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集锦9篇

时间:2023-08-07 17:29:04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建构主义视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5)-01-0040-02

一、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教育的要求

(一)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是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建构式的知识理念,认为知识是人类主动建构而形成的,不是客观产生的。

二是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重视建构的学习理念,重视学习者本身已经拥有的经验和知识,也重视学习者现有的知识体系,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生的思想和话语权,力主开展对话式的学习模式与方式,重视各种学习环境的创设。

三是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建构式的教学理念,注重学习对于知识与意义的积极主动建构,主张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各种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主张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育者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与方式。

(二)建构主义教育的思想对当下教育的要求

一是要求教师具备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思想能力。这对于当下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们具有很大指导意义,那就是不断用新的哲学理论来发展建构自己的心理教育理论体系。

二是要求创设师生互动的环境与氛围。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要创设学生喜欢的环境和场域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是要求教学务必要以学生为心,关注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学习基础、学习方法与手段。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求整个教育工作务必要坚持和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科学理念,让之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持久信念。

四是要求教学坚守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要求的相关原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求当下高校教师在开张心理健康教育时务必要遵循心理教育的建构主义原则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不高的成因

一是教育理念与价值取向落后陈旧。这种主要体现在当前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科学化的教育理念坚持不够,导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教育模式与平台等的科学化设计与建设 不够;协调整合的理念坚持不够,这就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科教育、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等整;国际化与信息化教育理念不强,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对外开放不够,吸收发达国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不够。

二是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上滞后落伍。这主要体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变化和诉求来调适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话语表达方式、课程构建;同时与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个学科的专业教育的内容体系衔接不够,显得很封闭单一,这就导致了当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和亲和力。

三是教育模式和方式上创新整合不够。这主要体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选择的教育模式很多不符合学生的特点与需求,比如互动性教育模式没有真正广泛开展起来、学校与家庭协作教育模式没有形成、网络心理教育模式开展乏力等等,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四是教育的师资建设上质量不优良、数量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从事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教师专业性和科学性不够,尤其那些非心理专业的教师们;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和精力投入不够;另外真正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非常稀少。据笔者调研,一些二本院校几万学生,就那么十来位心理专职教师。

五是教育地位的边缘化与面上重视的不对称对等。这主要体现在学校重视的落实不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地位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从学校领导层、学工系统与一般教师,虽然口头上重视,其实在行动上没有真正得到重视。这些都彰显了高校各个层面的工作人员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认识和认同不够,导致没有形成一种真正齐心协力的共识和行动。

六是学生本身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问题也是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难以提高的一些原因。任何一种教育的效果都受到一定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一样受到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影响。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心态、就业心理与网络心理问题异常严重,加之社会转型下的一些负面影响造成高校学生的不平衡心态复杂,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提升。

三、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视角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路径

建构主义理论及其教育思想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视角和思路。

一是重塑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推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发展。坚持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成长情况去构建更新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与方式、教育评价体系等各个层面;坚持科学化和系统化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务必要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成长规律和高等教育规律,力求科学化运行。同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去处理,力求其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的整体协调运行;坚持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一定要始终放眼全球,努力吸收世界各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同时,要求高校将信息化理念贯窜于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化信息化运行。

二是注重教育内容设计要切合学生实际,不断增强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生活性和吸引力。这就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注重根据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新特点、新要求,不断调整和重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同时,注重这些内容的话语系统要切合当代青年学生的用语习惯。

三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不断创新,努力构建师生对话互动的教育模式与方式,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富有朝气。这就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充分采用现代网络系统,开展网络教育,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移动式发展;将大学生心理教育纳入到整个学校专业教育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视域中,推行一种宏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积极从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模式与方式、教育评价体系、教师队伍等进行科学整合创新;多方设计和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和形式,推动体验式教育模式不断行进;注重校园环境、网络环境和课堂环境、家庭环境等的建设和开发利用,充分构建一种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习的互动平台。通过这些不同的模式和形式,以此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不断增强其实效性。

四是抓好高校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与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不断增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性。这就要求高校要抓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双师型能力培养,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大力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同时,高校教师也要注重引导大学生养成一种自我调适、自我排解心理问题的良好习惯。

总之,建构主义理论为解决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提供诸多的思路和框架,从理论上丰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从实践上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运行具有诸多的操作性和可行性。但是我们将用建构主义教育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还要注意克服建构主义思想的一些负面东西,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付先全. 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启示[J]. 教育与职业2014年7期,102-103.

[2]郑太年. 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三个层面[J]. 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5期,32-36.

[3]张宏远. 建构主义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5期,100-101.

[4]郭玉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症结与对策[J]. 教育与职业,2014年20期,88-89.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 健康 健康第一 流变 学校体育 现实意义

一、“健康第一”的流变

自远古时代到现代社会,健康一直是人们不变的追求,“健康第一”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发生着变化。远古及古代的生存条件恶劣,跑得快、跳得远、投得准等这些原始状态的“健康”是生存下来的必备条件;追溯到我国的现代,健康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权利,此时的“健康”主要指生物学意义的健康,也就是身体健康;再到当前社会,物质条件的富足,交通、通讯等条件的便利,健康内涵进一步延伸,相应的,“健康第一”也在发生着变化。

1.古代基于生存和长寿需求的“健康第一”

“健”的篆体写为“ ”,字意为:一个人的腰身高大魁梧、强健有力。“康”的甲骨文写法为“ ”,造字的本意是:一个人俯下身子拿水桶在井里打水(见《说文解字》)。从古人造字的本意上来讲,当时的“健康”是指人的体型高大、健壮有力。在古代通常把肌肤光滑有弹性、血脉通络畅达、筋骨坚固强壮、心态平和清静、精气通和畅达作为健康的标志(见《吕氏春秋・达郁篇》)。可见,在古代“健康”主要表现在身体魁梧、精神抖擞和体内循环通泰三个方面。

远古时代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人类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少食、少水、缺少居住条件、周围猛兽虎视眈眈,唯有具备力量大、跑得快、跳得高、投得远、能攀爬、射得准等条件,才能生存下来。此时的“健康”仅仅停留在生存和生活需要上的、最低端的生物学意义上的健康。

到殷商时期,人们生活中已有“五福”和“六极”的常识,开始有了模糊的健康和长寿意识。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健康意识进一步增强,当时贵族阶层已经把“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作为教育的内容。史料记载:孔子在传教的过程中不但传授射、御两项内容,还开设了登山、远足等科目。“五禽戏”、“导引术”和“吐纳术”等运动项目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健康的一种手段,运动是维系健康的手段也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认识,并且运动的强度和运动量也开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远古时代“健康”就是存活下来,近古时代开始有了健康长寿意识,并有了维持健康的手段,并开始注重运动量和强度。此阶段健康已被看作是生命中的一个重要事情,此时的“健康第一”只是模糊的意识形态。

2.现代人权、人格视域下的“健康第一”

在古代,运动已经成为维持、达到健康的一个手段,这些都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健康。直到近代,健康的含义才逐渐得以明确,健康不仅是一个人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时代赋予每个人的权利。马克思曾提出健康是人权的第一位,并说适龄儿童的全面发展不但要让他们参与生产劳动,还要把智育和体育加入到教育的过程中来。列宁也曾把健康的身体比作为青年一身于共产主义事业的条件[1]。可见,健康作为人的权利得到世界的承认,健康作为第一位的意识也深入人心。

著名教育家和革命家蔡元培先生提出了青少年要注重健全人格、完全人格的培养[2],人格的培养是教育的主要任务[3]。他认为养成完美人格,首先是体育的发展,然后才是智育和德育的发展。他曾说健康的思想来自于强健的身体[2]。蔡元培先生认为体育除具有健身功能外,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的发展都离不开体育,体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蔡元培先生“健康第一”的思想意识已经形成,也是我国教育界“健康第一”理念的首倡者。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我国提出“健康第一”的第一人,他把健康看成教育和生活的出发点,看成是德育和智育形成的基础。他认为生活的意义在于有健康的生活,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健康的人。他把“健康的体魄”作为“生活教育的五目标”的首个目标。他认为身心合一、身体健康是精神健康的基础。在育才学校创办的过程中,他把全校师生的健康放在第一位,提出“健康第一”的口号[4]。他推崇学校教育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德智体三育并重,坚持“健康第一”。在《每天四问》中把对身体的进步作为第一问,因为“‘健康第一’,没有身体,一切都完了”[5]!陶行知先生明确地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确立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并且,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健康第一”具有较为深远的社会学意义,他所说的“健康”是人民大众的“健康”,而不是古代所谓的上等人或贵族所追求的“健康”。

同志是我国现代体育的重要倡导者之一,当他看到“民族日趋轻细”[6]的国民体质状况时,疾呼“吾尝…变从民质…”[7]。他明白之所以民族造成“轻细”的“体质”,是由于对体育的“真义”和体育课之价值认识不足所导致的[8]。为纠正重德智而“略于体”的状况,同志倡导“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强调德、智、体是同步发展的,且“德智皆寄于体”[6]。皆因体育是载知识的“车”,寓道德的“舍”。故,“善其身无过于体育。体育…占第一之位置…学问道德…收效远”,“其身善者,他事亦随”,“勤体育”致使“筋骨强”,“筋骨强”则会“体质变”,“弱可转强,身心可以并完”[6]。的“健康第一”体育观是宏观的、辩证的体育观,是唯物主义思想意识形态下的真义体育观。

从蔡元培的全人教育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再到的真义体育,可以看出“健康第一”的体育观已经逐步形成,并日趋清晰。“健康第一”不再仅仅局限于个体生物学意义上的健康,而是上升到个体权利的层面,开始上升到人民大众的层面,“健康第一”的社会学意义逐步提升。

3.当代社会健康多维度背景下的“健康第一”

世界卫生组织(WHO)1947年把健康认定为:“不再仅仅指身体没有疾病,而是个体表现出来的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完备状态。”[9]并相继确立了健康的十条标准(见表1)。1968年WHO提出:“健康就是身体精神良好,具有幸福感。”把个体的主观感受――“幸福感”,加入到健康的内容,健康的内涵进一步扩大。20世纪90年代,WHO又将道德的健康划入健康的范畴,强调完全健康的人不仅是心理的健康、身体的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融入能力,而且同时也要具备健康的道德(见图1)[10]。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134个国家的代表,1978年在前苏联哈萨克共和国的首府阿拉木图召开国际初级卫生保健会议,会议明确了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制定并通过了国际卫生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阿拉木图宣言》。明确指出:健康是每个人的基本人权,提出“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一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性卫生目标。将健康作为一种人权,在全世界范围内以文件的形式进行传达,这在国际上实属首次,健康的高度由生物学、社会学高度提升到政治的高度。

由此可见,随着“健康”内涵的变化,相应的“健康第一”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古代生存意义上的“健康第一”,到近代生物学意义的“健康第一”,再到现代多维度的“健康第一”。随着“健康”内涵从单纯的身体层面过渡到身体和精神层面,又上升到人权和道德层面。“健康第一”不但成为人民大众的一种权利,人人都有追求健康、享受健康的权利;而且,“健康第一”又是赋予每个人的一种社会义务,人人都要具备健康的道德情操,人人都要具备为社会的发展、中国梦的实现而奉献的精神。

二、“健康第一”在学校体育中的现实意义

学生的健康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重申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要在学校教育中切实负起学生健康的责任,肩负起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助其掌握运动技能的重担。国务院2001年5月29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再次强调“健康第一”是整个教育系统的责任,学校体育一定要担负起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培养学生运动习惯的责任。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学校体育“新课改”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提出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11]。强调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要围绕学生的“健康”这条主线开展,并确立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五大领域目标[12]。足见,当前“健康第一”理念在学校体育及体育教学中的现实意义是何等重要!

“新课改”在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内容的优化等方面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但在提高学生体质状况上还略显力不从心。据1985年至2006年期间对我国青少年体质与健康状况进行普查的情况看,截至2006年,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处于连年下降的水平。为改变这一现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于2006年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要求自2007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行实施“阳光体育运动”,提出要广泛传播“健康”理念,使“健康第一”等理念深入人心。为保证“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再次郑重提出:学校教育要严格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具体工作落到实处,学校体育要把增强青少年体质作为基本目标之一。

在严格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一系列举措下,青少年体质状况得到很大改观。2010年我国青少年体质第6次普查结果显示: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有所改善,中小学生体质连年下降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但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处于下降的趋势[13]。充分说明我国学校体育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成效是显著的,但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为更好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提高我国青少年的体质,2012年10月22日国办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在学生全面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意义。

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不容乐观,提高青少年体质任重道远。要改善这一现状,学校体育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不动摇,学校体育要切实为提高青少年身心健康创造便利的条件。同时要加强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健康第一”的导向性作用,引领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向“关注青少年的体质状况改善,引导他们向往和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陶克祥,周志俊,周坤.陶行知健康第一思想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体育科技,2005(1).

[2] 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 何叙.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的传承与演变[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

[4] 潘明,鲁月强.论陶行知的健康教育思想[J].体育学刊,2002(3).

[5] 陈波.陶行知教育文选[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6] .体育之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

[7] 萧三.同志的青少年时代[M].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

[8] 中国近代史资料[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9] 郝树源.论体质与健康[J].体育学刊,2002(2).

[10] 胡小明.体育与健康新论[J].体育与科学,2005(1).

[11] 梁立启,邓星华.国外学校体育思想的传入及其对我国当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启示[J].体育学刊,2013(5).

[12] 毛振明,王小美.体育课改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3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学是培养大学生思想品质的基础工作,心理健康是学生思想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既有区别,又相统一。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保证高素质人才输出的稳定健康,是高校教育持久良性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过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抓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存在的不同性质的问题,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还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著名教育社会学家张人杰教授认为:“政治信念、道德规范、心理健康是呈鳞状迭盖的三个层而,它们共同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三者不可偏废。应尽快改变学生只有品德评语、学业档案、家庭档案、体质档案而无心理档案的局面。”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是解决政治方向、思想倾向和道德价值观念的问题,是解决人的社会倾向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发展潜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家庭和社会。相对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解决的是“育人”任务中的基础层次问题。第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是把学生当做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来要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是把学生当做人际关系中的一个具体的人来要求。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学生达到“君子”的境界,而心理健康教育则要求学生达到“凡人”的境界。

二者也是有联系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只有思想政治教育而没有心理健康教育,则学生的发展不完全。过去只重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果是:有些人关注了高层次的导向,失去了一般人际适应的能力;重视了社会规范的要求,忽略了人自身发展的要求;每个人都担当了社会角色,但失去了自己的个性。第二,只有思想政治教育而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由于贴近学生生活,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人心,取得良好效果。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要取代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原来单纯的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模式转变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模式,使二者各得其所,各展其长,相互配合,共同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的人。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效不尽如人意,经常处于较被动的局面。其根本原因是教育观念偏于功利化,忽视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指导思想上较多地考虑满足社会需要,忽视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容易被忽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要求和特殊环境不能科学地解剖与分析,而是停留在一般认识和理解上,滋长了教条主义思想和形式主义。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所指的人的全面发展,有两层具体的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指唤醒自然历史进程赋予人的各种素质潜能,使之获得最充分的发展,这种潜能表现为人类特有的感觉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意志力等。第二层含义则是指人的对象性关系的全面形成和个人的社会关系的高度和谐。在这里,人通过其与世界的多式多样的关系,全面地展示自己的本质的完美性;而个人积极地参与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社会交往,尤其是同整个世界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进行普遍的交往,使个人摆脱个体的、地域的和民族的狭隘性。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对研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要认真研究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这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当前,研究大学生有两个视角,一是分年级把握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二是在同一学龄层次上分类研究把握不同群体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这样纵横交错,选择不同角度,并与其他行业青年、其他历史时期的学生相比较,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与此同时,还要确立个性教育思想,将大学生看做是一个完整的人、丰富的人和全面的人。要关注学生的政治方向、思想观念等意识层面上的问题,也要注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要注重学生知识、技能、思维的培养,也要重视学生情感、意志、兴趣、需要、信念等个性素质以及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不仅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指明方向,而且要帮助学生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比较充分和全面的发展。

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着力解决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利益需要、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学生头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结合当代大学生思想心理实际,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让他们学会调适心理平衡,提高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自觉地塑造一个文明向上的当代大学生形象。要以爱国主义为起点,以大学生的内在成才需求为动力,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培养他们为社会奉献的事业心、责任感,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前途联系起来,为一生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要重视情感教育的特殊效应。

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

调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为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以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特点作为基础,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途径上寻找新的方法和途径。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知识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将提高心理健康素质作为学生整体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心理教育素材。传统文化里包含了很多深刻的思想,能够作为高校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思想基础。应当针对高校传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的特征, 强化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作用,能够为健全高校学生人格提供坚实的基础。以传统文化作为基点,能够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效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健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扩展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 转贴于

(二)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指导模式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使得人民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各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加,使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心态浮躁的情况,从眼高手低到妄自菲薄;还有压抑、焦虑、自卑等不良心理,使很多学生困于自己内心世界的狭小范围中;同时社会中存在的不良思想使得学生对世界和社会缺乏正确合理的认知。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指导学生参加实践锻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实践能够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培养正确的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可以锻炼独立决策和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还能够建立足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肯定和否定的情绪体验中适应不良情绪的影响,在体验中完成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过程。社会实践还能培养大学生的交际能力,训练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客观分析别人的评价,同时进行自身的社会比较,建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并将其并人心理建设的自我完善中。

(三)转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现代心理素质教育的模式基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治疗类型和培养发展类型。高校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模式应以培养发展型为主要的教育模式、以治疗型为辅助,改变以往的治疗型为主的心理教育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大学生完成自我教育,能够正确地评价并肯定自我。激发自我意识是内化健康心理素质的关键。大学生自我统一程度与心理困扰程度呈负相关,即自我统合程度愈高,心理困惑愈少,反之亦然。心理学研究表明,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与本人实际情况越接近,表现自我防御行为就越少,社会适应性就越强。相反,自卑感过重的人或自我过于夸大的人,常会感到紧张焦虑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四)根据学生实际开设课程辅导

采用课堂教学的方法进行整体的心理辅导互动活动,将课堂教学作为依托指导学生掌握心理调整方法和健康知识,从而提升学生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并培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将课堂教育作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法。以大学生心理的特征和发展规律为参照,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辅导教育课程,逐步形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系列选修课程。在这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学生不但可以通过宣泄情感、疏导情绪、排解压抑,使心理得到平衡;还可以在学习和创作中加深自我了解,增强自信心,开发潜能,加强团体的归属感、凝聚力,并在美的情境中体验幸福感、自豪感、成就感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感受充满自信和成功的人际交往所带来的心理愉悦,达到了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教育目的。

(五)利用新手段开展心理咨询

高校应当建立完善的网上心理咨询服务系统,比如以网络开展心理咨询接待、预约信箱、聊天室等多种方式。依托校园网络在大学内部覆盖面广的现实优势,以多种途径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从而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心理动态,消除在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隐患。

(六)健全心理训练制度

心理训练的内容可包括生活适应训练、人际交往技巧训练、领导组织才能拓展训练、时间管理训练、成功心理训练、就业前心理训练、挫折自助训练、勤俭自立训练等。这样的心理训练既推动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又能让学生在实践训练中体验、感悟、调适心理偏差,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贯穿在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身心健康的全过程中,对大学生的教育问题,要解决的困难具有互溶性,渗透性,结合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属辩证统一的关系 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是人的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十六大提出的实施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必须以心理健康为前提。只有一个心理健全的才可以更好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规范,心理健康要求心理活动和机制(身体)的内部平衡,并实现人与环境的高度一致。我们所主张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指两者合理的科学的结合。这种结合必须建立在对两者关系正确、全面认识的基础上,而不是“拼盘式”的结合。从广义的教育学涵义上讲,心理健康教育在解决了人的基本认知能力之后,再来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人的信念和信仰和精神层面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统一体。狭义的讲,思想政治教育包含心理健康教育。个体首先在经过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个有能力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后,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解决如何让一个有认知思辨能力的人成为一个有健康思想的人。两者相互融入渗透,他们属于辩证统一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心理问题可以导致思想走入歧途,思想不正确可以导致心理逐渐走向不健康的方向,思想认识发生偏差,可能诱发心理问题,学生的认知能力的缺乏,同时也可以诱发思想问题或使已有的心理问题加剧,进而可能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加重,从而可能导致其思想和行为的错位。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团中央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运转,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国际上,我们正面临着世界经济竞争、政治竞争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西方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与传播,更需要我们坚定科学社会主义立场。在国内,社会环境急剧变化,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也随之增大。要在这样一个严峻而紧迫的局势下求生存求发展,良好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也只有在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完善的情况下,才能适应这种格局的变化、才能克服阻力、承受压力,才能执着追求、锐意进取。 大学生是担负着祖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高素质人才,人才的竞争也是国力的竞争。因此,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高校教育理念和教育活动,它对高校教育工作起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在现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紧迫。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机制的可行性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指导方向,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表现为良好的意志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豁达的处世方式等,心理健康教育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实施手段,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欣赏自己,乐意与他人交往,有良好的自我情绪控制能力;相反,一个学生如果心理不健康,自卑、孤僻,缺乏认知能力,有人际交往障碍,甚至人格障碍,那他就失去了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 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课堂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首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自觉学习心理学、心理咨询技术等知识,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行为,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避免错将心理问题当思想问题来进行教育,其次,高校应增设心理健康教育科室,多进行橱窗宣传,广播宣传,讲座宣传,让大学生能通过心理学知识自己发现并能自己解决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也能自己意识到去学校进行个体心理咨询或者团体咨询。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不断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指引学生,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引导和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思想意识,进而帮助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完善的人格。 四、不断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规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大学生正处于一个人生转折重要时期,处于生理成熟阶段过渡心理成熟阶段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许多心理矛盾和冲突。因此在开展思政治想教育时,应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特点找准切入点,把大道理讲实、讲透,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以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悲剧发生。 要明确大学生心理和情感体验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作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它是人们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重要源泉,也是人们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心理反映,大学生对知识、信息的渴求,对理解和尊重的期望,对成才、成功的向往,对爱情和理想职业的追求,这些需要都是大学生需求的客观存在,并最终导致动机和行为的产生。培养和满足大学生适当合理的需要,将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动机和产生有益的行为,从而使思想教育不但为大学生在认识上所理解和接受,并且获取情感和思想上的认同,唤起了情感共鸣,进而转化为积极和持久的行为意识。 针对大学生特殊心理特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爱情观的教育,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智力、较高文化和较高自尊的特殊群体,有着独特的心理特点。重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正确对待就业和遇到挫折时的心理困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武装,稳把心理健康发展方向。 #p#分页标题#e# 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恩主义的坚定信念。把心理健康教育中已广泛使用的心理测验引进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以便准确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向。 心理学进入中国时间不长,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从而解决学生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促进他们健康顺利成长,不仅需要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完善,同时,作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也需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思想政治教育老师也需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并不断将两者真正融入到大学生的教育当中去,是我们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终身课题。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探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合,对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代社会要求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此,《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都明确指出,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导致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各种各样的大众传媒、精神文化、娱乐方式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不断增强,这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内心世界,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发生冲突和变化,心理问题也尤为突出。对此,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有效教育机制的构建,有必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运用心理学知识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丰富高校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理论说教的局限,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交流式教育,缩短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同时,运用心理学知识来分析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便于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其行为加以控制和引导,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能改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人际关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学生之间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者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理论说服教育,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内心想法容易被忽视,两者缺少思想交流,教育效果往往不明显;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咨询者与来咨询者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咨询者不是说教而是开导来咨询者,这两者之间建立平等、协调的人际关系。这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有利于双方都敞开心扉,显露出真情实意,形成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这种融洽的人际关系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透视学生的内心世界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得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观点、看法听得进、记得牢,从而容易改变自己的原来态度和行为方式,这为顺利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统一体的不同方面。在教育人的问题上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对心理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也十分有益,能更好地联系社会实际,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许多大学生心理不健康,是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评价和接受自己而引起的,表现为或高傲自大,或自暴自弃。思想政治教育可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有一个正确评价,并能坦然接受现实中的自我,从而保持心理健康。另有一些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是由于不切实际地把目标定得过高或过低引起的,思想政治教育可帮助学生分析理想实现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确定合适的目标,减轻为不切合实际目标的奋斗而遭受挫折的程度,以激发大学生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高校教育功能的优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运用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和实践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虽然这些不失为重要的方法,但往往过于强调外在力量的作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问题,却往往忽视学生人格方面的特点,如社会适应、应对挫折、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而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柔性化、隐性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形式,善于在双向以至于多向的互动中工作,通过渗透教育、养成教育、示范教育来推进工作,注重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病态行为等人格问题,以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效补偿,心理健康教育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有利于高校教育功能的优化。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途径方式

(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提高认识,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积极创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的条件和氛围,首先需要教育工作者对此观念有深刻的了解、认识和认同。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其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政治信念的心理基础。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合,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相关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教育、管理活动中,能使二者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突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只重视心理学知识的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的现状,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与依托,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格品质和健康心理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以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树立现代教育目标观,促进构建起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合。

(二)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整合。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应互相汲取对方领域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灵活运用,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方法的综合优势。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要发扬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变被动应对矫治型教育为主动引导发展型教育。采取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等多种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方法,把心理学中一系列原则和方法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予以纠正,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调适和平衡,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别教育功能,使学生不断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较高的层次上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矫正不良人格,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

(三)培养一支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教师队伍。

从体制上,把心理教育教师纳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使之浑然一体,使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倾向问题,而且要全面掌握大学生的主要心理及应对措施,调适、矫正、发展学生心理,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提高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有针对性、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得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一支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教师队伍。改变这种状况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国家在师范院校开设一门兼顾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专门为高校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师资队伍。

(四)以和谐理念为指导,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直接关系到大学新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随着时代和社会不断的前进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的迈进,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显现出我们教育体系中的弊端。对此,我们更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功能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加大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完善和创新校园文化的功能,努力建设一种高等教育大众文化阶段的创新性、先锋性、兼容性、民主性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要以和谐理念为指导,这样才能使全校师生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凝聚力;才能营造和谐舆论氛围,塑造积极健康的心态;也才能使高校肩负起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学校应加强指导,努力营造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利用多种渠道和途径,通过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把校园文化中的先进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思想意识、现代文明行为、健康生活方式等传播辐射到广大学生中去,在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

总之,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感到迷茫,学生的人生问题和心理问题日益增多,道德实践中知与行脱节,多元化的价值观显现。在这种情况下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符合我国现阶段高校学生教育的实际情况,将极大地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对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S]。2001.

[2]曹庆宝。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思想政治工作[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3]谢军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心里机制研究[J]。理论探索,2004。

[4]衷华。论高校学生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6。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B844.2

当前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与此同时现代人对于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标准也越来越高。但是随着当前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职院校学生普遍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学校的重视。因此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展开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疏导精神压力,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乐观的面对学习生活和就业,同时针对这一问题展开分析,能够进一步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进步。

一、对高职院校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对高职院校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这一内容是符合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及时调整自身状态[1]。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需求,大学生心理未成熟,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院校的特点之一即为重视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突出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应的对于学生心理素质以及健全人格的培养相对较为缺乏[2]。由此可见,当前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尽管当前高职院校已经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组织,但通常隶属于学生工作处、团委或者医院等,未能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独立出来,形成专门的体系,进而由此导致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管理监督,教学有效性难以保障。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过于形式化和表面化。

(二)高职院校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科学性及专业性强的特点,因此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应当接受系统化的心理专业训练,才能具备教学资质,但就目前而言,大部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未能达到这一标准[3]。整体而言,高职院校教师整体水平参差不齐,教师仅仅进行短期学习后,即开始担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工作,实际上完全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同样无法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由此可见,高职院校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无法适应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求。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设置不科学,缺乏特色

目前,仍有部分高校未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到正式的授课体系中去,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且未体现出高职院校的特色。部分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院校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等等环节进行统一规划,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失去意义。同时教学中所选用的教材无法与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相符合,教材中理论方面内容占据多数,缺少心理防卫、调试与训练等实践内容。由于教材内容缺乏特色,甚至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出现冲突,未能满足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对于心理健康的需求。

(四)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缺陷

随着当前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网络已经成为学校教学中重要的教学资源,且受复杂网络环境影响,学生不规范网络行为甚至网络犯罪现象时有发生,但目前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教育存在缺陷。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认识到网络已经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甚至有学生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严重干扰正常生活以及身体健康。同时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关乎到学生的隐私,面对面谈话的形式往往无法让学生进行放松,而很少有高职院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未能利用网络资源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

三、优化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提高重视程度,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首先应当提高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并建立健全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其一高校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作为必修或选修课程,纳入到教学系统中,制定明确的教学大纲、教学任务、目标等,同时确定教师所肩负的责任和工作内容,进而编制具有本院特色的专用心理健康教材。其二,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必要内容,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挖掘学生潜能,提升心理素质以及社会适应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成长为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4]。其三,作为高职院校应当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在校内进行心理实践,包括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或者师生之间真诚交流,同时展开校外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心理层面生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此外应当将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内容纳入到教学中去,利用网络资源与学生展开沟通,建立学校专属心理健康教育网站,规范学生网络行为,防止学生沉迷网络,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生活学习习惯。

(二)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为确保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质量,学校应当展开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形成良好的氛围。首先学校应当对教师展开专业的培训工作,确保担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均具备国家职业资格,并引入专业的考评机制,对教师对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其次应为教师提供接受培训的机会,组织培训班邀请心理专家展开讲座,或者接受校外的培训班教育等,在此过程中,使教师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中,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入手,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累积教学经验[5]。其三,除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外,学校应当扩大培训范围,对辅导员以及其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进行培训,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水平,从不同角度出发,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三)心理健康教育应当突出高职院校特色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当具备自身特色,符合其作樽ㄒ敌约际跞瞬排嘌祷地的特点,重视实践性。首先在课程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应当强调实践性,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应当围绕这一特点而展开,通过对学生的健康教育,调动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良性循环。如在教学实践中,组织学生参加心理实践活动,传授学生调节心理的技巧,并对不同专业学生在就业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重点强调。其次应当重视教学模方法的灵活性,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想结合,采用情景模拟、讨论等不同方式方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疏导学生心理压力。此外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学相连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对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为学生创建平等、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同时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和理解的师生关系,进而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起到熏陶作用。

(四)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

为了使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进行,就要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结合,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高职院校的领导人员要加强对这一方面进行重视,从全局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将其纳入到评估范畴内。并且,加大这一项目资金的投入,不仅可以聘请更加专业的人员完成该工作,而且还可以加强对先进设备的购买,从而使这项教育活动更好的开展;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是学生建立出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又可以使学生塑造良好的心理,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具有非常明显的联系,这一联系,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基础保证,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高职院校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当前高校在这一方面的工作存在一定的不足。对此,高校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教师素质,设置科学课程教学体系,突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

参考文献:

[1]王浩,俞国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1(02):10-14.

[2]张军勐,晏丽娟,苏雪飞.高职院校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08(03):461-465.

[3]焦蕊.浅谈当代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9(09):244-245.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7

摘要: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益得到党和政府以及各高校的重视,教育部每年分期分批地对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进行培训,各高校也先后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并进行了大面积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全国约有三分之一的高校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和组织;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正逐步走向专业化和规范化。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基本知识 基本技能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从个人发展的素质结构的角度讲,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等各个方面。心理素质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否则这个人的发展就是不全面的。大学生应该具有以下一些符合时代要求的基本素质: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开拓精神;具有迎接经济科学技术挑战的选择、获取、吸收新知的意识和能力;具有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社会改革要求的现代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具有基本的文明素质和审美能力;具有参加社会实践的自觉性和必要的社会活动能力等等。其次,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直接的作用,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心理基础。这是由心理在人的整体素质结构中的作用和价值决定的。

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占据的作用。主要包括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和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等进行了一系列阐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主要从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师资队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剖析和论述。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措施。主要从加强师生沟通、加快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提出解决办法和策略。

自20世纪90年代起,各高等院校开始高度重视大学生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术上不同学者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纷纷发表个人见地,在不同时期,心理健康教育被赋予新的时代特征。心理学教授樊富珉等研究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包含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理疾病的防治,两者相辅相成。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包含:智能发展教育、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人际关系和谐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预防心理疾病的教育内容包含:心理卫生知识教育、挫折教育、心理疾病防治教育。总体上讲,人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两种基本的需要:一是解决心理冲突,调适心理困惑的需要;二是发展心理潜能,创造更美好生活的需要。现代心理健康教育观经历了从补救性的心理辅导或心理治疗到既重视心理辅导和治疗,更重视发展心理潜能,增强心理调适能力的普遍性的教育发展过程。

大学生们心理健康教育现已纳入学校德育体系,对此,和都作了规定和说明,这使德育外延得以延伸,不但涵盖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法纪教育,而且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得以丰富,领域得以拓展。“教育部办公厅根据《意见》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纲要》提出了大学院校大学生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一是宣传普及心理科学基础知识;二是培训心理调适的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三是认识和识别心理异常现象;四是根据大学生们活不同阶段以及各层次、各学科门类学生、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1]”

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强大学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今天,建立一支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学基本方法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状况,掌握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心理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才,引导学生顺利实现自我教育,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已成为当今大学生们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目的。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德育教师主要负责第一课堂教育,学生工作者主要负责第二课堂教育。有效整合德育的人力资源,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可系统全面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职能机构主要可从三个层面抓教育管理:第一是学校党委层面,它是教育工作的领导者和决策者。主要负责教育工作的方针、主要任务和目的和重要问题。主持制定相关制度计划,定期分析学生思想心理状况和院系教育工作状态。第二是学校行政层面,它是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和执行者。主要职责是根据党委统一部署和要求,协调各环节部门工作,具体领导教务处、学生处、“两课”教学部门、行政处等主要职能部门的教育功能实施,把思想政治教育链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落实在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上。第三,建立以各院(系)为单位的管理系统。由院党委书记、院系主任负责,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各院(系)以及辅导员、班主任、导师等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职能机构的工作内容主要包含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学校党委宣传部门针对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重点布置全校层面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并具体对各院(系)进行指导、检查。第二部分是指从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工作处(部)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第三部分是学校团委(学生会)对全体团员(青年学生)进行的教育。第四部分是对大学生们进行系统的、科学的、正确的理论教学,它主要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思想品德课程和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

结论: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讨不但是一个跨学科跨专业的问题,也是一个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问题。重视和挖掘大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们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积极意义,以适应当前进一步加强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这是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在透析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弱化原因的基础上,首先剖析了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心理基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基础内容之一,认真研究可以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拓展教育途径,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以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为根据,从心理健康教育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人产生的心理效应,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结果等方面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8

【关键词】技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理念研究

一、积极心理学简述

积极心理学最早出现在上世纪末,由美国的专家提出。积极心理学主要通过一些科学的实验方法和研究方式,对人类的品质、道德与力量等积极方面展开研究。传统的心理学研究将重心放在人类的心理疾病研究等方面,这种新型的心理学思潮更加注重积极的心理学问题,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积极心理学的重点内容有三个方面:第一,就个人而言,积极心理学重在研究个人的力量、能力、潜能和情感等积极品质;第二,就群体而言,积极心理学重在研究系统的积极组织性,例如交际礼貌和行为等方面;第三,就主观方面而言,积极心理学重在人类幸福感的研究,例如兴趣爱好、满意度、成就感等方面,强调用积极健康的心态看待问题,乐观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二、技工学校积极心理学的渗透措施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环境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成长极为重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的心理健康,同样的,人的心理健康又对周围的环境形成一定影响。对于技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技工学校应该以学生的积极品质教育为重点内容,以积极人格建设为发展目标,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指导理念,构建一个全面、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使技工学校的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术的同时,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在这基础上。学校首先应该加强教职工的心理学知识培训,通过组织一批高素质的心理学教师,使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更加完善。在这一系统之下,学校应该重点加强学生积极心理体验与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和培养。学校的领导与老师要与国家教育部门积极配合,使社会、家庭、学校、班级环环相扣,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以利用广播、海报、讲座等手段,定期或不定期地宣传积极心理的相关理论,扩大学生的教育面,通过营造积极的氛围,使积极心理学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2.扩大学生的参与。积极心理是一种人在具体环境中的感受,作为感受主体的人存在差异,积极心理的具体理解也会有差异。传统的教育中,学生很难真正了解老师所讲解的心理学知识,教育的意义就难以实现。在积极心理学的教育模式下,应该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交接自我的身心发展状况。首先应该减少老师课堂讲授的时间,使课堂气氛不在严肃,同时,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注意与学生积极互动,多对学生的课堂发言进行鼓励与肯定,这也是将积极心理学融入教学中一种有效方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学校也可以成立相关的社团,学生通过自己的组织与参与,能够对自己进行一定的反思,同时还能对整个学校的学生进行宣传教育。这种学生自我组织、自主参与的模式比老师的灌输式教育更有意义,学生在活动中相互促进和评价,能够学习他人的长处,促进自己的进步,树立积极自信的健康心理。3.营造积极健康的班风。班集体是学生直接参与的环境,也是技工学校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环境,因此,形成积极健康的班风对学生的积极心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技工学校的学生而言,班集体中的同学是成长学习的伙伴,学生之间的接触能够对身边的同学的行为形成重要的影响。要营造积极健康的班风,就要使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友爱。班级的学生之间要具有包容性,学会接纳不同性格的同学,不能出现攀比歧视的现象。良好班风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建立,形成积极的道德品质,也有利于整个学校学风的建设。4.拓宽积极心理学影响。当前,学校大多会成立心理咨询室,用来调节学生的困难与问题,但是,极少数的学生愿意主动参与进来,学校往往也把重心放在个别重大的案例上,没有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推广开来,使工作目的有效实现。因此,要想拓宽积极心理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就要首先解决学生的困难和难题,这样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来,形成积极的思想品质。相对于高中的学习而言,技工学校的压力较小,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人际交往中来,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与沟通中形成良好的积极品质。

三、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技工学校应该高度重视。通过教育体系的健全,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落实,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作者:张淑洁 单位:广东汕尾市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屠鸣,李晓彧,魏春燕,邱建国,王媛.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59-63.

[2]齐梓帆.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9

【关键词】综合性健康教育模式;大学生;高危行为;五位一体;动机理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前所未有的疾病和诱惑不断产生和蔓延。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成长转型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浓烈,求知和探索欲望强烈;同时,心理承受力、判断力低下,抵御诱惑的能力也很薄弱。因此,在面对纷繁百态、变化万千的新事物新社会时,极易产生高危行为,损害自身和他人的健康。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和动机理论,针对大学生高危行为进行“五位一体”综合分析,试图建构符合我国大学生的综合性健康教育模式。

一、健康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一)健康的界定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健康概念的认识也不断发展完善。截至1990年WHO提出了现今的健康观念,即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完善的四维健康观。同时,新的健康又有躯体、情绪、心灵、理智、职业、环境和社会七个维度层面,告知人们用发展和动态的眼光看待健康。四维健康观既是整体的健康观,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最后还要力求达到以上各个方面的静态平衡。

(二)健康教育的界定

健康教育是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以帮助个体和群体改变不健康行为和建立健康行为为目标,以促进健康为目的所进行的系列活动及其过程。健康教育通过向大众传播健康信息,对目标人群进行健康观、价值观的认知教育以及保健技能的培训,针对特定行为进行干预,通过这些系列工作可以有效地帮助工作对象掌握健康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价值观,改变不健康行为和采纳健康行为,避免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主动追求健康,提高健康水平。

(三)“五位一体”综合性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

由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受到内外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加之自身能力薄弱,如若再受到家庭中不和谐或不健全的状况、社会的不良风气、学校教育的缺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极易产生高危行为。所以基于动机理论,以个人为主体,建立学校、政府、家庭和社会“五位一体”的综合性健康教育模式值得探索。

(四)综合性健康教育模式对大学生高危行为的影响

国外的健康教育模式一直推崇的是综合性的教育模式。全面的性教育(CSE)也被罗列其中,同时强调教育要包括禁欲,禁欲可作为很好的疾病预防策略。综合性的教育模式提供了医学上关于避孕药和的准确信息,推广禁欲与有保护的;综合项目包括禁欲的详细信息,并且致力于防治艾滋病、性病等,通过教育项目使大学生自我克制主动避免婚前以及婚外,减少高危行为的发生,预防艾滋病,使学生成为健康、自信、快乐的人。

二、理论依据

现代病的根源往往是人们的无知且缺乏正确的信息来源、贪欲却不自制、精神滑坡,导致道德上的缺陷,从而导致不健康的行为(即高危行为)的产生。建构综合性健康教育模式基于特定路径与理论依据,从全新的视角和源头出发,对综合性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建构分析。

(一)引用建构主义

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传统的教育模式只是教师、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简单联系,现代的教育逐渐引入了媒体、非营利组织等多部门,综合性健康教育模式旨在通过多方协作、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更好地完成教育。

(二)动机理论视野下的模式构想

动机是指“发起并保持目标指向的行为的过程”。认知动机理论认为动机的两个来源是对于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的考虑、预测和自我树立目标作为行为评价的标准;保护动机理论(PMT)认为健康相关行为来自于个体对结果的预期和感知价值,涉及个体所认知危险的严重性、对威胁的易感性、保护行为在抵御威胁方面的有效性和个体采取保护行为的能力四个因素;人本主义动机理论强调个人的自由、选择、自我约束、为个人成长而努力等因素,注重内部的动机;行为主义的强化动机理论为健康教育提供了抑制、引导的强化策略。从动机理论的发展来看,学界正在寻找将人是机器的比喻和人是神的比喻相结合的普通动机理论,即日益强调动机的多元性。因此,大学生健康教育既要注重身体健康,又要注重心理健康;既要注重普遍原则,又要关注个体性;既要注重外在诱因、环境的影响,又要注重内在原因;既要注重理性认知,又要注重情感诉求。

三、构成框架

(一)随机通达教学设计

指学习者可以通过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学校教育可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主体,采用多途径、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模式,运用“讲授+活动+咨询”参与性互动模式,采用课堂讲授、阅读、讨论、案例教学、观摩、角色扮演、咨询服务等教学方式,以现代传媒技术为传播载体来有效提升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认识水平。此外,学校教育要不光停留在知识层面,也要注重艾滋病反歧视教育,关爱艾滋病患教育。

(二)抛锚式教学设计

也称情境式教学设计,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求解。健康教育过程中要综合多种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情景体验,移情作用、少年妈妈现身说法、男生体验孕妇装等让学生从心理上认同健康教育,意识到高危行为的危害,懂得自身对于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继而主动学习健康知识,培育健康的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远离高危行为以求健康。

(三)中西结合,五位一体,协同教育

借鉴国外健康教育中的成功案例,比如美国开展综合性学校健康教育(CSHE)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密西根课程模式,英国中学的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课程(PUSH)教育卓有成效,挪威建立全国目标,墨西哥教育部和卫生部密切配合,加拿大成立国家指导委员会,澳大利亚在全国开展新的健康教育计划,日本颁布学校保健法。加强学校、政府、家庭和社会主体之间的多维互动,协同教育,由点到面创造全方位的健康教育支持系统。其中,政府注重要大力支持,加大宣传,起好带头作用,挣脱传统文化的束缚,为学校和社区提供性教育资源,并且各个单位主体要试图建立相关机制,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对大学生开展综合性性教育。

四、综合性健康教育模式的特色

综合性健康教育模式在借鉴国外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同时,注重主体的能动性,客体的协同性,内容的多样性,及时更新并不断完善,关注危险的的共通性,关注高危行为的触发点,使当代大学生建立全面的健康教育观念,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通过有效干预降低高危行为的发生率,预防艾滋病,从而获得社会的、自身心理的、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多方收益。提倡综合性健康教育模式,即强调实施主体的综合性,教育内容的综合性,阶段和方法的综合性。

(一)综合性的实施主体

健康教育需要建构实施主体和受众的畅通桥梁,多渠道、广范围、有深度的教育。“五位一体的”综合性模式在发挥自身动机的基础上,可以调动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力量协同教育。其中,大学生是主体,具有不可替代的内因作用,一切的健康行为活动都应以其为根本导向。健康教育要注意调动其内在动机,运用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KABP),充分发挥知、信、行的基础、动力、目标作用。就实施主体来说,首先,学校是实施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健康教育需要提升大学高层教育主管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度和重视度,提升师资水平以整合教师队伍,完善教材,创新教育方法,健全教育设施。其次,政府是健康教育的主导,政府健康教育立足于宏观调控,调动教育部、卫生部、学界、新闻媒介等多方力量,树立全国目标,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引导教育新方向。再次,家庭是健康教育的港湾,父母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向孩子及时灌输相关教育知识,尤其是离异或者单亲家庭更要积极引导孩子。最后,社会是健康教育的保障,发挥非政府组织的非凡作用,开展社区教育、社会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以上四方要多多配合,可以建立联动模式,统筹协调,分期监控教育成果。

(二)综合性的教育内容

当前我国青少年性成熟年龄明显提高,未婚同居及未婚妊娠现象较普遍。大多数学生缺乏避孕意识、避孕措施使用率低,或对避孕知识一知半解、避孕方法不当。健康教育需要按需而教,寓教于乐。教育内容要涉及生理教育、心理教育、社会适应教育和道德教育四个方面,避免部分内容的缺失,改变当今教育中“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状。对于大学生,尤其需要注意性健康教育,综合性的性教育应该囊括性心理、性生理和性道德多方面,培养其自律和理性选择的能力,为其成为独立文明的公众打好基础。基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在素质教育中发展全面的健康教育,向大学生灌输科学的性知识、青春期知识、安全知识、艾滋病知识、伦理知识等。

(三)综合性的阶段和方法

健康教育需要注重科学性、阶段性和系统性,青少年是幼稚和成熟的矛盾体,因而大学阶段的健康教育也不容忽视。运用随机通达教学、抛锚教学、中西结合的方法,做到健康教育从娃娃抓起。

五、结语

“五位一体”综合性健康教育模式,以大学生个人为主体,以学校、政府、家庭、社会健康教育为核心,将大学生自预和多元主体综合干预相结合,从灌输知识、形成态度到促进健康行为,三程序贯,贯穿大学生成长过程,整体预防大学生高危行为的发生,这种方法积极、科学、有效,且可操作性强、易于推广,假以四方主体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可望极大地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的高危行为的发生,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田本淳.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用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

[2] 刘桂珍.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742).

[4] 戴尔・H・申克.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M].韦小满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5] 杨维东,贾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理论导刊, 2011(5).

[6] 杨铁凡,金友等.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校医,2013(10).

[7] JING SHUGLING.Survey on sex conceptand behavior of city unmarried youths in 1990s.Chin Pop Sci,1997(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