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健康教育诊断的首要步骤集锦9篇

时间:2023-08-24 17:14:52

健康教育诊断的首要步骤

健康教育诊断的首要步骤范文1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节奏的加快,慢性病、富贵病等因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日益增多,使人们对健康知识的需求日益加剧,护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许多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一、 健康教育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

医院应该摆脱“医院的职能就是看病”的小卫生观念,而从社会、心理角度来诊治病人,进一步推进医院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通过卫生知识的传播可增加病人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提高其医疗“依从性”,促进其早日恢复健康。在治疗过程中,对各种治疗、检查方法都应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解释,以取得病人的配合支持,才能有效地医治病人。

医院是医治病人的场所,同时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是人道主义充分体现的场所。医护人员的医德、医风、医技与医院的环境、秩序、制度等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拥护。

2 健康教育在护理中的作用

健康教育贯穿于护理的全过程,护理程序是系统化整体护理的核心,护理程序是由估计、诊断、计划、实施、评估等 5 个步骤组成,这些步骤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出于对护理对象的关心和爱护,从一开始便努力与之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信任,做好健康咨询工作。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障碍,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给他们以直观形象的电化教育,介绍就诊、住院须知以及各种检查的注意事项;讲明药物的作用与不良反应、治疗效果及进行单项指导、家庭干预等健康教育活动,分发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和开展卫生科普知识讲座,提高预防保健知识。这些工作对于改善医患关系,促进健康恢复,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护理质量及医院管理水平将起到积极作用。

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可分为门诊教育和住院教育。门诊教育是指对病人在门诊治疗过程中进行的教育。由于门诊病人变动性很大,不可能针对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开展教育。另一方面,门诊病人流动性大,难以进行系统的教育。因此教育应侧重普遍性,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地方和不同疾病,进行常见病的防治教育。必须注意教育内容的精炼、新颖,以增进教育的吸引力。门诊教育应伴随医疗活动而开展,以稳定病人的情绪,维持良好医疗程序,同时让病人获得知识。住院教育又可细分为入院教育、住院教育和出院教育 3个部分。

入院教育是在病人入院时,对病人或家属进行的教育。主要内容是医院的有关规章制度,通常由护士承担,采用口头教育或宣传栏,也可以印刷小册子发放。住院教育是对病人在住院期间的教育。应将住院病人健康教育作为治疗病人的一项有力措施来抓。健康咨询应作为病区护士的主要职责之一,对每位病人实施有效的教育并列入病史记录。所采用的教育方法可多样化,包括讲课、咨询、小组讨论、自助、程序化学习、电视录像等。出院教育指病人病情稳定或康复出院时所进行的教育。应针对病人的恢复情况,重点介绍医治效果、病情现状、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等注意事项,帮助病人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

3 目前健康教育中的问题

护理人员观念滞后,对护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目前有许多护理人员思想还停留在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模式阶段,把完成治疗、单纯被动执行医嘱及各项护理技术操作,看成护理工作的“硬指标”,而将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当成“软指标”,仅仅满足于完成治疗任务,忽略了护理健康教育,因而缺乏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进行实践的动力、激情,以致影响了护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护士对健康教育的态度消极 由于护理人员相对缺编、工作任务重、劳动强度大等因素,使护士整天忙于各种治疗,没有条件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同时由于护理观念没有彻底转变,认为健康教育可有可无,不是很重要,因此给患者健康指导时马马虎虎、敷衍了事。有的认为做些简单的卫生宣教如入院须知,出院指导就行了,有的甚至不进行任何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个体素质不高,健康教育具有独特的学科体系,护士必须掌握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我院现有护理人员中有82%为初级护理人员,专业理论技术水平低,知识面狭窄,且知识结构陈旧,更没有接受过有关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规范的培训,在专业知识、人文科学知识、沟通技巧、交流方法及能力方面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此外,由于社会上的一些原因,导致一些护士的价值观扭曲,事业心、责任心不强,职业形象模糊,主观存在对护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不安心护理工作,因而很难适应护理工作新形势的要求。

护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程式化,缺乏针对性与个体化护理人员将护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意义上的卫生宣教混为一谈,教育内容空洞,对患者的心理反应及具体需求不够了解,缺乏针对性,泛泛而谈,灌输的多,反馈的少,单向传播多,双向交流少,因而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护理健康教育内容简单,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健康教育时,对一些常见病、慢性病如消化性溃疡、心血管疾病、骨折等患者健康教育指导仍处在常规性教育内容上,对不同需求患者缺乏系统的、有一定深度的并符合患者个体化需要的内容,使护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对健康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健康教育是单纯的疾病知识宣教 有些病房护士,甚至一些护理管理者把健康教育误认为单纯的疾病知识宣教。因此病房建立后,每位护士负责制定1~2个病种的标准健康教育计划。由于知识有限,制定出的疾病标准健康教育计划并不能把握其实质,只是把疾病的定义、分类、用药等罗列出来,成为医学教科书中某一疾病的缩写式,有的甚至请医生,并没有增加疾病的预防、保健等病人迫切需要的知识。健康教育计划制定后,一些护士认为根据不同病种给病人一份疾病标准健康教育计划单就行了,不需再给患者进行健康指导,这种健康教育不仅不适合于每位患者,而且还会重新回到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模式中去。

健康教育者知识缺乏 临床护士进行健康教育时,除了具备基础的医学护理知识外,还应掌握相应边缘学科的理论知识,并能灵活运用。由于现在临床护理人员大都是中专毕业,几乎没有进行系统的人文学科课程的学习,对健康教育的内容及方法缺乏认识,因此在进行健康指导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感觉在病人面前没什么好讲的,有的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健康指导没有说服力,有时甚至造成误导。如在给使用大剂量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的病人进行健康指导时,盲目地鼓励病人大量饮水以预防出血性膀胱炎,却忽略了大量进水对肾功能不全患者造成的危害。

健康教育诊断的首要步骤范文2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个案研究

许多中小学教师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以自我为中心,厌学、经受不住挫折、不会合作、缺乏责任感、懒惰、逆反等。教师为教育他们磨破了嘴皮,但收效甚微。教师们非常渴望有高人给支招,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其实,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教师自身,面对千差万别的、变化发展的学生,修炼自己的个案研究能力,将有利于破解种种教育难题,使“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教师进行个案研究一般是指选定一个典型的个人、一件突出的教育事件为研究对象,以其变化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内容,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一些资料,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探索造成某种特殊状况的原因,从中揭示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和改进措施,促进被研究者的良好发展。

教师的个案研究能力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修炼的。即教师本人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作为研究者,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研究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实践者,研究的课题来源于自身实践,研究的成果用于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修炼自身个案研究能力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修炼个案研究能力的基本步骤如下:

步骤一:确定研究对象

1、个案研究的对象具有单一性,即一个人、一件事或一个团体。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学生,经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事件,有的问题应付自如,有的问题则难以解决,那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可以作为研究对象。有的研究对象是一个人的问题,如,一个学生因为经常上网玩游戏而影响学习,那么,该生上网玩游戏影响学习就可以成为研究对象;有的研究对象是集体中发生的一件事,如,一段时间以来,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那么,班里抄作业现象就可以成为研究对象。

2、确定研究对象要搞清楚研究对象的状况。任何问题和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因此,明确研究对象的状况就要搞清楚事情发生的背景及经过。有位老师是这样描述事情的背景及经过的:我担任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小z是我的学生。她由于在低年级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课,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支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她玩半节课。每堂数学课,我都提醒她几次,可是,她还是老样子。一堂课她得走几回神,等到老师提醒转过神儿来听课时,由于没听见前面的知识而跟不上,又开始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各科教师都很着急。她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该注意听讲,也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

步骤二:调查整理个案研究的资料

1、调查是对研究对象的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了解,为教育干预提供客观的依据。调查时可采用访问法、谈话法、资料阅读法、问卷法、观察法等。研究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如一位学生经常不完成作业,可以通过家访了解其家庭背景及教养方式;通过与该生谈话了解其个人成长史及不完成作业的原因;通过查阅该生档案了解其身心健康状况及学习成绩;通过日常观察了解其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这是对一个人的资料进行搜集的方法,如果是对一个教育事件的研究,方法可能略有不同。如,班主任发现学生早晨到校有相互抄作业的情况,想了解一下具体情况和原因,可以运用问卷法和谈话法。在实际调查工作中,运用一种调查方法可以了解研究对象的多方面信息,如通过家访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及家庭教育风格,还可以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及个人成长史等。也可通过多种调查方法了解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的情况,如通过访问法、谈话法、资料阅读法了解研究对象的个人成长史。

2、调查后要对资料进行如果运用的是访问法、谈话法、观察法,事后要及时写成文字材料;如果是阅读档案,可以对档案中的相关材料进行摘抄;如果采用了问卷法,要及时对问卷进行统计。调查得来的资料往往相互交叉,不同性质的资料混杂在一起,因此,有必要对其梳理。如果研究对象是个人的话,调查材料可以按资料性

质进行如下分类:

(1)该生个人资料:姓名、性别、年龄、年级、民族等;

(2)家庭情况:家庭构成、家长职业与文化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关系、居住环境等;

(3)健康情况:身高、体重、生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

(4)个性特征:性格、兴趣爱好、智力水平、特长等;

(5)学习状况: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

(6)家庭教养方式;

(7)重要的既往史及社会生活背景。

如果研究对象是一个事件,就要根据调查材料对事件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及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

步骤三:分析诊断

分析是对调查整理后的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对研究对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诊断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的性质有一个确切的判断。分析诊断是制订教育措施的前提,这如同医生给病人看病,只有正确分析诊断病情才能对症下药。

1、分析诊断的过程是一个确定事物逻辑关系的过程。研究者在这个过程中,要把各种方式获得的调查资料相互对照印证和比较,筛选出可靠的、真实的资料,将与研究对象有关的资料按先后顺序列出,通过这个过程把握事情的逻辑关系,这个逻辑关系应该能够基本上反映事实真相。如我们研究的是一个初二男生经常不完成作业的问题,不完成作业是该男生现在的表现,通过对与该问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逻辑关系是这样的:该生在小学就有不完成作业的现象,学习成绩不好,家长忙于做买卖,很少过问其学习情况。到了初中,学习科目多了,作业多了,特别是数学、物理、外语学习困难,做作业吃力,不完成作业的情况就更频繁了。由此做出的诊断是:该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物理、外语学习困难。

2、分析诊断的过程又是一个寻找相关因素与研究对象关系的过程。如果研究的是某个学生的问题,就可以从生物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因素三方面进行。生物学原因主要从年龄、性别、有无躯体疾病等方面去寻找;社会学原因主要分析该生的生活环境、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及学校教育方式与行为表现的联系;心理学原因主要是寻找与行为表现有关的认知、情绪、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因素。

3、分析诊断的过程还是一个进一步分类的过程。这就要求在调查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如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近一半的学生都有抄作业的行为,为什么要抄别人的作业呢?通过调查发现,抄作业可分为四类情况:第一类是不会做;第二类是懒得做,抄别人的省事;第三类是做得慢,没做完,该交了,抄别人的应付差事;第四类是做完了,但是在和别人对作业时发现自己有错题,照别人的作业改错题。同样是抄作业,情况却各不相同,分类能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事实真相。为了使我们的认识更加逼近事实真相,还可以进行进一步分类,如第一类是不会做,为什么不会做呢?通过进一步调查归纳出以下几种原因:上课没注意听讲;听讲了但没听懂;听懂了但一做题就不会等。只有建立在事实真相基础上的诊断才具有准确性,“上课没注意听讲”可能是学习态度或学习习惯问题,或者是遇到了什么分心的事;“听讲了但没听懂或听懂了但一做题就不会”可能是学习基础或学习方法问题。如果对事实的真相还不够清楚就再问“问什么”,一直到把握事实的真相为止。

步骤四:制订教育策略

教育策略的制订是在分析诊断的基础上进行的。

1、首先要查阅尽可能多的相关资料,了解同行在这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拓展自己的思路。同时,还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只有理论基础比较扎实,方案的设计才有可能做到具有科学性。例如,一位教师针对一个学生的自卑心理学习了有关心理学的理论,通过学习认识到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在对成人评价的理解及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于是,他制订的教育策略主要是两条:一是通过与家长、同学、教师的沟通,改善学生的成长环境;二是帮助学生成功。有时教师还可以将教育学、心理学的方法直接嵌入到教育策略中,如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的应用。

2、制订教育策略时,可以让有关教师、学生及家长都参与、讨论,充分发表意见。这一方面可以使教育策略更为周详可行;另一方面可以使相关人员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责任意识,明确各自的任务,形成教育合力,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下一步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3、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实施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明确每个阶段要达到的任务。有时阶段的划分是按任务的难易程度,

由比较容易完成的任务开始,逐步提高难度。如,一位教师在帮助一名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时将实施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按时交作业,做错题、漏做题都不计较;第二阶段:不仅要按时交作业,而且要不漏题,但是做错了不计较;第三阶段:不仅要按时交作业、不漏题,作业正确率还要不断提高。有时,阶段的划分应在不同阶段有不同侧重点。如,一位教师帮助一名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时也将实施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课不随便接下茬;第二阶段:自习课不随便下座位;第三阶段是:自习课不随便说话。

4、制订教育策略时要调动相关的教育力量,运用多种教育措施。如,解决某一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的问题,要与家长沟通,使家长能够帮助和督促学生合理安排时间;要与相关的科任教师沟通,使科任教师对该生多一些关注;与学生本人沟通,调动其自我教育的力量。同时,还要考虑多种教育措施的综合运用,如适当地补课、与学生本人建立契约、适时地奖惩等。

步骤五:实施教育策略并进行追踪观察

教育策略的实施和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追踪观察伴随其整个过程。研究对象的变化反映着教育策略的可行性,如果实施的教育策略没有引起研究对象相应的变化,就要返回到前一步骤,修改教育策略,甚至返回再前一步骤,重新进行分析诊断。有时在实施进程中发现新的情况则需要制订新的对策。如,在要求某一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现该生数学基础太差,就要和家长商量请家教的问题。再如,在针对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而实施教育策略的过程中,又发现一个新的导致抄作业的原因,即各科教师留的作业量太大,这就需要有新的对策,例如,与科任教师协调,适当减少作业量等。

研究者在进行追踪观察时不能仅凭自己的直观观察,还要经常与被研究者沟通,了解其感受,有时还要与家长及周围同学了解情况,从而使自己更加客观全面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变化。

步骤六:效果及反思

1、效果是实施教育策略后研究对象所发生的变化。它和步骤一遥相呼应,也是前五个步骤一环紧扣一环实施的必然结果。效果的描述力求要客观,既不要夸大也不要缩小。材料要翔实,可以通过方方面面的反映来说明问题,家长、同学、相关教师的评价,被研究者自身的感受,都可以成为描述效果时的证据。一位地理教师对一个缺乏自信、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他在描述效果时是这样写的:一个学期下来,他在期末考试成绩中地理考了63分,成为他各门功课中的最高分,也是他惟一及格的一科。这个成绩对于别人来讲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他来说却是一个飞跃了。最主要的是一个学期下来他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有了很大提高,更为可贵的是自信心显著增强。拿到地理试卷,他对自己的成绩不是很满足,信誓旦旦地说:“我可以考得更好些!”

2、反思是研究者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思考与分析。反思的具体内容可以是:整个研究过程有哪些利弊得失?研究中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通过研究有哪些体会、启示?如,一位教师在辅导完一个女生异往问题后是这样进行反思的:我对小露的辅导在初级目标的达成上是比较成功的。到辅导结束时小露已经能够正确区分友谊与爱情,她重新评价了自己和那位男生之间的关系,她认为那位男生是曾经帮助过她的好朋友,他们现在并不是恋人之间的“分手”。在终级目标的达成上,我的辅导可能还不够充分。虽然在辅导的结束阶段小露的自信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今后遇到挫折时她是否具有较强的耐受力还很难说,人格的完善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还可能出现一些反复。另外,在她与家人的沟通上,母亲的反应对她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我能与她母亲进行比较深入的沟通,那么,对她的帮助将更加持久和有效。

步骤七:个案的撰写

如果上述六个步骤扎扎实实做下来并及时加以详细记录,个案的撰写就水到渠成了。个案的表述可以是研究报告的形式,也可以是教育叙事的形式。

个案研究报告撰写的基本思路是:这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效果怎样?对整个过程怎样认识?与基本思路相匹配的基本结构是:

1、个案的背景资料和问题状况;

2、分析诊断;

3、教育策略及实施过程;

4、效果及反思。

教育叙事的形式即教育的记叙文,其基本特点是:

1、一件真实可信的事;

2、交待清楚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3、交代清楚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束,过程完整;

4、描写细致生动,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夹叙夹议;

6、主题明确。

健康教育诊断的首要步骤范文3

关键词:教师;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3)11-0032-03

教师进行个案研究是指选定一个典型的个人、一件突出的教育事件为研究对象,以其变化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内容,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一些资料,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探索造成某种特殊状况的原因,从中揭示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和改进措施,促进被研究者的良好发展。

教师在个案研究中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作为研究者,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研究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实践者,研究的课题来源于自身实践,研究的成果用于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在开展个案研究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实施个案研究的基本步骤如下:

步骤一:确定研究对象

1.个案研究的对象具有单一性,即一个人、一件事或一个团体。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学生,经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事件,有的问题应付自如,有的问题则难以解决,那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可以作为研究对象。有的研究对象是一个人的问题,如,一个学生因为经常上网玩游戏而影响学习,那么,该生上网玩游戏影响学习就可以成为研究对象;有的研究对象是集体中发生的一件事,如,一段时间以来,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那么,班里抄作业现象就可以成为研究对象。

2.确定研究对象要搞清楚研究对象的状况。任何问题和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因此,明确研究对象的状况就要搞清楚事情发生的背景及经过。有位老师是这样描述事情的背景及经过的:我担任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小Z是我的学生。她由于在低年级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课,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支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她玩半节课。每堂数学课,我都提醒她几次,可是,她还是老样子。一堂课她得走几回神,等到老师提醒转过神儿来听课时,由于没听见前面的知识而跟不上,又开始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各科教师都很着急。她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该注意听讲,也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

步骤二:调查整理个案研究的资料

1.调查是对研究对象的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了解,为教育干预提供客观的依据。调查时可采用访问法、谈话法、资料阅读法、问卷法、观察法等。研究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如一位学生经常不完成作业,可以通过家访了解其家庭背景及教养方式;通过与该生谈话了解其个人成长史及不完成作业的原因;通过查阅该生档案了解其身心健康状况及学习成绩;通过日常观察了解其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这是对一个人的资料进行搜集的方法,如果是对一个教育事件的研究,方法可能略有不同。如,班主任发现学生早晨到校有相互抄作业的情况,想了解一下具体情况和原因,可以运用问卷法和谈话法。在实际调查工作中,运用一种调查方法可以了解研究对象的多方面信息,如通过家访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及家庭教育风格,还可以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及个人成长史等。也可通过多种调查方法了解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的情况,如通过访问法、谈话法、资料阅读法了解研究对象的个人成长史。

2.调查后要对资料进行整理。如果运用的是访问法、谈话法、观察法,事后要及时写成文字材料;如果是阅读档案,可以对档案中的相关材料进行摘抄;如果采用了问卷法,要及时对问卷进行统计。调查得来的资料往往相互交叉,不同性质的资料混杂在一起,因此,有必要对其梳理。如果研究对象是个人的话,调查材料可以按资料性质进行如下分类:

(1)该生个人资料:姓名、性别、年龄、年级、民族等;

(2)家庭情况:家庭构成、家长职业与文化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关系、居住环境等;

(3)健康情况:身高、体重、生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

(4)个性特征:性格、兴趣爱好、智力水平、特长等;

(5)学习状况: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

(6)家庭教养方式;

(7)重要的既往史及社会生活背景。

如果研究对象是一个事件,就要根据调查材料对事件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及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

步骤三:分析诊断

分析是对调查整理后的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对研究对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诊断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的性质有一个确切的判断。分析诊断是制订教育措施的前提,这如同医生给病人看病,只有正确分析诊断病情才能对症下药。

1.分析诊断的过程是一个确定事物逻辑关系的过程。研究者在这个过程中,要把各种方式获得的调查资料相互对照印证和比较,筛选出可靠的、真实的资料,将与研究对象有关的资料按先后顺序列出,通过这个过程把握事情的逻辑关系,这个逻辑关系应该能够基本上反映事实真相。

2.分析诊断的过程又是一个寻找相关因素与研究对象关系的过程。如果研究的是某个学生的问题,就可以从生物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因素三方面进行。生物学原因主要从年龄、性别、有无躯体疾病等方面去寻找;社会学原因主要分析该生的生活环境、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及学校教育方式与行为表现的联系;心理学原因主要是寻找与行为表现有关的认知、情绪、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因素。

3.分析诊断的过程还是一个进一步分类的过程。这就要求在调查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如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近一半的学生都有抄作业的行为,为什么要抄别人的作业呢?通过调查发现,抄作业可分为四类情况:第一类是不会做;第二类是懒得做,抄别人的省事;第三类是做得慢,没做完,该交了,抄别人的应付差事;第四类是做完了,但是在和别人对作业时发现自己有错题,照别人的作业改错题。同样是抄作业,情况却各不相同,分类能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事实真相。只有建立在事实真相基础上的诊断才具有准确性,“上课没注意听讲”可能是学习态度或学习习惯问题,或者是遇到了什么分心的事;“听讲了但没听懂或听懂了但一做题就不会”可能是学习基础或学习方法问题。如果对事实的真相还不够清楚就再问“问什么”,一直到把握事实的真相为止。

步骤四:制订教育策略

教育策略的制订是在分析诊断的基础上进行的。

1.首先要查阅尽可能多的相关资料,了解同行在这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拓展自己的思路。同时,还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只有理论基础比较扎实,方案的设计才有可能做到具有科学性。例如,一位教师针对一个学生的自卑心理学习了有关心理学的理论,通过学习认识到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在对成人评价的理解及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于是,他制订的教育策略主要是两条:一是通过与家长、同学、教师的沟通,改善学生的成长环境;二是帮助学生成功。有时教师还可以将教育学、心理学的方法直接嵌入到教育策略中,如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的应用。

2.制订教育策略时,可以让有关教师、学生及家长都参与、讨论,充分发表意见。这一方面可以使教育策略更为周详可行;另一方面可以使相关人员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责任意识,明确各自的任务,形成教育合力,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下一步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3.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实施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明确每个阶段要达到的任务。有时阶段的划分是按任务的难易程度,由比较容易完成的任务开始,逐步提高难度。如,一位教师在帮助一名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时将实施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按时交作业,做错题、漏做题都不计较;第二阶段:不仅要按时交作业,而且要不漏题,但是做错了不计较;第三阶段:不仅要按时交作业、不漏题,作业正确率还要不断提高。

4.制订教育策略时要调动相关的教育力量,运用多种教育措施。如,解决某一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的问题,要与家长沟通,使家长能够帮助和督促学生合理安排时间;要与相关的科任教师沟通,使科任教师对该生多一些关注;与学生本人沟通,调动其自我教育的力量。同时,还要考虑多种教育措施的综合运用,如适当地补课,与学生本人建立契约,适时地奖惩等。

步骤五:实施教育策略并进行追踪观察

教育策略的实施和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追踪观察伴随其整个过程。研究对象的变化反映着教育策略的可行性,如果实施的教育策略没有引起研究对象相应的变化,就要返回到前一步骤,修改教育策略,甚至返回再前一步骤,重新进行分析诊断。有时在实施进程中发现新的情况则需要制订新的对策。如,在针对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而实施教育策略的过程中,又发现一个新的导致抄作业的原因,即各科教师留的作业量太大,这就需要有新的对策,例如,与科任教师协调,适当减少作业量等。

研究者在进行追踪观察时不能仅凭自己的直观观察,还要经常与被研究者沟通,了解其感受,有时还要与家长及周围同学了解情况,从而使自己更加客观全面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变化。

步骤六:效果描述及反思

1.效果是实施教育策略后研究对象所发生的变化。它和步骤一遥相呼应,也是前五个步骤一环紧扣一环实施的必然结果。效果的描述力求要客观,既不要夸大也不要缩小。材料要翔实,可以通过方方面面的反映来说明问题,家长、同学、相关教师的评价,被研究者自身的感受,都可以成为描述效果时的证据。一位地理教师对一个缺乏自信、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他在描述效果时是这样写的:一个学期下来,他在期末考试成绩中地理考了63分,成为他各门功课中的最高分,也是他惟一及格的一科。一个学期下来他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有了很大提高,更为可贵的是自信心显著增强。拿到地理试卷,他对自己的成绩不是很满足,信誓旦旦地说:“我可以考得更好些!”

2.反思是研究者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思考与分析。反思的具体内容可以是:整个研究过程有哪些利弊得失?研究中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通过研究有哪些体会、启示?如,一位教师在辅导完一个女生异往问题后是这样进行反思的:我对小露的辅导在初级目标的达成上是比较成功的。到辅导结束时小露已经能够正确区分友谊与爱情,她重新评价了自己和那位男生之间的关系,她认为那位男生是曾经帮助过她的好朋友,他们现在并不是恋人之间的“分手”。虽然在辅导的结束阶段小露的自信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今后遇到挫折时她是否具有较强的耐受力还很难说,人格的完善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还可能出现一些反复。另外,在她与家人的沟通上,母亲的反应对她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我能与她母亲进行比较深入的沟通,那么,对她的帮助将更加持久和有效。

步骤七:撰写个案

如果上述六个步骤扎扎实实做下来并及时加以详细记录,个案的撰写就水到渠成了。个案的表述可以是研究报告的形式,也可以是教育叙事的形式。

个案研究报告撰写的基本思路是:这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效果怎样?对整个过程怎样认识?与基本思路相匹配的基本结构是:

1.个案的背景资料和问题状况;

2.分析诊断;

3.教育策略及实施过程;

4.效果及反思。

教育叙事的形式即教育的记叙文,其基本特点是:

1.一件真实可信的事;

2.交待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3.交代清楚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束,过程完整;

4.描写细致生动,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夹叙夹议;

6.主题明确。

健康教育诊断的首要步骤范文4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个案研究 

 

许多中小学教师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以自我为中心,厌学、经受不住挫折、不会合作、缺乏责任感、懒惰、逆反等。教师为教育他们磨破了嘴皮,但收效甚微。教师们非常渴望有高人给支招,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其实,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教师自身,面对千差万别的、变化发展的学生,修炼自己的个案研究能力,将有利于破解种种教育难题,使“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教师进行个案研究一般是指选定一个典型的个人、一件突出的教育事件为研究对象,以其变化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内容,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一些资料,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探索造成某种特殊状况的原因,从中揭示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和改进措施,促进被研究者的良好发展。 

教师的个案研究能力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修炼的。即教师本人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作为研究者,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研究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实践者,研究的课题来源于自身实践,研究的成果用于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修炼自身个案研究能力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修炼个案研究能力的基本步骤如下: 

 

步骤一:确定研究对象 

 

1、个案研究的对象具有单一性,即一个人、一件事或一个团体。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学生,经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事件,有的问题应付自如,有的问题则难以解决,那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可以作为研究对象。有的研究对象是一个人的问题,如,一个学生因为经常上网玩游戏而影响学习,那么,该生上网玩游戏影响学习就可以成为研究对象;有的研究对象是集体中发生的一件事,如,一段时间以来,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那么,班里抄作业现象就可以成为研究对象。 

2、确定研究对象要搞清楚研究对象的状况。任何问题和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因此,明确研究对象的状况就要搞清楚事情发生的背景及经过。有位老师是这样描述事情的背景及经过的:我担任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小Z是我的学生。她由于在低年级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课,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支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她玩半节课。每堂数学课,我都提醒她几次,可是,她还是老样子。一堂课她得走几回神,等到老师提醒转过神儿来听课时,由于没听见前面的知识而跟不上,又开始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各科教师都很着急。她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该注意听讲,也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 

 

步骤二:调查整理个案研究的资料 

 

1、调查是对研究对象的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了解,为教育干预提供客观的依据。调查时可采用访问法、谈话法、资料阅读法、问卷法、观察法等。研究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如一位学生经常不完成作业,可以通过家访了解其家庭背景及教养方式;通过与该生谈话了解其个人成长史及不完成作业的原因;通过查阅该生档案了解其身心健康状况及学习成绩;通过日常观察了解其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这是对一个人的资料进行搜集的方法,如果是对一个教育事件的研究,方法可能略有不同。如,班主任发现学生早晨到校有相互抄作业的情况,想了解一下具体情况和原因,可以运用问卷法和谈话法。在实际调查工作中,运用一种调查方法可以了解研究对象的多方面信息,如通过家访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及家庭教育风格,还可以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及个人成长史等。也可通过多种调查方法了解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的情况,如通过访问法、谈话法、资料阅读法了解研究对象的个人成长史。 

2、调查后要对资料进行整理。如果运用的是访问法、谈话法、观察法,事后要及时写成文字材料;如果是阅读档案,可以对档案中的相关材料进行摘抄;如果采用了问卷法,要及时对问卷进行统计。调查得来的资料往往相互交叉,不同性质的资料混杂在一起,因此,有必要对其梳理。如果研究对象是个人的话,调查材料可以按资料性

[1] [2] [3] [4] 

质进行如下分类: 

()该生个人资料:姓名、性别、年龄、年级、民族等; 

()家庭情况:家庭构成、家长职业与文化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关系、居住环境等; 

()健康情况:身高、体重、生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 

()个性特征:性格、兴趣爱好、智力水平、特长等; 

()学习状况: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 

()家庭教养方式; 

()重要的既往史及社会生活背景。 

如果研究对象是一个事件,就要根据调查材料对事件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及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 

 

步骤三:分析诊断 

 

分析是对调查整理后的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对研究对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诊断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的性质有一个确切的判断。分析诊断是制订教育措施的前提,这如同医生给病人看病,只有正确分析诊断病情才能对症下药。 

、分析诊断的过程是一个确定事物逻辑关系的过程。研究者在这个过程中,要把各种方式获得的调查资料相互对照印证和比较,筛选出可靠的、真实的资料,将与研究对象有关的资料按先后顺序列出,通过这个过程把握事情的逻辑关系,这个逻辑关系应该能够基本上反映事实真相。如我们研究的是一个初二男生经常不完成作业的问题,不完成作业是该男生现在的表现,通过对与该问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逻辑关系是这样的:该生在小学就有不完成作业的现象,学习成绩不好,家长忙于做买卖,很少过问其学习情况。到了初中,学习科目多了,作业多了,特别是数学、物理、外语学习困难,做作业吃力,不完成作业的情况就更频繁了。由此做出的诊断是:该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物理、外语学习困难。 

、分析诊断的过程又是一个寻找相关因素与研究对象关系的过程。如果研究的是某个学生的问题,就可以从生物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因素三方面进行。生物学原因主要从年龄、性别、有无躯体疾病等方面去寻找;社会学原因主要分析该生的生活环境、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及学校教育方式与行为表现的联系;心理学原因主要是寻找与行为表现有关的认知、情绪、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因素。 

、分析诊断的过程还是一个进一步分类的过程。这就要求在调查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如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近一半的学生都有抄作业的行为,为什么要抄别人的作业呢?通过调查发现,抄作业可分为四类情况:第一类是不会做;第二类是懒得做,抄别人的省事;第三类是做得慢,没做完,该交了,抄别人的应付差事;第四类是做完了,但是在和别人对作业时发现自己有错题,照别人的作业改错题。同样是抄作业,情况却各不相同,分类能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事实真相。为了使我们的认识更加逼近事实真相,还可以进行进一步分类,如第一类是不会做,为什么不会做呢?通过进一步调查归纳出以下几种原因:上课没注意听讲;听讲了但没听懂;听懂了但一做题就不会等。只有建立在事实真相基础上的诊断才具有准确性,“上课没注意听讲”可能是学习态度或学习习惯问题,或者是遇到了什么分心的事;“听讲了但没听懂或听懂了但一做题就不会”可能是学习基础或学习方法问题。如果对事实的真相还不够清楚就再问“问什么”,一直到把握事实的真相为止。 

步骤四:制订教育策略 

 

教育策略的制订是在分析诊断的基础上进行的。 

、首先要查阅尽可能多的相关资料,了解同行在这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拓展自己的思路。同时,还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只有理论基础比较扎实,方案的设计才有可能做到具有科学性。例如,一位教师针对一个学生的自卑心理学习了有关心理学的理论,通过学习认识到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在对成人评价的理解及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于是,他制订的教育策略主要是两条:一是通过与家长、同学、教师的沟通,改善学生的成长环境;二是帮助学生成功。有时教师还可以将教育学、心理学的方法直接嵌入到教育策略中,如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的应用。

、制订教育策略时,可以让有关教师、学生及家长都参与、讨论,充分发表意见。这一方面可以使教育策略更为周详可行;另一方面可以使相关人员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责任意识,明确各自的任务,形成教育合力,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下一步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健康教育诊断的首要步骤范文5

一、发现和界定心理问题是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基础和前提

首先要明确心理问题不完全等同于缺点或错误,更不等同于有心理障碍或有精神疾病。它实际上是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现状与其所处年龄段应该怎么样之间的差距。而中小学生心理诊断则是指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原因排查和分析,并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理解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对心理问题概念的中性定位,即对心理问题的定义主要从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的角度来进行说明,不作价值的判断;二是对心理问题的理解更多的是从一种积极的立场出发,即从问题中发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中小学生心理诊断最终是要实现对“问题”的把握,从而促进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

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把握,需要注意心理问题的性质、类别、层次性。性质可以分为心理偏差、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类别分群体心理和个体心理问题。层次分“问题表征”“问题本体”和“问题根源”三个方面。心理问题表征即问题的呈现状态,是中小学生心理的现实状况与其理想状况的差距。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本体是阻碍中小学生心理理想状态得以实现的各种障碍,而心理问题的根源则是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我们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诊断,最先接触的往往只是问题的各种表征。这些表征自身并不构成问题,而只是预示着问题的存在。这需要我们通过各种心理问题表征的索引作用深入到中小学生心理的本体及其根源。

对心理问题的把握应该从对心理问题的感知开始。而我们感知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要寻求中小学生心理的现状与其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对中小学生心理现状的把握,我们可以通过深入中小学生班级和个体,采用量表测量、问卷调查、访谈以及查阅有关学生档案和背景资料等方式进行了解。对心理健康标准界定,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参考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标准;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关于应然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描述;社会、家长、教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期待。这些要求、描述和期待与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之间的差距就是我们发现问题的重要线索。因此,我们可以依据心理健康教育大纲、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以及社会各界对中小学生心理的期待进行比较,从比较中发现理想状态与现状之间的差距,进而获得有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最初认识。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认知差距图”、SCL-90量表等诊断技术来发现心理问题。

群体心理问题可用认知差距图,认知差距图是把对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的评价通过一张图表标示出来,从对这些评价的差异中发现问题。其中,差异最大的一般预示着主要问题,而差异较少的则是相对次要问题。其基本做法是:第一,在横坐标上列出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因素的名称;第二,纵坐标标注对各个要素的评估分值,有1~10分,1分表示“无法接受”或“最不重要”,10分表示“最好”或“最受重视”;第三,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对不同对象进行调查,将结果在坐标系中显现出来;第四,通过对不同对象认知差异的比较,发现心理问题。

我们从心理健康教育理想状态与其现状之间的差距所获得的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认识只是一种初步的、表面的和模糊的印象,还需要对问题本身作进一步的精确化。问题精确化的方法很多,大致包括关键词检验法、渐进具体化法、目标定向法等。例如,用关键词检验法界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问题,可从以下步骤入手。首先,写出问题的最初表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其次,列出这一表述中的关键词:“积极性”“学生”“不高”。再次,通过对关键词的不断追问明确问题的内涵:什么是积极性?衡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标准是什么?是所有学生还是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最后,记录发现的核心问题。如可能的核心问题有:学生基础较差,难以适应教师的教学进度;教师上课单调,难以引起学生兴趣;学校只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等。

将学校中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界定出来后,需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对这些问题进行排序,确定优先解决的问题。在具体确定诊断问题时,我们应着重考虑三个因素。第一,心理问题的重要性程度。对于那些事关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根本性和全局性问题,我们应优先考虑并重点分析。第二,心理问题的迫切性程度。问题重要但其影响不会很快显现的问题,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先搁置,优先解决那些需要立即解决的突出问题。第三,问题的可控程度。有些问题虽然很重要,也很紧迫,但是,就学校或辅导人员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根本无力解决。或者有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学校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家庭的配合和支持。因此,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诊断,应主要集中在那些既重要又紧迫,且是学校或辅导人员通过努力可以辅导的问题上。

二、分析和查找心理问题的内在原因及其结构是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诊断的关键

发现和界定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后,接下来就要深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及原因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将问题及其原因之间的结构清晰地展现出来。这是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诊断第一步的深化,也是下一步提出辅导方案的主要依据。那么,如何才能对所发现和界定的问题进行一种深入的结构分析呢?

首先,我们要多渠道获取有关问题的信息,从信息中提取问题的原因。这是对问题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的前提。获取问题信息的方法主要有问卷量表、访谈、观察以及对相关文本材料的分析等。在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的基础上,通过思考推测,初步列出有关问题的可能原因。

其次,对所提取的问题原因进行类型分析,明确问题的具体指向对象。一般而言,对于问题原因的分析,要注意区分问题产生的因素与具体原因之间的区别。比如,学生厌学的原因可能有学生对学习没兴趣、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学生同伴影响、家庭变故等,这些原因可以大致分为生理因素、教师因素、家庭因素、环境因素等方面,而每个因素当中又包含具体原因。通过类型划分,我们即可以进一步认识问题产生的具体对象,又可以初步明晰问题之间的关系。

再者,对各个问题产生的因素进行因果分析,厘清不同问题原因之间的结构关系,从而剖析问题产生的内在机理。第一,要分析不同类型的原因与问题之间的密切程度。根据密切程度的不同,我们可将原因划分为直接原因、间接原因、背景原因、遗传原因、家庭原因、同伴交往原因等几个方面。所谓直接原因,就是指直接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而造成直接原因的原因则是问题产生的间接原因。背景原因主要就是指那些作用于间接原因的社会背景、环境条件和文化思想观念等。第二,要从因果关系的角度对原因做更为精细的逻辑分析。我们对问题原因所做出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背景原因的区分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具有因果逻辑分析的意味,但这种因果分析还只是初步的,原因与原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及其影响机制还需作更为深入和具体的分析。

为更好说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以中学生早恋问题为例进行分析。学生早恋作为显现的问题存在,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诊断者通过一系列诊断工具的使用,发现某校学生早恋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生理早熟、影视诱导、单亲家庭、留守亲情缺乏、同伴关系疏密。

学校对以上原因进行类型划分可以发现,这些原因基本上可归为学生直接原因、间接原因。直接原因包含同伴交往、生理原因、家庭原因等方面。由于家庭父母离异或长期留守,长期失去关爱;或者自身生理成熟较早等都可能导致早恋。那么,这些不同类型的原因哪些是学生早恋的直接原因,哪些是间接原因和背景原因呢?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初步认定学生、教师及其课堂教学是学生早恋的直接原因,而学校则是学生早恋的间接原因,社会则是作为背景原因使学生产生早恋。

三、辅导与矫治心理问题是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诊断的根本目的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诊断不能仅停留在问题及其原因层面上,也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原则建议上,而是要针对诊断对象的实际情况做出详细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辅导方案。考虑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诊断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根据诊断结果要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辅导和矫治的目标要针对中小学生心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目标的实现意味着问题的解决,所以目标必须与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不能凭空设想。因此,目标应该具体且具有坚实的现实依据,另外,所制订的目标应该具有层次性。对于较为长远的目标,一般可以通过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常态予以呈现,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分解,使之更明确、更具操作性。在对目标进行分解的过程中,我们实际上也就制订了目标实现的标准,即我们通过什么指标去衡量目标的实现程度。比如,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我们的目标是“学生喜欢学习”,这一目标应具体转换为“学生喜欢校园生活,对课堂教学感兴趣,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愿意在教室里学习”等。

对于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辅导和矫治的目标的标准制订而言,必须遵循的第一条原则是积极性原则,即应该用正面的语言描述问题辅导的目标。如,“我们应该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要比“我们应该杜绝同伴之间的相互冲突”的表述更具有教育性。目标标准制订的第二个原则是每一个标准应该指向单一的辅导方向,避免复合指标。如“通过采用说服与疏导方法引导青春期早恋现象的认识,这一标准中包含着多个指标,不能构成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目标标准。另外,目标标准的制订还应注意标准与目标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切忌将辅导方法等同于目标的标准。

第二,辅导和矫治的策略或建议要紧扣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针对不同原因的特点设计不同的辅导措施。从前文可以看出,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各种原因之间还可能形成复杂的因果关系。直面并弄清这些问题原因是增强中小学生心理诊断效果的基本前提。在辅导策略或建议方面,我们可以采用“目的-手段”树形图法。这是一种系统寻找实现目标的手段的方法。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我们必须对之施以必要的手段,而这些手段本身,则需要更为具体的手段予以支持。这样,不同的目标和手段之间就构成一种层级关系,将这些关系通过图表的方式呈现出来就构成树形图。

第三,辅导策略或建议要重视策略和建议本身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诊断属于传统的技术范畴。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诊断的宗旨是以专业的认知视角,通过专门的技术手段辅助解决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中的难题。因此,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诊断应该主要关注实际应用,关注解决具体心理问题的需要,而不是过多地陷入对有关心理咨询理论的争论之中。这就要提高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策略和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尽量避免用过于学术化、理论化的论述方式。

健康教育诊断的首要步骤范文6

【关键词】 病案教学法; 护生; 带教

护理工作者是护理实践的主体,护士观念的养成与行为习惯的改变主要受护理教育的影响[1],所以对护生的临床实践带教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护理教学应着重于提高护士的全面素质,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综合能力。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学的发展,护理模式也由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发展到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2]。临床带教质量的高低对护生今后的护理思维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带教方法的选择则对带教质量的高低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临床护生的实习带教上选择病案教学法对护生树立整体护理理念具有积极的影响。现将笔者多年来担任五官科带教老师的一些体会与大家交流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和2011年在笔者所在医院五官科实习的护生各40名。其中2010年实习为对照组,2011年实习生为观察组。对照组年龄17~21岁,平均19.2岁;中专生15名,大专生25名;观察组年龄17~22岁,平均18.9岁;中专生17名,大专生23名。轮转时间均为4周。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护生均在五官科病房进行为期四周的临床实习,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操作教学法:以带教老师为中心,老师用自己的临床经验来指导学生,传授知识,指导临床护理实践;观察组则在实习生入科之初指导其复习五官科常见病种,疾病一般护理知识。具体患者的护理以典型病案为媒介,通过带教老师提出问题,引发护生思考,再由老师引导。护生自学等教学方法进行知识的传授,帮助护生对专科知识进行理解和消化。病案教学法的实施方法:(1)根据五官科护理学的特点,首先护生入科之初就让其自学五官科患者常见疾病护理常规,并与临床实际护理程序相比较,有何不同之处。选择发放具有代表性的临床病案资料给护生,资料中提出几个有利于引发护生思考的问题,如“急性上额窦炎的发病机制”,“急性发作期疼痛特点”,“护理诊断和护理问题”,“护理目标及护理措施”,“对患者及家属需要进行的健康教育”,以调动护生的学习兴趣。(2)带教老师针对实习要求,围绕重点、难点进行讲解,使护生加深理解。在护生进行病案讨论的过程中,带教老师对护生的讨论结果,不妄加评论,而是适当加以引导,引发护生重新思考。培养护生对病案的分析、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1.3 观察指标 主观指标:通过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了解观察组40名护生对病案教学法的评价。依病案教学法对患者收集资料,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护理诊断能力,健康教育意识等指标的帮助效果来进行调查分析。客观指标:对观察组和对照组80名护生进行出科考核采用书面理论考试来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理论测试卷面分100分。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取t检验,P

2 结果

3 讨论

3.1 病案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护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护理资料的收集有赖于对患者正确的护理评估。护理评估作为执行护理程序的基础,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护理评估的正确,是收集的健康资料准确的保证,健康资料的全面准确是护理诊断及护理计划可行性的基础,是实施整体护理的保障。因此,如何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护理评估,就显得十分重要。利用病案教学法,让护生面对“模拟病案”再结合具体的临床患者,更有利于培养护生运用所学知识从护理的角度,全方位评估患者。收集所需资料的能力。如对急性会厌炎的患者,在评估时要注意询问有无剧烈咽喉疼痛,观察有无咽喉阻塞症状,了解患者能否生活自理,进食情况,患者及家属对急性会厌炎知识的了解程度。在收集完备正确资料的基础上,才能得出正确的护理诊断。

3.2 病案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和提高护生分析和诊断的能力 护理诊断是实施整体护理的关键步骤。一项理想的具有临床实践意义的护理诊断不但能准确地反映患者的实际情况,而且对护理实践产生特定的指导作用[3]。利用病案教学法带教,通过对病例的层层分析讨论。一步步排除不准确的护理诊断,从而得出正确的护理诊断,使护生正确理解护理诊断的含义。从而确立护理诊断能力得到提高。

3.3 病案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护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病案教学模式带教中,要求护生在针对具体患者制定护理计划时,提出相应的护理诊断或问题,每个护理诊断或问题应有相对应的护理措施来具体指导护理行为。当护生遇到问题时,可以直接依据护理计划的指导对患者进行护理,从而提高护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 病案教学法有利于培养护生的健康教育意识 通过对患者实施计划、连续、全面的健康教育,可以改善护患关系,增加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在入科之初的病案资料讨论中,带教老师可以提示护生,对患者应该如何进行健康教育。如对视网膜脱离患者护理时,指导术后俯卧位,告知卧位的时间及坚持正确卧位的重要性,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以避免眼压增高的因素。对知识层次较高者可进行深层次的健康指导,讲解发病机制,发作时的临床特点,如何预防等。在带教过程中既注重对护生健康教育意识的培养,又要使护生真正理解健康教育必须满足患者的利益和要求,以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病案教学法可以树立护生的整体护理理念,提高护生对护理程序的应用能力,实践证明病案教学法适宜在临床带教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鸿纪,徐建萍,石贞仙.现阶段整体护理停滞不前的原因分析[J].护理研究,2000,14(4):142.

[2] 侯建炜.也谈儿科护理学中的整体护理教学[J].卫生职业教育,2004,18(1):69.

健康教育诊断的首要步骤范文7

羊膜腔穿刺术是产前诊断的一部分,是指由专业产前诊断医师在超声引导下,用穿刺针穿过孕妇的腹部及子宫,进入羊膜腔内抽取适量的羊水,通过羊水内胎儿脱落细胞染色体培养与分析,来判断胎儿的染色体是否正常,从而为临床医师进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为探讨护理在羊膜腔穿刺围术期中的作用,笔者对297例孕妇进行产前诊断的观察,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来自2008年1月~10月在我院行产前诊断的297例孕妇,其中产前筛查高风险171例(57.6%),年龄高风险67例(22.6%),其他59例(19.8%)。

1.2方法

1.2.1仪器采用日本AIO KaSSD-650型实时超声显像仪及其配套的3.5 MHz线阵扫描探头,探头附有穿刺引导器,穿刺针为日本产22GPTC针。

1.2.2穿刺方法术前常规腹部B超检查胎儿、胎盘和羊水情况,观察羊水池进行初步定位。孕妇排空膀胱,俯卧,左右摇摆腹部约5 min。取仰卧位,常规腹部消毒,用已带消毒套的B超探头引导,选择合适位置作为穿刺点进行穿刺。穿刺成功的标准是顺利抽出20 ml左右的羊水。术毕拔针后立即观察胎心、胎盘、穿刺点出血情况及孕妇自觉症状。孕妇休息30 min后再次B超检查,无异常方可离院,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3 d。

1.2.3术前护理

1.2.3.1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学科。术前健康教育十分重要,它促使适应证孕妇改变不健康的思想意识,愉快而主动接受羊膜腔穿刺,避免或减少孕妇的心理负担,最终减少缺陷儿的出生。(1)产前筛查宣教:产前筛查是羊膜腔穿刺的主要病人来源。首先,在产前诊断门诊,我们采取如健康处方、宣传栏、设立宣教室专人宣教、电视及VCD宣传片等多种形式进行产前筛查宣传,详细讲解产前筛查的必要性、安全性,以保证每一位来产前诊断门诊的孕16~21周的妇女进入产前筛查程序。这也保证了进入羊膜腔穿刺流程的孕妇例数。1406例孕妇筛查高风险者98例,占筛查人数的6.97%;其中53例进行了羊水穿刺,占高风险人数的54.08%。(2)羊水穿刺宣教:当产前筛查结果出来后,我们设专人及时通过电话通知每位孕妇。产前筛查高风险的孕妇会按要求到产前诊断中心,宣教护士同主诊医生一起对结果向孕妇做出分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介绍羊膜腔穿刺的必要性、安全性、方法、注意事项等。告知孕妇羊膜腔穿刺一般在孕16~21周时施行,因为此时羊水量较多,在超声波引导下抽18~20 ml的羊水,不会伤及胎儿,而且此时羊水中存活细胞比例较高,成功培养机会最大。

1.2.3.2知情同意我们会让孕妇了解羊膜腔穿刺获得羊水细胞是目前产前诊断广泛应用的技术,但对孕妇及胎儿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可造成孕妇和胎儿损伤,感染,流产发生率为2%[1\],并讲解羊膜腔穿刺可能的误差以及诊断上的限制等,按照国家卫生部产前诊断管理办法中知情同意的原则,在孕妇充分知情同意的情况下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并诚恳告知我们医务人员会尽最大努力做好穿刺术,规范、无菌,让孕妇放心,具有安全感。

1.2.3.3心理护理术前做好心理护理非常重要。接受穿刺孕妇普遍存在焦虑心理 ,担心手术中自身及胎儿的安全,对手术不了解形成恐惧心理。术前正确了解孕妇心理状态,做好健康教育,讲解穿刺术的必要性、步骤,介绍做过穿刺的孕妇认识,让其介绍经验和体会,使孕妇充分了解羊膜腔穿刺术的过程及手术的安全性,消除其紧张情绪。我们采取不预约、随时进行手术的方式,缩短病人等待时间,减少紧张、恐惧心理。

1.2.4术中护理术中同手术及超声医师密切配合,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护士站于孕妇身边,握其双手,以极其温柔的语言安慰鼓励孕妇,使其精神放松,情绪平稳,安全感提升。这不同程度地也使胎儿处于放松状态,有利于羊水穿刺的顺利进行。同时,认真观察孕妇术中情况,发现异常立即采取措施。

1.2.5术后护理

1.2.5.1心理护理行穿刺术的孕妇往往对穿刺结局、检查结果非常担心,故术后的心理护理十分重要。告知手术已安全、成功结束及目前胎心情况,术后立即用超声或多普勒胎心仪听胎心,并要让孕妇亲耳听到胎心跳动的声音,卧床休息半小时后无异常方可离院。术后交代注意事项:须适当休息并尽量取左侧卧位,坚持数胎动并教会数胎动的方法;注意有无宫缩及破水,出现异常情况如何就诊等。同时告知:高风险并不意味着胎儿一定有先天性疾病,孕妇不良心理对胎儿不利[2\]。培养结果出来后,我们会立即通知孕妇本人或其丈夫,让孕妇放心、安心。

1.2.5.2做好随访当我们通知孕妇培养结果时,会根据孕妇的不同情况随访内容有所不同。(1)术后注意有无并发症:如胎盘、腹壁出血、胎心变化、羊水栓塞等;其他术后随诊有无早产、宫内感染等。(2)对未培养出异常细胞者,我们会告知孕妇未发现异常,而羊膜腔穿刺只能排除某些已知疾病的可能性,仍有部分遗传性疾病与先天畸形无法以羊膜腔穿刺术作为产前诊断。因此一个结果正常的羊膜腔穿刺,不能保证将来生下的孩子绝对正常。为此,孕妇注意日常保健,避免接触有害因素,饮食多元化,精神放松,心情愉快。孕24周左右时及时来院行四维彩超检查,以便筛查形态方面的畸形。我们并做好远期随访,在胎儿出生后3个月内、2岁左右时分别进行婴儿及产妇情况的随访,以判断结果符合率。(3)对培养出异常细胞者,我们告知孕妇及时来产前诊断门诊,针对不同个体,我们会做好心理疏导,使孕妇勇敢面对现实,在理智、平稳的心态下,做出下一步诊疗计划。

2结果

297例孕妇中均为一次穿刺成功,成功率为100%。296例羊水细胞培养成功, 1例因羊水自身污染培养失败。未培养出异常细胞者280例,占总培养人数的94.2%;培养出异常细胞者17例(其中 21三体6例,18三体1例,其它如平衡移位、嵌合体等10例)占总培养人数的5.8%。术中无一例出现出血、羊水栓塞等并发症。胎心率一过性减缓2例,通过改变、吸氧、静脉注射产科二联针,均在2 min内恢复。术后无一例出现感染、流产、胎儿丢失等并发症。

3讨论

在羊膜腔穿刺整个流程中,护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健康教育使孕妇改变不健康行为,提高思想意识,愉快、主动接受羊水穿刺;心理护理使孕妇消除恐惧心理,心情放松,积极与医护配合,使手术顺利进行;术中密切配合减少了并发症,提高了安全性;术后随访对孕妇进行了健康指导,验证了诊断符合率。同时,从远期目标看,扩大了产前诊断的影响,影响了孕妇的思想观念,减少了缺陷儿的出生。总之,采用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明显减少对手术的恐惧,并能使手术达到预期的效果,预后良好[3\]。

参考文献:

\[1\] 钟进,郭晓玲.B超引导下羊膜腔穿刺及脐静脉穿刺术并发症防治\[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6,23(6):3323-3324.

\[2\] 傅春萍.心理疏导对孕妇羊水穿刺预约率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7,21(202):144-145.

健康教育诊断的首要步骤范文8

关键词:妇产科 护理 实践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155

《妇产科护理学》作为护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鉴于妇产科的特殊性,临床见习通常很难实施临床教学,也无法提供标准化的病人供教学使用,再加上妇产科护理操作关系到病人的隐私而且存在较大的风险,由于妇产科病人自我保护意识进一步提高,孕产妇通常不希望见习的学生在她们身上进行操作练习,从而使得临床教学过程更加困难。怎样进一步提高实践性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对于护理专业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

1 在妇产科护理课程教学中融入德育及人文精神

妇产科护理学作为临床学科中的一门较为特殊的课程,涵盖了生命理念、医学伦理、医学道德、健康价值等诸多内容,具有较强的医学人文教育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融入人文资源。比如课程中的妊娠剧吐及与妊娠有关的疾病,孕妇妊娠期间承受的各种痛苦,说明母爱不仅是无私的,更是伟大的;通过胎盘模型给学生讲解胎盘的功能的有关知识中,母亲给胎儿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并吸取胎儿的二氧化碳以及代谢废物,更加说明了母亲的伟大;通过分娩机转模型的演示,学生可以了解宫缩造成的阵痛是所有母亲最痛苦同时也是她们最幸福的时刻。课程中的这些知识都融入了人文精神,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妇产科护理学的积极主动性和热情。

2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妇产科护理学中的部分内容较为抽象难懂,如果采用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不理想,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容易分散注意力,从而丧失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录像、动画等多媒体课件,使得这些生动、形象、直观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更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分娩期的护理相关知识的时候,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外阴清洁与消毒顺序、接生的正确步骤等;同时通过模型训练,学生能够进行腹部四步触诊手法、演示胎方位、妇科检查等模拟训练,为了让学生的操作更加规范,在进行模型训练之前,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点,然后给学生演示并同步进行讲解各步骤的操作要点,对于学生比较难理解的知识,演示动作要放慢一些,甚至反复演示,只有学生掌握了基本功,才让他们开始进行分组练习,教师在一边进行指导,当所有学生都完成操作练习之后,选出一名学生,或者学生自愿进行课堂操作,由学生对其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进行分析和总结。

3 改进实践课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1 设计情景模拟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在进行某项操作演示时,通过设计一个模拟情景,由教师充当操作者进行操作演示。妇产科护理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比较强的课程,教师如果仅仅讲解理论知识的话,学生很难理解和记忆,其教学效果也较差。如果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理论知识。比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正常分娩产妇的护理”相关内容时,运用分娩全程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模型对产妇分娩过程进行模拟演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娩机制、外阴清洁消毒、接产、助娩与检查胎盘胎膜、新生儿护理(断脐)、产后观察等正确步骤和相关知识,同时还能让学生尽快掌握环境布置、用物、操作过程等,这种教学方法十分逼真,能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2 利用角色扮演教学法,提高操作能力

针对妇产科护理学中的部分实践课的教学内容,比如产前检查需要询问孕妇的病史、测量骨盆等项目,这些实践教学内容是不可能运用模型进行的,要求真人进行实践,而临床见习期间,教学医院通常是无法满足学生的见习要求,加上大多数的孕妇不会配合。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教学就需要利用实验室,教师在讲解和演示相关知识要点之后,开展角色扮演教学,将学生每两人分成一组,轮流扮演孕妇和护士的角色开展练习,从而让学生提高操作能力。

3.3 模型演示与训练教学

妇产科护理的部分操作内容事关病人的隐私,并且有较大的风险。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应在模型上训练娴熟之后才能在病人身上进行实践操作,比如妇科检查、阴道擦洗、新生儿断脐等实践内容。为了让学生的操作更加科学规范,教学过程中应采用集中演示与个别操作有机结合,主讲教师首先进行集中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向学生讲解各步骤的动作要领以及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应进行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错误纠正。

3.4 综合性临床思维训练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功能教学模型,同时在将一些常见案例引入到操作练习中,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比如,在讲解产前检查腹部相关知识时运用触诊模型进行训练。又比如在学生进行胎位检查和胎心听诊练习的训练过程中,学生在掌握胎位检查四步手法的基础上,能够对胎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临床思维能力。综合性临床思维训练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充分运用模型变换胎儿位置让学生对胎位进行判断,并设计临床问题(胎位的异常、分晚期的处理等)让学生自己思考。第二,利用变换胎位让学生判断听诊胎心的准确位置,从而更好地掌握胎心听诊的理论依据。第三,利用对胎心率变化的调整,让学生掌握数胎心率,并判断胎心率是否正常,设计胎心率异常的原因以及处理方法等临床问题。

4 增强学生防范医疗纠纷的教育

随着全民普法的深入和对医学知识的普及,人们健康意识的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病人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因此,近年来护患纠纷呈明显上升的趋势,这就要求教师在护理实践教学中融入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法律问题,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防范医疗事故尽量减少护患纠纷,不断提升护理实践课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英华,颜君,高玲玲等.妇产科护理实践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临床护理,2005,4(5):54.

健康教育诊断的首要步骤范文9

【关键词】 预防检测;科学护理;康复护理;人才机械市场

骨科起源历史悠久,系统化的文本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那时的骨科还未能构成完整的体系。真正使其系统化的还要退后到文艺复兴时期,此时的骨科学在科学大浪潮的推动下逐渐成体系。近代中国骨科学发展速度非常迅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骨科学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涌现了诸如:李起鸿这类有着丰富经验与很高思想觉悟的老一辈骨科教授。现在,正是骨科事业继往开来,传承起新的时候。也正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与创新的时候。

1 骨科护理“一条龙”服务跟踪

1.1 重视预防与检查 众所周知,任何事情降低最大风险的方法都是要防患于未然,当然,骨科护理在这点上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骨科疾病的发生都与我们平常生活、运动中未养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护理习惯有关。例如:很多人在平常运动的过程中很容易忽略热身准备运动的作用。从而,在未进行热身运动的情况下就进行体育锻炼,这样往往导致人体关节并未做好充分的准备,是极易导致人体拉伤,甚至骨折等严重骨科症状。养成一个好的预防习惯,对于降低骨科疾病发生概率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骨科疾病患者而言,系统、科学的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常规的检查一般包裹四个主要的步骤,分别是:望诊、触诊、动诊、量诊。经过这些步骤之后,它对于骨科疾病基本症状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对于后期的进一步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1.2 科学、保健护理 对于已经患有骨科疾病的患者而言,一个科学化的护理对于其后期的康复速度和程度都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其属于哪种骨科疾病,如今,在临床诊断上的骨科疾病大致分为骨刺,骨质疏松症,骨折等三大类。在护理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不同的骨科疾病来区分治疗。同时,在治疗的过程当中,应该分为物理护理和饮食护理。例如:对待骨刺患者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导致其疾病的原因一方面是平常的坐姿习惯不好,或者是长期从事静坐工作。

另一方面,是其营养不均导致。对于这类患者的治疗,一方面我们要建议其端正坐姿,平时多站立,参与体育运动。其次,饮食治疗方面,要给患者开抗骨增生片、钙美片、维生素C片等。这些对于强健骨质都是很有帮助的。如今,骨科护理最常见的就要数骨质这一骨科疾病了。在治疗这一疾病的过程当中,前期石膏的正确固定与定期的检查,更换是非常重要的。这一过程,将帮助我们了解到病患的康复过程与制定后期的康复计划。后期的康复主要是物理的运动,定时,定量拉伸舒展运动对于帮助骨折患者复原是大有帮助的。通过科学的护理,将最大程度上帮助患者更快,更好的康复,拥抱生活。

1.3 定期复查,避免复发 骨科疾病与很多疾病相同,存在着周而复始复发,所以,为了减少最大程度的复发,我们需要定期给骨科疾病患者做定期的检查。根据常规检查习惯,检查一般先从头检查到尾,因为人体器官的相通性,这样的检查可以有效的防治疾病的转移和复发。在医学骨科检查方面,有一个比较有名的叫做“阿德森”的颈椎病检查。它通过用手指触摸患者的桡动脉,同时将其上肢外展后伸并外旋使其让患者感知疼痛度从而判断患者颈椎病疼痛程度。通过这样的定期检查,对于院方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对于患者可以减轻复发疼苦。所以,院方医生和患者应该建立固定的联系,增进双方的沟通,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通过这样的“一条龙服务”,不仅对患者减少了很多疾病的路途周转的麻烦和痛苦。也是一次对改善医患之间的关系有益尝试。将是对于骨科护理市场的开阔的基本保证。

2 骨科护理的发展

目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我国每年骨科疾病的人数不断增加,与之相比,相关市场存在较大的空缺。从缺失方向而言,大致可以分为骨科专业护理人员的不足和相关硬件设施的滞后。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方面需要我们积极向高等本科专科学校,学院提出增设相关专业的建议和要求。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根据市场,患者需要研发生产方便,价格实惠的相关骨科保健康复器材。通过这两种方式手段,来达到开阔市场的目的。

3 总 结

骨科护理在如今的医学外科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需要我们医学工作者在日常的医疗过程当中做好相关的病例记录和及时跟踪反馈。这有利于骨科护理形成一整套系统,科学的管理制度。同时,对于骨科领域的长远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使骨科护理工作者更好的观察,了解病患的症状及康复情况。从而保证病患得到有效的治疗。跟踪骨科护理“一条龙”服务和骨科市场的进一步开阔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求我们改善骨科护理总体服务质量和进一步促进骨科护理专业化水平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 黄红娟,王菲.骨科患者的心理护理及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24).

[2] 尹小浪,张珍.健康教育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8(17).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