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古代劳动教育思想集锦9篇

时间:2023-07-31 17:01:20

古代劳动教育思想

古代劳动教育思想范文1

一、教育的涵义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上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三、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具有历史性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有l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3.心理起源说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是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前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2.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两个时期。

(1)奴隶社会教育

①中国

夏、商、西周:教育内容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②西方古希腊教育

斯巴达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培养体格强壮的武士。学习内容主要是“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称之为“五项竞技”。

雅典学习内容主要为读、写、算、音乐、文学、政治、哲学等方面。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是雅典教育的显着特点。

(2)封建社会教育

①中国

《四书》、《五经》,特别是《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②西方

西方封建社会,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教育:教会学校和骑士学校。

(3)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①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②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③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3.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教育的终身化;

第二,教育的全民化;

第三,教育的民主化;

第四,教育的多元化;

古代劳动教育思想范文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作为蕴涵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在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下面浅谈四点:

一、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毛泽东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二、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1、亲情教育。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间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学生成才的基础。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挖掘内容,进行全面的教育。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体现了诗人积极进取,不断开拓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石灰吟》则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甘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高尚精神。王安石《梅花》一诗中的“凌寒独自开”歌颂了梅花不屈不挠的精神。诗中的梅花,其实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元代画家王冕在《墨梅》中也写道:“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不仅写出了墨梅的高雅气质,而且反映了他的人品

古代劳动教育思想范文3

关键词:情感教育;深沉悲壮;祖国山水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253-02

大家都十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是指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是一面具有最大号召力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是:艰苦奋斗、辛勤劳动,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财富;反对民族分裂和国家分裂,维护各民族的联合、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在外敌入侵面前,团结对外,英勇抵抗,维护祖国的和独立;同一切阻碍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反动阶级、反动社会势力和反动制度进行斗争,推动祖国的繁荣和进步。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一样,都具有语言精练,节奏感音乐强,形象思维丰富,感彩浓厚等特点,它不但以它独特的风采在文学园地中占一席之地,而且还有不少深沉悲壮的爱国主义诗篇。小学语文教材第九、第十册中的几首诗都是赞美祖国山水之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真是妙不可言。雄伟壮丽的庐州瀑布,奔腾咆哮的万里黄河,幽清脱俗的滁州西涧,别无风情的寒山霜叶,都饱含着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足以使学生豪气顿生,心旷神怡,思想感情受到熏陶,内心情感得以升华。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诗,借春天多姿的柳树来赞美春天。它运用了新奇的想象,生动的比喻,巧妙地刻画了春柳的秀丽印象,歌颂了春天给大自然带来的蓬勃生机,给人以美的享受。刘禹锡的《浪淘沙》,更是以豪迈的笔调配以奇妙的神话,叙述了黄河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直到牵牛,织女家的丰富想象,把诗人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奔腾而下,其势不可阻挡,学生顿感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语言浅显、通俗,格调清新活泼,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学生一边在学诗文,一边头脑中便出现了春天的翠柳、红杏、黄蝶及万紫千红的春色等画面,生动形象、逼真。使学生受到了美的陶冶,浑身充满了勃勃生机。又如杜枚的《山行》以另一种清新的笔调,寥寥数语,便描绘出寒山霜叶的绰约的风姿,教师抓住前两句中的“远”、“斜”、“白云深处”等词让学生展开想象:弯弯曲曲的石头山路向前延伸、延伸,一直到山顶,山高险峻,山顶上白云缭绕,几户人家择地而居,这让学生感到此景清丽幽雅,如临仙境,接着紧扣后两句中的“晚”、“红于”等词,使学生联想到夕阳斜照,霜叶红艳,曲径之巧,白云之神,令人陶醉,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一草一木的思想感情。

例如《再见了,亲人》一课中,有志愿军对朝鲜大嫂说的这样一句话:“您为我们付出了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里,“代价”是个关键词语,教师可先让学生查查字典,然后把它放到课文中去作进一步的理解。学生把“代价”这个词与课文所叙述的朝鲜大嫂为了志愿军而负伤的事迹联系起来思考,便认识到,这时的“代价”,指的是朝鲜大嫂为了支援志愿军所付出的鲜血。这种用鲜血凝成的情谊的确“比山还高,比海还深”。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既受到了语言训练,又受到了国际主义的思想教育。又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使同学们加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对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无比痛恨。再如《金色的鱼钩》一文,课后我布置同学们以6~8人小组排演课文剧,在班上表演,并选出优秀的一队,老师再作辅导,无论从道具到音响,舞台设计等都作精心的编排,让他们为全校师生作汇报表演,此举轰动了全校。同学们通过朗诵表演,使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古代劳动教育思想范文4

素质教育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基础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使全体受教育者在思想品德、智力、体质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使他们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其中,思想品德素质教育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物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思想品德素质教育要求在物理教学时努力做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情操,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按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刻苦钻研、互助协作、爱护公物等良好习惯。

一、爱国主义教育

物理学的宏伟大厦是一砖一瓦构成的。我国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在不断地为大厦添砖加瓦,在很多方面甚至是大厦的顶梁柱和奠基石。教学中要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科学成就,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

如我国古代计时方法、天坛、圜丘、编钟等声学贡献,《墨经》中小孔成像的研究,古代质量测量的天平、郑和下西洋大轮船的浮力应用,指南针的发明和磁偏角的发现,这些知识能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物理学贡献的自豪感。我国现代科技成就、运载火箭的发射、卫星技术、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及核能的和平应用、超导材料、电子技术的飞速换代更新、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等的贡献等,这些知识能激发学生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历史责任感。

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物理学中许多的物理现象、规律都包含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如测量工具的逐渐完善、精密,乐音和噪声的辩证转化,牛顿第一定律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和发展,物理学中模型、假想,微观粒子的实验检测,牛顿经典力学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对立统一及爱因斯坦理论的最新论证和发展,通过这些知识使学生体会到认识源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世界的矛盾统一,实践检验真理等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

三、科学态度教育

实事求是、严肃认真、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是每一个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物理课本中介绍了许多科学家严肃认真对待物理科学的事例,可以使学生得到启迪,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认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如:牛顿定律的发现、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等。课本中也介绍了许多违背客观规律办事,结果劳而无获的事例。可以使学生辨别一些假象,避免走许多弯路,做一些徒劳无功的事。例永动机不能做成,因为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或客观物质世界中能量流动的方向性。

四、刻苦钻研、互助协作、爱护公物教育

古代劳动教育思想范文5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033-01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青少年道德素质,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昨晚蕴含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词在教学中该从那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

修齐治平,理想追求教育。儒家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当以修身为本。正心诚意的修养,个人道德的完善,是治家、治国、稳固天下的根本。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理想,影响了中国一代代的志士仁人,它也是古代读书人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追求。追求远大的理想,是青少年健康成长、成就学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如杜甫《望岳》里写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自强不息,事业建树教育。《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事业追求上的奋斗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普遍心理认同。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塑造了无数志士仁人的高尚人格,磨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自强精神。

如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爱国为民,社会关系教育。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从以下两方面:

1、国家民族统一的爱国意识

儒家“大一统”主张,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陆游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2、执政为民的民本理念

儒家经典《尚书》指出:“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不仅如此劳动人民还创造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诗经》就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白居易《观刈麦》,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表达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果实,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问题,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古人很早就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我们可结合古诗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

1、联想想象进入意境法

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所描写的自然景物的美,调动学生去想象,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之中,进入诗歌的情境。还可以运用多媒体,尽可能的使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之中,去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从而产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对比迁移联系实际法

引用新闻材料: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大诗人坡在白居易之后也曾经在杭州任市长,不仅非常注重对西湖的疏浚治理而且还留下了对西湖如此的赞美。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西湖在2003年却被媒体宣布“死了”,因为2003年6月 5日,国家环保局了一份环境报告,在这份报告中杭州西湖的水质被列为了劣五类水。2、杭州光学污染日趋严重 西湖看星星已成回忆。学习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可将西湖现在与诗歌描绘的美好画面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激起学生强烈环保意识。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因利势导,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必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效果,增强中华文化传统学习意识。

参考文献

[1] 李承宗. 《论儒家文化对培养现代爱国主义情感的积极作用》《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04.

古代劳动教育思想范文6

【关键词】古诗教学,小学,文化传统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历史悠久,作者众多,而且作品丰富,题材广泛,技巧高超,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一绝。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璀璨夺目。这些古典诗词感情丰富,形象鲜明,意境优美,是我国古典文化艺术遗产的精华。它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价值不仅在于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因此,古诗自然成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自古就有“诗教”的传统,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伯语o泰伯》这指出了古诗教学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选入小学课本的古诗一般分为两大类:叙事诗和抒情诗。叙事诗以描写具体事件、人物为主的,如《蚕妇》、《小儿垂钓》等;抒情诗是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它又可以分为写景和写意两大类,但不少古诗既写景又写意,如《梅花》、《山行》等。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用极为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古人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其最大的特点可用于一个字来概括“美”:意美、语美、音美、形美。因此,古诗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古诗把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既抓住“亦画、亦情、亦理”的特点,又引发学生思想情操上受到美的陶冶和升华。因此,小学古诗教学的过程其实也是鉴赏美的过程。还有,古诗不仅体现诗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它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古诗教学不论是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还是对其他方面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的讲评,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经验,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

那么,作为言简意丰,蕴涵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在教学中,怎样化难为易,由浅入深,体验那源远流长的美好意境、美好情感,把古诗教好、教活呢?

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教学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呢?

1.创设情境,感受诗境

在浩瀚如烟的文学长河中,古诗就如璀璨的明珠传承着华夏儿女的血脉精髓。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讲究方法,以用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感染学生,唤起学生对学习古诗的热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具体方法有很多: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三是运用直观法。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四是丰富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如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笔者设计道: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钱塘湖春行》的内容拍摄西湖风景你决定选择哪些镜头?(如果指导细一点,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样的人,等等。”)待学生各抒己见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乐的西湖风景录像供学生借鉴。再如教学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当学生弄清颔联和颈联的禅意后,这时可设置配音乐这一环节,让学生感受意境美。

2.嚼字品词,体悟诗意

品味语言,首先读懂语句。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古诗学法-分词连序法:一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古诗学法具体概括为七个字:扩、留、补、换、调、嚼、连。

扩:浓缩的词语要“扩”,将单音词扩成双音词,使意思明显化、具体化。

留:古今通用的词语要保留。

补:诗句中省略的成分要补上,使之通顺。

换:古今用法不同的词语要更换。

调:词语的顺序颠倒的要调整。

嚼:诗中关键、传神的、富有哲理的词句引导学生细心咀嚼、品味。

连:将各句中解释的词语连起来翻译。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古诗学法,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另外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点拨指导,学生运用巩固学法。

3.形式多样,增强“诗趣”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小学生毕竟不是成年人,抽象思维尚不成熟,重感性轻理性特点明显。学习古诗,教师不妨抓住这一特点,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采取演小品(多用于写人类的)、编故事(多用于叙事类的)、打擂台(多用于哲理性的)、改原作(多用于抒情性的)、拼字词(多用于绘景类的)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4.吟句读诗,情感熏陶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4.1 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4.2 热爱家乡的教育。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4.3 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5.挖掘意蕴,升华境界

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学生成才的基础。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挖掘内容,进行全面的教育。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体现了诗人积极进取,不断开拓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石灰吟》则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甘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高尚精神。王安石《梅花》一诗中的“凌寒独自开”歌颂了梅花不屈不挠的精神。诗中的梅花,其实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元代画家王冕在《墨梅》中也写道:“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不仅写出了墨梅的高雅气质,而且反映了他的人品和。在教学这些优美的诗句中,融入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其效果自然好于枯燥无味的说教。

诗歌教学自身不仅是审美性的,还兼有伦理、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正如《论语?阳货》中所提到的:“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诗的思想感情,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此外,除掌握上述教学要点外,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前要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有的课文两首诗,要理解其编在一起的缘由;这篇古诗课文在本单元的作用,与前后古诗课文的联系。二是可以适当补充课外古诗让学生学习。三是适当安排改写训练,将叙事诗改写成小故事,将写景诗改写成散文。这样读写结合,一举两得。四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进行画画,真正走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境地。

总之,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要尽可能用诗一样唯美的语言演绎课堂,用诗一样的精巧锻造课堂,用诗一样的意蕴营造课堂,用诗一样的激情澎湃课堂。让我们的课堂,因诗歌教学而充满浓浓的诗意,让学生的精神生命诗意地栖居,从而真正是古诗教学发挥其特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古代劳动教育思想范文7

【关键词】古代奥运会;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经济;制约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时代的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但不是指特定时代的社会所有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而是指在该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指社会的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亦称实体性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一套组织。观念上层建筑,又称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相对于政治上层建筑以“有形”实体存在来说,观念上层建筑则是非物质实体形态的“无形”存在。

任何社会形态都存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三个基本要素。生产力不直接决定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而是通过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古希腊社会本质上属于奴隶制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者劳动技能的提高,劳动工具的改进,整体的社会劳动力发展,原有的生产关系――小农经济已不适应生产力要求,取而代之的是大土地所有制经济,大土地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使自由民和奴隶增多。古希腊的经济基础已经发生改变。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贵族和大奴隶主参加奥运会为了享乐,不惜高价购买运动员。在巨大财富的引诱下,同时也是为了生存,一些运动员出卖自己,出卖国家。这时功利代替了理想,奥运会变成了一种简单纯粹为金钱而进行的职业竞争。原有的奥林匹克精神也被淹没在物质利益的贪欲之中,真正的古奥运会已经不存在了。

1、经济基础性质的制约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服从政治上层建筑。奥林匹克是传播体育精神的运动,体育是人类社会特殊的文化现象,和其它文化现象一样在本质上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体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不能脱离经济基础独立产生和发展。体育发展的历史和众多体育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体育是伴随着生产劳动和带有明显经济利益驱动的军事活动而产生的,体育运动的许多项目至今仍保留着明显的劳动色彩。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则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而诞生的,虽然它的创始人和一些继任者出于对资本主义战争和经济掠夺的厌恶,努力使奥林匹克运动远离政治,远离金钱。但事实证明,奥林匹克运动仍然无法摆脱经济的制约。从根本上讲,这是由于经济活动和体育运动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2、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奥林匹克运动有一句著名的口号是“重在参与”。但事实上体育并不是人人都能够参与的活动,时间、金钱、器材、场馆等诸多因素都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和体育的普及程度。古希腊奥运会衰落的原因之一是贫富分化严重失去了广大的群众基础,现代奥运会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战争使无数自由民失去土地。原有公民9000户、份地9000块的斯巴达城邦,到公元前七世纪时,“管有田产的公民只剩下1500户了”,城市大批的小生产者也由于手工业的集中而相继破产。民主制危机造成的自由民的贫富分化动摇了体育运动的精神支柱,各城邦公民的贫困和破产,导致业余运动结束,职业之风兴盛。参加运动会的职业选手越来越多,这些人大多是为了金钱而走上运动场的破落自由民。“公元前4世纪中期,古奥运会战车赛优胜者所获奖赏的橄榄油的价值,相当于一个熟练手工业者1186~1680个劳动日的价值”。这种状况致使古代奥运会再也不是希腊民族神圣的庆典和欢乐的节日了,它成了人们追求财富和个人成功的手段。

由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环境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巨大的差距,在发展中国家举办奥运会不仅对组织者来说难度要大得多,而且对国际商业集团来说所谓的风险也比较大。因此,为确保获得最大经济利益,奥运会往往推崇在发达国家举行,即使偶尔在发展中国家举行也是选择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国家。国际奥委会将商业赢利的一部分拨给100多个成员国家的奥委会,用于发展他们国家的体育事业,并为参加奥运会的每位运动员提供补贴。这确实是一项善举,也的确帮助了不少小国和贫穷国改善了体育设施,解决了无钱参加奥运会的难题。但是,各国之间分配不均,看人下菜的现象也是相当严重的。如美国奥委会总是能从国际奥委会那里获得特殊优惠待遇。在国际奥委会每年向各国奥委会提供的资金援助中,有近一半给了美国。美国一名一流摔跤运动员拿的补贴可能比瓦努阿图一个国家还多。对这一现象,美国解释说,那是因为“美国公司为国际奥委会的金库贡献最大”的缘故。在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补贴上也存在着这种现象,如美国奥委会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共获得了52.32万美元的补贴,而最贫穷的小国却只拿到5万美元。这样就会进一步保持甚至扩大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世界体育发展的地区差距,同时也强化了长期存在于奥林匹克运动之中的欧美中心主义。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刷社,1965:23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8-619.

[3]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M].北京:商务印刷社,1982:13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76.

[5]于克勤.古代奥运会史话[M].上海人民出版社,1907:102.

[6]成田十次郎.教育的历史[M].不味堂出版,1988:21.

[7]顾绍沪,周西宽.体育运动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8]宋瑞芝.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与城邦危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6).

[9]范益思.古代奥运会[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

[10]李卞婴,樊奇.奥林匹克运动与政治的关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

[11]喻坚.影响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因素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1).

[12]孙葆丽.现代奥运会与古代奥运会竟枝职业化的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4(8).

古代劳动教育思想范文8

论文摘要: 本文提出,近代西方社会中产生的主要体育思想有追求健康、自然体育、要素体育、全面发展等思想,并分析了这些思想产生的原因、渊源和适用条件。

1.引言

近代是西方体育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由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和近代工业革命的推动,近代西方社会中体育思想活跃。笔者在查阅资料后发现,学者们多侧重于对近代西方体育思想的本体内涵进行研究,而从历史、社会、教育、体育等多角度对近代西方体育思想的源、缘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文献却不多见。探究近代西方社会中的体育思想及其产生渊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当代体育教育理论、探索体育思想发展的脉络和内在规律,而且对于目前的体育教育事业具有实践价值。

2.近代西方体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简析

近代西方的政治特征表现为从封建宗教制度向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过渡。资产阶级政治倡导民主、自由、人权,与宗教教会独裁政治形成鲜明对比,它解禁了人的自由,为西方体育思想的繁荣奠定了政治基础。

近代是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和成长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奠定了体育发展的基调:培养符合资产阶级经济利益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近代西方的宗教、哲学与文化处于转折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自然主义哲学的萌生,以及人文主义思潮是这一转折的标志。同时,近代是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医学及心理学等科学勃兴的时期,科学、宗教、哲学等在发展中相互印证、融合,形成近代西方体育思想产生的文化土壤。

3.近代西方社会中的主要体育思想及其产生渊源

3.1追求健康的体育思想

追求健康是近代西方体育的首要目的。近代之前的中世纪漠视健康。进入近代,西方的有识之士通过对社会现状的反思,以及挖掘古希腊的体育与健康思想,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例如,被西方学者称为“学校体育之父”的捷克近代教育家夸美纽斯便倡导“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这一古老思想,他要求学生“通过一些游戏、跑跳、郊游、旅行之课余锻炼,使身体活动”,[1]以获得身心健康。

追求健康成为近代西方体育的主要目的有深刻的社会原因。

原因之一:中世纪的教会教育忽视体育而导致人们体质严重恶化的社会现实,促使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体育和健康的重要性,以及二者的内在联系。

原因之二: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代医学、生理学和解剖学的发展,使体育与健康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了科学依据。

原因之三:偏重智育、漠视身体健康的封建教育思想背离时代潮流,与人文主义者所倡导的追求人生幸福、健康的文化思潮相左,与宗教改革发起者路德倡导的“保持身体健壮是每一个基督徒的天职之一”[2]的新教思想相矛盾。

原因之四:体育以追求健康为主要目的,符合近代西方快速发展的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近代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和成长时期,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欧洲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工业模式逐渐取代手工业模式,机械化生产对劳动者的身体状况提出更高的要求,竞争日趋激烈的工商业界日益体会到体质健康的价值。在这一社会背景下,追求健康自然成为近代西方体育所追求的主要目的。

3.2自然体育思想

“遵循自然”是许多近代西方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所倡导的哲学思想。“自然”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自然界及其普遍法则;二是指人的天性。”[3]自然体育思想要求体育教育要尊重学生的天性,依据客观教育条件和学生身心发育规律选择、构建、编排和实施体育教育。

自然体育思想的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将体育锻炼、阅读、书写、音乐绘画四科列为初等教育课程,并主张体育锻炼应遵循自然,认为:“体育训练的目的不是为了竞技,不应像斯巴达人那样用自以为将使儿童们勇敢的艰苦操练而使儿童变得残忍……儿童的练习应该是比较柔和的,应避免粗劣的膳食和痛苦的劳作,使儿童的生长不受损害。幼年的过度训练只有坏处。”古希腊的自然体育思想在中世纪因天主教的统治而一度中断。

进入近代,人文主义者对古希腊文化进行挖掘,使自然体育思想的价值得到重新确认。近代倡导自然体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卢梭、洛克、裴斯泰洛克等。夸美纽斯把适应自然确立为一项教育法则,他认为教育就像一座组合得很巧妙的钟一样,有自己的规律性。他在其著作《大教学论》中说:“人们要追求健全的身体,就得有节律地生活,尤其是适度的饮食、体育活动、必要的睡眠与休息。”[4]

自然体育思想在近代西方社会中复兴的主要原因是,具有自然主义和唯物主义成分的哲学思想在与宗教神论的相互斗争中开始成长壮大,对教育和社会产生了影响。例如,具有自然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倾向“自然神论”便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尽管自然神论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由于其实质具有唯物主义倾向,故对近代自然体育思想的产生与传播产生了积极影响。

自然体育思想的精髓是“尊重儿童的天性”。这一思想精髓对当代的体育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其局限性在于人们对“尊重儿童的天性”的“度”的把握易偏于极端。若在体育中过于强调人的天性而不讲人的社会性,把学生的天性过分理想化,忽视社会的要求和制约,则“遵循自然”易异化为溺爱放纵,不利于对儿童体力、技能、意志毅力等素质的培养。

3.3要素体育思想

要素体育思想的要义是:体育学习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理解和接受的“要素动作"开始,然后逐步扩展到全身的更为复杂的动作,通过这些由简单到复杂的动作练习,逐步使学生的体力和动作技能得到发展。裴斯泰洛齐依据生理与解剖学原理认为,要素动作“如打击、运载、投掷、推拉、牵引、旋转等”,[5]是身体运动的最基本要素,把这些基本要素相结合,可构成各种复杂的身体动作和身体运动。他还指出,各体育要素之间的组合与协调的生理机制在于感觉和思维参与,“四肢的基本练习,必须很自然地与感觉的基本练习协调起来,也必须与有关思维的机械练习协调起来”。[6]

要素体育思想产生缘起于近代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的发展。对人体生理结构的认识日益深刻的生理学和解剖学,以及近代逐渐兴起的心理学,是要素体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要素体育思想已为当今的体育实践所采用,如在体育学习中对运动动作进行分解和组合练习便是实例。应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分解动作训练练习的同时,不能忽视各动作之间的过渡和衔接,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和思维,以免学生在训练中形成机械呆板的运动姿势。

3.4全面发展的体育思想

全面发展的体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是洛克、裴斯泰洛齐、欧文等。其内涵是,体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的内容选择、编排和实施要兼顾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这一思想同样源自古希腊。

至近代,全面发展的体育思想得到发展,强调体育教育应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裴斯泰洛齐是这一思想的实践者,他在自己创办的实验学校中将体育与劳动教育、职业训练相联系。英国产业革命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和教育家欧文也强调,体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欧文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实验探索。马克思肯定了欧文的实验探索,他说:“生产劳动与智育、体育相结合,不仅是增加社会生产的重要方法,而且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7]

全面发展的体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如下:

近代唯物主义思想是全面发展体育思想的哲学基础。随着近代科学进步,哲学向着唯物主义的方向发展,人们对身体和精神的认识趋于客观,“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等思想逐渐被许多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所认同。

近代人文主义文化思潮是全面发展的体育思想的文化基础。人文主义文化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为全面发展的体育思想营造了文化氛围。人文主义重要代表人物薄伽丘在他的代表作《十日谈》中表达了对理想人的看法,主张人应是全面发展的人。

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对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是全面发展的体育思想的社会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对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促进了全面发展体育思想的复兴和传播。

4.结语

近代西方社会中产生的主要体育思想为西方现代的体育思想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同时也影响着中国的体育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中国体育是在与西方体育的直接碰撞过程中不断发展而成的,是中西方体育交流的产物。西方体育思想的传入对中国体育思想的建立、体育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体育手段的丰富、体育竞赛的规范等产生了重要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学忠.学校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4:168.

[2]体育史教材编写组编.体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6:240.

[3]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240-160.

[4]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71.

[5]滕大春.外国近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1:147.

古代劳动教育思想范文9

[关键词]教育 休闲 闲暇 本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4-0004-04

[第一作者简介]谭宏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西安710049)

20世纪科技对人类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将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有了充裕的休闲时间。我国已实现了每年“115天节假日+N天带薪休假”制,人们有了大量的时间可供休闲,消费结构的改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为休闲及休闲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客观的要求。休闲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人能否完整、全面、健康地发展自己,只有真正的休闲才能获得精神解放,才能不断地创造、出新,休闲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志。

一、历史上的休闲和教育

1 西方教育中的休闲。休闲作为一种生活理想起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总结古希腊早期哲学家的观点后认为,休闲是实现文化理想的一个基本要素,知识引导着符合道德的选择和行为,而道德的选择和行为反过来又引出了真正的愉快和幸福。他提出休闲是通往幸福的大道,休闲给精英社会中的人们以发展智力、探求灵魂和寻找生命中真正快乐的机会。亚里士多德还认为:人的理性灵魂的特点就是思考、理解和判断,这些必须以足够的沉思为基础,人们只有在闲暇中持续地沉思,才会领悟人生的幸福和真谛。希腊语中用“Schole”表示休闲和教育,古希腊人认为发展娱乐,从中获益,并与文化水平的提高相辅相成。而“Schole”是英语中“School”的原始含义,这就可以印证休闲具有教养功能和培养人的优秀品质与美德的含义。学校与休闲在起源上的同义说明教育的本质是人享受休闲的特有方式,通过这种特殊的休闲方式,人类创造的文化得以传递并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

亚里士多德认为休闲的最好方式是沉思,因为“理性的沉思活动不以本身之外的任何目的为目标,具有它本身所特有的愉快……自足、悠闲自适、持久不倦……其他被赋予最幸福的人的一切属性,都是与这种活动相联系的——这就是人的最完满的幸福”。柏拉图的《理想国》实质上体现的就是一种休闲状态下的国度。休闲教育是当时雅典人生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是生活的中心。古希腊社会中那种近乎现代休闲式的生活方式给了哲人们以思想的灵感,因此才产生了辉煌的古希腊文化。以古希腊和希伯莱文明为母体产生的许多西方学派都主张把学问与休闲思想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知识总是同自由相关,自由又同休闲相关。后来的“骑士教育”、人文主义教育及英国的绅士教育也都体现了休闲教育的精神,资产阶级上层社会的生活教育实质上就是休闲教育。

2 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休闲。中国古代就有“休”与“闲”的思想。“休”在《说文》中解释为“休,息止也。从人依木”。人依木而休,使精神的休整和颐养活动得以充分的进行,人与自然浑然一体。“闲”在《说文》中解释为“闲,从门中有木”。孔颖达解“闲”通“娴”,具有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的意思。这些论述表明:休闲以休闲生活的具体内容培养人的美德,休闲是真、善、美的组成部分,它同知识、美德、愉快与幸福不可分离,正是休闲使我们的生活更富于情趣。

我国古代就很注重休闲教育,孔子的“六经”和“六艺”教育课程中很多内容与休闲活动有关,他经常带学生去沐浴、唱歌,通过开展休闲教育舒缓身心。孔子的教学实际上包括认知、技能、情意三方面,《学记》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藏、修、息、游”的教育思想,主张人性的教育和培养应当把敬德修业与休闲游乐结合起来,以获得全面而完整的发展。我国最早的学校为“庠”,“庠”原为贮存公共粮食的地方,后成了老人养老和儿童休闲的场所,由富有生产和生活经验的老人承担教育年轻一代的任务,在“庠”的基础上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校③。《诗经》记录了大量的休闲思想、休闲文化和休闲活动,周朝的大夫们甚至认为休闲是治国安邦的重要谋略和准则:“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从文化渊源上来说,受老庄哲学和禅宗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人非常推崇“静以修身,简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休闲教育状态和价值观。南北朝时期的隐逸文化,唐宋兼容并包的休闲文化,明清丰富多彩的休闲小品文,近代人文主义的闲适文化,无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独特而丰富的休闲思想内涵。“休闲”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表达,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休闲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文化创新的摇篮,它哺育和滋润着文化的成长④。随着当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问题的凸现,休闲教育再度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推崇。

二、休闲对教育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