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集锦9篇

时间:2023-09-19 18:51:59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范文1

>> 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有机合成实验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实践与探索 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的独立学院无机化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以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高素质应用型本科软件人才培养的突破与构建 高素质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 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土力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素质\复合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以提高素质为目标的音乐考试改革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数据结构》课程改革探索 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学校课程实践 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改革探索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高校考试制度改革问题思考 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改探索 基于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的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创新发展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俞莉莹,胡新华. 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组织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7):37-39.

[5] 权小红,唐小燕. 印度软件业发展对我国高职软件人才培养的启示[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101-102.

[6] 马伟锋,雷运发,孙晓勇. 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问题研究[J].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9(3):69-71.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raining High-quality Software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TIAN Yan-an1, YANG Li2, WANG Li-mei1, YAO Bin1

(1. School of Electr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h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Xi’an 710021, China ;

2.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26, China)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范文2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体育类与师范类院校的培养目标及要求进行比较研究,分析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重要性及优缺点,提出进一步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建议。

关键词 全日制 专业学位 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发生巨大的变化;需要扎实理论基础,较强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能够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推动体育事业的健全发展,为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做出科学、合理及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为我国部分院校培养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指导性方案,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有专业性的指导意见,明确社会实际需求与培养目标,培养出具有社会实际价值的专业型人才。

一、我国部分高校全日制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分析

根据我国教育部提出的研究生培养总目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特定职业领域相关理论知识、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1]。对基本培养目标定位,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发展需要,体现人才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培养目标,结合高校培养现状,培养出符合社会质量需求的人才。对我国部分高校培养目标进行比较分析。

通过表1可知,各高校的培养目标大致符合我国教育部规定的培养模式,构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上六所高校在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方面的培养目标大致相同,大多数院校在组织管理能力方面也有明确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求、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兴趣等等,培养德智体全面衡量的人才,以社会需求和教育目标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培育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从培养目标结构组成要素来看,分为知识、能力和素质等结构,按照培养扎实理论基础知识,较强能力和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总体要求,构建以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一体的培养方式[2]。几所高校都有涉及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等三方面的内容,只是各高校从不同的点对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出要求。各高校培养人才基本上是按照我国教育部的要求进行培养,缺少自己的特色培养要求及创新型培养方式,导致各高校培养的人才很难适应社会及承担赋予我们的责任。

二、中国全日制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与美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比较分析

美国高校体育专业硕士专业领域目前包括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运动管理、运动伤害防护、运动娱乐休闲与服务、青少年体育发展、体育活动与公众健康及残疾人体育在内的8个专业领域[3]。这8个专业领域都具有特定的培养目标,而且职业目标非常明确。美国培养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领域设置较多,培养目标较为明确,如体育教育领域需要培养学前教育、小学、中学及高中所需的体育教师,运动训练培养竞技和健身教练员,并且还专门培养残疾人体育运动教师[4]。美国在社会需求原则上体现的较为明确,而中国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不是社会质量需求,缺乏实践指导性。

当今是信息网络服务时代,以创新服务为主要的市场经济形态,在具备一定的基本能力外,还需要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提供质量服务需求,要培养出一批批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保证学生具备素质类和专业类知识、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基本能力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及社会服务能力,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5]。

三、结论

(一)我国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没有针对性,培养目标要求很高且与社会需求脱节。体育类不同专业应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共性与个性共存,基本培养目标上达成共性,在专业性质、专业培养目标、专业知识体系等方面挖掘专业“个性”。

(二)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没有创新,缺乏培养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体育类人才,应该激发高校办学活力,改进项目管理方式,落实和扩大体育类高校办学自。办出自身的特色,优化体育学学科专业结构,协调发展各地的体育学教育。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体育硕士[Z].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2014.11.

[2] 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Z].1998.

[3] 杨小永,苟正斐.美国职业发展为导向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改革及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12.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范文3

摘要:为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从教学管理层面进行改革,研究提出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指标框架、课程体系的目标结构和层次教学目标体系,力求通过将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完整的体现在培养规格要求中、全面的贯穿到课程体系结构里、切实的落实到具体教学目标上,建立“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计算机工程专业全面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素质教育 知识——能力——素质 人才培养 教学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出的要求。本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就是为了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从教学管理层面改革,通过将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要求完整的体现在培养规格要求中,全面的贯穿到课程体系的结构里,切实的落实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的教学目标上,形成“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计算机工程专业全面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下简称:COQE模式)。

1、COQE模式的培养规格指标框架

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首先在理论上应该准确和完整。以“学科知识”为主线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明显特点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中强调知识结构的内容详细具体,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内容就不够完整和准确,比较泛且不易把握。COQE模式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是根据培养目标完整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3个方面的要求,而不是注重某一方面。其实现办法是:根据知识能力素质的内涵和专业特点进行补充和调整,并借鉴国外可雇佣指标体系的方法,建立培养规格指标及其细化要求,使其尽量完整并便于操作实施。在能力结构的创新能力的表述中突出其内涵要求:发现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能力。身心素质的正确培养是目前大学生的突出问题之一,所以在培养规格中的要求中细化为:自信、自尊、自爱、自律、自我调节等,充分明确其要求,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

2、COQE模式的课程体系目标结构

以“学科知识”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方式,主要按“专业知识体系”构建,一般采用“楼层式”或者“平台式”结构模式。为了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又增添了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课程和素质教育系列课程等,构成通识教育平台,形成了基础平台、专业平台、实践平台和通识教育平台的课程体系结构。这样的课程体系结构的不足之处,是没有明确的建立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规格中的各项培养要求之间的联系。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体现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实践教学环节也不仅仅培养动手能力,也要体现传授知识和提高素质;专业教育课堂和素质教育课堂同样都要“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有了这样明确的要求和联系,就有利于引导教学过程中的所有参与者去努力实现规定的目标。

3、COQE模式的层次教学目标体系

如何根据人才培养规格的指标要求和课程目标建立教学目标,也是教育教学改革中研究的重要问题。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往往知识目标比较容易明确,而能力和素质目标比较含混。COQE模式要求将培养目标切实的落实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上,其方法是针对课程目标建立层次化的教学目标体系。这样的层次目标体系既包含了目标也体现了方法,使得所有的教学活动参与者能清楚的了解该项教学活动的目的及其实现途径。

3.1知识领域2个层次水平

(1)理解水平:认识并把握知识的逻辑联系和本质。规范行为动词示例:识别、描述、解释、辨认、懂得、指明、区分、枚举、想象、比喻、比较、选择、标注、验算、总结、阐述、熟悉等。

(2)运用水平:运用概念、原理和规则进行分析、推理和扩展。规范行为动词示例:分析、评价、预测、推断、联想、抽象、推理、解答、证明、论证等。

3.2能力技能领域3个层次水平

(1)获取水平:按照规范和规程能够独立完成作业或行为。规范行为动词示例:模仿、尝试、重复、维持、验证、使用、运行、校对、估算、制定、编码、编制、调查、修理、组装、整理等。

(2)应用水平:运用理论原理独立完成设计和实现系统功能,并能进行调整与维护。规范行为动词示例:完成、运用、执行、提出、撰写、计算、指导、设计、实现、维护、调整、构建、改装、修正等。

(3)创新水平:在新的情境下运用已有技能和方法,或改进已有技能和方法以适应不同情境。规范行为动词示例:提高、优化、发现、研究、发明、转换、更新、改进、扩展、升级、创造等。

3.3道德价值观3个层次水平

(1)感受水平:建立感性认识。规范行为动词示例:经历、感受、参与,尝试、交流、合作、体验、感知、明白、对话等。

(2)理性水平:能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的反应等。规范行为动词示例:遵守、拒绝、认同、尊重、接受、同意、反对、讨论、关心、关注等。

(3)觉悟水平: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个性化的价值观和持续的行为。规范行为动词示例:形成、树立、坚持、保持、坚信、确立、确信、信奉、追求等。

4、结束语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其目的是促进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本文就“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COQE模式进行了研究探讨。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与时俱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关于培养方案中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指标要求会因学校和专业各有不同,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体系等也有不同,这些都有待探讨和充实完善。但是,促进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应该是一致。

参考文献:

[1]全国教育工作会议2010-07-18.

[2]曾冬梅,席鸿建,黄国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 5:98~101.

[3]李友俊,邵强,刘洪颖.行业院校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缺失的表现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0, 4:71~72.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范文4

论文摘要:在高职教育蓬勃发展的年代,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不容忽视。笔者以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改革为例,从课程目标的拟定、课程内容的选取、教学组织实施等方面阐述了如何通过课程改革,阐述了如何将学生的素质教育有机地融合到专业课教学中。

高职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技术人才;要求培养的学生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时代对生产一线员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对员工提出单纯的职业技能要求,在综合素质方面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技术人才,已成为高职教育面临的一重大任务。课堂教学作为学院培养学生的主体途径,怎么样把素质教育有机地融入专业课堂教学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目前高职教育正在蓬勃发展,高职教学改革是百花齐放。但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通过怎样的途径才能把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专业教学课堂融入素质教育的各个因素,使学生的素质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大家深入研究。笔者结合自己在开展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教学改革的心得,谈谈如何将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问题。

一、素质教育培养的要求

高职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质、科学文化知识和身体、心理与技能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和发展个性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将高职学生素质培养的关键指标归纳为沟通协调能力、适应环境能力、计算机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遵守纪律意识、民主法制素养、尊重习俗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吃苦耐劳精神、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自我评价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美感体验、成就导向、灵活性等19项,加上初级专业技能和高级专业技能,共计2l项。

二、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的融合

(一)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融入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通过课程改革修订课程教学目标,将课程教学目标与职业资格考证结合起来,重新制定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培养的能力目标(含方法能力目标、社会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等提出具体的要求及指标。如:(1)方法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自学及持续学习能力;②培养学生自我控制与管理能力;③培养学生做计划的能力;评价能力,等等。(2)社会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心;②培养学生与其他员工协调合作,认同企业文化;③培养学生做决定的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等等。

(二)专业教师转变观念,树立寓育人于教书的观念

专业教师不能把课堂教学仅仅看作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点”的教育,忽略了课堂教学同时应作为素质教育主渠道的作用。专业教师需要改变的教育观念,应以学生的素质教育为己任,必须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行为,积极开展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健康和谐发展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帮助学生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谐发展成为教职员工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

(三)教学内容的选取融入素质教育内容,教学实施过程设计模拟真实职场,对学生间接进行素质教育。

1.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

2.教学的组织实施

以完成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水电站电气一次部分安装检修与设计》改革课为程例进行阐述。本门课程的教学实施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考核、评价六步,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在资讯环节:教师以水电站真实安装、检修、设计案例作为本门课程工作任务,制作任务单。向学生下发任务单,老师进行任务目标的描述,提供任务完成需要的学习资料,提供电子、网络、实践性的教学资源。在本环节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查询资料准备,主要培养自主学习素能,信息收集处理素能。

(2)在计划与决策环节:按照生产现场的班组建制,对学生进行分班组,以班组为团队,通过讨论等方法,由小组制定安装、检修或者设计任务的执行计划,进行任务分工;老师对小组制定的计划进行决策,确定任务的实施方案;学生作好任务实施的相关准备。在本教学实施环节,教师仅作辅助作用,要求团队成员沟通协作共同决策,通过本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素能、决策创新素能。

2.在实施环节:模拟再现生产现场,学生分别扮演工作负责人、施工员、安全员等角色,在进行生产者角色扮演的同时,分工合作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任务实施过程中,各位同学必须按照分工组织协调合作,按照职业要求,各司其职方能圆满完成任务。通过本环节能培养学生组织管理素能、遵守纪律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处事灵活性等基本素能。

3.在检查与评价环节:任务完成后,要求通过角色扮演或者ppt汇报等方式进行任务完成效果的展示,老师对完成效果进行检查;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对任务完成效果及实施的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在本环节,要求学生树立信心展示汇报自己的成果,同时开展对成果进行自评和互评等评价环节,从而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成就导向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等。教师在进行评价评分时必须计入在完成任务中学生的素质表现。

总之,在实施教学改革时,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我们必须从多方面融入素质教育的元素,必须同时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当然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非一日之功,只有通过全面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全体教育工作者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并不断深化职业教育的改革才能建立起科学的职业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才能提高职学院学生的素质,以适应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杨汉芳.也谈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j].社科纵横,2005,20(1).

[2]张振英,赵章彬,贾桂玲,柴少宗,罗毅.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指标体系及培养模式设计.

[3]刘复军.浅谈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科技信息.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范文5

关键词:新形势;中小学;素质教育;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12-02

素质教育,不是就教育而教育,实施过程既是教育制度文化不断创生的过程,也是一个重要的个体获得公平、公正教育权益的过程。

一、高点定位实施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尊重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发展规律,促进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

1.培养学习兴趣。运用唯物辩证法观点,从教育社会的角度,辩证看待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相统一,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发现和探索的能力,将学习兴趣培养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个方面。

2.加强思品教育。正确面对和分析时代赋予教育的局限性,在理性审视素质教育实施的社会政治条件的同时,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多举行爱国教育系列活动,把立德树人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最根本的任务。

3.加强信息互动。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教学信息的反馈和探究,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关键环节。以全面实施国家课程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是搭建良好信息互动平台的重中之重。

二、以人为本构筑有章有序的有效教学

要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真正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发挥教师主导地位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达到师生良好互动,进而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

1.以科学指导促进学习。要尊重个性差异,坚持因材施教,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能力,努力探寻学生的潜在能力,特别对于学困生,要有意通过安排擅长的题目,创造一些机会,让更多的学困生体验成功,进而更进一步树立学习信心。

2.以教案反思促进学习。在课堂将要结束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认真回顾,促进对知识巩固、扩展、延伸和迁移,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习中的困惑之处,及时帮助学生解决。

3.以学案促进学习。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以课时为单位合理设计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觉探究,促进学习方法的改进,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效整合,促成学习目标的达成。

三、强基固本确保教育引导的及时有效

班级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校管理核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基础。学生个人成长与发展的满意度取决于个人对班级的直接感受,作为学校基层管理者的班主任,不仅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的桥梁,更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实施者。

1.以朋友的视角关爱学生。“谁爱学生,学生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和立场上,用爱构筑教育的生命线,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2.以小助手形式强化主人翁意识。“班主任在学生做得好,这是个合格的班主任;班主任不在学生做得好,这是个优秀的班主任。”要公开、公平、公正地民主竞选班委,放手让有威信、能力强的学生独立策划、组织活动、实施管理。

3.以人文教育培养自我教育。班级是个小社会,有着一种为学生集体所接受的价值观,要以良好的班风、先进的班级典型鼓舞学生,实施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统筹谋划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

提高素质教育质量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成败,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教师队伍素质。没有高水平教师,就没有高素质学生,素质教育就无从谈起。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主导因素,是素质教育的第一关键资源,因此要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

1.重视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把教师发展放在重要地位,积极构建自学反思、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行动研究,贯穿“说、做、写”全过程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通过推行组内教研专题化、组内作课轮流化、专家引领常态化、培训保障制度化、外来学习互助化、名师培养目标化、表彰奖励学习化,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高教师教学效率。

2.提倡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理念。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遵循青少年发展规律,要按照培养“具有强壮体魄的健康人”“具有高尚品质的文明人”“具有厚博知识的现代人”“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的目标,把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积极推行精细化特色管理。遵循“创新发展思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方针,在依法办学、依法治校的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在“细字上做文章、实字上下功夫”,将素质教育的目标任务具体化、明确化,以精细管理为保障,使素质教育链条上的每一个人都到位、都尽职。以精细化的特色管理为依托,实现素质教育人人会管理,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范文6

[关键词] 高校;旅游人才;双轮驱动;双创人才;培养目标;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 G470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an era of whole-n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increasingly comprehensive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 the demand for the innovation ability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tourism talents is rising. Analyzing the condition in cultivating tourism talents with innovation ability and entrepreneurship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study sets up an objective system and puts forward an improvement approach on the basis of a two-wheel drive idea for improving both quality and ability of students and social demand, size and level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 and student characteristics. It lays a foundation and provides direction in establishing a system for the talent cultivation.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urism talent, two-wheel drive, talent with both innovation ability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objectives, quality improvement

引言

随着总理“大众创新、全民创业”号召的提出,我国掀起了全民族创新创业的浪潮。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要实现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就必须重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高校人才培养是我国人才输出的重要途径,201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也提出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可见,对于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视不可忽视。

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本身对人才就有大量的需求,而伴随着“大众创新”时代的来临,旅游业与其它产业加速融合,产业综合性特点更加突出,这对旅游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现状来看,理论与实践脱节、素质与能力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是旅游教育教学活动能够成功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旅游人才质量的首位要素,要培养出真正有用的旅游人才,首先就需要合理定位高校旅游双创人才的培养目标,找准人才培养方向,真正满足旅游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实现人才强旅的重要战略。

一、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现状特点

在高校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但就目前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主要表现出重理论轻实践、重能力轻素质、重形式轻应用的特点。

(一)重理论轻实践

对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来说,实践可谓是打破其瓶颈的关键,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很多时候需要通过实践中的历练来强化和提升,而对于旅游业这种服务业和综合性产业来说,对从业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有更高的要求。目前,重理论轻实践仍然是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方面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因为时间问题,实践课程与活动设置比例少,学生多以理论学习为主,另一方面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一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甚至流于形式,大大降低了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重能力轻素质

能力和素质是我国旅游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在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中,常常强调专业学习、组织管理、领导决策等能力的提升,但在目前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常常忽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缺乏素质提升课程的设置,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对90后学生来说,在充裕的物质条件和父母过度呵护下,形成了养尊处优、缺乏坚定意志、缺乏开拓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的特征,然而对于创新创业人才来说,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5]国家强调素质教育,高校旅游双创人才教育更要将素质教育放在和能力提升同样重要的位置,实现素质提升与双创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

(三)重形式轻应用

高校旅游双创人才教育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创造更多有用有价值的旅游人才,加快我国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就目前我国高校旅游人才培养现状来看,尽管很多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教师仍然停留在单一的课堂内容中,仅仅发挥着传授知识的作用,创新创业变为课堂中的理论知识,成为双创人才培养的表面形式,一些创新创业大赛因为得不到合理的指导仅仅成为学生获得奖励的方式,而得不到真正的能力培养。这种对形式的追求忽视了市场和社会的真正需求。

二、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一)目标依据

高校双创旅游人才培养目标是旅游专业进行双创人才教学活动和课程设置的现实依据,决定着旅游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层次上存在着差异,同时面临全民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旅游人才培养目标也必须更加具有针对性。因此,明确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目标首先需要明确目标定位的依据,本文认为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以社会需求、高校层次、双创环境以及学生特点为主要依据。

1.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是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根本依据,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就是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在积极打造创新型国家,同时旅游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旅游新业态层出不穷,旅游产业与其它产业加速融合,这对旅游人才的开拓创新精神、跨界思维、创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普适的旅游管理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的学生却很难满足这一需求。

2.高校层次。高校层次是我国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国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在过去数十年的发展中,高等院校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类型和层次也更加多样化。而对于不同层次的院校,人才培养的层次、质量和类型也各不相同,明确培养层次才能为不同层次的旅游专业人才提供合理的平台。[1]因此,要明确本文研究的是高校本科旅游双创人才的培养,其人才培养层次高于专科技术型旅游人才的培养,也不同于研究生学术型旅游人才的培养,高校本科旅游院校要培养的是具有较强能力、较高素质的善于实践和应用的双创旅游人才。

3.双创环境。双创环境也是必须考虑的目标依据,不同于过去一般性的旅游教学研究,本文特别强调旅游双创人才的培养。目前,国家创新创业环境良好。在政策上,国家提出“大众创新,全民创业”的口号,积极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并出台多项意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在具体措施上,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大量的资金、技术和平台的支持。旅游双创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是以良好的双创环境为依据的。

4.学生特点。学生特点对于我国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来说是较为细化的依据,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目前我国高校旅游人才培养主要以就业为目标,缺乏对学生个性化的重视,双创人才培养在实现学生素质和能力全面提升的总目标的前提下,更要注重学生个体差异,避免教学方式的生搬硬套,给不同特质的学生以不同的教学指导,从而挖掘学生优势,培养学生专长,帮助学生寻找自己的发展之路。这里将学生特点纳入目标依据中,以期培养出有能力、有素质,同时又有专攻、有特长的旅游创新创业人才。

(二)目标体系

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为旅游业培育拥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新一代旅游人才。本文在以社会需求、高校层次、双创环境和学生特点为依据的前提下,结合素质能力双轮驱动理念,提出“培养素能结合型、跨界思维性、个性发展型旅游双创人才”的培养总目标,构建适应高校本科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见图1)。该目标体系以社会需求、高校层次、双创环境和学生特点为依据,以总目标为核心,同时将总目标划分为四大分目标,分别为素质目标、能力目标、基础知识目标和实践提升目标,四大分目标可以分为三大目标层次,其中知识目标是基础目标层,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是核心目标层,实践与应用是提升目标层。

1.基础目标层。知识目标是目标体系的基础层,知识是一个人才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它是创新创业的来源和基础,所以掌握足够的知识是创新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旅游业是综合性较强的产业,同时随着旅游业与其它产业的加速融合,旅游人才也需要掌握更加广泛的知识,从而具备跨界思维的能力适应目前社会发展的广泛需求。对于旅游双创人才来说,知识的掌握一方面需要做到广博,即了解全面的知识,这包括历史地理知识、语言文学知识、法律艺术知识、心理学知识以及经济管理知识等等;另一方面还需要做到“精深”,即对旅游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掌握,包括旅游业基础知识、旅游业务知识、旅游管理知识等等。[2]

2.核心目标层。核心目标层由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共同组成,能力和素质是旅游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能力是旅游人才创新创业实现的重要支撑,全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将为旅游创新创业提供更高的可能性,高校旅游双创人才需要培养的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组织管理、领导决策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学生通过主动和被动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素质是旅游人才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素质主要包括自然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和职业素质,自然素质是人的外形外貌、性格特点,文化素质是其文化素养,心理素质是指人的心态情绪,思想素质是人的品质道德和三观,职业素质是指是创业意识和勇气,以及对事业的热爱和责任心。[3]相对于能力来说,素质更多是先天的特点和惯常的修养,是长期培养的结果。

3.提升目标层。提升目标层是高校旅游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即将自身掌握的知识、长期培养的素质和能力应用并付诸实践。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更加突出创新创业的重要地位。创新精神需要在实践中的磨砺,创业能力需要在实践中提升,要培养高素质、多能力的创新创业旅游人才,实践是关键。因此,在高校旅游双创人才的培养中,要将实践和应用作为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模式和教学活动中加入实践和应用这一重要环节,让学生更多参与到创新创业的实践中去。

三、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途径

(一)转变教学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过去我国高校灌输式的教学理念难以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更不能满足目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4]我国提出素质教育以来,各层次学校都在进行素质教育的改革,而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来说,教学的根本不是教学知识,更多的是授予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个性特质,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发展。[5]在课程设置中可以开设地质地理、民俗文化等相关的旅游公选课程,由学生自主选课,从而挖掘学生的兴趣点,也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学生也能更有效地接受知识。随着我国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创新。对于高校双创旅游人才培养来说,教学方法更多是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知识技能的应用性以及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性。具体来说,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通过案例等多等形式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掌握。适量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并丰富实践内容,比如带学生实地参观重要旅游企业,学习企业经营理念和模式,参与企业实习实训,深入企业学习。

(三)强调实践育人,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实践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一方面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加直接地获得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又可以通过实践验证和丰富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旅游业作为服务行业,在实际操作中多从业人员的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要求更多,而要培养旅游创新创业人才,更加需要通过实践和应用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目前,国家对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全方面的支持,包括创新创业活动、创新创业比赛、创新创业人才评选等等,在教习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四)改进思政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学习知识是学生的重要任务,传播知识是学校的重要职责。思政教育在高校中虽然一直是必修课程,但实际并没有得到学校和学生的重视,更多的是一种形式上的课堂教育。真正的人才不仅仅要有出色的能力,更要有端正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才能够成为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内涵的新一代社会栋梁。在旅游双创人才培养中,同样要重视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要脱离过去的形式主义,广泛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通过丰富的活动、实践、文化、公益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五)加强技术融合,推进教学资源共享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教学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推广,各种专业优质的教学资源库、慕课微课等网络课堂、企业模拟实训软件等资源层出不穷。高校旅游双创人才教育要充分运用这些重要的资源,加强高校合作,促进优势互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对于专业教师来说,要加强信息化教学培训,提高自身信息化教学水平,在实际教学中,积极引入信息化教学,比如鼓励学生登陆网络课堂进行课外知识学习,指导学生运用模拟实训软件经营管理旅游企业等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旅游双创人才是目前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承担着重要的职责,今后高校旅游人才培养仍然任重道远。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正确指引我国高校旅游双创人才的培养方向,提高旅游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拥有跨界思维、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实现个性化发展,从而满足社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

[参 考 文 献]

[1]马勇,唐娟.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保证体系研究[J].旅游学刊,2003

[2]周霄,马勇,刘名俭.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质量提升研究[J].科信信息,2007(12)

[3]周霄,马勇,刘名俭.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系统构建研究――基于“素能结合”的导向[J].现代商业,2011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范文7

关键词:人才培养规格;素质教育;能力与技能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人才培养规格是指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它是培养目标具体化的体现,是课程体系科学定位和调整的基础,解决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问题。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就是按照国家政策和人才市场导向制定符合各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综合素质要求,是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的概括性描述和经过规定年限的学习、各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方面要达到的基本要求。但是综观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总体来说还存在缺陷,表现在多样性有余统一性不足,尤其在素质教育与知识、能力提高之间的逻辑关系上似乎不够严密,而且对人才培养规格表述的主线存在认识分歧,因此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人才培养规格中素质与知识及能力

关系的表述缺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根本要求,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都要围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展开。它不单纯是能力,也不单纯是知识或其他方面的东西,而是所有这些内容的概括――素质。

不同专业教学计划,在陈述该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时,都会说明经过规定年限的学习,该专业培养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再根据职业定向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分解指标,说明该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要达到的具体要求。其中,有的将知识、能力、政治思想都归结为素质的下位概念,认为培养规格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要素、知识素质要素、能力素质要素、身心素质要素等,这是以基本素质(职业素质)为培养主线;有的把素质和能力并列,认为培养规格包括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或者认为培养规格涵盖复合知识、综合能力、和人格素质三要素,这是以基本素质(职业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两者的培养为主线;有的对能力做解剖,认为能力分为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再据此分别列明对知识点和素质的要求,这是以培养能力为主线。这种将能力、知识与一大堆品质、心理特征及道德水平的要求并列来表述培养规格的方式,就使培养规格的内容臃杂、结构混乱,缺乏统一性。

提高学生素质,到底是该用“素质”概念来贯穿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内容还是用素质、能力、知识几大体系一起来统领人才培养规格的表述?人才培养规格中对能力的要求有无误区?

二、个人素质与专业素质的差别

个人的素质是指构成人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规定性。人们在表述和理解时往往把素质概念等同于或从属于“基本品质结构”或“基本品质”概念。这种素质概念,本质就是指人的结构组成因素。构成人的结构组成因素很多,所以在表述培养规格时很多人把素质和知识、能力一起作为平行概念进行排列。

个人的素质不能等同与“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概念。素质教育要求的素质也是有重点的、突出的特征要求,而不是将普通受教育者基本素质要求的罗列。平常谈论的人的素质和作为素质教育的素质,字面虽然相同,但落脚点却不同。素质教育的侧重点在素质,根本却是教育,是有关素质方面的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素质教育中的“素质”虽然仍是与人的属性相关的,但却是对人的属性的塑造,是为了提升人的素质,也就是这里所说的素质是有目标性和价值取向的素质。也就是说,作为素质教育的素质是对普通素质的拔高,我们的教育是要让对象拥有独特的更优更好的素质,而不是让他具备作为个体的基本必要素质即可。既然是教育,就要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通过一定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来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有的研究者把成功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这种目标性和价值取向的一种体现。在培养规格的表述中就要贯彻这一思想。

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表述中,都会犯这样的毛病,把与专业有关的素质和作为培养对象的个人其他综合素质要求一起排列,共同列示,这样整个培养规格的素质要求就显得非常杂乱。尽管要把学生的各项素质提高作为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总体目标没错,但是毕竟要有所侧重。事实上,在教学安排上也正是如此。学校教务部门统管所有专业学生的基础教学,具体的专业教研室再负责各专业学生的专业培训。作为基础课程的思想品德素质培养要求可以不进入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表述之中,或者即使有表述,也简单概括即可。有的研究人员将素质划分为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在讨论具体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时,只提和专业有关的素质,对非专业加以省略,就是对上述精神的体现。

三、能力与技能

在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里,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决不是并列的、平行的。我们的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在教学组织中按照这个总目标,根据组成素质的要素的内容来提出具体的要求,并加以贯彻实行。所以在表述培养规格时,不能将素质作为与知识、能力等要素平行的概念,而应该把它作为其他的上位概念来总括。在此基础上再谈知识、能力、职业道德的构建才是合理的。

能力是素质的外显形式,素质教育的落实最终要以学生的能力的提高为评判标准,这一点在我国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办学理念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很多时候,由于能力不能量化成相关指标,结果能力的要求就转移成了技能的要求,实质上又转化成为知识要求,提倡素质教育的模式最终仍然回到强调“知识”型为重点的教学方式上。

(一)技能的实质是程序性知识

与能力意思相近的概念有一个,就是我们常说的“技能”。这个概念也是我们在培养规格表述中用到的概念。以会计专业为例,在对会计人才培养规格的表述中,有的用“能力”概念来贯穿其内容,有的使用“技能”提高作为教学计划安排的指导,到底在培养规格的表述中用哪个词汇更贴切,更能反映对专业人才的素质提高的直接要求?

在实践中一般说的那些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在心理学上称为技能,即完成一定任务的活动方式。认知心理学把广义的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技能的实质是一个人习得的一套程序性知识,并按这套程序办事,与狭义的知识即陈述性知识相对应。前者用于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包括各种事实、概念、原则和理论等;而后者用于回答“怎么做”的问题,包括如何从事并完成各种活动的技能。通过习得技能可以使受教育者尽快获得相关能力,或者说获得能形成为能力的基础。将技能视为知识,并用程序性知识来解释,使技能习得具有了可操作性。

(二)贯穿人才培养规格结构的主线应该是强调能力而非技能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范文8

关键词: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目标地位

一、什么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概念

所谓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各级各类形式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方向、内容和应达到的规格所提出的要求。概言之,就是职业教育的培育目标。从定义划分它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培养方向,也就是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二是培养规格,即学生的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应达到的相应资质和水平。对于前者,因其是由社会的最终目标所决定的,所以没有太大的改变。更值得关注的是培养规格方面,因为培育规格的内容直接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专业设置、教学体系等各个环节,决定着我们需要培养一个拥有怎样素质的人,而这恰恰也是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

(二)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内容

人才规格是培养教学方针详细、客观的组织。我国职业教育规格方面的目标,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述。如早期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教育的目标,一是用于和个性之发展;二是准备个人谋生之准备; 三是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是为国家及世界促进生产力之准备。20世纪80年代,随着职业教育的重新规复,国家提倡培养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性人才”或“实用性人才”、“专门人才”。 2002年国务院在《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

具体说来,职业教育人才规格的目标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等三大要素。

知识要点:包括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知识的一部分,有人提出,对职业教育的理论原则和目前的知识就够了。我认为这个提法是不够完善的。先不说这个提法是否合理,但它提到的“足够”这个词容易产生歧义。在实践中,不同层次的老师的理解会产生严重的误解和偏差。 “足够”是很难把握其程度,很难以量化评估的词语。所以我不主张这一原则。职业教育,实现全面和可持续的人类发展,我们不能忽视人们专业理论和学习文化的基础知识。

能力因素:包含详细的职业岗位能力、专业基本能力、适用于全部职业的一般性职业能力也就是关键能力。其主要功能一般包括自我保健和自我约束,学习和发展,交流的能力和协作的能力,收集能力和处理信息,管理和完成任务,耐寒和抗挫折能力的能力,以及应急反应能力,批判性和创造性的能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否发展成一个“工具”人,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劳动者。不仅要有生存的能力,还要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关注人发展和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素质因素:包括道德和文化素质,敬业精神和心理素质等方面。我们的文化是使学生不仅要掌握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而且还可以提升自我修养的精神。

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应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具有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他们应该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能够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连接起来;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修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优秀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术,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必要的创业能力;具备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本领。

(三)制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依据

(1)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是用以国家强制力作保证的法律、政策的形式颁布施行的。因此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对具体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制定,必须首先依据党和国家关于教育事业的大政方针。

(2)社会经济发展和趋势

产业结构的调整、职业变换周期的缩短、劳动组织形式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形态的拓展等。不能否认职业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最终是要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所以它必然要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完全关注经济发展需求而轻忽人的发展需要,只可使我们培养出的人才满足社会短促的要求,却无法应答其深远的进一步的发展需要。因此,这种观点似乎增强了社会经济的职业教育的现状,从长远来看,但最终会影响职业教育培养质量,职业教育弱化的社会地位。

(3)职业教育本身特点

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应用性、开放性等特点,这也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依据。所谓职业性便是职业教育要始终围绕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认识和职业转换能力培养,展开教育教学工作。应用性便是强化受教育者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受教育者行使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熟练的使用生产资料的能力。开放性便是及时把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类新技术、新成果和对人才培养新要求等讯息反映到教育教学中来,同时把学校的科研成果、人才信息传送出去,推广出去,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体现特色和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那就是它是不可替代的。

(4)个别发展需要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人,职业教育自不能例外,因此个体的发展需要亦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个体发展,从深远的角度看满足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的需求;从实用的角度来看首先满足个人就业和创业的需要。职业教育的机体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也可以说是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因为个体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前提。因此,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最重要的是要明确职业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人的发展不只是说满足生存发展的需要,这样就可以简单地从事一个或多个职业,也能满足精神层面的发展需求,比如学习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提升能力的需求。

二、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及问题

(一)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的培育目标

(1)从层次上分

从层次上分,我国职业教育分为初级、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其各层的培养目标为:①初级职业教育:是培养掌握初等基本的科学知识、还拥有一些综合性的专业能力,德、智、体均衡发展,帮助自己摆脱贫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级工作者。②中等职业教育:2000年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提出,中等职业教育要“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③高等职业教育:教育部[2000]2号文《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2)从类型和不同时期上划分:

各类职业教育的培训养目标都有其的特异性。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在各自不同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规模是不相通的。

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讨论。总体而言,培养目标是基本一致的,但它的意义是不断丰富、日益明显。

(二)当前职业教育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各级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基本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与要求,但在具体实施中尚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1)定位不清。第一,中等和高等层次不清,惟有初、中级和高级人才之分,在培养规格即人的知识,能力,素质描述上各层次间的界定常常不是很清楚,如同都在一味地笼统的夸大基础,复合型人才。其次,水平定义模糊。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初中级专业职业教育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对于这个初,中,高等级的清晰度不明确,到底拥有什么样知识和能力水平才可以归类于高等技能人才呢?最后,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目标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界定不明确,不能突出其性质和职业教育的特点。这可能在理科方面的学生无法体现,但在服务和管理行业中比较明显。许多专业人员除了发展方向不同以外,在其余的培育目标几乎大同小异。

(2)忽视了人的发展。最初体现在课程设置上,疏忽了人的个性发展需要。其次,体现在教学方法上,老师存在课堂灌输或者放任自学的情况。在教学评估中,学校只重视认证的职业资格等级,忽视了人的能力发展,无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终身学习培训需求的发展。在职业指导上,忽视了学生兴趣和需求,根据市场过分强调需要培养人才。现在职业教育中存在着职业培养目标约等于专业的培养目标,从而忽视了人的能力培养。许多中职和高职就正好是两个极端。一个是最重视技能,只要学生能掌握的技术,把学生当作一个工作工具去培养;而我们的职高忽视理论培训的技能和实践,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培养目标一并看齐于普通高等教育院校。

(3)理论和实践脱轨。如今,随着教育理念的提升,培养目标是不断丰富、日益清晰。事实上,我们的教育理念并不落后,我们一直在理论上强调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强调以能力为本位,重点培育人,专注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展望未来,但在现实中却很少能达到这个标准。还出现理论比不上本科生,研究生,二努力程度和实践能力又比不上普通工人的尴尬情况。这不免让我们感到,我们的培养目标,更多的时候只是一种装饰,而不是有价值的纲领。

(三)产生的原因

(1)外部因素

①教育体制的限制,违反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资源的运行规律,造成了当前职业教育资源的相对死板。

②整个社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近年来,高等教育扩招严重,毕业生繁多,然而社会对一线劳动力的需要大幅度减少,就业局势异常严峻更加加重了问题的存在。

(2)内部因素

导致职业教育陷入困境,除以上外部因素以外,大多数高等职业学校自身办学思想不活,是其中更大的一个原因。如今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革,但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某些方面与我国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的近况还存在着不少不相适应的地方。如办学模式单一,缺少职前职后的沟通;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经济、技术的发展有所脱离;课程在相当程度上仍是终结性的,服务于学生第一次就业,使学生缺乏发展和顺应变化的能力;学校的运作机制有的也没有转到市场经济的机制上来等等。

三、关于当前职业教育培养目标问题的思考

(一)培养目标要面向学生发展

将来钻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涉及到的是培养目标问题,培养目标是不是科学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高等职业教育要在培养学生直接成为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劳动者的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终身学习以及适应职业转变的需求,要使学生成为具有可教育、可培训性的劳动者,成为具有继续学习能力的劳动者。职业教育既要强调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生产一线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又要着眼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培养他们的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科学调整专业结构,适应社会发展规律

职业教育应既要突出特色专业又要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既要确保专业设置科学,又要有肯定的超前发展思路。具体来说:

首先,要保持节制的专业规模和专业的相对稳定性,构成专业结构的综合优势。

其次,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要准确,专业区分要科学,名称要规范,内涵要显著,专业设置的操作过程要科学。

最后,通过调查和科学分析,弄清科技发展的意向和趋势,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基础,抓住机遇,长远规划,创造条件增设新专业和改造相对退化的专业,以满足学生、专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三)注重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产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实际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由于职业教育毕业生走出校门的首选工作是企业一线的技术性劳动,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大量依托现场作为学生学习技能训练的基地,为学生毕业后求职从业进行热身训练和能力强化。

(四)教学方式向现代教学方式转化

首先,教学方式要以人为本,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实现个人成材、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减少刚性,增加柔性,使学生可以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条件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

其次,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要通过积极地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要进一步完善学校的计算机网络,加速数字图书馆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从而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总之,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首先,为了人的发展,这是出发点和最终目标。第二,为了一切人的发展,也是社会的发展。但它必须基于第一点,只有个人发展才能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但不是功利的为了利益追求社会只追求经济发展,却忽视了人的发展。职业教育不是培养工作工具的人,而是要培养个性发展的人才。唯一清楚的目的是有利于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曾.人的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关系.职业教育研究,2005(3).

[2]陈拥贤.对科学确立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探讨.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03年(3).

[3]孙 琳.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再认识.职教论坛,2008(6).

[4]李国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3).

[5]盛艳.职业观变革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界定.当代教育论坛,2004(2).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范文9

关键词:培养模式;设计;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2-0190-02

1 成功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

素质教育担负着三大基本任务。第一,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素质整体结构的基础,身体素质不好,其他各科素质也不会好,即使别的素质好,那它们也很难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第二,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社会素质包罗甚广,主要由政治、思想、道德、业务、审美、劳技等素质构成。第三,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素质整体结构的核心层。每一个学生都是通过自己的心理活动接受各种素质教育的,心理活动积极,就会主动地去接受教育,从而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否则反之。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是人的素质中最重要、最富有活力、最富有社会价值的一部分。

成功素质教育是一种以促进人的成功为最终目的,在高等教育阶段,实行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有计划、有重点地塑造学生的成功素质,确保学生学业成功与就业成功,并为其今后的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奠定素质基础的教育理念,以及在这一理论主导下所创立和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与人才培养模式。

2 99+1的人才培养实践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其本质是创造性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它改变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对高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的教学管理要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注重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统一,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与人的个性化的统一,使学生在校园中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途径与方法虽然是多样、综合的,但主要还是通过过程完成的,这就要求高校的教学管理应以全面推进素质为自己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教学目标、教学投入、教学评估等等,都应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来确定和进行,教学管理应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注重个性发展,注重因材施教,以使适应性强的创新人才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所以教学管理工作不再是一种简单的适应性工作,而是一种不断解决新问题的创新性工作。只有不断改革教学管理工作中不合理的地方,不断增强现代管理意识,创造性开展工作,才能在高校中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管理机制及学术氛围,鼓励学生创新,教师创新,鼓励管理创新,这对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根据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我校提出“99+1”的人才培养模式,既大众教育加精英教育模式――99%的学生按高素质普通劳动者方向培养,1%的学生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3 开发一个项目,训练三种能力

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因材施教,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引导,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认真贯彻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根据学生的特殊情况,以学生就业为目的,通过计算机项目的设计和开发,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积累项目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的管理经验,锻炼学生项目综合总结能力、科技文章写作能力、以及应用表达能力。

计算机本科专业的学生,我们给他们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实际应用项目:

(1)数据库开发项目。

通过培训和项目实践,使学生掌握数据库技术,运用分布式数据库完成大型数据库应用项目,如:计费系统、用户管理系统、MIS系统等。本项目的训练主要针对政府以及大型行业用户单位的系统应用软件开发人员。

(2) 电子商务开发项目。

通过培训和项目实践,使学生了解电子商务的发展、应用,实现电子商务的相关技术和电子商务的研究领域。掌握的企业内部网络的管理、设计和实现方法,掌握在Internet进行电子商务的技术、方法和步骤,掌握企业网站的设计、网络营销的基础技能。本项目的训练主要针对中小型企业的信息主观职位。

(3)计算机系统集成方案设计及应标书的制作。

通过培训和项目实践,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系统集成中的计算机技术方案的撰写方法,需要考虑的技术要点,同时,根据实际的招标书,制作相应的应标书。本项目的训练主要针对市场上的技术支持工程师和商务助理的就业职位。

4 99+1 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价标准

怎么选拔学生,或怎样激励老师,可以采用虚拟专业素质学分的方法,既每个同学都有一定虚拟的专业素质学分,但只有当有老师愿意带的时候,并完成一定的工作,虚拟学分转为实际学分。同时,老师只有完成对学生的指导,就可以获得相应教学工作量奖励。

5 99+1的人才培养案例分析

如何在新新形式下实现“99+1”的培养方针,是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人才的培养分为许多层次,对于正规大学毕业生来说,对于他们的教育培养模式,既不能沿用高中“填鸭”试的教育,又不同于社会上采用的“快餐试”的技能培训模式,如何对新技术发展情况下的大学生培养教育,成为高校教育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对此,有关专家指出,IT人才的培养方法不能背离行业特点。而总体上说,计算机技术学科的特点有三个方面:其一,实践性与理论性。然而当前计算机科学理论研究所关注的焦点多为生产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实用性仍然是评价研究成果的主要标准。其二,经验性与客观性。计算机科学的经验性明显地超过了客观性。因此,在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可能以经验的总结和规律的发现作为主流。是否能够总结经验、发现规律并适当加以应用是IT人才的一个关键素质。其三,实用性与抽象性。实用性无疑是当前计算机科学追求的主要目标和成败的主要评判标准。这要求IT教育不仅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而且要求理解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

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在原来的课程基础上,加大实践的部分,调整部分课程,基本可以达到要求,但对于少部分的精英教育,显然这样一碗水的方法过于简单,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个别指导。根据这一思想,采用以实际项目为载体,以高年纪学生为对象,实施精英人才的培养计划;在实践过程中小步推进,一点带面,取得良好效果。如表一所示,三年的基本情况。

根据以上表中可以看出,精英的培养往往不是一个人,他可以影响两到三个人的加入,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学习风气,大有好处。

参考文献

[1]彭寿清.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评价[J]. 教育研究,2005,(4).

[2]刘金鉴.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J].大连大学评估网,2004,(12).

[3]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