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集锦9篇

时间:2023-08-17 17:51:36

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

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普惠金融;现状;发展趋势

2021年3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网站《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指出党在打赢脱贫脱困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那么,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普惠金融的内涵

普惠金融具有大幅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扩大金融服务领域、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等四大优势,被广泛研究认为是降低农民收入不平等、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包容性和改善社会公众福祉的一项重要内容。数字农业普惠服务金融就是要将我国农村的实际经济情况与数字普惠金融紧密结合,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率的金融服务体系。(一)加强宣传。农村资金主要来源一般是自筹资金和国家财政拨款,农民对于农业普惠金融的了解微乎其微,国家有政策,但农民却享受不到政策。为此,国家要加强农业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传播,开展农村干部培训班,切实地让农民了解政策。充分利用普惠金融政策,让农村经济实现健康高效发展。(二)激发潜力。农村经济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借助金融普惠政策的帮扶,农村的金融基础框架和网络支付将得到根本改善,农村经济将释放潜力,带动整体经济质量向高质量发展,这将推动实现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三)稳定社会。利用好农业金融普惠政策,满足农民对资金的需求,促进农业稳定发展,能够切实做到稳定社会。农业的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能不能吃饱饭、吃好饭,利用农业金融普惠政策让农业发展壮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解决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让全国人民吃饱饭、吃好饭,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社会稳定发展。

二、农业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随着国家“三农”优惠政策的深入推进和普惠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五大行(除交通银行外)在城镇中各村均设有一个营业网点,并且我国银行业对农业的贷款额逐年增加。随着农行营业网点客户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当前我国农村银行业对发展农业普惠消费金融的政策支持,可以反映出农业普惠金融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整体水平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认清问题,及时改进,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我国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在农村推进农业普惠金融政策存在诸多问题。农民由于祖祖辈辈扩展经营范围都靠自筹资金,农民对农业普惠金融政策首先存在心理抵触问题。对此,政府可以组织农村干部培训班,让农村干部先了解政策,再讲授给农民,这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民对农业普惠金融政策的心理抵触问题。针对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的问题,农村干部要有耐心,认真的解读农业普惠金融政策,回答农民的问题,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素质培训班。(二)银行与农村进行业务对接时容易出现问题。银行的金融业务流程通常比较安全规范化,签署金融文件次数较多,受制于农村文化教育水平以及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一些固有特征,银行与广大农民群众进行金融业务流程对接时,就容易出现无法进行签字、没有银行公章等一系列突出问题。针对这个突出问题,银行业需要充分发挥主动服务优势,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减少服务环节,优化业务流程,切实为广大农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提供更多适应广大农民生活需求的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三)农业金融普惠政策的发展还存在东西部发展不均的问题。东部地区经济发达,银行营业网点普遍偏多,农民与金融服务接触较多,而且比较便利。西部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金融机构起步晚,发展规模小,银行营业网点少,而且交通不便,农民接触金融服务很少,而且极其不便。针对这个问题,国家要有针对性的扩展西部地区的金融服务机构的规模,加大对西部地区金融服务机构的资金支持,针对西部地区的地域特色,开通一套有特色的西部地区农业金融普惠政策的金融服务。(四)农村金融信用体系不健全,农业金融风险系数过大,银行负担的成本居高不下。农业普惠金融政策主要针对农民,但是核对农民信息和经营范围信息困难重重,采集信息不充分、不完善,对农民的信用状况不了解,农民经营时常遭遇自然灾害等,导致金融风险系数过大,农民经营抗压能力较弱,因此近年来农业金融存在一些不良贷款记录,以至于农业金融普惠政策开展较慢。因此,要不断完善我国农村信用服务体系,建立风险防御机制。为企业农村干部落户,建立企业农民个人信用综合情况管理档案,完善个人信用综合情况管理信息,村干部按照有关要求携手当地政府,确保农民使用个人信息真实的实际条件情况下,建立一个农村信用管理数据库,完善农村信用信息管理体系。

三、农业普惠金融发展趋势

我国高度重视农业普惠金融的健康发展,未来农业普惠金融的快速健康发展必将有效地弥补目前的巨大技术缺陷,助力解决传统“三农”问题,推动我国传统乡村金融经济快速振兴,实现传统农村金融的普惠性和金融资源共享性,更好地为我国传统农村金融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业普惠金融的推广及应用也有助于建立农村经济数据库,推动农业产业链的整合,推动农业向数据化升级。农业普惠金融数据化的发展也提高互联网在农村的使用率,互联网与普惠金融的融合,促进“互联网+”的发展,建立完善的互联网金融体系是促进“互联网+”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基础要素,做好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民互联网素养,同时互联网在农村的进一步普及也有利于农产品的销售。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上升,但工作岗位有限,受制于有限的工作岗位,大学生就业率持续下滑。与此同时,农村需要发展却吸引不到人才。随着农业普惠金融与互联网的发展,不断发展的农村经济能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回乡创业,为家乡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活力。农业普惠金融的发展也可以为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提供金融方面的支持,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四、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农业普惠金融和“互联网+”产业优势紧密结合,将有效推动我国农村传统数字普惠农业金融的有效实现。基于现代数字通信技术和传统数字实体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农村数字普惠农业金融,颠覆了农村传统普惠金融的“二八定律”,具有强大网络性和外部性,可以从信息可得性、成本等多个方面有效弥补农村传统普惠金融服务的巨大缺陷,助力“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催生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市场的强大长尾驱动效应。(一)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缩小地区收入差距,一定程度上改善收入状况不平衡的问题。农村企业数字普惠网络金融的广泛应用基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数字网络金融技术,能够有效突破传统金融服务的应用空间地域限制,提高资金的使用率,节省时间成本,帮助农村经济的发展获得平等的机会。同时,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融合大数据应用有利于实现对农村金融服务主体的信用评估,降低农村银行的信用金融风险,有助于有效促进农村金融服务结构的良性调整,实现金融资金市场供求的有效自动匹配。因此,农村农业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对我国农村、农业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可以有效地提高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具体使用范围,对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和农民就业都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二)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有助于有效推动我国农村金融产业链深度整合。从而,推动传统产业向农村数字化转型升级,有效提高乡村农业整体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乡村农业整体生产经营规模,实现乡村振兴。(三)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网络服务发展面临的三大困境。虽然目前农村地区数字普惠农业金融的健康发展已经呈现繁荣的良好景象,但是许多农村各类网络金融服务产品的实际使用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许多农村金融服务产品都是“生搬硬套”中小城市的某种文化产品,金融服务产品的结构设计者并不能真正深入了解全体农民的金融需求,适用性不高,不仅浪费大量资源,而且严重阻碍许多农村地区数字普惠农业金融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农民的网络金融专业素养不高,对农村互联网的金融参与度相对较低,通过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平台直接获取农业贷款、支付等各类金融服务的安全意识显然不足,数字普惠农业金融的健康发展还是急需在许多农村地区加大推广宣传。真正的农村数字化金融转型,实质上就是企业管理、流程、组织的全面层次变革,这并非仅是单一政府部门权力能够直接驱动实现的,尤其是在农村贫困地区的高科技人才少、占比低、政府需带头引导,给智慧农业的建设、发展一些时间,加强对农村干部的培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除此之外,农村的数字金融服务需求还是呈现发展周期短、金额小的基本特点,一直以来农村金融扶持政策都没有很好地考虑到当前农村数字经济的这些基本特点,增加了农村数字经济金融政策落实的工作难度。同时,由于农民的金融素养不高、网络安全意识缺乏,金融诈骗层出不穷,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削弱农民对于普惠金融的信任,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四)农村数字普惠信贷金融体系发展仍然面临一个生态链的缺失。从目前农村数字生态金融体系结构来看,与其他城市地区相比,农村贫困地区数字普惠信贷金融起步晚,体系不完善,地方人民政府对农村金融数字普惠信贷政策的认识理解不是很到位,重视普及程度不够;农村相关的普惠政策监管体系不完善,对农村数字普惠贷的金融监管实施难度大;农村较具针对性的数字金融普惠产品有限,智能化普惠金融以及互联网服务终端的综合布设与金融基础配套设施的综合建设工作需要不断加强。综上所述,农村银行数字普惠农业金融的快速发展将实现普惠农业金融与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有机融合,这将有效提升广大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幸福感,促进农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目前,我国在农村建设方面已经取得较大的成就,乡村贫困地区全面小康振兴的农民幸福生活即将正式到来,为了真正实现这个宏伟目标,需要全社会人民共同努力和真诚付出,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扎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姜晓东.乡村振兴战略的农业经济学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21.27(12).

[2]陈孝中.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普惠金融发展思考[J].新农业,2022(01).

[3]农民日报.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J].新农业,2021(23).

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范文2

“五不清”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目前村级会计基础工作差,具体表现在:一是帐簿设置不规范。“糊涂帐”、“流水帐”、“包包帐”较多,核算乱;二是原始凭证不规范。白条抵库现象严重,签字手续不全,自批自报、自买自报等现象时常存在;三是报表不齐。有相当部分乡镇企业有年报无季报或有月报无年报;有的报表数字是根据上级下达的计划和任务倒算出来的,采取“统计加估计”的方式上报的,结果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四是会计档案不全,有些凭证、帐簿、报表没有及时分类归档保留,一两年就遗失了。

2、管理体制不明。目前在村级财务管理权问题上一直意见不一致,客观上存在着乡村两级财务由乡级农经站,乡级财政所或乡镇企业局两线管理,造成了机构重叠,人员冗多,管理职权、范围不明确。

3、财会人员素质不高。据调查,目前村乡财会人员普遍年龄老化,文化程度低,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培训。

4、对管理者制约不严。不少乡村领导不熟悉财会知识,“外行”管“内行”现象履见不鲜;而且有的乡村领导财经法纪观念淡薄,有章不循,有法不依,个人说了算,长官意识严重。

5、财务监督不力。不少乡镇很少对村级财务进行定期审计,没有监督机制,没有审计组织机构,缺乏民主理财和群众监督意识。

农村财务管理不仅是一项经济工作,同时也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是农村基层组织、思想、政权建设的需要。由于目前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着“五不清”问题,造成了目前村级经济的重大损失,影响了村里工作的正常运转,使得村党支部缺乏号召力和凝聚力,各种公益事业难以兴办,所以完善村级财务管理、财务审计、民主理财制度在当前是刻不容缓。为此笔者建议:

1、围绕“统”字,加强财务规范化管理。首先要统一思想,规范监督程序;二是统一帐、表、册、据,规范会计操作程序;三是统一审批手续,规范支出管理;四是统一业务培训,规范交接手续;五是统一档案专柜,规范财务资料。为此,乡镇领导必须提高对村级财务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使之逐步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2、强化“责”字,加强会计资料管理。村级财务档案是记录和反映村级业务的重要证据,是村级财会的信息载体,因而必须要管理好财务档案。首先是对会计凭证、帐簿、报表以及其它会计资料进行全面清理,逐月逐年装订成册,立卷归档;二是要专人保管,专柜专地存放;三是对会计档案存档、移交、查阅,要建立存、交、查登记簿,完善手续,明确责任,避免资料的丢失。

3、明确“章”字,建立健全约束机制。建章立制是村级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要解决村级财务混乱状况,最迫切的任务是在一定区域内制定一套统一的,切实可行的财务规章制度。为此,首先要建立村级财务跟踪审计制度,尤其是不相容职务控制制度,设立主办与出纳会计,实行帐款分开;三是建立“一支笔”审批制度,控制多头批款,多头报销现象。

4、着力“训”字,努力提高业务素质。财会人员是村乡里的“内当家”,一定要有全局观念和法制观念,要有较高政治觉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此,各级领导应重视对村级财会人员的培养,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争取尽快地把国家改革的有关政策和新的财税制度,贯彻落实到乡村一级;同时乡村也要建立会计人员认证上岗制度,即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上岗,按照其资格证的级次,持证应聘相应岗位之职。

5、注重“稳”字,保持财会队伍稳定。多年来财会人员队伍不稳定问题一直困绕着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要改变这种现状,有必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会计队伍。因此,首先应健全财会人员任免制度。凡经群众推荐,村委会上报,乡镇考核合格,应由乡镇会计管理站审批并统一颁发聘书;二是建立财务人员人事管理制度。对村级财会人员的配备、考核、聘任以及劳动报酬、岗位责任制等均作出明确规定,不经乡主管部门批准,不得任意调换和聘任财会人员;三是对乡村财会人员进行全面清查,建立会计人员档案管理网络,以便储备和统一调配整个乡镇的会计人员。

6、突出“严”字,定期开展财务审计。针对一些乡镇存在的财务不民主,帐目不分开等问题必须建立一整套监督机制,强化内部约束和外部监控制度。因此,首先县、乡两级应尽快建立健全农村审计组织,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审计人员,对村级财务实行定期审计、专项重点审计和不定期抽样审计相结合的审计制度,努力做到“民主评议,逐月定审,季度复审”,及时发现问题,就地解决;二是逐步建立乡村会计报表必须经会计师审签有效制度。由社会专业机制根据“两法”、“两则”等法规,配合政府财税的工作来行使社会监督职能,从而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良好社会氛围。

7、坚持“明”字,真正做到民主理财。农村财务能否如实向群众分开公布,能否接受群众的监督,事关重大,它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整个农村的稳定,因而农村必须要实行财务分开,进行民主理财。对财务公开的时间、内容、地点,管理及效益要进行逐一规范。时间上要定期公开;地点应设在住户集中,位置显眼,群众易看到的地方;公布时,所有的帐目必须都是上级审计部门审计合格的;公布后,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的建议。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要本着实事求是,对党和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对财务公开中揭发出来的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要在群众进行民主评议的基础上,该纠正的纠正,该查处的一查到底。

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范文3

一是扎实摸清资源底子。各乡镇能把本乡镇在职的、到龄的、有亲属关系的、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等情况摸清摸实,做到选有目标、退有对象、控有预案。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换届选举推进会讲话稿资料,欢迎阅读,提供参考。

为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推进会议精神,使全县村(社区)换届工作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措施,确保工作顺利推进,县换届选举领导小组决定召开这次现场会暨推进会。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对全县前段换届工作简要回顾

总体来看,全县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开局良好,进展顺利。到目前为止,全县X个村(社区),已有X个村(社区)完成了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候选人人选的“两推”程序,占全县总数的X%;已有X个村(社区)完成了党组织换届,占总数的X%。从前段的工作开展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县委高度重视。县委把本届村(社区)换届工作作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作为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举措,作为建强农村基层队伍的重要契机,作为全县大局稳定的重要内容,作为当前党建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县委X书记多次听取了县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汇报,多次亲自深入乡镇村组和党员群众,进行调研指导,并就如何做好换届选举工作提出了“四严”的要求。包乡镇的县级领导都到所联系的乡镇进行专题调研,督促指导。县换届选举办建立了“四包一驻”、全程纪实等制度,分别下派了X个业务指导组和纪律监督组。

(二)乡镇党委认识比较到位。各乡镇党委政府能够结合本乡镇实际,认真研究制定选举方案。绝大部分乡镇党委书记能够深入走访,了解民意,把情况吃透,把选情摸准,做到心中有数、未雨绸缪。如X等乡镇书记,亲自走访,亲自谈话,亲自排处矛盾纠纷,化解信访难题。各乡镇都按要求成立了领导小组、业务指导组和纪律监督组,建立了“四包一驻”责任制,抓好了宣传发动工作,开展业务培训,集中力量参与指导选举工作,确保了工作力量部署到位。如X等乡镇还组织全体乡镇干部进行业务考试,让指导组成员做到换届业务“一口清”。

(三)准备工作比较充分。一是扎实摸清资源底子。各乡镇能把本乡镇在职的、到龄的、有亲属关系的、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等情况摸清摸实,做到选有目标、退有对象、控有预案。二是扎实开展财务审计。绝大部分乡镇能够按照上级要求,扎实开展任期财务责任审计,做到清理到位、程序到位、三级签字到位、张贴公示到位。能够将“三子”统一收缴,集中保管,为换届选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X等乡镇。特别是X等乡镇财务审计报告内容完善、格式规范,落实了三级签字所要求的相关责任人签名,对村干部逐个作出结论性意见。三是扎实开展谈心谈话。为了让留任者有热心、退任者能舒心、新进者有信心,大部分乡镇党委书记和包村干部能够围绕换届纪律要求、干部进退留转等内容对现任的村干部和有意向参选的后备干部深入开展谈心谈话,把政策谈透、把思想谈亮、把心结谈开,既做好稳定工作,又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疏导工作,让工作不断线、换届不断档。

(四)操作程序比较规范。各乡镇大都能够按照市县换届政策和选举工作方案,认真研究,做到严格规定程序不变通,落实政策要求不降低,推动工作环节不省减,执行操作程序不走样,严把资格审查关和选举程序关,坚持全程记实。

(五)把握政策比较严格。一是严把职数要求关。各乡镇能严格执行县市规定的职数要求,克服并村后村干部职数多、精减难的困难。到目前为止,全县没有出现一例擅自突破职数要求的现象,X能克服困难,做好村干部的思想稳定工作,严格控制职数。二是严把候选人标准关。对候选人标准从高从严要求,特别是在计划生育政策把握上,做到事先考虑。如X等乡镇在省市计生政策调整后,没有增加工作难度。对于“超龄超任”政策,各乡镇都按政策要求报县选举办审核批复,无一村搞变通。三是严把资格条件关。全县从面上来看,各乡镇能够对照X个负面清单对提名人选和预备人选进行严格资格审查把关,实行三级把关,八部门会审。

(六)工作责任比较到位。各乡镇能够较好地落实“四包一驻”责任制,建立责任台账、问题台账,层层签订责任状,把工作责任压到每个包村干部、每个村干部、每个党员身上。县选举办对县派指导组实行了考勤考核制度,统一印制了《业务指导工作日誌》。X个业务指导组和X个纪律监督组作风务实,经常节假日深入乡村,实地指导,实行常态化督查。

到目前为止,县派指导督查的村(社区)面达X%以上。对存在的问题、工作不力的乡镇,县委启动了问责程序,已约谈相关责任人X人。县选举办还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调度、跟踪,对全县换届选举工作进行一日一汇总、两天一调度、一周一通报。

二、前段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操作程序还有瑕疵。督查中发现,有的乡镇以征求意见代替考察,在“一推”中以举手代替无记名投票,有的软弱涣散村没有整顿到位就开始换届,有的边开展财务清理边进行换届。

(二)谈心谈话还有盲点。有的乡镇既使谈了也没有谈到位,不够全面,不够深入,只是走过场,蜻蜓点水,没有真正把村干部的心结解开。有的乡镇主要负责人没有严格按照“五必谈”的要求对村(社区)支部书记谈话全覆盖,还有乡镇书记以事务多、工作忙为借口,实行全程“委托”、全程“代办”,导致一些老支部书记思想上还有情绪。

(三)基础资料还有漏洞。有的乡镇推选村(居)民代表没有实行痕迹化管理,推选过程中没有相关的资料证明,各种资料会议签名有代签和漏签的现象,没有推选结果报告单。有的乡镇还缺相关请示和批复,有的乡镇党委对下发的批复不严肃,不规范,没有用红头文件,没有编文号等。有的村《全程纪实记录本》记录的内容非常少,过于简单,没有原汁原味反映会议情况。

(四)把握政策还有偏差。在村民代表推选中还有极少数村女性代表比例没有超过X/X;在村民小组会议或村民小组户主会议上,还有极少数村的村民到会人数或户主没有达到X/X;有的村不计入应到党员人数过多,“五种情形”和请假的情况没有认真鉴别,区别对待;

在“一推”中以得票高低多少确定推荐提名人选,没有严格执行票数应过半的标准。在财务清理审计过程中,到目前为止,有的村仍然以财务告知书代替财务审计报告,有的村以X年度的财务收支情况代替任期一届的经济审计情况。有的村虽然进行了财务清理审计但没有张贴公示,既使公示了也没有张贴在显眼的地方。

(五)遵守换届纪律还有“侥幸”。尽管换届选举纪律这么严,各级三令五申,也层层签订了责任状,但还是有个别人心存侥幸,以身试纪,对换届纪律置若罔闻。如石市镇珍珠村工委书记肖告生召集村里X名老党员在罗龙生家里召开村支“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意见征求会,并邀请镇党委委员、政法委员易成展参会。会间罗龙生私人向全体参会人员每人发了一包香烟,X名老党员每人发了X元,发生了严重的违纪现象,现已被县纪委立案查处。

(六)责任落实还有消减。个别乡镇党委对这项工作的认识仍然不到位,思想上存在经验主义、麻痹意识。有的班子成员、包村干部业务还不够熟悉,存在瞎子牵瞎子的现象。有的乡镇干部作风不实,遥控指挥,当甩手掌柜。有的不严格按照要求参加村里的各种会议,不认真审核村里各种资料,不严格要求村组执行工作标准。

(七)信访维稳还有压力。由于村级财务、村干部作风、宗族家族观念、传统习俗等因素影响,导致一些村出现了信访案件。到目前为止,县换届选举办共接访X起,受理网络舆情X起。从后段来看,信访维稳工作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各乡镇务必高度重视。

三、下阶段工作要求

一是思想认识要再提升。要把这次换届选举作为检验乡镇党委执政能力的试金石,作为检验乡镇党委书记驾驭能力和组织能力的试金石,作为乡镇党委政府攻坚克难的试金石。乡镇党委要进一步强化思想认识,绝不能等闲视之,麻痹大意。要做到胸怀大局,把换届选举的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乡镇党政班子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聚力量,集中精力,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投入到换届中,不折不扣、依法依规、扎实推进换届选举工作。省委此次派出X个督查组,每月到市州督查一次,将覆盖到全省每个县市区,每个县市区至少覆盖三分之一的乡镇。也就是说,我们衡阳县接受省委督查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此次督查采用随机抽查的方式,先不打招呼直接下到乡镇和村(社区),我们谁也不知道会抽到哪个乡镇,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

二是程序标准再扣严。针对前面存在的问题,各乡镇要进一步严格执行程序标准。村民代表中要有X/X以上的女性代表,村(居)民代表推选时,召开村民小组会议或户主会议,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或户主参加方可召开,所做决定应当经实到会人员半数以上同意。在村(居)民会议上,参加会议的人数应当超过本村(社区)依法登记的有选举权的村(居)民总数的半数,或者本村(社区)三分之二以上的户代表参加。村(居)民会议所作决定应当经实到会人员的过半数通过。在村(居)民小组会议上,应当有本村(居)民小组三分之二以上的十八周岁以上的村(居)民,或者本村(居)民小组三分之二以上的户代表参加,所作决定应当经实到会人员的过半数同意。村(居)民代表推选、村(居)民小组长推选、村(居)民议事会成员推选时都必须达到法定要求。在村民委员会选举大会上,登记的选民过半数参加,得票数占参加人员半数以上,经审查合格后方能当选。在确定不计入应到党员时,要认真对“五种情形”和请假的情况进行鉴别,区别对待。外出务工的党员要列出流入地清单,逐人联系做好宣传工作,尽可能通知到位,扩大参会率。在财务清理审计时,要认真做好财务清理和本届村(社区)“两委”成员离任审计工作,签好字盖好章,公示在显眼位置。对于合并的村,要把X年X月至合并前,原小村的审计结果签字公示并存档。乡镇党委对总支的批复要规范严肃,要有文号,要明确总支职数和下设支部名称、个数和党员人数。在计划生育政策上要严格执行最新的计生政策。

三是工作责任再压实。各乡镇要切实落实“四包一驻”责任制,确保责任在肩、责任到位。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切实做到“五必到”,重大事情、重点环节、重要会议全程参与,全程把关。要做到“五必看”,保证政策程序到位。要做到“五必谈”,掌握情况,疏通情绪,切实把握主动权。要进一步端正态度、明确任务,压实责任。要俯下身子、真抓实干。各乡镇党委书记要亲力亲为,亲自过筛,亲自过问,亲自督查,真正沉下去,压实责任。要实行督查签字负责制度,谁督查谁签字谁负责,谁出问题就追究谁的责任。

四是时间节点再明确。各乡镇要严格按照制定的时间倒排表把握时间节点。面上的村要在X月X日前完成党组织换届,重点、难点村要在X月底全部完成党组织换届。村(社区)居委会换届按照工作方案的时间节点稳步推进。

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范文4

县委、政府决定召开这次“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省、市“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会议精神,全面安排部署我县“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圆满完成全县“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任务,全面提升我县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水平,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农业信息化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推动力和突破口。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对推动农业信息化,促进农民增收和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是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的一项战略举措

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是省委、省政府根据新时期“三农”工作新形势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全省信息化、数字化、电子政务和“数字云南”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针对新时期“三农”工作作出的一项战略举措。我县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与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信息设施落后、服务体系不健全、实际应用水平低、涉农信息资源分散、信息队伍建设不适应发展需要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对此,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决定以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为契机,将“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作为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和标志性工程,列入当前的工作重点加以推动实施。

(二)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工程

开展“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系统性工程。农业农村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社会中的运用日趋重要,对它的开发利用,直接关系到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我县的农业还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渡阶段,在总体上还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进程,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力带动科、教、文、卫等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持续发展,最终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是一项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近年来,国家在信息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推动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但是,从实际的应用效果来看,受益人群主要是城市居民。由于缺乏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支撑,农村居民很难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与高效。特别是我县的那些边远、贫困、偏僻、分散的乡村,更是难上加难。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必将促进沟通,加强联系,有效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村居民也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与高效。必将有力促进城乡信息传播和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因此,开展“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是促进我县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具体体现,是关心“三农”、关注民生的一项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

(四)开展“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是党委政府了解社情民意、实现科学决策的客观需要

“数字乡村”工程是一项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通过文字、数据、图片、视频音像四种表现形式,全面、真实、直观地展现乡村风貌、基础设施、自然资源、农村经济、特色产业、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政务公开、存在问题和发展重点等内容,有利于各级各部门及时了解掌握农村基层最基本的情况,为实施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全面实施好“数字乡村”工程,对于进一步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和规范乡村公共事务管理,促进农民增收和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围绕目标任务,着力构建“数字乡村”信息网络平台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小康、文明、生态、和谐新农村的目标任务,强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信息服务网络,建立、完善农业和农村综合信息数据库,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中的应用,全面提高我县农村社会管理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努力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工作目标

根据省、市要求,我县“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目标是:紧紧围绕我县“五村三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中心任务,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8月下旬全面开展建设,到今年10月底前基本建立起覆盖全县,连接县、乡、村的“数字乡村”信息网络服务体系,为各级人民政府决策和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图文并茂的网络信息服务。

(三)工作重点

“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涵盖的工作内容多,包括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综合数据库建设,农村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农业农村管理服务信息化等,不可一蹴而就。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抓好信息采集和信息网络平台建设。

1.抓紧建立和完善综合信息数据库。抓好信息采集是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各乡镇要严格按照要求,抓紧组织开展好自然村包括文字、报表、图片、声像等基础信息的采编工作,建立和完善以自然村为基础的数据库。对基础信息的采编,各乡镇要实行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分片包干制,做到每个行政村、每个自然村都有乡镇领导、机关干部、村委会干部和技术人员负责,做到责任到人、任务落实到人。技术力量不足的,各乡镇和挂钩部门要自己想办法解决,要搞好协调、整合。设备不够的,要通过租借、调节等方式解决。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统计资料和农业普查成果,确保采集资料的完整和准确。

2.抓好“数字乡村”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我县“数字乡村”信息网络平台以全省统一的“数字乡村”工程信息网为依托,项目建设与“金农工程”等项目有机结合,利用电脑、电视、电话、广播、手机短信等方式,构建“数字乡村”信息网络平台,重点对乡镇、村委会、自然村三级子网进行建设,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的信息网络体系。结合实际,我县目前的村级网络终端建设首期安排在白鹤滩镇的莲塘、库着、黎明、七里、北门、可福、迤博7个村委会和其它15个乡镇政府所在地的15个村委会,其余村委会待条件成熟后逐步建设。网络建成后,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和整合信息资源,推动涉农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共享,防止各自为政,避免重复建设。

3.搞好信息。建立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其目的在于通过信息的有效运用,快捷、高效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各乡镇必须在10月底前,完成包括乡镇、行政村、自然村等三级网页的制作,全面实现自然村基础信息上网。各项数据的收集、整理、报送和,既要符合实际、真实有用,又要体现创新、突出特色,做到图、文、声、像、表等综合并用、形式多样、一目了然,全面、真实地展示和反映全县以自然村为起点和建设重点的农村基本情况。在网页栏目的设计上,原则上要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要有可读性、可看性,既要符合上级要求,又要简便易行,方便各级干部和基层群众使用。在信息上,要适应各级各部门领导及时了解掌握农村基层最基本的情况,实施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需要,更要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在生产发展、增收致富上对信息的需求,要积极探索创新,不断增加服务“三农”的新栏目,增强网站服务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要提高信息的权威性、实用性、实效性,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要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立健全信息服务规章,搞好网页的更新和维护。

(四)实施步骤

按照省、市“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会议精神和市委、政府的安排部署,结合实际,我县的“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主要是成立县级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开展县级试点,制定县级方案,召开动员培训会,为“数字乡村”工程的开展奠定基础。本阶段的工作任务,到目前为止,已基本完成。

第二阶段:信息采集阶段。本阶段从8月21日开始,用40天的时间,分四个步骤完成信息采集工作。第一,制定乡级方案。各乡镇从8月21日到25日结束,完成本乡镇方案的制定,并召开动员培训会;第二,试点村信息采集,从8月26日开始到31日结束,各乡镇要完成试点村的信息采集工作,并报县领导组办公室审核;第三,信息采集,从9月1日开始到20日结束,各乡镇要完成所有村的信息采集工作;第四,审核工作,从9月21日开始到30日结束,县直各有关部门要完成对所有信息的审核工作。

第三阶段:信息平台建设阶段。从10月1日开始到31日结束,用1个月的时间,完成所需文字、数据、图片、视频图像的整理、编录、处理及基本网页的制作并上网运行。

第四阶段:检查验收阶段。从11月1日开始到15日结束,由县领导组办公室采取网上检查验收或组成检查组分赴各乡镇进行实地检查验收的方式,对各乡镇“数字乡村”工程进行检查验收,并写出书面检查验收报告报县领导组,同时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完善相关材料,迎接省、市检查验收。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各乡镇党委、政府要把“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作为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纳入中心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切实加强领导,有效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县政府已成立了“数字乡村”工程建设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负责组织、协调、抓好全县“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实行了县“四家班子”领导和领导组成员单位挂钩联系制度。各乡镇也要成立“数字乡村”工作领导组和办事机构,切实加强领导,建立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强化督促检查,做到领导、措施、责任“三到位”,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确保建设任务按时完成。县直各部门要明确责任,分工协作,紧密配合,认真组织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

(二)拟定方案,细化工作措施

“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从现在开始,只有2个月的时间,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既要按时完成,又要保证质量。会议结束后,各乡镇要及时以自然村为单元,按照《*县人民政府关于切实抓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通知》要求,学习借鉴金塘乡的经验和办法,结合乡镇实际,精心组织编制实施方案,于8月25日前报县领导组审核并备案。在方案的制定上,既要统一标准,注重实效,又要明确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建设内容、建设时间,细化工作措施,为“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有计划、按步骤顺利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三)严格把关,确保建设质量

1.坚持部门负责制,严把数据质量关。数据质量是“数字乡村”工程的生命。“数字乡村”工程的采集内容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事业等方方面面,要把好众多领域、众多数据的质量关是任何一家部门都难以做到的。因此,为确保采集数据的质量,县直各有关部门都要从自身职能出发,对乡镇采集的数据进行严格把关。未经把关的数据不能输入信息网络平台;已经把关但把关不严致使“数字乡村”工程在接受省、市验收中出现问题的,要按照谁把关、谁签字的原则,追究谁的责任。各乡镇在数据采集中要坚持客观真实、实事求是的原则,提供的数据绝对不能想当然和凭空捏造,一定要据实填报和客观采集。若弄虚作假,一经发现,要按照《统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严肃处理。

2.严把信息整理录入关。各乡镇要根据所建网站栏目设置对文字、数据、图片的要求,在收集、处理、编辑、录入数据资料和图片资料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三统一、一集中”(统一“数字乡村”建设情况调查表、统一照片收集标准、统一文字处理模板;文字、图片编辑录入集中)的要求开展信息整理录入工作。县直挂钩部门要加强督促检查指导,发现问题立即纠正,及时解决,确保信息整理录入工作按质按时完成。

3.坚持转段验收制,严把阶段质量关。为把好各阶段的工作质量,确保“数字乡村”工程的整体实施效果,各阶段的工作必须实行转段验收制。即,本阶段的工作完成后,各乡镇必须向县领导组办公室写出自查报告和验收申请,经县领导组办公室审核验收后,方能转入下一阶段的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在审核中必须尽职尽责,坚持即到即审,绝不允许推诿扯皮和拖沓延误,在接到乡镇的验收申请后,务必在3天内做出答复。

(四)明确职责,强化职能作用

我县“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实行“政府领导、部门指导、乡镇实施”的工作机制。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各部门和乡镇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抓好“数字乡村”工程的实施。农业局负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并处理领导组的日常事务工作,将“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纳入信息化发展规划,搞好工作指导,提供技术支撑;通信管理部门负责牵头各通信企业,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改部门负责将“数字乡村”工程纳入重大投资计划,并审定相关投资项目;财政部门负责落实“数字乡村”工程建设补助资金,并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统计局、交通局、公安局、城管局、规划局、水利局、林业局、民政局、民宗局、扶贫办、教育局、卫生局、经贸局、气象局、人力办、文体局、供电公司、合管办、党史办、交警大队等部门要负责相关信息的核实、整理、交换,以及相关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服务;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农村地理、农村地籍等信息系统的建设、推广和服务;宣传、通信、广电等部门负责广播、电视、电话、手机短信平台等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及宣传工作。各乡镇负责数据采集、照片拍摄、图片收集处理、文字编辑录入等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逐级细化工作目标,层层明确工作责任,确保按时完成“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任务。

(五)强化培训,加快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业务骨干人员的培训。要从相关部门抽调熟悉农业农村工作、懂信息技术的人员,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重点进行信息统计、信息采集、文字编辑、图片处理、数据录入等技术知识培训。县农业局必须对县直部门抽调参加“数字乡村”工程的业务人员和各乡镇的业务骨干进行培训,通过测试合格后方能上岗。乡镇的业务骨干接受培训合格后,要对本乡镇所有参加“数字乡村”工程的业务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尽快培养出一批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农村信息员队伍。二是加强农民信息员队伍建设。要注意从农村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农民经纪人、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以及村组干部中选拔事业心强、有经营头脑、掌握一定农业技术、乐于为民办事的同志作为农民信息员。通过这些农民信息员,上传民情民意,下播致富信息,进一步活跃农村市场,促进商品流通,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六)拓宽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为切实抓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县政府根据各乡镇的工作量,决定下拨给各乡镇一定数额的“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专项经费,并配备一台电脑和一台数码相机。所配设备必须用于“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绝不能挪作它用,并落实专人管理,如发生人为损坏,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涉及到的文本材料、图表等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印制后下发各乡镇。各乡镇也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多形式充实设备,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同时,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加大投入,不断拓宽建设筹资渠道。

(七)政府主导,部门齐抓共管

“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化、集约化工程,不是一个或几个部门就能做起来的,必须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密切配合,按照目标任务,共同努力完成。县四家班子领导要实行联系责任制度,负责指导、检查、督促所联系乡镇的“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县领导组成员单位要建立挂钩负责制度,尽全力帮助挂钩乡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与乡镇共同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全面实施;各乡镇也要实行乡镇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分片包干制,把责任落实到人、任务分解到人,从而形成上下左右互联互动的运行机制和工作合力。

(八)先行试点,稳步扎实推进

前一段时间,县政府已在金塘乡进行了试点,县农业局要认真总结金塘乡的试点经验,供各乡镇学习借鉴。各乡镇也要选择具有一定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就信息采集先行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及时总结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后全面推开,达到少走弯路、稳步推进的目的,确保整个“数字乡村”工程建设顺利开展。

(九)加强宣传,营造工作氛围

各级各部门要强化对“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宣传,要采取标语、专刊,广播和召开专题培训会、机关干部职工会、村民会议等形式,广泛宣传“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建设内容和目标,积极展示建设成果,推广成功经验,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增强广大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者的信息意识,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关心和支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良好氛围。

(十)及时更新,确保永续利用

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村落学校;乡土中国;离土中国;农村学校布局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离土中国”逐渐替代“乡土中国”成为中国农村当下最显著的事实。伴随而来的是中国农村自然村落的迅速消减和村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由此,村落学校也“被”置于这种新的历史处境的挑战中,因为文字下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而迅速诞生,又因为离土中国而被迅速撤并。这浓缩了村落学校的多舛命运和农村教育发展的艰难。这种局面需要从教育体制外寻求支持,同时也需要教育体制通过内部适时改革担当起应有的社会文化责任。

一、从乡土中国到离土中国:村落学校历史处境的变迁

这里所谓村落学校,就是指那些坐落在村落中的学校,本文所指主要是小学(村级小学),也包括部分初级中学。而所谓的“村落”,是指在农业社会里,由于地缘的关系,把许多个家庭、家族组合到一起,形成一个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生活群体。它主要指的是一个社区概念,强调的是一定社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这里所说的“村落”不包括高度工商业化的某些农村社区,如沿海小企业发达的农村新镇。村落学校的命运与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紧密相连。

(一)乡土中国:“文字下乡”与村落学校的兴盛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中指出:“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上去是乡土性。在这基层上,有语言而无文字。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生活中的需要。”在他看来,乡土社会是一个用不着文字、面对面的甚至连语言有时候都显得多余的社群。由此,“乡土中国”经费先生提出和界定,得到越来越多社会学者的认同,并成为村落学校兴起的最初背景。

乡土中国的传统乡村社会在自身结构的调试过程中酝酿一套自给的意义系统和价值体系,借以维系村民生活和村落运转。“世代继替”“差序格局”“礼俗秩序”便是村落意义系统的行动逻辑。乡土中国田园式悠闲的村落生活与文字的疏离,不利于整个民族现代化素质的提高,而现代化则是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乡土中国的改造就成为时代使命,“文字下乡”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化主题,村落学校由此开始大量诞生。

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字下乡”始于清末新学的创设。这种学校教育以前所未有的普遍性姿态试图渗透到包括村落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当中。这被费孝通概括为“文字下乡”的渗透过程在中国始自19世纪晚期的新学运动,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政府的“双基”工程,历经一百余年的时间,虽然期间经历种种艰辛和磨难,但现代性教育往下渗透的客观总趋势没变。大体上说,这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合流的“文字下乡”进程,是外来殖民宗教势力、国家政府力量以及民间社会力量磨合、博弈互动下的产物。1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掀起了新的兴学热潮,“普九”运动规模可谓史无前例。无论是20世纪初的“新学运动”,还是20世纪末的“普九”运动,都是主要以政府行为改造乡村社会的教育行动,特别在1949年以后,教育在村落的扩充表现得更纯粹。历经百余年,村落学校终于坐落在乡土社会那并不富裕的土地上。

(二)离土中国:村落学校不得不应对的事实

20世纪80年代开启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经济改革,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工业的快速崛起促使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地从村落向小城镇和城市流动。总体上看,农村劳动力流动表现出三个特点,即规模大,务工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举家且长期脱离农业生产。这致使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1978年的82.08%下降到55.1%。

如今,工业化的成果迅速转换成为生产力,日益改变着传统乡土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城市文化的诸多要素正以突飞猛进之势冲击着乡村生活,同时,农村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的变迁,促使“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工总量不断上升。中国社会国民经济结构由以农业为主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转型,社会结构从“乡土”到“离土”演变。因此,“乡土中国”逐渐被“现代化”吸引,

“离土”成为这个时代乡村社会转型的主旋律。

“离土中国”之下,村落学校遭遇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其建设发展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也许只是过程性的,在笔者看来,更可能是中国农村教育质量提升的一次新的历史机遇。

二、“离土”的连锁后果:村落学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离土:村落学校不得不由“校”变“点”。但学校整体转型困难

我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适龄儿童数量不断减少,加上农村劳动力的大量举家流动,使得适龄儿童数量减少幅度更大,而且导致村落学校的在学儿童数量极不稳定,学生“流失”(包括辍学、转学、退学、弃学等)严重,在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尤甚。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村落学校在按学生人数拨款办学的制度下已经无法正常按“校”办学。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一般都变“校”为“教学点”,缩减教师规模,减少教育经费投入。这样带来的问题是,原来的学校管理方式、教育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适应困难但又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培训,加上资源的有限性,又无法留住高水平的教师坚守村落“教学点”,教学质量呈直线下滑之势。如此,“教学点”就日渐失去了对家长及其孩子的吸引力,继续“流失”也就在所难免。如此的不良循环,村落学校只能面临“撤点”的唯一结果,也就意味着它在一个自然村落里的终结。

为应对儿童数量锐减、部分学校资源浪费、教育投入效率不高等问题,我国农村教育应集中资源办学,实施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其主要的措施就是采取撤点并校,建立中心校或寄宿制学校。

(二)撤点并校:学校离村、“文字上移”,导致与乡土文化相隔离

如果说百年来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以往下渗透普及或者“文字下乡”为特征,基本上达到了其顶点,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和青壮年非文盲率均已接近100%的绝对限度,那么乡村教育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关口。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家实行了大规模撤点并校布局调整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导致大量村庄学校急剧消失。中国改变了原来“村村有小学”的格局,众多农村小学被逐渐撤并或升级,不少地方已达到一个乡镇只有一所中心校的程度。这一次农村中小学布局大调整无疑体现出一个相反的“文字上移”趋向——学校离村,这一趋向成为当前中国乡村教育的显著事实。而且,这一进程与村落的终结相同步,并比村落终结的速度更快。这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新阶段的客观反映,也是现代化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新拐点。

学者李书磊以历史人类文化学的视野对处在这个拐点上的村落学校予以了深入的剖析。他认为,村落学校是村落中唯一的国家机构,它在乡村背景与乡村气氛中就更显出一种不可替代的身份,几十年间它在村落中的功能变迁具有了独特的文化史意义。村小是村落中的“国家”,它以自己的方式作用于乡土。从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乡村学校除了在学校内行使职能之外,还走到社会上去发挥作用:它是各种政治的宣传队,也是各种生产工程的突击队。不过,今天的情况已经发生根本变化,此时的学校将力量专注于学生本身,它作为国家文化机器的功能在校园围墙之内实现。学校有它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围墙,它只是通过农民的子弟才同乡村社区发生关系。村小在成片的农舍与田野中间显得既特别又孤单,它居于乡村、为乡村而设,却又不属于乡村。

可见,今天的村落学校已经不再直接对乡村文化做贡献,而仅仅依靠对学生实施现代文化素质的培养来作用于社区,这形成了它的“飞地”色彩。它只是一种外来存在的嵌入,少了与乡土社会的和谐融合。李书磊还真切地感到,学校作为一个机构不仅在组织上与它所处的村落相分离,而且在教育内容上也同乡村生活相脱离。在学校的围墙之外,村落的生活按自己的节奏与逻辑进行着。现行国民教育的课程设计也不是为农村生活准备的。现行学校课程对乡村生活的某种满足也只是一种附带产生的结果,如识字、算账、文化消费能力。

学校离村所带来的问题就是以“文字上移”为特征,村落学校从社区文化的抽离成为“寄宿制学校”,其“飞地”色彩更加突出,社区及家庭教育模式世代相传、繁衍成习的一套以传承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内部体系就与学校教育现代性传播相隔离。村落没有了学校,也就失去了村民进行文化活动的场所,农村社区文化的传承就失去了应有的土壤。

(三)学校离村:儿童离家寄宿“圈养”后身心健康问题突出

村落学校离开了大多数的村落,所以大多数的适龄儿童不得不离开依恋的家,到寄宿制学校过集体生活。而这种在低龄期所承受的缺乏足够关爱的“圈养式”的集体生活对儿童的身心影响很大。与非寄宿制生相比,寄宿学生更倾向于出现自卑、无法安心学习、怀疑自己能力、易为一些小事烦恼、焦虑时易失眠、易对日常食物怀有恐惧心理以及冲动和控制力差等问题。可见,离家过集体生活使低龄儿童的正常发展受阻,这需要予以极大的关注。

同时,家长离土,所产生大量的“留守儿童”一般交由父母的长辈隔代抚育。这些儿童由于缺少至亲的呵护和关爱,心理健康问题也很突出,个性存在较多缺陷。由此带来村落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负荷增大,学校的教学管理难度也加大,但大部分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个体无助感较为普遍。

(四)儿童离家:教育成本部分转嫁农村家庭,村落学校学生辍学率升高

学校离村后,大多数儿童只能离家,而寄宿生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还不止于儿童身心、教师工作负荷、教学管理等,还体现在基础教育的公共成本被转嫁到家长身上。这使经济收入来源本来就匮乏的农村家庭负担更加沉重。有学者研究显示,一个寄宿生,中部地区农民家庭每年就平均增加657.3元钱的支出,西部地区农民家庭平均增加了787.8元钱的支出,增加的部分主要是学生的住宿费和伙食费。这组数字还表明,越是家庭收入低的地区,家庭增加的支出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权衡上学路远、安全风险、身心健康隐患、家庭劳动分担等因素,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选择让孩子辍学,以此规避上学所产生的沉重经济负担和劳动负担。因此,在全面普及义务教育的今天,村落学校辍学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村落学校建设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与离土中国之下政府抉择的农村学校调整政策的初衷相去甚远。可见,

“控辍保学”并不是一个过气的词汇,仍然是当下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应对的关键词。

三、凸显乡村教育的公益性:化解村落学校建设问题的策略建议

村落学校建设中出现的“离土—离村—离家—离校”的问题链,并非单单因为乡村社会的“弱、老、少、边、穷”等原因,还因为中国农村居民的生存样态越来越不依赖于土地或以土地为中心,以人为目的的教育也就必然不再留恋乡土和村落。所以,村落学校建设存在的问题就需要针对乡村社会新的生存样态,从公共型教育财政体制建构到教师培训机制等诸方面来逐步解决。

(一)建构公共型教育财政体制:缓解基层政府教育财政压力

虽然离土是村落学校被大规模撤并的直接背景,但更主要的是基层政府在此情形下没有足够的财力保障做其他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的政策选择。基层政府只能追求规模效益,撤点并校,并在此过程中,政策执行主体产生逆向选择、应声虫现象和道德风险等机会主义行为。这些行为无疑会放大村落学校所面临诸多问题的后果。所以,就有必要改革原有的地方教育财政体制,提升农村基础教育经费负担的财政层级,建构公共型教育财政体制,解放基层政府财政压力。

而且,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供给的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而它的充分供给需要重新划分各级政府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财政责任,“以法律规范的形式,明确界定各级政府在地方教育上的财权范围,明确中央和省级政府应是地方教育的投资主体,实现地方教育产品的分层次供给。在中西部地区,中央政府承担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支出,省级政府负责公用经费支出和助学经费,县级政府分担基建支出。在东部地区,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共同负责农村教师工资,省级政府负责公用经费支出和助学经费,县级政府负责基建支出。”这样就能避免地方小政府要办大教育的两难处境,撤点并校等政策选择就更有可能因地制宜,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二)调整农村学校布局结构:因地制宜,配套建设校车系统与送教上门相结合

村落学校撤并或新建寄宿制学校,对经济较为发达、人口相对集中、交通发达的地区而言。是一种较好的政策选择。但在广大的经济欠发达、人口相对分散、交通滞后的地区而言,则是一种欠妥的选择。前者因为学校离村、孩子离家所产生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相应校车系统解决孩子离家、上学远等潜在的安全风险问题。而对于后者,则可以采取送教上门、变“校”为“点”、一校两“点”的办法,切实体现义务教育的公共性,避免低龄儿童上门求学难的局面。贵州基层政府采取与公益机构合作的方式,成功地“找回”教学点,力控辍学率反弹。无论是校车系统还是送教上门,都能够彰显政府的公共责任,又不会大幅度增加农村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成本,也能避免因儿童离家寄宿所产生的诸多身心健康问题,真正体现基础教育的公益性价值。

(三)赋予村落学校综合性职能:促进与乡村社区文化的有机融合

离土中国之下乡村社会的巨大变化,使得“三农”问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被提上政事日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同时,农村基层政府可统筹协调各项工作,尽量保留村落学校,赋予其多种职能,资源共建共享,形成农村社区综合文化教育活动场所,分季节、分时段发挥不同社区功能。有了场地和活动载体,村落学校与乡土文化的融合,传承传统文化就有了更加肥沃的土壤。

(四)理顺村落学校的管理关系:“以县为主”落到实处,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和教育水平

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村级财务;乡级代管;调查思考

农村财务管理历来是群众最关心最敏感的问题,也是滋生腐败,导致农村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地方政府把加强农村财务管理作为重要抓手,在所有权、使用权、民主管理权不变的前提下,将村级账务交乡镇农村经济事务综合管理站监督核算。本文通过对青原区八个乡镇调查走访,从当前农村财务管理现状出发探索完善村级财务乡级代管对策建议。

青原区所辖八个乡镇街道,分别管理八个农村经济事务综合管理站,目前有编制数29名,在编人员23 名,在岗人员21名,负责106个行政村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工作,每个乡镇基本上保留一名站长,一名会计在岗,个别乡镇只有站长一名,其余人员抽调乡镇参与乡镇蹲点挂片工作。会计负责对各村居的收支票据进行审核及账务处理,站长负责资金支付开具支票与会计及各村报账员对账并检查会计账务。各站人员配备不全,岗位设置不尽合理,有的乡镇达不到内控要求。

一、村财乡管的积极作用

村财乡管的实施,使农村财务管理纳入规范化的轨道,受到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一)建章立制扎紧村财小袋子

农村经济事务综合管理站为了更好地规范各村财务收支行为,建立统一的报账流程、报账规则,统一分户建立会计核算账套,统一印制收费票据,建立以旧票换新票、存根、记账销票制度,杜绝收入体外循环及“账外账”、“抽屉账”、“袋袋账”“糊涂账”的存在,有效控制了公款私存,白条抵库,库存现金超限额及挪用公款现象。

(二)同一个标准规范收支行为,会计信息质量显著提高

各乡镇农村经济事务综合管理站,指定一名会计对各村居收支票据进行合理性、合法性审核并按村居单独设账进行会计核算,各村居收支行为在同一把尺子的丈量下规范化运行,改善了过去会计资料乱堆乱放,出纳、会计账目都记流水账,原始凭证不规范,一些集体收入不入账,私设小金库,虚报冒领等行为,有效地遏制了村居会计信息失真,数字不实的不良现象,会计基础信息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三)实行财务公开,提高村级财务收支透明度

乡镇农村经济综合管理站,每月及时对村居财务收支业务进行账务处理、报送财务报表,并与村委会报账员对账一次,并督促各村居每季公示财务信息一次,提高收支透明度,激发了村民参与民主决策的热情,化解了村民矛盾,消除了不稳定因素。

(四)会计统配,降低各村财务管理成本

过去村财村管时各村设会计出纳两人,实行村财乡管理,每个村公选一名报账员,减少了人员开支,减轻了村居经济负担,有效降低村居财务管理成本。

(五)强化会计监督职能,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现状得到有效遏制

实行村财乡管,使会计脱离各行政村管理,有效地改变了过去会计的依附地位,提高了会计监督的力度,转变了过去不敢说不敢抵制的状态,支出随意性得到有效控制。

二、当前村财乡管存在的问题分析

调查发现,由于农村法律意识、财经意识淡泊,以及财务知识匮乏的局限,村财乡管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一)村财乡管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会计队伍不稳定

一是各村居财务人员基本是通过村干部推荐和村民大会选举产生,重人缘重威信而轻业务,年龄大,没有系统性财务知识,法律观念淡泊,存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象; 二是农村经济事务管理站工作人员编制由乡镇街道管理,人员随意调配,参与乡镇中心工作,各乡镇未根据业务需要按会计专技设置相应专业技术等级岗位,造成各工作人员有证无证一个样,有专技和无专技一个样,高等级和低等级专业一个样,各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的继续教育和自我提升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会计业务素质在低水平徘徊。

(二)财务管理不规范,村干部支出随意性大

由于村级经济实行村居自治,各种规范性支出对村级财务并未涉及,导致村干部支出上随意性较大,特别是在招待费,招商引资等方面,多数村干部认为只要没放入自己的腰包,吃点喝点没有关系,有的村委会每年招待费开支达到数十万之高。

(三)财务公开制度流于形式,未达到预期效果

财务公开是将一定期间本村发生的所有经济事项公告于广大村民的一种做法,是村民了解村级财务收支的重要途径,也是村民参与监督的重要依据,是农村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各村在财务公开时多以表格出现,公开的内容比较笼统,对专项资金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支出方面没有专项公布,受村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责任性不强、不经核实的影响,有些数据前后矛盾,村民也看不出所以然,影响财务公开的质量,未起到财务公开效果。

(四)村民理财小组缺位形同虚设

相关制度不健全,民主理财缺乏可操作性,虽然成立村民理财小组,但没有一套规范的,较为细化的理财程序和财务管理审批制度,开展民主理财可操作性不强,没有充分发挥民主理财作用,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多数由村干部推选,存在好人主义思想,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理财小组成员普遍未掌握财经知识,不能有效发挥内部监督作用。

(五)集体资产管理不严

农村集体资产历来管理粗放,多数村未建资产台账,报废资产未按相关规定办理核销手续,有些资产被个别村民随意无偿占有,一些村干部擅自出租、出借集体资产,擅自出借或自用资金,造成大量资产、借款无法收回,致使村级资产流失现象。

(六)规范化运行受环境制约

在村财乡管运行过程中,各乡镇农村经济事务综合管理站的会计人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努力贯彻执行财务制度、财经纪律,但由于受到了环境的制约,很多收支行为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最终达不到规范效果。例如,农村商贩大部分未办理工商税务登记,属家庭式经营,一些公务性支出基本上属白条列支,有的工程劳务属村民投工投劳,村民打领条收款,有些基建材料也是未向对方索取税票;现金支付比例过大,由于各村居离城镇比较远,没有银行网点,个别乡镇都是利用备用金制度,加大了资金管理风险,容易造成村干部贪污挪用现象。

(七)监督机制缺失

我区目前村财乡管的管理模式是由农业局牵头,乡镇组织实施,审计、财政、纪检监督的管理模式,农业局只负责业务上指导,农村经济事务综合管理站人员编制由乡镇掌握,审计、财政、纪检只有在开展专项活动时才进行检查,看似多头管理的部门实质上变成无部门管理,农业局只是在农村经济事务上进行业务指导,根本指导不了会计业务,各乡镇本身工作就繁多,往往还要从农村经济事务管理站抽调工作人员参与乡镇中心工作,也无暇顾及财务工作,审计、财政、纪检又不能随时进行监督,造成各综合管理站人员执行制度凭业务经验和各自水平,在监督管理过程中形成了真空区、盲区。近几年发生几起农村经济事务管理站工作人员贪污挪用现象。

三、完善村财乡管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村财乡管较之以前村财村管在会计核算、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前进了一大步,但与会计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诸多现存的问题,制约了村财乡管积极作用的发挥。因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以期扬长避短,进一步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发挥会计人员的监督作用。

(一)建立更加规范的监督体系

村财乡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应从上到下建立由农业、财政、审计、纪检、乡镇、基层农村事务综合管理站、村民理财小组多部门密切配合,统一协调的监督体系。各部门在自己职责范围内发挥监督职能。

1. 村民理财小组应不负村民重托,担起对本村财务收支行为的监督责任,对重大经济活动事项需民主讨论后方可实施,各项开支需经村民理财小组审核签字方可报账。

2. 各乡镇财政所负责对村财政资金监管,对收支票据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核并进行会计业务指导。

3. 各农村经济事务管理站负责各村委会计业务核算并及时与各村报账员、财政所资金会计对账,报送报表。

4. 各乡镇分管领导负责村财乡管重大支出审批监管且协调各部门工作。

5. 农业局加强对农村经济事务管理站人员管理及定期组织轮岗。

6.财政局应加强对相关财务人员的会计业务、财经知识培训以及对各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确保会计监督与财政检查相结合。

(二)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会计队伍

农业局应积极与财政、人社局、乡镇等部门沟通,将农村经济事务管理站工作人员编制收归农业局管理,避免乡镇随意调配人员,造成有编无人工作现状,并且每三至五年组织一次会计人员轮岗,通过轮岗可以相互交流学习业务,也可以避免贪污挪用现象,其次统一由农业局机关设置会计专技岗位,调动工作人员树立做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业务技能。

(三)编制收支预算与财务公开相结合,遏制乱收滥支行为

各村居应提早谋划财务收支预算,对于超预算收支做出文字说明并及时调整预算,应严格财务活动程序,建立完善财务制度,用制度约束村委会干部收支行为,每月财务公开时应将预算数和实际支出数同时公开并列出差异说明原因,使财务公开达到民主监督效果。

(四)建立资产登记台账,加强资产管理

农村集体资产是农村集体组织成员的共同资产,长期以来未建账现象存在,村集体组织应分类建立资产台账,如实反映登记资产的数量、价值及变动情况并按相关程序办理出租、出借、变卖、报废资产,杜绝有的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将集体资产随意出租、出借、变卖或无偿占用,杜绝有账无实、有实无账、账实不符现象。

(五)规范项目资金使用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央、省、市、区对农村各项基层、扶贫、建设等资金不断增加,这些资金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资金,资金管理使用的好坏直接体现国家政策与关怀,各村居应从立项到实施确保专款专用,各农村经济事务管理站应严把审核关,对于专项资金应专款专用,杜绝白条、现金结算。

四、结论

村级财务问题仍然是当前群众十分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是农村经济事务综合管理站的重点工作之一,村财乡管作为农村财务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改革,发挥着重要的监督作用,经过多年运行不难发现还存在不少问题,各级职能部门必须引起重视,不断完善深化,对于出现得新情况,新问题应及时研究对策,予以改进。

参考文献:

[1]吴古昌.“村财乡管村用”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当代农村财经,2014(06).

[2]赵江平.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当代农村财经,2015(02).

[3]高祥晓,安存红.我国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20).

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范文7

以湘西州为例。目前我州普遍实行"超收分成、短收分担、分级包干"体制,从执行的情况来看:

一是体制不稳定。各县在确定乡镇体制时原规定一定3年(或5年),但由于县级财政困难,实际几乎每年都在调整乡镇基数,尤其是永顺、花垣、保靖几个贫困县,一年调整一次基数,大大超过乡镇的承受能力。

二是超收分成比例过高,乡镇可得财力小。目前我州乡镇超收分成大部分按ZH或3:7分成,而对烟叶特产税等大宗收入又实行单项分成。保靖县对迁陵镇1997年起基数2:8分成,1998年起基数4:6分成,1999年起基数又实行单项分成,致使乡镇可得财力小。

三是分成款难到位,挫伤了乡镇的积极性。尚未建立国库的乡镇,实行收入上解、支出下拨、年终结算。但从实施的结果看,到2000年4月底止,龙山县拖欠乡镇分成款380万元;永顺县1997年乡镇超收分成款仍未到位,1998年的尚欠44万元,1999年的尚欠12万元。花垣县1999年乡镇分成收入114·5万元,年底结算时,县政府决定只拿出的万元兑现乡镇超收分成,其余的54·5万元一笔勾销。

四是体制不规范。部分县没有按分税制要求分税分级,收入范围划分不清,财权、事权不明确,责任不到位。

五是收入基数偏高。全州各县市在确定乡镇基数时,普遍采取以前3年实际完成教为基数,再确定一个递增比例。现行增长比例最低为5%,最高达20%,过高的比例,抑制了乡镇培植财源的积极性。

总之,从体制上说,各县都抠得太紧,挖得太苦,乡镇没有奔头,好差一个样,致使部分乡镇领导对财源建设和收入征管抓得不紧,挫伤了乡镇理财积极性。

问题二:乡钝甘域走设举步单衣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乡镇财源建设步伐有所加快,但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是没有明确的发展思路,尤其在市场形势发生变化后,乡镇无所适从。如永顺龙家寨镇,"八五"期间乡镇企业比较红火,财政收入上得较快,总收入突破了100万元大关,近年由于乡镇企业不景气,到1999年时,乡镇总收入只有89万元。

二是没有明确的规划。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各乡镇的工作是上头布置检查什么就搞什么,很难做到按规划办事。即使少数有财源建设规划的,因投入等问题,也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三是没有得力的措施。乡镇财源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仅靠财政部门的力量难以搞好,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配合。目前,我州乡镇企业不大景气,支柱产业很难形成,部分乡镇财源税源萎缩。

四是没有明确的筹资渠道。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乡镇财源建设是一项投入较大的工程,资金需求量"大,而乡镇筹措资金的能力十分有限。我州在财政对乡镇的支出中,98%用于个人和保运转,其中:68%用于个人部分,30%用于公用经费,只有2%用于其他。可想而知,财政用于农村生产的资金微乎其微。乡镇农村信用社的资金规模小,商业银行实行资产比例贷款后,其手续十分繁杂,乡镇一级很难拿到贷款,因此,乡镇财源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问题三:农村税收征自求·付费轻键十分产宦

1、转引、买卖税收行为屡禁不止。垂直管理的征收机关表按经济区域(行政)设立征管机构,辖几个乡镇的税收征管,形成了转引、买卖税收的"空间"。而乡镇政府为了确保基数,确保任务,亦采取"协税"、"引税"的形式招揽税收。这样,将税收作为了一种"商品"不仅使预算内资金转化为预算外,形成"小金库",而且扰乱了征管秩序,严重破坏了政府问的分配关系。

2、征管环境差,征管手段弱。农业税制远远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可操作性不强,农业税"有税无地、有地无税"现象普遍,造成上清下不清,特产税据实征收不到位。征管办法滞后,仍以行政推动为主,没有上路稽查的权力。州、县市出台减免税政策多,涉及征管的所有税种,造成相邻县(市)、乡镇之间征收政策不一。纳税意识淡薄,依法治税难,集中表现在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征管上,此二税涉及千家万户,税额小,纳税人明拖暗拉,提高了征收成本。如砍戎镇一户茶农欠特产税"80元,几道程序下来,花去了1亿多元,最后卜强制执行也难到位,征收机关承受不起。如此造成欠税越积越大、越积越多、越积越广。

3、垫交税敌现象较为普遍。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日先垫后补。乡镇为完成均街入库目标,在收入没有实现的持况下暂肘垫交]年底再补。二日长期垫交。农业税空挂"越来越多,乡镇为保基教年年垫交。资金来源一是挪用预算外资金等各项暂存款垫交,二是借贷敌垫交。垫交税款问题不容忽视,首先是税收政策法规不允许;其次是虚增财政收入,掩盖矛盾,为领导决策提供不真实情况;再次是新增了乡镇债务。

4·费大于税,费重税轻。费大于税主要表现为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村提留乡统尊大于农业税。团结镇农业税只有24万元,而教育费附加达纳万元;龙潭镇教育费附加20万元,加上村提留乡统筹8万元,比农业税多6万元。这种情况,各县都很严重。在征收过程中,部门的费易收咱家的税难征。社嬉坡乡199年200m3的木材采伐指标,"一金两奸能全额收足,而木材特产税收到不足2Om。

5、税收征管权、责脱节。实行分税制后乡镇政府应该是财权与事权统一,但国、地税收征管权力在主管部门,权、责脱节,这种矛盾的一个突出表现即税收的大士流失。同村乡镇政府和财政不清楚自己的家底,收与不收、收多收少,全凭国、地税县局一张报表,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没有国、地税收入账。体制基教与收入任务也不相符,财政体制基教仅仅是对乡镇政府的一个空头指标,征收机关只认上级部门的分配任务。例如:技箕乡

地税基数为6.7万元,而地税任务只有3.2万元,齐抓共管实为一句空话。

6财源匮乏,税源枯竭。多数乡镇没有支柱财源,税源不稳固,收入波动大。

问题四:乡镇赤字负债量,债务风险已转化为财政风险

据统计,到1999年底,全州乡镇财政赤字负债5143万元,其中:赤字1255万元,负债3888万元。就全州而言,三年

消赤五年偿还债务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困难重重。

问题五:乡镇财政管理函待加强

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范文8

关键词:沈阳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在整个社会的公共文化体系构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沈阳市文化体系建设呈现出迅猛的发展趋势,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比较大的进展,尤其是社区文化的活跃,使得城市基层文化建设登上了一个新台阶。但乡镇和村级的文化建设仍然比较滞后,农村的基础文化设施、活动项目、文化队伍等,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的文化发展以及农民的需求,加强农村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是我们迫在眉睫的课题。

1沈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1.1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不足。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但是,由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导致沈阳市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价格都比较高,给人们提供的文化资源比较少。贴近农民和农村生活的产品和服务比较少,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的形式很单一,参与对象主要是中老年人。有组织的知识型、科普型、高雅的文化活动很少。其实很多农民非常喜欢阅读一些农业科技书籍和科技类报刊,但这些书农村的图书室很短缺。绝大部分农村图书室图书的数量不多,有的几百本,有的几千本,有些乡村的图书馆的书籍很陈旧,破损也比较严重,翻阅的几率很小。一些乡村图书馆里的书籍大部分都是社会捐赠的,或者是扶贫捐赠,农民很难看得懂。很多乡村的农家书屋只重建设不重管理,服务手段单一,农民很少光顾,农家书屋成了摆设。

1.2缺少人才。人才问题是制约沈阳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沈阳农村既缺少管理人才,也缺少经营人才。县级图书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也不合理,有一部分工作人员知识水平不高,对先进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不会操作,对电子文献和网络设备的管理和使用也不了解,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不适应。沈阳有些乡村的文化馆专业人员少,无法对文艺骨干进行培训,也很难开展业务。

1.3财政投入不足。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农村文化工作的文件都要求增加农村文化经费投入,明确提出要确保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不低于同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但现在还有很多乡村达不到要求,财政对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投入很少,图书馆的办公经费和活动经费都得自筹。有些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存在“阵地变形”情况。一些公益性文化单位由于没有经费,常常借助经营和出租房屋来交水电费、维修费等,这减少了主营业务的场地,严重影响文化业务的开展。

1.4农村公共义化服务基础设施对群众缺之吸引力。由于文化工作者缺乏,人才不中,加之一些文化工作者自身的水平和资金限制等原因,一些基础设施承载的文化活动要么开展的少,要么缺乏对群众的吸引力,特别是活动过于单一,缺乏创新这一点对吸引群众进行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卡拉OK能够吸引年轻人,但绝大多数村文化大院里没有相应的设备,或者是没有专门管理人员,使年轻人推动兴趣。两样表现的信息资源共享,很多村的国家信息资源共享用的电脑只有一台,根本无法正常满足需要。另一方面,一些文化活动缺少传统文化因素,对农村中的老年人缺少根本的吸引力。而过于传统青少年又不喜欢。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少,文化基础设施很难得到充分利用。

2完善沈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措施

2.1激活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内动力。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既要出钱又要出力。基层需要主抓服务,政府需要出钱投资文化产业,这才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如果只注重基础建设,相关配套的服务跟不上,工作还是不到位。现在沈阳市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推动基层文化的发展,这些问题就需要解决,应该把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内动力充分发挥出来,才能保证基层农民的文化服务水平和质量得以提高。

2.2增加投入。从沈阳市现在的情况来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最突出的问题是各级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为了适应市场机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和民间组织共同承担起建设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责任,以实现沈阳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市场化和社会化。为了促进农村公共文化体系的完善,可以建立“地产与文化千分之一互动”共建机制。以省委、省政府政府为主导,出台相关政策性文件,具体内容为:省、市(县)、乡镇,在做政府性建设工程、房地产开发、建设居民小区的投资总额以及居民购买住房所缴纳契税中提取千分之一的资金用于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

2.3扩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实现图书馆联盟是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图书馆联盟主要是实现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所以,政府应该在数字资源上增加投入,引进人才,促进数字资源平台的开发和建设,借助网络实现数字资源平台的对接,让广大农民读者受益。当然,这需要乡村有网络,有电脑,才能实现数字的共享,才能为农民提供更好地文化服务。这需要一批专业素质比较高的管理人员,建设具有综合服务的文化站,完善现有的文化管理体制,使沈阳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让文化站成为各个乡村娱乐的场所,成为乡村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沿阵地,进而成为乡镇文化事业发展的平台。

作者:岳红梅 单位:沈阳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范文9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问题

一、何谓“城镇化”

所谓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就其基本特征而言表现在“聚”和“散”两个字上。“聚”为人口聚集、资源聚集、资本和财富等的聚集,成为经济社会活动的中心和资源交换的重要平台,即所谓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散”则为以城镇为源,对周边实现资源有序分配、再分配及利用调节,即为对农村地区的辐射和拉动。城镇正是通过聚与散两方面功能发挥其影响和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杠杆作用。城镇化具有五项基本内涵:一是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换,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二是城乡人口分布结构的转换,越来越多的人口由分散的农村向城镇集中,城镇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多;三是城镇空间形态的变化,城镇建成区扩大,新的城镇地域、城镇景观涌现,城镇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四是人们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换。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乡村地区渗透和扩散,传统乡村文明走向现代城镇文明,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和“人”的城镇化和现代化;五是经济要素集聚方式的变迁或创新,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重推动下,人口、资本等经济要素更健康、高效地在城乡之间流动、重组。在这里,我们还要注意区分:

(一)城市化和城镇化。国内对于“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名称在一段时间内争论较多。按照我国的“城市规划法”,对城市定义为“本法所指的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建制镇属于城市范畴,属一般意义上的小城镇,城市化和城镇化二者含义相同、本质一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经历了一个渐进过程,由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约束,以及乡镇企业就地发展的客观现状,农村人口的转移有相当部分是就近转移到小城镇集居,从事二、三产业,我国目前已有2万多个建制镇,近20年来,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镇打工、经商、办企业。发展小城镇是我国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提“城镇化”更为形象,更符合中国国情。

(二)乡村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乡村城市化”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是指乡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部分乡村地域转变化城镇地域。另一方面是指城乡一体化,农业作为土地密集型的产业,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性产业,“乡村城市化”绝不是,也没有必要把所有农村都转变为城镇,从这个意义上讲,“乡村城市化”主要是强调城镇带动农村的发展以及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双重推动下,通过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和重组以及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缩小工农之间收入差距;通过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农民新村)的建设,使农村居民享受城市的现代物质文明,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共发展、共繁荣,逐步缩小,最终消灭城乡之间的差别。

二、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化率被简单地当作一个城市现代化的指标来追求。为追求数字指标,有的靠行政区划调整以扩大管辖面积。实际上城镇化率并不能充分反映城镇的现代化水平,如草原、沙漠地区和某些工矿区,尽管数字上反映的城镇化率比较高,但并不能说明其城镇现代化水平高。又如一个省域的城镇化和一个市域的城镇化,甚至一个县所谓“城镇化”,具有完全不可比性,不能凑数字、比指标。城镇化的实质是产业结构转型,就业结构优化,非农就业岗位增加。但目前一些地方不重实质而重形式。

(二)在城市化问题上玩“数字游戏”,导致了对城市、城市化基本概念的混淆与混乱。由于不少地方追求以改变行政区划来扩大城市辖区,把城市做大,导致城市是“聚集的点(中心)”还是“城乡不分的面(区域)”变得日益模糊。近年来不少地市合并,地级市已成为区域实体,整个地区成为一个城市,但真正的城市建成区还只是区域的一个点(中心)。一些大城市所辖县撤县改市也存在类似问题。

(三)城市核心竞争力定位比较混乱。有的城市为了展示其城市化水平,盲目建大广场、大草坪、宽马路、摩天楼等形象工程,甚至还出现城市之间的盲目攀比。在产业结构上,缺乏区域和国家的统一规划,盲目雷同,不少城市都把信息产业、高科技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在建设资金上,由于急于改变城市形象但资金不足,为了筹集资金盲目扩大城市建设用地,寅吃卯粮,或者盲目借贷,形成很大的金融隐患。

(四)隶属于政府的规划权力缺乏制约和责任追究机制。在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城市规划的审批、监管多是市议会。目前流行“规划听市长的”,而有的市长又常受开发商的影响或被开发商牵着鼻子走,造成很多短期行为和错误决策。

(五)忽视或不懂区域规划。一些决策者忽视或不懂城市发展的区域规划,忽视城市圈或城市连绵区的客观事实,看不到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浪潮下,城市之间联合协调的必然趋势,不是主动联合而是恶性竞争,既造成了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和城市发展布局的不合理,又削弱了我国城市总体上的实力,降低了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视城镇圈或连绵区的客观事实,搞恶性竞争,降低了竞争力。

三、结语

我们在实现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认清城镇化概念的基本内涵,把握城镇化的基本原则,完善城镇化的机制和体系,用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方法切实推动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以破解长期阻碍和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农“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