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发展经济的建议集锦9篇

时间:2023-08-18 17:38:32

发展经济的建议

发展经济的建议范文1

[关键词]低碳经济 低碳发展道路

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在能源短缺北京下寻求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从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到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再到后京都谈判艰难上路,一个涵盖国际政治、经济、技术、法律、环境等各方面的国际气候制度已经形成并处于不断演化的进程之中。国际气候谈判已不只是单纯的环境事务,而是涉及未来各国争取发展空间和选择发展道路的问题,关乎各国重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我国是个易受气候变化影响且能源紧张的发展中国家,国内正经历着以重化工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国际上面临着后京都时代的外部压力,同时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内部压力,低碳经济必然是中国未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选择。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压力

发展低碳经济对中国而言,紧迫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我们可能会面对一个所谓“锁定效应”问题,低碳经济已经是未来轨迹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低碳经济可能会带来贸易条件、国际市场、国际技术竞争格局的变化,我们不能违背时代大趋势,而要跟上时代的变化,走低碳经济道路。这对国家、地区和全球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我们正处于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转型时期,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一)工业GDP比重大幅增长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工业占GDP的比重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重化工产业化特征非常明显。目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一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并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然而,快速的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等特征。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不仅仅在于排污总量的增加、生态破坏范围的扩大和资源供需矛盾的严峻,已经危及国家可持续发展。我国面临着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艰巨发展任务,未来的发展必将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而且会越来越大。

(二)我国资源短缺

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已传递了一个明显的信号:资源供给已经远不能满足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需要,资源压力迅速增大。我国对钢铁的需求超过了美国和日本的需求总和,对铜、镍、锌、铁矿砂和水泥的需求也都超过美国。在未来15年,中国将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这一阶段是资源消费的高峰,而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耕地面积、水资源量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6;人均石油、天然气和煤炭量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约1/10、1/20和3/5。与占世界21%的人口比例相比,我国已发现的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是相当贫乏的。因此,未来我国经济增长将会把世界初级产品价格推上新的高峰,我国与世界主要资源进口国的利益摩擦将会不断增多。

(三)气候变化

1990年至2003年的13年间,中国的GDP增长约占世界的10%,而同期能源消费增长却占世界的27%,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占世界的34%。中国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净增长趋势说明中国有必要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与此同时,能源供给和能源安全已经成为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制约因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因此,在未来20―50年,我国必须要在工业化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之间进行平衡,选择低碳发展的道路。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目前,欧美国家正掀起一场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意在占领新时期产业制高点,为自身经济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借鉴世界各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所采取的行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关键因素,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是实施的主要形式。鉴于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尽快开始研究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开展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强度评价,指导和引领政府、企业、居民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建议全国人大环资委和全国政协人资环委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强协作,共同推动我国早日加入世界低碳经济转型国家行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我国能否利用后发优势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研发工作,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体制,鼓励企业开发低碳等先进技术;加强国际问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

(二)政策手段

积极运用政策手段,为低碳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被认为是富有经济效率的政策手段。研究表明,近期在中国征收低税率碳税对经济的影响并不大,但对抑制二氧化碳排放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作用明显。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国家有关综合经济、环境保护和税务等部门应密切协作,充分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政策协同关系,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支持低碳经济的市场体系和政策体系。

(三)先行示范,再逐步推广

先行试点示范,总结经验后再逐步推广建议责成有关部门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行业先行试点,选择作为我国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同时,积极构建“低碳经济发展区”,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国家重点能源基地,选定典型城市进行试验试点,寻求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杨美蓉.我顾发展低碳经济新探索[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9.(4).

发展经济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现状;建议;河南鲁山

中图分类号 S788;F31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205-02

鲁山县是河南省25个山区林业大县之一,全县有林地面积12.33万hm2。但是林业生产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农民亟待寻找务林增收的生产门路。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调动农民经营林地的积极性,更好地促进林业生态建设,鲁山县从2003年开始对林下经济的各种发展模式进行探索与研究,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效益。

1 林下种植食用菌香菇模式研究

1.1 发展现状

2003年,在南沙河的杨树林下部分农户开始种植香菇,起初规模较小,仅有2~3户,每户种植不到100架。随着香菇效益的增加,目前香菇种植地点遍布全县水源比较方便的杨树林下,种植户达到5 000户,种植总规模15万架,年效益近1亿元。

1.2 发展优势

香菇喜七分阳光三分阴凉的环境,栽植4年以上的杨树林地内符合香菇的生长条件,有利于生产出优良的花菇产品;而杨树是喜水肥的树种,天旱时每隔3~5 d就必须对香菇喷浇1次水,在保证香菇生长的同时,有利于杨树的生长。据调查,在种植香菇的杨树林内,杨树生长量普遍大于未种植香菇的林地,其六年生杨树平均年生长胸径较其他林地的杨树粗0.2~0.6 cm。

1.3 不利因素

一是人为活动频繁,树木遭到破坏;二是生活引火及生活垃圾致使树木遭到损伤;三是种植多年的香菇地杂菌较多,树木受到不同程度感染,生长速度变缓,甚至生长衰败。

1.4 发展建议

对全县林下种植香菇的基地合理规划,规范种植户的生产与生活,做好多年种植基地的消毒技术措施,达到林下种植与树木共同发展的目的[1]。

2 林下养殖土鸡的饲养模式研究

2.1 发展现状

2005年,会员办事处为了解决核桃种植户果园杂草问题,在2 666.67 m2果园内放养了300只土鸡。不仅解决了杂草问题,还为果园增添了有机肥,减少了果园虫害的发生,当年果品的产量和质量都得以提高,销售土鸡又获得了较高的额外收入。现在全县果园养殖业发展到200余户,年增收达到50万元。

2.2 发展优势

果园养殖减少了养殖基地的建设成本,利用果园的杂草和虫子可以生产高质量的土鸡,既满足消费者需求,又增加果农的收入;果园养殖,可以控制杂草生长,减少虫害发生,同时利用鸡粪来补充有机质和肥料,减少了农药、化肥用量和投工,有利于生产无公害果品[2]。

2.3 不利因素

一是果园养殖必须高部位定干,否则果实成熟时容易遭到损伤;二是养殖的果园对农药的选择性要求较严格,使用不当会造成土鸡中毒;三是使用鸡粪需要特别处理,否则会烧坏树根,影响果树生长;四是规模要适当,过度放养会因食物不足而使树木损坏。

2.4 发展建议

一是要科学规划。对计划养殖的果园,从树种选择、定干整形都要进行周密考虑;二是对放养规模要加以控制,一般放养土鸡不要超过1 200只/hm2;三是果园要采用无公害管理,使用低毒、高效、对鸡无损害的农药;四是对鸡粪要建立发酵池,处理后才可用作果树肥料。

3 林下种植中药材研究

3.1 发展现状

2004年,全县开始在退耕还林地的林下套种中药材,但是成功的较少,效益不高,现在种植面积有限。

3.2 发展优势

合理利用林下种植中药材是增加林农收入的一项主要途径,种植中药材可以减少杂草生长,促进树木生长。

3.3 失败原因

一是选择中药材品种失当。林下套种的中药材应该选择耐阴品种,有的林农仅考虑市场需求,致使品种选择不合理而失败;二是肥水跟不上。在山坡地林下套种中药材,不能浇灌,天气干旱时树木因缺水而落叶,中药材难以生长;三是除草难度较大。林下套种中药材,种植较为密集,除草难度较大,许多地块的杂草比中药材还高;四是服务体系不健全。各家各户分散种植,部分种植户即使种植成功,销售也困难,收入较少;五是种植时中药材离树盘太近,影响了树木和中药材的生长[3]。

3.4 发展建议

一是对全县肥水较好的地块进行统一规划;二是成立中药材专业合作组织,从品种选择、种植技术、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服务指导。

4 林下经济观光旅游业的研究

4.1 发展现状

鲁山县利用林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和观花、采果旅游业,已取得较大成效。现已形成了以尧山、六羊山、十八朵为重点的生态旅游业,以林丰庄园、树涛庄园为主的观花采果园,以张庄为中心的葡萄采摘园,以尧山、四棵树为主的农家宾馆等,年创收入在3亿以上。

4.2 发展优势

利用林业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可以增加林业产值,增加林农收入,投资少,见效快,是鲁山县经济新的增长点。以观光采摘园林丰庄园为例,结束了以往仅卖果的单一果园经营模式,桃花盛开时,吸引来自郑州、平顶山等地的众多旅游者,仅门票年收入就达到30万元;会议接待、食宿等年收入在100万元以上;果实成熟季节,旅游者自己采摘购买,在减少了销售环节投入的同时,果实销售价格比市场价高1~2元/kg,多收入20万元以上。

4.3 发展不足

一是发展与保护没有同步进行,对林业资源的索取偏多,投入偏少。以尧山风景区为例,尧山风景区利用的伏牛山鲁山自然保护区的林业资源,年创收入可以达到1.5亿元,但对林业保护的投入几乎没有,对林业不加保护的过度利用将会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破坏;二是林业生态旅游业没有进行规范化实施,常造成胡乱开发,既浪费林业资源,甚至使林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更难形成统一品牌;三是观光采摘园建设服务不完善。虽然鲁山县观光采摘园的数量较多,但是一般服务较单一,难以形成集观光、采果、食宿为一体的全方位服务;四是以观花、采果为一体的果园栽种树种、品种单一,开花和采果时间较短,难以长时间招引游客[4]。

4.4 发展建议

一是对林业的旅游利用要有长远规划,要做到开发与保护同步进行,建设林业资源投入的新机制,增加对林业资源的投入,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林业资源进行规范统一,避免四面开发;二是对观光采摘为主的果园,应先做好施工设计,做好树种、品种合理搭配,做到长期有花,果实采摘连续长久;完善服务基础建设,提高服务功能,力争向游客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格局。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林下旅游业的效益。

5 参考文献

[1] 张林科.陇县发展林下经济存在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9):147-148.

[2] 鹿伦跃.肥西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9):148-149,153.

发展经济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排放;低碳发展

中国共产党十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不仅意味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间味着人居生态环境的改善。近年来,在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的发生了直接反应环境污染问题的雾霾天气,让普通民众直接感受到了在享受经济快速度发展带来的物质成果的同时,也突显了我们所面临的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要实现十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经济必须持续健康地发展,而发展低碳经济是唯一的选择。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三低三高为特点,即低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低二氧化碳排放以及高能源效率、高经济效率和高经济效益。低碳经济通过构建能源的高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为手段进行技术和制度创新,在确保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同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低碳经济首先要求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实现经济发展,保证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提高。其次,低碳经济要求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从上述内涵来看,低碳经济的理念从根本上满足了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共存的要求。低碳经济将促进世界各国进行以新能源、新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促进各国企业在新的经济标准下重新洗牌,同时会创造出一个基于能源量和低碳企业的新型金融市场,对以美元和传统企业为基础的金融市场提出挑战,并逐渐替代。因此低碳经济中蕴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巨大的发展机遇,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新的契机,代表了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的推方最终将改现有的世界经济竞争格局。

二、世界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为代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接受低碳经济概念并采取了诸多措施,不仅将低碳经济作为应对生态环境变化和能源危机的一种途径,更是将它作为国内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创造新的经济增长引擎从而占领经济发展至高点的重大机遇。

1.日本的政府主导发展低碳经济模式。日本早在2008年就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并制定和完善了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确立了确立了政府主导、技术先行、制度保障、行为落实为核心的日本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2008年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低碳社会是日本发展的目标”,将以减少碳排放为着手点,大力发展低碳科技、进行制度变革和创新、改变传统的高碳生活方式,最终将日本建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有别于传统工业社会的低碳社会,这就是著名的“福田蓝图”。 “福田蓝图”提出后,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等机构在2008年9月了《日本建设低碳社会行动计划》,为“福田蓝图”的目标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并提出了12项具体行动方案。2009 年,日本公布了《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目的是通过实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强化日本“绿色经济”。在该草案中提出了刺激经济和实现低碳社会的中长期方针,还提出了实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和征收环境税等具体措施。

日本政府为实现低碳社会的目标,加大了政策导向性投资的力度。在2009日本的经济刺激计划投资中就包括了以低碳革命为核心内容的投资未来计划,规模约为160亿美元。其目标是通过这些投资,实现未来在利用以太阳能为核心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上达到全球最高水平;进行低碳交通创新和变革,率先全面推广低碳绿色能源汽车,开创全球最新模式的物流运输行业;最终将日本缔造成为新型资源大国,引领全球低碳发展模式的潮流。

2.欧盟的经济复苏与转型相结合的低碳经济战略。欧盟在2007的首脑会议上确定了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并通过顶层设计的政策调控和基础层面的市场机制,实现从高碳工业经济转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体现出较高的整体发展水平。

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盟把促进经济复苏的短期措施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战略结合起来。欧盟计划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可再生清洁能源消耗比例和石化能源消费量分别比1990年减少20%,并为此制定了具有强制性和具体实施措施与计划的“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在2008年的峰会上成功获得通过,并加大了政策性投资力度。至2013年,欧盟在低碳经济建设方面已经进行了约1050 亿欧元的投资,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创造了很多新的就业机会,这些都强有力的地推动了欧盟经济继续向高能效、低排放、可持续的低碳方向转型,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未来技术和整个经济的竞争优势。

3.美国低碳经济的后起之路。美国一直以来对低碳经济态度并不积极,在奥巴马总统上台以后情况发生改变,积极投身于低碳经济的建设。

2009 年,奥巴马积极参加了哥本哈根会议,并在国内宣布全面废除布什政府消极的气候政策,颁布了以开发新能源为核心内容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计划投资近8000亿美元对经济进行刺激。其中涉及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节约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使低碳经济发展成为经济刺激计划中的重要部分。美国实行的低碳经济政策把经济复苏的短期目标与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新模式相结合,以图重振美国实体经济,在经济增长中继续保持竞争优势。

为发展低碳经济,美国积极推动立法,构建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法律框架,推动温室气体减排,发展清洁能源,以实现向低碳经济转型。2009 年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法案》,明确规定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实行温室气体总量控制与排放权交易制度,确定清洁能源发展目标。同时美国政府提出了1900 亿美元的投资计划,进行低碳经济发展和建设的相关应用技术和基础科学研发。

三、我国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在主要发达国家凭借低碳领域的技术和制度创新优势,加紧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构筑世界新一轮产业和技术竞争新格局的时候,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必须在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同时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改善。为了构建设这样一种和协发展和良性循环的模式,唯一的选择就是发展低碳经济。

1.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强化制度变革与创新。如果说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是引路的明灯,那么制度变革与创新则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保障。在技术与理念都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的现状下,首先我们应结合十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学习借鉴先行的发达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深入研究和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点燃我国社会经济向低碳经济方向转型和发展的引路灯。

在微观层面应积极进行制度变革与他新,构建适当低碳经济政策体系和培育友好的市场环境,探寻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应该进行低碳经济示范试点,建立和加强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试行在试点区域和行业内开展碳排放交易。 比如,可以在制造业集中和高碳排放集中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山角洲区进行碳排放交易体系试点,先从区域入手探索碳交易,积累经验,待成熟后可全面铺开。在局部和行业试点的碳排放交易阶段,初期可选择能源、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等行业。

2.完善市场机制,激励企业进行低碳经营和技术创新。市场机制是最有效率的制度安排,在发展低碳经济时必须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应积极探索碳税和碳交易等低碳经济发展的市场机制,在产业政策、金融、环境、科技等方面进行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创建碳交易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包括交易平台、清算结算制度以及相关的市场监管体系。

在完善市场机制的同时,应对市场的微观基础进行政策引导与激励。政府应以运用市场机通过产业规划、财税政策、融资政策等充分引导微观主体,积极参与低碳产业、研发低碳产品、进行技术创,从而提高我国微观主体的竞争力,进而在未来全球的低碳模式经济中取得竞争优势。

3.积极参与低碳经济的国际合作,进行低碳技术交流合作。科学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低碳技术发展上,不能固步自封,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我们要充分认识和强调自主创新,同时也认识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国际技术交流合作,以更短的时间提高我国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方面差距。通过加强与发达国家在碳捕获和封存技术、生物固碳技术等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关键技术的交流合作,加强消化吸收和创新,共同构筑全球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技术合作平台,形成互利共赢、技术共享、资源集成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李艳君.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和影响.国际经济合作.2010.02.

[2]冯之浚,周荣.低碳经济: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第20卷第4期

[3]沙之杰.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国节能减排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10月

[4]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02第23卷1期

[5]罗超.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和政策措施(硕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12.11

[6]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发展经济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林区经济;发展;建议

林下经济是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现有的林木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在林冠下开展林、农、牧等多种项目的主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一、林下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情况

1.1 对林下资源底数认识不清,资源破坏严重。由于缺乏统一的林下资源开发规划,没有进行详细的资源清查,对经济植物的种类、分布情况、储虽部不甚清楚。缺乏对林下资源的科学认识,没有认识到林下资源和森林资源一样,必须经过严格保护、合理利用才能实现可持续经营。由于缺乏保护和经营利用意识,一些地方出现了哄抢资源、雇人强摘、乱采滥挖、掠青采摘、私收滥购、无序经营等问题,部分采摘区产量下降,资源得不到应有的休养生息。

1.2 加工企业还没有形成规模,企业经营效益差。目前,大多数林下资源仍处在低层次的初级开发阶段,林下资源在开发利用上还停留在“三低一一少” 的较原始阶段,一般只是出售原果等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低、资源利用率低、精细加工水平低、名牌产品少,难以形成产业链,造成经济效益低。目前开发利用的林下资源品种中,只占整体资源的很小一部分,对大多数林下经济植物资源,特别足药用植物资源利用少,在芳香油植物资源开发利

用 至今还是空白。在开发利用J-各地都是各自为战, 难以形成大的规模。

1.3 缺乏统一管理与科学技术指导,没有建立规范健全的交易市场。目前,林下资源开发利用还处在较原始的阶段,一股只是简单的采集、出售初级产品。这无形中造成盲目采集, 一哄而上的情况。再加上没有统一管理,没有科学技术指导,从而导致掠夺式采集,使植物资源得不到休养生息,部分资源趋向枯竭。各地缺乏对经营市场的监管,还没有建立规范集中交易场所,收购企业或个人不按规定到当地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部门登记备案,没有工商营业执照或不办理工商、税务登记。收购环节的混乱秩序,势必导致了竟相压价,职工利益受损,也为非法采摘者提供了销赃场所。

1.4 不能有效落实林下资源保护利用主体和经营利用丰体。虽然日前看林下资源经营权有偿转让工作升展的比较顺利,但仍 容乐观,在各地区域界限不清、以包代管、条款过粗、采集议的保护不力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为此,野生经济植物资源经营权有偿转让工作仍有许多细节工作要做,工作任务相当繁重和艰巨。

二、林区林下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2.1 做好资源清查、科学规划,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各地要在全区林下经济植物资源储量调查的基础上,对林下资源进行清查,做到心中有数。明确资源到底分布在哪里,蓄积有多少,质量如何。设立资源储量监测标准地,组织专业部门每年开展一 次监测调查,用于预测年度产量、允采量,建立林下资源数据库。根据林下资源现状,制定出“符合本地实际的近期利用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从而实现林下资源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发利用。只有在搞清资源底数的基础上,才能根据市场需求择优开发。

2.2 加强管理,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各地必须切实加强对林下资源保护管理,健全机构、完善制度措施,要加强对采集、销售、加工等环节的管理,通过规范采集行为和经营市场,打击一切乱挖滥采、折枝掠青、私收滥购、盗抢他人资源等违法行为。在开发林下资源时,必须考虑对所利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才能避免出现森林资源的破坏和耗竭,以及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发展林区产业项目,应以资源能白行恢复为原则,植物资源开发应以叶、花、果为丰,避免灭绝性开发。要在严格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开发程度应控制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2.3 与森林资源管护承包经营有效结合

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是有效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解决林区长期存在的资源消长失衡和天然林保护工程下岗人员分流等问题的有效途径,实施森林资源管护经营为林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环境,要充分利用管护经营提供的良好契机,结合立地条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往管护经营上,要进一步规范管护经营责任制,确保承包区责任制的落实,做到经营与管护协调一致。在实施好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的同时,鼓励经营承包者利用林间空地通过种植、养殖、采集加工等产业发展林下经济。

2.4 合理规划种植、养殖基地和加工基地

根据大兴安岭林区比较偏僻,地广人稀,加之远离城市和工矿区,受工业和现代农业影响较小,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大气环境质量好,具有发展绿色食品得天独厚的牛态环境条件。发展绿色食品业,走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路子。合理布局种植、养殖基地和加工基地,形成各种种植专业林场、养殖专业林场等,同时形成生产基地,依托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业,建设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较好的龙头企业,实行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生产。改变“原”字号的商品为深加工商品,提高产品的档次和加工深度。蘑点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对全局有牵动力的种植、养殖、采集、加工项目,以及有前途、有潜力、起带动作用的森林食品、森林药材等骨干项目,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2.5 建立规模发展的林下经济植物资源精深加工企业,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实现原果不出区的奋斗目标

在林下资源加工利用企业建设方面,必须打破县、区、林业局的区域格局,要根据资源分布特点,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和发展规模。积极鼓励和支持加工企业建立原料基地,加工企业可以通过经营承包野生林下资源或开腱人工栽培等方式建立原料生产基地,提高原料资源的储备。从根本上实现对野生资源的有效保护,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积极引种驯化和人工栽培,深入研究林下经济植物资源抚育经营技术,改善野生林下经济植物的生长环境, 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企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和产品的不断增加,逐渐实现原果不出区,延伸产业链条,增加职上收入和地方财税收入。

2.6 创名牌产品开拓市场

发展经济的建议范文5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济体现。它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1,2]。它不仅是一种以生态学和生态规律为基础的发展模式,同时也是一种资源和生态环境融合发展的新经济模式,对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融合起指导作用。如果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可以促进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同时可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它可以解决很多农业问题,例如治理环境污染、转化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普及农业科普知识、合理利用各地乡镇农村企业留下的不良资产等。目前,农业循环经济在我国已经有一定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对此,笔者提出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七点建议。

强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意识。

农业生产的指导思想是要进一步强调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的统一,走“优质、高产、高效、可持续”的道路[3]。由于广大农民缺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强烈意识,因此应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介绍循环经济的知识,加强宣传引导,使他们尽快树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理念,加快其在我国的发展。具体的建议如下:

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理论研究。

首先科研工作者要认清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现实意义,并从科学的角度清晰地阐述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以及在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从而为具体开展循环经济的操作方案提供理论支持。

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针对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宣传标语、板报等多种传播媒介,使广大农民更深刻的认识在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以及由此带给农民的好处。从而使农民树立绿色消费、创新生产的观念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增强政府及企业与广大老百姓的联系,政府及企业应积极鼓励公众参与,引导公众树立新发展观(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新价值观(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我们维系的生态系统)、新生产观(尽可能利用可循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利用高科技投入来代替物质投入)和新消费观(绿色消费,限制一次性产品消费)。

构建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支持体系。

在农业税收制度方面,继续推进新的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目前,全国免征农业税工作已经完成,下一步则应在加大农民补贴制度基础上制定新的政策,使农民能更多地享受到政府的待遇。因为由于农业环境污染导致的农药残留、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的根源不是农民喷施农药,而是农药不符合一定的标准,所以环境污染税的主体应是生产农药的企业而不是农民本身。因此要向达不到环境标准的生产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企业收取环境污染税。

在农村金融制度方面,调整和改革国家的财政分配结构,使之向农业和农村倾斜,从而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各项投入。各级政府要依法安排、落实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严格执行预算进度,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同时积极运用补助、税收等多种经济杠杆,引导并鼓励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并适当的安排有关生态农业的专项资金,以开展技术培训、生态建设规划、小型试验示范活动、经验交流等方面的补助。对于规划中所选定的项目,各级政府及各地银行在资金上要有选择地给予一定的必要支持。另外,要立足本地,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三结合,多层次、多方面、多渠道地筹集可促进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要不断增加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事实上,近些年来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农业和农村发展,对农业和农村上的投资力度也不断地加大。但是随着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资金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因此,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继续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探索发展循环经济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最终通过政府、企业以及农民的共同努力,促进我国农业循环经济资金投入的稳步增长。

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因此技术创新是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向农业循环经济过渡的关键因素。这就需要各地政府有关部门如环保,科技部门牵头,以支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新技术为重点,进行科研项目的立项与招投标,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研发机构的力量开展科技攻关,用科学技术推进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这些技术创新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积极开展沼气生产、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立体种养、生物防治农作物病虫害、节水农业、太阳能利用等已有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同时应充分考虑农业规模化、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趋势中出现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大力加强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清洁生产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为此,一要加大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

我国农业科研人员不足,人员知识水平不高,是制约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研究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农业循环经济人才。二是完善农业科技投入和技术推广体系。这就要求政府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并完善其推广体制,以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和推广体系,千方百计地增加农业科技的投入。我国现阶段投入在农业上的科研经费远远不足。而这仅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就要创新农业科技投入方式,走市场化道路,鼓励和动员全社会各层次的力量加入到农业科技投入中来。调动人员从事农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特别是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园或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的示范和技术推广作用。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出适合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颁布了19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30多项行政性条例等。这主要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制定的,但其中的一些内容也是与发展循环经济相关的。为了更好的在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这就要求我们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尽快制定出一整套有效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诸如农产品价格、土地承包、农业信贷及税收政策等,从而调节农业投资主体的经营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刺激农民自觉地发展循环经济。

政府需加大对已制定和即将制定的有关农业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在我国的宣传和执行力度。一方面要通过广泛的宣传,使这些法律法规为民众熟知,从而深入人心。

同时也要加大执法力度,对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单位及个人严肃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民众自觉地守法,同时也能树立起法律的权威,保证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顺利进行。

另外,也要制定《农业循环经济法》及各类相关的专业法律法规。要结合我国已经制定的《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经济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尽快地制定出一部科学、针对性强同时可以规范和引导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农业循环经济法》。与此同时,还要制定各类相关专业法律法规。例如:食品安全、绿色农业生产管理、清洁生产以及再生资源回收管理等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

培育农业循环经济的载体。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是产业集群,政府应通过财税、金融等各种手段,加大对有技能的劳动力群体、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投入,形成植根于本地的农业产业集群。这就需要企业间建立一种学习和交流的机制,即鼓励各企业间建立一定的联系以促进交流和学习,用以增强企业间的承诺和信任。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另一个有效载体是园区建设。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我国现有的产业及区域布局,制定出包括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聚集的农业经济园区发展的规划,打破传统的行业和部门间的割据,同时以生产要素为纽带,将有共生关系的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或者几个集团内,从而实现有害污染物的内部闭路循环,使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得到高效重复循环利用,进而使企业间相互依存,最终实现高效益、低成本的发展与扩张,产生集聚效益。

另一方面,做好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出口农产品的清洁生产,使农副产品达到质量、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4]。

探索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多种模式。

从本质上说,农业循环经济其实是生态经济,这就要求发展农业经济时要遵循一定的生态规律,进而寻求农业和生态环境间的和谐发展,如:运用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将种植业和牧业、林业、渔业以及相关加工业有机结合在一起,建立一种相互促进、利用及协调发展的关系,一方面向人们提供各种绿色食品和其他生物资源,实现农产品生产的高效、优质、低耗。另一方面可通过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建立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中小型生态农业园。具体说来,有四种模式可以在不同的地区推行:(1)以鱼塘为中心的生态园;(2)间作不同作物、种养相结合的生态园;(3)山林基地种养相结合的生态园;(4)以沼气为核心、种养相结合的生态园;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要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及培训的力度,尽快地把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培养成高水平的新型农民;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采取各种形式以实施农村实用型人才的培训工程,培养一大批生产经营的能手,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水平;尽快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完善义务教育的有关政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同时,也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个支持一部分大中专毕业生、研究生到农村就业;督促城市下岗、退休干部以及科技人员到农村服务。只有这样,才可以为农村提供新的力量,推进农村体制改革的发展,从而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尽快地适应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客观需要。

农业循环经济已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主潮流和趋势,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但循环经济因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在推行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各种困难,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全社会整体力量的推动。政府各部门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财政部们要提供资金支持,行政部门要提供相对宽松的政策,技术部门要提供技术保障,各部门统一行动为发展循环经济保驾护航,才能使循环经济在农业上取得更好的成果,进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当代生态农业,2002,1:18-20。

[2]王军、王文兴、刘金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探索———循环经济[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4):57-60。

发展经济的建议范文6

(包钢销售公司,内蒙古包头014010)

[摘要]进入2015年,更多的人关心中国经济的未来前景。在分析中国经济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经济目前正面临着经济拐点。为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策略建议。

关键词 ]中国经济;现状与拐点;政策建议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3.016

1中国经济现状

我国经历了30年的高速发展,GDP是全球第二,按实际购买力算,差不多是世界第一,这是美国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说的,并提出世界将进入中国世纪。即使不讲GDP世界第一,看看我们的高速公路、高铁、城市里的高楼大厦,人均住房数据,不能不说,我们的确已经是世界顶尖水平。现在我国产品已经开始输出国外,高铁输出、基建输出、人民币输出,等等。我国的股市在短短一个季度就迅速崛起,从世界第一差等生摇身一变成了世界第一优等生,以至于市场不得不信服。

从一个经济人的角度,其收入在一定时期,是一定的,那么,如果投资于房屋等长期固定资产较多,用于消费的那部分资金自然少了。房屋投资资金来自存款,那么用于消费支出的储蓄自然少了,这压抑了消费;如果从银行贷款,那么个人的净资产减少,也减少了消费能力,而且借贷从心理上也压抑了消费。

要促进其消费,一方面要提高其可支配收入,另一方面要减少投资,增加当期消费。居民之所以狂热投资,一方面是政府投资主导、银行信贷主导导致货币发行和存量过大,导致过去10多年货币大幅贬值的压迫有关;另一方面对未来的焦虑和担忧促使居民投资赌一把以期盼获得更多额外收益有关。

2中国经济的拐点

我国在之前的30年,靠改革,能够有很大的改变,那么之后的中国经济,还得靠我们自己,靠改革,靠合适的路径,靠决心,靠和世界融为一体,靠谦虚,靠学习,靠实干。无论是出口、投资,还是人口结构、债务空间,我们经济都在面临拐点。既可以向下走下坡路,也可以经过一段时间的高位平台整理后一举向上突破。这一切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那么,我们该做什么?

近1年来,除了反腐,经济领域,也确实有不少改革措施出台,尽管有些推出了短期也没见什么后续实质性推进,但今年下半年以来,确实有一些大的根本性的战略性的政策出台,这些政策,首先在A股有了重大表现。如果说2013年自贸区概念只是带动A股有一个小小的反弹,那么2014年下半年开始的“一带一路”新丝路战略、亚洲基础设施银行等,确实成了气候,许多股票翻倍了,至于高铁概念、核电概念、基建概念等,是沪指大盘反转的急先锋。

不管这些战略是否能够真的如高层所愿,消化中国过剩的重工业产能、推动成套机电设备制造产能,至少资本市场是积极响应了。当然,从具体的投资者方面而言,因为原先市场的基金、散户等投资者开始基本上都踏空了,说明投资这些股票、用巨额资本相应高层战略的投资者,应该是一些神秘的资本,或者说是一些和高层有紧密关系的巨额资本大胆进入了这些股票,其风格的大胆,凸显的是这类资金一贯的作风,紧跟政府决策层大胆投资,预先潜伏,2014年年报,这个谜底,可以揭晓一些。

要实现继续在海外市场拓展市场,以消化国内过剩的制造产能、过剩的人民币,单单靠制造业企业本身是难以实现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一点,高层自然也看到了,而且,今年以来,思路显然更加清晰了,因为从目前的一些高调的行动看,比如一带一路新丝路战略,附带的是设立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银行,高铁、核电、电力设备,甚至电信设备等,由总理亲自推销,强力推高股市的背后,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也就是要输出人民币,输出过剩的人民币资本。可见,新的国际贸易战略,是国际关系、金融手段、政策引导等的系统工程,目前已经在实施。

3针对当前经济拐点需采取的策略建议

我们要研究中国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同步研究同时期各国的经济危机等,一方面通过行业研究、经济原理等方式研究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行业基本面,从而为投资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就是通过研究,为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策略建议。

确实,这也是一个领域。通常的逻辑是,国强了,才有家好。但国强了,不同的家,却有不同的命运。但是国不强,大多数人的家肯定不好。为什么一定要自上而下呢?如果自下而上,那思维就是:如果作为社会细胞的家个个都好,那么这个国基本上也差不到哪里,如果作为经济细胞的企业个个都好,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基本上也不会差到哪里。如果这个社会和经济的家和企业都不好,这个国,怎么会好?

对外贸易、国际贸易,从来就不是贸易本身那么简单,那是无形的战争。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国际贸易,何尝不是国际政治关系的延续。因此,我们推导出一些基本结论。

一是所有经济危机,都是供给和需求不平衡导致的。

二是金融危机,有多种类型,现代金融危机,表面上是流动性枯竭导致,实质仍然是实体经济供给和需求不平衡在金融上的反映。

三是过去30年特别近2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实质得益于对外开放,通过排除左的干扰,在国策上和发达国家靠近,虚心学习,开放市场,从而创造了难得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弱化和旁通了政治体制的缺陷,从而在出口贸易、制造业规模效应形成、技术和管理提升、外商直接投资(FDI)等取得了超常的发展,而巨额的资本积累,也推动了房地产、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等领域的突飞猛进的发展。

四是出口贸易是中国发展的基础,它既让中国完成了资本积累,也让中国迅速和世界接轨,降低了中国产业规模化的成本,既让中国完成了巨额的投资,也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消费,尽管消费仍然很不相称。

五是中国的城市化,要重视的是人的城市化,也就是消除城乡两元分割,培养中产阶层,通过给予普通劳动者更好的福利和权利,解放劳动者特别是脑力劳动者的消费潜力,反过来促进劳动者的创造力发挥,从而扩大消费,使投资和消费趋于平衡,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

六是大力发展金融和资本市场,不仅要解决金融结构的不合理,也要规范市场本身。

七是加速金融市场的开放,推动汇率市场、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开放、人民币国际化,这些举措最终会推动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包括顺利转型。

八是老龄化加速,意味着留给中国的机会不多了。

九是中国制造业升级,不仅要加快培育产业和龙头企业、品牌建设,更要加快国有企业垄断领域的开放和改革,促进市场良性竞争,以释放新的增长空间,给民营资本的出路留出投资空间,避免充分竞争的市场恶性竞争。

十是足够的、合理的国际市场份额,是中国经济平稳增长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十一是提高消费,尊重普通劳动者的福利和权利,提高和促进消费,推动投资型政府向福利服务型政府转型,是解决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根本。

4结语

法治的作用,不仅是针对民主政治而言的,其实,法治对于市场经济的建设,是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一个缺乏法治,或者说法治到处有漏洞,甚至引导人们走关系、搞不公平竞争,市场经济竞争的结果,不仅仅会导致市场经济国家的固有的两极分化的倾向,而且会加剧这种倾向,并导致严重的社会道德危机、社会危机,进而导致政治危机。其实,这一幕,在今天的中国已经在发生。

参考文献:

[1]张坤民,潘家华,崔人鹏.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2]王军.气候变化经济学的文献综述[J].世界经济,2008(8):85-96.

[3]周宏春.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异同考量[J].理论前沿,2009(20):17-22.

[4]黄江楠,马超,徐瑾辉,等.中国进出口货物贸易的变化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中国市场,2014(49).

发展经济的建议范文7

关键词:经济建设;社会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县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全县紧紧围绕建设“三晋十强县”的总目标,按照“1356”转型跨越发展总战略和“335”工作思路,立足实际,登高望远,主攻五大板块,打好三大硬仗,强化五大支撑,全县各项事业发展成效显著。现就沁水县经济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两方面内容谈一点思考和建议:

一、经济建设方面

沁水县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全县经济建设取得可喜成绩,农民增收幅度居晋城市全市第一,招商引资工作全市第一,并且取得了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评第九名的好成绩。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大象农牧、力宇燃气动力装备、中电明秀瓦斯发电等一大批非煤项目的上马,有力地带动了全县产业结构转型调整,产业结构日趋合理。那么如何推进全县经济建设在今后一个时期再上新水平,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第一,沁水县山大沟深,立地条件差,农业发展受到制约,现代农业的发展就要大力依靠有条件的地方,比如在沿河、沿路地段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在沿山、沿沟地带发展经济林及小杂粮等特色农业产业。第二,新兴工业要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导,沁水县是煤炭资源大县,随着煤炭、煤层气等资源项目的不断落地、规模的不断扩大,能源装备的市场空间将更大,要多引进有实力、有规模的投资商,做大做强装备制造。第三,三产服务要以资源型专业物流为突破口,积极引进以配套服务设施蔬菜和装备制造业为主的现代物流企业,同时建立大型仓促中心,农贸市场,形成供应、生产、销售物流相协调,相促进的良性发展。

(二)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十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结合山西省委提出的“市域城镇化”、晋城市委提出的“城乡一体化”以及沁水县提出的“特色城镇化”的要求,应进一步打好 “城乡建设硬仗”,城乡建设要以县城为重点找准突破口:一是城市标志性建筑工程要早开工、早建成、早见效,要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使城市建设一年一个新变化,一年一个新面貌。二是随着城市绿道、三河靓丽景观带等项目的开工上马、县城新面貌已现雏形。建设就要以最为紧迫的几个项目为突破口。三是要在乡镇建立专职的环卫队伍,使工作常态化、制度化,杜绝发生“突击式”、“应付式”的现象,使城乡面貌有一个持续的好转。

(三)千方百计促农增收。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集中打响了农民增收硬仗,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措施,并以项目建设为依托,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但由于“小农意识”的影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的内在动力。十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不只是在经济发达地区,也应包括偏远山区。就沁水县来说,第一就是要加大扶贫、移民力度,从根本上改变生存现状、生活模式,集中起来走集约化、规模化路子。第二,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社运营、分红的监督考核机制。近年来,各类合作社运行日渐成熟,应对其运营、分红状况建立监督考核机制,使合作社收入公开透明,分红公平合理,有效维护农民应得利益。第三,在稳定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加快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鼓励农民以合法自愿有偿的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同时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培训,鼓励和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多渠道增加收入。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

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十再次指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这是国家为了更好地维护社会长治久安,促进人民安居乐业,确保大局和谐稳定,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基层,就是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自觉主动地做好创新社会管理的各项工作。

(一)创新社会管理理念,理清社会管理思路。一要坚持预防为先。针对发展类矛盾,重点要推行科学决策,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提高维稳预警水平,减少因决策不当而引发社会矛盾。重点要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民意“宜疏不宜堵”,群众上访其实就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就是送上门的社情民意,只要我们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合理解决群众诉求,主动接访也可以预防矛盾发生。二要坚持化解为要。有矛盾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有消除矛盾的方法和手段。解决矛盾纠纷有很多种方式,有调解、仲裁、诉讼等,其中调解往往是本着双方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原则达成调解协议,这样便于从根子上解决问题。

(二)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推进网格化建设。网格化建设能够有效解决社会管理工作条块分割矛盾、资源调配不优的问题,实现社会管理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实施过程中要把握两个重点:一是要通过整合现有资源,统筹协调推进。要依托现有党建、计生、交通等各职能部门的网格化资源,通过统筹规划,在机构、人力、财力、设备等方面进行优化配置,做好管理的纵向协调和服务的横向协调。二是要通过缩小管理半径,提高管理反应速度。在村居、社区积极推行网格化管理,以自然村或者村民组为单位,划分若干个责任网格,将人、地、物、事等管理对象全部纳入网格进行管理,以便实现社会管理“零距离”、反应速度“零时间”,加快建立基层点、线、面结合的社会管理网络。

(三)加强综治工作中心建设,实现高效化管理。社会管理涉及方方面面,要实现高效管理,必须对管理机构、管理力量进行整合。要进一步加大整合力度,乡镇综治工作中心要实施综治办、、司法、调解、警务、民政、妇联、劳动、安全生产、应急等“多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形成各个机构一个场所办公、各类案件一个口子受理、各项工作一个目标统领的工作体系。同时,在村、居、企业也要加快建立涵盖治保、调解、、安全生产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治工作站,真正提供流程化、一站式服务管理。

参考文献:

发展经济的建议范文8

P键词:县域经济;发展;财政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新常态,支撑经济发展的国内条件以及国外环境都有很大的变化,在这一阶段,县域经济发展也处于一个新的状态,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承担了至关重要的使命。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让国家开始思考如何保证其发展的稳定与长久,在财政政策方面对县域经济发展实行更加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适当调整现行的财政体制。

一、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内统筹安排和优化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的、功能完备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尤其是建制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县域经济是中国地方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如何发展县域经济一直是经济理论界和实际部门热议的问题。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滞后且不平衡,经济产业层次较低。经济是财政的基础,县域经济的滞后导致财政困难日益突出。

二、目前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

第一,财政入不敷出,收支矛盾尖锐,制约了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财政的支持,然而时下很多的县域财政收支不平衡,支出远远大于收入,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尤其在近几年来,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很多的县域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变慢,随着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差异等,加上分税制财政体制固有的不足和矛盾,这一体制的实施和运行,都加剧了全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不利于缓解全国区域分配不公,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和深化,致使全国性的县乡财政困难有扩大的趋势,凸现出“三农”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困扰。部分县区的财政属典型的“吃饭”财政, 仅兑现公教人员四项基本工资及各单位的正常运转就存在着巨大的支出压力 , 根本谈不上拿出财力支持经济与事业的发展。

第二,资金的限制也导致财政的职能难以发挥。首先,我国对于县级的工商业经济的补助一般较少,相关财政部门对于这些比较小的企业缺乏了解,监管力度不够,企业缺乏经济扶持,同时企业在银行贷款困难也阻碍了县级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其次,县域财政对于农业的投资面窄,不具备规模效应,使得收支也比较单一,而且对于农业的投资不集中、不连续使得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同时一些地区的农业产品出口率不高,在当地没有形成企业规模,限制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三,一般的地区财政费用中,相关公教人员的工资占据了县域财政收入中的一大部分,同时县市一级还存在企业需要扶持,需要招商引资等财政支出,这些对当地财政都造成一定的压力。我国县域管辖的城镇,一般其收入主要来源还是农业,收入不高,因而财政收入相对较低,加上财政供养的人员过多,编制困难,这都使得财政负担过重,部门优化缓慢。再加上资金的调度难度大,公教人员的工资按照月份发放和同期其他部门也需要资金的支持等诸多影响因素,使得财政资金的周转更加困难。

三、财政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政府财政作为国民经济的综合反映,是各级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物质基础、政策工具、体制保证和管理手段。运用财政政策工具,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是政府财政政策及其制度安排中重要的内容。财政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是一个较大的工程 ,必须从多个方面同时做工作,才能从整体上对县域经济有所提高。

(一)加大国家财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

从中央层面出发,国家财政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作用最大。一是国家财政对县域经济发展,尤其是对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比重应该提高;二是国家财政增加对县域经济社会的要素供给支持,特别是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三是国家财政对农业经济的结构调整供给支持需要加大,县域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已推进多年,但至今收效不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结构调整缺乏强有力的财政支持,结构供给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够显著。

(二)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对县域内的一些企业进行大力的扶持

当地财政部门可以制定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县域经济发展,可以采取“一抓特色、二抓升级 、三抓拓展”的方式,对区域内现有的一些企业采取减负优惠的政策。将企业按照规模分成大中小三级,对于相对大型企业可以实行减少负担的政策,实行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对于区域内的中小企业的帮扶力度应该更加大,因为中小企业相对缺少经济实力,所以可以适当的采取企业贴息和企业补助,通过实际的手段来加快推进区域内中小企业从传统企业向新型企业升级的速度,使其更加具有行业竞争力。同时还应该帮助区域内的企业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转型,通过现有科学技术和财政的帮扶,建设新型的节能减排基地,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目标,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得区域内企业长久稳定的运行。

(三)支持县域现代农业发展

通过一定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提高现有农业的整体生产水平,整合现有财政支出,帮扶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提高县域农业的整体水平。在此基础之上 ,还应该注意对现有的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在发展当地企业和农业的同时还应该注意第三产业的发展,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现代流通业,形成新的区域经济产业。

(四)提高对县域投资平台的建设力度

这主要包括对县域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建设。在县域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和一些省级的信用担保公司进行合作,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对其实行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建立一个相关的担保体系。在此过程中,提高区域内一些中小企业贷款的担保能力,以利于形成规模化经营;财政还应该投入相关的专项资金来保障信用担保体系的稳定。与此同时,还应该大力发展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机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机构可以有效地提高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在更小的范围内在更细化的人群中进行经济投资,当地的农民、商户和民营企业等可以将资金投入到当地的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机构中,既提高了当地资金的运转,同时还保障了县域经济发展中所需要的资金。

发展经济的建议范文9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体系

[作者简介]王菲菲,中共漯河市委党校助教,河南漯河462000

[中图分类号]F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11―0052―03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进而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一)有限的资源决定了我国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我国是资源匮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2250立方米/人年,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匀,600多个城市中,有300余座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城市有100余个;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2000亿元。我国的能源资源也十分有限。虽然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世界储量的ll%,原油占2.4%,天然气占1.2%,但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原材料和能源的不足将成为我国总体经济规模扩张的“瓶颈”。

(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决定我国必须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靠巨额的投资推动的,经济效益不高,呈现明显的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特征。1996年,我国的单位产值能耗为1172吨油当量/百万美元,远远高于美国(384)、日本(162)、德国(229)、英国(292)及世界平均水平(397)。1990年底,我国的煤炭探明可开采储量为1661.23亿吨,储采比(年末剩余探明储量/当年产量)为166,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38)。按照我国目前的平均回采率32.6%计算,上述煤炭探明储量可供开采50―60年;而若按1980―1987年我国煤炭产量与所消耗的煤炭探明量的推算,上述煤炭探明储量只可供开采30~35年。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2000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其中二氧化硫和COD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七大水系干流中,只有57.7%的断面达到或优于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三类标准,城市河段、沿海河口地区及城市附近海域污染严重;城市空气质量处于严重的污染水平,区域性酸雨污染严重;工业废弃物排放量3186万吨,其中近200万吨危险废物直接向环境排放;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以每年8%的速度递增。要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扭转生态恶化的趋势,就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关税壁垒作用日趋削弱,而包括“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尤其是要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使我国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二、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难点

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二O―O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把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国家的发展战略。1997年开始,中央每年召开人口、资源与环境工作专题座谈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日益受到重视。同时,可持续发展战略也体现在各级规划计划之中,全国各地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我国对污染严重及治理无望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另外,还加快了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立法进度,制定、修改了一系列有关资源利用、管理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框架,使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逐步走向法制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可以说刚起步不久,仍存在着许多问题:(1)企业规模小,发展循环经济缺乏规模支撑。中国“五小”企业在中国污染密集型和资源型行业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一特点在落后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实践表明,只有实现规模经济,循环经济才能得以发展。(2)尚没有形成适合区域性循环经济网络发展需要的经济机制和政策体系。一些城市建立了垃圾再生处理设施,但由于缺乏运转费用而不能运转。其主要原因是缺乏一种弥补市场外部性的政策体系支持和投融资机制。(3)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与循环经济发展之间缺乏一致性。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中央政府把发展循环经济提到了很高的地位。但在各级政府和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相关政策中,仍然没有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整体政策中的一个环节进行具体化落实,使得发展循环经济仍边缘于主体经济政策之外。(4)没有形成适合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是循环经济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解决制度和激励机制问题,仍然按照传统的对经济管理的认识,把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排除在宏观经济要素之外去管理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将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也仅仅停留在理念上。(5)在循环经济管理方面,中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

(6)到目前为止,中国尚未颁布比较详细的促进循环经济的政策清单,对于发展循环经济还没有明确的优先领域和产品目录。

三、构筑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

显而易见,从长远来讲,循环经济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选择;然而,由于循环经济思想的前瞻性和长远性,并不是每个企业和消费者都具有能够理解并主动地实施它的理念。因此,国家和政府在建立循环经济战略的任务上责无旁贷。政府应该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来引导和促进企业、消费者实施这项战略。

(一)经济政策:明晰环境产权。调整资源价格体系。建立绿色国民账户

环境问题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环境资源的滥用。如果能够建立完整的环境资源价格体系,使环境价值得到相对完整的体现,环境滥用的现象就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因此,经济政策的重点就在于利用市场机制,明晰环境产权,使资源和其他物品一样走人市场,使其价格正确地反映它的全部社会成本。

在宏观层次上,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也不适应循环经济的需要。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中使用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真实成本得不到反映,而环境质量的退化等环境债务也在国民账户的资产负债表上缺乏反映;同时,环境污染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不仅没有从最终附加值中扣除,环境治理的费用还被列入了国民收入。因此,应当采用符合循环经济规律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使其准确地反映发展中资源的代价和环境污染的程度。

(二)产业政策:“绿化”现有产业。发展环保产业

对工业而言,应该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也就是运用工业生态学的观念来改造现行的工业系统。就微观层次而言,就是按照清洁生产的理念来组织工业生产,促进原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就宏观层次而言,就是要大力发展工业生态链和兴建工业生态园,在产业、地区、国家甚至世界范围内实施循环经济法则,使微观企业之间形成共生系统,尽量消除废弃物的产生。与工业类似,循环经济的农业也应该是可持续的,它包括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形式。目前,欧盟已有包括德国在内的6个国家正在推广一种“作物综合管理”的持续农业计划,拟减少对环境有害的化肥和农药的用量,同时增加有机肥的投入。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是改善现有环境的重要手段。从广义来讲,资源回收产业也是环保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资源回收和下面讲述的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相互衔接起来,就会形成一个全社会范围内的“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完整的循环经济环路。

(三)技术政策:发展高新技术和环境无害化技术

循环经济的技术政策中应该包括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等。此外,还应包括环境无害化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系统化技术等。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是构筑循环性经济的物质基础,它已经成为当今技术发展的主要潮流。一旦在这些技术上取得突破,它必将加速促进循环经济的建立。

(四)消费政策:引导绿色消费

消费在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产品或服务只有在被最终消费之后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因此,倡导绿色的消费政策是构建循环经济最重要的环节。绿色消费的概念是广义的,它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改变公众对环境不宜的消费方式。在目前消费疲软的情况下,倡导绿色消费不仅可以创造新的消费热点,拉动消费,更重要的是处于买方市场的消费需求会更有效地引导绿色生产。

(五)教育政策:开展绿色教育

为了提高循环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需要加强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培养,建立循环经济最终要落脚于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绿色教育政策包括: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工作制度,带动民众广泛参与环保实践;经常举办环境污染案例听证会,加强环境案件的社会影响;加强舆论宣传,强化环境意识;新闻媒体对绿色产品类的广告予以优惠,政府部门应该带头使用绿色产品;增加环保投入,加快信息自动化建设,并定期公布环境质量状况,等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