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集锦9篇

时间:2023-09-19 16:20:38

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范文1

在高校教育中,教学和科研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也密不可分,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能让二者相辅相成,进一步的提高高校教育水平。高校教师既是教学中的骨干力量,也是重要的科研力量,但是许多教师很难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这一问题的出现,影响到了体育教育在高校中的实施,需要更为深入的分析。

一、普通高校大学体育教学目标

进入到新世纪以来,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目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摒弃了原本的教学大纲,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对于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育尽管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而这也是体育教学的一个目标,但是却不是唯一的目标,充分认识到大学体育教育的教育属性,体育课程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也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也能让学生学会人机交往的技巧,再加上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社会适应性等能力,这些都是体育教育的目标,在要求上更为丰富,也更加多样化,而不是唯一的锻炼身体的目标。大学体育教育内容变得更加多样化,也更加突出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体育教育中的主人,真正让学生通过体育课来参与到校园体育活动中来,这也是实现大学体育教育目标的主要方向。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中是引导者和掌舵者,而不是主体角色,真正的通过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来完善体育教育过程,提高学生的教学质量。

二、目前大学体育教?W与科研之间的冲突

(一)重视体育教学而忽视科研

体育本身是展现体育运动本质和规律的一个学科,从体育学理论的研究过程来看,是对体育知识重新认识的过程。国内外体育发展速度较快,相应的科研工作也应该开展起来,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完善体育理论知识,找到体育的教育功能和在人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学校体育科研工作是体育理论研究和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不断完善理论知识,也能用理论内容更好的教学实践,这也是大学体育教学和科研应该发展的方向。不过从目前普通高校中的科研状况来看,体育教师还是过多的重视体育教学而忽视科研,教学效果却会影响教师的发展,这也制约了体育教育理论的完善。

(二)大学体育教育侧重矛盾

关于普通高校中大学体育教学和科研的关系,还是受到教育观念和教师素质的制约,形成了两种极端的观念。第一种观念,是科研的地位至高无上,也就是理论派,认为体育科研工作能有效的完善体育教育的理论知识,而且相比之下,科研工作对于体育教学的硬性更为重要,尤其是影响着教师的利益和地位,有的体育教师并不愿因进行教学工作,本身体育课程在大学生很多都是可有可无或者是及格万岁的存在,学生对于体育学习并不感兴趣,而教师的教学对于自身的职称评定上并没有作用,而通过科研,研究出更多的项目和观点,才能得到个人利益,因此教师过于重视科研过程,无论是时间还是精力都侧重在科研上,严重的影响了大学体育教学效果。第二种是教学工作为核心,科研可有可无,也就是技术派,认为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教师的精力的课堂教学,科研只是一种“业余爱好”而已,尤其是在教学和科研的精力和时间发生重复的时候,往往选择教学而不是科研,这也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活动的进行。这两种观念都没有正确认识到普通高校大学体育教学和科研之间的联系,将二者放在了对立面上,严重的影响到了大学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普通高校中大学体育教学和科研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教学是科研的基础

体育教学能为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教学实践经验,这也是科研工作的基础所在,从目普通高校的人员结构来看,科研人员大都是从教师队伍中出来的,尤其是一些从事在一线教育工作上的教师,经过长时间的教学,理论基础扎实,并且也有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这样在科研的过程中,能保持教学课程的积极性,找到体育教育中和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这也是让体育和其他学科统一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科研能深入贯彻落实教育目的

体育科研工作中,需要以我党的方针政策作为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确定体育科研目标,在科研工作中不断落实这一目标。普通高校的管理目标是认识整个学校的基础所在,需要找到正确的方向,围绕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真正的开展素质教育,并且将教育工作落实到各个方面,深入贯彻落实教育目标,体育科研活动同样能更为深入贯彻落实教学目标,通过科研工作真正的感受到教育目标的系统性,更为合理的调整课程结构,让学生在体育教育中能实现更为全面的发展。

(三)科研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

通过科研工作能让教师跟我给深入的了解病情研究体育理论知识,让教师在理论中找到体育教学的信访室,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真正的采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体育教学工作,真正的进行创新教育,充分找到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手段,形成创新的教学风格,真正能挖掘学生身上的创新潜力,并且通过教学实践不断落实体育教育相关理论,也能将体育教学经验凝聚成体育教学的相关理论,实现二者的良性发展。这样教师在科研和教学实践的循环过程中,能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更好的促进体育教学工作的进行。

(四)科研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体育科研研究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本身体育锻炼就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也能在锻炼的过程中,提高脑细胞的活力,让大脑能充分参与其中,有效提高记忆力,而且通过体育竞技比赛,能让体育活动更为有效的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让学生的判断力更为准确。学生对于体育学习更有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真正的提高课堂效率,在学生素质提高的同时也能结合学生身体发展的实际状况,在体育教学中因材施教,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也能让每个学生都有目的的提高,符合学生本身的身心特点。通过多样化的教学体验,能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知识的趣味性,也能在掌握体育知识之后感受到成果的体验,让学生更为积极的参与其中。教师以学生呢个为中心,真正的将科研理论知识应用到教学中去,能有效解决原本的大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能主动的、有意识的去接受各种知识,真正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也能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真正的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受益终身。

(五)科研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让教师在教学生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不再是完全依靠教材上的规定,每节课必须要学习某个知识点,只要符合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更为灵活的选择教学内容,这也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教师将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转化为科研理论,并且用完善的科研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不断丰富教材内容,也能充实自身,更好的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范文2

实验的准备实际上是对课堂理论学习内容的再构造。实验方法过程大部分和本学科的内容有较大不同。例如材料力学中纯弯梁的电测实验是验证纯弯梁横截面应力公式的,其实验设备原理是按物理学的电阻测量设计的。这类实验除了应使学生了解设备外,对实验的准备:模型设计、电阻应变片粘贴、线路连接,设备调试等准备工作的参与,对实验的认识和掌握肯定能更深刻。而此实验方法也是工程实践中尤其是在重大工程中经常使用的测量荷载、控制位移、保证强度、安全的重要手段。

每一实验都有其目的性。在目的确定的情况下,达到目的的手段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对不同实验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验,对学生潜能的挖掘,也是对学生科学思维的一种培养。例如,在低碳钢拉伸实验中,不同的加载方案对实验会产生一定的数据影响,从而对缓慢加载这种土建工程中常见形式有更深刻的认识:在钢弹性模量的测定中加载的级差影响数据,但应注意荷载的总范围。学生设计方案要考虑的诸多影响因素,使学生在各方面都会有不小的锻炼。对培养动手型的实用型人才很有帮助。实验技术人员,除了完成设备检修维护,搞好实验指导外,对现有设备的原理性能应熟练掌握,善于指导学生,发现由学生提出的新的创意。

除了对现有资源充分挖掘利用外,如果人的活动范围仅限于自己目前的状况是很难有较大较快的进步的,因此,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实验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是必须的,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外交流和外出培训学习才会使学校实验室保持较先进的地位,才不会落到时代的后面。不断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对新科技、新方法、新思想有一定的了解才会使实验室的使用和建设达到应有的目的效果。作为高等院校更应该在实验室建设,实验人员配备上予以加强,这不仅关系到学校整体的科研学术水平,更重要的是关系培养社会主义新一代建设人才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高等院校应对新技术、新设备更为敏感,更应具有积极性。

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范文3

关键词:高校;教学;科研;教师专业;协同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不断扩大招生,原有的师资力量明显满足不了教学与科研的需求量,为确保师资力量雄厚招收大量的青年才俊教师到教学与科研的岗位中来。年轻教师的加入为教师专业注入了鲜活血液,但因许多年轻教师大多都是从学校刚刚毕业或者从其他的事业单位引进过来的专业技术人员,即便参加过短期的教师岗前培训但还是缺乏一些教学经验和科研的能力无法短期内投入教师这个角色。如何使青年教师短期内适应教师这个角色是教师专业发展急切解决的问题。

1 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含义

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通过各种方式促进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个性方面的成长,使教师能够胜任教学、研究、社会服务和管理等各项工作。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质量与信誉。当今社会许多家长注重孩子知识、成绩,希望自己的孩子都能学习优越,成绩喜人,做国家之栋梁所以要求老师必须达到博士硕士的学位且需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底子及更新知识的能力,还需要有灵活的思维,接收新知识新理念的同时能快速转变为学生能理解的模式传授学生,方便学生快速的接收到教师传递的信息,并快速的运用学习。不仅如此青年教师还需要具备专业的素养,德智协调发展,面对恶劣的环境或者高强压下都能镇定对待,这些都是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所必须学会的东西。这些都是通过外部环境及内部自身的努力来完成,而内部自身的努力是教师专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点。

2 教师专业的教学与科研

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是对专业发展的一个意识理念、对自我的认识、对职业的共鸣、对自我的效能感、对自我的成就感的一个发展历程,是对自我、专业的认知、专业的感想的结合[1]。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其实就是对自我在教师行业的一个认识,认识自身的价值及自身为教师行业付出的坚定理念的一个过程。对于刚从事教学行业的青年教师来说,最主要的就是将本专业有关的知识理论及资料传授给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清晰地表达,了解自身的不足进而改正完善,在潜意识里形成一个规划不断反思不断学习来达到对职业的成就。高校青年教师不仅需要对教学做出探究还需要对教育及专业方面的科研做出研究。教育科研有助于帮助高校青年教师正确的认识自身,合理的制订自身在教学行业的成长目标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完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增进自身对专业的深入研究,深入专业的研究也能对自身在教学行业的发展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教师专业发展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关系

协同就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资源或者个体,一同合作完成某一个目标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就是指两者之间的合作来完成对知识及技能的一个充分利用,通过对教学与科研的协同的成果来提高教师本身的创新能力、教师专业的质量以及效率,同时对学生本身的创新能力及质量达到一个提升。协同就是质量上的一个提高。教学与科研是高校内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个互补关系,教学对科研有促进的作用,而科研对教学起到支撑的作用,两者互惠互利。

3.1 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

教学和科研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内容,其研究对象及方式成果均不相同[2]。教师教学面对的是学生,主要是将知识组织好运用到教学方法上,通过知识的理论来对学生产生影响兴趣,感染学生学习氛围。而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进行探究进行创新,这个除了需要教师有一定扎实的理念及实践能力外还需要有对待问题认真、多角度看问题,敢于有解决问题的精神[3]。

无论是教学还是科学研究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孕育人才而定,高校为教师创造了环境,如失去了教学这个理念,高校也将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有了高校这个平台,青年教师就能在这个平台上认真教学,通过以教学为中心,带动科研发展,将创新通过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传授给每一位学生,不断通过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来丰富教学课堂,充实教学环境。所以说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发展更能有效快速的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和工作的效率。

3.2 提高教师教学研究能力

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的协同,还需要注重提高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教学研究是教育科研的一种也是属于科研的范围,它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创新、思考领悟。教学的研究可以帮忙教师转变传统循规蹈矩的教育模式,接受创新的教育思想理念,培养学生好学、好问、好思考的理念观。对教育教学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培养教师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状态,尤其是对非师范专业的高校青年教师有显著的成效。高校青年教师通过教学的研究能够更加认识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关系,自身自觉的投入科学研究,自觉将研究陈果投入到教学中来,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4 教师专业发展教学与科研协同关系中的问题

4.1 依据自身情况,稳步发展

市场的经济拉动高校的影响力,使高校的教学与科研色彩变得越加浓厚。高校青年教师刚步入教学这行处于事业的起步阶段,面对社会外力、科研、教学等多方的压力,高校青年教师更应结合市场需要及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在达到一定物质的条件下踏实研究,如果初步没有经验没有把握独立完成的话可以先参与到别的研究上,通过有经验的领导带领下,慢慢逐步熟悉了解科研流程,掌握科研技巧。经验丰富之后再独立出来自己研究课题。所以在教学与科研中要勤奋勤钻研,对工作保持探索精神,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一步步稳步发展。

4.2 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竞争力

高校青年教师应该培养创新能力,创新的思维教学模式和方法是协同发展的基础。高等学校是知识的创新和国家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年教师在科研领域的重要部分,教师要在自己领域创新必须抓住创新的脚步[6],获得最新的科研信息,用自身的教学质量结合创新的科研内容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促进自身的专业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学生的竞争力增强就能整体拉高本班级的学习成绩,加大本班级的学习氛围,更有效的促进了育人这一目标。

5 总结

高校青年教师是高校注入的新生力量,是活跃的主体,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水平如何直接影响了高校的发展和进步。青年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的专业来结合社会对教师这行业的要求发展,在教育期间下意识的结合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协同关系来促进学习的发展,使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在整个的教师职业生涯中贯穿,让每个高校青年教师的个体发展和高校的发展同步进行,共同达到目标。高校青年教师做到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与科学研究协同发展,将知识和教学方案创新,开发学生思维的创新,增加教学质量的同时培育更多国家栋梁,为国家的未来注入高质量人才,提高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熊川武.学校管理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5-30.

[2] 龙献忠.教学和科研关系的历史考察及现实启迪〔J].江苏高教,2003,4:78-81.

[3] 杜作润,廖文武.高等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70-100.

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范文4

关键词:教学;科研;和谐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高等学校的教学活动与科学研究活动,本来就是一种相互依托、相辅相成的和谐关系。但是,近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大众教育的兴起与快速发展,在高等教育中,产生了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分工与碰撞,自然产生了教学与科研关系说的新认知。同时,又由于学校类型定位说的影响,把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加深了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认知的碰撞,又产生了一些关于教学与科研关系说的误认知。认知中的混淆与误区必然影响高校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的布局、计划、安排,产生了许多负效应。正确理解与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成了当前高等学校管理者面前一个现实的重要课题。

一、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几种误认知

持精英教育说认为,现代大学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把大学定位为学术机构,大学的主题活动,是一批在相关学科领域有较高学术修养和学术成就的人(教师)带领一大批热衷于钻研学科领域专业知识和学科前沿理论的人(学生)进行学习和研究活动,教学活动与研究活动是不可分的,它们都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和钻研学科前沿理论的载体,而培养具有学科专业知识、解决学术问题的能力、善于探索学科前沿理论的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本来之义和终极目标。因此,大学的教育活动应以研究性教育和具体学术活动、科学研究活动为主体。

不可否认,这种认知有它正确、积极的一面,在育人成果和科研成果两个平台上产生了巨大的效应。但是,这种认知的缺陷在于没有区分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的界限,没有把握住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的功能,没有分离出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交汇区与联络点的逻辑架构,因此,在实际操作和演化过程中,会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会出现以研究代教学的弊端。虽然在教育的终端效应上会培养出少数学术精英、科研能手,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往往会出现学科专业知识理论基础打得不牢,综合学科知识面不宽的状况,最终在人才培养上会出现大倾斜、不平衡、失和谐的结局。

持大众教育说认为,为适应现代急速变革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应该着重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应该把重心放在打牢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扩大综合知识面,培养较强的应知应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因此,学校的主体活动只能是教学活动,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中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至于学校科研活动,与教学有直接关系的,可以搞一点,与教学没有直接关联的,应该缓行,以免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这种观点,在新二本高校和独立学院中尤其占上风。这些学校在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和学生知识基础、综合素质两个方面,与一本高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中,不少人认为,能把“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搞好,让学生把基础打牢,具有一定的、适合社会就业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已属不易,哪有什么精力和时间引导学生开展学术科研活动。至于教师本身,有能力、有时间的,搞搞教学研究也就不错了。

这种观点不能说它没有道理。大众教育带来的问题很多,由于多年扩招,我国目前在校学生规模已超过2000万。大批新校如雨后春笋,大批高校逐层升格。可是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发展跟不上高校的发展,既有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更有大批新教师的加入,教学水平需要提高的问题,另外,扩招后的学生素质层次分明、差距较大,给施教带来难度。两者碰撞在一起,使教学质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更何况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速,各领域变化迅猛,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训练技能是不是能满足就业时的社会需要都成了问题。所以,学校只能把全部精力集中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上,搞不搞科研活动无关紧要。

我们说,这种认知是一种短视,或者说它是目前大众教育中高校焦虑状况的一种反应。这种短视的要害,是把教学活动与学术科研活动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殊不知,即或是大众教育中的高校教学活动,依然与学术科研相关联,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必有学术问题存在,必有科研课题存在。事实上,如何推演大众教育,本身就是一个覆盖广阔,科研项目众多的大学术问题、大科研课题,更需要人们去探索,更需要所谓教学型高校的有识之士去研究。至于教师数量的不足,只能在发展与培养中解决,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更要倚仗教研活动与科研活动去解决。

二、高等学校三大基本职能的定位与关联

众所周知,现代大学的三大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

所谓人才培养,就是运用教学手段、学术研究手段和科研课题手段,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国家关于大学各层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社会专门人才。显而易见,人才培养是各类高校的中心任务。人才培养在高校的主体地位是不允许冲击的。忽视或轻视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过分强调其它两项基本职能,高校就会变味,就会变成研究院所,或者变成社会服务工具。但是,人才培养的途径,并不只有教学活动,还必须兼容学术活动、科研活动。尤其是从事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更应该重视学术探讨与课题研究,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自己的科学研究水平,带领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中,做出创新性的学术成就。此外,不论是精英人才的培养,还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都必须立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都要努力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模式。这里,就自然而然地引进学术研究与课题研究的元素。我们主张教学活动融入科研元素,科研活动支撑教学活动的改革与探索,这是由教学与科研共同支撑人才培养的同一性原理所决定的。

所谓科学研究,就高校而言,主要是指教育教学研究,学科专业前沿领域研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科学研究等研究活动。可见,高校的科学研究活动,首先要服务于教育教学活动。要成为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演绎教育教学新内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原动力。从这个角度来说,高质量的教学活动,有追求的教学主导者是离不开科研活动的,相反,只会把科研活动当作教育教学的内驱力,不断把教育教学活动推向前进。因此,科研活动对于一所大学来说,不论它的类别如何,层次如何,都是一项重要的职能,千万轻视不得。

科学研究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服务社会的社会科学研究和自然科学研究,这正应了现代大学本质属性之一,即学术机构的命题。这个属性的定位,把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培训教育严格区分开来,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必须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必然要不断解决学科专业发展前沿的问题,必须提供为国家乃至全人类服务的科技成果,提高社会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的水平,提高有高科技含量的新物质产品和新精神产品的供给,不断把社会推向前进。

由此可见,高校教育教学自身对于科学研究的依赖性和社会发展对于科学研究的期待性,决定了科学研究在高等学校的重要地位。

不过,由于不同类别学校受不同层级人才培养目标的制约,科学研究在高校的地位会不同,研究的范围和内容也有明显的差异,但是科学研究在高校的重要地位不可动摇。

高等学校的第三个基本职能是服务社会。高等学校可以开办培训学院,在较短时间里为社会培训急需的技术人才,或者和社会单位合作办教育,合作搞科研,合作建产、学、研一体化基地,甚至合作建科技公司或科技园。这项重要职能也和科学研究一样,不得冲击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主体职能,不能影响学校日常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只能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服务区和支撑点。可以说,其功能发挥在高校内部只能处于附属地位。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主体职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是教育教学活动与学术科研活动,教育教学活动应把科学研究、特别是教育教学研究、学科发展前沿问题和专业建设的创新问题研究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动力和支撑元素,而科学研究则应该树立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指导思想,把教育教学活动作为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和直接工作面,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舞台上演出富有创新价值的话剧来。人才培养这条主线,可以把教学和科研统一在一个共同体中,至于如何处理具体的教学活动与具体科研活动的依存关系和相辅相成关系,我们说,只要始终坚持从人才培养共同体原则出发,就不难找到正确的处理办法。服务社会的功能,则应服从于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即或是承接国家科研专项任务和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课题研究,也要体现出高校梯队人才培养的合理性与功利性,为增强学校教学和科研实力服务,为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服务。

三、新兴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本文所说的新兴本科院校特指由公立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新二本的院校、独立学院和新建的民办本科院校。这三类学校无疑在学校类别定位上是教学型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新兴本科院校虽然在硬件建设上并不逊色于公办一本院校和老二本院校,但在软件建设上却存在明显的几个软肋:一是师资实力明显不如上述公立院校。这里有三种情况,其一,对于刚升格为新二本的院校,虽然拥有原来高等专科学校的师资,但是师资既不强又不稳定,教授、副教授在教师中的比例较小,而且年轻有为的教授和副教授又容易被一本大学挖走。其二,独立学院作为新创建的三本院校,师资力量普遍薄弱,除了少数象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有自己的规模性的全职教师队伍的院校外,绝大多数院校都是母体大学派出教师或以母体退休老师为骨干,以近几年刚从学校毕业的硕士为主拼凑起来的队伍。其三,新成立的民办本科大学师资尤其缺乏,除了聘请少量的大学退休老教师外,大量的都是从社会引进的技术人员和学校毕业的学生,而且本科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师资的弱化状态自然迫使这些高等学校只能把教学作为学校工作出发点和归宿,难以开展或不能开展科学研究,甚至连直面教学活动的教学研究也不易开展。二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基础知识素质明显不如一本院校和老二本院校,按照教育部本科培养目标和教学规程施教,十分吃力。这就迫使新兴本科院校的主政者和管理部门倾其全部资源和精力,组织好教育教学活动,务使教育质量达到教育部的统一标准,其压力之大,是可以想见的。三是管理力量薄弱,经验缺乏,办学底气不足。对于如何办合格的本科大学,这些学校的管理者尽管理论上懂,但终究缺乏实践经验。就拿独立学院来说,即使大多数学校的管理人员大部分都是从母体大学抽调过来的,但是他们只有办一本大学或二本大学的经验,办三本大学并没有经验,对于三本大学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还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经过数年实践后才能总结出道道来,增长理性认识。

面对软件系统的三大软肋,新兴本科院校在短时期内,不可能发挥出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职能。只有顺利解决了三大软肋以后,尤其是解决合格的独成体系的师资队伍以后,才能从人才培养的中心职能出发,有机地把科学研究的重要职能和服务社会的附属职能组织进来,形成一个共同体。只有这样,才能办出像模像样的高等学校,进而才能找到正确处理具体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关系的操作方法。当然,有远见、有能力的新兴本科院校的领导班子,如果能做到超前思维,善于组合资源、走跨越式发展之路,也可能在较短时期解决三大软肋问题,尤其是师资问题和管理问题。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以校长赵作斌教授为首的领导班子,在不到10年的学校建设中做到了这一点,较好地解决了三大软肋问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可以说在中国新兴本科院校里走在了前面,综合实力也接近二本大学的水平。首先,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从建校起,就着力打造自己的全职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他们制定极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成功地从众多高校和社会上引进了一大批老年和中年教师、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同时从全国高校招聘素质高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虽然投入成本很大,但经过数年建设,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形成了700多人的全职教师队伍。据2006年统计,其中教授、副教教授占35%,青年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占90%(只有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少量青年教师只有本科学历)。学校的全部院长、副院长和主要职能处室的负责人都具有教授、副教授(或其他高级技术职称)职称。其次,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从2005年起,提高招收本科生的分数线,2006年以高出三本分数线40分招收本科生,使学生进校时知识和素质基础得到优化。再次,富有创新观念的赵作斌校长经过多年的研究,2003年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和运行模式(载2003年《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十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通知》的附件中)。用“成功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这根红线,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统一在一个共同体中,科学地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活动成为教研与科研的对象,科研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支撑,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实不失为新兴本科院校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模版。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2002年成立了科研处,统一管理学院、高教研究所和业务处室的科研活动。学校科研活动紧紧扣住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主题,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学科发展前沿和专业建设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教研成果主要有2004版、2005版、2006版专业设计方案,新编教材教参30余部,还出版了《成功素质教育》、《非专业素质教育研究》论文集、《中南论丛2006》论文集。学校为适应科研需要,创办了学报《中南论坛》。2003年以来完成13项省级课题研究。仅2005―2006年,教职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1470余篇,2006年有9篇论文分别为国际三大学术索引全文刊载。这些科研成果,有力地服务于教学中心工作的展开,支撑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的实践证明,不论任何类别的高等学校,其教学和科研的关系都是可以处理好的。只要一旦找到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创新理念与运作模式,教学与科研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效能会得到最大的释放。

参考文献

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范文5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科研;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1)06-0066-04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两项基本职能,实现两者的和谐发展是每一所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的良好愿景。但是,长久以来,教学与科研的不和谐几乎影响着每一所高校。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受自身条件限制和社会环境影响,在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上,更易出现偏颇,导致重科研轻教学、重教学轻科研或教学科研分离等现象,成为制约新建本科院校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新建本科院校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消解这一瓶颈,从制度构设与行动实践上有利于教学与科研的双向孕育,实现教学与科研真正的良性互动、和谐发展,促进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共同提高。

一、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和谐发展的瓶颈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一部分办学条件较好、教学水平较高的高职高专学校相继升格为本科院校,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一股重要力量。但由于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办学时间短、经验不足、定位不准,在把握与处理学校教学与科研关系问题上,出现了摇摆不定、顾此失彼的偏颇倾向,严重影响学校的健康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一)重科研轻教学

天津一所高校的副校长曾说:“几乎每所普通高校都提出科研与教学并重,而实际情况是大家都在侧重于科研”[1]116。这位校长一语道破了目前我国高校尤其是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典型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不良倾向。

第一,科研至上,学校工作重心偏失于科研。在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政府评估和社会评价,从这些评估和评价的指标体系来看,往往仅关注对学校科研能力及其成果的评估,凸显科研至上的倾向,使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评估逐步演变为科研实力的大比拼[2],这导致不少学校在办学指导思想上,把大力引进科研项目(课题),提升科研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工作重心几乎全部落在科研上;在各种投入上,也是科研优先,重点扶持,而对教学基本上是“蜻蜓点水”,仅满足基本要求,一些见效慢的教学建设项目甚至得不到必要的资源保障和经费支持。

第二,科研唯大,学校评估机制聚焦于科研。近年来,许多新建本科院校都实行了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了内部评价机制。但在其评价指标体系中,基本上都是科研占主导地位,教学缺失“话语权”。无论是老师岗位职级与津贴的评定与发放,还是年度专核、评优评先,一般都是以论文的等级与数量,升报课题的层次水平以及获取科研经费的多少作为评价的标准与尺度,至于其教学的态度、教学水平等因素均被边缘化,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与重视。更有甚者,有的学校还规定“科研分”与“教学分”可以互相冲抵。“未完成岗位额定教学工作量的教学人员,允许用科研工作分与教学课时按1∶6相互冲抵。”[3]

第三,科研唯重,教师价值取向追逐于科研。由于对教师的职称评定、晋升或奖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科研工作水平,教师只要有丰硕的科研成果,就可以晋升高一级职称或得到学校的物质与精神奖励,科研成果对教师来说可谓是“名利双收”。而教学在现实的表现往往是软要素,只要过得去就可以了。这种科研效用的盲目放大与失衡的价值导向,必然促成相当多的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业绩,获得学校与社会的认可,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科研上,一昧地追逐科研利益价值,而对待自身的教学工作则是漠不关心,敷衍了事。有一项调查表明,“有837位教师认为自己在时间投入上把科研置于第一位,占样本总数的576%;而仅有359位教师认为自己在时间投入上把教学置于第一位,占教师样本总数的247%。”[4]这一调查数据,充分佐证了该问题的现实性。李克勤: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和谐发展的瓶颈与消解对策

(二)重教学轻科研

与前述情况相反的是,在有些新建本科院校,由于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科研意识薄弱,科研水平低下,教师无暇或无力从事科研,呈现出“重教学轻科研”的倾向,它同样成为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和谐发展的瓶颈。

第一,教学唯先,学校目标导向远离科研。部分新建本科院校认识到教学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教学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不上去,院校便立足不稳,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些学校不能恰当地处理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过分强调教学的重要性,忽略了科研应有的地位与作用。认为重视科研必然会冲淡教学,弱化教学质量,并且科研的投入大却不能快速给学校带来显性的变化,加之学校教师科研层次普遍偏低,所以在整个学校工作的目标导向上过分强化教学的绝对地位,造成科研工作基本处于“零起步”状态。

第二,教学任务繁重,教师无暇顾及科研。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升格时间短、教学资源不足、师资缺乏严重,导致教师们教学任务十分繁重。这体现在:一是“新建本科院校师生比普遍在1∶15以上,有的学校达1∶20,超过了教育部师生比1∶18的基本要求,这使得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成倍增加”[5];二是由于不断设置新专业,老师授课门数由过去的1-2门增加到3-4门,有的甚至更多;三是由于师资缺口大,教师周课时普遍提高到10节以上,甚至20节以上。在如此繁重的教学压力下,教师只能忙于应付日常教学活动而无暇顾及科学研究以及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从而必然出现教学与科研的严重“失衡”。

第三,缺乏意识与能力,教师漠视科研。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是专升本院校,多数教师长期仅从事教学工作,对科研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重教学轻科研的观念在短时期内难以改变。再加上大部分教师在专科时期缺乏科学研究训练与浓厚的学术氛围熏陶,在科研能力上也明显表现不足,从而形成对待科研的漠视与淡化。

(三)教学与科研分离

在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学校的教学与科研管理体制、科研人员与教学人员、教师的教学活动与科研成果应用等也呈现出相互分离或脱节状态,缺乏和谐有序的发展:

首先,学校教学与科研的管理体制上相互分离。目前,我国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学与科研管理体制上,条块分割、相互独立、分权施政、界限分明,缺乏相互融通、彼此渗透,客观上造成了教学与科研的分离态势,给教学与科研的协调管理带来阻碍。

其次,科研人员与教学人员配备上相互隔离。许多新建本科院校设有研究中心或研究所,聘有专职科研人员,项目研究只限于这些少数专业研究人员,他们长期从事学术理论研究,很少甚至从未承担过教学任务,缺乏教学实践经验。而对大多数教师来说,参与专项课题与项目研究的机会少,科研要求低,缺乏广泛参与科研的机会和条件。

再次,教师的教学活动与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上相互脱节。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缺乏推广应用科研成果的强烈意识,学科的最新信息、专业发展的最新状况和教师的最新研究成果没有及时融入到教学之中,学生感受不到学科、专业前沿动态,体验不到掌握新知、探求未知世界的快乐。这种“为教学而教学”的不良倾向,导致“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科研成果与实施高质量的教育教学、高素质人才培养出现零相关甚至负相关”[2],教师的教学活动与科研成果应用同样严重脱节。

二、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和谐发展的基本要义

教学与科研是现代大学的两项基本职能,二者不可偏废,正如日本学者庆伊富长所指出的,“通常多数人们承认的大学固有机能,首先便是实施教育和从事研究。因而,社会各个领域都成了大学的教育和研究的对象”[6]。对我国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无论是重科研轻教学还是重教学轻科研,或者教学科研分离等都是不可取的,他们之间的正确关系应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和谐统一关系,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在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中推动新建本科院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以教学为中心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培养人才的基本环节是教学,教学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是须臾不可偏离的主题。正如有学者者严正指出:“非研究型大学只能有一个中心,即教学中心,教学工作的地位在学校不容置疑”。[7]

“教学中心”的理念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尤为重要。新建本科院校从办学层次与办学水平来说,只能定位于教学型高等院校,抓好常规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最基本的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办学时间相对较短,要使学校在形式上和内涵上同时“升格”,也必须大力加强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尽快适应和满足本科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关于这一点,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曾经指出:“新建高校要高度重视教学的规范化建设,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风建设、教学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常抓不懈。”[1]117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加强教学管理,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水平。新建本科院校一般科研资源有限,科研基础薄弱,科研水平提升还需要假以时日,因此在办学上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二)以科研促教学

教学与科研作为高校发展的两翼,他们是具有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依存关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并不是放弃科研或无视科研的促进作用。

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初期的重要任务,就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内涵升本”。而内涵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以科研促进教学。雅斯贝尔斯指出,“只有自己从事研究的人才有东西教别人,而一般教书匠只能传授僵硬的东西”[8],没有创新的教育就是没有灵魂的教育,“只有在知识前沿领域进行研究的人,才能做出什么是最新知识水平的判断。只有直接从事科研的人,才能用语言和文字担负起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责任”[9],可见,科研对教学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是开展课程教学的“源头活水”。只有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反思性教学,才能将学科专业的发展前沿知识与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从而增加课堂教学的理论深度、实践意义、以及个性特色,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以教学带科研

新建本科院校的大部分教师在短时间内难以正确树立本科意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停留在低层次、低水平的专科阶段,不能适应本科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学水平还有一个逐步提升和完善的过程。同时,大学教学所传授的是高深专门知识,具有很强的探究性。这些都要求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大力开展科学研究,针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以教学来带动科研。正如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鲍林在回顾自己的教学、研究生涯时认为:“我的研究就循着我的教学进行,当我试图向学生证明我的论点时,有时发现有些我自己也讲不清楚。我就问,为什么不做些研究来弄清楚这一点?”[10]而且,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一个互动过程。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生群体中,那些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困惑和疑问,常常能激发教师的灵感,拓展和启发教师的思路,使之产生新的研究课题,成为教师不断研究和探索的动力。鲍林的许多科研正是因受到学生的启发和推动而进行的。

三、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和谐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理清办学思路

根据教学和科研在学校办学中所占比例,我国有学者把高校分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以及教学型大学等不同类型。[11]很显然,新建本科院校应定位于教学型大学。面对激烈的竞争,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根据办学定位,准确把握学校历史使命与办学方针,理清学校发展思路,牢牢树立“教学、科研是手段”,“人才培养是最终目的”的办学理念,在观念上明确教学与科研的相互关系与不同功能,将教学确定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主要工作,同时又要抓科研制度建设与科研氛围的营造,并将这一观念贯彻到具体的学校运行实践之中,既不搞教学“务虚”,也不搞科研“”,积极引导教师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开展教学与科研,恰当处理好两者之间的正确关系。

(二)完善评价机制

首先,政府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评价,应该从新建本科院校的职能出发,充分考虑其差异和特色,正视其教学和科研的实际水平,不与老牌本科院校采用同一套评价体系和标准,必须构建适合于新建本科院校的评价体系。其次,新建本科院校对教师教学与科研的评价,要做到科学合理,一方面,认真研究和制定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学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适当提高教学业绩在教师考核、职称评聘中的权重,增强教学考核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教师科研成果的质量检查,将考核的重点从成果数量转移到成果质量上来,使教师的科研能真正促进教师的教学。通过建立健全考评体系,引导、督促教师端正教学态度,提高科研水平,从根本上解决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科研价值导向失衡的问题。

(三)调整经费投入

其一,政府应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加强对不同类型高校经费投入总量和比例的科学量化,加大对新建本科院校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的扶持力度,积极推动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科研上水平、上台阶;其二,政府和高校在教学与科研的“非均衡投入”上,应当是教学优先,重点向教学倾斜,使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学条件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较充足的经费保障,真正体现教学中心地位;其三,政府对高校的拨款应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挂钩,对那些教学效果好、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美誉度强的新建本科院校,政府应加大奖励和扶持力度,运用经济杠杆激励这类学校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搞好教学工作以及人才培养上来,推动学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协同与和谐发展。

(四)强化职业规范

新建本科院校的本科办学时间短,教学、科研工作还很不规范和完善,会出现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遇到的这些矛盾和问题,除去技术层面的因素外,大多与切身利益有关,属于个体主观意识与道德范畴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遵循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根据教学规律的内在要求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调整好自我在教学和科研中的矛盾与利益,剔除科研上的虚荣,将学校的利益、学生的利益摆在优先位置,认真负责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同时,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不断提高职业操守、强化职业精神,在教书育人、科学探索方面做表率。对新建本科院校的相关管理部门来说,也要从政策层面和管理职能上积极引导教师加强道德修养,正确看待现实中的利益关系,坚持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正确处理与调剂教学和科研之间矛盾和利益关系,积极引导和督促教师把教学与科研的和谐发展内化为自觉行为与理想追求。

参考文献

[1]马英华.关于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2).

[2]许迈进,杨行昌.教学与科研并重:研究型大学和谐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4):50.

[3]佚名.某学院校内津贴分配方案(试行)[EB/OL].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事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08-03-04)[2011-05-19]./renshi/artick.asp?id=233.

[4]曹如军.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1(1):52.

[5]漆晗东,等.关于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的再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高教版),2008(1):85.

[6]王世忠.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互动机制探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7):56.

[7]解飞厚.非研究型大学科研与教学关系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4(1):52.

[8]雅斯贝尔斯,K.什么是教育[M]. 邹进,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91:52.

[9]杨汉清,韩骅.比较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68.

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范文6

关键词:课堂教学;更新观念;关系;途径

一、课堂教学与教育科研的关系

关于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不同时期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但笔者认为:二者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具体表现在:

(一)教育科研对课堂教学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科研是提高学校师资水平的重要途径

教师通过科研,可以紧紧把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掌握最新成果;通过科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不断地完善教材,充实教学内容并进行教学改革。

2.科研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之一

教师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一边学习和继承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边摸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与创新,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

3.科研是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是学校建设的根本和核心,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教师取得的大量科研成果是学校学科建设发展与腾飞的强劲动力,是学校实现整体目标的重要

保障。

(二)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科研的起点

1.课堂教学研究应是学校教育科研的起点,这是由课堂教学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决定的

从整体上看,课堂教学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时空上都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部分。课堂教学不仅是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还是学生多方面观念、态度、能力培养的主要或重要载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部分,当然也应当是学校教育科研的核心内容,如果离开了课堂教学来谈所谓的学校教育科研无异于“隔靴搔痒”,所得的研究成果也只会是“空中楼阁”。

2.课堂教学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进一步转化和传播

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一方面,充实和优化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可以使科研成果得到进一步转化、传播、延续和再生,充分发挥科研价值;教学实践能使教师对基础知识更加融会贯通,促进自己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反思,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活动有了更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而学生活跃的思维也有利于科研的

发展。

二、协调课堂教学与教育科研关系的途径

理论上辩证统一的两者却在具体的实践中出现了矛盾,为避免出现重科研轻教学或是轻教学重科研的倾向,笔者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与尝试。

(一)学校角度

1.更新观念

教师正确的观念、端正的态度与积极的工作热情是教学与科研关系协调发展的有力保证。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学习,更新教师观念,防止出现重教学轻科研或重科研轻教学的偏向。

2.优化政策与创新管理机制

学校应该将提高教学待遇与科研待遇并举,教学、科研得到的回报与教学、科研付出的努力成正比,加大对教学、科研的奖励力度;以科研为先导,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刺激教师立足于教学搞好科研,同时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以指导教学实践活动。

3.促进教学与科研校际校内的交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校要经常组织本校教师交流与研讨,同时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措施扩大教师的视野。此外,学校要加强仪器设备等资源的共享,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

(二)教师个体方面

1.端正态度,明确意识

矛盾总是普遍存在的,世界上不存在不矛盾的事物。表面上看,教学与科研是对立的,但这种对立本质上是统一基础之上的对立。即教学与科研形式上对立为时间和精力,而实际上两者都将统一于教学质量、教学水平的提高,甚至是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这种统一也表现在教学与科研密不可分的关系上。科研是为充实教学的科研,科研成果不充实于教学,只是编纂成册,束之高阁,这是作为科研工作者的悲哀;教学是展现科研的教学,教学不展现科研成果,只是机械重复旧有内容,去年、今年一个样,今年、明年一个样,这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悲哀。广大教师必须将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

2.积极思考,勇于探索

教师不能满足于现状,要不断学习,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积极进行教学科研活动,将这些理念及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做好课堂教学与教育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排头兵。

本文在分析学校教师教学和科研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解决教学和科研这对矛盾的一些思路,有助于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正确对待两者的关系,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范文7

关键词:二级学院;资源分配;相关性

中D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2C-0068-05

一、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阶段,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张,其中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占了很大比例,这一问题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并针对民办高职学院展开了一系列研究,通过对国内研究成果的梳理我们根据研究角度不同对民办高职教育研究成果做以下分类:

1.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创新研究,这类研究主要涉及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以及改革创新的思考与探索。王玲玲提出通过公办职业院校的转制、创新校企合作机制、组建职教集团等手段构建“一主多元”的民办职业院校的办学格局。[1]夏季亭提出民办教育政策应紧密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新趋势,按照民办高等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市场化规律,分类管理,自主管理,从而促进民办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2]

2.民办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研究,这类研究主要探讨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内部的管理问题,具体包括民办高职院校的领导、师资建设、课程与专业设置、学生学习与管理、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估、运行机制等问题。宋爱苹等认为绩效考核模型的构建是提高民办高职教育的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并构建了以师德、教学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工作态度为变量的绩效考核指标。[3]

汤向玲提出通过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激励以及福利薪酬体系的完善来解决民办高职院校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4]梁中环以教育研究方法论、系统论、现代教育管理学、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研究基础,针对目前民办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存在的一些问题,积极构建适合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5]

3.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研究,如李栗燕、孟繁超和刘耀彬通过中外民办教育法的比较研究指出,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不具体、不全面以及缺乏可操作性等弊端,并提出了完善我国民办教育立法的若干建议。[6]王利明从民办高校法人与董事会、投资者与高校自身、民办高校举办的方式和享有的权利等角度论述了《民办高等教育法》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内容。[7]

4.民办教育的产权问题,该类研究主要涉及产权改革与其利润和成本关系的研究。例如潘懋元等提出随着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其产权问题会日渐突出,产权关系不明确、归属不清晰会有碍民办教育的发展,因此需要加大推进民办教育立法工作的力度,加强产权保护和教育的独立性。[8]宋京从民办教育的非营利性和营利性的角度对产权关系的划分做了初步的探讨。[9]

通过梳理总结民办高职教育研究成果发现,鲜见有关民办高职学院科研资源分配相关的研究,本文将以专业建设产出中的重要量化指标――科研论文为切入点,从二级学院人均科研成果与学院人均科研成果相关性角度研究民办高职学院资源分配的选择问题,为进一步探究民办高职院校的科研资源分配方法提供理论基础。

二、模型的假设与构建

(一)基本假设观点

1.假设民办高职院校科研论文为唯一衡量科研水平的变量。高校的科研水平产出统计变量并不止科研论文一项,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编制的《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中的科技产出指标包括:出版科技专著数量、发表学术论文数、鉴定成果数、成果授奖数、专利数和技术转让合同及收入,由于高等职业院校在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成果鉴定、专著数量、授权专利和技术转让合同及收入等这些方面是极少的。以2014年《汇编》中广东省4所部级示范院校的情况为例(如下表1)。

表1 部级示范高职院校科研产出情况

公办高职院校中的部级示范院校尚且如此,民办高职院校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所以选取民办高职院校科研论文为唯一变量衡量科研产出有其现实意义。

2.假设人均科研成果的产出与院内专业建设投入的大小有直接关系,当二级学院占整个学院的规模与权重较大时,学院在专业建设资源投入上一定会做出相应的倾斜与侧重。

3.假设当二级学院占整个学院的规模与权重较大时,由于各种资源分配向该二级学院重点倾斜,应推导出该二级学院对全院的科研产出的贡献率较大,所以理应出现二级学院的人均科研产出与全院的人均科研产出存在高度的正相关的分析结论。

(二)模型的构建

1.以基本观点中的三个假设为前提条件,在选择占整个学院规模和权重较大的几个二级学院为研究对象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学院整体人均科研水平与二级学院的人均科研水平的相关系数比较两者发展趋势的相关程度,从而判断其发展的合理性。(具体模型如下图1)

2.民办高职院校资源分配合理性的判别标准。

判别标准一:当学院整体人均科研水平与二级学院的人均科研水平的相关系数满足R>0.7且P0.05时,结合二级学院的权重规模大的模型约束条件可以推导出,从科研角度看该学院的规模和资源投入合理的。

判别标准二:当学院整体人均科研水平与二级学院的人均科研水平的相关系数满足0.4R0.7且P0.05时,结合二级学院的权重规模大的模型约束条件可以推导出,从科研角度看该学院的规模和资源投入较为合理,后续发展有待观察。

判别标准三:当学院整体人均科研水平与二级学院的人均科研水平的相关系数满足R

判别标准四:当学院整体人均科研水平与二级学院的人均科研水平的相关系数满足:R0时,结合二级学院的权重规模大的模型约束条件可以推导出,从科研角度看该学院的规模和资源的投入与其目前的产出要求不相适应,亟需对该学院进行改革调整,考虑重新组织顶层设计和修改发展规划。

三、模型的实践与z验

(一)数据的提取依据与方法

我们选取了广东省内办学历史较长,办学质量得到社会及政府公认的民办高职院校N为研究对象,根据前文构建模型的约束条件,我们选取该校中占整个学院规模和权重前五位的二级学院分别为X1,X2,X3,X4,X5,每个二级学院论文数量的总和等于该学院各专业总和,那么二级学院论文总和除以二级学院总人数就可得到二级学院人均论文产出。同理可求得全学院的人均科研产出,(论文数据来源以知网收录的期刊为科研产出的统计指标)。通过以上条件提取数据整理如下表2。

(二)数据的分析与结论

我们选取表2中X1学院和X5学院的相关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和分析,判断这两个二级学院规模的适度情况。

从相关的散点图看,X1学院的人均产出与整个学院的人均产出线性相关明显,X5学院的人均产出与整个学院的人均产出线性相关并不明显。

表3显示,X1学院的人均产出与整个学院的人均产出的相关系数R=0.821,显著性检验系数为P=0.0020.7且P0.05时,结合二级学院的权重规模大的模型约束条件可以推导出,从科研角度看该学院的规模和资源投入是合理的结论。

表4显示,X5学院的人均产出与整个学院的人均产出的相关系数R=0.049,显著性检验系数为P=0.447>0.05,相关系数极小且相关性不显著,结合该二级学院占到全校5.4%的在校生规模,根据判别标准四,我们得出结论:尽管该学院的在校生规模为5.4%,远小于X1的36%,但其规模为该校的第五大二级学院,从科研角度看该学院的规模和资源的投入与其目前的产出要求是不相适应的,亟需对该二级学院的规模进行改革调整,考虑重新组织顶层设计和修改发展规划。

该校其他学院也可用类似的方法进行评估和计算,由于篇幅所限不一一进行分析和判断。

四、模型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首先,该模型的假设条件中只选取论文产出作为唯一衡量科研水平的变量虽然在前文中已经论述了其假设的合理性,但现实情况相对较为复杂,高职院校相对本科院校的科研创新来讲更强调社会服务,社会服务中其实是存在科研产出的部分,但该指标的衡量标准不统一,提取量化数据也较为困难。尽管如此,解决社会服务中科研产出的量化问题仍是该研究的一个重点突破方向。

其次,假设条件中提到当二级学院占整个学院的规模与权重较大时,由于各种资源分配向该二级学院重点倾斜,推导出该二级学院对全院的科研产出的贡献率较大的这一结论是否合理,需要结合具体院校自身情况进行考量,我们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校二级学院虽然很小但占的资源分配比例却很大,这与学校领导的发展思路和该校的顶层设计密不可分。我们还发现相对文科专业的低办学成本,理科专业由于其自身办学成本较高所以在资源分配上也占有一定的优势。所以具体院校在使用该模型时还需要对各二级学院基本情况进行摸底工作。

最后,对于判别标准的解释规则及相关系数模型选取的是spearman等级相关,主要原因是我们对民办高职院校N研究样本提取的数量是10,样本数量没有达到pearson相关的(n>30)研究要求,这也是民办高职院校研究的一个现实问题,目前广东省内还没有办学历史超过30年的民办高职院校,所以在相关系数的质量上未来还有可以提高空间。

参考文献:

[1]王玲玲.深化“一主多元”的办学格局 全面提升办学质量――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创新研究[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2]夏季亭.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创新[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3]宋爱苹,王丽.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模型构建[J].价值工程,2010(7).

[4]汤向玲.上海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5]梁忠环,张春梅,强玉红,等.民办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2.

[6]李栗燕,孟繁超,刘耀彬.中外民办教育法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3).

[7]王利明.制定《民办高等教育法》规范民办高校办学行为[J].高等教育研究,2000(6).

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范文8

关键词:资源有限性 效用 教学 科研

一、理论模型的建立

1、基本假设。相关主体假设:模型中涉及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部门、高校自身和高校教师三类。资源有限性假设:无论从何主体角度,用于教学和科研的资源总量是有限的,如高校用于教学科研的设备、经费等,教师用于教学科研的时间、精力等。序数效用假设:教学和科研活动都能为相关主体带来效用(或效益),包括物质和精神上的回报,这种效用难以具体量化,但可以排序。相互替代假设:教学和科研活动可以相互替代,即一定量的资源既可投入教学也可投入科研,但带来的边际效用有所不同。

2、函数模型。目标函数是相关主体在资源有限性的约束下从事教学科研活动,自主选择投^教学或科研活动的经费、时间或精力等资源,以实现总效用的最大化。基本模型是经济学中的效用模型,当坐标系中的等效用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相切时,总效用达到最大,相关主体的选择行为达到平衡状态,见图1。

二、效用模型下不同主体教学与科研选择的动因分析

1、政府部门。政府部门的预算约束线代表着政府对高校的经费总投入,包括教学经费和科研经费投人。在某一特定时期,政府部门的高等教育经费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坐标系中的预算约束线的位置是不变的。政府部门对高校的资源分配至少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在不同的高校之间进行分配,二是如何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之间进行分配。依现行的财政预算体制,教学经费的分配依据是学校的办学规模,一般以学生人数为标准,所以相对稳定。而科研经费则主要依据各学校的科研实力,如承担科研项目的级别、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等,不同学校间差距较大。从政府部门角度,教学经费投入带来的效用主要体现在高校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学质量和所培养人才质量和数量的提高上,时滞较长、见效较慢。而科研经费投入能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带来直接的、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政府对人才密集的高校更是寄予了承担经济崛起、国家振兴的厚望,制定了一系列鼓励高校科研活动的政策措施。科研投入的边际效用远远高于教学投入的边际效用,因此,政府的经费投入总是向科研实力强的高校倾斜,这也是目前很多教学型高校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诱因之一。政府主体的等效用曲线及科研教学最佳组合见图2。

2、高校自身。高校的预算约束线是指高校从政府部门或企业等社会渠道获取的教学经费和科研经费总额。与政府的高校经费投入预算线不同的是,在某一特定时期,尽管来源于政府的教学经费是稳定的,高校可通过强化科研投入、加强与企业合作等手段获取更多的科研经费,因此,高校的经费总额是可变的,即坐标系中高校的预算约束线的位置是可变的。办学效益(效用)最大化是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根本动因和最终目标,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是高校的社会责任所在,所以教学应是高校的第一要务,但人才培养投入多、周期长、见效慢,人才培养质量难以量化且不确定性强。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教学质量如何,政府拨付的教学经费并无增减,所以对教学活动缺乏激励约束机制。而科研对高校则更具激励作用:科研活动可为高校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改善办学条件和员工待遇,可提高学校的科研实力和水平,提升学校的综合竞争力和同类高校间的排名,扩大高校的社会影响。因此,对高校而言,科研活动的边际效用也远远高于教学活动,明确了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经济学动因,再来考察目前很多高校制定的科研导向型的考核评价体系和薪酬机制也就不足为怪了。由于科研活动本身会影响到科研经费,所以高校的预算约束线将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内生变量,但为了简化说明,我们暂不考虑科研活动对科研经费的反作用。高校主体的等效用曲线及科研教学最佳组合见图3。

3、高校教师。作为教学科研活动直接参与者的微观主体――教师,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所在。其预算约束线应是进行教学科研活动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之和。在任何时期,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最为稀缺和有限的资源,因此,坐标系中教师主体的预算约束线的位置是长期不变的。教师从事教学与科研活动,分别致力于高深知识的传播与创造,都需要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和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教师将其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分配于教学和科研活动仍然遵循效用最大化原则,这里的效用包括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回报。出于对职业的忠诚和对学生的热爱,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备课授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获得学生、教学督导、领导和同行的认可和好评,这应是投身教学活动的最大回报,也是偏向教学型的教师存在的根本原因。但以下事实不容忽视:第一,教学是师生双向的互动过程,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努力,还受制于很多外在因素;第二,教学活动主要是传授已知的知识,虽也需要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创新,但在主讲科目相对固定、教学内容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艰辛复杂的脑力劳动可能变成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职业疲劳感渐增而新鲜满足感递减;第三,目前多数高校尚未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奖勤罚懒、优胜劣汰的教学质量考评体系,教学质量高低与教师的经济利益之间缺乏关切度:教学质量奖、青年教师授课竞赛、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评选等正向激励措施一般只涉及5%左右的教师,而评教结果最差的教师也极少受到末位淘汰、扣发奖金的惩罚,教学活动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与教学相比,科研活动对教师则更具吸引力:第一,除却社会调研环节,科研成果多是教师潜心书斋的结果,主要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努力程度和学术水平,受外界因素影响不大;第二,科研活动是探索未知的领域,教师必须全力以赴、深入探究,每次攻克难关之后,那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永不衰减;第三,无论是论文专著,还是发明专利,科研工作容易量化,成果质量也有相对客观的衡量标准;第四,在科研导向型职称评审体制和薪酬体制下,科研活动与教师的职称晋升、薪酬奖励等物质待遇高度相关。因此,从理论上分析,科研工作比教学工作能提供给教师更大的回报,大多数教师都尽可能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科研活动。教师主体的等效用曲线及教学科研最佳组合见图4和图5。

三、协调好教学科研关系的对策建议

众所周知,教学和科研如同一架梯子的两个支柱,只有同样坚固和稳定才能确保高校向更高更远的目标登攀,任何顾此失彼的做法都将不利于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在深刻领会教学科研失衡原因的基础上,逐步改进和消除造成上述状况的制度、体制和机制根源,合理协调教学科研之间的关系,以实现高校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的双重目标。

1、政府层面。一是从教育主管部门角度出发,应针对不同类型(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型)和不同层次(部属、省属、市

属)高校的教学科研状况。制定差异化的评价体系并进行分类指导,鼓励高校突出优势、错峰发展,且不可简单化、一刀切地按科研实力进行综合排名。二是改革目前的高校办学经费预算体制,适当增加灵活度。对教学经费的拨付既要根据学生规模确定基数,又要考虑学校的办学质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等情况给予奖励,以激发高校重视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三是探索人事制度改革,逐步改变目前的“科研至上”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在职称评定指标体系中加大教学工作的权重,引导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

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范文9

[关键词]科研 教学 关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2-0000-01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科研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活动。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创造新理论。

从以下几方面详细深入论述:

1 科研和教学的关系

科学研究和教学是高校教师的两项最基本最常规最重要的工作。科学研究立足于创新,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新知识,形成新理论;或者是有新的发明创造,直接推动知识进步。教学和科研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有人认为是正相关、也有的认为是负相关,还有认为不相关的。从科学发展来看,科学研究和教学关系始终围绕着科学是源头,教学是传递科学知识,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大学有育人的功能,传承文化、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社会服务,这是大学的基本任务,其他功能应该以此为中心展开,科研促进教学是由大学的存在属性所决定的。树立科研为教学服务的科学理念,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当今高校教师值得思索的问题。

2 充分认识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大学教育的核心要素是教师,只有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系统基础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科研在高等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培养创新型人才,关键在教学;搞好教学,关键在教师。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把科学研究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环节。

作为职业应用型大学的教师,对于教学与科研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有的认为科研应该是重点院校、综合性大学的任务,地方性一般本科院校应以教学为主,搞不搞科研无关紧要。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教学工作是教师的天职,但是科研对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对教学元素的扩充、对学生求知欲的满足都有着积极的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

科研是生产力,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催化剂,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力。科学研究是教师自我完善与发展的过程,通过科研工作促进教师自我知识结构更新和知识体系的充实,以及对知识前沿的把握和学科知识的理解,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奠定良好基础。科研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脑力劳动,可以培养教师的开拓创新和顽强拼搏精神,进一步提高教师的逻辑思维和表达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科研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强烈进取心,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精神、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与领航作用。教师通过科学研究能够深刻地了解社会对培养人才的要求,了解社会人才市场对人才培养创业能力的要求,深入了解社会对职业、专业等的新需求。教师们通过科研创新去探索、去掌握教学中的许多教学规律和教学艺术,进而去思考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

3 如何以科研促进教学

科研能力成为教师素质和价值实现的重要指标,成为推进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牢固树立科研为教学服务的思想

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重视和加强教学工作;同时不可轻视教学本身是一种创新过程,需要教师具有科研才能。没有科研的支撑作用,老师便不能对学科的前沿、动态有及时和深入的掌握,如果只是呆板知识的教书匠,这和时展的需要是有距离的的。教师只有明确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关系,重视科研,而且联系教学实际搞科研,通过科研来提高自身素质,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这才是对每个教师的正确发展之道。

在实施科研活动中,应该树立科研为教学服务的思想。在科研同时关注教学,以教学为中心,致力于人才培养。围绕着所授学科的教学需要开展科研,并重视教改课题的研究,如怎样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探索性学习,怎样设计和实施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实验改革等的新举措;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应用技能、协作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协调培养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进行改革和改进,不断提高教学绩效与教学质量。

3.2 将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环节中,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时代性与先进性

通过对本专业及有关学科的科研活动,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学术水平,加深对本专业本学科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获得具有创新性、前沿性的知识。避免照本宣科,增强新的见解。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例如经管学院教师团队、基础部教师团队利用研究成果编写了相关教材与辅导书系列,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融合发展。经管学院、信工学院利用教学与实践活动的作品经过加工升华,做出了很好的纵向科研课题。

教师要将国内外学术成果尤其是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思想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只有具备科研经验的教师才能把生硬的课本知识教活,用长期研究中所形成的感悟,传达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了解科学前沿,并及时将新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

3.3 重视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的指导,提高学生研究能力,促进教师实力

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全面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指导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是检验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认真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所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个收集文献,调查资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提升学生研究问题能力的一个过程。同时,教师也可能会从学生的研究中得到启示,促进教学相长。

4 结语

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培养高质量人才、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根本途径,是推动高等学校发展的源动力。作为高校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摆正教学和科研的位置,探索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作为高等学校本身要建立教学科研良性互动机制,如何更好的以科研带动和促进教学,提高促进的效果和有效性,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需要我们在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进程中坚持不懈地进行新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探讨;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8;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