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集锦9篇

时间:2023-07-31 17:01:2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范文1

1.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实际情况不符。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是照搬普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教学评价都强调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学校心理辅导为主,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消极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处于辅助地位,且没有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事实上,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在心理上存在很大差异,一味地照搬本科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显然是不行的。

2.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目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没有成套的教材和辅导内容,而现有的教材又带有社会本位或学科本位的价值观倾向,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实现发展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同时,当前高职院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有的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有的是从事社科教学的教师、有的是心理学工作者,甚至还有医务工作者。他们虽然在实践中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他们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技术,还有些人思想观念陈旧、僵化,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存在问题。总之,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化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3.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偏移。由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教学资源的不足,使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发生了偏移。受消极心理学的影响和前期工作经验的误导,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将什么是精神病、神经症有哪些分类、如何预防等作为主要教学内容,长此以往,学生会受到不良的心理暗示。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心理学的书籍多以病理性分析为主,学生在获取这些知识时,将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为对精神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忽视了对内在潜能的发现和激发,忽视了对自身素质的提高。

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1.构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高职院校要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以活动为主线,以体验为核心,构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活动的这一理念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指导着实践层面的活动。学生的活动系统由自己的全部生活构成,课堂学习、课外活动、日常生活等都具有心理教育意义。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自主教育活动,如阅读活动、体育活动、宿舍文化、社团活动建设等常规性活动,构建全面完整的教育活动体系。此外,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完善离不开外部实践活动和内在心理体验的相互作用。所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有机联结,制定切实有效的实践内容和实践目标,保证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激发自己的潜能,获得积极的体验和感悟,提高自己。

2.丰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资源。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因此,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非常必要。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师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业务知识和很强的专业精神,也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还要不断加强专业训练和学术交流,以提高自身素质,紧跟时代步伐,更好地为广大高职学生服务。

3.提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充实教育内容。积极心理学将工作的重心置于如何使人成为一个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上,这提升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教师要在工作中摒弃传统心理学的理念,倡导以积极的心态增强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提升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在教育内容上,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入,使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了很大程度上的丰富,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优化学生的情绪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进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使学生建立健全的人际关系等,这不仅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品质和行为模式。

三、总结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范文2

一直以来,为了与本科通识教育区别,高职院校的课程更多强调知识的易懂性、实用性。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实教学中,除了教材标榜是高职院校专用外,教师授课的内容、方式方法等,与本科院校没有实质性区别,并没有体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点,没有达到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效果。

1.1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师“舞台”缺失。在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多数是“双师型”两肩挑的教师,即既要担任心理健康理论的教学,又要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但是,当前在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属于公共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象其它专业课的教师,既可以给学生进行理论讲授,又可以在学生专业实践中进行技术知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依然只是从理论层面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教育。因此,其没有发挥“双师”的作用,纯理论讲授的教育教学没有体现出如其它专业知识的操作性与实用性,以增强学生未来竞争的砝码。

1.2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创新不足。我们不可否认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也有日常实践指导,如授课之外,参与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大学生心理讲座、大学生心理沙龙活动等等,也在为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尽一份力量。试想一下,这些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与本科院校的并没有区别,还是停留在传统教育意义方式方法的框架,没有体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用理论指导学生实践的创新性。

1.3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课改研究不足。虽然有个别教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也体现了一定理论的前沿性、时代性,但多是对这门课程的一些个别现象进行研究,而对课程的改革的整体性思考不强,没有深入思考这门课程改革根本性方向的问题。在高职院校中,教师对课改的研究,主要落实在专业课方面,如精品课程研究、某某专业研究等等。

1.4课程设置及内容与人才培养要求不符。如果参照专业课程情况来设置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体现实践在课程安排中所占的份量,这样才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而日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是讲授理论,缺少了实践的环节,没有鲜明的人才培养特征。再者,课程内容也多为心理基础知识,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是无法起到如其它专业知识能直接应用于实践,解决实践问题,或者说增强就业、创业和发展的砝码。

可以说,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与其它专业课程相比,没有鲜明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

2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的关键点

综合以上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问题,该课程的改革必须从思维上理清几个关键问题,即改革的重点及难点的结症所在。

2.1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出路问题。在高职院校中,专业教师既可上理论课,又可以在实践中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在倡导“双肩挑”的高职院校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天地。而同为“双师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何解决其“双肩挑”中对学生实践指导的问题,搭建一个让其跳出课堂的“舞台”,发挥其探索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作用,这是解决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出路、课程改革的根本问题。

2.2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问题。现在所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的内容,是否已经完全满足高职生对这方面知识的需求,这些内容是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否对高职生在社会生存与发展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即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必须多方论证,寻找出对高职生成才成长最有用的知识。

2.3高职心理教师的素质问题。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综合素质是否真的胜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如果进行课改,课程的内容改变了,对他们的知识结构需要哪些调整和提高?

3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新问题以及课改的难点、重点,可从以下个方面着手课改:

3.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应转向对行业心理的研究。在高职院校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除了开展日常心理健康常识教育外,应分门别类深入研究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后潜在就业的行业或岗位的心理,围绕毕业生适应行业岗位需要的心理知识进行研究,以提高毕业生行业或岗位的适应性。如商务文秘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到政府部门、公司企业从事文秘工作,那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研究学生在政府部门、公司企业应该要熟悉那些人员的心理,自身应该具备怎么的心理素质等等,通过授课让学生初步掌握这些行业心理知识,毕业后更好、更快适应工作,在“察已知人”的情况下更好处理工作,使自身获得生存与发展。

3.2精心编写行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现在高职院校所用的教材,虽然结合了一些高职生特点来编写,显得更容易理解掌握,实用性也相对强些,但也多为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协及到行业心理方面的内容很少。从学生对行业心理知识需要的角度看,教材的针对性并不强。因此,学校要组织相关人员,在深入研究与各个专业相关行业心理的基础上,编写出适应不同专业授课的行业心理教材。

3.3加强行业心理师资力量。一方面可派学校教师深入行业调查,了解掌握行业心理的相关情况,积累教师行业心理知识的厚度。二是根据校企合作的情况,派老师到企业挂职学习,深入行业第一线,掌握真实可靠行业心理相关知识。三是聘请行业中懂心理学的人士作外聘教师,专门给学生讲授行业心理学知识,让其以自身的感悟,传授给学生最真实的行业心理知识。四是鼓励行业人士与校内心理教师共同开展学生心理课题研究,在思想交流、碰撞中,彼此完成知识的升华。

3.4专业行业心理课设为专业必修课。如果确定了专业心理课程,可从一般理论的心理健康教育公选课分离出来,作为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学生除了可选修一般常识理论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还必须拿到专业行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分。而在授课方式可以更加灵活动,以应适应工学人才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定期不定期深入实习、实训学生相对集中的单位,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课教育、进行个体心理辅导等,实行送知识到行业,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

总的来说,高职院校必须加大力度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高职院校学生行业心理教育纳入教育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了解一些行业心理知识,增强行业的心理素质,在工作中形成一种自觉适应意识或行为,对学生个体未来的发展有着重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饶洪.高职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建设中的教学改革策略探讨.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

[2]龚小红罗春晖等.浅析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手段改革的必要性.陕西教育:高教版.2007年(7).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范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生命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较多地关注生命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问题,却很少关注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双方契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成为笔者探讨的主题。

一、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将重点放在道德与社会层面上,强调培养继承既定社会秩序的个体,而是重视个人价值支持个性化理论教育,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成效,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意志、性格等方面的素质,同时帮助学生适应环境,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科学的方法,如通过对学生心理的测试总结其德育规律,以系统的科学理论改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的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按照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学生实施的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生命教育是人们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和对生存能力的培养,通过生命教育,使人更好地感悟和体验生命的意义,表达对生命情调的追求和对生命状态的关怀,生命教育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出生命情感氛围,对于培养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且能有效地推进教育改革的进行。因此,生命教育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若能找出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契合点,将更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

1.生命教育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也包含了生命教育内容,二者相辅相成

生命教育包括了生物与生理两个层面的内容,它不但从生理上和伦理上解决了个人生命与社会、自然及他人的关系,而且也从心理上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可以看出,生命教育对心理方面的重视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包含了生命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它是从个体教育的心理机能出发,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发挥个体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且也发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体验优势,让学生通过个体的体验来感受生命的真实与活力、人生的快乐与价值,从而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情感。如大学生由于感情、就业、贫困等压力产生对生命的漠视,在这种情况下,既要以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两方面双管齐下,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使学生感悟生命意义,这样的任务同时也是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中同样也有生命教育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内容相互包含为它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契合创造了条件。

2.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强调深层的人文关怀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和提升人的生命关怀意识。”人文关怀是生命关怀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舞台上相遇后因为都强调深层的人文关怀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文关怀的实质是理顺人与其他对象的关系、确立人的主体性,从而赋予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关怀,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首先,人文关怀不仅意味着对个体生命的关注,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健康的生命价值和人生态度,生命教育恰好是运用生命资源来培养人的道德与修养,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实现人的生命价值。因此,生命教育中包含着浓厚的人文关怀意识。

其次,人文关怀必然是以尊重生命及个人尊严为起点,遵循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最终是以实现个体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的,它可以为个体活动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使人的生命活动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获得发展。“关怀生命,关注生命发展,提升生命品质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及其社会教育力量的共同任务。”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不例外,它不但注重从心理体验中培养个体的心理素质,更加重视生命的现实关怀与生命的终极关怀,肯定生命存在的价值及其个体生命价值对社会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健康教育也包含了人文关怀的意识。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强调深层的人文关怀意识成为他们的一个契合点。

3.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都是以人为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体现在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性、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中。生命教育强调个体存在生命价值、追求人生的意义,从生命的体验中理解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从而更加深刻地握着生命与其他对象之间的关系,使生命个体在实现生命意义的同时提升生命的质量。

心理健康教育同样立足于个体,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促进个体生命自由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担负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命。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从学生的教育实际出发,强调个体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见在生命教育与健康教育的整个过程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的途径

1.在生命教育形式下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心理学、医学等方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担负着直接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任务。

在生命教育形式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重视开发学生生命的潜能,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通过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认识,帮助学生消除来自高校生存环境的心理困扰,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贫困压力、交往压力等,使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会应对困难和挫折,从而形成对生命的尊重和健康的人格。因此在生命教育形式下应该着力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之中去,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如课程内容应该能够解决学生心理需求,课程目标是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课程方法以学生全面发展规律灵活设置。

总之,生命利益是学生的根本利益,生命教育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以生命教育的理念来指导,构建一种重视生命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发挥生命的巨大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2.以心理素质教育推进生命教育的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是尊重生命、实现生命价值为主要目标的,将生命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结合的重要举措即是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心理素质之中去,通过心理素质教育发挥生命的创造力,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推进生命教育发展。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面临着三大难题,一是蔑视生命,存在自杀现象;二是学习生活中经受不起挫折,自暴自弃,不懂得生命的价值及其意义;三是面临就业、学业、情感这三大压力时,不能充分发挥生命的潜力,激发生命的内在活力,而是一味地颓废。这三大难题不但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心理素质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我们要针对学生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组织专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针对学生的学业与就业压力,开展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专题心理教育活动,针对学生生活经受不起挫折、自暴自弃、蔑视生命等问题,可以组织坚持自信、珍爱生命、感恩父母、回报社会等专题心理教育活动,借用心理教育的技术手段来唤醒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珍视生命,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加深对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认识,实现生命教育的发展。

3.用个体生命的自我体验、自我认知方法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创造是人的生命力量,生命个体自我实现的最高表现形态,个体的创造水平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生命意义。”心理健康教育从人的自我发展和本性出发,强调人的创造能使社会不断进步,而在这个进步中才体现生命的意义。

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单一,效果不佳,主要是以教师讲座与辅导的形式进行的说教式的灌输教育,学生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不但压抑了学生生命成长中的生机与活力,而且也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它所造成的另外一个方面的影响则是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排斥,也使学生的生命变得单一、僵化,让生命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搁浅,无法发挥学生生命自身蕴藏着的无限创造潜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该从关注人的生命存在与发展的视角出发,引导学生学会体验生活,体验生命,使他们对自己有全面的认识与把握,通过个体内在的体验、自我认知的方法培养其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自我认识、自我培养、自我发展的意识。如学生在成长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或生命困惑,不能单靠心理教育方式,要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自我体验、自我认知的功能,从心理上进行辅导,并配以行为的训练,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通过这种方法的体验,使他们回归现实生活。

我们还可以通过加强情境教育,注重现实生活中生命的存在,以生命成长的需要为出发点,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进行整合,充分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在进行生命教育的同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4.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为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创造条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改进教育方法与时俱进,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要实现双方的契合也需要改进教育方法,而实践活动可为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创造条件。

首先,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从课堂教学向课外教学的转变。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很少关注学生对世界的理解,也缺乏在实践中的体验,因此,学校不但要开设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而且要优化生命教育的课程设计,专门设计生命教育实践课程的单元教育内容与目标,组织实施拓展训练类实践课程。

其次,要创新实践活动的形式。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不但要进行拓展实践类训练,而且也可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类与参观类活动,如引导大学生进入社会服务,关心孤儿、老人,进行扶贫助困活动,还可参观烈士陵园、戒毒所、预防艾滋病的展览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思考,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这样将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推向课外,拓展了学生视野,使他们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深刻体验了生命教育的意义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生命教育包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要环节,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关系决定了他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契合的可能性,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是从社会与精神层面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有效方式,创新双方契合的途径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与质量。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范文4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课程研究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现状

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的通知》,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体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体系建设、活动体系建设、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工作条件建设等7个方面,规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教学体系建设中明确要求“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应有专门的教学大纲或教学基本要求”、“ 应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教学研究和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这些要求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方向。20世纪90年代起,国家开始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我国内地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内容研究、教育途径研究和教育模式研究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教育内容研究。我国学者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研究成果基本上趋于一致,主要包括心理健康、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个性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恋爱与性心理、择业心理,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又融入了网络心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方面的内容。本研究将沿用这一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内容,设置具有校本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第二方面,教育途径研究。总结我国学者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研究,主要途径有以下几方面: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讲座、建立咨询机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甚至是专业课程中、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等。其中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讲座、建立咨询机构、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德育教育中是普遍认可的途径。本研究认为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区别对待,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第三方面,教育模式研究。目前,我国学者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趋于分散,大家都从不同的目标取向来研究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这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殊性和个体性,而不具有普遍性和整体性。因此,本研究认为首先应该确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期望达到和实现的目标,通过目标分析来确定教育模式。

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关于印发的通知》明确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覆盖全体学生,进一步体现出政策支持的强大力度。在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很多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从未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跨入大学后心理健康知识几乎没有。近两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不断完善,结合重庆师范大学近两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对课程发展情况整理如下: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被设为通识选修课程,从课程设立之初的只针对新生年级学生开放,发展为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按照学校通识选修课程相关规定,全部课程含有7次课,共计20个学时,修完全部课程考核合格计1个学分。第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设有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目标成就未来、情绪、人格、爱情7个话题,由授课教师自行选择授课主题。第三,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心理测试、案例分析、体验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为辅。第四,课程以考查方式进行评价,内容以学生的收获和体会为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不断完善中,但仍然未形成完备的体系,课程管理与运行上还存在诸多问题,现状总结如下:一是课程理念缺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通识选修课程,应淡化专业和文理科的区分,突出课程的发展性与指导性作用。二是课程定位不准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帮助学生建立和谐、健康的心理品质为目标,在实际授课中有的教师以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为重点,有的教师则以内心体验和行为认知为重点,不同的视角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明确该门课程是学科课程还是活动课程。三是教学随意性较大。由于课程内容设计只定了主题,没有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同一主题由于任课教师不同,会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因此教学效果受教师个人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四是考核方式缺少实践环节。

三、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对策

(一)明确课程定位及目标,丰富课程实施形式

高校将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设立心理咨询室、在学生专业学习及第二课堂等各种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具有主动性、普及性、预防性等特点,将此列为公共必选课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加强了高校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的力度,切实做到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培养人格健全、心智健康、思想积极正面向上、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作为素质教育类通识课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坚持从知识层面、技能层面和自我认知层面确立课程目标,通过传授心理学先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目前,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无固定的内容,课程设置缺乏系统化研究,授课形式也比较单一,规范课程内容、丰富授课形式是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例如,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深入进行心理学理论研究,编写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结合课程目标积极开展互动式教学;拓展教育平台,建立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网络;理论讲授、活动体验课、心理咨询和网络教学课相结合等,从加强学科建设的层面加大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力度。

(二)建立健全课程管理机制,加大师资力量投入

建立健全课程管理机制,从学校和学院多个层面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由学校、部门领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士负责,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学计划和内容,同时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特点进行微调,统一指导授课,加强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从课程设置、专业知识、个人魅力、积极心态、言语能力方面提升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壮大队伍成员,聘请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教师参与到课程设置和建设中,另一方面加强已有队伍师资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开展专业培训、经验交流、案例分析、团队辅导和成立心理咨询坊等方式提升任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授课水平。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式教学,拓展教学领地,创新课程安排,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去,加强学科建设和投入力度。

(三)构建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构建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是深入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有力保障,也是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重难点。《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学体系建设中明确要求“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应有专门的教学大纲或教学基本要求”、“ 应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教学研究和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这些要求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方向。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设计一套完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及课程说明,能够科学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切实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成果。课程体系设计中重点突出教学内容设计,形成每次授课的详细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式、教学流程等内容。同时建立课程评价体系,及时反馈和总结课程实施中存在的利弊,心理专家、授课教师、学生及学校相关管理人员多方参与,通过实践活动、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等多种方式对课程结果进行评价,切实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展。

参考文献

[1] 雍克勤,焦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J].课程教材,2011(29).

[2] 岳中方.从“柔性要求”到“刚性规定”――《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解读[J].心理教育,2011(12).

[3] 张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新研究[J].心理扫描,2011(2).

[4] 覃干超.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8(04).

[5] 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Z].教思政厅,[2011]1号.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范文5

关键词:高校教师;健康管理;工会;模式

现代健康管理在我国起步较晚,把健康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及行业仅仅在最近10年左右才兴起。当前,由于青少年体质的多年连续下滑,高校作为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可谓备受瞩目;高校教师作为高校学生健康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健康问题近年来屡见报端,已经引起了社会有识之士乃至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高校教师的健康问题,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自身而言,都具有重大影响。如何改善高校教师的健康状况,如何帮助他们建立一个积极、向上、健康的生活方式,让他们成为生活中的健康使者,是高校教师管理部门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1.高校教师健康现状及健康管理的意义

教师的健康问题一直是多年来从事教师工作人员心中的诟病。2006年,根据中国医师协会开展的社会调查:教师位居“健康透支十大行业”第十位;至2011年4月,中国医师协会通过调研再度“健康透支十大行业”目录时,教育行业已经进入前三甲,位居制造、金融行业之后。1999年,国家对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在这之后的几年里,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迈进了大众化教育。而在高等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伴随却是教师健康的透支,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深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大计的实践者———教师,若身心健康状况不良,我们的教育又怎么可能上得了新台阶。对一名教师而言,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智,健康的行为方式,是他成为优秀教师必备的条件,也是教育者成功教书育人的必要保证。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对于教师来讲,健康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工作,更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健康管理对教师而言,体现的是学校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对学校而言,映照的是教师健康在学校教师管理者心中的位置。高校具有健康管理的许多有利条件,如有专门的医务部门、体育部门、良好的运动场馆,承担了许多社区的职责,比较适合进行综合的群体健康管理。高校作为知识分子的密集地和学校教育的最高阶段,其教师的健康管理必将产生很强的示范作用。

2.我国高校教师健康管理的研究现状

高校拥有包括体育教师、心理教师、校医等从事学生健康管理的专门队伍。由于近二十年来学生体质健康连续下滑,国内学者对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给予关注较多,而有关高校教师健康管理的研究,目前并不多见。已有关于教师健康的研究中,上升到系统全面地从管理视角研究还比较少。已有研究文献显示:我国高校教师是亚健康的高发人群,经常感到身心疲惫、尤其是慢性咽炎、颈椎病和腰肌劳损等职业病较为明显。有关教师健康管理的学术研究,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是2002年广东省教育工会通过对全省19所高校近万人的健康状况的抽样调查研究,《关于广东省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课题研究结果:广东省高校教师只有约10%处于基本健康状态,处于各种疾病状态约20%,在剩下70%属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中,又约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属于疾病的边缘状态的重度亚健康。[2]该研究认为广东高校教师队伍的健康状况非常不容乐观,为此,省教育工会曾发文要求各级教育工会重视教师健康。此外,近几年来,部分学者及高校硕士论文也对教师健康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李文学(2009年)《高校教师健康管理初探》通过一所高校三年间前后两次体检结果的比较,说明了对高校教师进行健康管理有利于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在健康管理措施上提出大力加强健康教育、定期健康体检以及相应的心理干预等。刘瑞峰等人(2005)经研究认为,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健康状况不佳与我国学校教育弊端、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失误有关,因此,他们提出改善高校教师的健康状况策略上,特别强调了体育的重要意义。姜国钢(2006)对在杭州37所高校教师的健康状况调研结果显示:在杭高校教师的健康状况一般,可能与他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有关;认为提高教师健康需要改善健身环境,营造良好氛围,使教师们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观念。近五年来,叶琴、王妍、赵伟等十余位硕士学位论文对高校教师健康与体育行为方面进行了研究,就高校教师健康尤其是亚健康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总的来说,综合现阶段教师健康管理的研究情况,可归纳、总结有如下特点:我国高校教师健康状况欠佳已经普遍现象,相关研究与报道近年逐渐增多;已有成果还缺乏从健康管理新视角对教师健康进行研究;在已有的研究中,系统全面的少,实证研究少。当前,高校教师健康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校教师健康主管部门和主管领导对教师个人和群体健康管理的重视程度仍需要加强;工会作为高校教师健康的主管部门,其健康管理组织机构建设、职责需要进一步规范完善;教师健康管理的系统性、长期性规划还不尽人意;教师个人健康管理需要引导;等等。

3.高校教师健康管理的模式与对策

3.1高校教师健康管理模式的初步构建

高校教师的健康管理特点是作为管理对象的教师是一个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人群,该人群对健康有较高的认知,且影响该人群健康的因素比较统一。高校拥有校医务人员、心理教师、体育教师等具备专兼职健康管理能力的教职工,因此,高校教师群体健康管理有自己独特优势。根据高校教师健康现状、运行特点和健康管理优势,高校教师健康管理应该有别于当前各级医院和社区的健康管理。构建具有高校自身特点的教师健康管理模式,对促进教师健康管理的规范无疑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根据高校机构设置特点和教师健康现状,构建了高校教师健康管理的模式(见图1)。通过该模式(图1),我们能清晰了解教师健康管理的基本内容,并可以根据内容中学校的优势与不足,进一步做好高校教师的健康管理与促进。

3.2高校教师健康管理的对策

3.2.1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和制度建设一般来说,工会应该是教师健康管理的组织协调部门。针对高校教师的健康现状,高校党政领导要将提高教师健康素质提到议事日程,重视工会在教师健康管理的组织协调工作。高校应该明确工会作为教师健康管理的组织协调职责,并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师健康管理的相应机构,如工会下属的文体部、各二级工会等。要争取学院党政领导支持,制定有促进教师健康的相关制度,并确保贯彻实施。在制度建设上,要确保管理方法可操作性,要有奖惩措施,要加强各二级部门在教师健康管理方面的权责,督促各二级部门负责人在教师健康管理发挥重要作用。3.2.2规范教师健康管理的内容与形式高校教师健康管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属于比较松散的形式,换一种话来说,教师本人和教师管理部门的健康意识还不够强烈。要想做好教师健康管理,工会必须要有专人统筹安排。健康促进的内容涵盖了体育、生活方式、健康教育等六个模块的内容(见图1),每个模块还可以细化具体若干内容。这些内容什么时候做,怎么做,必须要有目的计划。高校健康管理职能部门参考各高校现有健康管理的不足,做好有效提升管理的规划。3.2.3重视协同与宣传,共同推进教师健康教师健康管理涉及到工会、后勤、体育、人事等部门。学院各部门要在工会的组织下,加强协同,才能共同推进教职工的健康。当前,许多教师并不知道健康管理的内容形式,健康管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还没有引起主管部门足够重视。因此,高校要重视健康管理的宣传教育,让健康新理念深入人心。针对许多教师对亚健康认识不足,保健意识不强等问题,工会可以牵头整合联系、整合校内外的专家资源,在教职工中广泛开展了健康教育和保健指导活动。要未雨绸缪,加强宣传,让所有教职工在为学校奉献青春与激情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自身健康的关注。3.2.4重视教师健康评价与健康档案建立高校根据实际情况,改善面向全体师生的校医院或校医室的医疗条件,并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健康素养。为了强调教师健康的意义,高校可以要把教师健康状况纳入教师、部门的考核评价体系中,以促进教师个人、部门负责人重视教师健康。定期进行教师体检,是把握教师健康总体情况最直接的途径。在教师体检项目上,对医院体检难以涉及的心理健康,高校应额外予以重视。高校应分类建立每位教师的健康档案,要重视教师体检的总结与分析,以便于开展健康咨询和疾病追踪工作,并根据教师队伍中的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患病人群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防患措施。3.2.5广泛开展群众性强身健体活动在影响教师健康的诸多因素中,休息少,平时锻炼少是一个重要因素。“生命在于运动”是伏尔泰的名言,它道出的确是生命生活的一条规律。适量运动是健康的基石之一,保持与自己体力相适应的运动,是预防消除亚健康,创造健康的重要途径。为此,高校工会要发挥高校在体育师资和场馆设施优势,广泛发动群众,加大开展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群众体育活动,引导教师养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

4.结语

教师是学校的灵魂。教师个人身心健康状况不仅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及其他教师,也积极影响着教师个人工作的成败。高校教师健康问题已经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知识分子的聚集地,高校教师健康管理对社会具有积极的引领、示范意义。高校党政领导应把学校发展与教师健康紧密联系,高度重视教师的健康问题,以教师健康管理的职能部门为依托,针对教师健康管理的现状,从组织机构、健康档案、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多方面入手,有的放矢、未雨绸缪,方能有效的促进教师健康.

参考文献:

[1]邓枢丽,陈润钿,卓金璇.体检中心对亚健康人群实施健康管理的模式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12(4):907.

[2]林闻凯.广东高校教师健康管理与促进的现状与对策[J].体育科学研究,2014,18(6):52-54.

[3]胡伟娟.关于高校女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4(4):20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范文6

作者简介:郭秋艳(1972-),女,辽宁北宁人,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的重要教育内容之一。网络时代的到来给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从近年来发生在各类高职院校中的事故案例来看,大部分案例都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因此来说,在网络时代中,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依然任重而道远。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特点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高职院校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过程。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要达到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质、开发智力潜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激发内在动力、维护心理健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总而言之,即育性、启智、强能、激力、健心、导行。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特点。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具有如下几方面特点:

1.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本质上属于能力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完善健康的个体人格。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实施积极地干预,就可以从本质上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因此说,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2.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而系统化的过程,绝非短期一蹴而就就能够实现的,而且教育效果还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具有极强的不稳定性和反复性。为了巩固心理健康效果,不仅需要教师付出长期巨大的努力,还需要不断地对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进行巩固。

二、网络时代开展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效克服网络时代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网络时代除了给学生带来信息获取、沟通和交流的便利以外,还带来了大量的社会腐朽、落后的思想及风潮。高职院校学生的“三观”尚未完全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网络时代恰好为这些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媒介和渠道。学生在利用互联网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势必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和影响,从而对自身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将会有效地克服网络时代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

(二)促进其专业课程学习水平的有效提高。高职院校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专业课程教学效果息息相关。如果学生受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势必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也就给专业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会有效地促进专业课程学习水平的提升。

(三)符合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为了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都在大力推进教学管理和课程教学体制改革,学生的学习环境、课程学习模式、实训模式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很难适应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题中之义。

三、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范文7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样态;创新路径

随着大学教育制度和体制的发展,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有关这方面的学科知识、人才队伍和相关规章制度的建设在不断完善。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成效,没有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因此如何结合实际情况,探寻创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成为了人们关心的问题。下面就此进行讨论分析。

一、创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逐步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性重视,尤其在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规模和速度进一步加快。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科学认知教育方面当然应该是培养各种专业技术的高素质人才,这是高校教育目标实现的基础性结论,也是大量学者坚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定位为辅助教育的基本思维路向。但是在回答后一个问题上则往往表现出简单化的实践指向,其教育实效就只会是程度方面的问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实践中主要偏重认知方面的知识传授,而较少关注是否真正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样态

认知层面的科学性与实践层面的效应性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客观情势中能否得到通约性与统一性的实现,取决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样态。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样态存在过度形式化、内容肤浅化和方式简单化倾向三个方面较为突出的问题。

(1)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情况较为严重,在实践样态上过于追求载体的多样化与案例的集中性主题。现实中高校层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材相关内容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较为远离,主要还是认知层面的一般性表达,并且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往往是在相关课件的表现形式上作出与时代科技变化相适应的调整,但是这种形式表面化的倾向与内容的不相协调,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样态表现出形式化色彩过度的特征。

(2)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面肤浅化情况较为普遍,在实践样态上过于强调心理健康标准的检测功能。是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身的原因而使得具体教学实践中无法克服该种教育必然是肤浅化的趋势,这也是大多数教师与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将教学形式的科学化利用与教学内容的严重脱节归责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对其正当性提出异议或者说起码是质疑的态度,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样态上较为令人担心的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认知层面并不被大学生抵触或者说怀疑,而问题是将这些内容由教师传达给广大大学生时却表现出过分肤浅化的现实形态,这才应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3)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表现方式简单化情况较为常见,在实践样态上过于追求与西方世界发达话语的庸俗化匹配。与新时代科学技术的有效结合,对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确实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由于缺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的深刻把握而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讲授受制于技术手段的准确对应,一味为了现实课程的时代性而简单化,甚至是贬低对待中国大学生教育整体的水平判断。此种现象并不是个别情况,在相当程度上具有较为鲜明的普遍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样态中,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及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的表达形式较为常见。

总而言之,在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样态进行较为广泛的考察后,会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具有多维性与普遍性,新时代的如许变化确实为其带来的挑战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面临的难度较以往可能更为突出,也是困扰从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主要方面。

三、创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样态为我们较为全景式的明晰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因而由此进行针对性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在关注大学生生活世界的主体性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人生经历教育,为其探寻较为科学规范的实践路径。

(1)明确科学规范的教育目标,落实以人为本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宗旨。新的时代变迁对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说,只能是进一步加强其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并积极建立相关长效机制,这是关系中国大学生健康成才的基础性工作。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在科学性与规范化方面为其探寻有效的实践路径,这才是回答实践样态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的关键所在。

(2)增强时代特征的教育内容,突出学生主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样态方面遇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的空洞与陈旧,千人一面的教材和几乎一个模式的叙述过程,使得当代大学生无法将其与自身的生活世界进行有效关联。中国的巨大变化应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鲜活样本,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生活化,突出大学生主体性要求,为随着时代变化的情势发展而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这才是解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出现的脱离大学生实际的有效手段。

(3)创新多元模块的教育形式,强调评价效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较为令人担忧,其主要原因是其实践样态上的表面化清晰严重,过度关注教育形式的新颖性,强调大学生熟悉的易于接受方式,确实是可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创新多元化的教学模块,在实践中为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和大学生形成互相评价的教育模式,强调评价效应在具体教学环节方面的权重比例,建立整体教学效果评估的常态化有效机制。

(4)规范学科发展的教育表达,建构达致共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取决于教育者的主动性与智知化水平能否得到有效保障。实践样态中所表现出的简单化倾向其实也是本真反映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定位的模糊性,同时对于广大师生的共识语境也较为简单,并没有上升到科学标准层面进行探讨。积极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语用表述体系,避免简单化运用心理学家语言的尴尬,为达致学术共识的学科建设具体实践路径中形成有效的评价体系,才是解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困境的真正手段和方法。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对于这支教师队伍来说可能是长期期待的基础性工程,需要国家层面进行有效规划与落实。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创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关键步骤。我们不但要关注高校大学生的科学知识教育,也要重视大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困难,不断努力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探寻更多的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范文8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实践探索

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对他们的学业完成和就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接班人,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近年来,各高校努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同时也要看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足够重视

近年来,全国各大高校先后设立了校级层面的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实际上不少老师和学生不能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有时甚至简单地认为他们不正常、存在精神疾病等。受这种环境影响,一些学生由于各种心理压力长期积压得不到调适、宣泄和释放而出现心理障碍,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正因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规律性认识不到位,加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受到学校管理行为上的短期效应的影响,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认识不充分,还没有把这项工作放到应有的重要位置上,对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研究,教育的实施得不到学院组织领导保障。其实党和国家非常关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也包括了心理健康教育,大部分高校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但很多学校在搞形式化,并未进行实质性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不少学校也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其他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一些教师认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咨询中心工作者的工作,与他人无关,以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能靠少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独自开展工作。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的片面性

目前各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我国许多高校在理解和认识上普遍比较模糊,在选择和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存在很大片面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倾向于课程化。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意义重大,因此一些高校专门开设了心理教育课程,并将该课程纳入到了高校整体教学计划中去,对学生实行了学分考核制。这种做法看似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的表现,但实际上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将其等同于其它文化课程,成死板的应试教育模式。其次,倾向于医学化。自从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等机构在高校中建立之后,许多高校将在心理上存在问题的少数学生定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对象,并将重点工作放在了治疗和咨询中,缺乏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这种错误的倾向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健康治疗,对学生心理进行辅导的教师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心理医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心理问题不但得不到解决,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健康教育的心态,更甚者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加重其心理问题。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保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好坏具有直接的影响。虽然各高校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都已经清晰的认识到了这一点,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整体数量不足。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规定,每两千到三千名学生需要配备至少一名专业心理教育工作者。而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一所高校能拥有三名专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就已经很不错了,有些高校连这个标准都达不到,甚至有的学校根本没有专业心理教育人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行政、德育等教师来兼任。第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普遍偏低。我国高校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大多都是后期经过培训和再教育而就任心理教育一职的,有的是由其它学科的教师进行兼任,还有的是由优秀的学生干部代为兼职。这些人虽然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但是缺少相对系统、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因此由这些人来就任心理教育一职,不仅其自身难以胜任,可能会使其产生过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也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今后的发展具有负面的影响。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

1.将心理素质教育合理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以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使学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自己身上持久扎根,从而体现各科教学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作用。

2.高校要根据实际建立起合理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充分发挥学校网络系统的重要作用。一是建立起以学校为主的一级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该中心由专业的心理教师组成,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并对大学生提供咨询、治疗等心理服务;二是建立起以各系为主的二级网络系统,负责本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结合本专业和学生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专业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机结合到专业教学中,使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三是建立起以班级为主的三级网络系统,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和班干部组织的作用,要注重辅导员、班主任的心理知识方面的教育,使他们能够及时敏锐地观察到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并能合理地给予咨询和指导;四是建立起以学生宿舍为主的四级网络系统,由宿舍长负责本宿舍人员心理状况的收集和掌握,并定期向班主任汇报宿舍成员的心理状况,若发现问题,应及时汇报给班主任或系部,给需要帮助的同学提供准确及时的心理咨询。

3.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指出,高校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应纳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管理。高校要积极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对学生工作队伍心理健康知识和教育方法的培训,提高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和科研水平,保证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实践中受益;还要重视对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其他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内容的业务培训,要逐步建立从事大学生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资格认定体系。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辅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队伍,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保证。

4.进一步提升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工作目标

学生心理咨询室将其工作方针定位于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在智力和情感两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这样的高度。高校的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目标不应该仅仅放在防治学生心理疾病、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和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一层面上,而应该把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情感的全面发展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人格完善和情感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大写的“人”。他们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愿意以博爱的精神去工作;他们胸襟广阔,能容人容物;他们有良好的自律性,充满自信;他们有了解他人和世事的智慧,有丰富成熟的情感生活等。我们高校心理教育工作的目的应该是塑造这样的人。

5.要创造积极良好的和谐校园文化环境

大学校园文化严格来说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拓展活动为主要载体、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是一个大学的精神气质、文化传统、优良作风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观。一个学校的优秀校园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累,它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精心培育和长期积累。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灵的陶冶和心态的调整所发挥的作用是任何课程都无法取代的。高校要经常组织开展主题明确、积极向上的大学生校园心理文化系列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都有利于培养现代大学生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让他们正确的面对学生和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1).

[2]张云鹏,赵建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2).

[3]冯娟.浅谈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应对措施[J].科技信息,2011(35).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范文9

健康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教育和健康紧密结合,互不可分,相互支持,学校体育则在学校健康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国人民对健康问题高度关注,大众体育也蓬勃发展,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学校体育,思考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发展等问题。笔者认为,把握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关系,并尝试推陈出新,是今后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趋势。

一、学校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首先,社会公众对如何促进学校健康教育缺乏认识,对教育目的存在偏见,片面追求成绩和升学率,导致学校健康教育开展流于形式,未能将健康教育提升到一定高度。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健康促进效果的监测评价标准不够系统和完善,学校健康教育的技术手段也明显落后,满足不了现代学校健康教育的要求。就全国而言,由于各地经济等客观原因,健康教育的开展也出现不平衡性。再次,我国从事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专职健康教育教师缺乏,很多学校健康教育由未经培训的其他教师兼任。

二、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

1.新时期学校体育的作用

学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其主要内容来进行教学和训练的,其要求学生直接参与体育活动。健身功能是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另外,学校体育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本身也在人才培养中有重要作用,共同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任。社会的发展变化是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外部动力。新时期新课程下,学校体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而且还要将体育作为增进健康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最终达育人的目的。将学校体育视为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以增进学生健康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2.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可行性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不能理解为体育课和健康教育课的合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置更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学校健康教育和学校体育都以学生为授课对象,二者都是为了促进和保持学生身体健康,通过体育活动锻炼可以达到促进身体健康的目的。学校体育课在各个学科中是与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门学科。因此,学校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应是促进学生的健康,这也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这些充分体现了体育课的健康价值。体育教育与学校健康教育相结合将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3.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课必须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是面向整个社会所有成员的健身活动,应使体育活动充分发挥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事实证明,通过长期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质,强身健体,还可以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调节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提高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各项健康素质,提高生活质量。在学校体育课中,体育教育工作者要改变过去只重技能学习忽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片面思想,切实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一切以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充分体现体育课的健康价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三、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目标

1.推陈出新,创新课程结构和内容

改革后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应该在原有体育课程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健康目的。学校体育与其他形式的体育如竞技体育、社会体育比较,学校体育的内容更加丰富,不仅具有教育性也具有竞技性和娱乐性,其主要目的是在“健康第一”的指导下以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要实现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全面系统的、持续稳定的课程体系。学校教育工作者要认真调研,针对不同学生提出合理的方案,完善学校体育健康教育课程框架,开发新的教学内容,编写新颖教材。体育教育工作者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要在创新体育健康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完善健康教育内容。另外,学校还要要建立新的健康评价标准,对学生身心健康进行发展性评价。这样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才能不断获取系统的健康知识。

2.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健康意识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设必须能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学校体育是人们终身体育的基础,积极参与运动的兴趣是学生主动学好体育和长期坚持锻炼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能否持续吸引学生上课兴趣,培养学生健康意识,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评判标准。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安排都应该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健康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保证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3.以人为本,关注个体差异

在学校,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新时期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置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体育是主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学生自主锻炼的积极性。仅仅是为了完成上课任务并非发自内心的学习是难以转化为自觉维护和促进健康行动的。每个人都存在个体差异,对运动需求和运动表现都不尽相同,从健康教育角度,要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从体育中受益,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健康状况、运动技能、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制定学习内容确定有弹性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新课程中体验到参与和学习的乐趣,以满足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