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小学音乐教育文献集锦9篇

时间:2023-09-03 14:57:25

小学音乐教育文献

小学音乐教育文献范文1

网站的栏目按照功能、内容可归类为三大主要板块:

一、音乐教学资源板块――坚定、厚实的低声部

资源性栏目主要是为音乐教师和音乐爱好者们提供比较全面的素材收录专项资料库,包括音乐教学急需的“紧缺”素材。资源性栏目主要有:世界名曲欣赏、中国名曲欣赏、中西乐器图文介绍、世界各国国旗国歌、中国民歌文化、京剧脸谱大观、合唱精选、小学音乐教材图片、律动舞蹈装饰图片、音乐小知识、音乐教学课件素材、乐谱下载园地、革命传统邮票、珍贵的红色音乐资料、音乐故事收藏等。在整理相关乐器图文资料的栏目时,对于一些模糊不清的“古怪”乐器标注了“待考证”的字样,引来许多专家学者的来信提供这些乐器的来历资料,使得资源的准确性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诸如此类的资源性栏目目前已经收录纯音乐教育专业的数以万计的图片、文档、Flash、midi、wav、mp3等格式的素材,今后还将根据音乐教学的需要逐步扩充。

二、音乐教学研究板块――和声丰满的中声区

本站主要音乐教学研究栏目有:音乐教育论文集锦、音乐教案精选、音乐课程标准、现行艺教政策、音乐教育评价、音乐教学法、音乐自由教学法、音乐欣赏杂谈、现代化音乐教育、各地学生音乐评论、精彩Flash进课堂、音乐教学随笔、乐器教学进课堂、口哨教学专栏、艺术教室硬件配置参考等。该板块收录了数以千计的教学研究论文、各学段教案、教学随笔和手记,还有各地学生们的专题音乐评论以及点评;同时,对于国外、港澳台地区的音乐教育现状、国内的音乐教育政策法规、音乐新课标的全文以及解读等都整理并提供了大量的文献。

三、音乐教学交流板块――激情涌动的高声部

交流板块是本站最具有活力的一个音乐教学交流园地,它是各地音乐教师网友进行直接沟通和交流的客栈。主要的交流区有:音乐教师论坛,包括教师主论坛以及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在线音乐教师集体备课室;音乐爱好者论坛,包括“爱好者主论坛”以及“流行音乐讨论区”、“世界民族音乐论坛”和“古典音乐论坛”;学生音乐学习论坛;留言板。通过这些动态的交流园地,能直接倾听网友们的呼声,加深了网友之间的感情和了解,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支乐意为音乐教育事业献身而且感情深厚的团队。由我站发起的“中国音乐教育网络联盟”,正是本站论坛网友们同心同德、长期交流的升华。随着联盟队伍的逐渐增加和实力的壮大,我们将利用假日组织起来走出网络世界,到国内最艰苦的地方,为当地孩子们送去美妙的音乐,并播下艺术的种子。

小学音乐教育文献范文2

关键词:比较音乐教育研究 研究现状 反思

“比较音乐教育学是研究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教育特点,在深入研究其个性的基础上,找出共性,以便了解音乐教育的本质及发展趋势,从而促进我国音乐教育发展。” ①比较音乐教育研究是音乐教育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随着赴国外攻读音乐教育学位人员的增多、国际学术交流的频繁、互联网信息检索平台的搭建,使得获取国外音乐教育现状资料的途径与渠道更为多样。近年来,“比较音乐教育学如同音乐教育学、音乐教育心理学等新学科一样,在我国悄然兴起,有了一批专门研究者,硕果累累。” ②然而,研究成果多以国外音乐教育体系、音乐教育体制、教学法、课程设置等内容为主,学科基本理论研究也缺乏对比较音乐教育学科研究现状、发展过程的反思。③ 还需明确的是,问题会随着学科的发展、价值取向的转变而不断产生。因此,对学科发展的反思与批判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反思也往往是一门学科获得带有一定突破性进展时必然出现的一种必要的环节和思维方式,反思的目的是构建,构建的前提是反思。” ④在我国比较音乐教育研究快速发展的今天,引出反思性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既要看到比较音乐教育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也要看到影响其全面发展的弊端。我国比较音乐教育研究区域、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比较音乐教育研究现状

(一)研究区域―集中于发达国家

传统意义上,比较音乐教育研究应以单一国家或地区作为研究的区域。但是,随着比较教育研究的深化,研究的区域(或称比较研究的单位)也在不断扩展,已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国家的内部,研究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国家的省、市和特定区域的音乐教育现象,也可以是由若干相似人种、民族和国家组成的大陆,或是一个文化圈如北欧、中东地区。我国的比较音乐教育研究绝大多数以单一国家作为研究区域,而且集中于发达国家,主要包括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韩国和英国等国家。这种研究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是―我们尚未走出“借鉴”的趋向,纵观我国音乐教育的几个发展阶段,从20 世纪初学习日本;到“五四时期”效仿欧美;新中国成立初期追随苏联;改革开放以后借鉴的视角又转向了欧美,每一个阶段都没有脱离对发达国家音乐教育制度、音乐教育思想、经验的学习,如同思维定势一样,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文化的学习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自然对于音乐教育制度、经验的借鉴也不例外,这种“借鉴”的思维观念引导了现阶段的研究取向。另一个原因就是基于现实的国情,我国的音乐教育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是既定的事实。毋庸置疑,对发达国家音乐教育的“实体研究与比较教育研究” ⑤,为我国的音乐教育发展提供了许多参考与借鉴的经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定研究现状背后隐藏着内在的价值取向,研究行为受价值取向的影响与支配,“由于实践性目的在于‘借’,因而研究的对象常为发达国家” ⑥。与发展中国家相关的音乐教育研究则较为少见,而“对于西方的学习,基本上是按照‘西方―先进、中国―落后’的思维定势 ,以西方模式为标准。这一做法产生了中国文化主体意识失落的危险。”⑦至今仍未能完全脱离这种“定势”的影响。我们没有理由反对借鉴,但反对外国音乐教育经验、方法不加选择的移植、挪用,不提倡迷失自我的学习心态。此外,我国比较音乐教育研究应该具有全球的大视野,不能仅仅把眼光锁定在西方发达国家,也需要关注发展中国家的音乐教育发展。

(二)研究方法―偏爱于文献法

比较音乐教育研究的方法包括问卷法、文献法、比较法、分析法,文献法是一种较为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进行研究,部分采用比较法进行研究的学术论文,也是建立在文献法资料收集的基础之上。文献法的优点是足不出户即可以通过网络、图书等资料着手研究。从比较音乐教育研究的成果来看,相当一部分的论文运用了这种研究方法,可是这种研究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许多成果都是在没有第一手原文资料情况下,对二次编译的文献、甚至三次、四次文献的重复使用”⑧。 除此之外,通过查阅文献来了解异域他乡的音乐教育问题,缺乏对所研究地区社会意识形态、政治文化、人文与地理环境、气候风貌的切身感受,以及音乐教育开展、发生现场的直接体验,很难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有深刻的理解与认知,“表现为‘闭门造车’式的‘猜度’。多数研究者缺乏对国外教育深入的实地考察,其研究以文献信息为主,易与实际偏离。” ⑨从研究的可行性来看,对研究对象的实地考察、原文文献的翻译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些困难使文献法成为研究者较为常用的方法。当然,在这里并不否认文献法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只是对过分依赖这种方法而产生的问题提出些许质疑。

(三)研究内容―不均衡

我国的比较音乐教育研究近些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所涉及的内容却相对集中。从搜集的研究成果来看,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从纵向研究划分来看包括高校音乐教育研究(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院校、专业音乐院校三类),中小学音乐教育和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等;从横向研究划分来看可分为音乐教育体制、音乐教育发展历史、课程设置、音乐教材、音乐教学法、音乐教育思想、音乐教师培养、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研究等,研究的形式包括音乐教育的实体研究与比较研究。比较音乐教育研究内容的不均衡性表现在,缺少对国外特殊音乐教育的研究(包括成人与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研究、音乐教育工艺论研究、音乐教育管理研究。虽然关于幼儿音乐教育的研究已有部分研究者关注,但是数量较少,如宋丽荣的《俄罗斯幼儿音乐教育的特点及启示》、王大龙编译的《美国幼儿音乐教育》、王扬的《中韩学前音乐教育比较研究》等。比较音乐教育研究的发展不能忽略研究的整体性,应实现该学科发展的全面性,同时,比较音乐教育研究的部分薄弱之处,也是国内音乐教育研究应该重视的内容,更应该引起专家、学者的重视。

二、比较音乐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拓展比较音乐教育的研究区域,面向全球

基于现实的国情、研究者的价值取向,我国比较音乐教育研究的地域主要聚焦于西方发达国家,以学习、借鉴、研究发达国家的音乐教育理论、经验为主,而忽视了对发展中国家音乐教育制度、成败经验的总结、分析、比较。我们在借鉴发达国家的音乐教育经验的同时,也应该“研究那些与我国国情相似,面临的发展机遇与困难也更为接近的国家,关注他们的现实困境与应对措施,也有助于我们认识自身的问题与机遇” ⑩,如对朝鲜、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国的研究。除了具有更为开阔的国际视角外,也不能忽略国内特定区域的比较与研究,如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音乐教育比较研究,“粤港澳台四地音乐教育论坛”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届,该会议的举办促进了三地的交流,但台湾地区音乐教育的研究依然薄弱,学术成果较少,且集中于台湾地区音乐教育的“实体研究”。对台湾地区音乐教育的比较、研究,可以扩展大陆地区对台湾音乐教育认知的范围,借鉴其音乐教育研究中的科学、创新之处,促进不同政治制度、社会意识形态,却又在同宗同源的历史现实下音乐教育研究内容、方法等差异的理解与交流,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实的国情需要更多的是借鉴、模仿,但增进对全球视野内“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音乐教育现状的认知、了解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如同从学习西方音乐为核心到逐渐转向多元文化音乐一样,需要我们转变思想,关注不同意识形态、、生产方式、生存环境下的音乐教育,以多方位的“他者”角度来观照自我,只有实现多元体系的音乐教育体制、方式方法的认知、认同与交流,才可以更从容地借鉴学习,实现对世界各国音乐教育的理解、多元音乐文化的共存,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比较音乐教育研究体系。

(二)重视实证的、多元的研究方法

部分比较音乐教育的研究者从自身的研究条件、研究能力出发,往往选择文献法,使得一些研究成果仅停留在简单描述与介绍的层次,或是多次重复使用已有的文献资料,对于一些新且有价值的原文资料却较少使用,显露出研究者对已有文献资料的过度依赖。只有保证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才可能会有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出现。“在比较教育这个本质上涉及外国背景或不同文化环境的领域,实地调查作为一种能有效获取丰富资料内容的研究方法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实地调查研究作为比较音乐教育学重要研究方法,应该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在实地调查中,研究者不仅可以身临其境地对现场进行观察,与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的访谈,以及运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信息资料,也可以深刻体验所研究国家、区域内的风土人情、社会环境、音乐文化氛围,加深对研究对象文化内涵上的深层次理解。现有的国外音乐教育研究成果,如谢嘉幸的《德国音乐教育概况》、刘沛的《美国音乐教育概况》、林能杰的《20世纪日本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郭声健的 《美国音乐教育考察报告》等,无一不是研究者在对所研究国家进行深入的实地调查之后,才提炼出的研究成果,这种实证的研究方法值得肯定和提倡。当然,不是所有的研究者都能够进行实地调查的研究;也并不是所有的比较音乐教育研究都需要这种研究方法,对于现有文献资料的收集、分析,或原文文献的编译也是非常必要的,文中所倡导更多的是针对缺乏科学研究态度的现象,提出一种重视实证研究的严谨态度。

此外,比较音乐教育的研究也需要运用灵活多样的研究方法,如跨学科研究 、定量研究方法等,跨学科研究指借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理论对音乐教育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究,这种方法可以拓展比较音乐教育研究的视角。使用跨学科研究的论文数量不多,但却有一定的启示性意义,如朴万里的《人类行为学视野中的中美普通音乐教育比较研究》一文依据人类行为学的基本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阐释了中美普通音乐教育差异的原因。

(三)关注比较音乐教育研究的薄弱环节

我国比较音乐教育研究的成果虽然丰富,但却存在着不均衡的问题,一些研究内容尚未得到重视,如传统音乐教育的比较研究,包括对国外传统音乐教育的研究与比较,现阶段研究成果的数量较少,除了国外传统音乐教育的比较研究之外,国内不同区域间同一种传统音乐学校传承研究,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内容,因为同一种传统音乐在城市与乡村的学校传承是具有差异性的,因为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受到所属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制约,以及自然条件、历史传统、文化背景诸多因素的影响,传统音乐的学校传承与这些影响因素密切相关,使得国内传统音乐教育的比较研究具有可行性。国内对于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政府教育政策的倾斜与调整,特殊音乐教育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现阶段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是音乐教育科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对于国外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实体研究、比较研究的成果数量较为匮乏,需要对国外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教材和课程开发等问题开展研究。此外,比较音乐教育研究较为薄弱的部分还有社会音乐教育研究、音乐教育工艺论研究、音乐教育管理研究等方面,也是可以进行研究的切入点。这些研究方向为后继的研究者提供了较为多样的选题,应成为日后研究的重点。

三、余 论

重视对比较音乐教育研究学科的反思,正如本文一开始强调的,我们既要看到所取得的成绩,也不能忽视对成绩背后隐藏问题的思考,只有适时地对学科进行理性的审视,才能认识研究中不足、薄弱的环节,如我国比较音乐教育研究区域中忽视发展中国家的音乐教育研究,与国外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研究、传统音乐教育研究相关的成果较少;也能够发现其中不规范、不严谨的学术行为,如对文献资料的重复使用,或只停留在国外音乐教育浅显描述、罗列、分析阶段,缺乏深度的理论分析与阐释,以及不够重视实证、多元的研究方法等问题。由此可见,对比较音乐教育学科适时而合理的反思是十分有必要的,应该倡导一种对学科的批判意识。总之,通过比较音乐教育学科的反思既可以明晰其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借鉴,也能够预测该学科的发展动向、研究空间,保证比较音乐教育研究的良性发展。

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本土化的立场。学习与借鉴是比较音乐教育研究不变的主题,对于怎样借鉴才能更有效、更好地与我国具体的国情相结合的问题,则应试图把国外的音乐教育发展经验、方法与我国现在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等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拒绝对理论生搬硬套的“本本主义”,以及脱离具体客观事实、语境的断章取义;树立本土化的研究立场,对国外音乐教育理论、方法做出适切的价值分析;实现理论、经验的本土转化与应用、避免盲目跟从而不深入思考,使我国音乐教育能够真正地吸收和利用国外科学的理论、方法。

注 释:

① 曹理著,《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出版,第6至7页。

② 杨和平著,《改革开放30 年的音乐教育学研究》,《音乐探索》2009年第2期 ,第79页。

③ 现有的研究成果中仅有晚学整理的《比较音乐教育研讨会纪要》,载于《中国音乐》,1998年第2期,该文记录了1997年在中国音乐学院召开的“比较音乐教育研讨会”的内容,姚思源、谢嘉幸等专家提出了当时比较音乐教育研究中出现的危机与问题。

④ 陈时见、袁利平著,《比较教育学的范式与学科生长点》,《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 第19至20页。

⑤ 实体研究即侧重于弄清“外国”这一实体音乐教育状况,回答“他者”是什么,属于实体研究;比较教育研究”侧重于“比较”不同实体的教育,辨析“他我或他―他”的异同和教育关系,属于关系研究。参见生兆欣著,《比较教育,为何研究?―20世纪中国学者的观点》,《比较教育研究》,2009 年第12 期,第33页。

⑥ 同⑤。

⑦ 晚学著,《比较音乐教育研讨会纪要》,《中国音乐》,1998年第2期,第6页。

⑧ 杨和平著,《改革开放30 年的音乐教育学研究(下)》,《音乐探索》,2009年第2期 ,第79至80页。

⑨ 周世厚著,《批判性视角下中国比较教育的学科危机与出路》,《比较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第9页。

⑩ 徐辉、 王正青著,《美国比较教育研究的新发展:主题、方法与地域分析》,《教育研究》,2008年第8期,第99页。

〔日〕大V丰,王符著,《基于方法论的日本比较教育实地调查研究的挑战》,《比较教育研究》,2012年第4期,第7页。

小学音乐教育文献范文3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重要性

从古至今,人类的生活都不曾离开过音乐,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开设音乐课是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一、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1.有利于中小学生能力的培养

中小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负担重,常见的心理问题就是学习焦虑,音乐可以有效地缓解中小学生的负面情绪。音乐教育还可以培养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在音乐教育中,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音乐教育区别于其他学科教育,需要学生的各个器官来配合,音乐的优美旋律能使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中小学生可以随着乐曲展开想象,锻炼创造能力。在培养注意力的同时,音乐对中小学生记忆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2.有利于中小学生对于音乐教育价值的认识

人们对于音乐的喜好由来已久,在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音乐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本质上来说,音乐教育是塑造人的性格和内涵的,通过陶冶情操提高学生审美水平。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开展音乐教育为中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挖掘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帮助中小学生完善品格个性,丰富精神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有利于中小学生了解音乐教育的价值

第一,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审美能力的提高。审美能力不只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并对情感产生重要的影响。音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通过学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来陶冶性情,提升修养,培养审美能力。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与音乐之间产生共鸣提供帮助,为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提供渠道,而这些都离不开审美的作用,因此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审美能力的提高。第二,音乐交流中体现出的社会价值。音乐的交流不受国界、种族和语言的限制,在许多群体性的音乐表演中人们之间是一种互相配合的关系。开展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在课堂中实现学生之间的互相沟通和学习,还能积极引导学生融入社会,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实践能力。第三,音乐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价值。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流传于世,这些作品不仅提高了中华民族整体的文化修养,也是我国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表现。开展音乐教育可以增长学生的音乐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本国音乐和世界音乐的发展历程,为我国音乐的传承发展作出贡献。

二、音乐教育的作用

1.有利于人们沟通交流

世界上存在很多国家,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语言、文化习惯各不相同。然而,音乐无国界,美妙的旋律可以使用任何国家的语音进行演绎,可以让全世界的人们更好地交流,对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很大帮助。

2.陶冶情操

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很多以前不知道的关于音乐世界的美妙事物,无论是舒缓的音乐还是激情类音乐,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舒缓的歌曲可以使我们安定心神,透过歌词和旋律可以探知演唱者当时的心境;而激情类音乐听起来就让人兴奋,觉得干劲十足。音乐可以提高人的欣赏能力,拓展视野,将听者带入音乐的世界里任意遨游,听者的心境也会随之变化,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所在。

3.发掘学生的潜能

良好的音乐教育却能够发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即使学生在某一领域没有取得好的成果,但是可以在音乐或者其他方面发现自身的潜在能力,并通过努力最终获得成功。

4.教会学生认知生活

年轻人的世界里,事物没有那么复杂,他们认为事物都是客观的、可以量化的。然而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让年轻人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生活不全部都是客观和量化的,很多事情需要有主观方面的努力。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情感强烈,情绪变化快,而且不够稳重成熟,特别需要通过音乐来陶冶情操,满足他们情感上的需要,使他们对于情感有更丰富和深刻的理解。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养成良好性格有极大促进作用,因此中小学音乐教育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谢嘉幸.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综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5,1(3):1-18.

小学音乐教育文献范文4

关键词:音乐教学;教学设计;最优化;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219-01

现今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对音乐的审美要求也不断提高,而音乐艺术形式种类的多样化发展、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的广泛应用等等,都对我们音乐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探求适应时展,提高音乐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教学过程是当代音乐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文献综述

文献[1]从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进度、教学气氛等各种因素上进行优化控制方面简单浅显地对音乐教学最优化作了探讨。文献[2]借鉴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在如何实施音乐教学过程最优化方面,从任务规划、优选方法手段、教学内容、课堂结构和教学节奏进行纲要性的论述。

二、研究方法

中小学音乐教学设计最优化就是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从实际条件出发,主要通过音乐教学目标最优化的确定、音乐教学内容最优化的安排、音乐教学策略最优化的选择、音乐教学评价最优化的开展,来对教学系统中的各教学要素子系统进行优化配置和控制,为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而制定的音乐教学实施方案的系统计划过程。

三、对策设计

(一)目标的确立

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是进行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最优化时必须正确处理的首要问题。采用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表述方式,强调学生自己内心的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教学目标无需结果化或是难以结果化,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过程性的。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

在确定的音乐教学内容下,要对内容进行分析处理,以充分发挥内容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提高教学效率。

1、分析内容

第一,分析音乐作品的内容、表现手法与曲式结构。第二,分析相关的音乐家及作品创作背景。第三,关注音乐作品的创作价值和艺术特色。第四,注重对音乐作品的直接体验与感受。

2、安排教法

在对音乐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规划的同时,还要适当地考虑呈现教学内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知识技能型的教学内容,宜采用讲授法,人文内涵的教学内容,宜采用交流法、讨论法等;另外,由于音乐的特殊性,更应注重对音乐作品的聆听,以获得本人直接的体验。

3、结合现实

围绕教学目标,把课内和课外联系起来还可以结合具体情况有选择性地补充讲解一些有关的、必要的新的音乐发展动态、新闻,音乐信息及乡土音乐等,将音乐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热爱音乐。

(三)策略选择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1、体验型

体验型的教学方法,是以音乐感受为主,通过聆听、体验、理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鉴赏音乐的美,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理解音乐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2、实践型

实践型的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身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感受、体验、理解、表现、创造、评价音乐艺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掌握必要的音乐基本技能,进而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审美能力。

3、效果评价

音乐学科教学的内容除了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还包括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这就要求评价项目指标应注重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四、结论

音乐教育作为学校美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以及素质教育对音乐教学的要求,使得建构符合世纪我国国情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最优化体系成为提高音乐教学效益,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国际型人才的必然。

小学音乐教育文献范文5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社团;课堂教学;民乐团;戏曲社团

音乐社团活动是最近几年才出现在中小学中的,属于新兴形式。因此学者们对音乐社团活动的研究较少。通过笔者对中国知网收录的学术论文及期刊杂志进行搜索和整理,可以看出,与音乐社团活动相关的学术性论文少之又少;而且研究者大多是中小学一线教师,少有教育专家学者。经整理,发现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研究分别是从现状、音乐社团与课堂教学以及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的。

一、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现状研究

中小学音乐社团自开展至今,已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但出于希望音乐社团能够更好开展的意图,笔者在整理资料时,着重于现状中做的不太完美的地方进行综述,更加客观、直接地让后续研究者了解音乐社团活动现状。除了对中小学音乐社团大框的综述,笔者还总结了一部分中小学民乐团、中小学戏曲社团的相关研究。

(一)对社团活动教师的研究

在高文丽的《区域性中小学音乐社团“事业伙伴”协作组的构建与实施》中指出教师只是在追求表面荣誉。这一观点与李宝红《如何将古筝社团活动与音乐课堂有机结合》一文中论述音乐社团只顾及面子工程,主次不分,不能很好地进行教学相一致。此外,李宝红还指出教师不能将教学保质保量地完成,说明音乐社团活动教师迫于各种压力,难以将音乐社团活动“单纯”的开展。另外,在赵文静《小学音乐社团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中从教师自身角度出发,指出教师普遍对新课标的掌握较弱;且多媒体这样的现代教学工具的使用也比较生疏;教师团队质量无法提高是由于没有很好的培训体系。这些观点均说明音乐社团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又不能得到相关支持,导致音乐社团活动不能按理想模式开展。

(二)对社团活动学生的研究

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中学生的研究,在笔者搜集的资料中郭越怡的硕士论文《小学课外音乐社团活动的调查研究》最为全面,有说服力。文章从学生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方面进行论述。学生普遍喜欢音乐,这是内部原因;学生参与音乐社团活动往往受家庭环境影响,属于外部原因。文中还明确指出“动机”是学生学习音乐,参加音乐社团活动的心理动因,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想要使学生积极参加音乐社团活动,从其内心激发学习音乐兴趣是首要。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喜欢音乐,才能解决其他外部原因对学生的影响。

(三)对音乐社团活动本身的研究

综合文献,发现各学者对音乐社团活动本身的现状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社团活动方案不完善;2.教育资源严重匮乏;3.没有合理、统一的课后培养体系;4.部分学校对于音乐社团不重视;5.学校间音乐社团发展不均衡;6.招生考核标准不合理,学生处于“被选择”状态。以上均为音乐社团活动的不足之处。但其本身所具有的优点也不容忽视。例如温爱霞在《课外活动推动高校音乐课堂》中指出社团可以使学生更加喜欢音乐;使师生惯性更融洽;使课堂关系更高效;“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四)对民乐社团活动研究

中小学民乐社团活动开展对培养学生民族意识、合作精神;与传统课堂结合是必要的。赵婧伊在《民族器乐教学在小学民乐社团中的实践研究》中学生指出学习民族音乐可以增强民族情感意识,提高欣赏民族音乐的能力。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了解民乐,学习民族器乐,是很有必要的。民乐社团活动是一个群体的活动。学生不仅仅要发挥自己的特长,还需要与别人配合,共同完成作品演绎。这就显露出了民乐社团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这一特点。吴伟华在文章《初中生民乐活动中合作精神的培养》中从教师、学生、家长的角度出发,详细分析了培养合作精神的设施办法,其条理清晰,观点明确,值得借鉴采用。梅玮在《音乐课程与民乐社团“伙伴协作”的构建与实施》中指出了民乐社团活动、传统课堂各自的不足之处。随后,他提出传统音乐课要与民乐社团建立一种“协作”的伙伴关系,使二者优势互补,并在文中给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对于协作的影响,他认为能够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学生民族意识”。

中小学民乐社团活动的发展虽前景一片大好,但现实状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王直在《如何建设学生乐团_从北京35中金帆民乐团成功访谈记》中提出民乐团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排练、训练的问题;2.预备队员问题;3.演出问题;4.曲目问题。这些问题在整理过程中也找到了相对应的解决对策,由于篇幅就不一一论述。但是关于演出问题,从笔者搜集到的资料来看,研究者们只浅显的提出要鼓励积极参加演出,参加竞赛。但具体的方式方法却无人涉及,这会导致一线教师空有想展示学生学习成果的心,却无计可施。笔者呼吁教育相关工作者能够多关注演出平台的问题。

(五)对戏曲社团活动研究

笔者在中国知网搜索时发现,与中小学戏曲社团相关的文章几乎没有。但戏曲是中国国粹,音乐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对弘扬戏曲文化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呼吁戏曲进校园。因此对中小学戏曲社团的发展研究迫在眉睫。笔者将搜集到的有关高中、大学开设戏曲社团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望对日后中小学戏曲社团的开展及研究有所帮助。

关于戏曲社团活动的学生的研究,熊秋玲的文章《大学生对河南戏曲的认知状况调查研究》中指出学生对戏曲喜欢的不多,但是并不排斥,认知层面也只停留在戏曲的基本知识。且文中也分析了原因,“听不懂”“流行音乐冲击”。对于教师的研究,基本是一致的。指出教师素质普遍不高。且戏曲社团活动开展对教师另有要求,正如房宁的《民办高校戏曲社团发展及京剧文化普及问题思考――以西安培华学院为例》中论述“懂戏曲,会唱戏”的教师不多。无疑会对社团活动开展造成影响。对于戏曲社团活动本身存在的问题,与其他社团一样,最主要是由于有关部门没能高度重视。戏曲社团活动不能很好的开展,与戏曲本身也存在很大关系。熊秋玲的文章《大学生对河南戏曲的认知状况调查研究》中就明确表示戏曲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对学生的影响较小。由此可见,发展戏曲社团活动,对于戏曲本身也要有改善和提升。戏曲社团活动开展的意义,笔者对相关资料整理、归纳,总结为对学生的意义;对戏曲文化的意义。关于戏曲社团活动的开展对策研究观点较为统一。房宁的《民办高校戏曲社团发展及京剧文化普及问题思考――以西安培华学院为例》中指出曲目方面可以引进新曲目,也可引进其他剧中的经典曲目。谭兴芳《戏曲走进大学校园的若干思考》指出可以举办讲座、研讨会;举办戏曲表演;建立戏曲网站。

综上所述,中小学音乐社团有效开展的条件可以概括为管理部门重视、保质保量的专业教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校外有效资源以及社团自身的管理等等。总的来说,中小学的音乐社团的开展是有现实意义的,是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音乐文化传承的。希望像戏曲社团这样的“冷门”社团也能大步赶上,早日走进中小学生的生活。

二、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与课堂教学研究

中小学音乐社团与课堂的联系,是社团有无开展必要的重中之重。因此,许多研究者将研究重心放在了社团与课堂的联系上。通过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将二者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更加全面的学习音乐,表现音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关系研究

薛琪《以音乐社团形式开展高中音乐课选修模块》与郭越怡《小学课外音乐社团活动的调查研究》中均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二者观点一致课堂音乐社团活动的基础;社团实践是课堂的更高阶段。课堂是音乐教育发展之根本;音乐社团活动是补充与延伸。在传统音乐课堂中,学生的行为是聆听、模唱,是吸收音乐的过程,但不能给他们一个自由学习音乐的空间。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中,将表演和创造也纳入美育教育的领域。音乐社团活动应运而生,为学生创造了良好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环境,让他们在社团活动中将课堂所学的音乐知识自我吸收后升华出新,延伸课堂。

(二)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原因、意义的研究

胡菁华在文章《关于音乐社团与音乐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构初探》中对二者结合的原因进行了说明:1.教学目标一致;2.教学内容相似;3.教学方式互补。这三点使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相互支撑,优势互补。

王婷在《“里”应“外”合德艺并进――课堂教学与学生音乐社团训练关系初探》一文中罗列了二者结合的意义:1.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音乐知识在音乐社团活动中得到再现、运用、创造;2.促进社团成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表现形式不仅有独唱、独奏,而且有合唱、合奏,使学生自身音乐技能及合作能力都有所提高;3.保障人才培养,音乐社团活动给学生了一个展现音乐才能,激发音乐兴趣的舞台,这样不仅让课堂教学优势最大化,且最大限度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音乐人才。

综上可得,正是由于将音乐社团的表现性、空间性、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欣赏性、知识性、以教师为引导者的优势相结合,才能将二者共同发展。才能够推动中小学音乐学科的更高追求。

三、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发展对策研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音乐社团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受到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喜爱。它的发展问题自然成为研究的重中之重。在笔者搜集到的资料中,涉及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发展对策的文献很多,或作为核心阐述,或对此问题的分析思考作结。均提出了可行性对策,可供一线教师参考。

(一)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管理、开展方面

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发展至今存在许多不完善的方面,管理不足成为首要原因。对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的管理,主要是要尽快确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其次,音乐社团活动要想取得成绩,就要将制定的先进管理理念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位社团学生。更需要注意的是,管理,不单单可以自上而下开展,亦可自下而上,通过学生的自主管理,将音乐社团活动开展起来。因此,笔者总结资料得出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参考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完善教育相关政策,建立先进管理理念;制定素质教育整体规划,落实常规活动;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抓好素质教育两支队伍――师资队伍与社团文化队伍。

此外,社团开展什么活动,如何开展,成了各位学者研究的重点。例如李雷《浅析校内音乐社团的发展》中论述可以“引入优秀的课外音乐”“进行音乐的对比”“积极开展相关主题活动”。也有学者将创新列入,提出要创新社团活动,创新学生自主的社团体系。

(二)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师资方面

在笔者搜集到的资料中,涉及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发展对策的文献很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王静的学位论文《小学音乐社团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和中央音乐学院硕士郭越怡《小学课外音乐社团活动的调查研究》。现今的音乐社团活动中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师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将这一问题解决,音乐社团活动才有继续开展的可行性。对音乐社团活动教师的发展,可从数量、质量两方面着手。

综上所述,笔者发现文献中提到的发展对策都是针对现状研究中涉及的,音乐社团现状中的确存在的问题的对策。由此可知,研究者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通过实地调研后给出的指导性意见。笔者相信,只要根据实际中的问题,合理借鉴,音乐社团定会有更好的发展。

四、结语

通过笔者对文献的搜集整理发现,有些观点存在重复研究的现象,例如民乐团的排练问题,音乐社团的发展对策问题等等。而有些问题则急需研究解决,却无人涉及。例如戏曲社团在中小学的开展问题,民乐团成果展示途径问题等等。为避免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相关研究出现重复,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费,笔者呼吁研究者能够更深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高文丽.《区域性中小学音乐社团“事业伙伴”协作组的构建与实施》[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5,(01).

[2]李宝红.《如何将古筝社团活动与音乐课堂有机结合》[J].《新课程・小学》,2014,(04).

[3]赵文静.《小学音乐社团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北方音乐》,2014,(07).

[4]郭越怡.《小学课外音乐社团活动的调查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5]温爱霞.《课外音乐活动推动高校音乐课堂》[J].《信息科技》,2011,(02).

[6]赵婧伊.《民族器乐教学在小学民乐社团中的实践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2013年.

[7]吴伟华.《初中生民乐活动中合作精神的培养》[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2年.

[8]梅玮.《音乐课程与民乐社团“伙伴协作”的构建与实施》[J].《黄河之声》,2015,(16).

[9]王直.《如何建设学生乐团――从北京35中金帆民乐团成功访谈记》[J].《人民音乐》,1999,(04).

[10]熊秋玲.《大学生对河南戏曲的认知状况调查研究》[J].《戏剧文学》,2013,(12).

[11]房宁.《民办高校戏曲社团发展及京剧文化普及问题思考――以西安培华学院为例》[J].《大众文艺》,2014,(19).

[12]谭兴芳.《戏曲走进大学校园的若干思考》[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8,(03).

[13]薛琪.《以音乐社团形式开展高中音乐课选修模块》[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6).

[14]胡菁华.《关于音乐社团与音乐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构初探》[J].《音乐时空》,2015,(07).

[15]王婷.《“里”应“外”合德艺并进――课堂教学与学生音乐社团训练关系初探》[J].《中国音乐教育》,2013,(07).

小学音乐教育文献范文6

关键词:音乐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043-01

音乐教育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它承载的不仅仅是教人以歌曲或乐曲,还可以以音乐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音乐一方面给人以美,另一方面引人向善。所以,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意义是深刻的,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初中音乐教师,要充分利用音乐的特殊性,深入挖掘歌曲中蕴含的十分丰富的思想情感,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把音乐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分析、展现给学生,引导他们用心、用情感受、体验、表现,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

一、在音乐艺术美中寓于德育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这样论述:“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音乐教育其本质上其实是一种美育手段,对于学生品行修养和情操陶冶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初中音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旋律、节奏、音色、节拍、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将其在学生面前形象化,诱导学生进入歌曲、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理解、表现、鉴赏美好情感中蕴含的高尚情操和道德。如教师在开展《义勇军进行曲》教学实践时,在单纯教授学生如何发音,掌握抑扬顿挫的节奏后,要让学生了解歌曲的作词、作曲时代背景、作词者、作曲者的生平,同时,更要理解和掌握歌曲中如冲锋号角式的呐喊,在一阵阵“前进”“前进”“前进”的呼声中,表现了对苦难承受的限度及对祖国未来无限希望的憧憬。同时,特有的三连音的音乐艺术表现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演唱者对祖国无比热爱,进而树立强烈时代责任感。每一个同学们在演唱时,强烈的感情迫使其严肃、自豪。如在讲授《送别》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李叔同其人其事,要让学生知道《送别》一词写的是人间离别之情,讲述的是人间美好之缘,构筑的是人生的天问风景,在清词丽句行间,蕴藏着禅意,一幅生动感人的画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意蕴和精神。“一音入耳来,万事离心去”,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给人以几多凄美、几多思量。所以,在初中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使学生深刻领会、感知歌曲中丰富的思想感情,让他们感知生活中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这样,寓德育教育于音乐教学之中,通过充满美与善的艺术形象,使善与美的种子在学生心里开花结果。

二、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音乐教育开展德育教育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就是音乐是通过艺术的美感教育来启迪和塑造学生的道德情操,将欣赏与感知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完成德育的目标。这就决定了在音乐教育中开展德育教育的特殊优势,这完全可以和死板的政治教育区别开来,更有别于向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方面的硬性灌输。相反,而是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音乐的艺术美感巧妙结合起来起,以美来开展社会教化,启迪学生心灵,使学生在享受美的同时,不经意间接受德育教育。从《诗经》到现代歌曲,我国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十分丰硕,初中音乐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有目的的选择音乐作品,一方面注重作品要思想性和艺术性俱,另一方面要精心挖掘教材的内涵,并充分展示音乐作品丰富内涵及艺术形象。如《歌唱二小放牛郎》就是一首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歌曲,一直被人们经久传唱,歌曲的旋律有浓厚的民歌特色,意境悠远,通俗感人,节奏坚定、平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教会学生用镇定、舒展的歌声来表达抗日英雄王二小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气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象这样的爱国主义歌曲,可以达到重塑学生心灵的目的,使他们不断地感知、理解,激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

三、寓德育教育于音乐教学各种课型中

初中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教学、欣赏教学、综合训练四个方面,教师要充分结合这些课型的特点,寓德育教育于各种课型之中。关于欣赏教学,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对音乐艺术美的感悟过程过程,在欣赏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教育,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感悟力,与此同时,可以感知音乐里面蕴含的道德元素,如集体主义、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等。在感知这些力量的同时,学生的人格情操自然而然得到陶冶,思想觉悟自然而然得到提高,道德品质自然而然得到熏陶,心性受到净化、灵魂得到洗涤。为此,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利用歌曲中的思想道德元素,以音乐艺术为手段,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审美意识和思想境界。

总之,初中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各方面教育实践中,要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尽其所能、尽其所思,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把爱国主义精神、民族主义精神、奉献精神、开拓精神贯串于音乐教学之中,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海蓉.谈如何在小学音乐中实施德育教学[J];大众文艺,2011(03).

[2] 郑长娟.浅谈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新课程(教研版),2010(04).

小学音乐教育文献范文7

关键词:音乐知识 音乐梦想 艺术 文化 创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2B-0083-01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在经历、思想、情感乃至人格等方面进行交流、沟通与碰撞的过程,应是一个精彩灵动的过程。在对小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同时,把教学内容中的知识、技能、艺术与文化内涵等转化为灵动的音符,实现对他们的学习与创作启发,达成其个人音乐梦想的实现与音乐能力的成长,本文以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为例,展开用灵动的音符放飞学生音乐梦想的探析。

一、音乐教学树立音乐梦想的路径

对小学生而言,由于身心成长的阶段性与自身文化知识与音乐知识的影响,决定了其音乐梦想的多样性和不稳定性,小学音乐教学是促成这种多样性梦想的路径。

(一)音乐美引导

音乐作为一种美的载体,从形式、内容到精神,都充满美的发现与提炼。因小学生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限制,音乐教学中主要运用较为感性的音乐进行音乐美的引导,体现在两个方面:音乐旋律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乐曲或歌曲的节拍、乐器的音色与乐曲中情绪基调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用心体验其中的美。如在教学《小小雨点》前,为学生播放《小松树》的木琴独奏,欣赏纯音乐。音乐氛围美。音乐本身所蕴含的感染性。让音乐的美在学生学习中不断积累强化与提升,为他们树立音乐梦想奠定基础。

(二)音乐艺术熏陶

小学音乐教学,是对小学生创造性、主动性与系统性的音乐艺术熏陶过程。运用教育的计划性与教学技术,为小学生创设良性的熏陶氛围。如学生在学习《乒乓变奏曲》时,教师可以通过打鼓进行音乐多样性艺术熏陶,还可以根据打击节奏与乐器的变化,学习打击乐的其他艺术,如学生可以按照某种旋律打击课桌、文具盒等,满足音乐学习的需要。

(三)音乐文化教育

“音乐教学是运用音乐中的灵性文化,让音乐在儿童心灵生根开花的过程。”无论是成熟的音乐作品,还是正在进行的音乐创作,都是音乐文化的不断创新与运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运用灵动音符引领小学生畅游音乐文化的海洋。

二、运用“灵动音符”放飞音乐梦想的课堂操作

小学生音乐梦想的树立与成长,需要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断创造性呈现,乐动的音符才能让学生灵动成长。

(一)激发学习热情

用音乐和多彩的活动激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减轻精神负担,优化精神环境,应该是音乐课的优势所在。大胆让流行儿童歌曲进课堂。由于流行儿童歌曲简单易学,包装制作华丽,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在课堂教学中,我会选择一些优秀的流行儿童歌曲让学生学唱。

(二)基础知识教学

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乐动的音符是音乐的基础知识。学生在此基础上,提高各种能力,教师展开教学创新。在小学阶段音乐基础知识主要有两类:①基础的乐理知识。如关于音乐的旋律、种类、渊源、创作技巧、表演技巧等,在小学生阶段主要有简单的识谱教育、音乐类型教育等,让小学对音乐有基础的了解和兴趣;②基础的乐器知识。主要指乐器的种类、小学生常见乐器的演奏以及乐器的音色与功能等。

(三)创作能力培养

“音乐作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课程,运用全员参与、乐在其中、扶放结合的形式培养小学生的创作实践能力。”尽管教学实践中,小学生音乐创作会受到音乐知识与自身能力限制,但教师也要积极地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与创作习惯,把小学生的音乐灵感转化为音乐作品。培养方式有两种:①歌词创作。即教师鼓励小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进行歌词写作,指导他们或套用他们喜欢的曲子唱,或者让家长、教师与其他人帮助谱曲,完成最为简单的创作过程,实现音乐灵感或才华的开发与积累。②多样性作曲。作曲作为一种要求较高的艺术创作过程,小学生虽然不能真正运用需要的知识把其物质化,但可以运用多种方式,如哼唱、简单的乐器演奏等方式进行作曲,实现他们音乐灵感从精神意识到现实的转化。

小学音乐教学的基础性,对小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运用音乐享受生活美化生活与音乐才华启蒙培养,具有奠基性与启发性作用。随着小学生的成长,他们会运用更多的音乐形式,把各个阶段的音乐梦想放飞,或抒发当前的成功体验,或树立远大理想。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教育文献范文8

【关键词】教师教育专业;音乐表演专业;钢琴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284-02

当前世界是一个人才竞争的时代,要求人才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创新能力和良好的文化素养,适应社会的发展。

1 培养目标的比较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时代的发展,教育也发生了变革和发展。尤其是在当前这个人才市场多元化发展的条件下,音乐教育要想适应社会的需要,其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与时俱进,改变当前的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法,对现行的教育模式重新进行审视,以科学发展的教育理念调整教育模式,明确教育的方向和目标,促进音乐教育的动态发展,紧跟时代步伐。首先,随着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钢琴的启蒙教育,近几年来,由于投入的不断加大,技术水平也相应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缩小教师教育专业与音乐表演专业学生钢琴水平上的差距,甚至于一些国际级的比赛也有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参加。而且,政府和教育部门也出台和推广了教师资格制度,注重教育的多渠道发展,吸引了一些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其次,随着钢琴教育在教师教育专业的不断深化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其培养出的人才要想找准位置,准确定位,适应市场需要,要求教师教育专业必须改变教学模式,注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向以及培养层次上的纵向发展,提高技术教育的层次,符合高等院校的发展规格,加强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以人为本,坚持教育合格人才、优秀人才的原则,改变传统观念,有选择地招收学生,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此同时,教师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其教学目的应该以培养有伴奏、钢琴演奏以及基本从事教学能力的人才为导向,突破传统的适应基础音乐教学的局限性。

2 教学内容的比较

从内容上讲,音乐表演专业与教师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主要以钢琴课及其相关的理论课为主。首先,钢琴课的教学内容。音乐表演专业的钢琴教学内容分不同的曲库,其曲目的覆盖面较广,程度较深,但有一点就是对基本的技术考查内容没有做也明确的规定,这主要是由于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其钢琴演奏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表演基础,其基本功较扎实,注重的是学生独立创造能力和艺术表现力的培养。而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由主要是以钢琴的基本弹奏方法和技巧为主,比如:断奏、重量弹法、连奏,加强学生的初步了解和掌握,对声音有一个正确的概念,建立韵律感和节奏感,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的弹奏技巧,能够进行简单的伴奏、视奏以及小型乐曲的演奏,不断地增加演奏的难度,巩固学生的音乐能力,使得学生的声音概念更加深入、更加细腻,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其次,相关的理论教学内容。音乐表演专业与教师教育专业都相应地开设了《钢琴教学法》,由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这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其差异性并不大,但是,对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其一定要加上中国钢琴音乐的教学法以及演奏法的内容,弘扬、发展中国的钢琴音乐艺术,而且这些都是经过中国历代钢琴音乐家所创造的劳动成果,值得我国学习和演绎。另外,还需要加强对这本教材的完善,保证其全面性和实用性,使得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展。而对于《钢琴艺术史》这门课程,音乐表演专业将其称之为《钢琴文献》和《键盘艺术史》,教师教育专业则为《钢琴艺术史》。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虽然名称不同,但是其内容是基本相同的,有所不同的是音乐表演专业在《键盘艺术史》中主要注重的是对理论知识的传授,涉及到的音响资料不多,其主要在《钢琴文献》中涉猎了较多的音响资料以及一些著名演奏家的演奏实况和演奏录音。

3 授课方式的比较

教师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主要以个别课和小组课两种形式为主。所谓个别课就是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计划,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弹奏姿势,掌握钢琴基本弹奏技巧和触键方法,加强学生理论知识与表现能力的培养,确保学生演奏水平的提高。所谓小组课就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专业基础和程度基础进行分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出现的具体问题做出具体的分析和解决,比如:对于学生出现的一些其性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弹奏技术的基本规律的讲授,启发和正确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科学的练习方法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音乐表演专业则主要注重的是个别授课,以钢琴专业的教学大纲为依据,加强对学生钢琴技巧的训练,同时,制订不同的进度、标准和相应的教学计划,进行一对一地训练,使得学生独立处理乐曲的能力得到提升。

4 评价方式的比较

教学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考核,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力进行检验,了解教学效果,促进教学工作的改善,提高教学质量。比如:一些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在考试前期首先布置一些伴奏曲目,使声乐学生与钢琴学生进行自行合作练习,丰富学生的经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其专业才能。而教师教育专业的考试则采用短期与长期作业相结合的方式,检验学生适应工作的能力,加强和巩固学生的知识能力,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进而为学生以后从事教育专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在《钢琴艺术史》这门课的考核上,音乐表演专业进行随堂测验,而且对于测验的内容以及个人讲演都是提前给出的,便于学生进行自行准备,考试以闭卷形式进行,内容包括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作曲家及其作品等等。

此外,在钢琴教学的考核上,音乐表演专业要求学生对乐曲要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学生的音乐感染力和表现力要敏锐、要细腻,可以对一些音乐内容进行理性分析,如:乐曲中的复调、和声、曲式等,明确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而教师教育专业则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分析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钢琴作品,同时,也要有一定的音乐表现力和感染力。

5 总结

总而言之,音乐表演专业与教师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模式有共同点也有不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搞好钢琴课程建设,就需要取长补短,改变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杨小兵. 教师教育专业与音乐表演专业钢琴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教育研究,2010(2)

小学音乐教育文献范文9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小学音乐课程

音乐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已经有六十几年了,音乐教育学是推动音乐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动力之一。课程又是音乐教育实施的必要手段,所以音乐课程在音乐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学音乐课程在普及基础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也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有: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对我国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分析不同时期小学音乐课程的特点。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文献了解我国小学音乐课程发展的特点。历史研究法:运用历史史料,按历史发展的顺序对过去事件进行研究的方法。

一、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政策对小学音乐课程研究发展的影响

总体来说,新中国中小学音乐课程发展经历了五个时期: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全面探索社会主义时期(1957-1966年),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0年),改革开放飞速发展时期(1991-2000),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时期(2001年至今)。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历史背景、事件、政策影响,这些都影响着音乐课程的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很少用到音乐课程一词。我国教育界长期把音乐课程看做是音乐这门学科。在1949年10月至1956年的八年间,国家先后颁布了多个小学教育计划。1952年3月18日,教育部制定《中、小学暂行规程(草案)》中规定小学一至五年级都开设音乐课,在总则中也第一次把"美育"纳入中小学教育方针,说明音乐课在这个时期一直受国家重视。(刘龙华,2013)经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当时我国课程大纲是照搬苏联大纲,提倡以音乐教师为主导,这个大纲的缺点是没有考虑到自身国情、环境的不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还是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论上。自从50年代开始,我国的音乐教育就一直停留在与西方音乐教育相隔离的状态,除了苏联,东欧少许国家,对其他西方国家的音乐教育理论、方法一无所知。正因为如此,我国没有科学性的音乐课堂设计理论,造成了课堂设计工作的混乱、落后,所以当时的音乐教学质量并不是很高。

在1979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学校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后,大纲中明确了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这时期的音乐课程时以"音乐知识"为主,音乐知识的教授是启发式教学,这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式教学还是有本质的区别,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张静星,2008)在1981年,教育部开始取消全国统编教材的办法,主张各省依据教学大纲,根据本省实际情况,自行编写音乐教材。这个时期,每个省都注入了有自己特色的歌曲、舞蹈等编入教材,出现了一批具有本地区特色的中小学音乐教材,这时的音乐课程已经具有了初步的民族特色。

1986年,"美育"重新出现在纲领性文件中,这一时期的音乐课程内容越来越丰富,音乐课程的功能不仅仅是教学生们学习音乐技能和知识,要让学生去感受到音乐美,由此可见,有国家的支持和保障,音乐教育的进步就会飞速发展。1988年5月国家教委新颁布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强调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并论述了音乐教育与美育的关系,音乐课程不仅仅包括音乐学科及其教学内容与方式,音乐活动也是音乐课程的组成部分。又在一定意义上丰富了音乐课程本质的内涵。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我国第一次专述了美育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1999年,《决定》又再一次明确美育属于素质教育的大范畴,也基本确定了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在这一系列关于音乐教育的纲领性文件的颁布下,音乐教育走上了发展的道路。

二、小学音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本质、课程基础、课程设计的特点及发展

(一)、音乐改革大纲的颁布对小学音乐课程本质的影响

课程本质是研究课程论的逻辑起点,课程本质就是研究"课程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但是至今为止课程没有一个固定的定义。课程究竟是什么?不同的视角就会有不同的回答,也就会有多少个课程的定义。因为课程本身的复杂性及每个定义背后都隐藏着认识论、方法论以及特定时代的社会背景,或许还有许多多元课程本质观的无奈,精确的给出并为大家所认同的定义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李定仁,徐继存,2004)

在1992年我国颁布的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音乐教学的首要目的是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活泼乐观情绪、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这时的音乐课程的逻辑起点是社会和国家,虽然学生是社会和国家的"人",但是课程目标多从学生之外寻找。(王海洁,2003)教育部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中的目标更为全面和科学,更加强调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以至于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音乐情趣、音乐感受力及其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新音乐课程的逻辑起点是"学生",从1992年的课程标准中学生是社会和国家的"人"而转变为自己的"人',可以看出课程改革使音乐课程的"本真"回归,在学生人格养成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的思想形成。(王海洁,2003)音乐课程是从属教育的,它是"人为",也是"为人"的。每次音乐课程标准的变化,都会让音乐课程的本质一点点的扩大,每个人的对音乐课程的认识又会发生改变。

(二)、综合性是小学音乐课程基础的核心特点

课程基础是课程的逻辑起点,是课程的理论基础,也是课程应然判断的一个标准。(李定仁,徐继存,2004)音乐课程基础也是如此,它是音乐课程的基石,也是音乐课程发展的关键环节。

美国学者泰勒认为,有效的课程基础就是:社会、学生、知识,这也是课程的三种目标来源。(李定仁,徐继存,2004)受到课程论的影响,音乐课程也考虑了学科内容、学生、教师、环境以及这些要素在一起的关系。在20世纪初叶,音乐课程以唱歌为主要教学内容,到20世纪20年代,在唱歌的基础加上了识谱和乐理,20世纪30年代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在唱歌、识谱、乐理的基础上增加了音乐欣赏,在20世纪80年代,在以上的基础加入了器乐教学,而到了21世纪又增加了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使中小学的音乐课程的内容包含了四个领域。总而言之,从以上中小学音乐课程学习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小学音乐课程基础从完全按照西方模式,到自己探索适合自己的课程基础。小学音乐课程的发展也体现了课程基础的制约因素:历史传统、文化背景、政治力量、社会需求、世界潮流、教育制度和有关成员。(施良方,王建军,1996)小学音乐课程学习内容不断的增加和加强,也体现了音乐课程基础向不同层面的深入。第一,强调了音乐情感与价值观,第二,注重了课程学习中的过程与方法,第三,增加了知识与技能。这三点也相应的对照了英国学者泰罗和理查兹认为的哲学(认识论)、心理学、社会学便是课程基础。

2001年至今,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音乐课程也进入了全面改革的阶段。中国音乐教学模式由最初的以教师为中心到现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音乐课程基础也愈发的具有综合性。20世纪60-80年代英国威廉斯和劳顿开展了"共同文化与共同课程"为我们在音乐课程的设计上提供了帮助,让我们以文化学、人类学为背景,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知识论、伦理学有机统一于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参照模型。(李定仁,徐继存,2004)我们首先要了解音乐课程的本质,去探究音乐课到底是什么,再根据其特殊性设计音乐课程,无论是哲学、心理学还是社会学,本身都不能成为决定音乐课程的唯一基础。

(三)、历史阶段的特殊性对小学音乐课程设计的影响

课程设计就是将课程的基本理念转化为课程实践活动一个"桥梁",它包括了理论研究、应用和技术研究三个成分。课程设计也是制约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李定仁,徐继存,2004)"音乐课程设计"从字面上来看,是对音乐课程内容所进行的设计,也是对音乐课程进行教学策划的研究内容。从图3我们看到,关于课程设计的论文占的比例是较大的,而制约学校课程的因素直接影响到课程设计者设计活动的价值取向,也会影响到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完成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

有论者把制约学校课程的归结为知识、儿童、社会三大因素,从而对于课程设计有了三个路径:学科中心派、儿童中心派、问题中心派。因为每个人的视角不同,也有人提出除三者之外,有无存在其他的重要的因素等观点,反映了研究者课程观、教育观的不同引导设计课程活动的价值取向不一,判断课程设计的标准的大不相同。

2001年至今,都是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时期,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中心,而"美育"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音乐课程也进入了全面改革阶段。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给广大中小学音乐教育者了一个规范性纲领,但是在教学上还是有少许问题出现。(理论问题、实践问题)这些问题都要一步一步去解决,首先作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综合能力,丰富音乐课程内容,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感受音乐、接触音乐、走进音乐、爱上音乐。(郜锋,2006)总体来说,音乐课程的内容、评价等越来越趋向科学化,音乐教学模式已经从"以教师为中心"完全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音乐课程也越来越丰富,具有综合性。

三、新时代的小学音乐课程:现实与展望

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儿童的情感培养、审美价值观等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中国当今的小学音乐课程在学校音乐教育整天的变革中不断的完善,有着大的变化,但是不足和改善之处还很多。音乐课程是具有发展性和动态性的,它是由教师和学生经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共同完成的。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发展纲要》的颁布也为小学音乐课程提供了美好的前景--

1、未来的小学音乐课程要提供给每个孩子更多的音乐空间,照顾到每个孩子,因为音乐是属于每一名学生的。

2、未来的小学音乐课程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而开设,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的内容,使音乐课程达到内容多元化,方法多样的课程。

3、未来的小学音乐课程一定要受到社会机构及媒体的关注,团体团队的介入参与也会使小学音乐课程丰富多彩。

4、未来的小学音乐课程也要回馈社会,让学生对音乐热情去感染别人、帮助别人,让人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5、未来的小学音乐课程要没有区域的限制,遍布到农村、乡镇,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在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生和教师、教材之间都要不断发展,从而使我们的小学音乐课程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定仁,徐继存.(2004)课程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刘龙华. (2013)新中国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D].江西师范大学.

[3]张静星. (2008)中国学校音乐课程发展研究(1949-1966)[D].上海音乐学院.

[4]赵翠芹.(2011)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探析[J].大舞台,2011,02:154.

[5]谢征,李庆生.(2009)浅析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精神的塑造[J].教学与管理,2009,21:149-150.

[6]张璐.(2013)2012中国艺术教育年度报告--小学篇[J].艺术评论,2013,05:61-63.

[7]郜锋.(2006)关于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06:58-59.

[8]王婷.(2012)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评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2,S1:97-98.

[9]龙亚君.(2009)课改以来中小学音乐教学方式的变化[J].中国音乐,2009,03:228-231.

[10]徐颖.(2007)对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民族教育,2007,05:30-31.

[11]陈小静.(2011)多维课堂,飞扬个性--小学音乐欣赏课堂构建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初探[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05:86-87.

[12]王海洁.(2003)音乐教育的基本走向--关于小学音乐新旧课程标准的比较[J].师范教育,2003,Z1:72-74.

[13]吕金藻 ,冯伯阳 ,韩月芳. (1994)中国20世纪上半叶中小学音乐教育编年纪实[J]. 艺圃(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94,01:52-61.

[14]赵丽. (2009)"京剧进中小学课堂"与当前高师音乐教育调整构想[J]. 中国音乐,2009,04:168-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