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青少年网络素质教育集锦9篇

时间:2023-09-19 18:51:50

青少年网络素质教育

青少年网络素质教育范文1

一、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网络文化数量繁多、内容丰富,而且突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青少年可以自由选取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各类文化内容,和其他爱好者进行有效的交流,有利于视野的拓宽和思维的开阔,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互联网相对比较自由的空间,可以促使青少年与其他人进行深入的心灵沟通,更好地展示自我,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形成独具特色的个性特征。网络信息量大而且更新速度快,是青少年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手段,而且网络可以大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二)消极影响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青少年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一部分青少年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中,体力和精力严重透支,学习成绩急速下降;网络文化的隐匿性和虚拟性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非常自由和轻松,久而久之,青少年就会比较依赖这种人际交往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反而变得沉默寡言、不愿意主动和别人交谈,不愿意靠近人较多的地方,进而影响青少年形成正常人际交往能力;一部分青少年受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开始抽烟、酗酒、打架,造成家庭关系高度紧张,严重者甚至造成家庭破裂;青少年长期沉迷于网络世界中,只有在网络中才能找回自信,无法承受现实中巨大的升学压力和复杂的人际交往,心理不堪一击。

二、网络文化环境下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策略

(一)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

要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不断创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内容和形式,努力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传统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课比较单一,基本上由教师进行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多元的网络文化内容,快速、便捷的传播方式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积极跟上时展的步伐,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由课堂逐步转向网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质。新时期,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人生观和行为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如果再采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青少年肯定会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学校要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开辟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专栏、网上心理咨询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二)加强对网络文化环境的优化

加强对网络文化环境的优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不断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学校要重视并不断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加大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提高学校硬件设施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第二,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内容是教师精心搜集和整理的,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显著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激发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第三,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内容。

(三)培养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意识

网络带来的消极影响无处不在,而且类型多样,在网络道德教育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互联网和计算机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自律意识和网络道德责任意识。教师要指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文化,坚决抵制各种不良文化,合理利用各种有价值的网络文化。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坚决抵制网络的消极作用,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客观、公平地看待现实社会。在当前比较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者要认清当前的严峻形势,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培养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意识,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青少年网络素质教育范文2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道德教育 必要性 途径 方法

青少年已经成为网络的主要群体。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重要的生存方式,并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挑战,也给我们的素质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育、学习的同时予青少年们以正确的网络道德引导,让他们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已经成为新时代的主题之一。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是指一定社会或阶级为使青少年接受和遵循网络道德规范体系的要求,并按其价值标准处世做人、塑造人的品德而有计划有组织地对青少年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活动。本文主要探讨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方法途径。

1.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1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是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以德育为核心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等有关的文件和讲话的基本精神。人类文明自开始以来,道德作为调节人类行为的基本手段就进入了人们的社会生活领域。纵观人类文明发展的每一步,道德都以其独特的调节方式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成为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的精神力量。道德调节的范围与人类社会生活领域的拓展是形影相随的。在现代社会,随着电脑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渐明显,网络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大课堂,它可以向所有人开放,其中包括中小学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二十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7年7月)显示,截至2007年6月,中国网民总人数达到1.62亿,仅次于美国2.11亿的网民规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对网民的定义为: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6周岁及以上中国公民),位居世界第二。1.62亿网民中,25岁以下比例已经超出半数(51.2%),30岁及以下的网民比例甚至达到了70.6%。网民中的学生比例较高与网民的年龄结构相互印证。除去学生之后,非学生25岁以下网民比例接近1/4(24.8%),比总体中25岁以下网民比例降了一半。中国25岁以下网民总规模已经达到8294万人,占据了1.62亿总网民的半壁江山。18—24岁网民不仅在网民年龄构成中占据最大的比例,这一年龄段人群的互联网普及率也最高,目前普及率超过4成(43.4%),即中国每10个位于这一年龄段的人中,就有4个人是网民。中国高中文化程度居民的互联网普及率占3成多(34.8%)。学历较低的初中及以下网民总数为3543万人。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的广泛性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决定了使用计算机的青少年的素质高低、品德好坏对于社会安定、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如果没有道德约束,如此多的人在网络上“任意驰骋”,后果也就可想而知。因此,青少年道德教育挺进网络这个新领域是真正做到以德育为核心推进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1.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和网络的文化侵略决定了我们必须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流行的内容也决定了必须要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据有关统计,目前在互联网络上,英语内容约占90%,法语内容约占5%,其他语种的内容只占5%,而我国的内容只占其中的1%。相对我国上网人数位列世界第二,这说明我们正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

国际互联网络信息环境的开放性,使多元意识形态、多元文化、多元价值在网上交汇,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凭借网上优势,传播西方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等虚伪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西方不良文化。以美国为例,在对外战略上,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美国有限电视传播网等媒体所的信息量,是世界其他各国的总信息量的100倍。美国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全时空、全天候地推销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外交政策、商业理念和社会文化。倘若我国的青少年长期受这种网络环境影响,后果将不堪设想。信息的泛滥,决定我们必须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发达国家在通过网络连续不断地传播文化信息的同时,也将其意识形态、世界观和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念等四处传播并强加于人,对上网者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于任何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来说都是非常危险的。同志早就讲过,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民族凝聚力既然已经进入到竞争的领域,就必然有些国家要削弱别人,来增强自己,这其实就是早已存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所进行的“和平演变”。而网络是他们现在所找到的最好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对识别和判断能力都还不强的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道德认知和评价的教育,进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教育,这样才能不断地增强民族凝聚力。

1.3青少年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必须对他们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对新生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把上网当作一种时髦但却不知如何利用互联网对自己有利;他们渴望着能独立思考却又往往容易偏听偏信;他们渴望着被人尊重却往往又不知道如何自尊自爱、如何尊重他人;他们崇拜英雄却不识英雄;他们对社会的黑暗面深恶痛绝,但自己身染其中而不自知等。青少年接受新知识快,好奇心强,自律性差,责任心相对薄弱,法律意识更是良莠不齐,如果不善加引导,使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那么他们之中具有“天才”潜质的人,可能会误入歧途,不但给他们个人前途蒙上阴影,甚至对国家社会也有严重的危害。现在的青少年虽然还主要是网络时代的看客,但是几年以后他们就将是网络的从业者和主动参与者,他们的道德素质如何,也决定着带给人们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网络世界。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计算机应从娃娃抓起”。应该说现在社会非常重视对青少年一代进行电脑和网络的教育,但是,这种教育主要是知识、技能的灌输,而对于网络道德和法规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造成少年黑客越来越多的重要原因。我们今天是否也可以说,而且应该说,“计算机网络道德教育也应从娃娃抓起”呢?这些都决定着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把他们引导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2.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2.1采用疏导的方式,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

2.1.1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网络的兴起,使世界的沟通,信息的交流不再受时空限制,信息时代“地球村”已成为现实,网络世界为人类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它既能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改变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也能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育质量,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素质。网络将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上网学习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我们不能因为网络社会中还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就否认网络的巨大优势。我们要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积极与消极的方面,自觉利用网络优势,积极上网学习,学习应是上网的主要目的。

2.1.2提高学生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防范和鉴别能力。网上信息丰富却良莠难分。一些有害信息如暴力、凶杀、反动、迷信、色情等等混杂其中,青少年学生上网就犹如来到新奇而又纷繁复杂的迷宫,到处充满陷阱,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意志力不坚定的学生在这里是弱小无助的,于是有意无意地去浏览那些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有害信息成为可能和必然。所以对于反动、色情迷信等信息应自觉地抵制。同时,上网聊天是青少年学生上网的一个主要方面。进入聊天室就与自认为是志同道合者大聊特聊,平时不敢暴露的内心世界在这里可以无所顾忌,甚至庆幸自己找到了知己,于是留下姓名、地址、电话,一切都真实不假,甚至上网聊天下网约会。孰不知,这样带来很多麻烦,甚至酿成人间惨剧。我们应该开展大规模的有针对性的系列宣传教育,以减少青少年学生因为减少社会经验而上当受骗,以提高青少年学生安全和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和鉴别能力。

2.1.3教育青少年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上网,不沉迷于虚拟社会,提高自控能力。上网要有明确而健康的目的,并且能合理安排时间。网络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网络打破了熟人社会交往的烦琐,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你的交往具有即时性,但它是虚拟的,沉迷于这个世界必将带来诸多与现实相冲突的不利因素,甚至出现心理降碍,如情感孤独、道德冷漠等,对现实的社会、集体漠不关心,对网友则“一网情深”。因此,青少年要有良好的上网心态,能自我控制,不逃离现实,做个有理想、健康、理智的网民。

2.2加强规范化管理,正确利用网络资源。

同志曾指出:“现在,互联网上的信息庞杂多样,泥沙俱下,还存在大量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可以这样说,由于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思想斗争阵地。因此,各地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必须加紧学习网络化知识,高度重视网上斗争的问题。我们的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群众工作,都应该适应信息网络化的特点,否则是很难做好的。”为此,我们绝不能以网络世界有负面作用而因噎废食,而是大力探索如何才能加强规范化管理,正确利用网络资源。笔者认为主要应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首先,教师要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同时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率先垂范、为人师表。教育者应先受教育。

其次,要在青少年当中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规范上网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良好习惯。

再次,要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开展丰富多彩的增进健康的有益活动,增强校园网络的趣味性和信息量,吸引更多青少年的访问,是校园网络建设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师生互动,举办诸如网络知识讲座、开展网页设计大赛、网络短信作品大赛、动画制作大赛、电脑编程大赛等,并组织青少年学生主动参加社会实践,使其在家庭、学校、社会中遇到问题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使道德行为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最终把学生的网络热情吸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最后,要加强技术研究与管理,以技术控制有害信息的传播。技术控制在社会和学校是最客观的手段。要及时购置或研究探索最新最有效的“防火墙”,使色情、犯罪、、、反政府等不良信息得到有效遏制,还可以通过过滤网络游戏、聊天室等,还校园一个洁净的网络空间。

2.3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和信息素质的教育与培养。

首先,要树立优秀网络道德青少年典型,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争做网络道德人”活动。使青少年见贤思齐,改过向善,增强道德修养,净化自身灵魂。其次,要教育青少年遵守网络规范,树立正确的网络文明观。促其做到上网不偷号,不乱闯,不破坏他人系统,不发表反动、低级下流的言论,不传播有害信息,增强其网络道德责任感。最后,要加强对青少年的信息道德规范和信息素质的培养。

2.4强化青少年心理调适,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首先,结合网络时代的特点,针对日益凸显的青少年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素质的强化训练。其次,要把青少年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结合起来,将现实的心理健康教育融人德育之中,改善其个性品质及心理素质,增强其适应能力。最后,要加强有意义的网上思想交流,开设网上咨询热线,利用媒体优势,及时了解青少年的思想状况,解决他们的现实问题。

青少年网络素质教育范文3

论文摘要:随著全球范围的信息数字化、网络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信息高速会路的建设,一个薪断的时代已呼喻而来一一“网络社会”。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借助电脑的高智能化、信息交换与传播的快捷、跨越时空子优势,时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它把社会成员带入了一个度拟的世界,形成了网络对道德的冲击,对人类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威胁。如何在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机遇的同时,抵制其消极作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已刻不容缓。

1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凸显

    互联网在给人类带来幸福、享乐、希翼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忧愁、痛苦、危机和失望;在给人们带来物质饮食、信息丰富、交往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情感危机、道德滑坡、人性异化等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网络环境中人的生存面临种种尴尬和矛盾。网络正撞击着人类苦苦营造的传统伦理壁垒。对涉世不深的中小学生的冲击尤其严重。由于他们正处在青春前期或青春期,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而辨别能力较差,容易被“绚丽多彩”的网络世界所迷惑。大体说来,青少年受网络影响导致的问题主要有道德情感冷漠化;学习方向迷失化;失犯现象严重化。

2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形成原因

    造成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既有学校教育自身的原因,又有家庭和社会网络环境的原因,也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

2.1学校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误区

    面对网络给青少年道德教育带来的诸多难题,许多老师对学生上网采取的不是主动出击、科学引导的做法,而是采取消极防范,盲目禁止的做法。在观念上,片面强调网络的弊端,排斥网络对青少年道德教育有利的一面。一部分教师以“上网荒废学业,日益使人学坏”为由竭力阻止学生“触网”。

2,2家庭原因

    不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中缺失亲情的抚慰与关心,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父母及时有效地纠正,从而导致孩子缺少安全感而变得压抑、孤僻等。孩子体会不到家的温暖,找不到归宿感,这是问题儿童、不良少年产生的主要原因。

3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

    虚拟的网络世界诱惑着少男少女,“沉溺网吧、厌学逃学、夜不归宿”,甚至欺诈、斗殴、抢劫等现象并不少见。青少年“触网”需要引导和帮助。只有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利用网络,才能让他们在健康的网络环境中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加强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应有效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及青少年主体自我教育的合力作用,多管齐一下,有机协调,共同促进青少年道德人格的挺立与培塑。

3,1规范网络.引导青少年健康发展

互联网作为网络时代影响青少年道德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要担负起净化社会环境的责任。

3.2学校道德教育: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渠道

    学校应转变观念,辩证地认识网络之于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作用,深入分析青少年迷恋上网的原因,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使用网络、驾驭网络的能力,构建适应网络时代需要的道德教育模式。学校教育要发挥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就要探索适合网络特征和青少年心理特征的教育措施,以回应网络对既有道德教育的挑战。

    转变现有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变单向教授为双向互动传授,利用网络实现师生共同学习,引一导学生辨别信息之良荞,增加思想免疫力。要把传统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把青少年带入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等神圣殿堂,让他们阅读有益的书刊,促进其道德和智力的全面发展;最后,要注重教师自身的道德人格培养,力求成为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楷模。

   发挥网络资源共享优势,开辟学校虚拟德育阵地。

    利用网络媒体,改革学校德育主渠道的教育方法。将传统的灌输式德育转变为参与式或交互式德育。教师进行教育时,应将与受教者之间的关系置于平等地位,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促使青少年自觉践行网络道德规范。

    强化青少年心理调试,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学校教育要结合网络时代的特点,针对日益凸显的青少年心理向题,进行心理素质的强化训练。要把青少年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结合起来,将现实的心理健康教育融人德育之中,改善其个性品质及心理素质,增强其适应能力。还要加强有意义的网上思想交流,开设网上咨询热线,利用媒体优势,及时了解青少年的思想状况,解决他们的现实问题。

3 .3家庭教育:青少年网络道德教一育的重要补充

    家庭承担着道德示范和道德启蒙教育的任务。父母作为孩子的教育者,其道德人格不仅反映了自身素质,而且通过家庭中的亲子互动及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影响孩子的道德人格培养。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家长,开发亲子互动的活动项目和各类家庭培训项目,发挥在促进儿童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引一导、示范和辐射作用,成为他们合格的第一任教师。

    家长不要把孩子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将孩子作为实现自己未酬理想的人。一味强调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表现为理想目标追求的短期庸俗性,急功进利,忽略了对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

3.4青少年的自我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的根本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人能进行自醒,面对自己的良心进行自白,这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只有那些在人类财富中找到自己榜样的人才有希望达到这个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道德教育的过程主要是一个道德内化的过程。网络道德教育要真正发挥作用,最终必须落实到青少年自身的道德发展和自我教育上来,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网络道德教育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

3.5社会教育: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

    营造社会文明环境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人格的重要条件。

青少年网络素质教育范文4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 心理健康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116-01

网络的发达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但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例如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就是一个方面。网络有着开放性和虚拟化的特点,其中不乏一些不良信息,再加上青少年自制力和是非辨别力较弱,使得青少年很容易沉溺于网络,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基于以上,本文简要研究了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应用问题。

一、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青少年正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的不成熟使得其有着强烈的猎奇心态和探索欲,自制能力和是非辨别能力较差,渴望张扬个性,情绪波动明显,在理想自我和显示自我发生冲突的时候,很容易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期盼从网络中寻求自我满足。

网络世界角色混乱,人际情感缺失,充斥道德失范的现象,这很容易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影响,从而衍生人格变异、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青少年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分清虚拟与显示,从而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由此可见,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及应用探讨

(一)纠正认识偏差,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及认识还存在诸多盲点,许多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疾病诊断和治疗,这种观念十分落后。对于学校来说,应当将心理健康归入素质教育的范畴,以网络时代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为依据,针对性地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二)培养青少年健康的网络心理素质

一方面,应当将广大青少年作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发挥引导和辅导作用,真正做到以青少年为主体,在积极提升自己网络技术水平的同时,要及时与青少年进行交流和沟通,跟踪青少年心理变化和动态,通过启发、引导、转化和辅导等方式,让青少年自主接受心理健康辅导,同时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此外,可以通过开展网络沙龙、征文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要多渠道、多方式加强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力度。对于学校来说,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开设网上心理测试栏目等,同时可以组织网络创意大赛、动漫人物设计大赛等,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结合,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针对性地展开教育,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上网意识。

(三)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构

完善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构是开展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当前许多学校都设立了相关机构,但利用效率不高,缺乏合格的心理咨询师,高校应当积极提升重视程度,并配备数量足够、专业素质过硬的心理咨询人员和辅导人员,做好相关调查工作,设立青少年心理健康预警制度、干预制度、教育制度和跟踪服务制度。

(四)加强校园网络规范化及法制化建设

首先,应当明确职责,净化网络环境。以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点为根据,成立专门机构,与学工处、宣传处、教务处及保卫科等相关部门合作,明确各方职责,净化网络环境。

第二,应当建立网络安全体系。学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校园网络管理细则》,并结合网络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监控网络信息的流入和流出,控制不健康信息和非法信息传播。

第三,要强化学生的法制意识,规范其上网行为。通过加强法制教育的方式来提升青少年法制意识,引导青少年自觉规范上网,保证网络心理健康。

(五)构建良好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环境

一方面,高校应当肩负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责任,结合网络时代青少年易出现的心理问题,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通过文体活动举办等手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加强班风学风建设,潜移默化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另一方面,应当积极注重家庭教育的作用。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此外,社会环境也应当发挥正面教育作用,消解不良社会风气,传递正能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应用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立足于新的教育观,从良好校园环境构建、提升学生网络心理素质、加强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着手,保证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全面落实和应用,从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青少年网络素质教育范文5

【关键词】网络谣言;青少年网民;媒介素养;策略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我国青少年网民人数持续增长。据CNNIC在2012年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和《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2]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32亿,占整体网民的45.1%,同比增长9.0%。12岁以上的青少年网民最集中,占青少年整体网民的92.8%;学生仍然是全体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占比为30.2%,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青少年网民的44.7%;其次是非学生群体,占到33.5%。可见作为“科技哺育的一代”,青少年群体年龄虽小,但对网络却有着强烈的敏感与好奇。青少年群体积极通过跟帖、投票、搜索和博客等方式,参与到网络新闻活动中来,把网络变为日益重要、最具活力的信息场所。可是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网络谣言滋生蔓延,严重扰乱了互联网的正常传播秩序,直接对现实社会造成了恶劣影响,本文拟对青少年网民在网络“谣言惑众”现象中出现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提升青少年网民媒介素养方面提出思路。

提升青少年网民媒介素养的紧迫性

我国网络“谣言惑众”事件频繁发生,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难以避免的矛盾在网络集中爆发、互联网传播技术的不断更新、网络舆论引导滞后以及网民媒介素养欠缺几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网民是网络信息传播的主体,人为因素是谣言传播的根本原因,网民媒介素养的培养不容忽视。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和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简言之,是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技术、信息为个人工作、生活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3]与西方一些国家及港台等地相比,我国大陆对媒介素养教育关注得较晚,造成不少网民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未能学会建立对网络信息的批判接受模式,青少年网民受自身知识水平和信息判别能力的局限,又有较强的表现欲和好奇心,更容易轻信谣言,甚至传谣。2011年10月20日,重庆某大学学生皮某传递“针刺”谣言,本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安全,保持警惕,没想到引起许多网友关注并导致社会上不稳定情绪的产生。此类非恶意传播谣言的网民常常追求新鲜有趣,或是为了在社交网站吸引关注,并不明白自己的信息经过网络强力传播后,会引发恶果,甚至直到被拘留还茫然不知,反映出部分青少年网民网络伦理道德的缺失以及法律意识的欠缺。另据2011年10月3日新华网报道《孩子节日偷传”黄图”手机色情Wap网站泛滥》的新闻,指出组织和正通过手机网络传播不良信息并进行反动宣传,为国家网络安全带来巨大隐患。中科院网络信息安全课题组的调查也发现有76个传播色情等内容的违法网站,每天的独立用户访问量竟然达到1251.4万人次,页面访问量高达6408.5万页。[4]由于青少年的价值观尚未成型,行为也处于不确定状态之中,网络媒介对于他们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确立人生观价值观,进而自我定向、自我设计的影响越来越大。同志曾在2000年6月28日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因此,应当把青少年群体作为信息时代网络媒介素养培育的重要对象。

青少年网民媒介素养培育路径

塑造青少年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判断、评价和选择依据。网络“谣言惑众”现象纷繁复杂,其背后反映的是网民的价值观问题。从网络谣言的制造来看,造谣可视为人与社会互动的过程和结果,包含着心灵与世界(社会)间双向话语投射的过程,是造谣者获得心灵和世界(社会)间相互适应的手段之一[5],如果心灵和世界(社会)间存在着失衡,谣言就会产生;从网络谣言的解释来看,青少年由于性别、家庭和文化背景、需要和情感、立场等有差别,在解释网络信息的意义和蕴含时往往依据的是自己久已形成的价值取向,因而不同的网民对同一事件的解释会有所不同,有人还会曲解现实中发生的事件,最终导致谣言的产生;从网络谣言的传播来看,传播者个人的爱憎和希冀常常存在于谣言的传播过程中,实际上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出他们的价值选择表达。网络的便捷性、隐匿性、开放性和独立性使人们可以匿名信息,价值错位在虚拟空间的表现非常明显,有些青少年在网上随意发表不满言论,未经查实就散布谣言的行为就是典型表现,因而青少年网民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不仅要有关于谣言的知识性内容,以及识别谣言的方法和技巧,更要有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内容。为引导青少年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应联系实际向青少年网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从品德教育、人生观、劳动观、金钱观、国情观方面深入开展教育,引导青少年意识到作为一名网民,在享受网络传播的快捷便利和网络言论自由的同时,切不可忘记公民责任,应强化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和社会公德,自觉规范网络传播行为。

运用传统文化构建网络伦理规范。互联网进入中国的时间比较短,网络道德建设的时间还不长,它的发展需要依托成熟的道德规范。青少年正处于特殊的生理、心理成长期,由于年龄、教育程度、经验和认识水平方面的原因,不少青少年并未养成社会规范意识,更不能用它来自觉规范言行。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的积淀逐步形成的,其特征是重视道德自律和自我修养。发掘并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资源,对于培育青少年网民的道德自觉,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和重要的借鉴意义:其一,在网络环境中,身份虚拟、资源共享以及平等互动的特点,使得诚信显得尤为重要。而诚信是儒家的重要伦理道德范畴,孔子把“信”与“恭”“宽”“敏”“惠”并列为“五德”。孟子认为“朋友有信”是朋友间交往的基本道德准则。儒家诚信思想有助于建立“言而有信”的网络诚信,帮助青少年履行维护网络信用的义务,面对自己不能准确分析判定的社会现象,不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做到既不传谣,又不造谣。其二,面对新鲜、刺激的网络信息的诱惑,青少年容易以娱乐、猎奇的心态浏览信息,或是以随意、宣泄的心态信息。儒家提出“克己复礼为仁”的要求,即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语言行动符合礼,这有利于教育青少年在网络所形成的公共舆论场域中保持良好的心态,时刻告诫自己自尊自重,遵守网络纪律。其三,在网络虚拟环境中,人的道德境界最受考验。“慎独”作为儒家对人的内心、情绪进行管理和自律的修养方法,也有利于青少年个体媒介素养的养成,自觉抵御网络谣言的传播。

选择人性化关怀路径。人性化关怀有利于加强青少年网民的传播主体意识和网络道德自律意识。所谓人性化关怀,即认识到人的价值和能力,尊重、关心人,着力创造温馨、和谐、舒适的环境,从而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目前开放的网络已成为对青少年产生持久而深远影响的教育手段和环境,强制性、封闭性的教育方式和过于绝对化、权威化的教育内容,越来越受到青少年的质疑和否定,青少年日益成为道德自主构建的主体性存在。如果简单化地禁止青少年“触网”,反而会增加谣言的神秘性,而且不少青少年网民的反叛心理比较强,对生硬的说教有强烈的排斥心理,所以选择人性化关怀路径开展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是当今网络环境下从事教育工作的必然。况且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人,人的发展应是全面、生动、自由的,在青少年网民媒介素养教育中注入人文关怀内涵,是人的本性的内在需求,是媒介素养教育的价值诉求,也是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的必然要求。另外,对于青少年网民而言,由于年龄偏小、社会经验不足,缺乏对网络谣言正确评判的能力,容易被谣言误导。因而对他们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时,在教育的价值定位、目标制定、内容设计和方法实施上更应倾注人性化关怀。应理解并尊重他们,适当满足其网络参与的热情,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适当放手,让青少年在网络参与的实践中逐渐提高识别谣言的意识和能力。与此同时要及时关注并总结青少年上网的兴趣点,多跟他们谈心沟通,适时耐心细致地对青少年网民进行教育引导。

合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开展青少年网民媒介素养培育作为一项综合性素质教育内容,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三者合力的教育链条,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才能保证教育的一致性和有效性。首先,学校应当在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具有制度化和持续性的特征,能够使教育理念和内容得到较为稳定的贯彻执行。学校应开设专门课程,或是有意识地将媒介素养教育与其他课程教学以及德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老师要充分掌握网络知识,主动关注网络发展的新趋势和产生的新事物,多多依托网络平台与学生平等地讨论网络谣言,借以传授辨识谣言的知识。还可以外聘谙熟网络媒介传播规律的媒介专业人员,学校与社会力量通力合作,帮助青少年增强辨别网络谣言的能力。其次,家庭是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第二课堂。据《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2011年,中国青少年网民在家里接入互联网的比例为85.8%,在网吧上网的比例下降8.8%至39.3%,家庭已经成为青少年上网的主要场所。家长在关注子女学业状况的同时,还要关注其网络媒介接触和使用行为,把握其思想动态。要与孩子共同查证及评析网络传言以明辨真伪。最后,社会应配合学校和家庭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以互联网企业为主的媒介机构应做好“把关人”和“社会守望者”,提高谣言评析、舆论引导的能力,及时过滤清理误导和伤害青少年的谣言。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坚决惩治网络传播违规行为,以政策或资金扶持等方式,鼓励、扶持能够为学校和社会大众提供媒介素养教育的机构。通过联合并组织较大的民间社会群体等各方面力量,促进并加强社会协同,形成阻断网络谣言的良性循环局面。

总之,网络“谣言惑众”现象对社会的危害极大,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而言,其负面影响不可小觑。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长期、浩大且复杂的工程,需要以学校为首的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投入。着眼于青少年内在自主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着力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培养更具自由、独立思想的现代社会公民必不可少的举措,也是净化网络环境,创造和谐社会的重要实施对策。

(本文为南京邮电大学宣传重点研究项目“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网络符号消费的影响及其引导研究”,项目号:XC21100;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互联网舆情危机的预警管理研究”,项目号:2010SJB63005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研究项目“网络舆论危机的生成与预警机制研究”,项目号:10YJC870052)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2-01-16].http:///hlwfzyj/hlwxzbg/hlwtjbg/201206/t20120612_26720.htm.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EB/OL].[2012-08-03].http:///hlwfzyj/hlwxzbg/qsnbg/201208/t20120816_33304.htm#.

[3]杜宝花.增强受众的媒介素养[J].新闻爱好者,2010(8下).

[4]杨建新.网络虚拟社会语境下青少年价值观的重塑[J],中国青年研究,2012(6).

[5]程中兴.谣言、流言研究——以话语为中心的社会互动分析[D].上海:上海大学博士论文,2007:114.

青少年网络素质教育范文6

(一)网络环境:是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个多媒体计算机物理上互联,依据某种协议互相通信,实现软、硬件及其网络文化共享的系统。从小的角度看,网络环境可以理解为“学习者在追求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可以使用多样的工具和信息资源并相互合作和支持的场所”。 从大的方面去理解,网络环境可以包括整个虚拟的现实的世界。

(二)青少年:指12-20岁的主要是学生群体,他们思想和身体正处于成长期,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对他们的人生起着主导的作用。

(三)德育:顾名思义,是“道德教育”的简称。西方国家的“德育”指的是道德教育,而我国则认为这只是狭义的德育,广义的德育则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还包括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等。也就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四)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德育:即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在学习型校园网和Internet环境下,以素质教育为重点,以基本技能为基础,整合情感教育以及养成教育,通过对学生鼓励,表达信任,促使其进步,共同享受成功,最终达到提高道德水平、人文素养和信息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型育人格局,使青少年的德育得以健康发展。

(五)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问题:网络的推广与普及给青少年的身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它在给青少年学生群体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同时导致青少年认知能力迷失,人际的、关系淡漠,生活意志丧失,抑郁、焦虑、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面对互联网络这把“双刃刀”,应该对其扬长避短,采取有效的手段尽可能地减少负面效应,加强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学生道德教育问题。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网络使用最先的国家对本课题早有研究,为国内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国内关于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学生道德教育的文章在报纸、杂志、因特网上都看得到。

当前,我国中小学的教学系统正进一步朝着网络化、多媒体化、虚拟化、远程化的方向发展。互联网技术超乎预想地改变着我们的世界,使我们每个人的学习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网络业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合理的存在”。与此同时,人们已经意识到,互联时代的到来带给我们的并不仅仅是福音,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已渗入到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和道德问题等各个领域。在我市,对网络德育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将丰富我市的学校德育研究内容和体系,开拓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渠道。

三、选题的意义、研究的价值

当前,社会的发展已进入到信息化时代,网络已涉及到了各行各业,它为个人和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并且上网的人数也在成倍数的飞速增长。在上网群体中,青少年学生则是上网大军中一个宠大的群体。据报道,全世界中小学生中有5%――10%的每周上一次网,中学生有25%左右每周上一次网,在网吧上网人数中中小学生占45%。然而在网络这个复杂的、虚拟的空间里,它无奇不有,不仅拥有各种各样科技信息、生活信息、经济信息等,同时也充斥着许多不健康的信息在毒害着青少年们稚嫩的心灵,老师和家长们称为“电子海洛因”。近几年来,“电子海洛因”毒害青少年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父母向社会发出呼吁,要求救救他们的孩子,要求全社会加强对网吧的管理,要求学校加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学生道德教育。由此可见,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德育问题已成为全社会面临的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选题意义。

青少年德育面临的挑战:

1.互联网络的“自由时空”,易造成青少年道德人格的缺失。

2.网上垃圾对青少年的毒害。

3.网上交往亦会对青少年的情感、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带来负面影响。

4.青少年网络沉溺而引发的“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等,严重危害了青少年身心健康。

网络的负面影响确实是存在的,需要每个人提高警惕。在网络时代,该如何去应对网络给青少年造成的不良影响呢?怎样利用网络来帮助青少年特别是小学生端正思想呢?这正是摆在我们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这也是学校德育的延伸,现代化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是本课题提出的原因。

中国互联网住处中心公布的最新调查显示,中国网络用户数量总计已达3370万人,其中78%是青少年和儿童。可见,青少年与互联风已走到了一起,网络已成为青少年赖以生存的一个社区。因此我们必须要紧跟“网络”走向,以现实的立场,前瞻的视角,科学的态度来研究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途径。

研究本课题对青少年个人以及对社会、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有着重大现实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邓小平曾指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21世纪是充满新的机遇和挑战的世纪,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和环境条件,要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树立远大志向,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新一代。

课题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活动的观点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

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的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

2.实践价值:

⑴ 通过研究,有新形式、新方法来增强青少年的道德判断能力,养成道德自律。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将人们带入了全新的网络时代。就我们所查阅览的现有资料和调查了解到的其他信息中,我们发现防城港市不少青少年在“玩”的过程中无条件地接受网络提供的信息,接受它的教育,良莠不分,兼收并蓄。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面对网络,如何创造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形式、新方法和新途径,如何迎接挑战,应对冲击,在研究中都一一找到答案,从而增强青少年的道德判断能力,养成道德自律,这也是我们立项研究的价值。

⑵ 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情感支持系统,以情感为突破口,面向全体,最终达到提高青少年道德水平。

⑶ 注重法制教育、德育教育、心理教育的有机结合。

⑷ 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和教育的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将会开拓更多的德育工作新途径,从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他们的健康成长为本课题的研究为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找到了新的结合点,实现了德育工作跨越式的发展。

四、研究目标

㈠ 学校德育能主动迎接网络传媒的冲击与挑战,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及时更新德育观念,调整德育内容,优化德育环境,拓展德育模式,构筑适应网络时代特点的学校德育框架。

㈡ 利用学校的少先队网站,建立“网络德育”,规范学生网络行为,着力培养青少年的自律能力。

㈢ 以网络为载体对青少年进行道德与法纪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辨别并传播正面的网络舆论,引导规范青少年网上文明行为。㈣ 加强道德责任感教育,塑造学生的网络道德人格 。

青少年网络素质教育范文7

【摘要】希望求学网论文网整理的新闻传播论文:从“谣言惑众”看青少年网民媒介素养培育能够给您带来一些灵感。

摘 要:我国网络“谣言惑众”事件的频繁发生,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活安宁产生了严重危害。媒介素养的培育有利于规避“谣言惑众”事件的产生。青少年是网民中规模较大的群体,其媒介素养的培育具有紧迫性。建构青少年的先进价值观,运用传统文化树立网络伦理规范可提升青少年的内在素质;针对青少年的特点选择人性化关怀路径,社会合力营造良好氛围是创造优良外部环境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网络谣言;青少年网民;媒介素养;策略;

青少年网民媒介素养培育路径塑造青少年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判断、评价和选择依据。网络“谣言惑众”现象纷繁复杂,其背后反映的是网民的价值观问题。从网络谣言的制造来看,造谣可视为人与社会互动的过程和结果,包含着心灵与世界(社会)间双向话语投射的过程,是造谣者获得心灵和世界(社会)间相互适应的手段之一,如果心灵和世界(社会)间存在着失衡,谣言就会产生;从网络谣言的解释来看,青少年由于性别、家庭和文化背景、需要和情感、立场等有差别,在解释网络信息的意义和蕴含时往往依据的是自己久已形成的价值取向,因而不同的网民对同一事件的解释会有所不同,有人还会曲解现实中发生的事件,最终导致谣言的产生;从网络谣言的传播来看,传播者个人的爱憎和希冀常常存在于谣言的传播过程中,实际上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出他们的价值选择表达。网络的便捷性、隐匿性、开放性和独立性使人们可以匿名信息,价值错位在虚拟空间的表现非常明显,有些青少年在网上随意发表不满言论,未经查实就散布谣言的行为就是典型表现,因而青少年网民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不仅要有关于谣言的知识性内容,以及识别谣言的方法和技巧,更要有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内容。为引导青少年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应联系实际向青少年网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从品德教育、人生观、劳动观、金钱观、国情观方面深入开展教育,引导青少年意识到作为一名网民,在享受网络传播的快捷便利和网络言论自由的同时,切不可忘记公民责任,应强化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和社会公德,自觉规范网络传播行为。

青少年网络素质教育范文8

关键词:网络;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

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网络,网民队伍日益壮大。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并且青少年网民规模持续上升。网络已成为现代社会学习、生活、工作的一种方式和工具。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今后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的重要时期,对今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有着重要影响。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对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正确认识网络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有利于对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的教育以及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与实施。

一、网络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正面影响

1.网络有利于青少年形成鲜明的个性。网络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网络上可以实现各种信息的全球交流与共享。青少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空间,可以在更为宽松、平等的社交环境中表现自己,彰显个性。

2.网络有利于青少年改变交往方式,扩大交往范围,释放自身的压力。借助于网络,青少年人际交往的手段和空间得到了拓宽。正是由于网络具有隐匿性的特点,因此他们可以向世界各地的相识或不相识的人倾诉自己的苦恼或宣泄自己的郁闷,他们不必担心因为泄露隐私而危及自身利益。网络使青少年更容易获得在现实生活中所得不到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并且提供给青少年更方便更大范围的群体环境和社会交往机会,从而使他们感受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

3.网络丰富了青少年的课余文化生活,增长了其知识,拓宽了其视野。网络开放性的特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网络本身具有海量的信息,可以拓宽青少年学习的渠道,青少年不仅可以从书本、教师那里学到知识,还可以自己上网搜索、查询,这本身就是培养青少年自学能力的一种方式。青少年通过网络关注着世界。由于网络的存在,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途径更多了。

4.网络可以帮助青少年形成平等参与的意识。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平等参与的机会,无论我们身在怎样的国度,拥有怎样的教育水平,都可以平等的身份随时随地参与其中,从而有利于青少年平等意识的形成。随着青少年视野的开阔,平等意识、开放意识的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也势必得到较大的发展。网上论坛等互动性较强的活动,已成为青少年表达自己观点、参与校园建设的重要途径。

5.网络可促进青少年创新能力的提高。网络又具有多元性与复杂性的特点,青少年可以在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宝库中汲取养料、完善知识体系,借助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的智慧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有利于青少年积极地探索、大胆地尝试、开拓进取,从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网络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负面影响

1.网络容易使得青少年的道德责任感弱化,法制观念淡漠。网络具有虚拟性和隐匿性的特点,青少年可以在网络上畅所欲言,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久而久之,会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感下降。

2.网络导致青少年丧失现实的道德评价标准。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的认识和评价还不够全面,逆反心理强。这容易使他们在网络提供的虚拟世界中陷入非理性的状态。对网络的各种善恶信息和自身的行为不能做出正确评判,造成道德人格的缺失。

3.网络游戏吸引青少年,使他们沉溺其中,迷失自我。有些网络游戏充斥着暴力、色情,青少年沉湎于网络游戏,使得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遭受破坏,学习时间无精打采,学习成绩下降,有的甚至厌学、逃学、辍学,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4.青少年长期沉迷网络,失去了外在舆论和传统习惯的制约,亲情变得淡漠,在生活中如果遇到挫折,容易将网络作为逃避现实、解脱痛苦的场所,在虚拟世界中为所欲为。久而久之,他们将把网络中的行为方式带入现实生活,为达到目的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减少网络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负面影响的对策

网络带来的便利不言而喻,但是如何扬网络之长,避网络给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带来消极影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这里提出如下的方法:首先,青少年应该加强的道德修养,消除“从众”心理,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其次,家庭要提高教育水平,在关心孩子学业的同时,更应关心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再次,学校更应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最后,社会要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监管,提供更多更好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使青少年在“绿色网络”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青少年网络素质教育范文9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绿色;网络环境;构建

互联网作为信息化时代的标志,在人们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出现使人们实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生活方式。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方便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加强沟通,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不良的影响。

一、网络环境目前存在的问题

网络作为一种虚拟化的信息载体,它在产生之初就存在着诸多弊端和漏洞。因此许多虚假、色情、反动、暴力等不良信息就借助网络这个平台在大肆传播,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一方面网络不良信息歪曲事实虚假传播,导致网络不良舆论,引起人们恐慌;另一方面粗俗、暴力的网络语言,封建、迷信、伪科学的网络思想对人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强烈的冲击,网络的道德沦丧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除此之外,失范的网络行为也会在网络上形成反向引导,因此,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绿色的网络环境是刻不容缓的。

1999年创立于美国,2000年在中国成立子公司的百度公司。目前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众里寻他千百度”,象征着百度对中文信息检索技术的执著追求。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百度公司在中国不仅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也成为了人们最信赖的搜索软件。然而“魏泽西事件”的发生引起了百度公司的信任危机,人们对其提供的信息的真实性产生了深深的质疑。在竞价广告模式的推动下,百度公司为了取得高昂的广告费为医院做夸大、虚假的广告宣传,导致患者相信百度推广,上当受骗,贻误最佳的治疗时间,年轻的生命就此凋谢。像魏泽西这样的相信网络虚假信息造成的悲剧事件早已不是首例。“勿忘初心,不负梦想”也希望其它像百度一样的搜索引擎能坚持客观,真实,给人们提供有利的信息帮助,对社会,对人民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二、不良网络环境存在的原因

网络之所以会有大量的不良信息的存在,它是在多方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本文从社会、网络和青少年自身三方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1、社会原因

(1)社会道德缺失。首先,网络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不可否认它在带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逐渐沦为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工具。当今社会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导致整个社会道德滑坡,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盛行。道德的滑坡与缺失在一方面也助长了不良网络环境的衍生,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有的企业不顾社会责任,一味盲目的追求业绩增长,背离了社会发展的轨道。就如百度公司为了得到巨大的广告费,虚假信息,误导网民。

(2)立法不健全。网民已经成为了一个庞大社会群体,这就需要一个健全的机制去管理和引导他们的日常行为,但我国目前与网络信息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尚未形成体系。已经确立的也因为可操作性不强、宣传力度不够使人们知之较少或全然不知。许多人对网络违法犯罪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甚至,有些人认为通过网络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是自己有能力的表现。[1]

(3)社会监管不严。网络不良信息的产生与传播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社会对网络信息的监管不到位。由于网络信息多而泛,因此对网络的监管难以实现部门单一化,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还是社会团体和个人,都要发挥监督作用,形成自上而下,由管理到监督的全名机制,做到既是网络的使用者,也是网络的管理者和监督者。

2、网络自身因素

首先,网络具有快捷、虚拟、超时空、隐匿等特点,这就让网络沦为很多人发泄私人情绪的空间,而这些带有宣泄性、情绪性、和自我性的网络语言很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利用,往往沦为他们宣扬不良信息的庇护伞。其次,网络人才的知识素养和道德素质参差不齐,他们作为网络信息的引导者一言一行都会时刻影响着网民,因此网络人才不光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感。

3、青少年自身的原因

(1)价值取向偏离。网民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结构,它主要包括普通市民、知识分子、青少年、政府官员等人群,然而青少年在这个群体结构是主要组成部分。青少年正处在思想不成熟、辨识力不强、定力不足的成长阶段,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袭,而一旦形成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取向,极易诱发浓厚的功利色彩,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为了达到自身的利益不顾社会、家庭和学校的责任,为了提升关注度,没有根据的文章和信息,导致网络秩序混乱,严重的还会引起社会恐慌。

(2)道德观念弱化。网络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世界,其中有很多对青少年有益的学习信息,但也有很多垃圾信息。青少年处于道德观念最薄弱的年龄段,自我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有待加强。而网络社会中没有权威,缺少规则,多种道德观念混杂其中,道德标准也很模糊,[2]自控能力较差的青少年容易受到色情信息、暴力信息的影响,道德意识弱化,个人行为和心理意识总是处于无约束的状态,而无约束的网络行为更容易导致不良网络信息的产生和传播。

从以上对不良网络环境产生的原因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不良的网络信息、网络舆论以及无约束的网络行为等大都是由于主观原因引起的。社会道德缺失和青少年价值观偏离,思想道德弱化等是由于社会缺乏一种统一的社会认同感。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思想发动和教育工作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3]但目前我国网络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教育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脱节。因此,在合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作用和功能的基础上完善社会规范、重塑社会道德、加强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培养与教育是构建绿色网络环境的有效举措。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绿色网络环境的构建途径

绿色网络环境是指开放、畅通、和谐共享,而又安全、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4]网络作为一个信息传播与共享的平台,在我们生活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网络环境为人们提供了获取科学知识、锻炼创造的能力的途径,而不良的网络环境则会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导致人们道德素质的衰退与弱化。因此建立一个绿色的网络环境是关系到青少年和整个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1、重塑社会道德规范

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部分,社会环境属于共性而网络环境是共性中的个性。网络环境可以说是人们社会一种最新的存在方式,它是以社会环境为基础而存在的,因此对于网络环境的构建必须立足于现实社会环境,从源头治理。

首先,社会作为网络环境的决定性因素,社会的道德滑坡将直接反映到网络环境中,通过网民的网络语言、网络行为、以及网络舆论等表现出来,因此,进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重塑社会道德规范是构建绿色网络环境的有力举措。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作,在社会道德重塑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引领道德建设。其次,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道德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导向核心,借鉴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通过理论研究、政治宣传等途径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激发人们的日常行为,传播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养。

2、构建网络道德体系

不良网络环境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立法不健全,网络道德失范。目前我国已经完善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但由于法律实施过程的滞后性和某些不可操作性一时难以产生良好的治理结果,而道德和法律是互相补充、互相完善的两个组成部分,很多无法用法律完成的事情可以通过道德建设来辅助实施,因此,积极构建完善的网络道德体系对净化不良网络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网络道德的建设可以通过建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网站,普及教育工作,强化教育宣传,让网名成为网络的使用者和道德的建设者。构建全民学习、全民宣传、全民进步的网络道德的建设体系,让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网络,深入人心。

3、加强青少年道德建设

(1)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青少年是网络人群的主体,但他们无论是知识水平还是道德文化素养都处在构建阶段,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尚未形成,判别是非、筛选好坏的能力还未成熟。往往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浏览一些不良网络信息,尤其是网络游戏如果不加节制会对青少年身体和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因此积极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培养青少年的社会道德意识,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自律意识、规范网络行为、提高网络道德意识,对构建绿色网络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育人的作用,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方面通过教育举措使青少年形成完整的人生目标、健全的人格品质;另一方面组织大量的实践活动,使青少年亲身感受并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语言、意识和行为。通过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青少年自觉地接受教育和巩固社会、家庭道德教育成果,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个体健全的人格、文明上网的个人行为。

(2)注重家庭道德培养。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有着示范作用。父母的教育观念,思想素质,知识水平都要不断提升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求。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端正生活态度,加强自身修养,为孩子做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其次,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对孩子的上网行为加以引导。可以适当控制上网时间、规定上网内容。最后,加强对孩子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无论是言传还是身教都对其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转变教育观念,以自身的修养潜移默化的引导孩子,在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其社会品德,个人素质的培养,以正确是思想观念教育孩子,引导孩子,让其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不良网络环境也成为了难以解决的社会性难题,因此,立足于思想政教育角度,集社会、网络、学校、家庭四者之力共同致力于绿色网络的构建是一份具有全局性的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爱善.网络视角下的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D].郑州大学,2010.4.

[2] 王可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媒环境优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5.

[3]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 张节兰、余.浅谈未成年人绿色网络环境的构建[J].科技广场,2008.6.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