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基本原理

时间:2023-09-12 17:09:45

导语:在地理学基本原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关键词]地方一般本科院校 二级学院 管理模式

[作者简介]刘必荣(1973- ),男,江苏阜宁人,盐城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行政管理及机械设计与制造研究。(江苏 盐城 22405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033-02

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从大众化教育向普及化教育过渡,高校办学规模得到有效扩大,目的在于加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效应,让更多学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其办学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财政拨款,管理权隶属于地方,类似于美国的州立大学或州立学院。这类院校办学层次以本科为主,其发展需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慢慢成为地方科学文化和技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模式上逐步采用校院组合、二级学院为主的学院制体系,将上下领导与水平联系、高度集中与民主自治有序结合起来的管理实体,是许多高校采纳的校内管理模式。二级学院管理职能作用如何得到有效发挥,直接影响到学校各个方面的整体工作,因此,在继承学校传统管理方式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思考构建具有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特色的管理模式。

一、 二级学院管理体系改革发展历史过程

第一,欧美发达国家校院管理模式发展历史过程。二级学院管理模式作为一种管理制度,起始于中世纪欧洲大学,随着大学发展而完善。14世纪以后,大学逐步成为由教师和学生组合的团体,依据所探讨问题方向来划分;15世纪后期,英国规定所有学生必须寄宿,形成师生同住的组织形式;16世纪以学院为主的管理体制处于初始状态;19世纪美国颁布莫奈尔法案后,出现了州立大学下设学院管理体系,改变了大学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具体表现在能紧密联系当地经济发展需要,以直接为社会各领域服务为目标来组织学科教学活动,学院划分上也充分体现了实用主义思想,形成了主要按学科分类又紧密联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学院制度。

第二,我国二级学院管理模式发展历史过程。二级学院管理模式在我国发展也是一波三折,经历了参考、撤销、二次发展的历程。在我国建立学院制可追本溯源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基本参考了西方学院制模式。1950年,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暂行规程》,规定大学可设学院,采取校―院管理体制。1952年院系调整,学院制悄然退出历史舞台,高校内部组织结构由“校―院―系”转变为“校―系”两级管理建制。该模式不利于学科交融发展及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产生,不利于教育教学资源优化配置,所以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不再游离于社会经济发展之外,高校与社会经济之间交流活动逐渐增多,外部环境对高校影响不断增强,校系管理体制缺陷也日益突显。新形势下,地方一般本科高校采用类似于美国州立大学及州立学院的学院制管理模式,校、院管理体系被越来越多高校所接纳,不但可以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学科研资源利用率,还能促进学科发展及提高办学活力。①

二、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管理体系创新建设的基础

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管理体系建设的环境基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内下设的二级学院管理机构,借鉴国内外高校二级管理成功经验,按学校整体目标开展学科、专业建设,管理院内专业系、课程组、实验中心、研究所等,在实施学校既定目标下,对学科发展、师资力量培养、教育教学资源配备、创新校园文化及民主管理等拥有一定自,具有相对独立性。其次,二级学院设立主要是为了整合校内相关学科,提升学科优势,使学校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科建设提供优越的培育基础,有利于促进学科发展。再次,通过整合资源,扩大专业口径和内涵,增强学科、专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能力,实施按学科大类培养人才,有利于实施培养理论基础实、创新精神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有利于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后,因为二级学院机构设置小,只需设置办公室、教务科、学生科、分团委等职能部门,在专业系、研究所等机构可聘用部分兼职工作人员,专、兼职管理人员配置能减轻专业系主任等机构负责人的非学术性日常行政负担,以便集中力量开展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有利于理顺行政管理关系,创新民主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办学效益。

三、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管理模式创新与完善

(一)正确认识与定位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的作用

为了创新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管理模式,首先需辨识地方一般本科院校校院发展关系。二级学院是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落实者和体现者,是办学的基础和依托。校级层面对二级学院管理需有系统、科学的认识,厘清校、院关系以及正确定位二级学院的管理内涵,从战略高度把握二级学院管理价值,调整校院及职能部门之间责权利关系,明确职责,发挥二级学院自身建设的主观能动性。按照学校总体目标,二级学院如何加强和改善自身管理工作,需从整体大局出发分析内外办学环境状况,明确二级学院建设的指导思想、办学目标、发展定位、服务方向与改革思路,在办学规模、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设定具体目标,促进学科整合和发展,激活基层办学活力,夯实管理基础,提出实现目标的政策措施,形成和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

第2篇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缺陷;改革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直接影响教学效率,对于其顺利实现人才培养计划也有很大的影响。结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的缺陷,积极进行教学管理改革迫在眉睫。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发展现状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由于教学资源建设不力、教学管理存在严重漏洞等问题,直接导致教学管理的问题很多,严重影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在科层制教学管理工作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发展的现状令人担忧。因此,有效解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发展存在的问题非常重要。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的缺陷

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的缺陷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管理制度虚空、教学管理制度错位、教学管理制度乏味等方面。深入分析这三个问题,是解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问题的基本前提。

1.教学管理制度虚空

教学管理制度虚空,直接导致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教学管理措施无法有效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最终导致教学管理工作效率低下。教学管理制度虚空,逐渐成为影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2.教学管理制度错位

教学管理制度错位主要表现在,地方本科院校教学部作为教学管理的第一主体,在实施教学管理工作方面,工作力度及工作积极性都较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无法发挥有效的约束作用,导致教学管理制度错位,这成为影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健全发展的不利因素。

3.教学管理制度乏味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的问题中,教学管理制度乏味一直都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教学管理制度乏味,使工作人员在执行力度方面存在消极情绪,直接影响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发展。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1.淡化权力意识,消除科层压力

淡化权力意识,消除科层压力,切实落实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制订合理的工作管理方案,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效率,促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

2.科学决策,优化教W管理制度

重视科学决策,优化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改善以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将有效地促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3.创新教学管理制度,规范逐利行为

创新教学管理制度,规范逐利行为,解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教学管理工作,有利于促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及目标的实现。因此,重视创新教学管理制度,规范逐利行为很重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其自身的教学管理发展非常重要。结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的缺陷问题,以及当前本科教学发展的需求,深入开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探究,将极大促进其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并逐渐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使之可以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计划。

参考文献:

[1]常远.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创新教育问题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8.

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外语学习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11-0070-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4.018

1 . 引言

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以及声音信息,包括提供设备和提供信息服务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已成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而对于语言学习,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以下简称CALL)最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已有很长的历史。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的CALL经历了行为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视听电教阶段、认知心理学为指导的计算机工具辅助阶段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多媒体网络融合阶段(曹超,2009: 40)。杨维东、仇晓春认为信息技术为选择性学习、自主学习、真实情境学习和社会性学习提供保障,改变了外语教与学的环境,很大程度上为我国在新时期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复合型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杨维东、仇晓春,2011: 143)。邵红万、陈新仁指出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融合的常态化已初露端倪(邵红万、陈新仁,2012: 37)。而从学生自身来讲,除了使用电脑外,使用手机、MP3、MP4、Ipad等也非常普遍,可以说信息技术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融合也呈现出常态化。纵观近年来学者们对信息技术应用于外语教学的研究主要是教学模式的探索,或是课堂环境的构建,网络课程软件的开发,那么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外语学习的状况究竟如何呢?带着这样的问题,作者对两所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了调查。

2 . 研究方法及步骤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南阳市一所地方本科高校二三年级的学生,对本校外语教学有着切身的感受,对教学模式也比较了解,设备上该校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设有自主学习室,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设备进行学习。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共300人,回收有效问卷266份。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进行,问卷采用3级Likert量表:1=不同意或者不符合我的情况;2=没有明确看法;3=同意或者符合我的看法;问卷涉及三个维度:学生可利用的信息设备状况、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外语学习的态度、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外语学习的状况。

3 . 结果及讨论

3 . 1 信息设备状况

表1的调查结果表明:有46.6%的同学肯定本校有自主听力室及自主学习室,还有21.8%的学生否认这一说法,究其原因是由于设备不足,有的班级的学生能够享受自主学习系统,有的还不能享受,这在后来的访谈中也得到证实。对于第二项,同意自主学习室中资源丰富的占26.3%,不同意的占38.4%,可见在自主学习系统中学习资源还有待改进。第三项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4.4%的同学否定能够通过虚拟平台进行互动,有21.8%的同学承认可以通过虚拟平台互动,这说明该校自主学习室中师生以及生生互动平台系统欠完善。后面三项是了解学生个人拥有信息设备状况,结果显示有64.0%的学生拥有个人电脑,95.5%的学生有手机或收音机,90.2%的同学有MP3或MP4,这说明多数学生拥有信息设备。

为弥补问卷的不足,本人还对部分师生进行了访谈,以下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访谈结果:

问:在设备方面学校除了自主学习系统以外还有没有别的可供外语学习设施?如语音室、广播、电视等。

同学1:一周有一两次英语广播,时间短,都是在放学时间播放,有时候能听两句。有电视但很少放,放也不是英语节目,不过周末好多电影都是英语的,可以看。

问:你在自主学习室上过课吗?你觉得自主学习室的资源丰富吗?

同学2:上过一学期,觉得挺好的,可练听力,还可练阅读和写作,进行自我测试,看原版电影,还介绍学习方法,学习资源比在普通教室丰富多了。

问:对自主学习室设备有什么不满意的吗?

同学3:机器总不够用,坏机器太多而且速度慢,由于没联网,在教室不能随时与老师互动。

从以上结果我们发现,不论从校方还是学生自身都具备外语学习基本的信息设备,但学校设施并不完善,自主学习室的学习存在很多问题,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的、交互式的学习。

3 . 2 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外语学习的态度

表2表明了有51.8%的同学喜欢通过多媒体、网络、自主学习等信息平台学习英语,有21.1%的同学不喜欢;有52.6%的同学认为通过虚拟平台的互动能提高语用能力,而20.3%的同学否定此说法;62.3%的同学肯定多媒体教学使课堂生动有趣,学生更容易掌握语言的运用,12.1%的同学对此持否定态度。总体来说对以上三项持肯定态度的居多数,这说明对于信息技术辅助外语学习,多数同学是比较欢迎的。也进一步印证了陈波(2005)、丁金淑(2012)等对大学生网络学习情况的调查结果,多数学生已经意识到了网络所具有的学习功能(陈波,2005),学生正慢慢树立利用网络学习的意识(丁金淑,2012: 209)。

为进一步探究该校自主学习系统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还对持不同态度的学生进行了进一步的归因分析,以下是分析结果:在266份有效问卷中有160人选择喜欢通过自主学习系统学习英语,占60.2%,选择不喜欢的有92人,占34.6%,有14人未选。喜欢利用自主学习系统的占多数,这也印证了之前的调查结果。

以上结果表明,喜欢通过自主学习系统学习英语的主要原因为自主学习系统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情景的英文,能极大地丰富学习资源,能够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自由的、快乐的学习体验。这正是提倡自主学习所期待的结果,这也进一步说明该校自主学习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它的价值,在学生外语学习方面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然而在实际情况中,自主学习教室的学习状况并不乐观,迟到、旷课、早退现象频频发生,以下是对自主学习教室学习持否定态度的归因分析:

表4结果显示,在不喜欢通过自主学习系统学习英语的同学中,有56.5%的同学认为他们的学习目的是考四级,自主学习系统满足不了他们的考试需要。54.3%的同学认为没有网上学习的习惯,上机不方便,硬件和速度跟不上,而且还要收费。可见在硬件设施上没有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45.7%的学生表示网络上诱惑太多,控制不自己。选F、G的比率虽小,但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学校设施不足或欠完善。可见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难以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对于新的学习方式无法适应;另一方面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以考试为向导的教育已经消磨了广大学生创新思维以及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学生学习方法单一、思维模式固化。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并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适应新时期新的学习模式,帮助他们逐渐树立起自主学习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

3 . 3 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状况

表5的题目旨在考查学生是否会有目的地利用网络,结果显示有36.1%的同学会在课前通过网络查阅资料而后参与课堂,36.8%的同学不会如此,而其他同学则没有明确看法,这说明多数学生缺乏有目的的学习意识,网络还没有真正和学习结合起来。对于第二项,多数同学表示不符合自己的情况,这说明多数同学并非用英语和其他同学进行互动,多数是母语抑或是并不互动。第三项主要考查学生利用网络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有44.3%的同学表明自己能,24.1%的同学表明不能,总之多数同学能够利用网络快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具备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在信息设备中,手机体积小、携带方便,当代大学生可以说人手必备,是不可或缺的信息工具,然而订阅手机英文报的同学却只有25.6%。为进一步了解利用手机的学习情况,笔者对此也进行了调查,在266份有效问卷中选择喜欢通过手机学习英语的有182,占68.4%,选择不喜欢的有76人占28.6%,有8人未选。总体来说喜欢通过手机学习英语的占多数。笔者对不喜欢利用手机进行学习的同学进行了调查,发现原因主要有下几点:

表6结果显示,73.7%的同学表示根本不知如何利用手机学习英语,但其实随着手机3G时代的到来,手机和电脑发挥着同样的作用,学生应该学会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当然这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当下手机能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最基本的服务就是电子词典、手机英文报,还有英语学习软件,还可登录英语网站,让自己置身于英语的环境中。另外一个影响因素是手机屏幕小,看得人费劲,这是客观原因无法改变,手机自然与大屏幕的电脑无法相比。另外,39.5%的同学认为手机学英语太盲目,考试用不上,由此可见很多学生过于关注考试,而忽视了英语学习的一般规律,也暴露了长期以考试为指导的教育思想的弊端。总体来说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英语学习的状况不太理想,这与马武林、王露、蒋艳(2010)的调查结果相当。

4 . 结语

通过对本次调查结果的分析与讨论,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地方本科院校信息设备不够完善,在基础硬件设施上似乎样样齐备,但在实际使用中并未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多数同学对于信息技术辅助外语学习表示欢迎,但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状况并不理想,信息技术并未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良好作用。

基于以上总结,笔者有两点启示:(1)地方本科院校应加强完善信息设备,让其真正为学生服务;完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随着信息技术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普遍应用,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学习策略也受到很大的挑战,而如何引导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学会利用信息资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也将是教师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参考文献

曹超.中国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30年回顾与展望[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8):40.

陈波.宁波大学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现状调查研究――以宁波大学师范学院学生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05(1):38.

丁金淑.大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英语的现状调查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10):209.

马武林、王露、蒋艳.信息技术环境下西部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英语学习现状个案研究――以长江师范学院为例[J].中国外语教育2010(2):10.

第4篇

关键词:地方特色本科;多样化案例教学;案例设计、选取;案例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3

C程序设计是一种实用性强、表达形式多样的计算机编程语言,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各高校计算机以及理工科学生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对整个教学过程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本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语言编程的基本思维及方法,进而学会用计算机来解决实际应用等问题,最终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和计算思维,使得学生在学习后续课程当中,能够把计算机与专业课程更好的结合,编写相应的程序来解决专业课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其信息使用的素养。但是,由于地方本科院校教学条件与教学资源不足,学生的入学成绩偏低,基础较差。教学实践表明,之前的效果并不理想,没有较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目前C程序设计教学在地方本科院校中的教学状况

C程序设计是理工科专业学生的一门关键基础课,为后续学习的许多专业课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铺垫作用。但是从国内地方性本科院校教学实践本科院校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教材内容大而全,脱离实际需求

计算机发展速度快,C程序设计教材内容多,大而全的知识往往让学生只注重语法知识的学习而忽视编程思想、程序设计的能力及利用编程解决本专业相关应用问题的能力。

1.2创新型实践重视不够

C程序设计的教学主要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构成,理论教学主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而实验教学完成实验教学大纲规定内容。对于学生的创新型实践能力培养不够,不利于激励学生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索的能力,没有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1.3考核方式不够完善

目前C程序设计的考核是由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出勤、学习态度、撰写作业等情况核计)+期中成绩+上机实验+期末成绩组。这样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1.4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动手能力较差

2合理设计教学案例

C程序设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比较紧密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编程思想、程序设计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现实、最具操作性的平台。所以对地方本科院校C程序设计课程建设与创新实践改革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的教学方法,教师按部就班从第一章开始讲,而课本的安排都是语法在前,举例说明在后。语法知识繁多且枯燥,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案例教学法从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出发,一步一步引出当堂课的语法及重难点等知识,采用形式多样化的案例,有效的对知识点串联成珠,高效的完成课堂内容,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本名课程兴趣的目的。多样化案例教学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学习到该名课程,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怎样去学习新知识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日常问题的能力,着实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2.1案例设计、选取原则

教师备课时,首先当把每一堂课程的重难点内容选取出来,然后设计案例的模式,最终要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选取适当的案例进行教学。只有经过精心设计、选取的案例,案例教学才会有保障,才会被学生所接受。以下是多样化案例设计、选取的原则:

(1)案例应遵循从简到难的原则,生活中碰到的简单常见问题作为切入点是最佳的。一步一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课程当中来,才能激发学习的热情。

(2)一堂课上的案例不宜多而宜精,综合案例数量、难易程度要适中。案例太多,学生的思维难转换、易混淆。在能够讲清楚课程知识点的情况下,尽量使用少的案例。增强学生对整堂课程的把握度和理解,引导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案例一定要能抓住重难点。案例的形式可以多样,但是一定要把握重难点这条主干线。学生刚学很难把握住课程的重难点,这样也就很难将其理论联系实际。在设计案例时,尽可能将抽象概念、难懂语法知识融入到案例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也即抽象概念具体化。

2.2案例多样化设计分析

根据地方性院校的教学特点和内容,多样化案例教学法采用三种方案进行实施,他们分别是:一种是使用flash软件做成的动画案例教学,一种是基于语句、语法等知识点的基础案例教学,一种是短学期综合实验教学案例。

(1)动画案例教学。在讲授过程中确定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然后再精选能够说明、反映这些知识点的案例。在案例的设计中要巧妙使用可视化的程序设计语言或Flas设计软件。注重案例的生动、形象,能否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表明,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兴趣高,教学容量大,知识点的前后联系紧密,学生对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传授的知识点印象深,能灵活运用。例如:指针是c程序设计中的重中之重,能够灵活运用指针解决c语言中的问题,也就掌握了该课程的灵魂。但是,指针本身的概念和使用都是比较枯燥难懂的,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抽象,以下图1是用flash做的一个案例,课堂效果非常好。

图1flash指针案例

(2)基础知识点案例教学。该案例的设计主要是基于零散较多的c语法知识、选择条件语句、循环控制语句,利用案例把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不是死记硬背语法知识,而是懂得如何在解决问题中学会语法知识。

我们在设计案例时,教学内容是关键,把每个知识点、概念讲解清楚,找到贯穿整条学习内容的主线进行设计,从而通过案例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在讲解循环控制语句时,首先采用比较的方法引出使用循环语句的原因,该语句的作用是和优势在哪里。然后介绍三种常用的循环语句,对比这三种语句的联系及区别。最后设计一个适当的案例把内容贯穿起来,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使学生掌握三条循环语句的功能及执行过程。教学实践表明,这种设计方法比照本宣科的效率高,也更容易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短学期综合实验教学案例。综合实验教学案例不仅培养学生如何学习C语言,更重要的是培养其综合素养。在课堂中,案例教学实施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并不是把案例一个一个堆积起来就可以达到教学的目的,而是要在案例教学的牵引下,加强管理、多种技术方法结合的手段。

3案例教学实施

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案例教学的实施,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形式,加强管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有效提高课堂质量。

(1)案例教学法的实验课程非常关键,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真正掌握C语言。按照一般的教学方法,实验课就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老师辅导的模式,这种模式使得学生很容易懒散,效率非常低,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不到提升,一味的就想着现成的答案。针对种种问题,案例教学法的实验课程采用任务和分组的方式完成,由辅导员根据学生的特点,每个组由喜欢学习、较贪玩但性格相近的学生组成,每次上课完成一个或者某一个案例当中的某一块,案例由教师设计。每堂课的内容当堂消化,教师可以抽取其中某几行代码考核学生,如果能够非常流畅的把代码写出来,则说明是学生本人编写的。采用实验结合案例的方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2)要实施案例教学的方法,须采用网络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手段。多媒体现在比较普及,对于C语言来说它是一种工具,在教学时,把相应的程序运行给学生看也是很重要的,特别是有些趣味性的案例。如在教指针时,用一个推拉的游戏,形象化的说明指针是如何使用的,明白其真正的内涵,每个指针的指向是什么含义。而网络是学生自学的好“帮手”,有很多的定义或者程序源代码受时间等的影响可能教师在课堂上讲的不够透彻。

4总结与展望

案例教学通过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能够学以致用的案例进行教学。在基于生活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既解决了学生对枯燥难懂的语法知识的学习,也解决了C语言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等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综合实验案例的教学和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思,也增强其学生之间的感情,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正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当然,案例教学必须和其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计算机更新较快,C语言的教学也是在不断创新、探讨中进行,在以后的教学课程中,将根据学生、学校的特点,不断提升、探索更好、更适合的案例教学法。

参考文献:

[1]吴海花.多样化的求解法在C语言解题中的妙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293-295.

[2]曾夏玲.案例教学在C语言程序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2,3:92-95.

[3]丁海燕,袁国武,周小兵,白孟尧.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案例教学模式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1,8:65-68.

[4]廖剑华.任务驱动型案例教学在C语言课程教学中的实施[J].教法研究,2011,5:157-158.

[5]李晓玮.案例教学法在C语言课程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2:283-285.

第5篇

星期五(1月7日)

星期六(1月8日)

星期日(1月9日)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科  计算机及其应用

080702

02331数据结构

04735数据库系统原理

00023高等数学(工本)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737C++程序设计  02333软件工程

00015英语(二)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计算机网络

080709

02331数据结构

00023高等数学(工本)

04735数据库系统原理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机电一体化

080307

02194工程经济

02240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02202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03709基本原理概论00015英语(二)  建筑工程

080806

0446建筑设备

02440混凝土结构设计  03347流体力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2404工程地质及土力学  00015英语(二)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汉语言文学

050105

00540外国文学史

00812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00814中国古代文论

00819训诂学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541语言学概论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015英语(二)  英语语言文学

050201

00600高级英语

00830现代语言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603英语写作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会计

020204

00162会计制度设计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159高级财务会计  00161财务报表分析(一)

00071社会保障概论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015英语(二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工商企业管理

020202

00067财务管理学

0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71社会保障概论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015英语(二)  金融

020106

00067财务管理学

00076国际金融

00077金融市场学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71社会保障概论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015英语(二)  市场营销

020208

00186国际商务谈判  0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71社会保障概论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015英语(二)  行政管理

030302

00320领导科学

00319行政组织理论

00323西方行政学说史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322中国行政史

00316西方政治制度

00015英语(二)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科  公安管理

030401

00372公安信息学  00235犯罪学(一)  04729大学语文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373涉外警务概论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法律

030106

00230合同法

05678金融法  00262法律文书写作

00227公司法

00257票据法  5680婚姻家庭法

0263外国法制史

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22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0169房地产法

0015英语(二)

3709基本原理概论  教育学

040108

00464中外教育简史  00469教育学原理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449教育管理原理

0046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0015英语(二)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教育管理

040107

00459高等教育管理

00454教育预测与规划  00458中小学教育管理

00451教育经济学

00457学前教育原理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449教育管理原理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0015英语(二)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人力资源管理

020218

0609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06089劳动关系与劳动法

06091薪酬管理  00182公共关系学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71社会保障概论

00015英语(二)

03709基本原理概  学前教育

040102

00401学前比较教育  00883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0040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399学前游戏论

00015英语(二)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汉语言文学教育

050113  00037美学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  000540外国文学史  06417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046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0541语言学概论

00024普通逻辑  英语教育

050206  00087英语翻译  00831英语语法  00604英美文学选读

06425中学英语课程教材教法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46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0603英语写作  地理教育

070702  03144环境科学基础  02094人文地理学概论  02104现代自然地理学  02103计量地理与地理信息系统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2101区域科学原理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思想政治教育

040202  05630中学政治课专题选讲  00479当代资本主义

00034社会学概论  05629思想政治课教学法

00413现代教育技术  00480中国传统道德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483科学思维方法论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0015英语(二)

00312政治学概论  历史教育

060102  00768中国古代经济史

00774史学理论与方法  00770中国近代史专题

05632中学历史专题选讲  00413现代教育技术  05631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775历史教育学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生物教育

070402  02079生态学概论  02084组织胚胎学

02082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  02078 生物统计学  02088生物教育学  02085细胞生物学  00015英语(二)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法律教育

030113

00230合同法

05678金融法  00227公司法

00261行政法学

00262法律文书写作  0046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022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信息技术教育

080713

05935信息技术教育  05578有线电视技术  0434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04338音响技术及应用

计算机科学教育

080745

07839计算机教学法  00023高等数学(工本)  02197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0441多媒体教学系统  数学教育

070102

02010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一)  02009抽象代数  06855微分方程  02018数学教育学  物理教育

070202  02034电动力学

第6篇

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从宏观上可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行业特色型人才对其自身发展越来越重要,但不同类型高校应侧重于培养不同类型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准确进行自身定位并有所侧重,形成分层次培养、各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格局是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及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形势,针对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等进行了分析探究。

一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色与经验

肇庆学院作为地方本科普通高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它有别于研究开发型和技能操作型人才,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在基础知识与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之间兼顾平衡,能较好地运用所学习到的科学知识直接作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等实践领域,能为社会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物质财富[1]。学校自从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一直将“以生为本,以质立校;学术并举,崇术为上”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面不断探索并积极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特色与经验。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初现

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凸显实践教学地位。2012 年,学校以教育部相关文件为指导,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区域性”和“应用性”,更新教育观念,涉及的办学方向,特别是专业设置、课程计划具有较强的行业针对性、社会适应性和市场竞争性,以突出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及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经过此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完善,“平台+ 模块”的课程体系初步形成,实践教学操作路径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比重大幅提高,跨学科、跨专业培养人才空间进一步拓宽,实践教学地位得以凸显。

2 建成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2012 年,肇庆学院与怀集县委、县政府签订合作协议,以“县校对接”“校校对接”的方式在怀集县建成了我校第一个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学校每年会安排高年级优秀师范生到这些学校进行长达半年的顶岗实习,学生边学习边实践,不仅提高了教师教学技能,也为学校进一步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2014年,学校又与封开县合作建立了第二个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

3 建设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随着高等教育向职业化方向转型,肇庆学院在充分调研及论证的基础上,成立了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中心充分依托学校现有资源及二级学院的学科优势,综合协调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中的各类问题,开展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中心通过多渠道积极开展师资培训,逐步完成外包专业课程植入,做好对学生的延伸服务等措施,将企业案例移植进入校园、课堂,建立了企业家、工程师与高校教师的交流机制,让学生在校园里可以接受企业项目经理的实操培训,也给老师提供了一个企业实训锻炼的平台。

4 校企多模式联合培养IT 类应用型人才。肇庆学院的计算机学院/ 软件学院充分利用自身教学资源优势,与多家企业联合培养IT 类应用型人才。其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学四年级学生在第七学期开展为期2 周的专业实训;另一种是大学四年级学生在第七学期开展为期17(9+8)周的专业实训与毕业实习。上述两种实践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与IT 企业无缝对接的平台,对于提升该学院声誉及社会知名度、学生就业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据第三方教育咨询机构就业跟踪调查报告表明,该学院学生在就业率、就业满意度、入职后的平均工资、起薪点等多个指标上均位居本校各专业前列,这充分说明了该学院这些年来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已初显成效。

(二)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不断优化

为进一步提高肇庆学院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满足学生就业、创业、升学所需的实验知识和素质,学校于去年已制订了《肇庆学院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意见》。意见从改革的基本原则、基本建设模式、基本要求、加强实验教学管理、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等方面做了较全面的阐述,引导各院系在实验课程设置方面向宽口径、厚基础的方向发展,时刻考虑社会的需要,进行社会调查科学预测,确定所开实验课程,注重实用性,即考虑到将来的工作实际,在教学环节上努力采用与实际工作环境相同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适应能力和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实践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

学校修订和完善了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初步构建了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线的,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整体统一的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而又相对独立的、全过程、阶梯式的“1+3+4+3”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模式。制定并完善的规章制度包括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实践教学经费分配办法、实践教学计划与大纲的制定要求与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非师范类本科生实习工作管理办法等有关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促进实践教学工作良性开展。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学分制的改革,将学分制引入到实践教学中来,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制度方面的保障。为激励教师积极投入到实践教学工作中去,提高师生参与实践教学改革的兴趣和热情,学校已逐步完善相应的激励政策,包括设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等。

二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由于肇庆学院的本科办学时间较短,学科积淀较薄弱,与其他地方高校一样,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具体表现在:对应用型人才的认识理解不够全面深入,缺乏必要的理论及实践研究,专业传统结构失衡,没有针对不同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及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予以合理的界定。因此,在发展应用性技术教育,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如自我定位盲目偏高,仍沿用“精英教育”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双师型”师资队伍规模与水平有待提高,招生方式以及办学形式与市场经济匹配有待加强等[2-4]。

(一)以学科体系构建专业课程

地方院校多是按照学科的逻辑结构来组织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势必造成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不是面向实践应用的落后局面;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来选择课程内容,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学时远低于理论学时,忽视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教育与产业之间的联系[5],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亟需提高。

(二)应用型本科教学特色不够鲜明

地方高校虽有围绕应用型人才办学模式修订培养方案,推进学校的教师教育改革,办学特色进一步显现。但是,如何将这些特色提升和系统化尚未达成全校性共识,缺乏强有力的推进措施,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和目标平台建设还不系统和完善,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育教学特色并未完全形成。

(三)师资队伍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不相适应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需要建立一支与之相应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目前,肇庆学院青年教师大多来自高校,没有一线实践经验,对学生未来要面对的实际工作岗位不太了解,且学校普遍重视教师的学历教育,而忽视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如果一个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较少,应用实践能力不强,则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不能适应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导致对学生的培养停留于理论性的一般教导。

(四)实践教学改革投入不足

实践教学这个环节在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学校经费有限、重视程度不及理论教学等原因,实践教学方面尚有很多事务工作需要推进和完善。具体表现在:实训场地有限,缺乏较规范完善的课外实践教学基地;某些实验室设备陈旧,实验室器材数量不足;制定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有待进一步落实;缺乏应用型人才培养激励、约束机制等。

(五)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校企合作,即通过利用企业的资源来弥补学校教学资源的不足,实现学校与企业“双贏”模式。然而,一些企业与研究机构出于对自身利益和工作业务流程的考虑,对校企合作并不十分热心,有的企业不太乐意接收学校的实习生。目前,许多非师范实习单位都是通过校友和教师的私人关系联系落实,但这样的实习活动往往存在一些客观条件限制,导致学生的实习时间和实习内容被大大缩减,这种现象值得思考,实习组织形式急需改进和加强。

三 地方高校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对策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立足地方,以服务社会经济建设要求为宗旨,以学生就业和未来发展需要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深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改革,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素质养成[6]。具体而言,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明确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及找准自身定位

不同层次的高校承担的人才培养使命各自相同,地方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通过科学的分析社会需求,正确估价自身办学实力,主动适应外界环境来实现自身正确定位,优化教学资源分配,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7]。具体而言是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立足于地方,强调学校与地域社会的紧密联系,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师资状况等因素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找准人才培养的定位,致力于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科学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实事求是,既不能盲目跟在高水平研究型高校后面追求“精英教育”,也不能“错位经营”而走职业院校技能训练之路,要牢牢把握好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区别。

(二)以应用能力为本位,设计培养方案和选择课程内容

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是“知识基础较宽,应用性较强,综合素质较高”,因此其人才培养方案中应以应用能力为本位选择课程内容,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构建专业课程体系[8]。具体表现在: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要以适应终身教育为目标,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要着重突出其实用性和职业针对性,保证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多样化及个性化发展,从而切实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三)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实践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最有效手段,它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认真设计每门实践教学课程、每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方案和内容,不断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依托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产学研合作平台,将大学四年希望培养的整体目标具体分配到不同的学年和学期中去,形成阶段性目标,每一阶段目标又要具体分解到这一阶段的不同实践教学环节上去,从而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环环相扣、逐步升级。

(四)加快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推行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教学法”“研讨教学法”“调研法”等[9]。同时,因实习、实验、调查、课程设计等学习模式通常需要有教师指导,但考虑到大部分地方高校师资力量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即由高年级优秀学生协助教师进行指导,从而既可以突出教学相长,凸显人才培养特色,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五)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开展实践教学的主体,组建好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保障。例如,可优先引进或录用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双师型”或有行业实践经验的教师;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重点高校、重点实验室访问学习;请校外企事业单位的行业专家来学校做兼职教师;让学校教师走进行业单位进行顶岗工作,积累专业实践经验等,想方设法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水平。

(六)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经验表明,大力发展产学研的教育模式能极大促进本科院校提高自身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地方院校应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当地企业、科研单位与政府机构,开展产学研紧密联系的教育教学模式。为保持学校与企业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学校应切实调查了解企业的要求,主动地与企业进行大量沟通,积极开展一些有利于合作企业发展的科研项目或课题,让企业体会到与高校进行合作的益处,从而愿意为高校提供更加良好的实训环境。

(七)加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人文素质教育

专业技术与人文素养相结合应是现代应用型人才高素质的体现,它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实践动手技能,还包含胜任某一职业所需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身心健康等素质要求。因此,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以全面且可持续发展目标来塑造。在知识能力培养上,要加厚基础、拓宽口径,培养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在素质教育和人格塑造上,要贯穿人文和科学精神教育[10]。

除上述策略外,还需要各级政府部门从政策层面引导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加强对高校的分类指导,完善评估体系、给予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等。

四结语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类型高校、区域环境和经济背景下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有着不同的模式,地方高校如何科学构建适应自身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总之,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立足地方,面向区域发展需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找准自身的定位,将自身的优势与本地经济发展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增强学校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以质量、水平和效益取胜,只有这样才能使地方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季诚钧.应用型人才及其分类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6(6):57-58.

[2]王智祥,杨文兵,柏伟.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几个突出问题的再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109-111.

[3]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57-60.

[4]孙秋柏.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3(10):74-78.

[5]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69.

[6]刘秀玲.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三个维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8):135-137.

[7]陈小虎,刘化君,曲华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5):58-60.

[8]姜秀丽,杨锐锋.试析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170-172.

第7篇

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地理试题,体现了近几年一贯的命题思路,即以现实问题为中心、以能力为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注重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注重考查学生的“四项能力”。试题具有稳、变、新的特点,明显体现出新课改的精神和要求。但2012年高考新课标地理试题的难度却是近三年来高考中最小的。概括起来,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考查地理“四项能力”

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地理试题以能力考核为主,回归学科本质,更注重“理”的考查。试题设问体现了考查地理“四项能力”的要求:

⑴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⑵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⑶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描述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描述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⑷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2.以图为载体,地理学科特征明显

在所有大小题中,只有一道题的已知是文字材料,其余问题均涉及图,包括地形图、区域图、曲线图、等值线图等共9幅图,地理试题坚持图表呈现形式的多样性,这些图表集中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反映了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彰显地理学科特色,充分考查学生地理语言的掌握情况。

3.凸显地理地位,重视可持续发展

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地理试题设计的主线与灵魂。如选择题1~3题考查了我国粮食生产与耕地减少问题;36题第⑴问说明越南限制红木原材出口的原因。42题第⑵问说明为保护该文化遗产应采取的措施。44题第⑵问提出保护城市水源地应采取的措施。这些题目都考查了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4.重视区域空间定位

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地理试题注重挖掘地理学科的本质特征,根植于区域性与综合性,强化地理学科基本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的考查,其主要考查方式有以下两个方面:

⑴区域案例探究(主题+区域)

围绕某一关键要素进行梯级式考查,由地及人逐层深入探究意味浓厚,如第37题秘鲁芦笋种植。

⑵区域差异比较

选取新颖视角,由表及里,既比较现象又比较本质,如选择题第6~7题“安康与阜阳”。

5.引领新课改

⑴注重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新课改的主旋律。高考采用纸笔形式所能考查评价的学习方式只能是探究式学习。如选择题1~3题、36题和37题都是确定一个主题,围绕主题,从问题的产生到问题的解决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题目设问层层递进,各设问之间都有一定的承接关系,循着设问的引导,深入进行探究,一步步呈现出一个主题案例的思维路径和完整的解决过程。

⑵关注现实生活,渗透热点问题

“考生活中的地理,考有用的地理”是新课标高考命题的主导思想。以社会现实问题为切入点,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热点问题的考查,体现了新课程的时代性。学生学习不仅是为了考试,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环境的发展变化,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2012年高考地理试题关注身边的地理考查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题目的开放性及材料的鲜活突出了地理学科的时代性。如第36题涉及红木家具加工,第37题涉及芦笋种植,第42题涉及我国西部旅游发展,第44题涉及上海水源地保护等,让地理从书本回归到现实当中。这些试题生活气息浓郁,注重从学生的感悟与体验出发分析解决问题,有助于考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2012年高考地理试题对热点问题的考查方式有以下两个方面。①隐含性考查:通过题目内涵折射、反映热点,不着痕迹,如选择题第8~9题涉及劳动力数量价格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②嵌入式考查:直面热点,用所学原理分析热点所蕴含的地理元素,如第36题涉及凭祥红木家具生产。这些热点试题都是用地理视角看世界,以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法来分析热点现实问题,通过题目内涵来体现地理的价值与功能。

⑶延续开放性,发展个性

2010年新课标高考地理开始出现了开放性试题,2011年试题开放性有所增强,2012年延续这一命题思想。如第37题第⑶问“你认为图示沿海地区是否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请说明理由。”开放性试题更注重对学生思想观点的考查,对客观理性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这种试题的答案具有较强的开放性,答案只要言之有“地”,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受到师生欢迎。

第8篇

无论是什么学科,兴趣是永远排在第一位的。因为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你才会积极思考。怎样才会爱学、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知识感兴趣,才会爱学、乐学。因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鼓励他们热爱它,主动学习它,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地理知识是自然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地理课只有回归自然,走向社会,才会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课堂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幻灯、电影、电视、电脑,改变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对教师来说,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来说,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并尽力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释疑,就会从中获得无限乐趣。

二、课堂参与

首先,从时间上来说,课堂是地理学习的主阵地。

其次,地理知识很灵活,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积极思考,课上有老师的引导,可以少走弯路,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地理中常识所占比例较初中少了,但知识更深、更系统化、更加复杂,理解难度增大;如今地理所渗透的范围越来越广,学习地理需要的课外知识也较多,如果课后自学,不知重点、难点和课外常识等,必定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学习地理决不能等全部学完后再回头复习,这样你理解不了课本知识,你会发现地理很难学。如果你把地理当天的内容当天就理解消化,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你每理解一点知识就在你脑子里更明确,日积月累就会养成你的地理思维,那么学习地理就会易如反掌了。根据记忆规律,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也是很有必要的,通过预习可以提前知道教材内容梗概和自己不懂之处,便于上课分配注意力,整堂课注意力集中很难做到,上课有明显的节奏感,把精力最旺盛的时间放在重难点上。高考虽然是能力立意,但注重基础,地理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等,因此,复习中应多看书。实践证明,自觉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可以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

三、关注热点

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重大问题和最新的地理学研究与发展动态,揭示地理学与社会经济、人文现象之间存在的联系,是地理学习者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这一素质的考查是通过热点反映出来的。

热点问题是高考试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考试题从不回避热点,许多引起人类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总是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所以我们学习地理要时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生活中的地理等。社会热点问题很多,当今三大热点问题:人口、资源、环境与地理学有密切联系。具体的如“三农”问题、城市化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能源问题、自然灾害等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地理背景,分析某些地理事物的形成原因,提出某些问题的解决措施。因此,在高三后期复习中,必须联系社会热点问题,用敏捷的思维、锐利的眼光捕捉与区域地理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并将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有效地融入到复习之中。

四、善于用图

地理高考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即自然地理和地图、人文地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组成是由初中地理提供素材。区域地理是高考重点要考查的内容,区域差异性又是地理学科的基本原理,由此可见,区域地理在整个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运用地图又是地理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因此,我们在进行地理教学和复习时,尤其是在进行区域地理的教学和复习时,更应重视地图的运用,要求学生会读图、析图、说图、填图,学会从地图中提取有效的信息,解决有关的问题。

第9篇

[关键词]平面几何 讲授 太阳高度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172-01

高中地理必修课中地球的天文关系问题历来是地理教学的难点,讲授简单了学生不知所云,讲授复杂了学生又不能理解,甚至有些学生到高三毕业也没有明白正午太阳高度角是怎么一回事。对于计算正午太阳高度,学生还停留在机械记忆的表象阶段,没有从原理上理解太阳高度问题。对于公式H=90°-(θ-φ)的由来更是无从谈起。

地理学的每一次大发展几乎都是借助数学、物理等其他学科的突破性成果。例如望远镜的发明推进了天文学的发展;科学实验的出现推进了自然地理学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出现推进了数字地球的发展。甚至其他学科的发展也同样汲取了地理学的营养和思想。所以说,自然学科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有些问题,在本学科内不宜被揭示的基本原理,可以从另一学科的角度去认识,反而变得浅显易懂。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在高中地理必修课中是教学的难点,学生虽然记住了H=90°-(θ-φ)的计算公式,但用过就忘记了,根本的原因是学生没有从原理上掌握这个公式的由来。其实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如果用平面几何知识去给学生讲解,反而变得浅显易懂,这就需要把地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如图所示:太阳直射点(B点)的地理纬度为θ,设C点与B点在同一个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为H1,C点地理纬度为φ。

光线是一束平行光线,根据平行线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所以角H1=∠OAC。

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定义,太阳高度是正午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所以CA是地平线,与圆O相切于C点,ACO是直角三角形,

所以在ACO中

∠OAC=90°-∠COA

又因为∠COA=-θ

所以H1=∠OAC=90°-(-θ)

设D点与C点不在同一个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为H2,D点的地理纬度为Φ,因为太阳光线是一束平行光线,所以H2=∠OED。DE是地平线与O相切于D点,EDO是直角三角。

所以,在EDO中

∠OED=90°-∠EOD

∠EOD=θ+φ

所以H2=∠OED=90°-(φ+θ)

由以上两种情况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为:

H=90°-计算点到直射点的角距离

即:H=90°-(φ)

在这里,H为计算点的太阳高度,φ为计算点的地理纬度,θ为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φ与θ在同一半球时θ取“-”号,φ与θ不在同一半球时θ取“+”号。

对于一个高中学生来说,用平面几何去理解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相对来说是非常简单的,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不仅简化了学习中的难点,而且能够让学生始终在积极兴奋的状态中获得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蔡明新.“太阳高度”教学难点的突破[J].文理导航(中旬),2013(07).

[2]俞兴保.巧用平面几何知识解解析几何题[J].中学教研(数学),2007(09).

[3]周中见.化繁就简 学以致用――论初中几何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快乐阅读,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