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健康人格的培养集锦9篇

时间:2023-09-17 15:03:55

健康人格的培养

健康人格的培养范文1

【关键词】中职生;教育;健康;人格

随着素质教育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接受,人格教育也日益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并已逐步形成共识:社会需要人格教育,教育呼唤人格培养,培养的使命就是对人的整体发展的一种促进。重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已成为当代学校面向未来社会所做出得必然选择。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由于她所肩负的任务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和劳动者。”更应该把人格教育放在首位。但是,由于普通高中和大学的扩招,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生源情况愈来愈严峻,学生素质普遍低下,知识基础薄弱,思想意识差,行为习惯不良,缺乏自觉学习精神和自我约束能力。要把这些学生培养成符合企业要求和社会发展的人才,不重视健康人格的教育是不行的。所以,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就应该把培养中职生健康人格作为首要任务,积极探讨有效地培养途径。下面就中职生健康人格培养的途径谈谈个人的几点做法。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和谐环境,完善学生人格

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今天,仍有不少学校和家长片面追求“分数”,而进入中等职业类学校的这些学生学习成绩普遍不高,有的甚至很低。这些学生在初中阶段由于学习成绩不良,很多是在教师“骂”、家长“怨”、同学“笑”中走过初中三年的。他们自尊心常受伤害,自有“低人一等”的感觉;他们在失去关爱的同时也失去了进取心,失去了正当的追求,总认为任何事情与自己无关,消极对待,自暴自弃,甘愿落后;有的学生甚至产生了很强的抵抗情绪,总是要与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相违背,我行我素,不服管理。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既要接纳,又要理解宽容。

接纳不是纵容,接纳学生是真爱学生。比如小孩子学走路摔倒了,妈妈不是责备,而是心态平和地叫孩子起来。这时孩子感觉得到了鼓励,他会继续学走路,而且更有勇气,这就是妈妈对孩子的接纳。接纳学生就是爱学生,就是无条件地接受学生的现状;接纳学生不是用观念和价值,而是用心灵,用心灵爱学生,鼓励学生。在爱中,在接纳中就会萌生源于学生心灵深处的力量,使学生更好的完善自己的人格。

因此,对于中职生,我们应在接纳、理解宽容中构建和谐环境,教会学生做人,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并且具有更高的劳动质量、工作效率、法制观念、竞争意识、开拓进取和艰苦创业精神,有旺盛的求知欲望,对新事物有高度的敏感性、快速应变能力及灵活性等完善的人格。

二、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课堂教学在教育活动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中职生健康人格培养要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渗透。任何一个学科的教育目的都具有三重性:第一层是掌握知识;第二层是发展能力;第三层是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其中第三层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只有上述三个层次都取得巨大效益时,才是全面的、科学的、卓有成效的学科教育。人格教育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更新观念,把培养全面的、和谐的人作为教育目标。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重其人格塑造。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格要素,在常规教学活动中渗入人格辅导内容,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人格教育目标,使教育模式由智力本位、能力本位向人格本位转化。同时,注重教师自身的人格塑造,以自身人格魅力去影响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三、加强心理疏导,不断完善中职生健康人格

在中职学习的阶段,学生不仅是长知识、长身体的过程,也是人格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偏差,他们在心理上存在着亚健康甚至不健康的状况。而心理健康乃是健全人格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心理状况出发,以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目的,用心理学的观点来分析学生的言行,用心理学的手段,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为他们提供心理帮助,排除心理障碍,使之尽快调整自己,以乐观的情绪,良好的心境,自信的态度投入学习生活中。具体做法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心理咨询;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宣传;进行学科心理渗透,班主任个别心理疏导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日常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克服由于未能顺利完成初中学业而进入中等职业类学校而产生的焦虑、抑郁情绪;排除由于种种原因形成的孤独、自卑症状;消解来自各方面影响而导致的逆反甚至对抗心理。控制好动情绪,纠正不良习惯,以健康、乐观、自信、上进的心态,遵纪守法,刻苦学习,积极奋发,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逐渐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形成健康的个性,培养完善的人格

自我教育是自身成长和成才的强大动力,也是培养现代创造性人格的关键所在,现代人格的养成,最终还是要靠自我教育来实现。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自己对自己的教育,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对自己的教育和受教育者群体之间的相互教育。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主动的学习过程,是主动进取精神的体现,以自律为主要的约束力。人格品质的完善,尤其是现代创造性人格的塑造,就要靠自身在学校内外学习活动中主动自我体验(认知、实践、省悟),主动进行自我检查、评价、调控和自我修养。中职生的素质全面、个性健康,都具有自我教育能力。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发挥自己的特长,形成健康的个性,培养自己的独立人格;教育学生在学校、班级、小组的学习活动中互相激发、互相讨论、互相促进、互相检查、互相学习,培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形成乐于向同伴们学习的作风,学会正确处理群体关系。自我教育能力是一个人形成完善人格终生受教育的基础,对于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绝定性意义。

鲁迅先生强调:一个人的青少年时代是“人”的萌芽时代,切不可掉以轻心。一旦形成人格,一个人的品质或格调也就稳固确定下来。特别在就业竞争中,中等职业学生在技能上没有很大的优势可言,但中等职业学生的谦虚、服从及良好的个人修养能成为其不可缺的最大资本。因此,我们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强化人格教育意识,肩负起教育者的使命,充分发挥人格教育功能,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的中职生。

健康人格的培养范文2

摘 要 在素质教育过程中,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对学生的人格培养也要不断跟进,因为健康的人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对体育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 体育教育 健康人格 成败观念

人格是以心理素质为基础的,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对体育技能的教育,对学生在心理和情绪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在素质教育过程中,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对学生的人格培养也要不断跟进,因为健康的人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格的意义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学校教育中不仅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且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当前世界教育中对健康人格的教育成为许多国家在教育过程中共同的价值取向。良好人格的基本表现就是个人的独立意识、乐观进取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际关系。在学校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相应的知识,而且要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因为体育学科相比其他的学科有更强的实践性,在培养学生的各种心理素质过程中有优势,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体育活动中不仅伴随着学生的身体实践活动,而且也会产生一定的心理活动,由于在体育教学中不但可以进行知识的教育,而且能够将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以及能力训练融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像普通教学课程一样进行灌输教学,而且还可以通过情感感染和实践锻炼等方法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情操,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作为一项社会性很强的课程来说,在体育教学中,不但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还有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对抗。相较于其他的学科,体育教学有其特殊的地方,由于不受课堂上课形式的约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行游戏和比赛,学生在游戏和比赛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提高与同学的合作,尤其是在团体项目中,对学生人际关系的培养是非常明显的。所以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体育教学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一)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最大不同就是在体育课堂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会得到极大的发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通过身体力行的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示各种教学理论和各种技能,学生在课堂中不但有身体上的活动,而且在心理上和情感上都有一定的波动。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在教学安排中要合理安排,例如,在长跑训练教学中,很多学生在没开始进行之前对长跑就会产生一定的畏惧心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对他们进行训练方法上的指导之外,还要教育他们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战胜苦难,顽强拼搏。对于体育教学来说很多教学内容都是需要在室外进行的,本身活动强度比较大,加上天气的影响,对顺利进行教学活动会形成很大的阻碍,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鼓励,使他们能够克服这些困难,努力完成教学任务。

(二)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各种形式参加活动,在其中不乏学生之间的合作。在教学课堂中往往要求学生通过合作、对抗等形式进行体育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使他们能在教学中接触更多的人群。学生在活动中要有良好的合作意识,通过各种团体活动时他们认识到合作对一个团队的成功产生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要培养他们先人后己的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能够使他们正确处理好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在一些对抗活动中,学生不能只看重成败,关键是要注意团结,对伙伴要信任和关心,使他们能够明白在对同学进行关心的同时,自己也会获得相应的回报。

(三)学生正确成败观念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很多体育项目在短时间内就会进行考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思想、情绪、态度、意志等方面的优缺点很容易暴露,面对体育教学中很多新的难度,由于能力的不同,很多学生比较容易完成任务获得成功,但是另外一些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时候往往比较吃力,或者是不能完成规定的目标,那么胜利者就会表现出得意和喜悦,而失败者显得比较沮丧和气馁,这对于学生的成长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失败感念的培养。在体育活动中教师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帮助失败学生分析原因,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失败,鼓励他们发掘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对他们的不足之处要不断培养,帮助他们克服障碍和困难,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他们能在以后的学习中保持正常的心态。对于取得胜利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正确看待成功,不能沾沾自喜,保持稳定的心态。

(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在体育运动中学生的很多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发现的不良情绪会得到充分的展示,这些不良情绪会干扰学生的内心,所以学生要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感。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表达不良的情感,以正确的心态面对成功和失败。教师可以采取的措施有能量发泄发和体育缓解法,两种方法就是在体育运动中通过大量的身体运动将积聚在内心的各种不良情绪发泄出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例如,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足球运动,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的情绪进行深入的观察,及时疏导。

(五)自我意识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往往会有大规模的集体活动,学生运动能力的高低、个人修养的好坏以及个人魅力的大小都能在运动中表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与周围学生的对比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和认识进行修正,按照社会的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结论

体育教学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在当前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使他们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学会如何控制自己情绪,不仅能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且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也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基金项目:对亳州师专08、09、10级学生体质状况的研究(课题编号:BSJKY0905)。

参考文献:

[1] 牛霜月.浅析体育教学中健康人格的培养[J].体育博览.2011(07).

[2] 姜晓波.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12).

健康人格的培养范文3

摘 要 文章以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人格的内涵以及健康人格的特征进行了归纳,针对构成健康人格的气质、性格、意志和自我调控这四个要素,着重探讨了体育教育对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途径。认为体育教育对上述四要素有积极作用,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有利途径。

关键词 体育教育 健康人格 培养

体育教育是以塑造人的身体健康为首要任务,但如果这教育无视人的心理健康和情感的需要,将人的整体性人为地予以割裂,把人作为体质的机器进行调试,则显然违背身心一元的规律,教育将走上偏颇的道路,培养造就出来的人也势必或多或少地造成人格缺陷。体育教育即便不能具有人格塑造的全部功能,至少也在部分上具有此种功能。因为人是身心统一的完整的有机体,对完整的人的塑造离不开对身体的教育,而以健康为目的的体育教育则对健康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一、人格内涵及其特征

关于心理学中人格的定义,比较流行的是: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体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其中反映了人的多种本质特征。作为心理学术语的人格概念,类似于我们平常说的个性。它是个体在先天物质遗传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是指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也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征之一。从心理学角度讲,人格包括两部分,即性格与气质。性格是人稳定个性的心理特征,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上。性格从本质上表现了人的特征,而气质就好像是给人格打上了一种色彩、一个标记。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方面的特点,赋予性格光泽。气质和性格这样构成了人格。人格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和功能性四个特征。尽管人格具有先天的遗传性特征和稳定性特征以及个体差异,但其形成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后天环境以及教育的影响,这使得通过教育对健康人格的培养成为可能。

二、当今大学生人格问题的突出表现

由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全国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课题组,对北京地区133名学生进行的一对一的访谈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人格心理问题较为明显,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一半对未来没有明确规划,三成与父母不沟通,有1/4与父母出现矛盾才主动沟通,近一半在社会交往中缺乏安全感,有一半对生活不满意,约两成对现实生活感到空虚不安,六成大学生觉得孤独,有八成认为社会不平等,他们中还有的已发展成愤怒情绪。我们所知道的药家鑫案、马加爵案看似个别极端案例,但却真实反映了部分学生的人格问题。当今社会,大学生自杀、残杀事件屡见不鲜,造成这种局面固然有方方面面的原因,但就从主观方面来看,人格、心理不健全是重要的方面。大学生问题人格集中反映了个体对客观世界缺乏正确的认识;主观方面情感淡漠、漠视他人生命、极度的自卑以及由此而来的极度的自尊;意志品质相对薄弱,遭遇困难显得退缩;行事鲁莽不计后果等等。可以看出,人格问题将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严重的将危害到他人的安全和社会的和谐。

三、体育教育对健康人格塑造的作用

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教育以其独特的形式——身体活动来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健康人格的人的目的,它具有教育性、教养性和发展性相统一的多质性。体育教育直接以人为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蔡元培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中有言:“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在蔡元培看来,体育教育应该被作为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放在首要的位置。

体育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通过合理适当的形式造就学生强健的身体,正是这健康的体质为健康人格的塑造打下了物质基础。其次,体育教育活动的环境为学生成人后参与社会竞争提供了绝佳的预演舞台,在这个舞台中,学生接触到竞争、压力、规则等一系列社会化的体验,从而在未步入社会之前就已体会到作为社会人的角色感。再次,体育教育中的过程性和活动性要求学生必须亲力亲为、必须身心都参与其中,瞬息万变的体育活动要求学生不断提高对形势的判断力并能采取相应的对策,这些都将有助于学生获得作为社会化人的有益经验。除了体育鲜明的竞技性特点以外,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对规则的普遍要求,没有规则就没有体育竞赛,规则是体育的最大特色。而规则的制定应该以公平公正为准绳,因此体育竞赛规则代表着参与双方权利义务的对等,代表着对对手的尊重,尊重对手、尊重他人亦是尊重自己!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学生必须明确各种活动规则,同时还必须予以履行,必须在(也只有在)规则的制约下行动并取得的胜利才是让人尊重的胜利,这无疑告诉参与者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亦即成功必是经过光明正大的努力才能获得。可见,这些显现或者隐含在体育教育活动中的鲜明特色无时无刻不在参与对即将作为社会化人的学生的塑造。

四、体育教育塑造健康人格的途径

(一)体育教育对学生气质的培养

健康人格的培养范文4

【关键词】情感感染; 净化心灵; 陶冶情操; 塑造人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81-01

以情入文,在情感感染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净化心灵,达到塑造人格的目的。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塑造健康人格。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弘扬正气,陶冶情操。通过多种方法,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塑造健康人格。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不断促进人的发展与完善,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健全人的思想和人格,所以说“文学即人学”,特别是对于思想和人格正处于变化时期的中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思想性、综合性的特点,使语文教学在学生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一、以情入文,在情感感染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微笑带入课堂,把快乐带给学生,树立“以情感人,以情服人,以情育人”的教学观念,用情趣去感染学生,用挚爱唤醒学生人格深处的迷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作品的感染性和相通性,引导学生进入优美的意境,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深刻而丰富的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披文入情”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如在做关于“母爱”的作文训练时,先播放一段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为学生营造温馨的氛围,同时又不失时机的给学生讲母亲平时给我们付出的而我们没有注意的爱的细节,触动学生的灵魂,当我发现学生已慢慢进入我所创设的情景,甚至有些女同学在悄悄抹眼泪的时候,我便顺势布置本次作文“同学们,你们理解了母亲对我们的爱,那就拿出手中的笔,把这种感受以及你对母亲的爱写出来吧。通过我的引导,很多同学一时热血沸腾,纷纷拿出笔来,有几名同学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写出了感人至深的文章。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单从文字描述中,七年级学生很难真正理解父亲的背影为何让作者如此感动、如此难忘。利用多媒体,再现父亲拖着臃肿、肥胖的身体穿过铁道、艰难的攀登,再加上月台的画面、临别时的叮咛、孤寂的背影进入人群的一组动画,配上和谐的音乐,激起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这些感人的情境中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他们父子之间的深情。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净化心灵,达到塑造人格的目的

审美对象中给人以美感的或者说与人的美感相对应的东西是多层次的。艺术品以“形式”来打动人,而语文教学则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而语文中的相当一部分作品就是很好的载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知识、形象、情感等,让学生辨别真、善、美,净化心灵,达到塑造人格的目的。

学生是追求美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人性关、自然美的追求。杨绛的《老王》,作者夫妇及女儿对老王的关爱,对不幸者的同情和爱心,关心爱护他人的人道主义精神都会触动学生心底那根温柔的弦,相信他们以后遇到弱者也会伸出一双关爱的手;《社戏》中淳朴的民风,使学生能找到似曾相识感觉;《散步》中“我”所表现出的承前启后的使命感。比如王维的《鸟鸣涧》,就是在有无、虚实、动静相生中描绘出一幅幽深的画面,蕴含着一种不可言喻的生命气息,学生在获得美感的同时净化了心灵,培养了健康人格。

三、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塑造健康人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的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程标准》明确地将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语文教学也应该通过生活实践把课本知识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如在《生活处处有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走出课掌,走进生活,在生活中自己实践学习语文,这样一个小组走上街头寻找生活不规范字,一个小组寻找好的吸引人的店名、广告语,一个小组深入农家搜集谚语俗语,一个小组追寻探访当地文化名人,活动结束后,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既提高了学生课外实践能力,让学生获得了许多语文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又有利于塑造沉稳、细致的性格,同时许多农民和文化名人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素材,他们成了学生人格的典范,学生亲自去感受伟大人格的魅力,潜移默化,使学生受到一次深刻的人格教育。同时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弘扬正气,陶冶情操

健康人格的培养范文5

一、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审美观念

体育教学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而身体活动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作用,它还伴随着知识的信息、心理的活动、情感的体验等一系列因素的同时出现。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直接参与、身体力行这一实施强的特点,刻意安排艰苦的环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如体操、球类等);营造紧张的气氛,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结构健全的个性心理;可以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伴以优美动听的旋律,让学生通过充分展示外形的动作来表达内在的情感,从而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气质,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如韵律操、体育舞蹈等);还可以通过体育实践体验后的“成功感”和“收益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保健素养,从而形成科学用脑、讲究规律的现代生活模式;亦可以通过复杂技术动作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既了解内部结构又能感知外部形态,从而促进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体育运动与思维训练的巧妙结合,不仅有利于诱发和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的灵感,而且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改善。

二、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暴露特别快。比如跳高,面对一个新的高度,支撑跳跃面对一个新的难度动作,能否超越,一目了然,立即显露。但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却面面大观。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急躁与冲动、紧张的焦虑、胆怯与自卑等表现各不相同。作为教育者,应迅速抓住学生思想行为充分暴露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行为及性格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增强其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这样,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成才。

三、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体育教学具有形态化的特征,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从而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模拟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人与人之间要注意团结友爱、关心与支持、鼓励与帮助、尊重与信任、理解与体谅。个人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能热爱祖国、关心集体,与大家协同配合,增强凝聚力。在对学校、班级、老师、同学充分体现爱心的同时,也自然会得到社会给予的信任与友谊等相应的回报。

健康人格的培养范文6

Abstract: Healthy personal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ndition of becoming a useful person for undergraduate. It is needed that the independence, creativeness, and initiative of personality in modern society. These good personality qualities can be formed through education in mental health. The theory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urrently applied in our country is not fully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personal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consult for our country,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of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 Ancient "Tao Te Ching" not only contains psychological thought that meets the requirement but also enlightens on the cultivation of healthy personality to undergraduate.

关键词: 《道德经》;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

Key words: Tao Te Ching; undergraduate; healthy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320-02

0引言

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社会和各级教育部门研究和探讨的焦点。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也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心所在。人格及人格教育是80年代引入学校德育的,90年代逐渐成为热点[1]。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关于“人格”一词的解释是:“每个人所特有的心理――生理性状(或特征)的有机结合,包括遗传的和后天获得的成分,人格使一个人区别于他人,并可通过他与环境和社会群体的关系表现出来。”[2]在西方的心理学体系中,人格指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在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价值观、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连续性和一致性的自我,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3]。国内的人格研究和心理咨询以及其他相关的领域大多依据这个理论展开工作。从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工作实效来看,并不能令人满意。笔者认为原因主要在于传统文化背景的差异。任何一种文化都会在民族、种群的人格发展过程中打上烙印。人格是先天的遗传素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故此,中国人的人格概念不会与西方人完全相同。从传统文化的经典理论中寻找适应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理论,应是当前理论与实践工作的当务之急。

1当前社会大学生的人格健康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的首要目的乃在于树人,意即塑造社会个体健康的人格。而现今的学校教育却与这个根本目的逐渐相左。作为学校教育核心因素的教师,其作为大学生榜样的作用也在相应地弱化。具体一点,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现实的诉求已经呼吁了多年,在学校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这一诉求仍然停留在形式的层面。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由于中间横着一条传统儒家文化的对权威的服从的观念的鸿沟而逐渐变得困难。社会在变,价值观在变,这个旧的观念却未变。换一个角度,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现实,首先需要学校教育教学生学会生存,而有价值生存的第一要务,仍是健康人格的塑造。惟有此才能舍却对物欲的盲目追求,获得人生存本真的快乐。在哲学的层面上,人格作为人的本质的存在状态或生存样式是人的最高生存方式的表征。它标示着人之为人的现实历史规定,标示着人之所以如此这般生存的意义与价值依据所在。人格塑造与提升的目标就是人格的健全,所谓人格健全是指各种人格特征的完备结合。其特点有三:第一,内部心理和谐发展。即个体的需要和动机、兴趣和爱好、智慧和才能、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想和信念、性格和气质都向健康的方向发展。第二,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即在人际交往中显示出自尊和他尊、理解和信任、同情和人道等优良品质。第三,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运用到能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在学习和工作中勇于创造、善于创造,能够走向成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并形成新的兴趣和动机等。

人格心理学对人格心理结构的探索以及对人格心理要素的分解,能够指导人格教育目标的确立。当前的人格教育实践,在教育目标上还比较笼统、模糊。人格教育的目标指向是健康人格的塑造,但什么是健康人格?健康人格包含哪些要素?健康人格的基本要素体现在教育目标中应该如何描述?目标的达成又应该以什么样的指标来衡量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当前人格教育实践需要解决的问题。

2当前社会大学生的人格健康与《道德经》的有关论述

东方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相处。道德经中多处赞美圣人的智慧与情操,显然,老子认为社会中的理想人格应该包含圣人所具有的纯朴、含蓄、节制、理性以及慈爱的人格特质。老子所提倡的健康人格不仅是东方文化背景下的,更与我国当今社会现实情境下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的要求相适应。老子所提倡的健康人格,即圣人如何,其所描述的乃是一种人格发展的理想状态,是超越绝大多数人现实的。但其中所包含的一些与今天仍然有实践意义的思想,与现在流行的、西方的人格心理学理论相结合,两种方法论的有效互补,有助于找到塑造现今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方法与技术。

《道德经》所论的“道”有两重意义,一重意义是作为世界本原的“道”,另一重是作为万物发展变化规律的“道”。人生的智慧体现在遵从第二重意义的“道”有所为,违反这个“道”则无为。从老子以无为的观点出发的论述,可以总结出老子借圣人的所为、所不为而反映出的理想人格。杨玉辉在他的文章中提出:老子的理想人格是一种符合“道”的规律的人格,也就是与“道”合一的人格。它主要有以下五个基本的特征:①自然无为的生活准则;②清虚静泰的精神状态;③质朴节俭的生活方式;④柔顺不争的处世态度;⑤慈爱和善的道德情操[4]。

从这个观点进一步推论:①自然无为,是遵从“道”有所为有所不为,即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这就要做到理性、克制;②清虚静泰,是说要节制俗世的物欲,专心于作为人的修养提高;③实际上与②的主旨相同。④柔顺不争,是叫人处下,功成不居,即谦逊;⑤慈爱和善,是对他人的宽容,没有附加条件的对人本身的热爱,是一种超乎俗世道德规范的广义的爱。以上是人追随“道”的目标,那末,如何追随“道”或者说如何塑造这种理想人格呢?老子提出,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5];要随时觉察到所处情境的变化(老子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5];要节制俗世的私欲,要富有自然的爱人之心(老子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不要因为长者而自恃,尊重人并尊重自己[5](老子第七十二章,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今天反观《道德经》,实在是中国人文主义思想的鼻祖。以上罗列的其中五个章节,其中所包含的对人类终极关怀的情致之切,与今天以无休无止的争强斗胜和掠夺为特征的现代文明相对比,不能不让人动容。以人的本性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人的人格结构中消极的一面,需要这种思想来加以补充和纠正。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须立足于以这种人文主义思想为背景的社会环境,无论是家庭、学校的小环境,还是社会文化大环境。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与道合一的理想人格是道家与道教人格追求的终极目标。具体来说,人最理想的行为模式就是符合道的规律的模式。人是由道化生的,并遵循道的规律运动变化,因而人要健康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遵循道的自然规律,理想的人格不过是道在人身上的体现而已,具有理想人格的人也就是按照道的规律和要求行动和生活的人,所具有的是一种纯朴厚道、淡泊宁静、深沉渊博、而充盈着灵敏智慧的“圣人心智”结构[6]。

当然,《道德经》强调“无为”与清心寡欲,一味的强调个人的修养,否定人对于现实目标的追求;一味的强调“使民无知无欲”;在今天是来看是消极的、不适宜的,与当今的时代精神有悖,毕竟现代的人类社会不可能回归到那个“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时代。

3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几点建议

3.1 改变教育观念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塑造健康人格,不仅是培养各种能力和技能。教书和育人的传统社会责任一个也不能松懈。作为大学生模仿对象的教师,要学会与学生相互尊重。教会学生相互尊重。学生首先作为人与教师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才能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

3.2 加强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塑造健康人格。科学教育本身渗透着人文价值和人文特征。在日常的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中,人文主义教育意味着人人生而平等。教师随时随地以一种与学生平等的态度展开有效的对话与交流。站在学生的角度,尽最大努力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意见。不可从一己之主观愿望出发,把自己认为的“好与不好”强加给学生。

3.3 教师的人格自我完善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大学生模仿对象的教师,其人格的自我完善是教师自身修养的核心内容。现在全国各个学校正掀起一场倡导学生诵读经典的活动,笔者认为广大教师应首先需要学习经典古籍,扎实地补一下传统文化课。

参考文献:

[1]谈炳和,樊富珉.试论人格及人格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63.

[2]陈少华,郑雪.西方人格心理学的困境与出路[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3):41.

[3]黄希庭,范蔚.人格研究中国化之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5页.

[4]郝翠荣,吴沁芳.试析先秦儒道理想人格之比较[J].管子学刊,2004,(1):46.

健康人格的培养范文7

一、利用游戏比赛形式培养培养学生健康心态

游戏比赛在中学体育教材中占有相当的份量,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体现。游戏深受学生的喜爱,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机。例如,在游戏比赛中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因不服输而与对方发生争执,甚至“动武”;也有在练习中失利的学生互相埋怨,导致受指责的学生产生厌恶心理而退出比赛。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游戏教学的正常进行, 而且还伤了同学之间的和气。这时,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耐心地教导学生特别是有偏游倾向的学生认识游戏比赛的意义,正确看待比赛的成败,批评有碍团结的不良倾向。同时还要与学生一道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找出制胜的有利因素,最终使学生化“沮丧”为“振奋”,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

通过热身游戏和素质练习游戏,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合作精神,激发了学生爱国的高尚思想。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显现得特别快。教师可以通过挖掘这因素,因课制宜,因势利导,对学生加以教育。在现实生活中,每个班都有肥胖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遗传因素导致缺乏运动细胞的学生较多,在技能要求比较高的项目练习时, 常受到同学嘲笑,这些学生虽喜欢上体育课但又怕遭到同学的嘲笑,久而久之,便疏远了体育活动,成了体育课上受冷落的旁观者,特别是体育课改的今天,此类问题更加突出。那么如何使这些同学象其他学生一样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并获得乐趣,是我们每个体育教师的职责和追求目标,也是课改要解决的问题。我所教的初一年级就有这样一位同学,不太爱和同学们一块活动,做练习时总是往后溜,摸底测验成绩也比较差。课后我找到他,问他为什么上课不积极活动? 开始他不说,在我的启发下,他才说:“其实我很喜欢体育活动的, 可我长得这么胖,做起动作来很吃力,又不好看,同学们会笑话我,所以就不想动了”。根据他的想法,我诱导说:“不管谁在学习新动作时,都不可能做得很好,再说对于你,重要的是参与、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练习的次数多了,动作也就好看了。老师相信你,你一定会战胜自我,找到体育活动的乐趣。”在后来的活动中我仔细寻找该生的闪光点。不久在练习耐久跑时他总是坚持到底,不管和其他同学有多大的差异,始终坚持到底。久而久之,在他的自信、坚持下完成了和其他同学一样的练习内容。

在上课时每个人一定要克服内心的自卑心理,融入到集体的大家庭之中, 不懂不会的主动请教,反复练习,同时常于同学合作、交流。总之,“在课堂上只要主动参与、积极练习,就一定能获得快乐,获得成功。比如跳高,面对一个新的高度,支撑跳跃面对一个新的难度动作,能否超越,一目了然,立即显露。但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却面面大观,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急燥与冲动,紧张的焦虑、胆怯与自卑等表现各不相同。作为教师,应该迅速抓住学生思想行为充分暴露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行为及性格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增强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这样,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成才。

二、利用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的精神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而身体活动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作用,它还伴随着知识的信息、心理的活动、情感的体验等一系列因素的同时出现。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直接参与、身体力行这一特点,刻意安排艰苦的环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如人体操、球类等);营造紧张气氛,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结构健全的个性心理;可以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伴以优美动听的旋律,让学生通过展示外形的动作来表达内在的情感,从而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气质,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健康人格品质(如韵律操、体育舞蹈等);还可以通过体育实践后的“成功感”和“收益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素养,形成科学用脑、讲究规律的现代生活模式;亦可以通过复杂技术动作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了解内部结构又能感知外部形态,促进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体育运动与思维训练的巧妙结合,不仅有利于诱发和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的灵感,而且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改善。

健康人格的培养范文8

【关键词】古诗文 健全人格 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41-02

优美的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华,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呢?下面让我谈谈自己的点滴教学体会:

一、陶冶性情,激发斗志

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文都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因此我在教《〈论语〉十则》时,让学生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并把它作为鼓励学生求学好问的座右铭;背诵《〈孟子〉二章》时,神情肃穆,“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让一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在学生年轻的心灵中升腾激荡。教《黄生借书说》、《乐羊子妻》、《送东阳马生序》……无不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还有在讨论教学中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如学了《狼》,让学生明白智慧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的道理,教育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坏人、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扁鹊见蔡桓公》告诫学生对待错误要防微杜渐,不可亡羊补牢;《愚公移山》则让学生明白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使自然为人类服务;《木兰诗》把家庭责任和国家安危联系在一起;《岳阳楼记》进一步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人翁精神植入学生的思想深处;《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让学生明白“只有广开言路,纳谏除弊,才能修明政治,强盛国家”的道理;《黔之驴》让学生看到了不学无术者的可悲下场。

二、培养情趣,塑造心灵

学习古诗文,体味作品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让学生在优美的作品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如朗诵《蒹葭》,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喜悦和忧伤,深深触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的高洁人格让学生激扬奋发。读杜甫的《春夜喜雨》、《春望》会给学生截然不同的感受。读“草色遥看近却无”知初春;读“接天莲叶无穷碧”知盛夏;读“无边草木萧萧下”知秋来;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严冬,妙不可言。读《桃花源记》会引起学生无限向往;读《醉翁亭记》会带给学生不尽的留恋。就是“水”,在不同诗人笔下也有不同的气势: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泻千里;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新秀丽;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美丽如画;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绮丽可爱……

三、感悟意境,丰富语言

古诗文教学从读入手,披文入情,与诗人同喜同忧。在读中启发学生的联想与想像,进而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情景中去,体会诗句所表达的境界。如教《送孟浩然之广陵》,我通过配乐朗读,听课文录音、观看插图等,展现一幅幅栩栩如生、生机盎然的春景图,从而理解诗人对春的赞美以及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反复推敲,领悟诗作写法的巧妙。因为古诗通常用夸张、比拟、对比、对仗等表情达意。如“一枝红杏出墙来”而推知满园春色;《送孟浩然之广陵》不写依依不舍的话别,而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作结。

四、开展活动,积累素材

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应是课内外的有机结合。因此我使学生在课内习得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课外实践,以他们自己喜爱的方式去积累和表达。

(1)实行“每课一诗”让学生背诵。

(2)定时举行古诗背诵比赛。

(3)分专题搜集古诗文名句,如“风”、“花”、“雪”、“月”、“春”、“秋”、“山”、“水”……

(4)组织学生参加有关比赛,如区、市组织的古诗文朗诵比赛等,有意识辅导学生,使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大增,记住了大量的名言警句,收到良好的效果。

古诗文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加强修养,让他们感受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的优美,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进而塑造高尚优美的灵魂和完美的人格修养。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健康人格的培养范文9

摘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大学生武术教学中在健康人格的培养方面进行了分析。当今教育面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重视优良品质、健康人格的培养。健康人格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一个基本要求。随着武术教学的逐渐深入到当代大学生的选修课程当中,武术教学中的健康人格的培养也就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武术教学;健康人格;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85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8-1092-02

长久以来,人们在进行武术教学时,狭义地认为增强学生的体质就达到目的了,忽略对学生在健康人格方面的培养。目前,部分学校已经开展了健康人格的教育,但是健康人格并没有很好的在大学武术教学中得到高度的重视,老师们并没有将这个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研究,并没有过多地考虑学生们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是和人格的培养紧密相连的,并没有将技术课的教学上升到培养人格的高度去认识这个问题。

反之,如果能在教技术课的同时,时时刻刻将人格的培养落实到方方面面,使受教育者在精神面貌,文化修养,品质习性,和身体素质得到全方面的发展,为国家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是每位武术工作者的责任和工作目标。

1健康人格的标准

1.1什么是健康人格的标准人格是“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能力、气质等多种成分的综合”。在个体的发展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健康的人格对于心理的发展与完善起动力作用。以忠实真理,思想解放,追求创新,个性和谐,心胸坦荡、紧韧不拔等品质为标志,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充满自尊、自爱和自信,是真、善、美的统一。

1.2健康人格的形成人即是一个生物个体,又是一个社会个体,人格特质的形成既有先天遗传因素,更有后天环境的影响因素,在人的智力,气质这些多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方面,遗传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人的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及其紧密,也就是说,人格的形成更多的受后天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由于其后天生活环境的条件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人格特质。因此,后天培养人的人格素质更为重要。

1.3培养人格的重要性大学生这个群体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社会的重要力量,这个群体代表着社会教育的强盛,大学生作为中青年的先锋,能否具有现代人的健康人格,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功和幸福,更关系到社会的现代化和未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当前,面对国家突飞猛进的发展,需要我们拥有健康人格来应对时代的变化,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更要把培养其健康人格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2武术教学中传统伦理道德观

2.1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在武术教学中;主张“ 习武先修德”。儒家主张;克己正身,重义轻利 ,谦虚谨慎。儒家理想人格是谦恭待人,稳健温和,含蓄不露,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胸怀坦荡。几百年来,武术界一直提倡儒家思想,儒家风范。讲究“习武先修德”,讲究“以武技之能 ,行道德之举”,是武术训练的目的和根本,实际上学武练武与培养人的品行、道德观有着很大的关系。

2.2武术教学中培养健康人格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武术的社会商业化格局日渐显露出来,地方上的各种武校,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仅登封市少林寺各种武校就有64所,学生达5万多人,而武校的学生80%都是来自乡镇农村。长期以来,由于条件的限制,使这些孩子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条件,而武校多半会受到赢利的影响,武校的师资力量有限,尤其是武术老师大部分都是本武校土生土长的留校学生,具我们进行的调查,山东省一所武术学校老师百分之百都是本武校留校生。因此如何提高武校老师们的自身素质,对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而目前,全国各大体育院校的武术专业学生百分之七十都是从武校招进来的,仅北体大每年招进来200多人中,大部分都是来自各武校的学生。2006级武术班总共有学生187名,其中武校学生100多名,占75%,经过多年对一批批刚进校学生的观察,有的学生表现为稚嫩、胆怯,行为不规范,自由散漫,做事随意性强,自我控制能力差,不良习惯多,注意力不集中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学生的外表看起来十分的懒散。上课时,外表动作不规范,内在缺乏精气神,怎样去改造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提高他们的人格魄力。在多年的武术教学中,我们不断地认识到武术教学完全能够改变学生的这些不良习性;通过一系列有效的训练,能使学生通过量变到质变,提高学生们整体形象,提高他们的人格魄力。学生从第一年的散,到第二年的变,第三年的成熟,第四年的美,经过多年的摸索总结,得出以下的几点认识。

3武术课能改变人的内在状态

3.1教师的主导作用一个国家人的素质高低,在于教育,而教育的根本在于教师的水平,作为一个武术教师尤其是当今的武术教师,除了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教学能力外,自身的行为修养;如教师的穿着打扮,教师的思维敏捷,文化底蕴,语言的丰富,教师的幽默感,教师的气质,教师对武术课的热爱,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有意识无意识地对学生造成影响,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老师的良好教育,改变学生们的不良习惯,规范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提高他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完善他们的健康人格。

3.2武术课的教学与培养人格的关系武术动作教学的根本是;内在提高人的精、气、神,外在提高动作的规范性,这种有效的训练,正好符合塑造健康人格的标准和手段。武术的每一种拳种,都有它独特的训练要求,如长拳教学中的“十二型”强调;站如松――人的身体要像松树一样挺拔傲健,坐如钟――训练做事稳重的风格,行如风――训练雷厉风行的行为;重如铁――训练干事投入的认真态度;轻如叶――训练出凡事事度为宜,训练中要求手眼配合要紧凑,长久训练就能改变学生的扣胸、驼背、耸肩、突臀等一系列地不美的感觉,又比如,手眼的配合,长久训练就能够改变学生的呆滞的目光,改掉歪脖子斜眼睛的坏毛病。

又比如太极拳训练,太极拳内讲究气沉丹田,外讲究动作的均匀速度,极好的控制力。长久训练,就可使学生行为上稳重 ,不急,不燥 ,以静待动,以柔克刚,刚柔相济,遇事自控能力强。

又如查拳,查拳的训练讲究动作短小精悍,动作小巧灵珑,小动作多,动作演练细腻,到位,动作速率快,手眼配合及其紧凑鲜明,长久练习就可使学生增强机灵机敏劲。

每一个拳种都要求要体现精、气、神, 这是内修,在所有的体育项目中,武术演练在这方面强调的极为突出。外练人的健康体魄。动作讲究,内外协调 配合,每一个动作都要求脚到、手到,手到眼到,充分锻炼人的协调性,灵敏性,平衡性。因此,武术的规范训练是直接塑造人的,在武术课教学训练中教师一定要提高到这个高度来认识。

3.3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练武能培养学生的自强不息精神,名谚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形态动作的练习是一种强化性的练习,只有不断地重复,才能够硌下动作的痕迹。重复练习光有量还不够还必须有一定的强度,因此武术训练是一种能吃苦的运动,但是这种苦,恰恰培养了学生们的吃苦耐劳的的意志品质,经历了吃苦的一种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们的不怕困难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坚强品质,培养了学生们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个性心理,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主动营造这种训练气氛,创造训练上的困难,比如反复训练一个组合或一个段落,在最短时间内让学生达到一定的数量和质量,并且用语言强化学生们的练习,久而久之,这种承受能力就会体现在各个方面。

3.4通过武术教学培养学生的正确成功观念在武术教学中,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暴露特别快,比如跳跃动作的练习,面对一个新的难度动作,能否超越自我,就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由此可以引发一系列心理特征,在训练中经常会出现学生们完不成动作时的那种气馁、沮丧、急燥与冲动。紧张时的焦虑、胆怯时的自卑等等,这时教师要不断地鼓励他们与失败抗争,不断地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战胜自我的能力,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这样一些心理和机能训练,增强耐性能力,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成才,武术毕业的学生,在社会上有许多成功人士,仅84级毕业的学生,就有很多成功实例。有许多学生并没搞他们的专业,但在其它行业上干出了许多突出优秀业绩。这不能不说明武术的训练使他们具备一定事业上成功所具备的品格,与学校的教育和培养 是有很大关系。

4结论

武术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认识到;武术的功能是塑造人的功能。武术课的教学不单单为了学习技术,更重要地培养大学生们的健康品格,改造他们的不良行为,规范年青人的思想、品德,使他们心理健康,承受能力强,朝气蓬勃,积极向上,有事业心有责任心。体魄健壮,有较高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有道德有修养的社会优秀人才。

全国有1万多所武校。加起来也有十几万名学生,如果教师能重视武术教学对学生人格培养,每年为各大专院校输送优秀学生,那将是对国家来说是很大的贡献。

总之,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既要遵照时代的发展要求,又要考虑当代大学生发展的特殊性,适时积极地开展健康人格的教育,在培养教育方式上要多样化,不断创新发展,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祖国的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林英,张红峻,著.大学生人生价值观 教育的探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2] 韦彦凌,贾晓明,江远,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3] 杨晓芸.民族高等院校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J].理论研究,2004.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