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集锦9篇

时间:2023-08-03 16:45:36

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

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范文1

水是万物之源,在原生态景观设计中必然不能够缺少水,水体的设计正是景观设计中的点睛之笔。原生态景观设计在借助水体资源时需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有的溪流、河道与小池,只有这样的水体才能有多年自然冲刷过的河滩、水流自然冲出的河床和常年累积下的青苔,这才能在本质上被称为原生态。而如果使用人为的水体,就很难形成自然的水循环,相对来讲形成的生态体系相对薄弱,容易造成水体质量差,甚至是死水。在原生态的溪流、河道、池塘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水体进行进一步加工。首先需要辅助河道周围的水生植物生长,大量的水生植物可以保证水体的清洁,大大减少水中的污染物,为水生动物或是两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其次,在河边、河中和池塘附近可以布局一些大石,从而形成河中“小岛”,不仅可以让人们来去自如,而且人们置身其中可以欣赏到全方位的美景。还可以在尽可能不影响原生态的情况下在水体周围用石子铺路,方便人们欣赏,也能够使河流流速降低,河中营养物质丰富沉淀,鱼类也能自由生长。

二、原生态设计中的生物多样性

原生态的景观设计不仅需要植被和水体,多元的生物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生物的引入不仅能够让原有的景观变得富有诗意,而且能够维持生态的平衡。生物的多样性布局也体现出层次性,如在水体的生物生态设计中,为了保证鱼的生存空间,要分层次放养深水鱼和浅水鱼,水面可以放养鸭和鹅;在陆地生物体系中,可以放养昆虫和小型哺乳动物,如兔子、松鼠和猫等;在空中生物体系中,可以养殖鸽子和鹦鹉,昆虫类的自然少不了饲养一些蜜蜂。这些生物的加入使原有的生态景观变得丰富多彩,人们也能够与动物亲密接触,更加热爱自然。

三、原生态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价值与意义

1.审美价值与意义

“城市美化运动”的兴起让人们从破坏自然转向了对自然任意的改造和修葺,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衍生出一种畸形的“景观形式主义”思想。从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开始,有许多城市挖空心思,为了提升城市形象而大兴景观工程,数十米盆景排列出来的图案和条幅美观、气派,人工灌木、人工草坪、争奇斗艳的异域花朵,无一不在述说一座城市绿化建设上的丰功伟绩。然而正是这些人为干预色彩极强的自然景观践踏了自然的灵性,这些充满蔑视和侵犯的审美行为,折射出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充满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病态审美心理。罗尔斯顿曾说过,生命道德的意义建立在对自然荒野的欣赏与尊重之上,如果缺少了这个基础,就意味着这个人没有真正了解道德的含义。可以说,能够发现和欣赏自然中的美,也是一种道德的表现,人们会利用这种道德意识去维护自己所发现和珍惜的这份美,发展自己与自然美之间的情感。为此,原生态景观设计是通过对城市生态元素的巧妙布置,将山、水和森林放到最确切的位置,以营造出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观效果。基于原生态设计的城市景观可以为生态的恢复和保持营造良好的环境,在这里人们会改变以往扭曲的审美观,从蔑视到同情,从侵犯到保护,人们的审美由肤浅到深入,从而提升了城市景观的审美价值。

2.生态价值及意义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原生态设计理念相较于传统的单一注重视觉效果的设计理念的优越很大一部分体现在生态价值上。其不仅可以依照原本的地形地貌来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城市机构,还可以尽可能地保存自然资源和顺应自然,一些丛林与河谷、沼泽与草原都可以被保存下来,而人类在其中需要尽可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被保留下来的自然资源仍然会发挥其生态效应,原有的食物链、能量循环和水循环都会正常运作,其调节气候、保存水源、净化污染的功能都能够被保留下来,而这样的生态效益正是传统城市景观设计所欠缺的。原生态景观设计有助于改善城市的整体环境,大面积被保留下的植被可以有效阻止太阳直射,以使城市温度不会像传统城市一样与郊区温差较大而产生城市环流,植被可以使城市温度趋于平缓。另外,原生态的环境可以大量吸收城市中所产生的有害气体与尘埃,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而当前这一点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2012年年末,PM2.5首次被写到了政府工作报告中。广泛推行原生态城市景观建设无疑是解决PM2.5的一帖“良药”。在保持城市水土方面,原生态景观建设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广阔的植被必然能够起到保护水土的作用。尤其是华北黄河流域的城市如果进行原生态景观建设,将会大大减少河水对于土地的侵蚀,起到稳固水土的作用,降低水土流失速度,对城市的生态循环起到良性促进作用。

3.社会价值及意义

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桥梁景观;城市建设;重要意义

目前中国正面临城市化建设飞速发展的阶段,这对于我们建筑行业来说,无疑会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本文试图从桥梁景观角度略谈一下自己对城市建设的一些浅言拙见。

对桥梁造型进行符合美学规律的组织与优化一直是那些懂得桥梁结构规律的建筑师的行为,到上世纪下半叶人们开始认识到桥梁的设计不仅仅要“关心自己”,同时还要“关心别人”,如关心桥梁对城市、大地的影响,关心桥梁的地标意义;景观生态学更将桥梁上升到解决被道路切割的大地之物种的生存与繁衍的高度,亦即桥梁还要“关心”生态环境等。这些问题均非桥梁美学所能涵盖,而其综合解决之道是对既懂得桥梁美学规律又深谙景观科学构筑规律的专业人员的需要。这便是桥梁景观学的诞生基础!美国学者Frederick Gottemoeller于上世纪九十代将Bridge与Landscape合成了一新的词汇Bridgescape用于表述这种新的结合。

但人们对桥梁建设中景观问题的关注却较此为先。日本的本州——四国联络桥工程总长178km,如此超大规模的桥梁建设活动在人类历史上还是首次。人们不得不慎思桥梁建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与干扰,也更希望新建的桥梁对所通过的历史、文化及自然保护区域在关爱的同时还能成为一具有时代特点的新景观。这使日本政府将桥位周边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问题,与把发挥桥梁的观赏功能和文化功能、“追求世界一流景观”的目标链接为一体。类似的实践活动为桥梁景观设计在提供实践平台的同时,也奠定了桥梁景观学科的科学基础。

我国对桥梁景观的理解一般反映在“景观”一词的分解上,即“观”桥与桥上观“景”,两者合成便为“景观”。这种观念有其历史传统。古典园林桥梁在“景”与“观”方面便早有此独到考虑,中国的风景园林更是深谙此道。我们说“景”与“观”之关系确实反映了人、桥、环境的空间联系,其寓意颇具中国特色,这是我们文化智慧的结晶!但这种观念只有“与时俱进”地和景观科学的构筑理论结合才能产生具有更积极的尊重与改造自然意义。

一、桥梁景观学研究的意义

(一)推动景观设计在桥梁建设中的深化与体制化。

改革开放二十年,我国建成了22.4万座公路桥梁,但桥梁景观设计还停留在五、六十年代便发展成熟的以桥梁形式美为主导原则的水平。这完全不能适应物质文明大踏步前进的祖国对环境品质的更高要求。

(二)满足社会对桥梁景观的更高要求。

桥梁景观设计跟不上社会的要求,这是因为:

1.桥梁的大规模建设不仅意味着要耗费巨额社会资金,还反映出社会物质的频繁互动对空间跨越的要求。桥梁已成为遍布城乡的一道风景线,其景观面貌作为一种现象便与物质文明挂钩,使桥梁景观有物质文明特性。

2.桥梁景观因其巨大的体量及独特的造型成为城市居民的骄傲,在蕴涵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同时还表达出一种对社会制度、人类力量的讴歌。此外桥梁景观还有一种作为地理沟通的意味,亦即所谓“纽带”的战略意义,这使桥梁景观往往成为城市文化的聚焦及城市形象的窗口。也使桥梁景观有精神文明寓意。

3.桥梁景观除以其流畅的形态、简约的造型、大空间的跨越产生巨大物质景观的震撼外,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介入或其表现出的人类自我价值的实现又使桥梁横生出文化景观的韵味。

上述诸点使各地政府或投资商对桥梁景观的营造更为倾情,也是社会意识超前的原因。这是桥梁景观设计研究的压力,也是桥梁景观学发展的动力!

(三)塑造有特色的城市景观意义。

我国不少城市、乡镇因桥而名。大多城市几乎都有与桥有关的地点、街区或行政区划称谓。这里既有桥梁景观的历史沉积也有现代桥梁景观的功劳。这是桥梁景观对城市的地标作用。无论江河湖海上的水桥、城市立交之旱桥或高速公路互通,他们一般均处在城市或区域的结构要害,这使桥梁对城市或区域形象的塑造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转贴于 我国的桥梁之桥型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如50年代木桥,60一70年代拱桥,80年代梁桥,90年代斜拉桥,20世纪末悬索桥、立交桥。每个时代的桥型高潮均是其结构技术突飞猛进的结果。桥梁结构技术的科技特征及结构技术的不断更新使桥梁景观有深刻的时代烙印。由于桥梁在城市中的战略性地位,其时代特征又会感染城市,从而产生以点击面,一俩拨千斤的作用。

桥梁所跨之处的地理、地貌或城市空间环境均有其特指性,与特指的周边空间环境的配合使桥梁景观有机地溶于环境,也使为人熟知的环境空间与有发展寓意的桥梁景观间蕴生出具有地方性的景观伴生。桥梁与城市的伴生使其复合景观成为标榜城市独特性、唯一性的象征,同时也是桥梁景观地域性的表现。

(四)对桥梁建设提供景观方面的理性决策参考。

我国桥梁景观设计还无相应的技术规范,这使桥梁景观的思考缺乏科学依据。在桥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中景观仅为结构后的包装或结构关系的美学调整。桥梁景观学研究除力图揭示更多的桥梁景观发展的新趋势,还从政治、经济、技术、环保等方面综合考量以便整理出景观设计原则,使决策或方案深化有据可依。

二、桥梁景观的特点

(一)桥梁景观的技术美学特性。

桥梁不能为绝对的美学而景观。其首先是解决通行功能并在技术可能与经济之间优化。这是桥梁设计规范的基本要求。因此桥梁景观设计必须符合桥梁功能、技术、经济要求,并以此为原则对景观构成元素进行美学调整。如桥型的美学比选,桥体结构部件的比例调整,桥梁选线与城市或大地景观尺度的和谐,桥梁的防护涂装与城市整体色彩中的联系等。桥梁景观的这种以功用与技术为重的特点即为其技术美学特性。但当景观价值有明显优势而功能得以满足、技术也可行的情况下,有时经济因素还可向后靠。如风景区的桥梁或城市结构要害之桥梁等。因此桥梁景观设计的某些关联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位次会有不同。

(二)桥梁景观的时代性。

如前所述,我国的桥梁之桥型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时代性有一层重要含义既是“新”,如新事物、新发展、新现象、新景观、新知识、新文化、新科技等均可表达出时代寓意。桥梁结构技术的科技特征及结构技术的不断更新是使桥梁景观产生深刻时代烙印的主导因素。由于桥梁在城市中的战略性地位,使桥梁景观成为城市中的视觉识别要点,这就使桥梁景观对时代的表述延伸至城市。因此把握好桥梁景观的这种特点并恰如其分在城市中发挥是我们在桥梁景观设计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乡土植物;地域性;城市景观;应用

1 乡土植物和地域性景观的基本内涵

1.1 对乡土植物的基本认知

乡土植物基本上也是本土植物,但它们之间还是有细微的差别。本土植物是指起源于当地或产于当地。乡土植物是指经历漫长的演变过程,植物能够适应当地自热条件,本文的乡土植物主要指的是观赏性较高的植物。

1.2 对地域景观的基本认知

地域性从地理范围而言,指的是具体的地理位置,划分的依据是彼此之间有联系或者有相关的特性,比如,把我国划分为东、西、南、北4个区域。地域性景观指的是在某一个地理位置内的园林景观设计有其相似性,特地区域的特地景观有着相同的自然因素和人文景观因素。

2 乡土植物在地域性城市景观建设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在城市景观建设中,大量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这些新技术、新观念的应用,对城市化景观建设起到了一定的发展和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在建设中没有重视乡土植物对地域性景观建设的价值和意义。虽然在内容上丰富了城市园林建设,但在形式上,地域性城市景观建设缺乏特色,因此,在地域性城市景观建设中,应加大对乡土植物引用的力度,增加乡土植物在园林景观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3 加大对乡土植物的应用

3.1 扩大对乡土植物的宣传力度

乡土植物在地域性景观建设中被忽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方面的宣传工作不够,没有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没有从精神层面引导大家对乡土植物价值和意义的肯定,致使大家缺乏保护乡土植物的意识和责任。政府应加大对乡土植物的宣传、研究力度,提高乡土植物的栽培技术,以实现有效利用乡土植物的目的。

3.2 把植物形象与城市形象相结合起来

乡土植物的应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市的发展形象,比如,亚热带代表植物是常绿阔叶林。地域性城市景观的营造,也需要乡土植物去代表城市形象,体现城市独有的文化特色。美国著名园林景观设计师彼得・沃克的设计,较多运用古典元素,注重营造神秘的氛围和原始的气息,将艺术与景观设计完美地结合,并赋予全新的意义。他在设计中把原始元素与新元素相结合,赋予城市景观新的涵义。这种设计在国外很多景观作品中都有体现,让城市既具现代化气息,又具有古典韵味。

3.3 植物文化与城市文化相结合

城市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园林景观设计中都应体现出来。我国的园林设计自古以来就体现出了深邃的历史文化,视觉和感觉上都能让人感受到相关的文化气息。古代对乡土植物的应用尤为重视,内容和形式上都极具文化内涵。现代地域性城市景观建设中,乡土植物的应用形式多样,有多种表现形式,比如,可以用诗歌图画的表现形式,还可以提炼出装饰物图案,用多种形式去表现乡土植物,增强人们对乡土植物在视觉、听觉等方面的感官,真正体现出乡土植物在地域性景观中的价值和作用。

3.4 提高园林设计者的文化素养

很多景观设计者在设计时对乡土植物的习性和特性没有足够的了解,以致于在设计中,用错了乡土植物或者根本不应用乡土植物。园林景观设计者应加强对乡土植物的了解,应用乡土植物时遵从互惠互利共生的原则,注意四季变化及色彩的搭配,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提高园林设计者的文化素养,对整个园林景观设计市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城市景观照明;设计;光污染

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175-01

景观照明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和人文诸多元素共同构成的夜间综合体系。景观照明的塑造,使城市的更为绚丽多姿,生活气息更加浓烈,商业经济愈趋繁荣。景观照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该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居民的生活水平及政府的城市建设能力,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经济意义和环境意义。

一、景观照明的涵义

城市夜间景观照明(简称城市景观照明),CIE94号文件使用的名称为“夜间室外城市景观装饰照明”。景观照明是涵盖在景观范畴之中的,是景观概念的补充。因此它具有景观的特征。

二、景观照明规划设计的意义

(一)提高安全性与舒适性。调查表明,良好的城市景观照明可以使犯罪率和交通事故大大降低,同时也可使居民对其所处的城市环境感到安全舒适。所以在城市照明景观规划设计中,让更多的灯光融入到广场、庭院、雕塑、小品等设计中,能使其夜间的表现力更加丰富。

(二)美化城市形象。“形象”的概念已深入人们的头脑,如企业形象,政府形象等等,只有对城市景观照明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才能使各种形象建设有序化,使之成为一个景点。

(三)促进经济繁荣 。对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人们而言,夜生活的含义不仅仅是购物与饮食。白天激烈的竞争,超常的工作压力使人们更加重视夜生活的质量,人们必须在夜晚得到休息与放松,然后才能全心投入到第二天的工作中去,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收益。

三、城市景观照明设计方法

(一)设计定位分析

设计什么样的城市夜景观是塑造形象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同时也是最根本的问题,无论我们展开一项怎样的城市设计活动,首先必须对此加以思考。然后就是怎样设计和设计的实施 。

(二)确定表现的方式与方法

景观照明的表现要围绕主题,以明喻、暗喻的方式,以直接、间接的照明方法来表现。确定表现的方式后,就要斌予形体效果并在空间上布置要素。随着照明技术的发展,为城市景观照明提供了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这些照明可达到诱导游人的最佳视角,引人入胜的效果。方式的选择没有一般模式,需要根据表现主体的具体情况而定,依据对象的功能、特征、风格及周围环境,选择合适的方法。

四、城市景观元素的照明方式

(一)建筑物照明。建筑外体照明不能单纯考虑所涉及的一栋建筑的一个或几个面,还要考虑周围其他景物的情况。整体感表现的好,才能创造协调气氛,要考虑建筑本身的造型、结构进行具体分析,通过虚实、明暗、轻重、大面积的给光和勾画轮廓等多种手法体现层次感。

(二)植物照明。照明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上照光照明和下照光照明是绿化照明的两种最基本的手法。下照光是指光线自上而下对植物进行照明,因为其光照图式与自然光环境一致,所以可以增加树叶的自然表现力。

五、景观照明建设的发展中存在地问题

(一)夜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脱节

城市夜景照明是一个较完整的系统工程,制定好总体规划,按总体发展控制规划搞建设,就能避免资金投降不集中,亮度分布不合理,色彩搭配不协调,个性特征不突出,施工技术不规范,形不成整体格局等问题。

(二)城市夜景灯光环境的主体严重错位

有些城市在“亮化工程”,“光彩工程”“光亮工程”的口号下,过分注重“亮”和“光”的地位,有的甚至提出 “灯光主体”的地位。夜照明的功能不是亮化,而是创造一种体现城市夜环境的,利于市民生理和心理的生活环境,其基本出发点是创造一个休闲环境,给不同人群创造一个不同色的休闲空间,体现 “以人为本”的原则。

六、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景观照明的要求也将会经历从只要照亮,符合节能、安全、等基本要求到要有氛围、满足生理、心理、等方面要求,从量到质转变的过程。城市景观照明的景观与环境也已成为城市的无形资源,开发、保护和发展这种资源是建设和管理现代化城市的重要课题。

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农耕文化;城市景观设计;价值

一 农耕文化的发展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根基

中华民族几千年继承下来的传统农耕生产方式极具代表性,农业时代带给每个时期人们的影响是无穷的,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审美意识,都带着极浓的农耕色彩。但是随着时代和审美观的发展,农学逐渐开始发生变化,发展至今已经作为园林学科而独立存在。古代园林起源于农业时代,贵族官吏需要一个修心养性的空间,所以将这种情趣赋予园林景观中。艺术手法是园林发展的重要促成因素,在这个鉴赏和提升的过程中渐渐失去了农学的本真。现阶段农业文明的形成都是基于古代农耕文化的根源而集合的,探究其精华之处,以风俗习惯和精神信仰最为显著,为我国传统文化增添了绚烂的一笔。盆地生活是中国人的常态,进而促进了风水理论的产生,而自然环境势必会对居住场所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中国人的思想一直在朝一个明朗的方向前进着,思想影响行为,然后这也是中国社会得以发展的关键原因。中国从原始社会开始发展,途经奴隶社会、半封建班殖民社会等几个阶段,现在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都脱离不开农业活动,而中国一直是处于农业大国的位置,农耕文化在这个过程中随之增长。中国社会的发展之路必须紧紧抓住农耕文化这个根基,才能够获得广阔的提升空间。

二 农耕文化对城市景观设计的观光价值

社会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城市景观设计的影响,两者之间经过一个循环互动的过程来获得社会的发展。景观如果没有经济条件的支持是无法完成,在景观建设过程中要首先考虑自然环境,不能违背最基本生态原则,然后再分析社会所需功能,而艺术手法的运用则是审美观的体现。人作为个体存在,视觉和听觉上所接触到的物质都会形成一个反射,凡事都会在人的思想里形成或大或小的意义,但是一旦看到没有意义甚至是负面的物质,则会产生恐惧、漠不关心的行为。城市景观设计要从人这个主体出发,首先要对人的思想形成最大的意义,凡是有生命力的物质总能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景观要在历史精神的指引下吸收时代精神的精华,抛弃死板硬套的风格;景观设计要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开始美学观念的提升,这个过程会促进技术的发展和价值观的转移或巩固。云南省居住着一群哈尼族人,哀劳山地区是他们的居住聚集地,那里的每一棵树都是具有非凡意义的,被当地人称为“神树”,实际上是树承载着不同的故事。还有极具代表性的皖南民居,他们村子后面所栽植的树都是风水树,池塘也是呈月牙形状。实际上广阔中国的每个地区的景观都承载着或大或小的意义。传说中的后玄武、右白虎等神物,都被人们所尊崇着。风水理论注重穴位和朝向,一旦位置不对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在皖南民居还存在与众不同的牌坊群,无论是节妇还是孝子,都是人们将美好事物寄托在景观中的体现。所以说景观文化是伴随农耕文化共同成长的,它顺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逐渐成长。但是人性化、审美化依然是景观设计的重点,与此同时赋予其与众不同的意义,更加彰显景观的观光价值。

三 农耕文化对城市景观设计的生态价值

生态性是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因为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发展,都需要景观设计的点缀,自然环境在人造艺术的设计下显得更加和谐统一,人们生活的需求是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寻求城市的更有效利用和循环发展。生态系统中包括景观这一大块,动物、植物在一个信息交汇的过程中活动成长。景观内的每个物质都会发挥自身功能,并且将所需信息汲取过来,同时向其他物质传达自身信息。自然环境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提供着最基本的空间,继而产生一系列的融合,然后磨合的过程中会发生一些矛盾,导致人们将环境生态问题置于人类生存高度来讨论和关注。农耕文化正是遵循生态主义的原则而发展的,而景观行业必然要考虑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现阶段发达国家的景观设计成为生态性的典型代表,他们十分注重生态主义的实践工作,在图纸上的规划会真正展现在城市景观设计作品中。自然发展有其既定的规律,物质的循环利用至关重要,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早已经提出来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也将融入到景观设计中。景观设计中原本的功能追求度已经开始下降,逐渐代替的是生态性的设计和建设。时代的发展催生了生态学,而景观设计也正在朝着一个更为环保科学的方向发展,城市景观设计更应该考虑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之一,景观设计更应该紧紧抓住这一点,而每个国家和城市景观设计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水资源利用度的影响。目前中国城市景观设计应该遵从农耕文化中的自然观念,在汲取他国经验的基础上开展景观建设。德国在景观设计上的成就巨大,他们在规划初期就考虑到天然水资源的收集和利用问题,所以德国城市景观能充分利用雨水来解决景观用水问题,有的景观设计甚至能为周围建筑提供用水,这是一个环保而生态的景观项目。城市景观设计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水资源利用等问题上,还体现在人类生态思想的提升中,它所产生的价值无限。

四 总结

城市景观设计要从中国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农耕文化出发,将几千年来继承下来的精华汲取过去。但是现阶段各大城市的景观设计并没有融入农耕文化的空间中,景观设计技术在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而观念问题却一直停滞不前。中华民族因为农耕文化而得以繁衍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发现农耕文化对城市景观设计的观光价值,与此同时将农耕文化中的生态价值挖掘出来,真正意义上促进我国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学雯.农耕文化在在中国景观设计中的价值[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桥梁景观;城市建设;重要意义

   目前中国正面临城市化建设飞速发展的阶段,这对于我们建筑行业来说,无疑会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本文试图从桥梁景观角度略谈一下自己对城市建设的一些浅言拙见。

    对桥梁造型进行符合美学规律的组织与优化一直是那些懂得桥梁结构规律的建筑师的行为,到上世纪下半叶人们开始认识到桥梁的设计不仅仅要“关心自己”,同时还要“关心别人”,如关心桥梁对城市、大地的影响,关心桥梁的地标意义;景观生态学更将桥梁上升到解决被道路切割的大地之物种的生存与繁衍的高度,亦即桥梁还要“关心”生态环境等。这些问题均非桥梁美学所能涵盖,而其综合解决之道是对既懂得桥梁美学规律又深谙景观科学构筑规律的专业人员的需要。这便是桥梁景观学的诞生基础!美国学者Frederick Gottemoeller于上世纪九十代将Bridge与Landscape合成了一新的词汇Bridgescape用于表述这种新的结合。 

但人们对桥梁建设中景观问题的关注却较此为先。日本的本州——四国联络桥工程总长178km,如此超大规模的桥梁建设活动在人类历史上还是首次。人们不得不慎思桥梁建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与干扰,也更希望新建的桥梁对所通过的历史、文化及自然保护区域在关爱的同时还能成为一具有时代特点的新景观。这使日本政府将桥位周边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问题,与把发挥桥梁的观赏功能和文化功能、“追求世界一流景观”的目标链接为一体。类似的实践活动为桥梁景观设计在提供实践平台的同时,也奠定了桥梁景观学科的科学基础。 

我国对桥梁景观的理解一般反映在“景观”一词的分解上,即“观”桥与桥上观“景”,两者合成便为“景观”。这种观念有其历史传统。古典园林桥梁在“景”与“观”方面便早有此独到考虑,中国的风景园林更是深谙此道。我们说“景”与“观”之关系确实反映了人、桥、环境的空间联系,其寓意颇具中国特色,这是我们文化智慧的结晶!但这种观念只有“与时俱进”地和景观科学的构筑理论结合才能产生具有更积极的尊重与改造自然意义。 

     一、桥梁景观学研究的意义

    (一)推动景观设计在桥梁建设中的深化与体制化。 

改革开放二十年,我国建成了22.4万座公路桥梁,但桥梁景观设计还停留在五、六十年代便发展成熟的以桥梁形式美为主导原则的水平。这完全不能适应物质文明大踏步前进的祖国对环境品质的更高要求。

    (二)满足社会对桥梁景观的更高要求。 

桥梁景观设计跟不上社会的要求,这是因为: 

1.桥梁的大规模建设不仅意味着要耗费巨额社会资金,还反映出社会物质的频繁互动对空间跨越的要求。桥梁已成为遍布城乡的一道风景线,其景观面貌作为一种现象便与物质文明挂钩,使桥梁景观有物质文明特性。 

2.桥梁景观因其巨大的体量及独特的造型成为城市居民的骄傲,在蕴涵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同时还表达出一种对社会制度、人类力量的讴歌。此外桥梁景观还有一种作为地理沟通的意味,亦即所谓“纽带”的战略意义,这使桥梁景观往往成为城市文化的聚焦及城市形象的窗口。也使桥梁景观有精神文明寓意。 

3.桥梁景观除以其流畅的形态、简约的造型、大空间的跨越产生巨大物质景观的震撼外,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介入或其表现出的人类自我价值的实现又使桥梁横生出文化景观的韵味。 

上述诸点使各地政府或投资商对桥梁景观的营造更为倾情,也是社会意识超前的原因。这是桥梁景观设计研究的压力,也是桥梁景观学发展的动力! 

    (三)塑造有特色的城市景观意义。

我国不少城市、乡镇因桥而名。大多城市几乎都有与桥有关的地点、街区或行政区划称谓。这里既有桥梁景观的历史沉积也有现代桥梁景观的功劳。这是桥梁景观对城市的地标作用。无论江河湖海上的水桥、城市立交之旱桥或高速公路互通,他们一般均处在城市或区域的结构要害,这使桥梁对城市或区域形象的塑造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国的桥梁之桥型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如50年代木桥,60一70年代拱桥,80年代梁桥,90年代斜拉桥,20世纪末悬索桥、立交桥。每个时代的桥型高潮均是其结构技术突飞猛进的结果。桥梁结构技术的科技特征及结构技术的不断更新使桥梁景观有深刻的时代烙印。由于桥梁在城市中的战略性地位,其时代特征又会感染城市,从而产生以点击面,一俩拨千斤的作用。 

    桥梁所跨之处的地理、地貌或城市空间环境均有其特指性,与特指的周边空间环境的配合使桥梁景观有机地溶于环境,也使为人熟知的环境空间与有发展寓意的桥梁景观间蕴生出具有地方性的景观伴生。桥梁与城市的伴生使其复合景观成为标榜城市独特性、唯一性的象征,同时也是桥梁景观地域性的表现。 

    (四)对桥梁建设提供景观方面的理性决策参考。 

我国桥梁景观设计还无相应的技术规范,这使桥梁景观的思考缺乏科学依据。在桥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中景观仅为结构后的包装或结构关系的美学调整。桥梁景观学研究除力图揭示更多的桥梁景观发展的新趋势,还从政治、经济、技术、环保等方面综合考量以便整理出景观设计原则,使决策或方案深化有据可依。 

    二、桥梁景观的特点 

    (一)桥梁景观的技术美学特性。 

桥梁不能为绝对的美学而景观。其首先是解决通行功能并在技术可能与经济之间优化。这是桥梁设计规范的基本要求。因此桥梁景观设计必须符合桥梁功能、技术、经济要求,并以此为原则对景观构成元素进行美学调整。如桥型的美学比选,桥体结构部件的比例调整,桥梁选线与城市或大地景观尺度的和谐,桥梁的防护涂装与城市整体色彩中的联系等。桥梁景观的这种以功用与技术为重的特点即为其技术美学特性。但当景观价值有明显优势而功能得以满足、技术也可行的情况下,有时经济因素还可向后靠。如风景区的桥梁或城市结构要害之桥梁等。因此桥梁景观设计的某些关联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位次会有不同。 

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范文7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设计;作用;关系

1 风景园林设计与城市设计的关系分析

首先,风景园林设计与城市设计在对象及目标上带有显著的同一性。一般来说,风景园林的设计客体主要是现代城市中的城市环境、绿色空间以及公共空间。风景园林设计的最关键目的在于以风景园林为手段,为现代城市社会大众提供更加安逸、舒适与和谐的生活环境,以此适应社会大众不断提升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说,城市设计的主要对象是指整个城市的空间结构,在这一环境中展开各种创造性设计工作最关键的目的同样是优化现代城市社会大众的生活环境,这一点与风景园林设计是不谋而合的。

其次,风景园林设计与城市设计在理论与学科上带有明显的互通性。无论是风景园林设计还是城市设计,其产生、发展与传承均受到了哲学思想、艺术思想以及科学思想的共同作用。不管是功能主义理论或是人文主义理论,其对于社会大众审美意识的提升与现代经济社会潮流的发展而言都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城市设计与风景园林设计无疑有着明显的互通性。简单来说,城市设计工作人员不仅肩负着城市设计的主体性任务,同时也要完成城市风景园林的总体性设计工作。城市设计人员需要在打造整个城市硬质景观的同时兼顾城市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自然环境与城市景观环境的协调性。与此同时,风景园林设计工作者也需要在对整个城市设计有所认识的基础上对总体设计进行规划,进而使设计出的风景园林景观能够兼顾人、自然以及环境的和谐统一。

2 我国风景园林对城市设计的作用分析

第一,我国古典化的风景园林在古代社会道家思想的熏陶之下体现出了比较明显的“意”文化思想,从园林设计的角度上来说,这种“意”就是指园林所需要表达的意义与情感。在这一思想作用下,风景园林设计需要将多种园林要素综合应用起来,达到自然要素(花、草、水、木、生物)以及人工要素(建筑物、人造物)的和谐统一。这种风景园林设计方法对我国古典园林乃至现代城市设计最大的作用体现在城市设计的立意与布局这2个方面。纵观我国的城市设计案例,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古代封建主义社会下的城市设计还是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城市设计,均是将“经营位置”作为了整个城市设计的最关键原则。在这一设计原则指导下,整个城市区域内的空间以及各种城市设计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为了城市设计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因素。

第二,我国风景园林对于风景园林所处空间的层次感、延伸感以及渗透感尤为注重。大量的实践研究结果向我们证实了一点——在我国现阶段的风景园林作用之下,城市设计最关键的目的在于在有限的空间设计限制下确保整个空间设计层次与空间形态表现效果的强化。换句话来说,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古典园林更多的倾向于以设计场地及周围环境,以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为载体实现整个城市设计空间的协调性发展目的。基于这一因素,我国大量的城市设计工作人员都借鉴了这一手法进行城市设计工作——新时期的城市设计不仅需要集中反映与体现整个城市设计的出发点与基本意旨,同时也需要使整个城市的整体能够与环境和谐统一,据此达到园林空间和城市空间相互延伸(消除城市设计原有的边界感与距离感)并相互渗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对于设计空间延伸感的重视也在无形中作用于城市设计,这突出表现在:城市设计倾向于以空间分隔为手段来满足社会大众差异性的行为需求与心理需求,以此最大限度的契合社会大众对于城市设计的满足感与归属感。

3 结束语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与经济社会建设进程日益加快,社会大众持续增长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对新时期的城市建设提出了更为全面与系统的要求。新时期的风景园林对现代城市建设而言已非传统意义上的观赏性需求满足,它更多的倾向于一种推动城市健康建设,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需求满足。从这一角度来说,风景园林对于城市设计的作用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本文针对风景园林对城市设计的作用这一中心问题展开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实践与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意见与建议。

参考文献

1 刘定华,应旦阳.城市道路景观与市民的“共生、融合、互动”——上海市金山区中央大道道路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2008(1)

2 徐晓丽.西安曲江城市设计再思考——雁塔“轴线段”城市设计[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范文8

关键词:技术 设计 结构 发展 城市 环境 景观 空间 成为 桥梁

中图分类号:K928 文献标识码: A

1.桥梁景观释义

景观一词最早是自然地理面貌的类型学概念,上世纪初德国地理学家施吕特尔(O.Schluter1872-1952)从自然与人文现象的综合外貌角度来理解景观,探索由原始景观变成人类文化景观的过程。人文因素的介入使景观学产生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使人们认识到人的活动既然可以带来景观面貌的变化,这种变化若进行符合一定规律的控制与引导会使景观朝符合人们意愿的方向发展,这便促生了景观设计的概念。

对桥梁造型进行符合美学规律的组织与优化一直是那些懂得桥梁结构规律的建筑师的行为,到上世纪下半叶人们开始认识到桥梁的设计不仅仅要“关心自己”,同时还要“关心别人”,如关心桥梁对城市、大地的影响,关心桥梁的地标意义;景观生态学更将桥梁上升到解决被道路切割的大地之物种的生存与繁衍的高度,亦即桥梁还要“关心”生态环境等。这些问题均非桥梁美学所能涵盖,而其综合解决之道是对既懂得桥梁美学规律又深谙景观科学构筑规律的专业人员的需要。这便是桥梁景观学的诞生基础。

我国对桥梁景观的理解一般反映在“景观”一词的分解上,即“观”桥与桥上观“景”,两者合成便为“景观”。这种观念有其历史传统。古典园林桥梁在“景”与“观”方面便早有此独到考虑,中国的风景园林更是深谙此道。我们说“景”与“观”之关系确实反映了人、桥、环境的空间联系,其寓意颇具中国特色,这是我们文化智慧的结晶!但这种观念只有“与时俱进”地和景观科学的构筑理论结合才能产生具有更积极的尊重与改造自然意义。

2. 桥梁景观学研究的意义

2.1 推动景观设计在桥梁建设中的深化与体制化

改革开放二十年,我国建成了22.4万座公路桥梁,但桥梁景观设计还停留在五、六十年代便发展成熟的以桥梁形式美为主导原则的水平。这完全不能适应物质文明大踏步前进的祖国对环境品质的更高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第一:国家早在1994年便确定重大工程的环境一票否决制策略,而桥梁景观设计对此无策应。

第二:桥梁景观总是与地景、城市景观相伴生,有时其复合景观意义更大。如悉尼大桥与悉尼歌剧院的景观伴生成为悉尼甚至澳大利亚的标志;武汉长江大桥与与龟蛇两山的景观伴生一直为武汉城市的骄傲等。注重本体景观的传统使我们忽视了景观伴生。

第三:桥梁在城市格局中的战略性地位使其夜景观成为城市亮化的一重要组成。桥梁所处的滨水区域,其广阔的视域是城市景观的表达重点,桥梁夜景观对于表现城市夜景观的景深与空间层次有重要作用。这为传统桥梁景观设计所不包容。

第四:桥梁设计领域的“胖”结构、“瘦”景观现象,不仅使桥梁景观设计的研究偏于沉寂,且有关学科中的一些新方法也得不到结合。

第五:由于桥梁结构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新桥型不断产生,这为桥梁景观学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也为景观设计创造新的舞台。探索新桥型的景观表达,并使之与地域特色结合,成为桥梁景观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这些均为桥梁景观学研究需要深化的方面,也是桥梁景观设计需体制化的动因。

2.2满足社会对桥梁景观的更高要求

桥梁景观设计跟不上社会的要求,这是因为:

一 桥梁的大规模建设不仅意味着要耗费巨额社会资金,还反映出社会物质的频繁互动对空间跨越的要求。桥梁已成为遍布城乡的一道风景线,其景观面貌作为一种现象便与物质文明挂钩,使桥梁景观有物质文明特性。

二 桥梁景观因其巨大的体量及独特的造型成为城市居民的骄傲,在蕴涵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同时还表达出一种对社会制度、人类力量的讴歌。此外桥梁景观还有一种作为地理沟通的意味,亦即所谓“纽带”的战略意义,这使桥梁景观往往成为城市文化的聚焦及城市形象的窗口。也使桥梁景观有精神文明寓意。

三 桥梁景观除以其流畅的形态、简约的造型、大空间的跨越产生巨大物质景观的震撼外,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介入或其表现出的人类自我价值的实现又使桥梁横生出文化景观的韵味。

上述诸点使各地政府或投资商对桥梁景观的营造更为倾情,也是社会意识超前的原因。这是桥梁景观设计研究的压力,也是桥梁景观学发展的动力!

2.3 塑造有特色的城市景观意义

我国不少城市、乡镇因桥而名。大多城市几乎都有与桥有关的地点、街区或行政区划称谓。这里既有桥梁景观的历史沉积也有现代桥梁景观的功劳。这是桥梁景观对城市的地标作用。无论江河湖海上的水桥、城市立交之旱桥或高速公路互通,他们一般均处在城市或区域的结构要害,这使桥梁对城市或区域形象的塑造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桥梁所跨之处的地理、地貌或城市空间环境均有其特指性,与特指的周边空间环境的配合使桥梁景观有机地溶于环境,也使为人熟知的环境空间与有发展寓意的桥梁景观间蕴生出具有地方性的景观伴生。桥梁与城市的伴生使其复合景观成为标榜城市独特性、唯一性的象征,同时也是桥梁景观地域性的表现。

2.3 对桥梁建设提供景观方面的理性决策参考

我国桥梁景观设计还无相应的技术规范,这使桥梁景观的思考缺乏科学依据。在桥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中景观仅为结构后的包装或结构关系的美学调整。桥梁景观学研究除力图揭示更多的桥梁景观发展的新趋势,还从政治、经济、技术、环保等方面综合考量以便整理出景观设计原则,使决策或方案深化有据可依。

3. 桥梁景观的特点

3.1桥梁景观的技术美学特性

桥梁不能为绝对的美学而景观。其首先是解决通行功能并在技术可能与经济之间优化。这是桥梁设计规范的基本要求。因此桥梁景观设计必须符合桥梁功能、技术、经济要求,并以此为原则对景观构成元素进行美学调整。如桥型的美学比选,桥体结构部件的比例调整,桥梁选线与城市或大地景观尺度的和谐,桥梁的防护涂装与城市整体色彩中的联系等。桥梁景观的这种以功用与技术为重的特点即为其技术美学特性。但当景观价值有明显优势而功能得以满足、技术也可行的情况下,有时经济因素还可向后靠。如风景区的桥梁或城市结构要害之桥梁等。因此桥梁景观设计的某些关联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位次会有不同。

3.2桥梁景观的时代性

如前所述,我国的桥梁之桥型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时代性有一层重要含义既是“新”,如新事物、新发展、新现象、新景观、新知识、新文化、新科技等均可表达出时代寓意。桥梁结构技术的科技特征及结构技术的不断更新是使桥梁景观产生深刻时代烙印的主导因素。由于桥梁在城市中的战略性地位,使桥梁景观成为城市中的视觉识别要点,这就使桥梁景观对时代的表述延伸至城市。因此把握好桥梁景观的这种特点并恰如其分在城市中发挥是我们在桥梁景观设计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3.3桥梁景观的地域性

桥梁的空间跨越使交通立体化,而桥梁所跨之处的地理、地貌或城市空间环境均有其特指性,桥梁与特定地点的地形、地貌配合成为桥梁景观设计需重点考虑的方面。与特指的周边空间环境的配合使桥梁景观有机地溶于环境,也使为人熟知的环境空间与有发展寓意的桥梁景观间蕴生出具有地方性的景观更新意义,景观更新中的继承与发展是其地标作用的深层次原因。桥梁与城市的伴生使其复合景观成为标榜城市独特性、唯一性的象征,象延安大桥与宝塔山、布鲁克林桥与曼哈顿,这也是桥梁景观地域性的表现。

[参考文献]

1.唐寰澄 《桥梁美的哲学》 铁道出版社 2000

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范文9

关键词:园林景观;城市景观墙;环境;运用

园林景观设计是城市科学规划的重要内容,对城市园林景观进行科学高效的设计,有助于拉近人与建筑的距离,使得城市更具人文气息。在人们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应该不断加强对园林景观设计的研究。为了能够提升园林景观设计水平,应该科学合理地利用城市景观墙。

1.城市景观墙的概念

了解城市景观墙的概念是深入分析的重要前提,当前的城市景观墙已经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中不可缺少的景观元素。城市景观墙直接反映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及价值取向,城市景观墙的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城市景观墙的运用

2.1城市景观墙发挥的作用

景观墙的设计建设将环保理念充分应用,绿化墙体的应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绿化墙体经过专门处理能够实现绿色植物同墙体的有效融合,有助于出现垂面绿化的效果,既能够增强美感,还能够起到环保作用。此外,绿化墙体还具有一定净化空气的作用。

空间作用的发挥是其典型因素。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景观墙科学合理地利用能够把景观墙的空间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实际工作中,景观墙往往可以采用组合排列以及分割等形式来处理,增强其空间感。

文化作用的发挥是一种不可忽视的作用。表现手法不同,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内涵也是不同的。浮雕塑造法、马赛克拼贴法、彩绘表现法是其中最为典型的表现手法。在今后工作中,对于这些内容要不断加强研究,才能够真正适应实际需要。

2.2城市景观墙的具体应用

在新形势下,对于城市景观墙的具体应用也应科学分析,立足于实际需要。道路、公园、广场以及居住环境的设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实际工作中,这些工作应从实际出发来进行科学设计。

公园是重要的城市景观。公园的设计既要满足其实用性,还要使得其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价值,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能够把景观墙内容同服务对象协调统一起来,使得景观墙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园林环境中。

城市中的广场可以分为多种形式,市政广场、纪念广场以及文化广场是其中最为典型的。对于这些不同形式的广场,在实际过程中应该结合其不同功能科学设计,有助于满足实际要求。对于市政广场而言,在设计过程中要突出其严肃性,同时还要体现出对人们的亲近性;对于文化广场而言则是要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需求;对于纪念广场而言则是要能够充分体现出民族精神;休闲娱乐广场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营造出安全、干净以及和谐的环境。

道路的设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道路选型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设计,景观墙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景观墙本身具有文化传播性和观赏性等多种功能,这些因素的设计对于满足实际要求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景观墙在道路景观中的应用,同其它设施的结合有助于营造出舒适健康的外出环境。

景观墙在居住环境中的设计,首先要能够保证具有舒适性及方便性,能够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必须满足居民的审美要求。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