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情感表达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3-11 01:50:22

情感表达论文

情感表达论文范文1

歌唱是人们用来抒发、表达和交流情感的一种形式。我们在演唱一首歌曲时,即是演唱者对歌曲所表达感情的认知和反映,通过歌唱将这种情感体现出来。如果在歌唱中,只有纯美的音色和技巧,但缺乏感情的投入,那么将是无法表达歌曲的内涵的。优秀的演唱家通过塑造真挚、生动的情感去引起听众的共鸣,让人们随着旋律能够感受演唱者所抒发的情怀和激情,或悲伤或喜悦、或情绪激昂或平静深沉。演唱时通过感情的流露来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来感染听众,从而达到最高的艺术境界。因此情感培养在声乐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情感表达的培养方法

(一)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

情感的表达是歌曲的生命,是演唱艺术的灵魂所在。每一首歌曲的创作,其中都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情感,好的音乐作品常常是“乐随情起,情由心生”的外化。作为歌曲的演唱者,我们必须准确把握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领悟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在演唱中通过歌唱和旋律,表达出歌曲中的真情实感,从而感染听众,给听众一种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共鸣。让听众在获得心情愉悦的同时,得到感情的满足和精神的升华。这就是评价歌唱艺术的基本标准———声情并茂。例如,我国著名歌唱家关牧村老师在演唱《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这首歌曲时,充分发挥质朴豁达的演唱风格,在充分了解歌曲背景和情感的前提下,通过歌声将主人公内心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传递出浓浓的爱国之情和纯洁的爱情。引起观众的广泛共鸣和喜爱。声乐教学其实是一种情感教育,教学过程也是师生之间、演唱者与作曲者之间感情的交流与沟通。声乐教学的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演唱声乐作品,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情感与歌曲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怀、内涵准确地表达出来。从而逐步提高声乐的演唱技巧。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教育,更好地理解每一首作品中的情感,才能在演唱中真正做到声情并茂,因此我们在声乐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

(二)充分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内涵

歌曲的情感和内涵是一首作品主要表现的内容,也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在演唱中若要充分表达这种内涵和情感,我们首先要了解这首歌曲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从作者的角度去体会、去对话,深刻领会其中蕴藏的含义。在选择好所要演唱的歌曲后,要对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表现手法进行分析,从歌词到旋律,从感性到理性,全方位了解歌曲创作的社会背景和背后的故事。在了解作品的基础上,还应该通过演唱实践,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基调和演唱方式。例如老师在演唱《父老乡亲》这一歌曲时,感情流露自然、亲切,情感真挚、细腻,拨动人的心弦。这不仅得益与老师深厚的演唱功底,更重要的是彭老师在革命老区、贫困山区、雪域高原和海防边疆的都有过生活体验。能充分理解歌曲中所表达的无限深情。尤其第三段中以呼唤的方式,发自肺腑的喊出“父老乡亲”,深刻地表现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感激之情。出色的演唱,真情的流露也让这首歌也成为人民群众和舞台上最受喜欢的歌曲之一。

(三)于生活中感悟,提高艺术修养

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声乐的创作和演唱也离不开对生活的体会与感悟。演唱者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将直接影响对音乐作品内涵与感情的表达。假如演唱者缺乏对生活的感悟,缺乏对普通人民群众的关怀,在演唱中单纯的采用声乐技巧来表达作品中的情感,无疑是失败的一种方式。因此具备了演唱的技巧和方法,没有对生活的感悟也是无法声情并茂的演唱一首声乐作品。我们要在生活中去体会人生,增加自己的阅历和情感。将个人的生活感悟和情感融入到演唱作品的过程中去,才能更好地诠释歌曲中的思想和内容,才能表达出歌曲中更深层次的内涵。例如我国红色歌曲的演唱者往往是一些经历过战争的老一辈演唱家,因为他们经历过那个年代并且有着很深的感悟,因此每一句歌唱、每一个旋律都会勾起他们的情感记忆,将这种情感与歌曲结合起来,才能将歌曲的魅力展现出来。

三、结语

情感表达论文范文2

关键词:符号论美学;艺术鉴赏;理论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4-0034-01

符号论美学是以更加直观的形式来进行艺术表达,以象征和符号的方式来表达艺术情感,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艺术的本质,对艺术创作和鉴赏理论进行了创新,用人类哲学文化来阐释艺术创作,引领着艺术创作的发展方向。而符号论美学的艺术鉴赏理论,从全新的角度诠释了艺术与美,推动着美学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符号论美学的重要意义

在现代西方美学的发展过程当中,作为独树一帜的美学理论,符号论美学从独特的视角,“符号化”的表达,与神话、语言以及科学相互联系,更加形象的进行艺术表达,将思想和情感融入到作品当中去,实现艺术创作的自由和创新。符号论美学是按照直觉将进行艺术创作的事物“形式化”,形成符号。将艺术创作作为一种主观意识上的形式构建过程,能够充分地发挥想象力,极大的增加了艺术作品的创新性,有利于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符号论美学能够将艺术更加真实的进行表达。根据符号论美学理论,艺术真实性表达并不是局限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将其真实完整的展现出来。这不是创作,而是模仿。真正意义上的真实性表达是从符号形式上进行创作表达。通过形式真实的表达,来呈现真实的艺术作品,真正体现出符号论美学的内涵以及艺术创作的本质。

另外,符号论美学的审美鉴赏,让人们更加直观的感受和体验艺术形式化创作的魅力。而艺术创作过程当中,艺术创作者将构成艺术作品的各种形式有机的组合,实现艺术形式化的创作,无论是从绘画的光影、线条,还是从音乐的节奏、旋律,或者还是诗歌的文字等艺术形式,将艺术更加完美的呈现,具有更高的审美鉴赏价值。符号论美学开拓了艺术创作的新领域,引领着艺术的发展方向。

二、符号论美学的艺术鉴赏

无论是卡西尔最初提出的符号论美学理论,还是经过苏珊・朗格创新推广的新理论,都对符号论美学的内涵进行了阐述,从艺术本质上进行分析,将艺术创作赋予了全新的概念和意义。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符号论美学已经成为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理论体系,而艺术鉴赏是最能阐释符号论美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对符号论美学的艺术鉴赏理论的解读,使符号论美学理论基础下的艺术创作能够更好的表达。

(一)艺术鉴赏的内涵

对符号论美学理论基础下的艺术创作进行鉴赏,需要从艺术内涵出发。苏珊・朗格认为,艺术鉴赏更深层的内涵,并不是固定的形式和可以进行逻辑解释的表达方式,而是无法通过语言和文字来进行理解和解释的。真正的“符号化”或是“形式化”的艺术创作,都是抽象进行的作品。无论是从光影、线条、节奏等表达方式的组合应用,还是情感的表达,都能更加强烈的激发美感,而不仅仅局限于形式当中。艺术是由各种形式的符号组合而成,而艺术本身也是人类的情感符号。人类为了抒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时,就以艺术创作作为情感符号,将情感完整的表达在艺术作品当中。符号论美学的艺术鉴赏的内涵,就在于“形式化”的情感表达。除此之外,符号论美学与现代科技以及各学科之间的结合实践,使其艺术内涵具有时代的气息,其艺术鉴赏具有更强的理论价值。

(二)艺术鉴赏的形式

艺术创作就是情感表达的“形式”,符号论美学将艺术表达更加“形式化”,把抽象的的艺术形式更加具象的表现出来。艺术形式作为生命形式当中的一部分,人的逻辑思维、情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艺术的表达。利用人类情感进行感知,对艺术形式当中的“形式”或是“符号”有着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掌握,并能进行准确的判断和预测。而艺术审美正是在此基础之上,参与到艺术创作当中的一种形式。通过情感的感知,将艺术鉴赏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上,以艺术表达来震撼人心。生命创造出情感,情感创造出艺术,艺术形式的表达是生命形式表达的重要一部分,是生命的投影。艺术创作就是利用抽象化的手段和方法,将艺术作品更加真实的展现出来。艺术的发展与进步与生命的成长是类似的过程。生命形式的艺术表达,是符号论美学的内涵。通过构造符号形式,创作艺术作品,表达生命情感。因此,符号论美学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三、结论

符号论美学由卡西尔提出,经过苏珊・朗格的创新与发扬,已经形成重要的艺术创作理论。符号论美学以其独特的魅力融入到艺术创作当中,使艺术表达更加真实化,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通过对符号论美学的艺术鉴赏理论的研究,掌握其中的艺术内涵和表现形式,更加透彻的理解符号论美学的艺术鉴赏价值。符号论美学是艺术创作重要的理论基础,为现代艺术创作开辟了新的领域,对艺术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情感表达论文范文3

第一章 阅读知识训练纲要

阅读知识与阅读能力一样,都是学生阅读文本时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阅读知识是学生叩开文本大门的首张通行证。学生走进文本,认知文本,首先要靠阅读知识来支撑,来铺垫。有了阅读知识,阅读能力会更加给力。缺了阅读知识,阅读能力会大打折扣,仿佛蜗牛头上少了一只触角,其感知与判断能力会大幅度下降。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诠释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时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知识与能力的整体发展。”这就意味着语文阅读课堂承担着培养学生阅读知识和阅读能力的双重任务,二者不可偏废。知识催生能力,能力体现知识。

“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这两句论述告诉我们:语文教学阅读知识的最佳操作办法是随课文学习,随实际理解。

训练细则:

第一节:记叙文知识系列

(1)记叙;(2)描写;(3)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4)结构;(5)线索;(6)正面描写;(7)侧面描写;(8)伏笔;(9)照应;(10)烘托;(11)对比;(12)象征;(13)第一人称;(14)第二人称;(15)第三人称;(16)详细与略写。

第二节:议论文知识系列

(1)议论;(2)论题;(3)论点;(4)论据(理论论据、事实论据;(5)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归纳论证);(6)引论;(7)本论;(8)结论;(9)议论文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

第三节:说明文知识系列

(1)说明;(2)说明对象;(3)说明对象的特征;(4)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列数字、作引用、摹状貌、画图表、打比方、下定义);(5)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6)说明文的语言(准确、平实、简明);(7)说明文的分类。

第四节:文言文知识系列

(1)一词多义;(2)古今异义;(3)通假现象;(4)词类活用;(5)互文见义;(6)成语源头;(7)兼词现象;(8)句子翻译;(9)手法运用;(10)情感体认;(11)判断句式;(12)被动句式;(13)省略句式;(14)倒装句式。

第五节:散文知识系列

(1)抒情;(2)抒情方法(直接抒情、间接抒情);(3)叙事散文;(4)写景散文;(5)抒情散文;(6)说理散文;(7)形散与神不散;(8)行文线索;(9)表现手法(烘托手法、对比手法、象征手法、抑扬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第六节:小说知识系列

(1)主要人物;(2)次要人物;(3)线索人物;(4)人物形象;(5)故事情节(故事的开端、故事的发展、故事的高潮、故事的结局);(6)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7)线索;(8)悬念设置;(9)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10)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11)细节描写;(12)留白艺术;(13)原型与加工。

第二章 阅读能力训练纲要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需要阅读者具备相应的阅读能力。

走进文本,领会文本的深刻含义、韵味时,需要理解能力;综述文本的内容、思想时,需要概括能力;评价文本的美质、价值时,需要鉴赏能力;联系实际向生活延伸、拓展时,需要迁移能力。此外,从厚重的文字中体味出情愫或者哲理,那是美妙的感受(体验)能力在起作用;用简洁而准确的语言去解答复杂的问题,那是美妙的表达或再表达能力在起作用;借文本的思维去推理生活实际问题那是美妙的探究能力在起作用;将相近或相似的文本内容区分开来,那是美妙的辨识能力在起作用……

那么,如何培养上述诸种美妙的阅读能力呢?

培养阅读能力必需做到一“无”两“有”。一“无”就是“无盲目训练”,即每次训练都应该有明确的能力培养目标。两“有”就是“有质量”“有数量”。所谓“有质量”,是指根据每种阅读能力的形成规律及思维运行特点实施训练,突破各自的思维方式,找到各自的运行路径。所谓“有数量”有两层意思:一是指58个阅读能力训练点都训练到位,一“点”一练,不漏一个;二是指相同的能力训练点练习一次即实现“质”的突破,无需再练,举一反三即可。

训练细则:

第七节: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指在阅读时对文本的词语、句子、段落、文意、手法、情感、形象等在内容及意义方面进行体味、推敲和认知的能力。

训练子目:(1)词语理解力;(2)句子理解力;(3)段落理解力;(4)文意理解力;(5)手法理解力;(6)情感理解力;(7)形象理解力;(8)问题理解力。

训练策略:1.“质”的突破,让学生练习并形成由“表”及“里”的思维方式,“表”指文本中相关的语言材料,“里”指蕴含在语言材料中的内容:或思想,或情愫,或文法等;2.“量”的突破,让学生演练一套涵盖上述8种理解能力的训练专题。

第八节:概括能力

阅读文本时,要求学生能够把握文本的基本观点,获取其中的主要信息,得出有意义的审美美质。概括能力指在阅读时对文本的段落、文意、手法、情感、形象等方面的内容从整体上进行提取和归纳的能力。

训练子目:(1)段意概括力;(2)材料概括力;(3)形象概括力;(4)思路概括力;(5)主旨概括力;(6)特色概括力。

训练策略:1.“质”的突破,让学生掌握并运用概括文本信息的基本方法:或截取法,或组合法,或概述法;2.“量”的突破,让学生演练一套涵盖上述6种概括能力的训练专题。

第九节:鉴赏能力

鉴赏是学生阅读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鉴赏能力指在阅读时对文本的雅词、美句、美段、美法、美情、美思等方面进行欣赏与品鉴的能力。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鉴赏能力有专门的表述:“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训练子目:(1)雅词鉴赏力;(2)美句鉴赏力;(3)美段鉴赏力;(4)美景鉴赏力;(5)美情鉴赏力;(6)美法鉴赏力;(7)美思鉴赏力;(8)典故鉴赏力;(9)炼字鉴赏力;(10)阅读批判力。

训练策略:1.“质”的突破,让学生练习并形成由“现象”到“美质”的思维方式,让学生通过感知“现象”语言材料,去揭示内在的文本“美质”:表达效果及审美体验等;2.“量”的突破,让学生演练一套涵盖上述10种鉴赏能力的训练专题。

第十节:迁移能力

阅读作品后,要能够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重要启示。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种阅读迁移能力。迁移能力指在阅读时将文本内的某一内容向文本外的自然、社会、人生等进行引申与拓展的能力。

训练子目:(1)由文本到文本的迁移力;(2)由文本到自我的迁移力;(3)由文本到生活的迁移力;(4)由此法到彼法的迁移力;(5)由此理到彼理的迁移力;(6)由此情到彼情的迁移力。

训练策略:1.“质”的突破,让学生练习并形成迁移必需的几种思维方式:或假想思维,思维路径由理性到感性;或联想思维,思维路径由“此”及“彼”;或演绎思维,思维路径由“一般”到“个别”。2.“量”的突破,让学生演练一套涵盖上述6种迁移能力的训练专题。

第十一节:感受(体验)能力

感受(体验)能力指在阅读时对文本的美景、美境、美法、美情、美感等方面进行心理体认的能力。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感受(体验)能力有这样的表述:“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训练子目:(1)美辞感受力;(2)美景感受力;(3)美境感受力;(4)美法感受力;(5)美情感受力;(6)美感感受力;(7)美思感受力。

训练策略:1.“质”的突破,让学生掌握并运用感受(体验)的方法:一是入境法,通过品读进入文本境界,或意境,或法境,或情景等;二是关照法,让学生凭借联想调动并对照自己的体验或经验,形成个性化判断。2.“量”的突破,让学生演练一套涵盖上述7种感受能力的训练专题。

第十二节:表达或再表达能力

阅读作品后,对作品的文料、文法、文采、文辞、文思、文旨等不仅要能够形成自己的思考,还要能够作出自己的判断。表达与再表达能力指在阅读时对作品的文料、文法、文采、文辞、文思、文旨等作出判断时进行表述或再表述的能力。

训练子目:(1)理解性语言表达力;(2)概括性语言表达力;(3)鉴赏性语言表达力;(4)迁移性语言表达力;(5)探究性语言表达力;(6)辨识性语言表达力;(7)诠释性语言表达力;(8)阐述性语言表达力;(9)文本再表达能力。

训练策略:1.“质”的突破,让学生进行答题规范表达训练:或术语表达,或阐述表达,或诠释表达,或提升表达;2.“量”的突破,让学生演练一套涵盖上述9种表达或再表达能力的训练专题。

第十三节:探究能力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这是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探究能力所作的表述。

训练子目:(1)“原因――结果”型问题探究力;(2)“现象――本质”型问题探究力;(3)“感性――理性”型问题探究力;(4)“量变――质变”型问题探究力;(5)“肯定――否定”型问题探究力;(6)“具体(个别)――抽象(一般)”型问题探究力。

训练策略:1.“质”的突破,让学生练习并形成探究能力必需的逻辑推理方式:或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感性到理性,或从量变到质变,或从肯定到否定,或从具体(个别)到抽象(一般);2.“量”的突破,让学生演练一套涵盖上述6种探究能力的训练专题。

第十四节:辨识能力

辨识能力指在阅读时对相近或相异的文本题材、题旨、手法、意境、情感等进行比较、分辨与认知的能力。

情感表达论文范文4

关键词: 文学翻译意境传达

1.前言

著名文学家茅盾指出:“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时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1]但在文学翻译过程中我们常遇到的问题是,译不出原作者要表达的味,也就是原作中的意境很难传达出来。那到底什么是意境呢?对此概念大家理解不一,笔者倾向于下列中国百科网的解释: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是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成的意蕴或形象,特点是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有着超越具体形象的更广的艺术空间。意境这一概念的思想实质可远溯到先秦哲学,但这一词语却来自佛教术语。而用于文学批评,形成文论术语,则始于唐代诗论,扩展于宋代以后的绘画创作。在今天的文学评论中,意境理论已更广泛用于各类文学艺术创作之中。这一解释阐明了意境的形成与发展,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意境的抽象性、艺术性和在文学翻译中的难以表达性。

2.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美及其翻译

文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作品表现形式多样,可以是小说、散文、戏剧或诗歌,也可以是影视作品。但无论是哪种形式,创作者都力求表达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以求读者产生共鸣。因此“意境的创造,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完成的。这就是说意境是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和它所引发的想象的形象的总和”。[2]意境使文学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美,而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也决定了文学翻译的艺术性。文学翻译也是一种创作,它以意境的表达和再现为最高目标,因此,创造意境是作家和文学翻译者共同追求的目标。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欣赏作家是如何创造意境而译者又是如何传达的。

原文:Then those eyes flashed brightly through their filmy heaviness,before the remainder of her face was well awake.With an oddly compounded look of gladness,shyness,and surprise,she exclaimed,“O,Mr.Clare――how you frightened me――I――”

(Thomas Haydy: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译文:这时候,她脸上别的部分,还没完全醒过来,可是她的眼睛接着就从朦胧惺忪中,闪闪发出光明。她带出不同寻常的复合情态,又有点儿含羞,又有点儿含喜,又有点儿含惊,喊着说:“哦,克莱先生!你真吓了我一跳――我――”(张谷若译)

原文描写了苔丝午后休息刚刚打了呵欠后突然发现克莱时的表情和心情。根据故事情节我们知道,当时克莱已经对她表明了心迹,而她自己却没理会到这一层。意料之外,克莱的再次出现让她毫无准备,一时所感都在脸上表现出来了。虽然原文只用了“gladness”、“shyness”和“surprise”这几个简单的词,但凡是经历过爱情的人都能体会到当时苔丝的又惊又喜又羞。作者创造出了苔丝娇羞惊喜的意境,也唤起了读者对自身经历的回忆使其产生共鸣。再看译文,我们一般也就把它翻译成“又惊又喜又羞”,而张谷若先生译文中的三个“又有点儿”,还有三个“含”字无不生动地传达了原文中的意境,让译文的读者如睹其貌,如感其情。

3.意境在文学翻译中的传达

作为翻译大师,张谷若先生能把握原文的意境并在译文中成功地传达出来。不过凡是经历过文学翻译的人对于意境的难以表达性都颇有体会,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文学翻译工作者的任务是不仅要意会,能言传,而且要传得准、传得真、传得美。笔者认为在文学翻译中为了使意境不失原作中的韵味而得到很好的传达,译者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进行翻译之前,译者的大脑里应该储备一定的翻译理论,因为翻译实践离不开翻译理论,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张谷若先生正是因为一直主张“原文是地道的语言文字,翻译时也要译成地道的语言文字”,才会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极力去揣摩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一些翻译初学者经常在没有任何理论指导下凭感觉把一种语言机械地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结果按照自己的理解把表面的意思表达出来了,但通常情况下原作中的韵味也流失殆尽。因此在进行翻译实践之前,翻译学习者有必要对中外的翻译理论进行学习和借鉴,吸收其中的精华再加上自己的理解以实现叙事而不舍意,写景而不忘境。

其次,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仔细阅读原文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去体会原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情实义。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体验,文学翻译却需要译者去“体验别人体验的生活”[3],去“经历一个角色的移情过程”[4]。郭沫若在1922年创作的《雪莱的诗》中就曾写到:译雪莱的诗,是要使我成为雪莱,是要使雪莱成为我自己。译诗不是鹦鹉学舌,不是沐猴而冠。体验是一种跟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经历。此外,文学语言本身具有模糊性的特点,常常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无限遐想的空间,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对原作的感悟也相差甚远。因此,译者必须充分发挥想象力,把体验和想象相结合来表达原作的情、景、意、境,以求译文的形神兼备。

再次,翻译完成后,译者应该将自己的译文和原作进行反复对照,以求整体基调和风格上的一致。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曾增删数次,几易其稿,译者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也需要有这种不怕麻烦、反复修改、精益求精的精神。一次翻译课上,笔者的老师让大家翻译《小石潭记》,笔者搜肠刮肚也感觉难以表达柳宗元笔下那种情景交融的意境。老师给了参考译文后,笔者禁不住感叹译者的译功,就把原文和参考译文都放在那里,没去过多地理会。但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每每欣赏到妙词佳句,老师就会情不自禁地联想起《小石潭记》并把刚刚用到的词和起初的选择进行对比以寻求最能传达意境的那个。老师对文学翻译的投入让笔者深受启发,也希望这种态度能对所有从事文学翻译的人尤其是那些为了某方面的利益只求速度,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翻译一部文学作品的人有所启发。

4.结语

意境使文学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但这也给文学翻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使得文学翻译成为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工程。为了成功地再现意境,译者不仅要有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丰富的想象力,不厌其烦、执著追寻的态度,还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广博的人文背景知识。但文学翻译实践中的困难远比我们想象的多。原作者、原文、原文读者、译者、译文、译文读者之间密切关联,因此为了成功传达文学作品的意境,译者必须妥善协调各方关系,“使读者在读译文时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参考文献:

[1]茅盾.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A].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通讯》编辑部,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C].北京:外研社,1984:1-16.

[2]孙迎春.张谷若翻译艺术研究[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114.

情感表达论文范文5

关键词:媒体微博;新闻评论;特征;影响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1-0127-02

一、引 言

最初,微博是以社交平台“身份”走进公众的视野的,此后,迅速发展成为表达各方观点的社会舆论集散地。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4)数据,截至2013年底,微博用户达到2.81亿,微博上的信息已成为人们浏览网页的重要内容。微博不仅带来一个又一个热门事件,更吸引着传统媒体纷纷上线。根据《2013新浪媒体微博报告》数据,2013年,新浪微博中媒体机构认证数同比增加40%。媒体利用微博平台除了抢占新闻先机,还运用评论等来积极引导舆论。

微博新闻评论是网络新闻评论的一种,是微博用户对微博上新进发生的新闻报道进行评论,或者就某一新闻事件发表观点看法的行为。微博新闻评论由于字数限制,篇幅较小,而上网的便捷促使其快速,故而微博新闻评论能够快速简洁的呈现出来。当前,微博新闻评论主体主要有媒体、大V公知、草根网民等。那么,媒体微博评论话语有哪些特征?其对传统新闻评论有哪些影响?

本文在此问题基础上,主要考察热点事件中媒体微博评论的话语特征,从而探究其对传统评论的影响。

二、媒体微博的评论话语特征

为了便于研究,本文以“青岛中石化输油管道爆炸”事件为例来具体考察媒体微博评论的话语特征。2013年11月22日上午,青岛黄岛的中石化输油管道发生爆炸,导致62人遇难,一时间此事件成为微博热门话题第一名。事件伤亡情况以及处理结果等引起各方关注。由于新浪微博是媒体最常用的,本次研究以新浪微博为平台,根据2014年1月新浪微博风云榜媒体影响力榜单,笔者选取前50名媒体并在其微博中输入“青岛”得到33个报道此事故媒体的165条评论。以下数据的得来都基于对这165条微博的内容分析。

梵・迪克在《作为话语的新闻》中指出:“话语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对我们称为话语的这种语言运用单位进行清晰的、系统的描写。这种描写有两个主要的视角:文本视角和语境视角”。本文主要从文本视角出发,从话语形式、话语成分、句式构成、评论倾向等四方面考察此事件中媒体微博评论的话语特征。

(一)话语形式多样,以文字和表情为主

从话语形式可以看出媒体微博评论的呈现方式,对得到的165条微博分析后发现此次事件中,微博媒体评论话语形式有“纯文字”、“纯表情”、“文字+表情”、“文字+图片”、“文字+表情+图片”等5类(如表1所示)。

表1

纯文字 纯表情 文字、表情 文字、图片 文字、表情、图片

条数 44 71 45 2 3

百分比 27% 43% 27% 1% 2%

从表1可以看出,此次事故中,媒体微博评论话语形式中“纯表情”比例最高。这些表情主要以“蜡烛”和“爱心”构成,还有“愤怒”等。文字表达也占据相当多的比例。

(二)话语简洁,主要以一句话以内篇幅呈现

由于微博的字数限制,媒体发表评论较为简短,此次事件中,媒体微博话语成分由“表情”、“词语”、“一句话”、“一段话”等四部分构成(如表2所示)。

表2

话语成分 表情 词语(2字) 一句话 一段话

条数 71 2 53 39

百分比 43% 1% 32% 24%

数据显示,面对事故,媒体微博话语一句话以内的表达占到76%。从上表话语成分比例可以看出,在损失惨重、涉及生命的事件中,沉默式的简短评论更能表达媒体的思想和立场。

(三)句式集中,多是祈使句

句式按表达语气、主语性质、句子数量、句式整齐等分为很多类,根据表达语气的分类方法得出165条微博使用的句式,有陈述句、祈使句、反问句、感叹句、疑问句(如表3所示)。

表3

句式 陈述句 祈使句 反问句 感叹句 疑问句

条数 21 51 12 5 3

百分比 23% 55% 13% 5% 3%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祈使句是使用做多的句式,表现形式主要是“愿安息/安好”、“请伤亡数字停下来”等。进一步考察祈使句可知,其作用是要求、请求或命令、劝告、叮嘱、建议别人做或不做一件事。在此次事件中,媒体微博评论主要涉及命令、请求、要求等(如表4所示)。

表4

祈使句 命令句 要求句 请求句

条数 2 10 39

百分比 4% 20% 76%

(四)评论倾向情感表达,辅助以理性逻辑

新闻评论主要采用论证法,论证一般可以“情感”制胜或是“逻辑”服人。根据165条微博评论内容表达出来的主要基调来看,此次事件中,媒体评论倾向于诉诸情感,以感情来表达的评论110条,占67%。而以“逻辑”论证的占33%,主要表现为以下主题中(如表5所示)。

表5

逻辑论证主题 安全生产反思 问责 灾后救援/民生

条数 12 27 16

百分比 7% 16% 10%

从上述表述和数据中可知,在“青岛中石化输油管爆炸”事件中,媒体微博评论话语形式多样、侧重表情和文字;语言简洁、多在一句话以内;句式集中为祈使句、表达请求语气;评论主要诉诸于情感,以“感情”制胜。

三、媒体微博评论话语的影响

新闻评论代表着媒体的思想,媒体往往通过新闻评论来引导社会对某个问题的舆论导向。媒体利用微博平台发表新闻评论不仅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舆论有引导作用,其微博化的评论方式更容易为公众接受,打破传统新闻评论一贯的严肃风格,逐渐消弭“民间舆论场”和“官方舆论场”之间的隔阂,但其话语同质化倾向以及琐碎化问题逐渐突显,需要反思和改进。

(一)微观层面

1.丰富了新闻评论语言和形式。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评论代表着媒体的水平和质量,其语言严肃、思维严谨、形式单一。新媒体环境下,尤其是微博兴起后,网络语言丰富多彩,媒体在微博中的新闻评论顺应微博语言特征,表现出活泼和多样的特色,例如在“青岛中石化输油管爆炸”事件中,通过对33家媒体的165条意见表达微博分析,可知其表达方式多以“微博+评论/图片”的形式表现出来,占64%的比例,而“微博+评论+链接”、“评论+图片+链接”等也是其表现形式。在话语表达方面,倾向于网民表达方式,比如“愿伤亡数字停下来”、“请数字不要上升”等。

2.增强了新闻评论的针对性。微博字数限制要求媒体的新闻评论一针见血、一语中的。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重在讲究逻辑和充分论证,在微博中,新闻评论要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在这种平台要求下,微博新闻评论大多以简洁的话语直接表达意见。在“青岛中石化输油管爆炸”事件中,媒体评论以一句话以内篇幅呈现的最多。一句话、一个词来表达情感往往能更直观、更有针对性。此外,还有一段话评论,但是一般都很简练,或是几个问题的直接质问,或是层层递进的意见表达。

3.同质化、琐碎化问题突显。在快速时间、简短文字要求下,呈现独特、深刻的思想很难。虽然针对性较强,直接表达观点,但存在同质化问题。纵观上述33家媒体的165条评论,其对此事件的意见或看法集中于祈福、悲伤、愤怒等情感主题。其中蜡烛祈福的图片和表情在大部分评论里都运用到了。评论话语简短却突显出琐碎化问题,例如,在表达意见时“意见+微博+意见”的形式造成意见断裂开来,随意性太大,逻辑的层层递进较为缺乏。

(二)宏观层面

从宏观发面来看,媒体在微博平台上的语言接近公众表达方式,没有较大的距离感。公众容易接受,从而能够顺应媒体意见而使舆论易于控制,避免走向极端。舆论主要由意见性表达汇聚而成,都市报的增加、互联网的发展促使两个舆论场产生,即“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传统新闻评论有其严格要求,行文严谨,逻辑性较强。而微博中,媒体新闻评论话语逐渐网络化、微博化,逐渐接“地气”,这种表达是大多数公众喜闻乐见的。互联网尤其是微博平台的出现像是两个舆论场之间的桥梁,打通了“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之间的隔阂,有助于两个舆论场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从而使整个社会对某一事件的舆论趋于冷静和理智。

四、反 思

媒体进军微博,利用微博平台发表言论,有其积极的一方面也有其弊端。媒体在微博中的评论是对传统媒体评论的一种发展和创新,是传统媒体迎合时展的必要之路,但由于微博本身的缺陷导致媒体新闻评论的同质和喧嚣。真正的新闻评论是给予公众理性和深刻的思想,而不是一味顺应和情绪宣泄。所以,媒体微博上的新闻评论是对传统新闻评论的一种突破和创新,其语言的丰富和形式的多样,是顺应新媒体时代的潮流的。但其并不是传统新闻评论的替代,传统新闻评论的深刻和把握大局是不可能被替代的。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如何更好运用新兴媒体发表意见、引导舆论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廖宇飞.微博新闻评论的特点及其写作要求[J].青年记者,2012(20).

[2] 董天策,夏侯命波,梁辰曦.试论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新闻评论的特征――基于“你好,明天”“微评论”的实证研究[J].当代传播,2013(4).

[3] 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 张月萍.微博客对网络新闻评论的影响[J].新闻大学,2010(3).

[5] 杜涛.新闻评论的定义之争与研究路径整合[J].新闻界,2013(22).

情感表达论文范文6

【关键词】物感;物哀;本居宣长

物感又称物感说,属中国诗学范畴。既然隶属诗学,其必然带有诗学的气质。诗学的气质“一方面,与历代诗人的创作实践有密切联系,是他们思想的结晶,诗人们创作经验的归纳、总结和升华;另一方面,它又与哲学气脉相通,受着每个时代哲学思潮的鼓动或制约。”

物感说起源于原始居民与自然无意识的往来交融中。这种活动让人类产生了联想、想象等自然审美心理能力,并为物感说提供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支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顺应天时、地理的观念经过一代代人的追求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正是物感说的哲学基础。人类在“关乎天文”的过程中,审美意识逐渐被唤醒,实现了从生理到心理,由客观到主观的升华与飞跃,并将这种审美感情运用到创作中。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正是心与自然相融相交的体现。之后,各大思想家又在此基础上融入“道”的观念,皆认为主观世界始于客观世界开始作出感应。老子言:“道者迈出物之奥”。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道”与“天人合一”论构成了物感说的哲学依据。总的来说,“物感”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中审美主体对客观现实的感受,因“物”而感于“心”,因“心”而情动。

“物感”中的“物”,可以是客观事物,也可是主观意识即想象中的事物表象。朱光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物甲”、“物乙”两个概念。“物甲”即事物本然的存在,“物乙”为诗人眼中之事物,外物与人的主观条件结合的产物。这两个概念的提出也更进一步论证了物与心的相互刺激,以达到物我无间,情景交融的效果。《毛诗序》中写道:“诗者,志之所之也。有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由内在的意志表现为外在的情感,其中间的环节就是受外物的感发,亦即感物触情,其表现形式因所受影响不同而随之变化,会使主体产生不同的心态,形成内容多样、色调丰富的“物感”,即深化了审美主体对外物的感悟度,也扩张了其感情的想象空间。

叶渭渠在其撰著的《日本文学思潮史》中对于“物哀”做了如下阐释:“物哀是将现实中最受感动,最让人心动的东西(物)记录下来,写触物的感动之心、感动之情,写感情世界。而且其感动的形态,有悲哀的,感伤的,可怜的,也有怜悯的、同情的、壮美的。也就是说,对物引起感动而产生的喜怒哀乐诸相。也可以说,物是客观的存在,哀是主观的感情,二者调和唯一,达到物心合一,哀就得到进一步升华,从而进入更高的阶段。”“物哀”思想经由一代代大家的不断完善而最终成形,逐步渗透到日本文学中,成为日本文学的一道独特风景。

“物哀”一词最早是由日本江户时代著名国学家本居宣长在其评册《紫文要领》中提出。他的用意在于以“物哀论”颠覆日本文学评论史上长期流行的、建立在中国儒家道德学基础上的“劝善惩恶”论。这也是日本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试图摆脱对中国文学的依附与依赖,确证其独特性、寻求其独立性的集中体现,标志着日本文学观念的一个重大转折。本居宣长认为以《源氏物语》为代表的日本古代物语文学的写作宗旨却是“物哀”和“知物哀(对所见所闻心有所动)”。本居宣长将“物哀”及“知物哀”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感知“物之心”,即指人心对客观外物的感受,二是感知“事之心”即指通达人际与人情,二者合起来就是感知“物心人情”。

本居宣长认为:“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悲哀――也就是一切不能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动最深的,而《源氏物语》对这一美学精神表现得最为完美。”同时,他也认为,“悲哀只是哀的一种情绪,不仅限于悲哀的精神”,“凡高兴、有趣、愉快、可笑等都可称作哀”。由此可见,“物哀”中“哀”具有多重含义,哀由最初简单的感叹词发展成为带有各种情绪的感动,深化了主体的感情,以达到“物心合一”。

在《紫文要领》中,本居宣长认为男女之情最刻骨铭心,在恋情中,最能使人“物哀”和“知物哀”的是背德的不伦之恋,即“好色”。《源》表达了与儒教佛教完全不同的善恶观,即以“知物哀”为善,以“不知物哀”为恶,对背德之恋并不是津津乐道,持欣赏的态度,而是为了表现“物哀”。本居宣长强调《源》乃至日本传统文学的创作宗旨、目的就是“物哀”,即把作者的感受与感动如实表现出来与读者分享,以寻求他人的共感,并由此实现审美意义上的心理与情感的满足;读者的审美宗旨就是“知物哀”,为消愁解闷、寻求慰藉而读。“知物哀”是一种高于仁义道德的人格修养特别是情感修养,是比道德劝诫、伦理说教更根本、更重要的功能,也是日本文学有别于中国中国文学的道德主义、合理主义倾向的独特价值之所在。

这种民族性的哀伤感在众多日本作家及学者,日本作品,建筑,甚至园林部署中都可见一斑。如:日本人喜爱的枯山水、对雪及白色的崇拜、对死亡这种终极自由的向往等,无一不是受到物哀思想的影响。“物哀”作为特殊的日本审美情态的概括和总结,可以瞥见大和民族思想独特的一面,揭示出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丰富多彩。

日本物哀思想是在受中国物感思想影响的基础上,加入自身民族的特征而形成。二者起源相似,但“物哀”是一种建立在直观感受上的美学理论,流连于身边眼前的景物事象,多是多愁善感的人在恋情中因触物感受,悲喜忧愁之感而发的咏叹;而“物感”则是建立在哲学观念上的美学理论,信奉“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关注的是天地万物与人的审美情感的关系,与“言志”说相关联,表达多种感情。由二者所涉及的范围来看,“物哀”说关注的范围不如“物感”说广阔。这与学说形成的条件及熏陶范围有着密切联系,四面环水的小国与地大物博的中国相比人的眼见观念肯定有差距,接受外来思想的机率也比中国少。

从艺术创作论来看“物哀”侧重于外在物象,是由亲见之物景、亲身经历之事而萌动出对具体生活场景中的情趣,“物哀”论更贴近于现实生活。“物感”更亲近于意象,将物象与心智情感糅合来触发感情,“立象尽意”。

从情感的表达来看,“物哀”虽说也突出感情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但最强调的却是悲哀之情,特别是恋情中的哀思、悲悯为多,表达上也多强调细腻、柔和、单纯、委婉之感,这一点用于突出女性时所用甚多。“物感”所表达的感调更具有广阔性,将其表达方式与哲理思考和理性意识常常联系一起,更注重情理合一,整体体现出一种海纳百川的包容性。

说到二者相同之处,都是由物象出感,又将情感注入物象引发新的感情,以达到情景交融。这也是东方美学与西方美学的区别,东方二者兼重,而西方则重物,东方的审美体验则更深,更有意味。

【参考文献】

[1]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叶渭渠.叶渭渠川端康成评传[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情感表达论文范文7

关键词:脸谱,立体动态,情感,产品,设计

前言:

如今的装饰泛滥,粗制滥造的装饰比比皆是,如何才能提取些有意义的想法去运用到装饰上,让装饰更有价值。本文从古代戏剧的脸谱中提取设计点,初步探究能否运用到设计的装饰上,形成一种新的装饰形式。

脸谱的产生有悠久的历史。脸谱起源于面具,脸谱将图形直接画在脸上,而面具把图形画在或铸在别的东西上面后再戴在脸上,在中国的古代,祭祀活动中有巫舞和傩舞,舞者常带面具。在四川成都以北,古蜀遗址“lunwen. dylw.net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有几十个青铜面具,是距今4000年前的古蜀王鱼凫举行祭祀礼仪的用品。北齐兰陵王长恭,性情勇猛武功高强,但相貌俊美像个女子,他打仗时就带上面具,以助其威。唐代歌舞《兰陵王入阵曲》里,扮演兰陵王的演员就要带上面具。这可能就是戏剧中脸谱的起源.

一、脸谱的立体动态

古代的面具上具有简单的符号,“观念符号”和“表情符号”,用来表达某种特定的观念或表情。到了戏里,这些符号就直接画在脸上,表达更为复杂丰富的观念和表情。简单说来,脸谱就是描绘在脸上,用来表达人物特定标志的视觉符号,与一般的表现符号不同,脸谱作为装饰,是一种立体动态的特点呈现出来。

所谓脸谱的立体性,是指人脸本身的立体感上表现出来的,这样的立体表现使得人对脸谱装饰的观察不仅局限于正面,还可以从过侧面来表现。如下图:以青衣为列,青衣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来体现瞬间的心理作用,不管是抬头,低头,侧面,还是平视前方,可以看出脸谱的基本结构都可以呈现出来,正因为脸部的立体结构,在一个舞台上,不一定所有的关注都是正面的直视演员,与演员之间又有一段的距离,这种将五官适当的夸张,夸大,使得各个剧场位置的观众都可以看到演员的表情。

脸谱的动态性则是指,根据人面部表情的喜怒哀乐,通过脸谱的夸张,动态的表现出来。由于脸部的表情器官,比如眼睛,脸颊,嘴巴等等做了适当的夸张性的表现,所以当脸部神情细微的变化,都会被放大,从而可以最好的表现应该表达的情绪。特别是对于净角来讲表现的,大花脸作为最形象对净角的俗称,可见净角中脸谱的表现最为突出。

如果将人作为一个产品,一个产品在表达他的情感,每一个戏子在舞台上,除了唱以为就是他的舞台艺术,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可以说妆饰和动作更能表现出角色的内心世界,人的身体本身就是一个立体感十足的雕塑,这种雕塑的立体感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当然立体与动态是一种不可分的关系,没有立体,没有机构,也就无法去进行动态的表达。立体感是主体本身的感觉,每个主体都有自己的结构,每个结构都不是固定不动的,都需要进行独自的运动,只有运动,动感才能体现,有个动感,便有了情绪。

戏剧中的立体,如同舞蹈一样,通过动作来表达出情感。而每个产品都是立体的,人们在使用的时候,情感也在用户与产品之间,同样都有情感,那么戏剧表达与产品使用有没有共通之处。在戏剧中立体动态的脸谱主要的功能还是用来体现和表达演员角色的情感。所以立体动态更能体现出人物的情感和内心的反应。这种表达的方式,可以通过适当的提取和运动来进行产品设计中。

同时对于装饰的应用,对人,对物的设计上应该是一样,对人来讲装饰是用来表达情感的;对于物来讲,装饰也应该是来表达一定的情感。什么是情感,我认为情感就是自我在特定的状态,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动作欲望,当这种欲望转化为动作后,情感就会表达出来,人是这样,产品应该也是这样的。

二、产品的情感表现

现在的产品装饰一般都是平面或者雕刻立体的感觉,但是这些装饰都是以僵硬的状态呈现,用户在使用产品的时候,拥有一定的操作过程,在整个操作中操作者可能处于不同的心理状态或者情绪。当今产品设计向着对人情感化方向设计,越来越注重人的情感化,但是产品使用其实也是产品表达产品本身情感的过程。一件好的设计,都是有情感的,或者是设计师赋予的情感,或者是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无论哪种,都会有情感在里面,使得产品也有了自身的情感表达需要。

产品本身也应该有情感,它的情感表现在用户是否正常使用,是否正确使用。当产品的功能被完整的使用,正常的运用时,就会表现出愉悦的情感,这样的情感也会传递给使用者,从而使得任务顺利完成。相反,如果用户心情不好,就可能会影响到产品情绪,对产品的误操作,也就可能导致任务的最终失败。所以说,产品也是需要自己情感的表达,那么如何让产品的情感表达出来呢?

一般而lunwen. dylw.net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言当产品不正当操作时候,会发出声音或者指示灯的闪烁来反馈,这样的表达就会使用户心情突然发生转变,进而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工作的完成。比如一个电器罢工,可能会产生火灾或者其他的危险。所以作为产品设计,应该让产品把它的情绪随时表达出来,只有这样反馈给用户,才会使得用户在使用时照顾到产品的情绪。

如今的软件操作越来越人性化,情感化,用户在使用软件时候,感觉是人与人或者是人本能的操作,工作中的压力减小,促进工作效率,无形中,产品在被使用的过程中情感被表达出来,也反馈到了用户这里。而软件也是那种动态的装饰,它的表达是在一直变化中的,一直在适应用户的心理,就像脸谱一样,时刻根据自己的心情,去在面部表达出来,让观众知道,这就是动态的情绪表达。

在进行产品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开始考虑人的感受,其实人的感受是从产品中来,人在使用产品过程中,不是一个姿势的,用户是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人运动,产品应该给人一定的反馈 ,表达应有的东西。

装饰的作用不是简单的装饰,或者是硬加载在产品外观上,可能仅仅是为了表达以中国符号,比如很多白色家电运用青花的装饰来打扮自己的家电,但是青花与白色家电根本没有任何区别,功能上没有,外观上也没有,只是纯粹的附加上,想表达什么,不明确。如果是空调的话,可以用装饰来体现给人的凉爽或者一种温暖的感觉,而不是这种不伦不类的图案。那么一个空调安装在房间里,如何在冬夏两季传达出空调机器要表达给人的心情呢,这就会需要装饰的作用。在不同的环境下,展现出产品主体的作用。

产品是人身体极限的衍生,当人们自身无法到达目的的时候,就会借助于产品来行动,达到活动的目的。现在琳琅满目的产品,能够达到这个目的产品很多,在人们追求物质上的操作的时候,不需要装饰去做辅助。

三、立体动态化的装饰

当产品需要装饰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情感的部分需要表达了。产品的情感表达无非是通过结构,通过操作过程表达出来。平面粘贴的装饰是最常见的装饰,水杯,文具,小家电等都有这样的装饰。这些装饰都是死的,无法变化的,当人的情绪发生变化后,这些装饰没有任何的作用。反而,在人们清洗的时候,则成了被清洗的工具,这样的装饰完全没有必要。真正的装饰用动感来适应用户的情感变化。

当我们设计产品的时候,充要充分考虑使用者在操作产品的时候,情绪的转变,从开始的新鲜,慢慢的平淡,功能和结构无法再改变,我们可以通过装饰的立体感,动态感去迎合用户操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

立体动态化的装饰应该是一种与产品本身的功能,结构密切相关,美观只是一种功能,最重要的是,装饰能够有自己的形态,这种形态来持续的表现产品在操作过程中状态的反馈,或者与用户之间良好的交互作用。比如像我们在电脑上拷贝文件的时候,有一个时间轴,不断的运动,给人反馈,绿色的轴表示心情不错,正在工作。担当出现红色的时候,就有知道,我的压力太大,需要放松或者需要休息调整。

如同脸谱在人的脸上一样,或者像青衣小生轻描淡写,无需过分夸张的去表达,或者像花脸净角那样,粗狂豪放的阐述。都是在时间这个单向轴上有不同的情态内心表达。人们在使用机器时,也是如此。或者情绪低落,或者激动兴奋,但是这种情绪都会表现出来,如果在操作产品时候表现出来,那么这个产品通过它的动态感表达,感知用户的心情,就会去迎合或者去适应用户者,达到任务完成的目的。

立体动态的装饰应该是一种功能性大于单纯装饰性的作用,换句话讲,就是装饰通过立体动态化,变成一种功能,这种功能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体现产品在工作过程中的状态,或者是产品通过这种行为来表达与用户者之间的交流。达到真正的使得产品成为了用户的一部分,而不是简单的看与被看的关系。可以说,产品装饰的功能化也是立体动态化的一种,比如大家熟悉的日本著名品牌无印良品的作品(如图4),极少有那种粗制滥造的装饰,它把所有的装饰都功能化,不允许装饰功能的单独美观。要么没有这种粗制滥造,要么去整合装饰的,使得功能化。功能的体现必须通过立体才能得以表达。

图4、无印良品的部分产品

四、立体动态装饰的意义

立体动态装饰作为以一种不断变化的装扮方式,装饰的作用是表达产品的情感或者是表现产品的状态,单纯的装饰性意义并不大,不应该过于泛滥。所以说立体动态的装饰也应该有其自己的存在意义。

1、立体动态装饰可以提高产品整体的品质。没有了粗糙的平面装饰,使得装饰的概念会重新定义,并且产品造型简洁化。

2、立体动态装饰更能清晰产品的操作和使用,与用户更好的产生一种潜意思的作用,使得产品和用户之间构架一种潜移默化的桥梁,来实现产品的作用,达到产品应用的目的,提高产品的效率。

3、立体动态装饰增加了产品的可塑性。产品不在由设计师或者生产商单方面的控制,由于产品无虚脱的装饰,所以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附加一些自己需要的装饰,这些装饰也是动态的,立体的,用户赋予产品的装饰不等同与厂家的意愿,所以这样的装饰是有意义的。

结论:

一个产品如同一个角色,有着自己的情感表达需求,需要在表演过程中通过脸谱这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设计中,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情感表达,然后通过适当的装饰体现出来,也形成一种立体动lunwen. dylw.net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态的方式。通过这样方式摒弃那些无所谓的图案,形成一种新的功能性,交互性,情感化的装饰风格。(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情感表达论文范文8

关键词关键词:决策树;多特征组合;产品评论;情感分析

DOIDOI:10.11907/rjdk.162835

中图分类号:TP3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7)005000105

0引言

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和移动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用户更加便捷地融入网络,成为信息的使用者和创造者。现今,人们更加习惯于在互联网上发表自己对产品、服务或事件的观点、偏好及情感倾向。CNNIC在《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中指出:截至2015年12月份,我国网民数量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接近50.3%,庞大网民数量为生成海量互联数据提供了基础。其中,在线产品评论数据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面对海量的碎片化、非结构化、口语化、随意化和多样化的交易评论信息,如何借助计算机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帮助企业快速定位用户偏好及喜爱和消费者快速检索所需的信息来了解产品的质量和口碑,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情感分析又称为意见挖掘,简言之,即从带有情感色彩的主观性文本中抽取用户对话题、产品、个人、组织和服务等的情绪、评价、喜好、情感倾向[24]。按照处理文本的内容,可分为基于新闻评论的情感分析和基于产品评论的情感分析[5]。前者主要处理网络新闻事件评论,后者研究对象主要是网购后对产品、服务等的在线评论。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文本情感分析已经作了大量研究,常用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类:基于情感词典的方法和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67]。基于情感词典的方法使用知网Hownet、Wordnet和台湾大学情感词典NTUSD等词典[810],该方法虽然简单直观,但忽略了文本中情感单元和修饰词之间的关系。该方法在句子级情感识别上存在不足,但在词语级情感识别上可以发挥很大作用。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又可以分为有监督和无监督学习两种。常用的有监督方法有ME、NB、SVM、CRF等,无监督方法有PMI等[1113]。基于机器学习的情感分类方法是通过提取文本特征,运用数理模型,把文本特征作为输入变量,经过函数运算后输出结果,根据结果对文本进行分类。该方法不仅考虑到语句文本中的情感词语及还考虑了句法结构,词语之间修饰关系。该方法有较高的正确率和稳定性,同时方便地扩展到不同领域。但由于中文词语的一字多义、交叉歧义、表达多样性、句式的复杂性、语言结构的复杂性和词语的不间断性等,使得中文分词和情感分析工作比英语更加困难,学者们一直在寻找方案以提高中文文本情感识别的准确率。

已有研究多关注一条完整在线产品评论的情感倾向。该方法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不能正确反映用户内心的情感,对于一款产品,用户可能喜欢某些方面的设计,对另一些设计感到不满,如果仅用评论的整体情感倾向代替用户对产品某一具体方面的情感倾向,显然存在误差;二是混淆评价对象,因为多数分析针对的是用户的完整评论,不能识别出用户对某个具体评价对象的情感倾向。因此,针对以上两点,本文对每条完整的评论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进行分句,识别有效子句,提取评价对象,使用C4.5决策树识别子句的情感倾向,该方法采用最大信息增益率作为决策树的属性选择标准,选择的属性作为分裂节点,最初选择的属性作为决策树的根节点,对于分裂节点的不同取值,采用递归的方法求其子树,相比于朴素贝叶斯方法,该方法在分类的稳定性上具有明显优势。

1相关工作

在线产品评论的情感分析侧重点不同于新闻评论的情感分析。在线产品评论的情感分析更加关注用户对产品属性或服务的评价,可以忽略评论中一些具有情感倾向的词语或句子。判断一条在线产品评论是否有用,关键在于文本中是否包含评价词、产品属性等。比如华为honor畅玩版4X在线产品评论:“一直在用华为的手机,这款手机挺喜欢的。”该评论就是垃圾信息,虽然文本中出现情感词“喜欢”,但是句子不包含产品属性和评价词,不能区别产品属性的好与坏。假设“喜欢”一词出现在新闻评论,该语句一定代表了评论者的一种正向的感倾向,不能视为垃圾信息。为了更准确地识别在线产品评论的情感倾向,本了如下相关工作:数据抓取、隐性产品属性追加、用户分词词典、评价词表、否定词表、程度副词表等的建立和预处理。

1.1数据抓取

采用八爪鱼采集器从亚马逊官网抓取华为honor畅玩版4X的在线产品评论信息。八爪鱼采集器简化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流程,实现数据自动采集、编辑和规范化,降低提取信息的成本。通过设计评论信息提取规则,从亚马逊官网提取在线评论信息,得到正面在线评价500条,负面在线评价197条。

1.2隐性产品属性追加

由于用户输入网页评论具有随意性,可能导致文本评论中没有评价对象或属性值,仅有评价词。例如:“个人感觉5.5太大了,不好拿”。该评论中“个人感觉5.5太大了”隐含了评价对象屏幕。对于该类问题,本文设计了常用评价对象和评价词对应表,使用Java程序自动识别评价词,再检索评价对象,如果检索不成功,则添加对应的评价对象,否则不作任何处理。

1.3词典建立

为了更加准确地识别产品评论中的特征词语,如情感词、评价对象、否定词和程度副词等,为后面的机器学习提供可靠的数据,本文建立了相应的词表。

1.3.1用户分词词典

使用中科院张华平博士研发的中文分词软件NLPIR2016对在线产品评论进行分词处理,其主要功能包括中文分词、词性标注、命名实体识别、用户词典功能、微博分词、新词发现与关键词提取等。对于特定领域本体相关属性和常用短语不能正确进行分词,可以人工添加用户词典辅助分词。本文添加不能被正确识别的手机产品属性,形成用户词典表,如图1所示。图1中没有词性标注的词语在NLPIR件中默认是名词,vi表示不及物动词。

1.3.2评价词表

评价词表达了用户对评价对象的情感倾向,最能反映用户对产品属性的喜恶之情,在文本情感分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结合Hownet的正、负评价词表,以及从亚马逊官网抓取的评论信息,剔除与手机领域无关的评价词,如:安乐、安全等,添加新的评价词,如:高大上、物美价廉等。最终得到正向评价词表、负向评价词表。部分正、负向评价词表如图2所示。

1.3.3否定词表

否定词语的出现一般会反转语句的情感倾向,使得语句的正向情感变成负向情感,负向情感变成正向情感。本文在抓取的评论和网络资源中提取了常用否定词,形成否定词表,部分否定词表如图3所示。

1.3.4程度副词表

对于程度副词,其位置的不同会影响到文本语句的情感倾向。本文关注两种位置不同的程度副词。1)其位置在否定词和评级词之间;2)其位置在否定词之前。例如:“手机配置不是很高”,“手机配置很不高”,前者整个语句的负面情感倾向要明显弱于后者。因此本文更加关注其出现的位置而不是其语气强度,部分程度副词表如图4所示。

1.4预处理

预处理是指使用NLPIR分词软件之前对在线产品评论的处理、加工,提取有用信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拆分每条完整评论。根据评论文本中的特殊标点符号把一条完整的评论分成若干子句,特殊标点符号包含逗号、句号、井号、叹号、问号和破折号。根据用户的表达习惯,一般用逗号分隔的子句已包含评价对象和评价词,所以选取逗号分割语句。在输入文本评论时,用户可能使用井号、破折号替代逗号、句号,因此特殊标点符号也包含井号和破折号。

(2)使用NLPIR API对子句进行分词处理,词性标注,去除停用词。

(3)识别有效子句。本文仅处理包含手机产品属性的文本评论。如果评价对象是客服服务、快递速度和态度等与手机产品属性无关的,则直接删除该评论;如果需要测评商城和快递服务,则需要保留,然后删除不包含手机产品属性或评价词的子句,降低干扰语句出现的概率。

最终得到有效子句3 161条。其中,正面文本评论2 119条,负面1 042条。

2模型建立

使用决策树对数据集建立模型,主要包含以下4个步骤:

(1)计算所有属性划分数据集所得的信息增益。信息熵的计算公式:

H(C)=-∑iP(ci)log2P(ci)(1)

在实际计算中,P(ci)取值是类别为ci的样本所占总样本的比例,即:

P(ci)=|ci|/|C|(2)

其中,|C|是训练集样本的总数,|ci|表示类别为ci的样本数。

假设用属性A来划分数据集S中的数据,属性A对数据集S的划分熵值为H(C|A)。如果属性A是离散型数据类型,有K个不同的取值,则属性A依据这K个不同的取值将S划分为K个子集{S1,S2,...Sk} ,属性A划分为S的信息熵为:

H(C|A)=∑kj=1CjCH(Cj)(3)

如果属性A是连续型数据类型,则按照属性A的取值递增排序,将每对相邻的中点看作可能的分裂点,计算每个可能的分裂点:

H(C|A)=|SL||S|H(CL)+|SR||S|H(CR)(4)

其中,SL和SR分别对应该分裂点划分的左右两部分子集,选择H(C|A)值最小的分裂点作为属性A的最佳分裂点。属性A的信息增益:

Gain(S,A)=H(C)-H(C|A)(5)

该值的大小代表属性A对数据集S的识别能力。

(2)计算各属性的分裂信息和信息增益率。C4.5引入了分裂信息来调节信息增益,属性A的分裂信息为:

SplitE(A)=-∑kj=1|Sj||S|log2|Sj||S|(6)

属性A的信息增益率为:

GainRatio(A)=Gain(S,A)SplitE(A)(7)

(3)选择信息增益率最大的属性作为分裂节点,信息增益率可以部分消减因属性分类数目产生的影响。

(4)把该节点作为根节点,对其属性的不同值,递归调用以上方法,求其子树,该过程还包含根据每个叶子节点包含的最少实例数量和置信因子对生产树进行修剪,克服过拟合现象。

3实验及结果分析

本文主要研究在线产品评论的情感分析,即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识别出文本的正、负面情感。首先使用网络爬虫软件八爪鱼抓取honor畅玩版4X手机在线产品评论,然后对其进行特殊处理。过滤评论中的无效语句,添加隐形产品属性,根据产品属性把在线产品评论分割成不同的简单子句。使用NLPIR2016分词工具对处理后的有效子句评论进行分词,词性标注,去除停用词,抽取文本特征,从中选择不同特征项进行组合,得到特征向量,最后使用C4.5建立模型,并检验模型的性能。

3.1在线产品评论数据抓取流程

在线产品评论数据抓取主要分为3个过程:制定数据抓取规则、运行规则,导出数据到本地计算机。①制定规则。该步骤为核心步骤,主要包括分页设置、循环设置、列表设置、提取字段设置。设置Xpath路径正则表达式,匹配评论信息对应的html标签,抓取评论数据;②运行规则。打开已经设置成功的规则,单击“启用单机采集”选项,出现采集页面后,单击“运行”按钮;③导出数据。数据采集完成后,选择“导出到Excel 2003”选项,将数据导入到本地计算机。

抓取在线产品评论的工作流程如图5所示。

3.2基于决策树的情感分析

基于决策树方法的情感分析的过程整体上分为3步:①预处理。对抓取的在线产品评论进行预处理,主要包括拆分子句、删除垃圾评论、添加隐形产品属性、识别有效子句等;②文本分词、表示。添加用户分词词典,使用NLPIR API完成分词、词性标志,去除停用词语,提取并修正文本特征,完成特殊语句处理,选择不同的特征向量进行组合;③情感分析。使用weka中的J48建立模型,选用十字交叉法拆分数据,并根据查确率、查全率和F值3个指标检验模型的性能。

本文使用NLPIR2016分词软件对处理后的在线产品评论进行分词处理,该分词软件有很高的正确率和运行效率,允许用户添加用户词典,提高了软件分词的正确率。本文中添加的用户词典是手机产品属性,其作用是降低软件分词的错误率,确保提取正确的产品属性。NLPIR完成分词后,标注词语的词性,去除停用词。停用词主要包括表示数量的数词、人称代词、带有单位的量词等。

提取文本评论中的特征项,本文选用的特征项如下:正面评价词数量、负面评价词数量、否定词、程度副词、特殊符号。其含义如表1所示。

语句中的评价词表达了用户对产品属性的态度,与语句的情感倾向存在直接关系。否定词语的出现往往会改变语句的情感倾向。大部分学者只关注程度副词的强度值,本文关注其在文本中所在的位置,其在语句中的位置影响语句的情感强度。词语殊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评论者的情感倾向。模型中正向情感倾向标注为1,负向情感倾向标注为-1。

对于一些特殊语句、评价对象及评价词,本文作如下特殊处理:

(1)含有“除”的特殊比较句。该语句含义的侧重点一般在后半部分。因为前期预处理会把含有“除”的比较句拆分成两个子句,所以需要合并含有“除”的比较子句和与其紧挨的下一子句,使得比较句的表达意思更加完全。

(2)非评价词错误识别为评价词的特殊情况。本文采用匹配评价词表的方式来识别评价词。该方法存在不足之处,当子句中包含评价词,但该词不能表达评价词的情感倾向时,非评价词错误识别为评价词的现象就出现了。本文针对这种情况,设置了对应的检验规则,发现并删除误判的评价词,增加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实验发现,对于仅包含一个汉字的评价词,其被错误识别的概率较高。

同一评价词修饰不同评价对象时表达的情感倾向有所差别。比如评价词“高”对应不同评价对象“配置”和“价格”,对于前一个评价对象来说是正面的评价词,对于后者就变成了负面情感词。本文中对于后者做了添加否定词的处理,使其变得规律化。

此外,评价词的前后出现程度副词,并导致其表示的情感倾向发生变化时,对该子句做添加否定词的处理。对于特定的评价对象,出现特定的词语,通过添加否定词处理使其规范化。

3.3实验结果

实验中选择不同的特征组合,使用十字交叉进行试验,其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

实验中采用weka中的J48分类方法来识别文本的情感倾向。实验结果使用weka默认的评价指标,其指标包含如下:Precision表示查准率,检测搜索系统拒绝非相关信息的能力;Recall表示查全率,检测检索系统检出相关信息的能力;FMeasure是查全率和查准率的调和平均数,综合评价方法的效果;ROC Area表示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面积,其值越接近1,表明模型的分类效果越好。其实验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每组实验包含正向、负向情感倾向和加权后各项指标的值。

3.4结果分析

从表3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实验1仅使用情感词的数量特征,实验结果加权后查准率为85.5%,查全率和F值也在85%以上。实验2加入程度副词,结果有所改善,查准率、查全率和F值约提升1%,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实验3与实验1对比,添加了否定词数量特征,结果发生显著变化,加权后查准率、查全率和F值均达到96%。表明否定词特征在实验中起到积极作用,否定词的出现一般会改变原有语句的情感倾向。实验4是在实验3的基础上加入了程度副词特征,加权后实验指标查准率、查全率和F值下降0.1%左右,仅ROC增加0.3%,模型性能总体略微下降,与实验2有相似之处。实验中程度副词的出现与否和子句中的否定词有关,并且程度副词不转变语句的总体情感倾向,只是改变情感的强弱,当程度副词和否定词同时出现时,程度副词不起作用或者发挥轻微地消极作用。实验5与实验4相比,增加了特殊符号特征,但实验结果中大部分指标相同,表明该特征在实验中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因为实验中包含特殊符号的子句数量很少,只有26条,这与用户的表达习惯有关,当用户表示不满情感时,用户输入问号或者语气词表示其不满情感的可能性比较低。

4结语

本文使用决策树多特征组合研究在线产品评论的情感倾向。抓取亚马逊官网的评论数据,从评论中提取特征,采用多种特征进行组合,并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该方法的准确率达到96%。实验表明,子句中评价词的数量和否定词的数量等特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子句的情感倾向,而实验中的程度副词和特殊符号等特征并没有产生显著的积极作用,没有显著提高实验结果。由于实验的样本数量有限,用户的表达方式和规则不能统计完全,实验还有待继续完善和改进。

通过实验发现,该实验仍有提升的空间。随着网络的发展,新词不断产生,尤其是网络热词,一些词语被赋予新的含义,如何正确识别这些词语的情感倾向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同时加上网络的普及和用户的参与,产生了海量的评论信息。如何使用云技术高效、准确地识别评论的情感倾向,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中心,2016.

[2]SERRANOGUERRERO J,OLIVAS J A,ROMERO F P,et al.Sentiment analysis: a review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web services[J].Information Sciences,2015,311(5):1838.

[3]QI J,FU X,ZHU G.Subjective wellbeing measurement based on Chinese grassroots blog text sentiment analysis[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15,52(7):859869.

[4]张紫琼,叶强,李一军.互联网商品评论情感分析研究综述[J].管理科学学报,2010(6):8496.

[5]ZHANG L,GHOSH R,DEKHIL M,et bining lexiconbased and learningbased methods for twitter sentiment analysis[J].Hp Laboratories Technical Report,2011.

[6]PANG B,LEE L,Vaithyanathan S.Thumbs up sentiment classification using machine learning techniques[J].Proceedings of Emnlp,2002(3):7986.

[7]付丽娜,肖和,姬东鸿.基于OCSVM的新情感词识别[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5(7):19461948,1952.

[8]KAMPS J.Using wordnet to measure semantic orientation of adjectives[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anguage Resources and Evaluation,2004:11151118.

[9]朱嫣梗闵锦,周雅倩,等.基于HowNet的词汇语义倾向计算[J].中文信息学报,2006(1):1420.

[10]王振宇,吴泽衡,胡方涛.基于HowNet和PMI的词语情感极性计算[J].计算机工程,2012(15):187189,193.

[11]李婷婷,姬东鸿.基于SVM和CRF多特征组合的微博情感分析[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5(4):978981.

情感表达论文范文9

我们知道,在语文的各种考试中,现代文阅读也是必考试的题型之一,在做这方面的题型时需要注意些什么技巧呢?其实方法很简单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考试语文技巧现代文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文章体裁: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小说,诗歌等。

2.记叙文六要素是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4.划分层次(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5.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6.怎样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 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渲染气氛、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设悬念;总领全文。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埋伏笔。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12.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3.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4.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5.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种类:按内容分(一)人物描写(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二)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2)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衬托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按描写方式分(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2)侧面烘托(间接描写)

16.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17.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18.写作手法及作用

常见的表现手法:联想、想像、以小见大、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欲扬先抑。

(1) 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 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9.修辞方法及作用

答题格式:它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的语境

(1)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20.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21.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22.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 承接上文; (2) 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 承上启下(过渡);  (4) 为后文作铺垫

23.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形象生动地描写了——————

词(如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24.一句话中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互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1)原文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想一致,符合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有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2)该词与上文……相对应。(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不能互换。如“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等

二、议论文阅读技巧㈠、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论点一般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的。

1.把握文章的论点:中心论点

1个(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分论点 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Ⅰ标题;Ⅱ开篇;Ⅲ中间;Ⅳ结尾。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2.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通过引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④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归结出中心论点;

(6)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㈡、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㈢、论证(怎样证明)分析论证过程

①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4)、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5)、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6)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论证:所举的能证明论点的具体事例、概括事实、各种现象、统计数据,及作者对此所做的分析,合为举例论证。

(摆事实、事例论证)

作用:说理更具体、观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答题思路:用什么典型事例论证什么论点,论证十分具体,使作者的观点表达得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2.道理论证:作者引用的能证明论点的名人名言、为人们承认的理论,作者针对论点所做的分析等。

作用:观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答题思路:用什么道理论证什么论点,使作者的观点表达得更鲜明,说服力更强,让人信服。

3.比喻论证法:简称喻证法,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来作比喻证明观点。

作用:说理更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答题思路: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进行论证,使论证生动形象,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和理解。

4.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论证论点。

对比的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对比的双方要属于同一范畴,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相反或相对的性质。

作用: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答题思路:从什么和什么两个方面进行对比论证,使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突出了作者的什么观点,让读者有了深刻的印象。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公式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一、体会文章表达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

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三)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四)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五)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等)。

二、修辞的作用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理解。

①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②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③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④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答题格式:加强语气,强调对+对象+特性的认识。

⑤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⑥反复:强调了……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

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三、概括段意和归纳中心

(一)归纳段意

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二)归纳中心

公式:

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四、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

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五、描法的作用

1、读出描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

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六、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

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3……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七、论证方法的作用

1、在文段中找出相关的论证方法。

2、明确知识:

①例证法主要是增强说服力,通过一两个典型事例,可以使阐述的道理令人信服。 ②引证法的主要作用是充实内容,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③正反对比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使论证更为深刻。

④比喻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论证更为具体生动形象。

3、公式:

例证法:采用了举例的方法,以……来说明……的观点,列举详实,说服力强。引证法:采用了引证法,以……的名言来说理,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以……来论述,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