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医药产业总产值集锦9篇

时间:2023-09-06 17:07:50

医药产业总产值

医药产业总产值范文1

关键词:财务绩效评价;熵值法;沃尔评分法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7-0135-02

一、我国医药行业的现状分析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医药制造行业包括七个子行业:化学药品原药制造、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中药饰品加工、中成药制造、兽用药品制造、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以及卫生材料及医药服务器制造七个子行业。

医药行业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具发展前景的国际化高技术产业之一,也是世界贸易增加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从2003年至2011年,我国医药行业工业产值从3103亿元增长到15382亿元,平均年复合增长率达22.3%,高出同时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复合增长率近6个百分点。

2012年我国医药产业产值、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完成投资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总体呈现平稳发展态势。我国医药产业总资产16408亿元,同比增长18.4%;完成产值18255亿元,同比增长21.7%。其中,化学原料药3305亿元,同比增长16.6%;化学药品制剂5089亿元,同比增长24.7%;中药饮片1020亿元,同比增长26.4%;中成药4136亿元,同比增长21.3%;生物生化药品1853亿元,同比增长20.5%;医疗器械1573亿元,同比增长20.6%。

2012年,医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950亿元,同比增长20.1%;利润总额1731亿元,同比增长20.4%,继续维持较高水平。在七个子行业中,化学制剂药行业的毛利率和净利润率均高于行业水平;生物制剂行业虽然毛利率与行业平均水平持平,但由于得到高新技术税收优惠的支持,其净利润率最高;同样属于中药类子行业,中药饮品的市场规模和盈利性均不大理想,而中成药则表现较好;化学原料药行业则由于竞争激烈,其毛利率和净利率皆处于较低水平。

二、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分析

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2012年10月26日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的划分标准,选择了A股上市公司中门类为“C制造业”,大类为“C27医药制造业”中的以化学制药为主要经营业务的20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其中上交所11家、深交所9家,研究样本为:浙江医药、海正药业、恒瑞医药、现代医药、天药股份、联环药业、康美药业、华海药业、哈药股份、西南药业、华北制药、东北制药、普洛股份、新华制药、北大医药、广济药业、京新药业、海翔药业、莱美药业、华仁药业。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上市公司基本数据来自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上对外公开的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国泰安数据库和证券之星等。上述20个医药上市公司样本的15个财务指标均是根据指标公式,借助Excel软件计算而成。

(二)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的分析

1.盈利能力评价

(1)每股收益

从每股收益来看,20家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为0.338。收益最高的为浙江医药,每股收益为1.79;每股收益最低的为广济药业,每股收益为-0.38。

(2)销售毛利率

医药行业一直有着较高的毛利率。从销售毛利率来看,20家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为31.2%。这说明医药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固定的前提下,考虑加入其他业务净利润的盈利能力、以及剔除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及财务费用对利润的影响因素,每一元销售收入对利润总额贡献0.312元。收益最高的为恒瑞医药,销售毛利率为84%,销售利润率最低的为广济药业,销售利润率为3.4%。

(3)销售净利率

从净利率来看,20家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为5.7%。这表明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每一元主营业务收入能给净利润贡献0.057元。净利率最高的为恒瑞医药,净利润率为21.2%;净利率最低的为广济药业,净利率为-26.3%。由于广济药业的指标值为负,且绝对值较大,对医药上市公司整体净利润率的计算影响过大,故应剔除该特殊值点计算出相对客观的行业数据,调整计算出的行业净利率指标值为0.074。广济药业该指标为负数的原因是本期发生了亏损。

(4)净资产收益率

从净资产收益率来看,20家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为7.8%。表明该行业上市公司的每一元净资产能创造0.078元的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最高的为恒瑞医药,收益率为23.34%,收益率最低的为广济药业,收益率为-14%。20家上市公司仅有广济药业因当年出现亏损该指标呈负数,另外,华北制药和东北制药的净资产收益率虽然为正数,但是仅分别为0.004、0.007,股东的投资报酬率不甚理想。

(5)成本费用利润率

从成本费用利润率来看,20家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为8.9%。成本费用利润率最高的公司为恒瑞医药,为32.2%;成本费用利润率最低的公司为广济药业,为-20.3%。

2.偿债能力评价

(1)流动比率

2012年20家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流动比率的平均水平为2.274,一般认为流动比率为2较为合适,相比之下,医药行业上市公司2012年该指标略高。在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经济部和中华财务咨询有限公司联合的“2012年中华工商上市公司财务指标指数”(以下简称“中华工商”)中,其流动比率参考值为1.68,医药行业的该指标也高于参考值。样本公司中流动比率最高的为恒瑞医药,其流动比率为10.258;流动比率最低的为广济药业,其流动比率为0.653;只有5家样本公司的流动比率在平均水平以上,在平均值左右的公司有现代制药,其流动比率为1.738,还有康美药业,其流动比率为3.07。

(2)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是对流动比率的进行补充的一个比率,它比流动比率更能反映公司的偿债能力,指标值越高,短期偿债越有保障,该指标一般以1为宜,属于适度指标。2012年样本公司的速动比率平均水平为1.547,相比之下,医药行业该指标略高。在“中华工商”中,其速动比率的参考值为1.16,医药行业的该指标也高于参考值。样本公司中速动比率最高的为恒瑞医药,值为8.685;样本公司中速动比率最低的为广济药业,值为0.329;只有5家样本公司的速动比率在平均值以上;在平均值左右的公司有现代制药,速动比率为1.127,康美药业,其速动比率为2.01。

(3)资产负债率

反映公司偿债能力的指标还有资产负债率,2012年样本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的平均水平为46.2%。样本公司中资产负债率最高的公司为西南药业,其资产负债率为71.4%样本公司中资产负债率最低的为恒瑞医药,其资产负债率为13.79%。在“中华工商”中,其资产负债率的参考值为35.53%,在这一水平左右的公司有康美药业、京新药业。

3.营运能力评价

(1)存货周转率

2012年,选取的20家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存货周转率的平均值为3.67。表现最好的公司为华北制药,其存货周转率为7.06;表现最差的公司为华海药业,其存货周转率为1.76。

(2)应收账款周转率

2012年,选取的20家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平均值为7.38。表现最好的公司为天药股份,其应收账款周转率为14.25;表现最差的公司为华仁药业,其应收账款周转率为2.60。

(3)总资产周转率

2012年,选取的20家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的平均值为0.73。表现最好的公司为哈药股份,其总资产周转率为1.14,表明该公司的总资产周转速度快,经营利用效果较好,公司的销售能力强,利用全部资产进行经营的效率高;表现最差的公司为广济药业,其总资产周转率为0.26。

4.发展能力评价

(1)总资产增长率

2012年,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成长能力表现各有千秋。在样本公司中,2012年总资产增长率的平均值为25.83%。总资产增长最快的公司是普洛股份,增长率为99.21%;增长率最低的是西南药业,增长率为-3.78%。

(2)主营业务增长率

2012年,样本公司的主营业务增长率的平均值为20.06%,增长最高的公司为普洛股份,增长率为126.79%,增长最低的为广济药业,增长率为-13.05%。由于普洛股份的指标值为正,且绝对值较大,对医药上市公司整体主营业务增长率的计算影响过大,故应剔除该特殊值点计算出相对客观的行业数据,调整计算出的行业净利率指标值为14.44%。在“中华工商”中该指标的参考值为5.98%,与之相比,医药上市公司的该指标值高了8.46%。指标值比参考值大表明2012年主营业务较上年的增长速度快,市场前景很好。

(3)净利润增长率

2012年,样本公司的净利润增长率的平均值为-9.36%(由于普洛股份和广济药业偏差明显较大,因此在计算平均值时剔除了这2个数据)。净利润增长率最高公司为普洛股份,其增长率为4065.17%;净利润增长率最低的公司为广济药业,其增长率为-13070.33%。

5.研发状况

在样本公司中,2012年研发收入比的平均值为2.86%。该指标最大的为恒瑞医药,研发收入比为9.84%,由此可见,恒瑞医药的研发能力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指标最小的是北大医药,研发收入比为0.08%。

三、综合财务绩效评价

(一)基于沃尔评分法的评价体系及其指标选取

1.沃尔评分法

沃尔评分法,是由财务状况综合评价的先驱者之一,亚历山大・沃尔在20世纪初出版的《信用晴雨表研究》和《财务报表比率分析》中提出的。该评价方法,最初主要是用于信用评价,后来通过研究改进,较广泛地应用于企业财务绩效的比较评价。

沃尔评分法的操作步骤是,首先选取若干反映企业财务绩效的财务指标,然后分别依据不同的标准设定标准数值,将实际数值与标准数值进行比较,并结合该指标的权重,最终确定分值来评价企业的财务绩效。

2.指标选取

关于评价指标,基于相关性、可比性原则,本文分别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四个方面,对公司的财务绩效指标进行选取。对于偿债能力,选取了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资产负债率;对于营运能力,选取与营运成本相关的存货周转率以及与营业收入相关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对于盈利能力,选取了反映经营盈利能力的销售净利率,以及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对于企业发展能力,选取反映盈利增长能力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以及总资产增长率。

(二)熵值法

熵反映了系统无序化程度。我们可以通过计算熵值,来判断一个事件的随机性及无序程度,也可以用熵值来判断某个指标的离散程度。对于财务绩效评价,如果某一指标对于不同的企业其差异程度比较小,这说明该指标区分和评价企业财务状况优劣的作用也较小,差异系数小,相应的信息熵较大;反之,相应的信息熵较小。由此可见,某一指标下,不同评价对象的差异程度的大小,反映了该指标在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评价地位的高低。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财务指标差异程度,以信息熵为工具,对各财务指标赋予恰当的权重。

熵值法的基本步骤如下:

a.指标预处理:在该指标体系中,除了偿债能力指标,其他的都是越大越理想的指标。因此对偿债能力指标做以下处理,将其转化成越大越理想的指标。

(三)实证分析研究

分析中选择样本中的18家上市公司2012年的13个指标,进行基于熵值法确定权重的沃尔评分法财务绩效评价。

第一,依据上文的方法步骤,数据经预处理,得出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指标数据。由于东北制药和普洛股份数据偏差较大,故不列入表。

第二,为保证求对数有意义,坐标平移,并求权重。

第三,依据沃尔评分法及熵值法确定的权重,对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进行评价。

综合各项指标的分析情况可以看出,2012年医药上市综合财务绩效较好,呈稳健上升态势,其中表现突出的有康美药业、浙江医药和恒瑞医药。医药行业盈利空间较大,盈利能力较强,但是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进行,药品降价及反商业贿赂等会对盈利能力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实际影响较小,主要是对医药商业行业的利润进行了压缩,而生产厂家总体是受益的,特别是有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将会乘机大力发展自己的规模。而在营运能力方面,各项指标均低于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这主要是由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医药行业是高技术、高投入的产业,医药上市公司投资回收期长,资产周转的速度较慢。在偿债能力方面,各项指标均高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说明医药行业的偿债能力较强。与此同时,也要尽量减少货币资金的闲置,加强货币资金的利用率,提高货币资金的获利能力;充分发挥负债的财务杠杆作用,提高企业的筹资能力,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创造更多的利润。在发展能力方面,各项指标均高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说明医药行业的发展能力较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要进一步提高研发能力、设计水平、制造水平等。

参考文献:

[1] 黄世忠.企业财务通则实用指南[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3.

医药产业总产值范文2

京津冀具有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良好基础和明显优势,合作空间大,三地生物医药产业亟待协同发展。在区域内加强产业上、中、下游的衔接以及相互问的分工合作,实现各种要素有机组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是避免地区间产业同构、恶性竞争,实现区域内互补共赢、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的内在需求。目前,北京、天津、河北均把生物医药确定为产业发展的重点,但是与国内外同行相比,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普遍存在组织结构不合理,制药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普遍较小,巨型生物医药企业不多,国际竞争能力弱的问题。从京津冀区域来看,医药制造业的生产总值从1996年的104.77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819.02亿元,增加的速度很快,达到了7.82倍;医药制造业的投资额从1996年的17.17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72.10亿元,达到了4.20倍;医药制造业的新增固定资产从1996年的10.97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45.5l亿元,达到了4.15倍;医药制造业R&D活动人员从1996年的1149人增加到2008年的5075人,达到了4.42倍,这个增长相对较少;但是医药制造业R&D经费内部支出从1996年的4614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91584万元,高达19.85倍,这表明京津冀很重视医药制造业的R&D投入。整体来说,京津冀对医药制造的发展足够重视。并一直作为大力发展的行业,那么京津冀如何协调发展医药制造业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产业协同的内涵及研究方法

(一)产业协同的内涵

胡大立(2006)在产业协同与集群竞争优势关联机理的分析中认为,产业协同是指集群内的企业在生产、营销、采购、管理、技术等方面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形成高度的一致性和和谐性。产业协同在集群内会产生协同效应,作为集群中的一个企业比作为一个单独运作的企业所获得的盈利能力更高,也就是产生“1+1>2”的协同效益,进而形成竞争优势【11。徐力行等(2007)在关于创业创新与产业协同关系的研究中提出,产业协同是指开放条件下,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子系统,各产业或产业群相互协调合作形成有序结构的过程。协同是系统自组织的动态反映,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随着经济的发展时刻处于动态平衡和失衡的交替过程中,因此,用动态的分析方法研究产业结构在运动中的平衡条件是很有必要的121。徐力行等(2007)认为,产业协同是指开放条件下各产业子系统自发相互约束藕合,表现出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结合的过程,并指出要以系统的观点考察各产业间的联动状态与过程,在关注各产业变化在时间和功能衔接的同时也关注其在动态变化中方向的一致性。并进一步指出,产业协同的关系指的是产业之间的关系,产业之间通过产品或服务的投人产出关系来维持上下游间的纵向关联,而非横向关联。但当产业的分类较大时,处在同一大类的产业细分出来的产业问可能出现横向关联,比如钢铁和塑料行业间的替代关系就有可能产生横向关联口】。作者认为产业协同是指在某地区形成区域产业,它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受到科技、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作用下,各产业或产业集群相互分工协作形成有序的产业结构或者完整的产业链,从而形成区域内产业竞争力“1+1>2”的整体效应。

(二)产业协同效应

王传民(2006)认为,县域经济产业协同机制是指县域产业系统受其内外因素的作用,产业外部环境与产业竞争力要素之间以及产业竞争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促使协同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和控制方式问。吴结兵等(2007)从新产业区理论和波特的集群理论两种范式对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进行研究,认为在产业集群结构中的成员行为形成了资源整合的协同效应是产业集群绩效和竞争优势的基础。新产业区理论重视在竞争基础上产业区内企业间的合作行为,不仅不否定企业间的竞争,而是更加强调合作在整个产业区的形成发展、经济绩效等各方面的重要作用,认为协同效应的主要机制是合作降低成本;而波特集群研究的协同效应主要机制是竞争提高生产率四。万幼清等(2007)从知识的视角研究产业协同,建立了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绩效模型,认为产业集群可以通过知识重组进行协同创新,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的技术能力和学习能力,而且也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最终促进企业中各种核心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同一创新中,与单个企业的同一创新相比,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比单个企业的同一创新的经济效果更加显著q。

(三)产业协同的实证研究

在产业协同的实证研究方法方面,徐婕等(2007)在对我国各地区的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对有效性进行分析评价中,运用改进的DEA•88•模型——交叉效率评价方法,引入“伪标准指数(FSI)”,将传统DEA方法评价值与对抗交叉DEA评价值比较分析,构建了一个经济—协调发展二维综合评价矩阵,据此对各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协调程度进行评价r71。徐力行等(2007)在基于创新的分类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对制造业进行了敏感影响产业协同的关键产业链接环节的分析【¨。王传民(2006)对县域产业结构的研究中,通过构建县域产业协同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县域产业协同发展成熟度进行评价。研究中,将社会经济大系统分为社会、经济、科技、环境子系统来设计县域经济协同发展指标体系,依据D(k)结果对子系统内部和子系统之间协同发展成熟度进行测算,以此来评价产业协同程度。并得出结论:一般情况下,D(k)越接近l,协同成熟度越高圈。之后,王传民等(2006)在对县域产业结构的优化研究中,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资产结构的协同问题,构建了县域产业的协同发展模型。通过分别计算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固定资产形成额比重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对县域经济的产业协同水平做出评价嗍。董春等(2008)也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资产结构的协同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为四川省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了政策建谢lq。李若朋等(2004)通过建立产业协同促进分工发展的模型,研究基于知识交流的产业协同模式,从知识管理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出发,分析知识交流效率对分工发展的影响,阐述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来提高知识交流效率的方法,进而得出了TKA型和HD型两种产业协同模式【ll】。在产业协同的实证研究结论方面,陈建军等(2003)对上海和浙江的经济发展进行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都表明,上海和浙江的经济关系并不是单纯的中心—、吸纳一扩散的关系,而是资源优势互补,产业相互分工协作的关系,也就是说浙江和上海之间的资源流动是双向。加快浙沪和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实现该区域发展目标起到正面作用【切。邱风等(2005)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研究中提出,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并不严重,特别是深入到制造业和产品层面,产业结构的相似性趋于弱化,因此,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是可以而且能够互补式推进的【埘。阮晓莺(2007)在对福建省和中国台湾两地产业结构动态变化进行实证分析后提出,闽台两地区的产业结构比重存在梯度差异的发展态势,应确立闽台两地产业分工架构,营造闽台两地产业合作发展环境,提升闽台两地产业合作水平Ⅱ棚。吴国清(2009)以上海和长三角为例,探析了都市旅游圈空间结构网络化(多核心+互动)发展,即通过景区(点)、交通、产业、市场等各个子(分)网络共同构成互补、协作和竞争的大旅游产业体系,不断推动都市旅游圈发展壮大【15】。谢晓丰等(2009)在对东北欠发达地区装备工业集群发展欠款进行分析基础上,提出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产业政策的政府引导方式,建设基于主导产业的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的建议【1610

三、区域经济产业协同成熟度模型

本文采用的是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两个系统或是两个因素间的关联大小的量,称之为关联度。灰色关联度分析是以关联度大小来衡量—个系统内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如果在系统内两个因素的变化程度相对基本一致,认为二者的关联程度较大;反之,二者的关联程度较小。灰色关联分析的一般步骤:第一步,确定原始数据参考数列(母序列)和比较数列(子序列)。原始数据参考数列Xo(k)--{Xo(1),Xo(2),…,Xo(n)}M个比较数列x。(k)={X。(1),X。(2),…,X,(n)}X2(k)={X:(1),X:(2),…,X2(n)}X。(k)={x。(1),X。(2),…,x。(n)}第二步,对原始数据通过初值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第三步,求无量纲化后的参考数列Yo(k)与比较数列Ym(k)之间的差列。。A。=IYo(k)一Y。(k)|-(。(1),A。(2),…,。(n))产IY。(k)一Y2(k)I=(:(1),A:(2),…,:(n))n=IYo(k)一Yn(k)l=(Ⅱ(1),A。(2),…,n(n))第四步,分别求两个层次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第五步,代入公式求关联系数:rainmink[xo(k)-Ii(k)l+maxmaxI“k)噶(k)Ir(知(。),Ii(。))=.L丽再研面孟盯∈(O,1)为分辨系数第六步,求关联度:r(xo,xi)=i1。;r(】【i(‰(k))

四、京津冀医药制造业产业协同研究

(一)北京医药制造业产业协同研究由分析表l、表2、表3可得出:

1.1996---2008年北京医药制造业在京津冀地区的产值比重一直是增加的,2000年以后对其新增固定资产的比重是一直降低的,2006年以后对医药制造业的研发经费以及研发活动人员的比重都在增加,这些表明北京对在传统的医药制造方面的投资逐渐减少,更加地注重新医药产品的研发,而不是传统的医药制造。

2.按照灰色关联度的求解步骤进行计算可得,北京医药制造业的总产值比重与从业人员年均数比重、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新增固定资产比重、R&D经费内部支出比重、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R&D活动人员比重的关联程度依次为0.8685、0.8557,0.7820、0.7818,0.7752、0.7459,关联程度依次降低。医药制造业的总产值比重与从业人员年均数比重的关联程度最高,次之是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这说明要加快北京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必须增加医药制造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从产品的研发角度考虑,北京应该更多增加对研发经费的支持以及研发人员的投入。

(二)天津医药制造业产业协同研究

1.1996--2006年天津医药制造业的总产值比重是逐渐增多的,从2006年以后总产值比重开始下降,从2000年开始医药制造业的研发经费支出比重和研发活动人员的比重下降,但是从业人员比重却在2006年以后呈现递降的状态,2006年以后固定资产的投资比重一直增加,这表明,从2006年开始天津对现代医药制造业的发展重视程度降低,主要体现在产值比重的减少,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减少,从业人员比重减少;对传统医药制造业的发展重视程度提高,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增加。

2.按照灰色关联度的求解步骤进行计算可得,天津医药制造业的总产值比重与从业人员年均数比重、R&D经费内部支出比重、主营业务收入比重、R&D活动人员比重、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新增固定资产比重的关联程度依次为0.9826、0.9491、0.9438、0.8892,0.8105,0.6093,关联程度依次降低。医药制造业的总产值比重与从业人员年均数比重的关联程度最高,说明要加快天津医药制造业的发展,也要增加医药制造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从产品的研发角度考虑,天津应该更多增加对研发经费的投入以及研发人员的投入,但是结合2006年开始天津对医药制造业的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减少,从业人员比重减少,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增加等方面来考虑,天津应该继续加大对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相对适当减少对研发经费支出比重以及研发活动人员比重,也就是说在医药制造业中,天津要兼顾传统医药制造业和现代医药制造业。

(三)河北医药制造业产业协同研究

1.1996--2008年,河北医药制造业的总产值比重一直是下降的,从业人员比重是降低的,但在2008年有所增加,新增固定资产的比重一直是上升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变化趋势不明显,研发经费和研发活动人员从2004年开始有所降低,由此可知,最近几年河北在增加对医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时却在减少研发费用及人员,这说明河北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传统医药制造业的发展上,对现代医药制造业的发展程度逐渐减弱。

2.按照灰色关联度的求解步骤进行计算可得,河北医药制造业的总产值比重与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从业人员年均数比重、新增固定资产比重、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R&D经费内部支出比重、R&D活动人员比重的关联程度依次为0.9850、0.9506、0.9382、0.9362、0.8276、0.4794,关联程度依次降低。医药制造业的总产值比重与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的关联程度最高,次之是与从业人员年均数比重,说明要加快河北医药制造业的发展,不但要增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也要增加医药制造业从业人员的比重,然而由于研发活动人员比重与总产值比重的关联程度仅为0.4794,说明要加快河北医药制造业的发展不仅是要增加研发活动人员比重,更重要的是要增加非研发活动人员的比重,同时新增固定资产比重与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与总产值的关联程度也更能进一步说明增加研发人员要比增加非研发人员更重要。与此同时,还要增加对河北医药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总之,河北更应注重对传统医药制造业的发展而非现代医药制造业的发展。由表10分析可得出,京津冀三个地区医药制造业总产值比重与从业人员比重的关联程度是最大的,换句话说,京津冀医药制造业的从业人员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医药制造业的总产值。从研发方面来看,天津和北京的研发人员比重与医药制造业总产值比重的关联程度要比河北大得多,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河北的研发人员对总产值的贡献较小,河北与天津、北京相比不适合发展现代医药制造业,更适合发展传统医药制造业,在京津冀医药制造业的发展中,河北应该主要负责传统医药制造业的发展,或者说是北京和天津应该负责医药产品的研发以及现代医药的发展,河北侧重医药产品的制造等传统的医药的发展。鉴于天津近几年对医药制造业的研发经费投入以及研发活动人员在京津冀中所占的比重下降,天津也不应该更多地与北京进行某些新产品的研发竞争,天津和北京应该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分工协作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同时由于天津近几年在京津冀医药制造业的固定资产的投资比重以及新增固定资产的投资比重增加,天津可以分担河北一些传统医药制造。由于医药制造业的总产值与主营业务的关联程度河北是最大的,次之是天津,说明河北和天津应该主要担任医药产品的销售任务。(四)京津冀医药制造业产业协同研究由表lO与表11对比可知,京津冀整体医药制造业的R&D经费内部支出、R&D活动人员、从业人员年均数、新增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投资额与总产值的关联程度基本上都低于京津冀三个地区分别计算出的关联程度,只有主营业务收入与总产值的关联程度还是比较高的,这说明从京津冀整体的角度上来考虑,医药制造业的产业协同程度比京津冀各地区的要低,也就是说资源的配置不是很合理,应该根据各地区的比较优势进行调整。

五、政策建议

京津冀的医药制造业要想能够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就需要京津冀三个地区协调发展,进行分工协作,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以下是对京津冀地区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建议:

1.北京和天津在研发人员以及研发经费上较河北拥有比较优势,所以北京和天津应该主要侧重于新医药产品以及设备的研发工作,河北主要是辅助北京和天津的研发工作。北京在主营业务收入方面与医药制造业的产值关联不如河北和天津明显,所以北京应该辅助河北和天津的医药产品的销售。

医药产业总产值范文3

刚性需求充足整体发展平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药学会理事长桑国卫介绍说,医药产业是当今世界竞争最激烈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医药工业是第四大创利产业。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平稳,2008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增幅为25.7%,2009年前4个月同比增长18.29%。

去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侵蚀不断深入,医药产业受到影响,我国医药产业也受到波及,特别是医药出口受冲击比较严重。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医药进出口总额112.41亿元,同比增长3.57%,医药出口出现负增长(-0.45%)。其中,西药原料药出口下降了8.8%,中成药出口下降了13.74%,中药材及饮片出口下降22.61%。

有关专家认为,目前拉动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仍未改变,在医药产品的刚性需求以及新医改政策带来市场扩容的机遇下,我国医药产业整体前景比较乐观,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

一方面,制药工业集中度有所提高。我国现有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4738家,去年制药工业百强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已经达到40.59%,比2007年提高了近一个百分点。医药工业呈现集中度提高态势的同时,工业企业的销售规模也进一步加大,市场竞争能力增强。

同时,医药工业盈利水平保持增长。2008年我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利润708.9亿元,同比增长28.4%。2009年前2个月,我国医药工业累计完成利润总额111.6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18%。尽管由于外销受阻,化学原料药工业的利润仅增长6.9%。但生物制药工业的盈利水平较高,1-2月的增幅为43.4%,显示出生物技术产业高增长、高回报的特征。

另一方面,医药商业购销增长稳定。2008年,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累计购进约3450亿元,同比增长11.45%,累计销售3330亿元,同比增长13%。2009年一季度,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购进总值933.21亿元,同比增长9.81%,销售总值为1036.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91%,增幅比较平稳。

医药产业发展呈现新亮点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影响最主要是化学类药品,由于上游原料价格上涨,导致这类药品利润空间变小。然而由于我国中药资源比较丰富,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撑。同时,虽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势头很快,已经成为一个新的亮点。

以长白山脚下的吉林省为例,坐拥长白山这个“立体资源宝库”,吉林省的医药产业在金融危机中并未受到太大冲击。2008年吉林省医药产业实现产值400多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超过196亿元,同比均有大幅增长。在其他工业产品出口萎缩的情况下,吉林省医药产业出口却实现大幅增长。据海关统计,去年吉林省医药产品出口达到1.7亿美元,同比增长62.2%。其中中药产品占了不小的比重。

同时,我国药物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已经建立起从药物靶标发现、新药发现到新药开发的完整药物创新体系。

盐酸安妥沙星及制剂是中药创新药物的一个代表。该药是由源自中药的石杉碱甲设计开发的创新药物,对多种动物的多种认知障碍模型有恢复效果,具有抗早老性痴呆的作用。目前,生产该药的上海药物所已经获得美国、欧盟、日本等国的专利授权,Ⅱ期临床研究在法国、瑞士、南非等6个国家35家医院展开,市场前景极为广阔。转贴于  生物制药是金融危机下我国医药产业发展中的又一个亮点。尽管起步较晚,但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医药市场销售额达7730亿美元,而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实现总产值近7000亿元,接近全球的15%。

受去年以来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外不少生物制药巨头都出现了利润下滑,但长春金赛药业公司却逆势上扬,创纪录地实现销售收入1.9亿元。作为一家从事生物制药的企业,金赛从成立之初就把强化自主研发的重要性,国内第一支用于矮小的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第一支专利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等产品都是在这里研制成功的。这也让金赛药业在金融危机中尝到甜头,目前公司正在研发重组人胸腺素,预计上市后使用人群至少80万,产品的生产能力将达到1500万支。

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表示,生物经济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生物经济已经成为全世界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之一。“中国科学院已于2008年成立了医药产业创新联盟,加速创新药物研发过程。目前,联盟企业共120余家,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共吸引意向性的企业科技创新基金逾25亿元。”李家洋说。

紧抓机遇危中寻机

一些专家表示,金融危机既让我们进一步看清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也为我国医药产业实施产业升级带来机遇。我国医药产业应紧抓这一机遇,加大自主研发力度,破解融资难题,实施产业结构升级。

桑国卫认为,医药工业应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下游深加工领域延伸,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及时跟上和满足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当前制约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是缺乏创新能力和潜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导致在国际医药分工中一直处于低端。提高产品高附加值能够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抢占国内高端医药市场。

同时,随着医药政策和标准的提高,应加速产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在国家重大药物创新专项和医药技术改造专项推动下,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加大对生物制药等具有高回报率医药行业的扶持力度,组织生物医药研发外包企业提供服务,加大力度引导和支持外包企业进行深度市场拓展,强化品牌建设。

金融危机对医药企业最直接的一个影响便是突然失去了廉价的贷款和融资渠道,而药物研发是一个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的过程。这就需要国家新增贷款既要投向生产基本药物生产企业和国家扶持的国有企业,也要投向那些融资遇到困难的生物医药企业。

医药产业总产值范文4

关键词:SCP;医药产业;产业集群;市场结构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5-0090-02

SCP范式是在产业组织理论发展演进中由主流学派哈佛学派创立的经典分析范式,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Paradigm,首字母缩写为SCP)。其中,特定的市场环境决定市场结构,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企业的市场行为进而决定了市场的绩效。因此,市场结构是SCP范式的基本概念和永恒主题,它是指在特定市场中,对厂商规模及分布、进入退出壁垒、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等因素的分析和考察,并由此总结出该特定市场的竞争形式。分析医药产业集群的市场结构可以从根本上挖掘提高医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来源,为医药产业集群更快更好的发展提供建议。

1 通化医药产业集群概况

通化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区,全市2/3是山地,由于长白山地区天然蕴含着丰富的药用动植物资源,早在计划经济年代,通化市就有了十几家以长白山中药材为原料的国有和集体药厂。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内医药市场对中药市场的升温,通化市内纷纷兴办药厂,老百姓办药厂的热情空前高涨,政府因势利导,提出了利用长白山药物资源建设“医药城”的产业发展目标。通过一系列的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通化市现在已然成为了一个以药品生产为主导,医药教育、医药科研、医药商贸和中药材种植为补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先后被评为部级现代中药、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医药出口基地、长白山中药材基地和国家优秀特色产业基地。

据统计,2006年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内有企业数量84户,4.5万人从业,拥有“东宝”、“万通”、“修正”、“斯达舒”等知名品牌,生产各类药品15075t,全市医药工业完成产值103.7亿元,实现利润9亿元,连续19年居吉林省第一位。集群的增长率从1995年实现产值7.4亿元,发展到2006年的103.7亿元,年均增长29%。“十五”期间医药工业年均增长25.1%。医药产业已成为通化市的第一支柱产业。

2 通化医药产业集群市场结构分析

市场结构可以通过市场集中度指标、产品差异程度、厂商进入退出的壁垒、厂商一体化或多样化经营的程度、规模经济等来描述。

2.1 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是衡量市场结构的主要指标,他是指产业中规模处于前几位的厂商生产、销售、资产或职工的累计数量占整个市场的份额。通常采用CRn表示,其计算公式为:CRn=∑Xi/X,式中:n为企业数;Xi表示居于市场第i位的企业生产、销售、资产或职工等的指标数值;X表示整个市场的生产、销售、资产或职工总数;CRn表示最大n家企业的集中度(通常取3,4,5或8,10家企业),其值介于0和1之间,值越大表示市场越集中。一般而言高寡占型的行业的市场集中度CR8一般应大于40%,寡占型的CR8一般应在30%与40%之间,低竞争性的产业CR8则应该大于20%。

市场集中度应用在医药产业集群上,可以用某一个地区的医药产业集群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比值来表示。其值介于0和1之间,值越大表示此地区的医药产业集群越积聚。

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的市场集中度很低。2006年全国医药业总产值5536.9亿元,通化市医药总产值为103.7亿元,市场集中度=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总产值/全国医药总产值,即103.7亿元/5536.9亿元*100%=1.87%,这与浙江一些产业集群占全国份额超过30%的比重相比差距甚大。

市场集中度低使得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难以形成居于全国前列的大集团,难以达到体现医药产业规模竞争特点的较强的竞争力,多数企业面临着在将来竞争中被击败的危险。

2.2 产品差别化

产品差别化是决定市场结构的一个主要因素。产品差别化有利于地区医药产业集群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而有力抵御同行的竞争和政府的降价政策。产品差别化可以独立的形成市场价格,防止重复生产导致的恶性竞争,并最终获取丰厚的利润。

产品差别化程度的高低可以借助需求交叉价格弹性Exy来衡量。按照需求弹性理论,如果相关产品价格的上升或者下降对产品的需求量影响都较小,则产品之间的差异化程度高,反之,则产品差异化程度低。

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内很多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药品雷同,产品差别化小,小企业间互相模仿,如降糖胶囊,在通化就有七家药厂生产。如此同质化的产品必然会导致集群内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企业通常用压价竞销、仿冒伪劣、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方式达到短期的热销,这种低劣的行为导致柠檬市场的出现,即高品质产品最终被低品质产品驱逐出市场,严重损坏了整个医药产业集群的声誉和地区的形象。同质化的产品也会使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降低,当市场需求旺盛时,集群发展繁荣,当市场需求萎靡时,集群内企业都将处于停产状态,严重影响了集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3 进入和退出壁垒

我国的医药行业的进入壁垒主要是国家的政策法规强制规定的行业准入制度,比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实行的制药企业GMP强制认证制度、GSP强制认证制度,并修订了《药品管理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规,这使得医药企业的进入壁垒大大提高了。提高了行业的进入壁垒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医药产业小、散、乱的格局,但是,在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下,国家政策并没有按要求严格执行,我国医药市场的低集中度格局没有彻底改善,与国外医药市场的高寡占性形成鲜明对比。

我国医药行业的退出壁垒主要是由行业的沉淀成本高造成的。由于医药行业投资成本较高且专用性较强,导致效益不佳的企业不能及时撤出,退出壁垒较高。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政绩观使得政府阻止一部分企业的退出,也增加了退出的壁垒。

我国的医药产业集群的进入和退出壁垒不仅具备了医药行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的特点,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方面,由于医药产业集群内部较完善的配套设施、技术信息、相关技术人才、医药市场资源等,有利于企业的衍生和创建,所以产业集群能使集群内企业的进入壁垒降低。并且集群内的退出壁垒也较低,因为在同一产业中部分企业退出,养老、失业保险等社会制约因素反应不会太强烈,加上群内为生产的金融与咨询等服务业较为配套,市场发育相对健全,企业可以通过产权交易或企业并购的形式退出产业。这使集群完善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具有“累积因果”的加强过程。另一方面,对医药产业集群外部的其他企业,则增高了企业进入或退出的壁垒。因为现行企业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包括绝对成本优势、产品差别化优势、企业所拥有的隐含经验和学习能力、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度以及金融方面的支持能力,足以形成相对于群外企业而言的进入壁垒。

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主要生产中成药,生产技术含量低,工艺简单,因此进入壁垒较低,过多的竞争对手争夺同一市场,竞争情况严重,通化市大约有50%的企业均为中小企业,他们散乱的独立分布在集群内部,企业间缺乏合作和沟通,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机制尚未建立,由于人力、资源、资金缺乏,单个小企业没有技术创新的能力,区域内也没有形成区域创新网络。同时,国家的许多强制性政策的实施,不仅增加了在位企业的沉淀成本,同时也加大了企业退出行业的壁垒,因为一旦企业退出行业,企业前期的巨额固定资产投资就无法收回。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市场内现有企业的竞争更加激烈,非价格竞争和价格竞争都变得更加重要。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我国通化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市场集中度偏低、产品差异化小、进入集群壁垒较低而退出壁垒较高,这样的市场结构严重影响了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集群内企业竞争激烈而合作与创新不足,不利于集群优势的发挥。

对于通化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市场结构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鼓励行业中的大企业做大做强,形成具有带头作用的龙头企业,鼓励小企业联合重组,有效整合企业各项资源,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从而提高产业集群内的市场集中度,形成合力发挥产业集群整体优势作用。

(2)努力通过差异化战略打造竞争优势。目前通化医药集群内企业利润率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过分依赖价格竞争,而经营雷同现象严重。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实施差异化战略,如果在确实具有成本优势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将稳定的低价策略作为自己竞争优势的根本;但如果在没有明显成本优势的情况下,则可以在产品、服务、环境、便利和体验等某一方面形成竞争优势。

(3)加强市场进入管制,规范批准和认可准入制度。国家有关部门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严把医药企业的准入关,提高医药产业的进入壁垒,其目的就是要改变医药企业多、小、散、乱的现状。在降低退出障碍方面可通过以下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明晰产权,重构多元产权主体。目前,我国已出现了一批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医药产业集中度的提高要靠这些企业通过兼并的方式进行,这也是增强医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要加快培育、扶持并规范市场中介组织,为企业的市场退出提供整套服务,包括提供资产或产权交易的供求信息,设计产权转让方案,提供资金支持等,有效地协调资本运转。

参考文献

[1]马建堂.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2]孙国君,邱家学.试论医药产业的进入壁垒[J].中国药房,2003,14(5):260-262.

[3]Schmitz, H. and Nadvi,K. “Clustering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troduction ”[EB/OL].省略/locate/worlddev,1999.

医药产业总产值范文5

关键词:中药 出口 国际竞争力

中国具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20世纪80年代全国中药材资源调查表明,中国拥有的中药资源种类为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仅对320种常用植物类药材进行统计,总蕴藏量就达850万吨左右;1985年全国药材种植面积约30万hm2,常年栽培的药材达200余种;药材年收购量30~40万吨,其中野生药材占60%,家种药材占40%(李刚,2004)。2007年我国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96万hm2(国家统计局,2008)。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为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和中药的国际贸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中药出口贸易现状

中药是我国非常传统的出口商品,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记载,唐宋时期就向外大量输出药材,当时出口的药品种类多达几十种,包括人参、牛黄、朱砂、茯苓、附子、川椒、远志、甘草等(李璐瑒,2010)。中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与优势,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及世界对传统医药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中药出口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

1.我国中药出口规模不断增长。建国以来,我国中药出口一直发展较快,海关统计数据显示,1974年我国中药出口额首次突破1亿美元,1979年达到2.7亿美元,1985年增加到3.6亿美元,1974~1985年的平均增长率为12.35%,发展迅速。

1991~2010的二十年间,我国中药出口经历了快速增长、下降回落、快速增长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中,1991-1995年我国中药出口表现为快速增长的特征,中药出口额从1991的3.1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7.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5.54%;1995~2001年,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及其他一些政策的影响,中药出口受到限制,中药出口表现为不断下降的特征,中药出口额从1995年7.7亿美元的高值,下降到2001年的4.5亿美元,年均下降8.6%;进入21世纪,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中药出口进一步得到快速发展。2001~2010年中药出口表现为快速增长的特征,中药出口额从2001年的4.5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9.4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7.63%。虽然期间受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药出口额增长率出现下降,但是从2010年开始明显复苏,出口额增长率进一步提高到32.9%。

2.我国中药的国际竞争力有所下降。虽然我国中药出口近年来发展较快,但是中药的竞争力特别是国际竞争力却在不断下降,表现为中药出口额占医药出口总额的比重不断下降,以及中药贸易竞争力指数不断降低等方面。

近年来,我国中药出口额占整个医药出口总额的比重相对偏低,而且还表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1995年中药出口额占全部医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6.1%。2003年,中国中药出口总值达到7.12亿美元,而医药类商品(包括中药、西药、医疗器械、医用敷料等大类)的出口总值达到79.99 亿美元,中药出口所占的份额仅为8.9%(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2004)。2008年中药出口占全部医药出口额的比重仅为4.1%(张中朋等,2009)。相对来讲,中药出口额占医药出口总额的比重及变化趋势,与中药工业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及变化趋势之间,存在明显的不一致性。中药出口额占医药出口总额的比重明显低于中药工业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中药出口额占医药出口总额的比重基本呈现不断下降的特征,而中药工业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却呈现不断增加的特征。数据显示,2001年中药工业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8.62%。到2003年我国共有中药企业(包括中成药工业企业和中药饮片工业企业)1364家,全年中药工业产值达810.26亿元,中药工业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例提高到26.1%。2008年我国中药工业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6.1%。2010年我国中药实现工业产值3172亿元,医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1933.82亿元,中药工业产值占比进一步提高到26.58%。

为了进一步分析我国中药的国际竞争力,本文选择了贸易竞争力指数TC(Trade Competition Index)这一指标来进行分析现阶段,分析某一产业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普遍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三个指标来分析,但是由于关于中药的概念、内涵和范围,我国与国际上的有关界定存在很大差异,导致统计口径不可比,难以准确计算上述其他两个指标,所以本文只使用贸易竞争力指数这一个指标进行分析。贸易竞争力指数是指某一产业或产品的净出口与进出口总额之比,可以表明某国生产的某种产品是净进口,还是净出口,以及净进口或净出口的相对规模,从而反映某国生产的某种产品相对于世界市场上供应的其它国家的该产品来讲,是处于生产效率的竞争优势还是劣势以及优劣势的程度。其计算方法为:

式中:

Xij表示i国j种商品的出口额;Mij表示i国j种商品的进口额。

TC值小于零,说明该产品为净进口,其生产效率低于国际水平,不具有或缺乏国际竞争力;TC大于零,说明该产品为净出口,其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TC值越大,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TC值等于零,则表示该产品的生产效率与国际水平相当,其进出口纯属与国际间进行品种交换。该指标的优点是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剔除了通货膨胀、经济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该指标均介于-1和+1之间,因此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之间具有可比性。

结果表明,我国中药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但不是很强,而且国际竞争力正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下降趋势,贸易竞争力指数从1998年的0.72下降到2010年的0.48。

3.我国中药出口品种以中药材和提取物为主,附加值相对偏低。从产品品种结构上来讲,我国出口中药产品主要包括中药材、植物提取物和中成药(含中药酒及营养保健品)三大类。近年来,我国中药产品出口额不断增加,但是从结构上来看,以中药材和提取物为主,中成药所占比重相对较小。1996年我国中药出口额中,中药材、植物提取物和中成药(含中药酒及营养保健品)三者所占的比重为73.5%、9.7%和16.7%,中药材出口所占比重相对较高,超过70%,中成药出口所占比重不足20%。之后,中药材出口额所占比重基本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1996年~2006年中药材出口所占比重从73.5%下降到37.6%;提取物出口额所占比重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1996年~2006年提取物出口额比重从9.7%提高到43.8%;中成药出口额所占比重在波动中呈现小幅提高的特征,1996年~2006年中成药出口额比重从16.7%提高到18.7%。但总体上,1996年~2005年以来,以中药材为主的出口格局一直没有改变。

2006年中药提取物出口额所占比重第一次超过中药材,成为第一大出口来源,中药材成为第二大来源,中成药成为第三大来源,中药出口格局发生明显改变。2006年~2010年一直维持这种出口格局。

总体上来讲,1996年~2010年间虽然中药材的出口比重不断下降,但是仍然占到近40%的份额,同时,中药提取物的出口比重不断提高,已经超过40%,二者合计的比重超过80%。相对来讲,中成药的出口比重一直偏低,不足20%。实际上,早在1989年, 我国中成药出口就达到了1.1亿美元, 占中药出口总额的30%,1991年~1993年间,中成药出口额所占比重一直都维持在30%以上,不过逐渐开始表现出下降的特征,从1994年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比重降到了20%左右,之后,中成药出口额所占比重基本都维持在20%以下,例如,2010年中成药出口额增加到3.54亿美元,但是占中药出口总额的比重仍然不足20%。现阶段,我国中药出口以中药材和提取物为主的特征非常明显,意味着我国中药出口品种的结构不合理,附加值依然偏低。

4.亚洲仍然是我国中药的主要出口市场,目标市场相对单一。近年来,我国中药出口覆盖国家和地区范围进一步扩大,2003年中药出口覆盖到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50个,2008年进一步增加到160个。但是,我国中药出口的目标市场仍然比较集中,相对单一,亚洲市场一直是主要出口市场。数据显示,1998年我国中药对亚洲出口38985万美元,占中药出口总额的71.9%,是第一大出口市场;对欧洲出口3207万美元,占中药出口总额的5.9%;对美国出口9124万美元,占中药出口总额的16.8%;其他市场出口2872万美元,占中药出口总额的5.3%。1998年以来,出口亚洲市场的份额有所下降,从1998年的71.9%下降到2010年的65%;出口欧洲市场的比重有所提高,从1998年的5.9%增加到2010年的16.0%;出口美国市场的比重出现下降的特征,从1998年的16.8%下降到2010年的10%;出口其他市场的比重从1998年的5.3%增加到2010年的9%。

总体上来讲,我国中药出口市场结构近年来并没有出现明显变化,亚洲市场仍然是主要出口市场,虽然比重有所下降,但是下降幅度很小,1998年~2010年12年间,仅仅下降了6.9个百分点,欧洲出口市场所占比重有所增加,增加10.1个百分点,美国出口市场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下降了6.8个百分点。

二、我国中药出口贸易面临的形势

1.世界对中药的认识有所改变。长期以来,我国中药出口受到中西方文化差异方面的影响,而无法得到快速发展。中医和西医分属两个截然不同的医学体系,思维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西方国家对中医药的很多理念和做法难以理解,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见,这也导致了我国中药特别是中成药难以进入国际市场,中药出口受到限制。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西医药的局限性和毒副作用,开始更加关注传统医药领域,使得世界对植物药及中药的认识也有所改变,国际市场对植物药和中药的需求不断增加。WHO在2002年的报告中认为,世界基于传统医药的植物药市场规模已经达到600亿美元,国际植物药市场潜力巨大。

2.中药的标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出口贸易壁垒增加。现阶段我国中药在生产加工等方面的标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很多方面还属于空白,虽然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标准,但是存在标准偏低、范围有限等问题,还没有形成国际上认可的中药管理标准体系,中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偏低,质量标准难以得到国际的认可,国内标准还难以发展成为国际标准。例如,历史上曾出现过小柴胡汤事件、麻黄事件、马兜铃酸事件、御之堂减肥药事件等不良反应和中药副作用事件,被国际媒体大肆炒作,对我国中药出口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现阶段,我国中药依然存在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的问题,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我国中药出口。

在我国中药标准体系建设滞后的情况下,发达国家利用自身在技术方面的优势,不断提高对中药安全卫生、技术含量、疗效、环保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限制我国中药的出口。加之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得中药出口的贸易壁垒有所增加,进一步影响了中药的出口。例如,2004年3月31日,欧洲议会和理事会颁布《欧盟传统植物药(草药)注册程序指令》(200424EC指令),其中规定中药出口企业必须提供“待批药品或同类相关药品在申请日之前已有至少30年的药用历史,包括在共同体内至少15年的使用历史的文献或专家证据。”,该指令首次承认了中药的“药品地位”,对于目前已经在欧盟市场上以“膳食补充剂”等身份销售的草药产品,允许再销售7年,并在此期间允许采用传统草药简化申请的途径来获取“药品”的合法地位(李璐瑒,2010)。但是我国的中药产品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基本都难以达到上述要求,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国内企业基本都无法出具产品在欧盟安全使用15年的相关证明材料,导致我国中药出口依然受到很大限制。截至目前,在欧盟植物药注册中,我国仅有个别产品完成了简化注册,而大多数产品只能继续以“膳食补充剂”或“食品”等形式出口。近年来,日韩也在不断提高中药进口质量标准,对我国中药出口形成了较大的影响。

3.我国中药出口企业规模较小,竞争力相对较弱。我国从事中药出口经营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多,但是规模普遍较小,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内部竞争激烈,整个中药行业集中度不高,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直接影响我国中药的出口。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中药类产品出口企业总计有2766家,其中,出口中药材及饮片的企业有1000家,出口额超过100万美元规模的企业仅有7家(中国中医药年鉴行政篇,2010),大部分企业的规模都偏小,出口额相对偏低。近年来,韩国、日本等国家在传统医药方面发展较快,这些国家生产的中药在药品质量和包装设计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优势,加之资金雄厚、技术先进,注重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品牌的建立,对我国的中药形成了较大的竞争。

三、促进我国中药出口贸易的政策建议

1.进一步促进中医在世界各国的发展,通过“以医带药”方式推进中药的国际化。中药不同于其他国家的草药,中药是纳入了中医药理论体系、能够按中医理论使用的药品,所以中药的发展离不开中医的发展,中药的国际化离不开中医的国际化,现阶段,通过“以医带药”方式,在促进中医国际化的过程中不断推进中药的国际化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例如,2012年从7月1日开始,澳大利亚对中医师进行全国注册管理,这意味着澳大利亚已把中医药纳入了法制化管理的范畴,中医在澳大利亚的发展为我国中药在澳大利亚的应用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中医在国外的发展,可以提高国外民众对中医药行业的整体认识水平,有利于中药在国外的注册和应用,进而扩大中药出口。针对中药出口市场相对单一的问题,要积极在亚洲以外的欧美等国家大力发展中医服务,进而带动中药出口。总体来讲,在中医与中药的国际化问题上应始终坚持“以医带药”的模式,促进医药产业的共同发展。

2.进一步制定完善中药的相关标准及规范。进一步完善中药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包括中药种植、研发、生产加工、包装等各个环节,特别注重将我国制定的相关标准和规范与国际接轨,不断提高我国中药的质量和水平,增强竞争力,通过标准化进一步提升我国中药的国际化水平。我国是中药的发源地,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相关技术,在中药标准制定方面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推动国际标准的制定来促进我国中药的国际化,进而促进世界中药产业的科学发展。

3.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提高我国中药的国际竞争力。我国中药企业技术创新不足是基本现实,为了提高我国中药的国际竞争力,需要进一步加快中药企业的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使我国中药的生产技术水平实现新的突破,不断生产出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创新性产品,尽快摆脱中药出口以中药材等原料性产品为主的局面,进一步提高中成药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中成药这种高附加值产品在中药出口中的份额。

4.制定鼓励中药出口的政策措施。近年来,我国曾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中药贸易。2005年,国家八部委出台了《关于促进医药产品出口的若干意见》。2009年4月出台《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明确了新时期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强调要完善相关政策,积极拓展中医药服务贸易。2012年商务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4个部门联合制订《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这些政策中都涉及到中药出口贸易,对我国中药出口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些政策文件都没有针对中药出口贸易提出明确规定。为了促进中药出口贸易的发展,未来需要进一步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鼓励我国中药出口,给予具有一定规模和发展优势的企业相应的政策优惠和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WHO/EDM/TRM/2002.1.WHO Traditional Medicine Strategy 2002-2005[M].WHO.Geneva,2002.11-12.

[2]李刚.中药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上).中药研究与信息,2004.10

[3]李璐瑒.传统中药如何走向世界——再谈中药出口.首都医药,2010.19

[4]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 2003年中药出口情况分析及2004年预测. 医保信息,2004.02

医药产业总产值范文6

关键词 医药化学品 比较优势 区域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中图分类号:F75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01-0047-03

目前,我国医药化学品出口市场非常集中,美国、欧盟和日本是我国医药产品出口大国,其中,美国一直是我国医药化学品出口最大的单一国市场。2012年,中国对美国医药化学品出口额为9.66亿美元,约占我国医药化学品出口总额的16.37%。我国医药化学品出口的这种高集中的分布导致我国非常依赖少数发达市场,因此,美国市场的变化对我国医药化学品的出口影响非常大。

1 我国医药化学品对美国市场的出口现状

1.1 我国对美国医药化学品出口规模

整体来讲,我国的医药化学品出口发展较为迅速,2001年我国医药化学品对世界的出口额仅为7.37亿美元,其中对美国的出口额为1.68亿美元。到2012年,中国医药化学品对世界出口额增至58.9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0.81%,其中中国对美国出口9.6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7.25%。由表1可以看出,美国作为中国最大的单一国出口市场,中国医药化学品对美国出口额占中国医药化学品出口总额的比例虽有小幅的波动,但整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2012年中国医药化学品对美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例降至16.37%,达到历史最低水平。

1.2 中国医药化学品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目前在医药化学品贸易研究中,不同的学者和研究机构选取的医药化学品范围和统计口径差别较大。本文数据基于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对医药化学品的定义基于HS2002中第30章定义的医药化学品的范围,其包括六大类:

3001(供治疗或预防疾病的未列名的人体或动物化学制品);

3002(人血、医用动物血制品、抗血清、疫苗等);

3003(未配定剂量的混合化学药品);

3004(已配定剂量的混合或非混合化学药品);

3005(软填料、纱布、绷带及类似物品);

3006(其他医药化学品如无菌外科肠线、血液试剂、X光造影剂)。

2001-2012年我国对美国各类医药化学品出口数据如表2所示:从分类医药化学品的增长趋势看,所有六大类医药化学品均有较大幅度的年均增长率,其中3006类医药化学品年均增长率最高;3002类医药化学品的年均增长率次居第二;其次是3003未配定剂量的混合化学药品;3001类医药化学品年均增长率最低。从出口绝对额及商品位序变化情况分析,2001-2012年3001类和3005类医药化学品不分伯仲,各有领先,但3005类医药化学品增长趋势更加明显。2001-2005年3004类医药化学品出口额始终居于第三位,而在2005-2012年间,3006类医药化学品出口额超过3004类,稳居出口额的第三位。3002类医药化学品虽然近几年增长迅速,但出口额仍旧垫底。

2 我国医药化学品在美国市场的比较优势分析

2.1 研究方法

区域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是指区域内一国某种产品出口额占该国总出口额的比重与区域内该类产品出口占全部出口产品比重之比[1]。其计算公式如下:

RRCAij=(Xij/Xi)/(Xrj/Xr),

式中RRCAij为区域r内i国j类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Xij表示区域内i国某年j类产品的出口额,Xi为i国内各类产品总出口额;Xrj为j类产品在区域r内的总出口额,Xr为区域r内所有产品的总出口额[2]。若RRCAij大于1,则表明区域r内i国在j类产品的出口商具有比较优势,且数值越大优势越显著;反之若RRCAij小于1,则表明区域r内i国在j类产品的出口上具有比较劣势,且数值越小劣势越显著[3]。

2.2 计算结果和分析

由表3所示,2001-2012年,从总体来看,中国的医药化学品出口美国市场的区域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RCA)均小于1,说明中国的医药化学品在美国市场是没有显示性比较优势的,更严重的是中国的RRCA指数都远远小于0.8,甚至2003-2010年的RRCA指数均不到0.1,而2001年、2002年、2011年、2012年4年的RRCA指数也仅仅是略大于0.1,很明显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的医药化学品在美国市场上是没有比较优势的。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的RRCA指数呈现U型走势,其中在2006年RRCA指数值降至最低点,虽然近几年的RRCA指数有所回升,但2012年的RRCA指数仍旧小于2001年的RRCA指数。说明中国医药化学品在美国市场竞争力近几年虽然有所增强,但整体水平仍旧较低。

从医药化学品分类角度分析。六类产品中我国占相对优势的产品仅有1类,即3005类,其2001-2012年的RRCA指数均大于1,在与美国的贸易中我国处于优势地位的产品占少数。从RRCA数值来看,虽然我国的3005类医药化学品处于优势地位,但优势并不稳定,波动较大,且整体上有下降的趋势。在2001-2002年间,3001类医药化学品的RRCA>1,但2003-2012年间,RRCA值总体上呈现了下降的趋势,其优势地位逐步丧失,到2012年,其RRCA指数已经降到0.546。从处于劣势地位商品的RRCA值来看,我国具有非常显著劣势的产品较多,3002、3003、3004、3006类医药化学品的RRCA值均小于0.5,居于显著劣势。从走势上来看,居于显著劣势的产品仅有3004类医药化学品的劣势在不断增加,其他产品的比较优势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尤其3002和3006类医药化学品的增长幅度较大。

3 结论和政策选择

3.1 主要结论

1) 我国医药化学品出口结构仍不合理,低附加值的医药化学品仍旧是我国医药化学品出口的主体,出口结构尚存较大的调整空间。

2) 我国医药化学品整体的比较优势处于非常弱的水平,从分类来看也仅有3005类医药化学品在美国市场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地位。

3) 我国一些处于竞争力较低的产品的竞争力有所提升,但仍旧处于竞争劣势,并且我国本来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品近几年的竞争优势下降很快,值得警醒。

3.2 政策选择

1) 扩大生产,建立规模优势。我国本来具有竞争优势的低附加值的医药化学品,其竞争力在近几年不断下滑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国医药化学品生产成本的不断升高。所以若想要挽回我国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竞争力下滑的趋势,政府可以促进中小企业间的合作,互通技术,加强协作,发挥各企业间的比较优势,降低我国低附加值医药化学品的生产成本,持续实施原有的低价策略进而获取我国医药化学品出口的成本优势,继续用低价维持其在美国市场的份额。

2) 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调整医药化学品出口结构。只有增加高附加值医药化学品的出口,调整我国医药化学品的出口结构,才能真正提高我国医药化学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为此,政府要更加重视医药产业基础性研究,给予其更加充足的科研经费。并搭建高校、科研机构同医药企业间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使基础研究能够更加快速地转变为生产力,提高我国高附加值医药化学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刘新楼. 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研究[J]. 现代农业科学, 2009, 16(1): 153-155, 159.

[2] 陈颖芳. 欧盟东扩后新10国对中国商品出口欧盟的影响——基于区域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实证分析[J]. 世界经济研究, 2006(8): 79-83.

医药产业总产值范文7

1.1经济总量偏小2013年,湖南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仅占全国的3%,不到全国排名第一省份的1/5;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仅占全国的4%,不到全国排名第一省份的1/4。

1.2企业规模小湖南医药食品企业散小差的问题比较突出,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最大的医药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仅19.8亿元,不到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的1/20;最大的食品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4亿元,不到河南双汇的1/4。

1.3产品结构不优医药单品种年销售额过亿元的仅占全省生产品种数量的1.2%,最大的仅7亿元,而周边省份均有多个过8亿元的单品种。食品方面,省内传统小品牌产品多,缺乏像双汇、三全、思念等单品种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的大品牌、好品牌。

1.4资源转化率低湖南中药材总蕴藏量排名全国第2位,生猪出栏排名全国第1位,但现代中药和肉类加工产值却分别排名全国第8位和第12位,资源加工转化能力与丰富的资源优势很不相称。

1.5研发投入低2013年,全省规模医药、食品工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分别为11.7亿元和33.2亿元,分别仅占医药、食品主营业务收入的1.8%和0.9%。以上这些问题进一步凸显了湖南医药食品工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推进湖南医药食品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湖南医药食品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到2015年,力争规模医药工业实现总产值1200亿元,年均增长25%;培育形成2家产值过50亿元、10家产值过20亿元、15~20家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综合排名进入全国前10位。力争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不含烟草)实现总产值60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打造产值过500亿元食品产业集群3个,其中千亿食品产业集群1个;培育形成2~3家产值过100亿元、3~5家产值过50亿元、50~60家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整体实力跻身全国10强。围绕这一目标的实现,湖南医药食品工业经济发展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紧紧围绕“四化两型”战略,加快培育发展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做大特色优势产业,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质量安全和品牌建设为保障,大力推进医药食品工业大产业、大集群、大项目、大企业、大品牌建设,进一步增强医药食品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2.1加快结构调整,提高产业发展质量

2.1.1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发挥医药食品专项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重点支持食品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和培育壮大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改造项目;加强医药食品重点项目调度,建立医药食品“四千工程”项目库并加强管理,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内各类专项资金支持。

2.1.2推进技术创新推进医药食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构筑产学研战略联盟,积极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加强医药食品技术研发、检测、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特色鲜明的产业服务支撑体系。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研发和转化步伐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技术先进、附加值高、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夯实医药食品企业核心竞争力。

2.1.3推进“两化”融合引导医药食品工业园区申报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支持符合条件的食品企业纳入湖南中小企业信息化试点,鼓励条件较好的医药食品企业申报国家“两化”融合项目,加速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医药食品产业。

2.2加速产业集聚,转变产业发展模式

2.2.1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以“四千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医药食品产业集群核心骨干企业为重点,突出重大项目建设,做大做强千金药业、唐人神等一批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省内外优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实现整合资源,组建企业集团,打造医药食品行业旗舰。

2.2.2促进品牌整合优化认真做好医药食品湖南名牌产品的评审和中国驰名商标、湖南省著名商标的推荐工作,培育创建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区域特色品牌和享誉国外的知名品牌。树立大品牌、大发展的观念,协同有关部门加大品牌整合力度,力争在优势子行业形成强大优势品牌,提高湖南医药食品品牌扩张力,发挥品牌规模效应。

2.2.3支持产业集聚发展立足区域资源优势,重点培育长沙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常德粮油水产品加工等医药食品产业集群,全力打造岳阳千亿食品产业集群。抓好一批医药食品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引导和支持中小医药食品企业向园区(基地)集聚发展。大力发展县域医药食品产业,实现“一县一品”、“一品一特”发展模式,加快产业特色发展步伐。

2.3加大政策扶持,强化产业宏观调控

2.3.1抓好规划制定与实施在认真组织实施《湖南省食品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年)》、《湖南省医药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划要求,抓紧研究制定“十三五”湖南医药食品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和产业集群发展思路和目标及工作措施,引领湖南医药食品产业科学发展。

2.3.2抓好政策出台与落实进一步贯彻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食品产业的意见》、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信委《关于加快推进食品医药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意见》,协调落实加快医药食品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信贷等系列优惠政策,引导和推进医药食品产业加快发展。

2.3.3争取国家、省大力支持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两化”融合、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食品诚信体系建设、中药材扶持项目等重点,加强与工信部联系,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要抓住湖南打造产业发展多点支撑格局的机遇,积极争取各部门大力支持,努力将医药食品产业打造成为全省工业经济重要支撑点。

2.4加强协同配合,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2.4.1做好食品诚信建设协同推进工作认真总结湖南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按照坚持政府部门协同推动、行业协会组织实施、企业积极参与的原则,加强部门协同配合和省市上下联动,督促食品工业企业主动加强企业内部诚信管理体系建设,切实提高质量诚信保障能力。

2.4.2做好运行监测协调服务工作健全医药食品行业统计调度体系,实行医药食品“四千工程”项目和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联系制度,抓好跟踪调度和监测分析。加强医药食品工业经济运行形势研判,注重发展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研究,提出对策建议。

2.4.3做好产业发展协调服务工作一方面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和医疗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积极采购符合要求的本省药品,提高本省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要重点协调省财政厅、省国税局扩大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范围,解决食品部分行业存在的农产品增值税“高征抵扣”、企业税负不合理问题。此外,还要围绕医药食品工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做好协调服务工作,促进医药食品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结语

医药产业总产值范文8

然而,医院的财务指标很多,除了医院预算收支执行情况、收支结余及现金流量状况等基本财务指标外,财务分析阅读者比较关注、能满足医院管理者宏观管理需要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指标:

一、效益指标

1、职工平均业务收入=业务收入÷平均职工人数

其中,业务收入=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其他收入,下同。该指标是医院职工创造价值的体现,通过本指标的分析,对加强医院经济管理,提高医院经济效益非常重要。

2、百元固定资产业务收入=业务收入÷平均占用固定资产净值(百元)

该指标说明医院平均每百元固定资产所产生的价值,反映了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

3、经费自给率=业务收入÷业务支出

它是业务收入与业务支出(不包括财政专项补助支出)的比率,表示医院经常性的平衡能力。经费自给率大于1说明医院经常性收支能够自给;小于1说明医院如果没有政府补助将无法生存。

4、资产收益率=业务收入÷平均总资产×100%

该指标反映医院资产的利用水平,引导医院加强成本核算,控制成本支出。

5、药品收入占医药收入的比重=药品收入÷(医疗收入+药品收入)×100%

它是限额指标,该指标对控制以药养医,遏制药品购销不正之风,减轻病人经济负担有重要意义。

6、药品综合差价率。它是指药品进销差价和药品零售价的比率,反映医院库存药品将会带给医院多少销售毛利,一般情况下,该指标值应为20%~30%,低于该范围,医院应对管理方式、方法进行检查。

二、负债比率指标

负债比率指标主要指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指负债总额和资产总额的比率,它表示在医院资产总额中,有多少资产是通过借债而取得。通常医院的资产负债率越低,说明以负债取得的资产越少,但从经营的角度看,资产负债率过低,说明医院运用外部资金的能力差;而资产负债率过高,说明医院资金不足,依靠欠债维持,偿债风险太大。因此资产负债率应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为佳,一般来说该比率在60%~70%比较合理、稳健;达到85%及以上时,应为发出预警信号,医院应予以足够的注意。

三、变现能力比率指标

变现能力比率指标是评价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两项:(1)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用于评价医院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前,可以变为现金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该比率表明医院在每百元流动负债中有多少流动资产作后盾。医院流动比率越大,债权人越有保障,但过大的流动比率则表明医院对外部资金未能有效运用,通常认为流动比率以2∶1为好。(2)速动比率是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用于衡量医院流动资产中可以立即用于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其中“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损溢”,通常情况下1∶1被认为是较为正常的速动比率。

四、病人费用评价指标

它主要包括每门诊人次收费水平、每门诊人次药品费、每床日收费水平和每床日药品费四个指标。这些指标既属于效益指标,又属于经济效益指标的范畴,一般来说这些指标不宜过高,应相对合理,以满足患者“少花钱,治好病”的愿望。

五、反映管理水平的指标

1、应收医疗款周转率=业务收入÷应收医疗款平均余额

它表明的病人欠费回收的速度,一般认为越高越好,因为它表明收款速度快、资金占用少、坏账损失可以减少、资金流动性高、偿债能力强。

2、药品周转率。这是药品成本与平均药品库存额的比率,用以衡量医院的药品库存是否过量,测定医院药品的变现速度,其公式为:

药品周转率=药品费支出÷平均药品库存额

药品周转率指标的好坏,反映了医院药品库存的管理水平,在不妨碍医院业务需要的情况下,应以最少限度的储量为最好。

3、床位使用率=实际占用床日数÷实际开放床日数

它反映了病床的一般负荷情况,说明医院病床的利用效益,对评定医院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4、病床周转次数=出院病人数÷平均开放床日数

它从每张病床的有效利用程度方面说明病床的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医院的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

5、管理费用占总支出比率=管理费用÷支出总额

该指标反映医院总体的管理水平,降低该指标的途径是降低管理费用或减少管理人员,引导医院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医药产业总产值范文9

(一)基本情况。截至2019年底,西藏自治区医药生产企业24家,其中:藏药生产企业17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6家,医用制氧生产企业1家。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以上的医药制造业12家(西藏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西藏甘露藏药股份有限公司、西藏藏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西藏金珠雅砻藏药有限责任公司、西藏藏草宜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西藏月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西藏雄巴拉曲神水藏药有限公司、西藏金哈达药业有限公司、西藏藏诺药业有限公司、西藏聂拉木神猴藏药有限责任公司、西藏诺迪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剂型有丸剂、散剂、胶囊剂、颗粒剂、涂膜剂、贴膏剂等8种。

(二)运行情况。全区医药工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不足7.4亿元增加到2018年12.87亿元、2019年产值16.2亿元(其中规上企业产值15.1亿元、规下企业1.09亿元),年均增速为7.16%;2018年全区医药工业增加值6.03亿元,同比增长7.4%;中成药2600吨,同比增长13%,2019年工业增加值7.71亿元,同比增长27%;中成药2927吨,同比增长12%。2019年工业总产值过亿元的医药企业有4家(奇正藏药7.8亿元、甘露藏药1.7亿元、藏草宜生1.76亿元、藏药集团1.3亿元),单品销售突破亿元的有5种(奇正公司消痛贴膏、白脉软膏、青鹏软膏,藏药集团十味龙胆花颗粒及诺迪康公司诺迪康胶囊)。2020年1-3月,全区医药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8亿元,同比增长18%,中成药产量532吨,同比下降8.36 %。

(三)技术创新。“十三五”期间,全区医药制造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和研发认证工作,累计投入研发资金超过1亿元,共开展科研项目研究43项,取得专利13项、创新成果11项。截至目前,全区医药企业共获得国家药品批准文号311个,其中藏药品种159种。22个藏药品牌产品获得自治区著名商标,2个获国家驰名商标。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药品2个(奇正公司消痛贴膏、诺迪康胶囊),《国家医保目录》的藏药品种达到50个。

(四)产品质量。“十三五”期间,区内企业加快推进质量标准体系建设,23家医药企业全部通过国家新版GMP认证。西藏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123种藏药材通过德国CERES(有机食品认证)质量认证,58种藏药材获得美国、欧洲“通行证”,并通过加拿大GMP认证复检。

(五)智能制造。自治区积极推进藏药产业智能制造,我厅积极支持奇正藏药集团申报医药智能制造项目。目前,奇正藏药集团申报的“基于自主核心智能装备的藏药外用制剂智能工厂建设”项目已经通过专家评审,项目总投资8080.59万元,争取到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资金450万元。

(六)供应保障。全区医药行业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大对大宗常用藏药材和名贵濒危野生藏药材的繁育、栽培、种植、推广力度,截至目前,共扶持藏药材生产种植项目11个,下达扶持资金1410万元,种植藏木香、螃蟹甲、独一味、灵芝、桃儿七、枸杞等药材品种10余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藏药材的生产供应。

二、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五)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检验检测资源缺乏,全区仅有西藏自治区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一家自治区级药品检验检测机构,检验类别多,检验周期长,为全区医药企业提供检验检测服务能力较弱。药材交易体系建设滞后,企业收购药材多为从散户直接收购,购买药材渠道分散,未形成统一的药材交易市场。

三、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种植基地建设,保障原材料供应。全面开展藏药材资源普查,有针对性地开展藏药材种植繁育保护工作,统筹建立藏药材种苗繁育基地,扶持引导开展藏药材人工繁育技术研究,构建藏药材种植和保护开发体系。

(二)加强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围绕藏医药领域重点方向、关键技术,加快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中试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集中支持藏医药健康产业基础性、前沿性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加快突破藏药生物医药领域核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