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地理课学情分析集锦9篇

时间:2023-08-06 10:52:41

地理课学情分析

地理课学情分析范文1

关键词:分析化学;课程调研;课程标准;医学检验专业

课程建设是中职学校教学建设的核心工作,在调研的基础上制订符合专业发展的课程标准是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分析化学是中职医学检验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制订出实用性及操作性强的课程标准,分析化学课程组进行了校内教与学的调研,从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学生学习情况、教材内容的实用性、教师授课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并对调研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较全面地了解了课程在教与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优化和重组教学内容,调整教法与学法,构建了以中职医学检验专业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1课程调研基本情况

1.1调研对象

我校二年级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已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从3个检验班随机抽取学生共计96名。

1.2调研方法

采用问卷法,共设计11个问题。发放问卷96份,回收有效问卷9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9%。

1.3调研内容

包括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对分析化学课程的认可度、学习情况、教材内容实用性和教师授课情况4个方面。

2调研结果与分析

2.1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

学生认为中职医学检验专业需要开设分析化学课程的占80.6%,表明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后,大部分学生意识到在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中分析化学课程的重要性;学生认为分析化学在所学专业中重要的占65.3%,不重要的占9.8%,说明多半学生认识到分析化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在对课程的喜欢程度上,只有57.2%的学生喜欢分析化学,35.2%的学生不喜欢分析化学。

2.2学生学习情况

学生在学习分析化学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知识难度高(32.8%)、学习基础差(53.1%);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只有4.5%的学生能完全掌握分析化学知识,67.2%的学生基本掌握,还有28.3%的学生对分析化学课程的内容掌握很少或没有掌握。

2.3教材内容的实用性

53.2%的学生认为分析化学教材体现化学与医学关系的内容少;分别有20.3%的学生和47.3%的学生认为现用教材适合或较适合对知识和学习的需要,但也有部分学生(32.4%)认为现用教材不适合对知识和学习的需要,这表明分析化学教材有一定的实用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有56.5%的学生认为分析化学实验课的学时安排合适,但也有29.0%的学生认为实验课学时安排较少。

2.4课程授课情况

39.8%的学生喜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32.2%的学生喜欢实践探索式教学,只有17.2%的学生喜欢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分别有31.7%和31.5%的学生认为在分析化学教学中应加强分光光度法和电化学分析法章节的教学;分别有45.4%和34.4%的学生认为分析化学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

3讨论

(1)进入专业课程学习的学生对分析化学课程的认可度较高,认为在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必要开设分析化学课程。

(2)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中职学校生源质量逐年下滑,大多数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自觉性欠缺,对分析化学的学习存在一定困难,学习兴趣度较低,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3)学生对分析化学教材内容满意度不高,学生认为分析化学教材联系医学的内容较少,实用性不强,部分内容知识点偏多、偏难,这些内容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

(4)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太接受,喜欢合作交流和实践探索的教学方式;大部分学生认为分析化学教学中应加强分光光度法和电化学分析法等章节的教学,以此凸显与临床课程的联系;同时学生认为分析化学教学中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通过以上教与学的调查分析,课程组对分析化学课程进行了明确的教学定位,按照“加强基础、突出核心、注重实践、强化素质、培养能力”的总体方向,更新教学理念,精选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验实训,在此基础上制订了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4制订以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为基础的课程标准

4.1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检验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基础薄弱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突破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够用、实用”为原则,优化教学内容。(1)删去各章中较深、实用性不强的理论知识,降低教学难度,如删去“重量分析”一章和多元酸碱滴定等内容。(2)内容上避免烦琐的推导、分析和解释。如在“滴定分析”这一章,对浓度之间的换算不做烦琐推导,而是注重公式的灵活应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一章着重介绍该法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原理、仪器的构造、定量分析等方面的异同点。(3)将部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讲解,达到理实一体化。如将“电位滴定法”、“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放在实践课讲解,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去体验和领会理论知识。(4)将实践教学中滴定分析实验减少,增加光谱分析和色谱分析法实验,即增加仪器分析实验的比重,从而使实践教学贴近临床,更好地为临床课程教学服务。

4.2重组教学内容

以检验职业岗位能力为主导、以任务为引领,重组教学内容。我们将分析化学教学内容整合、序化为五大模块(分析化学基本理论、滴定分析法、电位分析法、分光光度法、色谱法),并将这五大模块分解为11个典型任务,每项任务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开展。以课程标准贴近职业岗位、贴近学生为核心,制订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突出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践性和服务性,缩短了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的距离。

4.3渗透医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在课程标准制订的过程中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尽量使各知识点与检验专业相结合,既体现了分析化学的实用性,又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对有关医学中的化学问题进行分析与评价的能力。如在讲授配位滴定法时,将临床血钙的测定和滴定液EDTA可当解毒剂等知识融入该章教学中,这样可使枯燥的化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地理课学情分析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分析化学;改革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003-01

作为专业基础学科的分析化学,其知识影响的范围很大,具体开设在石油化工,生物化工,精细化工及环境工程等专业领域的课程中,是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往往设置并开设于化工类专业针对一年级学生实施教学的化学分析学科,更为直接和重要的是新生走进高职院校后接触的第一类化学分析学科。因此,高职院校需非常留心于存在相互关系的贯串过程的教学研究,认真审视关联教学,让学生更轻松地完成学习内容上的跳跃,亦能使得学生尽快地转换思维以更顺利适应中学化学到当下所学化学知识中来,另外可以使学生在往后理解更多专业课程的内容时打下坚实和良好的根基。学校应即时转变思想,不断加大对分析化学教学的重视程度,从而调动从事分析化学教学的教师教研积极性,通过实实在在地深入学生学习实际情况,不断挖掘教师集体经验和思维,通过集体的研究来对分析化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并不断地完善和巩固。通过长时间有效的改革,把分析化学教学内容逐渐体现到"够用为度,实用为主"的特点表现出来。即使存在学习时间在压缩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亦需尽更大可能地创造条件使学生尽可能全面地学习分析化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完成培养计划中的教学目标,使教师深刻认识到改革教学的重要性,也能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经过多名教师对教学研究改革后,使得教学安排更合理,教学内容更优化,教学手段更丰富等,切实地改进和提升了教学质量,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教学目标。

1.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系统

将课程改革的起始点放在分析化学课程内容的改革和对原有设置的教学系统的进行改进。应使课程内容上重叠于其他基础化学课程的部分的内容进行有效"削除",始终维持课程内容的一致性,做到满足"够用为度,实用为主"的原则,另外,还应在减少的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地添加入一些更为丰富且适用实际很强的新的知识点。教师应做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改进基本知识的丰富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为直接地接受和理解基本内容和基本原理,学生只有真正学习了内容,明白了原理,才能做到灵活应用基本技能,提升计算能力和分析操作能力。遵循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作为投入点,将主线放在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的平衡原理中,突出实效,增进学生实践能力,努力设置成为不断更新的分析化学课程系统,循序渐进地实施,逐步让学生适应,这样在不断地研究更新课程系统的同时,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学的效果也就自然提高了。

分析化学是确定物质的化学组成、测量各组分的含量以及表征物质的化学结构的一门学科。它具有实验性强和应用性强的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应用日益广泛,它在化学学科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通过教学,应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化学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准确树立量的概念,并初步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真正意义上做到掌握课程的学习和分析方法,为今后在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开阔的思维能力和坚实的学习基础。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新的课程标准适应教学规律,同时也满足了学生学习的特点。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设计安排一些分析项目,学生通过分组实训,最终完成分析任务,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收获了自信和满足感,更重要的是同时点燃学生的学习分析化学的热情。 教师应即时改变以往一味灌输的教学方式,在有限的课时下,竟可能地做到少将、精讲,在内容上也应适当的加入最前沿的本学科相关的内容或是研究成果,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本以外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层面,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改革分析化学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自行完成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课件中应将课程内容通过图片、文字、声效、动画灵活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轻松,并随着有声有色的教学效果不断地发散思维,内容很好地通过形、声、色的转达,巧妙地帮助学生吸收,学生学习过程产生浓厚兴趣,这样的教学效果比以往大幅度得到提升,教学效率也就上来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减少教师的板书的时间,教学增加了与学生互动的时间,又能让课堂充满乐趣。另外的,在开发多媒体应用教学的过程中,教授学生有效利用网络学习课程内容,这样便可以将完全的课堂教学拓宽至课外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选择网络学习资源。特别地,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上传相关教学课件、教学文档、教学视频,以及章节练习题等,学生通过网络共享资源,让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都得到了放大,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效果。

地理课学情分析范文3

关键词:教材分析;课程标准;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05(S)-0016-3

引言

目前在高师教育中,关于“中学物理教材分析”的教学内容,有些高校把它整合到了四年制本科师范院校物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中学物理教学法”的教学内容当中。笔者所在的单位,在课程的设置上,是把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单独提取出来,作为物理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限选课程。其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中学物理教材的改革动态、掌握分析和处理中学物理教材的基本方法、提高教学能力,从而使得高师教育能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发展需求,培养出能承担全新理念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工作的合格教师。

由于这是一门选修课程,很多学生没有对它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了选修的人数偏少,在修的学生也往往对它应付了事。所以接下来我将结合自己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谈谈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1 开设本课程的必要性分析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本课程的开设,首先是由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所决定的;其次,教材分析本身对中学物理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教给学生分析中学物理教材的基本方法。

1.1 本课程的开设是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对中学物理课程从课程的性质及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同时,依据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各种版本的新课标物理教材应运而生。

1.1.1 教材分析是把握物理课程标准的需要

现代科学教学观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从强调科学知识内容的获取向理解科学过程转变,从强调单纯积累知识向探求知识转变。同样地,新的物理课程理念强调物理教学过程不能局限于物理知识的传受,而更应该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及科学精神、价值观的培养。相应地,新的物理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初中物理的教学,使得学生具备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高中物理的教学,使得学生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物理教材是具体化了的课程标准,是师生实现新课程目标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只有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才可能弄清楚和挖掘出教材中所包含的思想、方法和能力要求,从而正确地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同时,课程标准又是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理解和把握物理课程标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分析和处理物理教材。因此,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1.1.2 教材分析是有效地使用新课标物理教材的需要

狭义上的新课标物理教材是指以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地选取适当的物理知识作为教学内容而精心编写的教学用书;广义上的新课标物理教材是指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为达到物理课程标准而应用的一切教学材料和手段。

(1)选择新课标物理教材的需要

目前,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物理教材有人教版、上海科技版、江苏教育版、北师大版、教育科学版和上海科技教育版等6套;而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物理教材共有5套,分别是人教版、上海科技版、广东教育版、河北版和山东科技版。

多个版本物理教材的出现,是由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和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的现状决定的。为了更好地弥补各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差异,新课标物理教材逐步实现了多样化,即编审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教材供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使用。同时,对于新课标物理教材,其典型的特点之一就是在教学内容的设置编排上充分体现了“选择性”,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譬如新课标高中物理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部分,必修部分包含了最基础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保证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选修部分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选择学习。同时还设置了“说一说”、“做一做”、“课题研究”等栏目,供有兴趣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另外,对于教材后面所提供的课外读物,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环境选择阅读。

物理教材是进行物理教学的基本材料和主要依据,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教材的选择问题。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物理课程标准)、学校条件以及教师本人特点等诸方面因素选用最合适的教材,选择过程中,就必须对每一个版本的新课标物理教材进行细致地分析,通过研究和对比,弄清它们各自的编写目的、使用对象、程度分量、结构体系和特色,以便于选择和使用。

选定了某一版本的教材(狭义上的物理教材)后,在教学中也可以同时参考其它教材,以开阔视野,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随着知识全球化的日益推进,我们的视野也要逐步扩大到对国外物理教材的分析和研究中去,以便于借鉴和选择,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2)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需要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对于某一知识点教学,只有把这一知识点放在物理知识整体中,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研究,认识它在整个教材结构中的地位及其与其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才能真正掌握它的内涵及应用,从而增强教学效果。这就需要物理教师对所用的物理教材从整体上有很好的把握。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教材分析是掌握物理概念、规律的本质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抓住教材重点的过程。通过对物理教材进行整体分析,即从教材的整体出发、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思路,编写指导思想和原则,对一个学期、一个年级、一个学段以及相邻的学段的教材进行全面分析,教师才能认识到局部内容在整个物理教学内容中所处的地位,认识该部分内容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与其他内容之间的联系,搞清楚教材内容是怎样循序渐进地加以组织的,教材是如何从整体上和局部上体现课程目标的,同时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内容选取、掌握程度要求、风格特点和内容分布等。教师只有做到以上这些方面,才能说是从整体上把握了物理教材。

(3)挖掘教材中隐含的各种价值需要

从培养能力和进行价值观教育的观点看,通过教材分析能够挖掘出教材中隐含的能力价值和思想教育价值,有利于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

新课标物理教材内容的选取和设置尽管严格满足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具有理论价值、应用价值、能力培养价值和思想教育价值。但是,知识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表现比较明显,而能力培养价值和思想教育价值却蕴涵在物理知识中,具有隐蔽性,往往容易被我们忽略。因此只有通过对教材中的能力因素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素进行分析,才可能挖掘出教材中隐含的能力培养价值和思想教育价值。

能力因素隐含于教材中所呈现的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和方法的学习与运用过程之中,与学习的过程、方法的运用密切相关。分析教材中的能力因素包括:一是从教学内容中提炼出方法论,主要是学习的方法和科学探究的方法;二是注重分析教材中运用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问题的内容。例如教材中运用概念、原理、定律等解释现象、预见结果、进行推理、判断、论证、设计方面的内容;进行观察、测量、调查、动手操作内容等。

分析教材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素,是指分析通过对教材中某一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能培养学生哪一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譬如教材中设置了关于“STS”教育的部分,将STS思想渗透于物理教学当中,不但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关注并参加到与物理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中,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而在教材中增加的物理学史、物理学家感人的故事和科学探究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性质,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1.2 本课程的开设是由教材分析对整个物理教学的重要作用所决定的

备课是教学中首要的重要环节,而教材分析是备好课的前提。只有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切实领会和掌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熟悉整个教材的基本内容及特点,了解教材各部分在整个物理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把握教材内容的深广度,明确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分析教材所包含的能力、情感、价值观等隐性因素,才能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材分析的作用,在分析和处理物理教材时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必须依据物理课程标准。只有理解把握了物理课程标准,我们才能将总的教学目标转化成具体每一章节的教学目标;其次,必须依据物理学的知识体系。只有把握了物理学科的总体结构,才能在分析物理教材时,明确各部分教材内容在中学物理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才便于深刻理解教材中各部分知识内容,以利于融会贯通,在教学中作到深入浅出,同时便于从发展的观点掌握知识,避免看待知识时的绝对性和片面性;最后,必须依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只有了解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和思维障碍,以及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的深广度,学生的学习目的、方法和兴趣爱好等,才能有针对性的分析教材、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2 对本门课程教学的一些建议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课程的开设,可放在学生对中学物理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教育实习之后,作为“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后续选修课程。由于这门课程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教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任课教师依据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广泛收集教学素材,自编教材和讲义。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可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某一版本物理课程标准教材的分析过程,使学生掌握分析中学物理教材的基本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穿插一些有关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专题讲座,使学生了解中学物理教材的改革动态,从而使学生初步具备分析、处理和自编中学物理教材的一般能力。

总而言之,教材分析是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一个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在新的教育理念确立和基础教育改革形势下,在物理课程标准全面实施的过程中,学会对新课标教材进行分析是对中学物理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培养能充分胜任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物理教学的物理教师,在高师教育中开设“中学物理教材分析”课程就显得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地理课学情分析范文4

关键词:《心理学与自我成长》 案例分析法 问题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124

从大量的研究中得知,尽管多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是日益多发且多样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了困扰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有些是属于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有些则是与健康相关的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日益成为了一门防治心理障碍,促进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课程。

在课堂教学中,案例分析法已得到广泛运用。结合案例分析对所授知识进行讲解成为了广大教师加强学生知识记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而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教学中,案例分析法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

1 什么是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又称个案研究法,于1880年由哈佛大学开发完成,后被哈佛商学院用于培养高级经理和管理精英的教育实践,并广泛运用于社会的各领域,逐渐发展为了今天的“案例分析法”。[1]在教育教学中,案例分析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引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评论,使学生接受教育的方法。[2]简言之,即是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

2 为什么需要在《心理学与自我成长》中运用案例分析法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它的目的是为了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人的心理和行为。而学生的自我成长则要涉及到“我是谁”、“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等问题,学生需要从自主学习、人际交往、情绪管理、时间管理、压力应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等方面提高认识,从而使个人心理迅速走向成熟,适应大学生活。从中可以看出,前者偏重于理论,后者则偏重于实际。

《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的落脚点应该是放在应用教学上,学生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来指导个人的大学生活,促进自身全面成长。该课程需要摆脱单纯死板的理论教学,培养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在了解理论的基础上,学会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

因此,案例分析法有必要运用在该课程中。通过运用该方法,学生可以从课堂学习走入实际生活,将心理学的所学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增强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如何在课堂上运用案例分析法

3.1 通过案例将学生引入所学课程

上课前,学生往往对所学内容存在陌生感和畏难情绪,如何将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引入课程是教师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中,选择的案例往往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或是在此基础上虚构的情节。尽管学生对这些案例背后所蕴含的专业理论或心理知识缺少了解,但是他们对案例本身却能够较为轻松地认识。因此,教师不妨通过一些恰当的案例来引出今天所要讲授的知识,并可以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案例逐步展开学习内容。

3.2 案例要贴近教学知识要点,并结合案例分析来展开教学

选择的案例首先要适用于课程教学知识点,它的存在是为了服务教学。如 “情绪与心理健康”章节中的“大学生小米一天的情绪日记”这一案例。[3]从教学角度考虑,这一案例与教学知识点和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很容易引起师生共鸣。

随后,教师需要结合案例和分析娓娓道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展开联想思考,并逐步引出课程的知识重点。如上述事例中,当教师帮助学生认识到了负向情绪的普遍性以及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后,还需要结合案例来进一步分析情绪表达方式的合理性问题,以及如何正确地表达负向情绪,积极表达正向情绪等等,从而将课程的相关内容不断引出。这样,教师用案例来引出所讲课程,并结合分析扩展所授内容,案例的教学价值才会得到最大发挥。

3.3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将学生加入到案例分析的过程中

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如果只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对于案例的了解程度势必会十分有限,当置于与案例相似的现实情境时,做出的反映以及应对措施难免机械。因此,教师要带动学生加入到对案例的分析过程中,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3.4 不要过多涉及到学生隐私

在运用案例分析法时,隐私性是一个必须注意的因素,这一点适用于任何课程教学。大学生十分看重个人隐私,他们正处于自我成长与发展的阶段,心理上也具有敏感性特点。在《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中,许多教学内容是基于对学生现实生活的考虑来设置的,而拿来分析的一些教学案例和问题也会来源于学生生活。如果教师在运用这些教学材料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当事人或类似学生的感受,难免会在不经意间伤到学生,甚至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运用案例分析时选材一定要仔细斟酌,在案例中不要过多地涉及到学生的个人隐私,或委婉表达案例意思即可。

总之,对于《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这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来说,案例分析法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在具体应用该方法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教学的切入和展开、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以及保证学生的隐私性等问题。

参考文献:

[1]案例分析法[DB/OL].http:///linkurl=

mqrn-Ghk5IghP7-mGmWEDK-mEyuHJ3gvCV6Tyd049bwUNPpnSV4FyNiWhYIRNDpXJ8VSGJAzmXyzK.

[2]何丽坤,廖冬庭,王永方.论案例分析法在教育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3):173-174.

地理课学情分析范文5

【关键词】数学;说课;课堂设计

说课,就是说说如何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设计的依据是什么。说课作为一种教学研究的形式,越来越受到重视。新课标实施以后,说课不仅仅局限于说某一个课题,增加了说教法学法,说学情等等。1987年,河南新乡市的一名调研员到一所偏僻的山区里听课,中途耽误了一些时间,到学校的时候,学生已经放学了。于是调研员就让上课的老师把上课的过程重述一遍。这样就形成了最早的说课。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说课也有了巨大的变化,而现在对于说课的说法也有很多,不过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1、说课就是教师之间开展的探讨教学的教研活动,其对象是同行、教研人员或者专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的专业素质。2、说课是为了能更加高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明确各个教学环节的意义,帮助教师进行反思,优化备课。3、说课的内容不仅说明教什么,也要说明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4、说课的灵活度很大,它不受教学进度、教材、年级的限制,实施起来非常方便。

一般来说,数学说课通常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教学评价六个方面。

一、教材分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是课堂的教学之本,因此教师在说课之前应该从充分的掌握教材,真正理解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教材分析要达到以下目标:1、明确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清楚说课内容来自哪一册书,哪一章节等,之后要认真钻研教材,搞清楚教材的编写思路及其与前后知识之间的衔接关系,了解教材的系统性。另外,为了丰富一节课的知识性、趣味性与应用性,最好教学生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背景。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要注意数学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运用于生活中的,最重要的是注重对数学知识中数学思想方法的研读。2、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核心,指引着课堂的一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均受到教学目标的制约。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达到预想的效果。数学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部分是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在进行数学教学设计时要围绕着这三维目标进行,争取将三维目标中的要求融合起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习数学的思维方法并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面,起核心作用之点。它是由教材本身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来确定的。教学难点,是教材中理解、掌握或运用上的困难之点。难点具有针对性,且是针对学生而言的。在这里需要注意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不一定是相同的。当然,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内容更需要教师特别重视。

二、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就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如何,学习兴趣如何,成绩如何,性格如何,习惯如何等。新科标实施以后,教师要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想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则需要教师在设计课堂时以学生的学情为基础,将学情作为设计课堂的一个重要参照。深入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具备的能力情况;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点及思想状况。在课堂设计的时候要以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的情况为出发点,并兼顾两头来考虑。

三、教法学法:教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为了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应当根据说课内容的特点、教学的重难点、教学目标、学生学情等。在说课时要明确选用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以及选择该方法的优点。学法,是指学法指导,就是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心里特征、学习基础以及学生的能力出发,以说课内容为基础,指出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好的学法能够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并最终达到“乐学”的效果。在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法与学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在分析了说课内容的地位与作用,掌握了学情的基础上,以实现教学目标为方向,为了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选取恰当的教法学法后,传授新知识的课堂流程。简单地说,就是教学是如何导入的,又是如何进行的,最终又是怎么结束的。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中之重,只有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明显地看出说课者独特的课堂安排,才能反映出说课者的专业素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以下两个部分:1、导入新课:一堂课的导入在课堂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导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欲望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一般课堂导入有以下几种:直接导入法,即“开门见山”导入法;问题导入法,即故意制造悬念,提出一个必须学习新知识才能解决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生活经验导入法,即选与所学知识有关的生活事例或者经历过的事情导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应用的广泛;趣味导入法,即讲一个与所学内容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游戏等,利用其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学流程:说教学流程,就是说设计课堂的具体教学活动以及这样设计的理论根据。在说教学流程时要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内容的教学环节重点说,突破难点的教学环节详细说。一般选用的教学流程为:导入新课、探究新知、巩固新知、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环节。

五、板书设计:说板书设计就是说根据讲课需要所设计的板书。好的板书能够有效地辅助教学。

六、教学评价:说教学评价就是说课者结合课程标准对说课进行的总结与评价。一般的教学评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说出本节课的指导思想;在实施时运用了什么理念;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等等。

综上所述,说课的内容一般包含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教学评价六个方面。说课也是一门艺术,要想成功的说好一堂数学课,需要教师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识,研读教材,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等相关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全面的分析学生的情况,估计出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制定出明确、恰当的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打造一个有意义的课堂!

【参考文献】

[1]何小亚等.中学数学教学设计[M].科学出版社.

地理课学情分析范文6

(本例在原案例的基础上略为改动,原案例出处:刘健主编.走进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现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8-60):

1.教材内容

(1)篮球,复习原地运球,学习直线运球;(2)接力跑游戏

2.教学对象:高一男生

3.学情分析

球类是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它具有良好的综合健身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选择直线运球技术作为教材,是根据高一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技能水平情况而定,因此,直线运球的重点确定为运球时按拍部位,难点为控制球。本课还利用篮球与呼啦圈在篮球场地中进行娱乐性的接力跑,进一步增加接力跑的难度和趣味性。

4.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①了解本课的练习方法,明确篮球原地运球、直线运球的技术原理及作用,能正确区分原地运球与直线运球的不同之处。认识篮球运动的目的是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增进健康。②90%以上的学生明确本目标。

(2)技能目标:①通过本课学习,使85%以上的学生正确掌握原地运球技术,75%以上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能正确运用直线运球技术,提高手对球的控制支配能力。②发展学生的灵敏、速度素质,提高协调性与快速反应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力争胜利的竞争意识及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强化学生的娱乐情感,提高想象、交往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素质。

5.教学方法

(1)复习原地运球:①原地运球:蹲、坐、站;②原地高、低姿听信号运球;③原地高、低姿看信号运球。

(2)学习直线运球:①听口令直线运球(注视目标,慢速移动);②看手势直线运球;③直线追逐运球。

二、教案编制技能水平的判断

该案例的编制者基本了解体育课教案编写的整个过程和高中体育教学的特点,教案的基本信息较为完整,有教材内容、教学对象、学情分析、重难点分析、教学目标、主要教学方法等,说明该教师具备一定的课前教案编写教学技能,但在整个教案编写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主要问题:学情分析思路不清,学情分析不到位,教学目标不明确等。总之,该教师对体育课堂教学的教案编制虽有一定的基础,但其技能还没有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三、案例问题分析

1.单元教学课次不明

众所周知,单元教学计划是体育课时计划编制的依据,该课虽然指出“复习篮球原地运球,学习篮球直线运球”,但没有具体说明“复习原地运球”是第几次课;“学习直线运球”虽是第一次课,但共需要几次课完成这个教学内容并不明确。这样就造成了我们在观看体育课教案时,不知该课的起点、重点与课次过程。

2.学情分析不到位

该教案在学情分析中指出“球类是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但并没有结合篮球这个运动项目进行具体的分析,因此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它具有良好的综合健身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这句话属多余。“选择直线运球技术作为教材,是根据高一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技能水平情况”这句话并没有具体指出与分析高一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技能水平,属于空谈;“直线运球的重点确定为运球时按拍部位,难点为控制球”这是教学重难点,不应放在学情分析之中。

3.教学目标表述不够清晰

第一,该教案把“发展学生的灵敏、速度素质,提高协调性与快速反应能力”这个有关体能的目标写入运动技能目标中是不妥的,这说明该教案在格式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二,运动技能目标中的“使85%以上的学生正确掌握原地运球技术,75%以上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能正确运用直线运球技术,提高手对球的控制支配能力”表述不够到位。运动技能目标应结合具体的运动技术,说明这节课要解决的一两个有关“原地运球、直线运球”的具体技术要点,而该教案只是笼统地表述了整个技术(掌握某某技术),这种现象在很多的教案中也是常见的,这说明教学目标制定得太笼统,没有细化到具体的技术细节上;第三,从百分比来看,“使85%以上的学生正确掌握原地运球技术”,那么还有15%的学生呢,你不是要因材施教吗?你的教学措施呢?课中没有任何体现。第四,情感目标显得空洞:“培养学生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力争胜利的竞争意识及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强化学生的娱乐情感,提高想象、交往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素质”。这节课需要“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吗?需要“想象能力”吗?如果需要,课中有具体的措施吗?这些问题都是含糊不清的。这说明在表述情感目标时只是随意地从《体育课程标准》中拿来几个相关的词语,并没有结合篮球运球和接力跑游戏这两个教材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述。

四、教案编制技能发展建议

1.明确单元教学课次

在编写体育课教案时,写明单元教学课次不仅是编写者编制体育课教案的依据,也是为了让观摩者了解教案编写的基础与条件,有助于学术交流与经验探讨。在具体写法上,需要指出的是教材内容单元教学的总课时、该课是第几次课。在很多教案中,有的老师为了“简便”,往往只说这是新授课(第一次课),但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模糊了单元总课时,而且不利于把握教学重难点。单元总课时不同,各课次的教学重难点也就各异,如篮球运球单元教学3课时与2课时,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重难点确定、手段与方法的安排上是不同的,因此,在教案中既要明确单元教学总学时,也要具体说明某课的课次。为了简明起见,可用4-2表示,4代表该教材单元教学总学时,2代表第2次课。

2.明确学情分析的具体内容

从学理上分析,学情应包括以下几个因素:不同年龄学生的生理特点、身体素质差异;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性别学生对体育活动兴趣方面的差异性;学前运动技术基础;班级课堂教学氛围等等。结合该课教案,学情分析的内容应为:第一,该校高一男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应与篮球教学、接力跑内容有关的素质,如弹跳力、灵敏性、速度、反应能力);第二,该班级男生对篮球运球与接力跑教学内容的兴趣情况,如对接力跑教学内容不感兴趣,那么我们在安排教法时就需要运用创新的手段与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三,该班级男生原地运球的基础(这对于任课教师来说是最了解的,因为是复习内容,上了几次课?学生掌握情况如何?这是体育教师理应熟知的)。

3.进一步规范教学目标的格式与表述

首先,教学目标的编写格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布鲁姆目标分类方法为依据的“三点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与情感目标;另一种是以课程目标为依据的“四点论”: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体能目标、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目前在基层体育教学中,以上两种格式都比较常见,笔者认为,若以第一种编写格式,那么应增加一个“体能”目标,这是体育学科所特有的。

其次,要不断提高编写课堂教学目标的水平。教学目标在教案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它说明了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教案只是一个预设,是一个课前准备,因此,体育老师往往对教学目标的编写并不十分重视,流于形式。所幸的是,近年来有关如何较为科学的制定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研究不断增多,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经验与观点。

地理课学情分析范文7

[关键词] 区域分析与规划 面向应用 教学改革

资助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Y1102053)和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YZKC1017)。

区域是经济社会活动的基本单元和空间载体,是地理学研究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主要侧重区域理论与方法的学习,是一门体现区域地理研究的基础课程,也是国家高校地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所确定的地理信息系统(GIS)专业基础理论课程[1]。

GIS是一个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区域分析与规划》作为GIS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它的开设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区域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系统、综合、宏观的区域观念和思维方式,树立区域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与此同时,也是拓展GIS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增强应用GIS解决区域问题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很多高校GIS教育中,由于《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理论性很强,又缺少必要的实践环节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强化应用[2],常导致学生感到该课程过于空洞和抽象,很难将所学区域理论与GIS专业应用相结合,学习热情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不改变现有课程体系设置前提下,如何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强化GIS专业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是GIS专业在本门课程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课程特点

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区域问题的交叉学科,目的是探寻一种更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分析,为区域政策制订、区域规划、区域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3]。由于区域科学研究内容十分广泛,与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土地资源学、环境科学等学科交叉发展,目前在许多高校的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土地资源管理、经济管理、资源环境科学等专业都开设了《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GIS专业开设这门课程,重点是培养学生区域分析一般思路、主要内容和分析方法,掌握区域规划编制内容与程序;同时培养学生全面、整体的区域观念和思维模式,掌握利用GIS技术认知、分析和研究区域问题的基本能力[1]。该课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理论性强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理论性较强。本课程在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以及技术支持等条件分析基础上,引入罗斯托、库兹涅兹等区域发展阶段理论;通过亚当·斯密绝对成本学说、大卫·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等分工理论阐明区域分工的形成与发展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升区域竞争力和推动国际贸易的重要源泉;通过分析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介绍增长极、核心—边缘、点—轴渐进扩散等多种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阐明合理的空间结构是区域规划的重要内容。除此以外,还有配第—克拉克等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理论、各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理论等等。总体来看,本门课程的理论性较强。

2.内容丰富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内容较多。本课程从内容上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以区域分析为重点,主要对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经济社会背景、技术支持条件、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区域优势与分工和区域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与详细介绍;下半部分主要讲解区域规划的主要理论,探讨区域发展战略模式,并就规划中的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与区域管制,区域基础设施,城镇体系及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3]。本课程的讲授内容是极其丰富的。

3.课时较少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的课时较少。目前在强调“通识”、“通才”教育背景下,各高校增设了大量通识类基础课程,而专业基础课时则相应减少[4]。通过对一些高校的《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的调查情况来看,此课程开设一般为32学时(2学分),在少量学校该课程课时可达40~48学时(2.5学分或3学分)。但总体上,相比其内容丰富、理论性强的特点,该课程的课时安排相对较少。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缺少与GIS应用间的必要衔接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侧重区域理论与方法的学习,理论性较强,而GIS技术的优势和生命力在于其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和实践应用。目前在GIS专业的《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过程中,很少甚至没有安排相关内容来介绍GIS技术怎样结合区域理论,分析、解决各种区域问题。例如,如何利用GIS技术分析我国县域经济空间格局及其变化规律、如何利用GIS网络分析协助完成区域交通、排水等基础设施规划等等,此方面内容通常在其他GIS理论及实践课程中也很少涉及。由于此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缺少与GIS技术应用之间必要的衔接,常导致学生在利用GIS技术解决区域问题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如何分析;同时也会引起GIS专业学生对开设该门课程的必要性产生怀疑。这不仅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利用GIS技术解决区域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会影响到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热情。

2.缺少实践环节,理论应用能力不足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内容丰富,从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到区域优势的形成,由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到编制区域发展规划,涉及自然资源开发、评价,人口与劳动力发展,技术扩散,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区域分工等方方面面内容。但该课程在许多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常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帮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融会贯通,特别是缺少结合区域分析应用GIS技术的课程设计与实践。学生没有机会运用所学GIS技术解决区域问题,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应用、解决区域问题的能力,这最终将导致学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不利于创新型GIS人才的培养。

地理课学情分析范文8

教学的两个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的配备将从源头上导致教学质量的好坏。师资队伍包括校内教师和外聘教师,通过校内教师和外聘教师系统的建立,使用择优选用教师和一票否决等主要机制相结合的模型,使胜任该门课程的教师承担课程任务。校内师资系统的建立,通过对教师学历、职称、专业、历史承担该门课程情况(包含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督导评教、学生周报表反馈、其他听课反馈)、承担课程门数及总课时数等数据分析,对系部提交的师资进行合理性分析,对不合理的师资配备进行提醒,并要求重新配备师资。不合理的师资配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超过3门;总课时数超过正常工作量的50%;教研室教师承担课时量不平均;教师承担的课程非自己专业课程;上学年承担该课程的反馈信息不合格且本学期承担该课程有两个班以上。外聘教师系统的建立,通过教师学历、职称、专业、历史承担该门课程情况、是否为续聘人员等数据分析,对外聘教师进行合理性分析,对不合格的外聘教师不聘用,对第一次聘用的教师进行综合评价,但不仅限于试讲。师资系统的建立,可以帮助系部有效地避免因师资紧张而出现聘用不合格教师影响教学质量等现象。

二、在教师开课准备阶段,通过教学管理资源平台的建立提高教学质量

该阶段主要对授课计划、大纲、教案、教学课件等资料进行检查和分析。通过建立教学管理资源平台,可管理教师授课计划、大纲等资料的上传与统计工作,对于需分课时上传的资料,系统可以直接统计份数,自动完成统计报告。而教案、教学课件资料等通过系部自查后,教务处可在检查系部自查情况后来完成统计报告。

三、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建立教学运行监控与管理系统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系统目前的子系统包括教学日志系统、教学周报表系统、期中教学检查系统、听课系统和课堂教学监控系统,通过这些系统的建立,可全面掌握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对教学效果偏差的课堂让系部领导进行跟进与改善,对教学效果好的课堂进行公开,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能及时得到帮助,也为其他有提高自己教学水平需求的老师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教学日志系统数据由教师填报,监控上课迟到、请假和旷课人数、授课进度、教师评学、学生学习情况等数据。通过这些数据的监控,反映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及到课率,并通过这些数据来分析教师和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参与情况。普通师生可以通过该系统查询到自己的课程参与情况;系部教学管理人员通过该系统不仅可以发现旷课、迟到现象较突出的学生,还可以发现教学进度把握不好、课堂组织能力需要提高的教师;校级教学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该系统对比各系部数据,发现需要改进的系部并提供建议。教学周报表系统数据由学生班干部填写,包括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所需时间、作业批改和课外辅导等数据。主要反映教师作业布置的合理性、批改作业的认真程度及对学生课外辅导的积极性。完成作业是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知识或技能的关键一环,特别对于动手要求高的高职学生来说,课后作业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教师不仅要选好课后题目,更要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进行及时掌握和反馈,还要对学生作业存在的问题作为难点进行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相应的知识和能力。课外辅导是教师在课后与学生进行沟通的一种主要方式,针对现在教师与学生不在一个校区的情况,课外辅导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在校体验和学习积极性,如果学生只能在课堂上见到老师,遇到学习上的困难不能及时向老师求助,将大大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对于传统的周报表数据,只能在一周后进行统计,由于管理人员精力有限,只能对学生反映比较激烈的情况进行反馈和处理,而对于隐藏在背后需要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的问题就不能体现出来。目前借助信息化技术之后,就能实时地反馈问题,并能通过横向及纵向对比进行分析,不仅能反映单个教师的情况,同时也能反映整个教研室、系部的情况。这些数据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这些数据也是在缺少信息化技术的情况下无法获得和体现出来的。课堂教学监控可反映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程度,对于学生睡觉和玩手机等现象可以及时反映给系部和学生,通过课堂后的教育帮助,教师可以更好地管理课堂,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和掌握知识的能力。

四、在考试成绩分析阶段,通过建立考试成绩分析系统提高教学质量

考试成绩分析系统不仅可以分析出考题的合理性,还可以通过班级与班级的横向对比,反映教师的授课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为进一步提高教师水平提供参考。传统成绩分析是单科单班分析,只能反应出题合理性,但不能反应出相同科目的不同教师和不同班级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别,本系统可以对教学质量反馈系统提供另外一个方面的数据,可以更加全面地指导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五、通过全校教师讨论、培训及竞赛等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以上四个过程的数据分析,可及时地解决大部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极大的帮助。但这四个过程中的提高是教师个体的提高,对于目前先进的教学方法的应用缺少全面性。而教学质量的体现还有一个方面,即精品资源公开课、微课等等的建设情况。通过系统培训和教学大比武等竞赛活动,将有助于此类课程的建设。将优秀的教学过程和经典案例制作成网络课程,让教师不停观摩并在网上相互交流,碰撞出更适合大家的教学方法,使教师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走上更高的台阶。

六、对于建立校内教学质量综合监控系统的几点建议

地理课学情分析范文9

[关键词]案例 教学模拟 交易教学改革

《证券投资学》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课程建设的重点主要包括课堂理论教学,案例部分和证券实验模拟交易三大部分。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接轨,出现了许多如复杂的股权结构(如股权分置)和多样化的资产重组等等金融现象,已经成为现有的《证券投资学》不能覆盖和尚未解答的前沿问题;为了让学生认真掌握这门功课的核心内容,并能将知识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势必对传统的证券投资学的教学进行适当的改革。

按照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目标要求,应该给学生提供实际应用性教学和实践性教育的

平台,教学改革主要从两方面进行。

一、证券投资学案例教学的构想

案例教学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实践,将传统教学的以“课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转变为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

1.证券投资学案例教学介绍

《证券投资学》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理论体系复杂且具有较强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课程,所以利用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证券投资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学会运用基本分析法和技术分析法进行证券投资分析,学生通过案例教学获得的知识是自己理解了的能够全面理解的知识,是有着真实背景的知识,而不再像课堂讲授法下获取的抽象的、过度概括化的生硬知识,它能立即被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处理类似的证券投资问题,将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

2.认真挑选有代表性的动态案例

证券投资学基础知识部分主要是对证券市场和证券市场投资工具的认识,在系统讲解基本知识之后,可以通过上海和深圳等国内市场的上市证券种类进行概览,总结和比较中外证券市场投资工具的差别,对国内市场各类证券的市场特点和表现进行直观对比。而课后可以要求学生观察市场上的证券品种,进行对比,从而对各种证券的特点有更加直观的认识,要求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要点在当前市场背景下具体分析某相关品种的区别和联系。

3.证券投资学案例教学的实施

从证券市场中精心选择证券投资案例,案例符合教学目的和教学计划,认真设计课堂活动实施方案。

(1)案例教学与理论学习进度相结合

根据教学大纲,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按照《证券投资学》课程的理论学习顺序和学习目的编写案例,便于根据学习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案例训练,并可结合实际情况综合使用或单独使用,尽量选用比较新的案例进行教学。

(2)案例教学与理论知识的学习目的相一致。

首先,在案例之前应比较系统而简明地讲解所需理论知识,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案例,并用理论知识进行解释;在案例之后应提出问题,使学习者明确本案例的学习目的;引导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案例材料部分主要包括如下内容:理论知识点讲解,主要简明而系统地讲解分析本案例需要预先掌握的背景知识和技能;案例基本材料;分析问题及分析引导材料;应达到的预期效果。

二、证券投资学模拟交易教学构想

1.证券投资模拟交易的目的及内容介绍

证券投资模拟交易教学指的是通过互联网接入交易所的实时行情,运用各种行情分析软件,对证券交易进行动态观察,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模拟分析和判断,对证券投资学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实际验证,从而达到理论和实际的有效结合。

(1)证券模拟交易的教学目的

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设备,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由板书、投影、PPT到现代的多媒体,现代化的技术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教学手段,网上实时行情和资讯在课堂上的展现,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这门课程在课堂上的生动效果。

(2)证券投资模拟交易的内容介绍

证券实验模拟投资内容本部分课程以我系编制的《证券投资学实验指导书》为蓝本安排课程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三大部分:

①前言,主要介绍课程性质、实验目的与实验的基本内容;

②行情阅读与股票分析软件的使用,主要介绍行情阅读的各类指标与方法,世华财讯行情分析系统、恒泰证券分析系统的学习与使用;

③证券交易模拟,这部分安排五大实验,包括证券交易模拟实验、K线及K线组合分析实验、形态分析实验、技术指标分析实验、综合分析实验。

(3)证券投资模拟交易教学的基本思路

①选取大盘指标股和有代表性的股票进行全程跟踪

全程跟踪大盘指标股和有代表性股票的目的主要是解决教学案例的连续性和联系实际活学活用的问题。证券市场是变幻无穷的。证券投资者面对的就是以股票市场为中心的资本市场,而通过互联网,课堂上随时可以浏览世界各地的证券、期货、外汇等市场行情。

②证券投资模拟交易设计思路

通过对所选择跟踪的证券的价格和价值的对比,认识价格的市场特性。证券投资价值分析涵盖债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金融衍生工具等诸多内容。由于课时有限,课堂上不可能一一进行尝试和验证,只能选取个别重点内容进行验证性试验。债券的价值验证比较直观,通过验证,要让学生把握各种因素对于债券价格的影响。

结合单元和热点的实盘讲评。这里的讲评主要由学生完成,是实盘案例在课堂以外的延伸,是强化实盘案例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内容上包括三个方面,即基本分析部分和技术分析部分的专门讨论课以及市场热点的临时性评论。

每个学生通过模拟交易,在交易帐户上的盈亏变化将综合反映学生的操盘能力,而这种操盘能力是学生在运用书本基础知识上的综合表现。

三、教学效果

证券市场瞬息万变,通过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模拟交易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学生通过课堂以及课下对教学案例的进一步研究和模拟操作,真正地开始理解证券市场和证券交易,并且在研究中能够提出问题,具备讨论的能力。除此之外,可以让学生真正地用所学知识了解和理解社会经济现象。诸如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各种经济政策进入了应用性分析,让学生学习的知识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齐瑞宗.谈实践教学与综合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1,(11).

[2]王晓渝.案例教学法在证券投资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