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集锦9篇

时间:2023-09-22 09:48:25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范文1

1.阶段性

在未成年人时期,人的成长发育最为迅速,跨度最大。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未成年人从出生到成熟大约经历了六个重大时期:乳儿期、婴儿期、学前期、学龄初期、少年期、青年初期。在这六个时期中,品德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阶段进行,每个时期都有一个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乳儿期主要是适应时期,婴儿期为品德萌芽时期,学前期主要是情境性品德发展阶段,学龄初期是品德发展协调性阶段,少年期为动荡性品德发展阶段,青年初期品德发展的明显特点是成熟性。因此,针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和接受能力,积极探索分层次的德育教育,合理确定由低到高的阶段性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使目标切实可行、内容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以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直观性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直观性就是要从心理的浅层面入手,最终解决思想体系和世界观的深层面的问题。这是由未成年人的思维特点所决定的。在未成年人时期,虽然抽象逻辑思维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具体形象思维,假如用讲抽象理论的方法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低龄儿童),不会有好的效果。因为未成年人道德意识形成的过程,往往是从浅层次的心理感受层面,提升到思想体系和世界观层面的过程,未成年人还没有掌握那些高深的道德概念,当然也无法理解抽象的道德理论。思想道德教育要转变他们的思想意识,必须遵循这一规律,从具体浅层面的、活跃生动的心理感受人手,逐步达到解决深层思想体系方面的问题,所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一种直观性的教育。在教育内容的整体安排上,宜先安排较具体的内容,后安排较抽象的内容,不断根据教育对象的反应进行内容深化的调整,这是一个先易后难、逐渐推进的量化过程。在教育的形式上,多采取寓教育于活动、娱乐和其他教育教学中的形式,着眼于潜移默化的渗透教育,亦即从思想不设防的心理感受层面人手,在不知不觉之中逐渐深入到解决思想体系层面的问题。

3.指导性

与成年人相比未成年人具有强烈的模仿倾向,他们感到这种模仿很有意思。但是由于未成年人还不能正确区分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他们的模仿往往带有表面性,在模仿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时,一般只是对理想人物的行为习惯和言谈方式等表面性的东西感兴趣,单纯地喜欢某些不重要的个性特点,盲目模仿。同时,未成年人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往往很不稳定,容易发生变化,看完“超级女声”他们想成为“超女”,看到“神六飞天”他们想成为宇航员,如此等等。因此,未成年人会经常给自己树立榜样,但他们并不善于选择正确的范例作为自己的理想,他们在模仿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偏差,甚至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悲剧。给未成年人树立正确恰当的榜样,对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更应该是一种指导性教育。作为教育者,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除了自身要做好未成年人的榜样之外,还要有意识地帮助未成年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帮助他们选择正确的理想范例作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使他们认识到榜样人物的主要宝贵品质是什么,以及如何用榜样来加强自我修养。

4.平等性

当代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特殊性以及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加快,使他们的法制意识、民主、平等意识和参与意识越来越强烈。他们要求老师平等待人,要求与家长平等相处,要求与自己交往的人尊重自己的人格等等。这些要求决定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平等性,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未成年人与教育者之间形成的共同思考和交流的过程,它需要教育者以参谋者、探讨者、商量者的身份和未成年人平等相处,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育过程中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和支持,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多开展互动式教育,使其真正参与教育活动本身。教育中切忌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说教和训导姿态,要彻底改变传统德育以教育者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改变“我说你听”的教育形式,使未成年人由教育过程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在互动教育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只有他们真正参与进去了,他们才能有所感受,才能在感受中升华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认识,产生道德动机,促成道德行为。

5.社会性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性,主要是指未成年人德育工作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所依托的社会资源、所产生的社会效果的社会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所面对的教育对象不是在真空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是在自己的家庭、社区及国家构成的多元背景中发展的。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过着社会生活。他们不但受到父母、同伴、亲戚及他们与之接触的其他成人的影响,受到学校及他们隶属其中的团体的影响,而且也受到媒体、他们成长于其中的文化、国家和社区的领导及世界大事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是环境和社会影响的产物。未成年人的这一特点使未成年人德育不可能单纯依靠社会某一方面的力量来完成,而必须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即在国家政策的综合、统一协调下,实行“齐抓共管”。同时,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来说,也具有社会性的特点,即这种影响对于整个社会既是现实的、全面的,也是长远的、深刻的,将关系到一个民族、国家的现在和未来。因此,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义务,必须整合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形成一个网络系统,齐心协力,才能真正担当起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责任。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范文2

县委、县政府召开的这次全县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是一次涉及全局、关系长远的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实施意见》以及全国、全省、全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分析形势、明确任务、结合我县实际,安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全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今年2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5月份、6月份和8月初,中央、省委、市委先后召开了全国、全省、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总书记同志代表党中央发表了重要讲话,李长春、刘云山同志就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省委俞书记、省政府罗省长,市委阮书记、市政府付市长等省市主要领导亲自参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可以说,各级领导的讲话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针对性,为我们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前一阶段,县委专门成立了调查组,对全县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了解和分析,从调查的结果看,问题特别突出,形势非常严峻,已经到了非抓不可的地步,因此,全县上下必须高度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来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当前,国际形势正发生着激烈而深刻的变化,西方敌对势力同我们争夺下一代的斗争十分尖锐和复杂,他们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年轻一代身上的图谋不仅没有放弃,反而加紧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向我国未成年人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观点、价值观点和生活方式,企图潜移默化地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国内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利益转换、社会成员身份转化和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格局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既为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和腐朽落后文化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随着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特别是手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兴起,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新途径的同时,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借机渗入,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这些都给我们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带来难度,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上来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必然要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未成年人能否健康成长,不仅仅是未成年人自身的事情,更是牵动着亿万父母的心,涉及亿万家庭的幸福,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定。目前,青少年犯罪、吸毒逐渐增加,辍学流浪生逐年增多,黑恶势力也正在向未成年人渗透,少数未成年人经不起挫折和困难的考验,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广大干部群众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感到惊心,对不良社会环境对青少年侵蚀和毒害感到痛心,广大家长和社会方方面面要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以总书记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决定,非常及时,是以人为本,得民心、顺民意的英明决策,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各级党组织一定要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最广大人民切身利益,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切实抓好这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三)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来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广大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他们身上,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今天的一代未成年人,几年十几年以后,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他们的奋斗中实现。目前,我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3.67亿,占总人口的28%,我县未成年人将近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0%,他们的思想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战略目标能否实现,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关系到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未成年人时期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观念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要使广大未成年人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只有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和国家的事业才能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最终实现。 (四)从我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来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改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和我们工作状况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重视关怀下,我县未成年人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绝大多数未成年人具有远大理想和远大抱负,思想纯洁、热爱学习、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热爱劳动、爱护公物、遵守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但是,也反映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很多缺陷。有的未成年人在生活习惯上追风逐潮、在理想信念上方向迷失、在学习态度上逃学厌学、在品行修养上好吃懒做、在性格特征上骄横暴躁、在日常行为上粗野放荡、在人际交往上心胸偏狭、在是非控制上失足违法。同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有些领导、部门和单位对这项工作认识不足、研究不深、重视不够,还没有形成关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浓厚风气。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存在误区,文化产品、活动场所还不能满足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亟待净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政府措施等方面还有许多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未成年人成长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表现在孩子身上,责任在家长、学校、社会,特别是我们党委和政府。解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突出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成为千万个家庭的共同期盼。

总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非常重要、非常紧迫,已经到了非抓不可、不抓不行的时候,全县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一定要以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切身利益,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增强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自觉性、坚定性,下大决心、花大力气、用硬措施抓好这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二、全面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

中央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这项工作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重点,以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基础,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遵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基本原则是:坚持与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原则,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主要抓好以下几项任务:

(一)抓好爱国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未成年人的爱国情感。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首要的是培养未成年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列宁曾经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不定期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要对未成年人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要把爱国主义教育和热爱家乡教育结合起来,使未成年人自觉把爱国与爱家乡结合统一起来,树立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振兴家乡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二) 抓好理想信念教育,着力帮助未成年人确立远大志向。要对未成年人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和国情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前途和命运,明确建设祖国、振兴中华需要用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充实自己,需要毫不放松地努力学习。要教育和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自觉地把个人的成长同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

(三)抓好规范教育,着力培养未成年人良好道德和行为规范。良好的道德养成要从娃娃抓起。要按照“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要求,积极倡导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四) 把以德育人放在首位,着力促进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努力培养未成年人的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和进取精神、科学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观念,培育他们的爱美、审美情趣,增强他们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和经受困难挫折的能力、自主能力和判断能力,引导未成年人保持蓬勃朝气、旺盛活力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造,使他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都得到全面提高。 三、牢牢抓住加强和改进我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既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既受不良文化的侵蚀,也受传媒信息的误导,既有未成年人自身的原因,也有成年人的原因。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建立健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网络体系。

(一) 扎实推进学校教育。要充分发挥学校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作用。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不仅学校书记、校长、班主任和政治教师,而且各科老师和所有的在职人员都要树立教书育人、德育为先的意识,切实把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各项工作的全过程。要采取坚决措施,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现在中小学生课程太多,课业太重,已经不堪承受。学生负担减不下来,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德育教育就落不到实处。实施“减负工程”,下决心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通过推进课程设置、教材教法和考试评价制度三个环节改革,使学生减负工作取得突破。要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中国古代对老师就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要求,人们用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来形容教师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广大教师一定要为人师表,以德施教,用自己高尚的精神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感染未成年人,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二)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未成年人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且是终身老师。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当前,家庭教育在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许多误区。一些家长主要关心孩子考高分数,上好学校,对培养思想道德素质重视不够;一些家长虽然有孩子全面发展的良好愿望,但方法不当;还有些家长对孩子疏于教育,甚至放任自流。孩子要成才,首先要成人,各级妇联要以“为国教子、以德育人”为主题,实施家庭“细胞工程”,开展“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活动,以社区为单位开展 “文明家庭”、“特色家庭”、“绿色家庭”、“文明楼栋”创建活动和好孩子、好家长评选活动,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各级党政领导同志要重视家庭教育,各级妇联组织、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要与社会密切合作,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并积极运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未成年人在健康向上、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成才。要充分发挥各类家庭教育学术团体的作用,(三)切实抓好社会教育。社会教育社区化是当前的一个发展趋势。社区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一头连着学校,一头连着家庭。实施“阵地工程”,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落实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政策。社区基层组织要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作出具体规划安排。要通过与学校联合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方式,对家庭教育实施有效指导。要充分利用市民学校、社区活动中心以及其它活动场所,组织开展富有吸引力的思想教育和文化活动,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工作安排上相互衔接,在教育内容上相互贯通,在教育渠道上相互补充,形成社会化、开放化的思想道德建设格局。对特殊对象实施“帮教工程”,帮助特殊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各级政法部门要加强小公民法制教育,防止未成年人犯罪;工会、妇联等部门要特别关心单亲家庭、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的未成年人教育,通过“结对子、一帮一” 等活动,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四)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共青团、少先队组织是团结、教育、引导青年和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党的青少年工作的重要力量,是青少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重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的作用,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要把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加强中小学团组织和少先队组织建设,积极推进社区团、队工作,不断扩大团、队工作的覆盖面。要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做团、队工作,选聘热心少先队工作、有责任、有能力、有经验的人士担任校外辅导员。各级共青团和少先队要认真贯彻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积极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道德实践活动,满腔热情地关注和解决未成年人学习、生活、成长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不断探索和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作出新的贡献。 四、着力解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打基础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解决一批实际问题,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一) 转变思想观念。在新世纪、新阶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出现了许多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并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总书记总书记在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五个如何”,是我们在实践中应该认真研究和给予回答的五个重大历史性课题。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首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要提升德育地位,强化德育育人、德育为先观念。要强化齐抓共管意识,整合社会资源,整合工作载体,实现由部门工作向全局性工作、由单纯的学校抓向全社会抓的转变;树立全面覆盖理念,实现由单纯的课堂教育、简单的灌输向覆盖所有未成年人群体、覆盖未成年人生活各个环节的转变。同时,要正确审视、思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能简单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眼光和一成不变的传统观念来观察未成年人思想状况,要看他们的主流和本质。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提一大堆不切合未成年人思想实际和接受能力的大而空的口号和高要求。总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立足于改革开放的大背景,立足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客观实际,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特点。

(二)改进方式方法。要从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把握未成年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未成年人可塑性强,喜欢崇拜和模仿,容易受社会环境影响,这就要求广大成年人必须作好表率,努力净化整体社会环境;未成年人敏感率真,喜欢直观形象的东西,这就要求采用活泼生动的教育形式,从具体事情入手,把行为规范融于一言一行之中,而不是抽象、空洞的说教;未成年人喜欢独立思考,渴望得到尊重,这就要求把他们当朋友、当兄弟姐妹,而不是一味地把他们当作被教育和管理的对象;未成年人喜欢得到肯定和鼓励,有自己的认知标准和道德选择,这就要求改“堵”为“疏”,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感知,在亲自体验中积累人生经验,升华道德情感。因此,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一定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只有真正走进未成年人的心灵,德育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会适得其反。 (三)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未成年人能否健康成长,与周边环境的影响息息相关。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表明,许多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都与不良社会环境和不良文化诱导有关。各种违法违规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厅和歌舞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的有害信息、渲染色情和颓废内容的口袋书、庸俗不堪的文艺作品等,严格腐蚀了未成年人心灵健康,已经成为社会公害,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对此反映强烈。创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使孩子们全面发展、快乐成长,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不能单纯依靠市场机制调节,更不能为了部门和地方利益而敷衍塞责。要坚决取缔关闭“黑网吧”,运用各类先进技术手段,加大监控、检查对允许或变相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的网吧,要加重处罚直到取缔。要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活动,坚决查缴传播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要切实净化电视荧屏,不播放渲染凶杀暴力的涉案电视剧,不播放其它不适应未成年人观看的节目,要不断扩大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覆盖率,充分发挥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作用。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态度坚决、措施得力、责任明确、管理严格、短期见效,以扎实的工作成效取信于民。

(四)努力满足未成年人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先进文化是传承民族精神的纽带,启迪美好心灵的火炬,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未成年人处在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对文化产品的渴求与日俱增,一方面又缺少足够的鉴别能力,各个有关部门要积极谋划,为未成年人精选推介一批国内外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教育性强的优秀作品,举办适合各年龄层青少年的读书活动,使优秀的文艺作品成为未成年人的消费主流。文化部门和广大文化工作者要为广大未成年人创作一批适合其身心特点和阅读能力的文艺作品。社会和学校要针对未成年人需要,开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网页,实施“绿网工程”,建设一批公益性网吧,安装封杀暴力、凶杀、恐怖、色情等不健康内容的过滤器,提供健康娱乐游戏,使他们能从规范的渠道中得到娱乐和满足。吴德峰纪念馆等全县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活动场所要向未成年人集体免费开放,在经费保证、设施配套、讲解服务、安全管理、展览内容、组织参观等方面完善措施,形成制度,长期坚持。到今年底,我县所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场馆都必须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各市场主体的旅游景点要优惠开放。

五、切实加强和改善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领导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社会性系统工程,全县上下、各级各部门、各级领导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党负责、为社会负责、为历史负责,全面动员、全民参与、全力以赴,以过硬的措施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做好这项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按照中央的要求,尽快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运用职能、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发挥作用。县文明委作为全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总体协调机构,要切实担负起统一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加强指导的重要职责,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各级宣传、教育、文化、体育、科技、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信息产业、公安等党政职能部门,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既要明确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又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县委、县政府已经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关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进行了详细分工,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统一部署,尽快制定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作出合理安排和周密部署,把长期规划与近期安排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努力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尽快取得阶段性成果。在这里,我特别强调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切实担负起主要职能,充分发挥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通过学习讨论、组织主题活动、评选师德标兵、开展德育大检查等形式,营造校园德育氛围。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尽快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二)营造浓厚氛围。新闻媒体要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当前新闻宣传的重要内容,运用多种形式,在重点栏目和黄金时段宣传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的精神,宣传中央、省、市、县委的重大决策和重要部署,宣传全县各地各部门采取的重要举措和成功做法,宣传一批像李运生同志那样长期扎根基层,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无私奉献的好典型、好经验。新闻媒体要确定专班,开辟专栏,精心策划,组织好宣传战役,营造浓厚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舆论氛围。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对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问题,对不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现象,对行动迟缓、推诿扯皮、不负责任的行为,要及时揭露。要通过卓有成效的宣传,形成舆论强势,有效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各乡镇、县直各部门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要深入基层和一线,加强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工作深入。各级妇联要把家庭作为未成年人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课堂,广泛动员千家万户参与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来,通过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访、座谈会等形式,帮助家长克服和纠正“重孩子物质需求、忽视精神需求;重孩子智力开发、忽视德育教育”的思想观念,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成长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社区是孩子了解社会的第一个窗口,各社区要组织开展好未成年人校外特色活动,使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衔接,形成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的思想道德建设格局。各单位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每年都要为未成年人办几件实实在在的好事实事,共同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条件;要把未成年人教育纳入文明单位、文明科室、文明职工评选之中,强化干部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组织未成年人开展亲情游玩娱乐活动,让未成年人领略亲情,健全人格,全面成长。

(三)建全保障机制。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长期、艰巨而又繁重的任务,必须有一套切实有效的机制作保障。一是建立责任制。县文明委已将这次会议提出的目标任务进行了分解,制定了《保康县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目标任务责任分工》,并以“两办”文件下发,一共62条,明确了牵头单位和责任部门,涉及40多个县直部门,各个单位都要根据自己担负的职责,制定出具体的落实措施,严格落实责任制,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抓落实。11个乡镇要按照全县统一部署,协调全镇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工作。二是实行承诺制。凡承担有目标任务的党政部门和群众团体,要把每年确定的阶段性目标、主要措施和为未成年人办的实事,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示,做出郑重承诺,自觉接受群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以此强化责任意识,把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办好,广播电视新闻媒体要安排栏目、时段,及时把各部门的承诺向社会公示,及时反馈社会公众对部门承诺的反映、意见和建议,推动各方面工作更加扎实有效的开展。三是落实督办制。会后,各单位要在一个星期内将具体措施报送县文明委,县文明委将分阶段检查各地各部门落实情况,推动工作不断深入。要实行定期述职,每年各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集中向县文明委作一次专题述职,把本年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做了哪些实事,收到了什么效果,还存在什么问题,有哪些加强和改进的措施,作个专题汇报,接受县文明委成员评议。对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行动迟缓、相互推诿,只造声势、不做实事的行为要严肃批评;对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而又长期得不到解决,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主要负责同志的责任。四是健全队伍建设机制。当前要精心抓好四支队伍建设,构筑起全方位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教育局负责建设一支为人师表、热心育人的班主任队伍;政法委负责建设一支熟悉法规,善于宣讲的法制副校长队伍;团县委负责建设一支熟悉孩子、素质较高的校外辅导员队伍;关工委和老干部局负责建设一支经验丰富、充满爱心的“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志愿者队伍。各地各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激发他们做好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带头人和生力军。五是完善投入机制。按照公益性文化事业由政府主导的原则,把未成年人专用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纳入文化发展纲要,认真落实对公共文化场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扶持政策,县、乡两级政府要增加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投入,给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更多的财力支持,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加大支持力度,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按照全省、全市的要求,“十五”期末,我县至少要有一个大型集中式的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同时,要鼓励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未成年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13 14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范文3

1要完善德育内容。首先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激励学生为国家、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强大思想动力。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规定,学校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学校要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重点,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形成地方特色。其次要加强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再次要加强诚信教育,培养诚信师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创造良好的诚信氛围。

2要改进学校德育。德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课程建设,不断改进教学形式和方法,使学校的德育课程成为广大未成年人学生喜爱的课程,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重要途径。德育课程要把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根本任务之一,依照未成年人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品德形成规律,循序渐进地安排教育内容和计划;要改进教学形式和方法,贴近未成年人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坚持与时俱进,根据新形势下未成年人学生的思想特点,探索未成年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形式、新办法,提高教学效果。

3要加强德育的学科渗透。除了节假日,学生日常生活大约1/3的时间是在学校,在校3/4以上的时间是在课堂上,课堂教学9/10以上的时间又在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学校开设的课程要结合自身特点,有机地将德育渗透其中。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有机统一于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思想性,把各科教学内容中蕴涵的大量思想政治及德育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坚持“育人为本、重在实践”的原则,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学校还要经常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他们关心同学,关心他人,树立集体荣誉感。

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要从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三个环节入手,采取切实举措,加快新课程改革的进程,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营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环境,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4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未成年人的心理比较脆弱,受到挫折时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治,易形成不良的人生观、价值观,严重的甚至可能误入歧途。虽然,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因素。但是,由于学生生活的大多数时间在学校,而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也在学校,学校就很自然地被认为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引导者。为此,学校要积极营造未成年人快乐成长的氛围,改变当前教育重智力轻情感的倾向,重视未成年人良好情感、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干预,使学生形成快乐的人生理念、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与心智需求,塑造学生科学健康的生活观和成才观。总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艰巨细致的工作,既不能马虎了事,又不能操之过急,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既要有爱心,还要有耐心,更要有恒心,才能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各项举措落实到实处,见在细处。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范文4

【论文关键词】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失范;自律

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扩张,已经成为未成年人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情感、开发潜能和休闲娱乐的巨大平台。然而,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它对未成年人思想、品质、价值观、情感等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如“道德失范”、“网络成隐”等问题日益凸现。如何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意识与道德教育,创新中小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道德的要义与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的实质

关于网络道德的含义,目前学术界还没有达成一致。早在1993年,为了解决一些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环境、生态等全球性问题,世界宗教组织发表了《全球伦理》宣言,对于计算机网络伦理道德内容的探讨从那时就已开始,互联网世界的道德是“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价值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种基本共识”。今天,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地是以数字信息为中介的“虚拟化的交往”。在网络世界中,由于网络的匿名性、虚拟性等特点使得传统道德舆论的承受对象变得模糊和有限,个体的道德自律便成为正常的社会道德关系得以维系的主要保障。因此,笔者认为网络道德是伴随网络的产生而形成的用以维持网络社会的有序运行,调整“网民”之间及“网民”与网络社会之间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应该综合现有道德的合理部分,是建立在各主权国与民族文化平等、自由、互惠的基础上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内涵丰富的道德体系;它应该代表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利益和整体趋势,能够妥善解决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冲突所引起的严峻的道德行为失范问题。网络社会虽然是虚拟社会,但实质依然是人的社会,

“人一机”交往的背后,实质上还是人与人的交往。既然是人的交往,就必然存在一定的交往规则。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网民中8~35岁青年占85.8%的绝对多数。其中,2,4岁以下的青年占56%,l8岁以下的少年已占到24%。这个数字表明,目前我国已形成特殊的未成年人特征的网民群体。未成年一代作为网络社会的正式居民,正在毫无顾忌地参与网络规则、网络道德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网络社会的道德规范。随着孩子们的成长,网络社会道德与现实社会主流道德规范可能相冲突或背向而驰,这种冲突必然导致未成年人的道德失范。但最终趋向是接近的,因为未成年人与社会主流道德的碰撞、摩擦与反叛是由他们的天性决定的,也正是这种“叛逆性”提供了社会主流道德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当前,我国中小学校已经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对于未成年学生了解信息知识,掌握上网技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不少上网学生把网络当作远离现实生活的虚拟空间,在网上肆意胡作非为,诸多负面影响正在加剧。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是必要的。网络道德教育的实质是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道德管理措施和途径,将网络道德的基本规范、基本要求内化为网民自身的自觉意识和道德品质,提高网民个体处于网络社会中所应具备的特定的德育素质。对于未成年人而言,需要使他们认识到网络世界并非是绝对自由的世界,而是有一定的规范和秩序,需要在努力透视网络、自然、人生共同的因果规律过程中,寻找自我价值、生命意义和确证自己现实社会属性的能力,需要适度、恰当地处理好人与网络、人与人、人与自我等各种关系的融通意识,是道德选择和道德践行中个体的独立自主与责任自负的理性自觉。相对传统道德而言,网络道德教育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多元性等特点,强调“慎独”与自律。通过系统的教育,使广大中小学生不断增强网络道德意识,提高网上的自我约束能力、自控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抵制网上的不良行为和信息,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网民。

二、未成年人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和成因

网络作为一种综合的媒介,把各种已有的大众传媒容纳其中,同时又保持自己独特的媒介的优势,这就是虚拟的人际交往平台和信息传播平台。网络的很多先天性特征,如开放性、隐匿性、虚拟性和无约束性,对未成年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不论是在辅助学习、了解信息、人际交往和休闲娱乐上,网络都是未成年学生青睐的媒体。“网络交往”的特殊性对未成年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包括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他们能以完全自主的方式,开拓自己的生存领域、创立自己的生存规范和道德准则,也能以完全平等的方式与成人世界展开对话,表达自己对生存世界的理解和体验。但不少未成年上网者还没有认识到网络是社会生活的延伸,完全把网络交往当作远离现实的虚拟空间。出于这种认识,他们认为上网就不需要遵守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言行肆无忌惮。比如有些上网的青少年,知道在生活中偷看别人信件是违法的和不道德的,但是却不认为在网上私自看别人的e—mail是不道德的;他们明白在生活中对别人谩骂和攻击是不礼貌、不道德的,在网上却任意而为。一方面是他们不知道网络的规则,另一方面网络的隐蔽性使得上网者所受到规范和舆论的约束远远低于现实生活。综合起来,目前未成年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言行随意放纵。有19.2%的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有60.6%的学生表示在聊天室或论坛中曾遇到过其他网友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对使用不文明语言的动机的调查数据显示,7.3%的学生出于“好玩、表现个性”,21.3%的学生是因为“情绪不好的时候发泄一下”,22.3%的学生是“别人对我用时我才用”,5.2%的学生是“大家都用我也用”。此外,有6.3%的学生偷看过别人的电子邮件。6.9%的学生私自用过别人的帐号上网。

2.价值观念模糊。在调查“你认为在网上最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道德品质”时,有63.2%的学生没有选择“诚实守信”,有53.1%的学生认为网上聊天“可以欺骗对方,但只能以保护自己的隐私为限,而不能伤害别人”,甚至有15.7%的学生认为“网上聊天是隐蔽性的,互相欺骗是很正常的”。对于不文明语言,有25.4%的学生认为“网上可以使用,但是现实中不可以使用”,有12.6%的学生认为“网上和现实中都可以使用”。有38.4%的学生不认为在网上复制、抄袭文章是不道德的行为,有13.1%的学生不认为在网上私自使用别人的帐号是不道德的。

3.人格冲突。调查显示,43.3%的中小学生希望自己在网上成为“和现实中不一样的人”,其理由从高到低分别是“放松自己,好玩、自由、刺激,不受成人限制”、“表现自己另一面,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网络是虚拟的,隐蔽的,不信任、怕受骗、保护自己”、“尝试新的刺激”、“体验不同于现实的生活,寻求另一种感觉”、“逃避现实,对现实不满”、“无聊”等。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在网络中存在双重人格的倾向,对自己在现实与网络社会的道德要求不一样,实行的是双重道德标准。

4.上网成瘾。调查发现,患网络成瘾的中学生网民高达20.4%、小学生网民达16.3%。成瘾者完全被网络支配,成为网络的奴隶,他们当中有的是沉迷于网络游戏的虚拟中,有的沉迷于网聊网恋,有的沉迷于网上的不良信息,主要是一些色情、暴力等信息,出现个性化极端化情绪,低落和孤独感,疏远家人朋友,身体健康状况下降等一系列情感心理问题,造成人格不健全。

为什么会出现网络交往中的道德失范?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未成年学生在网络中难以形成“他律道德”和逐渐弱化的“自律道德”引起的。首先,网络世界的虚拟性、隐匿性本质和数字化存在形式,为孩子们寻求个体的自由表达、自我表现等提供了丰富的空间。但网络是一片没有国界、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标新立异的“无约束地带”,身置其中,孩子们都是在匿名的前提下与人交流,对于网络另一端的个体我们都知道得很少,性别、身份、社会地位及兴趣爱好等等个体的信息都是未知的,网络的时空分离使得一切有关个体的隐私信息都可以隐藏,你也可以同时以多种身份和角色参与网络活动,导致主观价值标准模糊和自主意识降低,自律道德弱化。其次,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必然带来了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评价的多元性。由于网上信息的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测性,与现实社会有很大区别,虚拟世界大大方便了孩子们尽情地宣泄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同时也展现着自己的个性化的表现行为。通常,对现实社会中的一件符合常规的事情的道德行为、事件和观点,可能在虚拟的网络中会有更多不同的理解。又由于学校的网络德育教育暂时还处于一种失衡状态,现实的道德并没有真正的深入人心,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并没有达到一定水平,这也使得未成年人的网络表现行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再加上孩子们的注意力是网上的内容,而不是自己的内在价值标准及态度,这种自我卷入的水平很高,现实的道德规范和个体的内在标准对个人网络行为的监督就显得无能为力了。

再次,网络的开放性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传统的道德禁忌,却为个人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提供了条件。未成年学生的网络道德的形成也需要经历一个从无律到他律,再到自律的发展过程,都需要通过包括社会、家庭等在内的各种方式尤其是学校德育传输给他们的核心的道德内容。由于多数父母对网络知之甚少,大部分家庭没有承担起对孩子们指导与监督的责任;在未成年人品德形成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的学校,其传统的德育也显得滞后与低效;面对网络,社会价值取向过于单一等等原因,导致“他律道德”在网络空间难以形成,使未成年人逐渐表现出和自己现实身份不一致的失范行为。

三、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的困惑与思考

网络是一个崭新的事物,应以开放的心态来迎接它,面对网络给未成年学生良好道德形成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粗暴地切断孩子们与互联网的关系,而是要在他们接受网络科技知识的同时,强化其道德意识,加强对孩子们的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不让他们在网络世界中迷失方向。

2003年5月,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现在,互联网迅速发展,逐步进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和互联网交上了朋友,这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同时也加重了我们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建设,努力使互联网成为青少年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个新窗口;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趋利避害,积极规范互联网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调查中,关于如何抵制网络媒介的不良影响,未成年学生的意见相对比较集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加强网络道德建设”(63.4%),其次是“加强网络法制建设”(48.5%),再次是“加强未成年人网络资源建设”(38.1%)。相比之下,选择比例最小的三项依次是“禁止未成年人上网吧”(9.7%)、“加强家庭教育”(12.5%)和“从技术上加以限制”(12.8%)。这表明在中小学生看来,抵制网上不良影响最重要的是网络道德建设和网络法制建设,建设未成年人网络资源也得到了很多学生的认可。相比之下,禁止未成年人进网吧和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没有得到太多学生的支持。他们可能觉得这些措施的效果是有限的。

显然,对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要依靠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综合力量,争取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网络教育工作的支持。在当前网络法规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应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重点任务来抓,形成各方面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为广大未成年学生的健康上网营造良好环境。以下针对性地谈几点开展中小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

1.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与学校其它各育的整合,并渗透其它各学科课程中

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种教育中都有网络道德教育可以利用的因素,我们要善于从其他教育中寻找网络道德教育的因素,在进行其他教育的过程中有机的穿插渗透网络道德教育。如各学科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媒介教育等等都可以和网络道德教育结合起来,这样就拓展了网络道德教育的渠道。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就进~步加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意识与思想道德建设明确提出:1.“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并保证占有适当份量,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2.“各类互联网站都要充分认识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风气”;3.“要遵循网络特点和网上信息传播规律,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兴趣爱好,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广大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这些为我们中小学校如何更好地适应网络信息社会发展,进一步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未成年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明确了责任,提出了具体要求。

   目前中小学也都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学习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但有关计算机伦理、网络道德与安全的教育却比较缺乏,还没有引起重视。在调查中,对于“你所在的学校开展过哪些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活动”问题,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68.3%),一部分学生选择了“计算机竞赛”(22.6%)和“网络规范教育”(25%),选择“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德育”的比例仅为8.5%。这反映出目前学校对计算机网络的利用主要是多媒体教学领域。学校也利用网络开展了一些网络德育和规范教育,但是力度远远比不上教学,而且规范教育多于德育,表明当前的网络德育还集中于行为规范层面的指导,有待深入。在访谈中,被访的中小学生表示信息技术课除了技术教育之外,确实没有上网道德和心理方面的辅导。有关教师也认为,由于不知如何操作,学校和教师对这一块基本上是回避的。信息技术课没有这项内容,思想品德课教材也没有反映这些比较新的内容。这种情形就像教人学会了游泳的技术,却没有教人在水里如何应对各种情况和意外。因此,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开展要与其它各育整合,并渗透其它各学科课程中,构建有效的综合化的德育教育模式。例如,尽快把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学校的德育课程,在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学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使未成年学生在掌握网络这一新兴科学技术的同时,懂得用相关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来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再如,许多孩子患上“网络成瘾症”、“网络孤独症”等,往往都是由于性格孤僻、缺乏理想、缺少良好的兴趣爱好等原因造成的,所以,需要把对未成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转变教育观念和模式,可以达到“疏导”的效果,使其具有良好的上网心态,从而使用网络更加理性。

2.开展情感体验式网络道德生活教育,以导代堵,培养慎独、自律的网络道德主体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德育要想真正成为德育,必定要通过生活来发出力量。网络德育的展开要与个人生活展开相统一,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应该指向个人的幸福生活,把未成年人引向生活,开展情感体验式生活的学习实践,让未成年人在践行网络道德的同时,获得生活的完满,提高增加他们网络学习的重要性、个人相关性以及个体有益性的认识,从而增加未成年人学习的自主性、自律性。

传统德育一个最大缺撼,就是过于重视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和行为习惯的形成,而往往忽视受教育者的内心活动和情感体验。按照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的价值内化三阶段理论,这种德育效果一般只能达到让学生顺从教育者意志的阶段,充其量也只能达到认同的层次,却很难上升为德育的最高境界——学生将外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自己内在的道德需要,而德育的最终目的则在于如何教会学生以道德理性来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因为良好的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形成,除了个体对形成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必须抱有自觉的积极态度,和理解道德要求的实质和意义外,最重要的条件是,通过反复的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突出个体的主体性,使其获得证明道德要求正确性的主观经验和富有情绪色彩的体验,使其道德意志得到充分的锻炼,使其道德行为技能得到充分的训练。而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的学习和生活却严重脱离实践、脱离社会、脱离自然,这非常不符合未成年人的强烈的自主、表现自我、体验新奇变动等心理需要,不利于未成年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因此,我们在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充分注重学生的体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是将学生的行为规范形成以及所开展的系列活动当成学校的“工作”,而是把它作为学生的生活。例如,利用角色扮演法,寓教于乐,让未成年人感受上网成隐的痛苦,感受网络黑客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性,网络欺骗和言行随意放纵等不文明行为导致多少人受到伤害。角色扮演使孩子们获得源于生活实践的内在的德性,而非简单的行为规范,道德教育的效果才能强烈、持久。

如前面所述,网络中的道德“失范”也是长久以来德育问题的积累和凸现: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忽视道德品质的锻炼与培养;忽视个人修养,造成个体缺乏内在的道德自律和自觉。这些问题造成人们在网络环境中缺乏公德心和责任意识,缺乏自律和自觉。对未成年人而言,在外在约束力比较强的情况下,个体表现为顺从;一旦外在的约束力弱化,个体很可能由“顺从”走向了反面。目前的网络正是这样一个外在约束力暂时弱化的环境。在调查中,学生上网之后用来“玩游戏或者聊天”的比例占到68.2%,而上网的时间82.3%的学生选在双休日,74.4%的学生选在自己家中上网,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度比较大就容易造成外在监管力量失控,在学生自己自由驾御的“网络世界”里,真正能够起到约束作用的只有他们自身的网络道德责任感和道德理性。因此,要解决目前网络的“失范”困境,最根本的是要改善德育的实效,培养能够独立思考、自由选择,具有道德自觉和自律性的网络主体。未成年人网络道德与其他任何一种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一样,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由他律到自律的趋势,只有上升到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高层次上的自律性网络道德,才能有效地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必须依靠学生在具体的网络行为体验中培养,而不是仅仅凭借空洞的理论说教或由上而下的道德规范的灌输。因此,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要多采取双向互动化的、平等化的、全面化的、生动丰富化的方式,要重视通过自然的未成年人的生活、娱乐、学习实践活动,充分凸现他们的主体性,来引导他们学会自我选择、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这样才能使孩子们培养起适应网络社会要求的,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化的道德,才能使其在复杂的网络社会中健康成长。例如,积极开展网络道德知识、网络文化学习心得演讲、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道德书画等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过程的实践,注重日常生活的体验,营造网络道德学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培养慎独、自律的网络道德主体。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范文5

论文摘要:网络已对21世纪的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影响,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带来强烈的冲击。因此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就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未成年人上网的现状以及网络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而初步分析了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对策。

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4亿。深人了解和把握未成年人接触和利用网络的状况,全面研究和探讨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新对策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道德现状

当前未成年人上网主要具有以下特征:1.未成年人上网动机和内容的选择呈现出多样性。未成年人上网动机和内容主要包括:为找朋友、聊天上网(约占30% );为了学习与课程有关的内容(约占27% );玩游戏和看新闻排在第三位,各占12%。接下来还包括关注影视文艺动态、体坛动态、收发电子邮件、看VCD等等。但特别值得警惕的是,有约36%的上网未成年人偶尔访问过不健康网站,浏览不健康内容。2.未成年人上网时间和上网地点体现出分散性特点。由于现在的学习、生活日趋紧张,大多数未成年人认为自己上网的时间是没有规律的,由合适的时间、自己的需要而定。从上网的地点来看,由于受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未成年人上网的地点主要分布在家里或学习、生活单位;网吧也是部分未成年人经常光顾的地方。3.未成年人掌握网络知识的途径表现出主体性特征。“上网”是他们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次才是同学朋友间的互相学习。

网络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未成年人的道德状况。网络的兴起赋予许多网民以双重人格的身份,一是现实人格,一是虚拟人格,这对于未成年网民也是如此。虚拟人格以现实人格为基础,又是现实人格的扩大化。虚拟人格是指在现实生活中未显露、表现出来的人格,它是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暂时摆脱现实社会角色所呈现出来的。未成年学生缺乏观察人类和社会的视野和判断力,虚拟人格与现实人格的交叉体现往往会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对于未成年人而言,其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差,意志力也较为薄弱,一旦认可虚拟社会的交流与交往方式,就会更倾向用虚拟人格获得满足,易对虚拟人格产生依赖。

二、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负面影响

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网上的暴力信息。青少年从网上获取的暴力信息,以及在飘车、砍杀、爆破、枪战等暴力游戏的强刺激中,逐渐模糊了道德规范,淡化了虚拟与现实的差异,形成了以致人伤亡为快、以行使暴力为乐的思想和行为,前段时间震惊社会的马加爵杀人案就是一例。

(二)网上色情信息。只要接触互联网,就会很容易地受到色情网站的骚扰,这是很多网民切身的体会。而据统计,目前互联网上的色情网站超过3.7亿个,每天约有两万张色情照片进人互联网。青少年网民正在遭受色情网站不良信息的侵蚀。赤裸裸的性交往、性描述和性画面,在网上已不新鲜。这对正处于青春萌动的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已经造成许多令人忧虑的心理刺激和不良仿效,严重危及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据统计,当前被抓获的青少年犯罪当中,有近80%的人通过网络受到诱惑,这些人因为沉酒于网络,或者受到网络黄色信息的侵蚀,作案甚至作大案,诈骗、强奸、抢劫、抢夺的犯罪比例非常高。据有关专家指出,色情图片、小说和照片随着因特网的普及和扩展,网络泛黄现象有在全世界蔓延的趋势。未成年人一旦坠人其中,后果不堪设想。

(三)网络心理疾病。在网络时代,网络主体的行为是在“虚拟存在”情形下进行的。人与人的交往是以计算机为中介,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中成为“隐形人”若长期与多媒体画面交流,必然会导致身体健康的损害,并在生活中出现各种行为异常、心理障碍、人格障碍、交感神经功能部分失调等间题,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未成年人就有可能走上自杀、犯罪的道路。

(四)网络道德问题。因特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虚拟环境—电子空间里,“网虫”的所有言行都是通过敲击键盘,向网络输送代码来实现的,他们所有的言行都可以不留任何痕迹,这样,未成年人在网络上可以充分地暴露压抑在心底深处的需要和欲望,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正因为部分未成年人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忘却社会责任,丧失道德感,近年来,电脑黑客利用计算机编制和传播病毒程序、蓄意破坏网络、电子等严重网络道德行为问题屡屡出现,正确的网络道德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规范网上行为,杜绝破坏性事件的发生,是网络时代的重要课题,思想道德教育要以全新的姿态介入网络。

三、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对策分析

我们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要与时俱进,认识到网上育人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网上争夺的紧迫感,主动出击,强化网络意识,占领网络阵地,牢牢把握网上育人的主动权。这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要有机结合。网上教育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拓宽了教育的空间,促进了教育的社会化,网上教育作为新生事物,在未成年人的教育活动中所占比例还不大,网下的日常教育仍是广大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所以进一步发展和利用网上教育,加强网下日常教育,解决网上教育不能解决的问题,是较为理智和可取的态度。把网下教育和网上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用网下教育对网上教育进行引导,用网上教育对网下教育进行补充,走相互依存、相互支持、两者融合之路,才能既不削弱原有阵地,又开辟了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二)优良传统与现代手段要有机结合。一是利用现代手段改进和加强传统教育。现在的未成年人和过去的未成年人相比,已具有许多新特征,受教育的主体已产生了变化,对受教育的方式必然也会提出新的要求,传统教育利用网络提供的新手段和新工具,可以以更广泛、更迅速、更大众化和更易接受的形式传播。二是运用传统教育解决网络产生的或不能解决的问题由于网络的现代性和内容的时尚性,充斥着新潮、猎奇和真假不分的东西,对正在形成世界观、价值观的未成年人来讲会产生一定的迷惑和消极作用,反动、黄色和非道德的东西更是危害甚广。所以传统教育应当进一步加强和提高针对性,进一步加强理论武装工作,加强共产主义和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未成年人的文化自省、选择、判断能力和批判意识,使其在眼花缭乱的网络世界中能加以辨别,并在各种有害信息的诱惑面前能够自觉加以抵制。

(三)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必须加强政府机关、学校、家庭和社会等的连通和结合。要以贯彻落实中央相关政策为契机,进一步整合政府机关、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种资源,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范文6

一、基本情况

二、存在的问题

就 社区来说,当前青少年德育教育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理想观念模糊。不论是在入调查中,还是在座谈中,使我们不得不接受一个残酷的事实:在走访的105户家庭中,有95个孩子对自己的将来没有打算,不清楚自己究竟要干啥,尤其是年龄较大的表现得更为突出。随遇而安、到时候再说、没想过是受访孩子和家长说得最多的。

2、是非观念淡化。在受访人群中,我们向所有的家长和孩子做了一个提问调查:如果遇到歹徒正在行凶,恰巧被你看到,你会不会上前阻止?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几乎所有的家长和孩子都选择了回避。除此之外,缺乏礼貌、不懂交往规则、善恶不分在这些孩子中都表现得十分突出。

3、法制观念不强。在这些孩子中,普遍存在不懂法、不知法、不守法现象,法律边缘模糊。除了杀人、放火、盗窃、抢劫之外不清楚其它违法行为。甚至一些青少年自身就存在着违法行为。

4、自制能力差。突出表现在逃学上网吧、打游戏、看黄牒黄书、浏览黄色网站等方面。尽管学校和家长多方阻止,但成效不大。

三、给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几点建议

鉴于青少年当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为了使这些未成年人能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在将来能担负起建设祖国的大任。我们建议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未成年人教育和管理。

1、尽快开办未成年人德育教育课。由于学校的当前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很多学校都把德育教育课当作副科处理,甚至有些学校干脆就取消了德育课,使未成年人的德育水平极低,出现了荒漠化现象。所以,在社区开办德育教育课已成当务之急。通过与家长沟通,我们建议利用双休日成立社区德育教育班,集中未成年人学习,尽快补上这一课。

2、加强家长学校建设。未成人之所以出现这样问题,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与其监护人家长也有着直接责任。很多家长也痛苦地表示不会管孩子,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由于家长是孩子的第一教师,在第一教师不称职的情况下,出现未成年人德育教育荒也就不奇怪了。为此,加强家长教育也势在必行。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范文7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关系国运兴衰、民族振兴,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这一课题上,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应当深入分析社会大环境的变迁给未成年人群体造成的影响,及时调整教育的方向,积极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从而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近年来笔者在各大媒体上所观察到的一些案例,笔者觉得当前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需重点关注以下方面内容:

注重挖掘未成年人身边的典型来引导其言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传统的道德评判标准有的正在逐渐失去应有的约束效力,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还未完全定型,特别需要一些正面典型给他们的言行以明确的引导,告诉他们哪些事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是不能做的。当年,雷锋、赖宁曾经在引导未成年人言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到现在他们仍应当成为未成年人学习的楷模。当然,我们也应看到,时代变了,社会环境变了,这些传统的道德模范与现在的未成年人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时空和心理上的距离,我们要传承的主要是他们的言行中包含的精神内核。为此,我们更应去发掘当代的“雷锋”、“赖宁”,着眼于弘扬他们的精神而不是某个个人。循着这种思路,其实日常生活中在广大未成年人群体中间就有很多值得挖掘并树立为未成年人学习榜样的正面典型。据报载,仪征市新城镇郁桥小学五年级学生董伟在学校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他看到一居民区附近的小河有人落水,奋不顾身救起了落水儿童。事迹很感人。这样的人和事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有很多,他们对于周围的同学时刻起着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作用,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正应该发掘和利用好这些身边的典型,给未成年人的言行提供便于学习借鉴的榜样,使他们在一种良性的相互影响氛围中健康成长。

着力净化影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内容。当今社会是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社会,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大部分依赖于各种传媒机构。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极其丰富,但难免泥沙俱下,很容易影响判断力尚比较弱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某杂志载: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关押的一名15岁的少年犯,因伙同另外两名少年少女,被依法判处重刑。据他本人交代,他10岁就开始看色情内容的音像制品,再大一些沉迷于黄色网站,在这些黄色内容的长期诱惑下,最终迷失了本性,走上了犯罪道路。北京海淀法院在100名未成年在押犯中进行了一次随机调查,发现这些未成年罪犯中经常进入电子游戏厅的占66%,经常进网吧的占30%,经常看色情内容书刊、音像制品的占61%。事实上,影视、网络以及其他大众媒体上的色情、暴力侵扰也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曾为克林顿和布什两任美国总统担任安全顾问的加文・德・贝克尔在《自卫书》中这样写道:“今天,孩子在18岁之前,从媒体上目睹的暴力行为有20万件。所以,他们也回报社会各种自杀、杀人等犯罪行为,他们的命运,将如何改变?”为应对这一课题,世界各国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加强对大众媒体内容的监管和筛选。我国也相继出台了多项禁令,比如公安机关加大了对网络信息服务的管理,正在建设虚拟社会的信息网络安全防控体系:广电总局则启动了“四大工程”,即“建设工程、净化工程、防护工程、监察工程”,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构筑全方位的保护网。除了必要的整顿和清理之外,笔者觉得更重要的还是要多创作适合未成年人欣赏的文艺影视作品,让健康向上的内容充满网络和影视空间,在满足未成年人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的同时,起到净化大众传媒内容的目的。

重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家长对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也越来越强烈,体现在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中就是非常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关心他们在学校的排名,而往往忽视对他们心理健康的教育。事实上,一个人心理健康成长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据报载:某市高中一女学生,只因外婆在隔壁房间看电视声音开得较大,影响了她复习功课,使她心烦意乱,便将外婆用锤子锤死并装进布袋置于床下,自己却平心静气地继续复习功课。直到放寒假,远在北京的父母回来问外婆哪去了,她才轻描淡写地说了句:“我把她锤死了,就在床下。”这一案例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却真实地发生了,而且类似的悲剧不止一次地发生过,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与深思。归根到底,孩子的心理失常是酿成这些悲剧的原因。而孩子的心理失常往往又是因为学校和家庭长期给予他们超出负荷的心理压力引起的。升学压力、排名危机把孩子的腰压得直不起来,大脑无暇思考别的东西,考虑问题就容易偏激、走向极端。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当前非常紧迫的一个课题。在国外,对未成年人的心理辅导和教育是学校的必修课程之一,我国的中小学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在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加强探索,争取早日将其纳入日常教学课程体系。除了学校之外,家长也应认识到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除了督促子女学好功课外,更要教他们做人的道理,着眼于增强他们的抗压能力,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帮助孩子拓宽眼界,早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坦然面对人生的挫折和机遇,脚踏实地地健康成长,将来成为富有责任心、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范文8

(一)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对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新的重要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指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活动,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是当代中国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主流。

(二)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广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也日趋尖锐和复杂,他们利用各种途径加紧对我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不能低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为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新课题。

(三)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对这项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担负起领导责任;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风气尚未全面形成,还存在种种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消极因素;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任务艰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人员流动性加大,一些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给未成年人教育带来新的问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政策措施等方面还有许多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这些问题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从未成年人抓起,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我们要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积极应对挑战,加强薄弱环节,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采取扎实措施,努力开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二、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大精神,全面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六)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与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原则。既要体现优良传统,又要反映时代特点,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2)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3)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未成年人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4)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和促进的运行机制,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更有效地引导未成年人的思想,规范他们的行为。

(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是:(1)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2)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与国情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3)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4)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培育未成年人的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和进取精神、科学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观念,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自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引导未成年人保持蓬勃朝气、旺盛活力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造,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三、扎实推进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

(八)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

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并保证占有适当份量,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要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要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各种富有趣味性的课外文化体育活动、怡情益智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和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劳动,培养劳动观念和创新意识,丰富课外生活。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要把思想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要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珍惜生命、远离"教育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教育,坚决防止、进校园。要加强工读学校建设,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矫治和帮助。

要采取坚决措施,改革课程设置、教材和教学方法,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为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创造良好条件。

(九)要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抓紧修订和完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对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对中学生重点是加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制定和推行行为规范,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反映时代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引导学生自觉遵纪守法。

(十)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学校全体教职员工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制定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责任感,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的主力军作用。要完善学校的班主任制度,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服务工作也要明确育人职责,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四、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十一)加强中学团组织建设,把中学共青团工作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的总体布局,推荐优秀青年教师做团的工作。要办好中学生业余团校,配合学校党组织办好高中生业余党校,在确保质量、坚持标准的前提下,做好在高中生中择优培养发展党员的工作。加强对中学学生会工作的指导,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十二)把少先队工作纳入教育发展规划,把对少先队工作的指导、检查、考核纳入教育行政部门的督导、评估范畴。各级共青团组织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负责同志要参与同级少先队工作委员会工作。中小学校党组织和行政部门要积极支持少先队开展活动,并选派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少先队辅导员,把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纳入师资培训体系。要建立和完善校外辅导员制度,选聘热心少先队工作、有责任心、有能力、有经验的人士担任校外志愿辅导员。少先队小干部要实行民主选举,定期轮流任职。共青团组织和教育、民政等部门要密切协作,积极推进社区少工委建设,扩大少先队工作的覆盖面。

五、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

(十三)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要与社区密切合作,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并积极运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充分发挥各类家庭教育学术团体的作用,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十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村镇等城乡基层单位,要关心职工、居民的家庭教育问题,教育引导职工、居民重视对子女特别是学龄前儿童的思想启蒙和道德品质培养,支持子女参与道德实践活动。注意加强对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家长以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子女作表率。要把家庭教育的情况作为评选文明职工、文明家庭的重要内容。特别要关心单亲家庭、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的未成年子女教育,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

要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家庭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流入地政府要建立和完善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和机制。流出地政府要积极配合做好各项服务工作。民政部门及其所属的儿童福利机构和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机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做好孤残儿童合法权益的保护工作和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工作。

六、广泛深入开展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

(十五)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区分不同层次未成年人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各种道德实践活动都要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并与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和文体活动结合起来,注意寓教于乐,满足兴趣爱好,使未成年人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活动,要经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党团队组织统一协调和部署,把学生安全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采取多种手段,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开展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

(*)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建党纪念日、红军长征、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以及未成年人的入学、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都蕴藏着宝贵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要抓住时机,整合资源,集中开展思想道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要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队会、团会,举行各种庆祝、纪念活动和必要的仪式,引导未成年人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每年的"公民道德宣传日",在面向社会公众开展道德教育的同时,要注意组织好面向未成年人的宣传教育活动。要丰富未成年人节假日参观、旅游活动的思想道德内涵,精心组织夏令营、冬令营、革命圣地游、红色旅游、绿色旅游以及各种参观、瞻仰和考察等活动,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入到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之中,用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未成年人。

要运用各种方式向广大未成年人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他们崇尚先进、学习先进。通过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和少先队员、先进集体等活动,为未成年人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让他们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七、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重点的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使用和管理

(十七)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作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创造条件对全社会开放,对中小学生集体参观一律实行免票,对学生个人参观可实行半票。要采取聘请专业人才、招募志愿者等方式建立专兼职结合的辅导员队伍,为未成年人开展参观活动服务。

(十八)要加强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未成年人专门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已有的未成年人专门活动场所,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面向未成年人、服务未成年人的宗旨,积极开展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活动,把思想道德建设内容融于其中,充分发挥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功能。要深化内部改革,增强自身发展活力,不断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同时,各级政府要把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大城市要逐步建立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功能配套的市、区、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中小城市要因地制宜重点建好市级未成年人活动场所。有条件的城市要辟建少年儿童主题公园。经过3至5年的努力,要做到每个县都有一所综合性、多功能的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各地在城市建设、旧城改造、住宅新区建设中,要配套建设可向未成年人开放的基层活动场所,特别是社区活动场所。有关部门要对已建的未成年人活动场所进行认真清理整顿,名不副实的要限期改正,被挤占、挪用、租借的要限期退还。图书馆、文化馆(站)、体育场(馆)、科技馆、影剧院等场所,也要发挥教育阵地的作用,积极主动地为未成年人开展活动创造条件。

(十九)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运行所需资金,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予以保证,中央可酌情对全国重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未成年人活动设施建设,予以一定补助。要在国家公益金中安排一定数额资金,用于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吸纳社会资金,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未成年人活动场所。

八、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

(二十)各类大众传媒都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把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舆论氛围。要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制作、刊播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公益广告,增加数量,提高质量,扩大影响。各级电台、电视台都要开设和办好少儿专栏或专题节目。中央电视台要进一步办好少儿频道,各地要切实抓好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落地、覆盖工作。省(区、市)和副省级城市电视台要创造条件逐步开设少儿频道。少儿节目要符合少年儿童的欣赏情趣,适应不同年龄层次少年儿童的欣赏需求,做到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教育性相统一。各类报刊要热心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宣传报道。面向未成年人的报纸、刊物和其他少儿读物,要把向未成年人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粮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努力成为未成年人开阔眼界、提高素质的良师益友和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精神园地。

加强少年儿童影视片的创作生产,积极扶持国产动画片的创作、拍摄、制作和播出,逐步形成具有民族特色、适合未成年人特点、展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动画片系列。积极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少年儿童电影发行、放映工作新路子,形成少年儿童电影的发行放映院线。

(二十一)各类互联网站都要充分认识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风气。重点新闻网站和主要教育网站要发挥主力军作用,开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网页、专栏,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在有条件的校园和社区内,要有组织地建设一批非营业性的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有益的绿色网上空间。信息产业等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积极推进这项工作。学校要加强对校园网站的管理,规范上网内容,充分发挥其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要遵循网络特点和网上信息传播规律,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兴趣爱好,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广大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二十二)要充分考虑未成年人成长进步的需求,精心策划选题,创作、编辑、出版并积极推荐一批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等未成年人读物和视听产品。有关部门要继续做好面向未成年人的优秀影片、歌曲和图书的展演、展播、推介工作,使他们在学习娱乐中受到先进思想文化的熏陶。要积极鼓励、引导、扶持软件开发企业,开发和推广弘扬民族精神、反映时代特点、有益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游戏软件产品。要积极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让健康的文化信息资源通过网络进入校园、社区、乡村、家庭,丰富广大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十三)要积极推动少儿文化艺术繁荣健康发展。加强少儿文艺创作、表演队伍建设,注重培养少儿文艺骨干力量。鼓励作家、艺术家肩负起培养和教育下一代的历史责任,多创作思想内容健康、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少儿作品。加大政府对少儿艺术演出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强少儿艺术表演团体发展活力。文化、教育、共青团、妇联、文联、作协等有关职能部门和人民团体要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党委宣传部门要加强指导协调,大力繁荣和发展少儿文化艺术。

九、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

(二十四)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坚决查处传播、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严格审查面向未成年人的游戏软件内容,查处含有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和恐怖、残忍等有害内容的游戏软件产品。制定相关法规,加强对玩具、饰品制作销售的监管,坚决查处宣扬色情和暴力的玩具、饰品。严格未成年人精神文化产品的进口标准,严把进口关,既要有选择地把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产品介绍进来,又要防止境外有害文化的侵入。

(二十五)加强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严格执行《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要按照取缔非法、控制总量、加强监管、完善自律、创新体制的要求,切实加强对网吧的整治和管理。认真落实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营业性网吧的规定,落实在网吧终端设备上安装封堵色情等不健康内容的过滤软件,有效打击违法行为。推广绿色上网软件,为家长监管未成年人在家庭中的上网行为提供有效技术手段。各有关部门要依法治理利用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远程通信工具和群发通信传播有害信息、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行为。

加强对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电子游艺厅、录像厅等社会文化场所的管理。认真落实《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部门《关于开展电子游戏经营场所专项治理意见的通知》、《关于开展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专项整治意见的通知》规定,进一步优化校园周边环境,中小学校园周边200米内不得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不得在可能干扰学校教学秩序的地方设立经营性娱乐场所。

十、切实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领导

(二*)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和改善领导。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地方各级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负起政治责任,经常分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及时了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情况,认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各级政府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狠抓措施的落实;要给予必要的财力支持,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加大支持力度。

(二十七)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督促检查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部署的情况,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各地文明委要在同级党委领导下,担负起相应责任。要采取切实措施,充实和加强各级文明委的办事机构,搞好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使其更好地履行职能,发挥作用。各级宣传、教育、文化、体育、科技、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信息产业、民政、公安、海关、财政、税务等部门,共青团和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担负着重要责任,要结合业务工作,发挥各自优势,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要加强对未成年人成长规律的科学研究,为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要充分发挥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范文9

论文摘要:当前对家庭道德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鉴于未成年人家庭道德教育的特殊意义,并对进一步明确其地位进行探讨。

随着人们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认识和实践的深人,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充分发挥家庭道德教育的作用,必须以明确家庭道德教育的地位为前提。2004年2月26日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中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为我们明确家庭道德教育的地位提供了依据。

一、未成年人家庭道德教育地位的研究概述

关于未成年人家庭道德教育的地位,理论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认识:1、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环境对子女的思想品德行为的影响特别突出。2.家庭教育在人思想品德和心理形成中起着奠基作用。3、家庭是德育的主要场所之一,相比较于学校和社会,有其本身特殊的效应。4.家庭道德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未来一代的道德素质。上述观点说明了专家学者们在未成年人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上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认识,但都没有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体系出发进行明确的界定。笔者认为从系统性、明确性角度对家庭道德教育的地位进行较为深人的探讨。

二、明确未成年人家庭道德教育地位的重要性

1.有利于调动家庭成员德育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家庭道德教育指在家庭成员之间进行的德育。家庭成员的积极性决定了家庭道德教育功能的发挥。南北朝著名思想家颜之推认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同儿童谈话或教育儿童、吩咐儿童时,才是进行教育,你们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在教育儿童。”这说明家长尤其是父母对未成年人的品德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在重视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同时认为:“孩子们应当教育自己的双亲。这说明在德育过程中调动未成年人主体性非常重要,同时也是为了达到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的:“教育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过去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家长只从学校找原因,而对于自身存在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缺位却缺乏清醒的认识。可见只有明确了家庭道德教育的地位,才能进一步调动包括家长和未成年人双方在内的家庭成员德育的热情,使家庭道德教育由自发向自觉转变。

2、有利于巩固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导地位。2004年6月1日《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充分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加强家庭道德教育就是切实有效的措施之一。“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在信息化时代如此丰富的德育内容,单靠学校是无法完成的,而且因为各种原因,目前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道德灌输轻道德养成等问题,造成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不够。“5+2=0现象”的出现从反面更说明了家庭道德教育作用的发挥对学校主导地位的巩固十分必要。明确定位家庭道德教育,使之与学校协调一致形成德育合力,争取“1+1>2",使德育工作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3.有利于加强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并有效进行力量整合。我国约有3. 67亿未成年人,《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合力构筑,理论界对此已达成共识。但这些力量如何整合却成为关键性的难题,巫待解决。党和政府在力量整合中无疑起着重要的协调和领导作用,而正确的领导取决于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各关键环节的明确定位,此时家庭道德教育的定位问题已突显。可见要尽快明确家庭道德教育的地位,引起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视,最终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达到各种思想道德建设力量的有机整合。

4.有利于激发相关研究团体的积极性及其研究成果的社会共享。只有明确家庭道德教育的地位,才能加速、加大社会资源的投人,吸引更多专家学者参与家庭道德教育的研究,也才能尽快促使有关研究项目来源于社会并服务于社会,如可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导机构的协调下,通过媒体或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平台,使研究人员和家长、未成年人进行面对面、心对心的交流,充分发挥理论研究的作用。

三、未成年人家庭道德教育地位的明确

1.家庭道德教育的不可替代性。《意见》指出,“家庭道德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家庭道德教育作用的特殊重要性取决于家庭道德教育的不可替代的特点和优势:第一,爱而信任和期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过程关键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内化过程。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爱是强大无比的教育者”。家庭成员之间的爱及其产生的信任和期望,使未成年人自觉的乐于其中,寓教于爱,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自我教育。第二、融于一生。邓小平说,“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德行应当在邪恶尚未占据心理之前,及早去叮呼”。 未成年时期是道德素质养成的最佳时期,他们的早期道德习惯的养成主要依靠家庭德育,而且这将伴随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有显著的渗透性、一致性和连续性。第三、高度针对性。马卡连柯强调:“必须有培养人个性的教育大纲。”有效实施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必须以掌握他的个性为前提,“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而父母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他们有条件根据子女的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第四、解决实际问题贯穿始终。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结合当前出现的未成年人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网络成瘾、吸毒、自杀、违法犯罪等现象,分析得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达到好的教育效果必须与关心未成年人的利益与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我国新《婚姻法》第19条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其实这就是个不断帮助未成年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家庭道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成员之间、主要是父母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家庭教育是为了子女的全面发展,即为了提高子女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其主要内容包括智育和德育,其中德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因为要实现子女的全面发展,关键要教育子女学会做人,教育他们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这也符合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青少年儿童“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的教育目标。同时家庭道德教育也可以弥补学校难以兼顾孩子人格和心理品质教育的不足。不可否认,家庭道德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将不仅教育子女学会做人,而且推动子女的全面发展。

3.家庭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根据地。《意见》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既然是主渠道,如何使渠道畅通,这跟家庭道德教育的协调关系紧密。根据幼儿教育科学实验显示:凡人生所需要的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性格多半可以在七岁之前打下基础。这也正是未成年人入学之前的阶段,他们的道德教育主要在家庭完成,并为人学后的道德教育奠定了基础。人学后,未成年人的活动空间扩大及其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要求学校与家庭必须同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教育的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家庭在此过程中要发挥独特的优势,在学校德育目标、内容、规划、方法等的指导下,一方面向学校反馈子女的有关信息,另一方面有目的、有规划的继续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子女的道德习惯的养成,巩固学校德育的效果。