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经营成本的构成集锦9篇

时间:2023-08-01 17:07:56

经营成本的构成

经营成本的构成范文1

【关键词】成本;核算;非营利性质;医疗设备

1.对于非营利性质医疗机构成本核算进行分析

1.1非营利性质医疗机构的成本核算观念与特色

非营利性质医疗机构的成本核算是依据其管理模式以及发展需要,将医疗机构的各项支出进行记录、总结、配置以及分析制成相关报表,从而体现非营利性质医疗服务过程中成本消耗的一种经济管理方式,是医疗机构运营过程当中的劳动耗资的总量。具体是由这么六中成本组成;业务费用、公务费用、劳务费用、材料费用、管理费用以及固定资产费用。这几点是组成成本核算的关键。非营利性质医疗机构在成本核算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医疗机构全员性、过程性以及技术经济性的体现。

1.1.1非盈利性质医疗机构过程性的体现

医疗服务工作量大小、医疗质量品质的优劣、工作效率以及医疗仪器使用率的多少、医疗耗材的使用情况;全部都能够从医疗服务中心的成本核算当中直接表现出来。对此,我们需要从非营利性质医疗服务机构的整体运用流程、医疗设备、医疗耗材以及物资的购入、存放以及使用等各个环节着手于成本的控制。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注意医疗技术、临床以及行政后勤等部门的运营过程当中产生的成本,严格控制支出,实现节约成本的目的。

1.1.2非营利性质医疗机构全员性的体现

将医疗机构成本核算的概念深入到医疗机构全体上下,引起各个部门,甚至是个人的重视,让各个干部以及员工参与到这其中,充分调动每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能,自行进行费用的控制,只有这样才可以让非营利性质的医疗服务机构的成本控制工作长久和有效。

1.1.3非营利性质医疗机构技术经济性的体现。

非营利性质的医疗服务机构在进行成本核算的时候绝不应该只是考虑单一的经济的活动,必须把医疗技术与经济两个方面作为切入点,进行成本核算。把经济融入技术活动当中,对医疗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这有这样在才可以降低成本,从而制定出最佳方案。

1.2非营利性质医疗机构进行成本核算的意义

将成本核算引用到非盈利性质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工作当中,这对于其非常的重要,不仅仅能够帮助有效的控制运营成本,而且还能够促进非营利性质医疗机构的经济效益提升,具体的表现在以下这么几个方面:

1.2.1成本核算有助于将技术经济划分到每个科室

因为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之中,经济目标的最初的制定与分解,再到把经济目标进行落实与考核,全部都和技术经济责任当中的权利、责任以及利益紧密相关。仅仅从制定目标、划分责任、分配权利这个角度来讲也是与之相符合的。

1.2.2成本核算有助于非营利性质医院规划管理

成本核算有助于非营利医疗机构在走向市场的时候,能够更快的适应市场。所以增强管理力度非常有必要,把战略目标作为基础,将成本核算的管理制度落实到每个科室,细化到每个人头上,要把成本核算管理制度切实有效的利用起来,要意识到成本目标的重要性。

1.2.3成本核算能够帮助医疗机构提升经济效益

非营利性质的医疗机构是把病患当成重点、质量为中心、效益为基础的机构,如果仅仅是以提升运营效益为目标,而没有实际有效的手段,那么什么都不可能实现。对此,非营利性质的医疗机构必须要将目标与效益有效的结合起来,并且将这个观念有效的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之中。然而,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就是提升非营利性质医疗机构经济效益的关键。

2.当下非营利性质医疗机构的成本核算有哪些问题以及问题解决的方法

2.1成本核算全方面的落实对非营利性质医疗机构的影响

在当下,已经有很多的非营利性质医疗机构展开了成本核算。但是有很多仅仅是对一部分营运成本进行核算,或者只是对一些相对重要的科室进行成本核算。这样的成本核算所提供的数据部完善,因为缺少关键性的成本核算数据,所以让整体成本核算精准度极低,这样的成本核算,也让资源分配不合理,让其投入与成本消耗不相符,费用支出无依据。另一方面,依据这样成本核算所预测的成本经济活动与相关的经济收益也将会出现偏差。全方面的成本核算指的不光是直接成本核算,而且对间接成本也要合理核算,所以要全方面的落实成本核算,完善其管理体制,增强全体工作人员的成本意识,尤其是财务工作人员。

2.2医院的服务价位和服务成本的可比性

物价部门与医疗单位根本不是一个系统,对此医疗服务很难定价。因为历史原因,当下,政府部门对于医疗服务收费还是偏低的,有些医疗服务甚至低于了成本价,这就导致了一部分非营利性质的医疗机构一些医疗服务项目都没有相应的收费标准。所以,必须根据成本核算,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医疗项目收费标准,有针对的性进行成本预算,从而减低成本核算难度,让成本控制变得更加简单。

2.3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成本核算问题上观点的变化

由于国内非营利性质的医疗机构成本核算开展时间相对较短,还没有健全的成本核算制度,其模式大多都是:收入减去成本再乘以提成率就等于科室纯收入。就这存在一切向钱看齐的片面性。我们要加强医疗机构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是说不要经济效益,而是从本质上提升医疗技术,让医疗服务质量变得更加优质,增强医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个人能力,从这些点着手让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实现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经营成本的构成范文2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研究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资本结构理论的关系,对如何优化民营企业资本结构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财务管理目标应为民管企业价值最大化,对务杠杆利益是衡量民营企业资本结构的重要指标,并在分析影响民营企亚资本结构有关因素的基础上,对如何优化民营企业资本结构问题提出了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去年6月财政部组织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首次将民营民营企业列为检查对象。今年1月8号,公布的会计信息质量报告显示,大部分民营民营企业存在会计基础士作薄弱、白条抵现金、财务管理混乱等问题,尤其是提前确认收人、粉饰报表的现象比较突出。中国的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年。很多企业之所以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英年早逝,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财务管理工作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破产与持续经营只是一步之遥。一个企业如果不重视财务管理,导致财务状况恶化,丧失现金支付能力,不管其规模多大都会破产。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科学地设置财务管理最优目标,对于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确定资本的最优结构,有效地指导财务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确定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出发,分析财务管理最优目标(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与资本结构的关系,并运用资本结构的计量指标(财务疚杆利益),对我国民营企业的负债经营状况进行分析研究。

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民营企业在特定的理财环境中,通过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民营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民营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根据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并通过关于财务管理目标的几种主要观点的比较,认为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应作为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一)以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弥补了利润最大化的不足

如果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一方面,没有考虑民营企业所创造的利润与投人资本之间的关系,不利于不同资本规模的民营企业或同一民营企业不同时期之间的比较另一方面,它没有考虑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取得的同一利润额所用的时间不同,其价值不同,承担的风险也可能不同。如果以追求民营企业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还可能会忽视产品开发、生产安全、履行社会责任等工作,导致民营企业短期行为的发生。进行财务管理就是要权衡报酬与风险的得失,实现二者的最佳平衡,使民营企业价值最大。以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可以将民营企业取得的报酬按时间价值进行计量,考虑了报酬与风险的关系,使民营企业的前当收益与未来收益都对民营企业价值产生影响,有效地避免民营企业短期行为的发生。

(二)以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对务管理目标更符合我国国情

在我国,有人认为应将民营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因为经济效益是指投人与产出的关系,即以一定限度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限度的收益。这是一个比利润更广义的概念,它是三类量化指标的综合:一是以资本、成本、利润的绝对数及相对数表示的价值指标;二是以产量、质量、市场份额等表示的实物量指标;三是以劳动生产率、资产利润率、保值增值率等表示的效率指标。并认为第一类指标反映的是民营企业现实的盈利水平,第二类、第三类指标反映的是民营企业潜在的盈利水平或未来的增值能力,因此该指标在利润中加人了时间因素,可以认为该指标考虑了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由于反映民营企业盈利水平的利润指标是按照权责发生制计算的,并没有考虑时间价值。这种认为潜在的盈利能力或未来增值能力反映了时间价值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缺乏依据的,在实践上也是难以计量的。而以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体现了对经济效益的深层次认识,不仅考虑了风险与报酬的关系,还将影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及各利益关系人的关系协调起来,使民营企业所有者、债权人、职工和政府都能够在民营企业价值的增长中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满足,从而使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和经济效益均进人良性循环状态。因此,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应是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二、资本结构理论与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

资本结构理论是西方当代财务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民营企业的资本结构是由于民营企业采取不同的筹资方式形成的,表现为民营企业长期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即民营企业资产负债表右方的长期负债、优先股、普通股权益的结构。各种筹资方式及其不同组合类型决定着民营企业的资本结构及其变化。资本结构的变化与民营企业价值处于怎样的关系?当民营企业资本结构处于什么状态能使民营企业价值最大?这种关系构成了资本结构理论的焦点。其中,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创立的MM定理,被认为是当代财务管理理论的经典。

(二)资本结构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资本结构理论的重要贡献不仅在于提出了"是否存在最佳资本结构即这一财务命题;而且认为客观上存在资本结构的最优组合,并使我们对资本结构有了以下几点明确认识:

1、负债筹资是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

在民营企业的各项资金来源中,由于债务资金的利息在民营企业所得税前支付,而且,债权人比投资者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小,要求的报酬率较低,因此,债务资金的成本通常是最低的。当存在公司所得税的情况下,负债筹资,可降低综合资本成本,增加公司收益。

2、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未必是最佳筹资方式

由于财务拮据成本和成本的作用和影响,过度负债会抵消减税增加的收益。因为,随着负债比重的增加,民营企业利息费用在增加,民营企业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在加大,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在加大。这时,无论是民营企业投资者还是债权人都会要求获得相应的补偿,即要求提高资金报酬率,从而使民营企业综合资本成本大大提高。

3、最优资本结构是一种客观存在

负债筹资的资本成本虽然低于其它筹资式,但不能用单琐资本成本的高低作为衡量的标准,只有当民营企业总资本成本最低时的负债水平才是较为合理的。因此,资本结构在客观上存在最优组合,民营企业在筹资决策中,要通过不断优化资本结构使其趋于合理,直至达到民营企业综合资本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方能实现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三、衡,资本结构孟要指标一一财务杠杆利益

由于民营企业一般都采用债务筹资和股权筹资的组合,由此形成的资本结构一般称为”杠杆资本结构”,其杠杆比率即为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的比例关系。因此,财务杠杆利益就成为衡量民营企业资本结构,评价民营企业负债经营的重要指标。

财务杠杆利益是民营企业运用负债对普通股收益的影响额。财务杠杆理论的重心是负债对股东报酬的扩张作用。其计量公式如下:

普通股利润率=投资利润率+负债股东权益x投资利润率一负债利率x(1一所得税率)。由上式可见,当民营企业全部资金为权益资金,或当民营企业投资利润率与负债利率一致的情况下,民营企业不会形成财务杠杆利益;当投资利润率高于举债利率时,借人资金的存在可提高普通股的每股利润,表现为正财务杠杆利益。当投资利润率低于举债利率时,则普通股的利润率将低于税后投资利润率,股东收益下降,表现为负财务杠杆利益。在实际工作中除要考虑财务杠杆利益外,还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经济周期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国家的经济都既不会较长时间的增长,也不会较长时间的衰退,而是在波动中发展的。这种波动大体上呈现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的阶段性周期循环,即为经济周期。一般而言,在经济衰退、萧条阶段,由于整个宏观经济不景气,多数民营企业经营举步维艰,财务状况常常陷人窘境,甚至恶化,经济效益较差。在此期间,民营企业应尽可能压缩负债,甚至采用即零负债朋策略,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而在经济复苏、繁荣阶段,一般来说,由于经济走出低谷,市场供求趋旺,大部分民营企业的销售顺畅,利润水平不断上升,此时,民营企业应增加负债,以抓住机遇,迅速发展。

(二)市场竞争环境因素

即使处于同一宏观经济环境下的民营企业,因各自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不同,其负债水平也不应一概而论。一般来说,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垄断性行业的民营企业,如我国目前的煤气、自来水、电力等民营企业,以及在同行业中处于垄断地位的民营企业,由于这类民营企业的销售不会发生问题,生产经营不会产生较大的波动,利润稳中有升,因此,可适当提高负债比率,以利用债务资金,提高生产能力,形成规模效益,巩固其垄断地位;而对于一般竞争性民营企业,由于其销售完全由市场来决定,价格易于波动,利润难以稳定,因此,不宜过多地采用负债方式筹集资金。

(三)行业因素

不同的行业,由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内容不同,其资金结构相应也会有所差别。商品流通民营企业因主要是为了增加存货而筹资,而存货的周转期较短,变现能力较强,所以其负债水平可以相对高一些;而对于那些高风险、需要大量科研经费、产品试制周期特别长的民营企业,过多地利用债务资金显然是不适当的。

经营成本的构成范文3

关键词:成本结构;营业杠杆;定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F01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8-0041-03

一、营业杠杆问题的由来及基本原理

营业杠杆是指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而使企业利润变动幅度大于产销量变动幅度的现象。营业杠杆的产生有其客观必然性。

1、成本特性、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

成本特性是指成本总额与业务量之间的一种依存关系。根据成本特性,企业发生的一切成本可以划分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两大类。

凡成本总额在一定时期或一定业务范围内,不受业务增减变动影响而固定不变的成本,称为固定成本。固定成本的“不变”是指其总额在“相关范围”内保持不变,实际上,单位产品中的固定成本会随着业务量的增减变化作相反方向的变动,即业务量增大,单位固定成本减小,业务量减小,单位固定成本增大。

凡成本总额随着业务量的增减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称为变动成本。变动成本的变动是就其总量而言,单位产品中的变动成本是固定不变的,它与业务量的增减没有关系。

2、营业杠杆的基本原理

如果企业的成本不存在“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之分,姑且笼统称之为“成本”,那么企业的利润变动幅度将等于产销量变动幅度,正是由于企业成本中出现了固定成本,从而导致了企业利润变动幅度大于产销量变动幅度,即营业杠杆现象。

固定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即成本结构),还将直接影响营业杠杆的大小,固定成本所占比重越大,营业杠杆越大,固定成本所占比重越小,营业杠杆也就越小,而且不同的产品,不同的企业,不同时期的成本结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营业杠杆,这就是营业杠杆的基本原理。

二、营业杠杆分析法的应用

当前营业杠杆分析法在应用中通常用营业杠杆系数来描述一定产销量水平上营业杠杆的大小,营业杠杆系数是指企业利润变动幅度相对于销售量变动幅度的倍数程度(多种产品情况下用销售额变动幅度)。计算营业杠杆系数一般有两个公式,即:

公式一:

营业杠杆系数=净收益变动率/销售量变动率

其中:

净收益变动率=(预测期的净收益―基期净收益)/(基期净收益)

销售变动率=(预测期销售量―基期销售量)/(基期销售量)

公式二:

营业杠杆系数=基期边际贡献/基期净收益

其中:

基期边际贡献=基期销售收入―基期变动成本

基期净收益=基期销售收入―基期固定成本―基期变动成本

这两个公式的应用举例如下:

例1:某公司生产某种产品,有关资料如下表:

假设该公司的销售数量在现有基础上增加20%,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条件下,该公司的利润计算如下:

根据上面提供的资料,运用前述两个公式分别计算销售量为100台时的营业杠杆系数:

公式一:

营业杠杆系数=净收益变动率/销售量变动率

==0.9/0.2=4.5

公式二:

营业杠杆系数=基期边际贡献/基期净收益

===4.5

计算结果表明,在销售量为100台的水平上,当销售量每增长10%时,该企业净收益将增长45%,由此可见,由于营业杠杆的存在,企业利润增长幅度确实大于产销量增长幅度。

上述两公式都对营业杠杆的大小作了定量的规定,在实际工作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但营业杠杆是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而存在,即成本结构决定了营业杠杆的大小,但上述两种计算公式中均未直接反映出成本结构与营业杠杆之间的内在定量联系,这使得对成本结构与营业杠杆之间的关系还停留在定性认识阶段,不利于深刻认识和理解二者之间的本质联系,下面就成本结构与营业杠杆的定量分析作进一步的探讨。

三、成本结构与营业杠杆的定量关系

前面两个公式均是基于营业杠杆系数的定义而直接得出或推导出的,即认为利润变动的过程是“产销量变动”?邛“利润变动”,实际上,利润变动是遵循“产销量变动”?邛“单位固定成本变动”?邛“利润变动”这一过程的,因此,建立成本结构与营业杠杆的定量关系是可行而且必要的。

1、成本结构系数

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可用成本结构系数来反映,令:

成本结构系数c=单位固定成本Cf /单位变动成本Cv

例2:设某公司生产甲产品140台,固定成本总额为70000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1000元,试求该公司的成本结构系数。

该公司的单位固定成本为:

Cf0==5000(元/台)

成本结构系数c0===5

2、产销量变化与成本结构系数变化的关系

设Q0为基期产销量,Q1为预测期产销量,令Q1=aQ0(预测期产销量为基期的a倍),则

C1=====×=c0

其中:Cf1:预测期单位固定成本

c0:基期成本结构系数

c1:预测期成本结构系数

CF:固定成本总额

上述推导结果说明,产销量增加到基期的a倍时,成本结构系数变为基期的1/a倍。

例3:借用例1的资料,销售量从100台变为120台,即Q1=120,Q0=100,则Q1=1.2Q0,即a=1.2,此时

c0===7

c1===

==

c1=c0=c0=c0

3、成本结构系数与营业杠杆系数的定量模型

先作一些定义:Q0、Q1、Cf1、c0、c1、Cv、a意义同上,Cf0为基期单位固定成本,M为产品销售单价,P为营业杠杆系数,根据营业杠杆系数的定义可知:

营业杠杆系数P=净收益变动率/销售量变动率

净收益变动率=(预测期净收益-基期净收益)/基期净收益

=[(预测期销售收入-预测期固定成本-预测期变动成本)-(基期销售收入-基期固定成本-基期变动成本)]/(基期销售收入-基期固定成本-基期变动成本)

=

经计算,年收益变动率=(a-1)(1+)

销售量变动率===a-1

因此,营业杠杆系数p=

=1+

以例1的资料计算销售数量为100台时的营业杠杆系数。

c0===7

营业杠杆系数=1+=1+=4.5

4、营业杠杆的特点

(1)由于销售单价和变动成本通常是常量,因此,营业杠杆的大小可由成本结构系数唯一确定。成本结构系数与营业杠杆系数呈同方向变动,当成本结构系数增大时,营业杠杆系数随之增大;成本结构系数减小时,营业杠杆系数也减小。

P=1+

=1+

=1+=1+Cv

(注:P0是单位产品利润)

当c0增大时,p0减小,1+Cv也增大,即营业杠杆系数增大,反之则反。

例4、某公司生产某种产品,销售单价为10000元/台,单位变动成本为1000元/台,当成本结构系数分别为c1=3.5,c2=5,c3=7时,试求相应的营业杠杆系数。

解:根据题意得

P1=1+≈1.64

P2=1+=2.25

P3=1+=4.5

由此可见,当成本结构系数越大,营业杠杆系数也越大,成本结构系数越小,营业杠杆系数也越小,营业杠杆系数与成本结构系数是同方向变化的。

(2)营业杠杆系数总是大于1,即利润变动幅度总是大于产销量变动幅度。

营业杠杆系数P=1+=1+Cv

经营成本的构成范文4

关键词:小额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完全财务自足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7-0003-06 中图分类号:F830.34 文献标识码:A

很长时间以来,旨在向低收入家庭和微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小额金融机构(Micro-financeInstitutions,MFIs)一直是全球各地消除贫困的重要手段。这些机构往往由非政府组织(NGO)或政府发起成立,资金多来源于社会捐赠或政策性资金,并以较低的利率提供给需要资金的穷人。然而,这种非市场化的运作有很明显的弊端,资金来源的有限性和资金低收益,以及补贴方式的低效率,妨碍了小额金融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尝试引入市场机制,并进行了大量的创新,由此开启了小额金融发展的新阶段。从1997年到2002年,全球小额金融机构数量增长了4倍多,商业银行和其他市场化的金融机构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这些机构绝大部分已经能够实现财务上的自我可持续发展,对捐赠和政府资金的依赖下降,并在促进落后群体发展以及缓解金融抑制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小额金融机构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时间,不过,早先的实践大都没有基于市场机制,其规模和影响范围都相对有限。在随后的一段时间中,商业化的发展方向逐渐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认同。2006年,有关当局开始推出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试点工作,并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中,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08年末,在试点省份,已先后建立起了超过100家的新型小额金融机构,其中包括89家村镇银行,6家贷款公司和lO家农村资金互助社。当然,目前这些小额金融机构仍处于尝试和实验阶段,能否最终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尚未可知。也正因为此,借鉴国际经验,对促进我国小额金融机构的实践有一定的意义。

一、小额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的界定

目前,大多数的研究者都认同,小额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主要应从财务可持续角度来衡量,即营业收入能够弥补相关成本,实现独立生存和发展。从财务角度看,小额金融机构的成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营业成本(Operational cost),主要涉及小额金融机构在从事核心业务时所发生的费用和成本;二是风险成本,与计提的坏账准备直接相关;三是融资成本,主要涉及各种市场化资金来源的成本。Vento(2006)根据收入与成本的对应情况,将小额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

(一)“补贴依赖型”(Subsidies dependenccy)。小额金融机构的经营收入不足以覆盖其营业成本,这类机构无法利用有偿性资金,其在经营上的持续,实质上依靠的是各种各样的补贴。

(二)“营业成本自足型”(Operational self-suffieiency)。小额金融机构的经营收入足以覆盖其营业成本,并略有盈余。这类机构对补贴的依赖稍低,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利用有偿性的资金来源。不过,由于其收益不足以覆盖拨备成本,这类机构的可持续基础比较脆弱,容易受经济波动的影响。

(三)“完全营业成本自足型”(Fully Operational self-sufficiency)。小额金融机构的经营收入除能覆盖营业成本外,也能负担拨备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小额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较强,不但能在很大程度上摆脱对补贴的依赖,也能经受一定的经济波动影响。不过,由于这类机构的盈利能力还不足以使其利用市场化资金,其发展规模会受到一定限制。

(四)“完全财务自足机构”(Fully financialself-sufficiency)。营业收入足以覆盖全部的成本,包括利用市场化资金所产生的成本。这类机构已能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市场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机构规模扩大、服务人数增加的同时,也能给其债权人及股东带来市场化的收益和利润。

以上对可持续发展层次的划分,仅是基于财务层面的考察,并不意味着某种状态的机构要更为优越。因为,由于所处国家的不同,以及服务对象的不同,对小额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不过,从发展趋势来看,上述可持续性标准中的第四种,即完全财务自足,已成为一个广为接受的判断小额金融机构可持续状况的指标,该指标可用一个完全财务自足指数FSS(Financial self sufficiency index)来反映。该指数等于经调整后的营业收入除以经调整后的财务成本,再乘以100。该指数大于等于100,说明小额金融基本已实现可持续发展,小于100,则意味着尚未实现可持续发展。

应该说,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全球范围内的小额金融机构,在盈利能力以及可持续性发展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根据MIX所公布的数据,2007年,在向其报送财务数据的892家小额金融机构中,有549家的FSS比率在100以上。而且,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小额金融机构,平均的资产收益率、股权收益率以及财务自足性比率等指标,均处于较高的水平。

二、小额金融机构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FSS为标准,我们可以从标准的财务分析人手,从小额金融机构的收入和成本两个大的方面,考察影响小额金融机构可持续的各种因素。由于相关数据的可得性限制,本文分析的数据均来自MIX。

(一)经营收入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小额金融机构的经营收入必须要能覆盖其全部成本。在典型的小额金融机构中,经营收入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大类。一是来自贷款组合的收入,主要由贷款利息和手续费等构成;二是来自其他资产的收益,主要是投资所获得的收益;三是来自其他金融服务的收入,如提供保险服务、汇款服务等。

数据显示,贷款组合是小额金融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占总收入比重90%左右,而其他资产收入占4%,其他金融服务的收入占6%。表2列出了MIX样本机构的收入构成状况。

贷款收入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与小额金融机构的客户特征有关。他们通常收入偏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相对单一,更多地集中于对贷款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额金融机构收入结构的多元化。而从小额金融机构的角度看,由于贷款组合的收益要远高于其他资产组合,将更多资产配置于贷款,会有助于收入的提高,这也会导致小额金融机构收入来源向贷款收入的集中。

表3列出了小额金融机构不同资产的收益率

状况。2007年,全部小额金融机构贷款组合的平均收益率约在34%左右,远高于其他资产3%的收益水平,然而,实现财务自足的小额金融机构的资产收益率与非财务自足的机构相比并无太大差异。这似乎说明,两类机构在收入方面的差距,可能主要在于资产配置结构的不同。根据MIX的数据,在2007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小额金融机构,贷款占总资产的平均比重为77%,而在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机构,这一比重为68%,差异相对明显。

1 已实现财务自足的小额金融机构;

2 未实现财务自足的小额金融机构。

贷款之外的其他收入,特别是来自其他金融服务的收入,尽管目前在小额金融机构营业收入中所占比重并不高,但其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在2007年的样本中,如果剔除非贷款收入,549家已实现财务自足的机构中,有181家的收入将不足以弥补其全部的财务成本。从长远看,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小额金融机构的贷款能力或许会逐步受到削弱,非贷款收入对其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将会越来越重要。

(二)营业成本

在小额金融机构的成本中,营业成本占比在60%以上,大大超过普通商业银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小额贷款的平均额度小,客户相对分散,信息收集和服务提供都存在着很大困难。在营业支出的构成中,职工薪酬占据主要部分,占比约在55%左右,日常管理费用约为35%,折旧及其他支出约占10%,该结构与普通商业银行没有明显差异。因此,营业成本占比较高主要是小额金融机构服务对象与业务特征决定的。

1 表中各项资产均为资产费用率概念,即相关成本支出与平均总资产之比。所列出数据按样本机构整体计算得出,样本机构间存在很大差异。

2 总资产费用率包括营业外支出。

营业支出的相对重要性意味着,控制营业成本对于实现小额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现实中,影响小额金融机构营业成本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成立时间的长短、规模的大小、所处的地区、服务对象,甚至所有制结构,可能都会对营业支出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Gonzalez(2007)利用跨国数据,对影响小额金融机构营业支出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其分析的变量包括,小额金融机构所处地区的基础设施,人口密集程度,金融基础设施(如分支机构数量),营业时间长短,宏观经济环境,以及贷款规模等等。其研究发现,在众多可能的因素中,有三个变量对营业支出的影响最为显著,即贷款平均规模,经营时间长短和小额金融机构的总资产规模。

第一,贷款平均规模的扩大可减少贷款的数量,能有效降低贷款管理的工作量以及对劳动力投入的需要。在Gonzalez的研究中,随着贷款平均规模扩大,经营成本呈明显下降趋势。平均规模扩大一倍,会导致营业成本费用率降低7个百分点左右,不过,随着平均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其所导致的营业成本节约有逐渐缩小的趋势。

第二,经营时间对营业支出也有显著影响。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经验积累,以及员工业务熟练度逐渐提高之后,小额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提高。这会有助于经营成本的节约。这种节约效应,在小额金融机构成立的最初阶段,会尤为明显。根据Gonzalez的研究,在小额金融机构成立的最初6年里,经营时间每延长一年,营业支出费用率会下降约2个百分点。不过,在运营时间超过8年之后,小额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似乎开始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成本节约效应开始趋于消失。

第三,资产规模对小额金融机构营业支出也有着显著的影响。规模较大的机构的支出水平要大大低于规模较小的机构,平均营业成本费用比要比规模较小的机构低11个百分点。而且,如果将机构规模进一步细分,处于两个极端的机构之间的差异会更大。

应该说,由于数据方面的限制,Gonzalez的研究还有很多值得改进之处。不过,其所得出的结论,在很大程度上符合我们以往有关小额金融经营的一些判断,基本反映了真实的情况。在其所得到对营业支出影响最明显的三个变量中,贷款的平均规模以及小额金融机构总规模,所反映的其实都是规模经济效应,即随着规模扩大所产生的成本节约。规模经济效应一直都是金融业的一个基本特征,小额金融机构也并不例外。从长期看,扩大规模可能是小额金融机构跨越营业成本障碍最为重要的手段,也正因为此,在全球范围内,在可持续性层面最为成功的小额金融机构,都以规模庞大著称(如格莱珉银行和印尼人民银行等),而且也正是这些大型机构,服务了绝大多数需要资金支持的落后群体。

(三)信用风险成本

在一般人的意识里,小额金融业务的风险会比一般金融业务要高,而且客户对象越是贫困,信用风险会越高。然而,过去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一观点并不正确。从全球范围来看,小额信贷的风险状况并不差,甚至还好于普通商业银行。表6列出了M1X样本机构的信用风险状况,可以看到,2007年底,全部小额金融机构整体的逾期率指标、贷款核销指标和贷款损失指标都处于较好的水平。

良好的信用风险状况,与小额金融领域的持续创新不无关系。小额金融也面临信息不对称问题,金融机构搜集或者个人(小企业)提供规范和充分的财务信息的成本都相对高昂,而低收入个人和小规模企业难以提供有价值的抵押品,这些客观事实都意味着降低信息不对称性的传统方法难以适用于小额金融,因此寻求新的风险缓释手段成为小额金融机构创新的主要方面。降低信用风险的相关创新包括:1、分组信贷(Group lending)。这种方法由格莱珉银行首创。人们自愿组成小组,然后由金融机构向小组成员直接发放贷款。分组贷款与普通贷款方法的根本差异在于违约责任的承担。在普通贷款下,违约责任只局限于借款人自身,但在分组借贷下,如果个人出现违约,整个小组未来的信贷计划都会受到影响。这种以小组作为贷款对象的方法,充分地发挥了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有效地抑制了信用风险。2、动态激励的个人信贷技术(Dynamic incentive individuallending)。贷款对象仍为个人,但与传统上对违约行为进行惩罚不同,这种贷款技术试图建立起一种正向激励,以鼓励贷款人信守合约。3、引入新的担保、质押机制,例如要求借款人进行强制性储蓄,以借款人的储蓄账户作为贷款的质押品,当客户违约时,用来弥补贷款损失;设立专项担保基金,对贷款违约风险进行担保;设立专设机构或基金,对特殊风险进行剥离(如设立特殊的农业保险基金,分离可能的灾害损失等)。

总体上讲,尽管还远未完善,但小额金融在风险控制方面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步。这些进步确保了小额金融机构资产质量,进而也大大降低了为覆盖贷款损失而进行的拨备成本,从表5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四)融资结构与成本

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已经看到,与普通商业

银行相比,小额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占比相对低一些。这一点并不难理解,因为在很长时间里,小额金融机构都没有被当作是在商业上可持续的机构来对待,其资金大多都来自于政府的支持或捐赠,资金成本比市场化资金要低很多。而且,在许多人看来,这种低成本的资金来源,也是维持小额金融机构发展所不可或缺的环节。

然而过去10年中,这种情况有了明显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小额金融机构开始利用吸收公众存款、同业借款以及发行债券等市场化的融资渠道。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资金面逐渐宽裕,市场化资金来源日趋多样化,且成本不断下降;二是小额金融机构经营状况持续改善,收益能力提高使之能够承受更高的资金成本。从数据上看,在小额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结构中,权益与资产比率逐年下降,2007年底,全部小额金融机构权益与资产的比率已经下降到22.5%。同时,商业性资金来源与贷款总额之比逐年上升,到2007年底,这一比率已上升到71.9%。

市场化资金来源的扩大,有助于小额金融机构突破原有的资金限制,可以迅速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以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然而,市场化资金来源的增加从另一个方面也增加了小额金融机构的成本压力和运营压力,为小额金融机构提高效率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对小额金融机构来讲,由于其自身运作能力的局限,在很长时间里,其市场化资金最主要的来源可能还会集中于吸收存款。不管怎样,从总体上看,市场化资金来源的不断扩大是小额金融机构发展的一个主流趋势,也是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保障。

三、总结与建议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贫困问题的极大改善,国际范围内的小额金融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本文对国际小额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从财务指标探讨了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从根本上讲,基于市场机制的可持续要求金融机构的经营收入能覆盖全部成本。因此,对小额金融机构自身来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可以总结为“提高收入、降低成本”。

第一,贷款合理定价和收入多元化是提高小额金融机构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

在提高收入方面,贷款定价是最为核心的问题。相对普通商业银行,小额金融机构的单笔贷款成本会相对较高,因此基于成本覆盖的贷款定价方法意味着小额金融机构贷款定价也会远高于普通商业银行。但在早期的小额金融实践中,出于保护借款人的考虑,监管部门大都给小额贷款设定了利率上限,这些限制性利率大大低于小额金融机构的成本,导致了小额贷款的供给的严重不足,反倒有损于借款人的利益。尽管在现实中,小额金融机构通过创新,用各种收费以及强制存款的方法,绕开了利率管制,但由此使小额金融机构的贷款定价变得复杂且不透明,大大影响了效率,也不符合小额金融长期发展的需要(Yunus,2002)。因此,从长远看,在一定程度上取消利率限制,使其定价向市场化和透明化的发展,是实现小额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从实践看来,在过去一段时间中,已有相当多的国家开始了向这个方面的转变。

收入多元化也是提高收入的一个可行途径。随着金融服务范围的扩大,小额金融机构来自贷款以外的收入(如各种投资收益、服务收费等等)开始有所增加,尽管所占比重不高,但对小额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当然,小额金融机构的收入多元化,在根本上与其客户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程度相关。

第二,在降低成本方面,发展规模效应降低营业成本,通过技术创新降低信用风险以及实现资金来源多样化是促进小额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从实践来看,高昂的营业成本是阻碍小额金融实现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经验分析表明,贷款的平均规模、经营时间以及小额金融机构的规模是降低营业成本的重要因素。贷款平均规模和小额金融机构规模指标,反映了由规模效应所产生的成本节约,而经营时间长短,则反映了小额金融实践“干中学”的效应。这也正说明,可持续发展能够实现良性循环。

分析表明,小额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状况并不比普通商业银行差,这要归因于小额金融机构在实践中所发展出来的一系列风险缓释方法,因此开发风险管理技术、提供合理的激励机制将有助于降低小额金融的风险,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最后,随着小额金融机构对商业资金利用的增多,在大规模利用商业化资金扩大金融机构规模经营与有效遏止融资成本之间取得合理的权衡,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在这一方面,小额金融机构借鉴商业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管理将日益重要。从实践来看,吸收存款是大多数小额金融机构商业化资金来源的主要方面,未来利用同业拆借、债券发行的方式吸收稳定的资金也是可选方案。

当然,由于小额金融本身的特殊性,其发展的路径也不能完全等同于商业化金融机构。由于肩负着更多的社会使命和任务,实践中还或多或少地接受着来自政府和其他机构的补贴和捐赠。一定程度的合理的补贴,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形成,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从长期看,我们应该致力于提高小额金融机构的财务自足性,逐步推动该类型金融机构的发展与壮大。

参考文献:

[1]Armenddriz de Aghion,Beatriz, and JonathanMurdoch. “Microfinance: Where Do We Stand?,” inCharles Goodhart(ed.),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Economic Growth: Explaining the Links,[M] London:Macmillan, Palgrave, 2003

[2]Stiglitz, Joseph and Andrew Weiss. “Credit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American Eco-nornic Review. 1981(71):p393-410.

[3]Stiglitz, Joseph. “Peer monitoring and creditmarkets”. [J],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1990(4):p351-366.

[4] Gonzalez, Adrian. “Sourse of Revenue andAssets allocation of MFI.”,[R], Microbanking Bul-letin, Wshington D.C, 2007.

[5]Mario La Toerre, and Gianfranco A.Vento.“Microfinanc”, [M],Palgrave,Macmillan,N.Y,2006

[6]Karlan, Dean.“Using experimental economicsto measure social capital and predict real financialdecislon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95(5), pp. 1688 - 99,2005.

[71 Karlan, Dean. “Social Connections andGroup Banking.” [R], Yale University EconomicGrowth Center Discussion Paper 913,2005.

[8]Yunus, Muhammad.“Grameen Bank II: De-sign to open new possibilities”, Dhaka:GrameenBank. Available at 省略/bank/bank2.html, 2002.

经营成本的构成范文5

一.医疗机构经营管理的概念

现代医疗机构经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多目标系统,其重点是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经营和资本运营活动,其本质就是在追求质量效益基础上的经营活动。对专科医疗机构而言,其核心任务就是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机构资源,充分发挥专科的优势,挖掘潜力,让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成本匹配达到最佳,实现医疗机构经营的效用最大化。

二.医疗机构的经营模型

专科医疗机构与其它医疗机构一样,经营模型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种为利润最大化,另一种为效用最大化。无论是营利性医疗机构还是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重点考虑的是投入、价格、成本和产出这四个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利润最大化中的利润额是一个绝对数,它没有全面反映获得的利润与投入资本的关系,没有考虑时间成本和风险问题;而效用最大化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充分考虑成本最小化和投资者的运营能力。

三.经营管理对策

1.资本运营的管理

目前,在国家补偿不到位,医药收支两条线,医疗价格由国家决定的情况下,要保证专科医疗机构正常发展,只有加大医疗机构的经济管理力度,推行全程成本核算,降本减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降本减耗

建立医疗机构财产物资规范化管理体系,重点管好固定资产以外的各种材料。加强对变动成本的控制。主要抓好几个环节;一是“计划申购”,实行没有计划,不予购买,强化预算管理。二是“采购招标”,把政府采购或院内招标、价格监督、报销审计等办法进一步制度化,并推广到所有的物资采购中。三是“物耗管理”,管理部门入库、出库、清仓盘点与使用部门的维修派工、物耗认证、成本核算等环节密切联系起来。建立物资消耗、办公成本与工作量的控制比例,制定每住院床日耗材定额和每百元收入耗材定额。

3.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对高新设备的效益跟踪分析。临床医技科室的大中型医疗设备在购置前进行全面科学的调研;投入运行后,医疗机构与使用科室签定协议,若在协议时间内收回投资,给予奖励,未完成的扣罚。

4.实现资本的最佳运作

为加快医疗机构的发展,采用超前消费,实际是投入,即通过财务综合测算,在保证不影响正常周转情况下,利用延期付款和打付款时间差及病人住院押金方式筹集资金,也称自然性融资,充分发挥未垫付资金的作用,产生经济效益。

四、质量经营管理

质量管理围绕经营活动和质量效益优化而展开,为实现医疗机构的经营战略目标服务。质量经营强调质量第一,病人利益第一,社会效益第一,在使病人利益得到满足和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医疗机构资本增值利润的最大化目标。

1.建立规范的质量管理机制

医疗机构专门成立质控领导小组,下设医疗组、护理组、院内感染组、劳动纪律组、医德医风组,定期进行全面质检、质控。临床质控内容包括病历的规范书写、各种医技检查的内容和出报告时间、治疗方案、用药的规范,治疗效果和特殊病例分析等等。劳动纪律组通过对人的行为管理和激励,促使职工正确工作来保证质量的改进和提高。医德医风组注重从质量意识和质量教育人手,革新医疗机构风尚,促使医护人员树立正确的质量道德观念,建立质量文化,树立质量精神,主动提高医疗机构的质量形象。

经营成本的构成范文6

一.医疗机构经营管理的概念现代医疗机构经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多目标系统,其重点是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经营和资本运营活动,其本质就是在追求质量效益基础上的经营活动。对专科医疗机构而言,其核心任务就是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机构资源,充分发挥专科的优势,挖掘潜力,让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成本匹配达到最佳,实现医疗机构经营的效用最大化。

二.医疗机构的经营模型专科医疗机构与其它医疗机构一样,经营模型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种为利润最大化,另一种为效用最大化。无论是营利性医疗机构还是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重点考虑的是投入、价格、成本和产出这四个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利润最大化中的利润额是一个绝对数,它没有全面反映获得的利润与投入资本的关系,没有考虑时间成本和风险问题;而效用最大化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充分考虑成本最小化和投资者的运营能力。

三.经营管理对策

1.资本运营的管理目前,在国家补偿不到位,医药收支两条线,医疗价格由国家决定的情况下,要保证专科医疗机构正常发展,只有加大医疗机构的经济管理力度,推行全程成本核算,降本减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降本减耗建立医疗机构财产物资规范化管理体系,重点管好固定资产以外的各种材料。加强对变动成本的控制。主要抓好几个环节;

一是“计划申购”,实行没有计划,不予购买,强化预算管理。

二是“采购招标”,把政府采购或院内招标、价格监督、报销审计等办法进一步制度化,并推广到所有的物资采购中。

三是“物耗管理”,管理部门入库、出库、清仓盘点与使用部门的维修派工、物耗认证、成本核算等环节密切联系起来。建立物资消耗、办公成本与工作量的控制比例,制定每住院床日耗材定额和每百元收入耗材定额。

3.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对高新设备的效益跟踪分析。临床医技科室的大中型医疗设备在购置前进行全面科学的调研;投入运行后,医疗机构与使用科室签定协议,若在协议时间内收回投资,给予奖励,未完成的扣罚。

4.实现资本的最佳运作为加快医疗机构的发展,采用超前消费,实际是投入,即通过财务综合测算,在保证不影响正常周转情况下,利用延期付款和打付款时间差及病人住院押金方式筹集资金,也称自然性融资,充分发挥未垫付资金的作用,产生经济效益。

四、质量经营管理质量管理围绕经营活动和质量效益优化而展开,为实现医疗机构的经营战略目标服务。质量经营强调质量第一,病人利益第一,社会效益第一,在使病人利益得到满足和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医疗机构资本增值利润的最大化目标。

1.建立规范的质量管理机制医疗机构专门成立质控领导小组,下设医疗组、护理组、院内感染组、劳动纪律组、医德医风组,定期进行全面质检、质控。临床质控内容包括病历的规范书写、各种医技检查的内容和出报告时间、治疗方案、用药的规范,治疗效果和特殊病例分析等等。劳动纪律组通过对人的行为管理和激励,促使职工正确工作来保证质量的改进和提高。医德医风组注重从质量意识和质量教育人手,革新医疗机构风尚,促使医护人员树立正确的质量道德观念,建立质量文化,树立质量精神,主动提高医疗机构的质量形象。

经营成本的构成范文7

一、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财务层次

(一)公司治理结构下的财务层次划分

公司治理结构(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又译作法人治理结构。是指用来协调公司制企业内部不同利害关系者之间的利差和行为的一系列、文化、习惯和制度的统称。具体的说就是公司制企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之间所特有的“三会四权”分权制衡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它要解决的一个基本就是问题,即由于利害不完全一致和非对称信息,经营者可能偏离或损害出资人的利益去追求自身利益。治理结构中的“三会四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它是一种产权结构。即公司内部各产权主体之间的关系。股东会是出资者所有权的主体,董事会是法人财产权的主体,而股东会派生出的监事会是出资者监督权的主体。另一方面,它又是公司治理结构。按照这种治理结构的内在规定,股东会的最终控制权、董事会的经营决策权、经理人的经营指挥权、监事会的监督权相互独立,相互制约,有机组合,从而为实现公司经济目标发挥整体效能。因此,“三会四权”既是公司产权结构,又是公司治理结构,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首先,产权结构是治理结构的基础。有股东会的出资者所有权,才会有其最终控制权;有董事会的法人财产权,才会有其经营决策权;有经理人的法人权,才会有其经营指挥权;有了监事会的出资者监督权,才会实施其监督职能。只有在这种产权结构基础上才会有公司治理的健康运作。其次,治理结构是产权结构的实现形式。只有在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健康运作条件下,“三会四权”才能得以正常发挥功能,产权结构的各项权能才算真正到位。

公司财务(Corporate Finance)在治理结构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完善的治理结构下,公司财务会涉及到出资者、经营者和财务经理三个层次。产权关系明晰是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产权明晰要求公司具有独立于出资者的法人地位。在出资者保留其终极所有权的同时,企业得到法人所有权和经营权。公司依法成立取得法人资格后,对出资者投资形成的资本金及其增值,以及企业在经营中负债形成的全部资产,依法享有法人财产的占有、使用、处分和相应的收益权利,并以其全部法人财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出资者承担资本保值增值责任。与这种产权关系相对应的权利责任是,一方面企业在享有法人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同时,要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保证出资者财产的保值和增值;另一方面出资者以投入企业的资本对企业债务承担责任的同时,享有所有者权益。这种产权明晰前提下的出资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财务关系,由此形成了公司财务的第一个层次——出资者财务。

在上述两权分离条件下,经营者财务关系产生主要来自于出资者和经营者之间,以及经营者和内部各层次管理者之间的关系。经营者取得法人所有权,使企业成为财务主体,从而具有财务自主权,有权独立进行财务活动,包括资金筹集、投资、使用、分配和偿还等财务自主权。由于出资者财务管理采取间接约束,而不是直接管理方式,即是一种监控机制而非决策机制。这样,资本保值增值的目标主要通过经营者所实际控制的资金运动来实现,经营者通过对资金运动全过程的管理完成出资者的委托责任。在这种委托责任的完成过程中,经营者不但与出资者发生相应的财务关系,而且和内部各层管理人员发生相应的委托、受托责任,经营者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手段控制和协调其中涉及的经济利益关系,以保证企业价值最大化经营目标的实现。这一层次的公司财务在管理对象、管理方式等方面都不同于出资者财务,而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公司财务层次——经营者财务。

出资者财务的最终目标要通过经营者的财务决策、组织和协调来具体实现,而经营者财务的决策和协调又要通过财务经理和财务人员的具体操作来落实。因此,作为公司财务最低层次的操作性财务——专业财务,也是企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公司财务的这三个层次在整个公司治理结构中各有侧重,但最终目标都是实现股东财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专业财务以现金流转为管理对象,保证经营者财务决策的顺利执行和预期目标的实现;经营者财务在出资者的监控下,一方面要通过正确决策保证企业资产的高效、有序运营,另一方面要通过合理组织和协调,尽可能减少企业内部各层次上的成本,使组织系统的运转费用最小;而出资者财务是一种间接的约束机制,通过公司治理结构实施其监控和激励方案,使出资者和经营者之间的成本最小,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这三个层次的协调统一是实施有效公司治理的关键。

(二)财务层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

公司治理结构是由许多控制与协调机制构成,其中财务管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主要通过财务管理在公司不同层次上发挥的核心作用来协调出资者与经营者之间以及出资者内部与雇员之间的利益和行为,以达到相关利益主体之间权利、责任和利益的相互制衡,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

1.出资者财务 出资者财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发挥间接约束作用,主要是出资者以资本终极所有权为依据,以资本的安全和增值为目的,对其出资及运用状况进行管理。具体包括二个方面的内容:

(1)权益性出资者将资本投入公司后,仍然以公司经营中的资金运动为财务管理对象,首先关心的是经营者是否会直接或间接地将其资本转化为个人或他人的收入,其次是经营者在资本的使用中是否会因为冒风险而使其资本发生不应有的损失。最后是通过对未来的预期权衡投资回报率是否能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出资者可通过两种方式来约束经营者的行为:内部控制和控制权市场。内部控制包括股东大会上的投票权、董事会的监督、权竞争等。它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取决于股票的集中程度、股东的性质及股票投票权限本身的大小等等。如果在内部控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情况下,股东最后的控制就是“退出(Exit)”,用资本市场上的接管来对经营者施加压力,这是在股东分散的公司,股东行使控制权的主要方式。为了避免被接管的发生,经营者最好的办法是努力经营,至少不能脱离利润最大化的轨道太远。

(2)债务性出资者财务主要关心的是资金的安全性及到期后自己是否能拿回应得的利息与本金;经营者是否将资金投入到比自己预期风险更大的项目上;经营者是否违背了借款时的契约;企业是否已资不抵债等等,然后行使其权利。债务性出资者通常不像股东那样集体行动来行使权利,在企业违反债务契约或资不抵债时,债权人可通过处理抵押资产,迫使企业破产等方式来行使权利,这对经营者构成很大威胁,为此,经营者必须努力经营,至少将经营状况维持在能支付债务的水平上。因此出资者通过有效地设计资本结构,把债务的硬约束和股票的投票权结合起来,可发挥两种控制方式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合力作用。

2.经营者财务 经营者财务以其法人所有权为依据,在治理结构中发挥协调作用。经营者财务主要着眼于财务决策和财务协调,从财务决策看,企业的融资决策、投资决策和股利政策等的安排都事关企业生存与发展,这些决策尤其是长期决策一般与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高层经营者紧密相联。如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对外扩张、股票和债券的发行决策、公司改组、融资租赁等,都与企业的相关利益者有关。从财务协调分析,只有经营者财务才能完成资金运动、现金流量和生产经营活动有序协调,处理好公司股东、经营者、债权人、雇员、顾客及社区等之间的关系。假如企业有两个备选投资项目,一个是高风险、高收益项目,成功时净现值是NPV1s很大,失败时净现值NPV1d

3.专业财务 专业财务可利用其专门技术手段,提供关于公司发展趋势、经营业绩、财务状况、风险大小等决策信息,使治理结构中相关各方拥有对称性的信息成为可能,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奠定了基础。

二、公司治理结构下的财务导向模式比较

公司治理结构要解决的就是基于效率和公平的前提下,对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权、责、利进行相互制衡的一种制度安排问题。具体可将其细化为四个问题:

(1)信息的不完备性和不对称性。

(2)权利的不对等性,主要体现在拥有信息的主体不一定具有决策权;具有决策权的主体不一定拥有相对优势的信息。

(3)监督问题。

(4)激励问题。其中前二者是公司治理存在的原因,后二者是公司治理的重点,这四项内容都与其公司财务管理紧密相关。下面我们按公司治理结构中监督主体的不同,以及由此决定的财务导向不同,可将财务模式分为:

(一)经营者主导型的财务模式

经营者主导型的财务模式主要适合于以英美为代表的外部监控型公司治理结构。这种治理结构的重要特征是,采取授权资本制和实行二元制的公司治理结构,即治理结构只由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组成。一般股权比较分散,个体股东所能发挥的委托作用非常有限。而且非银行机构的法人股东 (如养老基金、人寿保险、互助基金以及大学基金、慈善团体等)虽然在整体上占的股份较大,但就每一个法人,其持有的股权比重仍较小。对公司的也不同于个人大股东,个人大股东在公司经营不佳时,就会直接要求召开股东大会或要求董事会修改公司的经营战略,调整人事安排。而法人股东对企业经营状况不佳的反应主要是调整投资股票的组合,卖出该公司的股票。因为他们主要是向受益人负责,以股息收益为导向。股东对经理层一般难以产生直接的影响,主要依靠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对经理人产生的影响。而股票市场的投机性较强,使得经理人偏重于短期行为,对长远战略重视不够,当资本结构中负债率较低时,债权人所能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即所谓“弱所有者(股东)、强管理者(内部人)”。

在这种治理结构下,决定了公司财务只能是经营者主导型的财务模式。所谓经营者主导型财务模式就是以经营者财务为主导地位的财务运作体系。这是因为,在该治理结构下,其关系一旦形成,作为人的CEO或总裁就处于一种对公司的支配地位,因为没有单独的股东或债权人愿意为监控这种“集体产品”付出成本。“搭便车”行为的客观存在,使得把对公司的实际控制权拱手让给了人。加之,客观上企业经营者具有对资金运动的直接控制权,这种控制权的获得就使得企业成为独立的财务主体,经营者财务在企业财务中处于核心地位。这一点在“经理革命”浪潮中得以充分地体现。由于企业经理在财务决策中的主导地位,原始出资者难以再染指企业财务决策,企业的法人产权越来越由经理人员全权支配和处置,法人财产日渐脱离原始产权而独立化,这种变化意味着经营者财务主导地位的确立。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出资者财务管理活动的不存在。相反,它说明了出资者财务控制越来越重要。由于信息地位的不对称性,必然导致权利的不对等性以及激励成为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各相关主体为了各自利益不受各种“败德行为”的损害,在自身无法或不愿意单独付出监控成本时,必然寻求外部市场化的监控形式。资本市场、企业家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体系的日趋完善正适应了这一要求。

(二)出资者主导型的财务模式

这种模式适应了以日德为代表的内部监控型公司治理结构。其重要特征是严格的法定资本制和双层委员会制,双重委员会即监事会和董事会,监事会的地位通常高于董事会。一般情况下,公司资产负债率较高,股权相对集中,特别是法人之间相互稳定持股(如银行、创业家族、基金会和其他组织),以及银行对公司的持股和干预(如股票托管制度和持股人投票制度),使得股票市场对公司筹资及监控的作用相当有限,从而使立足于内部的各相关利益主体监控公司成为可能。

在这种治理结构下,公司财务表现出以出资者财务为导向的财务运作体系。因为,在公司决策中各相关利益主体都有发言权,以此实现监控的目标。如德国的股东代表和雇员代表组成的监事会具有相当大的权限,在公司监事会成员构成中,雇员和工会代表占1/2,银行和其它机构占 1/3.其次,法人之间的相互持股比重很高,从而有直接进行监控的动力。特别是德国还规定,董事会由于严重违反法定的谨慎性原则,使公司的债权人受到损失,而公司不能赔偿时,董事应对公司债权人承担损失赔偿责任。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在内部监控型公司治理结构下,公司财务处处以出资者财务为核心,来进行运作和管理。当然,并不是说这时经营者财务可有可无,而是此时经营者财务必须紧密围绕出资者财务而活动,在运作上受到很大的限制与约束。

(三)业主主导型的财务模式

以东亚、拉美为代表的家族监控型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特征是公司被家族及其伙伴所支配,股权相对集中地控制在家族手中,资产负债率一般较高,市场监控力度较小,监控主要来自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即所谓的“强家族大股东、经理层,弱中小股东”的治理结构。

与这种治理结构相适应的财务导向是业主型财务管理模式。他是一种介于出资者财务与经营者财务之间的权利交叉的财务运行机制。由于血缘关系,在治理结构中,经营者的目标几乎等同于股东的目标,股东财富的增长直接表现为经营效益的高低。业主主导型财务模式容纳了出资者财务与经营者财务的全部,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管理,使得出资者和经营者之间的成本最小,企业资产运营中实现的效益能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股东财富。以致有人把香港、企业的成功归于这种家族式的治理结构。

(四)内部人主导型的财务模式

这种模式产生于以前苏联及中东欧转轨经济为代表的内部人控制型公司治理结构中。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是都存在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国有企业需要进行重组,同时又继承了原有较为混乱的法律体系。因此,公司治理的最大是内部人控制,即在市场体系不完善和执行力度微弱的情况下,经理层利用计划经济解体后留下的真空对企业实行强有力的控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实际的企业所有者。

在这种治理结构下,由于国有股权主体的缺位和某些制度上的真空,使得公司财务管理活动几乎全部控制在经营者手中,公司的筹资、投资、运用及分配侧重体现为经理层的奋斗目标。这种“超强控制”造成企业财务政策持续性差,财务风险大,资本运营效率低,成本高。但这种内部人控制模式克服了转轨经济时期所有权弱化、市场监督不力所造成的管理松散问题。

所有权和治理结构应从根本上适应特定公司的特征和需要,以及特定的经济阶段,并随着企业自身的成长和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进行治理结构的改进。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公司经营跨国化、资本市场全球化、以及证券市场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各种公司治理模式的发展呈现出强烈的趋同趋势。但不同类型的治理结构各有其较好的适应对象,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经营者主导型的财务模式更适合于具有高技术和高风险特征的行业(如石油开采、生物技术、制药和软件等)中的企业,而出资者主导型的财务模式则适合于具有标准化生产过程和广泛运用成熟技术的企业。这意味着,不仅一个国家不能照搬某种模式,每个国家的不同企业也应该根据各自的特点寻找适合本公司不同阶段的治理结构及财务模式。

三、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下的财务发展基本取向

我国现行公司制企业采用的是“一会两线”的并行构架模式,即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是一条管理层次线,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和总经理则是监督层次线,并最终归于股东大会。这种机制暗含一个假定,就是股东大会能有效行使最终决定权,这在我国企业有股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很难保证。再看作为企业最大债权人银行,缺乏有效的硬约束机制,尤其是在企业经营陷入破产境地时,没有相应的重组权利。外部市场体系尚未成熟。融资工具残缺不全,造成外部监控十分薄弱。表现突出的问题有两个:

(1)董事会独立性不强。

(2)监事会的作用有限。这一状况决定和限制了我国目前公司财务仍然停留在专业财务主导型的对内财务体系上。在理财观念上仍受过去国家指令性计划直接管理的,理财过程缺乏主动的理财行为,表现为被动执行国家政策,时时事事以国家是否有此政策、国家政策制度是如何规定的,如何去执行国家政策、或者去寻找政策制度的漏洞,而没有将注意力放在如何去有效地控制企业的财务状况上。在财务管理内容上主要是对内管理,表现为将重心放在核定流动资金需要量,减少流动资产占用,加速流动资金周转,降低成本费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益上。其管理手段是通过强化公司内部经济责任制,实施统一领导,归口管理。毫无疑问,公司财务管理工作必须加强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和成本费用管理以及强化责任制度,但仅在于此是远远不够的。

面对我国目前内外部监控机制不完善,以及我国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当前经济环境,无论是外部监控还是内部监控机制,对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公司制改革都不一定适合。基于这种现状,发展多方监控主体并存,以内部监控为主的公司治理模式是比较符合我国实际的。因为抛开原有的主管上级行政机关、党委、工会,单纯依靠“三会四权”及不成熟的外部监控体系显然是行不通的。应改变国有资产的委托关系,变换产权和债权的约束模式,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之间的权责利相互制衡机制,提高董事会和监事会在治理结构中的地位;改变对经理人员的激励机制,逐步完善市场体系,强化市场机制的监控。

为了适应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演进趋势,公司财务应树立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理财观念;即经济效益观念、资本保全观念、资金时间价值观念、现值观念、收益性与流动性相统一的观念、通货膨胀观念、税务观念、数理观念等。建立以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财务为主导的财务运作体系。财务运作的权利要独立于政府,政府也没有必要制定财务制度,企业理财只遵循公司法、税法等法律规范的约束。企业日常性财务活动由经营者独立管理和决策,涉及企业生存和发展以及投资者利益的重大财务问题,由所有者在依靠经营者参谋和帮助下共同决策。应体现以下公司财务的基本特征:

(1)使所有者权益最大化的特征;

(2)以财务预算为中心环节的财务特征;

(3)以财务决策为主要财务职能的特征;

(4)以收益与风险相对称的决策特征。

[1] Jonathan Chalkham.Keeping good Compa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New York,1994.

[2] Nicholas Dimsdale,Market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New York,1994.

[3] Christopher J.Moon,Mike Otley,Corporate Governance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Mechanism for Reconciling Stakeholder Interest.Euro—Asia Journal of Management, Vol.12 Jan.1997.

[4] 谢志华。出资者财务论 [J].,1997,5.

[5] 齐寅峰。公司财务学 [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1997.

经营成本的构成范文8

Abstract: The necessity of structuring competitive market in freeway industry is analyzed from the entry barriers, externality of trade and the attributes of the industry. Competitive market in freeway industry can be established by loosing the entry regulations, decreasing sunk cost and implementing discrepant control to the current and potential enterprises. And effects such as producing maintainable price, improving efficiency and fixing the principal status can come into play.

关键词: 高速公路产业;可竞争市场;可竞争性规制

Key words: freeway industry;competitive market;regulations for competition

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1-0105-02

1高速公路产业引入可竞争性规制的必要性分析

1.1 阻碍易的存在投资高速公路建设形成的固定资本专用性较强,有其特定用途,一旦高速公路经营企业转产或退出时,专业性很强的资本很难改作他用或转卖给生产和销售其他产品的行业或企业,这种不可收回的资本损失就是一种沉没资本[1]。此外,我国高速公路产业推行特许经营制度,企业缺乏在技术经济上达到更高的效率的驱动力。

1.2 缺乏完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必备交易条件高速公路的网络性特点是由其经济特性和技术特性共同决定的。由于网络型基础产业的沉淀成本高,资产专用性强,这就要求高速公路必须连接成网状结构,形成干线通道和网络,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高速公路的网络效益和辐射吸引力,发挥高速公路产业的整体优势[2]。因此,高速公路从路网设计、路线选择到建设和运营管理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政府的统一计划与安排,以避免重复浪费,确保资源的有效使用。

1.3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显著在达到最优运量之前,每增加一个使用者就会降低其他使用者的平均成本。随着使用者人数的增加,每个使用者平均成本降低幅度在逐渐减少,直到由于增加拥挤而带来的边际成本刚好等于其他使用者用于把固定成本分摊到再多一个使用者身上而带来的负担的下降额,此时达到规模经济。在高速公路产业中引入可竞争性规制,以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节点在区域内的经济辐射作用,扩大高速公路网的规模,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2促进市场可竞争性的规制方法

2.1 放松进入规制政府在收费公路产业实行特许经营制度。特许经营制度作为一种进入规制产生的间接效应是运营的低效率和非价格竞争的泛滥。在我国高速公路产业,政府应适度放松进入规制,尽量消除进入壁垒,使市场变得更加具有可竞争性,使潜在进入者能够有效约束在位经营者的行为,并促进在位经营者提高其经营效率。尤其是在对民间资本引入时,应一视同仁,消除特别的进入市场成本,并通过财政担保、土地补贴、政策补助等多种方式减少民间资本的投资风险,增加民间资本投资者的信心。

2.2 利用有关规制政策消除沉没成本的影响我国政府规制机构在收费公路产业降低沉没成本的影响时,可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建立相应的退出机制,即在高速公路经营权市场开辟二级交易市场。在二级交易市场上,公路经营公司退出行业的选择途径有两种,一是把剩余年限的公路经营权有偿转让给其他有经营意向的公司,二是把剩余年限的公路经营权有偿转让给国家。二级交易市场的开辟,为公路经营企业的兼并、收购、重组、退出等业务提供了市场条件,为因经营管理不善而陷入财务危机甚至破产的企业创造了退出条件[3]。

2.3 对原有企业和新企业实行不对称规制以实现对称竞争在我国收费公路行业,政府规制机构可给予新进入的公路经营企业相对灵活的价格政策,使其可以用价格优势吸引更多通行者以开拓市场业务,以此吸引潜在的行业进入者。另外,在成本补偿方面,政府可通过设置和调整税目、税率及公路建设专项基金制,通过公路成本补偿体系的动态调整与完善及成本补偿资金的结构变化吸引潜在的行业进入者,促进市场的可竞争性[4]。

3构建可竞争市场的效应

3.1 可维持价格的产生高速公路产业构建可竞争性市场,促使在位经营企业制定可维持价格,即制定能使在位经营企业获得合理的利润,又不鼓励潜在进入者进入的市场均衡价格。可竞争性规制的引入在公路市场上产生了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在位经营企业一方面通过制定可维持价格保持收支平衡,另一方面可使潜在进入者的进入无利可图,通行者利益得到保护,最终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2 不存在任何形式的运营低效率政府特许经营制度下的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由于不存在明显的外部竞争,企业在运营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低效率的趋势。显然,可竞争性市场的构建,使得这种运营和管理上的效率劣势会吸引潜在企业进入,而在位公路经营企业必然会在竞争压力下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消除这种劣势以排挤潜在竞争者。

3.3 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根据政府规制理论,政府应对受规制单位进行规划、组织、激励、监督和指导;高速公路特许经营企业应独立承担高速公路的建设筹资、投资、以及建成后的收费经营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中,政府往往过度干预收费公路经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政企不分的状况长期存在[5]。可竞争性市场的构建可使政府的规制限于纠正市场失灵,有助于确立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促进其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高速公路自身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4结语

我国政府通过可竞争性规制,有效引入竞争机制,在高速公路产业构建可竞争性市场,竞争性市场格局的形成能有效促进在位经营企业提高运营效率,以排斥潜在进入者。可竞争性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有本质上的区别,前者是由于潜在的竞争压力迫使在位经营企业采取竞争行为,即在存在自然垄断属性的高集中度市场结构下实现竞争;而后者是指竞争充分而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一种市场结构,在这种市场结构下,资源可自由流动,产品同质,买卖双方拥有完全的信息。显然,在我国的高速公路市场上构建完全竞争市场是不实际的,而构建可竞争性市场则有利于特许经营制度下的高速公路经营企业提高自身运营效率和总体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徐晓慧,王云霞.规制经济学[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6):203-204.

[2]樊建强,徐海成.高速公路产业化经营及政府规制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7,(3):93-98.

[3]金花.开辟公路经营权二级交易市场的思考[M].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4):62-63.

经营成本的构成范文9

【关键词】民营航空;融资方式;融资结构

Abstract:Since the 2008 financial crisis, the plight of funding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and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airlines, mainly due to the unreazonable finacing structure. In order to seek the optimal financing structure, this article firstly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ivate airline finacing strcure, and then build the financing structure optimization model throng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utility function of the financing channels, and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model proposed the solution countermeasures.

Key wods:Private Airline; Financing Model; Financing Structure

1.引言

2005年1月15日,《公共航空运输企业经营许可规定》正式施行,《规定》放宽了对民营资本的市场准入,不再对民营投资主体投资组建公共航空运输企业另作限制。同年,第一家民营航空公司——奥凯航空的成立,标志着民营航空公司登上了国内民航运输业的舞台。随后鹰联,春秋,东星,吉祥,华夏航空等十几家民营航空公司相继出现。然而,高潮过后是2008年金融危机,民营航空集体陷入困境。东星航空、大众航空、昆明航空、鹰联航空、华夏航空、大唐奇力航空、德龙公司等14家民营航空公司因财务等问题或退出行业,或被国有化。民营航空公司因融资渠道不畅和融资结构不合理,导致资金方面的困境,已经成为民营航空的桎梏和软肋。2010年以来,我国民营航空公司纷纷开始尝试拓宽融资渠道,转变融资方式,降低融资成本,调整融资结构,力求摆脱民营航空公司面临的融资困境。

民营航空公司有多种融资方式。在本文中,按融资去向,我国民营航空公司的融资方式可分为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其中,股权融资包括优先股和普通股融资;而债权融资包括债券融资、民间借贷、外商资金融资银行信贷资金、飞机融资和经营租赁,以及商业票据等。由于各种融资方式的资金成本、净收益、税收以及债权人对企业所有权的认可程度等存在的差异,在给定投资机会时,民营航空公司就需要根据自己的目标函数和收益成本约束来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以确定最佳的融资结构,从而使民营航空公司的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对于民营航空公司来说,一个合理的融资结构不仅有效地决定其公司市场价值,同时对融资成本、企业产权分配、治理结构以及通过资本市场对整个总体经济的增长等多方面都有一定影响。我国对民营航空融资结构优化问题研究得较少,关注度不高。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民营航空公司融资结构优化问题的研究,建立民营航空公司各融资渠道之间的效用函数,构建融资结构优化模型;在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可以使民营航空公司更好地权衡其收益与风险,权衡公司控制权和报酬分配,最后提出模型对我国民营航空融资困境的启示。本研究对于解决当前民营航空融资困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民营航空公司融资结构优化模型

2.1 模型基本假设

假设一:民营航空公司融资的先决条件是预期收益率必须大于临界收益率。

假设二:建模以民用航空公司价值最大化为基本目标,首先建模中可以反映投资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合理安排长期和短期规划,合理设计融资方案,合理制定激励政策;其次,可以反映了对民用航空公司资产保值和增值的需要;再次,有利于在民航运输业中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实现行业总体效益最大化。

假设三: 将信息的不完善和不对称作为建模前提,模型中设定民营航空公司享有个人信息,其既有竞争性又有排它性的特征。在融资合同签订以后,为了解释融资的动态分配过程,民营航空公司的利润可视为[0, ]上的均匀分布,其概率密度为。

假设四:此外,民营航空公司的外源融资方式从性质上可以划分为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两种。债权融资的特点是成本低,而股权融资的特点是不需承担固定的股利,无到期日。

2.2 模型的构建

2.2.1 建立民营航空债权融资价值函数

本文在罗斯信号传递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民营航空公司债券融资的效用函数为:

(1)

(1)式中:民营航空公司债权融资总效用表示;是债权融资的数量;是股权融资的数量;是在债券融资数量给定情况下的债权融资带来的市场价值;是破产惩罚系数。在(1)中因为假设在[0, ]上的均匀分布,且,即为公司破产概率。民营航

空公司的融资效用与民用航空公司市场价值正相关,而与公司破产概率负相关,也即是公司预期收益愈大,惩罚愈小。

又由于,满足分离均衡条件,所以让式(1)对求导:

(2)

为民用航空公司债权融资效用最大化,令求导后的式(2)等于0可得债权融资价值函数:

(3)

式(3)表明民营航空公司债权价值即与债权数量成同向变化,又与股权数量成同向变化;并且也随和CD的增加而增加。

2.2.2 建立民营航空股权融资价值函数

基于同样的考虑,本文建立民营航空公司股权融资的效用函数为:

(4)

(4)式中,民营航空公司股权融资的总效用表示;是在给股权融资的数量时,由股权融资带来的市场价值;是民营航空公司额外收益或损失系数。

由于,满足分离均衡条件,令式(4)对求导得:

(5)

为民用航空公司股权融资效用最大化,令式(5)等于0可得民营航空公司股权融资价值函数:

(6)

(6)式说明民营航空公司股权价值与和的同向变化,而与和成反向变化。

2.2.3 民营航空融资结构优化模型

民用航空公司市场价值由股权价值和债权价值两部分组成,即,民营航空公司融资结构优化目标即是在投资环境既定的情况下,达到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

(7)

2.3 模型求解与分析

由上边推到可知,融资结构决定了公司的市场价值,因此民营航空公司的主要任务即是选择和确定不同阶段的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的数量和比例,使得民营航空公司价值最大化,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

对(7)建立拉格朗日函数为:

(8)

令式(8)分别对,,求导,得:

(9)

(10)

(11)

由式(9)(10)(11)解得驻点为,其中可以通过

得到,可以通过得到。

由式(9)、(10)得:

(12)

令、、,式(12)简化为:

(13)

(13)式中,为最优债权融资比例,为最优股权融资比例,是股权融资数量的函数,由于可知与同向变

化。因此,股权融资数量与股权融资比例成二元函数关系。

由函数关系式可得:

(1),。由式(12)可得,所以

,;,。

(2)与成反向变化。在区间上,随的增加而减少,又由于与同向变化,因此与成反向变化。

(3)与成正向变化。在区间上,随的增加而增加,又由于与同向变化,因此与成同向变化。

(4)临界值也即融资结构均衡解为。

3.模型对民营航空公司融资的启示

3.1 创业初期资产负债率不亦过高

国际上一般认可的标准是,对于一个稳定的公司,其资产负债率不应超过50%,即负债权益比率不应超过1:1。否则,若债权融资大于股权融资会使债权投资者产生投资收回的危机感,从而导致破产概率提高,并且潜在投资者也会产生疑虑,不利于公司发展。对于处于创业期的民营航空而言,公司盈利能力差,资本利润率低,机队和资产规模小,信誉度较低,信息披露不充分,同时亦没有充足的可抵押资产,破产和停产机会较大,民营航空经营初期想通过银行信用贷款和抵押贷款的可能性极小。在此阶段,民营航空应确立以风险防范为主的股权融资为主债权融资为辅的融资结构。民营航空融资除了发起股东的资本金投入以外,还可以利用国内外社会闲散资金,如吸引民间借贷、创业基金、私募和国际风投。当然,在发展初期通过股权融资,股权融资价位很低,出让股权是不情愿的事情;加上股权分散,各股东利益诉求不同,很容易产生矛盾,所以民营航空可在创业初期考虑不增加负债的情况下通过适量的飞机经营性租赁引入经营资产。

3.2 融资结构中的债权及股权融资比例变化

伴随着民营航空公司的经营规模的扩大,股权融资数量的不断变化,股权融资比例逐渐减少,而债权融资比例逐渐增加。这体现为进入成长期的民营航空需要更大的现金流,相应也就需要更多的债务水平对民营航空企业家进行约束,迫使其努力工作以避免破产。民营航空经营规模越大,需要的运营资金就越多,以应对增加的借贷利息和公司应收账款。所以,成长阶段的融资结构调整和融资策略选择对于民营航空的发展尤为重要,它关系到民营航空公司是否能继续生存下去,因此这一时期应选择适当的扩张型融资策略以求进一步发展。民营航空可供选择的融资策略主要是外部融资,可选择商业信用贷款、飞机融资性租赁、境外机构投资等中长期资金,此外可适当考虑发行可转换债券及可转换优先股。成长期融资结构中,债权融资比例上升,虽然债权融资不一定会增加公司的市场价值,但是此时债权融资的地位已经逐渐从被动转换为主动。在此阶段,民营航空公司可以从自身的情况出发,确定合理的财务杠杆比例,采用多种融资渠道相组合的方式,构造稳妥和积极的融资结构。

4.结语

民营航空虽然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存在,但民营资本的进入仍然打不破我国航空市场的垄断局面。根据航空业垄断特点,新进入的民营航空公司明显是弱势企业,难以与具有垄断优势的相较大型航空公司形成竞争。改善和优化我国民营航空的融资结构,缓解其融资困境,须民营航空公司、金融机构和政府共同努力,建立多层次、多样化和公平开放的融资服务体系。政府对民营航空公司融资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外在融资环境的维护和创造;金融机构则需为民营航空提供金融支持,创造充分和多维度的融资渠道,使公司可选择各自的最佳融资结构;而民营航空公司自身则应在调整优化融资结构的同时,做好飞机减重,降低油耗;严格控制可控成本,降低管理费用;优化航线航班,做好飞机造型,减少运营成本,加快资金回笼,整合现有资金存量,避免多角经营,保证现金流充裕;压缩固定资产投资,保证生产急需的投资;扩大电子商务应用围等有力措施,减轻民营航空的财务压力。民营航空要提高对经济杠杆的应用能力,全面推进银企合作,积极争取信贷资金,谨慎应用飞机租赁方式融资,引入战略投资者,通过股权出让或战略重组切实解决自身融资困境。

参考文献:

[1]章连标,王健.航空公司资本结构实证研究[J].特区经济,2005.2.

[2]李盈.论我国三大航空公司的融资结构及其优化[D].北京:对外经贸大学,2009.4.1.

[3]丁忠明,黄华继等.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融资偏好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4]唐晓霞.我国航空公司融资决策研究[D].天津:中国民用航空大学,2006.3.1

[5]Beger,A.N.,Udell,G.F.The Eeonomics of small Business Finanee:The Roles of Private Equity and Debt Markets in the Financial Growth Cycle.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ee,1998,22:613一673.

[6]Ross,StephenA. The Determination of Financial Strueture: The Incentive一Signaling Approaeh[R].The Bell Journal of Eeonomies,1977,Vol.8(l):23一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