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简述企业财务关系集锦9篇

时间:2023-09-15 17:14:47

简述企业财务关系

简述企业财务关系范文1

【关键词】 元数据; 财务披露; 会计信息化; 元数据应用

中图分类号:F2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08-0056-03

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开始,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矛盾就从未终止。财务信息造假屡禁不止,其最终的原因还是来自于信息不对称,无论是所有者还是监管者,都希望能够获得更详细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来消除这种不对称,以便作出更及时并且合理的决策,监督管理者是否正确地执行了公司战略。

现代的财务体系源自十三四世纪的借贷记录方法以及相关的财务报表披露制度,即使在计算机高度发达的今天,所谓的会计信息化也仅仅是将传统的手工记账平移至电子平台这种媒介上的变化。虽然很多企业借着信息化时代的大潮实行了企业资源计划(ERP)等更为先进的内部信息管理方法,但是在对外财务信息披露上,企业资源计划并不能改变任何状况。在这种财务体系下,企业的一切信息都被高度浓缩为简单的几张财务报表,使用者只能看到一些总体数字,而不能深入挖掘探析相关的明细情况,这种让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情况无法保证财务信息的完整准确。

本文试图利用元数据理念来理解新型的网络财务报告披露模式,以便企业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更加完整的披露,为未来企业信息披露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一、传统财务体系的缺陷

现有的会计信息化项目总体还是手工账的电子化。为了方便记录和监管经济业务活动,同时为了兼顾成本效益原则,在会计信息生产只能通过手工记录条件下人们不得不对会计范围(会计主体)作出限制,尽量使用价值信息进行记录(货币计量),同时使用比较简洁的会计科目来归类各种信息。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很多以往在手工账上无法实现的技术手段如数据标记、检索、大容量数据存储及传输都能轻易在计算机当中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使得整个会计信息链条无论信息的生产、加工、转换、传输、汇集、列报的效率都极大地提高,计算机自动化处理将使会计人员从简单的记录员身份中挣脱出来,变成整个企业财务信息的管理人。孙玉甫(2010)认为会计信息化条件改变了会计理论构建基点,进而会改变整个会计理论体系。假如不对原有的会计理论框架进行重构,会计信息化只能继续束缚在该框架内,而不能产生变革。

笔者认为,会计信息化浪潮下首先要破除的是传统理论中的货币计量迷信。在会计理论中关于会计计量可以有三种方法:实物计量、劳动计量以及货币计量。由于企业的经济活动千差万别,财产物资种类繁多,劳动计量及实物计量的限制性很大,货币计量成为在实务中最主要的计量方式,基于平时记录中几乎全部都是货币数字,财务报表中所有项目无一不以货币作为单位。报表使用人只能看到企业的价值信息,而无法看到隐藏在价值背后的庞大的非价值信息。单纯的价值信息在离开其他信息条件下是非常容易被掩盖的,例如存货或者证券的真实价格。为了让报表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某一时点的企业财务状况,我们使用一些备抵账户或者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来调整账目,但是这往往使得报表更加复杂,而且某些备抵账户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能调整企业利润,成为新的造假点。假如报表改为直接显示存货数量、存放天数以及当前新产品的市场价格,报表使用人不需要备抵账户就能看出当前存货的价值。因此,非财务信息的大量应用,将是会计信息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环。

二、元数据简介

非财务数据披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数据的标签化以便计算机能够自动识别,当前财务信息的电子披露主要使用PDF、Word文档、HTML网页等形式。这三种形式各有缺点,PDF文档是纸质文档的电子版,它实质上跟图片文件类似,仅供人来阅读,计算机无法识别其中的项目;Word文档虽然可以识别,但是方法并不通用,需要符合严格要求的数据排布才能识别,并且容易被篡改;HTML网页同样要求严格的数据位置排列才能实现数据的自动调用。从另一方面说,非财务信息可能包含了大量的相关文档、图片、链接等各式数据,现有的财务信息披露形式根本不能满足其要求。

元数据从本质上说是描述数据的数据。它是专门用来处理和存储各种格式信息的技术。元数据通过描述信息的特征和属性,规定某种特定信息的结构并提供其标识和存储位置,以达到计算机自动识别处理的目的。

元数据具有以下功能特点:

1.元数据首先是一种编码体系,是用来描述标识信息的数据,它最重要的功能和特征是建立一个数据框架使得计算机可以理解数据含义。

2.元数据为各种形态的数字资源提供了一种规范的、普遍的描述方法和查询工具,同时也是整合多种格式财务及非财务信息数据的有效工具。

3.元数据自己本身也是数据,可以用类似数据存储的方法在数据库中进行存储及传输。如果在提供数据元的同时提供描述该数据的元数据标准,用户在使用数据时可以根据标准自行提取并使用所需要的信息。

4.元数据可以实现大量的数据联系,如数据之间的流程依赖关系、参照依赖关系、数据校验、数据之间的逻辑运算关系等。通过数据联系,计算机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智能处理,为信息使用人员提供大量的数据参考。

相较于传统的数据编码形式,元数据提供了一种兼容性更高并且可以无限扩展的数据编码方式。某一专业领域需要进行特殊的、多样的、复杂的信息管理时,应尽可能地使用同一种元数据标记,即根据该领域特殊的需求,制定专门的元数据标准。统一的元数据标准可以规范元数据的使用和管理,数据在本领域实现没有摩擦的自由流动。例如,XBRL即是元数据在财会领域的一种应用。

三、利用元数据来丰富信息披露

对计算机来说,识别数据类型以及数据之间的联系至关重要。只有当数据类型和数据之间的联系为计算机所识别时,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检索、处理、转换、输出等自动化操作。利用元数据将非财务信息进行标注并披露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也可以称之为两个阶段。首先在没有专业的多维财务信息记录系统的情况下,利用XSLT等技术从当前企业信息化管理工具中转换抽取相关的非财务信息进行披露。其次是建立一个多维的财务信息记录系统,从该系统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进行披露。

(一)从ERP中获取信息

早在财会元数据概念提出之前,元数据就已经大量应用在图书信息、网络信息、政务公开、地理信息等各个领域。例如DC元数据标准,已成为IETF RFC2413、ISO15836、CEN/CWA13874、Z39.85、澳大利亚、丹麦、芬兰、英国等国际或国家标准,在互联网搜索、图书馆信息资源描述、网络知识库等方面有广泛应用。元数据大部分都是采用XML语言进行描述,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即使在不同领域中元数据标准有所不同,仍然可以通过XSLT等转换方式提供各个领域的元数据转换和调用。实际上元数据早已深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当中,当前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只要有一定的元数据标准,均可以通过一定方法提取并用元数据标注出来。在多维数据库中,具体的维度可以看做是元数据并进行提取标注;在关系型数据库中,可以抽取业务数据和主数据进行标注。某些ERP系统本身就支持元数据建模,如用友NC和金蝶EAS,帮助企业描述自身的特殊业务。

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财务信息系统并不会一下子飞跃,而是会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慢慢改进尝试。中国会计信息化从开始至今已有近30年,很多大中型企业信息化工作已经较为普及,政府的政务、税务信息化也在稳步进行。在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系统以及有关单位中已经储存了大量经济业务活动形成的各类电子文档以及其他格式的财务数据和信息。这些经济业务信息是管理者进行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参考,无论是企业制定经营方向战略,还是某项特定经营决策方案的选择,都需要充分利用这些经济数据。在单纯的会计信息系统还只是记录极为精简的货币信息的时候,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早已远远超过了会计系统,记录了更为详实的信息。会计信息系统的缺漏造成的信息不对称,造成外部股东并不一定能够借助会计信息披露来参考并利用这些信息。由于元数据具有“描述一切”的能力,使用元数据将企业内部财会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对企业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同时进行披露,将使会计信息披露更加透明化。

(二)建立多维财务信息记录系统

如前文所述,非财务信息披露不足从根源上说在于信息记录系统的不足。当前会计信息记录系统或是基于传统财务流程而开发,记录的非财务信息较少;或仅仅是ERP当中的一个模块,没有将记录的非财务信息进行披露。信息系统本身并非为语义化的财务报告而设计,丰富财务报告所需要的特定数据可能无法在信息系统中找到,更为关键的是数据之间的联系可能也不够明晰。因此,需要建立一个语义丰富且数据联系紧密的信息记录系统,在信息记录的源头就使用元数据进行描述并存储,以支撑更加详实透明的多维财务报告。

利用元数据进行语义化描述的会计信息记录系统,可以参考REA事项会计理念。REA事项会计认为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财务信息是不同的,因此有以事项为基础,多维地记录经济业务的价值和相关非价值信息,即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描述业务本身的原始信息而不是简化的信息,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大量的原始数据自行搭建自己需要的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系统。REA会计将实体之间的关系分为事件—资源关系、事件—事件关系和事件—参与者关系。图1为一项销售业务的REA模型,其中事件—资源关系代表了存量—流量关系,如货物和销售之间的流出关系;事件—事件关系代表了一个二元关系,是指导致两种资源增减的事件之间的联系,如销售和收款分别代表了货物流出和货币流入;事件—参与者关系代表了一种控制关系,指该项事件由谁主导发生。

值得一提的是,事项会计提供的更多的是会计理念上的突破,对于计算机来说,任何数据只需要使用元数据联系起来,即可为其识别并进行自动化处理。例如,图中本来可以没有售货员与主管之间的联系,当管理者认为两者之间的联系较为重要时,便可以在标准之中添加主管为必填选项,让每一项业务都出现负责人。建立更多的数据联系,包括流程依赖、逻辑运算等,一方面能让整个信息系统整体联系更加紧密,牵一发而动全身;另一方面也能使计算机更加“理解”财务信息系统,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多整合信息,给出相关的参考。

四、结论

会计信息系统固有的货币计量等缺陷,造成了企业对外信息披露上的极度精简,要破除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必须从缩小会计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之间记录和披露差距着手。这个进程并不会一蹴而就,而是慢慢进行过渡,经历两个阶段:1.利用元数据从管理信息系统导出数据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原管理数据库中的数据将统一导出,使用标准的财务信息元数据进行描述,丰富财务信息披露元素。2.建立多维财务信息记录系统阶段。多维信息披露的需求必然要求多维信息记录,这种需求将迫使企业建立信息更加丰富的财务信息记录系统,这个信息记录系统缩小了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差距,两个信息记录系统甚至可能会相互融合。在两个阶段中,元数据的使用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使用元数据对信息进行规范,才能将信息处理纳入计算机自动化处理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潘琰,林琳.公司报告模式再造:基于XBRL与Web服务的柔性报告模式[J].会计研究,2007(5):80-87.

[2] 胡仁昱,朱建国.财会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8(7):44-48.

[3] 毕强,朱亚玲.元数据标准及其互操作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5):666-670.

简述企业财务关系范文2

关键词:财务管理 财富管理 本金

 

一、构建财务管理学理论体系的理论依据 

 

财务管理学是一门既涉及经济学,又涉及管理学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该学科的任务,一是要阐明财务管理的种种规定性,即财务管理是什么;二是要揭示财务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即如何进行财务管理。前者属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后者属财务管理的应用理论。 

一般来说,基础理论性学科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表述规律,即从一个最简单、最抽象的逻辑范畴出发,通过将形成该范畴时所舍象掉的其他因素逐步地包含进来,再现研究对象丰富的规定性,从而使人们获得对研究对象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复杂而不是简单的,生动的而不是僵死的认识。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同样遵循上述规律。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方法,并不等同于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与其体系的构建方法不同,遵循的不是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表述规律,而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复杂到简单的思维规律。既然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要从一个最抽象、最简单的范畴出发,那么,科学地确定这一范畴便成为合理地构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关键。 

与基础理论的任务不同,应用理论的任务在于指导人们怎样去做事情,因而,应用理论无疑应具备鲜明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既然二者的任务与性质不同,其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的依据也就不同。基础理论的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应遵循的是人类思维活动的规律,应用性理论的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规律。 

 

二、财务管理学理论体系研究现存问题 

 

为了构建起科学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有必要对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研究中现存的问题作一剖析。 

1.有关财务管理学的内容构成。我国的财务管理学,迄今为止,其内容构成基本与西方国家的财务管理学相同,大致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总论,阐述财务管理的概念、内容、职能、目标、环境等基本理论问题;第二部分,介绍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与财务风险的测算等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第三部分,介绍投资决策、筹资决策、股利政策、营运资金管理等财务管理实务处理的理论与方法。其中第一部分为财务管理学的基础理论部分,第二、三部分则为财务管理学的应用理论部分。财务管理学内容体系存在某些不科学、不完善之处。 

2.有关财务管理理论起点的确定。对财务管理学起点范畴的确定, 笔者认为,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将复杂的范畴作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一些复杂的范畴,比如“财务管理”,被作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勿庸置疑,“财务管理”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综合性极强的范畴。它既是资金筹集、资金投放、资金运用和收益分配种种财务活动的总和,也是财务预测与决策、财务控制与监督、财务成果评价与考核种种财务管理职能的总和。有赖于其他一系列范畴才能予以说明的综合性如此之强的一个范畴是无法充当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起点的。 

(2)从财务管理学体系以外寻找起点。比如,将“环境”作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环境对事物发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因而不是外因。只有在明了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本质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揭示环境对事物发展的影响。这就意味着环境不可能处于起点的位置。 

(3)将财务管理假设作为起点。任何科学研究都有一个假设问题。这是因为世间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自存的,都会与其他事物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从而使研究对象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之中。为了使研究得以进行,便需要首先对研究对象所处的环境条件加以限定,这种限定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假设。然而,如前所述,理论体系的起点并不等同于理论研究的起点,该种观点的不妥之处就在于将理论体系的起点与理论研究的起点混为一谈。 

(4)将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与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的起点混同。如前所述,财务管理理论包括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与财务

[1] [2] [3] 

管理应用理论两大部分,二者的性质与功能作用不同,其起点也必然有所不同。

三、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 

 

.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构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首先要解决的是逻辑起点问题。作为财务管理的对象,有人认为是财产,有人认为是价值,有人认为是资金,也有人认为是本金。而在笔者看来,财产、价值、资金、本金,均是财富的不同社会形式,都可以抽象为财富。 

()财富及其社会形式。财富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作用于外部世界所获得的物质或精神的成果。任何财富的生产都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特定的生产关系赋予财富特定的社会形式或属性。撇开社会属性、社会形式等社会规定性,财富是人类所创造的劳动产品或使用价值。在自然经济社会,财富直接体现为使用价值,在商品经济社会,财富的存在形式由直接的使用价值形式转化为间接的价值形式。股利、利息、工资、税金等既是财富的分配形式,也是不同经济利益关系的载体。

()财富运动及其管理活动的多样性。在社会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财富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的,如数量的增减、形态的转化、产权的变动等等。人们必须把握这一过程,自觉地实施对财富及其运动过程的管理。对为国家所控制的财富进行的管理,就是财政;对为企事业、行政单位等多种经济组织所控制的财富进行的管理,就是财务。广义的财务管理,既包括国家的财政管理,也包括事业、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目的的二重性。财富不断地被消费,又不断地被生产出来。财富的生产总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财富的生产过程,既是使用价值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也是生产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与此相应,进行财富管理必然具有双重目的:一是追求经济效益,用既定的耗费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二是维护经济利益关系,保证各利益相关者实现各自的经济权益。 

()财务管理职能二重性。财务管理的目的不同,其管理的职能也就不同。为追求经济效益,财务管理被赋予对财务活动进行规划、调控、评价的职能;为维护经济利益关系,财务管理被赋予对财务活动实施规范、监督的职能。随着财富生产、流通规模的扩大及其社会化、国际化的推进,人们对财务活动中经济利益关系的维护与协调,不再限于经济组织自身,而是突破单个经济组织的边界,逐渐成为国家乃至国际性经济组织的行为。 

.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因为财务管理应用理论是对企事业、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亦即微观财务管理活动规律性的描述,所以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实际上也就是企事业、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理论体系。 

()与追求经济效益相关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目前与追求经济效益相关的企业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一般是按照财务管理活动的环节,即投资—筹资—权益分配来构建的。笔者认为,这一体系应该遵循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活动的规律来构建,而不应该按照财务活动的环节来构建。也就是说,要把财务管理目标作为该理论体系的起点,并按照财务规划、财务调控、财务考核与评价三大基本职能顺序展开该理论体系的内容。 

()与维护经济利益关系相关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追求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利益相关者得到各自的经济利益。如果在经济利益关系的处理上出现偏颇与失衡,就会使生产经营活动受到阻碍,甚至难以为继。笔者认为,该理论体系的构建,同样应遵循财务管理实践活动的规律来进行。该理论体系由管理目标设定的理论与方法、管理职能实施的理论与方法、管理实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三部分组成,其要点为:企业对经济利益关系管理的目标,一是为保障企业财产的安全与完整,二是为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由此财务管理被赋予规范企业财务行为与监督企业理财活动两大职能。为了行使两大职能,主要采用以下方法:依据《公司法》、《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对企业的财务行为进行规范与协调;发挥财务会计及内、外部审计的作用,进行事中、事后的财务监督;采取会计核算、财产清查、牵制等方法,保护经济组织和利益相关者的财产安全与完整,等等。 

简述企业财务关系范文3

【关键词】财务预警;粗糙集;属性约简

1.前言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快速发展过程中,企业时刻都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时刻都有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企业若是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特别是财务风险,那么必然会陷入财务困境,而陷入财务困境将对企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甚至最终导致企业破产。所幸的是企业由面临财务风险到陷入财务困境,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这一恶化的过程又完整地反映于企业的财务经营等相关数据中。因此,及时有效地对企业财务经营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评估并及时预警成为了是企业生存发展、健康成长的必要保障。如何提前预知并规避财务风险,使企业远离财务困境,也成为了学术界与企业界所关注的焦点问题。

2.粗糙集理论概述

粗糙集(Rough Sets,即RS)[7]理论是波兰华沙理工大学Z..Pawlak教授在1982年提出来的一种处理模糊和不确定性知识的新型数学工具。其主要思想是在保持分类能力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知识约简导出问题的决策和分类规则。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定性分析能力,可以对不完整、不精确数据进行分析、推理,发现数据间的关系,提取有用数据,剔除冗余特征,即不需要预先给定某些特征或属性的数量描述,而是直接从给定问题的描述集合出发,通过不可分辨关系和不可分辨类确定给定问题的近似域,从而找出该问题中的内在规律。粗糙集理论的优势在于并行执行和对不确定、不完备信息的描述以及对冗余数据的快速处理。

粗糙集理念中,四元组S=(U,A,V,f)是一个知识表达系统,其中U为对象的非空有限集合,称为论域;A为属性的非空有限集合。

,其中C为条件属性,D为决策属性。

V=

是属性的值域;是一个信息函数,它为每个对象的每个属性赋予一个信息值,即:。

决策表是一类特殊而重要的知识表达系统,它指定当满足某些条件时,决策应当怎样进行,多数决策问题都可以用决策表形式来表达。决策表可以根据知识表达系统定义如下:

令为一知识表达系统,且是两个属性子集,分别称为条件属性和决策属性,具有条件属性和决策属性的知识表达系统称为决策表,记作。关系和关系的等价类分别称为条件类和决策类。

设属性集合,属性,当,则称为中可省略的,否则为中不可省略的。

属性子集,若且,,则B称为C的一个约简,记为。

C中所有不可省略属性的集合称为C的核,即:

决策规则定义如下:

,规则的确定性因子,,当时,是确定的;当时,是不确定的。

3.实证分析

3.1 样本及指标体系

样本数据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官方网站及和讯网,选取2007当年被特别处理的42家制造业公司作为危机公司样本。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剔除了2家由其他因素导致“ST”和数据不全的公司,ST公司样本变为40个。因上市公司被特别处理是基于t-1期年度末财务报表,故本文以2006年年报财务比率数据为条件属性值,以2007年是否被ST为决策属性值,并选取2006年年报经营正常的40家制造业公司作为配对公司。

指标体系由会计比率类指标、现金流量类指标和非财务类指标组成,其中包括14个会计比率类指标、14个现金流量类指标和2个非财务类指标。

3.2 属性约简及规则提取

运用粗糙集对数据进行分析,需要对连续数据进行离散化处理。根据财务比率的实际经济意义及离散化算法,对每个财务指标值按其属于不同的区间分为不同的类别。如将流动比率划分为[0,0.5],(0.5,1],(1,2.5],(2.5,*),并分别赋值1、2、3、4;其他财务指标数据根据类似办法进行离散化处理。本文采用基于粗糙集理论的软件工具完成属性约简。

分析共得到148条约简,图示为其中8条。在上述约简产生的基础上,运用产生相应的预警规则。在未做出任何限定的情况下,将所有可能的规则都显示出来。本文研究中共产生10196条规则。在这些规则中,有一些是有效的规则,而另外一些并无典型性。为了提高预警规则的有效性及精确度,本文按照以下原则对指标进行过滤:0.95,0.05,,共筛选出9条规则。

表中的每一行表示一条预警规则,未出现的指标表示运用此预警规则时无需考虑此属性。如第1行表示如果样本的现金比率(%)(0,0.5]、资产负债率>70%、总资产周转率

3.3 预警结果的检验

为验证规则的有效性,我们从2005年被ST的机械制造类上市公司中随机抽取12家公司作为危机公司样本,并按照相同的配对原则选择12家健康公司作为配对样本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

如表1所示:根据这9条预警规则可以判别出所的12家财务状况健康公司,对财务健康公司的判定精度为100%;可以判别出11家财务状况陷入危机的公司,而将1家财务状况陷入危机的公司错判为财务健康公司,判定精度为91.67%;从总体来看,24个样本公司中,能够正确判定的有23家公司,判定精度为95.83%。由此可以看出,该判定规则体系能够以很高的精度判定公司的财务状况,具有很高的参考与应用价值。

4.结论

通过对最后筛选得到的规则中指标的分析发现:

首先,会计比率类指标基本覆盖了企业资本经营周转全过程的盈利能力、资产管理和偿债能力这几个方面。具体分为以下三类:偿债能力指标(资产负债率、营运资本配置比率、流动比率、现金比率、速动比率),资产管理指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盈利能力指标(权益净利率、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一些学者认为会计比率类指标反映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是历史数据,并且很容易受管理者操纵,因此不适合以此为基础建立预警指标体系,但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科学筛选的会计比率类指标对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有不可辩驳的优越性,而财务数据获取的方便性和基于统一财会制度的可比性,更说明其作为财务困境预警模型基本指标的不可替代作用。

其次,由于现金流量能够综合地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能够准确地提示企业盈利的质量,并且现金流量指标几乎不受管理者主观歪曲的影响,因此在财务困境预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设计和采用了一些能够反映现金流量状况的财务指标进行财务困境的研究,而研究表明,规则中现金流量类指标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发现营业付现率的重要性位列第一位,在重要性程度上却远远大于前者。

再次,非财务指标中的资产规模,亦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不同规模的企业具有不同的营运特点,其获利能力、成长能力和筹资能力不具有可比性,大企业可以获得规模效益,但资本和资产的增长速度不可能像小企业一样快,如果不同规模企业都使用相同的指标、同一模型,预警结果将很失去意义。

建立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警模型是一项庞大和系统的工作,本文只是对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模型构建的阶段性和尝试性研究。笔者在进行写作过程中,也发现了本文研究问题的疏漏和所得结论的局限性,概括为以下几点:(1)将ST公司与非ST公司按照1:1进行配对选择样本,这种配对显然与现实不符;(2)由于笔者知识体系的局限性,在初选指标时,入选指标数量不够充分,特别是非财务类指标数量过少。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许多学者对初选指标进行筛选,以检验指标的显著性、共线性等,但由于目前理论界对筛选原则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而检验的目的又是一定原则的体现,因此笔者未对初选指标进行进一步的筛选,但这一思路给笔者下一步的研究方向给予了启示。

参考文献

[1]杨德怀.现金流量指标: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核心[J].财会月刊,2005(10):29~30.

[2]田月昕,李娜.论财务预警系统的演进[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8(2):113~114.

[3]陈福.论现代企业财务风险及其预警[J].价值工程,2005:100~102.

[4]陈静.上市公司财务恶化预测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9(4).

[5]刑精平.企业财务危机中相关利益人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04(8).

[6]孙洁,李辉,张萌.企业财务困境的多分类器混合组合预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9(2).

简述企业财务关系范文4

【关键词】 大数据; 财务共享服务; 大数据审计

【中图分类号】 F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19-0123-04

一、引言

在大数据时代,以云计算及数据挖掘为代表的各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使得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新审计手段(下文简称大数据审计)逐渐成为各会计师事务所及审计人员的主要审计方法。企业业务作为被审计的对象,审计人员利用大数据相关技术对被审计单位与全部业务相关的所有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处理再到最后的审计报告输出,综合评价被审计单位是否有效利用财务信息系统对企业资产安全、经营效率等作出了充分的安排。大数据的4V特征(Volume、Velocity、Variety、Veracity)决定了“大数据”审计的与众不同。

同样,在大数据时代各种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也使很多企业的财管模式发生了改变,目前较为流行的是基于云计算、数据挖掘及移动互联等技术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集团企业利用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将集团总部、子公司及分公司等各内部财务流程进行重新评估,把集团内各种日常、标准化、重复性的财务流程独立剥离纳入一个统一处理系统进行处理,此平台系统即集团企业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云会计系统(下文简称云平台系统)。通过财务共享服务平台可以统一处理,将打破传统内部各子、分公司及职能部门为代表的管理模式,最终围绕业务中心重塑企业管理流程。该模式让集团企业的所有财务相关数据集中在平台系统上,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子、分公司可以适时动态地根据自身经营需要获取各种信息[ 1 ]。

大数据时代,既改变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也改变了传统审计方法,两者的有效结合或能为审计带来更多的便利。基于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大数据审计可以定义为:以平台系统所涵盖的所有的企业业务作为审计对象,然后利用大数据审计手段对其中相关的数据进行审计,以形成审计疑点,同时在审计过程中获取审计证据,最终在得到审计结论的基础上出具审计报告。

有关学者对大数据审计作了研究。程平(2013)在研究中指出审计环境、审计证据、审计对象等因素都会对审计产生不同的影响。丁璐(2015)从地税征管审计角度探析了大数据在数据的获取、分析等方面对审计产生的影响。顾洪菲(2015)从数据的量、结构及处理方式三个角度阐述了大数据对审计的影响,更进一步站在使用者角度描述了大数据背景下的审计方法选择。对比有关学者研究不难发现,以往研究虽然集中转向大数据审计,但是该审计方式仍旧基于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而基于笔者所述的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大数据审计目前仍处于真空地带。

20世纪80年代中期,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产生于美国,随后引入中国,得到了中国有关企业的积极关注与应用。对于大数据审计来说,财务共享服务系统平台的建设至关重要,只有基于此平台方能充分发挥大数据审计的优点。本文尝试性地阐述基于财务共享模式的大数据审计,并对大数据审计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各种大数据的预处理作出分析[ 2 ]。

二、大数据在财务共享服务下的预处理

(一)大数据流向

大数据审计的前提是能够充分获得与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业务直接相关与间接相关的各种大数据。在对大数据预处理之前需确认大数据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流向问题。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必要的条件是云平台系统的建立,该系统实现了对集团企业内部职能部门及各子、分公司ERP/SCM等系统的有序关联,能有效区分于传统财务核算模式。具体相关流程参考图1。

大数据审计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有效解决了传统财务核算模式下大数据审计面临的以下问题。

1.数据收集工作量巨大

传统财务核算模式中集团企业及下属各子、分公司的相关财务信息独立存储于自己的会计信息系统,当集团企业作为被审计单位时,需要将各个子分公司的会计信息归集到集团的审计数据中,无意中加大了各项数据信息的收集工作量。而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中,集团总部审计人员可很简单地通过云平台系统收集各种与审计相关的直接或间接数据,无需耗费大量的资金及人力成本[ 3 ]。

2.数据整理工作量巨大

由于传统财务核算模式中集团企业与各子分公司的有关财务信息系统未能有效链接,数据接口及标准化等差异存在,使得审计人员在采集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各种数据的清洗工作,大量清洗工作无疑增加了审计成本,影响审计效率。而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中,云平台系统实现了各种财务数据的标准化,并与相关的业务系统实现了无缝对接,在系统中采集标准化数据的同时不需要对数据进行大量清洗,提高了数据质量。

3.难以有效利用外部数据

传统财务核算模式中审计人员想获得与审计相关的外部数据时,考虑到子分公司的会计信息系统及相关业务系统相互独立,想要从各个业务系统获得各种与审计相关的外部信息难度较大。而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云平台系统建设有效地将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信息进行管理,审计人员可以利用该系统采集与审计相关的外部数据,降低不必要的数据采集成本。

(二)大数据预处理

在明确大数据流向的同时可以知道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大数据审计将有效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降低审计工作相关成本。后续主要做的是大数据的各种预处理。

1.大数据采集

基于云平台系统的各项数据收集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第一个路径也是最主要的数据来源是云平台系统,包括与审计直接相关的财务数据、业务数据及企业的各种战略数据等;数据来源的第二个途径是与云平台系统实现无缝对接的企业其他业务系统,比如ERP,该部分数据源主要揭示与企业生产销售直接相关的采购、生产、销售等业务流程中涉及的各项数据;第三个途径是来源于企业外部的各项与审计相关的数据。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标准化财务数据为审计人员的数据收集工作提供了便利。

(3)形成审计疑点

所谓审计疑点,是经过上述大数据分析及中间表对比后查找到各种潜在问题的信息汇总。审计人员对于审计疑点形成后做的主要工作就是进一步获取各种审计证据,以验证审计疑点是否真的是由于各种错误或舞弊导致的错报,根据验证结果得出最后审计结论。

查证审计疑点的主要工作是对各种财务、非财务及各种业务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检查。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大数据审计,审计人员可以减少的一项工作便是实质性程序里的函证工作,其可以由审计人员通过云平台系统及各ERP为代表的业务系统实现对外部数据直接的验证,无需函证等复杂的审计程序,在降低成本、节约时间的基础上提高了审计的效率。

5.审计程序的执行

按照审计计划拟实施的审计程序展开执行工作,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全面、全过程地监督各种审计大数据的收集、整理以及存储。审计人员在根据第三方专家对云平台系统及各业务系统的可靠性专业综合测评的基础上,综合利用云平台系统及业务系统形成的审计疑点去获取尽可能的审计证据,以便最终得到审计结果。对在大数据审计过程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向企业管理层反馈,同时还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复核和评估。

6.形成审计结论并出具审计报告

在根据审计计划形成审计疑点的基础上获取了各种审计证据,基于此得到审计项目组的审计结果,在考虑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同时需要结合此前制定的审计目标得出审计意见。对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错报问题需要及时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沟通,必要的时候给管理层及治理层提出各种意见,最终在取得管理层相关回复或建议的基础上出具审计报告。

四、结论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以及各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审计变得愈发重要,同时,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企业管理方式被大量企业引进,在此背景下,如何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来实现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大数据审计日益成为业界所关注的焦点。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大数据审计问题本文进行了试探性的分析,在简述该模式大数据流向的前提下对大数据的预处理流程作出描述,最后介绍了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大数据审计的基本流程,以为企业开展相关业务提供借鉴。

【主要参考文献】

[1] 丁璐,刘康.大数据环境下的地税征管审计实践[J].审计月刊,2015(8):15-16.

[2] 陈伟.电子数据审计模拟实验室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7):26-28.

简述企业财务关系范文5

【关键词】 ERP; 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电算化; 教学改革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为平台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简称ERP)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暴露出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复合型人才匮乏。高职会计电算化教育肩负着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重要使命,已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既懂会计业务又熟练掌握和运用财务会计软件的高素质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但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当前高职院校核算型时代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ERP时代的要求。如何通过教学改革以更好地培养符合企业信息化要求的应用型会计信息化专门人才,已成为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ERP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要特征

(一)会计信息系统是ERP系统的核心子系统

财务管理的对象是企业资金流,是企业运营效果和效率的衡量和表现,无论是在传统的MPⅡ还是在ERP中,会计和财务管理始终是核心的模块和职能。功能强大、集成性好的会计信息系统(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AIS),在许多国际和国内著名企业的ERP应用中发挥了比较显著的效应。如SAPR/3系统提供包括所有业务领域业务处理流程的、集成的解决方案,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金库三个模块组成的财会子系统是整个解决方案中的重要部分,通过财会子系统内不同模块之间的联系与其他应用模块的集成,SAPR/3的财会子系统成为公司所有部门的管理工具,进一步强化了SAP的解决方案的有效性。

(二)会计“信息孤岛”日益开放,数据传递关系日益复杂

传统AIS只是会计部门从会计角度将企业业务活动看作的一个视图而已,会计并不要求采集企业整个业务活动的数据。在ERP环境下管理信息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集成,而AIS只是作为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核心子系统存在着。这些模块间的集成要求会计系统走向开放,要求其不仅能提供货币计量信息,还要能提供非货币信息;不仅强调信息的可靠性,还要强调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更加个性化地为管理决策服务。各子系统间信息传递频繁和相互共享表明系统间数据传递关系日益复杂。

(三)ERP会计信息系统加强了财务决策支持功能

传统的财务软件中利用财务指标和财会数据能进行简单的财务决策,但其重点是为决策提供基础信息,而不是支持决策的全过程。ERP的环境实现了企业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的集成,会计信息系统不再是企业内的“信息孤岛”,作为ERP环境中的核心子系统,会计信息系统能提供充分的决策支持,预测风险,提出适应不同环境的风险解决方案。

二、目前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目标定位未能与时俱进

传统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熟练掌握会计核算操作与通用财务软件操作技能。教学重点是放在如何去操作财务软件,以提高核算人员的工作效率。这个教学目标的形成是与早期的会计电算化发展和当时的人才培养战略相适应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信息技术的进步,会计软件已由功能单一的核算型软件发展成为功能庞大、结构复杂的管理型、决策支持型的网络会计软件。因此,在ERP环境下高职院校应重新确定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

(二)教材适用性差,教学内容不合理

目前高职院校使用会计电算化教材比较混乱,大多数教材主要存在两类缺陷:一类是理论介绍式,即只讲述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缺乏与应用软件相配套的操作内容;另一类是操作手册式,仅引用某种财务软件来讲述会计核算的操作过程,忽略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理论,难以满足教学要求。在上述情况下,各学校的任课教师只能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判断,对教学内容加以选择,造成了教学内容的不稳定、不规范。

(三)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融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一体的交叉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已经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会计信息系统已不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而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教学内容多元化,业务流程及软件功能的复杂化等,若仍通过教师的一张嘴,一双手,一本书和一块黑板,可能无法使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并难以适应网络经济环境的需要。

(四)实践内容单一,系统性不强

会计电算化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普通的财务软件操作相当简单,涉及财务分析和管理的内容不多,实践课一般不具系统性,只是一些简单的手工会计搬到财务软件中,学生只是进行一些基本数据的输入工作,并没有真正了解到会计的电算化工作及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和普遍应用,以前财务软件的功能已经整合到ERP软件中了,而ERP软件的功能涵盖了企业管理的全过程,这就使以前只练习财务处理方面的功能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使学生感受不到ERP给企业管理包括财务管理带来的巨大变化,会对学生日后走上电算化工作岗位造成不利影响。

(五)师资队伍知识老化,难以胜任教学工作

ERP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不但涵盖的知识面广,而且实践性极强,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扎实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管理技能。然而由于其是新兴学科,真正科班出身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非常少,大多数专业教师都是通过自学或进修该专业的,再加上专业教师缺乏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导致知识结构老化,实践技能不强,师资力量不足,严重影响了会计电算化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适应ERP会计信息系统需要,实施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

(一)明确教学目标,适应ERP时代要求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包括会计软件在内的管理软件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各单位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他们强调会计信息化人才除了能使用软件对会计业务进行正确处理外,更要会借助软件及其管理知识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财务分析、预测、控制及决策。因此在ERP环境下,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较全面地介绍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技术与应用方法,使受教育者学会如何实现和管理企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为将来使用和维护会计软件、用计算机处理财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打下初步基础。

(二)加强教材建设,规范教学内容

随着企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企业对AIS人员知识结构的要求已不是单一的会计电算化内容,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会计电算化的教材中应纳入ERP的内容。教材内容应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会计电算化的概述,简要介绍会计电算化,会计软件,ERP的产生和发展等问题;第二部分是总系统(或称账务系统)即ERP中的一个子系统,这部分内容和原来的普通财务软件相近,是会计电算化中的重点内容,要详细讲解,学生要完全掌握;第三部分是与总账系统有关系而独立的其他各子系统的学习,如固定资产处理系统、工资处理系统、购销存系统等。通过这些系统的学习,学生对会计电算化及企业管理都有了全新的认识,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应该组织会计、计算机以及信息系统开发方面的专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的会计电算化教材统一编写。只有这样才能杜绝教材选择的随意性,从而规范教学内容。

转贴于  (三)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ERP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阶段、教学对象等,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如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案例,使课程具有吸引力,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变消极接受知识为积极吸收知识;再如可以运用体验式教学,即学生在仿真企业中担任不同的企业岗位角色,承担经营风险与责任,在经营公司过程中学生可以不同的观点分析决策,加强学生的沟通和协调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接近实际企业,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很有意义。

在教学手段方面,可以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和多媒体课件。如通过凌波教学系统软件提供的强大功能进行财务软件的操作演示、教学课件的播放、案例分析以及教学活动的控制,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完善实践内容,增强学生综合能力

为了加强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在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ERP纳入会计电算化实验后,内容不再是简单的数据账务处理,而是将企业的账务处理系统作为企业资源计划的一个子系统,与企业供、产、销的业务子系统同时为企业管理服务,在实践时一般将学生分4-6人一组,模仿一经营企业,引入“沙盘模式教学”实验,如用友的ERP系统,让学生在企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由教师按企业的实际情况来指引学生的实验操作,让学生体验整个企业的各方面工作,使学生不仅从中了解企业财务状况,而且清楚会计工作从基本核算到会计信息的提供,从财务管理到正确处理企业财务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

(五)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强化教师技能素养

目前能够适应ERP环境的会计电算化教育师资十分匮乏,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工作的人员主要为从事会计教学的教师。这种情况导致了会计电算化教育更多的只是单纯地用电脑进行会计核算,根本无法适应ERP系统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笔者认为,必须尽快引进一批既懂会计、管理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加入到会计电算化教育的队伍中来。同时,一方面可以派会计教师到有关院校进修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方面的知识,造就多面手教师;另一方面鼓励现有会计电算化教师自我提高攻读ERP硕士、博士学位,并加强与已有ERP运用的实际企业的联系,通过实践,提高实际综合应用水平,从而改变偏向会计核算而没有从AIS作为ERP子系统的视角来组织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局面。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高职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要跟上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必须及时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内容,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会计电算化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 朱海燕.ERP教育在中国[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2] 卢新国.浅议ERP系统与会计信息系统的关系[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11).

简述企业财务关系范文6

关键词:会计;教学;研究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已在会计领域广泛运用。而会计电算化的产生,也使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核算中解脱出来,各种会计软件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因此,会计软件的教学过程逼近真实的企业使用环境成为已成会计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AH公司导入用友会计软件示例

1.AH公司简介

AH公司是专门从事水质测试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从事水质分析、水质分析仪器设备供应、水质环境保护技术支持、水华产品新技术推广、测试服务、维护和培训等。AH公司建立了全国性产品销售和技术服务网络。

2002年,AH公司通过ISO9000:2000质量体系认证。

2004年,AH公司成为美国HACH公司的中国授权商。包括:在线实验室分析系统,在线检测、控制类仪表,应用于饮用水、污水处理、环境监测、水利、工程建设、卫生监督、科研教育等水测试分析领域。公司在北京、辽宁、重庆、山东、浙江、江苏、福建、内蒙古等地设立办事处,为广大用户提供便利和专业的水质分析和测试服务。

综上,AH公司是从事产品销售和技术服务为一体,多种经营相结合的中等规模的企业。

2.公司导入用友会计软件的必要条件

AH公司是中等规模的企业,它的年销售额12亿元人民币左右,具有比较复杂的供应链系统和财务会计系统。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发展,导入合适的会计管理软件势在必行。经过权衡,公司决定选用用友会计软件。

一般而言,复杂的供应链系统和财务会计系统是公司导入用友会计软件和必要条件。具备这两个条件一般都是中大型企业。

供应链系统包括: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存货核算四个方面。

财务会计系统包括:总账、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四个方面。

企业的财务系统与其管理战略是相辅相成的,企业若想在供应链管理的实践中取得成功,必须建立起与之相匹配的财务管理系统。基于供应链思想的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始终贯穿于企业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大循环之中。在此系统中,外环是企业的物流环,它以客户和订单管理为入口,根据订单下达生产计划,制订采购计划,采购管理系统根据一定的准则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原材料经过质量检验后入库投入到车间进行生产最后,产品通过分销系统的管理方法送给客户,实现实物的循环流动。系统的内环是企业的资金流,它具有与企业物流循环相同的流动方向,从付款到收款,实现企业资金的循环,利益创收。在这个内环中,还包括了人力资源管理、设备管理和成本管理三个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环节。

明白企业的财务系统与供应链系统的关系,才能理解企业导入用友会计软件的必要性。

3.合作导入过程简介

2009年,AH公司从本公司的发展现状和实际需要出发,决定在会计管理中导入用友会计软件,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从软件安装到最终调试完成,历时一个半月。在使用前,AH公司对会计人员、销售管理人员、采购管理人员、库存管理人员和存货核算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人员培训依据AH公司用友用户守册进行。

AH公司用友会计软件的导入过程充分说明,用友软件的用友技术人员和精通会计专业的公司会计人员,在用友软件导入过程需要通力配合。最终成果的取得是艰难、艰苦的奋斗历程。

下面采撷实施过程的部分内容作阐述,是为引玉之举。

三、项目总体解决方案

这是项目的宏观整体规划。是实施过程的高瞻远瞩部分。在用户手册中,用流程图和流程描述两个基本方面进行阐述,做到容易理解和操作方便。

图1 项目总体解决方案流程图

流程描述:①采购管理的采购订单作为库存管理系统的入库依据,采购发票作为确认应付的依据。②销售管理的销售订单作为销售业务的起点,销售发货单作为销售出库的来源单据,销售发票作为处理收入的依据。③库存管理审核各种单据,并作调拨单及调整单。④存货核算审核并处理所有的出入库单据,并生成凭证传到总账系统。⑤应付管理审核采购发票生成应付凭证。⑥应收管理处理销售发票和收款单,生成凭证传到总账。

过程描述部分是在开发成果体现在用友用户手册中。市场营销人员和会计人员都拥有用友用户手册。

四、供应链系统

这是两大系统之一,是企业的经营部分,直接纵横于市场。

1.采购管理流程

适用范围:大供应商采购、其他采购业务。

流程描述:①由商务部人员将纸质采购合同传递给财务部人员,财务部人员打印清单并审核。②商务部接到供应商的到货通知后,将详细信息通知财务部人员,财务部人员根据采购到货通知信息,在U8系统根据“采购订单”生成“采购到货单”并审核。③商务部收到供应商的纸质采购发票后及时传递给财务部人员,财务部人员参照此在U8系统中根据“采购入库单”生成“采购发票”并结算。④财务将采购入库单在存货核算模块记账,并在月末生成凭证。⑤对于生成的采购发票系统自动传递到应付管理模块,需财务人员审核。⑥在应付系统,财务人员将采购发票、付款单生成凭证自动传递到总账系统。

2.销售管理流程

以分期发出业务的流程图和流程描述作为示例阐述。与分期发出业务相对应的是期货开票业务,其适用范围是先开发票后发货的业务。本部分将盘点业务单列说明。

(1)分期发货业务

适用范围:先发货后开发票的业务。

图3 分期发货业务流程图

流程描述:①销售部业务员与客户签订新的销售合同后,财务部人员在U8销售系统输入“销售订单”并审核。(二次开发完毕后,可将销售部在AH公司内部网系统输入的销售订单直接导入U8系统,由财务部人员审核销售订单);②发货时,财务部手工将需要发出的存货从实仓库调拨到发出库;再根据“销售订单”生成“销售发货单”并审核。由财务人员再对“销售出库单”进行审核,可批量完成;③需要开票时,根据“销售发货单”生成“销售发票”,系统自动传递到应收系统,以“销售发票”确认销售收入及成本等;④若收到客户款项,由财务部人员根据“销售发票”生成“收款单”,并进行核销;

(2)盘点业务

盘点业务是及时了解库存情况,也是及时掌握采购和销售的差量问题。在生产和运作管理中,对库存有专门的研究。简而言之,库存过大和过小都不适合。

图4 盘点业务流程图

流程描述:(略)

以上是公司的供应链管理部分的撷珠。这部分是企业在市场中获取利润的重要部分。其实供应链管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问。

五、财务处理

在月末时,财务部在存货核算、应收、应付模块对所有的业务单据处理并生成凭证。日常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在总账模块直接输入凭证处理。

在本部分应该包括存货核算模块。文章略去本部分。

1.应收管理系统

适用范围:企业实现收入,收取款项的过程。重在客户回款的管理。应收管理系统对企业了解市场状态,调整企业经营策略有辅助作用。

流程描述:①财务收到销售部门的发货单后,在销售管理系统中参照销售发货单生成销售普通发票并输入结算信息。确认无误后,复核。②在应收管理系统审核销售发票,确认应收账款。③财务部门还需要对已有发票并收到款项的客户在应收管理系统进行核销操作。④财务部门对销售发票和收款单生成凭证。⑤月末,以上业务处理完毕后,将应收管理系统进行月末结账。

2.应付管理系统

适用范围:企业依采购行为结果,支付款项的过程。重在采购供应商的管理。应付管理系统对企业经营状况,调整企业采购策略有辅助作用。

图6 应付管理系统流程图

流程描述:①财务部对每一张采购入库单和供应商对账后,参照“采购入库单”在采购管理系统生成“采购发票”并结算。②财务部在应付管理系统对“采购发票”进行审核,确认应付账款。③启用期后,当给供应商付款时,财务部门在应付管理系统根据审核后的“采购发票”生成“付款申请单”并审核,系统自动生成“付款单”,需审核。④如果供应商是预付款,则财务部门在应付管理系统生成“预付款单”并审核。⑤月末,以上业务处理完毕后,财务部门需对应付管理系统进行月末结账。

应付管理系统、应收管理系统与库存管理系统三方紧密配合,相互沟通信息,及时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3.总账系统

主要用来进行凭证处理、账簿管理、个人往来款管理、部门管理、项目核算和出纳管理等,是财务系统的核心模块,与多个系统集成应用,包括应付款管理、应收款管理、存货核算、UFO报表、财务分析。

图7 总账系统流程图

流程描述:①对于应收业务、应付业务及存货核算生成的凭证自动传递到总账系统。②除此之外的凭证,比如费用支出凭证等需要在总账系统手工填制凭证。③月末,还需要结转期间损益,期间损益结转生成的凭证也需要审核及记账。④待各模块的业务都处理完毕,且其他模块都已结账后,总账系统便可进行月末结账。

以上是会计管理系统的撷珠。会计管理系统一方面服务供应链系统,另一方面控制供应链系统。

商务部、物流部、销售部和会计部之间需要密切配合,不能相互拆台。

六、用友会计软件教学实施

现在,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极大提高,校企合作成绩斐然。课堂有了大课堂的概念。大课堂包括教室、实训室、企业。

教学实施过程中,应该2至4学时在教室讲理论,12学时以上在实训室进行操作,有条件的到企业进行观摩学习。

负责用友会计软件教学的老师应该至少在一家企业实际观摩学习过。

学生在实训室的实际操作,应该以某一企业作为样本,如果拥有用友会计用户手册则更好,能达到接近真实环境的效果。

另外一个更高的境界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导入用友会计软件。学生可以参与,报酬相对少些。

七、结束语

越来越多的中等规模的企业选用用友会计软件。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多数重视用友会计软件的课堂教学。应该说明的是,承担用友会计软件教学的教师,应该在企业中有实践历练的经历。实现供应链系统和会计系统的密切配合,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益,是企业导入用友会计软件的必要性,也是最困难又必须完成的任务。校企合作是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永爱,李雄伟.不同供应链结构及其库存系统模式分析[J].商业时代,2012(2):47-48.

[2]王戈秋.供应链中的物流成本管理[J].经济导刊,2011(10):73-74.

[3]马丽.供应链物流服务能力及评价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24(1):26-27.

简述企业财务关系范文7

切合管理需求

举例来说,营运能力是考察企业经营状况的一个重要方面。考量营运能力的指标之一就是存货周转率,它是衡量和评价企业购入存货、投入生产、销售收回等各环节管理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存货的周转次数及存货周转天数的计算公式分别如下:

存货周转次数=期间销货成本/期间平均存货余额

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次数

那么,应该如何灵活地运用存货周转率来评价企业经营效率呢?

首先,我们可以将这个存货周转率从年度考核演变为从季度考核。从数学公式上看,存货周转率衡量的是一个期间的经营成果,而不是一个时点的财务状况。所以一年考核四次与一年考核一次相比,前者更易提早发现问题,进而实施纠偏。

对一个季度而言,上述公式可演化为:

存货周转次数=季度销货成本/季度平均存货余额

存货周转天数=90/存货周转次数

因为季度销货成本是相对固定的,而存货余额则是一个每天都在变化的数字,所以对季度平均存货的计算方法就可以多一些考虑。简单而言,季度平均存货余额可以计算为期初存货余额和期末存货余额的平均值,但这样会忽略了其间存货余额的变动状况,尤其是在期初期末余额很小,但季度中间的存货很大的情况下,这样的计算难以真正反映整个季度资金的占用状况,最可能的结果是,存货周转率的分析结果跟现金占用成本不一致。

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可以将以两点法(期初和期末)计算的存货余额改为四点法(期初和第一个月、第二个月及第三个月的月末)。这样对库存的要求就从季度管理细化到月度管理,从而对日常营运提出了更细致精确的要求,相应的资金使用效率会提高。

依此类推,如果计算一个会计年度的存货周转率,我们可以用五点法(年初及四个季度末)或十三点法(年初和f2个月的月末)来计算平均存货余额。对存货资金占用大,且如果企业信息系统能够支持,存货周转率可以细化到以周计算。

上述存货周转率计算方法在实务中的演变技巧,在企业中可以推而广之,从而让财务分析真正和企业管理实务相结合,而非简单地照搬书本理论。

让数字开口说话

接下来,依然以存货周转率为例,我们进一步探讨财务人员应如何将周转率这样一个财务概念转化成对企业经营状况的描述。

假设企业在2009年2季度的存货周转率的基本数据如下:

季度销货成本=90,000万元

季度平均存货余额=20,000万元

存货周转次数=4.5次

存贷周转天数=20天

怎么解读这组数字呢?

就2009年2季度而言,存货平均余额是20,000万元,存货周转了4.5次,平均存货周转天数是20天。如果我们第二季度的毛利率是30%,表示我们20,000万元的本钱做了四次半生意,每次的毛利为6,000万元(90,000×30%/M.5)。所以如果我们降低了存货余额而保持毛利率不变,表示同样多的经济效益可以用更少的钱去获取,这样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就会提高。

同时,我们如何评价2009年2季度这样的存货周转率呢?这个需要参考历史数据和预算及预测来进行评价(如表所示)。

参考表中数据,我们可以陈述以下事实:

其一,2009年2季度的销货成本低干预算,但存货余额却高于预算。

其二,同样的问题存在于与期初预测值的对比结果中。

其三,2009年2季度的存货周转次数跟过往四个季度相比,创历史新低。

从财务状况来看,存货的管理状况在恶化。那么回归到企业运作层面,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这种变化究竟是因为产品结构或生产流程发生了变化所致,还是主要由于日常运作出现了偏离?单从偏离预测这一点来看,如果预测没有错误,那么应该是日常运作出现了偏离,这就应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将日常运作扳回正常轨道。

财务分析要义

财务人员的价值体现在为管理者提供可信赖的意见建议,而财务分析则是财务人员向企业管理者提出意见建议的有效工具。通过上述简单的例子,笔者希望与大家分享在多年财务分析工作中总结出的经验,即财务工具应该如何应用,由此得到的财务数据该如何解析。

简而言之,首先,运用财务分析工具对企业历史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一个预测的模型:其次,基于对经济业务的了解引进变量。将这两者结合,就可对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做出预测。这个预测与设定目标之间的差异,需要在当期纠正。这就是财务分析作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并发挥作用的全过程。

那么,财务分析应达到怎样的效果呢?

第一,把握分析结果方向的准确性,这就从技术角度提出了要求。要做到这一点,财务人员须深入了解行业特点、企业的历史、运营模式、客户基础、供应商关系等等,并且能将影响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同财务结果建立起联系,这样才能在分析中得心应手。

第二,要有很好的沟通能力。首先,用商业语言而不是财务语言来阐释财务分析的结论。单纯地罗列财务数据会让非财务人员失去兴趣。其次,注意表达的方式方法,要从受众的角度考虑怎样让自己的观点更容易被接受。最后,阐述问题时注意数据与图标相结合,多运用简洁明了的图标。

简述企业财务关系范文8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小企业界定保障运行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制定的背景及基本思路

(一) 背景

2010年11月1日,财政部会计司公布了《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和《起草说明》(以下简称《起草说明》)两份文件,向社会公众广泛征求意见。这是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会计准则体系国际趋同的重要举措。

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是财政部2006年颁布,于2007年1月1日起在我国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中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这套准则体系的实施范围不包括小企业。现行小企业会计规范是2004年4月27日颁布,于2005年1月1日起实施的《小企业会计制度》,它是在《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制定的,而目前《企业会计制度》将逐步被《企业会计准则》取代,同时,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于2009年7月9日正式了《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及实现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国际趋同,就重新制定了我国的《小企业会计准则》。

(二) 制定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思路

1.确定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模式

目前国际上制定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模式可以概括为两种:一体法和分立法。一体法是指在统一会计准则体系中设定针对于小企业的特殊条款,即没有针对小企业另设一套会计准则体系,而是所有企业都在同一个会计准则框架下进行规范。分立法是指针对小企业单独制定一套准则进行规范,它又可以分为两种模式:第一是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有自己独立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此模式下形成了两套独立的会计准则体系:适用于小企业的会计准则体系和适用于非小企业的会计准则体系。第二是没有建立单独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直接与非小企业会计准则遵循同一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将小企业会计准则作为一个具体会计准则。

我国制定小企业会计准则采用的是哪一种模式,在《起草说明》中做了清晰的说明,“按照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总体框架,基本准则是纲,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所有企业;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是基本准则框架下的两个子系统,分别适用于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可见,《小企业会计准则》是作为一个具体会计准则而被推出的,在基本准则的总要求下规范小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属于分立法中的第2种模式。

2.确定与现行会计准则的关系

《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关系,《起草说明》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虽适用范围不同,但适应小企业发展壮大的需要,又要相互衔接,从而发挥会计准则在企业发展中的政策效应。”“对于小企业非经常性发生的、甚至基本不可能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一旦发生,可以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执行;对于小企业今后公开发行股票或债券的或者因经营规模或企业性质变化导致连续3年不符合小企业标准而成为大中型企业或金融企业的,应当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时,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二、对《征求意见稿》的几点思考

(一) 对小企业界定的思考

《征求意见稿》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来界定小企业,其第2条指出本准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同时满足下列3个条件的企业(即小企业):一是不承担社会公众责任;二是经营规模较小(指符合国务院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所规定的小企业标准或微型企业标准);三是既不是企业集团内的母公司也不是子公司。

对于小企业认定原则中的第1条,不承担社会公众责任,《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又作了如下解释:本准则所称承担社会公众责任,主要包括两种情形:一是企业的股票或债券在市场上公开交易,如上市公司和发行企业债的非上市企业、准备上市的公司和准备发行企业债的非上市企业;二是受托持有和管理财务资源的金融机构或其他企业,如非上市金融机构、具有金融性质的基金等其他企业(或主体)。这是从定性的角度对小企业的界定。

认定小企业的第2条经营规模较小,是按照我国2011年6月8日出台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以下简称《标准规定》)的标准。《标准规定》是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的。具体规定了工业、建筑业、批零企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不同行业在上述指标上的区分。用某一具体值作为界定标准,具体值以上(包含特定值)为大中型企业,以下则为小企业。这是从定量的角度对小企业的界定。

对于上述第1条、第2条的认定,笔者认为有以下问题需要思考:

1.定量标准的相对性

定量标准具有地域和时间上的相对性。因此,同一企业在不同的区域范围内的衡量指标是否具有等同性(例如,某企业在市里可能被划分为大企业,在省里可能被划分为小企业);10年前和10年后的衡量指标是否具有等同性。

2.定量标准的不均衡性

上述定量指标中有些指标数值比较小,而有些指标数值又比较大的企业该如何界定其企业性质。例如职工人数比较少符合小企业的规定,而销售额、资产总额比较大符合大企业的规定的这类企业,如何界定。

3.分行业设置标准的模糊性

随着现代企业多元化发展,企业归属于哪个行业有时很难准确划分。所以分行业设置标准会导致有些企业无所适从或者人为操纵。

4.临界点标准的不合理性

采用标准值以下的为小企业,以上的为大中型企业的方式,可能会出现临近于标准值上下的企业会被归属于不同性质的企业。例如,以零售业为例,按照《标准规定》职工人数小于50人的为小企业,大于50人的为大中型企业,那么企业职工人数分别为51人和49人的企业分别被划分为大企业和小企业是否合理,同时是否也会存在企业进行操纵的可能。

5.符合上述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的两权分离的有限责任公司是否都应该作为小企业来界定,是否会存在被某些大中型企业进行操纵的可能,是否需要再加入定性因素予以规范。

(二) 对财务报表相关规定的思考

《征求意见稿》第69条指出“财务报表是指对小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小企业的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下列组成部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附注。小企业也可以根据需要编制现金流量表”。此条款规定的意图是为了简化

小企业的会计核算,但是,“小企业也可以根据需要编制现金流量表”,使得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成为可选项,这样是否妥当从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小企业是否编制现金流量表要看是否有需要,而需要很显然是财务报表信息的外部使用者的需要。对小企业来说,报表信息的外部使用者主要是税务部门及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税务部门它需要通过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来获得收缴税款的信息,同时还需要获得小企业有没有足够的现金能力缴税以及是否依法纳税的信息,而此信息需要小企业提供现金流量表才能获得;作为银行等信贷部门,它需要的是否提供信贷的是小企业当前及未来是否具有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的信息来作出相关的信贷决策,而此信息只能由小企业提供的现金流量表才能获得。因此,要做到小企业提供给外部的信息使用者的信息有用,就需要提供现金流量表。

三、建议

(一) 改进小企业界定标准

虽然《征求意见稿》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来界定小企业,但还是存在上述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我国为了促进小企业的发展,对小企业有相关的扶持政策,这种情况下,如果界定小企业的标准模糊,可以操控,那么政策的实际受益者就会是大多数的中型企业,而小企业在财税,信贷方面反而受益有限,导致小企业融资难、经营环境恶劣等问题进一步恶化。因此,改进《征求意见稿》对小企业的界定标准,对小企业生存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此,笔者认为应强化小企业定性标准,完善小企业定量标准来防止操控。强化定性标准可以加入以下条款:

1.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统一,即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企业的所有者同时也是企业的经营者;

2.企业的资本由一人或几人提供。完善定量标准可以通过每两年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完善指标实现,包括调整产业的划分、指标等内容。

(二)完善财务报表体系

如上所述,小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税务部门,特别是银行迫切需要小企业现金流动方面的财务信息,而小企业的日常经营业务、投资业务和筹资业务量比较少,并且《征求意见稿》对复杂业务都进行了简化处理,所以,小企业具备编制现金流量表的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小企业必须编制和披露现金流量表,将现金流量表纳入小企业报表体系。

简述企业财务关系范文9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 战略地图 价值主张

战略地图简介

战略地图是以平衡计分卡四个层面的相互关系为内核,把四个层面通过因果关系链条串起来。它提供了一个框架来清晰地说明战略如何将无形资产与价值创造流程联系起来,内部流程是如何创造并传递客户价值主张以及满足客户价值主张带来的财务成果。这个框架从学习与成长层面确定了需要利用哪些工作(人力资本)、哪些系统(信息资本)、哪种氛围(组织资本)来支持创造价值的流程(内部流程层面),进而给客户的价值主张带来特殊的价值(客户层面),实现更高的财务价值(财务层面),从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战略地图就是组织需要的交流战略和实施战略的过程和系统。它提供了一个描述战略的统一方法,使战略目标和各项指标可以被建立和管理。图1中的战略地图模板为战略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清单。战略地图使企业关键关系可视化,明晰了创造预期产出结果的因果联系,包括企业如何将人员积极性和资源(包括无形资产)转变成有形产出;让员工明了其工作和企业整个目标间的联系,使员工在追求企业目标下的协同工作成为可能。

战略地图的构建

战略地图是从目标开始找出能够到达目标的路线的过程。在开始设计战略地图之前,首先必须清楚企业的使命即企业为什么得以存在。在这些信息下绘制企业发展愿景即企业的方向,以形成企业总体目标的清晰描述。而战略是愿景的下一环,其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发展,以满足外部环境和内部能力造成的形势变化。战略地图的标准模板和BSC的四方面相对应,也包括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和成长四方面。它提供了用于描述任何战略的普遍框架和语言,包括以下四个层面:

财务层面:长短期力量的战略平衡。企业对于财务增长有两个基本要求:收入增长和生产率提高。前者通常由两部分组成:从新市场、新顾客、新产品建立收入机制;通过扩大销售现有或者额外的产品和服务、加深现存顾客关系以增加价值。生产率提高通常也包含两部分:通过降低直接或间接成本来削减企业成本和通过更有效地利用企业的资产即提高资产利用率。由于改进收入增长的行动通常比改善生产率的行动花费更长时间,企业的倾向是支持短期行动而非长期行动,而战略的财务要素必须有长期和短期两个维度。因此,保持两个战略的平衡是战略地图其余部分的企业框架。

客户层面:战略的基础是差异化的价值主张。在战略地图的客户层面,管理者确定了业务单位竞争的目标细分客户和业务单位在目标细分客户方面的业绩衡量指标。客户价值主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总成本最低,第二种价值主张强调产品创新和领导,第三种价值主张强调提供全面客户解决方案,第四种是系统锁定。特定的价值主张的目标和指标定义了企业的战略,通过开发特定价值主张的目标和指标,企业将战略转化为使所有员工能够理解并通过努力工作来改善的有形指标。

内部层面:创造价值的流程。企业有了顾客和财务方面的清晰定义,就可以确定为达到不同的客户价值主张和达到财务业绩的内部流程方面的具体办法。它有四个关键内部流程:通过供应,生产,分销,管理风险,向客户传递产品和服务的运营管理流程;通过选择,获得,保持目标客户和增长客户业务的客户管理流程;通过识别新产品和服务的机会,对研发进行管理,设计和开发新产品和服务,将新产品和服务推向市场的创新流程;通过对环境、安全和健康、招募实践、社区投资四个维度的报告来阐明法规与社会流程。完整的内部流程战略应该包括全部四个流程的提高。

学习和成长层面:协调无形资产的战略。任何战略地图的基础都是学习和成长,它描述了企业的无形资产及其在战略中的作用。从人力资本、信息资本、组织资本三个维度将企业无形资产分为三类,重视关键战略内部流程所需的特殊能力和特征,以满足关键内部流程和客户价值主张的需要。

以上的论述可以简化为图1。具体企业可以由此而选择相关项目建立整体战略地图,不同业务单位和部门也就能够发展自己的次级地图各自操作,实施战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