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传统文化语文教学集锦9篇

时间:2023-09-10 14:50:01

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语文教学范文1

【关键词】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发扬光大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结合进行传统的文化教育,这是一个新课题。传统文化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它对今天的社会生活仍然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够意识到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意义,自觉地担当起传播传统文化的责任,那将会使祖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发扬光大。

一、中学语文教育的文化内涵

语文教育是最基础的文化知识教育,中学语文教材中汇集着人类文化中种种最基本的知识,各种文化知识都必须以语言文字为媒介,都有赖于语言文字来传递。而汉字,由于其结构的方式特点,在传递文化信息上有着特殊的功能,往往一个汉字的形体本身就蕴含着某种文化知识。如“里”字,上为田,下为土,本指田地集中的地方,在古代农业社会里“恃田而食,恃土而居”,故“里”成了人们集中居住之地。所以从“里”字上揭示了古代人们居住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如黄宗羲的《柳敬亭传》道出了说书艺术是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读者可以借此了解到说书这种民间通俗艺术的大致特点。贾谊的《过秦论》,是对秦二世灭亡的历史反思。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则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具体就是桥梁建筑文化,如此等等。这些充分说明中学语文教育应是一种泛文化教育,只要我们有一定的文化眼光,就随处可见文化现象、文化知识,不会让学生置身于文化宝山,却两手空空。

二、中学语文教材中积淀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教材中所选择的课文从上古到当今,时间跨度在三千年以上,虽以近代、现代文章为主,但出自古人手笔的诗、词、文、赋、戏曲、小说并不在少数,这些课文不仅是古代文章的精华,也是古代文学、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其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

1.中学语文教材是几千年中国文化的精华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上,从孔夫子到,世世代代的人们不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也创造了瑰丽辉煌的语文文化。中学教材中入选的古人文章,均为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在各种不同体裁上,构建了独特的风范。如《诗经・硕鼠》是古代四言诗的典范;《涉江》是古代骚体诗的典范;《荀子・劝说》、《韩非子・五蠹》是古代论说体的典范;《鸿门宴》、《陈涉世家》是古代史传文学中的经典之作;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是五言诗的典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词中的精品,它们气势磅礴,均为豪放之作;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则是风流妩媚的婉约之作;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石钟山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是“记”体文章的精品;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第三折,无名氏的京剧《打渔杀家》第一场,可称得上古代戏剧文学的精品力作。所选精品,既为中学生学习古代文学树立了范本,又为他们学习古代汉语提供了范例。这些精品或言简意赅、意境深远,或抒发感慨、揭示哲理,或寓情于景、清新雅致,或托物言志,揭示生活真谛,真是字字淘洗,句句精酌,篇篇溢彩流金,巧夺天工,无人工斧凿之痕迹。

2.中学语文教材选录的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语文文化与传统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传统文化的保存与流传虽离不开语文这一媒介,然传统文化一旦形成,它又可以脱离语言文字,而存在于人们的意识、语言、行动中,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语文文化更多的应用于人们的交际和传递信息,因而它更具工具性。而传统文化一旦为人们所接受,不管人们自觉不自觉,其中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都将对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产生导向与制约作用。

但是这里所说的传统文化乃是“语文文化”中的一部分,而这里所讲的“语文文化”又仅限于课文教材范围。传统文化则紧紧依赖语文文化,严格限于中学语文教材范围,这就要求我们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传授语文知识时,必须用新的视角、新的眼光去认识和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并用恰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自觉地去继承与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是非常丰富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里有传统的礼仪文化、道德文化、民俗文化、审美文化、建筑文化、音乐文化、工艺文化等有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有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和意志品质。

施耐庵的《水浒传》中的精彩片段《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人们习惯于对鲁达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以及勇武过人、力大势沉的英雄品质大为赞赏,若深入分析,鲁达的英雄行为中还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道德价值判断,对英雄的审美认识。《师说》是韩愈的名作,文章的表层意思说的是从师求学的道理,也抨击了士大夫中自恃门第高贵而不肯拜师求学的陋习。从深层的文化意蕴说,文章还涉及到我国古代尊师重道这一优良传统。

中国古代隐士文化也是很丰富的,各种文学体裁中均有反映,尤其以诗歌最为突出,可以说,隐士文化是旧时代正直知识分子厌恶官场,鄙弃功名,珍视自我人格,向往自由这一高洁人格的体现,从先秦时的楚狂、庄周,到清代的随园主人袁枚,其中最著名的有东汉的严子陵、东晋的陶渊明、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这些隐士文化在中学教材中多有体现。《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都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又是表现陶渊明隐士情怀的代表作,所蕴含的隐士文化是丰富的。

三、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成为传统文华的传播者

既然中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来说,无疑是承担着将传统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的重大使命。如何将传统文化授予学生,是当下中学语文教师探讨的新课题。

传统文化语文教学范文2

众所周知,社会的发展、进步决不能离开优秀的文化传统,一个民族的延续,最重要的民族精神的延续,民族文化的延续。黑格尔曾说过,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能脱离直接性和本能性,这“脱离”需要教化,教化的本质就是使个体的人提升为社会的人。人类精神的提升离不开教育活动,人类通过教育把社会文化很好地传承下去。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自觉担负起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任务。

语文是直接与传统文化打交道的学科,语文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传承传统文化,对于当下的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要认识到语文教学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给学生深厚的人文底蕴,培养学生的民族情结,为中华民族的发展造就有用的人才。

语文教学中又该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呢?

一、加强教师人文素养,让教师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深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源泉

通过新课改学习,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说到底素质教育是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人只能由人来建树”。这种影响力,只能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

要发挥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师必须首先悉心学习古典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学史的经典文化著作“四书五经”应成为每个语文教师枕头、案边常备必读之书。在完成教材选编课文之外,语文教师应通过开设一系列《中华经典名著选讲》的课程,在增加传统文化学习篇目、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其文化素质的同时,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所负载的精神价值的理性认同,培养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高尚健全的人格。点点滴滴的积累,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学生精神得到贯注,思想随之净化,行为获得矫正,文化得以熏陶,人文素养才能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师本身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素养应成为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重要的课程资源。

二、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融合在一起,让课堂成为传统文化教学的平台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

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近现代无数名人(诸如孙中山、、、鲁迅等)的早期求学经历不难证明,他们无一不是接受了扎实、严格、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才给他们人生奠定、注入了坚实、长足的发展基础和动力。

代表传统文化的圣贤君子,堪称人格典范,以他们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典籍传承着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如,天下为公的理念,积极入世的态度,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使他们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感受传统文化熏陶,使之成为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与传承者

传统文化只有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融洽的学习氛围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成长。在传统文化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应互为对象,平等主动,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教师应激励学生放胆而言,使其平等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观点的碰撞中闪耀智慧光芒,让每个学习者都切实感受到把古人思想和自己思考结合起来的乐趣和收获。

传统文化语文教学范文3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1、 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民族自豪感源自对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的发掘。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基本知识,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学习《核舟记》时,教者讲述的这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就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典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这样,在讲述这些文物知识的同时又让学生了解到了有关雕刻的一些知识,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认识了古人卓越的才能,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能够陶冶学生情操

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主阵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基本知识,能够陶冶学生情操。例如讲授《雷电颂》时,教者在讲完此文时穿插讲述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他的一些事迹以及《楚辞》《离骚》的情况。屈原学识渊博,但不幸的是,他被当权派排挤、遭受流放的情况下,却始终不忘国事,时时刻刻关心国家的安危,他这种献身于理想的高尚情操、坚贞不屈的伟大人格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后代子孙,尤其是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诗歌无情地揭露斥责了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充分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热爱国家、疾恶如仇的修身洁行、坚贞不屈的高尚人格。《离骚》高度的艺术成就与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完美地结合为一体,使它成为光照千古的绝唱,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能够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强调对学生人格养成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基本知识,能够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如在讲授《〈庄子〉故事两则》时,因为课文描述的是春秋战国时的事情,可以向学生描述当时社会的文化的一些人物情况:春秋时期的文化是中国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一页。当时出现过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伟大的文学大家。其中孔子可能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一位,他给后人称之为“圣人”。他手执着“仁政”的大旗,挺身而出,奔走与各个诸侯国,呼唤着他的神圣的理想,呼唤着正义和他所崇尚的道德。这个知识渊博而又勇敢的老人,这个真诚而又执着的“圣人”,一生都为实现他的理想而奔走呐喊,一生都在维持着正义和良知。他是一个伟大的学者,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显而易见,这样的插入收到的效果肯定比较好,因为它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实践表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认知结构都有帮助。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依然绽放着精神之花,民族之魂

二、让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上闪耀

1、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抓住学生的学习兴奋点。

语文应是最具活力、最有人文魅力、最能提升学生品位的学科,但令人忧虑的是,目前,语文教学少“人”味、少“情”味,少“趣”味、少“品”味,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向心力,语文教学与生活脱节,与学生兴趣脱节,要想使语文教学提高效率达到目的,必须让学生想学语文,乐学语文。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当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自觉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品质与素养。

2、让学生多角度学习传统文化,积累知识,提升成绩。

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人文教育与知识传授是水融的。

(1)语文知识与成语结合。成语经历几千年的历史筛选,大多数承载了社会文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并且许多成语还将文言知识保留下来,如实词,虚词的特殊解释,文言文句式,文言活用等,它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文言知识。我精心选择了三百个典型的成语,既学习语音字形,成语运用,又增加作文文采,还能了解一些文化常识,知道一些文学典故,更能带动名句名篇的背诵。我们进行成语接龙,数字叠塔,师生名字镶嵌,历史故事大串联等活动,收效很大。

(2)散文诗歌品赏,对联,猜谜,及自制谜面。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自创师生名字的谜面,如年年得冠军(王磊),山北水北(尹洋),舟遥遥以轻(纵婷)等。虽然有些幼稚,但在快乐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启了学生的创造才能。玩转语言,玩透语文, 学生再面对课本、考试、竞赛,便能找到“老叟戏顽童”的快乐。

传统文化语文教学范文4

关键词:语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近年来,关于语文的定位、功能和教学改革的讨论一直不断。而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对语文的重视,无疑也体现着语文教学的重要地位。语文是母语教育,它的教育成功与否,关系重大。现今,教育界重英语轻语文的现象令人忧虑,因此引起了许多学者的讨论。应该说,语文课程“并不仅仅是在讨论一门基础公共课的设置和授课问题,或者补充点文理知识,而是将国语教育作为一个代表和象征,指代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人文素质的修养。国语教育不是泛泛的文学阅读,而是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精神层次和做人的境界”。的确,在学生中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而语文恰恰有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大便利性和可行性,这也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有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1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其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如“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等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以其鲜活的生命力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着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如今,“全球化”、“地球村”加速了世界各族人民相互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将以怎样的姿态参与合作与竞争,是摆在每一个中华儿女面前的严肃问题。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遗产,也带来了因袭的重负。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新时代的学生,了解和传承本国的传统文化,是责无旁贷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分辨能力,了解传统,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分析传统,有助于他们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认识我国当前的国情;变革传统,也有助于他们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我们的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以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着极大的便利性和可行性。

2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

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语文课程的内容常常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但如何在语文的教学中较好地实施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轻松自然地领会传统文化,欣然接受传统文化,理解和深刻认识传统文化,并非易事。它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来完成。首先,语文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与自觉的传统文化教育意识。每一个中国人从小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进入大学的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语文学习等方面也接触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内容,换言之,教师不应低估学生的水平,如果教师不具备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在讲解的过程中不能给学生脱胎换骨的感觉,就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不但是丰富的学识,还要有对内容深浅的恰当把握。在语文的教学中,要避免与中学重复的东西,需要深入,让学生感受到深刻,但不能故弄玄虚,又要浅出,让学生容易体会,但必须避免肤浅单调。教师具有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还应当包括教师本人的优秀的师德师风,像孔子的因材施教、诲人不倦、言传身教等精神,这些精神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教育思想。教师具备了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才能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将自己的知识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教给学生。同时,语文教师应该有自觉的传统文化教育意识,适时向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其次,注重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提高文化品位。选入语文教材的古代作品是经过岁月沉淀的名篇,要求学生诵读这些经典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诵读的过程不仅是帮助记忆的过程,也是对文章的思想感情、艺术手法理解吸收的过程,真正的诵读需要读者主体思维的参与,把语言符号变成逼真、鲜活的艺术形象,并不断内化,成为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些材料的日积月累,将成为一个丰富的语言资料库,在写作的过程中往往会信手拈来、挥洒自如,显示出文化底蕴。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还应当在引导学生诵读作品的同时,扩大其知识面和阅读面,使学生对这些经典有更加系统的了解和认识。广泛地接触中国古代的优秀经典,可以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熏陶,文化品位很自然地得到提升。再次,结合地域文化资源,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学习不应当限于书面知识,还应当走进生活,把课外与课内打通,这样才能更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认识。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语文教师不应是单纯的教学工作者,还应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如何更好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语文教师不断地探索和思考。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陈洁.中国母语教育的困境和未来[n].中华读书报,2011-04-13.

传统文化语文教学范文5

语文是我国的国语,包含着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促进我国的民族兴旺。然而,从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渗透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导致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严重不足。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

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渗透

0引言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教学,同时还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需要教授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还要将我国传统文化渗入其中人,让学生能够在传统文化和历史长河中更好的了解中国汉语言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的成长。本文就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进行了简要分析。

1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加看重的是对学生基础语文知识的教授,传统文化教育程度较轻。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侧重于文言文教学以及古诗词教学等。但是,在这些于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将文章和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分析,导致传统文化渗透程度严重不足[1]。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教师在教授古诗词的过程中会告诉学生诗人所处的朝代以及诗人的基本信息,其他之外的信息一无所知。因此学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并不充足,导致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也难以提高。

2加强传统文化渗透的教学策略

2.1识字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渗透:

事实上,除了古文教学中可以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小学教师在向学生进行字词教学时也可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让学生能够了解中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这是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并没有注意到的地方。识字教育过程中,学生需要学量的字词[2]。首先,但从教育方面来看,识字教育属于比较枯燥的教育类型,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善于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还能够让学生学习到诸多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例如,教师在教导学生认真写好文字时可以反复强调“写好字、走好路、做好人”。这样,学生在学习写字的过程中就能够将写字和做人联系在一起,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方法即是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除此之外,教师在一笔一划教学生练字的过程中还可以适当为学生普及“字”的由来,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教学生更多做人的道理。例如,教师在教授“爱”字时,可以告诉学生,以前的繁体字“愛”是心中加了个心,意思是要用心来爱我们的亲朋好友。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够学会“爱人”。

2.2古诗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渗透:

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可以从文章内容和情感体验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当时社会的文化理念以及其他相关内容,然后利用诗词来树立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思想观[4]。要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要求教师能够创设合理的情形,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加深对古诗文及传统文化的理解,并进行传统文化精髓的渗透。传统文化是比较复杂的文学内容,因此很多小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经常会感觉到难以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复杂、难懂的古诗文化为故事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例如,在《揠苗助长》中,教授就可以通过PPT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中有位农民,他天天看着自己的庄稼,觉得庄稼长得太慢因此,他认为他种的幼苗一定是生病了,于是他想帮助幼苗成长,并直接将幼苗拔高了点。但是最后却发现幼苗死了。学生在看完视频之后,教师结合诗文进行解读,并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觉得这位农民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不对?”然后教授学生做事做人的道理,让学生能够从文章中有所领悟。第二,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词的形式,来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语文教学十分强调语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指导学生有节奏的进行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语文素养[4]。并让学生在语感的培养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进行传统文化渗透。

3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为熊傲雪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渗透较少,导致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不足,道德教育也无法得到有效提高。因此,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识字教育和古诗词教育中能够分别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并让学生学会更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杨箭箭 陈园园 单位:宁都县第一小学

参考文献

[1]王珊珊.论如何推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10:68.

[2]刘玉斌.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践行[J].亚太教育,2015,21:32.

传统文化语文教学范文6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中学语文教学;促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333-02

前言:我国是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因此传统文化在我国中学语文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的青少年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越来越少,甚至很多人开始崇洋,这样长期以往下去,对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中学语文教育问题亟待解决,从宏观角度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语文课堂教育的作用,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中学语文课堂上,才是现阶段我国语文教育发展的目标。

一、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

学校的教育是关系到学生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学校要在顺应社会潮流发展的同时引导学生继承和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1、目前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初高中的教育也是学生教育生涯中打基础的几年,因此初高中学生的课堂教育不容忽视。中学的语文学科也是培养学生思想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国语文课堂也要改变目前的现状,不断发展,以此推动我国的教育事业。

2、我国现阶段中学语文课堂氛围过于压抑,没有把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迫于中考和高考的压力,在语文课堂上大部分老师都处于一种灌输知识的状态,把重点和要考的内容不断的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长期下去,学生无法理解课堂重点,也无法对上课感兴趣。

3、语文教学中会涉及道德内容十分广泛,从古到今,但是目前的中学教育老师并没有把这一点凸显出来,只是把“教”当做重点,而没有恰当的解释,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一做法也是十分不可取的。

4、现今社会,部分青少年存在崇洋的思想,崇拜国外,过洋节,这些状况都是十分不利于我国发展的。因此老师要把握好这种情况,不是拒绝外来文化,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外来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课堂上渗透给学生,这种做法十分有利于吸引学生集中精神学习,并且扎实的掌握所学知识。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育结合的意义

1、所谓的传统文化就是人类社会逐渐发展的过程中演化和创造的精神财富,具有很强的传承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我国的传统文化一定要世展,才能使我国的传统得以继承,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更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代表着人们智慧的结晶。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多方面多角度体现出来,但是最主要的一点体现在文学中。因此我国发展到今天,提倡把中学语文教育和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2、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培养人的自身修养和道德素质有很重要的意义,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发展和推动新时期人们思想境界的提高。中学阶段是学生们思想意识刚刚开始培养和发展的阶段,因此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相结合,可以说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相结合,首先要在教师的角度入手,现阶段部分校园中的教师只注重自己学科的学习,并没有多角度,全方位发展,因此导致无法在自己学科中渗透其他的知识,这也是现在学生对于课堂兴趣不高,学习成绩不好的主要原因。特别是中学的语文课堂,语文课能涉及到的知识很多,历史、政治、地理、甚至有时候还涉及到数学知识,所以语文老师更要全方面发展,在课堂上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掌握的更加全面,对于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学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4、优秀传统文化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国是有几千年文化历史的大国,因此历史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非常宝贵的。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积极进取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后辈学习,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老师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中,提高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语文知识,更加推动了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

5、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民族自豪感和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上结合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并且树立爱国主义精神。把传统文化结合在语文课文中,更容易是学生受到激发和感染,为学生理解课文举出鲜明的例子。这就是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课堂相结合的好处。

6、当今社会很大一部分青年人存在崇洋的心态,都在学习外国文化,过洋节,这种做法非常不利于我国的发展,因此对于中学生而言,老师要起到主导作用,带领学生学习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吸取外国优秀的文化,把他们相结合这样的做法更加有利于我国的发展。

7、把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育相结合,首先要在课堂上重视情感的渲染,把语文课文和传统文化紧密连接在一起,然后再渗透到生活的一点一滴,指引学生去发掘、观察生活中存在的传统文化,使其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强大,并且择优继承和发展,以便后代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世代相传。

中学的语文教育是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一门学科,不仅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更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情操和培养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值得每个中国人去学习,邓小平曾经说过:“我国的教育事业要从娃娃抓起。”因此,想要历史得到发展,中国不断进步,就要把中学的语文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小培养学生对于我国历史的兴趣,在课堂上潜移默化的传播历史文化精髓,使传统文化深入每个学生的心。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更提高了学生的自身修养和素质。

参考文献:

[1] 潘 蓓.探寻中职语文教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路[D].福建师范大学,2012.

[2] 何雅琴.探究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选篇历史及阅读教学[D].上海师范大学,2014.

传统文化语文教学范文7

1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意义

我国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文明国家,具有灿烂辉煌的文化历史。在华夏文明数千年的发展演进历史中,已经逐步积累规模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并且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教育价值,也因此被全世界各民族人民所世代相传。从实质上来看,传统的文化教育就是思维结晶和意识形态。小学基础语文素质教育作为一个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是人类文明的闪耀结晶,有着强烈的人文科学特点和社会文化思想。良好的学校语文教育,可以提升小学生的表达技巧、人际关系才能和逻辑思考才能。在学校语文教育中进行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渗入,就可以有效地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素质教育,从而激活广大小学生的爱国情感,使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生处于一个体格和心智都极不完善的阶段,在这阶段所进行的家庭教育,极有可能给他们的长期发展带来深刻长久的影响。他们性格活泼热情,对事物的接受力很强,通过在小学阶段进行优良传统优秀文化的教学,就可以调动学生们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们初步认识到优良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和内容,培养学生们继承和宣扬优良传统文化的意识。正因为小学语文教育先天就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点,所以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增强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的主要举措,又是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想途径,这就适应素质教育发展和培养小学生核心素质所需要的重大变化,也可以说,在可以预料的未来,从学校语文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将是教育领域的一种重大变化。

2《新课标》中对传统文化渗透提出的要求

自从一九零五年清政府取消科举制度以后,我国文化落后的现象就被归咎于中国长期以来落后、封闭的传统。而五四以后,西洋文明以倾倒之势席卷中国,中国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建国后,被认为“旧”的中国传统,更是不断遭受打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全民崇尚西方文明的心态亦导致传统企业文化黯然无色。但直到当下,经济日渐繁荣的我国才逐渐意识到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中华民族不应该丢掉自身的文化“根”,而是必须走出一条新文明崛起的道路。尤其在教育方面,这样的思想更需要被作为指导思想。《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和科学素养,发扬和培养少数民族文化精髓,激发少数群体的创新性和凝聚力,充分调动积极性的作用,需要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博大,汲取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睿智”。由此可见,在义务教育工作阶段新课程背景中也已明确提出语文教师应当肩负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并应当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借助传承中华文化的力度,培养小学生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丰富爱国精神,让广大小学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修身养德,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继承者与弘扬者。因此,在教学上,新课程标准提出:“教科书要注意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民族基本意识和爱国思想感情”;在传统教育资源的开发与使用问题上,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看,传统文化教育早已作为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3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学校语文教育中的渗透效果

3.1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性

小学阶段最有利于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这一时期也是帮助其建立优秀品格的关键期。而倘若一个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未能养成优秀的良好习惯与品格,其以后的教育就几乎是徒劳的。所以必须要利用好这时间,对学生的良好习惯与品格加以很好的培养。因为古代先贤们都非常重视自我培养,以为学生只有修好自身,方可“有所作为,治国平天下”。所以在中国优良传统的教育理念里,就非常重视对学生良好习惯品格的养成,对人才的培育也就是对君子精神的培育。乃至在中国优良传统的文化教育中,上至君王下至平民百姓,都非常重视与培育学生的君子品格。而尊敬师长、孝敬家长、以礼节为人处事、勤劳刻苦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发展理念的核心。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研习,将促进学校学生重新认识过去,更能带动学校学生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并养成优秀的良好习惯与品格。

3.2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部分国内的小学生,都爱吃汉堡薯条,爱过圣诞节,也爱看美国好莱坞大片。认为外国知识远比中国国内的知识更成熟进步,完全否决自己的传统文化。所以更不要提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所持的浓厚兴趣,这虽然也与其父母的传统价值观念导向相关,但更多的是作为家庭教育主体的我们,并没有真正给学生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魅力。因为学生们没有真正认真理解过,所以也怎会喜爱。但中国的传统文化,绝不只是诗词歌赋,“之乎者也”。我们大不必将小孩训练成个小老先生,也可以向学生们介绍中国古代先于西方各国的历史性发明,也告诉学生中国并不落伍。

3.3培养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

首先,人们关于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影响着个人对本国的情感。而小学生们对西方文化的“崇洋”,说归根到底是一个关于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不信心和不认同感。这很大一部分的因素来自他们的“不自知”。通过认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使之体会到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殊吸引力,归属感也便因此产生。关于自己本国的情感和民族之间团结顺理成章也就加强。其次,自古以来,中国历史就不乏民族爱国主义的优秀诗人、文学家,还有奋力抗击外敌的民族英雄,他们都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优秀作品和鼓舞人心的英雄事迹,而小学生们在学到相关内容的时候当然也就会受到感染,精神为之振奋。民族爱国主义人物的人格情感与气节,也会影响到小学生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与民族爱国主义人格情感的养成。

4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4.1集中识字,识写分开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有一条非常优秀的经验:在学生入校前用相当短的时间里(一般是一年上下),集中地教学生认识一批字(大概二千左右)一称为集中识字。集中识字的主要优点,是使小学生在短期内就掌握一种能够应付学习基本读写的识字数量,使学生的基本读写数量和能力都不受自身识字数的影响。如果把识字和写作一起完成,学生们“认一套、懂一套、用一套、写一套。”这样的速率势必会很缓慢,而七八岁的学生,口头语言的表述能力已经十分丰富,而求知的愿望又最旺盛,所以如果由于识字的速度缓慢而迟迟无法适应学生的读写要求,则势必会影响学生的读写能力,使得学生的思维也不能获得相应的发展。所以古人为克服这种问题,便艰辛地探索出集中培养识字能力的办法,尽量地在一至一年半的时期里,使学生识得二千以内的汉字。识写分开教学是指学生在掌握规定的识字数(约2000)后,再进行书写教学活动,但写字教学内容并不与识字教学内容相同。不要忧虑学生书写能力进展的快慢,因为当学生已经掌握相应的识字量并完成与之相配套的大量读写训练以后,就已经在无形中学会部分文字,并且当写作教学展开的时候,随着识字教学逐步前行,到一定的时间,两条线就自然而然地会交合,并互补、一起前进。古代将识字学习与写作分离实行的主要目的:一是因为不让写作直接影响识字学习速度;二是希望加强书法教学。当代中国知名语文学科教育家张志公先生也非常提倡集中识字的教学方式,而当下不少杰出的教育家如吉林高等教育学院中国语文基础教育研究所主任王鹏伟先生,对识写分步进行的教学方式,也非常赞赏。但在当代经过较为科学合理统计分析,编制出的一种根据出现频率排序的汉字列表,却发现其中二千个汉字基本可以囊括在人们一般阅读用字的70%。新课标当中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识字数在1600~1800个之间,就今天来看,古代所述:“二千个汉字以内”的学生识字数是非常科学合理的,并且用集中识字的方式可以使今天的小学生更迅速地学会比新课标所要求更多的汉字,它可以更有效地知识文库2022.04(上)适应学生的阅读需要,发展学生的思想品格。而识写分开的方式,则可以在学习书写的过程中集中发展学生的书写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楷书功底。从目前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中国小学生对中国传统语文技艺(包括书法)的了解是非常不足的,而且对文字的分类与辨别也是非常模糊的,更不必提他们怎样发展书法书写水平与欣赏水准,这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普及岌岌可危的地方。

4.2传统文化诵读的方法

毕竟小学生的精力有限,理解也是受限的。要防止古时不切实际、死记硬背的素读弊病,必须在遵守素读学习过程中“不求甚解”、但是从“大量累积”的基本原则上来,精选背诵具体内容,让小学生在限定的时期内吸收到的都是古典传统文化,是学生努力后就可以理解的具体内容,是可以诱发学生们记诵浓厚兴趣的具体内容一一典籍中,古代经典无疑是最匹配的。明清时代的蒙学课本正是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所应该参考的,因为这种课本不但帮助学生识字,还从字里行间教学生很多事理,内容丰富更能激起小学生的学习浓厚兴趣。比如在小学语文识字教育当中经常出现的“三、百、千”汉字以及《声律启蒙》之类的书籍,因为这种书本朗朗上口,而且文章精美,内容丰富健康。如:“晨必盥,兼漱口;便尿回,辄净手。”这样精练的十二个汉字,不但读起来朗朗上口,还将一个学生早起洗漱前和上厕后所应该形成的良好卫生习惯,讲得那么具体。

4.3传统文化引选材为源

4.3.1声律韵语类书籍入蒙学教材现在的小学生,一拿到古诗词教材就头痛,只有几乎极少的小学生,能对出音韵、平仄标准的对子,小学生的文字写作里始终缺乏文采,还有每一个语文课堂教学中,没有几个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诗意的表述,也没有几个学生能运用古代的词藻,写出朗朗上口的诗歌。这当然和学生在儿时并没有进行过韵律类的启蒙有关,因为有学生曾经在这方面吃过亏,不少学生也曾经由于这些启蒙的缺失而导致对古代诗歌掌握的难度和表现的不足,这也的确应该引起教育领域的注意。诗词、对联都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文化表现形式,只有对声调、音律、格律等方面具有相当的掌握才能,方可达到所谓“吟诗作对”。中国古代声律类的蒙学教科书,正是为适应这一要求而形成的。今天的小学生,倘若不学习声律,试问又如何学得好的诗词歌赋,又何谈写作诗词歌赋。因此,对学生们进行声律类的启蒙是非常紧迫地且符合教育标准的。而且中国古代声律启蒙的书籍内容还包括天象、地形、艺术、鸟兽、人、器物等的空间虚实应对,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声律运用的同时,又像一本微型的百科全书,将世界万物展示给学生。如《笠翁对韵》,其中内容听起来很朗朗上口,再配合小学语文课堂当中所提出的基本背诵方式,学生是可以很愉快地去完成背诵任务的,利于单词的累积和阅读语感的养成,并在学生今后的古诗词、对联等练习与写作过程中,发挥无师自通的功效。所以,本文认为应当将声律类的图书列入蒙学体系当中,在正式被教育相关部门所使用以前,学校语文老师才能通过自身的能力运用于日常的语文教育当中。4.3.2节日风俗古诗词入教学内容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内容必须与学校生活密切相关;传统文化的教学还必须是多元化的。但倘若教师能在常规的传统古诗词化课堂教学中融合学生生活,并且进行各种传统文化教育的共同渗透,那就无疑是既得当又省时间的好办法。课后学生还可根据唐代杜牧的作品《清明》进行拓展练习,该词比较简洁,学生也可以自学。还有各个地方或者当地各民族自己的一些节日活动,这都是一个老师们可以考虑的教学材料,让学生去学和生活有关的东西,让学生们在学诗的同时还能够学习其他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

5结论

传统文化语文教学范文8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传统文化;相关探讨

一、现阶段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相关研究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现状大体包括两方面:一是过于重视古诗词背诵,忽视了古诗意境的感受,无法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二是过于注重对古诗词的翻译,忽视了学生对诗词的鉴赏。古诗词作为古代优美的古言,是多姿多彩的一种意境及心情。诗词需要我们用自身的感受去理解古诗词的含义。然而,在应试的教育下,死记硬背成为教师教学古诗词方法的主要手段。背诵虽然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力,但也会抹杀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授诗经《诗经•关雎》时,教师会要求学生将整首诗歌一字不落地背诵出来,或者采用默写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但由于学生对《关雎》这首词的内涵不够了解,对于作品中采用的创作手法一无所知,最后导致学生对诗词的背诵产生一定抵抗情绪。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存在,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时考取更多分数,想尽办法让学生牢牢记住,但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学生不应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的主动接纳者。传统教学方法的陈旧落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及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将传统文化之美与古诗词融为一体。古诗词教学是一个重要内容。每一首古诗词均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审美思想和审美价值。古诗词中体现出来的优美意境高尚情操能起到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其审美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升。

二、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古诗文教学

(一)朗读古诗,感受形式之美

古诗词创造过程中均会运用到押韵,因此其在语言上均极富音乐韵律。每个诗句、词句中音节具有存在节奏变化,平仄音调抑扬顿挫。因此,在对古诗词进行朗读时会产生珠圆玉润的连贯和顺畅感。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朗读是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意蕴进行体会的一种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例如,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让学生把握作者“苦闷—向往—矛盾—豁达”的情感变化。然后,教师再对重点词句进行深入分析,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体会作者复杂的心理变化。通过古诗朗读法,学生能充分感受到作品的形式之美,使其对古诗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二)营造古诗意境,传承文学之美

意境是作者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将客观物境与主观情意进行有机融合之后创造出来的一种境界。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把握作品的意境是一个学习重点和难点。而只有在把握意境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感受到作品得深层意蕴。如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重点对“月”意象进行讲解。教师可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对月意象进行品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进行简单的引导和点评,从而让学生明白,在古诗词中的“月”意象通常是表达诗人思乡之情。教师通过古诗意境的营造,可将传统文学之美很好地传达给学生。

(三)对古诗深入剖析,感受内容之美

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初中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先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古诗创作背景,体会诗人思想感情。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在政治上遭遇诸多不顺之后进行创作的。苏轼的一生充满波折,经历诸多磨难,存在诸多缺憾,所以他常常借助明月对自己的人生出路、追求归宿进行构想。苏轼在经受了各种挫折之后,其越是表现出“归隐”的趋向。他想回到大自然,回到田间,过上恬静安适、泰然自若的生活,想寻回灵魂的自由。词作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结尾,显示出作者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祝福寄予明月,希望远在他乡的亲人们能够幸福、平安,并以共勉,自己也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世间的多变世事。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让学生通读全文,让学生去感受诗人的情绪。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们的文化底蕴水平,树立正确价值观,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例如,教学《关雎》一文时,教师在课堂上应先对《诗经》的创作背景进行解释,如《诗经》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而这些诗歌通常是描述什么,这些诗歌又分为几类,等等。这样可让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在对《诗经》进行介绍后,教师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来对《关雎》的大体内容进行讲述,不仅可让学生有一个整体印象,对诗歌的整体大意有所了解,还能降低诗歌学习的难度。然后,教师可开始对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并设置相关问题,如:明明在描述人,为何开头要写“雎鸠”?少年发现求之不得以后是怎样的表现?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便会一步一步理解诗歌,感受到诗经之美。

三、结语

初中古诗文教学不仅仅是在传承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是延续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作品的形式美、内容美和蕴意美,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喜爱。此外,教师在教授古诗时应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充分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水平,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不断提高,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何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J].中国校外教育,2015(18):129.

[2]吴荣永.浅析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40:88-89.

传统文化语文教学范文9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学语文教学;渗透

在中学阶段教学实践中,通过语文教学渠道,向该阶段学生渗透传统文化内涵,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同时还起到了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1]。本文针对中学阶段学生具有较强求知欲和接受能力的特点,对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进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1.中学阶段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现状

1.1初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不高并且难度较大

当前中学阶段学生对电脑、英语等学习热情,明显高于学习语文的热情。一方面由于该阶段学生对文言文普遍感到难度较大,而文言文并不被社会广泛应用,使得学生及家长觉得花了时间学习用处并不大。另一方面由于文言文中一些常用语法,以及常用字,对于从小学升到初中的学生还有一定认识上的难度。在这样的前提下,想要从教材选编的优秀文言文中,受到我国传统经典文化熏陶难度就更大。

1.2信息文化对中学阶段学生的影响

信息时代下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也影响了中学阶段学生的生活方式。该阶段学生在各种不同信息文化环境影响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玩游戏、看漫画等休闲杂志等的兴趣,远远比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大。由于社会现实和大众文化等因素影响,导致中学阶段的学生及家长,只是从考试角度上来说,才有学习传统文化或文言文的必要。

1.3中学阶段学生对语言文采重视不够

中学阶段学生是从小学升到初中的,这样学习量增加了,学习时间也被各门学科分割了。学生课余时间多数被各科作业和试卷侵占,也使得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时间相对比较少,对经典名著中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深度及广度,不仅没有兴趣看,还用不想学得那么老气横秋来逃避。这也导致了中学阶段学生作文,在文采和词汇量上都比较缺乏。而学生对于网络流行用语,以及中英文杂交的网络词汇,以及调侃性和性格化的网络词汇,却很快就能接受并传播开来。

2.中学阶段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现状所引发的思考

笔者认为,一味否定网络语言的个性化和活泼性,以及时代感其实并不可取。网络语言这也是语言演变顺应时展的体现之一。汉语言的演变从远古到今天,从语音的演变到语义的差异,以及表达方式的差异等,其实一直都是动态的、缓慢的在发展。只有正视语言的发展规律,才能充分摒弃网络语言的粗俗部分,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网络语言的时代感有机结合起来。这将不仅符合中学阶段学生的朝气和活力,也让学生在不脱离现实的条件下,接受和吸收传统文化精髓。当学生真的跨越了语言演变所造成的时代隔膜,也会发现我国的经典文学作品和国外经典文学作品从表达上是相通的。例如:我国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在写作技法上与192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的现代主义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2]。由此人们不难发现“美”其实是跨越时代、跨越国籍相通的,而不美却是千奇百样。时间海洋里大浪淘沙,既无情也有情。留下的传统文化精髓也将传承下去,在滋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同时,也将提高人们的传统文化内涵。

3.把传统文化渗透进中学语言教学实践中

3.1从课堂教学角度来学习传统文化内涵

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实践中,通过分析汉字、词,找到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并对其所包含的哲学传统和审美情趣,以及思维方式和表述特征等进行剖析,通过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探讨这些文字反映了怎样的信仰,当时社会环境是怎样的,以及文章中反映的古代人们在科学认识上和现代人存在怎样的差异。例如:指导学生学习《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讲解重点难字:“省”字时,让学生了解“省”是个多音字,“省”在这里读音是:xing的第二声。意思是反省、自我检查。通过讲解《论语》中的这条语录告诉学生传统文化中,对克己养性的道德人格自觉性的要求,这种思想具体到精英人群中就是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担当和责任感[3]。同时向学生们讲解孔子为了弘扬、传播他所信奉的真理,颠沛流离不该初心,一生致力于实现匡世济民的精神追求。

3.2在课堂教学时加强对作品进行分析

汉字中往往一个字一个词语,其所包含的文化内容都是比较深邃的。而一部作品所折射的文化现象则更系统和完整。中学教材选编范文时,还是比较注重表现传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传统的伦理道德、礼仪,以音乐和审美等都有所涵盖。有的课文体现了我国传统民族性格精神和意志品质,有的体现了传统精英人群的“舍生取义”的价值取向。例如,教材所选的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现了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那种忧国忧民,精忠报国的传统精英人群共同的优秀品质[4]。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开展小组谈论分析古人的思想,以及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以及他们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和学生们接触到的现代人有什么区别。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习了课文,也深入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

3.3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文化经典

针对中学阶段学生古文功底总体水平不高情况,同时阅读文化典籍的数量也比较少。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阅读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在提高阅读量同时,增加自身传统文化素养。这样教师通过给学生列出一些课外阅读的书目,指导学生对哪些书籍应该精读,或哪些可采取泛读方式。通过扩展该阶段学生课文经典读物阅读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古文阅读能力,也能促进该阶段学生语文整体水平的提高。这样教师所列出的书目就需要有一定的选择性。尽量少选择反映帝王将相历史的文章,而多选入一些反应普通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古典小品或笔记体小说,以及这方面的诗词作品。这样既可以突出生活情趣,也能突显传统国人生活中富有人性的方面。另外,针对中学阶段学生求知欲比较强的特点,让学生阅读时不仅要注意拓宽视野,还应加强领悟和打开思维空间,让学生能够以发展眼光来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以及网络文化。引导该阶段学生在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同时,形成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准则以顺应时展的需求。

3.4加强其他学科的沟通

实际上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因此,提高中学阶段学生语文能力,就需要加强和其他学科的沟通。例如加强语文学习和音乐的沟通,让学生发现语言中的音乐美,也让音乐促进语言的表达。通过健康的音乐净化学生的心灵世界,让语文教学过程中增多一些音乐的元素。另外,通过语言与绘画,以及书法的沟通,以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让学生比较画家是如何运用线条和色彩,表现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情感,而作家表达又是如何运用文字烘托气氛来表达人物心情和处境。通过指导学生将其他学科和语文学习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开阔学生阅读视野和放飞学生想象力作用。

结论

综上,在中学阶段语文教学实践中,让该阶段学生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让学生把语文课程学习好,还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成为顺应时展所需的有理想、有道德,以及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作者单位:九江市彭泽县第三中学总务处)

参考文献:

[1]杨榕.传统文化的渗透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拓展作用.群文天地,2012,8(6)下:175.

[2]张一山,孙优.传统文化:语文学科的根与魂.语文知识,2015,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