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6 17:07:50
导语:在医药产业总产值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医药制造业;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区位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6-0046-03
江苏医药制造业近年发展迅速,2005年产值为465.18亿元,2011年产值为1 810.02亿元,平均年增长在25%左右。在江苏医药制造业总体规模高速发展的同时,各区域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如何,是否形成产业在地理区域的集中,产业集中是否产生集聚效应,是否能够对区域发挥主导产业的作用,探究这些问题可利于进一步合理布局和规划江苏医药制造业。本文采用区域经济差异研究中常用的测度方法——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和区位商,对江苏医药制造业区域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以尝试解答上述问题。
一、江苏医药制造业区域发展概况
2011年,江苏省属13个地级市的医药制造业发展情况(如表1所示),各地区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在2 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数量、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差异显著,13个城市中泰州、连云港、徐州、南京、常州、无锡、苏州7个地区的工业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的77%,利润约占全省的83%,可见,江苏医药制造业已呈现地域性集中的特征。
二、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科拉多·基尼在Lorenz曲线的基础上于1912年提出的,最初用于度量国家或区域之间收入不平等的相对程度。1986年,Keeble等人将Lorenz曲线和基尼系数用于度量某行业地区间分布的集中程度,发展成区位基尼系数。基尼系数的测算方法众多,本文采用几何法求取基尼系数。
从2011年江苏医药制造业的基尼系数来看(如表2所示),可进一步断定江苏医药制造业在空间布局上已经形成了高度的集中。
三、泰尔指数
Tn、T*、T分别表示总体区域差异、地带间的差异、地带内的差异,i表示地带,n为总的地带数,j为地带内子区域,Yi表示第i地带的经济指标占江苏同种指标的比重,Pi表示第i地带企业数占江苏总企业数的比重,Yij表示第j城市经济指标在第i地带同种指标中所占比重,Pij表示第j城市企业数在第i地带总企业数中所占比重。T值在0~logN之间变化。若T值为0,表示最小差异,若为logN,表示最大差异。
我们按照地理区划将江苏省属13个地级市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带,T值范围在0~1.11之间,三大地带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的泰尔指数总差异约为0.2,说明江苏医药制造业在三大区域的发展较为均衡。苏北以连云港为中心,苏中以泰州为中心,苏南有南京和苏锡常地区,该地带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尤为均衡,从表3各经济指标泰尔系数的组内差分解来看,苏南各市医药制造业发展差距最小,苏中、苏北地区各市医药制造业发展差异相对较大。各经济指标泰尔指数组间差的计算结果来看,三大区域间医药制造业的利润差距小于产业规模差距,间接说明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作为三大地带其医药制造业的竞争力和产业技术水平大体一致。
四、区位商
其中N1为研究区域某部门产值(或企业数);A1为研究区域所有部门产值(或企业数);N0为背景区域某部门产值(或企业数);A0为背景区域所有部门产值(或企业数)。产值区位商从生产效率及生产规模方面反映了该地区该产业的集聚程度。企业数区位商反映了该地区该产业企业的集聚程度。
Q值越大说明专业化程度越高,比较优势越大。一般只有区位商大于1的部门才能构成该地区的基础部门,对当地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若Q小于1,说明该产业的专业化程度低于平均水平,不具备比较优势。一般Q值在2以上,该产业的生产主要为区外服务。
在前述江苏医药制造业相对集中的7个地区:泰州、连云港、徐州、南京、常州、无锡、苏州,其产值区位商大于1的仅有徐州、泰州和连云港三地,泰州和连云港的医药制造业已成为当地主导产业,并形成对外输出的优势;而其他地区虽然产业规模较大,但专业化程度不高,尚未形成比较优势,没有对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主导作用。
从企业数区位商来看,上述区域范围中,企业数区位商大于1的仅有南京、泰州、连云港和常州,常州和南京医药企业密集程度虽然高于江苏平均水平,但其产值区位商低于1,可表明这两个地区还处在产业集聚的初级阶段,企业在地理上较集中,但是没有形成配套的产业网络,并不具备集聚优势。
将这两种区位商结合分析,如果企业数区位商小于1而产值区位商大于1,例如表4中的徐州医药制造业,可认为此地区企业规模效应较强,企业集中产生集聚效应所致。若两种区位商数值均小于1的地区,可认定这些地区的医药产业专业化程度低,区域竞争力较弱,为非优势产业。
五、结论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判断,江苏医药制造业整体上已形成产业集中之势。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的医药制造业产业发展水平较为均衡,苏北以连云港为中心,苏中以泰州为中心,医药制造业已成为该地区主导产业,初显医药产业集聚效应。在苏南,各市医药产业发展均衡,尚未形成产业的中心城市,医药制造业未能发挥推动区域经济的主导作用。
六、建议
江苏医药制造业在泰州、连云港和苏南的集群是依靠医药产业园区建设在政府外力驱动下形成的。要实现和扩大产业集聚产生的知识信息溢出、区域品牌、创新吸聚等效应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合理布局医药产业,突出区域特色,防止布局趋同。当前江苏医药产业的布局特色并不明朗,需要尽快定位区域特色,以防止资金浪费和地区为吸引投资“无底线”放宽优惠政策。而且各区域要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在科技创新中,大学作为知识、技术和人才的主要供应者,参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运用,产业集群企业对教研机构提出技术需求并提供科研经费,使得大学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再者,建立企业间和园区间的联动机制,加强企业间的业务联系,形成专业化产业网络。通过上述措施,江苏医药制造业的集群发展由外力政策驱动转本为内力市场驱动,实现区域间医药产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2卷[K].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568-571.
1 2008年医药行业之回顾
1.1 世界医药市场概述
医药行业不属于周期性的行业,其应对经济变化的能力较强。故而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相比,医药市场所受的影响相对较小。据美国权威医药咨询机构IMS 10月29日最新的2009年全球医药市场发展预测报道,2009年全球医药市场的增速将与2008年相当,保持在4.5%~5.5%的水平,市场销售额将超过8 200亿美元。
2008年对于我国药企来说是充满商机的一年,在全球医药制造中心向亚洲转移的趋势带动下,我国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仿制到期的专利产品,更多地承接原料药、制剂等产品的国际生产、研发外包,开展药品委托临床试验,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与更细分化的协作。
1.2 我国医药工业概况
1.2.1 医药工业总体情况
总产值持续增长。1-10月累计,医药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 414.66亿元,同比增长26.45%;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同比增长31.82%;化学药品制造业同比增长25.16%;中成药制造业同比增长22.46%;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同比增长29.87%。
销售产值保持增长。1-10月累计,医药制造业实现销售产值6 110.93亿元,同比增长27.66%;化学药品制造业同比增长26.21%;中成药制造业同比增长24.04%;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同比增长30.01%;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同比增长31.49%。
出口下滑。1-10月累计,医药制造业完成出货值607.38亿元,同比增长18.53%。10月是我国医药产业出口受影响较明显的一个月,当月实现出货值为57.4亿元,同比增长5.72%,是年度内最低水平。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预测:到2008年末,药品生产销售收入约8 000亿元,药品生产利润总额约850亿元,出货值约 770亿元,可望创造新的历史最好水平。
运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中国医药经济分析系统”数学模型进行的定量预测显示:2008年医药七大子行业工业总产值约为8 300亿元,同比增长24.3%左右;化学药品制剂工业总产值为2 300亿元,同比增长约22.2%左右;中成药工业总产值为1 790亿元,同比增长21.6%。
1.2.2 医药工业生产分类统计
根据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无论是原料药生产或出口,还是制剂的生产,都有不少的大类出现不同程度的负增长(表1)。笔者在制剂生产统计表将上海的情况予以罗列,可以发现上海医药生产不尽人意,被统计的制剂共有14类,但有10类的同比增长低于全国水平,其中有8大类出现负增长(表2)。
金融海啸的蔓延波及到加入WTO的世界各国,中国也不例外,我们的实体经济医药产业也受到了影响,特别是在出口贸易方面,出现了明显下滑。根据中国健康网的汇总报道,笔者把2008年1-10月份我国医药产业的部分指标汇总成表3。而表4则是把总产值与出货值按区域排序,统计表除了列出大区域外,还列出前10位以及上海和位序最后的地区,由此可以发现上海地区完成的情况的确不理想。
1.3 政策因素对2008年度医药产业的重大影响
长期以来,医药产业一直是受政策影响较大的产业之一,特别自2007年年初开始,针对医药产业的政策、措施之多、密度之大、影响之深,是多年来罕见的现象,这些政策因素在2008年得以延续并凸现明显的政策效应。其中,新实施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促使企业特别是有实力的企业加大自主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更多地从内部挖掘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或通过对外技术合作寻找新的突破口。国家出台《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7年版)》,限制生产维生素C、青霉素等“两高一资”产品。特别是强制实施的《制药工业污染排放标准》,将环保始于设计,还洁净于人民,但必然增加大宗原料药企业的环保成本。制药企业的GMP复认证,旨在进一步加强执行《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努力向国外的cGMP靠拢,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药品质量并杜绝人为的药害事件,为此企业也必须多方面予以投入。
2008年10月颁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更是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无论是生产单位、流通企业或使用部门,甚至连普通老百姓都议论纷纷,成为近期关注的焦点。有理由相信,一旦付诸实施会引起多方面的联动,会给医药产业带来巨大的影响。
2 2009年之展望
2.1 经济特点与预测
影响2009年医药经济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是促进因素:包括专项整治可能带来的市场规范化程度提升;新医改方案带来市场扩容机会;新上市产品的增加;药品终端需求活跃,以及新一轮投资热潮为产业提供资金流。二是不确定性因素: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宏观经济增速的放缓;出口形势不稳;全程监管的启动;药价政策是否会改革;招标购药持续加压以及医改带来的变数等。
运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数学模型对2009年医药经济进行的定量预测显示:2009年医药七大子行业工业总产值有望突破10 000亿元,同比增长23.2%左右。化学药品制剂工业总产值约2 700亿元,同比增长20%左右。中成药工业总产值约2 000亿元,同比增长约为17%。2009年医药行业收入维持18%增长,盈利增长预计在25%(或略低)。原料药企业盈利增速回落将会拉低2009年医药行业整体盈利增速。
2009年医药经济的主要特点:快速增长势头不变,医改带来扩容机遇,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药价水平稳中有降,终端格局改变,出口面临挑战,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
2.2 政策、制度继续左右医药行业
国务院2008年11月5日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投资总规模达到4万亿元。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财政投入,已成为启动内需的重要内容之一。在2008年安排27亿元的基础上,2009年中央财政继续安排26.7亿元用于县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业务用房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改革;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等。可以相信,在加快新农合发展的同时肯定会加速医药市场的扩容。
医药管理部门职责的调整标志着我国卫生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中国的药品安全监管状况》的彰显了我国保障药品安全的决心;“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启动释放了该项目受政策扶持的信号;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再次向社会征求意见显示了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明显加快步伐。总之,医药行业正朝着更法制化、更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3 展望2009年
由于医药行业自身增长的推动力仍然存在,全民医保对药品内需的拉动仍然强大,基础医疗机构的建设和预防体系的建设对医疗器械、疫苗等需求拉动也很明显,国外药品专利到期带来的需求释放也正在实现。因此可以相信,随着医改征求意见稿的完善后公布,未来的医疗制度改革将在原有的基础上使更多的人享受基本医疗保健,社区医院市场的发展也将更迅猛,医药市场的容量将有巨大的突破。
医药这个涉及我国国计民生和公共健康的产业,外资的进入在有力带动我国医药产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加快境外品牌产品的国产化进程的同时,也对我国民族医药产业带来严重的冲击,外资的市场控制率、股权控制率、技术控制率不断提升,新药市场基本被外资公司控制,同时占有中国医药市场举足轻重的地位。
3 分析与思考
3.1 医药行业发展
医药行业是一个朝阳行业,虽然人口自然增长、老龄社会的提前到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一直推动医药行业的发展,这几个客观因素也成为人们的共识。
但是,2008年出口受堵影响了医药工业的相关指数,由此不可否认国际金融危机也给我国医药行业带来影响。因此从更宏观的角度分析,有五大力量推动中国医药行业向一个新的起点靠近。这分别是国际资本向中国流动;国际医药产业向中国转移;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为中国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带来的极大机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带来的影响;中国财富的积累形成了大量过剩的流动资金。
3.2 关注国家4万亿元投资中的医药卫生比例
据悉,4万亿元的投资方向第一是民生工程,第二是农村、农业、农民的需要,第三是基础设施的建设,第四是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的投资,第五是生态保护、保护环境的建设,第六是用于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投资。其中很多投资方向是与医药行业有关,所以要抓住契机,多争取国家立项,加快我国医药工业发展的步伐。
3.3 基本药物制度成为医改争议焦点
目录于2008年11月中旬进行了最后一次修订,合计收录500多个药品,其中化学药300多种,中药200多种。有消息说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的独家品种销量将会放大,部分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的疫苗有可能被纳入基本药物目录。预计该目录相关实施细则在2009年“两会”前后公布。
基本药物制度将引发一场医药生产及流通企业之间的混战,因为药品价格与药品招投标直接涉及到企业的根本利益。有批文而没能中标定点的企业难道无法生产销售其产品?没有配送权的优质医药流通企业难道就无法经营这些品种?如果确实这样,那么这些企业在医药行业的市场经济地位将会有所削弱。
所以对于一些无创新技术优势、无质量提升优势、无规模成本优势、无专业推广优势的医药企业,将被挡在被扶持保护的行列之外,成为待整合的对象。
3.4 产品的生产研发要与用药趋势匹配
目前,老年人口的药品消费已占药品总消费的50%以上,随着社会老龄化速度的逐渐加快,对老年人疾病用药及医疗保健需求将继续升高。统计数据也表明,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病已占构成死亡原因45%左右的比例。高死亡率的背后,是这两大类疾病治疗用药的增加,导致用药结构起了一些变化。这些用药的趋势是引导制药产业新药研发的方向。
国家充分发挥包括民族医药在内的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中的作用。基本药物目录的遴选原则是要在医疗卫生机构中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力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扶持中医药发展,促进中医药有所继承和创新,这预示着民族药业的新崛起,随之而来的是中医药的市场扩容,对于中药行业是一个利好消息,也为中药制药企业在2009年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3.5 加速医药流通的整合
医药流通渠道有两个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一是渠道缩短,渠道必然会扁平化,一步到各级各类终端将是政府已经既定的政策选择,企业就应该适应;二是加强监管,对药品流通企业实施资格准入制度、分级许可制度,如新农合供应配送网以及一些商业公司社区卫生中心药品配送资格取得。制药企业必须重视这些渠道的变化状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商业渠道选择策略,抓住具备这些资质的流通企业努力发展自己。
从目前国际医药物流市场的结构现状看,寡头垄断是市场结构的基本形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都是大型企业。我国相关企业尽管在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现有的医药流通企业在流通组织规模化、营销地区全国化、流通技术和设备科学化、经营行为规范化等方面,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所以,出路之一就是必须发展超大规模的物流企业,这样才会具备与世界巨头抗衡的能力。
3.6 对上海的医药行业的思考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
一、湖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湖州工业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受到了湖州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被列为湖州市“十一五”规划工业“二三三”产业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之一。目前,湖州市生物医药产业主要由生物医药产业、工业生物技术产业、中成药及饮片、化学医药及制剂、药用辅料及医用敷料五部分组成。
2013年湖州市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为158.9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13.48%,成为湖州市六大特色产业中除特色纺织业、先进装备产业之外产业产值增长幅度最大的工业产业,创造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以来收入最高产值的纪录,充分表明了生物医药产业在湖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随着近年来生物医药技术的不断提升和政府对医药产业的大力支持,湖州市中许多生物医药企业一步步发展为同行业中的中坚力量,如升华拜克、湖州数康、协和华东干细胞、佐力药业、东立控股、展望及中维药业等知名企业。目前,湖州市共有规模以上生物医药生产企业69家,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2家,拥有十多种国家级新药和一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浙江省医药产业重点培育的五大产业集聚区之一 ,在生物医药、医药制剂及生物医学工程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但是,生物医药产业不断突破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许多挑战,其中地方高校较少,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缺乏专业化医药人才,研发水平较低;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新兴产业创业艰难,企业规模扩大不易;生物医药产业化机制不够完善合理,企业收益波动大等诸多难题都有待调整和解决。
二、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于湖州统计信息与网湖州科技信息网。选择如下变量:生物医药产业收入(y)/亿元,地区生产总值(X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收入(X3)/亿元,生物医药企业数量(X4)/个,生物医药产业千元以上项目投资额(X5)/亿元,亏损生物医药企业数量(X6)/个,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x7)/% 。
(二)模型设计与实证结果分析
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结果如下:
Y = 29.3787416242 - 0.386680392007*X2 + 0.278913029976*X3 + 1.08658422892*X4 - 8.33050133316*X5 + 8.96496384188*X6 + 40.5068207987*X7
Adjusted R-squared为0.984,F-statistic=74.68759
由模型可以看出:R2为0.984, 拟合优度较高,说明变量X2,X3,X4,X5,X6,X7联合起来对被解释变量Y具有显著解释力,即:湖州市地区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产业收入、生物医药企业数量、生物医药千万元以上项目投资额、亏损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及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六个变量联合起来可以解释生物医药产业收入变化的99.777%。从F统计量来看,F=74.68759远大于临界值,说明回归模型较显著,即:湖州市地区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产业收入、生物医药企业数量、生物医药千万元以上项目投资额、亏损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及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六个变量联合起来联合起来确实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收入有显著影响。从T检验来看,T2=-4.148437,说明X2对Y有显著影响力,即:地区生产总值对生物医药产业有显著影响力;T3=5.288522,说明X3对y有显著影响力,即:高新技术产业收入对生物医药产业收入有显著影响力;T4=2.704376,说明X4对y有显著影响力,即: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对生物医药产业收入有显著影响力;T5=-1.597926,说明X5对y没有影响力,即必须从模型中去掉解释变量X5;T6=4.391910,说明X6对y有显著影响力,即:亏损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对生物医药产业收入有显著影响力;T7=3.959182,说明X7对y有显著影响力,即: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对生物医药产业收入有显著影响力; X2,X3,X4,X6,X7对y有显著解释力,只有X5对y没有解释力。
从模型的结果来看,湖州市地区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产业收入、生物医药企业数量、亏损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及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五个变量对湖州市生物医药产业收入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对y的影响力大小分别为X3>X6>X2>X7>X4,说明高新技术产业的收入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收入的影响比地区生产总值、生物医药企业数量、生物医药千万元以上项目投资额、亏损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及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几个变量更大。
湖州市生物医药产业的收入总体呈增长趋势,发展前景呈现乐观态势,此外,依托湖州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明显的区位优势、不断增强的企业发展意识以及生物医药科学研究发展不断取得重大突破,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开始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的外部大环境等几大优势,湖州市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机遇。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通过分析湖州市地区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产业收入、生物医药企业数量、生物医药千万元以上项目投资额、亏损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及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六个变量对湖州市生物医药产业收入的影响,我们很容易发现生物医药千万元以上项目投资额对该产业的影响力远小于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湖州市接下来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要加大投资力度,为各个项目的研究开发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地区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产业收入、生物医药企业数量、亏损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及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五大变量是影响生物医药产业的五个重要因素,合理提高销售利润率,减少企业的亏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物医药产业的收益的高低,故关注这五个因素的变化情况,协调发展对该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生物医药产业是21世纪最有发展潜力和成长空间的朝阳产业,发展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湖州市把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摆上突出位置,重点培育和扶持,以此来推动湖州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因此认清发展中的挑战,并且积极迎接生物医药产业面临的挑战,积极采取相应的应对政策,抓住发展的机遇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湖州必须加大产业投资力度,支持优秀的医药研究项目。加强专业医药团队建设,培养专业创新人才。建立沟通与传播的信息机制,保持信息的畅通。加强医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参考文献:
京津冀具有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良好基础和明显优势,合作空间大,三地生物医药产业亟待协同发展。在区域内加强产业上、中、下游的衔接以及相互问的分工合作,实现各种要素有机组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是避免地区间产业同构、恶性竞争,实现区域内互补共赢、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的内在需求。目前,北京、天津、河北均把生物医药确定为产业发展的重点,但是与国内外同行相比,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普遍存在组织结构不合理,制药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普遍较小,巨型生物医药企业不多,国际竞争能力弱的问题。从京津冀区域来看,医药制造业的生产总值从1996年的104.77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819.02亿元,增加的速度很快,达到了7.82倍;医药制造业的投资额从1996年的17.17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72.10亿元,达到了4.20倍;医药制造业的新增固定资产从1996年的10.97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45.5l亿元,达到了4.15倍;医药制造业R&D活动人员从1996年的1149人增加到2008年的5075人,达到了4.42倍,这个增长相对较少;但是医药制造业R&D经费内部支出从1996年的4614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91584万元,高达19.85倍,这表明京津冀很重视医药制造业的R&D投入。整体来说,京津冀对医药制造的发展足够重视。并一直作为大力发展的行业,那么京津冀如何协调发展医药制造业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产业协同的内涵及研究方法
(一)产业协同的内涵
胡大立(2006)在产业协同与集群竞争优势关联机理的分析中认为,产业协同是指集群内的企业在生产、营销、采购、管理、技术等方面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形成高度的一致性和和谐性。产业协同在集群内会产生协同效应,作为集群中的一个企业比作为一个单独运作的企业所获得的盈利能力更高,也就是产生“1+1>2”的协同效益,进而形成竞争优势【11。徐力行等(2007)在关于创业创新与产业协同关系的研究中提出,产业协同是指开放条件下,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子系统,各产业或产业群相互协调合作形成有序结构的过程。协同是系统自组织的动态反映,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随着经济的发展时刻处于动态平衡和失衡的交替过程中,因此,用动态的分析方法研究产业结构在运动中的平衡条件是很有必要的121。徐力行等(2007)认为,产业协同是指开放条件下各产业子系统自发相互约束藕合,表现出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结合的过程,并指出要以系统的观点考察各产业间的联动状态与过程,在关注各产业变化在时间和功能衔接的同时也关注其在动态变化中方向的一致性。并进一步指出,产业协同的关系指的是产业之间的关系,产业之间通过产品或服务的投人产出关系来维持上下游间的纵向关联,而非横向关联。但当产业的分类较大时,处在同一大类的产业细分出来的产业问可能出现横向关联,比如钢铁和塑料行业间的替代关系就有可能产生横向关联口】。作者认为产业协同是指在某地区形成区域产业,它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受到科技、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作用下,各产业或产业集群相互分工协作形成有序的产业结构或者完整的产业链,从而形成区域内产业竞争力“1+1>2”的整体效应。
(二)产业协同效应
王传民(2006)认为,县域经济产业协同机制是指县域产业系统受其内外因素的作用,产业外部环境与产业竞争力要素之间以及产业竞争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促使协同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和控制方式问。吴结兵等(2007)从新产业区理论和波特的集群理论两种范式对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进行研究,认为在产业集群结构中的成员行为形成了资源整合的协同效应是产业集群绩效和竞争优势的基础。新产业区理论重视在竞争基础上产业区内企业间的合作行为,不仅不否定企业间的竞争,而是更加强调合作在整个产业区的形成发展、经济绩效等各方面的重要作用,认为协同效应的主要机制是合作降低成本;而波特集群研究的协同效应主要机制是竞争提高生产率四。万幼清等(2007)从知识的视角研究产业协同,建立了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绩效模型,认为产业集群可以通过知识重组进行协同创新,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的技术能力和学习能力,而且也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最终促进企业中各种核心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同一创新中,与单个企业的同一创新相比,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比单个企业的同一创新的经济效果更加显著q。
(三)产业协同的实证研究
在产业协同的实证研究方法方面,徐婕等(2007)在对我国各地区的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对有效性进行分析评价中,运用改进的DEA•88•模型——交叉效率评价方法,引入“伪标准指数(FSI)”,将传统DEA方法评价值与对抗交叉DEA评价值比较分析,构建了一个经济—协调发展二维综合评价矩阵,据此对各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协调程度进行评价r71。徐力行等(2007)在基于创新的分类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对制造业进行了敏感影响产业协同的关键产业链接环节的分析【¨。王传民(2006)对县域产业结构的研究中,通过构建县域产业协同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县域产业协同发展成熟度进行评价。研究中,将社会经济大系统分为社会、经济、科技、环境子系统来设计县域经济协同发展指标体系,依据D(k)结果对子系统内部和子系统之间协同发展成熟度进行测算,以此来评价产业协同程度。并得出结论:一般情况下,D(k)越接近l,协同成熟度越高圈。之后,王传民等(2006)在对县域产业结构的优化研究中,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资产结构的协同问题,构建了县域产业的协同发展模型。通过分别计算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固定资产形成额比重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对县域经济的产业协同水平做出评价嗍。董春等(2008)也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资产结构的协同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为四川省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了政策建谢lq。李若朋等(2004)通过建立产业协同促进分工发展的模型,研究基于知识交流的产业协同模式,从知识管理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出发,分析知识交流效率对分工发展的影响,阐述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来提高知识交流效率的方法,进而得出了TKA型和HD型两种产业协同模式【ll】。在产业协同的实证研究结论方面,陈建军等(2003)对上海和浙江的经济发展进行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都表明,上海和浙江的经济关系并不是单纯的中心—、吸纳一扩散的关系,而是资源优势互补,产业相互分工协作的关系,也就是说浙江和上海之间的资源流动是双向。加快浙沪和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实现该区域发展目标起到正面作用【切。邱风等(2005)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研究中提出,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并不严重,特别是深入到制造业和产品层面,产业结构的相似性趋于弱化,因此,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是可以而且能够互补式推进的【埘。阮晓莺(2007)在对福建省和中国台湾两地产业结构动态变化进行实证分析后提出,闽台两地区的产业结构比重存在梯度差异的发展态势,应确立闽台两地产业分工架构,营造闽台两地产业合作发展环境,提升闽台两地产业合作水平Ⅱ棚。吴国清(2009)以上海和长三角为例,探析了都市旅游圈空间结构网络化(多核心+互动)发展,即通过景区(点)、交通、产业、市场等各个子(分)网络共同构成互补、协作和竞争的大旅游产业体系,不断推动都市旅游圈发展壮大【15】。谢晓丰等(2009)在对东北欠发达地区装备工业集群发展欠款进行分析基础上,提出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产业政策的政府引导方式,建设基于主导产业的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的建议【1610
三、区域经济产业协同成熟度模型
本文采用的是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两个系统或是两个因素间的关联大小的量,称之为关联度。灰色关联度分析是以关联度大小来衡量—个系统内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如果在系统内两个因素的变化程度相对基本一致,认为二者的关联程度较大;反之,二者的关联程度较小。灰色关联分析的一般步骤:第一步,确定原始数据参考数列(母序列)和比较数列(子序列)。原始数据参考数列Xo(k)--{Xo(1),Xo(2),…,Xo(n)}M个比较数列x。(k)={X。(1),X。(2),…,X,(n)}X2(k)={X:(1),X:(2),…,X2(n)}X。(k)={x。(1),X。(2),…,x。(n)}第二步,对原始数据通过初值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第三步,求无量纲化后的参考数列Yo(k)与比较数列Ym(k)之间的差列。。A。=IYo(k)一Y。(k)|-(。(1),A。(2),…,。(n))产IY。(k)一Y2(k)I=(:(1),A:(2),…,:(n))n=IYo(k)一Yn(k)l=(Ⅱ(1),A。(2),…,n(n))第四步,分别求两个层次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第五步,代入公式求关联系数:rainmink[xo(k)-Ii(k)l+maxmaxI“k)噶(k)Ir(知(。),Ii(。))=.L丽再研面孟盯∈(O,1)为分辨系数第六步,求关联度:r(xo,xi)=i1。;r(】【i(‰(k))
四、京津冀医药制造业产业协同研究
(一)北京医药制造业产业协同研究由分析表l、表2、表3可得出:
1.1996---2008年北京医药制造业在京津冀地区的产值比重一直是增加的,2000年以后对其新增固定资产的比重是一直降低的,2006年以后对医药制造业的研发经费以及研发活动人员的比重都在增加,这些表明北京对在传统的医药制造方面的投资逐渐减少,更加地注重新医药产品的研发,而不是传统的医药制造。
2.按照灰色关联度的求解步骤进行计算可得,北京医药制造业的总产值比重与从业人员年均数比重、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新增固定资产比重、R&D经费内部支出比重、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R&D活动人员比重的关联程度依次为0.8685、0.8557,0.7820、0.7818,0.7752、0.7459,关联程度依次降低。医药制造业的总产值比重与从业人员年均数比重的关联程度最高,次之是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这说明要加快北京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必须增加医药制造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从产品的研发角度考虑,北京应该更多增加对研发经费的支持以及研发人员的投入。
(二)天津医药制造业产业协同研究
1.1996--2006年天津医药制造业的总产值比重是逐渐增多的,从2006年以后总产值比重开始下降,从2000年开始医药制造业的研发经费支出比重和研发活动人员的比重下降,但是从业人员比重却在2006年以后呈现递降的状态,2006年以后固定资产的投资比重一直增加,这表明,从2006年开始天津对现代医药制造业的发展重视程度降低,主要体现在产值比重的减少,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减少,从业人员比重减少;对传统医药制造业的发展重视程度提高,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增加。
2.按照灰色关联度的求解步骤进行计算可得,天津医药制造业的总产值比重与从业人员年均数比重、R&D经费内部支出比重、主营业务收入比重、R&D活动人员比重、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新增固定资产比重的关联程度依次为0.9826、0.9491、0.9438、0.8892,0.8105,0.6093,关联程度依次降低。医药制造业的总产值比重与从业人员年均数比重的关联程度最高,说明要加快天津医药制造业的发展,也要增加医药制造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从产品的研发角度考虑,天津应该更多增加对研发经费的投入以及研发人员的投入,但是结合2006年开始天津对医药制造业的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减少,从业人员比重减少,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增加等方面来考虑,天津应该继续加大对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相对适当减少对研发经费支出比重以及研发活动人员比重,也就是说在医药制造业中,天津要兼顾传统医药制造业和现代医药制造业。
(三)河北医药制造业产业协同研究
1.1996--2008年,河北医药制造业的总产值比重一直是下降的,从业人员比重是降低的,但在2008年有所增加,新增固定资产的比重一直是上升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变化趋势不明显,研发经费和研发活动人员从2004年开始有所降低,由此可知,最近几年河北在增加对医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时却在减少研发费用及人员,这说明河北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传统医药制造业的发展上,对现代医药制造业的发展程度逐渐减弱。
2.按照灰色关联度的求解步骤进行计算可得,河北医药制造业的总产值比重与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从业人员年均数比重、新增固定资产比重、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R&D经费内部支出比重、R&D活动人员比重的关联程度依次为0.9850、0.9506、0.9382、0.9362、0.8276、0.4794,关联程度依次降低。医药制造业的总产值比重与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的关联程度最高,次之是与从业人员年均数比重,说明要加快河北医药制造业的发展,不但要增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也要增加医药制造业从业人员的比重,然而由于研发活动人员比重与总产值比重的关联程度仅为0.4794,说明要加快河北医药制造业的发展不仅是要增加研发活动人员比重,更重要的是要增加非研发活动人员的比重,同时新增固定资产比重与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与总产值的关联程度也更能进一步说明增加研发人员要比增加非研发人员更重要。与此同时,还要增加对河北医药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总之,河北更应注重对传统医药制造业的发展而非现代医药制造业的发展。由表10分析可得出,京津冀三个地区医药制造业总产值比重与从业人员比重的关联程度是最大的,换句话说,京津冀医药制造业的从业人员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医药制造业的总产值。从研发方面来看,天津和北京的研发人员比重与医药制造业总产值比重的关联程度要比河北大得多,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河北的研发人员对总产值的贡献较小,河北与天津、北京相比不适合发展现代医药制造业,更适合发展传统医药制造业,在京津冀医药制造业的发展中,河北应该主要负责传统医药制造业的发展,或者说是北京和天津应该负责医药产品的研发以及现代医药的发展,河北侧重医药产品的制造等传统的医药的发展。鉴于天津近几年对医药制造业的研发经费投入以及研发活动人员在京津冀中所占的比重下降,天津也不应该更多地与北京进行某些新产品的研发竞争,天津和北京应该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分工协作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同时由于天津近几年在京津冀医药制造业的固定资产的投资比重以及新增固定资产的投资比重增加,天津可以分担河北一些传统医药制造。由于医药制造业的总产值与主营业务的关联程度河北是最大的,次之是天津,说明河北和天津应该主要担任医药产品的销售任务。(四)京津冀医药制造业产业协同研究由表lO与表11对比可知,京津冀整体医药制造业的R&D经费内部支出、R&D活动人员、从业人员年均数、新增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投资额与总产值的关联程度基本上都低于京津冀三个地区分别计算出的关联程度,只有主营业务收入与总产值的关联程度还是比较高的,这说明从京津冀整体的角度上来考虑,医药制造业的产业协同程度比京津冀各地区的要低,也就是说资源的配置不是很合理,应该根据各地区的比较优势进行调整。
五、政策建议
京津冀的医药制造业要想能够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就需要京津冀三个地区协调发展,进行分工协作,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以下是对京津冀地区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建议:
1.北京和天津在研发人员以及研发经费上较河北拥有比较优势,所以北京和天津应该主要侧重于新医药产品以及设备的研发工作,河北主要是辅助北京和天津的研发工作。北京在主营业务收入方面与医药制造业的产值关联不如河北和天津明显,所以北京应该辅助河北和天津的医药产品的销售。
1.1、国内医药产业集群当前发展的原因及情况。在推动国内医药产业集群聚集的因素中,资源属于最初原因,人力资源是非常关键的原动力,然而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医药交易的成本。国内医药中有许多品种都具备传统特点的产业优点,而化学原料制药对技术的要求不高,同时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非常适合国内相关的资源条件。我国地大物博,生物制药业已经具备了较大的生产规模,并且还具备后发的优势。当前伴随各类疾病的持续增加,人类对于药品的安全性越来越重视,临床前以及临床实验项目的环节增多,对患者监测模式的不断升级,新药品开发的时间越来越长,再加上国内实验环节基础较差,致使国内生物制药相关行业内部悬殊较大,脱节的情况非常严重,科研成果转换率比较低[2]。
从全国范围观察,国内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具备特色化的、集中化的、规模化的以及区域化的特点。各个地区根据自身的地理条件,将自身的优点充分的发挥出来,并且采用对应的发展方式,推动国内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国内医药产业集群的增长极,而这“两极”指的是国内医药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华南地区与华东地区这两个增长极,这当中华东地区是以浙江作为中心地点,比如浙江省的东南地区产业园,其主要是原料生产与出口的地区,仅这一地区去年的交货值占到了全国份额的两成,而华南地区则以广东省作为中心。去年,这两个省的医药产业的总产值接近全国总产值的三成。“五点”则指的是西南、东北、华中、华南、华东这几个医药产业集群的发达区域,当中西南地区是以四川作为发展的中心,东北地区是以黑龙江作为发展的中心,华中地区是以河北省作为发展的中心。
1.2、国内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特色。国内医药产业集群中,自发形成的医药产业集群基本上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比如浙江省台州市的国家级原料药品出口基地;依靠政府规划成功的医药产业集群,比如湖南省浏阳生物医药园区、长春市生物医药企业集群、上海市张江区现代生化医药创新体系等。然而因为这些基地比较分散,在加上企业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缺少交流,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企业规模较小,具备竞争力的产品不足,并且有限的资源也被稀释和削弱的缺点,国内还没有能够形成专业化分工明确的医药产业集群[3]。
2、打造中国医药产业集群的相关措施
通过国际上医药产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医药产业采用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然而必须要重视的是,当前国内医药产业集群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国内医药产业在发展的进程中必须要解决这些不足,才可以推动国内医药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才能发挥国内医药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2.1、打造特色医药集群。打破“百群一面”的尴尬局面,国内各个医药产业集群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以及地区优势,准确找到自身的位置,打造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国内医药产业集群。
2.2、推动国内医药产业集群中各个企业之间的合作。国内医药产业集群当前的发展相较于国际水平仍然偏低,这就要依靠政府的号召力,对国内医药产业集群给予正确的指引,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特点,促进国内医药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的互相合作。这样,才可以充分发挥国内医药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与聚集经济优势。
2.3、增加研发投资,完善风险投资相应的网络建设制度。国内医药产业集群整体的研发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也比较缺乏,政府必须增加对医药产业研发的投资额度。与此同时,政府要完善风险投资相应的网络建设制度,为医药产业的研发投资提供对应的资金来源,彻底消除医药研发环节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2.4、要鼓励医药产业创新以及进行产权交易。要建设国内医药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机构,构建区域或者医药产业集群内部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以及相应的风险投资基本保障,推动科技成果的持续拓展。采用研究合作、供应协议、授权协议、并购以及合资等多种模式来促进国内医药产业集群的战略同盟,使得国内医药产业集群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持续的研究开发能力。采用这些合作方式能够能够将投资风险降到最低,让总体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医药产业集群的要素得到合理的匹配,构建合理的资本传递链,让风险投资管理在医药产业集群的投资更为健康且合理。
2.5、采用品牌打造战略,打造中国医药产业集群的品牌效应。将中国医药产业集群打造成为世界知名品牌,有效的整合全国的医药产业集群资源,利用国内医药产业集群的特点,采用科学合理的宣传方式来宣传中国医药产业集群,不断提高中国医药产业集群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持续扩大中国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江苏省; 高技术; 创新效率;现状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3SJD790038)江苏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实证研究
江苏省作为全国经济综合实力强省,同时也是高技术产业创新强省,一直坚定不移地调结构抓创新,经济转型升级取得重要进展。全省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大力组织实施转型升级工程和科技创新工程。坚持调高调优调强取向,制定“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1.江苏省高技术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江苏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与发展速度稳步提升,拉动全省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江苏省高技术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从2007-2011年五年间,江苏省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国比重平均值为24.68%,逐年稳步上升,是名副其实的高技术产业大省。而高技术产业利润五年间占全国比重平均值为20.91%,发展非常稳定。
科技研发投入比重稳步提升。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活动经费126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3%,其中企业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91.42万人,其中研究与发展(R&D)人员52.22万人。全省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90人。区域创新能力持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本文根据国家统计局2002年颁布的《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对高技术产业的界定范围包括五个产业,分别是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制造、电子通讯设备制造、计算机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制造五大行业。
2.江苏省高技术产业平稳发展,产值利润率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
江苏省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2001-2011年期间,工业生产总值不断增加,产值利润率也逐年上升。产值利润率采用高技术产业当年利润总额比当年工业总产值所得。2001年工业总产值为11747.83亿元,利润总额为419.85亿元,而2011年工业总产值为107680.68亿元,利润总额为7074.44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的9.17倍和16.85倍。2001年和2011年的产值利润率分别为3.57%和6.57%,2011年产值利润率是2001年产值利润率的1.84倍。2001年至2011年江苏省高技术产业产值利润率逐年稳步上升,具体发展趋势如图1所示。
3.江苏省高技术产业结构较为合理,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利润贡献率低
首先,江苏省高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无论是投入还是产出都在五个行业中居于主导地位,2011年总产值达到16447.3亿元.共占高技术产业比重76.19%。2011年工业利润为690.76亿元,占高技术产业的64.85%。近3年的数据显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总产值占全省高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4%以上,这两个行业虽然是产值大户,贡献的利润也占高技术产业利润的六成以上.但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在占用大量资源的前提下,产值利润率略微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是江苏省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已经渡过了高速发展的“成长期”。这一时期由于企业的创新能力较低加之技术的成熟使得产业竞争十分激烈产值虽然很大,但利润较低。
其次,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2011年总产值达5064.02亿元,占高技术产业工业产值的23.46%,总利润为364.49亿元,共占高技术产业利润的34.22%。近3年其贡献的利润一直保持在占全市高技术产业利润的34%以上。可以看出,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虽是产值小户但却是利润大户,近几年发展稳健。在国家大力扶持生物医药产业的宏观背景下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航空航天制造业,2011年江苏省航空航天制造业的产值占总产值的0.35%,利润占总利润的0.93%,这主要是由于航空航天制造业涉及国家安全,其发展领域受到明显限制,江苏省在这一领域没有明显优势,是各类高新技术产业中发展最慢,企业个数最少,产值和利润最少的一个行业。
4.江苏省高技术产业区域分布极度不均衡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区域分布主要集中苏南地区的苏州、无锡和南京。2011年,苏南五市苏州、无锡、南京、常州和镇江的高技术产业产值分别为10530.84亿元、5337.22亿元和4260.4亿元,3100.55亿元 ,2251.51亿元,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28%、15%、11%、 8%和6%,五市合计所占的比重达68%。苏中的南通、扬州和泰州的高技术产业产值分别为3250.83亿元、3093.06亿元和2063.19,占全省比重分别为8%、8%和5%,三市合计所占比重为21%。而苏北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五市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比重只有11%,还没有苏州市一个市的产值高。可以看出,江苏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区域分布极度不均衡。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徐州市,比上年增长达88.48%,居第二位的是宿迁市,增长51.27%,居第三位的是镇江市,为36.09%,还有连云港市增长达34.42,高于省平均34.18%的增速。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物医药园 经济发展 影响
湖南浏阳生物医药园于1998年1月获批准设立,是湖南省唯一的医药专业开发区、省“十五”、“十一五”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点园区。浏阳市近年来一直将生物医药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作为重点,在园区设立了独立的国库机构,园区财政收入除按体制规定上缴部分外,其余全部用于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生物医药园的迅速崛起,为浏阳经济的发展开拓了一片新天地。浏阳市财政收入由2007年的22.04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8.57亿元(见表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2007年的9.1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2.36亿元。从2009年浏阳市纳税企业排名情况看,纳税“十强”企业中有6家是生物医药企业,花炮企业只占4席,“花炮之乡”的纳税“十强”首次由生物医药企业唱主角。
一、生物医药园对浏阳经济的影响
通过11年的运作,生物医药园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2009年浏阳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131亿元,占湖南省医药产业产值的“半壁江山”,改变了过去花炮企业一直在浏阳税收收入中“一枝独秀”的局面,形成了鞭炮烟花、生物医药、机械制造三大支柱行业,对浏阳经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经济拉动作用凸显,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009年生物医药园实现工业总产值131亿元,占浏阳市工业总产值的20.63%,同比增长30%,增加值的发展速度比全市工业增加值的发展速度快11个百分点。其中生物医药规模企业58家,实现工业产值为72.26亿元,同比增长22.53%,在全市所占比重为18.09%(如表2所示)。
2009年生物医药园利税总额104,500万元,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40,018万元,比2005年净增24,842万元(如表3所示),占到了全市财政收入的14.2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095万元(如图1),占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9%。在园区排名前十的纳税企业中生物医药企业占了6家,在浏阳市纳税前十位排名中园区企业占据六席,生物产业开始领跑浏阳经济。园区纳税过千万的工业企业共有7家,其中九芝堂斯奇制药纳税4,653万元,跃居浏阳工业企业纳税头把交椅;湘北威尔曼纳税达2,389万元。纳税500万元以上企业17家,纳税总额占园区税收总额的51%。纳税过百万的共有37家企业,其中增幅超过50%的有9家,分别是铠铂生物、盐津铺子、华纳大纳、佳视医器、绿之韵、宝利士、尔康制药、九典制药、九芝堂斯奇。从税收的种类来看,如图2所示,近5年增长最多的税收是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其中增值税增加了9,577.19万元、营业税增加了2,138.09万元、企业所得税增加了4,698.97万元、个人所得税增加了699.9万元。
如图3所示,2009年生物医药园入库税种中,增值税占57%、营业税占14%、企业所得税占15%、个人所得税占4%、其他占10%。
(二)拓宽城乡就业渠道,为部分城乡人口提供了就业机会
据统计,1998年10月开园建设至2009年12月,园区生物医药企业已达128家,形成了现代中药创新及特色中药产业、生物诊断试剂产业、功能保健及食品产业等8大产业。生物产业基地一跃成为我国中西部最大的生物医药园区。医药工业企业中固定资产投资规模5,000万元以上的30家、亿元以上10家。此外,还有留学生企业10家、服务配套企业45家。园区以鲜明的产业特色和独特的产业集群式发展,已在国内外产生积极影响。快速发展的园区,已成为全市劳动力就业的基地。如图4所示,园区就业人员每年呈递增趋势,至2009年止,生物医药园区从业人员累计达2万多人,比2005年增加了4倍,其中城镇人口约3,000多人,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了良好的就业机会。
(三)以工业带动物流、销售,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由于生物医药园的大部分产品为药品,园区在产品销售上提供服务,组织企业到各地巡回进行会展式的打包推销,统一形式、统一步骤、统一宣传,为企业节省了场地费、招待费等支出,实现了园区与企业的双赢。同时,园区还配套成立了医药物流中心和医药销售公司,可为企业的产品提供从仓储到销售再到运输的“一条龙”服务。由于制作药品需要大量药材原料,也带动了园区周边农民种植药材,培植了七宝山药材基地。据调查,种植药材为农民带来的收益大概是4,000元/亩,远远高于种植烤烟等农作物所带来的收益。因此园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四)科技成果取得突破,为浏阳产业竞争制胜创造了好的条件
科技创新能力是产业竞争制胜的法宝,近年来生物医药园区科技创新硕果累累。春光九汇公司“中药超微技术”获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翔化工单文伟等人“涂料工业清洁生产工艺和方法”获评2009年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为园区创造了新的荣誉。有色凯铂和迪诺制药分别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合作开发两个一类新药,引起省内外的关注和省长的直接过问。豫园生物公司项目“10000t/a生物肥料(复合菌剂)产业化”国家发改委答辩生物肥子项排名第一,有望获得800万元资金补助,成为生物医药园第16个国家发改委专项。2009年,长沙市科技计划年内共下达4批,园区有24个项目通过评审,获得补助金额近1,200万元。生物医药园与浙大的合作,列为长沙市政府重点支持的产业化平台项目。2009年全园共获药品注册批件25件,其中一类新药1件、3类新药7件,目前拥有的新药证书已占全省70%以上。丰日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丰日”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其自主研发的锌空气电动汽车和汽车球头销分别获得日本、德国等三项发明专利。威尔曼、盐津铺子、百合香被认定为湖南省著名商标。2009年11月,生物医药园协助承办“2009中国药学大会”和“医药体制改革――机遇和挑战国际高峰论坛”,在此会议上,国家确定在生物医药园建设全国唯一新辅料、新制剂国家级研究生产鉴定中心。
二、生物医药园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生物医药园成为当前浏阳市经济发展中的新亮点,它大大推动了浏阳县域经济的发展。但园区在日渐发展壮大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一)企业规模偏小,制约了园区经济总量的提升
从园区发展速度来看,2009年的工业总产值增速30%,其中规模工业增速为33%,高出长沙市6个百分点;医药工业产值增速为24%,高于全国21.02%的增长速度,高于中部地区19.92%的增长速度,也高于全省21.89%的增长速度。
虽然园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其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园区共有规模企业64家,仅占长沙市规模企业总数的的3.1%,湖南省规模企业总数的0.7%。
由于企业规模上不去,制约了其经济总量的提升。第一,2009年园区规模工业实现产值120.26亿元,占浏阳市工业总产值的18.93%,仅占长沙市工业总产值的3%;第二,2009年,园区64家规模企业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15.00亿元,规模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08.31亿元,仅占湖南省规模工业销售产值1%。其中,销售额1亿元以上企业27家,销售额在5,000万元至1亿元之间以上仅9家。第三,2009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31亿元,仅占长沙市工业总产值的3.3%,其中医药制造工业产值为72.39亿元,仅占全国医药制造业的0.77%,中部地区的3.02%,产值规模还不足以带动整个湖南生物医药产业向前发展。
(二)审批手续繁琐,影响了园区企业的生产
受国家对园区建设用地从紧政策制约,项目土地报批手续繁杂,严重影响了项目开工建设速度和施工进度。另外医药企业办理产品合格证的审批手续也非常繁琐,影响企业的投产和销售。
(三)配套服务滞后,不利于园区人文环境的形成
由于距离浏阳城区较远,交通、教育、卫生、商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跟不上。目前大型的商场、文化体育场所、高档住宅小区、酒店、会所等配套服务还很缺乏,走进园区,有一种人气不足的感觉。所有这些还需要持续投入。
(四)体制不顺,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目前过多社会义务、过重的社会责任使园区管理委员会不能集中精力进行园区的开发,提供相关的专业化服务。
三、对生物医药园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植力度,为园区经济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要对园区实行有利于发展的更开明的政策,让园区有自我滚动、自我发展的空间。一是将相关职能直接授权到园区,对入园工业项目,在政策上予以倾斜,为园区经济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二是争取金融机构参与园区建设。园区发展和企业发展都需要信贷支持,因此建议由金融机构参与开发建设或专门组建融资公司解决企业信贷问题,对若干金融信誉度优良的中小企业在信贷上予以支持,既有利于这些中小企业的做大做强,也有利于园区做出品牌;三是加大入园项目的协调和扶持,对所有具备入园条件的企业开辟“绿色通道”,把所有不必要的行政审批项目全部取消;简化程序,快速处理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二)加大企业帮扶力度,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一是要大力支持企业上市。根据企业上市工作需要,以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方式重点协调、解决好园区企业上市过程中涉及的项目审批、土地出让、产权转让、财政税收政策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对拟上市企业重组收购给予税收政策上的优惠,并安排一定的资金专用于企业上市补助和奖励;二是要创新企业帮扶方式,进一步做大园区互助担保基金规模。继续完善银企之间融资协商机制,扩大协商范围,为企业融资开辟便利通道,支持企业加大投入,对入园企业进行后续工程建设、收购兼并园区内企业实行税费减免、降低成本。对企业引进高端技术、管理人才,按相关政策予以鼓励,对企业联合进行市场营销、技术攻关、招标采购等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三是要提高招商引资项目质量,对引进项目的投入产出比、土地利用率、投资强度、财税贡献度等几个关键参数设置硬指标,进一步加大对生物、医药企业的招商,加强对新产业领域的研究,创造园区新的竞争优势、新的产业集群。
(三)加大科研技术投入力度,打造创新园区
组织园区企业开展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工程(技术)中心专项活动,对通过的企业给予重奖。支持企业加大对新药、新食品营销推广,对在省级以上电视媒体对国家新药、省级名牌进行广告宣传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改善留学科技人员、科技骨干在园区的生活条件。科创中心在继续保持生物诊断试剂特色的基础上,努力向新药研发外包(CRO)转型,并形成优势。探索公共科技平台管理运营新模式,对已建成的检测分析中心、实验动物中心实行有国际背景或知名大学背景的企业委托管理,对药用辅料工程技术中心等产业特色明显、盈利清晰的由企业领办。
(四)加大基础设施改造力度,形成配套条件新格局
加快电力设施提质改造工程,完成污水厂处理能力改扩建工程扫尾工作,筹备扩建自来水厂,加大蓄水、供水能力,保证企业生产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完成园区集中供热改造,实现全面覆盖园区。完善通信网络,消灭网络不畅死角。加大道路建设和老旧建筑的拆除、外墙美化。在完善配套、提升服务水平的基础上,鼓励企业、社会共办文化、餐饮、娱乐等休闲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园区商业繁荣。
参考文献:
[1]张贺文: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2010年经济工作会议工作报告
[2]浏阳政府网站:liuyang.省略/
截至到2005年10月,全省以中药产业为主体的医药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42亿元,同比增长41%;实现利润12亿元,同比增长26.8%;实现销售收入103亿元,同比增长51.1%。全省中药工业实现产值85亿元,预计到2005年底,将实现产值150亿元,其中,中成药实现产值100亿元,中药材实现产值50亿元。
吉林省以现代中药及生物制药为主体的医药产业已成为发展速度最悚、效益最好、前景十分广阔的优势产业之一。目前,全省共有医药企业232户,资产总额189亿元,常年生产的有7大类,18个剂型,1000多种产品。截止2004年底,全省共有13800个药品文号,国家标准注册1333个,数量列全国第1位;获得国家中药保护证书242个,数量列全国第2位。2004年,全省医药工业完成产值150亿元,在全国居第8位,是1979年的103.3倍;利润达13.5亿元,在全国居第9位。其中,中成药工业在国内比较优势尤为突出,总产值达89.7亿元,占全国第1位;销售收入65.4亿元,占全国第2位;利润9.1亿元,占全国第1位。
在国家已经批准上市的25种基因工程技术产品中,吉林省能够生产其中的11种;全国35种疫苗产品中的26种已在长春生产。长春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生产基地。长春市民营经济进入加事增长期
“十五”期间长春市民营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来自市中小企业发展局的统计数据显示,长春市民营经济“十五”期间已进入加速增长期,经济增加值、利税、安置就业三大指标一路攀升:2005年民营经济增加值预计完成670亿元,5年间增长2.12倍;预计缴税34.5亿元,5年间增长3.88倍;安置就业超过100万人,5年间增加约15.7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总数的1/3以上,成为安置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
有一批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产业集群中的“领头羊”,如汽车产业和现代物流业集群中的高新内饰件、华航集团和长久实业等;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中的德大、皓月和金锣等;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中的吉联商软、鸿达科技和长白实业等;生物与医药产业集群中的迪瑞集团、金赛药业和西点药业等。
关键词 抚州市 中医药产业 中医药工业 中医药农业 中医药商业 金融
2016年2月,国务院出台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中医药产业现代化水平要显著提高,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30%以上,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抚州是历史上著名的药都,我国三大中药帮派之一“建昌帮”的发祥地,素有“药不过建昌不灵”之誉。“十三五”期间,抚州将大力实施中医药产业振兴工程,全力打造中医药千亿级产业。强化金融支持抚州中医药产业发展,对发掘和弘扬抚州传统中医药文化,支持和帮助赣南苏区产业振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抚州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抚州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1.中医药工业发展情况。抚州中医药工业基础好、类型多,而且有独特的品牌和产品优势。截至2015年,抚州市拥有中成药生产企业32家,占全市49家医药类企业的65,其中规模以上13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 家,汇聚了珍视明药业、银涛药业、昌诺药业、桔王药业、桔都药业、山高制药、仁丰药业、百盛药业等一批知名中医药生产企业。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6亿元,其中仅银涛药业主营业务收入就超过6亿元。中药生产企业产值上亿企业有4家(珍视明药业、银涛药业、百神昌诺药业和科伦药业)。作为抚州的传统支柱产业,抚州的中医药工业发展主要呈现出四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企业基础好、类型多、剂型全,在江西省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全市有中药批文近300个,基药中药品规34个,国内独家中药品种数8个,分别为珍视明药业四味珍层冰硼滴眼液,百神昌诺药业大黄总蒽醌、大黄总蒽醌胶囊,银涛药业右归胶囊,山高药业参芪十一味颗粒、肾康宁颗粒、宫瘤清颗粒,仁丰药业百癣夏塔热分散片。13家中成药制剂生产企业,涵盖了注射剂、滴眼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散剂、丸剂、口服溶液剂、糖浆剂、喷雾剂等10多个剂型。中药滴眼剂和口腔喷雾剂全省也仅1 ~ 2家。二是已形成一批有独特的品牌和产品优势的骨干中药企业。有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量的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如珍视明的四味珍层冰硼滴眼液、夏天无滴眼液,银涛的六味安消胶囊、右归胶囊、强力定眩胶囊,昌诺的活血止痛胶囊,山高的参芪十一味颗粒、肾康宁颗粒、宫瘤清颗粒,桔王药业的舒胸颗粒,红星药业的结石通胶囊,仁丰公司的六味木香胶囊等。这些中药品种(企业)已经成为抚州市中药产业加快发展的中坚力量。三是一批新药即将投放市场。近年来,各企业均加大了医药研发力度,如昌诺药业的国家二类新药大黄总蒽醌原料药及制剂已正式获得批准文号;其他企业还有十多个新药正在研发中,将陆续申报。目前我市各药品生产企业已累计获得新的药品注册批准文号45个,还有一个国家一类新药临床批件和十多个新药等待国家局审批。四是“建昌帮”具有独特的自成体系的药材加工炮制技术,“建昌帮”饮片拥有广阔的市场。“建昌帮”中药炮制技术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且一直得以继承和发扬。“建昌帮”中药饮片在国内各地、港澳台地区及日、韩、东南亚地区备受青睐,具有客观的经济效益。饮片销售价格每吨2万元,加工毛利达30%以上,纯利达15%左右。出口产品毛利达35%以上,纯利20%左右。
2.中医药农业发展情况。抚州在中药材种植方面具备传统优势,拥有16个中药材种植基地,其中已通过国家GAP认证的中药种植基地1个。全市中药材种植种类达四十余种,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好,其中黄栀子、泽泻、陈皮、四花青皮是闻名全国的地道药材,广昌县是全国泽泻三大主产区之一。目前全市共有中药材种植基地和企业29家,中药材种植面积17万亩,年产量近10万吨,主要呈现出两个特点:
一是种植品种多,有黄栀子、金银花、当归、泽泻、灵芝、紫株、杜仲、元胡、白术、薄荷、玄参、桔梗、白花蛇舌草、决明子、吴茱萸、厚朴、丹参、金毛耳草、黄柏、铁皮石斛、白芷等植物性中药材种植,还有梅花鹿、熊胆、石龙子等动物性中药材养殖。江西天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黄栀子种植、新品种培育、栀子产品研发、加工、销售的企业,已形成年加工6000吨黄栀子干果及附属产品生产能力,公司先后投资近6000多万元建设黄栀子基地,有黄栀子基地18个,面积达6万多亩。二是分布范围广,种植区域相对聚集。中药材种植遍布全市,但主要集中在临川区、南城县、黎川县、金溪县、东乡县和广昌县6个县(区),光临川区种植规模就达4.4万亩。全市种植面积超过千亩的中药材主要有黄栀子、山药、灯芯草、金银花、泽泻、水栀子、白花蛇舌草、铁皮石斛等品种。
3.中医药商业情况。一是在中医药流通方面,抚州市目前尚无大型中医药专业交易市场,无大中型药材购销企业,只有抚州医药公司及开心人大药房、江西黄庆仁栈华氏大药房、华民康大药房、抚州市春天平价药房连锁有限公司等连锁药店兼营中药材。市内中医药商品流通不畅,亟须引进现代物流体系,构建规模大、覆盖广、服务优的中药销售网络。二是在中医药医疗服务方面,目前全市已创建3个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工作单位,建有3所特色中医院,10个省级基层临床特色专科,2个名中医工作室。全市有国家名中医1人,江西省名中医9人,江西省主要学科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人。
4.抚州市对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支持情况。抚州市一直将生物医药作为全市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和发展,出台了《关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意见》,从资金扶持、培育上市、发展总部经济等多个方面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做大做强。“十三五”期间,抚州市将大力实施中医药产业振兴工程,制定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专项发展扶持基金,围绕“全产业链”模式,大力培育中药骨干企业,重点建设中医药产业基地,着力构建以现代生物制药和现代中药为主导的中医药研发、生产体系,全力打造中医药千亿级产业。
(二)强化中医药产业财政性金融支持
一是及时掌握国家中医药产业政策信息,积极争取各类政策性资金支持。二是积极参与政府通过财政拨款等方式建立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大项目建设、新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等,利用财政资金杠杆效应,推动中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三是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地方政府增加财政对中药材贷款贴息资金等,积极为中医药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注资设立或参股担保公司,参与医药企业贷款的抵押、发放和还贷工作。四是加大对中医药产业重大项目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吸引国内外具有爆发性增长的中医药产业龙头企业入驻。
(三)改进和创新对中医药产业的金融服务
一是加快面向中医药产业的信贷产品创新,要充分发挥金融机构自身业务和信息优势,因地制宜推出各种信贷产品,完善差别化信贷服务机制,为企业融资及成长提供多种信息咨询服务,不断提升信贷资金使用效益。二是拓展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支持和引导符合条件的中药材龙头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方式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三是积极向上级行主动推荐本地的特色医药企业和项目,大力争取资金支持,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增加贷款授权方面的弹性,适当扩大基层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能力。
(作者单位为抚州农行)
参考文献
[1]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发〔2016〕15号)[DB/OL].人民网,2016-02-22.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11号)
[DB/OL].人民网,2016-03-04.
[3] 抚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抚州日报,2016-03-
22.
[4] 罗娜,帅筠.全力打造中医药产业振兴发展“江西样板”的“抚州模式”[DB/OL].人民网(江西频道),2016-05-24.
[5] 李保金.温建民:设立发展基金推动中医药产业化[N].经济参考报,2016-03-18.
[6] 郭鸿军.金融支持医药产业发展思考[N].金融时报,2009-11-30.
[7] 廖斌,谢文君,吴柏涛.补“短板”金融该如何定位?对樟树市中药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N].金融时报,2016-06-04.
[8] 刘克俊,王维林,姬红玉.金融支持中医药产业发展问题探析[N].金融时报,2012-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