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集锦9篇

时间:2023-08-29 16:38:20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范文1

关键词:农村经济;土地流转制度 ;小康社会;科学合理

一、研究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经济得以发展的最基本先决条件,也是农村经济得以大发展的基本保障。

1.对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进行分析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是否科学直接决定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当前我国很多地方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比较低下,这就需要我们探究出更为合适科学的发展战略。这种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能够使我们根据事实情况制定最优化的发展策略,让农民经济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能促进农业生产的结构与模式发生转变,还能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意识从而也推进经济发展。2.政府对农村经济的管理也需要对其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农村经济要想大发展就一定要有比较科学合理可行的发展策略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农村在我国是相对落后的地区,通过政府对农村经济发展进行引导这一模式目前是无法改变的。地方政府是农村经济战略制定的主体,这要求他们一定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符合地方要求的经济发展策略,所以政府在管理和引导农村经济发展时就会客观的要求对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研究。

二、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1.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还比较落后。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开发最基本点物质保障,基础设施的相对完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然而,现在我国大部分的农村基础设施还处于十分落后的境况。首先,农村的交通道路还不够完善。“要想富,先铺路”口号喊了很多年,可见道路交通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这也是农村通向外界的基本条件,可算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点。但是,我国农村的道路建设仍然非常的落后,主要表现在:道路承载量低、质量差、路面窄,大型车辆无法通过,结构单一等,甚至还有的地方连基本的乡村交通网都没有实现。其次,水、电、网络通讯还不完善。这些可以说的是农民生活的重要物质需要,也是信息的主要来源。当前我们很多的农村自来水还没有投入使用,水的质量也比较低,电力也不足以应付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电子技术突飞猛进,但是农村通讯还没有健全,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还比较单一。在现在这个年代,信息很大程度上是经济的支撑,但这些物质的不足大大降低了农村的生活质量,也让农民的无法及时获得一些重要信息,这都大大的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的生产和经营的模式还比较落后。农村经济得不到快速发展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比较落后的生产和经营方式。这主要表现在:首先,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促进生产关系优化的保证。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很多还是传统的生产方式,整体还是小作坊的小农经济。其次,农业的生产结构比较单调,土地是农民最近本的生产资料,现在还是以种植业为主。没有实现农、林、副、渔综合化的农业,也没有进行特色农业生产。第三,农村缺少一个比较规范的市场,农村市场的健全与繁荣是我们农村发展的标志。现在我国农村市场不健全,没有好的场所,交易也不规范,市场也较小。这就制约了农产品的正常流通。另外,还存在农村资源开发利用浪费严重、农村企业发展迟缓、农村经济发展没做到对外开放等问题。3.没有比较完整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的完善能够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但是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村政策还存在很大的政策缺陷和漏洞。首先,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制。我国很多的农村地区养老、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等力度还很低,还有很大的弊端。这些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让农民仍有后顾之忧,这就让农民无法全身心投入到经济发展中去。其次,农村的底层干部管理不健全,基层干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直接管理者,但是基层干部的素质不高,腐败严重都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三,缺少必要的激励制度,激励制度的不完善,让一些人的执行力下降,这大大的打击了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使得农村经济很难取得较大的成就。除此之外,人才的匮乏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针对不足提出必要的解决方法

要想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就必须对农村现行的经济发展战略进行必要的调整,这也是促进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

1.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首先,解决农村的道路问题,当前农村经济形势要求要有好的交通运输,这就要求国家要加大这方面的投资,要加宽路面保障道路质量,建成农村与城市相连接的交通网络,为农村经济的大发展提供必要的交通支持。其次,解决农民用水用电问题,保证农村用水的质量和价格,完成电力改造要让电力能够达到农村工程开发的标准;解决农村的通讯网络问题,让农民学会运用电脑网络获取信息。2.改变农村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模式。要想发展农村经济,就要改变其原有的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让它向技术型转变,向现代化开发型农业转变。这首先,需要不断的提高农村生产力的水平,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我们引进先进的生产、加工、领导技术。让机械化和信息进入农业生产,从而形成先进的生产模式,也能促进新生产关系的产生。其次,改变原有的农村经济结构,要改变我过农村相对单一的农业结构现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造,建成合理的科学的农业新布局。第三,对农村的市场进行规范,我们的地方政府要对农村市场进行必要的管理,并且不断的完善管理制度。这就要求要有固定的市场场所,规范的交易及市场秩序,这些都能够促进农村市场的繁荣。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各个农村甚至是与城市之间的联系,这样就能够使农村的市场规模化。第四,要大力开发农村的原有资源,并且合理利用,农村的资源丰富,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对农村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村的资源优势在经济上得到体现。当然农村的资源开发一定要科学,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让农村经济的开发发展与农村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第五,要加快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要想加快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就要求扩大其规模和范围,让产品更加多样。同时还要引进先进的技术及装备,进行深加工,提品的产能与产值,建成比较科学的产业链。当然,我们还可以实行农村经济市场的小对外开发,杜绝地方保护主义,既要能引进来,也要能走出去。农村市场的相对狭隘与封闭也大大的约束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其实,打开农村市场有利于加强竞争,更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文化及先进的管理理念,这样就可以在交流中把农村的产业做强、做大,并能够慢慢的树立起自己的品牌。

总之,只要大家群策群力,努力地对农村经济发展进行探讨研究,就一定能为农村的经济腾飞插上翅膀。

参考文献: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范文2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生活环境;流动决策;影响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8-01-01

前言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也逐渐从第一产业逐渐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当中,一方面给城市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与生产要素,另一方面还为市场提供了产品需求,从而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还是想城市流动,他们转移的渠道非常多,如外出打工、外出经商等,劳动力会将他们所积累的资金带回到农村进行自主创业或者从事非农产业,也就是说,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村劳动力拥有更多选择的空间。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他们在市场中占有主导地位,他们通过工作可以有效的提高农民的收入,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等;另一方面却对农业的生产与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下文通过理论假设研究来浅要阐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和生活环境对流动决策的影响。

一、“推拉”理论分析与模型说明

从“推拉”理论来讲,影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因素可以分类两大类,推力与拉力。多维推力也就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过程中存在的负面因素,而拉力也就是吸引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正面因素。也可以说,造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也就是农村的推力大于拉力,城市的拉力大于推力。这充分说明农村劳动力所流动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劳动力的流动决策。一般来说,农村劳动力在做出流动决策的过程中,最先考虑的也就是他们所处农村或者乡镇的经济发展状况,特别是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状况。其次应该考虑的是他们所处农村或者乡镇的交通状况,便于他们日后回乡创业以及发展非农产业。除此之外,个人或者家庭还应该将农村的生活环境、基础设施等个要素考虑在其中。针对于此,我们可以提出几个加设来分析农村各要素对流动决策的影响。

首先,假定农村的基本发展状况来流动决策会产生影响;其次,假定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对劳动力流动决策的影响;再次,假定农村的基础设施会对农村劳动力做出流动决策而产生的影响;最后,假定农村的生活环境对流动决策而产生的影响。

通过上述各种假设,我们可以将向城市流动的劳动力人数当做被解释的变量,以外出打工一年或者半年以上的农民工作为统计指标,另还需要根据研究目的与获得的数据来选用几个劳动力做出流动决策的影响因素当做解释变量。以此来对其进行分析。为了便于分析,我们需要将解释变量分为以下四组:第一组是农村的基本发展状况,其主要包括农村劳动力的总人数、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每户耕地的面积以及农村的地理位置。第二组是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即农村所处位置的经济发展状况,主要包括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城镇)之间的位置关系与发展水平、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村整体的经济实力等。第三组是农村的基础设施,其中主要包括农村的道路设施、给排水设施以及污水处理设施等。第四组是农村的自然环境以及生活环境。通过调查表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存在,污染问题站总数的四成以上,而没有的占到总数的近六成,也就是说,在农村同样存在诸多环境污染问题。在整个调查分析中,由于村庄环境问题所获得的数据不够突出,本文采用了农村小学初中学杂费免除的情况来当做整个模板的样本。通过数据统计,农村在义务教育阶段有46.3%能够免去学杂费。

二、试验结果分析

1农村基本发展情况对劳动力流动决策的影响

通过上述分析表明,农村基本发展情况对劳动力流动决策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其中劳动力总数与农村整体农民的文化程度对流动决策产生的影响虽未显著,也就是说,一个农村的劳动力越充足,那么他们流动的人数也就会越多。除此之外,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越高,就越想要向城市迁移,对流动决策有非常显著的影响,这是因为农民受的教育程度越高,那么他们认为在城市中所获得的劳动回报率也就越高,并且更愿意在城市就业。

2.2村经济环境与农村劳动力流动决策

村经济环境整体上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其中,虚拟变量“农村是否属于中部及农村是否属于西部”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均为正,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这很可能是因为农村居民在做出是否外出流动的选择时,其所考虑的地区经济差异可能更多是考虑省级经济环境的不同,而非县域经济环境的优劣。行政村与其附近城市经济体的联系越为紧密,该行政村的经济水平往往亦越高,其农村居民外出打工的意愿往往也越弱;农民人均纯收入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显著为负。我们认为这可以解释为村级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着显著的拉力;近年村集体经济实力变化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为正,但并不显著。

2.3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劳动力流动决策

村基础设施整体上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不显著。虽然各变量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方向均为负,表明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一定的拉力,但其中只有虚拟变量“农村是否有集中供水管道建设”表现出了高度的显著性。对此,我们认为这很可能是因为集中供水管道建设与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的联系较为紧密,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亦较为强烈,而与之相对的是村级道路建设、垃圾集中建设以及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在现阶段对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相对较弱,故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亦较弱。

2.4村自然环境与农村劳动力流动决策

村自然与社会环境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不显著。其中,虚拟变量“村内是否有环境污染问题”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方向为正,表明农村环境的恶化会降低农户对家乡的留恋感。但该变量的显著性水平超过了20%,说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在现阶段仍不是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此外,另一虚拟变量“村内上小学初中是否免学杂费”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方向为负,说明农村义务教育成本的降低对农村劳动力外流存在着拉力。然而,该变量在统计上表现出了高度的不显著性。

3结束语

本文运用模型和调查数据,考察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农村劳动力流动行为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整体上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显著的负向作用,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也产生负向影响,但是影响程度不显著,农村自然与社会环境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不显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虽然起到了一定的吸引农村劳动力留在农村的作用,但是作用程度不强。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长期作用下,农村经济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并不能从根本上阻挡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趋势。

参考文献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范文3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现状;对策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支撑着国家的发展,同时推动着其他行业的稳步进行。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是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工作,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现代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十分迫切,影响着整体农业建设的步伐。因此,改变当下农村经济管理的问题成为现代农业建设发展的重要任务。

1农村经济管理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完善农村的土地管理制度,宣传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土地政策;建立农村财政和资产管理制度,公开农村的财政状况;制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着眼于未来的经济发展要求;加强农村干部的培养工作,建立一支具有高标准的专业管理队伍。这4方面的工作内容互相影响,其工作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农村农民的经济收入,从而提高整体的农村经济收益,完成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终极任务。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垫脚石”,有了这一基础,农村经济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2农村经济管理的问题

2.1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全面

在现代的管理人员中,甚至还有很多人认为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建设,按照农村经济管理的有关制度行事是没有必要的。缺少了根本的认识,很多基层的工作人员都是处于一种迷茫的工作状态,被动的处理有关事宜,甚至是寥寥完事,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工作。这样的工作缺乏最基本的工作动力,不具有发展的前景。

2.2相关法律不全面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包含着众多的内容,其中包括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农民负担和财务等内容。这些工作是非常繁琐且需要专业人员来进行管理。然而,现存的管理法律是不全面的,缺少了与农村经济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农村经济管理部分在处理农村农业的有关矛盾纠纷事宜时,总是“底气不足”,这样对于各项事宜的进行和处理,农业事业发展的进行都是极大的阻碍,严重影响了农业事业的发展和推进。

2.3干部队伍不稳定

由于相关的管理法案的缺乏,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也缺乏法律指导监督。这引发了另一矛盾便是经济管理工作的干部队伍不稳定。管理工作的干部经常随意调换岗位,影响了工作的进行。这种情况没有得到好转,便引发了恶性循环。在我国的很多地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人事安排呈现一片糟的状况。

2.4经费短缺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经费来自于政府的财政供养,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的来源。然而我国的农村处于负债的局面,很多地方的经济管理工作的干部的工资没有得到按时发送,这会影响干部们的工作热情。为解决问题,有的农村采取了借贷的方法,借贷之后不能按时还上,久而久之便产生了一种恶性循环。最终令农村经济管理的经费问题影响工作,经费不足使其运转困难,最终停止工作。

3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改善方法

3.1提高对农村经济管理的认识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已经得到了重大的进步,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关注。各级部门应当加强对各级干部的思想工作指导,使其充分认识到农村经济管理的总要性和必要性。干部认识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将其放在工作的首位。

3.2健全相应法律法规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各级政府应考虑实际情况,考虑到农村的经济发展现状,制定符合现状的相关法律,建立全面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法律法规,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为国家落实各项制度提供了基础。

4小结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是农村经济建设的基础和管理动力。当前我国的农业发展处于稳定发展的状态,各级政府应当关注和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不断的完善机制和制度,提高农村经济的管理水平。同时应当注重人才的培养,建立起一支具有专业素养的工作队伍,让他们学习农村经济管理的理念,提高农村经济管理的认识。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作出合理化的解决方法,努力推动农业事业的发展。

作者:谭占茹 单位: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青山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范文4

一、人的安全理论的发展及问题的提出

“安全理论”虽没有系统明确的体系,但仍可谓源远流长,从部族、国家的产生开始,就开始萦绕着人们。古今中外思想家、学者们都曾试图想给出一个具体、明确的概念,却始终没有统一的认识。

(一)人的安全理论的发展

殷周时期,我国一些思想家从民心向背对政治稳定影响的角度,阐释了早期的安全观。如《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管子?牧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英国学者巴里?布赞将安全定义为对“免于威胁的追求”,显示“国家和领土完整,反对敌对势力的能力”[1]。美国学者卡尔?多伊奇认为,安全意味着和平与对和平的维护[2]。思想家们对于“安全”的界定往往是局限于国家的范畴,一提到“安全”首先想到的是国家安全。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人们对“安全”所包含的内容有了新的衍生,已涉及个人、群体领域。为了便于研究和区分,前者被人们称为传统安全观,后者被称为非传统安全观。

“罗马俱乐部”的知名学者、工程师和科学家发表的《增长的极限》、《人类处于转折点》等几份著名的研究报告,预警人类可能发生某些非军事性灾难,最先提出了非传统安全的问题(是指来自非国家行为主体的对社会各元素,包括个人、群体及全人类非军事威胁和侵害)[3]。批判安全研究强调个体安全重于国家安全,突破了传统安全各流派以国家安全为中心的认识,更加倾向于非传统安全流派中的个人和群体的地位。受到批判安全研究的影响,女性主义安全研究视角也得到拓展,把研究范围广泛的各种对象作为女性可能受到威胁的安全客体,从社会性别角度批判地研究各个维度上以及层次上的安全问题。这其中已经涉及“人的安全”领域。

无疑,人的安全理论是对以往传统安全观和非传统安全观的进一步发展,是对批判安全研究流派的继承,又是对女权主义学派的补充,更加注重向“人”这个维度倾斜,同时也越来越符合“以人为本”理念的要求。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大,环境复杂,各地呈现出的人的安全问题又各具特色。显然,批判发展的人的安全理论是难以完全解释中国式的人的安全问题,但对人的安全理论的现实需求无疑为其寻求市场提供了颇为充足的理由。已有学者对人的安全理论的实践操作进行了出色探讨,如封永平《安全新概念:人的安全解析》等[4]。

(二)问题的提出

江西省地处我国中部,典型的农业大省。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留守现象越来越严重,其中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状况颇令人担忧。笔者认为,根源于西方的人的安全理论也许能够为我省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留守儿童人身安全的平衡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为了说明问题,笔者尝试根据现实数据,展示和分析我省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留守儿童人身安全现状,并运用人的安全理论解决当前农村面临的困境。

二、江西农村经济发展、留守儿童人身安全状况

(一)江西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1.农业增长情况

江西是中部地区农业大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949年,全省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仅9.9亿元,1978年为49.3亿元,2008年达到1 680.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12.8倍和3.9倍,年均分别递增4.5%和5.5%。2011年我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 207.27亿元,同比增长16.13%(按现价计算)[5]。

2.农村家庭收入情况

2007至2011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迅速增长,由4 098元增加到6 892元,增幅较大[6]。

3.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农民生活质量方面,2008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3 309元,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44.3倍和31.8倍,年均分别递增6.6%和12.3%。2011年农民人均生活支出数额又有明显变化,达到4 660元,用于文化教育娱乐及服务的占6.8%,较2007年稍低,但用于衣着、医疗保健的比例明显增加,再也不是一年到头穿不上新衣、看不起病的状态。从2008年起,江西省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明显降低了,已由1957年的66.1%下降到49.4%[6]。

4.江西农村人口外出务工情况

截至2013年全省乡村人口2 493.09万,占全省总人口的55.35%(全省人口总数为4 503.93万),全年农民外出务工人员756.3万,占全省乡村人口总数的30.33%。截至2012年末,全省乡村人口年龄在20―45岁之间的占39.48%。

(二)目前江西农村的安全状况

近年,我省农村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受到伤害案件有增多趋势,见诸报端的有:2012年5月宜春天台镇5名农村留守儿童意外溺水事件、万年县一城中村住房起火,一对5岁和3岁的留守小兄妹不幸遇难;2012年12月江西贵溪校车落水11名儿童遇难事件;2013年瑞昌6名女童遭老师性侵;2013年6月南昌市红谷滩新区3个亲兄妹在村口一池塘旁边洗衣戏水时,全部溺水身亡事件等。可见农村留守人员的人身安全状况颇令人担忧。

三、困境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的同时,我省农村“留守现象”严重,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问题尤为突出。青壮年大部分外出务工,大大削弱了农村安全防范能力,间接催生了涉及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事件。根据如上材料的佐证,可以发现,随着江西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留守人员的安全状况陷入一种非正常的“病态困境”,可以表述为: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留守人员的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农民为了生活得更好,又不得不隐忍这种糟糕的安全状况存在,从而造成了一种矛盾的“恶性循环”,也是一种暂时难以挣脱的“困境”。

四、维护农村留守儿童人身安全的出路

如何解决当前江西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这一“困境”?最理想的状态是达到“双赢”,是寻求在“零和”中农村经济发展的“赢”与人的安全的“输”两者达到一种平衡,或者是“1+1=2”的累积状态,而不是近乎“1+1=0”的“零和”状态,即达到农村经济既发展迅速,农村留守人员人身安全又得到有效保障的“1+1=2”的累积状态。这里最关键的还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从人的安全理论维度出发,注重农村留守人员的人身安全的维护。因为“人的安全从根本上是主动的,积极主动地预防,比在危机已经明显的情况下再采取措施更有效,代价也是最低的”[7]。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范文5

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在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主要服务“三农”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多年来尽管在改革体制、改善管理、改进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相比,在管理方式、经营模式、服务方式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适应,影响了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作用的发挥。山东省平原县农村信用社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农村信用社与经济合作组织相结合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农村金融与国家优惠政策的成功对接,为农民创业致富,摆脱贫困注射了一针“兴奋剂”,激活了“三农”创业细胞,形成了先富带后富,携手奔小康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成为创建农村和谐社会中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

一、一般运作模式

山东省平原县农村信用社探索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对农民经济状况进行调查。农民(农户)是农村经济的细胞,只有每个“细胞”活跃了,才能使整个农村经济出现繁荣,只有激发起每个“细胞”的致富潜力,农村经济才能充满活力。长期以来,我们对农村经济的把握都是从宏观层面上进行的,使我们为发展农村经济所开具的良方并不能真正深入到农户家庭,治标不治本,缺乏微观针对性。为此,要真正使农民摆脱贫困,除了要有宏观的政策和认真落实党的惠农政策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具体措施,而详细了解农村经济的现状,特别是了解农户的现状,然后对症下药,才是帮扶的关键。

山东省平原县农村信用社在组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过程中,正是从摸清单个农户基本情况开始的。对农户基本情况的调查主要由信用社农村信贷员与村委会共同完成,主要包括农户家庭的劳动力状况、外出务工经历、技术专长等,另外还要了解当地的资源状况、现有产业状况、历史上是否有传统手工产业等。

(二)寻找适合的致富项目。在对农村经济状况有了比较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寻找一种适合当地农户发展的致富项目是关键。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1、挖掘传统产业。对于有传统产业项目的乡村来说,将这些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是一条快速致富的途径。例如,平原县王打卦乡赵庄村,由于人多地少,人年均收入不到1500元,属于全乡落后贫困村。虽然历史上有烧木炭的传统,但烧制技术仅限于三至五户掌握,规模小、技术含量低、效益差,始终处于自生自灭的发展状态。2003年信用社与该村村委会联合牵头,专门划出场地,投放贷款5万元,将技术较好的5户烧炭专业户组织起来,成立“木炭协会”,挖掘扶持这一传统项目向产业化发展。并以协会为辐射源,吸纳本村农户加入协会,无偿为会员提供技术指导、市场信息、销售渠道,使木炭烧制业迅速产生了规模效应,成为全村快速致富的支柱产业。

2、利用自然条件。对于自然条件较好的村庄,因地制宜,引导农民充分发挥本地优势致富。例如,位于马颊河西岸的王杲铺镇梅家口村,附近水资源比较丰富。2002年在信用社的引导下,梅家口村书记梅路云带领3个有闯劲的农户,到河北省白洋淀等地学习养鸭技术。回村后,利用本地河道合伙投资15万元开始养鸭,当年收回投资并实现利润3万元。信用社及时跟进,于2002年底引导帮助他们建立了“养鸭协会”,对新入会会员提供联保贷款支持。到2004年底养鸭协会会员由原来的3户迅速扩大到120户,养鸭户年收入平均达到5万元以上,比2002年翻了四番,实现了当年养殖当年致富。

3、能人效应。通过成立专业致富协会,使有技术专长的农户逐步带动其他农户共同致富。例如,恩城镇铁匠村,除了土地,没有其他可利用的资源,但村里有5户农民有木匠手艺,且开拓了一定的市场。2003年5月信用社与村委会就从这个现实出发,在村里组织了“致富协会”,将这些致富能手组织起来,发挥信用社资金优势和村委会的管理协调优势,在信用社40万元的贷款支持下,在村委会规划区域内建起了木器加工小区,优先雇佣本村农户从事木器加工。由于木器加工对工人技术要求较高,在生产过程中,他们对雇佣本村的人员无偿进行木工技术传授,根据技术掌握情况进行分工,再根据工种确定薪酬。对关键技术环节,重点招聘外部老木工进行把关。从而,使本村及周围村的入会会员掌握了一定的木工技能,在实现共同致富的同时,使新会员学会了一门致富技能。

(三)协助组织成立经济合作组织。要建设和谐的农村社会,关键是要达到农村的共同富裕,农村的经济合作组织正是为了这个目的成立的。张华镇梨园村属于奶牛养殖发展较早的乡村之一,自2000年来先后有6户农户从事奶牛养殖,户均存栏量10头,户均年收入2万元。但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长,分散养殖投入大、产量小、销售价格低等弊端逐步显现,养殖农户如果卖牛就严重亏损,不卖牛只能保持微利,养殖积极性受到一定打击。信用社在综合分析养殖户资产结构情况中发现,诸如储奶罐、挤奶器、送奶车等设备几乎每户都有,造成设备重复投入。不如把这些养殖户集中起来组建一个协会,利用现有设备建立奶站,通过规模养殖带动整体效益提高。2002年信用社通过与周围四个村的养殖户、村委会协调,租用原养殖户的设备分别建立4个奶站,分别与“勤农乳业”、“光明乳业”签订了收购合同,实行分散养殖、统一储存饲料、集中挤奶、统一销售、每月返还奶款的合作模式,既解决了规模问题,也解决了单户资金不足问题,又实现了农户增收。目前,奶牛养殖专业村达到6个,全部被确定为市级小康示范村。

(四)提供金融支持及后期跟踪服务。作为农村合作组织,在信用社具有“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特点,是在农民群众内部自发形成的协作、互助组织。它的职责主要是把分散的个户农民组织起来,为其提供技术服务,提供市场信息等。此外,它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为会员提供金融服务。平原县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在当地信用社的引导和协助之下组建的,所以在为农户会员提供资金支持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信用社为会员农户提供贷款信用资质等级,为他们发放贷款证,并且将“致富协会”发展成信用担保协会,解决了单个农户大额贷款担保难的问题。

二、信用社的特殊作用

平原县在组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过程中,表现出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特点,那就是信用社在其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为什么信用社具有如此特殊的作用呢?它能承担这样重要的角色吗?

国内的其他合作组织,要么是在当地乡村政府指导下组建的,要么是在当地供销社等农资部门指导下组建的,要么是由公司加农户的方式组建的,这些组建方式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平原县探索的以信用社与村委会共同协作指导组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形式,可以较好的解决农民致富路上所面临的诸多困难,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是由信用社自身的优势所决定的。

首先,信用社具有人脉优势。信用社是农村地方金融机构,贴近农村,靠近农民,长期以来在当地发展,具有广泛的人脉关系,与当地农户有天然的联系。平均每个信贷员分管10个村左右,通过长期的积累,对农户家庭具有很详细的第一手资料,与农户之间建立了长期的信任关系,信用社对农户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容易将他们组织起来。信贷员利用手中所掌握的信息,很方便地为农户之间牵线搭桥,为他们提供致富信息。

其次,信用社具有资金优势。农户要发展任何致富项目,都不可能离开资金的支持。信用社的资金来源于农村,用之于农村,本身的职能作用就是支农,为农民服务。在信用社指导下成立的合作组织,对于信用社来说,就不存在信息的不对称,信用社敢于向这些农户发放贷款。农户通过合作组织与信用社之间建立的密切联系,获取发展资金的渠道更加通畅,从而实现农户与信用社之间的双赢,最终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

第三,信用社还能发挥管理优势。信用社与当地村委会相互协作,共同指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组建。这样一方面能发挥信贷员在知识和信息上的优势;另一方面由于信用社既是合作组织的引导组织者,也是合作组织运行状况的监督者。信用社不仅对会员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与协会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对会员的资信状况、生产经营状况、内部管理情况进行着密切关注;同时,对协会内部章程制定、规章制度执行、会员间关系处理情况等一些内部问题起到一定的指导监督作用,有利于协会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状态。

三、结论

对于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来说,农民能否增收致富是一个涉及到能否建设和谐农村社会、小康社会的关键因素。虽然国家出台的减免农业税、粮食直补款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和关心。但对于基础薄弱、投入严重不足、产业结构单一、人均收入增长缓慢的农业、农民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授农以鱼不如授农以渔,调动每个农户的致富积极性,特别是帮助那些没有致富手段,没有致富信息,没有致富资本的单个农民,找到适合于他们发展的生产关系,让农民自己通过实践尽快改变生存观念,尽快迸发出创造财富的原动力,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范文6

论文摘要:中国在城乡经济结构二元化的同时,在农村内部,农业和非农产业也呈现出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在此前提下,中国农民也因其是否从事农业生产而出现分化。本文试图通过对20个村庄的调查,对农村经济二元结构和农民分化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法。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象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而我国由于历史和现实在众多原因,国民经济的二元结构特点更为突出。在二元结构下,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发展非常不平衡。

一般对二元经济结构的划分都是以城市和农村为划分标准,然而我国在城乡经济二元化的同时,随着乡镇企业和农村工业的发展,我国农村的经济结构也出现了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二元分化。上海财经大学李静霞曾经在《中国二元经济演化进程分析》中指出我国经济由城市非农业、乡村非农业和乡村农业三部分组成,从而从农和非农两个角度对二元经济进行了划分,而根据利特尔(Little,1982)曾经对二元经济的定义:“二元性可以从多方面下定义。但是一个在分析上有用的、有关制度的定义看来应该是:一种经济是二元的,即它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在那种传统制度下运行,而另一个重要的部分则是在雇佣工资制度下运行。”这样的划分体现了二元经济在生产率和剩余劳动差异方面的含义。

在农村经济结构二元化的同时,农民也因为其从事的产业出现了分化。浙江师范大学卢福营在《论中国农民分化的多元化特征》中提出,非农化是“农村社会成员分化的根本动力”。完成非农化的三种村庄—城村、镇村、工业村与传统的农业村出现了分化,而在一个村中,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也与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民出现了分化。在此理论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全国20个村庄的调查进行研究,对我国农村经济结构二元化条件下的农民分化进行分析,试图为这一问题的顺利解决提出可行的方法和对策。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以南京大学2006新农村调查联合项目组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展开研究。该调查在全国选择了经过典型抽样的十个地方共二十个村庄的农民作为样本展开调查。这十个地方都是我国历史上各个阶段的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分别是:山东邹平,陕北南泥湾,河北遵化西铺村,河南七里营,山西大寨,安徽小岗,天津大邱庄,河南,江苏华西村和广东顺德。这些名村在发展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带有工业化和非农化的印记,这样保证了从事非农产业农民的样本量。

除了选择这十个名村之外,项目组在每个名村的附近选择一个可以代表当地农村一般水平的村庄作为对照。这样又保证了从事农业生产农民的样本量。

在研究方法上,项目组以标准化的调查问卷和半结构型访谈为工具来收集原始资料。最终使用的有效问卷925份,其中还在种地的农民534人,不再种地的农民391人。

调查结果分析

在家庭收入方面,调查结果显示,非农业生产的农民2005年人均收入为7971.31元,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只有3322.65元,低于非农业生产农民41.6%,同时,在家用电器和交通工具的拥有情况方面,非农业生产的农民普遍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而且部分电器的拥有情况差别非常悬殊。这说明他们在享用现代文明成果的程度上出现了分化。在此情况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中有327人感觉有家庭经济压力,占到受调查种地农民的61.7%,而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只有128人有同样的感受,占非农业生产农民的33.5%。(经卡方检验,PearsonChi-Square=70.567,df=1,Asymp.Sig.(2-sided)=0.000。问题只有肯定和否定两种答案,调查情况不再列表显示,下同)。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倾斜向城市和工业的经济政策和对户籍制度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限制,以及我国有限的耕地状况,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增收困难不断加大,在经济上与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差距不断拉大,同时还引发了其他方面的分化。居住条件方面,非农业生产的农民住房造价明显地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当然,这与非农化的村庄的整体住房造价高有一定的关系,但整体住房造价也在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农与非农产业的分化。在住房质量方面,63.9%的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居住在楼房,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只有18.9%。在这种情况下,386位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对自己的居住条件感到满意,占到86.1%,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362人对居住条件满意,百分比为68.3%(PearsonChi-Square=76.031,df=3,Asymp.Sig.(2-sided)=0.000)。

生活环境方面,由于部分村庄整体城镇化,绝大多数居民都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他们的生活环境要明显好于还在传统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调查显示,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生活垃圾处理状况、公共设施使用状况等方面的情况都明显较好,他们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也较高。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更多地希望生活在城市,而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则更多(69.9%)表示与城市相比更愿意生活在本村。

在关于家中是否有失学或辍学儿童的调查中,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中有13人表示家中有辍学儿童,只占到受调查对象3.4%,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有65人家中还有辍学儿童,比例为12.2%(PearsonChi-Square=22.613,df=1,Asymp.Sig.(2-sided)=0.000),同时他们对当地教育设施和教学质量的满意程度也较高。另外,访谈资料显示,很多从事非农生产的农民的子女在县城或市里读书而不是本村。在受教育机会尤其是受教育水平上,二者的二元分化趋势明显。

在政治权利方面,253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表示村财政没有公开,占50.1%,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表示财政没有公开的有114人,比例为31.5%。在关于如何对待村干部可能发生的的调查中,非农业生产的农民有23.4%选择了“管不了,任他继续下去”,而从事农业生产农民选择这一选项的人占到46.4%。经过对访谈资料的研究,笔者还发现,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权利意识、法律意识方面都明显更加淡薄,而正当权力的行使得不到保障的状况发生的频率也相对更高。

在公共文化娱乐设施的拥有上,二者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尤其是在老年活动中心、篮球场和中高级宾馆拥有状况的调查中,从事农业和非农业生产的农民所在的村庄相差非常悬殊。在村民日常文化娱乐活动方面,从事非农生产的农民状况明显更好。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文化生活则相对比较单一,看电视成为了最主要的文娱活动。同时调查还显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参与的人数也要更多。而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在旅游机会和频率方面则更高。

结论与建议

(一)产生分化的原因

首先,在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中,小农经济依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小农经济由于生产率不高,产出水平有限,这就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收入。在国家不断减免农业税的情况下,农民增收依旧困难。而限制农民收入增长最重要的原因是农业生产收入的增加速度相对较慢,从而与非农产业的收入水平出现较大差距。

其次,新中国建国以来,为了快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长期以来经济政策向工业倾斜,“以农补工”的经济政策限制了农民的增收。虽然过去加在农民身上沉重的赋税已经取消,但长期的政策倾斜所带来的影响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缺乏政策的保障,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增收非常困难,与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出现分化。

另外,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突破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快速发展必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我国一直以来“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状况进一步拉开了农民之间收入的差距。成功进入城市或乡镇企业务工的农民更容易获得相对较高的收入。

(二)加快非农化发展的建议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非农化的过程中,经济结构二元化和农民分化都是不可避免的历史阶段。在现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最终会制约国家经济的发展。经济学家费景汗和拉尼斯曾经提出:“现代部门扩张的同时必须推动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同步”。所以,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努力着手解决农民分化的问题。基于上述分析和讨论,大力发展非农经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同时协调城乡发展,使其趋向一元化应该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中,非农化是农村出现分化的动力,同时又是解决农村分化的有效途径。农村的分化是由于非农化的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造成的,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要进一步发展非农化,使其逐渐趋向平衡,经济结构即可逐渐趋向一元化,最终解决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分化问题。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当通过各种措施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是实现非农化发展的基础。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小农经济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在现有的耕地状况下,实现农业生产率的大幅提高,解放劳动力,才可能进行进一步非农化的发展。在调查中发现,农业产业化程度的区域差别较大,东南沿海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较成熟,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较落后,还有很多农村保持着传统农业的生产组织模式,在新农村建设中,这样的情况要得到改变才能进一步发展农村非农经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其次,努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实现非农化发展的必要过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在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过程中是始终存在的问题。只有顺利解决这一问题,才能实现经济结构一元化的发展。在调查中发现,经济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民家庭与收入水平较低的家庭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在于剩余劳动力的成功转化,剩余劳动力越少,家庭收入也就越多。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来实现。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增加就业渠道和就业机会。城市提供的就业岗位必然有限,进城打工的人数太多也会使城市膨胀,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也需要农村自身非农经济的发展。其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解决我国城市化发展滞后的问题。在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在保证进城打工的农民可以转化为市民的基础上,要防止大城市过度膨胀,促进中小城镇协调持续的发展。同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依靠对农民的职业教育的加强。在调查中,72.7%的农民认为农民现在很需要职业技能培训。所以,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必然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好地转化。

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需要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更多地享受到国家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国家政策也要促进非农化的发展,实现经济结构的一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范文7

【关键词】金融深化 中国农村经济 发展 改革

约在1973年,有关学者便提出了金融深化有关理论,其中诸多问题的涉及和研究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其中主要问题集中在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有关性之间的内容研究,研究成果显著。有关学者通过近30年的数据来分析世界80几个国家的金融发展情况和该国家资本形成的状况,综合分析了国家内部生产率提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还有部分学者在不同的角度和方向研究了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

一、相关理论分析

(1)金融压抑理论。国际著名学者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情况,在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提出金融压抑理论,并指出金融压抑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主要原因在于金融压抑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德尔快速发展造成强大的阻碍,限制了国家经济资本的快速形成,加之国家信贷配给制度的影响,严重降低了当前农业资金的利用效率,主要特点表现出:①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发展不够完善,诸多中小型企业遭到排斥,导致资源配置呈现扭曲发展。②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导致国家的实际利率显著降低,最终降为负值。因此诸多居民的投资积极性较低,十分不利于资本的形成、拖慢了经济的增长。③政府常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将银行发放贷款的有关企业或者组织进行限制,由于该部分贷款利用率过于低下,导致资本的浪费现象。④一旦借款人贷款的利率较低,该部分客户将会将资金用于建设资金过于密集的企业类型,由此呈现出一个弊端,便是无法为劳动力富足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导致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2)金融深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如果就金融深化和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理论方面内容分析看来,文章可以这么假设,假如人们的储蓄可以自动转移到相应的投资项目上,其中将Q作为农村经济的总产出,将y作为农村经济的实际收入,将K作为当前农村经济中的真实资本量,当前农业的生产总数则可以用y=QK来表示。

(3)实证结合结果。就理论分析的结果看来,当前金融深化对经济的主要作用机制包含:利率影响人们储蓄,储蓄情况影响投资,投资情况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如果将g作为当前农村整体经济的增长率,将Y看成农业的总产值,s表示为农户和农业的整体储蓄,I作为农业的总投资,将H作为农户及农业储蓄之间进行投资转化的特定比率,将s看做农户和农业的整体储蓄率。由此显现出我国农村经济的增长的主要决定性因素包含s、H和农村资本―产出比三部分。计量模型由此建立,即g=f(R、M、I、Q、S、F),详情见表1。其中的g代表当前农村经济的实际增长情况,即农村经济增长率;R代表农业经发展中的实际利率,M代表当前农村金融的主要发展指标,I表示当前农村投资的整体数量,Q可看作是当前农村投资的整体效益,S表示当前农户经营农业形成的农业经营储蓄,F则是当前资本主义市场整体的发展状况。

就当前回归分析的结果看来,各个变量在不同时期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不一样,综合分析得出,该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经济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受到不同特点影响,除此之外,分段回归的形式较于整体回归强度更大,主要内容体现在R2和F数值的不断增加。

(4)结果分析。根据前文分析的理论模型,采用以往的有关数据对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进行农村改革的过程中约在90年代初呈现出一个重要转折,由此衍生出市场类型经济,自此短缺经济转换成过剩经济,自此之后经济体制也发生变化,计划经济体制顺利转变成市场经济体制类型。除此之外,农村经济开始在资本市场的整体环境中进行融资,文章对整个区间进行分析,将诸多影响农村经济的变量划分,细致分析了各个变量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向的影响。

二、结论

(1)农村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有关。当前金融深化理论特别注重实际利率,基于实际利率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促进,其作用最显著的阶段出现在1978年和1989年之间。但自1990年之后,该种措施的关系不断弱化,因此政府意识到可能合适的控制利率更能够帮助我国经济的良好发展,由此可见,金融深化理论和利率政策需要和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状况适应,保障其功能的充分发挥。

(2)农村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微弱。当前我国处在金融改革的过程中,改革过程中应当将重点集中在提升经济的整体运作效率中,避免过度注重数量的增加。除此之外,农村资本主义市场的崛起,使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因此我国需着重发展当前我国的资本主义市场,不断提升融资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调节作用,提升直接融资的效率,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3)储蓄转农业投资存在障碍。储蓄转向农业投资的障碍主要表现为其阻碍了农村经济增长的推动,可见政府在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将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和提升金融服务质量等问题放在第一位,由此来不断拓宽储蓄转向农业投资,在此基础上,加强控制金融投资的整体效率。

三、结语

文章指出,我国当前在改革金融深化理论和相应的利率政策过程中,需要和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适应。我国在进行农村金融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将工作的重点集中在提高农村金融的运作效率内容上,尽量避免数量上的不断扩大。且改革过程中需不断完善当前国内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使其愈加完善,真正提升改革效果,完成金融改革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田剑英,黄春旭.民间资本金融深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J].管理世界,2013.

[2]陈雷生.中国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视角[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4.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范文8

关键词:农村 金融抑制 金融深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语境成为我国目前的主要目标。对于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的目的是发展现代化农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有效提升农民的收入。根据农村经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金融业在解决其经济发展问题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目前农村金融业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尤其是金融抑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因此,加强对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村金融抑制的具体表现

(一)金融市场的竞争机制不完善

根据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其金融组织存在多样化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经济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但这些金融组织之间并未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导致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其中首先是农业发展银行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其日常营业务十分有限。同时,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村的经济发展中只能通过农产品的收购来发挥政策性金融组织的作用,这样导致其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受到严重限制。其次是农业银行的业务与商业银行类似,这样就导致其在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作用越来越小。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促使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唯一正规金融组织,担负起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渠道的责任。但在实际的运作中,农村信用社与农村经济的关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并不能稳定的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渠道。

(二)单一的金融工具

金融工具单一是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的主要表现形式,其中交易手段落后和交易品种的单一是农村金融存在的普遍现象。而对于一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而言,这样的情况表现的尤为突出,因为存贷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导致金融商品的交易渠道受到严重限制。其中具体表现为金融市场中间业务的缺乏,除信贷业务之外的其它业务覆盖范围很小,并且证券投资等综合性金融业务在农村地区很少,导致农民不能有效的方式获得更多金融投资渠道,影响农民的收入。

(三)利率的资源配置作用不能正常发挥

根据我国的情况来看,统一的利率管制在城市地区发挥了有效的作用,但在农村地区的作用显得十分有限。虽然政府针对农村信用社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性策略,但也未能让农村金融的资源配置得到较好的配置。同时,利率策略的制定缺乏实用性,导致农村银行的发展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阻碍。另外,农村中邮政储蓄的利率过高导致资金大量外流,从而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二、金融深化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对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

对于农村金融的发展而言,金融产品的创新是其根本途径。其中可以通过对融资渠道的拓展,让农村的金融发展能够有更多外来资金的支持。同时,要不断对农村金融担保的方法进行创新,通过有效的农业保险措施的制定来加强其风险保障能力,避免农村金融因不稳定因素的影响而受到阻碍。另外,由于农村地区对保险的认识不足,导致其保险的购买率很低。因此在发展农业保险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加强对保险的宣传,让农民们对保险的重要性有全面的认识,从而积极购买相应的农业保险。在实际的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中,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并且要将现代化的移动互联网逐渐应用到农村经济建设中,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减少对农村金融的管制

农村金融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因此在对农村金融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对农村利率的管制,并且要减少金融机构的审批限制。其中可以根据供求情况对利率进行适当调整,从而避免利率对市场的运行造成影响。并且能够有效调整农村金融中投资与储蓄的关系,从而让市场机制得到充分发挥。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需要大力发展农村民营金融业,不断改善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质量,积极引进先进的金融工具,从而提升农村金融的服务能力。其次要不断对农村资本进行开发,让农村金融中的资本具有多样性,从而促进市场竞争的正常进行。并且改变邮政储蓄在农村金融中的单一资金吸纳状态,通过更多的产品让农村的资金能够得以保留,从而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三)改善农村资金流动现状

目前的农村资金流动主要以外流为主,这对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在不断发展农村金融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改善农村资金的流动状况,让更多的外地资金流入农村,并减少农村资金的外流。其中可以增加农村的投资渠道,并给予其政策上的资金引入优惠,让更多的外来资金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同时,可以对农民进行金融常识的宣传和教育,让农民能够有基本的金融观念,从而通过农民与政府的共同努力促使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

三、结束语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农村金融抑制将会导致农村的经济发展速度受到严重限制。因此,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农村金融的管理,通过有效的方式让农村逐渐形成多样化的金融市场,并丰富其金融产品,从而让农村金融得到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雅卉,谢元态.试论我国县域金融抑制与深化[J].农村经济,2013,06:76-79

[2]邵国华,吴有云.我国农村金融抑制成因及对策探讨[J].理论探讨,2015,06:82-85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范文9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现状;对策分析

农村经济是我国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与发展状况直接反映了我国综合国力与经济实力,为进一步推进现代农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以创新眼光改革与调整经济管理方式,构建系统、科学、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促进农业经济繁荣、健康向前发展。

一、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完善农村的土地管理制度, 宣传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土地政策; 建立农村财政和资产管理制度, 公开农村的财政状况; 制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着眼于未来的经济发展要求;并注重农村干部领导层的管理,致力于创建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经济管理团队。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管理模式不断优化,管理方式与管理手段不断丰富,但是依旧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探讨:

(一)对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不够。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受到传统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的影响,对经济管理缺少必要的关注与深入认识,甚至依旧沿用旧有的经济管理体制,不仅不适应现代农村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同时也因为管理体制的滞后性与盲目性损害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剧农村内部矛盾,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进脚步。

(二)专业经济管理人才极度缺乏。现阶段,农村领导管理层文化水平较低,综合素质较差,缺少引导与推行经济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团队,一部分农村的经济管理工作由村长或是支书等全权掌控,限制了经济管理工作的实际功效与价值意义,使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长期陷入进步缓慢、闭塞落后的尴尬境地。

(三)相关经济管理法律法规不完善。经济管理是一项内容繁杂、项目众多的系统工作体系,具体到农村经济管理中来,既包括土地承包管理、农村企业引导监督,也包括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等工作,但是我国农村经济法律法规不完善,致使管理工作缺少必要的法律支撑与帮助,不能有效缓解诸多现存经济问题。

(四)农业产业投资后劲不足。近年来,农村企业不断增多,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增强农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整体实力是推进农业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但农业企业诸如农产品加工、种植业等等周期长、收效慢,又极易受到自然气候的影响与限制,因此对市场融资缺乏吸引力,增大农业企业不安全、不稳定因素,加大了农村经济管理难度。

二、推进农村经济管理改革与进步的对策分析

(一)增长资金投入与加大政府支持,确保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从根本上保障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与推进,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经费补贴,维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正常花费(包括人才引进花费、专家培训费用、学习深造费用、调查分析基本花费等等),使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正常运作、另一方面,政府要通过政策倾斜、为农村企业招商引资、减免农业企业税收等等方式,减少农村经济管理的压力与阻力,使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赢得农民的认可、理解与支持。

(二)完善农村经济管理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建设。推进与完善农村经济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是加强经济管理工作的根本保障,首先,地方政府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与现有经济管理模式,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诸如经济监督制度、经济执法制度、企业管理制度、土地承包制度等等,确保经济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同时,必要的经济法律法规可以监管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工作行为,杜绝、人情关系、走过场等现象的发生,在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与经济利益的前提下有效解决农村各种矛盾。

(三)注重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开发与引进,构建高素质、高水平的经济管理团队。人才是各项工作发展与进步的动力源泉,是增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实力的根本保障,因此,必须注重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开发与引进,充实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团队,提高经济管理工作的精确性与科学性。首先,要以开放的姿态,通过增加薪资水平、提供社会福利保障、提供深造机会等形式引入经济管理人才;其次,要注重经济管理团队职业素质与道德素质的提高,提高工作团队的沟通技巧、语言技巧、危机处理能力与协调能力;最后,要为经济管理团队提供多种形式的、高质量的培训学习机会,邀请经济管理专家现场讲解最新工作方法,面对面解决工作人员的工作难题与困惑,加强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强协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提高农村经济管理部门的整体实力。

(四)提高农村干部对经济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在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过程中,为进一步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村经济收入与农民生活水平,必须坚持开展经济管理工作。当地政府与领导干部要树立经济管理意识,将经济管理工作置于各项工作的首位,确保各项经济管理政策的落实,并根据实际状况与农民意见及时调整工作计划与工作方式,使经济管理工作始终与农村经济战略发展、农民根本利益、和谐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相一致。同时,要时刻关注农民对经济管理工作的态度与情绪变化,做好农民的思想工作,使农民能够深切认识到开展经济管理工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从而改变对当地经济管理工作的态度,实现“从反对到支持、从否定到认可、从片面误解到全面认识”的根本转变,使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获得广泛群众支持。

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相关的农业管理部门必须要探索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诸如开发与引进专业的经济管理人才、加强农村经济管理资金投入与政府支持力度、完善农村经济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等等,提高农村经济管理质量与效率,推进农村经济的科学化、综合化、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