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专业古建工程集锦9篇

时间:2023-09-01 16:48:57

专业古建工程

专业古建工程范文1

论文摘要:古建筑测绘是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一次多学科综合实践教学环节。本文结合实践,阐明了建筑规划专业中古建筑浏绘的重要性,分析了古建筑测绘教学模式的现状及问题。重点研究了古建筑测绘教学的方法和实践,详细介绍了多媒体教学、双导师负责制、断浏绘技术的引进、实习教学中建立实习基地和高年级负责制教学的经验和方法,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考核方法。

古建筑是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遗产,又是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的一种载体。古建筑测绘是保护、发掘、整理和利用古代优秀建筑遗产的基础环节,为建筑遗产保护提供科学记录的档案,使保护工作科学、有效地进行,同时又为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建筑史教学提供翔实的基础资料,为继承发扬传统建筑文化、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创作提供借鉴。古建筑测绘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个学习和研究的过程。通过古建筑测绘,会给予人们以艺术的滋养和传统的熏陶。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学专业创办于1960年,到目前为止己招收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本科学生24届,园林专业本科学生6届,为国家培养出2000余名建筑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人才,其中绝大部分成为安徽省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和设计单位的骨干技术力量,已经成为培养安徽省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及园林景观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主要基地,并在全国产生一定的影响。wWw.133229.COM

古建筑测绘是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一次多学科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古建筑测绘的学习,增强对中国建筑传统经验的感性认识,深刻理解、巩固和灵活运用中国建筑史、城市建设史、建筑测量、投影与制图、建筑设计基础、计算机制图等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并进一步加深和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优秀建筑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论修养,培养建筑空间概念、尺度感和设计思维能力,提高制图表现包括计算机制图水平、审美能力和分析研究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亲手把建筑实物按比例制成工程图纸与数据资料、掌握测绘方法、加深对建筑造型与营造方法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建筑空间概念和设计思维能力,提高图纸表现力,为学习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奠定基础。这些图纸与资料为发掘、整理、研究和保护、维修、开发中国古代建筑遗产,为继承传统并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创作,为中国建筑史的教学等方面,提供丰富而翔实的基础资料。

古建筑测绘是测绘学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建筑遗产记录、监测以及保护工程实施等方面的直接应用,从技术上可归人侧绘学的分支中的工程测量学的范畴。但是,测绘技术方法只是手段,并非古建筑测绘的全部,它包含了对建筑遗产在科学与人文、技术与艺术方面的体验、认知、理解乃至探究、甄别、发现和评价,包含着对建筑实体、空间及其精神意蕴的理解、再现和表达。因此,古建筑测绘的教学应区别于单纯的工程测量学。根据建筑、规划专业,古建筑侧绘多年教学的经验,现对建筑规划专业古建筑测绘的教学做出一些研究和探讨。

1、古建筑测绘教学模式的探讨

建筑规划类专业教授古建筑测绘课程的目的,是经过具体的实践教学,可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使其思想情感领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学生经过在艰苦环境中的严格训练,在职业道德、吃苦耐劳、团队协作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也得到相应提高。

1.1古建筑测绘教学现状

古建筑侧绘综合运用测量和制图技术来记录和说明古建筑,所以古建筑测绘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两大特性。目前,各高校的古建筑测绘的教学模式大致相同:

(1)给学生讲授测绘基本理论知识、运用及仪器操作方法;

(2)学生按4-6人分为一组,进行古建筑对象的考察与测绘;

(3)在现场各小组分工绘制草图;

(4)以草图和采集的测绘数据为依据,各小组绘制正式测绘图纸。

这种教学模式为建筑教育、建筑史研究和建筑遗产保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随着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上述教学模式逐渐不适应学科的发展和古建筑测绘教学的目的,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规划专业学生对于古建筑测绘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热情不高;

(2)一般高校古建筑测绘都设置在酷热的暑期进行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测绘工作的开展、管理与进程会受到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工作效率也会受到很大的制约。

(3)测量工具和测绘手段已跟不上工程生产实际的需要,导致测绘的效率低、成果差,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和测绘技能的传授。

(4)考核方式各高校千差万别,大都以手绘图纸作为教学成果,采集数据的记录方式没有统一的标准,表格存储也各不相同。

(5)学生测绘实践教学后,缺乏书写实践和学习心得体会。并对古建筑保护、蕴含的历史文化及精神的提炼与宣传不足。

1.2古建筑测绘教学新方法

古建筑测绘的教改与实践在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教学模式有其优越性,但现在技术的进步,这种模式需要进行革新。古建筑测绘课程充分地体现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根据企事业岗位的实际需要,结合正在企业从事古建筑岗位工作的学生及专家的建议,可以创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情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为引导,学习过程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要实现该教学目的,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古建筑测绘多媒体教学方法

利用多年的教学实践与计算机模拟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在古建筑测绘教学中引人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古建筑测绘基本理论知识、测绘方法、技术要求和仪器操作技能等。

在古建筑测绘教学中运用多媒体cai或pp7,课件,以文字图像、连续动画、片断动画以及视频资料等手段,从多个角度演示古建筑的方方面面,把测绘方法动态化、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准确理解和熟练掌握,从而优化了古建筑测绘插图教学及教学过程。此外,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化,并增大了古建筑测绘内容及方法的教学信息量。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准确理解图的内涵、掌握正确理论的教学目的,并且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双导师负责制教学方法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与规划专业与企事业合作紧密,在安徽省影响较大,校企合作产学研比较成熟。这就为双导师负责制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学生在校内接受课堂理论教学;在企事业中对在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古建筑测绘现实问题运用所学测绘知识进行处理,并有企业导师指导和传授实践技能和仪器操作。这就很好的促进了学生对实践中的方法和技能的透彻理解,动手和操作能力也得到培训和提高。单纯的课堂教学和课堂实验难以得到这样的教学效果,而且实现高等院校与企事业产学研联合,对促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3)新测绘技术教学的引人

传统的古建筑测绘以直尺和角尺、垂球等工具直接量取建筑物及其构件的尺寸,获取的最终资料是图纸和一些文字记录。这种方法优点是原始简单,但精度与效率低,且登高测量有一定的危险性并会对建筑物有损坏。随着gps、遥感、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及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等现代新测绘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测量工具难以满足教学和实践生产的需要,必须采取一些现代化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手段给古建筑测绘提供技术支持。这就要求在古建筑测绘教学和实践的过程中,对这些新测绘技术的原理、方法给学生加以讲解,以符合实践生产的需求。

(4)计算机制图教学方法

在实验机房,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及多媒体教学广播系统讲授计算机绘制测绘图的要求、规则、要领和autocad高级技巧及古建筑绘图常用技巧。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和现场操作进行各种制图技巧的学习。学生再通过实习采集的数据进行autocad制图,从而进一步深化古建筑测绘的知识及技能,对采集的测绘数据和影像进行系统化和流程化的处理。

2、古建筑测绘课程实习教学

古建筑测绘实习是该课程的核心部分。通过古建筑测绘课程的实践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了古建筑测绘技术,学会古建筑测绘从搜集资料、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自我检查到评估工作的全过程,全面培养了学生的古建筑测绘岗位职业能力。

2.1建立实习基地

为了更加系统、完备的实习教学,建立实习基地有重要的意义。我院建筑学院古建筑测绘实习基地建立比较早,为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测绘技能、认识古建筑保护和开发价值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院的实习基地有:黔县屏山美术、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径县查济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绩溪上庄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绩溪县伏岭镇胡村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径县桃花潭镇陈村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

2.2高年级负责制

高年级建筑规划专业学生负责制教学的模式就是让学过古建筑测绘的大三或大四的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指导和帮助低年级学生学习古建筑测绘技术;以小组为单位给小组成员讲解自己的心得体会;在课堂实验与社会实践中给以专业指导和讨论。学生相互之间往往比师生之间的探讨更易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提高。这种教学方法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拓展学生专业的视野。但全程需要专业教师的宏观掌控,及时调整高年级学生的责任心和能动性。

3、考核方法

结合多年的上述教学方式的尝试经验,对于古建筑测绘学课程的考核,应结合实习期间的工作态度和完成作业质量按百分制评定成绩。有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3.1测图手稿占总成绩的25%,按事先制定的评分标准打分;

3.2仪器草图占总成绩的25%,按事先制定的评分标准打分;

3.3计算机成果图占总成绩的30%,正式图用计算机绘制,并符合事先制定的规范。

3.4工作日志、数据表、考察报告、心得体会等占总成绩的10%;

3.5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10%,主要考察团结协作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纪律性;责任心等。

专业古建工程范文2

关键词:轻化工程;专业特色;实践

作者简介:刘云颖(1979-),女,内蒙古赤峰人,内蒙古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讲师;王正德(1964-),男,内蒙古集宁人,内蒙古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内蒙古 包头 01401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内蒙古科技大学教学(教改)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Y201005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052-02

传统意义上的轻化工程专业主要包括皮革、造纸和印染三个方向。目前国内40余所院校设有轻化工程专业,仍然保持原来传统专业方向的较少,大部分院校根据学校特色、科研方向、教学资源和地区经济特点设置,专业方向灵活,且与传统三大方向无关。内蒙古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轻化工程专业于2010年被批准招生。在新专业建设过程中,学校就轻化工程专业特色的定位和与其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与调整。本文就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展开分析与讨论。

一、服务区域经济,突显地方特色

内蒙古科技大学地处内蒙古,内蒙古经济增速已经连续7年在国内各省区市中保持第一。但长期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高速的工业增长依靠牺牲环境和消耗大量能源资源来支撑。轻工产业占整个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不足20%,且依赖农畜产品原料的特征十分明显。轻工产业的发展与资源、草原生态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正逐步受到重视。

随着“十一五”计划的实施、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内蒙古以及周边地区正兴起一批高科技绿色企业,与此相关的轻化工产业,如环境治理与保护化学品、节能降耗化学品、稀土精加工产品、农牧副产品提取物、可再生能源、能源转化与清洁利用化学品等都因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步受到重视。利用农牧副产品优势,大力发展特色轻工业,在西部地区及国内轻工业领域都已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急需大量高级专门轻化工程人才。

目前,仅本区共有以农牧副加工为主导的轻工企业千余家,规模以上企业超过50家,技术及人才基础却十分薄弱。全区现仅有一所院校――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培养轻化工高等职业技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再考虑到周边地区和相关行业,估算每年至少需要这方面的本科毕业生200人,且十年内需求量不会减少。而目前,轻化工程专业主要设置于东部沿海地区。因此,我校增设“轻化工程”本科专业是非常必要的,是地方经济可持续均衡发展的需要。

二、依托强势学科,整合教学资源

我校“轻化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和特色使得专业建设既不同于增设传统专业,也不同于传统的轻化工程专业建设,其特点是国内无版本可参照。专业建设相关的师资和实验室建设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化学与化工学院自组建以来多次研讨专业的特色和方向,组织了两次专门考察,汲取兄弟院校可借鉴的经验,多次咨询相近特色院校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专家,论证该专业特色的可行性和专业设置的基本思想。

材料、资源为内蒙古科技大学的特色优势学科,煤化工作为重点建设方向。从现有学科发展情况、师资力量和教学科研实验平台分析,轻化工程专业方向与化学化工学院已有专业跨度不应太大,而应该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关系。这样有利于集中精力、财力和物力建设更为强大的教学科研平台。

轻化工程专业以我校的强势学科为依托,以发酵、糖类农产品等可再生资源转化高效利用型,燃料转化、绿色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化助剂等能源高效、低排放利用型,材料制备加工节能降耗助剂化学品为特色方向。

迄今已有能胜任该专业教学、结构合理的专业师资队伍2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讲师5人、助教6人,完全能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

设备完全能满足该专业的教学需要,已建成相关实验室可供该专业学生使用。基础类实验室:无机化学实验室、有机化学实验室、物理化学实验室、分析化学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化工原理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反应工程实验室、化学工艺实验室、应用化学实验室、精细化学实验室、发酵实验室、过程与装备控制实验室、分析实验室、化工模拟实验室等,并为专业发展预留了200平方米的空间;校园网络中心、电子阅览室、大学生实训中心等。

三、结合办学特色和就业市场专业需求,明确专业特色

内蒙古科技大学按照“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与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相统一、各学科、专业和谐发展的原则,增设新专业要坚持统筹规划、分段实施的原则。到2010年,学校拟增设新专业10个,使学校专业总数达到60个左右,围绕现有学科门类进行专业布点,适当发展经济、管理、艺术、新闻传播类学科专业,以利于陶冶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内蒙古科技大学2005年以来在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中连续三年被评为第一名,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一直位居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前列。我校毕业生以“上手快、留得住、后劲足”的特点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根据经济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求,近年来我校先后设立了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生物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应用化学、生物技术、食品工程与技术等相近的全日制本科专业,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已有这些相近专业的就业率每年都达90%以上,且远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根据目前地方经济发展及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2007年学校筹建轻化工程专业。

经过可行性论证,轻化工程专业建设目标明确,以天然资源高效利用、绿色产品工程及助剂化学品为特色方向,培养具备化学、化工、轻工、生化、高分子等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天然资源的物理、化学、生物及机械加工工程的理论、技术、工艺,并得到严格的实践和工程训练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四、及时调整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紧跟时展

轻化工程专业获得批准后就开始着手制订培养计划、课程大纲,已积累了部分资料。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专业发展五年规划和2010年建设规划,内容包括专业方向、招生规模、师资培养和引进、实验室建设、教学实验大纲等。

增设“轻化工程概论”课程,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主要介绍生物质大分子、制糖和发酵等碳水化合物加工工程、油脂加工工程、制革工程、纸浆造纸工程、染整工程和添加剂等内容,系统展示本专业的特色方向、培养方案、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以及轻化工行业发展前景。

通过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体系真正将“教”与“育”的教育理念融入课程之中,使师生对专业有清晰的认识。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及早了解及定位就业市场,教师根据自身能力特长确定发展方向。其创新之处体现在:从教学内容上讲,系统地综合各轻化工程领域的最新知识,并结合我校的专业特色方向探索专业教育课程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形式上讲,通过开设一门课程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专业特色和发展前景,可以解决当前仅仅在学生入学时通过讲座的方式进行专业介绍而不够深入的现实问题;从应用上讲,利于学生在开始接触专业课之前对本专业的整体发展方向和前景预测有全面的了解,利于学生及早定位就业市场,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兴趣。

五、结语

轻化工程专业是当前我校教育发展并满足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需求所必需的,对缓解当前该类人才的供需矛盾是非常必要的。我校在轻化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中,本着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理念,调整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突显专业特色,在教学环节中进行创新,实现教学内容和社会需求的对接,使轻化工程特色专业在实践中真正得以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清泉,肖秋国,廖博,等.“材料化学”湖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三)――实习实践教学[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1):103-105.

[2]朱沁夫.对新办地方性高校建设特色专业的思考[J].高教论坛,

2012,(2):61-63.

专业古建工程范文3

如今的他,担任中国文物学会理事、徐州市土木建筑学会古建园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徐州正源古建研究所所长、徐州清源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由他所率领的团队长期致力于我国古建筑修缮工作,积极投身传统建筑文化振兴的伟大事业,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古建筑修缮技术集大成者

孙统义,高级工程师,1945年出生于江苏省铜山县,徐州地区民间走出的古建筑保护和修缮专家,也是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古民居传统营造工艺”的传承人。他对中国建筑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特别热爱古建筑保护修缮事业,对我国传统文化和古建筑保护修缮工作勇于担当,他长期致力于徐州地方民居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主持完成了户部山余家大院、崔家上院以及邳州土山镇关帝庙等多项地方传统建筑的修缮工程。

孙统义善于钻研和勤于思考,凭借娴熟的技术,加上他为人谦虚谨慎,遇到疑难问题常常求教全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学者,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从而在古建筑保护技术方面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在这一领域研究颇深,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文艺家学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呼。

多年来,孙统义以文物法为指南倾心于徐州及周边一带地区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工作,在本地域古建筑保护行业中取得了普遍好评和认可。北京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古建园林建筑》杂志主编马炳坚先生称赞孙统义“是一位实践经验丰富、身怀绝技的工匠出身的技术专家”。(引自《户部山民居》第1页)

积极参与古建筑修缮保护活动

孙统义热爱古建筑,积极投身古建筑保护工作。他总是满怀热情的参与徐州市建设、文化等部门组织的徐州村镇建设和古建筑保护普查、调研等工作。与一般的参与者不同,孙统义学识丰富,见解独特,是古建筑保护方面的行家里手,因此参与程度比一般人更深,往往会提出好的建议和意见。因为表现突出,他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和江苏省、徐州市有关部门的表扬。

几十年来,为了搞好古建筑保护,孙统义创办和组织了一支古建筑施工队伍,集研究、设计、修缮于一体,形成了一支技术全面、作风严谨、认真负责、忠于原物、精工细作,充分尊重地方文化,坚持保留地方特色,完成多项符合文物法要求和质量上乘的古建筑保护维修工程。其中,崔焘故居上院修缮工程就是这个团队正能量的代表作,为行业内树立了榜样。

徐州具有独特的户部山古民居群,其中包括翰林崔焘故居。崔家世代书香,主人崔焘是清道光年间的翰林,曾被钦点为庶吉士。现存的崔焘故居依山而筑,根据院落地势高低分为上院和下院,建筑精美,艺术价值颇高。这座建筑群经历400多年、20余代人的经营,已经成为徐州历史上规模较大的一处清明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户部山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这一重要传统建筑,对促进徐州地区乃至全国历史文化研究工作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修缮和保护,是摆在世人面前的难题。

崔焘故居上院修缮工程由徐州市园林设计院、徐州正源古建园林研究所设计,承担施工的是徐州清源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这一切工作都是在孙统义的带领下开展的。他们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曲阜宣言》的原则要求,遵循古建筑修缮“不改变原状”的最基本原则,按照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深入调研、多方求证、科学施工,细心操作,攻克了一个个技术上的难关,铸就了精品工程。

孙统义在工程期间深入现场,一丝不苟地安排任务。他在崔焘故居上院修缮工程中将科学研究贯彻于工程全过程,做到前期勘察测绘工作到位,实施过程中还不忘将相关资料收集齐全,为崔焘故居上院修缮工程建立一份完整的科学记录档案,以备日后利用。

如今,徐州崔焘故居上院修缮工程已然成为古建筑修缮行业的标杆工程和学习榜样。修缮完成后的故居上院,不仅质量上乘,而且极为难得地保留了浓厚的徐州地方特色。人们称赞不已。

然而孙统义并没有满足,他还将自己在施工过程中辛辛苦苦收集来的相关资料整理后编印成书――《徐州崔焘故居上院修缮工程报告》,全面总结崔焘故居上院修缮工程的全过程,内容丰富详实,图文并茂,真实可信。他尊重科学,用自己一贯的认真态度将古建筑传统营造工艺与历史文化凝结成一部详实的资料文献,为以后的古建筑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很好的启迪。徐州市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宗明先生对此书评价颇高,古建筑泰斗罗哲文先生曾三次为该书写词题名。

孙统义负责和承担过的大型古建筑保护工程还有很多,每一次的修复成果都在本地区古建筑保护领域引起不小的轰动,引发学界热议。同样,他高超的技术和认真的做事态度为他在业界赢得了很高的评价。

古建筑保护事业的关注者和呵护者

当今城市建设步伐大大加快,在这个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城市建设发展与文物保护经常发生纠纷和矛盾,两者不可避免的发生激烈碰撞。作为一个心中装着古建、匠心独运呵护古建筑的领军人,孙统义先生痛感于古建筑保护现状,常常不辞辛苦四处奔走呼吁人们关注古建筑保护传统文化。他经常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为保护文化遗产大声疾呼,体现了一个古建筑修缮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专业古建工程范文4

一、专业开发调研

1.行业发展迅猛

新会古典家具制作历史悠久,是中国明清家具最早的制作销售地之一,继承了明清家具中“广作”的技艺传统。2006年12月27日新会区古典家具行业协会成立,有110多家生产厂家,比2004年增长约56%,年产值约3亿元,年贸易金额约4.2亿元。2009年已实现产值超过11亿元,销售额居全国前列,生产和配套企业300多家。2009年4月22日,中国工艺美术家行业特色区域荣誉称号专家考评小组授予江门市新会区“中国古典家具之都”荣誉称号。新会已形成了古典家具制作、木料经营、配件生产、产品销售的产业链和服务业,涌现出一批大规模企业,与浙江东阳、福建仙游、中山大涌并列为中国四大仿古家具生产基地。江门市政府把古典家具行业视为重点扶持项目,计划在“十二五”规划时期,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使相关企业壮大到1000家(2011年末实际已超此规模),将古典家具行业年产值规模扩展至100亿元,使之成为江门新的产业名片和文化名片。

2.人才需求旺盛

古典家具行业跨越式的发展规模导致技术工人严重短缺,造成人才的无序竞争,木工师傅月工资已超万元大关。另一方面,因部分生产厂家管理不善,生产环境差、劳动强度大,本地新增劳动力不愿加入该行业。再有,传统家具行业在父子、师徒之间传带技艺的培训方式已经跟不上时展步伐,成了制约行业发展的又一大瓶颈。

二、专业开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1.深入企业调研,制定专业培养方向

学校专业开发组多次走访新会古典家具行业协会及相关生产厂家,深入企业一线进行专业调研。主要围绕如何制定家具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培养古典家具行业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展开研讨。通过深入的交流,制定了符合企业生产实际,满足企业生产需要的专业教学文件。

2.专业教师进入企业一线锻炼,提升专业技能,积累生产经验

人才培养,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关键。学校要根据教学需要从相近专业挑选部分教师,在开课前安排他们到企业锻炼。教师全过程参与古典家具的生产制作,家具制作专业技能得到了有效提升,积累了一些生产经验。就这样,一支“能说会干”的教师队伍就培养起来了。

3.创新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新会高级技工学校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探索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理论,要求教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把理论课程、多媒体教学演示、课堂教学讨论、团队合作、市场调研、案例教学、课堂教学与实训车间实操、学校学习与社会企业考察实习有机贯穿起来。注重在学中做、做中学,提倡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坚持教学、研究、技术开发的一体化办学体系,把优秀人文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完美结合起来。

4.深化校企合作,引进来、走出去

古典家具的红木原材料价值昂贵,生产工序多。目前,学校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古典家具各工种岗位实习技能的训练需求。因此,学校在教学安排上作适当调整,每学期安排个把月时间到古典家具生产企业中进行对口专业实习。学生在企业中参与了木工、雕花、打磨、上漆等工序,在协助师傅的同时,从师傅身上学到了宝贵的生产经验。另外,学校通过“校中厂”的合作模式,购买了一些生产设备,引进一家雕花企业到学校里进行生产。企业师傅在教学现场的生产,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教学作用。

三、专业建设与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1.解决专业生源困难的问题,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部分古典家具生产厂家因管理不完善,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工人劳动强度较大,本地区的年青人对古典家具生产岗位有抵触情绪。学校应加强与行业协会的合作,协助和指导协会制定相关的行业规定,规范古典家具生产厂家的生产环境,使更多的新增劳动力进入该行业中去。

2.与古典家具行业协会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

专业古建工程范文5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性化的各种设计在我们身边屡见不鲜,而自动门的应用不但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也能在节约空调能源,防风防尘,降低噪音等方面带来不少好处。自动门在国内早已得到普遍的应用,算是到达了一个发展的良好时机。防护自动门,平移门,气密门等产品在中国市场异军突起,以其优异的性能及良好的厂家技术支持,迅速占领了广大的市场。而且在医疗工程方面有很大贡献。在成为中国自动门新兴力量,也逐步被我国广大的用户,工程商,商所认可。

东莞市常古机电技术有限公司一直秉承着诚信,团结,专业,实干的工作态度及理念。针对自动门的安装,维修以及销售的工程项目。门是一个建筑物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医院中,门除了通道和隔离的基本用途之外,还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和意义。作为比较权威的医用工程装备生产专家之一,身为一家专业从事自动门生产,设计,安装,销售,以及维护保养以及相关配套业务的专业公司,现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自动门企业。记者日前采访了公司市场部业务总监梁修郁先生。(以下简称常古机电)

科技发展的今天,为了能给人们提供更加便捷和人性化的服务。为了能让患者享受到更好条件的治疗,医院的设备越来越先进,装修也越来越豪华,门帘和普通门的使用也逐步被淘汰了。近年来,全国各地大量涌现改建,扩建以及新建的医用工程,近年来,全国各地涌现了大量的改建,扩建,新建的医用工程,而医院作为一个服务公众的特殊类型建筑,其医用门的作用跟其它行业相比也自然凸显出来了。

精良的设备品质,规范的施工流程,周到的全程服务都生的用户信赖并获得了一致好评。常古机电是一家致力于平滑门,自动/手动旋转门,弧形门,地簧门,门禁系统工程及不锈钢装饰工程的生产,销售,设计施工,安装调试,及售后业务。它是从事自动门的研发,制造,批发,零售为一体的专业自动门生产企业,它以其卓尔不凡的产品质量,专业诚挚的服务形象,在中国的自动门领域中独树一帜,遥遥领先。常古公司具有几十年的生产经营历史。多年来始终坚持技术的高起点和服务的高标准,致力于发展世界先进门控产品。常古坚持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开发,始终不渝的优化产品的功能和设计,完善产品的安装方法和实用性,结合中国的国情,目前常古机电的自动门已广泛应用于医院,超市,大厦,商店,办公楼,银行,工业厂房等场所。

专业古建工程范文6

关键词:中小型古典园林;困境;管理体系

园林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集中体现,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叠石、理水、树木花草、时刻、楹联等自然和人文艺术融合一体,催生出令古今中外为之感叹的艺术形态。园林的定义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园林包括庭园、宅园、小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随着园林学科的发展,还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游览区以及休养胜地。

笔者在此主要讨论拥有历史遗存遗迹、具有文物价值的的中小型古典园林,这一类园林多为古代民间私家园林,面积小,知名度也不高,可以说是园林中的“弱势群体”。如今这类园林的管理主要是依托政府职能部门,通过行使公共权力,对区域内的园林绿化和古典建筑等公共资源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从而实现园林全民共享的目的。我国园林管理工作近几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在中小型古典园林管理中,暴露出规范管理不到位、管理体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尤其是中小型古典园林,历史上由民间人士所建,至今重视程度不够,产权归属多头,专业人才和资金匮乏。面对中小型古典园林管理之现状,如何结合我国古典园林的保护和发展方向,通过对目前中小型古典园林管理中的问题分析,积极寻求中小型古典园林管理之有效策略,对促进中小型古典园林获得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小型古典园林在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1.1部分中小型园林产权归属不一

许多中小型园林面积小,历史上多由民间人士修建,因此艺术含量也远远不及皇家大型园林和达官显贵所修建的中型园林,但其反映了当时民间人士对园林艺术旨趣的追求,也体现了民间文化艺术较高的水准。但由于自古以来重视程度不够,许多留存至今的中小型古典园林未纳入合适的主管部门,产权归属于一些没有园林和文物管理经验的部门或单位,这些单位本身没有足够的专业水准去管理维护,加之缺乏管理资金,导致疏于管理或管理不到位,有些小型园林甚至成为上级主管部门的办公场所、仓库,更有甚者对内部古建进行装修,造成了园林资源的滥用,加速了园林资源的衰败。

1.2多头行业指导,管理缺乏重心

各地中小型古典园林多少都存在这种困境,即一个主管上级部门,多个行业指导部门。许多古典园林涉及的上级部门有园林部门、文物部门、旅游部门、房管部门、建设部门、财政部门等,这些上级职能部门的工作重点不一,因此对下级古典园林单位的工作要求也不一、有的重视经济创收、有的侧重绿化环境、有的侧重文物保护、有的侧重旅游开发,互相之间缺乏沟通协调,各自为政,有时出现不同工作内容之间产生矛盾,下级部门十羊九牧,难以明确工作重心,最终极易陷入哪方面工作都抓,哪方面工作都做不好的困境。

1.3缺乏专业的文物保护

中小型古典园林中的许多园林要素是留存至今的文物,多以不可移动的建筑和古树名木为主体,有些时代较晚、保存较好的古典园林甚至仍存有家具、盆景、字画、瓶罐等可移动文物,这些文物的管理也构成了中小型古典园林管理或公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几十年来国家对文物保护重视程度的提高,古典园林中文物要素的管理也逐步向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但由于古典园林的管理仍侧重于园林管理,古建筑的维护保养工作仍有园林主管部门实施,加之相关古建筑维护保养方面制度不完善,古典园林中的古建筑和可移动文物难以得到专业化的保护。

1.4开发与保护相互矛盾

一方面,许多古典园林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经济来源几乎来自景区经营收入,这不得不要求园林管理者想方设法开展经营营销工作;另一方面,文物管理部门监管不断完善,大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文物保护呼声越来越高,易开发、回报高的古建筑已逐渐由开发向保护方向发展。此外,园林行业一直以来缺乏专业经营营销人才,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古典园林作为公共资源,门票收入也将逐步降低甚至取消。因此,文物保护与提高非门票经济经营收入之间的矛盾是一种由不同发展目标造成的结构性矛盾,需要从宏观层面创新古典园林发展管理体制。

1.5缺乏专业人才和管理资金

由于中小型古典园林多数难以自成单位,许多是由上级主管单位或者较大的园林管理处代管,重视程度不够,这体现在专业人才和管理资金方面匮乏尤为严重,就笔者所见,许多中小型园林缺乏基本的年度经济、安全、文保规划,除了清洁卫生和日常看守之外没有其他工作,同时缺乏足够的预算,缺乏专项维护管理资金,许多小型园林基本的日常维护经费都难以得到保障。

1.6缺乏整体和长远规划

许多地区对于园林的管理和保护都没有充分考虑园林的整体风格和未来发展趋势,经常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今天这边修一点,明天那边修一点,只是为了追求短期效益和表面效果,导致园林内部不同部分风格不统一,缺乏整体规划。有的建设之初没有长远规划,短期之内反复建设、重复建设,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有时建设甚至对园林本身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大型园林拥有庞大的人才队伍,充足的资金保障,即便取消门票收入成为类似杭州西湖一样的开放式公园,其也有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但对于面积小、资源少、尤其位于中小城市的中小型古典园林,需要有完善的管理体系支撑和引导,否则将有败落甚至消亡的可能性。建立完善的中小型古典园林管理体系,一方面有利于中小型古典园林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保护;另一方面有利于建立起统一的管理标准,促进中小型古典园林管理的标准化、系统化;再一方面,我国的中小型古典园林数量不在少数,因此,建立现代中小型园林管理体系刻不容缓。

2提升中小型古典园林管理和规划水平的措施

2.1统一产权归属,明确管理部门

首先对各地的中小型古典园林进行界定筛选,符合条件的统一管理归口,产权纳入同一管理部门。由于中小型古典园林具有园林艺术和文物价值两个重要特征,可从园林部门和文物部门抽调工作人员,建立园林文物规划保护办公室,配置专业的管理团队和技术团队,每年制定工作计划,同时每年制定财政预算,确保每年充足的园林维护和发展资金,同时制定长远保护开发规划,明确未来几年内发展的大方向。单个的小型园林难以申请到项目资金,统一管理归口后,可以多个小型园林为申报单位,申请文物保护项目资金和旅游发展项目资金,进一步保障中小型园林的管理维护资金。

2.2明确发展和规划的重心

面对发展缺乏重心的情况,可借鉴学习发达国家相关经验,如日本寺庙庭园,规划和发展的重心始终围绕禅意意境的营造;意大利的花园别墅不以别墅为主题,设计师始终以古罗马花园为设计主线来打造意大利花园式园林;美国的国家公园,始终以原始、自然作为保护开发的原则。当前我国的中小型古典园林缺乏设计理念、发展重心不明确,不管是偏重设计创新、还是提升意境、亦或是恢复原始风貌,都需要我们园林管理部门和从业人员认真思考。

2.3重视专业人才的招募和后续培养

中小型古典园林专业人才脱节现象严重。古典园林是一个文化艺术集体,园林、园林艺术、绿化养护、文博、历史、古代文学、书法艺术等各种专业人才都有一定的需求,但目前古典园林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同时,作为传统行业,园林管理工作人员年龄结构偏大,需要注入新鲜血液,吸收园林相关专业专业人才。同时要注重专业人才的后续培养,管理部门需将日常专业培训纳入园林管理工作体系中,才能保证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备跟得上园林发展的步伐。

2.4逐步推进市场化管理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园林都由政府部门组织管理。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单纯的政府规划管理难以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也不利于中小型园林管理体制的改革完善。因此,职能部门可以逐步放开管理,将中小型园林内的管理、建设、维护、绿化工作进行外包,邀请专业化团队开展相关工作,不仅可以让管理部门有更多时间精力做好园林的管理规划工作,同时也能激发园林市场的活力。

2.5采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管理

专业古建工程范文7

古籍是记载一个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传承文明的一种重要形式。作为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古代书籍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社会有着巨大作用,是极其珍贵的文献资料;古籍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与民族气质,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我国悠悠数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丰富的典籍和档案资料,使无数的宝贵文物留存至今。然而古籍载体的特殊性质,注定了它的脆弱:历经兵燹水火之厄,日月销蚀之灾,百不存一。有幸存留至今的古籍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发生了质的变化――粘满尘灰,被虫蛀鼠噬;受污染,霉变板结;纸张焦脆,老化变质;破损的程度日渐严重,甚至支离破碎。国家图书馆2006年所做的初步统计和测算,中国现在古籍大约有3 000万册,破损古籍约1 000万册。

古籍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古籍保护修复,成了与时间赛跑的事业。

但是,古籍修复又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没有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很难开展。在我国,古籍修复人才匮乏严重。据中山大学2010年的调查,我国的图书馆需要修复的古籍与专业的修复人员比例悬殊之大,让人震惊:

国图古籍馆藏馆藏100万册件的珍贵善本特藏中,破损数量超过半数,轻度破损的有13万册件,中度破损的26万册件,重度破损的12万册件。截止到2008年,国图仅有修复人员13人。

广东省古籍收藏有两大“巨头”――省立中山图书馆和中山大学图书馆。省立中山图书馆馆藏古籍47万册,其中超七成,即超33万册古籍有不同程度残破,亟待修复。另外还有10万余册民国文献需要进行抢救性修补。目前该馆特藏部修复组只有9名成员,按正常速度,要修完这些古籍需要700年以上。

中大图书馆是高校系统中唯一入选的“部级古籍修复中心”。截止到2008年12月,中大图书馆古籍图书近40万册。但目前,古籍修复室仅有5名修复人员,按照正常速度,要修完这些古籍,需要上千年。

南京图书馆共收藏古籍160万册,其中急需修复的古籍近48万册。但是,其承担古籍修复工作的只有1名正式职工。

……

从全国范围来说,据统计,2007年全国从事这项工作的只有100人左右,即使这些人全力以赴,也要1 000年才能把现有的1 000万册破损古籍全部修复完。

人才奇缺的同时,修复行业已出现断层,人员青黄不接严重匮乏,截至目前,新中国成立前开始从事文物修复的老辈专家已全部离、退休。40岁以下修复人员不到1/6,古籍修复行业缺乏有事业心和懂技术的后继人才。

职业教育承担重任,莫愁中专成为我国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绕不开的名字

为保护珍贵的古籍,祖先总结发明了很多方法。从藏书楼的建造、书橱的选料到古籍修复的配纸制浆以及对症的各种修复手法,都有一套在现在看来也非常科学规范的操作程序。遗憾的是先人修复和保护了无数的古籍却没有留下多少专讲古籍修复的典籍。从古到今只有依靠口口相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在传承这门技艺。

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曾指出,“古籍修复能不能做好关键是人,古籍的修复是一种特殊技术,现在很多行业都实现了工业化,但古籍修复完全做到工业化还很难。”因此,用传统的古籍修复技术传承下来的精髓部分与现代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能适应现代古籍保护需要的古籍修复人才――改变古籍修复工作的现状,适应古籍保护工作的需要,提高从事古籍保护与修复人员的文化程度和专业素质,已经刻不容缓。

2003年8月,国务委员陈至立批示“专门培养一批高职学生从事古籍修复工作”。

2003年12月,由国家文化部办公厅和教育部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培养古籍修复人才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加大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修复队伍。培养古籍修复人才,可采取‘分层培养,长短结合’的原则,以培养技术熟练的操作人员为主(主要是高职层次),适当培养一些高级修复人才(主要为本科层次),同时应注意加强对在职职工的短期培训。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造就一支数量和质量基本满足要求的古籍修复队伍。”

200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又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通知》,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并将古籍修复工作和修复人才培养列入工作重点。

在此背景下,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工作引起了广泛重视,尤其是职业院校承担起了培养古籍修复人才的重任。在其中,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成为我国古籍修复人才培养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

2001年,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在南京图书馆和南京大学图书馆等单位的支持和协助下,在全国首家开设了三年制职业高中图书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2004年升为五年制高职。

2005年,学校成立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古籍修复中心,承修公藏单位图书。

2006年,学校古修专业承办“中埃文物古籍修复教育论坛”会议,并作为协办单位参加由文化部主办的“文明的守望――中华古籍特藏珍品暨保护成果展”。

2007年,与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合作成立“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传习所莫愁中专培训部。

2010年,莫愁中专学生技能展示在全国职业教育展洽会上获得一等奖,受到教育部鲁昕副部长称赞。

古修人才培养领域的十年耕耘,使莫愁中专获得了广泛的社会信誉。近年来,文化部门领导谈古籍修复专业的人才培养情况,以及关于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的研究,几乎都要提到莫愁的古籍修复专业。

定位古籍修复应用型人才,探索修复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

古籍修复的人才与其他行业人才一样,具有金字塔式的结构,需要各种层次的人才。“经过对我国古修实际情况的调研,我们认为,社会真正缺乏的是大量的修复工,而不是大量的修复科研人员。”莫愁中专校长杜迎接告诉记者:“因此,莫愁中专校古修专业从创立之初就把目标定位在古籍修复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院(馆)培养掌握一定程度的修复古籍、历史文献保护和档案保护等特殊技术的应用型人才。

针对这一目标,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莫愁古籍修复专业技能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动手能力及职能素质的培养,并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古籍修复领域有‘三分技术七分经验’的说法,多数学校只是把‘古籍修复’列为其中一门课程。以某些学校为例,‘文物鉴定修复专业’共开出二三十门课。一般周课时也只有25节左右,也就是说其中古籍修复每周只有1课时。我们认为,办专业如果不抓住核心技能,不突出主干课程,开了许多看似有价值的课程,散而平均,是培养不出专门人才的,是训练不出行业需要的高超技能的。”古籍保护与修复中心主任戴学彦告诉记者。

古籍修复专业最重要的核心技能主要包括十八项,俗称“十八项专业技能”:裁纸;装裱画纸及画心;卷纸;托覆背纸;现画托裱;捻纸钉;理齐、墩齐各种大小的纸张;齐栏;补古籍书页;剪纸;函套的制作;书画复制;金镶玉的制作;册页的制作;糨糊的制作;雕版印刷;篆刻;精平装书的装订。这十八项技能需要在一定的职业情感铺垫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需要一定的时间跨度,学校将教学活动在明确的课程目标框架内分轻重、分前后循序渐进地开展,扎实的修复技能让毕业生很快成为了单位的技术骨干。如在南京博物院图书馆工作的毕业生何子晨,参与了南京博物院的许多重要古修项目,如,青海省循化萨拉族自治县参加国家文物局我国最古老的《古兰经》手抄本修复保护项目,文化部课题整本图书脱酸技术的研究和院课题文物库房装具系列研究制作――防霉纸的研究,等等。他以自己精湛的技艺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得到了南博图书馆领导的认可,由编外人员转正,正式成为南京博物院中一员。

修复是一门技艺,更是一门学科、一门艺术,从事感知修复不仅需要心灵手巧,需要技能、技术,更需要具备中国书籍史、目录学、版本学等基本知识。学校的古修专业课程设置有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如,中国古代文化史、书史、造纸史、版本学与工具书使用、图书馆学;专业技能基础课有素描、色彩、书法、工笔画、水墨画等;专业技能课有篆刻、剪纸、传拓、造纸(学校建有小型手工造纸作坊)、字画修复与复制;专业核心技能课有雕版与印刷、字画装裱、古籍修复(包括近现代精平装书修复、档案修复)。对相关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在就业岗位上受益匪浅。如,在校期间学过繁体字和篆书、版本鉴定,对正在安徽中医学院工作的2009届古籍修复专业毕业生茆可人的工作派上了用场,他说:“从表面看修复本身是个手工活,可是牵涉到的知识很多,如古籍书中用到的繁体字和篆体字很多,首先,需要认识它们才可以去鉴定版本和年代,所以需要学习古代文字知识;再有,目前我在工作中接触到的书籍多数是明清版本,那么就要对明清版本的书籍特点要有所了解。学校里学到的东西为我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目前正在对馆藏的古卡整理分类,根据破损程度划分先后修复的顺序。另外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对刚从民间收购来的一大批古书进行版本和年代的鉴定。”

古籍修复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对动手能力要求很高,有着独特的人才成长规律。古籍修复是寂寞的,这要求古籍修复人员要做到甘于寂寞,同时必须有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古籍修复工作有浓厚的热情;单调枯燥的工作还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因此,从年龄上来说,有受此类教育的最佳时期。太小,精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耐心不够。太大则世故,耐不得寂寞。莫愁中专学校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结论,初中毕业的学生是比较合适的――精力最好,这个年龄的孩子尚未进入社会,很少有其他事务牵扯,更不会老于世故;较早接触修复行业、学习修复技能的学生对于这个专业热爱和坚持往往也较深。从学制来看,三年的中职时间较短,因此五年制高职是比较适合古籍修复应用型人才的学制。从初中毕业开始用五年时间,先教授文化课,紧接着专业理论课、专业基础技能课,到专业技能实践,环环相扣,渐渐培养出专业思想稳定,专业技能过硬的人才。

目前,学校为古籍保护与修复事业培养了约两百位合格人才,在全国各地默默无闻地从事着文化保护事业;多年来,学校古籍修复专业实习生遍及东北、北京、广东、广西、福建、贵州、山西、江苏等地,实习生、毕业生在各地普遍受到了好评;古籍修复中心已承担了万余件珍藏古籍的修复工作。

学校倾力打造特色专业,提供专业保障条件

“办这个专业,从某种角度上讲,我认为是一种历史责任感,在我的心里有着很重的分量。”莫愁中专校杜迎新校长说。为了办好古修专业,莫愁中专校的校领导班子对于古籍修复中心的发展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支持。

首先是增强古籍修复中心师资力量,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古籍修复中心除7名专业教师外,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0人,不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拥有较强的修复技艺,均具有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行业“高级工”资质,具备较为丰富的修复经验。学校还聘请了南京大学图书馆的邱晓刚老师作为中心的首席专家,聘请国家图书馆杜伟生、张平,上海图书馆潘美娣等专家担任技术指导,常年以专家委员会、讲座及培训等形式获得技术支持。

其次是学校加大投入,加强专业设备和相关设施建设。中心有上下水设施,室内温湿度可调控。目前,修复中心已有200平方米以上的工作面积,有专门的修书、洗书和藏书间。在专业设备方面,中心拥有修复需要的数码体视显微镜、全自动色差仪、纸张撕裂度测定仪、纸张耐折度测定仪、纸张拉力测试仪、纸张厚度测定仪、纸张修补机、书画装裱机、数显封闭四开切纸机、压平机、脱酸机、切纸机、洗书槽、晾书架等设备,为加强专业对外服务能力与科研能力,又申购了无损酸度测试仪、空气净化器及除尘等设备。

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古籍修复专业已经拥有较高的社会信誉度,在全省高职专业验收中受到专家的广泛好评。学校已举办过两次图书收藏部门档案、文献修复技术培训班。随着古修专业实力的壮大,学校还将积极承担面向社会的古籍修复人员的培训任务,并计划外派学生到各地的图书、文博单位去修书,甚至拓展香港、台湾的相关领域。

路漫漫,古籍修复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

莫愁的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得到了广泛的肯定,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我国的用人体制问题,这类人才的流失严重。据调查,在21世纪初古籍修复人才流失仍然严重,毕业生中能够坚持从事古籍修复的不足1/10。

图书馆如此大的古籍修复人才缺口,却消化不了那么少量的古籍修复毕业生。主要原因是各大图书馆、档案馆等文博部门需求量很大,但因用人单位编制进入的学历门槛一般都设在本科以上,甚至要研究生以上学历。这使得修复应用型人才因为学历的问题而不能顺利就业。有些同学与文博单位签订临时合同,但工资有限,生活难以为继,人才容易流失。

莫愁中专的人才流失率相对较低,古修专业已毕业249名学生中仍然有近200人在此领域从业。为目前仍然为数不多的古籍修复人才队伍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仍然有部分流失,相较起紧缺的修复人才数量,非常可惜。面对这样的情况,莫愁中专除了以自己在古籍修复人才培养领域的社会影响力积极呼吁社会调整政策,给应用型人才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外,也积极争取打通专升本的升学渠道,以打破学生就业的学历瓶颈问题。

专业古建工程范文8

1.古籍破损档案修复内容

古籍主要以古籍信息、分册信息、破损信息及修复历史等方面组成基本项目。其中古籍信息有题目、分类、索书号、总册数、价值等级、装帧形式等。分册信息为单册送修古籍的信息,涉及书皮、册次、分册提名、材质、有无书签等。破损信息是制定修复方案的主要依据,也是古籍修复档案中关键部分。修复历史主要指前人对古籍修复的情况,虽然部分古籍无法正确判断修复人、修复时间及修复单位,仍需描述修复方法。古籍修复档案指修复人员在修复古籍过程中形成的全方位及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的历史记录。与其他专门档案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包括了各种如书皮、补纸、丝线、纸捻等从古籍上取下的各种实物材料,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修复由古籍基本情况、修复方案、修复经过、修复前后图频资料、修复质量鉴定及修复经验总结六大部分内容组成,每个部分都要合理清晰,要素完备,排列具有逻辑性及包容性,尽可能地再现修复前的古籍状况,展现全新古籍修复后全新面貌。

2.古籍破损档案修复现状

古籍破损档案修复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纵观修复过程一直都以安全性为第一原则,重在保存和展示古籍文献的历史价值。除此之外还坚持修复的真实性,即文献内容的真实和文献形态的真实,因为多数古籍文字、图像都有残缺的现象,尤其处于破损边缘的文字、图像,如果在修复过程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整个文字或图像的缺失,所以保证古籍原有文字、图像的真实性是古籍修复的重点之一。我国十分重视古籍保护工作,一方面各个图书馆给古籍保管部门分配最好的书库并改善库房条件,一方面拨专款整理影印。然而由于资金原因,部分图书馆的的馆藏条件较为薄弱,依然把古籍存放于无密闭和无空调且遮光、通风性是较差的库房中。但单纯的保管也无法延续古籍存放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古籍并使其恢复原貌的必要手段只有修复。20世纪50年代,我国专门培训一批古籍修复人才来加强对古籍的保护,然而部分修复人员在受到专业培养被送到北上广等图书馆举办的古籍修复学习班,并没有回到最初的工作岗位,导致原本就脆弱的古籍修复事业无法继续前进,所以充实修复力量是建立古籍破损档案的重要基础。

3.在图书馆建立古籍修复档案的必要性

古籍修复是保护古籍原生性的必要方式,需干预破损古籍本身,促使其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历史作用。修复档案的建立与完善在修复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工作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在图书馆内建立古籍破损档案的必要性,进而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大型图书馆内藏有古籍多则几百万册,少则几万册且都按照规定要求摆放于书架上。若在建立古籍破损档案时依照摆放规律,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专业修复人员和保管者详细了解古籍破损档案具体存放位置,能更为直观地了解古籍破损情况。所以,在图书馆建立古籍破损档案有以下几点:1)专业修复人员有了古籍破损档案能掌握图书破损情况,便于根据实际破损制定详细的修复计划,及时补救一些霉坏、虫蛀等破损较为严重的古籍。修复人员在修复工作中可根据破损档案提供的线索及图书馆使用情况制定精致的修复计划。2)古籍破损档案所记录的古籍修复情况十分详细,上到破损类型,下到修复程度,有利于专业修复人员做到心中有数,从微观上了解每一册书的具体情况。从宏观上可以全面完整的认识馆藏古籍破损,制定出更有针对性且长远的修复计划。3)有了档案可避免修复前查找破损古籍的盲目性,保管人员可依据档案特殊且有效的保护措施,减少严重破损古籍的借阅率,所以,图书馆建立古籍破损档案除了延长其寿命外,还能使古籍档案的再生。

专业古建工程范文9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利用;措施

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也不断的推进。城市商业利益的诱惑等使古建筑保护也在现实中受到到冲击。城市化发展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与古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

1城市化进程中古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

历史古建筑是城市文化延续的物质载体,是城市形象的外在体现。由此古建筑的保存与延续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现实中,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1城市化进程对古建筑的威胁

在注重发展经济的今天,城市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城市发展的旗帜下的更新与建设,使越来越多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被拆除[1]。“孪生”的高楼林立,商业繁华,现代化的都市建设让我们应接不暇,“千城一面”是我国几乎每个城市面临的问题。

1.2对文物建筑保护意识不强

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文物的开发利用是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的进行的,目前对文物建筑保护意识不强,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文物分布分散,日常管理不到位;部分单位只管收门票,却没有按照文物法的规定投入资金进行文物建筑的维修;有的文物建筑内部设有香案,组织烧香拜佛活动,而对建筑本体置之不理。还有的文物管理单位在没有正常履行审批的情况下对文物景点内部乱拆乱建严重影响了文物保存的历史环境。

1.3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及资金短缺

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就连当地的居民都觉得古建筑离自己遥远而陌生,更多的是觉得跟自己没有关系,甚至问起某个文物建筑都不知道,何谈保护意识,更不用说公共参与了。由于资金短缺,打造精品工程、新形式的文物建筑利用方式受到局限,很多文物景点安于现状,其它有较高价值的文物建筑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

2针对古建筑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2.1单体古建筑建筑的保护

单体古建筑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修缮性保护,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原来的建筑形制、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和建筑工艺技术做到“四保存”。2.1.1遵循“修旧如旧”的保护原则“修旧如旧”和“延年益寿”的原则是中国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提出的。他提出“经过维修的建筑应当保持原有的品格和个性,给人以‘老当益壮’,而不是‘还童’的印象”[2]。这与文物法规定的“不改变文物原状”的要求相一致。由于我们身边的古建筑大都是木结构体系,用材的制约让我们在古建筑辅修过程往往要把握一个“度”,维修既要有时代痕迹,又要尽可能的恢复原有风貌。所以,要慎重对待单体古建筑好的修缮问题。2.1.2端正文物古建筑修缮的指导思想对于古建筑保护“修旧如旧”的原则还存在一些认识的误区,有的认为就是完全不加入人为的干预,随着岁月的侵蚀,任其自然消亡;另一种认为“修旧如旧”就是修过和没有修过是一样的。针对木结构的建筑特点,我国古代就已经总结出对于不同的构件要按周期进行经常性维修[3]。(1)重视经常性维修。单体古建筑要根据年限进行经常性的维修,比如:屋面的扫漏补瓦、梁柱支顶加固、室内外排水疏导、门窗构件的替换等要重视。把经常性维修的周期用文字记录下来,避免小毛病蔓延成大问题。只有这种方法才使它保持健康状态。(2)形成文字记录、落实责任。对于每一次的维修日期、维修情况、维修部位要做详细的记录。同时管理人员要定期检查,要把问题落实到人,责任落实到人。也便于管理者对古建筑的状况有个清晰的认识,发现规律。2.1.3加强古建筑人才培养我国历史悠久,文物数量众多。但是我国的古建筑保护工作与西方国家比较而言起步较晚,文物保护的人才匮乏,文物保护的管理体制尚不健全。旅游活动中的导游,只是对于景点中表象、历史典故给于宣传,而对于稍专业一点的建筑知识则比较茫然,有的管理人员根本不是科班出身。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通过2个途径:一方面,要在这些岗位上引进专业的人才,另一方面,要重视就业后的专业培训和学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2群体古建筑的保护利用

在单体建筑做好的基础上,古建筑群该怎么去保护和利用?与单体古建筑不同,古建筑群涉及到空间的形态和外部环境的融合以及具体的利用措施等。2.2.1注重古建筑群院落空间的完整性古建筑群的保护重在浮现历史的真实性,传统的古建筑群体主要是采用中轴对称和“合院”式的空间布局处理。然而县市以及乡镇对于这方面却存在很大的不足。若要改变这个状况,笔者建议从3个方面入手:(1)以政府为主导,加强各级管理。政府部门和相关的主管部门要利用主导作用规范市场,例如,禹州城隍庙内西关幼儿园办学的审批(地处危房中),是否过关?襄县文庙的建筑整体性被道路所阻隔,则要考虑道路的重新规划等等,都需要主管部门切实行动起来,杜绝此类行为的发生。(2)文物管理部门要加强管理意识,严格管理职责。根据我国的国情,文物建筑是由各级的文物管理部门负责相关的管理。实行责任承包制,对于一些有碍于古建筑保护的行为一方面要积极劝导和教育,另一方面向公众宣传古建筑保护的法律和古建筑保护现实意义。(3)鼓励群众参与监督工作。一方面可以适时的开展一些义务讲座让广大群众对古建筑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也可以通过当地媒体扩大对古建筑的宣传,提高人们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另一方面,鼓励群众面对古建筑的任何不妥行为都要积极向政府部门举报,主管部门要对此种行为进行褒奖,对于所提建议要整改并落到实处,提高群众对政府保护古建的信心。2.2.2群体古建筑的保护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我国古建筑的营造从“风水学”角度考虑的是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可以说周围环境和建筑本体一起构成了建筑遗产的历史价值,只有把建筑和环境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展现古建筑的真实性。(1)建筑高度、色彩、材质和风格的协调。(2)外部环境的协调。结合传统思想和主次关系,外部环境的规划要重视景观轴线的处理,这是做到主次分明、统一与变化的第一步。2.2.3积极探索群体古建筑的合理利用方式从某种层面上说保护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而不是封闭保护。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利用,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和原则来处理这些问题,又要积极创新,使利用的方式多样化,竭力在城市建设和古建筑保护之间寻求一个“古为今用”契合点。建议采用以下方式:(1)维护原建筑格局,作为宗教祭祀场所。祭祀是人们的一种方式,是意识形态的表现,也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象征,共同的信仰维系了乡土感情,培养民族自豪感。(2)利用古戏楼作为传统戏曲表演的场所。在古建筑群建筑布局,特别有祭祀和会馆类的建筑往往就会有古戏楼的存在,比如许昌的关帝庙、禹州的伯灵翁庙、禹州怀邦会馆和城隍庙都有古戏楼的存在,在古代也是进行戏曲表演的场所,可以利用他们进行戏曲文艺演出,继续延续古戏楼的戏曲表演功能,即丰富了居民生活,也是保持原有使用与功能真实性的内在要求。(3)宣传与展示传统文化的场所。文物建筑直接的功能是作为城市文化性建筑和展览性建筑而存在的。同时延续的公益性文化功能的使用则能对建筑的影响和破坏降到最低,也进一步提升了古建筑的背景文化,进而影响到城市文化。可以考虑发展成与建筑文化相关的博物馆。(4)开发成为居民休闲停留的场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风貌要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人们已经不是以往仅仅满足于有地方住的状态,而是要住的好。结合已有文物建筑,在其周边开辟休闲广场,丰富了市民生活,使原本封闭的空间有透气的感觉,具体规划时应体现到空间轴线和层次的运用。(5)作为文物建筑旅游景点。旅游事业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价值观的转变在全国内不断盛行,旅游事业不仅能为政府解决资金问题,更重要的是扩大宣传效应,比如通过一些媒体和影视情景剧的制作来扩大宣传,提升城市品位和知名度。

2.3完善管理体系能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提供保障

2.3.1加强立法建设在古建筑保护方面,必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立法建设。它是规范一切行为的保障,贯穿于古建筑的保护整个过程,更有利于古建筑的保护。(1)用法律规范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行为。国家颁布的《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对于省级以下古建筑的保护修复的具体维修细则少有提及。要不断的完善立法,以法律监督的方式使科学维修的观念深入到每个维修者心中,加强对个人破坏行为的惩罚。(2)用法律约束管理机构。一方面,把日常管理人员的管理目标、职责和法律责任相关联,加强管理者的责任心和公德心。另一方面,定期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修养和文化素质,逐步推行持证上岗制度。(3)以法律形式规范建筑遗产的保护资金。一方面,从立法上明确规定根据建筑类别的不同,每年用于遗产保护的的资金额度。另一方面,保护资金保障的内容做到详细而具体的规定,并且这些信息应对公众透明,并接受监督。2.3.2提高公民保护意识及鼓励公众参与公众的参与也有利于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向科学、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政府要建立公众参与的政策,提高公众对古建筑的保护利用的热情。主要体现在:(1)前期反馈参与。专家根据当地社会风貌、民族风俗、居住行为等进行考察,为设计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初步设计的方案、图片、文字资料应进行公开展览,并征询公众的意见,反馈到最终的设计图纸上。(2)后期反馈参与。首先,利用方案进行实施后,对它所起到的实际效果、社会效益等进行评估。可以通过组织公众讨论、问卷调查等来了解情况。其次,专家可以深入其中,亲自观察后期的使用效果。(3)过程参与。公众参与的缺失使他们对政府的保护行为冷漠,从某种程度上说和政府的引导方法不当有关。首先,建立维护区域内原居民参与的制度。其次,建立专业监督机制。通过公众参与管理的政策,专业化的监督制度来保证文物建筑保护和利用的合理实现。2.3.3管理运营模式多元化随着古建筑遗产的不断增加和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同时为了解决古建筑保护和利用中的资金短缺问题,有必要要进行管理模式多元化的探索。主要有以政府为主体的运营模式和以企业为主体的运营模式[4]。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具体采用哪种方式,根据古建筑的位置、性质、重要程度等综合斟酌,关键是要把握好保护和开发的度,那么需要有政府的监督机制提供保障。

3结语

通过分析城市化背景下古建筑保护和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和措施。从而建立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文化趋同”现象进一步蔓延的背景下,为挖掘发展地方特色文化背景下的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把古建筑与城市建设有机的联系起来共同发展是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个专业,它需要政府强力引导,文化部门、规划部门、具体管理部门的共同协作完成。

参考文献:

[1]李航.关于城市设计中古建筑保护的几点思考[J].城市建筑,2013,(10):21-26.

[2]梁思成.梁思成文集(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3]马炳坚.谈谈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修缮[J].古建园林技术,2002,(4):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