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目前国内经济形势集锦9篇

时间:2023-09-05 16:45:55

目前国内经济形势

目前国内经济形势范文1

一、当今国内外的大气候最终决定发展的方向与定位

有句老话叫做“因势利导、因势而动、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就是强调形式对事物发展的作用。那么如何决定在当前形势下的发展模式与发展方向呢?在以前的金融危机下全球经济选择经济分工合作,中国以“国际代工”为手段,这个过程中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而且获得了发展。当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再度来袭,全球的经济为之而萎靡,每个国家都在寻找缓解的良药,就连欧盟,美国这样发达的经济体都没法不考虑传统的经济理论是不是过时了,并且试图探索新的经济模式,中国也同样面临着重大的变革。老思维,旧思想是无法与这个时代共舞的。正所谓“对症下药”我们急需的是与时俱进的经济理论与经济模式。那么应该总结为一句话:“国际形势与国内环境决定未来中国的发展道路。”

二、国际形势

在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下使得虚拟经济下滑,实体经济下滑,这一切迫使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迎来经济冬天,这也让欧美发达的经济体空前的认识到完整经济体系(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同步发展的经济体系)的重要性。如今世界主要国家现已基本渡过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复苏势头还将持续,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和以七国集团为代表的发达国家2010年GDP增长率大都恢复至或接近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2006、2007两年的水平。金砖四国中只有俄罗斯,七国集团中只有意大利、英国、法国复苏较慢,美国带头选择了经济转型,放弃了之前的“少而精”的产业模式(即由美国专做设计和知识产权,由发展中国家做实体生产加工),为了摆脱对国外的依赖特别是中国,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了“美国造”的经济恢复计划,于是发展适合本国经济链的“全而专”的经济计划,已发展独立的经济体系。同样的,欧洲各国也纷纷效仿提出了“自给经济”,国家大力保护本国的制造业。而这正是欧美国家用了近30年扶持起来的“中国制造”,这种廉价的“中国制造”在今天却成了欧美经济体转型的最大障碍。从08年至今天,美国和欧洲通过采取干预汇率、抬高国际物质价格、反倾销制裁、运作热钱、限制技术出口、军事威胁、领土争议政治化、人权环保政治化等手段直接或间接抵制和打击中国出口。这样左右两个好处。第一:给欧美的本土企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环境,为民族企业减少了竞争。

第二是使中国经济和民生下滑,强迫中国开放国内市场,如此一来欧美便可以依靠他们在技术和资本的优势参与和控制中国市场赚取更多的利益。然而更可怕的是:一旦欧美形成了制造业的优势,他们会进一步生成对全球制造业和技术核心领域的绝对控制,那中国市场就面临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中国会因为技术和人才等等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因为未来中国的出口贸易会变得越来越艰难,如果未来中国民族经济质量不好,中国的市场经济将会受到巨大的掠夺,总之未来中国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三、国内形势

(一)经济增长有利因素。2012年,“十二五”规划第二年进入投资项目集中建设阶段,这样将会在政策方面积极带动投资和经济的增长,我们看从“六五”到“十一五”,这五年间国家规划平均投资增速为17.3%、24.1%、28.5%、18.8%、19.8%,这是首周期影响所致,五年规划第二年往往是建设项目的高峰投资时期,在国家政策等一系列规划建设项目的带动下,固定资产投资让然将保持较快的增长。在区域协调发展和主题能区战略的作用下,我国中部西部逐渐的接受来自东部的产业转移,未来中西部地区将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区。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如“兴边富民行动规划,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力度进一步扩大”区域发展政策不断完善,中部与西部,产业转移不断提高,这将对经济起增长起到长足推动作用。

(二)经济增长不利因素

1.房地产投资和销售的调整将使得社会需求扩张速度放慢。2012年不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经济,房地产调控政策仍将延续,2012年的房地产相关产业的投资将会明显减缓,进而带动投资增速减缓。

2.人口众多,我国的能源问题一直是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问题之一,节能减排在未来对经济增长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形势日趋严峻。2011年9月7日,国务院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了在未来5年内节能减排的目标,并对各地区,各部门行业节能减排下达了任务,这将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两高一资”产业的增长形成一定制约。

3.资源、劳动力成本上升抬高了经济增长的成本。资源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是我国经济运行将要长期面对的问题,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投资和生产经营的成本提高。在物价上涨初期,由于需求动力仍然稳定,以名义价值量计算的增加额可能还会上升,然而随着物价上涨时间进一步持续,将对需求形成抑制,进而使经济增长的实际量和名义量同时下降。

四、未来中国发展方向

目前国内经济形势范文2

[关键词]新形势;企业;经济管理;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经济管理在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越发突出,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正常运转和发展潜力。同时,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使得国内企业发展面临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并且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进一步加强了各国、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以上种种均提高了对于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科学性和实效性的实际要求,但就目前国内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发展现状来看,其普遍存在着经济管理理念落后、经济管理制度缺失等问题,限制着经济管理实际效用的发挥以及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本文即从新形势背景下的经济环境变化入手,结合当前国内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就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渠道和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具体内容如下:

1新形势背景下经济环境发生的变化分析

1.1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市场化体系愈加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相应促进了国内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并逐步形成了“以市场为主导、政府辅助监督”的经济发展体制。现代企业的运营和发展离不开市场的支持,市场经济环境的改变对于企业管理和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现代企业在开展内部经济管理活动及进行经济管理创新时,要重点对市场环境进行考虑,科学认识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以确保创新方向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进而实现企业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1.2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一体化发展趋势

全球化、一体化是当前世界经济的主流发展趋势,随着这种趋势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往来和联系愈加频繁和密切。这种变化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为中国经济步入世界舞台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中国经济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渐提高,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不可分离和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和品牌选择“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将国内的产品、技术和服务推向世界,使得“中国品牌”和“中国制造”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认可。在这种环境下,国内企业必须结合当前的发展形式和发展需求,进行经济管理创新,以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动力,从而实现与国外企业的竞争和对抗,在世界经济环境中抢占优势地位。

1.3信息时代来临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如果没有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进程将被极大地延缓。另外,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加速了“信息时代”的来临。现代信息技术在方便企业信息共享和交流的同时,使得企业需要处理的信息数据急剧增加,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在这种环境下,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不适应性和局限性,急需通过工作手段和模式上的创新,提高自身管理效率和准确性,以实现海量数据的科学处理,进行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推动企业进一步的良性发展。

2现阶段国内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分析

企业经济管理具体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经营发展目标,对企业经济活动标准和计划进行制订,并依据这一标准和计划,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组织、管理、监督的过程。只有企业保障内部经济管理工作科学有效,才能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进而创造丰富的产值利益,推动企业的良性发展。目前,国内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经济管理理念过于落后

虽然目前多数国内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可以认识到经济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其仍习惯沿用传统的管理理念实施管理,对于时展对企业经济管理提出的新的要求缺乏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可持续发展思维和互联网思维也没有得到相应的体现,从而导致企业经济管理效率低下、创新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

2.2经济管理制度缺失严重

一方面,部分国内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浮于表面,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企业发展的深层次需求,尤其对于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式和趋势缺乏应有的考虑,从而导致企业内部不具备一套完善的、与时展需求相符且行之有效的经济管理体系,进而导致企业经济管理工作针对性差、规范性差等一系列问题,制约着经济管理工作真实效用的发挥;另一方面,虽然部分企业可以借鉴国内外企业的发展经验对自身的经济管理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但由于企业内部缺乏与之匹配的监督管理机制,导致新的制度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制度规定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发挥出经济管理制度创新的作用。

2.3管理职责模糊不清

企业经济管理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涉及的工作范围较为广泛,只有科学地管理组织安排和明确的岗位职能划分,才能确保各项经济管理要求和工作的有效落实。但就目前国内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现状来看,由于企业对于经济管理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加之经济管理制度缺失影响,多数企业存在着经济管理职责模糊、混乱的问题,并且岗位职能交叉、重复问题较为严重,从而给经济管理工作创新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和阻碍。

2.4缺乏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

信息时代背景下,企业需要处理的数据信息急剧增多,客观要求企业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以确保数据处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效率,使管理人员的工作重心放在经济管理水平提高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动力支持。目前,多数国内企业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仍处于数据整理和分类存储的初级阶段,还需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的科学应用,深入挖掘海量数据的潜在价值,进而实现企业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3新形势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创新渠道分析

3.1创新传统的管理理念

对于国内企业而言,创新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是实现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首先,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应从自身入手,明确新形势背景下的各项经济环境变化要素,结合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对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进行创新,重点引入可持续发展思维和互联网思维,从而在企业内部构建良好的现代化经济管理环境,对企业员工形成由上至下的积极影响,为后续管理创新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其次,企业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提高对员工主体地位的重视和关注,在企业上下形成一种良好的经济管理氛围,提高企业整体对于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从而确保各项经济管理创新要求和工作的有效落实。

3.2完善企业内部经济管理制度

系统、完善的制度是各项经济管理创新措施有效落实的基础保障。首先,企业应从自身经济管理需求入手,结合当前的经济环境和发展趋势,对企业现行的经济管理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以确保企业各项经济管理工作都“有章可循,有理可依”,进而规范企业经济管理行为,切实提高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其次,企业应对经济管理对应的监督管理制度进行完善,通过企业制度明确各部门、岗位的经济管理职责,避免职责混淆、重复、交叉等问题,并联合员工奖惩制度对相关人员的经济管理行为进行严格要求,从根本上提高企业员工的管理意识,激发员工的管理积极性,保障各项管理创新要求和措施的有效进行。

3.3全面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带有鲜明的复杂性和系统性特征,涉及的工作范围较为广泛,如各管理主体间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完成对海量工作信息的科学处理和分类,并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潜在价值,就无法发挥经济管理工作的实际效用。因此,现代企业应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借助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构建企业经济管理通信平台,以加强企业内部各经济管理主体间的联系。同时,企业还应引入专业数据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当前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并加以解决和改善,从而为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和可靠的数据支持。

4结论

综上所述,新形势背景下企业管理者须全面提高对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从当前企业存在的经济管理问题入手,通过创新管理理念、完善管理制度、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等措施,综合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进而促进企业进一步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未.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J].中国商贸,2012(7).

[2]安智博.刍议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J].中国商贸,2015(5).

[3]宋云刚,彬,赵品旺,等.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有效创新措施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4(16).

[4]李玉庆.浅谈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J].中国外资,2011(4).

目前国内经济形势范文3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委党校,广西 贺州 542899)

摘要:当今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经济金融形势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我国经济基本已经从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中走了出来,并呈现出稳定、健康的发展趋势。但是在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对经济金融形势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首先对我国经济金融形势进行分析,然后针对经济金融形势提高财务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 :经济金融;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2-0226-02

在当前比较复杂的国内环境下,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整体态势是良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逐年增加,201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比2013年增长了10.3个百分点,并且增长速度和上一年相比也增加1.1个百分点。在经济金融改革与发展方面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但是,在当今的后危机时期,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依然在经济金融运行中存在,金融业面临巨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挑战,需要不断进行深化改革、提高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一、对我国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

(一)宏观经济发展趋势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市场生机不足,但是经济增长计划的色彩比较浓厚。在1977至1981之间,经济周期位势仅为8%,非常低。从1982年开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从而使得生产力得到了相应解放,同时也逐渐理顺生产关系,到1990年经济周期的位势已经上升到9.8%。自1991年以来我国经济开始快速发展,市场活力不断增强,这主要源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到1999年经济周期位势已经上升到10.7百分点。2000至2009年期间在房产业以及外需的推动下,经济发展也非常迅猛,但是在此期间发生了经济危机,因此也导致经济周期位势产生回落到10.3个百分点。在2010年我国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政策,促使经济有所反弹,但在2011至2012年,由于经济刺激政策的逐步退出,经济周期位势有所下降,但当时的增长速度为8.1的百分点,这从世界范围的角度看,其增长速度已经相当快,另外,当时经济的适度回落对于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也是有所缓解的。从2012年到至今,我国经济基本已经从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中走了出来,并呈现出稳定、健康的发展趋势。货币条件得到控制,工业品、农产品供应也较充分,物价总体上比较平稳。我国将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制定要考虑全面,充分考虑国际、国内两方面因素。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是存在着一定的压力,尤其是出口形势,另外,地产行业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正处于控制的关键阶段。

(二)金融业发展中面临的难点问题

1.金融业发展内外部环境发生新变化

从国际的角度看,2009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的,之后发展的几年中,致使发达国家以及一些新兴市场金融发展模式发生转变,在金融政策、货币政策方面的协调难度提高。对我国近些年发展的影响,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提高,人口红利开始逐渐减少,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我国仅有7%的耕地以及6%的水资源,但是却要养活占13亿人口,从而,调结构、保增长、控通胀难度。

2.金融宏观调控面临的挑战

就目前各类涨价因素判断,在近时期内,通胀压力将会有所下降,但是对物价的波动还是要提高警惕。从当前国内情况来看,在资源性产品上以及劳动力产品上都处在一个上升的趋势。在最近一段时期内外汇资金仍然会保持净流入的格局,其主要是在预期汇兑收益、经济基本面以及利差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从国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国家经济已经基本复苏,但是美国高赤字的问题依然存在着,债务主权问题依然在欧洲发酵,财政赤字问题日本依然没有全部解决,国际上各种大商品价格依然还不是很稳定。在此种状态下,要想改变当前非常宽松的国际货币条件是非常困难的,将会有大量资金流向新兴经济体。

3.金融机制发展中面临防范风险和转型等问题

当今商业银行资金的流动性、补充以及盈利等等方面都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发生此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金融脱媒、加大流动性控制、利率市场化的共同推动。我国的监管部门针对于非系统重要性银行以及系统重要银行的规定与要求是,其资本充足率不得小于10.5个百分点,和11.5个百分点。从目前银行所公布的再融资计划来看,已经基本达到六百亿的规模,另外将去年积压的融资算在内,融资规模已经基本达到两千亿。2014年1到3月份,国内16家上市银行其净利差基本达到1.2万亿,在营业总收入中占80%。从国际的角度看,1%是国外银行维持的贷款利差,3%是国内银行维持的利差。我们国内银行对于存贷款利差的依赖性是非常大的,因此银行放贷冲动是非常大的。

4.金融结构不合理和金融体系不健全

就目前的来讲,我国股票市场全球排名第三,债券市场位于世界第五,期货市场的排名也位于世界前列。但是我国还是以银行信贷服务为融资的主体。2014年只有百分之二十的资金是从证券市场中筹措的。55万亿是贷款的总余额,而其中只有26万亿余额贷款是从债券公司以及股票市场中得到的金融机构中,有百分之九十二的资产来自于银行,只有百分之八的资产是来自于证券基金和保险业。虽然资本市场规模在不断的扩大,但是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发展是完全不平衡。

5.人民生活水平和金融服务发展不相适应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区域金融、城乡金融发展是不协调的,有百分之六十贷款余额都是来自于东部地区。急、频、小、短是我国小企业融资的最主要特点,这种情况国有商业银行是很难满足的。精简业务人员、撤并县域这是当前四大银行的发展战略,在转向城市的信贷业务中,其中有一部分是来自农村金融机构,但是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才刚开始,作用非常有限。信用贷款在农户中的比例非常低,更多是担保贷款以及抵押贷款,这对提高农户贷款增长是严重制约的。

二、针对当前经济金融形势提高财务政策的建议

(一)加强维护金融稳定和宏观调控

1.金融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构建

防范系统性的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的稳定这就是宏观审慎政策的最终目标,体现逆周期性、更强大是宏观审慎政策体系的主要特征。

(1)在稳定金融方面、维护宏观经济方面中央银行必须要强化自身的职责。要明确在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方面中央银行作用是最重要的。在这一方面欧盟的相关政策,宏观审慎管理委员会必须由财政部门,保、政、银监管机构以及中央银行共同参与,其中由中央银行担任主席。其主要负责的内容是推进宏观审慎管理、评估系统性风险等等。

(2)对于审慎工具要逐步采取使用,其中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率、贷款数量控制、资产风险权重、拨备、流动性、杠杆率、资本充足率等工具进行衍生产品交易的集中清单以及逆周期调控等等。

(3)制定金融控股公司监管规则,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

2.货币政策调控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1)若想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委员会在货币政策调整与制定的参谋与咨询的作用,那么货币政策调控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就显得至关重要。要想对货币政策目标体系有所优化,那么对于整体价格的稳定就要更加关注,对于资产价格、金融市场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也应该更加关注。

(2)若想增强货币信贷的汇率、利率等价格杠杆在推动经济调整中的重大作用,那么就必须针对货币信贷的方式与手段进行完善。若想充分的发挥存款准备工具以及再贴现的作用,那么就必须针对公开市场的操作方式、工具进行完善。以经济金融形式变化为依据,对政策工具组合要合理安排、各项工具之间要协调配合,提高流动性管理。针对信贷结构要进一步优化、不合理的信贷政策要及时改进。另外,提高对金融机构定价能力的评估,使其利率定价机制不断得到完善,使其风险定价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深化银行业改革和加快发展

就当今这个阶段,以及今后的一个阶段,在金融发展与改革方面,除了要考虑金融机构本身的需求之外,针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客观上的需求也要进行考虑。促进经济社会与银行业进行科学的、有效的、良性的互动。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和质量,促使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得到提高。

1.对现代银行组织体系进行有效的改革。不断强化组织体系建设,建立以大银行为主,大、中、小银行并存,多元化、多层次的银行体系。推动促使地方中小性银行、股份制的商业性银行、国际性质的大银行、政策性银行等等金融性机构科学合理的布局、分层配置。促进地方性中小银行的快速进步与发展,提高中小型产业发展和结构性调整。不断建设、健全农村、社区金融服务组织体系。

2.针对银行机制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在公司治理要不断完善,强化、明确董事会、股东责任。建立激励机制,此证机制必须要与风险责任相挂钩。建设内部管控长效机制,此种机制必须以风险管理、资本约束为核心,这样可以有效提高银行抵御风险以及管理水平的能力。推动金融机构综合经营试点的开展,但是要在具有科学有效防范风险以及详细综合经营战略规划的前提下。政策性银行运营必须要在健全的、完善的法制环境下进行,界定、明确政策性银行的相关业务范围。

3.针对银行的对外开放政策要进一步扩大。为了提高我国银行的管理经营水平,要不断引进吸取管理技术、方法、理念。对于国外战略投资者要积极的引进。实施走出去的金融机构政策。针对资本输出和相关产品的金融服务要不断完善改进,推动贸易金融服务向着投资金融服务的方向转变。金融机构要建立差异化的海外发展战略,不断拓展国际业务,但是一定要在保障风险的前提下。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贮备、吸纳金融行业方面的人才。

三、结语

针对我国经济金融形势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其直接关乎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并且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最终成果也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从针对我国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出发,再针对经济金融形势提高财务政策的建议进行研究探讨,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汤涌江.关于目前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与政策建议[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5):6.

[2] 马静懿.关于目前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与政策建议[J].财经界(学术版),2012(5):12.

[3] 刘向耘.当前宏观经济金融形势与政策分析[J].金融与经济,2010(10):8-11.

[4] 张俊峰.当前经济金融形势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3(2):107.

[5] 李振华.关于目前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与政策建议[J].商,2013(8):115.

[6] 绍瑞.经济金融形势和问题与政策建议[J].财金贸易,1996(1):27-28.

目前国内经济形势范文4

关键词:经济形势 政策及措施 深化改革

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分析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报告》2015年10月所的预计来看,全球经济增长今年和明年分别为3.1%和3.6%,分别是低于的该报告在4月和7月所预计的数据,根据数据推测,世界经济增长趋势呈现下行。

要分析国际和国内的经济形势,主要就是分析仪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以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在此,就主要是分析美国的经济形势与我国国内的经济发展趋势,以此为我国的后期发展提高理论和指导。

(一)美国的经济形势呈现下行趋势

根据国际货币经济组织的调查数据:美国在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比例为1.8%,根据2015年4月的预测为3.1%,2015年9月预测2015年9月为2.6%,而2016年则为2.8%,相对于的全球和其他经济发达体,可见美国经济在2015年为下行形势,美国经济对于经济全球化的意义和作用都是举足轻重的,在贸易、金融以及在货币政策方面对全球的影响都是十分巨大的。然而根据数据可知,美国依然还在金融危机中,多多少少仍然在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且美国的经济走向高增长在目前也是困难重重的,美国经济处于重要阶段,但是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的发展速度和趋势也是不可阻挡的,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对美国经济发展一集经济高增长产生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与美国在市场份额上进行竞争,影响美国的经济发展。就比如在技术方面,中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全球各国对中国设备需求量的增加就必然会对美国产生影响。

(二)中国的经济形势分析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占全球化的比重已经达到13.5%。在贸易方面:贸易规模已经成为全球第一。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就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对创新的重视和国家政策的相应调节,中国的实体经济尤其是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已经到达顶峰阶段,产能和供给已经趋向绝对的过剩。根据近几年数据显示,已经有在很多产业和行业已经出现了绝对的过剩情况。2014年中国铁矿石的产量近15亿吨,进口9.33亿吨,在全球进口中所占比重很大,已接近70%左右,因此,中国的需求对于全球的产品销售贡献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中国市场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很多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和经济政策的制定。如果中国的需求下降,则全球的经济势必会受到影响,在目前,中国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是不会减退的,并且就目前这一趋势也是不会改变的。

二、经济政策及措施分析

(一)制度性经济政策

第一,改革激罨制是保证人民建设积极性的根本举措

首先,激励国有企业的创新;国有企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主导地位,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始终突不破体制的限制、思想的限制等。

其次,激励科研创新;激励科研,保护产权。积极提高人们的创作积极性,激励奖励制度的创新;

再次,激励举报,保护举报者。对于经济发展中的经济违法行为,政府要从奖励制度创新方面出发,积极激励大家的监督与举报。

第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首先,保护个人的合法收入,增加地方税。个人税可以实行全国联网,这样有利于消除个人收入的巨大差距;其次就是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尤其注重打击非法收入,加强法律制定,人民监督。

第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经济建设解决后顾之忧

尤其是人们退休后的经济收入保障制度;解决退休员工的收入保障,保证人们工作积极性,以及全身心投入到经济建设过程中,因此,这对于我国经济建设有十分重要作用。

面的目前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采取向相相应的措施来应对经济形势。

(二)非制度性的经济措施

第一,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互联网、大数据等基础设施建设。当前的社会发展已经在朝向的科技社会、知识社会。因此就要加强互联网等的建设。提高服务业的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以此推动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以及管理创新。加大互联网与大数据的联系与融合。

第二,政府加强经济监督;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市场调节为主,国家宏观调控为辅,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就要退出这个领域了,而是要把各种手段综合运用,充分发挥政府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首先,加强相关法律的制定与运行的监督,确保政策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促进经济良性发展;其次,在国家关键领域的发展中,政府在放权中要注重度和分寸的把握。但并不是全盘不管,也不是全盘监管,要根据时展特点充分的运用各种手段,充分发挥在经济背后的作用;然后,就是加大惩罚力度,对经济欺诈,及商业犯罪要加大惩罚力度。让经济犯罪,经济欺诈毫无生存余地;最后,加强对全体公民的意识教育,加强权利意识教育、法律意识教育等,充分发挥公民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再次,加强欠发达地区经济建设,尤其是西部经济建设。首先,加大资金投入,为西部经济发展提供充分的资本;其次,加强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后续力;然后,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尤其注重网络交通的建立,加强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达地区甚至是与国际社会的联系。

如今的经济形势变化只在一瞬间,面对极速变化的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我们要对经济形势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在正确判断之后又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制定出相应的经济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宇辉,毛莹.当前国内国际经济经融形势下中国货币政策的分析[J].宏观经济,2015.

目前国内经济形势范文5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程开展;重要性;方法

《形势与政策》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形势与政策》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答疑,满足其知识需求,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牢记光荣使命,珍惜宝贵机遇,以坚定的信念、宽广的胸怀、创造的激情、务实的态度踊跃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努力做科学发展的奋力推动者、和谐社会的积极构建者,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奉献力量。然而,就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形势与政策》教学存在着诸如重视程度不一、开展情况不尽如人意等现象,需要我们进一步重视起来。

一、《形势与政策》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国际和国内形势不断发生深刻而又复杂的变化,使《形势与政策》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极大的机遇。当今社会,新闻娱乐化和网络庸俗化的风气甚嚣尘上。网络中充斥着海量信息,难辨真伪。在西方多元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下,某些腐朽没落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仰缺失、理想模糊、价值取向扭曲和信奉享乐主义等问题。当代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形势与政策》教学担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加强引导。假如我们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工作做好了,就有利于抵制国内外敌对势力对下一代的思想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假如我们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工作没有做好,势必会影响到国家的安定、社会的团结、学校的稳定以及个人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教学工作是一项极为紧迫的政治任务。

《形势与政策》教学不仅国家重视、学校重视,大学生也很感兴趣。《形势与政策》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党的方针、政策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要思想做到“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所以,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深入推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形势观教育。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有针对性和政策导向性的《形势与政策》教学,也是学校宣传教育工作的职责所在。要真正在校园实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使得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二、开展《形势与政策》教学需要遵循的原则

1.全局性和系统性的把握

总的来说,《形势与政策》教学要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形势与政策》教学的针对性。要从宏观的角度着重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总体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等。《形势与政策》教学应系统地根据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教育和综述性专题来开展教学,基本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和方法论教育,基本知识教育即基本国情和当前政策教育,综合性专题即当前形势与政策及热点问题教育(分为国内和国际两大部分)。

2.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形势与政策》教学应实现“三结合”,即与专业相结合、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与思想实际相结合。课程教育需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常识,比如,“能对治国和战略起帮助作用的”地缘政治学说。哈·麦金德将欧亚大陆比喻为“世界岛”,进而指出中亚—中东地区就是世界岛的“心脏地带”,并提出“谁统治了心脏地带,谁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统治了全世界”。由此我们可以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围绕中东问题,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该地区的博弈以及冷战后美国为控制这一地区发动的一系列战争。1970年,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中指出:“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每个成员的生活;谁控制了货币,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全球竞争的制高点,占据了国际关系的有利地位。因此我们看到,中东最具战略地位的石油资源,是大国争相夺取和支配的目标所在,也是导致冷战后该地区不稳定的因素之一。我们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国际关系经典著作,把它们看做是理解当前国际冲突的方法和手段,还要使学生对其中的观点有一个正确和客观的判断。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使当代大学生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还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3.讲究效果和方法的综合作用

《形势与政策》教学实践表明,教学效果与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联。要避免过去那种 “填鸭式”理论授课模式,可以按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式实现双向互动;或者听取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进行“点菜式”的专题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多采取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增强《形势与政策》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另外,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堂的45分钟,可以将课堂授课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座谈会、演讲比赛、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广泛参与,深入探讨。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邀请高校、科研单位的专家讲学,或者带领学生到社会上进行参观学习,让他们深入一线,了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困难。

当然,方法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要去引导学生了解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还体现在要教会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将个人的主观臆想过分夸大,切忌不要随意预测某一事件的发生及结果。在涉及国与国之间的纷争探讨时,我们可以采取层次分析法,从个人、政党、社会、国家和国际等层次来分析问题,同时做到换位思考,使大学生对国际问题的复杂性有清醒的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

三、《形势与政策》教学方法

1.用辩证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形势与政策》教学要坚持用经济和政治的辩证关系来分析和认识世界。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经济发展缓慢,一些国家债务危机短期内难以缓解,世界总体经济形势相当严峻,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我国周边国家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有所抬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对外贸易将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世界经济与政治是密切联系的,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世界经济形势的不景气肯定会给国与国之间的政治交往带来负面影响,进而不断出现许多贸易纠纷和政治争端,如中美之间的贸易和汇率之争、南海问题等。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学生用矛盾和发展的观点去分析和认识世界。我们要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大学生,全面分析当前的国内、国际形势,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要让学生坚信我们的党和政府有能力及时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有效防范各种潜在风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让学生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们能够处理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贸易纠纷和领土争端分歧,继续同世界其他国家深化发展友好关系,通过互利合作,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从国家利益的角度看问题

国家利益是指国家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维护本国和本民族免受外来侵害的一些基本原则,它是国家制定对外目标的重要依据和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表现为四个等级:根本利益、极端重要利益、重要利益和次要利益。国家的根本利益,即核心利益,是国家生存和延续的基本条件。我们要教育学生坚决维护包括国家与国家安全、领土完整与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等在内的核心利益。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密切结合起来,致力于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同各国、各地区建立并发展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利益共同体,推动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及共享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了解到中国的核心利益所在,就会明白为什么在与其他国家交往时,我们总是强调、问题及领土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不容外国势力干涉和侵犯,因为这些核心利益关系到中国的领土安全和尊严,也深刻影响着中国未来的发展大局和发展方向。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形势与政策》教学其实就是要把握两个内容,一是形势,二是政策,让两者内容紧密结合,使课堂所讲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学生普遍对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与政策、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及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与社会建设最感兴趣。就《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实际而言,可以推荐或给学生播放中央电视台制作的《新闻调查》《世界周刊》《深度国际》等节目,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及其发展趋向。通过教学实践的总结可以看到,相比课程讲授、专题报告及社会实践与考察,观看相关视频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效果也更为直接和形象。比如,在讲到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时,通过放映中央电视台《深度国际》节目制作的《欧元的麻烦》这一视频片段,学生深入了解目前欧债危机下仍在发酵的美元与欧元之争以及中国和美国就美元地位与人民币升值展开的争论。经过教学意见回馈,学生普遍反映良好,认为该节目制作精良、分析到位、很受启发。

总的来说,《形势与政策》教学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形势与政策》教学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针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国际形势,开展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而又丰富多样、具有实效的《形势与政策》教学是每一位从事此项教学工作人员的职责所在。我们要真正作为国家政策的宣传者和解读者,努力做到大学生的同心人、知心人和贴心人,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引导、互动和沟通,实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更好的结合,不断提升《形势与政策》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05—05.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目前国内经济形势范文6

关键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宏观调控。

中图分类号: F015 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宏观经济概括。

从宏观环境来看,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实现平稳增长的关键时期。由于中国经济面临的通胀压力较大,并且调整经济结构的难度日益增加,因此中国将稳增长、抑通胀和调结构确定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与之相适应,中国需要在维护宏观经济稳定的基础上对宏观调控政策进行积极的改革,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具有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采取有效措施,在2010年逐步消除全球经济危机的不利影响,并实现了较为显著的经济发展,具体表现为:首先,中国的宏观经济由低谷转入回升阶段,并驶入稳定发展的轨道。其次,内生性的增长机制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其三,2010年中国出口的增长势头有所恢复。这些经济发展成果的取得,是促进今后中国经济发展有利的基础条件。二是中国经济处于“十二五”这些都是我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当前及以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的基础及优势。其次,我国的经济发展当前还有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那就是“十二五”开局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具体来说在“十二五”规划中有以下几个方面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十二五”规划中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可以进一步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二是“十二五”规划中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布局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实现快速增长创造了条件;三是逐步拓宽了民间投资领域逐,对投资环境进行了不断优化;四是收入分配改革为居民收入增长加快提供了体制性保障;五是就业的增加和收入分配的改善为我国经济发展继续保持繁荣稳定提供了保障。

(二)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与矛盾。

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显著的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协调及发展不可持续的矛盾。首先就是我国的通胀预期还存在,通胀压力甚至有增强的趋势。虽然说当前的总体物价基本平稳,但是我们要看到在多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下,诸多抑制和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在2011年的中国经济发展中仍然还是存在。其次,令世人瞩目的房地产市场调控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虽然在去年2011年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相继推出后,市场上的商品房销售价格有走向平稳的趋势,但是随后的房地产市场又有了继续反弹上涨的态势。出现这样的情况的一方面是因为房地产市场发展长效调控机制缺失,另外一方面最主要的还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对房地产的过分依赖,这就导致了房地产调控目前来看还主要依靠的是短期的行政措施,所以调控效果是非常不理想的。最后,信贷高增长的同时,贷款难问题也同时存在。当前的货币信贷增长可以说还是非常迅猛,一直都运行在高位。但是我们又看到很多的中小企业发展又遇到了资金短缺的问题,这样就出现了一方面信贷宽松,另外一方面贷款又难同时存在的问题。所以当前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有很大的阻力和困难。

二、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路径的选择。

为了保持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当前必须在保持中国宏观经济运转相对稳定的同时大力推行更多的合理科学的宏观调控政策,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一)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调控首要任务就是要继续加强通胀预期管理。

首先,当前必须要大力扶持农业生产,确保粮食供应充足,要对农业产品市场运行机制和市场规则加以大力监管,以便防止炒作投机,同时避免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快速上涨,确保价格稳定,另外还要对国际市场大宗商品及农产品等价格变动高度关注,以便能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缓解输入型通胀带来的压力。其次就是要适度提高存款利率,要对信贷规模进行合理控制,进一步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要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合理均衡汇率的形成。最后就是要通过采取法律及必要的强制行政手段来积极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对市场过度投机行为加大打击和监管力度。

(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我国经济稳定增长。

为了确保我国的经济发展平稳,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通过优化财政支出可以保障投资规模合理快速的增长。具体来说首先就是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合理的完善和管理,对于可能出现的国际金融危机要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其次要通过努力优化投资结构来严格限制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同时对于代表了高科技的新能源及新材料要给予大力资金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亮点。除此之外,政府还要逐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要加大投资倾斜力度。

(三)加快改革步伐,积极推行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创新,以便能有效解决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深层次问题。

具体来说主要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除了要调控好农产品的市场价格,还要加快对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调整步伐。积极构建包括煤、电价、天然气及成品油等在内的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价,彻底来改变资源要素价格长期不合理的情况。二是要不断加快垄断行业及部分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可以通过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来在国有企业内部推行公司治理制度,还可以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能够进入到部分垄断行业的领域中来。三是在我国经济内在增长动力不够强大和世界经济复苏不到位的大形势下,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发展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不要过早停止,相反还要继续采取更多的必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当前的经济发展,以确保我国的经济能保持持续回升的发展态势,同时能有效缓解经济发展的压力。

参考文献:

[1]杨晓光。2011年我国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01.

[2]耿庆峰。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及宏观调控对策研究。现代金融,2008-05.

[3]王月。对2011年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的观点综述。银行家,2011-02.

[4]王延南。2011年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前瞻。中国货币市场,2011-01.

[5]王小广。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2011年展望。企业管理,2011-01.

[6]刘伟。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企业经济,2010-03.

[7]王多宏。当前经济形势下宏观调控方面的思考。生产力研究,2010-05.

目前国内经济形势范文7

关键词:全质量观 比较优势 制度 生态 社会

引言

本文所认为的比较优势即在以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劳动、资本二要素的基础上纳入更多要素(如生态制度、社会制度等)参与的比较优势。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了一个关键及经典的问题即“为什么会发生贸易”,但伴随要素价格均等化的趋势,劳动、资本要素价格逐渐均等,这势必会影响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对该问题的解释力。说明在经典的“比较之比较”公理下,还存在着些许不足和需要修复的地方。另一方面,就质量而言,目前的国际经贸活动已不仅仅局限于关注商品质量本身,而是从质量中延伸出生态环保需求、社会性需求等相关概念。国际贸易质量标准应更好地与目前的需求相契合,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才能更好地为经贸发展服务。重新诠释质量,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已是当务之急。

文献回顾

质量作为一种制度安排(质量标准)与贸易的关联,国内外学者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种观点认为货物的质量标准对国际贸易产生了正向效用。代表性的学者有Knut Blind(2006),他认为商品的标准会引发规模效应(即网络外部性),这将为产业贸易的发展提供基础,并且会引致更多的产业内贸易。DTI(英国工业贸易部)(2005)在关于标准(制度)对英国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中,充分论证了标准(制度)对英国经济的正向推动作用。1948-2002年期间,英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13%是由标准(制度)贡献的。DIN(德国标准化学会)(2001;2004)通过数据模型,验证了德国的经济发展与标准(制度)有较大的关系,在标准工作上投入7.7亿欧元,带来的直接贡献超过159亿欧元。上海标准化研究院(2007)也肯定了标准(制度)对于贸易的促进作用,认为经济全球化将促使国际标准进一步演化为国际贸易规则。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货物的质量标准在具有正向效用的同时,仍存在一定的负向效用。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有施用海、沙玮、高耀松(2009),他们在肯定标准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同时,认为标准的制定会阻碍中小企业的发展、限制进口、形成技术垄断。徐洁香(2010)认为标准在短期内会对经济产生负效应,长期来看则具有一定的正效应。Farrell,Saloner(1995),Katz,Shapiro(1985)从标准(制度)的路径依赖角度分析,认为标准虽然对经济有贡献,但是过度的路径依赖会降低这种贡献度,出现标准次优甚至更次的选择,使社会福利产生一定的负效应。Shy(1991),Kende(1991)认为如果标准形成贸易壁垒,将使得国内厂商获利而国外厂商受损。关于标准产生的效用孰大孰小的问题上,一些学者认为标准的经济效果很难定量衡量,需要综合考虑,Gandal,shy(2001)认为标准效应取决于标准的规模效应和转换成本的相对大小,但Boom(1995)认为规模效应和转换成本难以量化和比较。

综上所述,学者们一致认为这种质量形式的制度安排对贸易是有影响的,并且是正向影响。但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安排,迄今为止,资料还少有涉及。

通过上述现状及研究状况的述评,本文拟在勾画比较优势理论历史渊源的基础上,提出多要素参与的比较优势,并进一步提出包含技术、生态、社会制度安排的国际贸易全质量观,形成新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的历史钩沉、质量观及评论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历史钩沉

“发生贸易的原因”一直以来是国际贸易研究的主题及方向。最早贸易产生的雏形是以物易物、以互通有无为基础的原始贸易形式。随着剩余商品的增多,简单的以物易物形式难以承载丰富的商品交易活动,金银作为一般等价物出现(资本要素),扩展了要素观的内涵。具有代表性的是15-18世纪的重商主义学说,人们已开始认识到不仅仅只有劳动这一要素对经济起作用,要素的内容渐渐地丰富起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当时的英国作为资本积累的大国,急需一种理论来指导英国的发展,工业革命由此在英国开展,经济学开山鼻祖亚当·斯密提出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的前身)。历史证明,亚当·斯密的观点在当时是正确的。但随着德美等国家的工业化革命发展,英国的优势地位受到了挑战,绝对优势理论地位不保。大卫·李嘉图继承了亚当·斯密关于贸易发生是由于两国要素相对价格的不同,但他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斯密的观点,即优势不是绝对化的,而是“比较之比较”的概念,这一提法一直延续至今。之后许多贸易理论,无一不包含“比较之比较”的思想。

总之,关于“为什么会发生贸易”,众多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各自的诠释。从而形成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新新贸易理论的国际贸易理论体系。而该体系的形成,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比较优势的比较利益原则,体现了比较优势理论经典及超长的生命力。“比较之比较”的思想广泛地在各种国际贸易研究中出现。

但同时比较优势理论存在着解释困境。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相对自由市场经济下,在“技术外溢(Technology Spillovers)”,“干中学(learn-by-doing)”的影响下,要素的价格有均等化的趋势。要素的价格均等化,意味着产品价格相对地均等化,产品将失去比较优势,故学界也展开了呼唤新的比较优势要素、全要素论等,甚至有学者提出了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之上的竞争优势(林毅夫、李永军,2003),故比较之要素亟待进一步广义化。

(二)质量观

质量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广泛地运用于贸易领域。科学质量观的形成,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商品的质量,从而促进经贸的发展。ISO(世界标准化组织)对质量给出的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这一定义是从 “特性”和 “要求”两者之间关系的角度来描述质量的内容的,即某种事物的“特性”满足某个群体“要求”的程度,满足的程度越高,就可以说这种事物的品质越高或是越好,反之则认为该事物的品质低或差。

依据质量的定义,本文认为品质应包含供需两重含义。从供给面看,主要体现为商品品质标准;从需求面看,具体体现为品质要满足市场消费者对质量技术性、生态性、社会性的需求;通过供需双方共同决定商品的质量。

(三)比较优势质量观的评论

比较优势和质量观(一种制度安排)的交集在于相对价格,即“比较之比较”。比较优势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导致国际贸易发生之原因,而质量观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在演化过程中,其演进动力依然是相对价格的差异。简言之,即在传统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质量观作一个制度要素上的拓展,通过相对价格的差异,从而形成新的比较优势。

诺斯与托马斯(1973)合著的《西方世界的兴起》,论证了相对价格的变化是制度变迁的原因,并认为这种制度激励是完全有效的。但之后诺斯(1981)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否定了这种绝对的完全有效的说法,并认为相对价格仅是制度变迁的内在影响因素。再后来诺斯(1991)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对于相对价格赋予了更多的含义。我国学者黄少安(2004)认为只有当演进主体预先预测出这种相对价格变化的趋势,并进行制度创新使其最终结果获得经济效益时,变迁才有可能发生。这与国际贸易之动因不谋而合。

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孙杰(1997)详细说明了不仅只有传统的比较优势,才能促进经贸发展,并认同诺斯的制度促进论。比较优势质量观正是一种既基于比较优势又基于制度的新型比较优势形式。

比较优势质量观之所以目前提出,还在于在传统观念当中,对于质量的理解即技术相关性指标,认为质量即技术标准,而忽视了质量使用价值中,满足人的需要的社会属性,一味的追求商品的自然属性。质量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目前才被提出,还在于“制度”并不是传统经济理论当中的重要要素,并且是作为一种外生变量而进行的研究。在以牺牲生态、社会效益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当中,质量的内涵需要得到全新的诠释,以适应发展的需要。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质量观带有明显的工科色彩,这为比较优势质量观的研究带来一定的阻力,并且质量作为一种制度安排,难以进行量化研究。但是一个观念、一个概念、一种方法的提出,初始阶段不可能是完美的,需要提出后不断地修正和补充,应该认识到全质量观的提出的理论价值及较高的实际应用性。

形成比较优势之要素

(一)基本假设

制度经济学的一大贡献是把制度作为要素纳入经济学的研究。本文从西方经济学“经济人”的假设中,结合目前社会的需求和人性的假设,将原有的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经济人,修改为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追求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社会人”。并且对传统的规模报酬不变的经济学假设修改为规模报酬递增,这符合制度要素在经济中的实际效果。

(二)形成比较优势的要素之一:技术制度

技术制度,即质量技术制度,具体为商品的技术指标。通过技术制度的提高,能降低商品的生产成本,形成比较成本优势。历史上英国正是依靠技术革新获得比较优势,从而成为当时的世界霸主。

地理大发现时期,贸易体现为西方列强的殖民贸易,期间英国等国家掠夺了大量的资本,并诞生了重商主义思想。工业革命时期,伴随着资本的积累,工业技术发生了质的变化。英国学者大卫·李嘉图论证当产品的生产成本具有比较成本优势时,应专一生产并出口具有优势的产品,即能获得额外的贸易收益。德美在英国崛起的影响下,发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促使德美的崛起。技术要素在工业革命时期显的格外重要。

技术制度在国际贸易中的表现通常为符合目标市场国的标准,符合标准进入,不符合则禁止。表1列出部分产品主要出口国的技术标准要求,即符合这些标准,并且超越这些标准,才能形成商品的比较成本优势。从表中可以看出欧、美、日、韩对我国玩具、纺织、食品、机电行业有着较高的技术要求。只有通过质量技术标准的提升,才能更好地符合主要目标市场国的技术标准要求,在品质技术标准形成中,各国相继开展技术竞赛,试图通过技术的革新,获得比较成本优势,占领世界市场。技术标准主要体现为技术不断更新,相对劳动成本下降,形成比较成本优势。

(三)形成比较优势的新要素之二:生态制度

产品具备比较成本优势,给出口国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增加了贸易双方的摩擦,出现了以生态为由的贸易壁垒。绿色贸易源于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上,世界开始关注贸易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随着生态环境在贸易中日益重视,生态要素作为一种内生化的要素纳入产品的生产过程,形成生态制度。生态制度与技术制度共同作用,形成包含生态制度的技术制度。目前生态制度主要局限于生态环境的认证、通报的形式,如欧盟目前已经在商品中开展生态设计认证,美国也开始了产品的能源节约计划,德国亦开始关注产品的生态环境问题,试图把生态标准纳入产品的生产标准当中,如G/TBT/N/DEU/9关于生质燃料及化石燃料法案,G/TBT/N/DEU/8关于促进生物燃料使用规定的法规草案,G/TBT/N/DEU/10关于生物燃料可持续生产要求的法令。

生态制度在这一阶段,体现为通过实施生态标准,使商品的附加使用价值提升,形成比较竞争优势。

(四)形成比较优势的新要素之三:社会制度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制度不仅体现技术、生态的诉求,对于商品的社会福利亦有要求,即在商品的生产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物的因素、环境的因素,还要考虑人的因素。社会制度综合体现为技术制度、生态制度、社会制度的三者动态耦合。社会制度在这一阶段,在上述制度的作用下,形成广义比较优势,既包括比较成本优势又包括比较竞争优势。

目前关于社会制度的实践,主要体现为认证的形式。目前国际标准认证有向生态化、人文化演进的趋势,如表2所示。

“全质量观”的提出

质量是商贸活动中永恒的话题,在经济高速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劳工权益亟需改善的背景之下,商品质量被赋予了更广的含义。如何使技术、生态、社会三大属性要素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全质量观”的提出,是一种基于制度研究之下的,利用比较优势来诠释的,一种全新质量制度安排。通过“比较之比较”的方法,发现制度优势(如规模化优势),寻找“全质量”的优势之所在。

所谓“全质量观”,即将生态、社会福利制度要求内部化,并与技术制度作为影响质量的核心要素。即在质量诉求当中,有技术制度、生态制度、社会制度的要求,三种制度有机耦合,从而形成三位一体的“全质量”概念。

全质量观实现的困境还在于,如何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生态环境日益破坏之间的矛盾。集体理性与个人理性发生冲突如何协调的矛盾。短期发展与长期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

全质量观强调将空间负外部性内部化,将生态、社会制度纳入比较优势的形成中,使得环境成本内部化,社会治理成本内部化,从而起到调节上述矛盾的作用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克努特.布林德.标准经济学:理论、证据与政策.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3.孙杰.克鲁格曼的理论“接口”和诺斯的“贸易由制度启动”命题—关于贸易理论的发展和制度创新比较优势的思考.经济研究,1997

4.施用海,沙玮,高耀松.标准化与国际贸易.中国商务出版社,2009

5.徐洁香.标准化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价格月刊,2010

6.Douglass C.North and RobertP.Thomas The Rise of the Western World:A New Economic 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3

7.Douglass C.North,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w.w.northon&Company,inc,New York,1981

目前国内经济形势范文8

2012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受到外需下降、主要工业企业改造搬迁引起的停产、减产等因素影响,呼和浩特经济运行呈现出“低开稳升,反弹有力”的态势,同时,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2012年呼和浩特经济运行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经济增速企稳回升,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从经济走势看,2012年一季度增速为3.0%、上半年增速为7.0%、1-9月为9.0%,经济在一季度见底后,实现快速回升。虽然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取得明显成效。首先,部级数据中心建设进展顺利。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云计算项目全部开工建设,明年先后投入运营,目前中国电信一期项目已封顶,百度、阿里巴巴等相关企业将落户云计算产业园。其次,以香港浩源碳纤维、金三角塑料光纤、F12高强有机纤维、银宏干细胞、中环光伏二期等为代表的新材料、生物技术项目,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比较高,成长性又非常强,可能成为“成长型巨人企业”,产值可达十几亿乃至几十亿。

二是重大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及时启动了远期100平方公里、近期为20平方公里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区建设,加快推进沿黄沿线工业集中区建设,中石油500万吨炼油扩能改造已试生产,TCL和创维升级扩能搬迁、广银铝业等项目推进良好。盛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如意总部基地、煤炭物流园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正加速发展,万铭总部广场、西蒙奈伦广场、伊泰中央公园等一批总部项目,大红城煤炭物流园区二期、北方物流总部等一批亿元以上现代物流项目,海亮二期、金宇新天地等61个城市综合体项目正加紧建设。

(二)供给恢复增长势头强劲,需求增长较快

2012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为2.1%,较一季度、上半年提高19.1和7.3个百分点,恢复增长态势明显。投资和消费需求保持高速增长,对经济发展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一是投资增长强劲。1-9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38亿元,同比增长28%,为近几年同期最快增速。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完成投资74.9亿元、161.5亿元和701.6亿元,增长43%、3.9%和33.7%;工业投资完成151.85亿元,增长2.6%。二是消费市场稳中趋暖。前三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29.8亿元,增长13.9%,增速较上半年加快0.3个百分点。三是外贸进出口降幅收窄。前三季度,全市进出口总额为13.7亿美元,同比下降17.3%,较1-8月收窄2.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6.6亿美元,下降20.8%;进口额7.1亿美元,下降13.8%。

(三)财政收入放缓,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

2012年前三季度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221.93亿元,同比增长4.4%,分别较一季度和上半年回落8.7和9.2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继续放缓。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好于预期。1-9月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3351元,同比增长13.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2130元,同比增长16.4%。

二、呼和浩特市2013年经济展望

(一)关于2013年经济走势预测

2001-2011年11年间,呼和浩特GDP平均增速达到19.9%,保持了高速增长。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呼和浩特经济增速在11年间,可以明显的分为两个阶段,2001-2007年高速增长阶段和2008-2011年中高增速阶段。2001-2007年7年间平均增速高达23.6%,2008 -2011年4年间平均增速回归到13.6%,尤其是到2011年更是回落到11.3%。呼和浩特经济增速可能与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走势基本吻合(见图①),正处在经济增长从过去的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高速增长阶段转型的时期。

图1 2001-2011国家、自治区、呼和浩特经济增速趋势图

通过上述2001-2011年期间呼和浩特经济增长特征分析,针对2013年呼和浩特经济运行面临的国内外复杂的环境和不确定因素,按照不同环境和政策力度设计可能的情景,存在两种经济运行情况:一种情况是2013年GDP增长15%以上的高速增长,其实现概率在70%左右;另一种情况是13%以上的中高速增长,其实现概率在30%左右。

1.高速增长:2013年GDP增长15%左右

世界经济向好的预期发展,国家“稳增长”政策效果进一步显现,经济触底回升态势明显,社会投资和消费信心及时提升,中石油、石药、TCL、创维等大企业达产,工业恢复增长势头强劲。在此背景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5%以上的增速;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工业投资回升较快,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在28%左右;居民消费预期信心较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在17%以上,2013年GDP增长15%左右。

2.中高速增长:2013年GDP增长13%左右

世界经济形势持续疲弱,国内经济增速回升较慢,呼和浩特工业较2012年温和回升,消费和投资需求增长平稳。在此背景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3%左右的增速;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在25%左右;居民消费预期没有明显改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16%左右,2013年GDP增长13%左右。

(二)关于2013年经济形势分析

1.国际经济环境将依然复杂多变,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局面难以根本改变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期的“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预计,2013年世界经济与贸易的增长率可能略高于2012年,其中欧元区经济有可能摆脱衰退,实现微弱增长。尽管如此,全球总需求依然不足,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大多数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率放慢到潜在增长率以下,加上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难度增加,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曲折缓慢, 2013年的国际经济发展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对外部环境好转期望不能太高,外需低迷态势短期内难有大的改观。

2.国内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经济面临下行风险

当前,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国家制定了“把稳增长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的调控目标,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从目前公布的前三季度情况来看,经济运行出现了诸多积极变化,说明前一阶段采取的微调预调措施已经收到一定成效,当前国民经济运行正在由缓中趋稳到筑底企稳转变。例如,近期公布的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50.2%,中国制造业PMI在经历了连续4个月的下滑之后,终以连续两个月的反弹重新回到了扩张与收缩的50%临界点之上;工业生产触底企稳,9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长9.2%,比8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9月份消费增长14.2%,比8月提高了1个百分点;1-9月投资累计增长20.5%,比1-8月回升0.3个百分点;9月份出口增长9.9%,比上月回升7.2个百分点。同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认为,2012年我国GDP增长速度略高于7.5%,而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报告预计2012年我国GDP增长速度为7.7%。随着今年已经出台的稳增长措施的效果逐渐显现,2013年中国经济运行将会延续企稳回升的态势,中国经济将实现平稳温和的增长,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预计2013年我国GDP增长率在8%左右,持平或高于2012年的水平。虽然目前经济增长触底企稳初现,但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国内外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稳定增长的基础尚不牢固,2013年中国经济可能面临下行的风险。

(三)2013年呼和浩特市经济发展影响因素

根据上述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分析,结合现阶段呼和浩特发展特点,2013年呼和浩特经济发展既有较多有利因素,也存在不少不利因素,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任务艰巨。

(一)有利因素

1.国内经济触底企稳,稳定了增长的预期和信心

呼和浩特外部需求扩大,能有力拉动呼和浩特电力、化工等产业的增长,同时也会刺激零售、餐饮、旅游等消费需求增长以及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

2.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将继续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调整经济结构

从2012年国家经济运行态势看,触底企稳的态势还不稳固,国家“稳增长”的刺激政策不会退出,将更加注重需求政策与供给政策结合,短期政策与中长期政策结合,增强政策弹性和有效性,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推动增长动力转换和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这对呼和浩特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特别是对光伏、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带来利好,同时也有利于重大项目申报审批工作的推进。

3.自治区保增长措施深入实施

我区已出台的扩大电价补贴范围、实施电力综合政策、建立部分工业产品储备制度、减轻企业负担、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鼓励重大建设项目采购区内生产的原材料和设备、加大财政资金在基础设施和民生社会事业投资力度等政策措施将会继续深入实施,对促进呼和浩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

4.内部发展空间较大,增长动力较强

一是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区建设和现代服务业服务区建设进入实施阶段,加上城中村改造力度加大,将有效拉动投资需求。二是2013年随着中石油、TCL和创维等一批重大项目投产的效能有力拉动工业经济增长。三是呼和浩特作为自治区首府,人口积聚能力强,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消费升级加快,内部消费需求快速增长,能有力的支撑经济增长。

(二)不利因素

一是国际国内经济增长还存在下行风险,可能对呼和浩特经济发展带来不确定的影响。二是土地、水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对产业发展制约力度加大,特别是水资源和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会更加突出。三是原材料、人力、物流等要素成本持续攀升,造成企业利润下滑,企业投资意愿不强。

(三)实现“双保”及2013年目标的支撑措施

1.大动作的带动作用

围绕着推进城镇化,首府今年以来,力推四大动作:其一是城南打造100平方公里的工业新区,为实体经济特别是工业发展开辟新空间;其二是在城东全面启动白塔机场迁建工作,为城市新区发展释放100平方公里的新空间;其三是在城北实施150平方公里的大青山南坡生态保护治理工程,打造首府生态长廊;其四是在新机场周边,规划建设100平方公里空港产业区,打造航空经济产业链。这四项重点工程及其配套的交通轨道工程的实施,将会产生非常大的投资,对实现保增长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

2.大项目的推动作用

为补足工业短板,首府实施了重大项目带动工程。截至目前,今年重点推动的36个重大项目中,中国电信等三大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中石油500万吨炼油、银宏肝细胞生物、TCL、创维年产300万台液晶电视模组整机一体化、大唐电力粉煤灰提取氧化铝、新型光伏材料及应用技术、香港浩源碳纤维合成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其中,中石油500万吨炼油、TCL、创维各年产300万台液晶电视模组整机一体化、大唐电力粉煤灰提取氧化铝、香港浩源碳纤维合成项目已竣工投产。

3.大产业的促动作用

经过新世纪以来的培育发展,首府已经形成食品加工、电力、生物、冶金化工、电子信息以及光伏、新材料、装备制造等几个大的优势特色产业。上述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值在2011年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85%左右。“十二五”期间,这几大产业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为提升首府工业水平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目前国内经济形势范文9

关键词:金融风暴 形势 经济体 回暖

一、背景分析

金融风暴冲击下的世界经济处于前所未有的困境。2009 年前三个季度, 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同比下降了3.3% 、3.8%和2.6%, 失业率从2008 年初开始一直呈上升趋势。美国金融机构也陷入困境, 2008 年9 月15 日雷曼兄弟宣布破产, 道琼斯指数同日下跌504 点; 9 月29 日下跌777 点, 居美国证券史跌幅榜之首。在世界性金融危机冲击下, 中国经济也遭遇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和考验。作为经济晴雨表的中国证券市场, 上证综指自危机前的6 124点飞流直下, 跌至2008 年10 月前后的1 664点。

有观点认为我国经济将进入一个十分重要的结构转型和政策调整期。继2008 年的危机和2009 年的刺激之后, 势必留下很多后遗症, 2010 年正是清理后遗症的年份, 问题不断, 但终将在发展中解决, 经济增速难以超越9% , 但经济增长的质量有所提高。从各大投行对2010 年经济增长的预测来看, 在9% . 11%之间都有分布, 充分体现了对2010 年的分歧之大。

二、世界经济总体走势

经过金融危机的冲击,今年世界经济总体回暖,“二次探底”已无可能。10月6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预计,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幅度为4.8%”。目前看来,美、欧、日三大经济体经济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美国为2.6%;欧元区1.7%; 日本约1%。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亚洲经济体“已经坐在驾驶者的位置上”,预计经济增长7.1%。由于“出口的强劲反弹”和“富有活力的内 需”,作为领头羊的中国经济可望达到10.5%,印度可达9.4%。汇丰银行的经济学家迈克尔·盖根提出“未来取决于“灵猫六国”——哥伦比亚、印度尼西 亚、越南、埃及、土耳其和南非……

从1月至8月19日,雅加达的股指上涨了21%,超出了所有“金砖四国”的基准指数,其国内生产总值 预计将以约6%的速度增长。国际金融协会总裁查尔斯·达雷华认为,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仅由美国和欧洲唱主角的时代已一去不返,中国、巴西、印度和墨西哥等 发展中国家将发挥更大作用。11月,G20和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先后在韩国首尔和日本横滨举行,两个会议对加大金融监督力度、避免竞争性货币贬值、警惕危险 的世界经济失衡、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建立亚太自由贸易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些共识。

不过,当今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困难成堆,积重难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三、各个经济体的走势:

目前世界经济仍在逐渐复苏过程中,但随着欧、美、日主要发达经济体增速的放慢,复苏的步伐将会趋于平缓。预计全球经济在未来1~2年内不会出现非常强劲的增长,更大的可能是出现一个温和增长的态势。

1、美国经济。进入2季度后,种种迹象表明美国经济复苏的势头已经开始放缓。目前,美国国内由于消费者信心和投资者信心都处低位,银行信贷增长乏力,实业部门的银行贷款同比增速不足1%。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虽已触底反弹,但目前仍处3%的低位。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美联储近期再次启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准备在未来9个月时间内,增持6000亿美元长期国债,以刺激经济走出通缩的阴影。当然,对美国未来的经济走势也不应过度悲观。未来美国经济保持一个比较平稳的增速走势的可能性较大。

得益于有效的金融刺激政策、扩大的银行放贷量以及各行业库存清空后的重置,美国经济自2009年下半年已呈好转迹象。当前,美国房地产市场房价已经止跌,美联储近期内也没有提高短期贷款利率的计划,各公司现金流状况有所改善,以上利好因素将继续推动美国经济的恢复发展。

2、欧洲经济。欧洲经济相比美国经济要悲观一些。虽然目前德国经济一枝独秀(由于其出口保持了20%以上的增速,二季度经济增速高达9.1%),但是,欧盟其 他成员国的经济走势不容乐观。由于欧洲各国普遍面临紧缩财政的压力,因此,3季度经济增速会普遍下降。预计3季度欧元区经济增速由2季度的4.1%下降到1.6%左右的水平。

3、日本经济。日本经济更不容乐观。由于日元持续升值,其制造业PMI指数已经连续5个月出现下降。预计3季度日本经济增速很可能出现今年以来的首季经济环比负增长。

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目标明确,主要是维持较低利率,确保金融市场稳定,并为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目前,日本经济已开始改善,2010年中期后将逐步恢复增长。至2011年,日本经济增速将会明显高于危机之前。

日本银行驻德国法兰克福首席代表Yuji Osawa认为,日本经济的恢复增长还存在以下两个不利因素,一方面是全球经济形势未来的可能波动;另一方面是日本各产业对中长期经济形势的预期尚不乐观,信心不足。

4、新兴经济体。新兴经济体(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因政策退出和基数原因,今年经济增速均出现了高位回落走势,但目前仍然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预计从今年3、4季度起,新兴经济体的季度环比数据会出现反弹。

经济下滑在所难免,后危机时代就是经济复苏的时代,能够尽快走出阴霾的经济体就是赢家。但是,目前各国经济的增速放缓是事实,各国的刺激政策能否有用取决于整个世界经济的齿轮,欧元区和美国两大经济体能否顶住压力,中国能否实现经济的软着陆,都是影响世界经济的重要不可预知事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