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数字农业发展建议集锦9篇

时间:2023-09-07 17:40:00

数字农业发展建议

数字农业发展建议范文1

2004年12月21日,2005年全国广播影视工作会议在海南博鳌召开。国家广电总局领导王太华、赵实、张海涛、胡占凡、雷元亮、田进、赵化勇、杨波、王庚年,海南省领导罗保铭、符桂花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太华主持。

国家广电总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赵实在会上做了题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广播影视改革与发展》的工作报告。报告指出,总局党组确定2005年为“农村服务年”和“电影发展年”,目的就是通过实施这两个年的服务,有重点地促进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和整个电影业的发展。实施“农村服务年”,总的是要紧紧围绕建立健全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结合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的建设,大力提高农村广播影视人口有效覆盖率,大力提高农村广播影视覆盖率的质量和水平,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够享受到、享受好基本的广播影视服务,让党和政府的声音更快、更好地传入千家万户。实施“电影发展年”,就是要全面深化电影产业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进电影产业化理论、体制机制、产品、科技和管理创新,在稳定数量的同时大力提高电影质量和效益,努力扩大电影在城乡的放映规模,建立保障农村老少边穷地区群众看电影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扩大电影在国际市场的份额,提高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会议前一天,王太华和赵实、张海涛、胡占凡还专门抽出时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杨波的陪同下,视察了中央台海南记者站。

“朱光亚星”正式命名仪式在京举行

2004年12月26日,“朱光亚星”命名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出席了命名仪式。据悉,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此前已批准将我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038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会上,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向朱光亚颁发了“朱光亚星”命名证书。

关于朱光亚

朱光亚是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获美国密执安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曾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历次原子弹、氢弹的试验,为原子弹、氢弹技术突破等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参与组织领导了秦山核电站筹建、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开发研究,参与领导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为中国科学事业和工程技术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1999年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4年度北京电视台技术工作会议圆满结束

2004年度北京电视台技术工作会议于2004年12月22-25日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北京市广电局副局长臧增祥、北京广播影视集团总工程师何桂芝、北京电视台总编辑张晓爱以及国内外广播电视设备厂商同行等16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在对2004年技术工作回顾总结的基础上,确定了北京电视台2005年技术工作计划,并结合新大楼的建设和2008年的奥运转播,围绕媒体资产管理、高清晰度电视、硬盘网络播出系统、电视台相关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等当今最前沿的电视高新技术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对加快北京台采、编、播、存、管系统设备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数码视讯亮相福建省广电技术年会

福建省广播电视学会技术研究会年会于2004年11月24日召开。此次年会的主题是探讨新一轮农村山区广播电视覆盖(村村通)技术,福建省广电各级领导及技术专家参加了会议,北京数码视讯公司作为业内著名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厂商,也应邀出席了此次年会。

会上,广电专家介绍了采用数码视讯产品搭建的前端系统做MUDS数字化试验情况,数码视讯还就MUDS运用于农村数字电视的问题所提供的高性价比的一站式数字电视前端解决方案,包括数码视讯Streamguard有条件接收系统做了介绍,获得了与会专家的肯定。

据悉,数码视讯公司针对MUDS农村覆盖网数字化改造前端系统方案已经在三明广电系统中规模覆盖,并即将应用于湖南省无线数字电视系统,做全省的农村覆盖。

航天科技与中国卫通签署

《中国直播卫星有限公司发起人协议书》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与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于2004年12月23日举行了《中国直播卫星有限公司发起人协议书》签约仪式。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庆伟和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总经理张海南代表双方在协议书上签字。

直播卫星主要应用于广播电视直播系统。中国直播卫星有限公司是按照国家"十五"规划中对我国直播星系统的建设要求、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组建我国直播星系统空间段公司的相关原则进行筹建的,该公司将成为我国卫星直播系统空间段的运营主体,其经营范围主要包括:经营直播卫星转发器出租出售业务、互联网业务、与卫星技术相关的应用技术开发业务以及增值服务业务等。

资源一号03/04星通过集团公司级转初样评审

资源1号03/04星转初样阶段评审会于2004年12月30日在北京召开,国防科工委系统一司,测控、发射和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的专家出席了会议。经专家评议,资源1号03/04星在继承01/02星和其它型号星的成熟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为满足用户要求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改进设计工作,已完成了方案研制阶段规定的各项工作,并针对01/02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中巴双方联合的初步设计也通过了评审。

王太华出席全国电影工作会议

2004年12月27-28日,全国电影工作会议在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召开,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王太华出席会议并讲话。

王太华认为,此次会议是电影界交流情况、总结经验的会,是分析形势、明确任务的会,必将对加快电影产业化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和重大的推动作用。在部署2005年的电影工作时,王太华强调,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着力推进电影产业化、市场化和规模化,推动电影走向世界,成为宣传中华文化的重要产品和重要品牌;要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处理好以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共同发展的关系;要加强引导和管理,促进电影健康有序发展。政府主管部门要依法行政,把握导向,履行职责,转变职能,遵循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营造公正、公开、公平的社会环境;要加强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和基地建设。王太华还对迎接中国电影100周年、实施电影“2131”工程等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会议期间,王太华、赵实等还考察了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

数字农业发展建议范文2

1月18日,王金山省长在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数字安徽”,要以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农村信息网建设、重点产业信息化改造为突破口,搭建公用信息交换平台,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广泛应用数字化技术,加速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初步建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

4月20日,省信息产业厅、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王金山省长的重要批示和省政府的部署,组织成立数字安徽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办公室,在省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开展工作。

4月21日,第二届中国安徽国际技术博览会暨第六届安徽省计算机文化周活动在安徽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

9月5日,安徽省电子商务协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合肥召开。安徽省电子商务协会的成立,标志着安徽省电子商务事业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对电子商务在安徽省的推广应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1月5日,第七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隆重开幕。安徽省组团参加了博览会,充分展示了安徽省软件产业的技术、人才优势,受到信息产业部和软博会组委会的好评。

11月19日,安徽省政府以皖政[2003]89号文件印发了《“数字安徽”建设五年规划纲要(2003-2007年)》,作为数字安徽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12月20日,2003安徽省首届物流信息化高峰论坛在合肥举行。

2004

4月5日,王金山省长主持召开安徽省政府专题会议,研究加快数字安徽建设的有关问题,同意成立省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同意成立省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协调小组,设立综合性的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决定召开全省数字安徽建设工作会议。

4月16日,文海英副省长主持召开省政府专题会议,研究安徽省在进出口领域开展企业基础信息交换试点工作。

4月29日,黄海嵩副省长受王金山省长委托主持召开数字安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研究2004年数字安徽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安排,讨论通过表彰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并原则通过《“数字安徽”建设管理办法》。

5月9日,安徽省数字安徽建设工作会议隆重召开,王金山省长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此次大会的召开对推进 数字安徽建设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5月25日,安徽省政府发文正式提出全面实施“861”行动计划,将数字安徽建设列入6大工程之一――信息工程。要求围绕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加快重点工程建设,形成数字安徽的基本框架。

6月9日,安徽省电子政务建设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常务副省长任海深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6月18日,2004年安徽省出口商品网上交易会隆重开幕。这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首家以出口商品为主的网上交易会,是安徽省电子商务应用的又一个成功案例。

7月18日,安徽有线数字电视正式开播,安徽省委副书记张平出席开播仪式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数字电视的顺利开通,标志着数字安徽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时也标志着安徽省广播影视事业的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8月3日,由安徽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安徽省信息产业厅、合肥工业大学联合举办的全国首届电子商务大赛安徽赛区竞赛在合肥正式启动。此次大赛对推动安徽省电子商务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8月24日,省政府办公厅以皖政办[2004]64号文件印发了《“数字安徽”建设管理办法》。这将进一步加强数字安徽建设的规范和管理,对推动数字安徽建设健康发展,促进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的稳步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9月4日,安徽移动公司在安徽省最后一个不通电话的乡镇――休宁县白际乡举行基站开通仪式。这标志着安徽省已完成“乡乡通电话”攻坚工程,实现了乡乡通电话。

9月22 日,安徽省政府内部门户网站正式开通。这极大地提高了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

9月24日,安徽省政府召开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协调小组会议。会议研究了安徽省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有关问题,同意成立安徽省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协调小组。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安徽省信息产业厅。

10月18日,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办公室基础设施建设指导组副组长王京和率检查评估组赴安徽金寨县检查评估。检查评估组对安徽省金寨县站点建设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安徽省建立的“建管学用”机制得到了检查评估组的一致好评。

11月18日,2004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暨信息化应用案例展览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安徽展团展示的信息化应用受到国信办、信息产业部和大会组委会的一致好评。

12月17日,由安徽省国资委、信息产业厅、科技厅共同主办的全省企业信息化战略与实效论坛在黄山太平隆重开幕。

12月31日,安徽省信息产业厅机关内部刊物《安徽信息化》期刊创刊两周年。数字安徽网站自2003年7月1日正式开通以来,经过一年半时间的运行,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认可,已逐步成为安徽省知名的门户网站。

2005

4月18日,经安徽省政府批准,安徽省人民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正式挂牌运行。这标志着安徽省信息化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8月1日,安徽省电子认证管理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8月10日,安徽省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大

会对2004年度全省优秀政府网站进行了表彰。

9月20日,全国公安信息化应用芜湖现场会在安徽省隆重召开。

11月9日,安徽电信杯数字安徽知识大赛在安徽电视台演播厅落下帷幕。

11月29日,安徽省委副书记王明方率省信息产业厅厅长贺凌、副厅长吴晓明等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等部委汇报国家农业农村信息化试点省申报工作。

12月10日,由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和安徽省信息产业厅共同主办的“2005年‘数字安徽’博士科技论坛”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隆重开幕。

12月16日,安徽省企业信息化推进工作会议暨第二届企业信息化论坛胜利召开。

2006

1月7日,马鞍山市信息产业办公室揭牌仪式在市政府六楼会议室举行。这是安徽省继滁州、芜湖之后成立的第三个市级信息产业办公室(局)。

1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召开第四届(2005)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和经验交流会。安徽省政府网站在省级政府(含直辖市)网站绩效评估排名中取得全国第六位的好成绩。

2月1日,由安徽省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组织编写,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安徽人民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具体承办的 《数字安徽》专著正式出版发行。

4月21日,2006第三届中国安徽国际信息技术博览会暨信息化建设五年成果展取得圆满成功。同期举办的“数字安徽与和谐社会”专题高层论坛受到了社会的关注。

6月19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批复同意安徽省舒城县和宁国市作为部级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县。

7月19日,受王金山省长委托,黄海嵩副省长主持召开了安徽省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安徽省“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安徽省电子政务建设发展规划》和《全省新农村千村百镇信息化建设方案》。

8月29日至9月1日,安徽省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在黄山市黄山区举办了学习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专题研讨班。安徽省17个地市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和各市信息中心主任参加了专题研讨班。

9月5日,省政府英文网站正式开通。这标志着安徽省电子政务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9月18日,国家档案局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共同印发了《关于开展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国部分省市开展档案信息化试点工作。安徽省档案局承担的 “安徽省电子文件中心建设”项目被列为国家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试点。

9月21日,由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举办的安徽省公务员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知识技能大赛正式开赛。

10月18日,安徽省参加全国第二届计算机(微机)调试员职业技能大赛,并取得全国第五名的好成绩。

10月28日,安徽省行政村“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这标志着安徽省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0月31日,安徽省电子认证证书首发仪式隆重举行。这标志着电子认证证书的应用在安徽省正式启动。

12月12日,安徽省政府在合肥隆重召开全省信息化工作会议。省政府印发了《安徽省“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印发了《安徽省“十一五”电子政务建设发展规划》和《全省新农村千村百镇信息化建设方案》等信息化规划。这些规划的颁布实施,将对安徽省“十一五”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月29日,信息产业部批复同意安徽省阜阳、芜湖两市列为首批国家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

2007

1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在北京召开第五届(2006)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和经验交流会。安徽省政府网站以总分67.07分的成绩列全国省级政府网站第四位,较2005年上升了2位。合肥市政府网站以总分60.78分名列全国333个地市级政府网站的第17位,较2005年上升9个名次。休宁县、颍上县政府网站分别位列全国402个县级政府网站的第10位和第11位。在安徽省地市级政府网站中,合肥、铜陵、六安、黄山和芜湖等市政府网站分列省内地市级政府网站绩效前5名,合肥、铜陵政府网站进入全国前50名。

3月10日,安徽省千村百镇信息化试点工作全面启动。省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会同省农委等有关部门在全省选择了125个乡镇和1132个行政村开展千村百镇信息化示范点项目建设。当年计划投入650万元,选择61个乡镇和211个行政村,先期开展以“五个一”为主要内容的综合信息服务站(点)试点。

4月2日,按照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全省电子政务检查工作全面展开。

4月27日,经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准,国家档案局、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在合肥召开全国电子文件中心建设经验交流会。安徽省档案局在会上作了经验交流。与会代表现场考察了安徽省电子文件中心的建设情况。中心采用的“标准先行、分步实施”策略得到了国家档案局的高度评价。

4月29日,受省长、省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王金山的委托,安徽省副省长、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副组长黄海嵩主持召开了省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会议研究决定在全省开展“数字安徽”五年建设总结表彰工作,并以省政府的名义对作出突出成绩的先进单位进行表彰。

数字农业发展建议范文3

2011年1月28日,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召开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动员大会,制定出台了《中共鄂尔多斯市委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全面启动。鄂尔多斯创新社会管理着力抓好六方面的工作:抓好问题解决;完善大调解工作机制;强化基层基础工作;推开网格化、信息化、数字化管理;高度重视突发性事件,完善应急预案;严厉打击刑事犯罪。为此,鄂尔多斯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为主任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委员会,明确了党政“一把手”要承担加强社会管理的“第一责任”,并以强化奖惩为动力,把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与绩效评定、职务晋升、奖励惩处挂钩,将社会管理创新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中的权重由12%提高到18%,实行“一票否决制”。

1. 社会管理触角延伸到最基层,全面推行“四权四制”村治新模式

社会管理创新,重心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从加强政法综治基层基础建设,到推行“四权四制”村级自治新机制和“一统三化”党建新模式,鄂尔多斯市不断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模式,让管理触角延伸到最基层。

加强政法综治基层基础建设, 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管理体系

2009年7月27日,鄂尔多斯市出台加强政法综治基层基础建设实施意见。其目的就是要在基层构建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管理体系,切实把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解决在基层。到2010年底,全市64个苏木乡镇(街道)运行规范的政法综治工作中心,133个社区、596个嘎查村和185个规模以上企业规范化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站全部建起。

政法综治工作中心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站集中办公用房平均在200平方米和100平方米以上。政法综治工作中心有接待服务群众一站式工作平台,配备电脑、通信设备、交通工具、办公设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站也配齐了电脑、通信设备、办公桌、资料柜等办公设施。各旗区每年单列基层政法综治经费100万~200万元,保证基层基础工作的有效开展。与此同时,还配备了5604名综治协管员、综治联络员和维稳信息员,全市133个社区共配备专门从事社区综治工作人员266人,组建专业治安巡逻队211支3558人、季节性联防队465支2766人、保安企业9家5058人,建立平安协会140个,平安志愿者达1300余人,建立起职责清晰、责任明确、协调联动和高效运作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在此基础上,又整合公安、司法行政、民政、社会保障、、人民法院等资源实行集中办公,形成中心整体效能,使综治网络向农村、牧区、社区、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延伸。软硬件齐备,效果如何?回答是:基层管理有人抓,有人管。具体表现为:社会治安联合防控,矛盾纠纷联合调解,重点工作联勤联动,突出问题联合治理,基层平安联合创建。

“四权四制”村治新模式让农牧民当家作主

2010年7月,在哈尔滨召开的全国农村牧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座谈会上,鄂尔多斯市“四权四制”村级治理模式得到中纪委充分肯定。2006年以来,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大力创新基层组织建设,积极推行以村民代表常设制和村民代表会议参与重大决策为核心的“四权四制”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使村级事务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制约,充分发挥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村民代表会议、村委会的自治作用,有力深化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了农村牧区的和谐稳定。2010年,鄂尔多斯在全市743个嘎查村普遍推开了“四权四制”运行机制。

以“四权”体制框架依法科学配置村级组织权力。将所有村级重大事项决策权都按照党支部履行决策组织权、村民(代表)会议履行决策表决权、村委会履行决策实施权、村民监督委员会履行决策监督权的体制框架进行依法科学配置,充分体现农牧民群众当家作主。在“四权”体制下,村党组织掌握决策组织权,谋全局、把方向、管宏观,负责对整个决策、管理、监督等活动的组织领导,以保证村民自治始终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村民会议实施决策表决权,集中反映全体村民意志,对村内重大事务进行“拍板”。村委会履行决策实施权,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管理日常性村务,同时,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村民监督委员会履行决策监督权,负责对决策程序、决策过程、决策结果和执行环节、执行结果进行监督。

以“四制”运行机制保障基层民主管理。将所有村级重大事项决策都按照决策启动机制、民主表决机制、组织实施机制、监督评议机制的运行模式进行民主管理,切实维护农牧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实行集体决策,会议议题由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或1/3以上村民代表提出,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表决。村民代表会议由村民代表选举产生的执行主席主持召开,2/3以上的村民代表同意或通过表决后方可形成决议,并向村民定点公布。村委会在村党支部领导下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决议事项,在实施过程中,村委会要及时向全体村民公布决议事项的实施进度,实施工作完成后要及时公布结果,接受群众监督。村民监督委员会要对决策程序、决策过程、决策结果和执行环节、执行结果进行监督,定期不定期地将开展工作情况和监督情况向村两委班子联席会议反馈,及时向全体村民进行通报。年度工作结束后,还要及时开展对两委班子述职述廉工作的质询和评议。

“四权四制”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常设制确保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常态化、制度化,以依法合理的授权、分权、制权形成权力制衡,以严密的运行程序确保村级组织的权力在民主、公开、透明、监督的轨道上规范运行,从而做到农牧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内蒙古自治区纪检委副书记李杰对伊金霍洛旗“四权四制”村治新模式考察后认为,这一做法真正突出了村民的主体地位,使群众的民利得到充分行使,不仅规范了村务工作,使村务决策更为民主科学,保证了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还化解了基层潜在的矛盾,促进了农牧区的和谐稳定。

【图表说明】始于2008年的深度融入民主理念的“四权四制”村务自治模式,将错综复杂的纠纷与矛盾付诸村民代表会议,让村民充分享受当家作主的权利,复杂的问题开始走向简单化。也就在2008年这个看似寻常的年份,鄂尔多斯市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管理创新探索。

“一统三化”党建新模式实现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

2009年,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针对新时期农牧民党员集中教育管理难度大、农牧民意愿表达渠道不够畅通、农村牧区各类社会矛盾逐渐增多、农村牧区基层民主建设体系还不完善等问题,探索推行了“一统三化”党建工作新模式,即在村民小组、产业链、示范园区、行业协会、重大工程项目一线,按照党员数量或分布情况以及个人特长等下设若干党小组,实现在苏木镇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支部管理区域化、党小组活动常态化、党员联系农牧民普遍化,形成了党在农村牧区自上而下、科学严密的组织领导架构和自下而上、合理有效的党群监督体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丰富和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推进农村牧区基层党建区域化。打破地域界限、跨越所有制类型,以区域为纽带,固定空间为依托,灵活设置党小组,形成了形态稳定、机制开放的区域性组织网络。一是在村民小组中设置党小组。根据各村人口分布、党员数量,在一个村民小组或几个村民小组建立党小组。目前全旗设置了以村民小组为主体的党小组680个。二是依托优势产业设置党小组。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的原则,把党小组建在产业链上,实现了党组织形式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有效衔接,放大了管理优势。目前全旗已在符合条件的专业协会分别建立了38个党小组。三是在重大项目上设置党小组。将农村牧区重大项目按环节分段,在段上设置党小组,这些党小组在当地项目建设过程中协助相关部门全力为项目服务,确保了项目的顺利推进。四是按照功能作用分类设置党小组。根据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需要,结合党员个人能力特长、兴趣爱好,设置不同类型的功能型党小组,党员全员参与,同时吸收一部分群众参加。目前,全旗功能型党小组已成立8个,主要有文艺宣传、道路维护、民事调解、产业化示范等7个类型。

创新活动内容和方式,实现党组织活动常态化。一是突出可操作性,在活动形式上采取分片组织开展。打破过去以党支部为单位的组织党员开展活动的固有模式,实行“小班化”(党小组)教育管理。党组织活动以党小组活动为主体,每个月党小组要进行一次政策学习、组织一次党日活动、开展一次问题梳理。每季度党小组组长要找每个党员谈一次心,组织一次党员评议和点评,并将情况反馈到苏木镇党委。二是突出实效性,在活动内容上实行“群众点菜、党员开单”。具体做法是,首先由各党小组成员收集群众意愿,选定课题编制成“选学菜单”,再由群众依据菜单“点题”,最后由各党小组根据群众的“点题”以及党员实际和形势发展,合理安排活动内容。白泥井镇党委根据党小组活动中群众的意见,在农牧民聚集的户子、农村小商店、候车点建立50个农牧民读报点,深受群众欢迎。三是突出针对性,在活动载体设置上不断创新。在部分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中先行开展了党员身份认知活动,为党员农牧民家庭挂统一印制的牌匾,有1名党员的家庭挂“家有党员”牌匾,有2名以上的挂“党员之家”牌匾,既激发了党员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又便于接受群众监督。

积极搭建党员联系服务农牧民的桥梁,推进党员帮扶联系农牧民普遍化。开展党员帮扶联系农牧民承诺活动,实现党员帮扶联系农牧民普遍化、制度化、经常化。一是合理划分责任区域。以嘎查村为单位,一个党小组划分一个责任区,一名党员联系1名致富能手、1名科技示范户、1名政策明白人。二是科学界定活动任务。每个党小组对责任区内农牧户分类制定帮扶措施,对富裕户重点是加压鼓劲、增强带动力,对中间户重点是引导激励、图谋大发展,对贫困户重点是支持帮扶、在经济上打翻身仗,经党小组会议讨论同意后,向全体村民公开承诺。三是建立健全党员帮扶联系农牧民的运行机制。建立挂牌联系制度、承诺制度、情况登记制度、工作例会制度等工作推进机制,对农牧民反映的问题能解决的,及时解决,对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好解释工作。

推行“一统三化”党建工作新模式,让党员做主角,帮助群众解决发展项目难选择、资金难筹集、技术难掌握、产品难销售等突出问题,实现了一名党员带富一批群众;一个基地带动一项产业发展;一个党小组凝聚一方力量的目标。

2. 集成现代信息技术,数字化打造智能和谐城市

集成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相结合,鄂尔多斯实现社会管理手段创新。从建立现代社会治安“大防控”体系,到构建“数字鄂尔多斯”,社会管理工作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精确敏捷型转变,从而在精确定位、快速反应、公开监督、多方联动的城市管理模式上进行了深度探索。

“数字城市”建设就是城市的信息化建设。通俗的讲,就是应用信息技术来规划城市、管理城市、建设城市、服务城市。就趋势而言,这是城市社会管理创新的不二选择。“数字鄂尔多斯”建设,是从“数字东胜”开始起步。2008年,“数字东胜”筹划实施。2009年,东胜区开展了以“鄂尔多斯市民卡”项目为依托的“科技惠民工程”,以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打造阳光政府为目标的“阳光政务工程”,以信息化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实现“数字城管”的“管理创新工程”,以新建城市级信息中心、完善光纤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可视化管理系统、实现全东胜区信息资源共享交换的“信息畅通工程”四大工程建设。至目前,“数字城管”运作相对成熟,在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社会管理上显示出巨大效能。

2010年,“数字城管”在东胜区正式运行。“数字城管”系统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万米单元网格为单位,将城市划分成若干个责任区域。东胜区“数字城管”管辖建成区22平方公里,共划分成为42个责任网格,每个网格都有一名城市管理监督员负责巡查、上报城市管理问题,每个责任网格面积约为0.52平方公里。同时,“数字城管”还将城区内所有城市管理对象分事件、部件两大块录入城市管理系统,部件共分为公共设施、道路交通、市容环境、园林绿化、房屋土建、其他设施和扩展部件7大类95小类105099件;事件共分为市容环境、宣传广告、施工管理、突发事件、街面秩序、扩展事件6大类55小类。“数字城管”系统运转一年来,累计受理各类城市管理类案卷15万余件,结案率从79%上升到94.9%,处置率从78.6%上升到96%。2010年11月,在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北京召开的中国第五届数字城市大会上,东胜区“数字城管”项目荣获全国建设领域信息化2010年度优秀工程奖和全国建设领域信息化2010年度突出贡献奖。“数字东胜”凸显的巨大魅力,吸引着“数字准格尔”、“数字伊金霍洛”、“数字康巴什”等蜂拥而起。按照鄂尔多斯市的安排,2011年力争在旗所在地初步建立起数字化管理平台。

其实,早在数字化城市建设之前,鄂尔多斯已经开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打造“全时空、高密度”防控网,以“大技防”换得“大平安”。通过人防、物防、技防三防并举,着力打造技防镇、技防单位、技防街、技防市场和技防社区“品牌”工程,精心编制主要街道、特种行业、单位内部、居民社区、农村牧区治安防控“五张网”,从而构建起“打、防、控”一体化,“点、线、面”相结合的现代社会治安“大防控”体系。以市公安局指挥中心这个由道路视频监控系统、电子警察系统、GPS/GIS地理信息系统等十几个系统组成的信息指挥平台,全面推进了旗区公安局、派出所、社区和各单位的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实现了技防网点与派出所、派出所与旗区公安局、旗区公安局与市公安局三级联网,全面提高了指挥高效和预防、打击犯罪的快速反应能力。现代社会治安“大防控”体系建立以来,从2005年至2010年每年的社会公共安全感测评显示,人民群众的满意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图表说明】数字化服务,在鄂尔多斯建立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中发挥了事半功倍的作用。特别是“数字城管”新概念的提出和推广,让鄂尔多斯进入了管理精细化时代。对于难度较大的人口管理,数字化可谓是轻松应对。

3. 重视源头治理,构筑三色民生管理防线

以人为本,推进社会管理机制创新。鄂尔多斯从构建和完善大调解工作机制,到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努力实现从重事后救急、轻源头治理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使社会管理关口前移,将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化解在萌芽状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始于东胜区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机制,在2008年实施的鄂尔多斯市平安建设“推典型、创品牌”工程中,得到进一步完善,构建起由政法综治牵头,司法行政部门主办,调处中心具体受理,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体系,将、公安、司法、纪检、监察、法院等有关部门分散的调解资源有机整合,充分发挥调解资源的整体效能,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结合起来,形成了“公调对接”、“访调对接”、“诉调对接”和“纪调对接”等协调对接机制,积极稳妥化解各类社会矛盾。与此同时,又建立起以旗(区)局为龙头,苏木乡镇办为纽带,嘎查村(居委)、企业工作站为基础的三级工作网络,使有访必接、接后必处、处后必果真正落到实处。“大调解”机制的运行,推动鄂尔多斯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驶入系统化、规范化轨道,使96%的社会纠纷、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如今,大调解工作机制更趋完善。尤其各旗区更是花样翻新,各具特色。

大调解调出了大和谐。而全面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又使老百姓真正当了家作了主。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政策,在决策前进行经济效益和社会稳定风险“双评估“,既看要不要干、又看能不能干,防止因决策不当引发社会矛盾。为此,鄂尔多斯市正在建立”红、黄、绿“三级管理体系。对群众欢迎、条件成熟,稳定风险低的项目,列入“绿色”等级管理,加快推进;对群众欢迎但是对政策有异议,有一定稳定风险的项目,列入“黄色”等级管理,待政策重新研究修订,条件成熟后再行启动;对政策分歧较大,矛盾隐患集中,稳定风险高的项目,列入“红色”等级管理,暂缓推进。2010年,乌审旗先后对13项涉及老百姓利益的重大项目进行了风险评估,对其中2项有纠纷隐患的项目予以停建。

在近日中国社科院的城市经济繁荣指数和民生指数排名中,鄂尔多斯经济繁荣指数排名全国第一,但民生指数排名全国67位,两项指数相差100位以上。这或许恰恰是该市创新社会管理突出以民为本的原因所在,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希望之所在。无论是“四权四制”“一统三化”,还是打造智能和谐城市、构筑三色民生管理防线,鄂尔多斯市创新社会管理的“民本”色彩非常浓厚,而这也正是社会管理的本质。

数字农业发展建议范文4

产业持续发力,取得重大突破

7月19日上午的开幕式上,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出席并作主旨发言。孙寿山的主旨发言中,对2011年以来我国在数字出版产业的进展给予了总结,对当前数字出版亟待解决的难题给予了深度的解析,并对未来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提出了切实的建议及措施。

同时孙寿山还指出,2011年是实施《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产业快速发展的一年;同时也是数字出版自诞生以来,迎来最好发展机遇的一年。在党中央、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内容、平台、渠道、技术、终端五大产业链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已步入了稳步发展的轨道,向“十二五”期末数字出版总产出达到新闻出版业总产出25%的目标,迈出了更为坚实的步伐。

孙寿山的此次发言得到了与会人员的强烈共鸣,他们纷纷表示对我国数字出版蓬勃发展信心备增。

产值再创新高,人心大振

2011年,我国数字出版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本届年会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了《2011-2012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报告指出,2011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总体收入规模达到1377.88亿元,比2010年整体收入增长了31%。2011年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的总收入为28.34亿元,在数字出版总收入中所占比冽为2.06%。报告认为,单纯地将纸质出版物数字化,难以在市场中立足,应在原创内容上发力,开发出更多适合数字出版的内容,才能在市场中保持立足之地。

报告中还指出:在过去一年里,我国数字出版呈现以下特点:数字出版内容开发更有针对性;数字出版应用技术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数字出版平台竞争加剧、服务升级;数字出版渠道有了新的拓展;数字终端产品日趋丰富;数字版权保护体系逐步完善;数字企业进入壁垒开始提高,产品品种及竞争者数量日益增多,而未来需要在加强深度阅读内容开发、提高数字创新能力、建立产业链协商机制、加强市场整合力度、规范数字版权管理等方面持续发力。

齐心协力,共创繁荣

本届年会,各部门领导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出版局副局长刘建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新闻出版总署科技与数字出版司司长张毅君、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也一直坚守在年会现场,主论坛、分论坛、圆桌会议全程参与。

本次年会共召开了主论坛二十余场,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李朋义和中国科学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柳建尧发表的主题演讲,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副主任刘程勇的《以工程带动产业升级,科技推进文化创新》、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李学谦的《出版社在数字出版中的定位》等一个个精彩的报告,都给人以深刻的启发,报告内容无论从深度上还是从高度上都有了显著提升,演讲者对于自身的商业模式,对于整个行业的未来走势,都有了更加清醒理智的分析和判断。可以看到,近两年无论是传统出版,还是平台运营,抑或是技术研发;无论是教育领域,还是少儿图书,抑或是数字期刊;无论是模式创新,还是阅读体验,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产业链各环节对数字出版的发展思路更加开阔,产业链各环节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数字出版阵营不断壮大。

20日上午的圆桌会议上,与会代表提出各自对于发展数字出版的见解。能够可喜地看到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发展已经逐渐步入正轨,形成差异化发展特色,2011年,9家基地共实现营业收入419.71亿元,占数字出版营业收入的30.5%,产业集聚效益明显,其中,上海张江数字出版产值达到150亿元。出版传媒集团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入,可以看到相比以往,传统出版业参与数字出版的热隋和参与程度都有了进—步提高,积极探寻适合自身发展的商业模式,并已取得了初步进展。虽然现阶段仍面临一些困惑和问题有待解决,但无论是数字出版集团还是出版传媒集团都表达了对数字出版的强烈期许。

在20日下午的分论坛上,广州易博士数字出版集团总裁杨洪的《赛伦纸商业模式,创中国数字出版盈利之道》,获得了业内人士尤其是内容提供商的很大关注。易博士提出B282C的商业模式,能否成为电子阅读器发展的新出路,能否对完善电子书产业机制起到推动作用,能否为传统出版企业在数字出版领域带来更多收益,值得期待。在另外一个由龙源数字传媒集团举行的“人文期刊的移动互联网策略”分论坛会场上,龙源数字传媒集团董事长、龙源期刊网总裁汤潮介绍了龙源从单刊到流内容的平台模式,并表示在互联网模式下,单个杂志有一定的局限性,信息量不够,需要有大量的“流内容”。此外,在“卫星数字农家书屋设备捐赠仪式暨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分论坛上,航天数字传媒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与出席论坛的代表分享了卫星数字农家书屋的建设经验。与会人员就书屋管理经验、数字出版推动农家书屋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数字农业发展建议范文5

关键词:现代农业;网络新媒体;信息服务。

2010年8月,在中共湖南省委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强调,要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为基本途径,努力实现优化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人本发展,率先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我省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信息化是实现其它三化的基础,也是建设“两型”的保证。2010年,国家工信部正式将我省长株潭确定为首批开展“三网融合”试点单位,这必将催生一个新的ICT(信息、通讯、技术)产业。2005年,国家农业部开始在全国建设以12316为主要载体的“三电合一”平台,这必将促使我省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跃上一个新台阶。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十分紧迫的农业信息服务,要求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新技术、创新服务新模式,积极做好现代农业的信息服务工作。

1湖南农业信息服务的现状。

1.1湖南农业信息网络体系逐步形成。

从1998年起,湖南省农业厅在互联网上正式建立了自己的公开网站“湖南农业信息网”

)及28个专业网站。全省14个市州农业局,100多个县(市、区)农业局自行或与本级政府配合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网站。长沙马王堆、岳阳花板桥、常德甘露寺等20多家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通过网站当地批发市场的农产品价格、农产品供求信息等内容。

2005年,农业部在全国开展“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到2009年底,湖南已有株洲等3个市、浏阳市等18个县(市、区)建立了“三电合一”服务平台。

2006年,湖南省农业厅与湖南移动签订了农业信息服务的战略协议,2007年开始开发以“农信通”为载体的农业短信服务。

1.2湖南农业电子政务服务体系逐步发展。

2000年5月,省委省政府两办发出《关于在全省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实施意见》,相继成立了“湖南省农业厅政务公开领导小组”,要求凡能公开办理的事情都要通过“湖南农业信息网”公开。

2008年,省农业厅开发建成了农业电子政务行政审批系统,40个行政审批项目都可以在网上申请、审核和审批。行政许可办理流程和相关结果在政府门户网站(外网)上公开和,行政审批人员在内网上进行审批,并有相应的监督程序对每一步办事过程进行跟踪。

2009年,湖南省农业厅电子政务内网开通并投入应用。内网沟通了农业厅与省委省政府的办公系统,实现了会议通知、文件收发和内部信息交互等功能。

1.3湖南农产品网上促销体系逐步成长湖南农业信息网的“网上展厅”是推介我省农业龙头企业和优质农产品的专栏。在前五届全国农产品交易会上,我省累计有1000多家企业参与展示和营销。“一站通”是全国农业企业注册的农产品购销信息服务平台,到2009年底,我省有1400多家注册用户。

特色农产品网上营销是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雏形。

从2000年以来,我省特色农产品网上营销逐步壮大,浏阳的花卉、石门的柑橘、隆回的金银花等都通过网上营销走红国内外市场。

2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创农业信息服务新模式。

近几年,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技术飞速发展,IPV6、云计算、数字地球、物联网和框计算等也先后走入实际应用,利用互联网、电话、电视等网络新媒体开展农业信息服务的技术和模式多种多样。这里将目前综合应用较多的几种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和模式简介如下。

2.1农业信息网站。

网站用于农业信息服务是目前最多的一种形式。据农业部统计,到2009年10月,全国农业网站达到31108个,农村网民达到9565万人,有24.3%的农民是通过互联网获取农业信息。我省涉农网站也达到了500多个。

农业网站内容主要包括政府公开信息与农业新闻、农业市场信息与农业科技信息、政府网上办事、农业电子商务和网上互动。网站运营模式既有经营性网站,也有非经营性网站。营利性网站的赢利模式主要有:在线广告、电子商务佣金、会员收费、电信运营增值服务等。

2.2农业信息短信。

短信因其方便快捷而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和发展。据湖南省信息协会编辑的《2009年湖南信息年鉴》,我省移动电话用户从2004年的1036万增加到2008年的2260万。据中国移动湖南省分公司统计,我省拥有移动手机的农村用户有1000多万。从2003年以来,我省不少县、市农业部门逐步利用农业短信开展信息服务。省农业信息中心从2006年开始与湖南移动公司签订了战略协议,利用农信通开展农业短信服务。农业信息短信服务的内容包括当前农作物(动物)生产(长)所急需的技术、农产品批发市场(特色市场、产地市场)价格和农产品供求信息等。手机用户可通过短信免费接收公益类信息和有偿订阅生产技术及市场行情类服务信息。

2.3农业手机报。

农业手机报是农业短信的扩展和升级。由于每条短信的字数有限(中文不能超过70个字),对于字数较多的农业信息不能一次发送,只能分拆成多条。同时,短信不能发送图片,不利于用户直观理解信息。农业手机报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特别适用于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经营的高端用户。

2.4农业电子信箱。

电子信箱有两类,一类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内容为文字表述的信息,是目前广泛应用的电子信箱;另一类是以电信线路为载体,内容为语音表述的信息,也被称为语音信箱。浙江省农业厅利用前一种方式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内容包括农产品种养加技术、农产品市场价格和供求信息等,注册用户达到了150多万个。后一种方式有其特点,如信息量较大、用户不需掌握汉字输入法等。目前在农业领域应用较少,有待进一步开发。

2.5农业呼叫中心。

农业呼叫中心是农业部“三电合一”项目中的一个主要工具。呼叫中心依靠客服坐席(包括接线人员和配套专家队伍)、农业技术数据库和自动应答系统,开展技术咨询与信息服务。从我省已建成的县、市级农业呼叫中心来看,总的效果还可以,但发展后劲不足。通过对辽宁省“12316三农热线”(农业呼叫中心)的考察,在进一步改革信息来源、及时更新贴近当前生产实际数据库、实行市场化运作的条件下,三农热线受到了农民的热烈欢迎,上线半年就接受了130多万人次的电话咨询。

2.6农业电子显示屏。

电子显示屏适用于流动人员多、场地宽敞的公众场所,如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集市、展示大厅等。电子显示屏建造简单、信息更新便捷、公众观看方便,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是传统宣传栏、信息墙的替代工具。

在农业信息服务过程中,非常适合于农贸市场、农村集市等人员多而计算机网络还不够普及的地方。

2.7农业电子触摸屏。

电子触摸屏主要用于政务大厅、政务中心等公众办事场所。信息管理人员及时将信息更新,查询人通过手指触碰相关条目,逐层查找,就很容易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内容。农业电子触摸屏目前应用还不多,主要用在省市县级农业部门政务办事大厅,但其方便、快捷、自助的操作方式非常适合于开展农业信息服务。

2.8农业电视节目专栏。

农业电视专栏应用时间较长,[天下论文]从中央到地方电视台都有相应的窗口,在计算机网络和电话尚不普及的时代,是农民接收外界信息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但因为互动性能不够,电视节目缺少广告支持等原因,财力有限的电视台播放的农业类节目较少。数字电视节目播出后,虽然增加了节目互动能力,但相对于艺术、财经、影视类等栏目,农业电视栏目及播出时间仍然非常少。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电路带宽的增加和网站质量的提升,电视专栏在农业信息服务中的地位可能会下降。

2.9农业网络视频。

最近几年,网络视频发展迅速,农业信息服务应用网络视频技术必将获得极大的发展。在计算机普及率提高、网络带宽增加的大环境下,农业部门、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民间团体提供的免费类农业专业视频快速增加,农业生产者能够及时、主动的搜索所需要的视频信息和技术。这种融网络技术和视频技术于一体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集中了方便、快捷、主动和直观等诸多优点,是今后开展农业信息服务的重要发展方向。

2.10农业信息专用接收机。

专用信息接收机已出现多年,不少信息类技术服务公司和电信运营商都提供了产品,为用于农业信息服务,还开发了相应的接收芯片,集成了农业技术数据。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农务通系列产品AHPC/APDA”集成了多种农业专家系统、农业实用技术咨询系统和信息查询系统,可在生产现场方便快捷地为用户提供农业实用技术、新品种信息、价格行情和病虫害诊断等服务。

3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展现代农业信息服务。

利用信息服务新技术和新模式,努力开展面向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是提高政府部门工作效率、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一种重要途径,是建设我省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手。

3.1做好面向政府农业部门的信息服务。

农业信息化,政府要先行,政府信息化的目的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一是农业政务管理信息化。农业部门管理业务类型多、服务环节链条长、机构人员数量大,在日常工作中,公文制作、文件传输、会议通知、资料统计等都需要办公系统的支持;二是农业政务信息公开。农业部门所具有的政务管理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都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对外公布,行政许可、办事流程、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资打假等都需要对外公开;三是农业视频会议。为了节省会议成本,提高办事效率,需要建立农业部门省市县三级视频会议系统;四是农业数字化指挥调度。为及时了解农作物生长状况、农业抗灾防灾和救灾、农业生产应急指挥,需要建立反应灵敏、现场清晰、数据可靠的数字化指挥系统;五是农业生产预警。能及时收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国际国内各市场的信息,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开展农业生产预警。

3.2做好面向农业企业的信息服务。

农业是传统产业,利用信息技术装备和改造传统产业,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做好面向农业企业的信息服务,重点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对农业企业的信息化提升。农业企业在开展生产、加工和产品销售各环节中,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传统工艺,开展信息化管理,开辟互联网销售市场和逐步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二是农业标准化生产。

传统农业的特点是小而散,产品没有统一规格和标准,难以组织规模化生产和营销。利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实现对农产品生产环境监测、农业投入品经销、农产品生产技术实施和农产品加工过程监控,在统一环境要求、统一生产技术、统一投入品质量和统一加工流程的基础上,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进而实现农产品溯源。

3.3做好面向农民和城镇居民的信息服务。

农民和城镇居民既是农产品的生产者,也是农产品的消费者,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现代物流一日千里的时代,农业信息服务显得日益重要。

一是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农业生产技术服务。传统农业推广技术在新技术推广、新品种推介等方面显得效率低,一方面使很多科研院所的成果难于形成生产力,另一方面又使需要新技术的农民难于及时获得新技术。特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的主要劳动力缺少农业生产技能,不熟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要求,不熟悉农产品各生产环节的生理需求和防病治虫的技术要求,迫切需要农业技术人员的及时指导,而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农产品市场行情服务。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让农产品进入更加广阔的市场。中国的农产品市场很大,世界的农产品市场更大,但传统农业的产品销售渠道单一、辐射范围小、流通半径短,好的产品不能卖出好价。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可开辟更大的市场,可了解最新的国内外行情,有利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对于城市居民来说,掌握或了解农产品市场行情,对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提高生活质量都十分有益。三是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农业生产预警。农业生产既有自然风险也有市场风险,要避免这两种风险,信息化技术可发挥重大作用。目前我国的气象预报,包括卫星云图、地理遥感、数值预报模型、短中长期气象预报和农作物气象估产都达到了一定规模和水平,在农业防灾救灾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农情数据采集系统和涉及国内数百家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行情的信息采集系统,还包括国外主要农产品市场行情、海关农产品进出口数据,使农业生产者对当前农产品播种面积、农作物生长状况有一个基本了解,对农产品期货市场、现货市场和零售市场有一个基本预期,从而避免农产品种植(养殖)规模和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9中国农业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杜青林。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数字农业发展建议范文6

关键词: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工作流;分布式网络架构

1引言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现阶段各地正在积极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登记发证工作,面对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工作手续较为烦琐,历史遗留问题多,任务量大等困难,很多地方并未建立一套集成化程度较高的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系统,工作效率较低,总体效果不尽如人意[1]。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地籍调查推进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3〕97号)指出“以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为契机,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农村地籍调查成果的信息化”。广州市作为华南地区枢纽型网络中心城市,高度重视农村地籍管理工作,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权属调查的基础上,从2012年开始陆续开展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农村地籍调查(集体建设用地及宅基地使用权调查)等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村集体土地地籍调查成果,为农村地籍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为避免传统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管理过程中主要依靠手工作业造成的工作量大、环节多、质量和效率低等弊端,本文在广州市集体土地登记发证平台建设中引入WebGIS、多源异构数据库管理、工作流(Workflow)、分布式网络架构等关键技术,在集成海量GIS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多项平台组件,实现了图形辅助管理与应用,土地登记发证、土地权属争议调处、专题查询与统计、登记档案管理与利用等功能,实现了农村集体土地登记业务的规范化和精细化管

2总体架构

系统总体架构采用多层结构模型,分为数据层、平台层、服务层、用户层,采用C/S(客户机/服务器)和B/S(浏览器/服务器)两种形式相结合的总体技术架构,其中数据层是系统的数据支撑层,依据农村集体土地相关法律法规及地籍数据库建库标准规范,涵盖了基础底图数据、权属调查数据、集体土地登记发证数据、其他红线数据、登记档案数据、历史注销数据等;平台层为系统的运行支撑层,通过数据库管理、工作流中间件、数据交互、地图服务、GIS功能服务、后台管理等平台组件实现服务层相应功能;服务层主要包括GIS基本操作、图形辅助管理与应用、土地登记发证、土地权属争议调处、专题查询与统计、档案管理与利用等功能;用户层主要包括市级地籍管理部门、区级地籍管理部门、技术服务单位等[2,3]。

3数据库建设

本系统数据包括基础底图数据、权属调查数据、集体土地发证数据、其他红线数据、登记档案数据、历史注销数据。其中基础底图数据包括线划地形图、正射影像、土地利用现状、行政区划、地籍区(子区)等数据;权属调查数据包括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集体所有权确权调查、农村地籍调查等数据;集体土地发证数据包括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发证数据;其他红线数据包括国有土地证、建设用地批准书、争议地等数据;登记档案数据包括电子登记簿、登记发证信息、办理过程信息等数据;历史注销数据包括已注销的集体土地所有权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证、宅基地使用权证等数据。

4功能设计

本系统除具备一般GIS系统基本操作功能(图层管理、定位查询、地图标注、地图浏览、鹰眼、数据编辑、空间分析、打印输出)外,另结合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的需求,还具备以下功能[4,5]:

4.1图形辅助管理与应用

图形辅助管理与应用功能采用C/S架构,主要流程有:(1)宗地界线导入:可将外业调查的宗地红线导入,系统将其与集体土地登记发证、其他红线等数据库进行叠加分析,依据拓扑规则告知是否存在有压盖或有缝隙等情况,并且根据国家规定的宗地编号规则进行宗地代码的自动生成。(2)地籍调查信息调入:系统根据统一的地籍调查表格式提供属性录入界面,并可直接基于GIS服务组件从权属调查数据库中读取相应宗地属性信息,(3)数据审核:录入的宗地界线与已登记发证集体土地红线、国有使用权红线、批准书红线进行叠加分析并显示可供修改的分析结果,对录入的地籍调查信息的完整性进行检查,对未填的必填属性进行警示,如图3所示。(4)成果输出及结案:经审核通过后的宗地界址及调查信息,由业务人员利用系统提供的打印输出功能进行宗地图及地籍调查表等相关表格的制图打印输出,调查成果数据将同时被锁定结案,由“工作库”自动迁移至“成果库”,提供给土地登记业务

4.2土地登记发证

针对集体土地三种权利类型(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系统支持国家规定的土地总登记、初始、转移、变更、注销、他项权、异议、更正、换证等不同登记方式,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土地登记办法和流程,系统提供从案件受理、调查成果调入、初审、公告审批、公告、审核、审批、缮证、发证等全流程的办理功能模块,基于工作流(Workflow)中间件支持各环节业务人员在系统进行流程办理和发送,将已登记发证的宗地实时更新到集体土地发证数据库中,并将已注销或已变更的宗地移至历史注销数据库,系统同时提供了灵活的自定义工具以满足日后业务扩展的需要.

4.3土地权属争议调处

根据《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和《地籍调查规程》规定的土地争议调处方法和流程,系统提供了涵盖从地籍调查到窗口收件、业务申请受理、调查取证、调解、处理、送达、归档等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整个流程的办理模块。在通过外业地籍调查获取当事人双方争议的位置、面积、判断案件的利害关系人、类型、性质的基础上,将土地权属争议缘由书、指界书、权属界线套图等外业调查成果汇总整理后调入系统数据库,通过GIS服务和工作流(Workflow)中间件,实现土地权属争议调处业务案件在各环节的电子办文、流程审批及相关调处资料输出打印等功能。

4.4专题查询与统计

(1)专题查询功能:包括案件信息查询、案件进度查询、历史回溯查询、自定义查询等方式,并支持查询信息以工作报表形式输出,其中案件信息查询和进度查询可按相关条件查询案件地籍调查信息、办理意见、办理环节等;历史回溯查询支持以空间位置为轴,以变更时间为序列,回溯查询某一宗地或区域内的一系列变更情况;自定义查询可供用户自定义选择土地登记业务数据和权属数据的重要字段(如地号、坐落、权利人名称、图号等)的某个或多个字段自由组合查询。(2)专题统计分析功能:根据集体土地登记发证项目管理和监管的需要,针对登记发证不同环节提供了挂起案件、注销案、业务量、缮证量、入库档案、土地登记簿、土地归户卡、业务进展情况等多类专题统计分析,并将分析结果进行梳理形成各类工作台账。(3)自定义统计功能:将土地登记业务数据及权属数据中可分类字段(例如登记种类、行政区划等),数字字段(发证面积等)提取出来,用户可对分类字段进行自定义过滤条件设定,对数字字段进行数量统计项设定,统计出用户所需的统计内容。

4.5档案管理与利用

在业务办理完成后,系统支持对案件办理过程中产生的意见信息、收件材料、打印输出的图表等中间成果及结论性信息按标准目录进行归档,实时生成电子登记簿、归户卡等,并支持档案扫描件上传。通过配置不同角色权限,提供差别化档案利用方式。

5关键技术研究

5.1基于ArcSDE空间引擎的多源异构数据库管理

本系统数据分为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其中空间数据包括线划地形图、行政区划、地籍区(子区)、土地利用现状、遥感影像、不同类型权属调查、集体土地发证、历史注销等矢量及栅格数据,非空间数据包括宗地属性信息、档案文件、扫描文件等,数据呈现出空间对象的多语义性、数据存储结构的多样性、获取的多途径性、时空多尺度性等特点。针对多源异构数据的组织与管理,本系统基于ArcSDE空间数据库引擎,结合Oracle关系数据库的方式来管理多源异构海量数据库,ArcSDE将客户端对空间数据、属性数据、拓扑数据的查询、添加、修改等相关操作转换成关系操作,以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模型Geodatabase存储空间数据[6,7],大大节省了空间与属性两类数据库间不断重复的连接操作,在提升农村集体土地海量数据库存储效率的同时,也有效保证了众多用户同时进行的日常数据访问、处理等并行操作,确保了系统在数据存储、访问、交互等方面的高效及统一。

5.2基于工作流(Workflow)技术的一体化业务办理

工作流(Workflow)技术作为工作流管理系统(WFMS)的核心技术,对整个业务过程的信息流进行监督、控制、协调及跟踪。其中,工作流指的是一类能完全或部分按照设定规则自动执行的业务过程,在业务过程中,信息数据按指定的规则进行流动,实现不同组织间的协调工作,以达到业务的总体目标[8,9]。本系统通过工作流技术实现了集体土地登记案件在不同职能岗位间的传递,使登记发证信息在系统设定的环节中无缝衔接,案件受理、任务分配、信息录入、图形辅助审查、办证初审、公告、审核、审批、缮证发证、归档管理等每一项业务办理即是一个工作流的实现,由系统实现设定的节点构成,每一个工作节点与不同业务功能模块相关联,由节点通过中间组件实现对所关联业务功能模块的调用,实现了把相对独立的业务功能模块进行集成一体化办理。根据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的工作特点,以工作流技术服务于业务流程管理为主线,以GIS组件实现数据库管理及图形操作为技术基础,实现了工作流与GIS的有机集成,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效率。

5.3基于分布式网络架构的数据交互

分布式是以网络上分散分布的地理信息数据及数据库操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种理论计算模型,其技术核心内容在于运行在不同主机、不同地址空间上的对象能够实现相互数据通信和交互[10]。本系统作为全广州市的集体土地发证系统,包括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权利类型的不同登记种类发证,具有业务流程复杂、数据访问量大且频繁、涉及部门人员众多等特点,为保障登记发证业务的顺利开展,系统采取中心城区服务器集中部署在市局,区局基于分布式网络架构分别增设分服务器,系统通过消息中间件提供的队列机制方便地实现市、区两级服务器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交互,为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不同部门间的信息交换、网上审批等业务提供支持,有效减轻了网络负载,确保了系统高效运行。

数字农业发展建议范文7

析说数据时,力求吃透区情

分析落点:辖区工业运行,存在若干问题。

原文摘录:从2007年××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完成情况看,轻重工业生产比例失调,外商投资企业生产下降,非园区企业不如入园企业生产比重大、增速缓慢等问题依然存在。

技法提示:解读数据图像,不可背离区情。××区的建制仅仅是个市辖区,区域面积、资源构成、地理位置、产业格局,属于“中观经济”范畴!在一个区县范围,轻重工业的比例不可能各为50%,如果把这个数据图像定位为“问题”,那就结论失准了。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轻重工业比例格局绝对要依托于特定的资源、区位、发展水平等要素;另外,轻重工业比例的“协调线”也绝不可能是50%。原文当中,“非园区企业不如入园企业生产比重大,增速缓慢”同样被定位为“问题”。须知,“园区”属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区,其发展目的就是要提高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非园区企业”比重小、增速慢是正常现象,不应视为问题。否则,发展“园区”意义何在?

关联“标准”时,确保读懂区情

分析落点:辖区结构优化,需要理性看待。

原文摘录:从1996年开始,×区的产业结构呈“三二一”格局,1999年三次产业结构为9.5∶38∶52.5。从国际通用的评判标准(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看,这是一个很“优化”的结构关系:发展中国家为31%左右;中等收入国家为50%左右;发达国家为60%以上。参照上述标准,×区的产业结构格局已达中等收入国家的程度。对于这种格局,我们的评判思路是:

农业增速不高,减少了第一产业份额(分析文字、数据略);工业总量不足,降低了第二产业比重(分析文字、数据略)。三产土壤肥沃,“优化”了全区产业结构(分析文字、数据略)。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区“优化”的产业结构,是二产总量不足反衬下的优化,或者说是低水平的优化。

技法提示:理性关联“标准”,正确解读区情。我们提倡在加工分析报告时,把相关“标准”与分析素材精恰地关联与嫁接,不仅会使分析视角深刻、独到,还会对事物做出“质”的评判,但有一点必须注意:用“标准”关联出来的数据图像,仅仅是抽象的数据符号,不一定与分析范围(辖区)的客观情况高度吻合。在归纳分析结论的时候,一定要依凭区域特征和具体实际,做出客观、准恰的结论。

以上例为据:面对已达“中等收入国家”标准的产业“优化”格局,作者没有简单搁笔,而是对区情进行了理性解读之后,得出“是二产总量不足反衬下的优化,或者说是低水平的优化”的判断结论。

横向对比时,必须把握区情

分析落点:“一产”低于邻县,希望领导关注。

原文摘录:××年,××区(北京城市发展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为××%,低于××区(北京生态涵养区)第一产业比重××个百分点,希望引起领导关注。

批语实录:我区的区位特点、资源构成、发展格局和××区一样吗?对于某些区域来说,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低不一定是需要关注的“问题”!也不一定是坏事!

技法提示:横向对比分析,须知区域特征。横向对比是加工数据、分析情况的技法之一。在对不同辖区情况进行对比时,一定要考虑区域特征(包括地域规划与发展思路),力求避免因抽象地就数说数造成观点或结论谬误。

在上例中,作者依据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低于相邻区县的数据,做出“希望领导关注”的提示和结论,陷入“就数说数”的误区。其实,两个区域根本不具对比“一产增加值比重”的意义。因为两个区域的功能定位、自然资源、山场面积、地理区位、经济板块、企业构成、产业格局均不在一个平台和环境区间。虽然数据结果正确,但分析结论是错误的。另外,析说数据时,也不能看到哪个数据比重低,就说哪个数据有问题,一定要针对区情科学评判。

提出建议时,做到针对区情

分析落点①:建好基础设施,拉动农村消费。

原文摘录:促进居民增收的两点建议:一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增强农民的购买力,开拓农村市场;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电力、供水条件、推进通讯、有线电视、互联网等进一步向农村延伸,为拉动农村消费创造必要的环境。

批语实录:到×区农村调研过没有?哪个村没通柏油路?哪个村的电力不足?哪个村供水条件差?哪个村没装有线电视?×区用提这方面的建议吗?

技法提示:建议指向区情,要有“针对”含量。“建议”是基于数据分析、趋势描述、特点归纳等基础,最重要的析事明理文字,是分析报告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分析含量、思辨水平的部分,更是考察作者对区情掌握程度的部分。“对策建议”不能蜻蜓点水、空谈泛论,高水平的建议一定要体现针对性和操作性,这个针对性和操作性,其具体的指向就是区情,具体的载体还是区情。在原文的第二点建议中,提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拉动农村消费创造必要的环境”,假如不细心品读,文字很有道理,但认真和区情对接思考时,其建议没有任何针对性。

分析落点②:引进总部、大户,扩大经济总量。

原文摘录:经济总量,实力之本。人均GDP的基础是经济总量。若在尽短时段收获更多的经济成果,就一定要引进总部、发展“大户”。大户越多,计入我区“账面”的GDP额度就越高。×区之所以在城市发展新区拔得经济总量头筹,与其大户、总部的拥有量,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第二次经济普查记录:我区具有“总部”属性标识的企业92家,但达到“大户”规模的却不多,大型企业一家,占1%,中型企业16家,占17%。

技法提示:建议对策文字,务须紧贴区情。上例针对人均GDP高低的议题,提出了“引进总部、大户、扩大经济总量”的建议。之所以提出这个建议,是基于具体区情特征:经济总量落后于邻区,源于“对手”拥有一定数量的“经济大户”;经济普查数据记录显示,本辖区达到大户规模的企业不多。

通过上例,可以得到两点启示:第一,建议对策文字,务须紧贴区情:和区情贴得越紧,建议越有参考价值,越不致流于空谈泛论;第二,建议对策文字,需要调动数据――数据是说理的最好素材,也是建议的直观论据。

描述现状时,一定说准区情

分析落点:区域水平较低,忽视教育、科技。

原文摘录:由于我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长期以来对科技、教育重视不够,使科技、教育水平和我市城近郊区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和全市人口文化素质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技法提示:依据区情特征,评述相关现状。对辖区某一方面现状进行描述、分析,一定要依据具体区情,不仅要思考现在,有时还要知晓“沿革”,尤其是因果角度的评判,更需看准区情。上例文字不多,硬伤不少:

第一,“我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论之失据,什么指标可以证明?和什么标准关联进行证明?第二,“长期以来对科技、教育重视不够”的结论偏谬,而这个差距,恰恰是区情所然,如果把差距作为“长期以来重视不够”的凭证,其分析落点的指向则误之千里了。

数字农业发展建议范文8

我国正处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时期,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富裕亿万农民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12316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数字鸿沟”,使“三农”的弱质性表现得十分突出。调查显示,十五时期我国绝大多数农民获取信息的半径不超过50公里,信息闭塞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羁绊。在农村普及计算机尚属奢望时,综合运用电话、电视、电脑等多种手段解决这一问题就成为了最佳的选择。

2006年,农业部以实施“三电合一”项目为推手,在全国范围内申请开通了12316农业公益服务热线,组织各级农业部门综合利用语音电话、手机短彩信、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各级农业部门依托12316热线及时将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市场营销、农资供求、防灾减灾和农业政策法规等信息推送到千家万户,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密切党和政府与农民群众的联系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在很多地方,12316热线已经成为农民和专家的直通线、农民和市场的中继线、农民和政府的连心线,是最受农民欢迎、最能解决实际问题、最管用的快捷线,是农业部门指挥调度生产、农民生产生活和新农村建设都离不了的有效手段。

在启动“12316信息惠农家”活动同时,农业部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签署了《共同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在未来几年将合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农业服务信息化和农业电子政务。

数字农业发展建议范文9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生活早已经不是政府经济部门的专利。上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下到柴米油盐 、衣食住行,经济活动已经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经济报道不再只是很多人狭义理解的,仅仅是财经记者的专利,农业、工业等众多领域的记者,报道内容都与经济密不可分。过去谈到经济报道,往往让人想到的是一串串枯燥的数字和专业术语,“ 数字加成就”的报道范式, 犹如食之无味的“ 鸡肋”,晦涩难懂,很难形成良好的传播效果。那么记者如何才能做好经济报道呢?

一、记者要学会透过会议“挖”出好的经济新闻

作为一名记者,不可避免地要经常参加各种会议,很多会议本身就是经济新闻源,如省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经济工作会,各地“两会、发改委、工信委等部门会议,传递出的信息、数字都是鲜活权威的经济信息,记者要能很好地识别运用会议提供的新闻线索和素材.善于从会议的材料、领导讲话中挖掘新闻线索,以黑龙江电视台《全省新闻联播》节目为例,2011年5月17日,节目播发了一条消息《黑龙江省有了“金融超市”》。这是一条通知请帖的采访,按照以往的习惯,这样的采访,记者到会议现场拿到主办单位提供的新闻通稿,拍摄几个画面,最终发个30秒左右的简讯就算完成任务。但记者在会议现场,却敏感地捕捉到这条消息的真正价值:融资难一直是黑龙江省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年资金缺口超过六百亿元。目前,省内有百分之五十以上企业新上项目后,由于缺少流动资金影响投产达产。“金融超市”集合了租赁融资、贸易融资、上市融资、投资担保、小额贷款等各类金融产品于一体,建立后将为黑龙江引入二百亿元资金。为此,记者以《黑龙江省有了“金融超市”》为题,现场采访了多家中小企业及投资公司的负责人,有理有据深入报道了“金融超市”进入黑龙江的真正意义。这篇报道播出后,编辑点评“有了大背景,简讯变要闻。”

二、记者要学会活用数字、做到“报道见人”

很多经济新闻很容易产生“内行不爱看,外行看不懂的不良效果,往往是因为报道的视角过于宏观,高高在上。报道模式要么就是“概念+数字”,要么是“过程+措施+效益”,报道苍白无力。记者在做经济报道时要善于找准切口,以小见大,用生动通俗的语言把晦涩难懂的经济现象、百姓关注的经济政策讲透。经济活动是以人为主体的行为,记者在做经济报道时,必须从不见人的模式中跳出来。以黑龙江电视台《全省新闻联播》节目为例,2013年9月19日,节目播发了一则消息,反映的主题是2013年春播期间,黑龙江省遭遇了三十六年不遇的低温多雨天气,入夏后,又遭遇特大洪涝灾害,不利的气象条件考验着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不过,很多农民却得到了丰收。在新闻中,记者并没有按照“过程+措施+效益”的老套路,长篇大论讲述如何遭遇不利天气考验,如何采取措施,最终多少农民喜获丰收,而是以《老包的苞米丰收了》为题,选取了农垦九三管理局一户普通的种植户包洪利,以这个人物为典型,采用讲故事的手法,巧妙地抓住了包洪利在这一年中受灾前后的命运变化,以情动人,以小见大,让观众更容易感同身受,也充分展现了黑龙江在应对灾害天气、确保农民丰收方面所做的积极努力,传播效果事半功倍。类似的新闻《 秋收日记:小郭的水稻开镰了》、《安乐村土地流转记》等等都是通过有血有肉的人物本身的经历、语言去表现,更具有真实性。2012年党代会期间,黑龙江电视台《全省新闻联播》节目播出系列专题报道《奋进的春天》,每期十分钟,展现黑龙江省过去五年全方面的成就。这样的经济报道,给人得第一感觉沉重,十分钟的篇幅很难吸引人。不过记者在采写制作时,抓住电视经济报道的形象化特点,将十分钟的报道分成几个部分:《统计员“数说”五年:经济迈上新台阶》、《种粮户的金色“情感”:现代农业大跨越》、《交通图五年13次“变脸”:铸就腾飞“血脉”》,5年发展各种变化的数据多如牛毛,记者却用富有表现力的手法,结合描述对象,给数字插上想象的翅膀,对数字进行巧妙的转换,生动鲜活地反映了黑龙江五年发展的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