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健康教育的意义集锦9篇

时间:2023-08-11 17:18:11

健康教育的意义

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动机理论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体验式教学

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青年期是个体由发现自我、了解自我到认识自己与他人关系、自我在社会中的位置,进而认清人生意义,厘清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时期。由于大学期间学习和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将直面诸如环境适应、学习、交友、恋爱、择业、就业等多种问题。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各种矛盾与自身成长中遭遇到的冲突相互交织,使得他们常常生活在无聊、彷徨、挣扎和渴望中。同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价值观的变化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压力,也使得大学生各层次的需要不容易获得满足。王春燕调查表明,16.5%的北京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1]。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地疏导、合理地解决,容易形成心理障碍,影响学习生活及成长成才。

学习是学生转换体验与创造知识的过程,而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心理双向交流、言语和肢体有效互动、精神和文化有序传承的活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授主体还是学习主体,参与和卷入程度越高,主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改善就越明显,知识和技能也更容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如何采取合理有效的教育引导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体验既是一种认识方式,也是一种存在方式。知识的获得和内化依赖体验的水平和深度。体验式教学以学生的经验与活动为基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依据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各种合理的情境,通过提供信息“资料”工具以及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学习相关知识内容,选择行为方式,发展个人能力并实现教学目的。[2]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式教学模式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唤醒他们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心理矛盾,诱发个体意识层面的认知冲突,通过探究互动的方式,在情感交流、思维碰撞中进行体验、感悟、实践,充分调动主体体验的学习功能和优势,注重引导学生的具身体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使用体验式教学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原因在于该方法契合了心理健康教育“以人为本”的特殊性。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人的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而意识的形成恰恰表现为“意向性体验”。体验根植于人的精神世界,着眼于自我、自然和社会整体的有机统一。体验式教学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尊重个体、关怀发展、提升生命,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它关心的不仅是个体可以经由教学获得多少知识和技能,还在于生命的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凸显人之为人的生存意义和精神价值。

二、体验式教学契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

心理健康教育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活动,目的在于完善学生的个性。但是,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大学生的理性心理知识与知性心理体验形成断层。作为一门与人的精神直接对话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贯穿个体一生的发展,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心理健康教育直接介入个体的精神生活

对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格阴暗面,个体常常无意识地采取一种规避的态度来面对。多数时候,剖析并承认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直面精神层面的困惑和不足对个体而言充满了痛苦和挫折感。个体有时候不惜采取麻痹身体的行为(如酗酒)来应对精神的痛苦。而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和引导个体直面人的精神生活和自身的阴暗面,试图接纳和认可人格的“缺陷”;鼓励个体对自我进行再认识,分析人格特征、气质类型,直面自己在社会评价意义上的优点和缺点;鼓励个体对自身的发展和成长进行分析,正视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不足。

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在为人类生活带来便捷和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对人的精神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社会生活所产生的生存压力和人际应对压力以压迫性的方式对个体造成影响。人们被迫卷入到社会生活中,直面各种各样的挫折情境和压力情境。同时,由于社会发展不平衡造成物质权利的巨大差异,以及物质发展导致的精神物化,使得物质享受正成为精神发展的束缚,精神世界渗透着物质属性,精神本质一步步被异化,阻碍社会和个体的发展。如何冲破无限的物质享受给个体带来的空虚感,让精神生活重新回归到人类生活的主流,在物欲横流时保持内心的平静,个体需要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具身经验的依赖性较高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个体的心理是在实际的、潜在的和想象的与社会和他人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是对社会生活规律的同化和顺应、内化和复现。因此,心理的建构需要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即活动或实践。活动是产生主体体验的重要途径。人类认知的提高,既有内部的动作,也有外部的活动。个体的身体以及身体同世界的互动提供了认识世界的原始概念。无论是空间方位、情感体验都需要身体和环境的积极互动。心理健康是自身与环境的信息互换和有效平衡。庞蒂主张,知觉的主体是身体,而身体嵌入世界之中,就像心脏嵌入身体之中,知觉、身体和世界是一个统一体。身体的解剖学结构、活动方式、感觉和运动体验决定了个体如何看待和认识世界,决定了个体的思维风格。知觉和运动系统在概念形成和理性推理中扮演了一种基础性的角色,决定了心智的具身本质。心智对内外环境的认识必须依赖具身体验。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各个环节紧密联系

社会由个体组成,具有平衡性与和谐性。但是就单个个体而言,则表现出原子式的自由和无序。由于价值观不同,个体的心理常常在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中构建出来。心理是人与社会互相作用的中介。无论是认知、情感还是意志品质都是个体的遗传素养在与社会互动中产生的,同时,又反作用于人和社会的互动过程。社会生活过程中个体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是固定的人与社会互相作用的模式。在个体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社会起着决定性、根本性的作用。个体必须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与社会互相作用,熟悉社会规律,厘清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关系。个体的全面发展,是精神对身体束缚的适应和突破,是观念对世俗的认同和超越,是心灵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感悟和再认识,是思想对世间万物共性的抽象和剥离。一个人成功不仅仅需要强健的体魄、聪明的头脑,更需要应对挫折时强大的心理弹性调节能力。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全面发展的人,一定需要健康心理的保障。

三、心理需要的满足是体验式教学的动力和结果

大学生多层次心理需要的满足内在地要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实施体验式教学。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体验式教学契合了人的社会属性的本质,调动个体通过实践活动去提前预演心理需要的满足。需要是个体生理和心理有效结合的产物,而体验恰恰是这一结合的方式和中介。按照马斯洛的分类,人类的需要包括两大类:基本需要和成长性需要。基本需要是人生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普遍的生理和社会需要;成长的需要是个体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潜能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要不断地通过体验式教学使学生获得需要的自我满足,另一方面又要激发新的、积极的需要,促进学生在经历大学教育后,能够产生超越性需要并逐步成为追求自我实现的个体。

任何行为的产生都有其背后的心理需要和动机,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之所以受到学生的喜欢和教师的认同,其背后的基本路径怎样?它又是如何契合学生的心理需要?

(一)体验式教学奠定心理需要建构的基础

知识的获得不是靠简单的记忆和存储完成,它是社会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的过程。体验式教学建立在学生自身经历或实践基础上,强调学习者的具体体验,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认知规律,提供了知识内化的途径,让学生少走弯路,直接通过心理冲突理解和感受知识的益处和作用,满足了精神安全的需要。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体验式教学的效果显著好于传统式教学。邱小艳和宋宏富发现,体验式教学明显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教学效果的显著性优于传统式教学。[4]涂宏斌、郭霖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仅吸收10~13%的内容,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遗忘;体验式教学能带给人真实的体验,激发实实在在的学习行动,记忆率达80%,具有明显的学习效果。[5]

(二)体验式教学搭建心理需要实现的平台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6]实践将人的需要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个体心理需要的实现不能仅仅依赖自我主观的发展,自我不能单独构建出需要实现的理路。体验式教学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对知识的具体体验,还内在地激发学习者对体验进行反思和观察,以确定自己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所发现的问题的本质,形成有益的联想和新的见解。体验式教学在活动、体验、交流、分享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多种潜能,有效地把听、看、做互动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具体活动中体验到整体的“我”,将“我”的感觉、“我”的想法、“我”的身体和行动进行整合,满足自尊和归属与爱的需要。

(三)体验式教学建立心理需要实现的演进理路

人的心理需要来源于主体与社会互动过程中体会到的不平衡感。皮亚杰认为,主体通过同化和顺应完成与客体的互相作用,直至逐渐达至平衡状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变化,顺应是认知结构性质的变化。体验式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引入多重认知信息,使得个体卷入到预设情境中来,通过改变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来重新认识自我和社会的关系。在观察与反思中,个体确认采取同化或顺应哪种机制来开展后续步骤,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制来完成认知的改善和需要的满足。同时,同化和顺应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进行了有效的连接,让认识主体能较快地进入认识对象之中,从物境、情境到意境,形成感悟,加快两种经验之间的互相转化,达到直观与理性的统一。之后,通过抽象概括将积累的各种经验进行升华,实现知识的内化。

(四)体验式教学提供心理需要实现的非智力因素

体验式教学主张教学是一个整体的过程,重视学习者在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过程中实现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和谐统一。个体心理需要的满足不仅仅依赖于智力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正逐渐成为当前教育需要重点培养的目标。诸如学生的意志力、道德修养、挫折耐受力、能力以及自信、自立、自强等心理素质,正成为有创造性个体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在认知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制约认知过程,表现为它对认知过程的动力、定向和影响作用,维持、调节和弥补作用等。体验的本质是亲历性,是主客体融合的中介。只有当主体对客体产生了感受、领悟和内心反应,客体才真正进入主体图式,与主体发生融合,进而扎根、繁殖,促进主体的发展。

(五)体验式教学促进心理需要的转化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更突显理论和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和心理需要的满足。事实上,只有教学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成果时,才能真正惠及学生。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情境化学习,教学过程被置于各种虚拟的或真实的情境之中。教师在实施情境化教学理念时保持发展的眼光和态度,以学生的体验为出发点,凸显学生心理需要的满足,提高心理需要的转化率。体验的过程是学生主体与知识、情境互相作用并产生悟性的过程。学生以自我的主动理解和感受融入“动情”的状态,生成情感与意义,在冲突和快乐中学习,在表演和讨论中体会自我和他人心灵的碰撞,达到各种心理需要的预演或实现。同时,体验式教学以情境为依托,是个体品德形成的催化剂与心理健康的保障。当学生经历体验-判断-创造后,学生能够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学效果在社会生活中有效应用。另外,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在学生满足心理需要、遭遇心理危机之前,体验式教学创设心理危机冲突,让学生不自觉地卷入冲突之中,让他们在多种情境中体验失败感、无助感、挫折感,自觉思考冲突解决的途径和手段,努力将冲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遇到真正的挫折和危机时能产生脱敏作用,较好地认知挫折,消除心理优越感,升华自我调适能力,完成心理自助。

总之,体验式教学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式。体验就是大学生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理解、认同和反思。通过体验,大学生将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客观事物转变为熟悉的、具有情感体验的、可以与之交流的存在,在头脑中形成良好印象,产生自觉行为,构建相应的情感、态度、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逐步满足各层级需要的同时成长为对社会有益的人。在具体的实践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切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大胆采用体验式教学法来激活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受教育者自觉追求信念内化和行为外化,使得学习不仅仅是知识掌握的过程,更应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春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2,18(4):39.

[2]杨四耕.体验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78.

[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16.

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冠心病;老年;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65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627-02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老年健康和影响其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它不仅造成患者的躯体不适,甚至死亡,而且可以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有资料显示许多老年冠心病患者并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对自己健康的无知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关注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认知教育问题,系统地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显的尤为重要。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医院为教育基地,以住院患者及家属为教育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使患者的行为向有利于康复的方向发展的教育活动[1]。健康教育可降低患者的焦虑状况[2],消除或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疾病再发。本文就此进行了探讨。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选择2011年2月至6月在安阳市中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20例,均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第三版诊断标准)。其中健康教育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60-79岁,平均年龄68.45岁,对照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62-80岁,平均年龄70.13岁。健康教育组通过集体教育和一对一指导两种形式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重点进行基础知识、心理、药物、饮食和运动等方面的健康教育。对照组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6给月内两组患者是否按时服药、有无病情再发、有无再次入院及死亡情况。

2 健康教育方式

根据参加人数的不同,我们目前采用了集体教育和一对一指导两种教育方式。

2.1 集体教育:在科室墙面设置老年冠心病健康教育宣传栏或开办黑板报,由专人负责,定期更换新内容,同时在科室设置健康教育课堂,不定期聘请专科医生讲课,进行冠心病防治知识的宣传。

2.2 一对一指导:患者住院期间由主管床位的责任护士,利用晨间护理、治疗、巡视或其他时间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发放健康教育宣传卡或健康教育手册,人手一册,对视力尚好的患者,护士为其讲解后可让患者自己阅读,并适当提供一些有关杂志、报刊;对视力不佳、文化程度不高的患者,护士可为其阅读。

3 健康教育内容

3.1 住院期间健康教育内容

3.1.1 基础知识教育:向患者初步讲解有关疾病的基础知识,让患者简单了解本病的基本情况,知道有病早治,积极参与预防保健,有疾病先兆时积极治疗的重要性。

3.1.2 心理指导:老年冠心病患者在发病的不同阶段可有不同的心理反应,我们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方式不定时的进行心理疏导。

3.1.3 药物治疗:老年患者用药的不良反应较年轻人高3-7倍[3]。我们根据老年人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告知患者如何正确服药及服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1.4 饮食治疗:饮食治疗是老年冠心病的基本治疗手段之一,它对疾病的发展、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向病人介绍饮食治疗的意义和具体措施,使病人能够根据自己的具体病情选择正确的膳食,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

3.2 出院时健康教育:对出院的患者我们会就患者的饮食、运动、服药、避免危险因素、如何自救等生活细节做详细的讲解。

3.3 对家属及健康照顾者的指导:大部分老年患者的生活起居需要有人照顾,所以对患者家属及健康教育者实施一定的疾病知识教育,对患者的治疗、康复尤为重要。在对患者进行知识宣教的同时可邀请家属参与,共同学习,教会其怎样配合医院为患者治疗,学会测量脉搏的方法,了解运动、饮食、药物治疗的有关知识,学会怎样为患者创造出良好的家庭护理环境,紧急情况下的呼救方法等。

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5 结果

健康教育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忘记服药、疾病再发、再次入院及死亡病人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

6 讨论

健康教育是一项投资少、产出多、收益大的预防保健措施。美国医学学会调查显示:患者健康教育服务业每花1美元,就会节省6美元的医疗费用支出。老年冠心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在社会及家庭所处的地位受人尊敬,且遇事主观,办事认真。而目前许多老年患者对冠心病一知半解,甚至产生错误的理解。有资料显示许多老年冠心病患者并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对自己健康的无知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关注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认知教育问题,系统地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显的尤为重要。

本研究发现通过健康教育后的患者在掌握相关知识、相关技能、对待治病态度、不良行为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变和提高,能够更好地遵医嘱按时服药和改变生活习惯,疾病复发、再次入院甚至猝死的比例明显低于未进行健康教育的患者。

7 结论

健康教育是提高冠心病患者健康水平的得力措施,根据冠心病患者的年龄、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个性化进行健康宣教可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改变不良的心理和不良的生活方式、不合理的膳食,调动了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至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延长寿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有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玲子,陈游英.现代护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21

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目标 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帮助大学生解决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为起点,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和顺利社会化为归宿。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目标:

第一,初级目标――防治心理疾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目标是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这是它的特色,也是实现其他目标的基础。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变革的社会背景之下,又正当人生发展的过渡时期,当他们面临的冲突过大,持续时间过长又得不到外界帮助,就可以引发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反应,严重的会导致各种心理疾病,甚至引起自杀或伤害他人。心理健康教育能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对不良心理现象和行为予以矫正和治疗。[1]

第二,中级目标――完善心理调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级目标是指导学生深化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了解,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优化心理素质,提高挫折承受力,增进社会适应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即通过性格品质的优化,提高德育的有效性;通过心理能力的强化,促进智育的高效化;通过健康心态的培养,促进健康的全面化;通过内在动力的激发,促进自我发展的主动化;通过行为习惯的优化,促进个体的顺利社会化。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交友、恋爱、择业等一系列生活事件中常会遇到挫折,由此而产生心理困扰。由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自我调节能力尚不完善,挫折引发的情绪波动常常十分强烈,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健康成长。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级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最终目标――促进心理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健全个体,适应社会,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促进心理发展。同时,保持对客观社会的积极、主动地适应,实现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和谐与统一。当代大学生由于自身存在的某些弱点和局限,常常会影响他们的适应与发展,阻碍潜力的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的潜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而充分地发展自己,完善人格。 [2]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学习、交友、恋爱、就业、成长等种种问题,他们渴望成才,追求卓越。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才的基础,拥有健康的身心是他们成人、成才、成功的重要保证。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方式,所以,要进一步提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制度化的育人活动,其特定的工作范围在心理领域。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把“育心”作为自己的立足点,才能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可。由此,我们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功能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即初级功能――预防心理疾病,缓解心理压力;中级功能――优化心理品质,提高调节能力;高级功能――充分开发潜能,促进人格完善。通过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改善和优化大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学会情绪调整的方法,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因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职责。同时,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

第一,有利于解决大学生闭锁性心理与交往需要之间的矛盾。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知觉和情绪体验更关心别人和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分析别人的活动时,更多地着眼于思想、情感和个性品质,并借助于对别人的分析来认识自己的心理品质,从而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情感与他人的区别。自己具有了特殊的不同于他人的各种生活体验,这种思想和情感体验,又不能轻易地向不了解自己的人透露,而且思想情感越成熟,自尊心越强,就越来越感到自己的心理特点与别人存在着差异,使他们感到没有知心人可以谈心或倾吐真情,就把自己的内心感受隐藏起来,以致产生孤独感,因而产生了闭锁性心理。但是,他们又迫切期望与人交往,希望得到成人的帮助或与同龄的知心朋友交流思想、感受、愿望和理想。于是,形成了一对矛盾。针一对这一矛盾,教育工作者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细心观察大学生心理的变化,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及年龄特点,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既帮助学生度过这一特殊时期,又提升了教师的威信。

第二,有利于解决大学生求知欲和识别力之间的矛盾。大学生渴求知识,求知欲强烈,无论社会领域或自然环境领域中的一切,他们都感到新奇,都想了解和探求究竟。但是由于辨别力低,有时分不清哪些是积极的、有益的,哪些是消极的、有害的,以致良莠不分,把错误的事物也接受下来。这样就产生了求知欲强和识别力低之间的矛盾。针对这一矛盾,教育工作者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导大学生要勤学多思,增加判别力,特别是对课外读物,要用正确的观点,对其内容进行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要帮助他们培养自制力,使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3]

第三,有利于解决大学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这种思维能力使大学生能从现实的具体条件出发,把自己所获得的感性印象,抽象地、概括地反复思考。同时,由于大学生对未来的热烈向往,想象比较丰富,往往离开现实条件构想自己未来的前景,这样,就形成一个“理想的我”。远大的理想为大学生的生活指明奋斗目标,但是理想与现实不一定完全相符,当他们感到达不到自己理想时,就与现实发生矛盾。如果他们对这一矛盾,不从自己本身的思想认识、智力特点考虑问题,就会把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夸大,而对现实不满。针对这一矛盾,应该提高或降低学生的抱负水平,对抱负过高的学生,可适当降低他们的抱负水平,使他们的自我评定与现实的可能性联系起来;对抱负过低的学生,可适当提高他们的抱负水平,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阻力,提高学习成绩,增强学习信心,培养勇于和各种困难作斗争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李军. 关于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探讨[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2] 刘春燕. 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4(02)

[3] 何光耀. 谈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01)

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4

因;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6―0029―01

幼儿期良好的身体素质重要,健康的心理更重要。我通过在幼儿园的多年工作经验,就幼儿成长的良好心理环境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并就幼儿期各阶段成长的影响条件作简要分析,提出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一、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形成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共识。3~6岁学前儿童处于心理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此间,由于其心理上的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尚处于萌芽状态,极易因环境等各种外在因素的不良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因此,重视和加强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幼儿教育的素质化,是幼教工作和每一个幼教工作者所面临的新任务。

二、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小康的附带效应。物质文明本来是好事,但对幼儿教育来说却有它消极的一面。现在小康之家丰衣足食,更有越来越多先富起来的家庭,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有求必应,致使孩子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认为只要有钱就行了。

(二)隔代教养的片面结果。幼儿家长正是年轻力壮干事业的时候,他们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老人代管。而祖辈更溺爱第三代,往往对孙子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呵护,而忽视与其心理、情感的交流。

(三)独生子女的普遍封闭。独生子女由于缺少游戏伙伴,同龄交往经历偏少,回家后也只有电视陪伴,造成部分幼儿性格孤僻。他们到幼儿园也表现得极其胆小内向,不知道与同伴互动,缺乏合作精神。

(四)家长期望值过高。现代社会的高学历趋向使很多家长不能正确教育自己的孩子,期望值越来越高,高压之下孩子一进家门就得埋头学习,出家门就像解放了,到幼儿园后难免任性放纵。

三、实施方法

(一)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新入园的幼儿,他们往往会因“自理能力差,对亲人的依恋心理、未适应集体生活规则”等等原因而产生不安全感,表现为经常哭闹,情绪容易受到其他幼儿的影响。这时我就会多给幼儿一些爱护和关心,使幼儿把对家长的依恋迁移到老师身上,摆脱焦虑心理,让其很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环境。对那些性格内向,或能力较差的幼儿,表扬鼓励多指责少,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对淘气的幼儿,闯祸时,我会克服自身言行的随意性,改变以往从成人角度处理问题的做法,对他们多一些宽容、鼓励和理解。

(二)以身作则,让幼儿学会尊重他人

尊重幼儿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前提, 是幼儿人格和谐发展的保证。美国学者witty指出:教师的病态人格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在情绪不稳定的教师所教的班级里,出现人格障碍的学生人数也较多。因此,教师必须首先具备以儿童为本的概念和意识,要以身作则,尊重每个幼儿。这样幼儿才能学会尊重他人,与同伴之间的关系才会变得友好、宽松、和谐。

(三)帮助幼儿掌握交往技能,学会友好交往

进入幼儿园后,同伴关系在幼儿间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幼儿在交往中容易产生矛盾,这往往影响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教师在处理幼儿之间的关系时,应创造条件引导幼儿交流感情,帮助幼儿学会一些协调同伴关系的方法。如,让幼儿学会轮流、互换、谦让等。引导他们有效地处理矛盾,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四)组织合作活动,让幼儿感受合作的乐趣

人的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游戏是始终贯穿幼儿一日活动的重要内容。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也能发挥增效作用。通过游戏,可让幼儿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

(五)让幼儿从成功的体验中获取自信

我们不难发现, 活动中常常是一些优秀的幼儿唱主角, 他们踊跃发言、积极表现,而一些幼儿只能沉默寡言。其实, 每一位幼儿都希望自己被关注、被欣赏。因此, 做教师的应毫不吝啬地对幼儿进行鼓励表扬, 经常给幼儿表达积极的语言,让幼儿在教师的赞美中拥有自信的力量。

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社区儿童保健;预防接种;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73-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244-01

身体、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都处于良好状态是为健康,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通过活动的举行增强人们对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了解,有益于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进行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帮助人们树立健康的生活意识,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由于社会成员的不同,健康教育的方式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为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对社区儿童进行保健及预防接种健康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从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来我院进行预防接种的3060例儿童中随机抽取10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2~8岁,平均年龄(4±1.7)岁。家长文化程度:30人大学,30人大专,20人中专,20人高中,10人初中。50%的家长对于免疫接种不够了解,不能让儿童及时接种预防,健康教育前社区有50%的儿童进行预防接种。

1.2 预防接种的健康教育

1.2.1 医务人员对预防接种重要性的宣传

机体的不同生长阶段,对于疾病有着不同的免疫力,儿童生长发育还不完全,自身免疫系统不够完善,对于疾病缺乏一定的免疫力与抵抗力,必须进行预防接种提高儿童身体抵抗力,主动免疫某些多发的流行性感染性疾病,如果家长对于免疫接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及时给儿童进行预防接种,免疫力低下的儿童很可能感染某些流行性疾病,在给儿童带来痛苦的同时,也影响了儿童的成长,因此医务人员必须对家长讲解清楚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宣传讲解前加强医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医德,务必保证宣传过程中医务人员的专业性与科学性,如三个月大的儿童需注射百白破疫苗三次,并服用三剂三价疫苗,每次间隔5周,三次结束后完成了基础免疫,随着儿童的成长,这种免疫性会越来越低,家长需及时进行加强免疫。现代许多家长都是年轻人,他们缺少照顾孩子的经验,对于预防接种的认识很模糊,更不知道预防接种是否会对儿童产生什么影响,因此针对不同的疫苗类型,医务人员要讲解清楚疫苗的作用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防止家长不必要的恐慌。比如接种卡介疫苗后3周左右儿童的接种处会有明显的红肿症状,并且会形成小脓包后自行溃破,不知情的情况下家长不知如何处理,医务人员在传播预防接种知识的同时要将这些症状讲解清楚。预防接种后指导患者对儿童接种部位进行半小时左右的观察,如无不良反应可离开,少数儿童在接种后会有发热或轻微疼痛,不需要特殊处理,指导家长对接种儿童多观察,如不良反应加重,且无法自行处理,可向保健人员咨询处理方法或直接送院。

1.2.2 丰富健康教育形式

针对不同的人群选择不同的健康教育形式,务必使健康教育大达到预定效果。面对思想保守却有着丰富育儿经验的老人不要极大否定他们的经验,而要耐心的听取他们的看法与意见,寻找他们的说法中的不足之处作为切入点,讲解流行病对儿童的危害,帮助老人照顾孩子,并用通俗的语言与老人交流,取得老人的认可。对于工作忙碌且对预防接种持怀疑的态度可应用宣传单的方式,医务人员简单明了的告诉家长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和疫苗的作用,争取家长主动配合预防接种。也可在宣传栏上张贴宣传图片,配合比较容易吸引小孩子的卡通画和鲜艳色彩,加强儿童与家长对预防接种的认识。

1.3 儿童保健的健康教育

1.3.1 分层次健康教育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着不同的保健方法,针对社区儿童的年龄分布对家长进行不同的健康教育,新生儿家长需要了解新生儿疾病筛查的重要性,不足一岁儿童的家长需要了解儿童肢体语言训练的重要性,一岁以上儿童的家长需要明白健康饮食的重要性,保证孩子充分均衡营养,并对其生活习惯进行有意的养成,了解年龄段内儿童易发的流行性疾病,加强日常生活中的预防。在分层次健康教育过程中医务人员可以根据家长的要求进行现场演示或纠正家长错误的动作与方法,向家长宣传不正确保健方法或不良生活习惯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1.3.2 多形式保健教育

可以在社区发放儿童保健手册,也可以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在保健手册中配备简单插图与文字,加强儿童的健康生活意识。在社区的宣传墙上贴宣传图片或进行直观的电视教育,对于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进行讲解与预防。收集家长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编辑成册,方便家长的经验借鉴。定期检查儿童保健及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的效果,针对家长的反应调整教育方法。

2 结果

进行社区儿童保健及预防接种健康教育后,90%以上的家长对预防接种的重要性有了深入的了解,社区儿童接种率由之前的50%上升到97%,与之前比较有明显上升。

3 讨论

社区儿童保健及预防接种健康教育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它是一个连续性的工作,因此医务人员要根据社区儿童的实际需要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健康教育,充分提高家长对儿童保健及预防接种的认识,只有家长的认识提高了,儿童的保健与预防接种才能顺利的进行下去,并能够掌握正确引导孩子生活习惯的方法。在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为了吸引家长与孩子的注意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增加健康教育的多样性,医务人员要有专业的知识和亲和的态度,秉着一切为了孩子的理念赢得家长的认可,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促进孩子的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徐志浩.在社区开展儿童保健与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6):49~50.

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 健康教育 社区保健 产后康复

AbstractObjective:The essay aims to explore the objective of health care education in maternity patients community care.Method:Randomly sixty maternity patients in the half year recovery phase after childbirth in some community a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f A and B,each of which includes 30 cases.The maternity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in Group A are given a comprehensive health education about the maternity patients care and recovery.And the maternity patients in Group B are given a follow-up about the maternity patients and the babies care and recovery.Result:Compared with Group B,Group A knows more clearly about post-natal rehabilitation and health care knowledge(P<0.05).The condition of maternity woman nutrition and feeding of babies in Group A is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at in Group B(P<0.05).The status of maternity patients awareness of recovery training and contraceptive knowledge in Group A is also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B(P<0.05).Conclusion:A comprehensive range of community health care education can improve the maternity women physical and mental rehabilitation level,and decrease their discomfort after birth,and facilitates community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KeywordsHealth education;Community care;Post-natal rehabilitation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取某社区内产妇60例,初产妇49例,经产妇11例,均处于产后3~6个月康复阶段,其中产褥期(6周)22例。所有产妇均参加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围产保健管理。

护理健康教育内容:①产妇健康知识教育:对于产后常见健康影响,如恶露异常、泌乳不足、乳腺炎或皲裂、伤口愈合差等,作为常规健康教育内容。在入户健康教育时,针对困扰产妇较多的恶露问题,向处在产后不同时期的产妇介绍自我护理知识,如恶露持续时间、量、颜色、气味的观察;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指导;鼓励母乳喂养和身体锻炼可促进子宫复旧;出现异常状况的识别等。其次,保健指导,特别对于母乳喂养的产妇,积极全面宣教相关知识,如哺喂技巧、清洁护理、皲裂和早期乳腺炎的识别与处理。由于产妇中剖宫产者居多,故在健康宣教别注意对此类产妇的指导教育,宣讲刀口愈合情况的观察、洗浴时的注意及日常护理、异常情况的发现等。另外,向产妇介绍饮食营养知识,科学合理调剂膳食搭配,以利身体康复和泌乳,防止出现贫血、营养不良、伤口愈合差等。②新生儿喂养及护理知识:积极做好母乳喂养宣教与人工喂养知识指导;解答和指导产妇遇到的新生儿常见问题,如黄疸的观察、湿疹及红臀护理、腹泻、便秘、家庭洗浴等;向产妇和家属介绍具体护理方法,学会识别婴儿疾病异常表现,能及时转诊治疗。耐心细致的专业性指导,以期提高家庭成员保健能力,帮助其学会更好地照顾婴儿。③产妇精神心理保健:精神卫生保健也是社区保健的重要内容[2],对于产后这一特殊生理心理时期,精神和心理健康问题也应成为产后保健的重点。健康教育时,通过与病人和家属的沟通交流,注意发现产后心绪不良[3]、产后抑郁等问题,向产妇和家属介绍引起产后心绪不良的心理调适与家庭护理、产后抑郁的识别与应对指导;同时发挥家庭成员的主观能动性,提出保健建议,鼓励他们创设良好温馨的家庭氛围,预防产后抑郁,使产妇顺利度过这一时期。④康复训练和计划生育指导:孕产前后,由于体态身形的变化,希望尽早恢复健美身材是每个产妇迫切的愿望,科学合理的产后康复锻炼是需要学习和指导的。向产妇介绍康复训练的时间、合理的居家训练方法,如定期在医院或社区门诊做康复治疗仪的使用、学习产后保健操、产后按摩等。除了产后居家护理指导外,宣传产后避孕知识,避免哺乳期妊娠,将适合产妇个体情况的避孕措施给予相应介绍;必要时,对于剖宫术后产妇、母乳喂养者和月经复潮者做针对性宣教指导。

健康教育方法与工具:采用社区健康教育常用方法,如口头教育、发放宣传手册与视听资料等文字教育、开展产后康复知识讲座等,将几种方法和手段灵活配合运用。其次,根据产妇沟通能力、受教育程度及康复问题较多者,编制个性化健康教育处方[4],对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指导方案。

统计学处理:全部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处理。

结 果

两组产妇在社区随访护理健康教育前,对产后康复保健知识知晓率无显著差异,分别为51%和48%(P>0.05),而开展健康教育后,A组产妇对保健知识知晓率比B组有明显提高,分别为90%和52%(P<0.05)。产妇营养及新生儿喂养护理情况良好率,A组为87%(26/30),明显高于B组41%(12/30)(P<0.05),A组产妇能积极开展产后康复训练和避孕知识知晓率90%(27/30),高于B组61%(18/30)(P<0.05)。

讨 论

作为社区保健重要组成的围产期保健,产妇是其主要保健人群,而在产后康复阶段,又主要以产妇居家自我护理为主。由于产妇年龄、孕产情况、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的差异,家庭和产妇群体对科学健康的康复理念与行为认知仍很有限。社区居家产妇均迫切需要相应全面的保健咨询与指导[5]。本研究显示,对产妇及家庭实施全面护理健康教育,能显著提高其保健知识知晓程度、婴儿喂养护理照料和自我护理能力。因此,对社区内产妇开展广泛细致深入的护理健康教育,应成为社区产后保健的常规内容,促进产妇康复水平,提高社区特殊人群自我保健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鲁,主编.社会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31.

2 梁万年.卫生事业管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03.

3 刘兰芬,张志华,赵桂芳,等.产后心绪不良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1.

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7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德育的首要任务

思想品德教育又称为德育。它的内涵包括政治教育、思想观点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几方面。思想品德教育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教育。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社会生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正常、和谐的精神状态。具体地说,是指在知、情、意、行方面的健康状态。主要包括自我身心知觉明确,能正视自己的生理与心理特质,能保持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因此,在健康教育课中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是符合教育发展的急切需求,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首要任务。德育中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小学生由于心智还处于初级发展的阶段,他们的模仿、可塑性强。低年级的学生刚离开父母走进学校,他们对老师和一些熟悉自己的学生的依赖性也很强。他们往往在行动上出现一些偏激的行为。有这样的一个案例:一年级的小东、小华和小伟同学,在班上是很好的朋友。在一次下象棋中,小伟和小东大打出手。当时,老师没有发火,而是把他们叫到了办公室,分别询问原因。原来小东和小华正下棋下得入迷,小伟也正跟其他同学玩得开心,一不小心把棋局破坏了,有些棋子还掉在地上,跟他玩的同学还踩了过去。而这副象棋是小东的,他觉得委屈,就骂了小伟,然后他们就开始动手打起来。这时,老师跟他们分析了原因,让他们明白谁对谁错。劝告小东对待同学的错误既要文明礼貌,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教育小伟要敢于承认错误,更重要的是改正自己的冒失行为。最后,老师还要两个同学握手言和。这个案例是我们从事教育教学中经常会碰到的,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行为是无意识的违反。教师寻找原因,分析情况,循循善诱地教育为他们赢得了友谊。教师的个别指导和良好的心理辅导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它在德育中占着重要的位置。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德育的保障

从教育目标来看,德育旨在塑造个人完善的道德品行,本质上是一个道德内化的过程。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旨在培养学生完美、健康的人格;从方法和手段上看,德育是一个教导的过程,示范与社会学习是主要的手段。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一个讨论沟通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发展性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心理素质是他们学业成功、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学生自身的素质教育。小学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辅导、个别性教育和个别补救教育。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找到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才能达到育人目的。首先,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原则;其次,创设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再次,建立家、校、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最后,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这有利于我们收集、分析、总结、追踪学生的个人信息,了解学生的阶段性心理发展,以便及时教育。那么,为什么说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成功的保障?

不言而喻,德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导向的作用。我们常说:“坚持以德育为首,以教学为中心,育人是根本。”充分说明了:加强德育工作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德育是一个综合和较为复杂的育人过程。近年来,关于中小学生厌学、逃学、打架斗殴、早恋,甚至殴打老师、父母,毒害亲生父母或者自杀的事例已经屡见不鲜,特别是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教育问题是举国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教育之痛也是国民热论不已的一个重要话题,诸如残杀4名同学的马加爵事件、成都16岁女生因中考不理想而跳楼自杀等,这已足够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应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理想观、价值观。坚持正面教育,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人格、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的发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公平、公正,关爱每一个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是“以发展优先,预防为主。”教师应着眼于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健全学生良好的人格,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推动教育教学的美好发展。

三、德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校园育人环境极其重要。学校的校风、学风好;学生积极学习,集体奋发向上,爱校、乐学;那么,学生在心目中就会形成整体发展良好态势。反之,校风、学风不好;学习负担过重;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因此,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也是很大。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性的教育任务。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我们应发挥德育这一主阵地。从这几方面的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落实责住,协调发展

人们常说:“教师是孩子的第二任父母。”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是深远持久的。这就要求我们言传身教,言行一致。家是学生从小到大生活的地方,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学生美好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更是学生获得良好教育的关键,脱离了家长的耐心教育,学生就会目中无人,目无法纪,甚至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自信心,就像大海里的一叶扁舟经不起海浪的冲击。有人把社会比作一个大家庭学生的很多的知识、信息都是来自社会实践中的。学校应把握这一点,正确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影响,参加各项有益身心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适当劳动、社会公益实践和简单的生产劳动;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服务活动。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活跃身心,提高认识,陶冶情操,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良好品德。

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三者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而且是缺一不可的。例如:某同学因爸爸妈妈出外打工,家里没人管教,缺乏了父母的关怀和爱护。他在学校里经常旷课、结伙闹事,不听从老师的教导。班主任经过多次跟他谈话后,这个同学还是不能将以前的坏习惯改正过来。于是,班主任主动找他家周边的人了解情况,与家长取得联系反映情况。家长知道后马上回到家里跟该生做思想工作。经过教师和家长多个星期的教育,这个同学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在班上,他主动为同学打扫教室,参加各类有益的活动,跟同学们一起学习。教师及时鼓励和表扬,平时留意他的思想变化坚持正面教育。最后,这个同学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勇于改正了缺点。教师必须掌握好三者的关系,把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教育,那么对我们能顺利开展德育工作就事半功倍了。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前提,做到有领导、有指示、分主次,落实各个教师的责任,才会不断地推进德育工作的发展。如:学校组成了一个以校长为组长,主任为副组长,部分教师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各成员必须明确责任,以身作则,定期开展政治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还要及时反馈开展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后的信息,对反馈的问题及时整改。

2.优化校园环境,加强宣传工作

学校是传递文化和育人的基地,完善校园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是学校进行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校园是学生学习的“园地”,快乐生活的“天堂”。清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健康的文化活动、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校风,都是无声的教育,它们暗示着良好的道德规范、高尚的精神境界。我们可以以教室为单位创设优美的室内的环境。因为教室是校园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能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育人环境。一个经过师生共同“设计”,共同“布置”的美化教室环境,不但给学生以春风拂面的感觉,更有润物无声的感染和熏陶作用。因此,加强校内的德育工作宣传是优为重要的。在教室的黑板上方醒目处挂上国旗,让学生无时无刻记住“祖国在心中”,“努力学习,报效祖国”。教室两侧悬挂一些名言名句等,让学生净化心灵、珍惜时间、奋发向上,形成团结、奋发、务实和求真的学风,有良好与正确的舆论。针对阶段性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展出专刊、黑板报,加以宣传好人好事。鼓励学生自主设立“图书角”或“报刊角”还有“学习园地”等场地,发挥了学生的长处,激发了学生阅读新知识的兴趣。

3.爱后进生,勤家访

后进生是一个班中的极少的部分。小学生由于受道德认识的局限,他们会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于是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了破口大骂,甚至打人,犯下各种错误的现象。在这个时候,我们必须用科学管理的方法,理智的手段与学生主动沟通,多谈心,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与此同时,要适时家访。家访是家长、教师、学生沟通的桥梁,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的经常方式。张纪乐同学思想方面出现偏差,经常迟到、旷课,甚至和其他同学打架。班主任李老师经过了解后,详细地分析了情况。在班上,她既不训斥这位同学,也不讽刺挖苦他,而是以满腔热情来开导他,单独找他谈了几次话,从谈话中了解到这位同学的父母很少关心他。在以后的日子里,李老师设计了一个进行家访的方案定时到他家进行家访。家访后,李老师又认真地把情况记录下来。在学校里,密切地留意这位同学的动向,尽可能地鼓励他投入学习中去。她经常跟同事说:“打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心灵的创伤要靠循循善诱的‘良药’去医治,去抚慰的。”几次家访,使这位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重新回到班集体当中去,把以前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改正了过来。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家长都希望子女成才,可以说“望子成龙”是普遍的社会心态。但是许多家长却在错误的教育思想左右下,采取不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如娇生惯养、溺爱、纵容放任、强制压服、粗暴专横等,这些行为都违背了教育规律。对后进生的教育必须正确对待,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关爱后进生使他们跟上班集体发展的步伐,勇于改正缺点,发扬他们的长处。

4.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行个别性教育

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8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所收治的200例产妇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对照组100例采取常规的产科护理;观察组10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对孕妇实施系统的孕期健康教育,对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分娩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两组孕妇在年龄、身高、体重以及产前检查次数方面比较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100例采取常规护理的措施,观察组100例在上述护理的基础之上,实施系统的健康教育和相应的护理措施。主要健康教育和护理的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加强妊娠孕妇对于健康教育的认识,提升孕妇主动接受健康教育的意识。第二对于健康教育的范畴和相应的成果进行宣教是必不可少的,让孕妇对健康教育能够具有持久的信任度。如开展用药知识的宣教,避免孕妇和放射性的物质以及病毒接触。第三,要丰富健康教育的形式,比如护理人员在了解了孕妇的生活习惯、文化程度、职业等情况之后,对孕妇采取多种形式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比如可以采取文字教育、图片教育以及示范教育等方法,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健康教育,同时可以辅助咨询,高度关注孕产妇的妊娠精神状态,做好相应的精神鼓励和生活护理,从而更好的提升孕产妇的自我保健能力和母婴的健康水平。

1.3观察指标。对两组孕妇的分娩方式、产程以及新生儿窒息率进行观察。

2结果

观察组产妇自然分娩率站到了7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总产程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也要明显的由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这说明系统的健康教育有助于缩短产程、提升孕妇自然分娩率,促进母婴健康。

3讨论

在基层妇女的文化素质整体上相对不高,实践中加强孕妇的健康教育指导工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使得家庭和社会都可以更加关心孕妇的健康和安全,最大限度的降低母婴危害。加强健康教育首先应该提升孕妇的健康意识,增强孕妇主动接受健康教育的自觉性,同时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育,以此来提升孕妇的健康水平,促进孕妇健康意识和自身健康水平的提升,从而改善孕妇分娩状况,达到缩短产生,提升自然分娩率的效果,最终提升母婴健康水平。另外,上级部门要加大对基层卫生事业的扶持,在制度管理与经费投入方面如何高效科学,需要认真调研,改善基层的医疗条件,提高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与专业素养,让产妇充分信任医护人员,这也是孕产妇安全分娩的关键。

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9

中图分类号:G47;G478.2;G811.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5―1094―03

奥林匹克的核心是教育。奥林匹克教育是以体育运动为载体,通过体育运动的社会效应传播世界优秀文化,对青少年进行身体、心智和道德的教育。原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经说过:“离开了教育,奥利匹克主义就不可能达到其崇高的目标。”这个崇高的目标就是在《奥林匹克》中明确提出的奥林匹克宗旨:“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通过教育实现了奥林匹克宗旨,毫无疑问,教育是奥林匹克的核心,也是奥林匹克的出发点和归宿。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现代奥林匹克早已超出竞技体育本身的范畴,成为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社会文化活动。它通过改造与完善社会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把人的培养与推动社会进步结合在一起。

奥林匹克教育作为一种在全世界范围内极其成功的教育形式,除了因为它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哲学,以促进入的身心和谐发展为教育目的之外,更是因为奥林匹克教育采用了以体育运动作为教育的载体和基本方式。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奠基人皮埃尔・德・顾拜旦曾经说过:“奥林匹克主义能建立一所培养情操高尚与心灵纯洁的学校,也是发展身体耐力和力量的学校。”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作为一种在全世界广泛传播的社会文化理念,所带来的社会教育效果是无可替代的。大学生精力旺盛,充满活力,他们对体育运动有着最高涨的热情和全身心的投入。只有让大学生们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依托体育运动,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更快、更高、更强”,什么叫“参与比取胜更重要”,什么叫“公平竞争”等无法通过语言解释和真正领会的抽象理念。在国家大力倡导奥运精神,宣扬“人文奥运”理念的今天,在大学校园中广泛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对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 奥林匹克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

1.1 坚持体育锻炼,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教育部从2002年开始,建立了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近几年的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在校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身体机能指标和身体素质指标不断下降;超重与肥胖学生的比例不断增加;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已经达到了八成。

对体育运动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体育锻炼是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学习就业压力的增大,网络生活的泛滥,室内环境的舒适,浪漫爱情的甜蜜,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以没有时间锻炼为借口远离了运动场。目前,在高校中进行自发体育运动的学生并不多。培养大学生的运动兴趣,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是高等教育中一个日益被重视的问题。终身体育意识是指一个人在自觉认识健身意义和作用的基础上,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叫。奥林匹克运动内容丰富,生动具体,是鼓舞大学生体育热情,培养终身体育运动兴趣的重要途径。落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就是应当完善体育教学,重视完整运动技术的传授,加深学生对运动的理解。只有运动技术水平达到相应的高度,学生才具有从事体育运动的能力和锻炼身体的方法,对运动产生真正的兴趣。同时,要大力开展课外体育竞技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参加运动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校园运动氛围。众多的参与机会不仅可以满足大学生健身、竞技、娱乐的需求,更能够持续地刺激学生的运动热情,长期坚持锻炼,最终形成终身运动的意识,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1.2 学习榜样,倡导良好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成为需要的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包括饮食、卫生、起居、娱乐、运动习惯等。现代心理生理健康研究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是现代人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在大学生群体当中,除了缺乏体育锻炼之外,不良的生活习惯,已成为影响了他们身体健康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奥林匹克运动来说,奥林匹克明星就是活生生的榜样,他们在赛场上的表现可以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吸引大量的青年学生去学习。每一个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除了刻苦的训练之外,在生活中一定也是严格自律的。在奥林匹克教育中,要特别注意倡导积极的生活方式,让青少年远离吸烟、酗酒、熬夜等不良习惯,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合理作息,健康饮食的良好习惯。因此,在校园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同时.不能只把目光聚焦在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表现,更应该宣传他们优秀的人格、严谨的作风,对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产生积极的作用。

2 奥林匹克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了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受到相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我国医学界和残联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精神病患者的患病率正在迅速增长,目前,全国已有1000多万精神病患者,平均年龄25岁,每天自杀人数是400人,有自杀动机的更多。在这些统计资料中,青年学生所占的比例达到50%以上。大学阶段,由于学习和就业压力巨大,一些学生很容易产生悲观、焦虑情绪,进而导致孤独、抑郁以至自杀等心理疾病的产生。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多以讲座、咨询等形式开展,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与这些方式不同.奥林匹克运动以其特有的活动方式,不仅促进人们增强体质.还能激发人的精神力量.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使人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尽管还不能准确阐明体育运动有助于心理疾病治疗的内在机制.但大量研究表明,体育运动的确能够有效地减轻焦虑和抑郁等症状。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1750名心理医生中.自6u%的人认为应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手段来消除焦虑症;80%的心理医生认为体育运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体育运动作为心理治疗的手段已经被日益广泛地采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通过身心不断努力,掌握了运动技能,克服了生理和心理上的困难,不仅能够锻炼身体,更能磨练意志,提高应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同时,在参与大量的集体项目时,有利于调整学生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提高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是大学生产生孤独、嫉妒、自卑等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在高校中运用奥林匹克教育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相结合,可以有效预防和缓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3 奥林匹克教育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道德准则

3.1 拼搏进取,超越自我的精神

在大学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不断进取、永不服输的拼搏精神。“更快、更高、更强”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格言。这六个字的内涵非常丰富。它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和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拼搏

精神。它既是指在比赛场上面对强手时要发扬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又是指对自己永不满足,不断超越,实现新的目标,达到新的境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说过:“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人生的奋斗如运动场上的追求一样是永无止境的。奋斗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是至关重要而又普遍缺乏的。在今天的大学校园中,经常会看到有的学生不求上进,上课睡觉,考前突击,考试作弊。大量时间沉迷网络,惧怕困难,不愿面对挑战,终日浑浑噩噩。通过弘扬奥运精神・大学生应该摈弃各种迷茫、困惑、畏难、心理失衡等消极心态,以奥运精神鞭策自己,树立目标,奋力拼搏,健康向上,成为新时代的栋梁之才。

3.2 积极参与的意识

“参与比取胜更重要”是奥林匹克运动广为流传的名言。参与原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第一项原则,参与是基础,没有参与,就谈不上奥林匹克的理想、原则和宗旨等等。“参与比取胜更重要”这句格言最早是美国一位主教提出来的。1908年伦敦举行第4届奥运会时,顾拜旦引用了这句话并解释说“生活中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奋斗,其精髓不是为了获胜而是使人类变得更勇敢、更健壮、更谨慎和更落落大方。”“参与”的可贵之处在于“参与者”有着高尚的品质、真诚的态度、奉献的精神和理想的追求,其意义远远超过了名次和奖牌。

正是由于“参与”意识和“参与”精神所起的作用,奥林匹克运动才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其意义才能超出竞技体育的范畴。正是因为有众多国家、地区运动员的参加,才推动了奥林匹克运动自身的成长和壮大,而且通过各国运动员的友谊和交往,对全世界的和平以及全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重在参与”的精神,使人们在交流中获得友情和情感的充实。正如已故美国著名黑人田径运动员杰西.欧文斯所说“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比赛,还有尊重他人、生活伦理、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以及如何对待自己的同类。”冠军只有一个,受人瞩目,但所有的参与者,都在艰苦的训练和比赛中付出了努力,虽然没有得到冠军,一样锻炼了身体,磨练了意志,品德得到了提升。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