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科学技术法的含义集锦9篇

时间:2023-08-29 16:38:11

科学技术法的含义

科学技术法的含义范文1

在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段重要的论述为我们全面地、准确地、完整地理解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尤其是关于“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见解启发我们,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重要的发展理论,其内部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理论端点,需要我们通过深入的反思来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张力,以便做到统筹兼顾。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入手,深入地探索蕴含在科学发展观内部的这些重要张力。

“科学”概念中的内在张力

众所周知,英语中的science和法语中的science通常用来指称自然科学,但在德语中,Wissenschaft这个概念不但涵盖自然科学,而且也涵盖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哲学。康德和一些大哲学家,如黑格尔、胡塞尔等,都喜欢把自己的哲学称作Wissenschaft。如果我们运用现象学的显现的方式对诸多社会现象进行考察,就会发现,在当代中国人思维的自然倾向上,通常是从science,即自然科学的含义上,而不是从Wissenschaft的含义上,来理解“科学”概念的内涵的。当当代中国人谈论“科学性”、“科教兴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样的话题时,这里言说的“科学”无疑是自然科学的代名词;而当今中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轻文”现象,以及高校和研究机构只在理工科专业中设定院士的做法,实际上隐含着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资质”的否认。

其实,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已经预言:“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假如说,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现象,并试图通过对自然规律的发现来指导人们合理地改造自然,那么,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则是人类生活和社会现实,并试图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发现来指导人们批判并改造传统社会,以追求更为合理的社会形式,从而实现自己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任何自然科学的研究要想回避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哲学方法论的影响都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人文社会科学不仅以背景意识和方法论意识的方式影响着自然科学,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为自然科学的研究澄明价值前提的。脱离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导向,自然科学的发展就会陷入迷途。当今社会中自然科学研究的课题,如人体克隆、试管婴儿、遗传工程、器官移植、电脑网络、核能的运用等等,无不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伦理学为它们澄清思想前提和价值导向。

何况,随着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技术和科学本身的性质也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1950年出版的《技术之追问》中区分出两种技术:一种是“手工技术”,另一种是“现代技术”。前者如荷兰的风车、中国农村里的水车,它们不可能导致对自然的破坏;后者则不但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如火力或水力发电机、化肥和农药的大规模使用、围海造田和围湖造田、大规模使用冰箱和空调、工业和交通工具排放的大量废气和污水等等),也导致了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控制(如核武器和先进的常规武器、窃听器、定位仪、远程跟踪和摄影、电脑黑客、测谎仪等等)。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在1968年出版的《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一书中强调,现代技术与自然科学不但成了第一生产力,而且也成了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它一方面为新的、执行技术使命的、排除实践问题的政治服务;另一方面,它涉及的正是那些可以潜移默化地腐蚀我们所说的制度框架的发展趋势。”在哈贝马斯看来,现代技术与自然科学正在不断地排除像政治学、伦理学这样的实践科学,而用“合理性”和“效率”取代了诸如“民主”、“自由”、“正义”、“美德”这样的核心的人文价值。

更值得注意的是,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还蕴含着“科学主义”的兴起和蔓延。科学主义把仅仅适合于数学和自然科学范围内的观念和方法简单地搬运到人文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中。比如,用数学上量化的方法来评价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著的质量;用工科中的“工程”概念来称呼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活动,如“希望工程”、“形象工程”、“紧缺人才培训工程”等等;甚至用“螺丝钉”、“工程师”这样的提法来比喻普通人和教师。其实,每个有生命的人都不是一颗被动的、被拧在某个地方的“螺丝钉”。把有生命的个人比喻为“螺丝钉”的做法,就是人被物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人变得越来越微不足道了,最后消失在物的重压下。

总之,在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中,唯有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建立必要的张力,才能使“以人为本”这一核心思想所蕴含的人格尊严、人的基本权利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真正扎根于这一发展观中。

“发展”概念中的内在张力

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大众传媒和日常语言中,“发展”这个用语是出现得最频繁的用语之一。人所共知,作为动词,它译自英文中的develop,法文中的développer或德文中的entwickeln。细心的研究者很容易发现,西文中的这三个动词都具有双重含义,即既可以被解释为“改变”,又可以被解释为“显现”(这层含义是从胶卷冲洗中的“显影”的含义引申过来的,这三个西文字也都可以被解释为“显影”)。其实,正是这一双重含义勾勒出“发展”概念中蕴含着的两个重要的理论端点:

一方面,任何发展都蕴含着人们试图“改变”某个地区的主观上的态度和努力。比如,人们对这个地区未来发展规划的制定、对电脑效果图的构想等等。显然,“改变”这层含义更多地是从主观方面去设想并预期的,而未来发展规划的制定、电脑效果图的构想等等,体现出来的正是主观方面的臆想,因为人们通常是根据平均化的、完全顺利的进程来制定和构想这些东西的。

另一方面,在这个地区的发展过程中客观上“显现”出来的结果往往是不同于人们的主观臆想的,即不同于事先制定的发展规划和电脑效果图的。因为在任何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原来未曾预想到的种种偶然因素,如气候的突变、材料的匮乏、干部使用上的失误、资金投入的受阻、突发的灾祸、与地方保护主义之间的冲突等等,会导致整个发展规划的停顿,甚至“下马”。更为重要的是,整个发展过程能否顺利地得以展开,还取决于事先制定的发展规划是否遵循这个地区发展的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

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就是以直接地向我们的意识显现出来的现象作为合法的研究对象的,而现象学家提出的口号“面向事物本身”正是要引导人们去面对向他们显现出来的最重要的现象。这种现象学的思考方式深刻地启示我们,尽管任何自觉的发展过程都需要事先制定发展规划,但决不应该把发展仅仅理解为“改变”外部世界的主观臆想、主观意志和主观规划,而应该把它理解为客观的“显现”过程,在这一显现过程中,事物发展的客观条件和它必定遵循的客观规律都会顽强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作为动词,英文中的develop,法文中的développer和德文中的entwickeln也都具有“开发”的含义,而“开发”、“开发区”这样的概念也是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大众传媒和日常用语中出现得最频繁的概念之一,其实,“开发”和“发展”都译自上面这三个西文动词。我们知道,“开发”这个用语一定会涉及到作为开发主体的人们与作为开发对象的环境和资源的关系。而在日常的现象世界中向我们显现出来的通常有以下两种不同的“开发”形式:一种是“破坏性的开发”,即以环境和资源的牺牲为代价的开发形式,某些地区的某些人常常为了眼前利益而牺牲子孙后代的长远远益,这种“杀鸡取蛋”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另一种是“保护性的开发”,即以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开发。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光辉的范例。无庸讳言,我们提倡的是后一种开发形式。事实上,也只有这种形式才能确保人类、环境和资源都以总书记所说的“可持续”的方式发展下去。

整体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张力

上面,我们考察了蕴含在“科学”和“发展”概念中的内在张力,下面,我们再来考察一下,在任何一个自觉的,即由人类自己积极地加以发动和推进的发展过程中必定会遭遇到的以下两组关系:

第一组关系是:“内在动力”和“全面协调”之间的关系。什么是内在动力?内在动力就是一个社会(包括不同的地区)得以持续地向前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量。显然,没有这样的驱动力量,一个社会就会出现停滞不前的局面。众所周知,不但传统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中,而且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以来,由于坚持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的思想路线,国民经济的发展几乎濒临崩溃。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思想路线,导致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比中国社会的这两种不同的发展形式,我们深刻地意识到“内在动力”对于任何发展过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乍看起来,正是改革开放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整体发展的原动力。其实,真正的原动力乃是人们的欲望和利益,而改革开放中采取的种种措施不过是对这些欲望和利益的肯定和激励。

然而,一个社会一旦在自己的发展中获得了持久的、充分的原动力,另一个相关的问题就产生了,即任何发展都是不均衡的。于是,在发展进程中就会显现出愈来愈大的贫富差异和地区差异。假如人们对这些差异的显现不加重视的话,就有可能引发各种社会冲突,甚至导致整个社会的解体。因此,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必须做好“全面协调”的工作。什么是全面协调?按照我们的理解,全面协调就是根据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对整体结构的各个部分,尤其是对社会不同阶层的利益关系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确保整个社会稳定地、持续地向前发展。总之,没有内在动力,任何自觉的发展过程都无法加以实现,但一旦获得了这种动力,就不光要通过全面协调,保持动力的持久性,而且也要对事物的结构做出及时的调整,以确保整个社会不至于在发展中解体。

科学技术法的含义范文2

对于美学研究,其主要体现的是人根据主观意识对于美的事物的评价,同时可以根据人的感情以及价值观进行美学的判断。美学实际的发展是以艺术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探寻美的本质以及重要意义为研究课题的学科。美学也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艺术当中的美学问题,被誉为美的艺术哲学。很多学者对于翻译的定义较为广义,认为翻译就是词语的替换,为保证翻译的准确性,体现的是句子与句子之间意义相同的特点,翻译之后的意义与原文意义相同是翻译的关键。在美学翻译当中,不仅需要表达的词语与原文的词语意义相通,同时也需要对传统意义上的语言进行美化,达到与原文一样的流畅程度,主要体现的是对于美的追求,重视翻译的灵活程度。如:Dawnbreakingovertheislands,verybeautifulinasoftgreylightwithmanyclouds.Thereistransparencyaboutthelightwhichcannotbedescribedorpainted.原文翻译为:“拂晓降临小岛,灰色的柔光,许多云彩,景象美极了。这里有透明的光线,他不能够描写与刻画。”[1]通过对原文进行意义上的对照翻译,会导致翻译出的词义缺乏生动性。在不违背原文含义的过程中,应该加入相应的描绘词语。如“曙光之下的小岛美极了,晨曦柔和美丽,彩云片片。美丽的光影无法通过描写与描画进行体现的。”这样的描述体现了美学翻译在实际翻译中的重要性。

二、科技英语概述

科技英语指的是对于自然科学以及工程技术方面的科学著作,是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用到的重要的学科。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科技英语逐渐地呈现出其重要性。同时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国家也逐渐重视起美学的实际应用,并设立了相关的专业。在科技英语当中涉及到的词汇,多数都具有半科技型的特点。英语词汇会根据具体的情景表现出不同的含义,科技英语词汇也是如此。例如:inventarobot翻译成为“发明机器人”,inventacom-puter翻译成为“发明电脑”。但是在其它的实用英语当中,inventlies不能够被翻译成为“发明谎言”而是被翻译成为“编造谎言”。在实际的英语翻译当中,应该重视具体情境的使用。

三、翻译美学取向在科技英语中的具体应用

(一)科技英语翻译中的精确特性在科技英语翻译当中,同样要重视翻译的准确性。翻译的准确性是体现原文具体含义的重要因素。科技英语翻译应该重视挖掘词语当中的深层含义,这会使得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语言的使用更加和谐优美。此外,词语的简洁性也很重要。例如:dogclutch含义是爪型离合器;piggyback表示的是背负式运输。科技英语具体概念的精准定义也是翻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重视词语的辨析,才能够针对具体的语境准确地定义词汇表达的具体含义。通过对于整体句子的理解,明确其需要表达的正确含义,重视多义辨析以及词语的引申含义。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体现精准度的控制,同时能够达到简洁优美的表达效果。同时对于句子的翻译工作,应该结合语境进行完善,防止执行汉语的表达方式。如:“Photosensitizingeffectsofvitamins(orphotosensitiza-tion)onlylatertoRecognized.”原文直译为“维生素感光在后来才确认的”,正确的翻译为“维生素(或光敏)光敏效应知识后来才确认的”。

(二)科技英语翻译中的逻辑推理特性科技英语翻译应该重视逻辑推理性。逻辑推理性在具体的语言实施当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体现语言优美特点的重要因素。逻辑美学是科技英语翻译中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产生的因果关系进行科技英语翻译,对于表达英语的重要特性有着重要意义,体现科技英语当中的内部关联特性。在逻辑推理的使用中,应该明确文章的实际逻辑顺序,通过正确的理解,体现语言美学的特点。如:“Themorehardrock,drillingmoredifficult.)Nevertheless.FewWhichtypeofrockafterblastingalsohassufficienthardness.Andnolongerneedtousestonesorconcreteliningup.”被翻译为“更坚硬的岩石,钻井更有难度。尽管如此,一些爆破后的岩石类型也有足够的硬度。不再需要用石头以及混凝土衬砌”。句子的逻辑顺序,能够有效地促进科技英语的翻译准确度,并且体现出语言的逻辑美感。

(三)科技英语翻译中的条理特性条理性在英语翻译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遵循条理性的原则,才能够在实际的科技英语翻译中保证翻译的简洁准确性原则。科技英语当中对于促会的构成,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混成法,例如“Lenovo”是“Le”与“novo”的混合模式;第二,词缀法,如:调节“demodulation”的构成主要是以前缀以及词根组成;第三,缩略法,如:不明飞行物UFO:UnidentifiedFlyingObject;第四,合成法,例如:下来“down”以及装载“load”,合成起来就是“download”下载的含义。只有通过词语之间的正确组合,并进行实际的分析,才能够突出科技英语翻译过程中存在的条理美感以及不同的韵味。

(四)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审美特性修辞手法是语言实际运用的重要体现,在实际的语言描述当中,加入修辞手法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科技英语具有相对的严谨性,实际修辞手法的使用中包含比喻以及拟人两种手法。比喻,通过对于科技英语的理解,运用本质不相同但是现象相同的方式来进行语言的翻译工作,使得表达效果更加生动。例如“like”“as”“asthough”等的使用。拟人,拟人的手法是通过运用生动的形象和语言进行实际的表达,将事物赋予人格,拟人的表现形式进行实际的事物描述,使得理解更加直观、自然,便于理解。例如:“Whendifficulttoreturnwhentheweatherbegantoslowlywar-ming,northernChinaswallowsuptheirmindsaroundtheMid-AutumnFestivalagainstthetide.camesouthtoset-tle.”译文是“当南方天气开始慢慢变暖的时候,我国北方地区的燕子在中秋节左右开始拿定主意进入反潮流,来到南方定居。”这里将燕子进行了拟人化的处理,实现了修辞手法的重要意义。

四、结语

科学技术法的含义范文3

【论文摘要】:对科学素养涵义进行界定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研究。文章分析了科学素养和科学素质的区别,深入探讨了科学素养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并对它在不同时期的含义进行了评析。

引言

正确理解科学素养是进行科学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然而当前中文文献(包括学术期刊和大众媒体上的文章和报道)中对科学素养的概念作深入全面探讨的论文很少,因此对科学素养进行概念辨析是十分必要的。

1.是科学素养,还是科学素质

《现代汉语词典》对素养的解释是"平日的修养,如艺术素养。"可见,科学素养即属于"如艺术素养"之类;对素质的解释是:(1)指事物的本来性质;(2)素养;(3)心理学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因此,素质包括先天和后天两个方面的因素,而素养则主要指后天培养的。所以说,科学素养与科学素质在内涵上是有区别的,科学素养是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当代著名理科教育专家R.W.Bybee认为,第一个使用scientificliteracy一词的是美国学者Conant。literacy有两层不同的意思:一是指有学识、有文化,跟学者有关;二是指能够阅读、书写,针对一般公众。不管是学识、文化,还是阅读、书写,这些都为后天培养获得。因此,根据科学素养与科学素质的区别,把"scientificliteracy"译成"科学素养"更为确切。

2.科学素养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2.1美国三大组织的描述

在科学素养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美国科学促进会(theAmericanAssociationfortheAdvancementofScience,简称AAAS)、国家科学院(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简称NAS)以及国家科学基金(the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简称NSF)这三个组织起着重要作用。

AAAS从1985年开始发起了一个旨在通过长期的科学教育提高全美民众的科学素养的计划,即著名的2061计划(Project2061)。在试图说明科学素养这一概念的含义时,AAAS通过对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人(ascientificallyliterateperson)的描述来界定:一个有科学素养的人,"知道科学、数学和技术是相互联系的人类智慧的创造物,伟大但仍有局限;明白科学中的一些关键性概念和原理;对世界和自然了解,并认识到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能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思考方式。"

NAS在介绍《国家科学教学标准》(NationalScienceEducationStandards)时,表达了以下观点:"科学素养是人们在进行个人决策,参与社会、文化和经济事务时所需要了解的科学知识、概念及过程,……科学素养有不同的层次和形式,科学素养的提高和扩展是一生的事,而非仅仅在校期间。"

NSF在其报告《影响未来:在科学、数学、工程和技术方面的本科生教育的新期待》(ShapingtheFuture:NewExpectationsforUndergraduateEducationinScience,Mathematics,Engineering,andTechnology)中认为,一个有科学素养的学生应该知道,"广义的科学到底是什么,科学、数学、工程和技术方面的专家们的工作内容和性质,如何评估所谓的''''科学''''信息,社会如何作出关于科学和工程方面的理性决策。"

从上述三个组织对科学素养的表述中可以看到,对科学素养的理解和定义,不同的组织之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2.2国外学者的见解

Roberts把1957-1963年这一阶段称为科学素养概念的"正名阶段"(periodoflegitimation)。然而,倡导这一概念的人,却没有给出其明确的定义,因此,紧接着正名阶段而来的,是"认真解释阶段"(periodofseriousinterpretation),这一阶段出现了有关科学素养的许多定义和解释。然后是进一步解释阶段。1976年,Gabel基于当时有关科学素养的含义的概括和分析,指出这一概念含义之庞杂,足以表示任何和科学教育有关的事。由于各种说法长期无法达成共识,这一概念实际上一度丧失了其使用价值。

1966年,Pella和同事仔细而系统地挑选100种1946-1964年之间出版的报刊文章,他们在这些文章中检查各种和科学素养有关的主题的出现频率。他们认为,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人应了解以下这些方面的内容(即所谓的"参照物"):(1)科学和社会的相互关系;(2)知道科学家工作的伦理原则;(3)科学的本质;(4)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差异;(5)基本的科学概念;(6)科学和人类的关系。其中,头三个方面的内容尤其重要。

1974年,Showalter进一步深化了Pella等的工作。他们总结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近15年间有关科学素养的文献后,认为科学素养有以下七个方面的含义(sevendimensions):(1)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明白科学知识的本质;(2)有科学素养的人在和环境交流时,能准确运用合适的科学概念、原理、定律和理论;(3)有科学素养的人采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作出决策,增进其对世界的了解;(4)有科学素养的人和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和科学原则是一致的;(5)有科学素养的人明白并接受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关性;(6)有科学素养的人对世界有更丰富、生动和正面的看法;(7)有科学素养的人具有许多和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实用技能。上述Pella等学者和Showalte对科学素养的定义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都认为科学素养是一个多维度概念(multi-dimensionconcept);二是两者对科学素养的定义,都是通过对"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人"的定义来进行的。其中,对科学素养概念所包含的不同维度(dimensions)的归纳和区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些维度正是这一概念的基本特性(essentialqualities)。

1975年,Shen把科学素养区分为三类:实用的(practical),社会生活的(civic)和文化的(cultural)。这三类并不互斥,但在目标、对象和内容、方式及普及方法上各有特色。实用科学素养指一个人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消费者的自我保护;社会生活方面的科学素养旨在提高公民对科学与科学相关议题的关注和了解,以便让公众参与到社会的相关决策中,包括健康、能源、食品、环境等方面的公共政策;而文化方面的科学素养,指把科学作为一种人类文化活动的理解和认同。Shen对科学素养不同类别的区分,进一步拓展了人们对这一概念丰富内涵的认识。

1983年,美国艺术和科学学院(AmericanAcademyofArtsandSciences)的会刊Daedalus发表了一期关于科学素养方面的研究专刊,许多作者就科学素养问题及美国面临的挑战发表意见。其中,JonMiller对科学素养的概念和经验测量的论文影响最为深远,因为他不仅提出了对科学素养的多维度定义,而且也提出了一套实际可操作的测量方法。Miller认为,科学素养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时代不同,科学素养的内涵也会发生变化。他在"当代情景下"(contemporarysituation),定义了科学素养概念的三个维度如下:(1)对科学原理和方法(即科学本质)的理解;(2)对重要科学术语和概念(即科学知识)的理解;(3)对科技的社会影响的意识和理解。

1991年,Hazen&Trefil认为,在有关科学素养的讨论中,必须注意"从事科学"和"使用科学"(doingandusingscience)之间的重要区别,这涉及到科学素养的对象问题。他们认为,对公众而言,科学素养只涉及后者即使用科学,因此,对其科学素养的要求,也应只限于后者。这正如对于公众而言,计算机素养只要求会用计算机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够了,不必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各种编程技巧。鉴于此,他们对科学素养的定义为"了解各种公共议题所需的知识,包括各种事实、词汇、概念、历史和基本哲学思想"。Hazen&Trefil的看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科学素养的内涵和测量方法。即科学素养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是否存在或应该存在一种普适的科学素养?抑或科学素养也要因人因地而异,注意具体场景?这都是仍待探讨的重要问题。

欧盟国家科学素养调查的领导人J·杜兰特认为,科学素养由三部分组成:理解基本科学观点、理解科学方法、理解科学研究机构的功能。

2.3我国专家的观点

在我国,中国科普研究所的专家认为,科学素养由三部分组成:科学知识(概念和术语)、科学方法、科学技术与社会。也有专家认为,可把科学素养分成四个方面来阐述:一是科学知识、技能和科学方法,二是科学能力,三是科学观,四是科学品质。还有专家把科学素养的结构划分为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非智力结构来论述。《科学课程标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2001)中科学教育包括四个方面: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小结

综上所述,科学素养这一概念的含义和解释,从本质上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人们对其的理解和了解,实际上是各种不同含义和解释之间"争霸"的结果。科学素养概念含义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动态性、发展性特点。那么,当前是否有一个公认的科学素养定义了呢?对科学素养的概念的理解和界定,与其说是一个理论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实践问题。对公众科学素养的研究,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测量,以及对测量结果的评估,乃至随后的政策建议。在这个意义上,JonMiller对科学素养的多维度模型显然是一个受到广泛认可的概念定义,因此自1979年开始,基于Miller模型的科学素养调查在美国一直延续下来,并为欧美以及亚洲许多国家所借鉴。在我国,中国科普研究所于1992年开始,利用Miller模型对全国公众的科学素养进行了四次调查,得到了一些重要的数据。

1996年的世界竞争力报告表明,现在国家之间竞争已从原来的产品竞争、加工竞争和结构竞争,转向了国民素质的竞争,作为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国民科学素养正日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从2001年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数据看,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4%(每千人中有14人具备基本公众科学素养),而美国公众科学素养在1990年就为6.9%。当前,提高国民科学素养已成为我国进一步发展的迫切需要。显然只有正确把握科学素养的含义,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国民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朱效民.国民科学素质-现代国家兴盛的根基[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1).

[2]李大光.科学素养研究[J].科普论坛,2000(9).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1992.

[4]周超,朱志方.逻辑历史与社会:科学合理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科学技术法的含义范文4

关于人才分类和教育分类,可以根据需要,确定多种分类方法。在这方面,已经有过很多文章作过阐述。自1995年起,以杨金土、孟广平为首的研讨组曾发表过三篇文章,即《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几个重要问题的基本认识》(《教育研究》1995年第6期),《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对技术、技术型人才和技术教育的再认识》(《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第巧一16期,《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第25期,《职教通讯》2002年第19期)。这些文章都提出了人才分类和教育分类可以相对应地分成四类,即学术型人才—学术教育、工程型人才—工程教育、技术型人才—技术教育、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这个分类方法在国内已经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但也听到一些不同意见。一是认为杨、孟等人所提出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工业系统制定的,并不具有普遍性,难以概括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等方面;二是认为工程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属于同一类型,不应分成两类。本文针对以上意见就这方面问题作一些补充论述(对于“人才”的含义,我们一直按照广义的人才概念,将一切有知识、有技能的人都作为人才)。

一、为什么要把工程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区分开来?

人才分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为了把问题说清楚,本文将对形成技术型人才以前的情况作扼要叙述。

(一)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文字的创造和科学知识的萌芽等因素,开始形成了古代的教育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以学习文字、书本知识为主的早期学校教育,一类是通过学徒制对劳动人民传授生产技能的教育(当时不作为教育)。前者逐步发展成培养学术型人才的学术教育,后者是早期的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

(二)大工业出现后,19世纪20年代开始培养一种能将科学原理、科学方法应用于生产实际的新型的应用型人才为了把培养学术型人才和培养这种新型应用型人才的两类教育区分开来,国外通常将前者称为学术教育(AeademieEdueation),把后者称为专业教育(ProfessionalEdueation)。这种专业教育的内涵实际上包括工程和技术两个方面。

(三)形成技术型人才的主要原因在于技能型人才某些岗位的智能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从两个方面对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自动化生产的发展使科学原理进一步应用到技能型人才的具体工作上(也可称技术领域),完全改变了原来工作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主要是提出了智能化要求;另一方面,生产工件不断向大型化、精密化、结构复杂化等方向发展,要求技能型人才进一步提高技能等级。在教学计划中,如果要提高技能等级,就要把更多时间用于生产实习;如果要提高智能化方面要求,就必须增加足够的专业基础理论并相应强化文化基础知识,还要增加学会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性课程。但是,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无法同时满足这两个方面的要求。.于是在20世纪40一50年代,很多发达国家把原来的职业教育一分为二,在提高技能等级方面要求仍由技能型人才担任,仍归属职业教育;而把提高智能化方面要求改由一种新型的技术型人才担任,培养这种人才的教育称为技术教育(介ehniedEdueation)。

(四)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促成了专业教育(ProfessionalEdueation)的分化,这是由于不论对工程和技术哪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工程方面,对理论知识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对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仅就生产自动化这一个方面为例变化就极大。在大生产出现初期,自动化程度不高。19世纪后期,电机、电信等电气技术的创造发明促成了20世纪电气自动化的大发展,不论传动、调速、控制等技术都出现了质的飞跃。20世纪中叶,电子技术的应用促成了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大发展一,程序控制技术、遥控技术等应用使生产自动化又一次出现质的飞跃。这些都使专业教育的学习领域拓宽了,理论要求加深了。在技术方面,科学原理应用到技术领域后,增加了技术工作的复杂性,同时,由于对技能型人才提出更高技能要求,也要求专业教育进一步加强实习,提高技能。即使把专业教育的学制从高等专科提高到高等本科,也无法容纳工程和技术两个方面的发展要求。通常做法是把技术方面要求,例如第一线的技术和管理工作等改由技术型人才担任。这样,专业教育就较少涉及技术部分,成为比较单一的工程教育,所培养的是工程型人才。

(五)技术型人才的存在,可以使工.程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都工作得更好有了技术型人才,工程教育可以把原;来专业教育中所学的技术课程,特别是实践性课程予以压缩,从而专心提高工程方面的理论知识,着重解决工程方面问题。另一方面,技能型人才将智能化任务交由技术型人才担任后,可以专心提高技能,也可工作得更好。

(六)杨、孟等人提出的人才分类和教育分类方法与国际通常分类方法相一致美国的工程教育与技术教育是区分的。美国普度大学(PurdueUniversity)曾发表过多篇区分工程教育与技术教育的文章,在这所学校内,这两类教育分属两个机构。英国有专门管理技术教育的技术教育委员会(介ehnieianEdueationCouneil)。法国通过管理技术教育的“技术中学毕业会考”规定和发放“高级技术员证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技术和职业教育术语》(1984年再版,介rnlinol-ogyofTeehniealandVoeationalEdueation,Re-visededition1984)中,第7条为“技术和职业教育”(TeehniealandVoeationalEdueation),第8条为“技术教育”(TeehniealEdueation),第9条为“职业教育”(VoeationalEdueation)。明确技术和职业教育不属于普通教育,而工程教育是普通教育的一部分。

二、杨、孟等人的分类方法不仅适用于工业领域,也适用于非工业领域

人才分类和教育分类的发展变化从工业领域开始,然后影响到其他领域。在四类人才与教育中,主要是工程型人才、工程教育和技术型人才、技术教育这两个方面容易引起误解,认为只适用于工业领域。其实,这里的“工程”与“技术”都是广义的概念,并不限于工业领域。

(一)“工程型人才”、“工程教育”同样适用于非工业领域前文已说明,能将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应用于工业领域的应用型人才是一种工程型人才,同理,科学理论、科学方法也可以应用到其他领域,也有其他领域的应用型人才。非工业领域的应用型人才所从事的工作也可能采用“工程”这个名称,例如“菜篮子工程”、“希望工程”等。这些工程的规划设计者和部分管理人员都应是工程型人才。如果将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去就成为系统工程。《辞海》对“系统工程”条目的释义是:“系统工程应用于不同部门和领域,形成工业系统工程、农业系统工程、科技系统工程、军事系统工程、社会系统工程等。”这也说明“工程”的概念不限于工程领域。#p#分页标题#e#

(二)“技术型人才”、“技术教育”同样适用于非工业领域技术型人才的产生主要由于工作岗位的智能化,这种情况在非工业领域同样存在。特别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后,掌握“技术”已不是工业领域所独有。例如,秘书工作要学会正确使用整套办公系统,国外通常称为掌握“文字处理技术”。同理,会计人员要学会掌握“数字处理技术”,服务人员要掌握各类服务技术等。此外,非工业领域也有一些人担任工程型人才的辅助工作,其中很多属于技术型人才。《教育大辞典》第3卷“技术”条目的释义称:技术是“为实现生产过程和非生产性需求的经验和科学的方法与手段的总和”,“可分为生产技术(包括各种机械和工艺过程)和非生产技术(包括市政、科研—文化、教育、医学等)”。

三、关于各类人才、各类教育的命名及其他

(一)关于各类人才、各类教育的命名这方面的命名是一个困难问题,因为工程、技术、技能这些名词的含义是交又的。不仅工程与技术两者的含义有交叉,技术与技能的含义也有交叉。技术这一名词的最初含义是技能型人才所掌握的经验技术,指通过反复练习所形成的工作经验和熟练技能,至于科学原理、科学方法应用到技术领域所形成的理论技术仅有一百年左右历史。而且,技能也可以分为心智技能(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运动技能)。这两个术语与理论技术和经验技术的含义明显是交叉的。现在采用的方法是尽可能沿用国际上通用的名称。如四种类型教育—学术教育(AcademicEdueation)、技术教育(TeehniealEdueation)、职业教育(VoeationalEdueation)都是国外通用名称,只有工程教育这个名词国外使用的面并不很广,较多地仍然沿用专业教育(ProfessionalEduca-tion)这个词。考虑到在出现技术教育后专业教育这一名词的内涵已经发生变化,而且我国的中等专业教育已办了半个世纪,属于技术教育。因此,不宜沿用专业教育这一名词,应定名为工程教育。人才类型的名称一般与教育类型相对应。学术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工程教育培养工程型人才,技术教育培养技术型人才。但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不宜称职业型人才,因其含义过广,宜改为技能型人才。

科学技术法的含义范文5

关键词:本科教育;计算机;专业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087-02

一、《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特点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外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小。尤其是《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在国内高等教育中普及之后,广大师生增强了对本专业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对国际专业文献的检索和理解能力[1,2,3]。《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一般在本科教学大纲中被设置在二年级以上,该课程的开设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和一定的英语学习能力。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专业和英语水平要求较高,在深入理解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英语口语表达和专业文档理解能力。该课程的教学方式灵活,可以采用正式出版教材、专业文献和科技论文写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正式出版的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通过对专业文献的阅读,让学生学会对英文文献检索的方法;通过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让学生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格式,合理安排论文内容组织结构,了解论文写作规范,为未来更高层次的研究生阶段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4,5]。

二、《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思考

由于《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特殊性,本人将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思考:

1.对专业知识的回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授课基础建立在对计算机专业相关知识的理解基础上,然而,计算机专业涉及范围较广,无论是计算机软件知识还是硬件知识,都有所涉及。从知识结构上讲,包含了数字电路、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以及一些应用类的软件的使用。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首先对授课内容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的回顾,才能进一步学习专业的英语表达方式。但是,由于此课程的授课目的更主要在于专业英语的学习,所以在知识回顾的过程中,简明扼要、突出知识重点显得尤为重要。

2.对英文专业表达方式的学习。由于在国内大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中,低年级过程所使用的几乎都是中文教材。对于专业术语的英文介绍较少,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翻译后的专业术语。学生对于中文的专业术语较为熟悉,而对于其英文专业术语较为陌生。因此,此课程教学过程中也应注意英文专业表达方式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将大量出现专业术语的词汇、短语等专业表达方法。由于中西方文化方面的差异,大量的英文专业术语来源于生活中常使用的词汇,而翻译成的中文则比较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大量的专业术语进行表达方式上的对应是教学目标之一,一方面需要教师熟练使用英文专业术语,另一方面需要对强化学生对英语专业术语的记忆。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专业学术论文为教学资料,采取学生课下阅读预习、课上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专业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具体来说,《计算机专业英语》授课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教学质量:词汇、阅读和翻译。①词汇的联想记忆教学,对于《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而言,首先最直接的学习就是计算机的专业词汇。由于计算机专业词汇的中英文对应存在文化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词汇教学较好的方法就是通过词汇的联想记忆来理解和记忆。有一部分专业词语仅仅通过前缀的不同而表达完全相反的含义,比如编码(code)和解码(decode),同步(synchronous)和异步(asynchronous),调制(modulate)和(demodulate)。另一类专业词语则是借用生活中的常用词,但在专业文献中表达具备类似功能的专业术语,比如路由(route),该词语在生活中表达路径的含义,但是在计算机专业的网络领域,则表示信息传输的路径;令牌(token)在生活中表示“象征的”的含义,因此,在计算机领域则翻译成令牌,类似的表示一种有特殊功能的授权。②专业文献阅读理解教学,本科教育课程设置中将《计算机专业英语》安排在高年级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学生通过大学英语等课程的学习,已经具备有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点就是如何快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文章所涉及的主要技术要点,而不是拘泥于英文文法句法等细节。特别是对于文章中段落的开头、定义性句子以及一些关键信息等要求学生能快速阅读并理解其核心含义。③专业翻译教学,在理解专业文献的基础上,对于专业文献翻译的训练也是很有必要的。在翻译训练过程中,不仅需要正确使用专业词汇,而且需要巧妙地屏蔽中西方语言习惯上的差异。其中,分解归类和化繁为简是在翻译过程中常用的两种方法。分解归类法是先通过对句子含义和结构的分解,然后将同类句意部分归类统一表达;化繁为简则是将繁琐的表达通过思维转换,用较简单的句子来表达。因此,希望学生通过翻译训练,学会在翻译中使用分解归类、化繁为简等方法,正确表达原文的含义。

3.紧跟科技发展前沿。计算机技术作为一门飞速发展的新兴前沿科学,其技术方面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著名的“摩尔定理”指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这意味着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领域时刻都会产生新的理念和技术,而其中有相当比例的知识成果来源于国外学术论文或专业期刊。因此,在《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紧跟科技发展前沿,在讲解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介绍学术界和工业界出现的新的发展技术动态,让学生了解前沿信息,激发学习热情。

三、完善《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长效应用机制

《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无论是对于高校教师自身的进修还是对学生的学习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高校教师通过该课程紧跟国外学术前沿,学生可以尝试在今后的专业学习中以该课程所学内容为基础,在后继的专业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或者全英文教学的模式,缩小国内外计算机专业高等教育的差距。因此,建议根据《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开设后继双语教学课程,并建立比如双语毕业论文、双语答辩等长效应用机制。

参考文献:

[1]韩玉民.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8,(06).

[2]杨懋,张海军.计算机专业英语交互式课堂教学探讨[J].甘肃科技纵横,2007,(02).

[3]黄志艳.如何提高学生计算机专业英语学习的兴趣[J].科技创新导报,2011,(30).

科学技术法的含义范文6

关键词:通信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7013902

0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化一体化的发展,中国各大行业中除了对人才专业能力的要求外,对于专业科技英语水平的人才更是不可缺少。通信工程专业起源于欧美国家,是一门通用的专业学科,相关领域的知识更新速度让人目不暇接,各种行业标准、先进设备及新兴技术不断推新去旧,新技术的表述及大量学术文献都是用专业性很强的英语撰写,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有具备理解和吸收先进知识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取就必须要求学生具有专业英语阅读的能力。同时,各大企业要想更好的在市场中竞争,就要不断的融入到国际化的潮流中,而国际化的交流则需企业人才具备一定的英语及专业英语水平,因此,通信工程专业中开设专业英语这门课程,能更好的将英语和专业知识联系在一起,满足市场人才的需求。对于三本院校学生而言,掌握这方面的能力能更好的为自己的就业增加一份资产。所以,通信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是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

1三本院校专业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三本院校通信工程专业英语是该专业学生学习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其教学目的是除在学生毕业时撰写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和翻译英文文献外,也为学生走入社会接触新技术,学习新兴技术打下一定的基础。但三本院校学生相较于一本、二本则不同,他们在进校入取时分数线较低,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比较多,基础差自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高,虽大学教学中大一、大二均要对大学英语进行学习,但兴趣决定效果,没有较高的兴趣如何有良好的学习效果。而多半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证,目的达到后对英语的热情就更低了。专业英语的学习中涉及大量的专业词汇,语句复杂,长句较多,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一个比较好的英语基础,学生本身对两种不同的英语区别对待,又怎能激起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呢?另外,通过对学习专业英语的学生反馈可知,目前通信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多采用专业词汇的讲解和课文翻译相结合的模式,教学方法单一,内容枯燥,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都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中,又像在听天书,这样的现象不仅与学生的基础知识有关,与课程的特点及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分不开的。三本院校对于基础教学后续的专业英语的教学没有相对具体的要求,重视程度也不够,一般作为专业选修课,开设的学时也比较少,这也使学生对该课程只是抱以通过即可的态度,主动性也就差了。同时专业英语的教学,要求教师既要懂专业又要擅长英语,这对三本院校而言,师资力量的培养上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再则,教材建设也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很多教材内容落后,而新编的教材内容太多,讲解起来费时费力,效果效率都不佳。而通信工程专业英语和其他专业课程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它要求学生不仅具备通信各专业技术知识,同时又要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而通信工程专业知识的难度以及对英语基础的要求使通信工程专业英语学习的难度更加大,教学难度的力度就不言而喻了。所以,如何在通信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中,将专业知识和英语整合成一个统一体,又能提高学生对科技英语的学习兴趣,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是该课程急需解决的问题。

2三本院校通信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实践

专业英语和普通的专业课不同,与大学英语的教学方式也不尽相同。该课程的注重点是英语在各个专业领域中的应用,除了大学英语中的读、听、说、写基本要求外,还要培养学生对科技文献的阅读和翻译能力。由于专业英语中的文献多为技术性和专业性很强的文章,一旦翻译出错,就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可想而知。下面结合三本院校通信工程专业英语来说一说专业英语的教学实践。

2.1所需专业知识

通信工程专业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该学科的专业英语课程中所选取的文章大多是该专业的科技文献,有基本概念介绍的文章,也有具体问题原理性分析的文章,涉及方面形形,所包含的相关领域有移动通信、光纤通信、通信技术、电路、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等。这对该课程的教学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教师而言,要求教学老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还要有一定的专业英语翻译和口语能力,所以专业英语的教学多选用本专业的专业课教师讲授,因为有专业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科技文献的含义,知识服务于教学,这是不可改变的真理;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在进入大学的第三个年度就开始逐渐接触比较重要的专业课,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所以在学习专业英语的过程中,在教师的辅导下,能更好的理解专业词汇以及整篇文章的所代表的含义。

2.2专业词汇的把握

通信工程专业英语中专业词汇非常的多,除了一些特定的专业词汇外,还有很多大学英语的词汇用在专业英语中又有了特殊含义,这就使学生对文章的翻译又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很多词汇在翻译时还要进行词汇的引申,这对学生的要求无疑是一个质的转变。学习专业英语首先要搞清楚的就是专业词汇的含义,所以往往教学中是先讲解课文中所出现的专业词汇的含义,只有清楚了专业词汇的含义才能对句子的理解更加全面。例如:We will then develop an intuitive approach which can lead us to the same response without going through the formal solution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 该句中重点是要理解develop的含义,而develop在科技文献中使用的频率较高,多翻译为“发展、开发或研发”的意思,但在此句中若翻译成此含义就大大影响了句子本身的含义,所以根据上下文的意义,应将原意引申为“推导、导出”比较合适,整个句子可翻译为“无需通过正式的微分方程求解,我们将导出一种直观的方法来得到同样的响应”。现在很多的英语词典中对于某些词汇都给出了专业领域的翻译的含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我们的翻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优势。只有准确的了解句子中重点词汇的含义,才能准确理解句子乃至整篇文章的含义。

2.3长句的应用

通信工程专业英语中往往为了很好的解释一个概念或是原理,需要大量使用长句和被动语态,这些语法特点也是有科技英语本身的特征来决定的,因为科技文献中多是对专业领域中相关技术的表述,要求在表述时叙述准确、没有任何的感彩参杂其中,所以要求句式结构严谨规范,而长句(复合句)则能更好的体现这种特征。很多学生一旦遇到长句整个人就一头雾水,读过之后没有任何印象,更不要说理解其含义,翻译时多是依靠积累的单词量来理解,而没有从句子整体再到逐个瓦解的方面来下手。科技英语的翻译中有很多的方法以及相关技巧,对于长句在翻译时,首先要让学生抱我整体结构,找出句子中的主谓宾,定语以及状语等,再根据上下文确定句子中重点词汇的词意,对某些词进行相应的词性转换、词意引申,为了使句子完整的表达出碑身的含义,必要时还要进行单词的增和减,尽量将长句划分为多个短句,既简单明了又使翻译简化。所以教学过程中不断通过实例来讲解科技英语的翻译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多专业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2.4课堂气氛

通信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本身是一件很枯燥无味的事情,如果不能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整个教学过程中就会死气沉沉,何谈教学效果。结合专业英语本身的特征,要在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其中,营造一种更随意的课堂气氛。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主动朗读课文,翻译相关语句,解释相关语法现象,尤其是英语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更要给其跟多的机会,让他学习英语的信心一点一点的聚集起来,同时教师要注意学生在阅读和翻译时出现的一些语音错误、语法错误等给予及时的纠正,并给予鼓励和肯定。课后还可布置一些相关文章,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得到更好的锻炼,并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将翻译的文章拿出来大家一起分享翻译的成果,相互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并对翻译好的地方给予肯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3三本院校通信工程专业英语课程建设

3.1教学方法建设

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中,应开展多项综合训练,引入各种专题报告,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专业英语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学内容的讲授,又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将传统的词汇+语法+翻译的讲授方式进行多样化,穿插讨论,情景等方式,提高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以学生为主体,增加学生课堂上交流互动的机会,多说,多练,使学生在原本大学英语的基础之上,更好的融合专业英语的概念,两者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根据学生英语基础的差异,因材施教,避免课堂教学中知识过于简单亦或是听不懂等现象的发生,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或多或少学到一些知识。除此外,课堂上还要重视口语表达,适时将专业词汇融会贯通,理解其实际含义。

3.2教学内容建设

通信工程专业英语中涉及该专业中形形的内容,教学中除了注重教材相关知识外,还可适时攘括一些该专业领域中的学术论文、技术报告、元器件和设备说明书以及技术专利等。另外,本科毕业论文中的英文摘要、国外求学申请等也可作为教学内容来丰富学生的眼界,这就要求学生除了要利用课堂时间,还要花费大量课外时间来训练,然而,专业英语一般在大四开设,在这一阶段,学生除了有繁重的专业课学习任务,还要面临找工作,考研等一些列的压力,精力明显不足,所以授课老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的兴趣,才能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3.3师资建设

专业英语的教学无疑是让学生提高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但同时也必须要求任课教师有良好的专业基础和一定的英语翻译能力,所以专业英语的授课教师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更要形成专业英语的教学团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进步,对学生对自己都是一个能力的提高。

3.4教材建设

三本院校专业英语的教材多是有由任课教师所选用的,而大部分教材在编写时都是该专业领域内一些文章的汇集,针对性不是很强,因此,通信工程专业英语的教材急需一些能针对该专业而又与本校该专业所设置课程相结合的科技文献,这样能更好的将专业知识和英语紧密联系在一起。

3.5考核方式建设

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最终的教学成果,授课教师可在考核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并按一定比

例计算总分的形式,考核学生的专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在最后的期终测试中,将词汇、语法、科技文献等以选择、填空、阅读理解、翻译等方式来考察学生对科技英语的掌握程度,同时还可加入口语测试环节,进一步确认学生的听、说、译等能力。课后作业也可加入到考核结果中,因为平时的作业也能让学生更好的应用相关的知识,提高科技英语翻译能力。

4三本院校通信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改革探索

对于目前通信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对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结合三本院校特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以职业发展为目标,确定教学改革框架;

(2)以职业应用为导向,改革传统的考试考核方法;

(3)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目标,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4)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5)以职业需求为动力,改革实践教学方式。

5结束语

三本院校通信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和普通的大学英语教学不同,同时和专业课的教学也不同,与其他行业的专业英语相比,特点也不尽不同,而且里面所涉及的知识多由国外流进,故而,专业英语的教学方式应不能给予过多的限制,在以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条件下,给授课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和教师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而这个有机整体的形成则需要专业英语的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改革。

参考文献

[1]马海华.通信、电子类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与探讨[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4(4):146148.

[2]余剑.浅谈《电子信息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1):5759.

[3]肖音,刘世金.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专业英语教学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61):6265.

[4]徐玲.基于CBI的高职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J].价值工程,2010.

[5]任蕾,古海云.通信与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学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4).

科学技术法的含义范文7

1.1科技英语翻译的含义科技英语是指相关领域的科学工作者相互之间进行学术交流或者向广大读者介绍科学知识时经常运用的一种语言方式。而科技英语的翻译过程就是指能够充分理解原文并对文章创造性地用准确而精练的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科技英语的翻译要尽量避免带有感彩,应该运用准确、清晰、严密的词语和句子,使所译出的文章充满科技文章的韵味和风采。

1.2科技英语翻译的基本认识人们对翻译的相关认识一般是从不认识或简单认识开始,经过实践考验最后达到深刻本质认识程度的过程,人们对翻译的理解大都是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理论上可以把翻译理解成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传递到另一种语言的过程,而语言所表达的是语义精髓,其中也包含原文中所要表达的风格及文章通顺性等。要想做好翻译,必须抓住翻译的本质,才能了解翻译的表达精髓。

1.3科技英语翻译的特点首先,由于学术界的科技知识更新速度快,科技英语翻译工作者在处理科技英语翻译时要以最新的科技术语表达习惯进行翻译。其次,在词汇方面上,科技英语大量使用专业知识方面的词汇,而且同一词语词义多样化、广泛使用缩略语、前后缀出现频率较高。科技英语的语法结构特点主要表现为大量使用长句,并且在语态方面广泛使用被动语态,这些会给翻译过程带来很多麻烦。最后,科技论文文风质朴、文理清晰、描述准确、多用具有严谨性和单一性的专业术语,以使论文更准确、更简洁,主要描述客观事实,多数是给出定义、定律或概念、原理以及生产工艺等。

2科技英语翻译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2.1科技英语翻译的问题首先,科技翻译工作者对相关科技行业的专业知识了解不透彻。例如,会在译文中出现错译、漏译、随意增译、译文欠准确等问题。其次,在科技英语翻译中不能合理区分正式词和书面词。再次,在科技英语翻译中不能很好地理解词语的内涵意义,很多人往往忽略句子结构的重要性,导致翻译中句子的意思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后,很多人对翻译软件过度依赖,甚至有的人把需要的文字用翻译软件翻译后不作任何修饰改正,这样就会在所得的译文中出现很多错误。

2.2科技英语翻译的应对策略首先,科技翻译工作者应熟练掌握常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并且了解科技英语翻译的特点。其次,在科技英语翻译中,应明确文章要表达的语义,准确了解语境,并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做到合理利用正式词和书面词,使译文更加符合科技英语翻译的规范性。再次,应尽量多使用科技语言,使译文充满科技文章的色彩。翻译的实质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传播和交际活动,科技英语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以原文作者的民族文化背景为根本,争取做到正确合理的理解。最后,科技翻译工作者要仔细慎重选择翻译的辅助网站,按照英文的语法原则和通用习惯书写规范正确的中文句子,之后再利用相关的翻译软件得到结构合理、句式通畅的译文。

3科技英语翻译的方法及技巧

3.1科技英语翻译的常用方法科技英语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在准确表达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使表达文字准确无误,达到通顺易懂的要求,在中文意思上合乎逻辑规范。在技术上应该符合习惯用法,要达到质量标准,掌握科技英语翻译的常用方法。在翻译中精读原文不仅是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译好原文的前提。翻译人员要想充分理解原文,可以在精读过程中,查阅有关专业技术书籍、辞典或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和学者请教询问。此外,翻译工作者必须对译文进行逐字逐句的推敲、加工和提炼,以便提高译文的质量,要耐心认真地对译文进行加工和修改。

3.2科技英语翻译的主要技巧首先,科技英语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认真处理词汇和词义问题,创造性地对辞典词义作翻译上的处理,并根据各个具体行业选定术语。其次,对科技文章的正确理解主要是建立在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和熟练的专业知识上以及恰当的阅读技巧和分析方法,要了解数量时态和三个基本语法在科技翻译中的作用,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翻译过程中。最后,要想真正理解句子的含义,必须经过语义辨认、语法分析和逻辑分析三个过程。逻辑分析能帮助我们弄懂从语法分析角度不能解决的问题,而其中逻辑判断主要是指对原文语言思维逻辑的判断和译文的技术逻辑的判断。

科学技术法的含义范文8

因此本文将对管理的概念及其特性进行一个全新的综合,希望能帮助大家对管理概念的理解。

2.管理新概念及其特性

根据对管理内涵和本质的充分认识,在分析了众多管理学家对管理的不同论述后,我们认为对管理概念可以作如下表述:

管理就是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下对其可调动的组织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行为活动进行优化配置,以达成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创造性社会活动。

这一表述包含了管理者、管理环境、组织目标、组织资源、资源配置及其手段(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和创造性社会活动等几个要素。

首先,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一定得在一个特定时空环境下进行,因为时空环境并不是静止的,所以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它需要创造性的工作;管理这种创造性的活动是为了达成一定的组织目标,而组织目标是组织存续目的的一个阶段性表现;组织目标又是层层分解后的管理目标的最终目标;而达成各级管理目标直至组织目标都是需要资源的,但组织所拥有的资源有限,这就使得达成目标有一个投入与产出的衡量,就必须以组织可调动的资源(含组织拥有的全部资源与可以借用、利用的其他组织的资源)为限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用;于是就需要管理者运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手段,或称管理的职能来对组织可调动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或优化配置,其本质就是协调,即使资源与活动协调。

这就是我们管理概念的内涵。对于这样一个管理概念,它具有下面六大特性:

(1)管理的两重性

管理是组织共同劳动的需要,贯穿于生产过程始终。由于生产过程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组成的统一体,决定了管理就具有组织生产力和协调生产关系的两重功能,从而决定了管理既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管理的共性或一般性),又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管理的特殊性),这就是所谓管理的两重性。

(2)管理的经济性

组织资源的配置是需要成本的,是需要衡量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因此管理具有经济性。管理的经济性首先反映在资源配置的机会成本上,管理主体选择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以放弃另一种配置方式为代价的;其次,管理的经济性反映在管理方法中,每种方法所用费用成本不同,故如何选择就有个经济性的问题。同时,管理是对资源有效整合的过程,选择不同的资源供给和配比,就有成本大小的问题,这也是经济性的一种表现。

(3)管理的技术性

从管理的演进历史我们知道现代意义上的管理,一开始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出现的。当组织面临处理一系列复杂问题时,一方面,要求有足够的硬件技术准备,另一方面,更需要一大批训练有素的技术干部和职员。于是,就需要合理招募、培训和利用,这也表现为管理的技术性。同时,管理也促进了技术创新活动,推动着技术的进步,从而产生了技术管理与创新管理。

(4)管理的动态性

由于每个组织所处的外部一般环境与任务环境随时在变动着,组织资源配置过程中随时也会产生各种不确定性。因此管理不是一种静态的、停留在书面上的东西,它也会随之而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这就是管理的动态特性。

(5)管理的科学性

管理的动态特性并不意味着管理活动没有科学规律可循。管理活动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程序性活动,一是非程序性活动。

管理的上述特性是管理性质的六个不同方面的反映,他们共同发挥管理的作用。管理的两重性理论反映了管理工作的两大核心任务;管理的经济性提醒我们资源配置是有机会成本的,管理的目标之一是降低成本;管理的动态性要求我们学会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要重视环境分析;管理的技术性要求我们要注重技术管理与创新管理;管理的科学性反映了管理这一能动过程是有客观规律的;而管理的艺术性则说明管理是在动态环境中富有创造性管理技巧的综合。

3.结论

科学技术法的含义范文9

关键词:翻译英语科技类文章美学

引言

随着科技快速发展,科技英语(EST)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相关的文学作品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其涉及领域广泛,包括太空科技,医疗保健,加工制造业以及军事领域。英语科技类文章作为与其他文体不同的一种,通过其简洁明了的表达展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现状。科技类文章引用或创造大量科技词汇从而通常晦涩难懂。因此在翻译科技文章时,译者不应忽视掉翻译的美学思想,否则读者会因文章中没有一处美学元素而感觉味同嚼蜡。所以,为更好地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对科技英语的阅读兴趣,译者们就必须更好地将其中的美学因素最大程度的翻译出来。

一、科技英语类别

科技英语在英语文体中地位颇高,分量颇重,自上世纪70年代起便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研究,[1]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形成的[2]。EST在广义上来讲包括与科技相关的任何书面英语或口语。涉及以下内容:

1.科技著作、专著、实验报告与实验方案;2.各种科技资料与文字资料;3.机械、工具等的结构描述和操作说明;4.与科技相关之会议、演讲与对话等

这些内容都为进一步研究科技英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及语料,对科技英语的研究起到基础性作用。如上文所言,科技英语有时晦涩难懂,其中词汇和句法这两方面将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科技英语的翻译及其美学的体现。

二、内容分析

1.词汇之美

在科技英语相关文章中,词汇所占比例最大,在科技英语词汇的翻译中,译者通常采用修辞手法来表达原文的深层含义。通常来说,修辞含两大类:一是交际修辞,一是美学修辞。交际修辞的目的是通过准确地选择词语、短语和句型来达到准确、恰当、清晰的交际目的。而美学修辞,在通过使用艺术的方法,以提高其言语的情感诉求和写作内容,从而生动优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大多数人认为科技英语只是以平实、简洁且准确的语言记录实验过程,科学研究,或者技术发展而已,使用修辞手法则会弱化其可信度。但实际上,情况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在科技英语的文章中语用修辞手法不会弱化可信度,而是会减少文章的晦涩,增加阅读的流畅性,从而让读者更加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1)词义转换

词义迁移具有丰富的内涵及修辞意义。在信息时代,大量的文学作品采用科技术语来揭示计算机、机械等科学进步对社会带来的影响及其深远意义。此外,一些常用词语已被转移到科技术语领域当中,丰富了词汇意义。因此,这些术语的翻译应当准确明了,易于理解。

(2)隐喻

隐喻是文学作品中一种普遍而广泛使用的修辞手段,利用比较对象之间的相似性来进行具体的比较。隐喻把读者带到深层文化背景中,使对语境进行隐性理解,使其内容变得更加丰富。翻译时,常用术语可以采用直译的方式进行展现,但直译时可能会造成阅读或者理解障碍,因此为了让读者进一步了解,翻译的过程中还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

(3)明喻

明喻在某种程度上类似隐喻,但不同的是明喻用比喻性的词明确地揭示比喻的相似性。明喻中的比喻词主要包括“like”、“as”、“resemble”等,以明确表示事物的相似性。

2.句法之美

句子是传达信息的最基本的单位。科技语篇的性质决定了科技英语句子结构严谨严密,谓语动词较少,语序灵活。一般来说,科技英语句子多用被动语态、名词化、长而复杂的结构,这容易使读者混淆其所要传达的内涵。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从上述特征入手分析,并举例说明句子翻译中的美学问题。

(1)被动语态之美

在科技语篇中,被动语态是最常用的手段。被动语态中,主动语态中的宾语成为被动语态的主语,这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作者强调的内容上,因此该描述手段将会清楚地告诉读者研究者所发现的问题、结果或成就,从而避免读者产生理解上的歧义。此外,被动语态简洁明了,减少了冗余的句子成分,从而表达了明确的含义。另外,被动语态句意严格,与表示情绪判断的主动语态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在翻译被动句时,汉语中的“被”不能出现,否则会打破被动语态的简约之美。

(2)名词化之美

名词化过程是从一般到抽象的转变。科技英语篇章主要关于科技发现,因此逻辑思维多为抽象的表达,所以名词化符合科技语篇的需要。此外,名词化不仅使两个或多个短句子进行了组合,从而实现简洁的结构特点,同时也整合了信息逻辑,是的表达更为精准。

(3)长句及复杂结构之美

科技英语文本结构中常见的长且复杂的结构是由文章风格和内容决定的。长且复杂的结构会给读者带来障碍,难以理解段落的内容。因此,在翻译这些句子时,译者应注意文章中作者特别强调的内容、时态和结构,使读者明确其深刻含义。

结语

科技英语文章作为体现科技成果的表现形式,决定了其文体本质和结构特征,从而意义简明灵活,结构清晰。从这一点上来讲,词汇和句法可能会对读者产生混淆,因为他们在传达过程中大量采用科技术语,很容易使整个文章枯燥晦涩,从而降低了读者的兴趣。

然而,这些文章的翻译也意味着译者要从词汇和句法层面表达其美的一面从而吸引读者。在词汇翻译中,译者主要采用词义转移、隐喻、明喻等手段,从而使语言流畅,符合汉语读者话语习惯及审美特点。在句法层面,译者通常会遇到被动语态句、名词化句和长而复杂的结构句。在处理这些句子时,译者应遵循不同的翻译方法,使句子结构简洁,内容有逻辑性,让读者在阅读中有美的体验。这样一来,读者阅读科技文章的兴趣会得到极大的提升,理解文章的难度就会越来越少。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本文对科技英语文章的认知和技术数据处理的方法,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为了进一步的研究,科技英语翻译的美学研究需要进一步得到完善和提高,使之更加完整准确,从而为以后的研究分析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参考文献

[1]刘宓庆,1998.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