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青少年传统文化集锦9篇

时间:2023-10-13 16:08:33

青少年传统文化

青少年传统文化范文1

关键词:传统文化 青少年教育 短板问题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259-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日益复杂。在社会自身缺失和外来冲击的双重影响下,青少年以及整个社会思想道德方面出现了道德缺失、价值取向失衡、诚信缺失等不良现象。因而正视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短板问题,加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尤为迫切。

1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我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思想、传统精神和传统技术与艺术等诸多方面。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则是以广大青少年为对象,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取其精华,并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施教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拓展青少年知识面、升华青少年艺术情操、提高青少年道德修养。

2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短板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便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到《论语》、《老子》等经典著作,下到诗词歌赋等各类文学形式,都是传统文化教育育人的典范。然而近代以来,新文化运动和“”等历史事件使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受到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的趋势,如“韩流”、“日流”等外来文化又对我国传统文化教育造成巨大冲击,这使得现行传统文化教育暴露出了诸多短板。

2.1传统文化教育缺乏对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

虽然传统经典里有些价值观放在现在已显得不合时宜,但其中仍然蕴含着很多对当代人富有启发的人生智慧,启迪我们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比如在课堂上任取《论语》的一小章节便可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讨论,想必这种体验和收获对于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这便是一种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而非应试教育。在我国台湾地区,就到处弥漫着这种传统文化的氛围,在小学阶段就注重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和古文训练,更是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在日常生活中,在高中阶段设立的课程除了国文之外,还有《中国文化基本教材》、《论孟选读》、《国学概要》,它们还都是台湾重要考试要考察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应该逐步意识到这些差异,加强一些行之有效的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比如,学习书法是学习和感受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应该要求所有中小学高度重视书法的作用,着力提升师生汉字书写能力和学校书法教育水平。

2.2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未能与青少年认知水平和成长阅历相适应

考虑到青少年的认知水平和成长阅历,过于复杂偏激的文化内容以及过于高雅另类的艺术形式往往难于消化和理解,但我国现近的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教材编写时未能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传统文化教育内容选取方面以及学习次序等问题上有待商榷。现在的语文课程,自小学开始,弃《论语》、《老子》等经典不学,而先学唐诗宋词,却不知唐诗宋词的作者也都是从《论语》、《老子》学习而来的。对于道德观、人生观尚未形成的中小学生,很难真正体会得到“此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情感。反观白话文运动前,古代圣贤往往从极小年龄即开始读经典,因为几乎所有大作都是文言文写的,会读经,白话文自然会懂,而读经的顺序如果先读《论语》,再读《大学》、《孟子》、《老子》等,更能开发人的智慧。而这些经典的学习,可以借鉴古代圣贤的做法,就是集体诵读,这是启蒙教育和经典传承的主要手段。

与此同时,可通过经典文化、节日文化、地域文化三种文化之间的整合学习,形成我国德育的模式,恢复传统文化的主体性,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中国人。也就是说,要考虑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内容可以纳入到中小学的教育体系中,这些内容如何在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进行安排,这就需要经过科学严格的课程设计和安排,形成与各年龄段学生学习相适应的体系。

2.3传统文化的教育方法不能与时俱进

加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主战场应在中小学的课堂中。在我国内地现行的中小学教材中,大多数课程中都包含传统文化的内容,因为传统文化涉及到哲学、思想、文化、科技、艺术、民俗、医学等各门各类,然而传统文化在包括语文、历史等任何一门课程中都占据不了绝对主要的位置。例如现行的语文课程中,文言诗词仅作为一种时代语文的形式进行引导教学,因此,广大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概念含糊不清,往往对于“什么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都说不清楚,自然无法调动学习兴趣。传统文化要进入语文课堂,并保证经典学习的有效性,就必须与考试挂钩,在中考、高考中占据相当比重。

开展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既有利于复苏我国传统文化,还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整体素质和道德水平,我们应注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掘其中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文化资源,在新时期的新社会中赋予中华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雷秋云.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2]冯国林.传统文化教育的误区[D].四川师范大学,2012.

[3]王文静.“韩流”现象与中学传统文化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7.

青少年传统文化范文2

关键词:青少年; 中国传统文化; 缺失; 重建

从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水平不断的在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好,而相应的精神文明追求却没有明显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初等教育实现了全民扫盲,高等教育更是为我国经济等各个方面建设和需要提供了大量专门性人才,为实现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随着近几年连续出现的见死不救现象,也引起了我们对青少年教育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我国传统文化缺失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青少年传统文化的缺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发,从那时开始,中国的国门一步一步的打开了,中国人民也在这一市场化进程中获得了很大的收益,从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据,从1978年到2010年中国的GDP总量从1978年的世界排名第15名到2010年的世界第二名, 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748元,年均增长10%。青少年不能满足国内跟不上节奏的生活方式,而这是外来文化也正在想尽一切方式来挤进中国广大的市场,主要表现在西方的各种节日在中国的盛行如圣诞节,情人节等。在电子产品方面青少年也很热衷,服饰方面青少年早已从单调色到流行时尚方面过度了,电影文化追求好莱坞大片,追求感官刺激;饮食文化方面对肯德基,麦当劳,德克士等外来快餐的的过渡热爱。在此以肯德基为例,1987年11月12日,中国第一家肯德基餐厅在北京前门开业。从而开始了她在这个拥有世界最多人口的国家的发展史。1992年10家,1996年100家,2004年1000家,2007年2000家。截至2009年2月4日,肯德基在中国餐厅数量达到2500多家。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这个洋快餐在中国取得了多么大的收益,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中国有哪一家餐饮品牌有如此大的影响吗?中国有着那么长的饮食文化史,《齐民要术·序》里说:"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中国有句古话叫"民以食为天"。另外,在中国,饮食不仅是生存手段,更是艺术享受。中国传统食谱中,同样的面点,扁而薄的是饼,厚而方的是馍;我们有满汉全席,共有108道菜。另外中国有八大菜系,这么多的品种供青少年选择,为什么一个洋快餐却在我国成功了。这不得不说明我们传统文化正在一步步丧失。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教育比重下降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在人类大多数地区和民族还处于荒蛮,愚昧之时,中华文明已经成熟。历史上,我们不仅拥有灿若星辰的思想家和科学家,我们更以先进的文物制度而傲然于世界。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也随着全球化的脚步步入了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另外,互联网的到来也使我们了解到更多西方的文化,我们整天浸泡在好莱坞大片,用QQ和相隔数以万里的亲朋好友聊天,用微博写心情,人们再也不用担心自己是不是落在流行文化之后了,再也不用拿着很多本厚书去图书馆了,而只用带一个笔记本电脑,一敲键盘全部问题都解决了在享受这一便利的同时,中国人也在一点一点的淡忘中国的传统文化。最近几年,中小学课堂和教材发生了一系列不大不小的"新闻",先是金庸的《天龙八部》进入高中课本,随后刘翔也跨入了上海小学课本,紧接着周杰伦的《蜗牛》被上海的中学纳入爱国歌曲。这一系列大众文化走进中小学课本,在很大程度上对没有完整的价值评判标准的中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这会让他们价值观得到混淆,会对他们们形成正确的的价值取向造成一定的困难。根据北京的传统文化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我国古代思想家的了解甚少,孟子(52.2%)、荀子(69.2%)、墨子(68.6)、王充(78.1%)、董仲舒(71.6%)、朱熹(70.3%)、王阳明(95.9%):对古典著作的阅读也很少,有93.2%的大学生未看过《说文解字》,77.2%的大学生未看过《说文解字》,未读过老子的《道德经》的达86.8%,未读过《资治通鉴》的占72.4%,未读过《史记》的占58.9%,就连《三字经》未读过的也达69.4%。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存在明显的缺失,这也就造成了我国学生语言表达不好,写作水平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利己主义下青少年中国传统教育的缺失

中国传统教育教授我们要以集体为重,而否定西方的个人主义。但是我们青少年很多人把个人主义理解成了利己主义。英国人托克维尔,在美国考察了9个月零几天,并于1835年发表了《论美国的民主》一书,在书中他首次使用了"个人主义"。一词。他认为,个体的存在先于社会的秩序,自身利益即是个体的行为目的,而社会制度则起源于个体间的互动之中。托克维尔阐述了关于民主国家中的个人主义,并对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作了区分。他说:"个人主义是一种新的观念创造出来的一个新词。我们的祖先只知道利己主义。利己主义是对自己的一种偏激的过分的爱,它使人们只关心自己和爱自己胜过一切。个人主义是一种只顾自己而又心安理得的情感。" (51-56)他得出结论说:"利己主义是跟世界同样古老的一种恶习。""个人主义是民主主义的产物,并随着身份平等的扩大而发展。"另外,启蒙思想的代表人洛克指出,生物的个人是自然的基本单位。洛克从人的自然状态出发,推定一切个人都是为自我利益而生存、奋斗的。社会乃是这样一群人以自愿的契约形式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其目的乃是维护组成该共同体的个人的利益。从以上我们可以得出,西方的个人主义强调的是平等,自由。而我们中国人理解的确是利己主义。所以我们在很多事情上都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来处理。以最近几年连续出现的见死不救为例,2011年10月13日 下午发生的震惊全国的小月月事件,一名两岁大的女童被一辆面包车来回碾压了两次,而在她身旁有18个人,没有一个伸出援助之手,最后竟然是一名清洁女工救了女童一命,真是让人就得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去哪里了?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更是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他反对见利忘义,中国自 古都是以义为主,而我们当代的人混淆了西方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对两者产成了错误的解读,造成了利己主义为主的人生价值观,对生命的漠视,对周围人的冷淡,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交流,久而久之,人和人之间没有信任感,有的只是利益关系。所以才造成了今年多次出现的见死不救现象。例如,2011年10月24日浙江一名男子爬到一座商业大厦的五楼准备跳楼,在警察赶到后,围观的群众竟说:"你跳吧跳吧,想想你也不敢跳。" 悲剧一次又一次的上演,而我们的人民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让悲剧还在上演,可见我们对传统文化道德遗忘的都差不多了,我们的青少年真的该补一补了!

四、重建青少年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

(一)以网络,电视来弘扬传统文化

进入网络时代,我们要正确使用网络这一工具来更好为青少年的工作学习服务,另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是个人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我们的政府应该利用网络广泛的宣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的正确价值导向,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从2002年开始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每年的道德模范,这些先进人物的评选,大大增进了对先进道德价值的认同感。但是,要以更多的形式,例如可以利用微博讲述一些先进人物的事迹。还可以利用一些广告的时间来对传统文化做一些宣传,只有通过不断的强化宣传,青少年才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个清楚而且深刻的认识,这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青少年对传统文化道德缺失的模式。

(二)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中西文化教育

中国教育中中小学教师在整个国民教育中占了很大比重,但是中小学生除了语文课能够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其他学科几乎没有可能。另外,中国的语文老师中有很大一部分对英语又不是很精通,这就造成了文化的误区。而现代社会,中国的青少年对于西方的的文化和价值观优势非常推崇,在这过程中,老师又不能起到一个很好的解释和向导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在西方主流性的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这样老师在教学生时会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让同学们有一个良好的价值观,才不至于让学生对西方一些价值观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对中国青少年进入大学,步入社会都有着这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中国文化在近几年中国缺失的比较严重,在经济全球化下,青少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对西方流行的价值观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要让见死不救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希望全社会能够兴起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我们这样一个优秀的民族在价值观混论的时代保持一个良好的价值观,让我们的青少年健康成长,让他们充分了解我们灿烂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国人冷漠众生相:近年国人见死不救案例:news.qq.com/a/20111026/001374.htm,2011-10-27

肯德基 baike.baidu.com/view/16293.htm,2011-12-06 

李敏 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重塑: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1/06,225-227.

李其荣 美国文化解读.济南出版社 2005.

青少年传统文化范文3

七月份是为我们新加盟的德国嘉利达胶原蛋白做好前期铺垫,我们主要认务是积极配合厂家对我们养生馆分配的任务及方案。每天制定时间进行培训练习口头交际能力。为会员做好服务,做到每天每人顾客预约2-3人进店。并在做活期间发现顾客的需求点,记录在个人病理情况表上。了解顾客资料及家庭整体消费能力,发觉A累顾客。为下月做会做铺垫。

八月份活动

七夕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由于国人越来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民俗节日。本月促销策划主要是为了营造浓郁的情人节消费氛围,改变以往沉闷销售。

一、活动主题

七夕情人节促销(促销方案)

二、活动对象

针对目标对象:年龄在23岁—50岁之间,参与者及美容院会员或女会员的丈夫(男朋友)。

二、活动内容

“七夕情人节,真爱无限”特惠活动

活动期间,所有会员可在美容院购买“情侣浪漫套餐”特惠套餐(价值999元),送给自己妻子或丈夫,以此充分表达自己的爱意,感谢妻子(丈夫)在过去的一年对自己的支持和帮助:美容院顾客也可同时宣传(爱人共享活动优惠):

美丽心意卡可享受九折优惠:

1、任选基础护理项目十二次;

2、任选身体项目十次;

3、玫瑰精油或茉莉精油任选其一;

4、赠男士肾保养护理一次。

注:当天落单可送一张折上折优惠卡

三、活动宣传

1、宣传重点时间:活动前五天

2、宣传手段:A派发传单B悬挂横幅C海报、张贴或有展示架

九、十月份销售计划

这两个月的节日是比较多的,所以这两个月是我们进行促销的黄金时期。

一、9月10日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所以我们在这个月内凡凭教师证到美容院消费的可获八折优惠,和教师一同到店消费的顾客可获九折优惠,甚至可以为其送出免费美容一次,这样可以让人感受到美容院“尊师重教”的文化氛围,提高美容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10月1日是伟大祖国成立53周年的大喜日子,我们可开展“迎国庆,返点让利大优惠”行动,凡在国庆期间包月卡、包季卡9折,并送4次治疗,包半年卡8、5折,并送8次治疗,包年卡打8折,并送12次治疗,并且凭月卡季卡购护肤品9折。消费者当月消费满1000元,即可获得贵宾卡一张,凭此卡购买产品半年之内打8折。

青少年传统文化范文4

【关键词】传统文化 青少年德育价值取向

【摘要】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是学校德育资源的一部分,以道德修养;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意识等为内容的德育价值取向,既是我们进行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进行青少年德育教育的载体。本文通过对传统文化中优秀思想的认识和青少年德育现状的分析,得出应该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指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指导青少年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传统文化 青少年德育价值取向

文化的内涵是指人们对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做出解释的整套思想体系,及这种思想体系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和人生方式的渗透与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悠久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厚重,格调高雅,哲理深邃,博大精深,意境悠远,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沉淀下来的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也是一种特殊的思想资源和教育资源。

吸取借鉴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民族精神,对国家社会的高度责任心和价值观的优秀思想,进一步推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要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1]传统文化优秀思想是德育资源的一部分,德育资源是德育价值取向实施的条件和保障,有效的德育价值取向需要丰富多彩的德育资源作为支撑。德育价值取向内容包括重视道德修养;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意识等。它既是我们进行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进行青少年德育教育的载体。那么对传统文化中优秀思想的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1对传统文化优秀思想的认识

1.1重视道德修养 传统文化中始终贯穿着对道德修养的重视。

以道德作为人的根本,一贯追求人的道德完善,将完善道德人格视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和最后归宿,并将其视为个人安身立命、建功立业的根本与基础。道德完善本质上并非仅仅指个人道德品格的成就,而是内在地包含着把个人的追求与人类的追求和完善结合在一起,提倡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似及人之幼,只有把自巳奉献给人类社会、把个人的生命融入人类发展完善的事业之中,才显示出生命价值的崇高、伟大与永恒。这种理想人格有着极强的现实感和使命感。

1.2强调自强不息的精神。

据《论语》记载,孔子为宣传自己的学说,一生奔走列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种自强不患的精神,源于对人类的高度自尊和对未来的坚定自信。有了这种精神,就不会被任何艰难险阻吓倒,反而愈挫愈勇。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独立自主、孜孜不倦、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能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诚挚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的整体主义思想,都源于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1.3歌颂仁者爱人的仁爱思想,它由血缘亲情衍生、演绎而来,孝悌即为仁之本,其泛爱思想是血缘亲情的扩张与舒展。

孟子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由此凝结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形成厚德载物的宽广胸怀。仁者爱人,仁要求人们在处理人己关系时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和谐人际关系;为仁之方在于取譬于己、推及于人,在把握、调节人际关系时将心比心,由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他人应尽心尽力、奉献自己的全部爱心,同时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要推已首先须正己,使自己的思想品质符合道德、符合仁爱,成仁然后可以行仁、爱人。

1.4爱国意识。

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社会的发展,只有在社会中,人才能满足自己的利益上和需要,人的才能方能够得到充分发展。传统文化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求全社会承担促进国家兴盛、挽救民族危亡的责任,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关键时刻当舍身为国。孔子强调“杀身成仁”,孟子主张“舍生取义”,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活着,而在于它所蕴涵的道德价值,为义而死,就死得其所,传统文化中的义,就是社会整体利益。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漫长历史中,出现过无数为了国家民族根本利益抛头颅、洒热的英雄儿女。

传统文化浩如烟海,所蕴涵的青少年德育资源举不胜举,以上只是其中的几个方面,除此之外还有诸如艰苦朴素、尊师敬贤等。在青少年德育中,我们应该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并结合新的时代要求,赋予新的内容,使其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辉。[2]

2青少年德育教育现状

德育教育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合格人才,促进学校改革方面,无疑发挥了积极作用。而我国当前正处在一个大调整、大变革的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对人们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很大冲击。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也受到挑战,青少年德育价值呈现出多元化取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德育教育内容政治化、形式教条化,人文素质弱化。其次,价值选择“自我化、趋利化、短期化”,基础知识不牢。最后,道德认知与行为的不和谐。

3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势在必得

针对青少年德育价值取向的种种误区,应该把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价值取向的影响提上日程。德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以经典教育弘扬传统文化,作为新时期道德教育的重要发展路径。用传统文化去建构青少年的品德美,用传统文化去培养青少年的才能美,用传统文化去铸造青少年的行为美。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夯实思想道德基础,形成道德行为规范,最终是我们的教育培养具有传统文化根基的现代人。

3.1搞好校园文化,营造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在学生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的传习和普及要自觉服从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并突出符合时代要求和校园精神。而对于传统文化不能让学生被动地承受、不知反思地接受,以至于背上了传统文化的包袱,应该培养一种文化自觉意识、培养中华民族健康的传统文化心态。积极主动地将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的知识框架、价值体系和道德信念的一部分,并以之指导实践。

3.2在德育过程中,要注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劳动教育、审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和谐和刚健有为。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可以充实到德育中来。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创现实主义创作先河。出现了一大批反映劳动人民活、追求自由民主和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还有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文天祥、史可法;捍卫真理、以死明志的屈原、闻一多;忧国忧民的杜甫、范仲淹。抓住这些人物精神的闪光点,激励学生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

3.3将德育融入生活中去。

赋予它以新时代的内容,发挥儒家德育思想的积极因素。让德育真正与个体的日常生活打成一片,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中去育德。重视社会实践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系统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还要有身体力行的机会,要重视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并且从参与的各项服务活动中,体会个体在社会中地位的重要性,使他们在肯定自己的同时,也能积极关心别人关心家庭、关心社会。只有这样,真正促进学校德育效果的提高,才能真正发挥德育教育的功能。

3.4强教师队伍身教师范的工作。

传统文化中的身教示范虽多针对统治者而言,但其提倡身教示范的思想对教育者无疑是有益的。值得我们汲取。德育工作者,是教师队伍的一部分,是为人师者。由于德育的特殊性,德育教师的自身品德要求无疑要比其他教师高。德育教师不仅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现在的德育队伍离这个要求相差甚远。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是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要从政策上、社会舆论上、培养教育上及解决实际问题等多方面做工作。德育工作者自己一定要加强自身世界观的改造,用自己的行动为学生做出表率。

总之,通过向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传统美德,激励传统民族精神,学会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人才。同时,还要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的东西融入到青少年的人格之中,成为其相对稳定的内在质量,以此来指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保证青少年正确价值取向的树立。

【参考文献】

青少年传统文化范文5

中国传统感恩文化产生于封建社会,必然带有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糟粕成分,但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感恩文化亦有值得学习和传承的方面。如何“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与时俱进地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感恩文化传统,并使之与现时代相结合,才能使当代的感恩价值观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一、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感恩文化的主要内容

通常认为现代“感恩”(Thanksgiving)一词引自西方,主要来自美国。然而,感恩报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感恩思想的形成发展及理论化比西方早了上千年。中国自古崇尚“知恩不报非君子”的古训,唾弃那些“忘恩负义”之人,痛恨那些“恩将仇报”之徒。儒家文化是传统感恩文化的集大成者,儒家文化将感恩发展到了极至,所倡导的忠、孝、节、义皆为“恩”——忠为报君恩,孝为报亲恩,节为报夫恩,义为报友恩。

孝为报亲恩。孝文化是中国感恩文化之根本,从古至今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而受到国人的遵从。康熙帝认为:“孝为万事之纲,五常百行皆本诸此。”[2]对一个人来说,最大的恩惠莫过于得到生命,是父母赐予子女血肉之躯,把我们带到这个五彩世界,所以父母应当是我们最大的恩人。父母之恩,其一是生育之恩,其二是养育之恩,是他们的日夜操劳才把儿女养大。古人认为,对父母之恩的报答是无限的,报答方式亦多种多样,从爱惜身体发肤到扬名天下,都是对父母之恩的报答。“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3]对父母的孝,成为子女报恩的主要形式。孝既包括“养”,也包含“敬”。孔子说得好:“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4]因此敬是极具人文精神的孝,是孝之根本。随着封建感恩文化的发展,孝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唐宋以后,“父为子纲”、“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父虽不父,子不可以不子”等将孝绝对化的愚孝思想得到强化,扭曲了孝为报亲恩的本来面目。

忠为报君恩。把孝由家庭推广到国家社会,移“孝”为“忠”,“忠孝一体”,是儒家对感恩文化的一大发展。从家庭到家族,再到宗族,集合成社会,进而发展为国家,这样,封建统治者就实现了维护宗法血亲关系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统一,“孝”这一家庭伦理观念也发展成为同时维系家与国的政治伦理纽带。“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3]“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太平。”[5]对父母长辈之孝转化成了治国安邦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由此,感恩文化正式进入到政治领域,成为了治国文化:做臣如做子,忠君是为报君恩。荆轲冒死行刺秦王是为报燕王知遇之恩,诸葛亮“鞠躬尽瘁”是要感刘备“三顾茅庐”之恩。早期,儒家计君恩之轻重而报之以忠义,孟子云:“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6]唐宋以后,突出强调“臣忠”,提出了“君为臣纲”、“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君虽不君,臣不可以不臣”等绝对化的愚忠报恩原则。

节为报夫恩。儒家思想不将夫妻之间的爱情视为一种情,而看成是一种恩,是源于女方跟男方结合而产生的恩,从而从根本上否定了男女之间的平等互爱,由此引伸出因有恩(而不是爱)而结合的中国婚姻模式,“一日夫妻百日恩”,男子娶了女子,所以女子要感谢男子(却不存在男子感谢女子之意,因此男子三妻四妾无所谓而女子不行)。作妻子的要为“悦己者”而容,以回报丈夫;妻子要为丈夫终身保节守操,以感谢丈夫对自己的保护、收容之恩,“饿死事小,失节事大”[7],古典戏曲小说中多有“英雄救美女,美女以身相许以报恩”的情节,以及公子落难小姐相救,公子不负小姐救命之恩发奋读书,高中科举,衣锦还乡迎娶小姐的爱情故事。同样的,不论男女,有恩情而不与对方结合,或者抛弃有恩于己的配偶,都会被世人视为“忘恩负义”而唾骂,会受到千古责难,陈世美便是典型例子。

义为报友恩。置身于封建人伦关系中的人们,朝堂上有君臣关系,家庭中有父子关系,床头边有夫妻关系,社会上还有朋友关系。传统文化倡导对朋友讲“信”讲“义”,目的是以此回报朋友信任之“恩”。儒家文化坚决反对背叛朋友,绝对不可见利忘义。非但如此,必要时还要挺身而出,勇敢地为朋友“两肋插刀”,甚至于“为知己者死”。当年关羽在华容道上义释曹操就是一例。对关羽这种假公济私的感恩之举,后人不仅没有丝毫责备,反而敬重他义重如山;朋友之间,纵使要分道扬镳了,也要先报答了兄弟恩情,然后才能“恩断义绝”——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主人公乔峰在被众友误会群起而诛之之时,他要先与众人喝一碗“绝情酒”,断绝了兄弟情义,托付了生死后事,然后才决一死战,正是这种感恩文化的反映。

二、正确分析中国传统感恩文化的二重性

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的感恩文化,作为一种政治上层建筑,其内容与表现方式必然地由那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来决定。感恩文化产生于封建社会,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思想文化,本身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同时,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它支撑着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具有先进文化的特征。这使得传统感恩文化具有了二重性。

一方面,儒家文化对感恩的高度强化,给人际交往融入了浓浓的人间温情,因而有助于缓和人们彼此之间的矛盾,促进相互之间的互敬互爱;有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而且,忠与孝连接在一起,还形成了保卫祖国的社会责任感和面临强敌英勇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强烈的报效国家的思想意识至今仍是我们爱国主义的宝贵思想源泉和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传统文化还视感恩为一种生活态度,视为人的一种基本修养。常怀感恩之心,可以使一个人保持平和心态,自觉尊重别人的劳动,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战国策》说:“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他,不可不忘也。”[8]如果当今青少年学生都能够多一些感激,少一些埋怨,时常感念上天给我们美好的世界,感念祖国给我们成长的土壤,感念父母赐我们宝贵的生命,感念老师给我们无私的关怀……这样就会感觉到世界是那么可爱,就不会出现“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的奇怪现象,这就是中国传统感恩文化的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传统感恩文化毕竟产生于封建土壤,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一种思想文化,它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封建的烙印:封建文化将感恩绝对化,将个人感恩意识政治化,将原本只能属于人情报答规范的感恩作用夸大,改造成为社会统治秩序。为了感恩而失去正义、失去自我是巨大的悲哀,这是传统感恩文化的另一面。受恩者对施恩者尊敬、感恩是一种道德举动,强迫受恩者对施恩者意志绝对服从,抑或为了报恩迫使受恩者放弃个人权利与自由,就超出了我们所说的感恩道德范围。传统感恩最明显的弊端之一就是把这两者混为一谈。感恩的过度强化引发了中国无数的道德悲剧:历史上有郭巨为孝敬母亲而活埋亲生儿子的故事,有张巡杀妻飨将士的故事……为了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儿女在婚姻大事上只能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严重阻碍了儿女追求平等自由爱情的权利,以至于引发无数爱情悲剧。在历史上,儒家的忠、孝、节、义都曾经被扭曲,愚忠、愚孝的例子比比皆是。将感恩过分地夸大化、政治化、绝对化,以及感恩文化中任何有悖人伦的思想内容,都应归于糟粕而坚决予以剔除。

三、合理甄别开展青少年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既然古代感恩文化博大精深,而且具有二重性,那么,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感恩文化就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扬弃态度,“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看不到传统感恩文化的积极成分是不可取的,而那种过分夸大感恩的作用,将感恩政治化、绝对化的做法同样不可取。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对传统感恩文化进行合理甄别,并以合乎时代要求的正确的感恩教育青少年学生。

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加强对他们的价值观教育十分必要。价值观是人们对待人和事的是非、善恶、美丑等含有对错、好坏判断色彩的一种基本看法与信念。价值观是青少年学生的人生指南,它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行为处事方式,引导着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反应。在相同情况下,往往因为价值观的不同,他们的行为处事方式迥异,引导青少年学生做出积极或是消极、正确还是错误决定的关键因素正是他们的价值观。所以说引导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意义重大。

我们在对历史上的一些感恩壮举进行评价时,在价值观上往往存在糊涂的认识:当年关羽念旧恩,华容道义释曹操,导致无穷后患。他这是在用自己集团利益去感谢当年的恩人曹操。站在刘备集团的立场上,这是多么的悲哀。然而,更可悲的是:人们非但没有认为这种将个人感恩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的行为不可取,反而认为他义重如山;诸葛亮面对扶不起的阿斗听信谗言错误地下诏撤军,仅仅是为了报答先主的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的信任之恩,却丢掉了千古难寻的进攻机会,这也是在用国家利益为个人报恩。然而,和关羽一样,诸葛亮此举也被视为忠肝义胆,并进而受到人们的敬仰——这就是在用错误的感恩价值观教育后人,这是教育的悲哀。还有郭巨埋儿、张巡杀妻飨将士,都是用他人的生命和利益来进行的感恩,是一种极度扭曲的感恩价值观。凡此种种的感恩,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有一段极具讽刺而又无比深刻的评述,他说:小时候读了“郭巨埋儿”的故事以后,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而且怕他父亲去做孝子了。“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9]简简单单几句话,把传统文化的“吃人面目”刻画得栩栩如生。究其原因,这样的感恩之所以不为我们所认同,是因为这样的所谓感恩,本身含有极端愚昧和丧失人性的成分,与当今所倡导的先进文化格格不入。

因此,感恩教育不是要教别的,其首要任务是要教育青少年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感恩价值观,在充分认识古代感恩文化的进步作用的同时,避免走入将感恩绝对化的误区。我们无权要求学生为了感恩报恩而用尽毕生精力和时间去报答施恩者,或者为了感恩而无条件满足他人的要求;更不应该用国家、学校财产或者他人利益去报答自己所受的私恩;学校、老师和家长也不应该用物质、名利等恩惠去影响、控制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决定和干扰他们的前途命运。同时,感恩教育也不能混淆权利、义务的关系:如果行为的实施者只是出于自己的职责而帮助了别人,而被帮助者所受之“恩”原本就是自己应享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权利享受者有必要对他人的帮助感恩戴德吗?大中学校为青少年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条件、最优秀的教育天经地义;学生拿钱吃饭、缴钱住宿、进商店买东西平等互利,需要学生感恩戴德吗?提倡这样的“感恩”,害莫大焉:一方把应该享有的权利当作是别人的恩赐;另一方则把应该履行的义务视为对别人的恩赐。这种不正常的“感恩”一旦泛滥开来,只会混淆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使学校和单位淡化责任意识,使学生淡化主人意识、权利意识、自尊意识,使各种关系处于一种日趋严重的错位状态。总之,新时代的感恩应体现为责权利相统一。感恩者不能利用自己的职权、国家的财产,或者他人的权益去报答自己所受之私恩;施恩者也不应利用物质、名利等恩惠去影响、控制受恩者的思想和行为,干扰或决定受恩者的前途命运。感恩只能控制在人情范围内,以平等和自觉自愿为前提。新时代的感恩应体现为不走极端,远离愚昧,摒弃庸俗,保持人格。不合时宜的报恩与我们今天的时代格格不入。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养青少年学生具有高尚的人格与品行,教育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感恩价值观,才是青少年学生感恩教育之根本。

参考文献

[1].迈向新世纪创造新业绩——在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N].人民日报,1998-06-20.

[2]《清圣祖圣训》卷一

[3]《孝经·开宗明义章》

[4]《论语·为政》

[5]杨伯峻.孟子译注.上海:中华书局,1980.

[6]《孟子·离娄下》

[7]朱熹.《与陈师中书》

青少年传统文化范文6

【关键词】网络游戏;传统文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一、网络游戏与传统文化

(一)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基于TCP/IP协议,依靠互联网、可以多人同时参加的游戏。它的物质载体就是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文化背景则是由游戏制作者选定,受体群是游戏玩家,数字化是其手段,在虚拟的时空传递特定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1961年诞生的首个视频游戏《宇宙战争》到1997年发行的首个大型多人在线网络角色扮演游戏《网络创世纪》,再到后期逐渐变成的庞大文化产业,网络游戏不断改变着人们的娱乐方式和社会生活文化。

网络游戏具有四个优点:互动反馈性强和冲破时空局限;逼真、新颖;满足心理需要;平等、轻松。恰是由于网络游戏的这些优点,使得网络游戏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所要依靠的平台和工具。

(二)传统文化

文化,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概念之分。《辞海》对文化界定是这样的:“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和它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广义的文化是立足于人之所以为人而定义的,是人本质的外在体现。狭义的文化则一般专注于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结果。

传统文化具有五个特点:兼容并蓄,充满活力;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主张“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重德行修养,以其为安身立命之本;重群体价值,轻个体价值,抑制个体自由全面的发展;重整体、重和谐、重实用、重直觉的思维方式。

二、传统文化在网络游戏中的运用

网络游戏蕴含传统文化的文化元素,它使信息的表现和传递更加生动有趣。网络游戏本质是内容产品,内容是整个游戏的灵魂。因此,好的网络游戏要有一个好的文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五千年辉煌和灿烂的文明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的文化宝库,给网络游戏制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一)我国在网络游戏题材制作方面主要运用了武侠类、玄幻类、仙游类和历史战争类四类题材

国产网游中许多游戏都是以中国传统武侠文化为蓝本来制作的,武侠一一武,即高超的武功;侠,即侠义精神,“义”体现的是侠客的道德涵义,“武”则是这种道德涵义能够实现的外在途径,中国武侠文化的主要内容就是由二者共同构成的,都是不可或缺的。仙游文化来源于古代的道教。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主干是道学、神学、医学和教学,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就是道教。道教是远离世俗的“仙界”和“仙境”,寻求一种理想的精神世界。

(二)服饰道具的应用

网络游戏是一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电子系统构架,游戏中的服饰和道具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现实的束缚,往往比现实中表现得更为夸张,更加注重细节的设计,所以游戏中的人物通常比现实中的要更加美丽和富有个性。从服饰上看,中国传统服饰分为首服、身服和脚服上中下三个部分,首服包括冠、晃、巾,身服包括上衣和下裳,脚服包括鞋和袜。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强烈的伦理色彩和场合效应,这种伦理色彩和场合效应也被应用于网络游戏中。从道具上看,主要是指网络游戏中的武器道具,网络游戏中常见的武器是剑、刀、枪、弓、叉、斧、盾、戟、矛、鞭等兵器,游戏中的武器道具不仅制作精良,而且功用要强于现实生活中的十倍甚至更多。武器道具在玩家手中一方面用于防身和战斗,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三)价值理念的反映

网络游戏中所传达的价值思想是一款游戏最核心的部分,是寓教于乐的关键所在,也是吸引玩家的本质所在。这方面由于涉及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层面,游戏开发者较难把握。目前网络游戏中所倡导的价值体系主要表现在儒、道、佛三个方面:儒家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而乐”忧国情怀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在游戏中被大力倡导;道家的超凡脱俗、清静无为给了我们极大的想象空间,道家的神仙、法术均被广泛用于网络游戏之中,道家“天人合一”的忘我境界深深吸引着广大玩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佛家对世间的杀戮的规劝。尽管网络游戏开发者对游戏的价值理念有所丰富,但大都停留于表面,真正涉及精神层面的很少。因此,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人生观、价值观运用到网络游戏中去,还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网络游戏传统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意义是积极正面的,“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主客体相互间作用,客体的属性和存在基于主体需要的适应与满足而表现出的效用、意义和效益。”近年来,网络游戏玩家越来越年轻化,青少年就是其中的主力军,网络游戏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意志品德

意志是人有意识地调节和支配行为,以克服困难的形式来实现预期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人的大部分行为都受意志支配,表现为意志行为。人在发起行为时一般会先期确定行为的目的,并按照该目的来确定行为的方式与方法。意志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推动人去产生与维持达到特定目的而需要的措施,其二是阻止并克制和既定目的不一致的愿望与行为。通常情况下,意志这两个功能是互相统一、相辅相成,而不是互相抵触、彼此拮抗的。传统文化运用于网络游戏之中使网络游戏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新颖,带有更加强烈的中国民族特色。

(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国网络游戏玩家群体整体年龄趋于年轻化,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青少年,目前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网络游戏弘扬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加强他们的民族文化认同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有效防止外来文化的入侵。在游戏中,玩家感受到的不仅是生动逼真的画面场景、熟悉亲切的民风民俗,更有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伦理道德观的渗透和“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爱国情怀的感染,亦或对道家文化“清静无为、天人合一”的超然人生观的感悟。“将我国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不断与我国传统的哲学、文学、神话等元素相结合,一方面对于传播与弘扬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意义重大;另一方面可以使青少年游戏玩家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过程中接受民族文化的精髓,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三)明晰的价值判断

网络游戏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发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现实世界中建立一个虚拟世界,网络游戏本身就如同一个社会,有着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和游戏背景。但有些网络充斥着暴力、色情等不良因素,使不少青少年迷恋其中难以自拔;由尤其其虚拟性,在现实中许多青少年无法找到足够精神依靠就往往将交际、精神依托转移至虚拟的游戏世界,这样网络游戏就成了青少年发泄自己的情绪、缓解压力、娱乐和自我塑造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手段。对于网络游戏中传播的不良内容,超出法律能触及到的范围,可运用网络游戏传统文化因素并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使青少年能够形成清晰的价值判断。

(四)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一个民族的根基,一个民族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的载体就是传统文化。如果一个民族抛弃其传统文化因素,必然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的背景之下失去自我和方向,也必然会使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困难。我国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念以爱好和平努力奋斗为准则,以儒道传统哲学思想为修身治世的理论依据。实现我国网络游戏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以传统文化的营养为依托,我国历史悠久,文化资源浩如烟海。不断为民族文化注入营养是我国政府与人民的必然选择,是我们在网络游戏传统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文化环境。

四、结语

对于网络游戏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的研究还处在比较浅显的阶段,传统文化使马克思主义得以中国化并充分指导我们的实践,我相信越来越多的网络游戏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必然带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提高,这种良好的文化环境因素,更能培养我们的意志品德,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明晰的价值判断。

参考文献

[1] 秦洋洋.论网络游戏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 李侑峰.网络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选择的影响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3.

[3] 李静.文化批判视野下的中国网络游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4] 吴冠华.中国传统文化在网络游戏中的运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

[5] 南洪钧,吴俊杰,钱俊平.培养良好意志品质,规范网络游戏行为[J].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学报,2013(01).

[6] 金晓贞.诌议网络游戏和传统文化的关系[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14).

[7] 高英彤,宫倩,刘亚娜.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公民意识的影响及应对机制[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2(6).

青少年传统文化范文7

青少年求知欲强,对新事物敏感且具有极强的吸摄能力。由于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传统教育模式的缺失以及互联网广泛传播西方文化,对出生于改革开放和社会急剧变革时期可塑性很强的青少年的民族文化认同产生了巨大影响。有研究表明[5],1)近年来“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危机明显显现”,文化价值取向和文化行为取向偏移“;民族传统文化淡化,西方文化模式强化”。2)对上海市5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51%的学生认为根本没有必要了解中国历史,其中,37%的人对中国历史并不感兴趣;“对西方生活方式追随,对传统文艺冷落,对实用主义文学热衷”:过“洋节”在大学生中已成习惯,偏向于外来的娱乐方式和文化产品……67%的大学生不愿意阅读学术专著,70%的学生将名牌产品视作高品质生活的象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民族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关乎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发展,青少年又是民族和国家的希望,青少年的文化认同危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针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扩张和文化渗透,必须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高度,从青少年抓起,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构筑起抵御外来文化威胁的防线,捍卫国家文化安全。把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投映于国家文化安全的背景下进行考察,从应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扩张和文化渗透的视角,审视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我们认为形势是严峻的。调查结果显示(表1~表3),17.3%的大学生对武术不了解,认识模糊的大学生占50.8%,大概了解的大学生占29.4%,只有2.5%的大学生表示对武术运动了解;喜欢武术的中学生占45.5%,不喜欢武术的中学生占13.2%,无所谓喜不喜欢的中学生占41.3%。对于武术和跆拳道,47.6%的大学生选择跆拳道,中学生的比例更高,达到51.6%。许多学者有类似的调查:据曹永跃对66所高职院校的1150名1年级和2年级大学生的调查,有28%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武术运动[6];据余宏伟对5省市35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表明,18.57%的学生喜欢武术,46.57%的学生认为一般,34.86%的学生不喜欢[7]。在全球化时代的国家竞争中,没有什么比文化认同的失去更可怕[8]。对青少年而言,一旦西方文化所携带的价值观念被他们“无意识”地接受并高度依赖后,他们的思想不可避免地会被西方文化所俘获,可见,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育文化教育的形势是严峻的,我们必须清醒地应对。

2文化安全视域下青少年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策略

2.1完善青少年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法规

教育法规的体系与结构,反映的是教育法规之间的横向与纵向的关系。1)从横向来讲,主要指的是教育法规的完整性,即指我国究竟要制定哪些教育法规才能满足教育活动的客观需要;2)从纵向来讲,指的是教育法规的层次性,即要分清哪些是统揽全局的教育法规,哪些是调节某方面教育活动的具体的教育法规[9]。在我国的教育法规体系结构中,无论从完整性还是层次性来审视,青少年的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法规建设都较为欠缺,有待于完善。例如,《学校体育工作重要法规文件汇编》收集了近20多年来我国宪法、法律、法规和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等部委关于学校体育工作的文件和规定共40部[10],内容涉及到学校体育的方方面面,但缺少有关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法规和文件。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法规建设涉及2个方面的问题:1)从横向来讲,教育法规建设要保障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与其他方面的教育相配套、相协调、有机融合,充分发挥教育法规的整体效用。例如,、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施途径”中要求,“各学科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纲要》使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有机融合、相互促进。2)从纵向来讲,要依照“统揽全局的教育法规”的基本精神,健全和完善具体调节青少年的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活动的法规。例如,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规定和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具有本地域及本地域民族特点的传统体育教育法规。这样从宏观到微观、从全局到具体、从横向到纵向,使青少年传统体育教育法规能够覆盖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从而使青少年的传统体育教育有法可依。

2.2提高青少年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

民族文化认同是指,人们基于不同的文化接触和实践,以自己的选择和标准对各种文化事项做出的认知判断、情感依附、行为选择和调整倾向。民族文化认同是个体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民族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是文化变迁和融合中的必然现象[11]。文化认同对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象征,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惟一标志。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华民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因此,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必须大力提升民众的文化认同度。在体育教育领域,由于青少年从小更多接触的是现代体育,对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和所承载的文化了解有限,淡化了传统体育的教育价值。调查结果显示,有70.6%的中学生没有学习过武术,57.6%的中学不开设武术课(见表4)。此外,受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和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青少年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渐失去兴趣。有学者研究指出:“体育文化全球化对当下学校武术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西方体育运动项目的教育思想严重影响了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文化认同危机已经严重影响着当今学生对武术的理解与选择”[12]。这种自身文化的消退和民族文化意识的淡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青少年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主义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爱国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它是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给予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以重大的影响。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英勇抵抗外敌入侵,维护祖国的和独立,同一切阻碍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这些特点在民族传统体育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过程中都有所体现。自然,青少年学生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手段。而爱国主义教育又强化了青少年的民族身份认同。因此,爱国主义教育也是提升青少年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从更深的层面和更综合的角度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有利于使大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环境的熏陶、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振奋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可见,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也是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利用传统体育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精神气节熏陶和感染青少年,促进其德智体全面发展;而青少年“人格的升华,境界的提高,精神振奋,爱国主义情感的凝练”,又为青少年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度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3加强对青少年民族传统体育的实践教育

如前所述,多数中学生没有学过武术,多数学校不开武术课。无论何种原因所致,客观上使青少年学生远离民族传统体育实践。文化认同的形成必须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但这并不是说只需要理论方面的认识,还必须把这种认识付诸于实践,实现由认识向实践的飞跃。作为人们头脑里的思想观念,对文化的认同不可能在瞬间完成,必须经过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实践可以促进文化认同的丰富和发展[13]。对青少年进行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不仅仅是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把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心认同转化为外在实践,把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同运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运动实践中感受和体味传统体育项目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更坚定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体育的实践教育,学校体育是重要的途径。1)各级各类学校应加大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在体育课程中的比重,广泛挖掘具有典型民族文化特征的传统体育项目,对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梳理和教材化加工,开发地域特点鲜明的传统体育校本课程。通过体育课教学,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传统体育技术技能,为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传统体育活动奠定基础。2)要广泛开展课余的传统体育活动,提高学校传统体育项目的普及程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传统体育运动实践不断提升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对青少年进行传统体育的实践教育,要贯彻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原则,充分整合和利用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协调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学校应充分利用社会人力资源,聘请传统体育项目传人或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习练者为学校荣誉体育教师,以解决学校传统体育师资不足的矛盾,推动学校传统体育的广泛开展。社会有关部门、街道社区等,应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体育活动场地的方便;为他们参与传统体育竞赛及群体活动创造条件。

2.4挖掘校园环境的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功能

环境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和特定的时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的观念和行为。当代教育学、心理学乃至文化学的诸多研究都表明,适度的、内隐的某种氛围,因其孕育、营造着一种存在却不刺激、和谐而不张扬、易于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乐于接受的意蕴,并且具有渗透性、持久性的特点,所以在个体素质的养成中有其特殊的功能[14]。学校是培养人的机构,校园环境相对于其他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具有定向性、规范性,更显其感染力和约束力。因此,加强校园的传统体育文化环境建设,充分挖掘校园环境的教育功能,可以使青少年时时处处受到传统体育文化的熏陶。校园环境的文化建设是校园环境文化教育功能的基础。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涉及“物质环境文化系统、组织环境文化系统、活动环境文化系统、精神环境文化系统”四个方面[15]。自不待言,校园环境的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功能的发挥,依赖于校园传统体育文化环境建设。

2.4.1改善传统体育活动的物质条件,奠定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物质基础

因各地的经济、体育传统、民族风俗的不同,开展传统体育活动也不尽相同。因此,要结合各地的不同情况,广开财路,多方筹措资金,因地制宜地抓好传统体育物质条件建设,为开展传统体育教育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4.2构建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组织网络,为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提供组织保证

组织环境系统即由主管学校体育的校领导、体育教研室、体育教师、传统体育社团等组成的校园传统体育组织网络,为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提供组织保证。同时,组织环境系统还包括各种形式的制度。例如,学校关于开展传统体育活动月、活动周、活动日制度,使传统体育活动制度化;建立学生传统体育项目的业余段位制度或等级制度,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传统体育活动。

2.4.3创新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活动形式,营造浓厚的校园传统体育文化氛围

2010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的通知》。第1批传承学校选择的项目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等。虽然没有包括传统体育项目,但可以借助这一平台,或借鉴这一做法,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创建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学校的活动,通过开展此项活动,推动传统体育项目的广泛开展,同时,学校应把传统体育项目作为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内容,统筹安排。如前所述,可成立传统体育项目的学生社团,开展训练和竞赛;设立学校传统体育节或活动月、活动周等,促进学校传统体育活动的普及,营造浓厚的校园传统体育文化氛围。

2.4.4结合学校教育的特点,融合各种教育手段和途径,追求整体教育效果

把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作为在学校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之一,融入到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活动中,与这些教育活动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增强广大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提升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利用校园各种传播工具和载体,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传统体育文化宣传。例如,举办传统体育文化艺术节、传统体育文化知识竞赛、各种形式的传统体育文化宣展,举办各种讲座,使青少年了解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深刻理解其蕴含的中华文化之精华,增强青少年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自豪感。

3结语

青少年传统文化范文8

针对社会道德建设,特别是青少年道德发展存在的问题,近日总书记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德规范——“八荣八耻”,“八荣八耻”是对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内涵的精辟概括,是传统中华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凝聚与结合。

“八荣八耻”是针对现实社会道德发展问题而提出的,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

有决定性意义。特别是对于青少年的发展来说,社会的激烈变迁使得当代青少年道德发展面临着多重问题。经济的发展,社会全面建设的相对滞后,导致在一些社会成员中,特别是在部分青少年中出现荣辱倒错的现象。处在观念多元、利益多样、职业自主、生活个性、结群多向的社会背景下,一部分青少年中形成了“新新人类”的另类价值。一段时间里,关于个别青少年另类价值和极端社会行为的报道屡见报端,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特别是在传统教育模式里,道德教育往往脱离了青少年的实际生活,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得不到真正的实现,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达不到预期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贯彻中央“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坚持改革的思想,改变过去原有的道德教育形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

第一,要改变青少年被动接受教育的状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青少年自身发展统一起来。道德成长是青年发展的基础,而青年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价值选择。“八荣八耻”实际上回答了青年道德发展核心问题——树立进步的社会价值。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确立,直接关系到当代青少年个体是否适应现存社会,是否与周围世界建立起融洽的、和谐的关系。从这样的视角去思考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教育者才可能真正把每一个青少年都当做能动的、具有潜能的、独特的对象来对待,青少年自身也才可能从自身发展需求去认识和理解荣辱观的内涵,去主动接纳与吸收。版权所有

第二,改变把青少年教育简化传递道德理念、管制约束行为的做法,突出青少年在当代社会中的道德实践活动。结合当代青少年的实际生活,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从价值层面,也从行为能力方面指导青少年掌握处理个体与客观世界之间关系的方式。传统的道德教育往往习惯于“讲大道理”的道德理念传递,在行为上习惯于“应该”或“不许”的制约和限制,忽略了在社会适应方面行为能力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全社会认知和行为脱节恶习的形成,也给一代人的情感发展带来了障碍。情感是一个人道德素养组成的重要部分。而情感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生存环境的优劣和生存状态的好坏,更关系到一个人社会性发展。青少年只有经历了亲身的实践、体验,处于特定的道德角色和道德情境之中,才可能培养出真正适应现代社会的道德状态和能力。

第三,改变对青少年传统教育脱离青少年实际生活的弊端,以当代青少年的思维模式创新道德传统,实现青少年在文化传递中的社会功能。社会主义荣辱观高度概括了传统文化价值的核心和精华,进行荣辱观教育,离不开传统教育这一命题。青少年作为优良传统文化的承继者、新文化的宣传实践者、不良社会文化的受害者,在民族新文化建设中面临着角色的尖锐矛盾与冲突,特别是在今天这样社会形态飞速变革的情况下,青少年对于传统的不适应甚至反叛尤为突出。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作为文化宝藏,需要青年一代传承。这就需要在传统教育过程中努力挖掘传统中的现代元素,以今天青少年的思维特征去认真解读传统。版权所有

青少年传统文化范文9

关键词:生态 人文青奥 跨文化

“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倡导我们要发扬奥林匹克精神,他认为:“体育不只是肢体运动,更应该从思想和情操上培养和教育青年”。而青年奥运会(以下简称“青奥会”)是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至今,应运而生的一项新赛事,它充分体现了深远的奥林匹克精神教育内涵,注重运动的文化和教育功能,让更多的青少年获得参与奥运的机会,同时,通过青少年亲身参与奥运,进一步感受奥林匹克精神,领悟奥林匹克思想的真谛。此外,丰富多彩的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交融也促进了青少年选手对不同文化认知,进而获得感悟各种人类文明的机会,这样既能够增进不同肤色的青年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友谊,也能够较好地淡化竞争意识,强化该赛事的国际性,进行更好的世界公民教育。

2014年的青奥会即将在南京隆重开幕,届时,全世界青少年将齐聚金陵,共同参加这场盛大的体育赛事。南京也将在大赛期间,向世界展现博爱之都的风采与魅力。本届青奥会将秉承“人文青奥、绿色青奥、活力青奥”的理念,将“分享青春、共筑未来”作为本届青奥会的口号,用一种独特而有力的方式来推广奥林匹克精神,将全世界的青年运动员们都集合起来,并为他们而欢庆。南京青奥会将以一种创新的形式激发关于奥林匹克精神和社会挑战的教育和讨论,在年轻人之间提升体育运动意识和参与感。2014年的南京,也将在节日般融洽欢快的气氛中和世人分享世界各地的文化。它将在奥林匹克发展运动中成为一个创新的平台,成为能代表国际最高运动水平的赛事之一。

一.人文青奥的生态解析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的产生最早也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的,“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人类社会的进步, 始终是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分不开的。然而, 科技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 加速了我们利用资源、开发地球的速度, 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面对愈演愈烈的环境恶化现象, 现在的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也有一部分悲观主义者对人类和地球的未来产生了很深的忧患意识。正是由于生态意识的不断提升,人们将这种忧虑映射到了各个层面,而体育赛事成为了极赋有感染力、受众最为广泛的生态教育模式。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加深了世人对生态环境的密切关注以及生态体育观念的日益凸显,向人们表明了“绿色奥运”的理念核心在于生态体育,即体育、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相互关怀、共生共融、共同发展所构建的关系或联系的活动,它的时代主题是和谐与发展。众所周知,第一届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10年8月14日到8月26日在新加坡共和国首都新加坡城举行,作为第一届青奥会的承办国,秉承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把环境保护作为核心价值的习俗,新加坡成功举办了兼顾环境保护与体育事业共同发展的一届青奥会。新加坡以“绿色青奥会”为主导思想,在对青奥会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努力落实低碳环保,保证了比赛相关设施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实现了周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以后的青奥会举办国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前车之鉴,2014年南京应借助青奥会之机,以城市人文自然风景为特色,积极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提高南京市民的公共道德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改善城市人文环境,提倡青少年对生态奥运的理解与传播,营造良好的竞赛氛围和文化氛围,提升南京的体育软实力,更加凸显生态奥运的理念。

无论从秉承生态奥运理念,还是在青奥会的举办要求中,我们不难看到:1.国际奥委会文件要求一个国家和某一个城市申办和举办青奥会,举办城市需要用现有的体育和文化教育设施,不需要新建设施,尽可能减少对城市市民生活的干扰。2.国际奥委会文件特别强调文化教育生活和体育竞技同样重要,并完美融合。青奥会应回归奥林匹克精神,呈现出独特的魅力。3.青奥会设想是基于青少年,为了青少年,在青少年中广泛传播“卓越、友谊、尊重”的奥林匹克理念,使之成为青少年的共同理想;树立健康向上的青少年榜样,鼓励和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在参与、互动、共享氛围中快乐地成长。4.具体表现在城市举办、文化教育计划、适应青少年的竞赛项目和规则等方面,其宗旨是突出世界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二.人文青奥与跨文化传播

(一)人文青奥的理念与传承

“人文奥运”的理念是北京奥运会留下的宝贵的奥运遗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经过百余年的冲撞与融合的结晶。因此,2014年的南京青奥会应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融合,进一步完善和传承“人文奥运”理念。

众所周知,南京被誉为“博爱之都,人文江南”。有着距今50万年的人类文明史和1000多处文化遗产。人类的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南京这样的“六朝古都”也孕育了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它们源远流长,一脉相传,积淀深厚,博大精深,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南京也正因此而确立了自己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和独特地位,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傲然跻身于中国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之列,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文之都。南京在举办青奥会的过程中应根据青奥会的文化需求,结合自身文化特色,提炼南京乃至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元素,并创设各种有利于文化元素融入和传播的活动形式,为文化的传承提供载体和舞台。

秦淮河孕育了南京的古老文化,被称为“南京的母亲河”。流入城里的内秦淮河东西水关之间的河段,素有“十里秦淮”、“六朝金粉”之誉。两岸全部是古色古香的建筑群,飞檐漏窗,雕梁画栋,画舫凌波,桨声灯影,加之人文荟萃、市井繁华,构成了集中体现金陵古都风貌的游览胜地。秦淮文化的历史底蕴丰厚,历来为世人瞩目,几经沉浮,它曾一度成为文人墨客幽然怀古之地,谁也没有忘记它虎踞龙盘的雄姿。尤其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以来南京城里的风风雨雨,成为南京历史文化中最令人难忘的章节,也是秦淮文化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历史因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六朝文化的繁盛是围绕着古金陵来完成的。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它孕育了金陵古城的诞生和发展,关于秦淮河的传说实在有很深的文化积淀。此外,明城墙是南京这座六朝古都的城市形象名片之一,它是南京最具影响和价值的文化遗产。南京明城墙建于1366年至1386年,是世界第一大城垣。1988年1月,它被确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南京青奥会要完善和传承“人文奥运”的理念需要做到: 一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普及教育,大力推行奥林匹克运动基础教育,从根本上解决奥林匹克文化在中国传播的问题,使青少年真正地了解和理解奥林匹克运动;此外,要加强我国奥林匹克运动专业研究机构的研究力度,积极主动地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变革,构建自己的研究体系,进行奥林匹克运动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推动奥林匹克运动的良性发展,加快中国统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融合的进程。

(二)人文青奥的跨文化传播

青奥会是青年间的文化对话跨文化传播是面向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因此要弥合不同文化之间的鸿沟和差异,顺利进行跨文化传播,首要的问题就是提高传播过程中的“对话”意识。信息传播者要与信息接收者进行“对话”,在积极的互动中达到互相的理解,而不是单方面的信息传达。就青奥会来说,青奥会的受众无疑主要是青年人,青奥会传播的最大价值就是实现青年人之间的沟通与对话。青奥会的举办,正是希望奥运精神和奥林匹克理念能更广泛地在青年群体中发扬,是为了弘扬奥林匹克运动除竞技之外更多的教育、文化、人文等元素。正如罗格所说: “举办青年奥运会的目的不是为了创建一个类似奥运会的小型奥运会。它承载着不同的使命,它不是全部意义的体育比赛,而是通过体育教育青年,青奥会要为青年提供了一次感受奥运精神的机会。”

虽然青奥会是为全世界青少年举办的一项巨大的体育传播盛会,但是其传播的核心内容却是文化认知和交流。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和理念,首届新加坡举行的青奥会,就组织了五个主题、七种形式的文化教育活动。五个主题分别是奥林匹克运动、运动技能的发展、健康的生活、社会责任感和表达能力;七种形式的活动包括:与冠军对话、自我能力发掘、世界文化村、集体活动、艺术与文化、探索之旅和海岛冒险。通过这些教育活动,青少年们进一步了解和形成新的奥运价值观并在今后的生活中加以应用。国际奥委会希望通过青奥会的召开,使广大青年学习到奥林匹克的相关知识和奥林匹克全球化的体育问题;通过学习从而超越自我,再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他人与环境;让青少年在与其他国家成员的交流活动中加强对新思想和新文化的学习和探索;同时感受奥运精神在团结多元文化和人群方面的力量。此外,2014青奥会期间,世界各国青少年齐聚南京,亲身感受有明城墙、护城河与秦淮河组成的南京特色本土文化,南京也将向世人展现其特有的人文风貌。

此外,传播人文青奥也可以利用南京丰富的教育资源,除了开展中小学青奥知识普及外,更要面向高校来推行青奥文化交流。可以通过开展青奥系列论坛向外国留学生传播中国文化精髓:首先是人本精神,中国先哲认为,在宇宙万物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人在自然界中具有崇高地位,人的存在,生命的存在具有他物不可比拟和取代的普遍意义和价值。其次是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为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和情操,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其人文素养和思想追求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