掺入适量超塑化剂,粉煤灰,降低水泥用量,砂细度模数等措施,以抵消部分收缩应力,降低水化热温差。

2)设置后浇带,合理计划各板块的施工顺序。设置后浇带以释放部分温度应力及收缩应力。一般大面积混凝土的中间部分是温度应力最大的区域,此区域应先浇筑。

3)确保连续浇筑,振捣密实。宜在混凝土初凝前用扇叶磨机打磨或终凝前用木蟹搓平,以防产生表面收缩裂缝。

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范文4

关键词:建筑,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

0引言

自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的建设需求量在与日攀升,这同时也使得建筑设计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混凝土结构因其本身具有整体性能好、可塑性高以及耐火性好等特点,成为了我国当代建筑行业基础建设当中应用最为广泛,使用频率最高的建筑结构材料,所以,它的安全性能和结构设计的好坏,对于整个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起到了直接性的影响。因此,相关建筑设计工作者一定要充分地认识到混凝土结构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重要性,并且积极采取科学有效地设计理念和方法,来合理的设计与提升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从而科学地提升建筑设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混凝土结构建筑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前期准备工作不完善

不论是对于建筑设计而言,还是施工而言,前期的准备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期准备工作中所包含的相关设计资料收集、施工规范整理、施工材料购买与审核以及设计方案的审核等内容,都对整个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抗震设计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影响,因此,对于混凝土结构的建筑抗震性能设计来说,前期准备工作的完善与否至关重要。然而,据相关调查部门统计,在我国每年的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审核当中,很多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抗震能力不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抗震能力标准,而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来自于一些建筑设计公司对于设计之初的前期准备工作做的不怎么完善所引起的。比如说,以混凝土结构建筑抗震性能设计前期的现场勘查测量工作为例,由于每一个地方的实际地理情况、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土壤条件以及水文条件等都是不相同的,但是一些建筑设计人员在对其进行实地考察、勘探测量的时候,没有及时的采用变通的测量方法,对于不同地形地貌的施工场地,采用同一套测量标准来进行实地测量,进而导致一些特殊的细节数据没有被测量勘察到,而后来的建筑设计师在进行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抗震设计时,也没有能够及时得到所有的真实信息,不能够全面的、透彻的了解施工场地的实际条件与情况,最终导致设计出来的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无法达到实际的标准要求,因此,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

1.2防震结构设计不规范

防震结构设计是现代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设计当中,最为关键也是最为有效地设计实现方法,它其中包括了抗震层、防震缝以及抗震支座三大主要防震结构的设计,这三大抗震结构对于整个混凝土结构的建筑抗震性能起到了关键性的影响,所以至关重要。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条文规定,当出现以下三种情况时,抗震层、防震缝以及抗震支座这三大防震结构都必须满足设计规范:第一种,混凝土结构的建筑房屋中平面的所有尺寸大小,都远远超过了我国《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中的标准规范限度值,并且还没有设计相应的安全强化措施的情况下,混凝土建筑的抗震层、防震缝以及抗震支座的设计就必须都要有。第二种,对应的混凝土结构建筑的各部分不同的功能结构,其刚度和承载压力的负荷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并且还没有设计相应的安全强化措施的情况下,混凝土建筑的抗震层、防震缝以及抗震支座的设计就必须都要有。第三种,对于一些设计感比较强,上层建筑与下层建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错层,并且还没有设计相应的安全强化措施的情况下,混凝土建筑的抗震层、防震缝以及抗震支座的设计就必须都要有。然而根据实际的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很多混凝土结构建筑的相关防震结构设计都没有达到上述标准,建筑的抗震性能有待考验。

2提升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设计的有效措施

2.1完善前期准备工作

设计与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对于整个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抗震设计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影响,因此,对于混凝土结构的建筑抗震性能设计来说,前期准备工作的完善与否至关重要。相关建筑设计工作人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混凝土结构建筑抗震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第一,做好实地的地震灾害数据分析。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抗震,因此,要想保证设计出来的混凝土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能够满足实际的需求,相关建筑设计师就必须要了解工程所在地的实际地质灾害情况。地震灾害的数据分析工作包括当地的地质结构属于平原、丘陵还是山地结构,近百年内的地震灾害发生频率是多少,以及是否处于地下断层等情况,这些信息的采集都能够为建筑设计师提供有力的当地地质灾害产生几率和强度大小等信息,从而更好地开展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抗震设计。第二,强化建筑结构的延性设计。延性设计即抗形变能力设计,一般情况下,在地震灾害来临时,强大的地震冲击波会造成地面土壤层波动和碎裂等情况的产生,这种情况下的混凝土建筑会因为地质的变化,而受到很大的形变压力,而要想在这种强大的形变压力下保证建筑的稳定性能,就需要建筑设计师加强对于建筑本身的结构延性设计,强化建筑本身的负载能力和抗压能力。

2.2强化防震结构设计

2.2.1抗震层设计

抗震层是现代混凝土结构建筑抗震设计当中的三大基本结构之一,从设计位置的角度上来说,抗震层设计所在的部位和发挥作用的部位,都在建筑基础的顶部,是整个建筑抗震结构当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关键的抗震结构,它的存在能够起到隔离地震冲击波与建筑体的作用,不让混凝土建筑体直接与地震冲击波相接触,从而最大程度上的减少地震冲击波对于混凝土建筑体的影响,减少地震对于建筑体的损坏,提升混凝土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实际的设计和施工操作当中,抗震层的设计如下所述:首先,为保证抗震层的设计不影响整个混凝土建筑体设计的功能性和合理性,建筑设计师可以将抗震层设计在地下室的柱顶或者层顶。然后,考虑到抗震层本身的特殊性,也为了为抗震层的施工和后期的维护与修理提供一定的方便性,一般情况下,相关建筑设计师可以在抗震层的顶部和基础面之间,预留80cm的小空间。

2.2.2防震缝设计

防震缝同样也是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当中的三大基本组成结构之一,它的设计是为了当地震灾害来临时,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在地震冲击的情况下,产生一些变形时,为其形变预留一些适当的形变缝隙,进而将整个建筑体划分为多个不同的空间,减少相互的影响,也就是说,防震缝的存在事实上就是为了给地震作用下建筑体的各部分避免相互挤压冲撞,而预留的伸缩缝。从设计的位置角度上来说,防震缝的设计贯穿了整个混凝土建筑的结构体,整个建筑体的各单元功能区都有其存在的影子,所以,它承担的责任很大,功能性和安全性要求非常的高。在实际的设计和施工当中,防震缝的宽度设计需要依据实际的地质情况和防震设计规范来进行设计,宽度设计过小或者过宽都会影响到其整体的功能性发挥。

2.2.3抗震支座设计

抗震支座的功能是对地震能量的一个缓冲和滑动释放,与上述抗震层和防震缝相比,抗震支座的使用位置多在于混凝土结构建筑体容易受到地震影响比较大的部分,位置和数量根据实际的需求为准来设计。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抗震支座的设计与选择应当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为参考:第一,地震波测试。相关建筑设计工作者可以通过模拟地震波的方式,来测试抗震支座的性能,从而设计出合适的使用位置和使用数量,来满足实际的抗震性能需求。第二,混凝土结构的建筑体本身有一定的设计使用年限,因此,相关建筑设计工作人员在进行抗震支座的选择与设计时,同样也需要考虑到抗震支座的使用年限,一般情况下,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设计标准,建筑体防震支座的使用寿命应当长于混凝土建筑体本身的使用寿命年限。

3结语

混凝土结构作为我国当代建筑行业基础建设当中应用最为广泛,使用频率最高的建筑结构材料,它的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的质量对于整个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能和稳定性能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相关建筑设计师一定要充分地认识到混凝土结构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重要性,并且积极采取科学有效地设计理念和方法,来合理的设计与提升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从而科学地提升建筑设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刘超,时超.混凝土结构建筑抗震结构设计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6):23.

[2]刘国勇.混凝土结构建筑抗震结构设计分析[J].科技风,2016(9):102.

[3]宋延磊,宋延旭.混凝土结构建筑抗震结构设计分析[J].城市建筑,2015(32):81-82.

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范文5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设计规范;设计安全度

混凝土结构可以就地取材,造价低,可塑性强,耐久性好,比较适合我国的国情。解放以前,旧中国经济技术落后,没有自己的标准规范。沿海和大城市中建造的混凝土结构都是直接引用国外规范进行设计、施工。随着我国大规模基本建设的发展以及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各类大型复杂、功能特殊的结构越来越多,同时还面临着既有建筑的结构耐久性、抗灾性等问题。因此规范将不断修订,为修订规范而进行的试验研究也将持续进行,从而混凝土结构理论也将得到发展。

1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从学术上讲可以有多种,施行百家争鸣,然而对实际设计起控制作用的却是国家颁布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的设计方法。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对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采用分项系数设计表达式。材料标淮强度采用国际标准。其中对混凝土标号做出了更为明确和科学的定义,在极限平衡理论的基础上引进了平截面假定,使基本构件(弯、拉、压)的正截面强度计算模型,建立起有较明确概念的计算体系。增加了钢筋混凝土构件抗震设计内容。其中包括地震作用下构件和韦点的截面强度设计和保证变形要求的配筋构造,以适应广大地震区建筑的需要。进一步完善了构造要求,如从耐久性角度调整了保护层厚度,从变形角度调整了最小配筋率,根据粘结锚固理论与国产钢筋外形,以锚固长度为基淮,调整了不同状态下的钢筋锚固、搭接、延伸长度。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将为实现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体系的目标完成重要的基础工作,使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2 混凝土结构科研方式的改进

首先要提倡研究的原创性科研的精髓在于其原创性,探索未知领域的研究成果必须具有新意。即对传统认知的突破,甚至否定。不能苛求新的思维尽善尽美,应采取宽容态度允许其逐渐完善。减少无原创性的重复研究,更应杜绝抄袭行为或各种窃取公有知识而垄断专利、标准的不正当行为。其次要减少盲目的低水平重复。目前为解决学位、职称等功利目的而进行的科研及发表的论文数量不少,大多是没有明确目标的,空泛议论或低水平重复。这类研究多凭想象建立不可靠的基本假定。然后进行繁琐的推导,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既无理论上的意义又没有工程价值,浪费了宝贵的科研资源。再就是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应充分意识到这种现象可能造成的长期不利影响。应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并及时给予充分的经费和人力支持。还要提高工程应用研究水平、提倡深入浅出的成果表达、提倡学术争鸣和讨论。

3 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

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我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领域得以迅猛发展仅仅是近十来年的事。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是结构进行检测、评价、维修、加固或改造等技术的总称,包括结构检测技术、结构可靠度评估技术和结构加固方法等方面的内容。本文将着重研究混凝土结构的加固技术方面的问题。我国先后编制适合于混凝土结构加固的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这些专业的加固标准和规范初步形成了混凝土结构加固领域的标准体系,对我国该领域的发展和各种最新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起到了积极作用。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规模体系,很多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经过了大量的深化研究和工程的实际应用,证明了其加固的安全性和使用性。现阶段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主要是针对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的加固处理,己经比较成熟的提高低强度混凝土结构构件承载能力加固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增大截面法、粘碳纤维和钢板法、外包钢法、置换混凝土加固法等。

4 混凝土结构设计安全度与规范

对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的安全度设置水平,最早源于从事高强混凝土结构科研和推广应用工作。由于现行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业已采用了可靠度设计理论,其在规范中的计算表达形式又与多安全系数方法相似,在实用上姑且将它理解为多安全系数也并无不可。至于尚未使用的规范宜适当放慢“统一”步伐,实在难以使用的更不宜通过行政手段去统一。可靠度理论还在发展,这方面的学术讨论希望能够深入开展下去。提高结构的安全性能需要从结构选型、结构构造、结构布置、材料选择等多个方面做出努力,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延性和耐久性,提高其抵御不测之灾和防止倒塌、特别是抵抗连续倒塌的能力。也许基于概念设计的这些措施,对于增进结构安全更为有效且更符合经济节约的原则。

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4.1 引进规范的早期应用

旧中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未有本国自己的设计规范。那时,结构设计方法均属容许应力设计法。解放后,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展开了大规模经济建设。在当时的条件和环境下,在结构设计上直接采用苏联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4.2 规范自主化的最初探索

早于1961年原建工部和原国家建委就已着手组织编制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由于起步晚,缺乏自己的基础资料和必要的科研工作,这本规范的设计方法仍只能在苏联55年规范的基础上做少量修改和对名词术语做必要推敲。但这次实践,对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4.3 结构理论及规范的逐步完善

提高水平,形成体系的阶段。完善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和规范体系的形成,从根本上讲依赖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科学术技的发展,是把各种环境条件与钢筋混凝土的性能关系以及实践经验上升到规律性认识的过程,这就需要扎实的、系统的科研工作。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结构所连续组织了三批钢筋混凝土规范科研课题。通过这三批科研课题,使建国以来长期处于薄弱或空白状态的量大面广的工程技术问题,得到了解决或初步解决,获得了一大批珍贵的关系到工程结构设计合理性与可靠性的基础数据,大大提高了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水平,同时也增强了引进与消化国外先进设计方法的能力。

5 混凝土结构的发展方向

5.1 试验研究将未来的发展的一个支撑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混凝土结构理论及规范标准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完善的历程。随着我国大规模基本建设的发展以及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各类大型复杂、功能特殊的结构越来越多,同时还面临着大量低安全度的既有建筑和结构耐久性、抗灾性等问题。因此规范将不断修订,为修订规范而进行的试验研究也将持续进行,从而混凝土结构理论也将得到发展。

5.2 结构试验方向的调整

传统以单一构件(板、梁、柱、墙等)进行的试验研究,结论有很大的局限性,难以反映由这些构件组成结构体系(楼盖、框架等)的真正受力状态及规律,若以结构组件或结构体系的方式进行试验,则可更真实地反映其受力状态;构件间的连接构造是传统试验研究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且对结构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加强结构抗灾性能的试验研究,提高试验研究的分析水平,要提倡先分析后试验,多分析少试验。基本假定应有可靠的依据,机理分析应深入透彻,应充分利用已有的试验资料;应用非线性有限元及概率统计等手段,提高试验和分析水平;通过试验研究开发约束混凝土的巨大潜力,具有实际工程意义。

6 结语

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我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领域得以迅猛发展仅仅是近十来年的事。随着该领域技术应用和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我国先后编制适合于混凝土结构加固的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这些专业的加固标准和规范初步形成了混凝土结构加固领域的标准体系,对我国该领域的发展和各种最新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起到了积极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我国混凝土结构理论及规范从无到有,逐渐丰富和完善,完全依靠独立自主的科研试及工程实践积累。目前我国大规模基建极需结构理论及标准规范的持续发展,转变科研形式,调整研究方向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GBJ 21―66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范文6

【关键词】建筑施工;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

混凝土裂缝在建筑施工中比较常见,属于多发的质量情况,而且危害性相对较大。近几年,建筑施工在混凝土裂缝上实行技术控制,解决建筑裂缝的问题,由于混凝土裂缝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建筑单位需结合裂缝的基本情况,提出可行的控制技术,改善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的施工情况,排除裂缝的影响。控制技术在建筑混凝土裂缝中得到全面应用,同时取得了可观的效果。

一、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原因

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本身具备局限性,再加上施工过程中的影响,导致施工中出现了混凝土裂缝[1]。混凝土裂缝的种类有斜裂缝和竖向裂缝,如下图1所示,其为裂缝中的两种,实际表现多种多样。根据裂缝的表现,分析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如:(1)温度原因,混凝土施工时,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干扰,再加上浇筑环节的温度干扰,导致混凝土内部与外表面出现过大的温度差,如果建筑单位没有进行温差处理,待混凝土施工完成后,在温度应力的干扰下,混凝土会出现开裂,而且此类裂缝容易越来越大,最终导致裂缝失控,冲击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2)力学原因,混凝土在施工中受到多方面的力学影响,尤其是楼板混凝土,还未达到标准的养护标准,施工人员直接拆掉保护膜,导致混凝土强度过低,不能承受楼板的载荷,促使楼板在施工中出现形变,进而演化成混凝土裂缝;(3)水热化原因,其与温度影响方式类似,水热化是混凝土的一项性能,原因是受到配合比的影响,水热化的过程中能够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存储于混凝土结构内,影响标准控制的效果,当水热化释放的热量超过混凝土结构的标准时,即会发生裂缝,降低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二、建筑施工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技术

以某民用建筑施工为例,结合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分析控制技术在混凝土裂缝中的应用,如下:

1、混凝土材料的配比设计

混凝土材料的配比设计与裂缝控制存在直接的关系,该建筑采用科学的配比设计,加强混凝土材料的控制力度。混凝土材料的配比是指各项材料的组成比例,包括水、水泥、砂、石子四部分,该建筑在混凝土材料方面选择了C20、C25、C30三种配比,具体比例分配如下表2。

2、混凝土的结构设计

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属于控制技术中的一部分,合理分配不同强度混凝土的应用。例如:该建筑针对混凝土的收缩裂缝,提出优质的结构设计,首先增设混凝土表面的钢筋数量,加强混凝土表面的承载能力,规避热胀冷缩因素对体积的影响;然后以结构整体性为设计原则,科学设计混凝土中的水平缝,降低水平施工的裂缝干扰,既可以满足混凝土结构中缝隙施工的稳定分布,又可以完善混凝土结构;最后该建筑在分块混凝土部分,实行连接设计,利用有效的连接,提高分块混凝土的连接能力。

3、混凝土浇筑的工艺控制

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浇筑,较容易引发裂缝,该建筑非常关注混凝土浇筑的工艺部分,通过控制技术,约束浇筑工艺的流程,进而稳定浇筑工艺的标准。混凝土浇筑的工期比较短,主要是满足裂缝控制的需求[2]。该建筑完成浇筑后,要求施工人员在一天的时间内,实行施工准备,此期间内禁止冲击、振动,以此来稳定混凝土的浇筑结构。该建筑规定混凝土浇筑3天后,才可进行其他施工,确保混凝土结构已经达到强度标准,而且具备应力分散的能力,避免产生裂缝。

4、混凝土的后期养护

混凝土后期养护在裂缝治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其属于控制技术的最终环节。养护阶段能够降低混凝土温度差距,改善内部的应力分布,强化混凝土的稳定性,切断部分裂缝的发生路径[3]。该建筑对混凝土实行保温养护,注重混凝土干扰养护的过程,安排施工人员在24小时内定期测试混凝土温度,测量次数应高于4次,还要做好雨天保护的措施。养护过程中检测混凝土的强度和质量,严格控制混凝土的裂缝情况。

结束语

控制技术在建筑混凝土裂缝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改善建筑混凝土的施工条件,规避裂缝的干扰。建筑单位加强对控制技术的应用力度,保障其在混凝土裂缝中的技术性,提高建筑混凝土施工的质量。建筑混凝土施工部分,在控制技术的参与下,体现出裂缝防治的优势,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性能和在社会市场中的效益地位。

参考文献

[1] 许诚.浅谈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裂缝控制[J].魅力中国,2012(25):23-25.

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范文7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TU37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混凝土是一种由砂石骨料、水泥、水及其他外加材料混合而形成的非均质脆性材料。混凝土结构是以混凝土为主要材料建造的工程结构。包括素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由于混凝土施工和本身变形、约束等一系列问题,硬化成型的混凝土中存在着众多的微孔隙、气穴和微裂缝,正是由于这些初始缺陷的存在才使混凝土呈现出一些非均质的特性。在实际工程中要区别对待,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由于裂缝的存在和发展通常会使内部的钢筋等材料产生腐蚀,降低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承载能力、耐久性及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外观、使用寿命,严重者将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解决混凝土结构裂缝意义重大。

1.做好混凝土结构裂缝加固的社会经济意义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气候、地理、人文等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各异,建筑物的用途也千差万别,难以一一规定其配置要求。各地区只能从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角度出发,根据相关规范、专业标准的规定以及建筑物的实际类别、地域状况综合考虑确定设置合理和适用的建筑结构体系。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的蓬勃发展,建筑结构的安全和耐久性愈加重要。由于各种原因,建筑工程经常出现病害问题,甚至出现坍塌事故,国家相关部门对此极为重视。1990年我国成立了“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标准技术委员会”,开展多项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方面的科研工作,对该行业工作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使该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本领域不断成熟。专职的鉴定、设计、施工单位不断成立,并互相渗透,形成一体,在理论上逐步形成一门学科,在实践中形成一门新的专业技术,满足社会的需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建筑物鉴定与加固这门学科发展迅速,一些工程技术人员跟不上形势,对加固设计规范不熟悉、理解不全面,对加固工程施工不专业,没有掌握加固工程的特点,在加固工程设计、施工过程中暴露出许多弊病,给加固工程留下隐患,甚至返工。为此,我们工程技术人员应高度重视。

2.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原因分析

混凝土中产生裂缝的形式和种类很多,主要是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混凝土的脆性和不均匀性,以及结构不合理,原材料不合格,模板变形,基础不均匀沉降等等。要根本解决混凝土中裂缝问题,还是需要从混凝土裂缝的形成原因入手。正确判断和分析混凝土裂缝的成因是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混凝土裂缝产生的最有效的途径。

2.1设计不当

设计结构中的断面突变而产生的应力集中所产生的构件裂缝,设计中对构件施加预应力不当,造成构件的裂缝(偏心、应力过大等),设计中构造钢筋配置过少或过粗等引起构件裂缝(如墙板、楼板),设计中未充分考虑混凝土构件的收缩变形,设计中采用的混凝土等级过高,造成用灰量过大,对收缩不利。设计中水泥等级或品种选用不当,配合比中水灰比(水胶比)过大,单方水泥用量越大、用水量越高,表现为水泥浆体积越大、坍落度越大,收缩越大。配合比设计中砂率、水灰比选择不当造成混凝土和易性偏差,导致混凝土离淅、泌水、保水性不良,增加收缩值。另外就是配合比设计中混凝土膨胀剂掺量选择不当。

2.2材料选用不合规

粗细集料含泥量过大,造成混凝土收缩增大,集料颗粒级配不良或采取不恰当的间断级配,容易造成混凝土收缩的增大,诱导裂缝的产生,骨料粒径越细、针片含量越大,混凝土单方用灰量、用水量增多、收缩量增大,混凝土外加剂、掺和料不当、或掺量不当,严重增加混凝土收缩,水泥品种原因,矿渣硅酸盐水泥收缩比普通硅酸盐水泥收缩大、粉煤灰及矾土水泥收缩值较小、快硬水泥收缩大,水泥等级及混凝土强度等级原因:水泥等级越高、细度越细、早期强度越高对混凝土开裂影响很大。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越高,混凝土脆性越大、越易开裂。

2.3施工及现场养护不当

现场浇捣混凝土时,振捣或插入不当,漏振、过振或振捣棒抽撤过快,均会影响混凝土的密实性和不均匀性,混凝土收缩值大。高空浇筑混凝土,风速过大、烈日暴晒,混凝土收缩值大。现场养护措施不到位,混凝土早起脱水,引起收缩裂缝。现场模板拆除不当或拆模过早,引起拆模裂缝。现场预应力张拉不当,引起混凝土张拉裂缝。

2.4使用不合理等外界因素

构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产生沉降裂缝。使用荷载超负,野蛮装修,随意拆除承重墙或凿洞等,引起裂缝。周围环境影响,酸、碱、盐等对构筑物的侵蚀,引起裂缝。意外事件,火灾、轻度地震等引起构筑物的裂缝。

3.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加固措施

3.1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加固工作程序

结构加固一般应遵循下列工作程序:1.结构可靠性鉴定,2.加固方案选择3.结构加固设计,4.加固工程施工和验收。

(1)结构可靠性鉴定,依据现行国家标准GB50292-1999《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J144-1990《工业厂房可靠性鉴定标准》和GB50023-200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等对房屋结构安全性、正常使用性及抗震能力进行鉴定,并提供加固设计需要的数据。

(2)加固方案选择,根据可靠性鉴定结果、可靠性差异程度及其原因,结合现场结构特点、施工条件及使用要求,按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设计几个方案并进行对比、优化,从中选择出一个最优方案。

(3)加固工程设计,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依据与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有许多雷同之处,但加固结构不同于新建结构,它属于二次受力结构和二次组合结构,有自己的特点,不能简单地按现行国家标准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进行计算,而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加固设计规范》进行设计计算,且施工图应满足规范构造要求。

(4)加固工程施工与验收。施工是对加固工程设计的实施。由于加固工程有许多特殊性,为了保证加固工程的质量与安全,施工队伍应有加固资质及相应的施工经验,严格按设计图纸和有关规范进行操作,保证施工质量。施工完毕必须按有关程序和规范进行验收,确保加固工程质量,确保资料齐全备案。

3.2楼板碳纤维布加固说明

3.2.1基本要求, 当楼板承载力不足时,可在楼板的受拉表面粘贴碳纤维布加固。板加固的混凝土结构构件,其现场实测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15。本加固法其长期使用的环境温度不应高于60°C。所用的胶粘剂应与碳纤维布有可靠的粘结,并能相互协调变形。碳纤维布纤维方向应与受拉方向一致,转角处表面曲率半径不应小于20mm。碳纤维布与粘结剂的各项性能指标应满足《加固设计规范》的要求。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板的构造措施,应满足《加固设计规范》的要求。

3.2.2碳纤维布加固施工工艺流程。(1)施工准备; (2)表面处理 ;(3)涂刷底胶树脂;(4)找平处理; (5)裁剪碳纤维布配制浸渍胶;(6)涂刷浸渍树脂: (7)粘贴碳纤维布;(8)表面防护处理。

3.2.3现浇楼板碳纤维布加固,当板长度与宽度比大于2时,按单向板单向双面加固;当板长度与宽度比小于等于2时,按双向板双向双面加固。支座负弯矩区加固,碳纤维布外伸长度为L/4,L为相邻板净跨度较大值。碳纤维布端部应设压条或锚栓进行附加锚固。

3.2.4预制楼板碳纤维布加固,预制钢筋混凝土楼板属于简支板,一般只需在板底单面单向粘贴碳纤维布加固,一般碳纤维布粘贴在主肋部位。当预制楼板支承长度不够,可附设托角钢加固。

3.2.5碳纤维布加固施工应按国家行业标准CECS146-2003《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进行操作。碳纤维布的规格由设计计算确定。

4.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经过精心设计、严格监理、按图施工、合理使用方等多环节的配合,又需要建筑主管部门加大对施工过程中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现行的国家规范和行业标准,又要施工方和建设方加强对这些结构的日常维护管理工作。随着对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的不断深入,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建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相信:混凝土裂缝问题将会逐渐得以圆满地解决。

参考文献:

[1]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8.

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范文8

关键词:给水工程构筑物;钢筋混凝土;裂缝;成因方法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钢筋混凝土结构已经普遍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中。但多年来,在给水工程的构筑物,如深沉池、滤池、清水池等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出现变形裂缝,人们都十分关注,在某些情况下,裂缝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研究给水工程构筑物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裂缝产生原因及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宿松县自来水厂一水厂1.5万立方米/日给水工程的两组平流沉淀池与虹吸滤池的交接处均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宽约1.5左右的开裂,初始时池壁变形较小,裂缝较微,但随着运行时间推移,开裂情况逐步严重,最后请有关专家对变形裂缝进行研究分析,主要原因是结构设计池壁刚度不够,而整个池长又跨度过大,地面又属流沙地层,沉降不匀引起开裂。经过多次对变形裂缝的妥善处理后,才能继续正常使用。因此,给水工程构筑物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应尽可能不出现裂缝或尽量减少裂缝的数量和宽度,特别是避免有害裂缝的出现,以确保工程质量。

如何控制给水工程构筑物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变形裂缝呢?根据工程实践和理论研究,给水构筑物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变形裂缝的主要原因是:设计考虑不周,设计不合理,细部构造处理不当,防水材料选用不当,施工质量不好,使用和管理不善等。因此,给水工程构筑物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变形裂缝的控制,应从设计方案、结构计算、构造设计和施工质量等方面进行控制。

1、给水工程构筑物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危害

1.1对结构强度的危害结构物裂缝发生后,其本身的刚性、剪力强拉力强度、抗弯强度会降低,裂缝严重时可能会造成整个制水池的断裂,从而影响正常的生产制水。

1.2对对耐久性的影响。最主要的是加速混凝土中性化,使钢筋腐蚀速度变快,并因漏水、渗水,造成发霉、渗斑而使得保护层剥落,而缩短给水工程构筑物的使用年限。

2、给水工程构筑物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类型及成因

2.1温度裂缝内约束裂缝由于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而引起的。例如,混凝土养护期间受寒流侵袭,使混凝土表面急剧降温超过7-100℃就有可能引起混凝土表面裂缝,但其裂缝深度一般只有30mm左右,表层以下仍保持结构完整性。

2.2沉陷裂缝裂缝多为深进或贯穿性的,其位置与沉陷方向一致。较大的沉陷裂缝,往往有一定的错位,裂缝宽度与沉降值成正比。裂缝产生的原因是结构构件落在未经处理的回填土或松软地基上。混凝土浇灌后,因地基侵水引起不均匀沉降而导致裂缝。特别是平卧生产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如薄腹梁),由于侧向刚度差,配筋少,最易引起弦、腹杆或梁的侧面产生裂缝。另外因模板刚度不足,模板支撑间距过大或支撑底部松动以及过早拆模,也常导致此类沉降裂缝出现。

2.3由材料所引起的裂缝碱骨料反应是指混凝土拌和后会产生一些碱性离子,这些离子与某些活性骨料产生化学反应并吸收周围环境中的水而体积增大,造成混凝土酥松、膨胀开裂。这种裂缝一般出现在混凝土结构使用期间,一旦出现很难补救。另外,由材料质量原因引起的裂缝较常见的是水泥,粗细骨料质量不好,这种情况造成的后果是结构承载能力降低,刚度很差,空气稳定性很弱,隐患容易恶化等。

3、给水工程构筑物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预防措施

3.1混凝土配料、搅拌及浇筑

3.1.1配合比设计应尽量采用低水灰比、低水泥用量、低用水量。投料计量应准确,搅拌时间应保证;

3.1.2浇筑分层应合理,振捣应均匀、适度,不得随意留置施工缝。

3.2设计方面

3.2.1从设计方案上进行控制。在确定设计方案时,应尽量避免由结构布置不当引起的变形裂缝,如宿松县第二自来水厂2.5万立方米/日平流沉淀池总长达92.8米,高且池子前部与尾部处于不同的底层带,池子头部处于水田之上,地基松软,而池子尾部却处于山体岩石之上,地基强硬,施工时甚至要采取爆破,如果采取统一施工方式,在构筑物完工后肯定会出现裂缝。考虑到上述原因,在施工阶段临时设计变更,池子处于水田软基部分采取了混凝土加抛石方法,很好的解决了开裂隐患。

3.2.2从结构计算上进行控制。给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给水工程的坚固性、适用性和经济性。因此,结构设计是给排水工程设计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确定结构设计的最佳方案之后,必须对各构件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计算,以保证各结构物件可靠、正常使用。在结构计算时应防止盲目套用标准图集,忽略计算和验算。国家标准图集是给排水专业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具有特点的设计和施工经验,由于给排水工程结构的受力情况和结构体系比较复杂,设计人员常需要参照国家标准图集进行设计,这样能够优化结构设计和节省很多的结构计算时间,但不同条件下构筑物的受力情况不同,因此,必须进行必要的具体的结构计算,不能盲目套用标准图集。很多的工程病故证明,盲目套用标准图集,不经必要的结构计算,或计算不做必要的验算,结果出现基础下沉,池壁变形裂缝等工程事故。

3.2.3从构造设计上进行控制。构造措施是改善结构性能,加强各部分联结,保证给排水构筑物结构整体性的重要措施,应在设计和施工中予以保证。给水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构造,应着重注意以下两点:

(1)伸缩缝的构造处理。从功能上说,伸缩缝必须满足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保证伸缩缝两侧温度区段具有系统的伸缩余地;二是具有严密的抗渗能力。在符合上述要求的前提下,构造处理和材料的选用要力求经济耐久,施工方便。

(2)节点构造设计,给水构筑物往往底色于节点构造设计不当或忽略了节点构造设计,引起构筑物构件的开裂漏水。因此,应重视给水构筑物构件的节点构造设计,如池壁转角处,池壁与池底板连接处等部位的节点构造设计,以保证和加强池体结构的整体性。

3.3施工方面

根据有关部门调查资料显示,在当前的给排水工程施工队伍中,只有少数大型建筑企业从事过给排水工程的施工,大多数施工队伍技术力薄弱,没有这方面的经历和经验。从笔者所接触的给排水工程施工施工队伍中,这些施工队伍总认为给排水工程比不上高层楼房的建筑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因此,在施工上存在着较轻视给排水工程的思想,把给排水工程当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进行施工,甚至马虎,这样便使给排水工程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给排水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给排水构筑物的结构整体性,抗震性、影响到结构的安全和使用年限。因此,给水工程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变形裂缝的控制,除从设计方案、结构计算,构造设计上控制外,还应从施工质量上进行控制。施工质量方面的控制应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3.3.1钢筋的绑扎。钢筋混凝土是由两种不同的材料组成的一种组合体。这两种性质不同的材料之所以能共同工作是因数钢筋与混凝土之间有很好的粘结力,使二者能牢固紧靠地粘结在一起,在荷载作用下,它们之间不产生相对的滑动而能整体工作,为了加强钢筋与混凝土的共同工作,防止钢筋在混凝土中滑动,对于钢筋的绑扎要求牢固和搭接要符合设计要求及施工规范超标准。

3.3.2留设保护层。当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保护层混凝土遭破坏或混凝土的保护层性能不良时,钢筋会发生锈蚀锈膨张引起混凝土开裂。保护层留置合理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刚度和使用年限非常重要,我国每次修改《混凝土工程标准规范》时,都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各种构件的保护层作适当的修改。因此,施工中要按设计要求或规范留设保护层。

3.3.3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等级偏低,不满足要求时,影响结构的安全度,因此,混凝土配制时,应根据设计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和质量的原则,对防渗要求的混凝土,尚应符合有关的专门规定。

3.3.4混凝土浇筑。在浇筑工序中,应控制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性,特别是在结构中有密集的管道,预埋件或钢筋稠密处,不易使混凝土捣实时,应改用相同抗渗标号的细石混凝土进行浇筑和辅助人工插捣,以确保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粘结整体性,防止捣浇时出现混凝土蜂窝、麻面、孔洞、以至渗漏水。

3.3.5施工缝处的施工。施工缝是防水混凝土工程中的薄弱部分,应尽量不留或少留,施工缝处理必须做到:对缝表现进行凿毛处理,清除浮粒。继续浇筑前用水冲洗衣亲保持湿润铺上1―2厚的水泥砂浆其材料和灰砂比应与混凝土相同。再继续浇筑上部混凝土,并加强施工缝振捣固密实。

3.3.6混凝土的养护。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质量来说,养护很重要,施工(生产)单位应根据施工对象、环境、水泥品种、外加剂及对混凝土性能的要求提出具体的养护方案,并应严格执行规定的养护制度。给水构筑物钢筋混凝土一般自然养护时,应在混凝土浇筋完毕和凝后(常温下浇后8―12h),及时覆盖和河水湿润,养护期不少于14d,特别是早期养护。在夏季高温时要加强养护,防止养护期不够造成混凝土干缩变形,出现裂缝。

4、给水工程构筑物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处理

针对已发生的裂缝,比较常用和成熟的施工方法有以下四种:

4.1表面处理法。表面处理法是对混凝土构件表面较浅的裂缝用水泥砂浆或环氧树脂表面涂刷处理。这些表面裂缝一般都很细很浅,裂缝深度尚未达到钢筋表面,一般用高标号的砂浆进行表面涂抹即可。如果表面裂缝贯通底部,出现漏水的情况,可通过在构件表面贴补防水片等方法来解决。

4.2填充密实法。填充密实法是对中等宽度裂缝的处理,将裂缝处凿成凹槽再填充相应材料修补。当裂缝宽度小于0.3mm时,可采用专用的混凝土封堵材料来填充裂缝。

4.3压力灌浆法。压力灌浆法又称注浆法,它不仅修补面层而且能通过压力将注射用胶注到混凝土的内部裂缝处,对裂缝进行粘结封闭和补强加固,此种方法处理效果好,应用范围广。

结束语

综上可以看出给水工程构筑物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产生有其内、外界因素,因此,采取针对性强的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是给水工程构筑物结构安全的重要保证,从而达到提高工程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范文9

Abstract:Article the concept of durability design of concrete structures, grade, in principl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design to do some detailed analysis, and effective measures to enhance the durability of concrete structures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

Keywords: concrete structures; durability;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3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混凝土耐久性的概念、等级、原则

(一)混凝土耐久性的概念

混凝土耐久性是指结构在规定的使用年限内,在任何一种环境作用下,都不用额外的费用加固处理直接就能保持其安全性、正常使用和可接受的外观能力。混凝土耐久性主要包括:抗冻性、抗渗性、碳化。

(二)混凝土耐久性的等级

1、一级耐久性

主要是针对室内干燥环境下的住宅、办公楼等室内构件来说的,用简单的粉刷或油漆防护就可以,也就是能够满足在规定的使用年限内所要求的年限。 

2、二级耐久性

主要是针对露天环境或高温环境下的构件,在规定的使用年限内也存在着个别需要维修的状况,维修采用的方法可能是修补或更替个别构件。

3、三级耐久性

在沿海地带或受冻融作用的环境以及使用除冰盐的结构,在规定的使用年限内需要经常维修的情况。

(三)混凝土的耐久性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

在进行混凝土耐久性设计的过程中,相关的设计人员必须要先明确出这一结构的耐久性目标是什么,也就是设定的使用期限;还要确定出耐久性失效标准是什么。一般情况下,使用期限可以分成四类。对于耐久性失效标准,有多种说法。大多数观点认为:一是以结构性能退化导致结构承载能力降低到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称为承载能力耐久性失效标准;另一种说法是由于耐久性能退化使结构产生了变形,从而不能够满足正常使用的基本需求,我们主要是以钢筋锈蚀发展到出现混凝土沿顺筋开裂作为正常使用耐久性失效标准。

二、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影响因素

(一)混凝土的碱――集料反应

碱――集料反应主要是指混凝土中的碱与集料中活性组分发生的化学反应,进而引起混凝土的膨胀、开裂、甚至破坏。目前,因碱――集料反应不得不拆除大坝、海堤、桥梁的事件并不在少数。混凝土的碱――集料反应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有相当数量的碱、相应的活性集料、水分。避免混凝土的碱――集料反应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一是限制混凝土的碱含量;二是避免采用活性集料;三是掺用混合材。(二)混凝土的冻融破坏

当混凝土结构在冰点以下环境中时,混凝土内孔隙中的水将结冰,随之会产生体积膨胀进而形成各种压力。一旦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混凝土破坏。混凝土的冻融破坏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表面剥落,甚至在严重时还会露出石子。此外,混凝土的抗冻性能与混凝土内部的孔结构和气泡含量多少有着直接相关,孔小破坏作用就小,封闭的气泡多了,坑冻性也好。影响混凝土抗冻性的因素还有:孔结构、含气量、水灰比、集料的孔隙率、混凝土的饱和度等。

(三)化学侵蚀

一般情况下,可以将化学侵蚀分成淡水腐蚀、碳酸腐蚀、一般酸性水腐蚀、硫酸盐腐蚀等几类。当混凝土结构处于有侵蚀性介质作用的环境中时,就会引起化学反应和物理反应,从而受到侵蚀,引起一系列破坏。当水中溶有一些酸类时,水泥石就受到溶淅和化学溶解双重作用,加速腐蚀;淡水的冲刷,不仅能溶解水泥石中的组分,也可以使水泥石孔隙增加,密实度也随之降低了,造成了对水泥石的严重破坏;碳酸在溶淅水泥石的同时,也影响了水泥石的致密度,同时也降低了水泥水化产物的稳定性。

(四)钢筋的锈蚀

钢筋的锈蚀主要表现为钢筋在外部介质作用下产生的电化反应,生产了铁锈,也造成了混凝土顺筋裂缝,整体的混凝土结构受到了破坏。一方面,混凝土碳化和中性化主要是因混凝土的密实度不足,酸性气体渗入混凝土内与氢氧化钙作用;另一方面,钢筋会在拉应力和腐蚀性介质的共同作用下而形成脆性断裂,当钢筋内部存在缺陷,钢筋在腐蚀过程中能够产生少量氢气,会导致钢筋脆化。

三、设计使用年限

普通的混凝土主要是以水泥为胶结材料,并用天然砂石做骨料,在里面加上水进行拌和,最后形成固体材料。在受到施工、环境因素的影响时,加上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混凝土就是带着裂缝工作的。

当混凝土所出现的裂缝很大时,侵蚀的物质就会从裂缝中渗入到混凝土内部,再到达钢筋表面引起锈蚀。钢筋在被锈蚀后,有效面积就减少了,使结构承载力的强度下降了。一旦出现承载力方面的问题,有时可能是脆性破坏。总之,对混凝土的结构不仅要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计算,还要确保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达到设计规定的具体要求,这个时期就被称为了“设计使用年限”。我国的《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中已经明确规定了:设计使用年限对临时结构是5年;易于替换的结构构件为25年;普通房屋和构筑物为50年;记念性建筑和特别重要的建筑结构为100年。因此,在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中,应该以此为依据,进行重点考虑。

四、加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有效措施

(一)控制施工质量

控制施工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混凝土结构保护层的厚度控制、混凝土结构各种孔隙的控制以及水灰比控制。选择保护层厚度应该根据腐蚀环境的不同来设定,在正常的室内环境下,要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的结构混凝土应该确保保护层的厚度是按规范的规定增加到40%为宜,混凝土结构及构件不能留有施工缝。此外,为了保证混凝土拌和物所需流动性,减小水灰比,可以使混凝土的总孔隙率大幅度降低。

(二)原材料的选择

水泥类材料的强度和工程性能,主要是通过水泥砂浆的凝结,硬化形成的,在选择水泥时,要注意水泥品种的具体性能,可以选择水化热低,碱含量小,耐热性,抗冻性能好的水泥来使用。此外,在选择集料时,也要考虑其碱活性,耐蚀性和吸水性,还要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以便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

(三)结构的日常维护

混凝土结构在使用阶段,必须注意其检测和维护。例如,建立检测和评估体系,这样对于恶劣环境下的工程建设便于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修理,保证混凝土结构能够正常的使用。此外,在使用的过程中,还应该避免结构接触腐蚀性物质、也不要承受超重荷载,一旦出现结构破坏超过一定界限的情况,就必须查找原因进行维修。

五、结语

对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的问题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研究,因此,需要施工和设计人员在已有的经验和工程的实践基础上做好结构耐久性设计工作。

六、参考文献

【1】徐晓华、张东影《试论混凝土试验研究及实践》,《建筑技术》2005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